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麻颗粒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五麻颗粒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一、乌麻颗粒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祝青[1](2021)在《服饵休粮古籍文献整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通过梳理有关服饵休粮的古籍文献,掌握服饵休粮的整体面貌,结合历代服饵休粮的特征,分析、归纳、总结服饵休粮历史沿革,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揭示常用休粮方特点、功效,服饵休粮操作方法,以期为服饵休粮理论发展及现代应用提供借鉴。方法:利用电子数据库全面检索休粮古籍文献资料(1911年以前)。首先,查阅不同朝代的代表性着作及休粮相关硕博论文,记录休粮同义的“辟谷”“绝粒”“绝谷”“却粒”“却谷”“清肠”“不食五谷”“断谷”“空肠”“去谷”“不食谷”“停谷”“停厨”“食气”等词,并作进一步分析,确立检索关键词;其次,利用《瀚堂典藏》医药类古籍及中医智库数据库进行检索,为确保检索文献的全面性,充分利用国学大师、道人家、超星读秀学术搜索等数据库网站进行补充检索,导出文献,并进一步筛选、整理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服饵休粮文献及休粮方剂;再次,将收集好的资料以朝代为纲,分为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六个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概括、总结不同阶段服饵休粮特点;最后,在对资料进行规范化处理的基础上,利用access2010和sas9.4软件对历代休粮方药、休粮方制备工艺、休粮方剂型、休粮方功效主治进行频数统计,同时对服饵休粮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结果:(1)本研究共查找出2170条休粮相关古籍文献资料,其中《瀚堂典藏》医药类古籍数据库1709条,涉及458本古籍;中医智库数据库461条,涉及87本古籍。合并两数据库检索结果,剔除重复及非服饵休粮数据,共筛选出服饵休粮数据546条,涉及古籍文献122本,服饵休粮方261首。(2)服饵休粮相关的文献朝代分布如下:汉及以前2本,休粮方共6首;魏晋南北朝时期11本,休粮方37首;隋唐时期12本,休粮方101首;宋金元时期28本,休粮方140首;明代34本,休粮方170首;清代27本,休粮方80首;年代不详古籍数量8本,休粮方12首。(3)服饵休粮方中有药食共258种,使用频次共计1421次,频数在30以上的常用休粮药食有茯苓、松脂、芝麻、蜂蜜、火麻仁、天冬、黑豆、枣。从服饵休粮方组成来看,频数排在前10的多数为单方,单方组成以芝麻、黄精、松脂、松根、菱角、松仁、松叶为主,其次是黑豆、火麻仁组合。休粮食物(含药食同源中药)共85种,使用频数765次,使用频率53.83%。(4)休粮方制备方法丰富多样,共有捣、蒸、晒、浸、煮、拌、煎等50种(5)休粮方的剂型频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丸剂、散剂、饼剂、酒剂、膏剂、汤剂,丸、散、饼剂为固体剂型,占89.71%。(6)休粮方功效共90余种,主要包括抗饥救荒、长生成仙、轻身益气、治病却疾等。休粮方可治疗内、外、妇、皮肤、五官各科疾病。(7)休粮方的服用方法也是有讲究的,不同的休粮方服用方法、服用量、服用周期、添加的辅料皆不同,休粮期间饮食要忌口、方药忌多服、要忌房事。(8)复食要遵照一定的方法执行,主要的复食药物有葵子、猪膏、硝石(芒硝)、大麻子(火麻仁)。复食要重视固护脾胃,忌食对脾胃有刺激的食物,不可暴饮暴食,要从少到多逐渐增加食量。结论:服饵休粮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休粮方法,历代道家文献、本草和方剂等书籍中均有记载,服饵休粮在汉代已经产生,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趋于成熟,宋代及以后相当成熟稳定。历代服饵休粮书籍均以介绍休粮方为主,详细介绍了休粮方的组成、制备方法及服用方法,尚未见专门论述整个服饵休粮过程的专着。历代休粮方的组成较为集中,以茯苓、松脂、芝麻、蜂蜜、火麻仁、天冬、黑豆、枣等药食同源中药或食物为主,服用较为安全。论文整理和挖掘的休粮饵料及休粮方的特点,服饵休粮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可为现代休粮疗法提供借鉴。

冯晶雪[2](2020)在《解郁消斑汤治疗黧黑斑肝气郁滞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解郁消斑汤治疗黧黑斑肝气郁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进一步探究中医药运用“疏肝行气,活血消斑”的治则治疗黧黑斑的机理,并证实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性质为临床观察。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黧黑斑肝气郁滞证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将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共64例。治疗组给予自拟解郁消斑汤,每次1袋,1日2次,温水冲服。对照组给予白草香解郁安神胶囊,1次4粒,1日2次,口服。15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结果:经过临床观察证实,治疗组治愈11例(34.38%),显效14例(43.75%),有效3例(9.38%),无效4例(12.50%),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治愈2例(6.25%),显效10例(31.25%),有效13例(40.63%),无效7例(21.88%),总有效率为78.1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临床研究表明,解郁消斑汤治疗黧黑斑肝气郁滞证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殷岳杉[3](2020)在《电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及对滑膜Toll样受体表达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发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对KOA患者早期干预,降低关节置换类手术的发生率显得尤为重要。电针治疗KOA具有镇痛作用好、操作简便的优势,但其作用机理尚需从多角度进行探究。本研究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探讨电针治疗KOA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研究目的1.以经筋理论为指导确定穴位,观察电针对KOA患者疼痛、功能活动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同时测定膝关节周围屈伸肌肌力,综合分析电针对KOA的治疗效果。2.选择电针对兔KOA模型进行干预,观察各取材组织中细胞因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含量及Toll样受体及其信号通路上主要元件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探讨电针对Toll受体信号通路上的主要元件在不同阶段KOA滑膜及软骨中表达的干预作用。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1.1 治疗方案纳入轻中度KOA患者40例。随机分为电针组和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组。电针组:选取内膝眼、犊鼻、梁丘、血海、阳陵泉、阴陵泉、阿足穴。诸穴常规针刺,内膝眼、犊鼻穴斜刺,其余各穴直刺。得气后,选取内膝眼和犊鼻组,梁丘和血海一组,连接英迪牌电针仪,采用疏密波,留针25分钟。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治疗,每次0.628g,每日3次,连续服用4周。1.2 观察指标及评价时点主要疗效指标: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膝关节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评分);等速肌力测试指标:峰力矩(PT)、总做功(TW)以及平均功率(AP);次要疗效指标:生活质量健康调查表评分(SF-36)。评价时点:以上疗效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三个时间节点进行记录。2.实验研究2.1 实验方案选取兔44只,随机分成6组,其中空白组4只,假手术组、模型1组、模型2组、电针1组、电针2组每组8只。用改良的Hulth法建立兔左膝关节KOA模型,采用电针对KOA模型兔进行干预。取穴:阳陵泉、阴陵泉、内膝眼、犊鼻、梁丘、血海,其中内膝眼、犊鼻斜刺,其余各穴直刺。内膝眼和犊鼻一组,梁丘和血海一组连接电针,每次20分钟,以模型动物患肢微微抖动为度,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4周。干预结束后取材,模型1组、电针1组于造模后6周取材,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2组、电针2 组造模后8周取材。其中空白组双膝取材,其余各组左侧膝关节取材。2.2 检测指标实验一:通过对各组实验兔血清、关节液中IL-1β、IL-6、TNF-α、MMP1、MMP3、MMP13的含量检测,观察KOA兔血清及关节液中细胞因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情况;通过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KOA兔滑膜及软骨的形态学变化。实验二:采用Real-time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法,检测各组兔滑膜及软骨样品中TLR4、TLR2、NF-κB、MyD88、TRAF6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并对各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1.临床研究1.1 膝关节疼痛VAS评分组内比较:电针组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电针组在治疗2周后与治疗4周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CP<0.05),说明电针有较好的止痛作用。1.2 WOMAC指数评分组内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2周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周后、4周后不同时间节点两组评分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疼痛、僵硬、躯体功能等不同维度进行比较,电针组均优于对照组。1.3 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躯体健康:组内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2周后相比(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评分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与相同时间节点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健康:组内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2周后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评分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两组之间比较电针组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1.4 等速肌力检测PT值比较:组内比较:电针组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屈伸肌群PT值分别与治疗前比较(P<0.05);对照组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屈伸肌群PT值比较(P>0.05);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电针组伸肌群及屈肌群PT值均优于相同时间节点的对照组(P<0.05)。