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湖水环境现状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天目湖水环境现状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天目湖水环境现状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邓海雯[1](2021)在《社区参与背景下生态旅游开发博弈研究》文中指出

褚华凯[2](2020)在《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和应用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旅游业已经从“景点旅游”时代迈向“全域旅游”时代,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等旅游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观光旅游成为当下的热点。在全域旅游时代,旅游资源的界定不再局限于景区,资源的价值内涵和外在条件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对旅游资源的科学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全域旅游视角下,探讨旅游资源的重新评价是非常有意义的,然而学术界的研究还相对缺乏,目前还没有一个适用于全域旅游时代的旅游资源评价标准,不能为实际的规划开发提供有效指导。为此,本文选取了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为研究对象,在梳理旅游资源评价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全域旅游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进展,提出了全域旅游时代旅游资源的价值内涵。其次,在参考现有旅游资源评价方法,把握全域旅游时代旅游资源价值内涵的基础上,使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了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最后,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采用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对临安区的旅游资源展开评价分析,进而提出了杭州市临安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研究发现:全域旅游是以资源遍在化、服务休闲化、产业融合化、管理综合化和全民共享化为特征的一种新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资源的休闲游憩价值、整体性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将得到凸显;全域旅游视角下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共设4个评价层级19个评价指标,既有旅游资源自身价值的评价,又包含区域旅游环境的分析,体现了全域旅游时代的主要特征,拓展了旅游资源的价值内涵;临安区旅游资源整体品质优良,储量丰富,全域旅游潜力分区和特色资源鲜明,未来可构建“一轴三核三区”的空间开发格局,通过全域资源整合、优势资源做强、多级资源联动和全民资源共享,建设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际山地生态旅游目的地。

沈茜[3](2020)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溧阳休闲产业融入南京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一体化发展,尤其是以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城市群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主体模式。南京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在全国层面是比较典型的范例。溧阳作为南京都市圈的最新成员城市,借助南京城市中心功能和首位度的提升,在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接轨南京、融入南京发展,对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休闲产业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休闲产业虽然是新兴产业,但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并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各位学者对休闲产业的研究概况来看,学者们对单个城市的休闲产业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对区域内休闲产业的协调发展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在区域一体化和休闲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区域休闲产业的融入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溧阳与南京渊源深厚,两市休闲资源丰富,在休闲经济和健康经济方面具有极大的互补空间。本文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第二章是相关概念界定、相关理论概述、研究文献综述以及国内外相关案例借鉴;第三章宁溧两市休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主要介绍了宁溧两市的基本概况、休闲产业基本情况以及发展需求;第四章为溧阳休闲产业融入南京发展的SWOT分析;第五章是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主要包括资源导向策略、特色彰显策略、空间嵌入策略、市场共建策略以及实施保障的体制机制五大发展策略。文章约5.5万字,54幅图表(图39幅,表15则)

敖红艳[4](2019)在《明代中后期(1506-1644)江南地区旅游活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代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朝代。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业日益繁荣,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迹象。在文人士大夫的带动下,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生活方式,得到世人的一致推崇,以致于明代中后期社会上形成了一股规模空前的大众化旅游热潮,这也使得中国古代旅游达到了另一个巅峰。而江南地区由于地理条件优越、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等因素,其旅游活动最为发达。从旅游主体看,明代中后期,由于旅游活动在江南地区更加普及化、大众化,使得这一时期旅游者的构成更加多元化,除王公贵族、文人士大夫外,商人、市民、僧侣等也纷纷加入到了这股旅游热潮当中,成为客源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文人士大夫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成为明代中后期旅游活动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妇女们也纷纷走出家门,参与到大众化旅游热潮中来,成为明代中后期旅游活动的特殊群体。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旅游活动的繁荣发展,相应地带动了交通运输业、旅馆业、饮食业、娱乐业、图书出版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一方面,驿道、大运河的修建,使得江南地区以南京为中心形成了沟通南北以及江南各地的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极大地便利了旅游者的出行。