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者报酬合同中绩效评价标准的选择浅析

经营者报酬合同中绩效评价标准的选择浅析

一、浅析经营者报酬契约中业绩评价标准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王茁[1](2021)在《会计信息管理契约有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研究包括价值相关性和契约有用性。价值相关性强调会计信息的定价功能,而契约有用性强调会计信息的治理功能。从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发展状况和法律环境来讲,会计信息发挥定价功能的能力还有待提升,而其治理功能更为明显。对管理层的激励契约和雇佣契约是公司内部治理的主要机制。因此研究会计信息在管理契约(管理层的激励契约和雇佣契约等)的缔结与履行中的作用,即会计信息管理契约有用性更有现实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加深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丰富会计目标理论。本文利用文献研究与比较分析法、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在契约理论、产权理论和代理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制度背景、文化背景和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信息管理契约有用性的影响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阐述了会计信息管理契约有用性的理论基础。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产权理论认为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要匹配;代理理论认为投资人和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和面临风险的态度不同,导致了代理冲突的出现,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可以缓解代理冲突,在激励和监督过程中,作为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反映的会计信息不仅提供了契约得以签订的标的内容,更是检查契约是否得以执行的一种重要监督方式。其次,分析了会计信息管理契约有用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的制度背景、儒家文化和会计信息质量。制度背景方面,中国政府存在对企业干预的现象;活跃的经理人市场在中国并不存在;产品市场竞争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公司控制权市场几乎不存在;股票市场的各项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特征是“一股独大”和控股股东的国有性质;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别。文化背景方面,儒家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传承成为中国人明而不知的行为准则,深刻影响着企业行为。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相关性和可靠性是最重要的两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方法主要有盈余质量和价值相关性两类。再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会计业绩与高管现金报酬具有相关性,以及政府干预、法律环境、市场化程度和儒家文化会影响两者相关性的研究假设。实证结果表明会计业绩与高管现金报酬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政府干预少的企业表现出较高的会计信息高管薪酬有用性;法律环境好的企业表现出较高的会计信息高管薪酬有用性;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的企业表现出较高的会计信息高管薪酬有用性;儒家文化降低了会计信息高管薪酬有用性。接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会计业绩与高管变更概率负相关以及政府干预、法律环境、市场化程度、儒家文化对负相关性有影响的研究假设。实证结果表明会计业绩与高管变更概率之间具有显着的负相关性;政府干预、法律环境、儒家文化会减弱会计信息与高管变更的负相关性;市场化程度会增强会计信息与高管变更的负相关性。然后,在理论分析盈余的估值作用和契约作用相关性的基础上,提出会计信息薪酬敏感性与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正相关的研究假设。实证结果发现盈余价值相关性高的企业,其薪酬敏感性也较高。在考虑高管权力的情况下,发现高管权力低的企业,价值相关性与会计信息薪酬敏感性呈现更强的正相关关系。最后,对提高会计信息管理契约有用性提出了政策建议。第一,继续完善制度环境,第二,弘扬儒家文化精髓,提高会计信息的治理作用;第三,强化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对管理契约有用性的促进作用;第四,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控制高管权力。

徐海峰[2](2015)在《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高管薪酬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与趋同是大势所趋,也顺应了全球范围内的会计准则变革浪潮。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三十八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5年1月1日,欧盟要求其成员国的上市公司强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进行报表的编制与披露。2007年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宣布在美国上市的境外公司可以使用IFRS进行财务报告的编制,2008年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具体时间做出了安排。2009年6月,日本企业会计审议会公布日本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意见书。截至2014年,全球共120多个国家允许或强制采用IFRS。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FRS Foundation)的目标是制定一套高质量的可强制执行的财务报告准则。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秘书长Ian Ball指出,高质量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它将为各国会计实务界带来多方面的益处,它不仅可以使投资人拥有更好的决策信息,同时企业内部决策也将拥有改善了的会计信息。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施同时吸引了大量学者的关注,会计准则变革下会计信息质量改善的直接预期是研究的焦点,例如是否促进资本市场效率和提高权益估值准确性等。而对于为实现会计信息质量改善目标的准则变革可能带来的其他经济后果缺乏关注,特别是准则变革对企业组织可能产生的影响一直被理论界较少涉及。会计信息是外部市场交易的基础,更是企业内部管理、契约制定等企业行为的基础。所以,研究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契约尤其是内部薪酬契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高管薪酬的制定依赖会计信息,因为会计盈余是衡量和考核企业高管业绩的基础,而高管薪酬契约又是企业内部契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会计准则变革后的盈余信息必然对企业高管薪酬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居高不下,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管薪酬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机制之一,与企业绩效挂钩,激励管理层为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努力工作,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内在驱动力。因此,不论从会计准则变革的理论,还是高管薪酬制定的现实问题都与会计信息密不可分,而会计准则又是指导会计信息生成的具体规范。所以,会计准则的变革必然影响以会计盈余信息为基础的高管薪酬的制定和决策。本文针对我国2006年的会计准则变革事件,此次变革不仅在准则结构和内容上有较大调整,且准则的基本理念也有深刻转变。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的提升,收益确认在“利润表观”的基础上强调“资产负债表观”,公允价值的引入等等,这些不仅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也改善了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但现有关于会计信息的薪酬契约有用性的研究较少。我国会计准则变革的国际化趋同,为研究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如何影响企业高管薪酬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选择准则变革前后2003-2013年时间跨度,基于会计信息的薪酬契约有用性,研究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高管薪酬的影响,延伸了准则变革对微观组织的影响范畴,通过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内部高管薪酬的影响研究,为启示会计准则的非直接后果研究并拓展会计准则变革研究做出贡献,同时对微观企业合理制定高管薪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四大部分七个章节。