解表退热汤治疗外感发热66例

解表退热汤治疗外感发热66例

一、解表退热汤治疗外感发热66例(论文文献综述)

韩春燕[1](2021)在《柴银退热汤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62例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柴银退热汤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将2019年2月—2020年5月泰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4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研究组采用柴银退热汤灌肠治疗。经治3 d,评价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儿经治后,发热、鼻塞、流涕评分及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研究组降低更显着(P <0.05);研究组首次退热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 <0.05),完全退热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60/62),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3.87%(52/62)(P <0.05)。结论:柴银退热汤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能够减轻发热、鼻塞、流涕等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缩短发热持续时间,提高疗效。

谭丽媛[2](2020)在《贾氏银柴退热汤的开发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研究不同处方配比及不同提取方法的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的解热、镇痛、抗菌、抗炎作用,验证处方配比并进行提取工艺的初探;采用响应曲面法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角度确定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最佳提取工艺;优选银柴退热颗粒的最佳成型工艺并进行中试生产研究;制定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对中试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和稳定性考察;研究银柴退热颗粒和银柴退热口服液在抗菌解热抗炎镇痛方面的药效学等效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贾氏银柴退热汤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机制。方法 1.考察银柴退热汤供试品1-6(供试品1~3处方金银花:柴胡配比分别为1:1、2:1、1:2,提取方法为水煎煮法;供试品4~6处方金银花:柴胡配比分别为1:1、2:1、1:2,提取方法为双提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模型及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2.采用HPLC法定量分析,以绿原酸和黄芩苷的转移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曲面法中的Box-BehnkenDesign(BBD)模式,对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提取工艺参数煎煮时间(A)、煎煮次数(B)、加水量(C)进行优选分析。3.以成型率、溶化性、休止角等参数为指标对传统湿法制粒的最佳制剂工艺进行筛选;以成型率为指标对喷雾制粒的辅料量、制粒温度、辅料配比进行了优选;结合中试生产试验结果,建立银柴退热颗粒的成型工艺,确定主要技术参数及辅料的种类和用量。4.从鉴别、指纹图谱、检查(制剂通则检查、砷盐检查、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含量测定四个方面,对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鉴别包括性状和薄层色谱鉴别;采用HPLC法,建立指纹图谱的测定方法,使用中国药典委员会“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对11批银柴退热颗粒的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根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104“颗粒剂”项下要求,对银柴退热颗粒的粒度、水分、干燥失重、溶化性、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进行检查;重金属检查采用第二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821),砷盐检查采用古蔡氏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822);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有害元素Cu、Pb、Cd进行测定,其中Cu采用火焰法,Pb、Cd采用石墨炉法;采用HPLC法,对处方中君药金银花、连翘、黄芩和柴胡的有效成分进行测定。5.按照质量标准(草案),在市售包装条件下,对银柴退热颗粒的3批中试产品进行了 6个月稳定性试验和加速试验研究[加速试验条件为温度(40±2℃)、湿度(75±5%),长期稳定性试验条件为温度(25±2℃)、湿度(60±10%)]。6.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炎症模型、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和热板法,比较银柴退热颗粒和银柴退热口服液在抗菌解热抗炎镇痛方面的药效学等效性。7.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收集贾氏银柴退热汤处方所含药味的相关活性成分;Swiss靶标预测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各成分靶点;通过治疗靶标数据库(TTD),Drugbank,疾病-基因网数据库(DisGeNET)获取急性上呼吸道相关靶标;韦恩图获得相关交集;使用STRING网站进行靶点蛋白互作分析,运用Cytoscape3.7.1进行结果可视化;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寻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活性成分、对应靶标,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结果 1.供试品1-6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处方配比、不同提取工艺的银柴退热汤流浸膏均有一定的抗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金银花:柴胡配比为1:1、提取工艺为双提法时,其抗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更明显。2.