另一方面,随着出游人数的增多,也带动了与其相关的食宿业、娱乐业等行业的发展,旅馆、茶楼、酒肆、戏园等数量繁多,遍布各地,服务热情,经营方式多样,满足了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另外,专门为往来旅游者及客商等提供旅游服务的牙家及导游的出现,也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旅游活动的兴盛及其商品化倾向。与此同时,明代中后期江南旅游活动的发展还导致了旅游文学创作的繁盛,一大批旅行家们在其旅游文学作品中对旅游思想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这不仅丰富了我国旅游文化的内容,而且还对后世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上可知,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对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关注明代旅游活动的研究,研究方法和角度多种多样,但是尚未对其做出系统、深入、整合性的研究。本文将以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旅游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明代中后期江南旅游活动的各个要素,以期能拓宽明史研究的范畴,同时也为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历史借鉴和有益启示。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叙述写作缘起、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的研究范围、研究目标及方法,并最终总结归纳创新点和难点。第一章从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四个方面分析阐述明代中后期旅游活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原因。第二章全面总结分析了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旅游者的构成及其旅游动机。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旅游活动的主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王公贵族、文人士大夫、宗教人士这些特权阶层,而是几乎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甚至于乡村居民也参与到旅游的浪潮之中。与此同时,不同的旅游活动主体的旅游动机也不尽相同。第三章重点论述了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与旅游相关的交通、食宿、娱乐等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它们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主要以明人文集、游记等为史料基础,对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情况进行梳理归纳。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并秉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明,成就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名山大川、亭台楼阁、庙宇古迹等等都对旅游者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怀古名句、山水诗文更是激发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第五章对明代中后期在旅游思想领域取得较高成就的几位江南旅游家的旅游思想进行了分析论述。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着名的旅行家以及以撰写纪游文学出名的诗人与作家,他们在观赏、游览的过程中,也在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并且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旅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包含了他们丰富的旅游思想、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六章主要从对居民的影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分析、阐述了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旅游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刘广凯[5](2018)在《兴化市LZ镇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工作需要政府做大量工作,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持续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为地方政府服务百姓提供了新的导向。如何保证“农村换新貌、农民添收入、农业增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显得愈发重要。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投资、进出口增幅都出现回落,另外,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等问题进一步制约发展。跟其他工业乡镇相比,LZ镇处于兴化市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内,生态环境优越,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该镇如何因地制宜借助特有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全镇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执政者动一番脑筋。本论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兴化市LZ镇为个案,结合政府职能、旅游促进地方发展等视角入手,通过文献法、实证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LZ镇旅游发展的历程中政府所扮演的作用以及发展现状进行了解,根据国内外有关经验做法,分析该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最后从加强旅游发展保障措施、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拓展旅游空间时间布局、完善要素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区域合作加大宣传营销、加强旅游发展顶层设计、打造旅游品牌唯一性等方面对LZ镇旅游发展的完善提出合理对策和建议,也为其他地区以旅游产业带动地区发展提供可以借鉴和学习参考的依据。

吴鹏[6](2017)在《我国自然保护区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5%左右,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自然保护区文化是生态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大力加强自然保护区文化建设,能够促进自然保护区发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自然保护区文化建设对自然保护区有促进作用、导向作用、保障作用、激励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然保护区文化建设的特征、意义、作用和原则;二是自然保护区文化建设的内容;三是分析自然保护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对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提供的不同省份51个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这些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选取森林生态类型、野生动物类型、内陆湿地类型等三种类型自然保护区,分别对其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北京松山、四川卧龙、河北衡水湖三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个案分析。