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以服务促发展

武汉:以服务促发展

一、武汉:以服务促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谢畛,姜永镔[1](2021)在《高校科研管理效能评价体系构建——基于清华国际科研合作实践的几点思考》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贯彻实施,高校在科教兴国、科技强国战略中被期冀承担起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对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新的更全面的认识,成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尤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和中国特色双一流高校建设进程中体现出重要意义。高校科研组织工作要主动筹划开展前瞻性研究、加强高精尖技术攻关、产出创新性成果、实现产学研用的有效结合,以及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而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是完成上述工作的导航系统和助推剂。文章以清华大学国际科研合作实践中的举措和思考为基础,从管理决策、管理流程和管理成效三个维度,对指标体系构建初步提出一些设想。

卢荣[2](2021)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产教融合模式探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本地经济社会领域中产教融合背景介绍,进而提出优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进而为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和争取更多合适的工作岗位。

傅蕾[3](2021)在《以人民为中心 持续释放惠民红利》文中研究表明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改革,是时代发展进步的永恒旋律。近年来,全国公安交管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广泛关注的“关键小事”,以初心不变的定力、沉着应变的智慧、主动求变的勇气,着力推进公安行政管理改革,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

李萍[4](2021)在《歌谣与政治:时政嘹歌的现代兴起及其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以嘹歌的发源地和主要流布地——广西平果县为调研地,以现代背景下壮族地区"时政嘹歌的兴起"为考察对象,对嘹歌政治功能的重构过程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文章认为,在文化遗产运动和文化主体自觉的共同作用下,嘹歌的政治功能得以继承与创新,时政嘹歌在崭新的场域环境下骤然兴起,成为"官"与"民"对话互动的有效媒介。在这一过程中,嘹歌也再度融入乡土、融入百姓、融入时代、融入生活。正视并珍视当下的政治生态特质,以民生为导向,积极推进"政治场域"与"文化场域"的科学对接与理性交融,应成为现代背景下歌谣传承发展的重要路径取向。

贺汪波,杨梅[5](2021)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发展——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小学阶段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基。小学教师的任务光荣而艰巨,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小学教师培养任务任重而道远。一、背景概述(一)小学教育专业办学历程从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小学教师主要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1999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

沈洁,谢雯[6](2021)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背景、依据与路径》文中认为人工智能为大学生事务管理带来了新的思维和方法。技术理路上的契合性是人工智能赋能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依据,而实现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需要数字技术与学生事务的深度融合。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应以构建优质数据库平台为依托、以打造人机协同的专业团队为助力、以搭建专业知识图谱为重点,并将三种智能形态嵌入学生事务管理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

卢乔森,武梅,高德友,李婧萍[7](2021)在《一流大学建设融入区域发展的路径探索——以四川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四川大学不断探索一流大学建设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的路径,通过完善校地合作顶层设计,构建校地合作长效对接机制,创新校地合作模式等举措,主动对接服务四川省、成都市区域高质量发展需求;通过助力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都未来医学城建设,助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举措,全面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重大区域战略需求,为探索一流综合性大学建设融入区域发展的路径提供了"川大模式"。

吴静,陈宇,李峰,李昱[8](2021)在《“服务升级+安全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夯基石》文中研究指明“‘四个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即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协同发展和创新发展。”为贯彻2019年7月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关于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今年8月,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付绪银在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强调,要全力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

张聪[9](2019)在《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模式及其外部资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是最为活跃的知识获取、传播、应用以及创造的场所。特别是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服务综合实力以促进社会发展、助力创新转型”的背景下,通过知识服务的形式,促进知识从高校向社会的有效传递,不仅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社会发展创新的关键。本研究以开放式创新、责任式创新和资源依赖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构建了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模式并进一步分析外部资源是如何促进这一模式实现的问题。首先,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是在从事知识服务活动时,将供需双方视为一个整体,通过资源共享、任务共担以及价值共创的形式,将知识进行系统化地搜集、存储、传递、创造和应用以满足特定社会需求的活动。其次,为了维系交互的持续发生,本研究构建了高校知识服务交互式创新的模式。这一模式包含了战略引领层、流程操作层以及能力支撑层。这其中,战略引领层通过一定内容的战略选择、规划与实施引领了高校知识服务供需双方深层次互动合作。流程操作层通过知识服务的孕育、创生、应用以及保持阶段,促进了知识的发展与服务的传递。能力支撑层则通过基础知识生产能力与协同服务应用能力两个维度支撑了知识服务的全过程。最后,本研究提出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还必须从所处的外部环境中获取稀缺性的资源。这样的外部资源包括知识、资金、市场、技术以及制度等五类,主要来自于各级政府、知识服务中介机构以及竞争对手等供给主体。