第一部分是研究基础,包括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文献综述。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等。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梳理了国内外会计准则变革研究和高管薪酬研究的主要文献;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包括第三章理论基础和第四章影响原理与路径分析。第三章从委托代理理论、最优契约理论、相对绩效评价理论和经济后果理论分析高管薪酬发挥公司治理作用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在会计信息的治理功能基础上分析会计准则变革对高管薪酬影响的基本原理和路径;第三部分实证研究,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检验了会计准则变革对高管薪酬业绩敏感度的影响。第六章检验了会计准则变革对高管薪酬相对绩效评价的影响;第四部分是研究结论,包括第七章。在归纳全文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会计准则设计执行和企业高管薪酬制定的相应对策建议,同时指出研究的局限。本文主要结论如下:结论一: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高管薪酬的影响是通过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产生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会计准则变革提高了会计盈余信息质量,使企业自身的会计盈余信息能够更准确合理地评价高管的努力程度,进而改善高管薪酬业绩敏感度;其二,由于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升了不同企业间的会计信息可比性,使其他同类企业的会计盈余信息在本企业的高管薪酬制定中具有参照价值,即会计准则变革使相对绩效信息在高管薪酬契约得到应用。结论二: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内部薪酬业绩敏感度具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会计准则变革后,企业高管薪酬与以总资产报酬率为代表的会计业绩相关性显着提高,而与以股票收益率为代表的市场业绩相关性显着降低;另外,区分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的不同影响程度基础上,受准则变革影响程度大的公司,会计准则变革后其薪酬业绩敏感度提升程度比受准则变革影响程度小的公司高管薪酬业绩敏感度的提升程度要大,推测出企业高管薪酬业绩敏感度的变化与会计准则变革有关;而且,考虑了企业所有权性质因素,发现会计准则变革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业绩敏感度提高的程度要大于国有上市公司。结论三:会计准则变革使企业外部同类企业的相对绩效在企业自身高管薪酬契约中得到应用。从会计准则变革的外部性角度发现其对企业高管薪酬的影响:第一,在同一市场中的企业,会计准则变革前后企业的高管薪酬契约中没有体现相对绩效的应用;第二,在同行业同规模的企业中,会计准则变革前没有发现高管薪酬契约中实施相对绩效评价的证据,但在会计准则变革后企业高管薪酬契约中存在相对绩效评价的迹象;第三,在同行业同规模同所有权性质的企业中,非国有上市公司中高管薪酬契约中的相对绩效应用要比国有上市公司更明显。可见,会计准则变革后由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升,使同类企业间的会计信息在制定高管薪酬是具有一定的参照作用,也体现准则变革的外部治理功能的提升。本文的研究贡献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延伸现有会计准则变革研究的范围。已有会计准则变革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本市场的决策有用性方面,而对于会计信息质量改善为目标的准则变革的契约有用性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缺乏关注,特别是准则变革对企业内部可能产生的影响一直被理论界较少涉及。本文基于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探索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高管薪酬的影响原理、路径和效果,深入了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研究,扩大会计准则变革研究的范畴。第二,为制度变革对企业高管薪酬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证据。会计准则作为一项强制执行的重要制度,准则变革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可比性,使会计盈余信息在企业薪酬业绩敏感度和相对绩效评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借助信息与治理、会计与契约等研究范式,深刻剖析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高管薪酬影响的基本原理和路径,为企业合理制定高管薪酬提供依据和参考。第三,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下的变革事件对企业高管薪酬的影响,提供了IFRS本土化应用效果的证据。本文结合中国新兴资本市场的特点,发现强制性会计准则变革对我国企业高管薪酬的具体影响,为IFRS的经济后果研究提供新兴经济体应用效果的证据。

翟月雷[3](2010)在《基于契约观的预算松弛治理研究》文中认为预算管理一直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主要模式,其在我国的实践已历经30年,在各类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预算松弛问题,即预算目标确定过程中预算下级有意低估收入与生产能力或高估成本与所需资源,一直是企业预算管理中至今尚未破解的重要难题。其经济后果是预算管理的计划与控制职能无法有效协调,评价与激励机制失去客观标准,企业资源配置无法实现优化。在我国企业的预算管理实践中,预算松弛问题同样非常突出,究其原因在于,预算松弛的治理涉及到企业组织内部的利益冲突、激励机制设计以及管理控制系统等一系列问题。实践中亟待破解的难题,更需要理论的先行与指导。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梳理能够发现,对预算松弛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在国外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而且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典范。我国对预算松弛相关问题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关注的重点问题。然而,目前国内外对预算松弛相关问题的研究仍处于相对零散的状态,注重预算松弛的表现形式而忽视对预算松弛本质的研究,从而导致预算松弛的成因分析不清,在预算松弛的本质、成因与治理途径之间更缺乏一个内在一致的理论分析框架,因此预算松弛的治理效果不尽理想。基于此,本文的研究正是从探究问题本质入手,透过本质发现问题的真正原因,找到“病因”对症下药,治理措施才能有的放矢。那么预算松弛的本质到底是什么?预算松弛究其根源是企业中人的行为,因此探讨预算松弛的本质,不能脱离企业本质而存在。从现代企业的本质看,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在整个契约的集合中,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管理者等都会与企业形成各种契约关系。一方面这些参与者会向企业投入资源,如资本、技术、劳动等;另一方面又期望能够从企业中获得对自己资源投入的补偿。然而在这个契约集合中,利益目标的冲突或不一致是一个根本的事实,因此契约主体会采取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行为。从这个角度看,企业预算管理也是一种契约关系,从而形成预算契约。预算契约的缔结方是企业中的预算上级和下级,双方就企业资源的投入、产出、成本、效率、报酬等内容达成契约。其中计划契约与控制契约又是预算契约联结的主要结构及运行基础。那么预算契约的缔结双方是否也同样存在利益目标的冲突或不一致呢?答案是肯定的。在预算契约的签订过程中,由于预算上级与预算下级之间信息不对称且利益目标不一致,从而使计划契约与控制契约二者之间产生内在冲突,此时预算下级便具有利用信息优势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激励。因此,本文认为预算松弛的内涵为预算契约的缔结过程中,预算下级有意地低估收入与生产能力或是高估成本与所需的资源,‘从而导致计划契约的信息缺乏准确性,控制契约的信息缺乏客观性,计划契约和控制契约功能失效。预算松弛本质是预算契约缔结过程中,具有信息优势的预算下级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行为。预算松弛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预算上级与预算下级之间信息不对称且利益目标的不一致,从而使计划契约与控制契约二者之间产生内在的冲突。是此,本文的研究视角应运而生,即以契约观为研究视角,研究之所需理论基础也由此而确立,即以契约理论为理论基础。但契约理论如此庞大与精深如何使之成为本文研究所需之利器,更是一道难题。通过对预算松弛本质的分析能够发现,预算松弛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契约双方利益目标的冲突或不一致。而既有的研究已经表明,激励机制是协调契约双方利益目标冲突的有效机制,这一点又与契约理论的精髓相一致。