建立了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中绿原酸、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最优提取条件为:煎煮时间60min、煎煮2次、加12倍量水。3.传统干法制粒的最佳工艺为:浸膏粉与辅料用量为1:0.3,辅料为糖粉:糊精=2:1,矫味剂阿斯巴甜加入量为1%,喷入90%乙醇适量;喷雾制粒的最佳工艺:浸膏的相对密度为1.20,进风口温度—出风口温度90~40,喷雾速率10 Hz,糖粉:糊精比例为1:1;喷雾制粒工序少,制粒全过程是密闭操作,粉尘少,有利于减少有效成分损失,更能符合GMP标准,且目前药厂大生产多采用喷雾制粒设备,故确定制粒方法为喷雾制粒。4.本品为黄棕色至棕褐色的颗粒,味微甜、微苦;薄层色谱鉴别中,最终确定了柴胡、黄芩、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大青叶共6味药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指纹图谱研究中,确定共有峰15个,指认出10个共有峰,分别为:峰1新绿原酸,峰2绿原酸,峰4咖啡酸,峰5隐绿原酸,峰9连翘酯苷A,峰10异绿原酸B,峰11异绿原酸A,峰12异绿原酸C,峰13黄芩苷,峰15汉黄芩苷;银柴退热颗粒的粒度、水分、干燥失重、溶化性、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均符合2015年版四部通则0104“颗粒剂”项下要求;银柴退热颗粒三批中试产品砷盐检查含量限度均小于2 ppm,重金属检查含量限度均小于10 ppm,有害元素检查中各元素平均含量为:Cu 1.83mg/kg、Pb 0.32mg/kg、Cd0.22mg/kg;建立了银柴退热颗粒的多指标-HPLC含量测定方法,最终确定银柴退热颗粒每袋含金银花、牛蒡子以绿原酸(C16H1809)计,不得少于6.3 mg;含连翘以连翘酯苷A(C29H360 15)计,不得少于11.8 mg;含黄芩以黄芩苷(C21H18O11)计,不得少于40.0 mg。建立了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5.银柴退热颗粒的外观性状、鉴别、溶化性、水分含量、粒度、含量测定等均符合质量标准(草案)规定。6.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组解热镇痛抗菌抗炎药理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具有药效学等效性。7.贾氏银柴退热汤所含中药活性成分共322个,对应不同的靶标1088个,收集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关的靶点623个,贾氏银柴退热汤主要作用于TNF、Toll样受体、NOD样受体、MAPK、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主要涉及炎症与免疫调控。结论 不同处方配比、不同提取工艺的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金银花:柴胡为1:1、提取工艺为双提法时,抗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更明显。优选得到的提取工艺和成型工艺稳定可行,可操作性强,适合于批量生产。建立了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并进行稳定性考察,说明银柴退热颗粒质量及工艺稳定、可靠。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抗炎、解热、镇痛作用,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具有药效学等效性。贾氏银柴退热汤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各作用通路间相互关联,起到消除炎症、抑制活化的细胞因子、缓和过激的免疫反应的作用,与传统中药复方所具有的整体调节性特征相契合,体现了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为后续的作用机制研究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余芳[3](2020)在《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与西药布洛芬进行对比研究,评估刘氏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随机分为推拿组和西药组,每组32例;推拿组运用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治疗,西药组采用西药布洛芬混悬液治疗,两组均治疗3天,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体温变化情况、解热时间、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治疗前体温,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间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儿体温组内自身治疗前后比较,P值均<0.05,具有明显差异,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体温。两组患儿治疗后0.5h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h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h体温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在治疗后4h体温有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24h、48h、72h体温呈缓慢下降趋势。两组解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组优于西药组。3.中医症候改善情况,治疗前后两组均能改善患儿发热、恶寒、鼻塞、咽红肿、纳呆的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西药组在治疗前后改善咳嗽症状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西药组和推拿组在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推拿组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方面优于西药组。4.两组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比较,推拿组总有效率为83.33%,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推拿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结论:1.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与布洛芬混悬液均能有效降低患儿体温,而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退热疗效较为稳定,持续性好。2.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能较快解热,缩短病程,在临床疗效及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方面优于布洛芬混悬液。3.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治疗外感发热操作简便,绿色安全、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