陈永峰[10](2019)在《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研究》文中认为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是一项针对未来警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网络意识与网络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对于警察院校学生来说,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学生胜任未来警察职业的实践需要;对于警察院校来说,其目的是为了以提升学生网络素养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即提升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为警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着力点,本文中称之为“一个着力点”。警察院校办学定位的特殊性决定着警察院校学生对于网络素养具有特殊需要,只有从文明生活方式与警察职业发展两个方向来继续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才能确保警察院校能够为公安队伍输送合格的人民警察。然而,当前警察院校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并不乐观,在网络意识与网络能力两个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在网络政治素养、网络文化素养、网络科技素养与网络创新素养等几个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网络素养教育研究属于较新的研究领域,当前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研究就更为缺乏,亟需启动相关研究。一方面从当前国内普通高校网络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中汲取经验,另一方面,紧扣公安实践对警察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期待,从职业化与特色化方向来努力实现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因此,本文依据当前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为视角来分析问题,试图明确警察院校学生提升网络素养的特殊时代价值,厘清当前警察院校网络素养教育的实施状况,从而解决提升网络素养必须解答的几个问题,即警察院校学生为什么提升网络素养,朝着什么方向提升,提升什么内容,以及怎样提升等系列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本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来分析网络素养的功能与价值、问题表现与问题成因;从文明生活方式与警察职业发展两个方向来分析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核心内容,本文中称之为“两个方向”;从构建完善的警察院校网络素养教育体系角度给出了实施路径。本文的主要内容与观点有:第一,研究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必然需要从分析网络素养的概念、内涵、分类与功能开始着手。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来研究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还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内容来分析网络素养的概念、分类与功能。网络素养是网络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网络意识与网络能力的综合表现,可以分为网络政治素养、网络文化素养、网络科技素养与网络创新素养等四个类别。网络素养具有引领网络思想行为、规范网络生活方式、提升网络文化价值与促进网络科技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第二,新时代警察院校学生有两种现实需要:一种是网络社会生活需要,一种是职业发展需要。网络社会生活需要网络素养最终以网络文明素养的层次来满足,而职业发展需要网络素养以提升“四类素养”促进“四大战略”实施来满足。即以网络政治素养、网络文化素养、网络科技素养与网络创新素养的提升来促进政治建警、文化育警、科技强警与人才兴警战略的实施。从而确立了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的两个提升方向:网络文明生活方式与警察职业发展。此为本文创新观点中的“两个方向”。从意识与能力向度分析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时代价值,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学生的意识与能力发展路径,了解网络素养在提升学生意识与能力过程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从职业发展向度进行分析即是从警察职业能力向度分析,不仅是警察院校的职业特性决定的,而且也是警察院校实施网络素养教育的评价标准与价值归属。两个向度下的时代价值分析,不仅是本文着力的观点创新,也为当前警察院校网络素养教育提供核心价值与特色价值研究,更为当前警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合理性与可行性研究。第三,当前全国警察院校已经普遍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在学生的网络技能与网络认知方面也取得显着成绩。但是网络素养教育的现状仍然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网络社会中警察院校学生的政治、思想与道德等观念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确保警察院校政治建校的特色,确保警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社会中不能放松。即警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学生网络素养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公安工作对于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也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在问题的分析中,突出了网络环境下的警察院校学生在思想阵地意识、网络生活方式、网络科技应用等方面的不足。但是无论是学生个体、警察院校、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全员都还存在一些不利于警察院校学生提升网络素养的因素。第四,警察院校的特殊办学定位与公安实践对于警察院校的网络素养教育都提出了明确的职业发展向度要求,这两点要求使得警察院校不能简单借鉴普通高校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需要警察院校厘清教育定位、明确指导思想,坚持提升网络素养教育的基本原则,着力构建完善的警察院校特色网络素养教育体系。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既要完善制度体系、教学体系,又要建立评价体系与保障体系。为警察院校的网络素养教育提升找到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第五,从意识与能力两个方面分析了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四项核心内容。即加强未来警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方式教育、网络科技知识教育与网络执法创新教育。围绕四项核心内容,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核心内容中的要点与重点。第六,从制度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与保障体系等四个体系为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设计实施路径。四个体系着重突出警察院校的主体作用,同时兼顾学生、政府与社会全员等多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而构建起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完善体系。