TW值比较:组内比较:电针组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屈伸肌群TW值与治疗前比较(P<0.05);对照组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屈伸肌群TW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电针组屈伸肌群TW值均优于相同时间节点的对照组(P<0.05)。AP值比较:组内比较:电针组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屈伸肌群AP值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屈伸肌群AP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电针组屈伸肌群AP值均优于相同时间节点的对照组(P<0.05)。2.实验研究实验一:Elisa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KOA兔血清及关节液中IL-1β、TNF-α、及IL-6及MMP1、MMP3及MMP13水平比较(P>0.05),可以排除手术干扰因素。两模型组血清及关节液中IL-1β、TNF-α及IL-6及MMP1、MMP3及MMP13水平明显高于两电针治疗组及假手术组(P<0.05)。滑膜病理变化: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相比两模型组滑膜组织充血,局灶性淋巴、单核和浆细胞炎性浸润明显;模型2组甚至出现滑膜增生、纤维化,毛细血管硬化受累。电针1组及电针2组滑膜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少于两模型组。关节软骨病理变化: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两模型组软骨表面欠光滑,细胞排列欠规则,潮线完整性欠佳。模型2组甚至出现浅表溃疡,软骨厚度变薄,潮线前移、紊乱的现象;两电针组镜下观察轮廓欠清晰,细胞排列欠规则,潮线略紊乱,分层欠清,但总体表现优于模型组。实验二:Real Time PCR检测结果:滑膜中TLR4、NF-κB、MyD88、TLR2及TRAF6的mRNA表达水平比较:模型1组与模型2组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假手术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两电针组mRNA表达水平分别低于两模型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软骨中TLR4、NF-κB、MyD88、TLR2及TRAF6的mRNA表达水平比较:模型1组与模型2组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假手术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两电针组mRNA表达水平分别低于两模型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滑膜中的TLR4、NF-κB、MyD88、TLR2及TRAF6的蛋白表达比较:模型1组与模型2组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P<0.05);两电针治疗组的蛋白表达水平比值均明显低于两模型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软骨中的TLR4、NF-κB、MyD88、TLR2及TRAF6的蛋白表达比较:模型1组与模型2组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P<0.05);两电针治疗组的蛋白表达水平比值均明显低于两模型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以经筋理论为指导选穴,电针治疗早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并有助于增强膝关节周围的屈伸肌肌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2.细胞因子水平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含量与KOA严重程度呈相关性,电针可以有效抑制血清及关节液中细胞因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水平,有助于控制关节炎症。3.Toll样受体的表达与KOA的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电针可有效抑制TLRs/MyD88/NF-κB信号通路相关元件的mRNA及蛋白表达,提示针灸可能通过抑制这一炎症反应信号通路达到缓解关节炎症的作用。

张宇[4](2020)在《乌麻通络汤联合脊神经后支阻滞术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乌麻通络汤和脊神经后支阻滞单独治疗和联合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三种治疗方案的优势与不足。方法:选择符合筛选条件的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患者,共计60例,采用随机非盲对照设计原则,评估患者在运用腰脊神经后支阻滞术、乌麻通络汤以及联合治疗后腰部疼痛的改善程度和不同治疗组的疗效。60例病例,随机分为三组:神经阻滞组、乌麻通络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0例,三组患者的病情和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神经阻滞组予行脊神经后支阻滞一次;乌麻通络组予患者乌麻通络煎剂口服2次/日,共计2周;联合治疗组予行脊神经后支阻滞术后口服乌麻通络汤2周。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2周、治疗后1月三个时间节点分别观察三组患者VAS评分情况。并在治疗3月后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本次研究的数据采用SPASS 2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分布的比较用卡方检验,两组资料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三组比较用Kruskal-WallisH检验,认为P<0.05时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组经治疗后VAS评分较前均有下降,其中在治疗3天时,神经阻滞组和联合治疗组的VAS评分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2周时3组的VAS评分较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没有显着性(P>0.05);在治疗1月后观察,乌麻通络组及联合治疗组的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在治疗3月后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发现乌麻通络组的总有效率为90%,优良率为80%,高于单纯神经阻滞组的80%和65%(P>0.05),统计学差异不显着。而联合治疗的有效率为95%和优良率为90%,同单纯乌麻通络汤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通过对比证明,脊神经后支阻滞术的早期疗效要优于乌麻通络汤组,且起效迅速。而乌麻通络汤组的中期(1月)疗效要优于脊神经后支阻滞组,相对而言疗效持久不易复发。乌麻通络汤联合脊神经后支阻滞术不论是在治疗初期还是1月后,在改善患者疼痛方面均有着显着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裴莹[5](2019)在《刺络拔罐法对内毒素致热家兔的退热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注射法复制发热家兔模型,以非甾体抗炎药物(吲哚美辛)作为对照,观察了刺络拔罐法对内毒素致热家兔血清细胞因子(IL-1β、GM-CSF、IL-6、TNF-α、IL-4、IL-10、IFN-γ)水平和家兔下丘脑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合酶(COX-1、COX-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旨在揭示刺络拔罐法的退热作用机制,体现了刺络拔罐法的退热优势作用,为刺络拔罐法的机理阐释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动物及分组:选取25只清洁级家兔,适应性喂养1周后,将它们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和西药治疗(吲哚美辛)组,每组各5只。2.造模方法:除正常组家兔外,其他组家兔均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注射法复制发热模型,用生理盐水稀释大肠杆菌内毒素至200 ng/ml,并按200 ng/kg剂量经家兔耳缘静脉注射给药进行模型复制。3.干预方法:模型复制成功后,西药组家兔给予吲哚美辛混悬液灌胃,灌胃剂量按10ml/kg,其余组家兔则分别给予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灌胃;灌胃后单纯拔罐组家兔、刺络拔罐组家兔在造模成功1小时后分别进行拔罐操作,单纯拔罐组家兔俯卧位被固定在兔板上,在家兔大椎穴处剃毛后,采用内径25mm的透明塑料罐,连接经络罐通仪,固定罐压为-0.03Mpa在穴处拔罐,时间为15分钟;刺络拔罐组家兔按上述固定、剃毛后,先用1寸毫针(固定刺入深度2mm)点刺出血后再拔罐,拔罐方法与单纯拔罐组相同;正常组、模型组和西药治疗(吲哚美辛)组家兔均要以相同方式固定,但不进行拔罐操作。4.指标检测及方法:造模后每1小时记录体温1次,连续测量温度8小时,来观察正常组、模型组、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和西药治疗(吲哚美辛)组动物的体温变化;之后分别对正常组家兔、模型组家兔、刺络拔罐组家兔、单纯拔罐组家兔和西药治疗(吲哚美辛)组家兔进行耳缘静脉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正常组家兔、模型组家兔、刺络拔罐组家兔、单纯拔罐组家兔和西药治疗(吲哚美辛)组家兔血清细胞因子(IL-1β、GM-CSF、TNF-α、IL-6、IL-4、IL-10、IFN-γ)浓度;采血后用空气栓塞法(耳缘静脉注射10 ml空气)处死动物,并取出全脑,迅速于视交叉与灰结节间取下丘脑,将标本放入EP管中,液氮中保存。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正常组家兔、模型组家兔、刺络拔罐组家兔、单纯拔罐组家兔和西药治疗(吲哚美辛)组家兔下丘脑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合酶(COX-1、COX-2)蛋白表达水平。5.统计方法:实验结果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用平均数±标准差(?)来表示,两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造模后,模型组家兔造模后直肠温度逐渐升高,出现了典型的双相热,约至2h、4h时体温升高至峰值,与正常组比较,显着高于正常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亦提示模型复制成功。