发现自然保护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重视程度不够,基本保障不足,基础设施和产品不全,建设形式不多,活动内容不丰富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国自然保护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主要建议有:提升文化建设的地位,把文化建设作为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提高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突出文化建设的特点,与保护目的相一致、与保护对象相吻合、与保护区域相协调;丰富自然保护区在文化基础设施、品牌、管理办法和制度、文化活动等内容方面的建设;保障方面应制定专门的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增加专项的经费投入、成立高水平的专业队伍。

张柏[7](2017)在《生态地域观下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由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我国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资源利用受到限制,发展也受到很大制约,保护区管理部门与社区的关系相对紧张,所以,急需寻找一种能够协调自然保护区与社区之间关系的发展形式,来解决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使自然保护区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发展形式相对其他自然保护区更加科学,无论是资源利用还是社区共管,都存在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据可靠数据表明,在资源受到限制的前提下,武夷山保护区内社区居民的平均收入要高于区外居民的平均收入,这说明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发展十分具有代表性,研究其发展过程是非常有必要的。该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地域观和绿色发展理念为主要指导,以第一手的问卷调查结果作为研究基础,通过对保护区社区的四种主要资源利用方式的分析,找到其在发展过程中值得借鉴的部分,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最终解决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与社区之间就环境保护同资源利用出现矛盾的问题,在协调保护区保护与发展关系的同时,促进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

郭海军[8](2015)在《黑龙江省连环湖镇旅游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黑龙江省连环湖镇规划实践为例,具体分析了旅游型小城镇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并对具体规划对策进行了探索研究。旅游型小城镇指旅游相关活动丰富,旅游业比重大于其它产业的小城镇。本文研究有助于拓展旅游型小城镇旅游规划领域的研究视野,为旅游型小城镇规划编制提供帮助,便于旅游型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实施操作,进而更好地促进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通过文献研究及圣克鲁斯、勐罕镇、北极镇等国内外旅游型小城镇案例研究分析,提出旅游型小城镇特点,并研究其地域文化特色营造的问题、旅游型小城镇保护性前提下的开发问题、旅游型小城镇旅游服务设施规划问题以及如何打造旅游型小城镇旅游产品体系问题。本文通过各层次探索连环湖镇旅游发展思路,如从政策环境、区位条件、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资源评价、游人容量及客源市场等方面分析,并归纳出连环湖镇旅游资源地域文化特色的问题、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问题、旅游道路规划方面的问题、旅游配套设施问题和旅游产品体系问题,从而提出连环湖镇旅游规划对策。本文分别从连环湖镇的镇域规划、镇区规划和专项规划三个层面针对连环湖镇旅游规划对策进行论述。首先在连环湖镇镇域规划层面通过旅游空间结构、游线组织和旅游资源保护三方面进行探讨;其次在连环湖镇镇区规划层面,通过旅游项目策划、景观风貌特色和建筑设计引导三方面进行探讨;最后在专项规划层面,具体通过旅游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和旅游特色产品规划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李恒鹏,朱广伟,陈伟民,高荣平[9](2014)在《中国东南丘陵山区水质良好水库保护实践——以天目湖水库保护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东南丘陵山区是我国水库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这些水库在保障区域供水安全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优先保护。然而,水库水环境保护正在面临丘陵山区开发强度持续增加,开发方式和空间布局不合理,氮、磷污染及富营养化趋势严峻,缺乏完善监测和管理体系等众多问题。本文以2000年以来天目湖水库保护实践过程为例,从库体水环境治理、流域污染物削减和综合管理三个方面介绍天目湖沙河水库保护的措施和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良好湖库优先保护的建议:建立具有部门协调能力的水库管理机构,实行基于湖库水生态目标的水质目标管理,治理丘陵山区茶果园的面源污染,注重流域生态系统整体的恢复,禁止上游水源涵养区和临湖地带的开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禁止和限制的开发类型与规模,加强湖库及流域的监测和预警,开展必要的水库水体治理工程,并针对性地制定湖库管理条例。天目湖十几年的保护实践中有效地解决了流域开发与水库水质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天目湖水质由快速恶化转为稳步好转,为东南丘陵山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水库的环境保护探索了一条道路.

李恒鹏,朱广伟,陈伟民,高荣平,聂小飞,虞左明,刁亚芹,李新艳[10](2013)在《中国东南丘陵山区水质良好水库现状与天目湖保护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东南丘陵山区是我国水库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这些水库在保障区域供水安全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优先保护.然而,水库水环境保护正面临丘陵山区开发强度持续增加,开发方式和空间布局不合理,氮、磷污染及富营养化趋势严峻,缺乏完善监测和管理体系等众多问题.本文以2000年以来天目湖水库保护实践过程为例,从库体水环境治理、流域污染物削减和综合管理3个方面介绍天目湖沙河水库保护的措施和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良好湖库优先保护的建议:建立具有部门协调能力的水库管理机构,实行基于湖库水生态目标的水质目标管理,治理丘陵山区茶果园的面源污染,注重流域生态系统整体的恢复,禁止上游水源涵养区和临湖地带的开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禁止和限制的开发类型与规模,加强湖库及流域的监测和预警,开展必要的水库水体治理工程,并针对性地制定湖库管理条例.天目湖十几年的保护实践中有效地解决了流域开发与水库水质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天目湖水质由快速恶化转为稳步好转,为东南丘陵山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水库的环境保护探索了一条道路.

