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例

阿司匹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例

一、阿司匹林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例(论文文献综述)

朱小芳[1](2020)在《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艾灸作为辅助治疗及在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不同时间介入艾灸来治疗老年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通过观察近期、远期临床疗效,为优化艾灸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方案、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我院带状疱疹病人诊疗证型分布以及老年人生理特点,得出此次临床观察带状疱疹的基本证型为脾虚湿蕴证。本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平均分为三组: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口服伐昔洛韦缓释片及中药治疗),试验组1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艾灸需在病程的第4~5天内介入治疗),试验组2在对照组基础上同加入艾灸治疗(艾灸需在病程的第1~3天内介入治疗);三组基础治疗均为10天,试验组1和试验组2的艾灸治疗均持续14天。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以皮损愈合后为起始,通过微信、电话等回访方式了解皮损治愈后第1个月、2个月、3个月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发生PHN的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结果:(1)基线对比:分别对三组受试对象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疼痛评分、睡眠评分等一般资料进行了基线分析,结果提示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VAS疼痛评分:三组受试对象一一按时测量治疗前以及治疗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共5个观察时点的VAS评分,比较三组患者在这5个观察时点的VAS评分,并在各个观察时点上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提示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从治疗开始直至随访观察结束,三组VAS评分的走向均呈下降趋势,三组分别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不分组为前提,各观察时点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1分别与试验组2比较,两组对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1相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三组患者分别测量5个观察时点(具体同上)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结果提示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三组在5个观察时点中睡眠自评量表评分均呈下降趋势,各组内在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三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试验组1与试验组2、对照组与试验组2比较,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1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三组人群在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上比较,p=0.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三组人群后遗症发生率存在不同。结论:艾灸法治疗老年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疗效确切,且越早使用艾灸治疗,在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睡眠质量效果越好。本研究进一步优化了艾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案,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何佳[2](2020)在《香木活血酊治疗带状疱疹(气滞血瘀型)疼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随机对照验证香木活血酊在带状疱疹疼痛(气滞血瘀型)的疗效。研究方法:本课题实际纳入共病例65例,其中试验组33例,对照组32例,试验组给予:桃红四物汤加减口服,外用香木活血酊;对照组给予桃红四物汤口服,外用云南白药酊。每周复诊1次,2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全程治疗结束后观察记录症状改善情况,计算积分。显效及痊愈患者疗程结束后随访,连续随访2个月,了解患者复发情况。研究结果:1.治疗前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及就诊时疼痛相关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具有可比性。2.统计两组总体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100%,治愈率42.42%,对照组总有效率100%,治愈率25%,经统计学分析后,结果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总体疗效没有明显差异。3.两组患者在治疗一周、两周后,其疼痛评分,疼痛间隔时间、疼痛持续时间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后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经四周治疗后,患者疼痛评分,疼痛间隔时间及疼痛持续时间评分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试验组连续随访2月,其累计复发1例,复发率4.34%,对照组累计复发两例,复发率10%,经卡方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6.试验组累计有5例发生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反应,导致其中3例脱落,对照组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在总体疗效上来看,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具有不错的疗效,疗效差异不明显。2.香木活血酊针对气滞血瘀证4周后疗效好于云南白药酊3.云南白药酊的安全性较香木活血酊安全性更高。