因此,本文最终以契约理论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完全契约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为演进脉络,以显性和隐性激励机制为理论内核,形成本文研究所需之理论基础。然而,如何根据契约理论对基于契约观的预算松弛治理进行理论分析,建立基于契约观的预算松弛治理分析框架,不仅是本文理论研究的核心,也构成本文研究的基础理论。首先,通过对预算契约的内涵与功能分析,明确了预算松弛的内涵与本质。在此基础上,对基于契约观的预算松弛治理内涵进行了界定,即在企业内部预算契约的结构安排和功能的基础上,以预算松弛的内涵、本质、成因、经济后果和治理途径为预算松弛的治理思路,以实现有效约束预算下级的预算松弛行为和激励效果的平衡为治理目标,并以报酬契约设计和声誉机制为治理途径,从而保证预算松弛治理目标的实现。其次,对基于契约观的预算松弛成因和经济后果进行了分析。预算松弛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预算上级与预算下级之间信息不对称且利益目标的不一致,从而使计划契约与控制契约二者之间产生内在的冲突。其经济后果是预算管理的计划与控制职能无法有效协调,评价与激励机制失去客观标准,企业资源配置无法实现优化。最后,基于契约观的预算松弛治理途径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基于风险偏好的报酬契约与预算松弛治理、基于相对信息的报酬契约与预算松弛治理、声誉机制与预算松弛治理。至此,基于契约观的预算松弛治理理论分析框架已经初步建立。然而,理论分析框架构建后更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从而进一步完善本文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如何选择合适的实证研究方法就成为首要的考虑,根据本文研究主题之需要,本文最终选择了实验研究的方法。其原因在于,其一,实验研究方法是国外对预算松弛问题的主流研究方法;其二,从研究对象看,实验研究方法能够较好地控制情景因素,特别是对风险偏好、信息不对称及报酬契约具体形式等情景因素能够实施较好的控制,从而有针对性地检验相关研究假设。因此,论文的余下部分则主要通过模型构建和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设,然后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三种不同的预算松弛治理途径进行实验研究。首先,对基于风险偏好的报酬契约与预算松弛治理途径进行实验研究。其次,对基于相对信息的报酬契约与预算松弛治理途径进行实验研究。最后,对声誉机制与预算松弛治理途径进行实验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预算下级的风险偏好因素与预算松弛程度显着相关,但这种相关性会随着报酬契约所具有的风险分摊与激励平衡关系而变化。在真实诱导型报酬契约下,预算下级的风险厌恶程度与预算松弛程度正相关。在松弛诱导型报酬契约下,预算下级的风险厌恶程度与预算松弛负相关。即使采用真实诱导型报酬契约仍然无法有效约束风险厌恶型预算下级的预算松弛行为。第二,在真实诱导型报酬契约中引入相对业绩信息后不仅能够有效地约束风险厌恶型预算下级的预算松弛行为,而且具有较好的激励效果。风险厌恶型预算下级预算松弛的下降程度与相对业绩所产生的保险程度正相关,而激励效果则取决于风险厌恶型预算下级规避共有风险所支付的保险成本是否大于其最大化实际业绩水平所带来的净收益,二者之间负相关。第三,声誉机制能够有效地约束预算下级的预算松弛行为。首先,如果预算上级基于预算下级预算目标可信的声誉进行参与式预算承诺或相机奖励,此时声誉机制能够显着降低预算下级的预算松弛程度。其次,在参与式预算过程中,参与式预算承诺能够发挥报酬契约设计和紧的预算控制在约束预算松弛行为时的替代作用,而且具有较低的激励成本。本文的研究能够得以完成不仅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但更重要之处在于通过研究的创新,丰富与完善了既有理论,而且能够针对具体之实践进行改进,从而更具有应用性。一言以蔽之,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如下:第一,基于契约理论的研究视角,以构成预算契约联结的结构及运行基础——计划契约与控制契约属性的内在冲突——为切入点,对预算契约的内涵与功能、预算松弛的内涵与本质、基于契约观的预算松弛治理内涵进行了界定。不仅为预算松弛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参照系,而且构建了基于契约观的预算松弛治理分析框架。第二,基于真实诱导型报酬契约与松弛诱导型报酬契约,对不同风险偏好与预算松弛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其研究结果为如何有效进行报酬契约设计约束预算松弛行为奠定了理论基础。首先,预算下级的风险偏好与预算松弛程度显着相关,但本文的重要发现在于这种相关性会随不同报酬契约的风险分摊与激励特征而发生变化。其次,对既有真实诱导型报酬契约无法有效约束风险厌恶型预算下级预算松弛行为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对真实诱导型报酬契约在实践中约束预算松弛行为失效提供了理论解释。第三,通过引入相对业绩信息对原有真实诱导型报酬契约进行了改进,构建了一种新型真实诱导型激励制度——相对业绩信息模型,不仅有效地破解了既有真实诱导型报酬契约无法有效约束风险厌恶型预算下级预算松弛行为的难题,而且保持了报酬契约的良好激励效果。该报酬契约的设计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创新性,而且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第四,从参与式预算承诺的视角对声誉约束预算松弛行为的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完善了声誉约束预算松弛行为的作用机制。首先,通过构建基于相对业绩信息的预算可信度声誉衡量指标解决了既有研究中预算下级预算松弛声誉无法有效衡量的问题。其次,基于参与式预算承诺的声誉机制可以发挥报酬契约设计和紧的预算控制对预算松弛行为约束的替代作用,而且具有较低的激励成本。本文以契约观为研究视角,运用契约理论研究预算松弛问题,遵循预算松弛的内涵、本质、成因、后果及治理途径的研究脉络,不仅构建了基于契约观的预算松弛治理理论研究框架,而且对预算松弛的治理途径进行了详尽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不仅体现学术理论研究的先进性和超前性,同时又为企业实践中有效地破解预算松弛难题提供可具操作性的指导。然而,本文的研究仍然属于尝试性的,加之研究水平的局限,势必存在研究的不足,而这些可能又是本文未来深入研究的内在动力,因此本文的待研问题如下:本文主要是基于契约理论中关于利益冲突、激励问题以及机制设计等相关理论研究预算松弛问题,然而对预算松弛问题的研究可能不仅会受到企业组织结构、战略决策、治理结构、企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可能受到预算下级心理和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借鉴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预算松弛问题进行研究,并能够与契约理论视角有效地整合,不仅能够发现新的研究问题,而且能够提出更全面与有效的理论阐释。

刘海英,马桂蓉[4](2009)在《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方法问卷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依据委托代理理论,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经营者业绩评价方法主要由客观业绩评价和主观业绩评价方法组成,客观业绩评价在经营者业绩评价中占主导地位。

贺正强[5](2008)在《双重属性财务契约论》文中研究表明契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已渗透到当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与此相随,关于契约理论的研究也是延绵不断,星光璀璨,尤以现代契约理论为甚。财务契约理论作为现代契约理论的一支重要学派,是现代企业核心要素——财务与现代契约思想的有效结合,并日益成为当代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多年来,在人们利用契约思想对企业财务问题进行大量研究的同时,现代企业理论与财务理论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而财务契约所具有的财务特性决定了这种变革在财务契约理论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建立在财务理论上的财务契约理论才能保证其理论基础的完整性。遗憾的是,现有财务契约理论研究尚未充分关注到这一点。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企业与财务研究的发展脉络,提出财务契约的双重本质属性,并对此展开系统深入地分析,力图构建基于双重属性的财务契约理论。一个科学而完整的财务契约内涵是进行财务契约理论研究的基础。财务契约的契约特性决定了研究契约一般性特征与企业契约性质的重要性,而财务契约中的财务特性告诉我们,揭示现代财务的经济性质,全面掌握现代财务的本质与现象,是研究财务契约内涵绕不过去的“坎”。如同企业理论的分化与整合道路,现代财务的研究范式从“价值至上”研究逻辑走到了“价值与权力融合”研究逻辑。财务的双重属性在理论上表现为价值与权力融合的财务基本理论体系,而在实践中表现为两大既有各自侧重点又相互融合的财务运行系统,即财务管理与财务治理。其中,财务管理是侧重价值处理的运行系统,而财务治理是侧重权力处理的运行系统,两者相互融合共筑现代财务运行体系。财务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建立在财务基础上的财务契约涵义与内容也必须基于这两个角度考虑,这对全面了解财务契约研究范畴,明晰财务契约与其他契约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财务的双重属性也决定了财务契约具有双重属性:“生产性”与“制度性”。财务契约的“生产性”是指财务契约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直接规范与间接影响,从而发挥其财务管理功能;而财务契约的“制度性”是指财务契约对利益相关者之间财务关系的协调,从而发挥其财务治理效应。当然财务契约的双重属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统一在一个契约里,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更像是两个研究视角。“制度性”的核心要素表现为财务契约对财权的配置,一方面是现存财务契约中对财权的初始配置,另一方面是通过对现存财务契约的优化设计来实现财权的再配置;“制度性”整体表现为财务契约的治理效应。而“生产性”要求我们在研究财务契约时除了考虑财务行为本身特征外,还要系统分析财务契约对投资、融资与收益分配等财务行为的重要影响。研究财务契约问题必须以双重属性为逻辑起点,据此可以对整个财务契约运行系统进行审视。财务契约设计的思路可分为“制度性”思路与“生产性”思路,设计时既要考虑其“制度性”,又要考虑其“生产性”。如何保证契约的自我履行是契约实施的重点,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契约参与者的违约损失,可以将违约损失分为“生产性”损失与“制度性”损失。实现或者提高违约损失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会给财务契约的设计带来启示。当违约损失的提高受到限制时就需要第三方强制履行的存在。强制履行是提高违约损失的一种外在途径,通过这种途径来保障财务契约的自我履行。契约不完备会导致实施中的财务契约进入重谈,重谈的具体原因可分为“条件改变”与“自我提高”,而每种原因又可以分为“生产性”因素与“制度性”因素两部分,在对财务契约进行调整的时候要综合考虑这两种因素。

