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

赤潮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

一、赤潮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魏月茹[1](2021)在《基于多源遥感影像数据的赤潮监测研究》文中提出

李瑞东[2](2021)在《赤潮辅助分析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

戚劲[3](2021)在《浙江近岸海域富营养化时空分布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中叶至今,全球近岸海域海水中的营养盐浓度与生产力均发生了明显的时空变化,不少近岸海域长期受到富营养化的影响,导致赤潮等海洋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海洋水质安全与沿海人类生产生活。研究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并提出有效的富营养化防治手段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海洋大数据时代,近海富营养化要素实测数据的长时间积累、大面积高频次遥感卫星数据的快速增长以及深度学习的不断发展,为反演大范围、长时序、高频次的近海富营养化要素分布提供了数据基础和理论方法。为了获取近海富营养化关键要素——溶解无机氮(DIN)、溶解无机磷(DIP)、溶解硅酸盐(DSi)、化学需氧量(COD)的时空分布并且以此为基础定量分析近海富营养化状况,本文构建了融合时空特征与深度学习的近海富营养化反演与分析方法,利用浙江近岸海域2010~2018年2~11月的船舶实测数据与MODIS每日遥感反射率产品,获得了表层DIN、DIP、DSi和COD的9年近每日时空分布,结合DINEOF数据重构算法、富营养化指数(EI)法和富营养化案例,定量分析了浙江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状况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实现了核心方法的应用、检验与探讨,本文的主要成果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1)构建了融合时空特征与深度学习的近海富营养化反演与分析方法。其中,反演模型充分利用深度神经网络优秀的拟合与计算能力以及海洋大数据的时空特征信息,克服了近海非光学活性参数反演建模中的复杂非线性与时空异质性问题,通过对比实验证明了该算法的精度高于其他对比模型,DIN与DIP的拟合精度分别达到90.5%和79.0%,泛化精度达到86.6%和75.1%,DSi的拟合精度和泛化精度分别达到了77.3%和77.0%,在反演COD时,通过将相同算法反演得到的DIN与DIP添加至模型的输入参数中,拟合精度从43.4%提高至59.2%,泛化精度从52.2%提高至64.3%;分析方法则利用DINEOF算法对高缺失时空数据的重构能力以及一系列富营养化状况量化指标,实现了反演结果中缺失时空分布的补全并定量表征了富营养化状况,通过时空分析论证了重构结果与定量分析结果的合理性。(2)获得了浙江近岸海域2010~2018年2~11月的DIN、DIP、DSi、COD表层、近每日、500米时空分布,并通过逐年趋势统计分析、逐月时空变化分析、逐日典型变化分析表明该时空分布及其变化均能够得到相关的理论、研究或公报统计数据的支持,具有可解释性与可靠性,为定量分析浙江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状况的时空变化趋势和变化规律提供了重要基础。(3)通过基于富营养化指数法与典型富营养化案例的时空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9年来,杭州湾入海口的富营养化状况严重,但北岸的改善程度大于南岸,象山港内湾的富营养化程度较为严重,但在9年来呈现下降的趋势,温州江河入海口区域富营养化程度略优于象山港,但冬季富营养化状况严重;浙江近岸海域的赤潮高发时空位置为5~8月的嵊泗、南麂等海域,且其EI均值较低、氮磷原子比(N:P)均值较高,且多次在发现赤潮的一段时间内发现两次N:P的峰值,表明N:P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海水中浮游植物的繁殖强度。(4)结合富营养化时空分析结果,为近海富营养化的防治提供了多项针对性建议,包括:加强沿海河流和排污口的监管以控制外源输入、采用生物修复工程控制氮磷浓度以净化海水、在控制营养盐富集与有机物污染的基础上加强N:P的监测与控制。此外,建议逐步推广遥感数据应用以发挥大面积、高频次监测信息的优势。本文研究为探究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状况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提供了新的方法,为浙江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状况提供了有据可依的防治建议,有望促进遥感与深度学习在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

贾旭东[4](2021)在《海洋赤潮自动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海洋赤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环境灾害,不仅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会因为污染海洋渔业资源进而影响人类生命安全。随着海洋遥感技术的发展,研究学者们开始利用遥感数据来监测赤潮,但是遥感数据转化为分析数据的过程多以手动为主,这无疑降低了监测分析的效率,而且还存在手动误差的几率。基于此,本文针对MODIS海洋遥感数据,给出一套赤潮全自动监测的实现方案,从数据获取到解译,从赤潮判读到呈现,全部自动化运行,不需要任何人工干预,基本实现赤潮的高效监测及预警。本文首先分析对比了目前在轨运行的水色传感器,并通过研读相关文献,最终确定采用MODIS水色遥感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然后研究了从水色遥感数据提取叶绿素浓度的反演算法,分析了海水叶绿素浓度与赤潮的相关性,并得出二者正相关的结论,进而证明基于MODIS水色遥感数据实现赤潮监测的可行性。在确定好数据源和赤潮监测方法之后,本文重点研究了针对MODIS数据文件的自动下载,以及如何从MODIS数据文件解析海水叶绿素浓度并判断赤潮的方法,并且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IDL语言实现对MODIS数据文件的自动处理,使其最终符合Web GIS规范,并且能够和电子地图在网页中配套显示,以达到最直观的可视化效果。最后,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MODIS水色遥感数据的海洋赤潮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及实现细节,基本实现了对MODIS水色遥感数据的自动下载及自动解析,以及对海洋赤潮的自动监测及自动预警。海洋赤潮自动监测系统的自动实时运行,提高了数据的处理精度以及赤潮监测的响应速度,对于近岸海域的赤潮监测研究,将起到重要的参考意义。