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西药组家兔经相应治疗后,直肠温度升高程度均较模型组家兔温度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刺络拔罐法、单纯拔罐法和西药干预均有明显的退热作用;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与西药组家兔直肠温度变化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从数值上看,刺络拔罐组比单纯拔罐组家兔直肠温度降低的更明显,刺络拔罐法的退热作用明显具有优于单纯拔罐法的趋势。2.模型组家兔血清IL-1β,IL-6,GM-CSF,TNF-α水平均较正常组显着升高,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经相应治疗后,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西药组家兔血清中IL-1β,IL-6,GM-CSF,TNF-α水平则明显降低,其中刺络拔罐组和西药组与同时间段模型组家兔血清IL-1β,IL-6,GM-CSF,TNF-α水平相比,始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拔罐组与同时间段模型组家兔血清中的IL-1β,IL-6,GM-CSF水平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其TNF-α水平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刺络拔罐法、单纯拔罐法和西药干预后均可降低内毒素致热家兔血清细胞因子中IL-1β,IL-6,GM-CSF,TNF-α水平。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西药组三组家兔血清IL-1β,IL-6,GM-CSF水平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单纯拔罐组与其他两组家兔血清TNF-α水平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无论从总体上,还是从数值上看,刺络拔罐法与单纯拔罐法相比较,可以使模型家兔血清细胞因子水平降低得更明显,具有优于单纯拔罐法的趋势。3.模型组家兔血清IL-4、IFN-γ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血清IL-10水平也有所降低,但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治疗后,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家兔血清IL-4、IFN-γ水平明显被提升,与模型组同时间段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家兔血清IL-10水平仍然降低,且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家兔血清IL-4、IFN-γ、IL-10水平在治疗后均没有明显的提升,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家兔血清IL-4、IFN-γ水平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从数值上来看,刺络拔罐组具有更优势的作用趋势。提示经刺络拔罐法和单纯拔罐法干预,可提高内毒素致热家兔血清细胞因子中IL-4,IFN-γ水平,而对于血清IL-10水平无明显提升作用。西药对于家兔血清IL-4、IFN-γ、IL-10水平均无明显提升作用。4.模型组家兔下丘脑组织iNOS蛋白表达增加,与正常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干预治疗后,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西药组家兔下丘脑组织iNOS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有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家兔中枢iNOS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从数值上看,刺络拔罐法比单纯拔罐法具有更优势作用的趋势。5.模型建立后,模型组兔下丘脑组织COX-2蛋白表达增加,与正常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模型组兔下丘脑组织COX-1蛋白表达没有明显变化,与正常组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干预治疗后,西药组家兔下丘脑组织COX-1、COX-2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有明显降低,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刺络拔罐组、单纯拔罐组家兔的下丘脑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COX-1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刺络拔罐组与单纯拔罐组两组间家兔中枢COX-1、COX-2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从数值上看,刺络拔罐法比单纯拔罐法具有更优势作用的趋势。表明刺络拔罐法、单纯拔罐法对内毒素致热家兔下丘脑组织COX-1蛋白表达没有抑制作用,对中枢COX-2蛋白表达有选择性抑制作用。而西药(吲哚美辛)干预对COX-1和COX-2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显着抑制作用。结论:1.刺络拔罐法与西药治疗同样具有良好的退热作用,但刺络拔罐法具有其优势作用。2.在退热作用起效过程中,刺络拔罐法可降低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β、GM-CSF、TNF-α、IL-6)水平,可提高部分血清抗炎因子(IL-4、IFN-γ)水平,可抑制中枢iNOS、COX-2蛋白表达水平,而对中枢COX-1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抑制作用。3.刺络拔罐法退热的优势作用机制在于它可提高部分血清抗炎因子(IL-4、IFN-γ)水平,可抑制中枢COX-2蛋白表达水平的同时,对中枢COX-1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抑制作用。4.刺络拔罐法退热疗效肯定,操作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李陈[6](2018)在《外用复方紫草油治疗小儿尿布皮炎的抗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研究外用复方紫草油治疗小儿尿布皮炎(Diaper Dermatitis,DD)的抗炎机制,旨在为复方紫草油外用治疗小儿DD提供实验研究依据。研究方法1.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估外用复方紫草油治疗小儿DD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从“火郁发之”认识复方紫草油治疗小儿DD。2.根据小儿DD多属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借用幼龄小鼠ACD模型作为小儿DD模型,并以幼龄小鼠急性耳廓肿胀动物模型、幼龄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动物模型作为补充,联合评价外用复方紫草油治疗小儿DD的抗炎作用;并采用HE染色观察幼龄小鼠耳廓组织的病理形态,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幼龄小鼠血清NO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TNF-α和IL6-的蛋白含量,免疫组化检测耳廓组织P2X7受体和NF-κ B/p65的表达,RT-PCR检测耳廓组织P2X7受体mRNA和NF-κ B/p65mRNA的水平,从P2X7受体/NF-κB 细胞通路探讨外用复方紫草油治疗小儿DD的抗炎作用机理。研究结果1.外用复方紫草油治疗小儿DD的Meta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11项RCT,合计小儿DD1468例;外用复方紫草油治疗小儿DD,与局部其他治疗(外用菜籽油、香油、护臀霜、鞣酸软膏、氧化锌油、红霉素软膏或炉甘石洗剂)相比,在临床有效率、痊愈率和平均痊愈天数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1项RCT共计治疗组802例,均未提及有不良反应。2.从“火郁发之”理论认识复方紫草油治疗小儿DD:复方紫草油以紫草为君,忍冬藤、白芷为臣,麻油为佐,冰片为使;方中各药都有良好的抗炎作用,能快速修复炎性皮肤。全方功效为清热凉血解毒,散风除湿消肿,佐以润肤生肌,遵从“火郁发之”之旨,凉之、清之、散之、润之,将小儿DD之“郁火”因势利导而解。3.实验一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的影响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影响的系列实验,结果为:与模型组相比,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耳肿胀度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而麻油对耳肿胀度的抑制作用尚不能认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用复方紫草油能明显降低幼龄小鼠ACD血清IL-1β、TNF-α、IL-6蛋白含量(P<0.01),而麻油降低血清IL-1β、TNF-α、IL-6蛋白含量尚不能认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 0.05);外用复方紫草油能明显降低幼龄小鼠ACD血清N0含量(P<0.01),而麻油降低血清N0含量尚不能认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HE染色,镜下见醋酸氟轻松乳膏组、复方紫草油高浓度组(2倍浓度)和复方紫草油组给药后耳廓肿胀、充血及炎细胞浸润程度显着好转。经免疫组化检测,镜下见醋酸氟轻松乳膏组、复方紫草油高浓度组和复方紫草油组随着炎症的显着好转P2X7受体、NF-κ B/p65阳性表达也显着减弱。经RT-PCR检测,模型组幼龄小鼠耳廓肿胀组织P2X7受体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模型组幼龄小鼠耳廓肿胀组织NF-κ B/p65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 5);与模型组比较,醋酸氟轻松乳膏组、复方紫草油高浓度组、复方紫草油组幼龄小鼠耳廓肿胀组织P2X7受体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 0.05),醋酸氟轻松乳膏组、紫草油组、复方紫草油高浓度组、复方紫草油组幼龄小鼠耳廓肿胀组织NF-κ B/p65 mRNA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P<0.05);而麻油组、紫草油组、复方紫草油低浓度组P2X7受体mRNA表达水平和麻油组、复方紫草油低浓度组NF-κ B/p 6 5 mRNA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尚不能认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二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急性耳廓肿胀的影响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急性耳廓肿胀影响的系列实验,结果为:与模型组相比,预防性或治疗性外用复方紫草油对二甲苯所致幼龄小鼠耳廓肿胀的抑制作用尚不能认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预防性或治疗性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巴豆油所致幼龄小鼠耳廓肿胀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治疗性外用复方紫草油能明显降低巴豆油所致耳廓肿胀幼龄小鼠血清TNFα-、IL-6蛋白含量(P<0.01);能明显降低幼龄小鼠血清NO含量(P<0.01)。