李世权[6](2008)在《上市公司管理报酬契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败德行为”屡屡发生,报酬与业绩失衡、激励不足与激励不当等现象共存,严重影响了我国上市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企业契约理论的架构中,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契约的连接点,其功能在于通过界定各利益集团取得其于企业中分配现金流量与其他资源的权利,来规避各利益集团出于自利行为而导致的利益冲突。现代公司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企业经理和股东之间存在潜在利益冲突,而管理报酬契约作为企业众多契约中的一种,可以调和经理与股东之间的潜在利益冲突。这一契约通过对经理人员报酬的构成作出约定,激励经理去选择和实施可增加股东财富的活动,从而控制经理人员道德风险来达到降低代理成本的目的。随着WTO的加入,经济一体化浪潮席卷全球,国外公司管理层在管理报酬契约方面的实践进展呈现多样化趋势。不同国家与地区在公司管理层的激励报酬方面,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结构上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我们发现国别差异也许正体现了包括薪酬制度在内的整个企业治理结构的各国国情的适应性。公司管理层的管理报酬并没有全球统一的固定模型,但对于美英、日德等有代表性的管理报酬契约实践的探讨,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报酬契约的完善有较好的借鉴价值。本文利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1997-2007年高管报酬契约的相关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报酬契约实际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我国上市公司一直未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高管人员报酬激励机制。高级管理层成员的报酬激励主要是固定薪酬附加灰色的职位消费和隐性收入。这种灰色面纱笼罩下的畸形激励组合制度主要表现为:报酬方式单一化,报酬结构不合理,报酬结构中长短期激励失衡,激励内容不明晰,报酬水平与高级管理层的经营绩效关系失衡等现象并存。同时,在进行理论阐述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要完善上市公司高管报酬契约,需从上市公司内外治理环境入手,结合管理层的激励性报酬合约,在精心选择业绩指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并重的基础上,增强高管报酬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从源头治理、规范十分必要。与此同时,发展成熟、有效的经理人市场,以有效规制高管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达成一致。最后在统计分析和充分借鉴国内外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报酬契约的设计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唐浩[7](2008)在《基于管理报酬契约分析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治理》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初,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极具震撼力的重大舞弊要案,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巨大恐慌及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严重危及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和深圳两大证券交易所在我国成立以来,证券市场虽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在会计信息披露的方面也存在许许多多质疑,对其现状也不能盲目乐观,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管理舞弊案件也不断发生。先是90年代初期的深圳原野、长城机电、海南新华“三大虚假财务报告(验资)案件”发生。所有这些现象的发生带给我们的警示是:上市公司管理舞弊问题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和健康发展的障碍,并且己经超越了会计范畴而演变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性问题。管理舞弊产生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不是会计本身发展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有:①上市公司的压力注定管理舞弊的不可避免性。②内外监管不力为管理舞弊提供了机会。③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管理当局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及严重的内部人控制。人们通常把舞弊按其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大小分为管理舞弊和员工舞弊两种,但实践证明:前者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后者。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对管理舞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管理舞弊的现状,动因,手法。针对问题提出防范管理舞弊行为模式,为防范和治理舞弊行为提供理论依据。首先,从研究管理舞弊的本质问题入手,分析管理舞弊的定义,现状及危害,其次,在借鉴国外管理舞弊理论的基础上,从舞弊学理论、经济学理论以及实证研究方面加以分析,对我国管理舞弊行为产生的诱因及常用手法进行分析。最后,针对管理舞弊的复杂性,从管理报酬契约的角度入手,分析管理舞弊的产生的原因,进而根据我国管理报酬契约现状从改革不合理的管理报酬结构,建立激励与约束相容的制度、建立以绩效考核为中心的业绩考核制度、选择合适的管理层激励业绩基础指标等方面提出治理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对策,设计出合理的管理报酬契约激励-约束机制,并从加强外部审计这一外部机制和(信息机制、治理机制、以及增加报酬契约的透明度和有效性等)内部机制方面提出完善管理报酬契约建议。

毕晓方,周晓苏[8](2007)在《盈余质量对会计信息报酬契约有用性的影响及股权特征的交互作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盈余可靠性维度作为盈余质量的替代,检验管理者报酬契约中的会计监督作用是否存在、其受到公司股权特征制约或促进的程度以及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1)从整体情况看,上市公司盈余的低可靠性对管理者报酬—会计业绩的敏感性产生显着负向影响,说明盈余质量影响了管理者报酬契约中的会计业绩度量。(2)政府机构直接控制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缺乏监督经理人的剩余索取权激励,在管理者报酬契约制定中对盈余质量的评价监督重视不足。(3)第一大股东对董事会的控制增强了盈余可靠性影响管理者报酬—会计业绩敏感性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在监督激励管理者方面的“治理协同效应”。(4)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之比对盈余可靠性影响报酬—会计业绩的敏感性程度产生削弱的影响。(5)盈余的低质量使管理者现金报酬的激励效果受到制约,在管理者报酬契约中针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进行会计监督,增强了对管理者进行激励的效果。