王会芳[5](2021)在《福建海坛海峡赤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赤潮灾害潜在生态风险评估》文中认为赤潮是沿岸水域常见的生态异常现象,为了了解海坛海峡赤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完成对海坛海峡的赤潮灾害潜在生态风险评估。本文基于海坛海峡的生态水文常规调查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和典范对应分析(CCA,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对海坛海峡的赤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又基于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构建了海坛海峡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变异系数法组合赋予权重,建立了较为合理可信的评估模型,并初步给出了海坛海峡赤潮灾害潜在生态风险等级区划图。本文系统地回答了海坛海峡浮游植物与赤潮生物的种类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赤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海坛海峡赤潮灾害潜在生态风险状况等三个科学问题。结果表明:海坛海峡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52属102种,其中,赤潮生物49种,生态类群以广温广盐的广布种为主。硅藻在种类上占绝对优势,夏季浮游植物的种类数最多。春季甲藻的细胞密度占优势,其他三季硅藻的细胞密度占优势。春季的主要优势种为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其他三季的主要优势种是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中肋骨条藻和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是海坛海峡常见的赤潮生物优势种。通过Pearson相关找到了与赤潮生物显着相关的环境因子:水温(T)、盐度(S)、p H、溶解氧(DO)、无机氮(TN)、活性磷酸盐(PO4-P)和富营养化指数(E)。通过CCA得到了主要环境因子的排序结果(S>T>p H>E>DO>TN>PO4-P)。通过建立赤潮灾害潜在生态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赋予指标权重,进而构建了赤潮灾害潜在生态风险模型,得到海坛海峡赤潮灾害生态风险区划结果:春季,中级-较高级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海峡的北部,海峡的南部主要为低风险等级;夏季,较高级风险海区存在于海峡的南部,绝大部分海区属低风险海域;秋季,海峡的风险等级以低级-中级风险为主,中级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海峡的西北部与东南部。冬季,较高级与高级风险海域位于海峡的西北部和东北部。运用多年的赤潮事件结合验证表明,赤潮发生的时空特征与致灾危险度的分布特征具有较好的关联性。本文的创新点有:1、优化了赤潮灾害生态风险评估指标的赋权方法。把熵权法与变异系数法的组合赋权法应用于赤潮灾害生态风险评估体系。2、建立了海坛海峡赤潮生物名录,找到了影响海坛海峡赤潮生物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构建了海坛海峡赤潮灾害潜在生态风险的指标体系和模型,首次对海坛海峡的赤潮灾害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估。

周敏[6](2021)在《烟台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与近海大型藻类灾害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烟台市海岸线曲长,海岸带资源丰富,但当前海岸带区域正面对着重大的压力。近年来,海岸带地区的开发利用如港口码头、围海养殖等人类活动对近海海水产生较大影响,烟台近海不断监测到有赤潮和浒苔的发生,海域生态环境也受到严重影响,其灾害的发生是否与海岸带人类活动有关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烟台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对近海大型藻类灾害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对烟台市近海2公里范围的海岸带地表覆盖信息及烟台近海大型藻类灾害信息进行矢量提取和数据统计,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模型,同时对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对近岸赤潮和绿潮灾害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研究讨论了两种藻类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研究结论:(1)根据遥感提取的2000-2019年烟台市海岸带地表覆盖信息,分析发现研究区面积呈现先快速增长后缓慢增加的趋势,由2000年的818.11 km2增加到了2019年的984.02 km2,受人类活动影响,各地类监测面积在不断增加,构筑物、人工堆掘地和水域的面积增加尤为明显,海岸带地表覆盖类型主要从裸露地和水域转移到构筑物和林草覆盖等。烟台海岸带的人类活动强度数值总体上出现上升的趋势,其中龙口市、芝罘区、莱山区、福山区等区域的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较高且较为集中。(2)烟台市近海海域赤潮灾害的发生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不确定的。从时间分布特征上看,2000-2019年烟台市赤潮灾害暴发的次数及影响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赤潮暴发次数最多的时段为2000-2010年间,共暴发14次,累积影响面积达到2108.40 km2。在空间分布特征上,该海域赤潮灾害多发区域位于莱州湾和四十里湾近海海域。2011-2019年南黄海的浒苔覆盖面积整体上是有所增加的,浒苔灾害的覆盖面积达到最大值是发生在2015年6月21日,其面积值为1714.21 km2,而后其覆盖面积开始减少,但影响范围没有随之减少,反而有升高的趋势。监测发现浒苔灾害一般于5月中下旬出现在江苏省浅滩近海区域,然后迅速生长繁殖并于6月末7月初会出现在烟台威海南部近海海域等区域并进入消亡阶段。(3)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的变化与赤潮灾害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近岸陆源人类活动导致的不同地表覆盖类型的污染,相关关系较强的陆源用地类型是水域(R=0.807)、构筑物(R=0.786)等。而烟台市南部海域的浒苔灾害则是由发生在江苏浅滩的紫菜养殖阀架上的浒苔漂移而来产生的,其产生与烟台市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的变化的相关性较小,而其生长繁殖则会直接影响海水水质指标的变化,进而对近岸人类活动等造成影响。