郭慧[3](2020)在《穴位注射联合小针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对比观察针刀联合治疗、穴位注射、常规口服西药三种治疗手段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差异;对比观察针刀联合治疗与穴位注射及常规口服西药三种治疗方式治疗PHN患者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变化及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的变化。方法:此次试验选择随机、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案,把符合纳入标准的99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配为常规药物组、穴位注射组及针刀联合组,每组33例。常规药物组口服加巴喷丁、甲钴胺治疗,穴位注射组在常规药物组的基础上给予局部穴位注射利多卡因,针刀联合组在穴位注射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刀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三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的VAS评分变化、临床疗效指数及HAMA指数变化。结果:针刀治疗组在VAS疼痛方面治总有效率96.87%;穴位注射组在减轻VAS痛总有效率是93.75%;总有效率83.87%,比较三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小针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对PHN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焦虑状态能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穴位注射联合小针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良好的效果,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张劲东[4](2020)在《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患者病例,归纳整理带状疱疹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手段,为临床进一步优化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以回顾病例的方式,通过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的带状疱疹患者病例,录入患者数据,并建立数据库,主要包括:一般资料(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等);临床资料(发病季节与节气、首发症状、皮损部位与经络分布、舌象与脉象、实验室检查等);治疗用药(中药汤剂、中成药、西药使用情况、外治法等);疗效(住院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的皮损评分、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等)。结果:1.一般资料:共录入患者病例335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207例,男女比例1:1.6,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90岁,平均年龄为(62.09±12.89)岁,61-70岁患者人数最多,40岁以前男性多于女性,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57.9%的患者至少患有1种慢性基础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多见。绝大部分患者为首次发病。2.临床资料:本病四季发病,以秋季最多,占28.3%;发病节气以立秋至处暑及立冬至小雪最多,均占6.6%;首发症状以皮疹、疼痛同时发生最多,占50.4%,70岁以下随着年龄增加,越容易先疼痛后出疹;胸胁部为受累最多的部位,占14.1%,足少阳胆经为皮损分布最多的经络,占22.3%;住院患者舌质以红舌最多,占94.9%,苔质以黄苔为主,占51.3%,脉象以滑脉为主,占64.2%;92.8%的患者免疫功能紊乱。3.治疗情况:全部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西医治疗包括抗病毒药、止痛药、营养神经药物、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并结合外治法。4.疗效:本次研究335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0.64±1.77)天,平均结痂时间(6.35±1.45)天,平均疼痛明显缓解时间为(8.28±2.13)天。住院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均与年龄成正相关。治疗后皮损评分为(6.30±1.44)分,治疗后疼痛评分为(7.04±0.19)分,治疗后较治疗前皮损及疼痛评分均有明显降低。本次研究中,治愈者8例,显效者202例,有效者115例,无效者10例,总有效率97%。结论:1.本研究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中老年人为主,女性比男性多。大部分合并一种或多种慢性基础疾病。2.发病最多的部位是胸胁部,发病最多的经络是足少阳胆经。3.中药治疗以清热、活血祛瘀、止痛为主,使用中药以苦、寒为主,中药归经以肝、心经为主。4.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皮损症状,促进皮损愈合,减少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本病预后良好,但年龄越大,皮损恢复以及疼痛好转所需时间越多,因此对于年龄较大者可以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傅钰婷[5](2019)在《针刺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观察针刺对带状疱疹疼痛及皮损改善程度,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与针刺治疗次数之间的关系及皮损恢复情况。方法本研究根据带状疱疹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诊断标准,严格筛选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取穴:主穴:心俞、膈俞、肾俞+相应神经节段夹脊穴、局部取穴。配穴:肝胆火盛:行间、侠溪;脾胃湿热:内庭、阴陵泉;瘀血阻络:血海、三阴交。操作方法:嘱患者侧卧位,充分暴露背部及局部皮损处。常规消毒,选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点刺单侧心俞、膈俞刺络放血拔罐,并以毫针针刺对侧心俞、膈俞,双侧肾俞、相应夹脊穴及局部皮损部位,心俞、膈俞、肾俞及夹脊穴针刺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局部皮损部位针刺沿着皮损带向脊柱方向平刺。诸穴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红光照射背部。每次留罐10分钟,放血5-10ml,双侧心俞、膈俞交替拔罐放血,留针20min,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12次为1疗程。结果1.NRS疼痛量表结果分析:NRS疼痛值随治疗时间增加而逐渐下降,比较各疗程之间NRS总分差异,治疗前与3天、3天与1周、1周与2周、2周与3周、3周与4周之间的NRS总分具有差异,疗效变化明显(P<0.01),且3天与1周之间相比,均值差较大(1.46);2.皮损变化结果分析:从患者发病出现皮疹的时间开始记录,观察止疱时间、结痂时间、50%皮损结痂时间、脱痂时间。纳入的22例患者中平均所需止疱时间为3.73±1.86天,结痂时间为6.27±2.55天,50%皮损结痂时间为10.64±2.24天,脱痂时间为16.64±2.94天。可知从皮损开始出现到皮损消退、脱痂大约需要耗时2周多;3.年龄与疼痛结果分析:青年人群中疼痛多见轻中度疼痛,中老年人则以中重度疼痛占多数,但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关性。青年人群中疼痛性质以牵扯痛占多数;中年人群中,以电击痛表现者为多;老年人群中,主要表现为牵扯痛。4.诱因与疼痛结果分析:因劳累、情绪波动诱因发病者以中度疼痛占多数,感冒引发者主要为重度疼痛;无诱因者中度疼痛为多。有明显诱因而患病者有12人,无明显诱因发病者则有10例。从诱因与疼痛性质关系分析,有明显发病诱因者:劳累为诱因者以牵扯痛占多数;情绪波动为诱因者,表现为刺痛和牵扯痛;感冒引起的患者中表现为烧灼痛。无明显诱因的患者中主要以电击痛为多。5.整体疗效评价:治疗3天:有效率45.45%;治疗1周:有效率:90.91%;治疗2周:有效率:100.00%;治疗3周:有效率:100.00%;治疗4周:有效率:100.00%。总有效率:100%。结论1.针刺加刺络拔罐能快速、有效改善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NRS值随着针刺治疗次数的增加,呈现降低趋势;且连续治疗1周后疼痛缓解最明显。2.患者年龄与疼痛程度之间不具相关性;年龄与疼痛性质、诱因与疼痛程度及性质之间不具有可比性。3.从皮损开始出现后,止疱时间平均需要3.73±1.86天,结痂时间需要6.27±2.55天,50%皮损结痂需要10.64±2.24天,脱痂需耗费16.64±2.94天。