毕晓方,周晓苏[9](2007)在《盈余质量对会计信息报酬契约有用性的影响及股权特征的交互作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盈余可靠性维度作为盈余质量的替代,检验管理者报酬契约中的会计监督作用是否存在、其受到公司股权特征制约或促进的程度以及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1)从整体情况看,上市公司盈余的低可靠性对管理者报酬—会计业绩的敏感性产生显着负向影响,说明盈余质量影响了管理者报酬契约中的会计业绩度量。(2)政府机构直接控制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缺乏监督经理人的剩余索取权激励,在管理者报酬契约制定中对盈余质量的评价监督重视不足。(3)第一大股东对董事会的控制增强了盈余可靠性影响管理者报酬—会计业绩敏感性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在监督激励管理者方面的“治理协同效应”。(4)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之比对盈余可靠性影响报酬—会计业绩的敏感性程度产生削弱的影响。(5)盈余的低质量使管理者现金报酬的激励效果受到制约,在管理者报酬契约中针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进行会计监督,增强了对管理者进行激励的效果。

刘建秋[10](2006)在《会计诚信契约 ——理论构架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本市场会计诚信缺失,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顽疾已经引起学者和相关部门长久的关注和探索,但就目前现状而言,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会计失信仍是一个远未能解决的难题。现有对会计失信问题的研究,学者多从外部会计制度、内部公司治理层面对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和对策进行分析,没有能够建立一个对会计诚信分析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这种局限性不可避免使分析停留在事物表面而缺乏对其本质问题的深层把握。因此无论是对业已十分严重的会计失信的实践治理还是对于该方面的理论发展,都是有待继续深入的。本文在企业契约理论的广义视野里,把会计诚信视为企业要素所有者之间签订的一份契约,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就变成了会计诚信契约的有效履行问题,由此揭示出一个研究会计诚信问题的全新理论视角。本文运用契约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思路,演绎出会计诚信契约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基本缘由,构筑出会计诚信契约的基本理论体系框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了会计诚信契约的实现问题。文章的基本内容与研究结构沿着如下逻辑思路展开。 企业是一组契约关系的联结,企业内部契约安排按其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和会计契约两部分,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规定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所有权安排方式,并最终决定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状态,会计契约则决定企业剩余的计量方式。现实中的契约都是不完全的,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的不完全性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会计契约的不完全性表现在经营者拥有剩余的会计规则制定权。经营者既享有剩余索取权又控制剩余计量的会计执行权,企业其他契约主体必定会担心自己在企业中的契约利益会因会计契约的不完全而受到损害,从而影响其签定企业契约的积极性,而在现实中各方参与企业组织时,并没有人会对会计契约的不完全性而对其利益的可能损害给与足够的关注,这一理论与实际中的矛盾称之为“不完全契约的企业签约悖论”。 对这一理论与现实相互矛盾的企业签约悖论解读,引出了本文关于会计诚信契约的基本理论框架。会计诚信契约是由企业物质要素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签订的关于会计执行的一份隐含契约。正是会计诚信弥补了不完全显性会计契约的天然缺陷,才大大提高了企业契约交易的效率。现实中由于会计信息失真而损害契约方利益的现象,关键在于会计诚信契约的履约障碍所造成。 会计诚信契约的签约主体是企业经营者和其他物质要素所有者,签约客体为会计规则的执行过程及结果的客观公正,签约目标包括会计目标和企业目标两个

二、浅析经营者报酬契约中业绩评价标准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经营者报酬契约中业绩评价标准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会计信息管理契约有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会计信息管理契约有用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会计信息
        2.1.2 会计信息管理契约有用性
    2.2 理论基础
        2.2.1 企业的契约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代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会计信息管理契约有用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制度背景
        3.1.1 制度环境
        3.1.2 制度安排
        3.1.3 市场环境
    3.2 文化背景
        3.2.1 中国儒家文化的发展
        3.2.2 儒家文化与企业行为
    3.3 会计信息质量
        3.3.1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3.3.2 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会计信息高管薪酬有用性的实证研究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1.1 会计信息与高管薪酬
        4.1.2 政府干预、会计信息与高管薪酬
        4.1.3 法律环境、会计信息与高管薪酬
        4.1.4 市场化程度、会计信息与高管薪酬
        4.1.5 儒家文化、会计信息与高管薪酬
    4.2 研究设计与描述性统计
        4.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2.2 变量定义
        4.2.3 模型设计
        4.2.4 描述性统计
    4.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4.3.1 会计信息高管薪酬契约有用性分析
        4.3.2 政府干预对会计信息高管薪酬契约有用性的影响分析
        4.3.3 法律环境对会计信息高管薪酬契约有用性的影响分析
        4.3.4 市场化程度对会计信息高管薪酬契约有用性的影响分析
        4.3.5 儒家文化对会计信息高管薪酬契约有用性的影响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4.4.1 使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资产收益率
        4.4.2 使用不同距离标准计算的儒家文化变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会计信息高管更替有用性的实证研究
    5.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
        5.1.1 会计信息与与高管更替
        5.1.2 政府干预、会计信息与高管更替
        5.1.3 法律环境、会计信息与高管更替
        5.1.4 市场化程度、会计信息与高管更替
        5.1.5 儒家文化、会计信息与高管更替
    5.2 研究设计与描述性统计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2 变量定义
        5.2.3 模型设计
        5.2.4 描述性统计
    5.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5.3.1 会计信息高管更替有用性分析
        5.3.2 政府干预对会计信息高管更替有用性的影响分析
        5.3.3 法律环境对会计信息高管更替有用性的影响分析
        5.3.4 市场化程度对会计信息高管更替有用性的影响分析
        5.3.5 儒家文化对会计信息高管更替有用性的影响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5.4.1 使用滞后一期的的会计业绩变量
        5.4.2 使用不同距离标准计算的儒家文化变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会计信息管理契约有用性与估值有用性的相关性研究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1.1 会计信息的估值作用
        6.1.2 会计信息的契约作用
        6.1.3 盈余的估值作用与契约作用的关联性
    6.2 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6.2.1 研究设计
        6.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结果
        6.3.2 实证检验结果
        6.3.3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关于提高会计信息管理契约有用性的政策建议
    7.1 继续完善制度环境
        7.1.1 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
        7.1.2 减少政府干预
        7.1.3 完善法律环境
    7.2 弘扬儒家文化精髓,提高会计信息的治理作用
        7.2.1 充分发挥儒家文化的积极影响,树立全面薪酬观