经HE染色,镜下见复方紫草油给药后耳廓肿胀、充血及炎细胞浸润程度显着好转。经免疫组化检测,镜下见复方紫草油给药后随着炎症的显着好转P2X7受体阳性表达也显着减弱。5.实验三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外用复方紫草油对二甲苯所致幼龄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有明显抑制作用(P<0 0.05),而外用麻油、紫草油、复方紫草油低浓度液(1/2倍浓度)对二甲苯所致幼龄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尚的抑制作用不能认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外用复方紫草油治疗小儿DD的Meta分析,得出:局部外用复方紫草油治疗小儿DD能明显提高临床有效率、治愈率,明显缩短治疗时间,而且尚未发现不良反应。2.基于“火郁发之”理论认识复方紫草油治疗小儿DD,得出:复方紫草油适用于治疗小儿DD,而且方中各药都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3.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影响的系列实验,得出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具有治疗作用,其抗炎作用机制与降低幼龄小鼠血清N0含量,降低血清1L-1β、TNF-α、IL-6的蛋白含量,拮抗组织P2X7受体、NF-κ B/p65的表达,降低组织P2X7受体mRNA、NF-κ B/p65 mRNA的水平有关,可能是通过抑制P2X7受体/NF-κ B细胞通路来发挥抗炎作用。4.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急性耳廓肿胀影响的系列实验,得出: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急性耳廓炎症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NO含量,降低血清TNF-α、IL-6的蛋白含量,拮抗组织P2X7受体表达有关。5,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影响的实验,得出: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急性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具有改善作用。研究总结论:外用复方紫草油治疗小儿DD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这可能与其抑制P2X7受体/NF-κ B细胞通路有关。

孙巧思[7](2017)在《古代本草着作中延年药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87年5月,健康老龄化在世界卫生大会上被首次提出,如何延缓衰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当代医学亟待解决的课题。延年益寿是从古至今中外医学家都在不断探索研究的内容,针对如何延缓衰老,多种学说不断形成并发展。中医学对衰老的发生、发展和如何延缓衰老的研究由来己久,在深刻阐述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提出了许多延缓衰老的原则和方法,在历代本草学着作中记载了许多具有“不老”“延年”“增寿”等具有延缓衰老功效的中药。其后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衰老的成因和延缓衰老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不断创新,理法和方药极为丰富,有效地指导着人们如何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本论文所记录的“延年”药物中,“延年”及其延伸概念包含延长寿命、长久生存、耐受或推迟衰老之意;共包括“延年、增寿、增龄、增年、延寿、延龄、延季、延生、获寿、多寿、益寿、长生、不老、长寿、长年、长季、久寿、高寿、永年、驻年、益年、不死、不夭、却老、去老、不衰、补衰老、至老不毁、耐老”。《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所载1911年(含1911年)之前的本草古籍共378种,分别被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及全国各地其它图书馆收藏;从中选取本草着作155种,其中具有“不老”“延年”“增寿”“耐老”等功效的药物226种。资料搜集方法:首先利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获取书目;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主要图书馆网站查询馆藏图书目录。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图书馆等单位进行实地调研,查阅原书,对重要内容通过抄写、复印或拍摄照片等方式记录保存。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①对搜集的本草着作进行编目,核实着作名称、作者、出版者、成书年代、出版时间、版本情况、馆藏信息等内容;②阅读着作内容,依据关键词查找出具有相关功效的中药;③将相关中药“延年”功效的条文摘录,并制作表格,以单味中药为单元,纵列为查找的书目,横列为所附条文及关键词;④将所有筛选的药物按功效、归经、性味分类,制作表格;⑤以单味药为单元,比较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着作间关键词的变化、相关功效记载变化与进展、对“延年”功效是否提出质疑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原因。本论文对上述本草古籍中的相关药物具体记载情况,在古籍中如何描述,详细列表并对上述药物的性味、归经、毒性、主治症候、单味药物出现频数;历代本草着作记载延年药物情况分析;发展概况;发展的理论基础;延年药功效研究;影响与贡献等内容作详尽阐述。论文正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对“延年”的狭义及广义概念作出具体阐释,并确定本文中的关键词选择范围,对某些意义相近及模糊的词汇作出区分。并对资料搜集方法、资料整理分析方法作出具体说明。第二部分为“延年药物收集整理”,对延年药物进行频数分析,药物、性味、功效、关键词累积频率及单味药出现多个关键词累积频率作出表格,以及对《中药大辞典》上未记载及后世记载有名未用的药物的出处、条目作出记录。第三部分为“历代本草着作记载的延年药物”,对延年药收录变化情况,包括总体药物延年记载增减、同一味药记载延年功效变化及对延年功效提出质疑的药物作出记录,并对延年机理摘录。第四部分为“延年药物发展的理论基础”,对延年药物发展的思想背景(神仙思想)、医学背景(脏腑、气血阴阳、精气神)、文化背景(儒家、道家、杂家及其它)作出分析。第五部分为“延年药物功效研究”,包括古代代表性学说、现代代表性学说,以及对有关金石及服食类药物的分析。第六部分为“延年药物的影响与贡献”,包括延年药物对临床药物治疗的贡献、对食养及食疗的贡献及延年药物对民俗文化的影响。通过上述六部分内容分析,本文得出三点结论:1.延年药物中具有“补虚”功效的占首位,共计54种,占总数23.89%,归经以肝经最多(78种),占34.06%,性味以甘味最多(86种),占38.05%,四气以“温”者最多(38种),占16.81%。可见历代“延年”药物以补益肝肾,填精益髓功效为主,性多甘温。关键词以“延年”(46.72%)、“不老”(34.93%)出现频率为最高。2.延年药物的发展在思想发展早期受神仙思想影响;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基础理论支持以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精气神思想为代表;主要应用于养生、服食、食疗补益、老年保健与治疗、宫廷用药等方面;文化层次方面在儒家、道家、杂家都有涉及,主要涉及辨证论治、主动防病养生、注重道德、崇尚自然等思想。3.延年药物历史久远,最早为《神农本草经》上品药养生延年之功效记载,经历了服食金石与草木药物、食疗补益药物的发展、延年益寿的理论创新、宫廷长生不老方药等方面发展。对临床药物治疗、食养及食疗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丁军霞[8](2016)在《不同产地当归挥发油谱效关系及多糖MIR定量模型预测研究》文中认为当归药材为临床上最常用药材之一,具有很好的补血活血作用,目前对当归药材的化学成分、资源分布及药理药效等研究的已见很多报道,但对当归挥发油对活血作用的谱效关系以及当归MIR光谱预测多糖含量的研究较少,本文采用中药分析学和化学计量学方法,系统开展如下几项研究:一、不同产地当归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指纹图谱研究采用水蒸汽法提取挥发油,联合采用NIST质谱库与保留指数共同定性分析当归挥发油中所包含的化学成分,共鉴定出35种化合物,其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为长链烷烃及烯烃、单萜、倍半萜烯类等为主,还有一些芳香醛、倍半萜醇类成分。其中挥发性成分藁本内酯的含量最高、其次是正丁烯基苯酞,还包含有少量的α-蒎烯、反-β-罗勒烯等成分。通过相似度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从相似度计算结果可看出夹角余弦的相似度都较高,并且很接近,有几个样品的结果还相等,各产地当归挥发油相似度均在0.75以上,大多数在0.801.00之间;从聚类分析结果可看出,样品的聚类与地理环境及土壤类型有一定的联系。结果表明各产地当归挥发油含量具有较大的差异,说明环境因子(海拔、经度、纬度及土壤)对当归挥发油含量与组成成分有一定的影响。二、不同产地当归挥发油对HUVECs增殖作用的相关性研究当归挥发油促细胞增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当归挥发油不仅所包含的化合成分含量不同,而且对HUVECs增殖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采用Minitab 17 Statistical Software软件将得到的不同产地当归挥发油共有模式,选择其中含量较高的7个共有峰,将当归挥发油7个共有峰峰面积与细胞增殖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其中设7个共有峰峰面积为自变量(X1、X2、X3、X4、X5、X6、X7),以细胞增殖率为因变量(Y),其中7个共有峰化学结构分别是(1R)-α-蒎烯、反-β-罗勒烯、2,6-二甲基-2,4,6-辛三烯、对乙烯基愈疮木酚、匙叶桉油烯醇、正丁烯基苯酞及Z-藁苯内酯等化合物;线性回归系数依次-0.260、-0.873、0.993、065、0.389及0.128。其中X1、X2号色谱峰对细胞增殖作用呈负相关,表明其代表的化学成分随着色谱峰X1、X2含量的增加,其对细胞增值率的影响也相对减弱;其余色谱峰对细胞增殖作用均呈正相关,且X3、X6和X7号色谱峰回归系数较大,表明随其代表化学成分含量增加对促细胞增值作用越大。因此,本实验不同产地当归挥发油对HUVECs增殖作用有一定的影响。三、不同产地当归多糖MIR定性定量研究MIR光谱定性结果分析表明,不同产地当归药材中红外原始光谱和一阶导数光谱的对比研究,相似度较高,且光谱重叠吸收严重,无法直接进行鉴别;而二阶导数却能够很好的解决原始光谱中的重叠吸收峰,不同的谱段处各产地具有明显的差异,如谱段2360 cm-1附近的峰及1570 cm-1至1456 cm-1附近的峰能够较好地将各产地当归药材进行分类。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当归多糖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当归总多糖百分含量在3.7228.84%之间,其中包含酸性多糖质量浓度为0.0350.517 mg·m L-1之间,多糖含量范围在0.0950.766 mg·mL-1之间,中性多糖与酸性多糖含量的比值在1.237:1之间。通过多糖含量建立PLS定量模型,可以实现当归中多糖的快速测定,结果表明相关系数Rc,RMSEC和RMSEP依次为0.9924,0.052及0.062,验证集样品中总多糖的平均预测回收率达到103.55%,由此可见,PLS所建的模型能够比较理想的预测当归多糖的含量。