二、天目湖水环境现状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目湖水环境现状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和应用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美感质量评价
        2.1.2 文化遗产价值评价
        2.1.3 货币价值评价
        2.1.4 国外研究的趋势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旅游资源的定性评价方法
        2.2.2 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方法
        2.2.3 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的应用
        2.2.4 国内研究的趋势
    2.3 研究总结
3 全域旅游和旅游资源的价值内涵
    3.1 全域旅游的概念和特征
        3.1.1 全域旅游的概念
        3.1.2 全域旅游的特征
    3.2 全域旅游的应用进展
        3.2.1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3.2.2 全域旅游的实证研究
    3.3 全域旅游时代旅游资源的价值内涵
4 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依据和原则
    4.2 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权重值的确定
        4.3.1 构建判断矩阵
        4.3.2 确定指标权重
        4.3.3 指标权重分析
    4.4 评价指标赋分
5 杭州市临安区旅游资源评价
    5.1 研究区域概述
        5.1.1 区域基本情况
        5.1.2 旅游业发展现状
        5.1.3 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2 临安区旅游资源概况
        5.2.1 旅游资源调查情况
        5.2.2 旅游资源的类型和丰度
        5.2.3 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
    5.3 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临安区旅游资源评价
        5.3.1 旅游资源品质分析
        5.3.2 旅游资源储量分析
        5.3.3 旅游资源潜力区分析
        5.3.4 全域旅游特色资源评价
6 杭州市临安区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6.1 总体开发方向
    6.2 空间开发格局
    6.3 资源开发模式
        6.3.1 全域资源整合
        6.3.2 优势资源提升
        6.3.3 多级资源联动
        6.3.4 全民资源共享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与总结
    7.2 文章特色与创新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杭州市临安区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列表
附录2 杭州市临安区全域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
附录3 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资源评价专家咨询问卷
作者简历

(3)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溧阳休闲产业融入南京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新要求
        1.1.2 南京都市圈扩容
        1.1.3 休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区域一体化
        2.1.2 都市圈
        2.1.3 产业协同发展
        2.1.4 休闲产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都市圈理论
        2.2.2 核心边缘理论
        2.2.3 增长极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区域一体化相关研究动态
        2.3.2 产业协同发展相关研究动态
        2.3.3 休闲产业相关研究动态
        2.3.4 相关研究评述
    2.4 国内外相关实践案例
        2.4.1 欧盟旅游一体化
        2.4.2 广佛文旅产业协同发展
        2.4.3 昆山与上海旅游合作发展
        2.4.4 德清打造杭州休闲胜地
        2.4.5 案例经验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宁溧两市休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两市基本概况
        3.1.1 两市社会经济概况
        3.1.2 溧阳市休闲资源概况
        3.1.3 南京市休闲资源概况
        3.1.4 两市概况小结
    3.2 两市休闲产业发展现状
        3.2.1 休闲经济效益巨大
        3.2.2 休闲设施逐步完善
        3.2.3 休闲产业特色鲜明
    3.3 两市休闲产业发展需求
        3.3.1 融入发展现状
        3.3.2 两市休闲产业发展需求
        3.3.3 两市休闲产业需求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溧阳休闲产业融入南京发展SWOT分析
    4.1 溧阳休闲产业融入南京发展的优势
        4.1.1 毗邻南京的优越地理区位
        4.1.2 相连一体的区域交通网络
        4.1.3 一脉相承的山水空间格局
        4.1.4 历史悠久的协同发展氛围
    4.2 溧阳休闲产业融入南京发展的短板及原因分析
        4.2.1 区域整体研究不足,产业空间不成体系
        4.2.2 休闲产业链不完善,休闲大市场未形成
        4.2.3 区域特色有待彰显,品牌效应不够明显
        4.2.4 接边道路衔接不畅,交通体系尚需完善
        4.2.5 基础服务支撑不足,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4.2.6 保障机制尚未建立,策略实施阻力较大
    4.3 溧阳休闲产业融入南京发展的机遇
        4.3.1 支持休闲产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完善
        4.3.2 居民消费观念的逐渐转变