        7.2.2 克服儒家文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树立全面绩效观
    7.3 强化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对管理契约有用性的促进作用
        7.3.1 注重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7.3.2 理顺会计信息契约有用性和价值相关性之间的关系
        7.3.3 强化外部审计机构作用
    7.4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控制高管权力
        7.4.1 有效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
        7.4.2 改进监事会制度
        7.4.3 构建高管行为准则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2)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高管薪酬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会计准则变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2.1.1 会计准则变革的动因与目标
        2.1.2 会计准则变革的广泛影响
        2.1.3 文献评述
    2.2 高管薪酬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2.1 企业经营绩效
        2.2.2 公司治理
        2.2.3 公司特征
        2.2.4 其他因素
        2.2.5 文献评述
    2.3 会计信息与高管薪酬的文献综述
        2.3.1 会计信息契约有用性与高管薪酬
        2.3.2 会计信息可比性与高管薪酬
        2.3.3 文献评述
    2.4 本章小结
3 理论基础
    3.1 委托代理理论
        3.1.1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3.1.2 委托代理与高管薪酬
    3.2 最优契约理论
        3.2.1 最优契约理论概述
        3.2.2 最优契约与高管薪酬
    3.3 相对绩效评价理论
        3.3.1 相对绩效评价理论概述
        3.3.2 相对绩效与高管薪酬
    3.4 经济后果理论
        3.4.1 经济后果理论概述
        3.4.2 会计准则变革的经济后果
    3.5 本章小结
4 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高管薪酬产生影响的原理和路径
    4.1 会计准则变革影响高管薪酬的基本原理
        4.1.1 会计信息的治理功能
        4.1.2 会计准则基本理念的变革与高管薪酬
        4.1.3 会计准则具体规范的变革与高管薪酬
    4.2 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高管薪酬产生影响的路径
        4.2.1 会计盈余质量、企业经营业绩与高管薪酬
        4.2.2 会计信息可比性、相对绩效与高管薪酬
    4.3 本章小结
5 会计准则变革对高管薪酬业绩敏感度的影响实证检验
    5.1 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
        5.2.1 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
        5.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 实证检验与回归结果分析
        5.3.1 变量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检验
        5.3.2 回归结果分析
    5.4 受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影响的进一步检验
    5.5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6 会计准则变革对高管薪酬相对绩效评价的影响实证检验
    6.1 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模型与变量选择
        6.2.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3 实证检验与回归结果分析
        6.3.1 变量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检验
        6.3.2 回归结果分析
    6.4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与贡献
    7.3 政策建议
    7.4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3)基于契约观的预算松弛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预算松弛研究——基于完全契约理论路线
        2.1.1 完全契约理论与预算松弛
        2.1.2 信息不对称、信息传递与预算松弛
        2.1.3 最优报酬契约设计与预算松弛治理
        2.1.4 报酬契约与预算松弛的实验研究
        2.1.5 简要评述
    2.2 预算松弛研究——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路线
        2.2.1 不完全契约理论与预算松弛
        2.2.2 不完全契约与声誉机制
        2.2.3 声誉机制与预算松弛
        2.2.4 声誉与预算松弛的实验研究
        2.2.5 简要评述
    2.3 本章小结
3 预算松弛治理研究理论基础
    3.1 企业的契约本质
        3.1.1 企业的契约结构
        3.1.2 企业的契约功能
        3.1.3 契约与预算松弛行为
    3.2 显性激励机制与预算松弛行为约束
        3.2.1 完全契约与最优报酬契约设计
        3.2.2 隐藏信息与预算松弛
        3.2.3 风险偏好与预算松弛
        3.2.4 相对信息与预算松弛
    3.3 隐性激励机制与预算松弛行为约束
        3.3.1 不完全契约与声誉机制
        3.3.2 预算松弛与声誉的形成
        3.3.3 声誉的约束机制
    3.4 本章小结
4 预算松弛治理理论研究
    4.1 基于契约观的预算松弛本质与治理
        4.1.1 预算契约的内涵与功能
        4.1.2 预算松弛的内涵与本质
        4.1.3 基于契约观的预算松弛治理内涵
    4.2 基于契约观的预算松弛成因及后果
        4.2.1 信息不对称与预算松弛
        4.2.2 利益目标冲突与与预算松弛
        4.2.3 预算松弛的经济后果
    4.3 基于契约观的预算松弛治理途径
        4.3.1 基于风险偏好的报酬契约与预算松弛治理
        4.3.2 基于相对信息的报酬契约与预算松弛治理
        4.3.4 声誉机制与预算松弛治理
    4.4 本章小结
5 风险偏好、报酬契约与预算松弛治理
    5.1 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风险偏好与预算松弛
        5.2.2 报酬契约与预算松弛
    5.3 实验设计
        5.3.1 实验任务和实验对象
        5.3.2 实验分组与阶段
        5.3.3 实验环境控制
        5.3.4 实验步骤
        5.3.5 变量设计
    5.4 数据分析及假设检验
        5.4.1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5.4.2 假设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相对信息、报酬契约与预算松弛治理
    6.1 问题的提出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1 棘轮效应、报酬契约与预算松弛
        6.2.2 相对业绩、报酬契约与预算松弛
    6.3 实验设计
        6.3.1 实验任务和实验对象
        6.3.2 实验分组与阶段
        6.3.3 实验环境控制
        6.3.4 实验步骤
        6.3.5 变量设计
    6.4 数据分析及假设检验
        6.4.1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6.4.2 假设检验
    6.5 实例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声誉机制、预算控制紧度与预算松弛治理
    7.1 问题的提出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2.1 声誉、相机奖励与预算松弛
        7.2.2 声誉、参与式预算承诺与预算松弛
        7.2.3 声誉、预算控制紧度与预算松弛
    7.3 实验设计
        7.3.1 实验任务和实验对象
        7.3.2 实验分组与阶段
        7.3.3 实验环境控制
        7.3.4 实验步骤
        7.3.5 变量设计
    7.4 数据分析及假设检验
        7.4.1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7.4.2 假设检验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4)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方法问卷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委托代理问题及其治理
2、我国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制度背景分析
    2.1 主观评价和客观业绩测量
    2.2 客观业绩测量方法的选择