二、武汉:以服务促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汉:以服务促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科研管理效能评价体系构建——基于清华国际科研合作实践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高校科研管理效能的概念
三、高校科研管理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研究现状
    (二)构建意义
    (三)构建原则
    (四)构建方法
    (五)指标构建设想
        1. 管理决策。
        2. 管理过程。
        3. 管理基础。
        4. 管理流程。
        5. 管理成效。
四、结语

(2)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产教融合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产教融合模式背景
2 产教融合模式的目标与方向
    2.1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
    2.2 坚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发展
    2.3 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
    2.4 坚持特色引领、推进专业水平提升
3 产教融合模式的优化举措
    3.1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3.2 坚持问题导向,实现重点突破
    3.3 坚持特色引领、推进商务英语专业水平提升
    3.4 提升教学的信息化水平
    3.5 注重形成性评价
    3.6 建立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4 结语

(3)以人民为中心 持续释放惠民红利(论文提纲范文)

放宽办理权限
实现就近办、便捷办
优化窗口服务
实现一次办、马上办
运用科技手段
实现网上办、掌上办

(4)歌谣与政治:时政嘹歌的现代兴起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缘起
二、现代背景下时政嘹歌的产生历程
    (一)嘹歌的“复苏”背景
    (二)官方的“催生”举措
    (三)民间的“响应”作为
三、时政嘹歌的传播路径与社会转化
    (一)融入传统歌圩
    (二)融入讲习实践
    (三)融入现代舞台
四、结论与反思
    (一)总结:时政嘹歌的现代兴起模式
    (二)反思:现代政治场域下的歌谣传承

(5)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发展——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概述
    (一)小学教育专业办学历程
    (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三)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启动
二、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审视
    (一)教师培养质量标准与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接不够
    (二)教师培养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
    (四)教育实践质量不高
三、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一)师范认证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发展提供了总体思路
    (二)师范认证背景下的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发展路径
        1.“三修”并举,两代师德一起抓
        2. 融通“课、岗、证、赛”,体现卓越教师新标准
        3. 打造课标国际版,对接时代新要求
        4. 上山下乡进社区,对接时代大目标
        5. 小学教育“+++”,引入师范教育新方法

(6)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背景、依据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实施背景
    1. 社会转型期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挑战
    2. 人工智能时代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
    3. 新时代大学生呼唤学生事务管理的多元化
三、人工智能赋能学生管理的依据——契合性分析
    1.“全人化”理念:全覆盖和个性化服务
    2.“多元共建”: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3. 专家系统赋能:经验知识的再生产
四、人工智能嵌入学生管理的路径——如何推动深度融合?
    1. 构建优质平台,实现数据的多维度分析
    2. 打造专业团队,实现一体化的人机协同
    3. 搭建知识图谱,实现适应性反馈与评估
五、余论
    1. 促进学生事务管理的现代化
    2. 培养管理者的人工智能素养
    3. 可能存在的伦理影响