        4.3.3 南京大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与首位度
    4.4 溧阳休闲产业融入南京发展的挑战
        4.4.1 区域休闲产业同质化竞争所带来的的挑战
        4.4.2 区域其他城市与南京同城发展带来的挑战
        4.4.3 南京对接轨思路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5 SWOT分析总结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溧阳休闲产业融入南京发展策略
    5.1 资源导向策略
        5.1.1 休闲旅游联动发展
        5.1.2 休闲文化携手共建
        5.1.3 体育康养互补发展
    5.2 特色彰显策略
        5.2.1 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5.2.2 充分挖掘休闲农业特色
        5.2.3 突出休闲康养品牌建设
        5.2.4 打造区域特色休闲产品
        5.2.5 策划休闲特色主题活动
    5.3 空间嵌入策略
        5.3.1 共建生态优先休闲产业总体空间格局
        5.3.2 联动高淳溧水,共构绿色经济合作区
        5.3.3 统筹产业资源,加强重点园区协调发展
        5.3.4 以乡村为载体,共建美丽乡村示范区
    5.4 市场共建策略
        5.4.1 创新完善休闲产业链条
        5.4.2 提高休闲产品营销手段
    5.5 体制机制策略
        5.5.1 以公共服务对接缩小区域差异
        5.5.2 完善信息系统合作平台的建设
        5.5.3 坚持政府领导和市场调节统一
        5.5.4 建立统一管理的合作交流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成果
致谢

(4)明代中后期(1506-1644)江南地区旅游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价值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一)相关学术着作对明代旅游的研究
        (二)相关学术论文对明代旅游的研究
    三、史料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史料基础
        (二)本文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难点
        (一)创新点
        (二)难点
第一章 明代中后期江南旅游活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环境要素
        一、政治黑暗,士人失意
        二、政府控制力减弱,人口流动性增强
    第二节 经济环境要素
        一、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
        二、交通线路增多,交通工具改善
        三、旅游食宿条件改善
        四、出版印刷业发达
    第三节 社会环境要素
        一、社会风气渐趋奢侈
        二、传统生活观念转变
    第四节 思想环境要素
        一、新旧社会思潮交织碰撞
        二、旅游观念重新建构
第二章 明代中后期江南旅游者的构成及其旅游动机
    第一节 明代中后期江南旅游者的身份构成
        一、文人士大夫
        二、市民
        三、商人
        四、僧侣道士
        五、山人隐士
        六、乡村居民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江南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一、山水揽胜
        二、集会结社
        三、求适养性
        四、修禅礼佛
        五、科学考察
        六、庙会节庆
        七、朝拜进香
第三章 明代中后期江南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
    第一节 明代中后期江南的旅游交通
        一、江南旅游交通线路
        二、江南主要旅游交通方式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江南的旅游食宿接待设施
        一、官方旅游食宿接待设施
        二、民间旅游食宿接待设施
    第三节 明代中后期江南的旅游娱乐设施
        一、茶馆
        二、酒楼
        三、戏园
        四、青楼
    第四节 明代中后期江南其他旅游媒介
        一、江南的旅游向导
        二、江南的旅行服务商——牙家
        三、江南的旅游图书与手册
第四章 明代中后期江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第一节 江南旅游资源类型、特点及分布
        一、江南旅游资源的类型
        二、江南旅游资源的特点
        三、江南旅游资源的分布
    第二节 江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
        一、江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二、江南旅游资源的保护
第五章 明代中后期江南文士的旅游思想
    第一节 徐霞客的旅游思想
        一、游道“三德”
        二、生态旅游观
    第二节 王思任的旅游思想
        一、对旅游本质的思考
        二、对旅游类型的划分
        三、对旅游鉴赏的看法
        四、对旅游功能的认识
    第三节 袁宏道的旅游思想
        一、“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旅游文学观
        二、“恋躯惜命,何用游山”的旅游冒险观
        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观
第六章 明代中后期江南旅游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明代中后期江南旅游活动对居民的影响
        一、为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其收入
        二、旅游消费成为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的一个部分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江南旅游活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改变了政府的财政收支
        二、促进了社会旅馆业、饮食业的发展
        三、繁荣了城市休闲娱乐业
        四、刺激了旅游图书、出版业的兴盛
    第三节 明代中后期江南旅游活动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促进了江南社会旅游风尚的形成