雍亚云[4](2018)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束表证)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束表证)的临床疗效,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临床数据。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儿,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单号分为观察组,双号分为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予口服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3天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退热起效时间、解热时间、退热药使用情况、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单项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观察病例在性别、治疗前体温、病程分布、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前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方面,均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两组退热起效时间方面,观察组的退热起效时间为3.50±1.01小时,对照组退热起效时间为4.45±1.28小时,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观察组退热起效时间较短。3、两组在解热时间方面,观察组解热时间为20.04±10.03小时,对照组解热时间为28.32±8.23小时,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观察组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短。4、两组在使用退热药次数方面,观察组为1.85±2.07次,对照组为3.15±2.23次,观察组使用退热药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说明观察组可减少使用退热药的次数。5、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观察组治疗前积分为9.77±2.25分,治疗后积分为3.19±1.95分;对照组治疗前积分为9.87±2.23分,治疗后积分为5.02±2.67分;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的总积分下降趋势优于对照组(P<0.05)。6、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后两组积分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在改善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咯痰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7、两组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85%,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束表证)可以减少使用退热药的次数、减短解热时间,退热疗效明显,同时可以改善患儿咳嗽、鼻塞、流涕、喷嚏、咯痰等伴随症状,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罗真[5](2018)在《三阳清解液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三阳清解液采用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的临床效果,并对其三阳合病理论进行探讨。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儿共18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3组,其中口服组(A组)、直肠滴入组(B组)、乙状结肠滴入组(C组)各60例。经上述方案治疗3天后,观察3组患儿在临床总疗效、中医症状积分改善、退热起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合并用药次数、各时间点体温变化、可操作性及患儿的依从性等方面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B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A组(P<0.05);C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A组(P<0.05);B组和C组总有效率无差异(P>0.05)。(2)在治疗4h、16h、24h后,A组患儿的体温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h、12h、16h、24h、36h后,A组患儿的体温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5h、4h、12h、16h、24h后,B组患儿的体温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上,三组患儿治疗前后组内积分的改善有显着差异(P<0.05)。B、C两组患儿分别与A组进行比较,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显着差异(P<0.05);B、C两组患儿治疗后比较症状积分无差异(P>0.05)。(4)退热起效时间相比,C组短于A组和B组,B组短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完全退热时间相比,C组短于A组和B组,B组短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患儿治疗过程中合并用药次数上,B与C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C组少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患儿对不同给药途径的依从性上,C组依从性最强,其次为B组,A组依从性最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灌肠给药的可操作性上,C组的可操作性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三阳清解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效果明显;其中C组在完全退热时间、退热起效时间及依从性方面均优于B和A组;(2)C组和B组在中医症候积分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及合并用药次数方面均优于A组,而B、C两种给药方法所取得的临床疗效基本相同;(3)三阳清解液乙状结肠滴入疗法具有临床疗效肯定,操作更简单,患儿依从性更好,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具有在儿科推广应用的价值。