(7)一流大学建设融入区域发展的路径探索——以四川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持续完善校地融合顶层设计,聚焦成渝区域加强战略布局
2 以省市校全面战略合作为引领,推动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
3 主要举措
    3.1 设立专门机构,构建长效对接机制
    3.2 创新校地合作模式,深化与四川市州合作
    3.3 深入推进城校一体发展,支撑成都极核主干功能
        3.3.1 打造文工医科市校合作平台,助力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3.3.2 以学科集群创新发展对接成渝国家重大区域战略需求
        3.3.3 加强协同创新载体建设
        (1)共建一批面向“5+5+1”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
        (2)共建环川大成果转化区。
    3.4 全面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3.4.1 积极加强与重庆交流互动
        3.4.2 助力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
        3.4.3 助力未来医学城建设
        3.4.4 助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
4 思考
    4.1 合作目标存在错位,合作成效难达预期
    4.2 合作机制还不健全,项目落地渠道不畅
        4.2.1 协同联动推进机制不健全
        4.2.2 重大项目推进配套保障机制不健全
        4.2.3 深度融合的合作机制还未真正建立
        4.2.4 影响落地的不确定因素多
5 小结与建议
    5.1 进一步加强校地双方需求匹配
    5.2 着力强化学校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作用
    5.3 着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
    5.4 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氛围

(8)“服务升级+安全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夯基石(论文提纲范文)