        二、推动了旅游文学创作的繁荣与兴盛
    第四节 明代中后期江南旅游活动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一、为后世留下了众多旅游资源
        二、指导了后世的旅游思想行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一 明代江南区域图
附录二 明代中后期江南着名文士及其代表性游记
附录三 明人游具及其功能简表

(5)兴化市LZ镇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政府职能相关研究
        1.2.2 旅游对地方发展的相关研究
        1.2.3 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4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
        1.4.2 论文的难点
2 旅游发展相关概念界定及概述
    2.1 乡村振兴战略
        2.1.1 乡村振兴的目标
        2.1.2 乡村振兴的内容
        2.1.3 乡村振兴的地方举措
    2.2 政府职能
        2.2.1 政府职能含义
        2.2.2 地方政府职能含义
        2.2.3 服务型政府含义
    2.3 乡村旅游
        2.3.1 乡村旅游定义
        2.3.2 乡村旅游的特点
        2.3.3 乡村旅游的功能
        2.3.4 乡村旅游发展趋势
3 LZ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3.1 LZ镇旅游发展历程
        3.1.1 政府主导型发展旅游
        3.1.2 企业主导型发展旅游
        3.1.3 政府和企业联动发展旅游
    3.2 旅游业对LZ镇的影响
        3.2.1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吸引游客
        3.2.2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3.2.3 助推农民素质提升
        3.2.4 发展旅游业会产生社会效益
    3.3 LZ镇旅游现状
        3.3.1 知名度不断提升
        3.3.2 旅游成果不断巩固
        3.3.3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3.3.4 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4 LZ镇旅游发展SWOT态势分析
    4.1 LZ镇旅游发展优势分析
        4.1.1 旅游发展定位明确
        4.1.2 发展环境优越
        4.1.3 旅游资源丰富
    4.2 LZ镇旅游发展劣势分析
        4.2.1 政绩考核错位职能缺位
        4.2.2 项目设施不能满足需求
        4.2.3 旅游产品时空上的局限
        4.2.4 旅游带动区域发展作用不明显
    4.3 LZ镇旅游发展机遇分析
        4.3.1 国际大环境机遇
        4.3.2 国内宏观政策机遇
        4.3.3 省内旅游发展机遇
    4.4 LZ镇旅游发展挑战分析
        4.4.1 区域旅游竞争加剧的威胁
        4.4.2 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挑战
        4.4.3 特色旅游品牌的缺失
5 国内外相关小镇旅游发展经验启示
    5.1 日本轻井泽镇旅游发展分析
        5.1.1 轻井泽镇旅游发展现状
        5.1.2 轻井泽镇旅游发展阶段
        5.1.3 轻井泽镇旅游发展的启示
    5.2 江苏溧阳天目湖镇旅游发展分析
        5.2.1 天目湖镇旅游发展现状
        5.2.2 天目湖旅游发展历程
        5.2.3 天目湖镇旅游发展启示
6 LZ镇旅游发展问题治理对策
    6.1 加强旅游发展保障
        6.1.1 政策法规的保障
        6.1.2 管理体制的保障
        6.1.3 项目资金的保障
        6.1.4 人才队伍的保障
    6.2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6.2.1 旅游安全服务保障体系
        6.2.2 完善交通便捷服务体系
        6.2.3 旅游便民惠民服务体系
    6.3 拓展空间时间布局
        6.3.1 新创多个旅游景点
        6.3.2 创新多维出行方式
        6.3.3 打造多线旅游格局
    6.4 完善要素与产业融合发展
        6.4.1 旅游结合三农
        6.4.2 旅游结合文化
        6.4.3 旅游结合康养
    6.5 加强区域合作加大宣传营销
        6.5.1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6.5.2 加大宣传力度
        6.5.3 创新营销模式
    6.6 加强旅游发展顶层设计
        6.6.1 明确旅游发展模式
        6.6.2 明确旅游发展规划
        6.6.3 旅游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
    6.7 打造旅游品牌的唯一性
        6.7.1 打造水网结合垛田品牌
        6.7.2 打造土味美食品牌
        6.7.3 打造里下河国字号品牌
        6.7.4 打造慢生活旅游品牌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我国自然保护区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自然保护区文化建设的基础性研究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自然保护区文化
        2.1.2 自然保护区文化建设
    2.2 自然保护区文化建设的特性
        2.2.1 自然性
        2.2.2 时代性
        2.2.3 可持续性
        2.2.4 地域性
        2.2.5 群众性
    2.3 自然保护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2.3.1 促进自然保护区发展
        2.3.2 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2.3.3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4 自然保护区文化建设的作用
        2.4.1 促进作用
        2.4.2 导向作用
        2.4.3 保障作用
        2.4.4 激励作用
    2.5 自然保护区文化建设的原则
        2.5.1 保护为主的原则
        2.5.2 协调发展的原则
        2.5.3 突出特色的原则
        2.5.4 改革创新的原则