孙璐璐[6](2018)在《小儿外感发热(普通感冒)风热犯表证中医门诊临床路径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普通感冒是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类型,本身为自限性疾病,西医治疗上无特效药,仅为对症治疗。但目前临床上因种种原因,儿童普通感冒的治疗存在不恰当联合用药,表现为频繁使用退热药、不合理应用抗菌素等,对小儿健康造成潜在危险。中医学对此病的治疗有独特优势,但多属于经验辨识阶段,诊疗方式多样,过程不够规范。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进行,医疗保险付费制度向单病种诊断付费方向转换,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和标准化临床诊疗过程是医学必经之路。在此情况下,临床路径作为一标准化的诊疗模式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工作方法,其可以起到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因医生诊疗水平的不同而造成的诊疗延迟,规范医疗行为,减少治疗随意性,降低医疗成本的作用。然而目前在此方面的研究尚少,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持。通过借助临床路径的这一手段,以了解门诊临床路径在改善小儿疾病治疗中的优势。目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质控科在探索诊疗模式创新项目中,欲通过构建门诊临床路径信息化平台,逐步在门诊实现单病种质量控制,以减轻临床医务人员日常工作负担,同时希望利用临床路径这一手段优化诊疗过程,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减轻不合理的医疗费用增长,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等。普通感冒作为儿科常见疾病,中医学属于“外感发热”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从辨证体系到治疗方法均有丰富的经验,在临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本研究通过在门诊实施临床路径,初步探索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门诊中医临床路径在临床疗效、经济学效益、患者的满意度等方面的优势,为我院进一步扩大实施门诊中医临床路径病种的可行性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方法: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外感发热门诊中医临床路径”方案以及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儿科外感发热特色诊疗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把我院门诊60名年龄>6个月的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患儿等比例的分配至甲乙丙三个医生处,随后就诊医生按单双号随机的分到路径组和非路径组,路径组采用中医临床路径模式,非路径组采取常规诊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中医症状积分、体温恢复情况等进行对照分析,客观评价中医临床路径辨证论治普通感冒风热犯表证的临床疗效。结果:门诊治疗时间方面:路径组平均门诊治疗天数为2.9494±0.6513天,非路径组平均门诊治疗天数为3.7467±0.8461天,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86)。临床疗效方面:路径组平均门诊退热时间为23.5667±16.1962小时。非路径组平均门诊退热时间为39.1533±17.4361小时,路径组退热较常规组快,有统计学意义(P=0.0191,P<0.05)。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症状积分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在改善咳嗽、鼻塞、发热、流涕等方面疗效相当。综合疗效评价方面:路径组共合格病例30例,治愈2例,有效21例,显效7例,无效0例。非路径组共合格病例30例,治愈1例,有效15例,显效14例,无效0例。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济效益方面:路径组的日均费用为30.2209±7.1844,非路径组的日均费用为31.3062±10.1907元,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费用上路径组为87.6703±13.1881,非路径组为108.2965±19.9790元,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务满意度方面:路径组在疾病疗程、费用、临床疗效方面均好于非路径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外感发热(普通感冒)风热犯表证实施临床路径可退热快,降低门诊治疗日,提高临床疗效,减轻医疗费用、提升患者满意度等。