娄亚迪[7](2020)在《海洋赤潮藻生长过程中碳源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地区的赤潮灾害日益突出,给海洋环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基于现状,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治理赤潮,本研究在实验室培养赤潮藻类,首次尝试模拟赤潮发生时无机碳源限制的生长环境,进一步探究赤潮发生的机理。本研究以赤潮藻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作为实验藻种,其中硅藻3种、甲藻1种和着色鞭毛藻1种。实验在无机碳源充足(开放培养)与限制(密闭培养)的环境下分别培养赤潮藻种,CO2是本研究赤潮藻利用的唯一碳源。实验同时又设置正常组、缺氮组和缺磷组3组营养条件进行赤潮藻培养。本研究测定赤潮藻的细胞数量、叶绿素浓度、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脂肪酸含量组成以及单分子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并对赤潮藻培养液的5种营养盐浓度、碳酸盐体系浓度、pH及盐度等指标进行测定,探究无机碳源及营养条件对赤潮藻生长状况的影响。相同营养条件培养下,开放培养新月菱形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的细胞数量高于密闭培养的细胞数量,同时缺氮组的细胞数量是3组实验组中最低的。密闭培养赤潮藻培养液的pH明显高于开放培养的培养液pH,并且密闭培养的培养液pH变化程度可以达到2个pH单位以上,其变化程度远远大于开放培养的培养液pH变化程度。说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赤潮藻周围可利用的无机碳浓度逐渐下降,CO32-浓度逐渐上升,尤其是密闭培养,导致培养液pH急剧上升。密闭培养的新月菱形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c浓度低于开放培养赤潮藻的叶绿素浓度,并且缺氮组的赤潮藻叶绿素a和叶绿素c浓度最低。由于无机碳源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氮元素是构成叶绿素分子基本元素之一,叶绿素浓度降低说明无机碳源和氮源的缺乏明显影响了叶绿素的合成。密闭培养新月菱形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的δ13C值明显高于开放培养3种赤潮藻的δ13C值。说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赤潮藻周围可利用的无机碳浓度逐渐下降,赤潮藻对13C的吸收增加,δ13C值逐渐升高。新月菱形藻、纤细角毛藻、中肋骨条藻和赤潮异弯藻的δ15N值随着时间逐渐升高,并且缺氮组的δ15N值明显高于正常组和缺磷组的δ15N值。说明氮元素的缺乏迫使赤潮藻增加对15N的吸收,造成δ15N值逐渐升高。本研究新月菱形藻、纤细角毛藻和中肋骨条藻检测出的主要脂肪酸有脂肪酸16:0、16:1n-7、20:5n-3和22:6n-3。塔玛亚历山大藻检测出的主要脂肪酸有脂肪酸16:0、18:1n-9和22:6n-3。赤潮异弯藻检测出的主要脂肪酸有脂肪酸12:0、16:0、16:1n-7和22:6n-3。相同营养条件下,开放培养和密闭培养的赤潮藻脂肪酸组成不同。开放培养新月菱形藻脂肪酸δ13CFAs值于第4天附近出现峰值;开放培养塔玛亚历山大藻脂肪酸δ13CFAs值于第6天附近出现最低值。密闭培养新月菱形藻、纤细角毛藻和赤潮异弯藻脂肪酸δ13CFAs值在指数生长期急剧抬升,δ13CFAs值出现峰值。密闭培养塔玛亚历山大藻脂肪酸δ13CFAs值出现最低值,这可能与塔玛亚历山大藻含有酶的类型不同有关。密闭培养新月菱形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的脂肪酸δ13CFAs值明显高于开放培养的脂肪酸δ13CFAs值。说明碳源限制时,赤潮藻细胞周围环境中可利用的无机碳源较少,藻细胞对13C的吸收逐渐增加,并参与到脂肪酸的合成过程中。本研究的创新性成果:(1)无机碳源限制环境培养的赤潮藻种的全样δ13C以及δ13CFAs值相对于无机碳源充足培养的更偏正,并且δ13C以及δ13CFAs值在指数生长期急剧升高,并出现峰值。(2)赤潮藻脂肪酸△13CFAs值比全样△13C值的变化程度更明显、更灵敏,脂肪酸δ13CFAs对无机碳源的响应更敏感、更迅速。赤潮藻脂肪酸δ13CFAs值迅速升高预示着周围环境水体中可利用的无机碳源浓度下降,赤潮藻密度增加,有爆发赤潮的可能。(3)赤潮藻脂肪酸δ13CFAs峰值的出现时间可能会早于细胞数量峰值出现时间,以此时间差可以对赤潮的发生进行预测。

卞明明[8](2020)在《基于MODIS影像的赤潮监测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秦皇岛市地处环渤海地区,由于位置的重要性,成为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但近年来,秦皇岛海域赤潮频发,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影响了当地旅游业、水产资源、渔业的收益;甚至有毒赤潮的发生给人类健康安全造成了威胁。所以,对赤潮进行有效地监测,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MODIS遥感影像对赤潮的监测方法进行研究和应用,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对赤潮、秦皇岛海域及近年的赤潮情况进行了概述,并对赤潮监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其次,对MODIS遥感影像的处理理论进行介绍,包括卫星海洋遥感、水色卫星、MODIS数据和ENVI软件介绍。再次,根据2009年6月24日秦皇岛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的赤潮数据信息,在ENVI软件平台上,对MODIS影像数据进行读取、几何校正、辐射定标、太阳天顶角订正、影像的裁剪等预处理,在此基础上,分别运用叶绿素提取算法、单波段比值法、多波段差值比值法、决策树分类法,对秦皇岛海域的赤潮区域进行提取,并对几种赤潮监测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决策树分类的赤潮监测方法能较准确的将水体和陆地分离,是最适合秦皇岛海域的赤潮监测。最后,利用基于决策树分类的赤潮监测方法,选取2009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的部分秦皇岛海域MODIS影像,对秦皇岛海域赤潮的发生、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应用,并根据气象实况数据分析赤潮发生、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基于MODIS影像的赤潮监测方法对秦皇岛海域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为秦皇岛近岸海域赤潮灾害进行监测并提供有利服务。