曲道炜[9](2016)在《桂枝芍药知母汤对AA大鼠COX信号通路介导的免疫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的药效作用,并通过COX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材料与方法:采用雌性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布洛芬组、桂枝芍药知母汤高剂量组(GSZM高剂量组)、桂枝芍药知母汤中剂量组(GSZM中剂量组)、桂枝芍药知母低剂量组(GSZM低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通过足掌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AA大鼠模型,淘汰造模不成功者,保证每组8只大鼠。造模1周后给药治疗:各组给药均采用灌胃给药的方式,模型组给生理盐水,布洛芬组给布洛芬混悬液(63mg/kg),GSZM高、中、低剂量组给中药水煎剂(34.65、17.325、8.6625g/kg)。中药饮片常规煎煮,桂枝芍药知母汤剂量配比遵《仲景全书》剂量,并折合大鼠等效剂量,共给药3周。一般药效学研究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及体重变化情况;肉眼观察对大鼠足肿胀程度的变化,计算足肿胀度变化;智能热板仪测量各组大鼠对热疼痛刺激反应时间,观察各组对热疼痛阈值的影响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大鼠外周血、足跖软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0(IL-10)的浓度水平,观察各干预药物对外周和组织局部中促炎和抑炎细胞因子的影响。大鼠踝关节病理切片观察各组关节软骨病理损坏情况,并进行评分对照;数字化成像系统(DR)检测踝关节正位,观察各组大鼠关节影像学改变。ELISA法检测外周血、足跖软组织中干扰素γ(INF-γ)和白介素4(IL-4)水平,以INF-γ代表免疫系统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亚群Th1浓度,以IL-4代表Th2浓度,INF-γ/IL-4比值反映各组Th1/Th2漂移情况;反转录实时定量PCR(Rt-QPCR)法检测足跖中Th1、Th2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Gata-3的m RNA表达,以T-bet代表Th1浓度,以Gata-3代表Th2浓度,T-bet/Gata-3比值反应Th1/Th2漂移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足跖软组织中COX-1、COX-2、可诱导的一氧化氮合酶(i NOS)、TNF-α的表达,蛋白印迹图像分析及对比,观察各组对COX同工酶及相关蛋白的表达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COX信号通路中COX-2及上位蛋白核因子κB(NF-κB)p65、下位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并通过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IHC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反映各治疗组对COX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一般药效学结果显示:造模后大鼠一般状态欠佳;双足掌及踝关节肿胀明显,足肿胀度显着增高;热疼痛刺激阈值显着减少;踝关节病理形态观察显示关节软骨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可见滑膜血管翳形成及结缔组织增生,病理评分显着增高;影像学结果提示,踝关节及软组织肿胀明显,关节面毛糙,关节腔变窄。经治疗3周后,各治疗组各项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一般状态好转,足肿胀减轻;足肿胀度显着降低(P<0.05);热疼痛刺激阈值显着增高(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外周血及足跖软组织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浓度水平均显着增高(P<0.01),抑炎因子IL-10水平显着降低(P<0.01),给药后中西治疗组TNF-α、IL-1β浓度水平均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IL-10水平显着升高(P<0.01)。其中GSZM高、中剂量组除IL-10水平明显低于布洛芬组外(P<0.01),在抑制促炎因子水平上与布洛芬组疗效接近,GSZM低剂量组各指标与其余三组均有明显差异(P<0.01);病理切片可见中西药治疗组关节滑膜结构均有所改善,炎症浸润有所减轻,关节病理损伤评分显着降低(P<0.05),DR显示踝关节及周围肿胀减轻。各治疗组间比较,GSZM高、中剂量组药效较好,接近西药布洛芬组,GSZM低剂量组药效显着低于其余三个治疗组。2.Th漂移检测结果:模型组外周血及周围软组织中IL-4水平显着降低(P<0.01),INF-γ水平显着增高(P<0.01),INF-γ/IL-4比值显着增高(P<0.01);足跖软组织中T-bet表达显着增加(P<0.01),GATA-3表达显着降低(P<0.01),T-bet/Gata-3比值显着增高(P<0.01),提示Th1/Th2向Th1方向漂移。各治疗组均能显着降低INF-γ/IL-4和T-bet/Gata-3(P<0.01),提示有促进Th漂移恢复的作用。其中GSZM高、中剂量组对Th漂移的恢复作用与布洛芬组接近。3.COX同工酶及相关蛋白表达检测结果:模型组COX-2、i NOS、TNF-α表达显着增多(P<0.01),经治疗后布洛芬组、GSZM高、中剂量组COX-2、i NOS、TNF-α表达显着减少(P<0.01);布洛芬组与GSZM低剂量组COX-1表达显着低于其余各组(P<0.01)。4.COX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检测:模型组NF-κBp65、COX-2、VEGF表达均显着增加(P<0.01),经治疗后中西药治疗组NF-κBp65、COX-2、VEGF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其中GSZM中剂量组与布洛芬组无显着差异,GSZM高剂量组VEGF表达显着低于布洛芬组(P<0.01),GSZM低剂量组表达均显着高于布洛芬组(P<0.01)。结论:1.桂枝芍药知母汤对AA大鼠关节及软组织肿胀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2.桂枝芍药知母汤能显着降低AA大鼠外周血及足跖部促炎因子水平,升高抑炎因子水平,作用效果与剂量水平呈正相关。3.桂枝芍药知母汤能显着降低AA大鼠INF-γ/IL-4、T-bet/GATA-3比值,揭示其治疗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整Th1/Th2向左漂移的状态有关。4.桂枝芍药知母汤能显着抑制COX-2表达,保持或轻度抑制COX-1表达,这可能是其对RA有确切的治疗效果而产生较少副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5.桂枝芍药知母汤对AA大鼠治疗的药效机制可能与抑制COX信号通路中NF-κBp65、COX-2、VEGF表达密切相关。

潘峥[10](2014)在《四神煎加味治疗鹤膝风热毒蕴结型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鹤膝风包含多种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膝关节炎,是风湿免疫科的常见病、难治病,由于它是全身承重最大、活动频繁、滑膜面积最大的关节,因此成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等疾病最常累及的关节。目前该病内科治疗手段主要有非甾体消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和改善病情药(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DMARDS),但疗效欠佳、副作用大,患者依从性差;生物制剂在国内外逐渐被推广应用,但费用高,不适合国情;外科治疗并发症多、风险较高。因此发挥中医特长、探寻辨治规律、发掘有效方药应是研究方向。鹤膝风属中医学病名,是临床常见疾病,表现为膝部肿痛。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病情重、治疗困难的特点。目前未将鹤膝风作为中医独立疾病做系统研究。我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10年前即开展对鹤膝风的临床研究,至今发表多篇论文。房定亚老师为学术带头人,中药治疗鹤膝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本病病程日久,膝部红肿热痛反复发作,病机特点为热毒蕴结兼夹气阴亏虚,运用四神煎疗效明显,呈现专病专方的特点。但多为病例报道或回顾研究。有必要对房定亚老师经验做系统性研究,对鹤膝风的病因病机、病证特点、治疗规律进行总结。[目的]文献研究:通过古医籍文献研究总结鹤膝风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鉴别诊断及治法方药等;通过现代文献研究论述鹤膝风包含疾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病案研究:通过对我科专病门诊鹤膝风医案进行整理、分析,探讨鹤膝风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及用药规律。临床研究:通过临床病例观察,验证四神煎加味治疗鹤膝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索提炼中医药治疗的特色和优势,分析内毒理论在鹤膝风诊治中的指导作用,为临床治疗鹤膝风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文献研究:采用文献整理、分析归纳的方法,利用中医世家古文献数据库、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采用关键词检索出文献,根据文献内容整理、归纳,总结鹤膝风的病名、病因病机、鉴别诊断、治法等内容,以及现代中西医研究进展。病案研究: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观察专病门诊所有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人,采集病人病历资料,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科研病例采集系统”,进行病历资料提取录入,将临床信息转化为可分析的结构化数据,利用SQL Server工具对病人的一般资料、症状、证候等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Weka3.4数据挖掘软件对症状-证候-治法-中药、证候-治法-中药、治法-用药-用量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总结分析鹤膝风的辨治规律。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区组随机、阳性药对照、盲法评价、探索性试验方法,将90例鹤膝风热毒蕴结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中药组予四神煎加味口服(生黄芪30克、银花30克、远志8克、石斛30克、川牛膝15克、虎杖10克、白花蛇舌草20克),中西医结合组予四神煎加味联合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西药组予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连续用药4周,选取治疗前、治疗2周、4周作为评价时点,观察疼痛VAS评分、膝关节周径改善率、WOMAC评分、中医症状评分量表、血沉及C反应蛋白等指标,评价四神煎加味治疗鹤膝风热毒蕴结型的临床疗效。[结果]1文献研究鹤膝风以膝肿痛、股胫肌肉消瘦为典型表现。古代医家对鹤膝风病因病机有外邪论、阴虚论、阳虚论等。辨证有急、缓、寒、热的不同,虚实夹杂的病人证候特点不明确。鉴别诊断有鹤膝痈、膝眼毒等。治疗有补肾、补血、健脾、疏肝等多种方法。热毒证治疗记载较少,仅有养阴清热、利湿清热等方法。鹤膝风包含多种疾病,目前中医研究较多的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机为肝肾不足、痰瘀互结。本病急性期膝部肿痛,多责之于实证,以湿热证为多,治疗以清热利湿为治则。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研究较少,未见病因病机、证候特点的研究,散见针灸、关节腔注射中药等少量报道。