吴夏羚[7](2018)在《小儿推拿核心组穴对外感发热的即时退热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论文意在检验依据数据挖掘所得的小儿核心组穴基础方的即时退热疗效,并探究在高热情况下该核心组穴推拿联合口服布洛芬有无协同作用,丰富临床上对小儿中高热的退热治疗手段,为小儿推拿在小儿外感发热的开展提供了部分依据。方法:将2017年3月1日至2018年1月30日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及病房、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的128例患儿,按照入组的先后顺序,奇数者为治疗组,偶数者为对照组,并根据发热的层度分为中热治疗组、中热对照组、高热治疗组、高热对照组共4个大组。4组均进行常规抗感染抗病毒治疗。当患儿腋温为38.5℃≤T<39℃时,治疗组予小儿核心组穴推拿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布洛芬治疗;当患儿腋温为39℃≤T≤40℃时,治疗组予小儿核心组穴推拿联合口服布洛芬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布洛芬。记录处理前及处理后0.5h、1.0h、1.5h、2.0h、3.0h、4.0h、6.0h及8h的体温、退热起效时间(以体温下降0.5℃为准)及24小时内服用布洛芬次数。然后对各组患儿在处理后0.5h、1.0h、1.5h、2.0h、3.0h、4.0h、6.0h及8h的体温、退热起效时间及24小时内服用布洛芬次数进行比较。结果:1.在中热大组中,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0.5h、1h、1.5h、2h、3h的体温均低于治疗前(P<0.05);在体温的组间比较、退热起效时间及退热持续时间上,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后0.5h、1h、1.h、2h、3h的体温降幅进行比较,1.5h、2h及3h时间点上,治疗组的体温降幅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服用布洛芬的频次少于对照组。2.在高热大组中,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0.5h、1.0h、1.5h、2h、3h的体温均低于处理前(P<0.05);两组患儿在处理后0.5h的体温及体温降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5h、2h、3h的体温,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体温降幅治疗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退热起效时间比较,治疗组(0.51±0.15h)优于对照组(0.74±0.36h);在观察时间内,治疗组服用布洛芬的频次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该核心组穴推拿在中热时,其即时退热效果与口服布洛芬相似,且能减少药物的依赖;在高热时可协助布洛芬退热,具有退热持续时间长,起效时间早,并且能减少解热镇痛药物的使用频次,降低对退热药物的依赖。综上所述,该核心组穴具有良好的即时退热疗效,患儿依从性佳,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叶渊渊[8](2018)在《壮药香茅退热散洗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壮药香茅退热散洗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观察,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本方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来自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外感发热患儿120例,采用EXCEL表生成随机数字的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当腋温小于38.5℃时,对照组采用温水洗浴联合降温贴治疗,治疗组采用壮药香茅退热散洗浴治疗,每日治疗2次,3日为1个疗程;腋温大于等于38.5℃时,两组均加用布洛芬混悬液。观察治疗前后患儿腋温变化,记录退热起效时间、解热时间、退热药使用情况等,并进行中医症状评分及药物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患儿基线均衡性良好,可比性强。(1)临床有效率比较,经治疗,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1.93%、89.6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壮药香茅退热散治疗外感发热患儿的总体疗效显着优于温水洗浴联合降温贴;(2)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在改善发热、流涕、咳嗽、咳痰、鼻塞、咽红、纳呆方面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壮药香茅退热散能明显改善主要中医症状。(3)退热起效时间比较,对照组所需时间为3.31±0.85h,治疗组所需时间为2.66±0.74h,治疗组退热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解热时间比较,对照组的解热时间为30.46±11.57h,治疗组的解热时间为25.17±9.71h,治疗组解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壮药香茅退热散降温速度及效率均优于温水洗浴联合降温贴。(4)治疗后4h内各时间点体温,组间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后0.5h、1h、2h、4h时体温均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提示壮药香茅退热散洗浴对外感发热患儿治疗后4h内的退热效果较温水洗浴联合降温贴明显。(5)治疗后72h内体温下降幅度比较,组间比较,24h、48h、72h三个时间点进行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提示壮药香茅退热散对外感发热患儿治疗后24h、48h、72h时降温效果均优于温水洗浴联合降温贴。(6)退热药应用例数的比较,对照组的使用率为50.88%,治疗组的使用率为22.41%,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说明壮药香茅退热散对于外感发热患儿体温控制的稳定性优于温水洗浴联合降温贴,能够有效的减少患儿高温次数。结论:壮药香茅退热散洗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起效时间快,稳定性高,退热效果良好,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效果明显,且操作简单、副作用小,依从性高,是民间医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绿色疗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万宇翔[9](2017)在《银莱汤对干酵母致热大鼠的解热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明显季节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发热作为温病的主症,是机体对温邪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可见于温病发展的各个阶段。外感发热初期病位在肺卫,与中焦胃肠密切相关。阳明胃肠对发热的程度与转归具有影响。银莱汤以肺胃同治立法,清宣通降并用,清肺和胃,调和卫气,是治疗温病卫气分发热的经验方,在临床运用中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其解热机制尚未明确,需进一步研究阐明。现代病理生理学基于"调定点"学说,认为发热是由于致热源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近年来关于中药解热机制的研究主要围绕"调定点"学说展开,其主要解热机制包括:调控中枢体温调节介质、调控内生致热源、调节温度敏感神经元放电频率和阻断Toll样信号通路的传导。由于中药复方可能通过对不同通路的共同干预发挥解热作用,故对其相关解热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脑-肠轴是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功能相互作用的双向调节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是脑-肠之间的重要连接方式,脑-肠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和释放的脑肠肽是脑-肠轴的重要作用靶标,由于部分脑肠肽与发热过程密切相关,故探索中药复方干预相关脑肠肽水平对研究其解热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方法研究中药复方银莱汤对干酵母致热大鼠的解热机制,阐述银莱汤在解热过程中的作用途径和调控靶标,以及脑肠肽与炎症细胞因子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为肺胃同治法解热提供现代研究依据。本研究综述部分包含两方面:从现代实验研究角度,对中药解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整理和总结;从中医理论角度,对温病卫、气分发热的病因病机、治疗进展及导师辨治经验进行整理和总结。本研究实验部分:目的:明确银莱汤解热效果,探索银莱汤解热作用机制,阐述银莱汤在解热过程中相关的作用途径和主要靶标,探讨脑肠肽与炎症因子的联系,为肺胃同治法治疗发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运用动物实验方法,选择干酵母致热大鼠模型,观察银莱汤的解热效果,通过运用ELISA和RIA的方法检测发热大鼠血清IL-1 β、IL-6、TNF-α及下丘脑体温调节介质cAMP、脑肠肽5-HT和Ghrelin的含量变化,进而分析银莱汤对炎症途径和脑肠肽途径的调控作用。结果:各组大鼠的基础体温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5h,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银莱汤各剂量组、阿司匹林组体温有显着差异(P<0.01);末次给药后3h,与模型组对比,银莱汤各剂量组、阿司匹林组体温有显着差异(P<0.01)。银莱汤各剂量组IL-1 β、IL-6、TNF-α及cAMP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数比较均低于模型组。银莱汤各剂量组5-HT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数比较均低于模型组;银莱汤各剂量组Ghrelin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数比较均高于模型组。结论:银莱汤对干酵母致热大鼠具有解热作用,中剂量组解热作用效果最佳,其解热作用体现在降低体温高峰值,促使体温高峰平台期前移,降低热势。银莱汤的解热作用可能通过降低发热大鼠血清内生致热源IL-1β、IL-6、TNF-α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介质cAMP的含量实现。银莱汤的解热作用与降低发热大鼠下丘脑5-HT的含量、升高发热大鼠下丘脑Ghrelin的含量相关。综上所述,银莱汤的解热机制既可能通过降低内源性致热源、中枢体温调节介质的含量实现,又与调控相关脑肠肽的含量相关。通过对不同途径的调节和干预,共同实现银莱汤的解热疗效。