李仁虎[9](2020)在《浙江海域赤潮时空分布特征与赤潮监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赤潮是一种常见的海洋灾害,每年都会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对海洋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威胁人类的健康。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由于受工业、水产养殖业等人为因素和海底地形、上升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浙江近岸海域受赤潮灾害的影响较大。浙江海域赤潮灾害时空分布和监测的研究对于浙江海域赤潮的预防和治理有指导性的作用,对于浙江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对浙江海域赤潮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赤潮监测进行了研究。通过收集浙江海域的赤潮资料,分析了浙江近海赤潮的年际、季节和月际变化规律,同时将自适应带宽核密度分析方法应用到赤潮灾害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中,应用该方法分析了浙江近海不同海域受赤潮影响的程度。并且,结合浙江海域的水动力环境特点,定性讨论了相关环境因子对于浙江海域赤潮时空分布的影响。海洋水色卫星可以获取海水的光谱信息进行海洋环境参数的反演,能够实现对海洋环境的高效监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赤潮监测的研究。GOCI作为全球首颗静止轨道海洋水色卫星,能够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浙江海域遥感影像。在浙江海域赤潮监测研究过程中,使用紫外大气校正方法对GOCI的L1B数据进行处理获得GOCI的遥感反射率数据,进而基于遥感反射率数据反演得到浙江沿海的总悬浮物浓度(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TPM)和赤潮指数(Red Tide Inde,RI)。通过不同阈值下赤潮提取结果与公报中的赤潮信息对比分析,确定适用于浙江沿海赤潮信息提取的TPM和RI的最佳阈值,使用TPM和RI最佳组合阈值提取浙江海域赤潮信息,进行赤潮监测。最后,结合GOCI数据高时间分辨率的特征,进一步对浙江海域赤潮的日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包括5个方面:(1)通过收集浙江海域的赤潮数据,分析2006年~2017年浙江海域赤潮的年累计面积和累计发生次数发现,2006年~2012年浙江海域赤潮年累计面积和次数呈下降趋势,而2012年~2017年呈上升趋势;通过分析2011年~2017年浙江海域赤潮的月累计面积、次数和季节累计面积、次数发现,浙江海域赤潮的月际特征为:开始出现于2月份,5月份是赤潮的发生峰值期,结束于9月份;浙江海域赤潮的季节特征为:高发于春末和夏季,秋季赤潮较少,冬季一般不发生赤潮。(2)根据2011年~2017年浙江海域赤潮的发生区域和面积信息,绘制了浙江海域赤潮分布的散点图,并使用自适应带宽核密度分析方法绘制了浙江海域赤潮影响程度分布图。由浙江海域赤潮分布散点图可以发现,浙江省赤潮主要发生在嵊泗列岛、舟山本岛、宁波、台州、温州这5个海域。由赤潮影响程度分布图可以发现,这5个海域按受赤潮影响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舟山本岛、嵊泗列岛、温州、宁波和台州。(3)浙江海域水动力环境复杂,同时受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沿岸流、上升流等的影响,这些不同性质的水团和海流影响着浙江海域海水的营养盐、温度、光照条件,进而能影响浙江海域赤潮的时空分布和赤潮的种群结构。(4)使用紫外大气校正的方法处理GOCI的L1B数据,获得GOCI的遥感反射率数据,进一步结合TPM反演算法和RI算法模型获得TPM和RI数据,以TPM和RI最佳阈值组合方法提取浙江海域赤潮。通过统计分析赤潮提取结果与公报中的赤潮数据的误差,确定TPM和RI的最佳阈值分别为17mg/L和0.23,即当水体TPM不大于17mg/L且RI不小于0.23时判断为赤潮水体。并且以2015年06月16日和2016年05月28日的赤潮提取结果为例,进行了赤潮提出结果准确性的验证,结果表明这两次赤潮事件的提取结果与浙江海洋灾害公报中的赤潮信息较为一致(面积误差分别为20.45%和67.00%),说明本文方法适用于浙江沿海的赤潮监测。(5)GOCI能够每天提供8幅浙江海域的遥感数据,可以为浙江海域赤潮日变化的研究提供有效可靠的数据。本文以2011年05月29日温州海域和2014年05月23日舟山海域两个赤潮事件为例进行了浙江海域赤潮的日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浙江海域赤潮在一天中存在明显的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在正午时刻左右达到峰值,浙江海域赤潮的这种日变化特征与浮游植物昼夜迁移规律基本一致。

许阳春[10](2020)在《福建省平潭海域赤潮预警研究》文中认为中国近海海域赤潮频发,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危害。赤潮暴发具有季节性和空间异质性,且难以精确预测。因此,本文开展以福建平潭海域为研究对象的赤潮预警研究,利用平潭海域2013-2019年的气象、水质和赤潮监测数据,分析其赤潮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输入、输出参数的选取,分别构建表观增氧量(AOI)机理模型和BP神经网络非机理模型,并应用2019年5月现场监测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得到如下研究结果:平潭海域近11年共发生15起赤潮,主要暴发于4-6月份,赤潮持续时间集中在1~5天,影响面积大多在20 km2以下。引起平潭海域赤潮频发的优势藻主要为东海原甲藻、米氏凯伦藻及夜光藻,而平潭海域4-6月水温范围维持14.9~26.3℃,盐度在14.8~35.2之间波动,平均风速为3.0 m/s,满足了优势藻最适生长条件,因此,导致了平潭4-6月赤潮频发。平潭赤潮频发海域为东部龙王头海湾、东北部流水海域以及西北部苏澳海湾。AOI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对海水溶解氧贡献的量值,因此,藻密度的高低影响着AOI值。根据平潭赤潮规律筛选出引起平潭海域赤潮频发的优势藻数据,并结合AOI与藻密度的关系构建AOI机理模型,模型拟合分为中肋骨条藻、米氏凯伦藻、东海原甲藻以及多种优势藻4类。根据各组拟合公式的拟合度及误差对比分析,最终确定适合平潭海域的AOI拟合公式为:AOI=0.5992 lg N-2.7518(R2=0.5443,n=121)。利用2019年5月监测数据,得到其验证结果:AOI平均相对误差为26%,藻密度平均相对误差为37%,即AOI的预测精度达到74%,藻密度的预测精度达到63%。并界定AOI赤潮预警值为0.50 mg/L,对应的藻密度预警值为3.00E+05 cells/L。对2013-2019年的802组海洋监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筛选出贡献率较高的环境因子为:叶绿素a(Chl-a)、气温、风速、日照、盐度、溶解氧浓度、水温、p H。利用BP赤潮预警演算模型,将气象、水质因子作为模型的输入端,Chl-a和藻密度分别作为模型的输出端进行演算。当Chl-a作为输出端时,最优输入组合为:气温、日照、风速、AOI,模型的拟合精度较高(R2=0.651),误差较小,应用2019年5月监测数据验证其精度达79%。以藻密度作为模型输出端时,模型的最优输入端组合为:气温、风速、Chl-a,这一输入端组合的R2达到0.759,拟合优度较高,其验证精度高达89%。而且,两组模型的输入端因子与PCA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互相佐证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此外,根据平潭海域赤潮前期及赤潮期数据进行模糊概率分析,得到Chl-a预警值为4.0μg/L,藻密度预警值3.00E+05 cells/L,此预警值与AOI预警模型得到一致结果。本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平潭海域时序性赤潮预测研究,可为平潭海域赤潮防控提供参考。