鹤膝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膝关节炎,虽隶属不同的疾病,但病理有相同之处,都是局部免疫炎性反应介导的关节炎。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具有相关性。目前生物制剂的运用渐为热点。2病案研究共收集鹤膝风病例143例,男性19人,女性124人,男女比例为1:6.5。平均年龄56.6岁,发病年龄小于40岁(含40岁)9例,占6.27%;41-50岁(含50岁)26例,占18.18%;大于50岁108例,占75.55%。病程小于1年(含1年)18例,占12.58%;病程1-5年(含5年)25例,占17.48%;病程大于5年100例,占69.94%。类风湿性膝关节炎110例,占76.92%;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3例,占23.08%。常见症状有关节肿胀、皮肤温度热、拘急疼痛、重浊感、腰膝酸软、倦怠无力、屈伸无力、口干。主要证型热毒蕴结型占44.06%、痰瘀互结型占26.58%、肝肾不足型占25.18%、阳虚寒凝型占4.18%。主要治法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益气养阴、解痉止痛等。常用中药92味,其中四神煎(生黄芪、远志、石斛、银花、川牛膝)为必用药物。其他常用药物有虎杖、白花蛇舌草、蜈蚣、白芍、山慈姑、生甘草、葛根、稀签草、蜂房、青风藤等。3临床研究本研究共观察88例鹤膝风热毒蕴结型患者,其中中西医结合组30例、中药组30例、西药组28例。三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病种无显着性差异。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西药组总体疗效分别是86.67%、83.33%、82.14%,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中西医结合组疗效并未因联合使用布洛芬而增加。在治疗观察过程中,中药组不良反应为腹泻,但症状轻微,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中西医结合组和西药组。本研究主要疗效指标包括疼痛VAS评分、膝关节周径改善率。(1)疼痛VAS评分:治疗2周时,中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较治疗前相比有改善,差异有显着性(P<0.05)。西药组较治疗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间比较中西医结合组较西药组改善明显,差异有显着性(P<0.05)。治疗4周时,三组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差异有显着性(中西医结合组、西药组P<0.01,中药组P<0.05)。三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膝关节周径改善率:治疗2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有显着性差异(P<0.05)。西药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同期比较,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4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和西药组均有显着性差异(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P<0.01,西药组P<0.05)。三组同期比较,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本研究次要疗效指标包括WOMAC评分、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中医症状积分。(1) WOMAC评分:治疗2周时,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较治疗前相比有改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间同期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4周时,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较治疗前相比有改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间同期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 ESR:治疗2周时,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较治疗前相比有改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间同期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4周时,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较治疗前相比有改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间同期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 CRP:治疗2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三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显着性(中西医结合组P<0.01,中药组、西药组P<0.05)。三组同期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4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三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显着性(中西医结合组、中药组P<0.01,西药组P<0.05)。三组同期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中医症状积分:治疗2周时,中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较治疗前相比有改善,差异有显着性(P<0.01),西药组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间比较中西医结合组和中药组较西药组改善明显,差异有显着性(P<0.01)。治疗4周时,三组较治疗前相比有改善,差异有显着性(中西医结合组和中药组P<0.01,西药组P<0.05)。三组间比较,中西医结合组和中药组较西药组改善明显,差异有显着性(P<0.01)本研究中,中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中医症状积分改善、膝关节周径改善率优于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VAS评分改善治疗2周时优于西药组。中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WOMAC评分、ESR、CRP的疗效方面与西药组相比无差异。[结论]1文献研究:鹤膝风的毒热证古籍及现代文献均未见系统研究。鹤膝风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古籍中治疗多以温通、调补为主,对热毒证记载较少。现代对鹤膝风证治规律、尤对热毒证的探索研究仍为空白。2病案研究:鹤膝风膝关节红肿热痛,热毒蕴结是其临床特点。通过对鹤膝风的证候、辨证、治法、处方及用药整理研究,鹤膝风膝关节红肿热痛为常见症状,热毒蕴结型是鹤膝风常见证型,尤多见于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的病人。由于病情日久,虚实夹杂,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以热毒蕴结为突出表现兼夹气阴亏虚、痰瘀互结。鹤膝风常用的基础方剂是四神煎。3临床研究:四神煎加味治疗鹤膝风热毒蕴结型疗效肯定。四神煎加味治疗鹤膝风热毒蕴结型可明显改善关节红肿热痛的临床症状,并没有因联合布洛芬而使总体疗效提高。四神煎加味在改善关节疼痛、肿胀等方面较布洛芬起效快,并可改善全身状态,安全性和依从性均优于布洛芬。四神煎加味中银花、虎杖、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川牛膝解毒活血,生黄芪助气脱毒,少佐远志利湿化痰,石斛益气养阴,全方驱邪扶正、标本兼顾,可作为鹤膝风热毒蕴结型的专病专方。通过辨治规律探索及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在中医学内毒理论指导下,抓住膝关节红肿热痛这一关键证候,发现热毒蕴结型为鹤膝风的常见证型,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法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疗效。内毒理论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二、乌麻颗粒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麻颗粒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服饵休粮古籍文献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饮食限制疗法的临床应用
        1.1 饮食限制对肥胖的影响
        1.2 饮食限制对高血压的影响
        1.3 饮食限制对2 型糖尿病的影响
        1.4 饮食限制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
        1.5 饮食限制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影响
        1.6 饮食限制对肿瘤的影响
        1.7 饮食限制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影响
        1.8 饮食限制对外科手术的影响
        1.9 饮食限制对其它疾病的影响
    2 饮食限制疗法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2.1 饮食限制疗法的临床适应症
        2.2 饮食限制疗法的禁忌症
    3 饮食限制疗法的挑战和任务
1 服饵休粮涵义
    1.1 休粮涵义
    1.2 服饵涵义
    1.3 服饵休粮涵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来源
    2.2 检索词
    2.3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2.3.1 文献纳入标准
        2.3.2 文献排除标准
        2.3.3 检索与筛选结果
    2.4 数据管理
        2.4.1 数据库构建
        2.4.2 术语规范
        2.4.3 频数统计
3 结果
    3.1 服饵休粮古籍文献概况
    3.2 不同朝代服饵休粮文献分析结果
        3.2.1 汉代关于服饵休粮的记载
        3.2.2 魏晋南北朝关于服饵休粮的记载
        3.2.3 隋唐时期关于服饵休粮的记载
        3.2.4 宋金元时期关于服饵休粮的记载
        3.2.5 明代关于服饵休粮的记载
        3.2.6 清代关于服饵休粮的记载
    3.3 休粮方挖掘整理研究结果
        3.3.1 常用休粮饵料
        3.3.2 服饵休粮方食物使用情况
        3.3.3 常用休粮方
        3.3.4 休粮方制备方法
        3.3.5 休粮方剂型
        3.3.6 休粮方功效主治
4 讨论
    4.1 常用休粮饵料分析
    4.2 服饵休粮食物使用情况分析
    4.3 常用休粮方分析
    4.4 休粮方制备方法分析
    4.5 休粮方剂型分析
    4.6 休粮方功效主治分析
        4.6.1 休粮方功效
        4.6.2 休粮方主治
    4.7 服饵休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4.7.1 服用方法