肖飞,赵厚睿,彭文静,王玲[10](2017)在《小儿解感颗粒的临床应用经验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针对小儿解感颗粒在临床上的应用经验进行了探讨和总结,综合作者个人体会和文献报道,对小儿解感颗粒的临床作用原理和应用要点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发烧、咳嗽咽痛、小儿手足口病为本方的治疗主症,为临床有效、合理、安全运用本品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解表退热汤治疗外感发热6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表退热汤治疗外感发热66例(论文提纲范文)

(1)柴银退热汤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62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2 研究组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标准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见表1~表4。
4讨论

(2)贾氏银柴退热汤的开发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贾氏银柴退热汤处方配比的验证及提取工艺初探
    1. 实验材料
        1.1 试药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对象
    2. 实验方法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抗菌实验
        2.3 解热实验
        2.4 抗炎实验
        2.5 镇痛实验
        2.6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抗菌实验
        3.2 解热实验
        3.3 抗炎实验
        3.4 镇痛实验
    4. 小结
第二章 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工艺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药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中绿原酸、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2.2 单因素考察
        2.3 Box-Behnken响应面法
        2.4 验证实验
    3. 小结
第三章 银柴退热颗粒成型工艺研究及中试生产
    1. 实验材料
        1.1 试药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传统湿法制粒
        2.2 喷雾制粒
        2.3 银柴退热颗粒的中试生产
    3. 小结
第四章 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药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鉴别
        2.2 指纹图谱
        2.3 检查
        2.4 含量测定
    3. 小结
第五章 银柴退热颗粒的稳定性考察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长期稳定性试验
        2.2 加速稳定性试验
    3. 小结
第六章 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的药效学等效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药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对象
    2. 实验方法
        2.1 抗菌实验
        2.2 解热实验
        2.3 抗炎实验
        2.4 镇痛实验
        2.5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抗菌实验
        3.2 解热实验
        3.3 抗炎实验
        3.4 镇痛作用
    4. 小结
第七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贾氏银柴退热汤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贾氏银柴退热汤中药信息的收集和筛选
        1.2 活性成分作用靶标的预测
        1.3 疾病靶标的收集
        1.4 有效成分与疾病靶标的Venny分析
        1.5 潜在作用靶标相互作用网络构建与分析
        1.6 关键靶标的通路分析
    2. 结果
        2.1 复方中包含的化合物及对应靶标
        2.2 复方的中药-归经网络
        2.3 筛选关键靶标
        2.4 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B)银柴退热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致谢
作者简介