二、赤潮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赤潮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3)浙江近岸海域富营养化时空分布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缩写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研究
        1.2.2 近岸海域富营养要素遥感反演研究
    1.3 存在问题与不足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区域
    1.6 论文组织与章节安排
2 融合时空特征与深度学习的近海富营养化反演与分析方法
    2.1 海洋时空大数据获取与处理
        2.1.1 海洋实测数据批量入库与提取
        2.1.2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的遥感大数据获取
        2.1.3 遥感大数据与海洋实测数据匹配
    2.2 融合时空特征的深度信念网络遥感反演算法
        2.2.1 深度信念网络
        2.2.2 融合时空特征的深度信念网络遥感反演算法
    2.3 近海富营养化状况分析方法
        2.3.1 时空分布重构算法
        2.3.2 富营养化状况定量计算
        2.3.3 基于富营养化案例的富营养化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浙江近岸海域营养盐反演、重构与分析
    3.1 实验设计与实现
    3.2 模型精度指标对比
    3.3 反演与重构结果时空分析
        3.3.1 DIN反演与重构结果时空分析
        3.3.2 DIP反演与重构结果时空分析
        3.3.3 DSi反演与重构结果时空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浙江近岸海域化学需氧量反演、重构与分析
    4.1 实验设计与实现
    4.2 模型精度指标对比
    4.3 COD反演与重构结果时空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浙江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状况综合分析
    5.1 富营养化关键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5.2 重点海域富营养化指数时空变化分析
    5.3 富营养化与赤潮时空分析
        5.3.1 赤潮时空分布
        5.3.2 富营养化与赤潮统计分析
        5.3.3 赤潮案例时空分析
    5.4 浙江近岸海域富营养化防治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特色与创新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海洋赤潮自动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水色遥感数据的赤潮监测研究现状
        1.2.2 赤潮自动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基于MODIS遥感数据的赤潮监测机理
    2.1 MODIS水色遥感数据
    2.2 MODIS遥感数据的叶绿素浓度反演
    2.3 海水叶绿素浓度与赤潮的关系
    2.4 基于遥感数据的赤潮自动监测流程分析
第三章 MODIS遥感数据的自动获取
    3.1 MODIS Level-2 数据源简介
    3.2 MODIS L2 数据文件自动下载
        3.2.1 数据订阅申请
        3.2.2 数据文件下载
    3.3 叶绿素浓度提取
        3.3.1 Net CDF文件简介
        3.3.2 叶绿素浓度自动提取
第四章 MODIS遥感数据文件的自动处理
    4.1 遥感图像处理平台ENVI
    4.2 交互式数据语言IDL
    4.3 基于IDL语言的数据文件自动处理
        4.3.1 GLT构建
        4.3.2 几何校正
        4.3.3 裁剪
        4.3.4 配色导出
第五章 海洋赤潮自动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5.1 海洋赤潮自动监测系统功能设计
    5.2 海洋赤潮自动监测系统架构设计
    5.3 海洋赤潮自动监测系统数据库设计
        5.3.1 系统E-R图
        5.3.2 数据库表设计
第六章 海洋赤潮自动监测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6.1 系统开发环境及服务器配置
    6.2 系统初始化
    6.3 数据采集子系统
    6.4 数据解析子系统
        6.4.1 数据提取及赤潮判断
        6.4.2 遥感数据文件自动处理
        6.4.3 地理数据自动发布
    6.5 赤潮监测子系统
        6.5.1 赤潮数据监测及预警
        6.5.2 当日监测展示
        6.5.3 监测历史展示
    6.6 赤潮分析报告子系统
        6.6.1 月度分析
        6.6.2 年度分析
        6.6.3 年度对比分析
        6.6.4 月度同比分析
    6.7 数据文件管理子系统
        6.7.1 文件浏览及下载
        6.7.2 文件检索及下载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福建海坛海峡赤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赤潮灾害潜在生态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赤潮生物与环境因素关系的研究现状
        1.2.2 赤潮灾害生态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
        1.2.3 海坛海峡关于赤潮方面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和材料与方法
    2.1 海坛海峡区域介绍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数据来源
        2.2.2 浮游植物的分析方法
        2.2.3 富营养化指数的计算公式
        2.2.4 赤潮生物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分析方法
        2.2.5 赤潮灾害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的数据分析方法