航道服务 筑牢船舶安全航行的基石
尺度服务 由需求适应性向先导性转变
助航服务 由单一性向多元化方式转变

(9)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模式及其外部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知识服务的相关研究
        1.2.2 高校知识服务的相关研究
        1.2.3 交互创新的相关研究
        1.2.4 外部资源的相关研究
        1.2.5 现有研究文献述评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知识服务
        2.1.2 高校社会服务职能
        2.1.3 高校知识服务
        2.1.4 交互创新
    2.2 理论基础
        2.2.1 开放式创新理论
        2.2.2 责任式创新理论
        2.2.3 资源依赖理论
        2.2.4 理论选择的适切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内涵与历史溯源
    3.1 我国高校知识服务的发展历程
        3.1.1 我国高校知识服务的被动接受阶段
        3.1.2 我国高校知识服务的主动迎合阶段
        3.1.3 我国高校知识服务的互动共创趋势
    3.2 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的逻辑起点
        3.2.1 高校知识服务的需求形式
        3.2.2 高校知识服务的供需关系
        3.2.3 逻辑起点
    3.3 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内涵
        3.3.1 内涵
        3.3.2 特征
        3.3.3 维度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模式构建
    4.1 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的模式构成
        4.1.1 高校知识服务的模式类型与适用性分析
        4.1.2 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模式要素分析
    4.2 战略引领层
        4.2.1 战略引领层的战略内容
        4.2.2 战略引领层的功能实现
    4.3 流程操作层
        4.3.1 流程操作层的设计
        4.3.2 流程操作层的内容
        4.3.3 流程操作层的功能实现
    4.4 能力支撑层
        4.4.1 能力支撑层的内涵
        4.4.2 能力支撑层的构成
        4.4.3 能力支撑层的功能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促进基于交互创新高校知识服务模式实现的外部资源
    5.1 外部资源的内涵、特征与类型
        5.1.1 外部资源的重要性
        5.1.2 外部资源的内涵与特征
        5.1.3 外部资源的类型
    5.2 外部资源供给的主体与方式
        5.2.1 外部资源的供给主体
        5.2.2 各级政府的外部资源供给
        5.2.3 知识服务中介机构的外部资源供给
        5.2.4 竞争对手的外部资源供给
    5.3 外部资源的的内化机制
        5.3.1 外部资源的内化位置
        5.3.2 外部资源的内化过程
    5.4 本章小结
6 高校知识服务案例分析
    6.1 案例选取与概述
        6.1.1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概述
        6.1.2 香港科技大学概述
        6.1.3 大连理工大学概述
    6.2 逐一案例描述
        6.2.1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知识服务
        6.2.2 香港科技大学的知识服务
        6.2.3 大连理工大学的知识服务
    6.3 跨案例聚类分析
        6.3.1 三所高校知识服务的内容与特征
        6.3.2 三所高校知识服务的战略引领
        6.3.3 三所高校知识服务的流程操作
        6.3.4 三所高校知识服务的能力支撑
        6.3.5 三所高校知识服务的外部资源供给
    6.4 案例研究结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及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研究的基本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 研究的创新点
        (二) 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网络素养的基本理论
    一、网络素养的内涵
        (一) 素养
        (二) 网络素养
        (三) 网络素养与相近概念的异同
    二、网络素养的分类
        (一) 网络素养的一般分类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素养的分类
    三、网络素养的功能
        (一) 引领网络思想行为
        (二) 规范网络生活方式
        (三) 提升网络文化价值
        (四) 有序网络科技发展
第二章 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时代价值
    一、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时代价值内涵
        (一) “网络素养”重视意识与能力
        (二) “警察院校学生”强调职业发展
        (三) “时代价值”提示价值分析向度
    二、意识与能力向度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时代价值
        (一) 获取网络工具价值
        (二) 实现网络文化价值
        (三) 满足网络文明期待
    三、职业发展向度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时代价值
        (一) 提升网络政治素养促进政治建警
        (二) 提升网络文明素养促进文化育警
        (三) 提升网络科技素养促进科技强警
        (四) 提升网络创新素养促进人才兴警
第三章 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现实境遇
    一、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总体情况
        (一) 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方针
        (二) 坚定不移实施网络素养教育
        (三) 努力实现网络素养教育创新
        (四) 强化网络素养警察教育特色
    二、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网络思想政治阵地意识不强
        (二) 网络生活方式缺乏文明养成
        (三) 网络科技理性应用能力欠缺
        (四) 警察网络职业发展能力不足
    三、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问题的成因
        (一) 警察院校学生认知与行为的偏差
        (二) 警察院校网络素养教育体系缺失
        (三) 政府部门指导与管理的实效乏力
        (四) 社会网络素养现状负面消解作用
第四章 加强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坚定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的指导思想
        (一)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
        (二)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引领
        (三) 以国家教育总体发展规划为指导纲领
        (四) 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理论为具体指导
    二、明确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基本目标
        (一) 提升网络政治素养
        (二) 提升网络文化素养
        (三) 提升网络科技素养
        (四) 提升网络创新素养
    三、坚持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政治引导与价值引导相统一
        (二) 坚持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三) 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
        (四) 坚持文化主导性与多元性相结合
第五章 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核心内容
    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 提升网络思想政治阵地意识
        (二) 提升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能力
    二、加强网络文化方式教育
        (一) 提升网络文化生活意识
        (二) 提升网络文化参与能力
    三、加强网络科技知识教育
        (一) 提升网络科技安全意识
        (二) 提升网络科技应用能力
    四、加强网络环境执法教育
        (一) 提升网络空间执法创新意识
        (二) 提升网络空间执法创新能力
第六章 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网络素养教育的制度体系
        (一) 依据学生成长规律完善制度
        (二) 建立警察网络素养标准体系
        (三) 完善警察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四) 引入多元教育质量测评工具
    二、构建网络素养教育的教学体系
        (一) 尊重办学定位编制特色教材
        (二) 尊重教学规律打造特色课堂
        (三) 依据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式
        (四) 构建网络素养教育实践体系
    三、构建网络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
        (一) 建立学生网络行为表现档案
        (二) 启动学生网络行为奖惩机制
        (三) 引入网络素养教育评估机制
    四、构建网络素养教育的保障体系
        (一) 警察院校学生提升管理自主性
        (二) 警察院校完善教育软件与硬件
        (三) 政府加强网络空间建设与治理
        (四) 社会全员合力实现网络强国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武汉:以服务促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科研管理效能评价体系构建——基于清华国际科研合作实践的几点思考[J]. 谢畛,姜永镔. 中国高校科技, 2021(S1)
  • [2]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产教融合模式探析[J]. 卢荣.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4)
  • [3]以人民为中心 持续释放惠民红利[N]. 傅蕾. 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 2021
  • [4]歌谣与政治:时政嘹歌的现代兴起及其启示[J]. 李萍. 百色学院学报, 2021(06)
  • [5]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发展——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 贺汪波,杨梅. 成才, 2021(22)
  • [6]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背景、依据与路径[J]. 沈洁,谢雯. 煤炭高等教育, 2021(06)
  • [7]一流大学建设融入区域发展的路径探索——以四川大学为例[J]. 卢乔森,武梅,高德友,李婧萍. 科技经济市场, 2021(10)
  • [8]“服务升级+安全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夯基石[N]. 吴静,陈宇,李峰,李昱. 中国水运报, 2021
  • [9]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模式及其外部资源研究[D]. 张聪.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10]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研究[D]. 陈永峰.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武汉:以服务促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