(3)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研究病例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案
        4.1 分组与对照
        4.2 随机方法
        4.3 治疗方案
    5 观察指标
        5.1 人口学资料
        5.2 生命体征
        5.3 疗效指标
        5.4 中医症候评分标准
        5.5 疗效评价标准
    6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3 两组患儿治疗前体温比较
    4 两组各时间点体温变化比较
    5 两组解热时间分布比较
    6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7 两组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与外感发热
        1.1 中医对外感发热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外感发热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的研究现状
    2 现代医学与发热
        2.1 现代医学对发热概念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发热病因病理的认识
        2.3 现代医学治疗发热的研究现状
    3 刘氏小儿推拿选穴依据
        3.1 “五经配伍,推经治脏”理论
        3.2 刘氏三大退热手法基于明清古籍的相关论述
        3.3 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组方分析
    4 安全性评价
    5 结果与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6.1 问题
        6.2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CRF表摘录
附录B 疗效观察表
附录C 中医症状体征积分表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综述 中西医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束表证)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小儿外感发热的研究
        1.1 外感发热病的历史沿革
        1.2 小儿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
        1.3 治疗方法的研究
    2 西医对小儿外感发热的研究
        2.1 基本概念
        2.2 病因研究
        2.3 发热机制的研究
        2.4 西医治疗的研究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2 临床观察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干预措施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2.6 临床观察记录及随访
        2.7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1.1 两组患儿性别分布比较
        3.1.2 两组患儿病程分布比较
        3.1.3 治疗前两组患儿体温比较
        3.1.4 治疗前两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3.2 研究结果
        3.2.1 两组退热起效时间的比较
        3.2.2 两组解热时间比较
        3.2.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3.2.4 治疗后两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3.2.5 两组治疗期间退热药使用情况比较
        3.2.6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3.3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吾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束表证的思路
        4.2 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束表证的理论基础
        4.3 桂枝加葛根汤加味的方药组成及分析
        4.4 结果分析与评价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三阳清解液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汇集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学处理
    试验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试验结果
    3 不良反应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现代医学对外感发热的认识
    2 中医对小儿外感发热的认识与研究
    3.乙状结肠药物滴入的研究及意义
    4.导师对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三阳合病的认识
    5.三阳清解液的立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6.临床疗效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3 CRF表