        2.2.5.1 指标体系的建立准则
        2.2.5.2 数据处理方法与风险模型的选取
第三章 海坛海峡主要赤潮生物的分布特征
    3.1 浮游植物和赤潮生物的种类组成
    3.2 细胞密度与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
    3.3 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和优势种
        3.3.1 浮游植物的多样性分布特征
        3.3.2 优势种
        3.3.3 讨论
    3.4 浮游植物的名录和生态类群
    3.5 海坛海峡赤潮生物名录和赤潮生物优势种
    3.6 部分赤潮生物的分布特征
    3.7 小结
第四章 海坛海峡赤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1 海坛海峡环境因子的概况和时空分布特征
    4.2 赤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Pearson相关分析
    4.3 赤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CCA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海坛海峡赤潮灾害潜在生态风险评估
    5.1 赤潮灾害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
    5.2 海坛海峡赤潮灾害生态风险评估的模型和等级的划分
    5.3 海坛海峡致灾因子危险度等级的空间分布特征
    5.4 海坛海峡孕灾因子危险度等级的空间分布特征
    5.5 海坛海峡承灾体易损度等级的空间分布特征
    5.6 海坛海峡赤潮灾害潜在生态风险等级的空间分布特征
    5.7 海坛海峡赤潮灾害潜在生态风险模型的验证
    5.8 海坛海峡赤潮灾害潜在生态风险的驱动因素
    5.9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烟台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与近海大型藻类灾害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研究
        1.2.2 浒苔灾害监测研究现状
        1.2.3 赤潮灾害监测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1.4.1 论文结构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获取与处理
        2.2.1 遥感影像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2.2.2 实测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2.2.3 其他参考数据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分析
    3.1 海岸带地表覆盖类型变化监测研究
        3.1.1 海岸带地表覆盖提取方法
        3.1.2 海岸带地表覆盖分布情况
        3.1.3 海岸带地表覆盖变化及转移分析
        3.1.4 海岸带地表覆盖类型及影像分类精度分析
    3.2 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空间模拟
        3.2.1 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指标体系的建立
        3.2.2 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变化情况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型藻类灾害的时空分异规律研究
    4.1 浒苔赤潮分析方法研究
        4.1.1 浒苔提取及分析方法
        4.1.2 赤潮统计分析方法
    4.2 浒苔时空分布情况
    4.3 赤潮时空分布情况
        4.3.1 赤潮灾害的时间变化特征
        4.3.2 赤潮灾害的空间变化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岸带人类活动与近海大型藻类灾害响应关系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5.1.2 核密度估计方法
    5.2 人类活动与赤潮灾害响应关系分析
        5.2.1 人类活动强度对赤潮灾害影响分析
        5.2.2 赤潮灾害对近海生态环境因子响应分析
    5.3 人类活动与浒苔灾害响应关系分析
        5.3.1 人类活动强度对浒苔灾害影响分析
        5.3.2 浒苔灾害对近海生态环境因子响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海洋赤潮藻生长过程中碳源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赤潮污染现状及危害
        1.1.1 赤潮形成机理
        1.1.2 赤潮藻门类
        1.1.3 国内外赤潮研究现状
        1.1.4 赤潮的危害
        1.1.5 赤潮治理方法
    1.2 碳源
        1.2.1 碳酸盐体系、pH
        1.2.2 无机碳浓缩机制
        1.2.3 营养盐吸收
        1.2.4 赤潮藻类光合作用
        1.2.5 赤潮藻类光呼吸作用
    1.3 赤潮藻类脂肪酸组成
        1.3.1 脂肪酸生物合成路径
        1.3.2 脂肪酸转化路径
    1.4 稳定同位素理论、分布及应用
        1.4.1 基本理论
        1.4.2 基本概念
        1.4.3 基本技术
        1.4.4 国际标准
        1.4.5 碳氮稳定同位素分馏
        1.4.6 应用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及路线
        1.5.1 研究的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碳源对赤潮藻类营养盐吸收的影响
    引言
    2.1 实验料材与方法
        2.1.1 赤潮藻种来源及培养
        2.1.2 营养盐及维生素
        2.1.3 藻种计数方法
        2.1.4 营养盐的测定
        2.1.5 叶绿素的测定
        2.1.6 碳酸盐体系的测定
        2.1.7 数据统计和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赤潮藻生长状况
        2.2.2 赤潮微藻对营养盐的吸收情况
        2.2.3 赤潮微藻培养液碳酸盐体系及pH的变化情况
        2.2.4 赤潮微藻叶绿素的变化情况
    2.3 讨论
        2.3.1 营养物质对赤潮藻生长的影响
        2.3.2 赤潮藻类对营养盐吸收利用的机理分析
        2.3.3 赤潮微藻培养液碳酸盐体系变化规律
        2.3.4 赤潮藻类叶绿素浓度的变化规律
    2.4 小结