第3章 自然保护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评价
    3.1 自然保护区物质文化
        3.1.1 文化基础设施
        3.1.2 物质文化产品
    3.2 自然保护区精神文化
        3.2.1 形象塑造
        3.2.2 文化品牌
        3.2.3 文化传播
    3.3 自然保护区制度文化
        3.3.1 法律法规
        3.3.2 管理办法
        3.3.3 管理制度
    3.4 自然保护区行为文化
        3.4.1 文化活动
        3.4.2 教育活动
        3.4.3 科普活动
    3.5 自然保护区文化建设的评价
        3.5.1 评价的目标和作用
        3.5.2 指标的构成和权重
        3.5.3 操作的依据和方法
第4章 我国自然保护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4.1 自然保护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4.1.1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4.1.2 管理办法制度建立
        4.1.3 文化传播和品牌建设
        4.1.4 文化活动开展
    4.2 自然保护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4.2.1 重视程度不够
        4.2.2 基本保障不足
        4.2.3 设施和产品不全
        4.2.4 建设形式不多
        4.2.5 活动内容不丰富
第5章 我国自然保护区文化建设个案分析
    5.1 北京松山(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
        5.1.1 基础设施的建设
        5.1.2 森林品牌的塑造
        5.1.3 文化活动的开展
        5.1.4 文化传播的进行
    5.2 四川卧龙(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5.2.1 品牌与保护区特点相吻合
        5.2.2 形成保护管理制度
        5.2.3 开展多种文化活动
        5.2.4 文化传播能力不够
    5.3 河北衡水湖(内陆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5.3.1 湿地特色较为突出
        5.3.2 制定管理办法和制度
        5.3.3 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5.3.4 文化建设保障不足
第6章 我国自然保护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提升文化建设的地位
        6.1.1 把文化建设作为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6.1.2 提高对文化建设的重视
    6.2 突出文化建设的特点
        6.2.1 与保护目的相一致
        6.2.2 与保护类型相吻合
        6.2.3 与保护区域相协调
    6.3 丰富文化建设的内容
        6.3.1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产品建设
        6.3.2 增强精神文化建设
        6.3.3 完善管理办法和制度
        6.3.4 创新文化活动
    6.4 完善文化建设的保障
        6.4.1 制定专门的发展规划
        6.4.2 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
        6.4.3 增加专项的经费投入
        6.4.4 建立过硬的专业队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自然保护区文化建设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生态地域观下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4.1 自然保护区和社区的概念
        1.4.2 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资源利用现状
        1.4.3 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2章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发展概况
    2.1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2.2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资源利用现状
第3章 武夷山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3.1 红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分析
        3.1.1 正山小种红茶发展的文化背景
        3.1.2 案例分析—金骏眉的成功
    3.2 毛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分析
    3.3 蜂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分析
    3.4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3.4.1 生态旅游的概念
        3.4.2 武夷山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现状
        3.4.3 武夷山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分析
第4章 武夷山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发展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4.1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成因分析
        4.1.1 保护区及周边社区高端茶发展放缓
        4.1.2 保护区及周边社区产业结构单一
        4.1.3 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贫富差距较大
    4.2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存在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5章 武夷山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科学的理论指导
        5.1.1 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宏观指导保护区社区的发展