    2.3 相对业绩评价 (R P E) 方法
    2.4 绩效评价对经营者行为影响
3、经营者业绩评价问卷调查分析
    3.1 主观性评议指标
    3.2 定量考核指标
    3.3 经营者约束机制的考核
    3.4 经营者薪酬契约业绩评价的综合评价
4、主要结论

(5)双重属性财务契约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基本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基本内容与主要创新
        1.3.1 研究框架与基本内容
        1.3.2 主要观点与创新
第2章 企业契约与财务契约
    2.1 对契约一般性内涵的重新解构
        2.1.1 契约的基本功能——交易载体
        2.1.2 契约的基本思想——合意
        2.1.3 契约的基本原则——自由原则
        2.1.4 小结——对契约含义的一般性表述
    2.2 关于企业契约性质的再思考
        2.2.1 企业契约性质的传统经济学分析
        2.2.2 传统经济学分析的缺陷
        2.2.3 企业契约的本质内容:合作剩余的创造与分配
        2.2.4 企业契约的关键问题:企业所有权配置
        2.2.5 企业契约的中心缔约人:企业家
        2.2.6 小结
    2.3 企业契约中的财务契约
        2.3.1 财务契约:企业契约的核心
        2.3.2 财务契约的内涵
第3章 财务研究新范式与契约双重属性的提出
    3.1 从企业性质到现代财务研究新范式
        3.1.1 企业性质研究发展进程
        3.1.2 现代财务研究新范式:价值与权力融合的视角
    3.2 价值与权力融合的财务基本理论体系
        3.2.1 价值与权力融合的财务本质
        3.2.2 财务主体理论的“价值与权力”特征
        3.2.3 企业价值与相关者利益:企业财务目标的价值与权力方面
        3.2.4 资源配置与财权配置:现代财务的基本职能
    3.3 财务管理与财务治理:双重属性下的两大财务运行体系
        3.3.1 财务治理研究的兴起:财务双重属性的必然
        3.3.2 财务治理主体与财务管理主体
        3.3.3 财务治理客体与财务管理客体
        3.3.4 财务治理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
        3.3.5 小结
    3.4 基于财务二重性的财务契约内涵分析
        3.4.1 现代财务的价值角度
        3.4.2 现代财务的权力角度——兼论股权契约的明晰
        3.4.3 本文研究的重心
    3.5 财务契约双重属性的提出
        3.5.1 企业契约的生产性分析
        3.5.2 财务契约的双重属性分析
第4章 财务契约与财权配置
    4.1 财务契约对财权的静态配置
        4.1.1 股东拥有的财权
        4.1.2 经营者拥有的财权
        4.1.3 债权人拥有的财权
        4.1.4 财权静态配置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4.2 财务契约运行与财权动态配置
        4.2.1 阿洪和博尔顿(1992)模型:相机配置的提出
        4.2.2 企业财权配置的状态依存性
        4.2.3 财务相机治理机制—财务契约非正常运行下的财权动态配置
        4.2.4 财务相机治理机制再思考与财务契约正常运行下的财权动态配置
第5章 财务契约的治理效应分析
    5.1 股权契约的财务治理效应
        5.1.1 股权契约的整体治理效应
        5.1.2 股权属性与治理效应
        5.1.3 股权集中度与经营者监督
        5.1.4 股权集中度与大股东利益输送
        5.1.5 股权集中度与公司外部治理效应
        5.1.6 治理效应的提高:股权制衡
    5.2 债权契约的治理效应分析
        5.2.1 债权契约整体的治理效应——协调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5.2.2 债权契约整体的治理效应——激发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冲突
        5.2.3 债权契约结构的治理效应
        5.2.4 治理效应的提高:各种债权契约结构的有效配置
    5.3 管理报酬契约的财务治理效应
        5.3.1 管理报酬契约治理效应的整体分析
        5.3.2 不同标准下管理报酬契约的治理效应
        5.3.3 管理报酬契约治理效应中的“噪音”影响
        5.3.4 治理效应的提高:“噪音”影响下不同评价标准的均衡
        5.3.5 管理报酬契约治理效益的现实状况
第6章 财务契约与财务行为(一)——财务契约与企业投资行为研究
    6.1 企业投资行为研究概述:财务契约的视角
        6.1.1 企业投资理论:投资行为研究与投资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6.1.2 企业投资行为中的投资不足与投资过度
    6.2 债权契约与企业投资行为
        6.2.1 债权契约与企业投资行为的整体分析
        6.2.2 债权契约结构与企业投资行为
    6.3 股权融资契约与企业投资行为
        6.3.1 股权融资契约与过度投资——大股东与经营者行为目标一致
        6.3.2 股权融资契约与过度投资——大股东与经营者行为目标不一致
    6.4 股权契约与企业投资行为
        6.4.1 公司治理视角下的股权契约结构与企业投资行为分析
        6.4.2 股权契约结构、现金流与企业投资行为
    6.5 管理报酬契约与企业投资行为
        6.5.1 管理报酬契约与经营者投资行为的私人成本收益
        6.5.2 不同报酬契约方式下的企业投资行为
第7章 财务契约与财务行为(二)——财务契约与企业融资、收益分配行为研究
    7.1 财务契约与企业融资行为研究
        7.1.1 企业融资行为选择的理论模式
        7.1.2 股权契约与企业融资行为
        7.1.3 债权契约与企业融资行为
        7.1.4 管理报酬契约与企业融资行为
    7.2 财务契约与企业收益分配行为研究
        7.2.1 企业收益分配研究范畴界定
        7.2.2 股权契约与企业股利分配行为
        7.2.3 股权契约与经营者参与收益分配
        7.2.4 债权契约与企业收益分配行为
第8章 基于双重属性的财务契约运行系统研究
    8.1 财务契约设计的基本思路
        8.1.1 财务契约设计的制度性思路
        8.1.2 财务契约设计的生产性思路
        8.1.3 财务契约设计的整体思路:制度性与生产性的结合
    8.2 可转换公司债券设计:一个举例
        8.2.1 可转债契约优越性的生产性与制度性描述
        8.2.2 可转债契约设计的思路
        8.2.3 债券条款的设计
        8.2.4 转股价格条款的设计
        8.2.5 回售和赎回条款的设计
    8.3 自我履行的理论分析及其对财务契约设计的启示
        8.3.1 契约的不完善与契约自我履行
        8.3.2 财务契约自我履行实施的具体机理:生产性损失与制度性损失
        8.3.3 违约预期与财务契约的监督机制设计
        8.3.4 生产性损失与财务契约的激励机制设计
        8.3.5 制度性损失、重复交易与财务契约
        8.3.6 制度性损失与财务契约信息传播机制的完善
    8.4 强制履行、自我履行与契约履行效率
        8.4.1 自我履行的制约与强制履行的补充
        8.4.2 强制履行的实施机理
        8.4.3 自我履行与强制履行的关系与契约履行效率
    8.5 财务契约的重谈磋商与调整
        8.5.1 条件改变的生产性因素与制度性因素
        8.5.2 自我提高的生产性因素与制度性因素
        8.5.3 生产性因素与制度性因素综合下的财务契约调整
    8.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课题目录

(6)上市公司管理报酬契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管理报酬契约的一般理论分析
    2.1 管理报酬契约的涵义及业绩评价指标
        2.1.1 管理报酬契约的涵义
        2.1.2 管理报酬契约中的业绩评价理论
        2.1.3 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2.2 管理报酬契约相关理论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激励理论
第3章 国外管理报酬契约的实践及其启示
    3.1 英美式管理报酬契约
    3.2 日德式管理报酬契约
    3.3 两类管理报酬契约的比较
        3.3.1 公司管理层薪酬结构及薪酬收入比较
        3.3.2 公司管理层业绩评价比较
        3.3.3 公司管理层报酬激励约束机制比较
    3.4 国外管理报酬实践对我国的借鉴价值
第4章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报酬契约分析
    4.1 样本来源
    4.2 统计结果
    4.3 管理报酬契约的现状及问题
        4.3.1 薪酬的制定过程
        4.3.2 管理报酬契约业绩评价标准欠科学
        4.3.3 报酬与业绩分离
        4.3.4 管理报酬契约的业绩评价指标单一
        4.3.5 激励短期化,长期激励不足
第5章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报酬契约的设计与建议
    5.1 管理报酬契约的设计原则
        5.1.1 效率激励原则
        5.1.2 科学评价原则
        5.1.3 长短期激励相结合原则
        5.1.4 固定收入与风险收入相结合
    5.2 管理报酬契约业绩评价指标的创新
        5.2.1 EVA 经济增加值概述
        5.2.2 基于EVA 红利计划的三种典型结构分析
        5.2.3 EVA 业绩评价指标在我国上市公司可能的局限性分析