3 碳源对赤潮藻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引言
    3.1 实验料与材方法
        3.1.1 赤潮藻种来源及培养
        3.1.2 样品处理
        3.1.3 样品稳定同位素组成测定
        3.1.4 数据统计和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新月菱形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2.2 纤细角毛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2.3 中肋骨条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2.4 塔玛亚历山大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2.5 赤潮异弯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2.6 新月菱形藻对照与充气实验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2.7 赤潮异弯藻对照与充气实验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3 讨论
        3.3.1 营养盐对赤潮藻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3.3.2 赤潮藻类生长速率对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3.3.3 碳源对赤潮藻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3.3.4 赤潮藻类稳定同位素组成与赤潮的联系
    3.4 小结
4 碳源对赤潮藻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引言
    4.1 实验料与材方法
        4.1.1 赤潮藻种来源及培养
        4.1.2 样品处理
        4.1.3 样品脂肪酸甲酯化
        4.1.4 样品脂肪酸组成分析
        4.1.5 数据统计和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新月菱形藻脂肪酸组成
        4.2.2 纤细角毛藻脂肪酸组成
        4.2.3 中肋骨条藻脂肪酸组成
        4.2.4 塔玛亚历山大藻脂肪酸组成
        4.2.5 赤潮异弯藻脂肪酸组成
        4.2.6 新月菱形藻对照与充气实验脂肪酸组成
        4.2.7 赤潮异弯藻对照与充气实验脂肪酸组成
    4.3 讨论
        4.3.1 营养盐对赤潮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4.3.2 碳源对赤潮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4.4 小结
5 碳源对赤潮藻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引言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赤潮藻种来源及培养
        5.1.2 样品处理
        5.1.3 样品脂肪酸甲酯化
        5.1.4 样品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测定
        5.1.5 数据统计和分析
    5.2 实验结果
        5.2.1 新月菱形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2 纤细角毛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3 中肋骨条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4 塔玛亚历山大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5 赤潮异弯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6 新月菱形藻对照与充气实验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7 赤潮异弯藻对照与充气实验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3 讨论
        5.3.1 生长速率对赤潮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5.3.2 营养盐对赤潮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5.3.3 碳源对赤潮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5.3.4 赤潮藻类脂肪酸稳定同位素组成与赤潮的联系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MODIS影像的赤潮监测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赤潮概述
    1.2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秦皇岛海域及近年赤潮情况概况
        1.2.3 研究意义
    1.3 赤潮监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4 MODIS影像赤潮监测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MODIS影像处理理论基础
    2.1 卫星海洋遥感
    2.2 水色卫星介绍
        2.2.1 Terra卫星搭载的传感器
        2.2.2 Aqua卫星搭载的传感器
    2.3 MODIS数据
    2.4 ENVI简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ODIS数据预处理
    3.1 原始数据读取
    3.2 几何校正
        3.2.1 发射率几何校正
        3.2.2 反射率几何校正
    3.3 辐射定标
        3.3.1 MODIS反射太阳波段的定标
        3.3.2 MODIS近红外波段的定标
    3.4 太阳天顶角订正
        3.4.1 太阳天顶角的获取
        3.4.2 太阳天顶角数据重采样
        3.4.3 太阳天顶角订正
    3.5 目标区域的裁剪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ODIS影像的赤潮监测方法
    4.1 基于叶绿素提取的赤潮监测方法
        4.1.1 叶绿素a对赤潮的影响
        4.1.2 基于叶绿素提取的赤潮监测方法
        4.1.3 实验结果
    4.2 基于单波段比值的赤潮监测方法
        4.2.1 赤潮水体的光谱特性
        4.2.2 基于单波段比值的赤潮监测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3 基于多波段差值比值的赤潮监测方法
        4.3.1 基于多波段差值比值的赤潮监测方法