        5.1.2 依据生态地域观来发展社区并提高社区共管机制的成效
        5.1.3 依据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发展对策
    5.2 优化资源利用形式
        5.2.1 发展多种资源经营取代单一资源经营
        5.2.2 对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优势资源及时认证
        5.2.3 注重品牌宣传与保护
        5.2.4 在生态系统完整的基础上保证资源利用的绿色无污染
        5.2.5 其他
    5.3 完善社区共管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黑龙江省连环湖镇旅游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的相关学术研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和范围
        1.3.1 旅游型小城镇的概念、分类
        1.3.2 乡村旅游理论的相关概念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旅游型小城镇旅游规划基础研究
    2.1 旅游型小城镇内涵和特点
    2.2 旅游型小城镇规划相关理论
        2.2.1 旅游城镇规划新论
        2.2.2 乡村旅游理论
        2.2.3 旅游资源开发基础理论
    2.3 国内外旅游型小城镇案例研究
        2.3.1 美国西海岸度假小镇——圣克鲁斯
        2.3.2 傣族文化民风民俗小镇——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
        2.3.3 神州北极——黑龙江省北极镇
    2.4 旅游型小城镇旅游规划的普遍性问题分析
        2.4.1 旅游型小城镇旅游特色营造问题
        2.4.2 旅游型小城镇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问题
        2.4.3 旅游型小城镇旅游服务设施规划问题
        2.4.4 旅游型小城镇旅游产品体系打造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连环湖镇旅游规划调查研究
    3.1 连环湖镇旅游规划编制背景
    3.2 连环湖镇现状调查
        3.2.1 自然资源概况
        3.2.2 人文旅游资源概况
        3.2.3 旅游资源特色分类
        3.2.4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3.3 连环湖镇旅游规划基础与条件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发展机遇
        3.3.4 面临挑战
    3.4 游人容量估算与客源市场分析
        3.4.1 游人容量估算
        3.4.2 客源市场分析
    3.5 连环湖镇旅游规划问题归纳
        3.5.1 连环湖镇旅游资源地域文化特色的问题
        3.5.2 连环湖镇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问题
        3.5.3 连环湖镇道路系统规划问题
        3.5.4 连环湖镇旅游服务设施的问题
        3.5.5 连环湖镇旅游产品体系问题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连环湖镇旅游规划对策研究
    4.1 连环湖镇镇域旅游策划
        4.1.1 连环湖镇域旅游空间结构策划
        4.1.2 连环湖镇镇域特色游赏线路组织策划
        4.1.3 镇域旅游资源保护规划对策
    4.2 连环湖镇镇区旅游策划
        4.2.1 连环湖镇镇区特色旅游项目策划
        4.2.2 连环湖镇镇区景观风貌特色策划
        4.2.3 连环湖镇镇区建筑特色策划
    4.3 连环湖镇镇区旅游道路系统规划
        4.3.1 道路分级及断面形式
        4.3.2 步行道路系统的规划
        4.3.3 道路景观设计引导
    4.4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4.4.1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对策
        4.4.2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措施
    4.5 旅游特色产品规划
        4.5.1 旅游产品开发目标和体系构建
        4.5.2 重点开发旅游产品
        4.5.3 特色项目策划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天目湖水环境现状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参与背景下生态旅游开发博弈研究[D]. 邓海雯. 上海师范大学, 2021
  • [2]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和应用 ——以杭州市临安区为例[D]. 褚华凯. 浙江大学, 2020(02)
  • [3]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溧阳休闲产业融入南京发展策略研究[D]. 沈茜. 南京工业大学, 2020(11)
  • [4]明代中后期(1506-1644)江南地区旅游活动研究[D]. 敖红艳.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5]兴化市LZ镇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广凯.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4)
  • [6]我国自然保护区文化建设研究[D]. 吴鹏.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生态地域观下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发展研究[D]. 张柏.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8]黑龙江省连环湖镇旅游规划研究[D]. 郭海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2)
  • [9]中国东南丘陵山区水质良好水库保护实践——以天目湖水库保护为例[A]. 李恒鹏,朱广伟,陈伟民,高荣平. 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 2014
  • [10]中国东南丘陵山区水质良好水库现状与天目湖保护实践[J]. 李恒鹏,朱广伟,陈伟民,高荣平,聂小飞,虞左明,刁亚芹,李新艳. 湖泊科学, 2013(06)

标签:;  ;  ;  ;  ;  

天目湖水环境现状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