    5.3 基于 EVA 红利计划的报酬激励契约创新设计
        5.3.1 奖金数额的确定
        5.3.2 EVA 红利银行的设计
        5.3.3 EVA 与股票期权结合的设计
        5.3.4 基于EVA 的报酬激励契约的优点
    5.4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管理报酬契约设计的建议
        5.4.1 优化报酬结构
        5.4.2 优化业绩评价指标
        5.4.3 高管报酬契约激励与约束微观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5.4.4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基于管理报酬契约分析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评析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2章 管理舞弊含义及原因
    2.1 管理舞弊
        2.1.1 舞弊的含义
        2.1.2 管理舞弊的含义
        2.1.3 盈余管理与管理舞弊
    2.2 管理报酬契约
        2.2.1 管理报酬契约内涵
        2.2.2 我国管理报酬契约的现状
    2.3 管理报酬契约角度分析管理舞弊
        2.3.1 管理报酬契约的不完备性
        2.3.2 管理报酬契约的隐性激励
        2.3.3 管理层激励业绩基础的缺陷
        2.3.4 实证研究分析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现状及动因
    3.1 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现状
    3.2 管理舞弊危害
    3.3 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原因
        3.3.1 管理层报酬结构不合理
        3.3.2 管理层报酬与业绩的相关性差
        3.3.3 管理报酬持续增长对管理舞弊遏制作用的有限性
        3.3.4 信息不对称性
        3.3.5 内部人控制
第4章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舞弊治理的对策
    4.1 完善管理报酬契约
        4.1.1 改革管理报酬契约的报酬结构
        4.1.2 建立以绩效考核为中心的经营者业绩考核制度
        4.1.3 以净利润基础指标和股票价格基础指标共同作为管理层激励业绩基础
    4.2 完善我国管理报酬激励机制
        4.2.1 信息机制
        4.2.2 治理机制
        4.2.3 增加报酬契约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4.3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4.4 加强外部审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会计诚信契约 ——理论构架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1.2.1 文献综述
        1.2.2 研究现状评价
    1.3 本文研究路径与创新之处
        1.3.1 文章的研究思路
        1.3.2 文章研究结构
        1.3.3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企业内部的契约冲突与协调
    2.1 企业的契约理论
        2.1.1 契约的概念
        2.1.2 契约的分类
        2.1.3 企业契约理论的主要观点
    2.2 企业内部的契约安排
        2.2.1 要素使用权交易契约
        2.2.2 会计契约
        2.2.3 企业契约的签定与履约模型
    2.3 不完全契约与企业内部的契约冲突
        2.3.1.股东与经营者的契约冲突
        2.3.2.股东之间的契约冲突
        2.3.3 债权人与股东的契约冲突
    2.4 企业签约悖论与会计诚信契约
        2.4.1 不完全契约的企业签约悖论
        2.4.2 企业契约悖论的解读:会计诚信契约
    2.5 会计诚信与企业契约履行
        2.5.1 会计诚信与企业内部契约运行
        2.5.2 会计诚信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数学模型
第三章 会计诚信的本质解读
    3.1 会计诚信的理论诠释
        3.1.1 诚信的概念
        3.1.2 会计诚信的涵义
        3.1.3 会计诚信的功能
    3.2 会计诚信的特征
        3.2.1 会计诚信是一种非正式制度
        3.2.2 会计诚信的隐契约特征
        3.2.3 契约主体有限理性与规则遵循的博弈结果
    3.3 会计诚信与会计制度效率
        3.3.1 正式制度的确定性与非正式制度的灵活性
        3.3.2 正式会计制度的效率决定
        3.3.3 会计诚信与会计制度效率
    3.4 会计失信的理论逻辑与会计诚信产权安排
        3.4.1 物质资本专用性及其退出障碍
        3.4.2 资产专用性与敲竹杠问题的理论逻辑
        3.4.3 会计失信:人力资本专有性与敲竹杠的形成
        3.4.4 会计失信与会计诚信产权安排
第四章 会计诚信契约安排的理论构架
    4.1 会计诚信契约的理论内涵
    4.2 会计诚信契约的构成要素
        4.2.1 会计诚信契约的缔约主体
        4.2.2 会计诚信契约的缔约客体
        4.2.3 会计诚信契约的缔约目标
    4.3 会计诚信契约模型的构建
        4.3.1 现代契约理论的基本模型
        4.3.2 会计诚信契约模型
        4.3.3 契约模型的构建
    4.4 会计诚信契约的签定与履行
        4.4.1 会计诚信契约的签定与履约过程
        4.4.2 会计诚信契约的履约障碍
第五章 信任理论与会计诚信决定
    5.1 会计与信任的关系
        5.1.1 信任理论
        5.1.2 会计契约产生与演进的信任视角
    5.2 制度、契约、信任与会计诚信
        5.2.1 信任决定因素分析
        5.2.2 会计诚信决定
    5.3 会计诚信的一般均衡
        5.3.1.诚信函数
        5.3.2.会计诚信的成本与收益
        5.3.3 会计诚信的一般均衡模型
第六章 基于制度的会计诚信与制度完善
    6.1 制度安排与会计诚信的作用机理
        6.1.1 会计诚信的制度依赖性
        6.1.2 制度对会计诚信的作用机制:诚信成本与收益结构决定
    6.2 制度安排与会计诚信最优均衡模型
        6.2.1 模型构建与求解
        6.2.2 会计诚信决定的最优制度均衡
    6.3 提高会计诚信的制度途径
第七章 基于契约的会计诚信与契约安排的重构
    7.1 基于会计诚信的契约及其主要类型
    7.2 会计规则制定权契约安排与会计诚信
        7.2.1 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理论与实践
        7.2.2 会计规则制定权契约安排与会计诚信
        7.2.3 会计契约安排的重构
    7.3 经营者报酬契约与会计诚信动态博弈
        7.3.1 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7.3.2 基于会计诚信的最优报酬契约安排
    7.4 公司治理契约失败与企业内外权力整合
        7.4.1 公司治理对会计诚信作用的机制
        7.4.2 我国公司治理契约的现实
        7.4.3 会计诚信实现路径选择:基于公司治理契约的视角
第八章 基于信誉的会计诚信与履约资本培育
    8.1 信誉与会计诚信契约自我履行
    8.2 会计诚信契约博弈的信誉模型
        8.2.1 信誉缺失的经理人会计诚信博弈及履约困境
        8.2.2 会计诚信博弈的信誉模型
    8.3 私人履约资本与会计诚信实现的信誉路径
        8.3.1 私人履约资本与会计诚信契约的自动履约范围
        8.3.2 会计诚信实现的信誉路径:私人履约资本的培育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四、浅析经营者报酬契约中业绩评价标准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会计信息管理契约有用性研究[D]. 王茁. 燕山大学, 2021(01)
  • [2]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高管薪酬的影响研究[D]. 徐海峰. 东北财经大学, 2015(08)
  • [3]基于契约观的预算松弛治理研究[D]. 翟月雷.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8)
  • [4]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方法问卷调查研究[J]. 刘海英,马桂蓉. 科学与管理, 2009(03)
  • [5]双重属性财务契约论[D]. 贺正强. 湖南大学, 2008(04)
  • [6]上市公司管理报酬契约研究[D]. 李世权. 湘潭大学, 2008(05)
  • [7]基于管理报酬契约分析上市公司管理舞弊的治理[D]. 唐浩. 湘潭大学, 2008(05)
  • [8]盈余质量对会计信息报酬契约有用性的影响及股权特征的交互作用分析[J]. 毕晓方,周晓苏. 中国会计评论, 2007(01)
  • [9]盈余质量对会计信息报酬契约有用性的影响及股权特征的交互作用分析[J]. 毕晓方,周晓苏. 中国会计评论, 2007(01)
  • [10]会计诚信契约 ——理论构架与实现路径研究[D]. 刘建秋. 中南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经营者报酬合同中绩效评价标准的选择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