        4.7.2 复食方法
        4.7.3 注意事项
    4.8 服饵休粮养生保健意义及应用价值
        4.8.1 为现代休粮疗法提供借鉴
        4.8.2 治疗疾病
        4.8.3 开发保健品及药品
结论
创新与不足
    创新之处
    不足之处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解郁消斑汤治疗黧黑斑肝气郁滞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实验项目
        1 临床资料
        2 一般资料
        3 研究方法
        4 治疗结果
    第二章 讨论
        1 立项依据
        2 药物组成及方解
        3 体会
        4 病案举例
        5 预防与调护
        6 不足和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3)电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及对滑膜Toll样受体表达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研究现状
        1 针灸治疗
        2 选穴规律
        3 针灸治疗KOA机理研究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KOA发病机制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的相关性研究
        1 固有免疫应答与OA
        2 Toll样受体概述
        3 Toll样受体在OA中的表达
        4 Tol1样受体信号传导通路与OA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电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前言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电针对实验性KOA模型兔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及病理形态学观察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电针对实验性KOA模型兔滑膜Toll样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的主要成果

(4)乌麻通络汤联合脊神经后支阻滞术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一、现代医学对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认识
        1.1 脊神经解剖知识
        1.2 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4 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治疗
    二、中医对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
        2.4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依据(2013年版《神经病理疼痛学》)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1.6 脱落及剔除病例处理
        1.7 分组及治疗方法
        1.8 观察指标
        1.9 观察时间点的选择
        1.10 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三组用药后各观察时点VAS评分组内对照
        2.3 三组用药后各观察时点VAS评分组间对照
        2.4 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定
        2.5 安全性观察
        2.6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一、方药分析
        1.1 乌麻通络汤组成
        1.2 对本方中配伍规律的认识
        1.3 单味中药功效
    二、乌麻通络汤获效机理的初步探讨
        2.1 中医基础理论分析
        2.2 临床获效机理探讨
        2.3 现代药理浅议
    三、腰脊神经后支阻滞的机制探讨
    四、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刺络拔罐法对内毒素致热家兔的退热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刺络拔罐法对内毒素致热家兔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实验二 刺络拔罐法对内毒素致热家兔下丘脑组织iNOS、COX-1、COX-2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外用复方紫草油治疗小儿尿布皮炎的抗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英文缩写一览表
引言
    研究背景
    立题依据
    研究内容与方法
    技术路线(见图1)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小儿尿布皮炎的理论认识
        1.祖国传统医学对小儿尿布皮炎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小儿尿布皮炎的认识
        2.1 小儿尿布皮炎的病因病机
        2.2 小儿尿布皮炎的诊断与疗效评判标准
        2.3 小儿尿布皮炎的治疗方法
    第二节 外用复方紫草油治疗小儿尿布皮炎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策略与方法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1.5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有效率
        2.4.2 痊愈率
        2.4.3 平均痊愈天数
        2.4.4 不良反应
        3 讨论
    第三节 从“火郁发之”理论认识健民复方紫草油治疗小儿DD
        1 从“火郁发之”理论认识小儿DD的治疗
        1.1 中医对“火”的认识
        1.2 中医对“郁”的认识
        1.3 从“火郁发之”理论认识小儿DD的治疗
        2 健民复方紫草油各组成药物的认识
        2.1 紫草的认识
        2.1.1 紫草的中医入药史
        2.1.2 紫草的主要成分及药理作用
        2.2 忍冬藤的认识
        2.2.1 忍冬藤的中医入药史
        2.2.2 忍冬藤的主要成分及药理作用
        2.3 白芷的认识
        2.3.1 白芷的中医入药史
        2.3.2 白芷的主要成分及药理作用
        2.4 麻油的认识
        2.4.1 芝麻和麻油的中医入药史
        2.4.2 麻油的主要成分及药理作用
        2.5 冰片的认识
        2.5.1 冰片的中医入药史
        2.5.2 冰片的主要成分及药理作用
        3 从“火郁发之”理论认识健民复方紫草油治疗小儿DD
实验一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的影响
    第一节 小鼠ACD模型的建立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1 试验药物
        1.2 动物
        1.3 试剂
        1.4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DNFB和DNCB分别在小鼠耳部和背部造ACD模型的效果比较
        2.2 四种不同致敏浓度和激发浓度的DNFB对幼龄小鼠ACD耳肿胀度的影响
        2.3 阳性对照组不同给药方法对幼龄小鼠ACD耳肿胀度的影响
        2.4 阳性对照组在激发后不同时间对幼龄小鼠ACD耳肿胀度的影响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DNFB和DNCB分别在小鼠耳部和背部造ACD模型的效果比较
        3.2 四种不同致敏浓度和激发浓度的DNFB对幼龄小鼠ACD耳肿胀度的影响
        3.3 阳性对照组不同给药方法对幼龄小鼠ACD耳肿胀度的影响
        3.4 阳性对照组在激发后不同时间对幼龄小鼠ACD耳肿胀度的影响
        4 结论
    第二节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的影响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1 试验药物
        1.2 动物
        1.3 试剂
        1.4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耳肿胀度的影响
        2.2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血清IL-1β蛋白含量的影响
        2.3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血清TNF-α蛋白含量的影响
        2.4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血清IL-6蛋白含量的影响
        2.5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血清NO含量的影响
        2.6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耳廓肿胀组织病理的影响
        2.7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耳廓肿胀组织P2X7受体表达的影响..
        2.8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耳廓肿胀组织NF-κB/p65表达的影响
        2.9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耳廓肿胀组织P2X7受体mRNA的影响
        2.10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耳廓肿胀组织NF-κB/p65mRNA的影响
        2.11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耳肿胀度的影响
        3.2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血清IL-1β蛋白含量的影响
        3.3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血清TNF-α蛋白含量的影响
        3.4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血清IL-6蛋白含量的影响
        3.5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血清NO含量的影响
        3.6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耳廓肿胀组织病理的影响
        3.7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耳廓肿胀组织P2X7受体表达的影响..
        3.8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耳廓肿胀组织NF-κB/p65表达的影响
        3.9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耳廓肿胀组织P2X7受体mRNA的影响.