(6)小儿外感发热(普通感冒)风热犯表证中医门诊临床路径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小儿普通感冒的认识
    1.2 普通感冒的中医认识
        1.2.1 历史渊源
        1.2.2 病因认识
        1.2.3 普通感冒的中医辨证治疗
    1.3 国内外临床路径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临床路径研究现状
        1.3.2 国内临床路径研究现状
        1.3.3 外感发热的门诊中医临床路径研究现状
        1.3.4 外感发热(普通感冒)风热犯表证实施中医临床路径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对象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类型
        2.2.2 分组
        2.2.3 实施方案
        2.2.4 技术路线
        2.2.5 观察指标
        2.2.6 数据处理
    2.3 研究结果
        2.3.1 病例入组与完成情况
        2.3.2 基线分析
        2.3.3 两组行辅助检查情况
        2.3.4 路径组实施情况
        2.3.5 临床疗效分析
        2.3.6 卫生经济学指标
        2.3.7 服务满意度评价
    2.4 讨论
        2.4.1 柴蒿汤的机理探讨
        2.4.2 外感发热(普通感冒)风热犯表证的临床效果评价
        2.4.3 临床路径对卫生经济学的影响
        2.4.4 临床路径对服务满意度的影响
        2.4.5 变异分析对改进临床路径的意义
        2.4.6 临床路径实施的回顾及展望
        2.4.7 不足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7)小儿推拿核心组穴对外感发热的即时退热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发热的研究进展
        1.1.1 发热的概念
        1.1.2 现代医学对发热的机制研究
        1.1.3 现代医学对发热的处理
    1.2 中医对小儿外感发热的认识
        1.2.1 外感发热的概念
        1.2.2 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
        1.2.3 外感发热的中医疗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退出试验的条件及步骤
        2.1.6 病例剔除、脱落、终止标准与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分组
        2.2.2 退热试验设计
        2.2.3 盲法的实施
        2.2.4 研究设计路线图
        2.2.5 治疗方案
        2.2.6 观察指标
        2.2.7 统计学处理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资料
        2.3.2 基线分析
        2.3.3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3.4 组间患儿降温的起效时间比较
        2.3.5 治疗后24小时内服用布洛芬情况
    2.4 讨论
        2.4.1 实验结果分析
        2.4.2 外感发热发病机制及治则
        2.4.3 外治法与经络腧穴的关系
        2.4.4 小儿推拿核心组穴的穴位及手法分析
        2.4.5 小儿推拿的退热机理分析
    2.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8)壮药香茅退热散洗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 西医学对小儿发热的认识与研究
        1.1 发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
        1.2 发热的机制
        1.3 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1.4 西医治疗
    2 中医学对外感发热证的认识与研究
        2.1 外感发热的古医籍论述
        2.2 小儿发热证的病因病机
        2.3 中医内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2.4 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随访方式及记录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3.2 临床疗效分析
        3.3 不良反应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 药浴疗法
        1.1 古代医家对药浴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药浴疗法退热机理的研究
        1.3 药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应用
    2 壮药香茅退热散的立方依据
        2.1 壮医药对小儿外感发热的认识
        2.2 壮药香茅退热散的药物组成及疗效分析
    3 壮药香茅退热散在儿科应用的优势
    4 结果分析
    5 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银莱汤对干酵母致热大鼠的解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中药解热机制的研究进展
        1 发热模型的研究
        2 中枢体温调节介质的调控
        3 内生致热源的调控
        4 体温相关通路的调控
        5 代谢组学在解热机制的应用探索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温病卫气分证发热的探讨与进展
        1 温病卫气分证发热的病因病机
        2 温病卫气分证发热的治疗研究进展
        3 谷晓红教授治疗小儿温病卫气分证发热的临床经验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银莱汤解热效果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二 银莱汤干预内源性致热源及中枢体温调节介质的解热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三 银莱汤干预脑肠肽5-HT及Ghrelin的解热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小儿解感颗粒的临床应用经验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小儿解感颗粒的组成及其功效分析
2 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应用探讨
3 治疗小儿咽喉肿痛的应用探讨

四、解表退热汤治疗外感发热6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柴银退热汤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62例临床观察[J]. 韩春燕. 国医论坛, 2021(04)
  • [2]贾氏银柴退热汤的开发应用研究[D]. 谭丽媛.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3]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研究[D]. 余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寒束表证)的临床疗效研究[D]. 雍亚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三阳清解液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的临床研究[D]. 罗真.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8(02)
  • [6]小儿外感发热(普通感冒)风热犯表证中医门诊临床路径的探索[D]. 孙璐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7]小儿推拿核心组穴对外感发热的即时退热效果研究[D]. 吴夏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8]壮药香茅退热散洗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观察[D]. 叶渊渊.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银莱汤对干酵母致热大鼠的解热机制研究[D]. 万宇翔.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10]小儿解感颗粒的临床应用经验探讨[J]. 肖飞,赵厚睿,彭文静,王玲. 世界中医药, 2017(01)

标签:;  ;  

解表退热汤治疗外感发热6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