        4.3.2 实验结果
    4.4 基于决策树分类的赤潮监测方法
        4.4.1 决策树分类法
        4.4.2 基于决策树的赤潮监测方法
        4.4.3 实验结果
    4.5 赤潮监测方法分析总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MODIS影像的赤潮监测方法的应用
    5.1 MODIS影像的选取
    5.2 基于决策树分类的赤潮监测方法的应用
    5.3 赤潮影响因素分析
        5.3.1 海表温度
        5.3.2 风速
        5.3.3 降雨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浙江海域赤潮时空分布特征与赤潮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赤潮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进展
        1.2.2 赤潮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1.2.3 赤潮监测研究进展
        1.2.4 赤潮预测研究进展
        1.2.5 研究进展小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研究数据
        2.2.1 赤潮公报数据
        2.2.2 GOCI数据简介
    2.3 研究方法
        2.3.1 自适应带宽核密度分析
        2.3.2 紫外大气校正
        2.3.3 总悬浮物浓度的遥感反演
        2.3.4 赤潮指数方法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浙江赤潮时空分布特征
    3.1 浙江赤潮时间分布特征
    3.2 浙江赤潮空间分布特征
    3.3 小结
第四章 水动力环境对赤潮时空分布影响分析
    4.1 浙江海域水动力环境特征
    4.2 水动力环境对赤潮时空分布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赤潮监测
    5.1 赤潮信息提取
    5.2 赤潮日变化特征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福建省平潭海域赤潮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赤潮概述
    1.2 赤潮预警模型研究方法
        1.2.1 赤潮预警模型研究现状
        1.2.2 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BP)赤潮预警模型
        1.2.3 表观增氧量(AOI)赤潮预警模型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平潭海域生态环境和赤潮时空分布特征
    2.1 地理位置
    2.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2.1 数据来源
        2.2.2 研究方法
    2.3 平潭气象特征
    2.4 平潭海域水质特征
    2.5 平潭海域赤潮时空特征
        2.5.1 平潭海域赤潮藻季节演替规律
        2.5.2 平潭海域赤潮时空特征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表观增氧量在赤潮预警中的应用研究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工具
        3.1.1 数据来源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评价方法
        3.1.4 数据处理工具
    3.2 结果分析
        3.2.1 中肋骨条藻拟合结果
        3.2.2 米氏凯伦藻拟合结果
        3.2.3 东海原甲藻拟合结果
        3.2.4 多种优势藻拟合结果
    3.3 AOI预警模型验证
    3.4 AOI预警值的探究
    3.5 小结
第四章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赤潮预警中的应用
    4.1 模型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4.1.1 模型数据来源
        4.1.2 实验方法
        4.1.3 指标筛选
        4.1.4 主成分分析
        4.1.5 数据处理工具
    4.2 BP人工神经网络赤潮预警模型构建及演算结果
        4.2.1 BP神经网络概念及其训练过程
        4.2.2 BP人工神经网络赤潮预警模型样本选择和数据处理
        4.2.3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4.2.4 BP人工神经网络赤潮预警模型演算方法及结果分析
    4.3 BP人工神经网络赤潮预警模型验证结果分析
    4.4 BP人工神经网络赤潮预警模型阈值设定
    4.5 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赤潮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源遥感影像数据的赤潮监测研究[D]. 魏月茹.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赤潮辅助分析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李瑞东.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
  • [3]浙江近岸海域富营养化时空分布变化研究[D]. 戚劲. 浙江大学, 2021
  • [4]海洋赤潮自动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贾旭东.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5]福建海坛海峡赤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赤潮灾害潜在生态风险评估[D]. 王会芳.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6]烟台海岸带人类活动强度与近海大型藻类灾害关系研究[D]. 周敏. 鲁东大学, 2021(12)
  • [7]海洋赤潮藻生长过程中碳源的作用机制[D]. 娄亚迪.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8]基于MODIS影像的赤潮监测方法研究与应用[D]. 卞明明.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08)
  • [9]浙江海域赤潮时空分布特征与赤潮监测研究[D]. 李仁虎.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10]福建省平潭海域赤潮预警研究[D]. 许阳春.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赤潮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