        3.10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耳廓肿胀组织NF-κB/p65mRNA的影响
        4 结论
    第三节 讨论
        1 幼龄小鼠ACD模型制备及外用复方紫草油抗炎作用评价的思路
        1.1 小鼠ACD模型致炎剂和致炎部位的探讨
        1.2 幼龄小鼠ACD模型致敏浓度、激发浓度及致炎方法的探讨
        1.3 幼龄小鼠ACD模型外用给药方法的探讨
        1.4 对幼龄小鼠耳廓肿胀ACD模型标本采集时间的探讨
        2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ACD耳廓肿胀模型P2X7受体/NF-κB细胞通路的影响
实验二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急性耳廓肿胀的影响
    第一节 幼龄小鼠急性耳廓肿胀模型的建立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1 试验药物
        1.2 动物
        1.3 试剂
        1.4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二甲苯所致幼龄小鼠耳廓肿胀模型的持续时间与耳肿胀度的关系探讨
        2.2 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的持续时间与耳肿胀度的关系探讨
        2.3 外用氟轻松、皮炎平、艾洛松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的影响
        2.4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二甲苯所致幼龄小鼠耳廓肿胀模型的持续时间与耳肿胀度的关系探讨
        3.2 巴豆油所致幼龄小鼠耳廓肿胀模型的持续时间与耳肿胀度的关系探讨
        3.3 外用氟轻松、皮炎平、艾洛松对巴豆油所致幼龄小鼠耳廓肿胀模型的影响
        4 结论
        5 讨论
        5.1 二甲苯所致幼龄小鼠耳廓肿胀模型的适合成模时间
        5.2 巴豆油所致幼龄小鼠耳廓肿胀模型的适合成模时间
        5.3 巴豆油所致幼龄小鼠耳廓肿胀模型的外用阳性对照药选择
    第二节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急性耳廓肿胀的影响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1 试验药物
        1.2 动物
        1.3 试剂
        1.4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预防性外用复方紫草油对二甲苯所致幼龄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2.2 治疗性外用复方紫草油对二甲苯所致幼龄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2.3 预防性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巴豆油所致幼龄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2.4 治疗性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巴豆油所致幼龄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2.5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巴豆油所致耳廓肿胀幼龄小鼠血清TNF-α蛋白含量的影响
        2.6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巴豆油所致耳廓肿胀幼龄小鼠血清IL-6蛋白含量的影响
        2.7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巴豆油所致耳廓肿胀幼龄小鼠血清NO含量的影响
        2.8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巴豆油所致幼龄小鼠耳廓肿胀组织病理的影响
        2.9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巴豆油所致幼龄小鼠耳廓肿胀组织P2X7受体表达的影响
        2.10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预防性外用复方紫草油对二甲苯所致幼龄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3.2 治疗性外用复方紫草油对二甲苯所致幼龄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3.3 预防性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巴豆油所致幼龄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3.4 治疗性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巴豆油所致幼龄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3.5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巴豆油所致耳廓肿胀幼龄小鼠血清TNF-α蛋白含量的影响
        3.6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巴豆油所致耳廓肿胀幼龄小鼠血清IL-6蛋白含量的影响
        3.7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巴豆油所致耳廓肿胀幼龄小鼠血清NO含量的影响
        3.8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巴豆油所致幼龄小鼠耳廓肿胀组织病理的影响
        3.9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巴豆油所致幼龄小鼠耳廓肿胀组织P2X7受体表达的影响
        4 结论
        5 讨论
        5.1 评价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小鼠急性耳廓肿胀模型影响的致炎剂宜用巴豆油
        5.2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急性耳廓炎症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第三节 讨论
        1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小鼠急性耳廓肿胀影响系列实验的源起
        2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急性耳廓肿胀影响系列实验的启示
        3 外用复方紫草油的抗炎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TNF-α、IL-6、NO的含量有关
        4 外用复方紫草油的抗炎作用机制可能与拮抗组织P2X7受体表达有关
实验三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的影响
    第一节 外用复方紫草油对幼龄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的影响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1 试验药物
        1.2 动物
        1.3 试剂
        1.4 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
    第二节 讨论
        1 幼龄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实验的技术关键点
        2 复方紫草油抑制二甲苯所致幼龄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的意义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古代本草着作中延年药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前言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延年”的概念
        1.1.2 历代对“延年”概念的延伸
        1.1.3 意义相近但未选入的关键词
        1.1.4 小结
    1.2 本文延年药物选择范围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资料搜集方法
        1.4.3 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
2 延年药物收集整理
    2.1 延年药物名称及功效分类
    2.2 延年药物频数分析
        2.2.1 药性频数分析
        2.2.2 功效频数分析
        2.2.3 关键词频数分析
    2.3 《中药大辞典》上未记载的延年药物
        2.3.1 古代分别记载但现代药理成分相同或近似的药物
        2.3.2 《中药大辞典》未记载的延年药物
    2.4 小结
3 历代本草着作记载的延年药物
    3.1 延年药物收录变化情况
        3.1.1 总体药物记载情况
        3.1.2 延年功效不变
        3.1.3 药物延年功效有增减
    3.2 功效被提出质疑的药物
    3.3 延年之机理记载情况
4 延年药发展之理论基础
    4.1 早期“神仙”思想的影响
    4.2 医学背景
        4.2.1 脏腑经络
        4.2.2 气血阴阳
        4.2.3 精、气、神
    4.3 文化背景
        4.3.1 儒家思想影响
        4.3.2 道家文化影响
        4.3.3 杂家思想影响
        4.3.4 其它学派思想影响
5 延年药物功效研究
    5.1 古代代表性学说
    5.2 现代代表性学说
        5.2.1 抗氧化作用
        5.2.2 调节神经系统
        5.2.3 调节内分泌系统
        5.2.4 调节免疫功能
        5.2.5 抗DNA损伤
        5.2.6 微量元素作用
    5.3 有关金石及服食类延年药物分析
6 延年药物的影响与贡献
    6.1 延年药物对临床治疗的贡献
        6.1.1 清热类延年药物
        6.1.2 祛风湿类延年药物
        6.1.3 利水类延年药物
        6.1.4 安神类延年药物
        6.1.5 补虚类延年药物
    6.2 延年药物对食养及食疗的贡献物
        6.2.1 单味延年药物及复方食养食疗方应用
        6.2.2 延年药物与食疗药物
    6.3 与延年药物相关的民俗
        6.3.1 辟秽除邪
        6.3.2 日常及节日饮食
        6.3.3 文化内蕴
        6.3.4 志怪传奇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所选本草古籍一览表
致谢
个人简历
查新报告

(8)不同产地当归挥发油谱效关系及多糖MIR定量模型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立题依据
第一章 当归挥发油谱效关系研究
    第一节 不同产地当归挥发油指纹图谱研究
        1 样品来源及信息
        2 仪器与试剂
        2.1 仪器
        2.2 试剂
        3 方法与结果
        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2 GC-MS条件
        3.3 保留指数检测
        3.4 当归挥发油指纹图谱
        3.5 当归挥发油化学成分鉴定结果
        3.6 方法学考察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不同产地当归挥发性成分对比研究
        1 样本来源信息
        2 不同产地当归挥发油指纹图谱相似性分析
        3 不同产地当归挥发油聚类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当归挥发性成分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作用的谱效关系
        1 材料与仪器
        1.1 仪器
        1.2 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当归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
        2.2 药效试验
        2.3 建立谱效关系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不同产地当归多糖MIR定量模型预测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与试药
        1.2 药材来源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光谱采集
        2.2 多糖含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产地当归药材中红外光谱分析
        3.2 不同产地当归多糖含量
        3.3 不同产地当归多糖红外光谱定量校正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 小结与讨论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桂枝芍药知母汤对AA大鼠COX信号通路介导的免疫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桂枝芍药知母汤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理论基础
    1 历节病的源流及与痹证的关系
    2 仲景痹证药对浅谈
    3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辨析
    小结
论文二 桂枝芍药知母汤对AA大鼠关节肿胀症状改善的药效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桂枝芍药知母汤对AA大鼠Th漂移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小结
论文四 桂枝芍药知母汤对AA大鼠COX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四神煎加味治疗鹤膝风热毒蕴结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一 鹤膝风文献研究
        1 源流考略
        2 证候特点
        3 病因病机
        4 疾病鉴别
        5 方剂治疗
        6 述评
        参考文献
    二 鹤膝风包含疾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1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1.1 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证候研究进展
        1.3 治疗研究进展
        2 类风湿性膝关节炎
        2.1 概述
        2.2 治疗研究进展
        3 述评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鹤膝风辨治规律探索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中医证候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
        2.5 病例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收集
        3.2 数据提取及处理
        3.3 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主要症状
        4.3 辨证分型
        4.4 治法
        4.5 用药特点
    5 讨论
        5.1 鹤膝风的人群特点
        5.2 鹤膝风的证候特点
        5.3 鹤膝风的病机特点
        5.4 鹤膝风的治疗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四神煎加味治疗鹤膝风热毒蕴结型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试验设计
        2.6 试验方法
        2.7 观察指标
        2.8 疗效评价标准
        2.9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总体疗效比较
        3.3 三组疗效指标各评价点比较
        3.4 安全性评价
    4 结论
    5 讨论
        5.1 内毒理论渊源
        5.2 内毒理论在鹤膝风诊治中的应用
        5.3 鹤膝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5.4 四神煎作用机理探讨
    参考文献
论文小结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发展
致谢
附录
附件

四、乌麻颗粒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服饵休粮古籍文献整理研究[D]. 祝青.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解郁消斑汤治疗黧黑斑肝气郁滞证的临床观察[D]. 冯晶雪.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电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及对滑膜Toll样受体表达的机制研究[D]. 殷岳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乌麻通络汤联合脊神经后支阻滞术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刺络拔罐法对内毒素致热家兔的退热作用机制研究[D]. 裴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外用复方紫草油治疗小儿尿布皮炎的抗炎机制研究[D]. 李陈.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古代本草着作中延年药物的研究[D]. 孙巧思.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1)
  • [8]不同产地当归挥发油谱效关系及多糖MIR定量模型预测研究[D]. 丁军霞.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桂枝芍药知母汤对AA大鼠COX信号通路介导的免疫调控研究[D]. 曲道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2)
  • [10]四神煎加味治疗鹤膝风热毒蕴结型临床研究[D]. 潘峥.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标签:;  ;  ;  ;  

五麻颗粒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