谭悦[6](2019)在《“外治六经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学术思想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由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经再次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1]。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为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为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2]。流行病学研究,带状疱疹年发病率约为3‰~5‰,约9%~34%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人群每年发病率为3.9~42.0/10万[3.4]。随着年龄的增长,带状疱疹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及患病率逐渐增加,60岁及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约65%会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70岁及以上者则达75%[3.4]。目前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中西医各有特色,临床上疗效较好,中医外治法种类较多,应用针刺疗法方便有效,临床上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此方法易于让患者接受,在临床治疗神经类疼痛疾病发挥着重要的治疗作用。围刺疗法作为临床常用疗法,疗效确切。“外治六经法”是导师在30余年的临床应用中,总结而出的治疗皮肤疾病的方法。通过前期研究,临床中已经证实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疲证)治疗效果确切,但尚缺乏对“外治六经法”学术思想的系统整理与临床试验数据的支持。研究目的:(1)系统梳理“外治六经法”学术思想与临床成果,以助于合理、科学的发掘与继承名老专家经验,发挥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临床效果,彰显传统中医药外治疗法的优势。(2)通过对比“外治六经法”针刺疗法与围刺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探究“外治六经法”针刺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方法:(1)通过系统梳理与总结“外治六经法”学术思想、辨证取穴、病例分析,对比治疗前后的数据研究来评议“外治六经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探究其治疗本病的学术思想。(2)课题研究对象来源于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自愿参与本课题并诊断为气滞血瘀证型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收集患者共2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例。治疗组应用“外治六经法”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取穴:太冲、阳陵泉、血海、足三里、少府、后溪、内关、外关、尺泽、合谷、太溪、申脉;对照组则使用围刺疗法。两组患者治疗频率均为每日一次,14日为一疗程,治疗周期为两个疗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进行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PSQI评分),治疗过程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并进行安全性评价,于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满意度调查,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的VAS评分、SDS评分、PSQI评分。研究结果:(1)“外治六经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以疏通足厥阴肝经为主,使用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和相侮规律(木生火,水生木,木克土,木侮金)选取“六经”:“三阳经”,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三阴经”,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与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与足少阴肾经。加以选穴方法(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上下部远道配穴、特定穴配穴)选取十二穴位。使用补虚泻实的针刺手法,调整经络气血,以达调和内部脏腑功能的目的,即“六经同治,脏腑同调”治疗疾病。(2)课题研究共计2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气滞血瘀证患者完成试验,治疗组11例,对照组11例,通过分析数据,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具有临床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28天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2%,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VAS评分具有临床可比性,疗后28天治疗组VAS评分为2.36±0.67,对照组VAS评分为3.90±1.3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SDS评分具有临床可比性,疗后28天两组患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SD S评分为30.90±3.96,对照组为41.09±4.78,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SDS评分均显着降低,抑郁状况均显着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P SQI评分具有临床可比性,疗后28天两组患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SQI评分为7.81±1.47,对照组为10.9±2.16,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均显着降低,睡眠质量均显着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显着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外治六经法”学术思想的系统梳理与总结,“外治六经法”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上理论依据充分,相比较围刺治疗,可达到疏通人体经络,提高人体脏腑功能的目的。通过临床试验表明,“外治六经法”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安全有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抑郁、失眠症状,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为“外治六经法”学术思想指导临床实践提供了数据支撑,“外治六经法”疗效优于单一围刺治疗,提示该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宋雨辉[7](2018)在《黄帝内针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理论探讨及病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分为三部分,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对带状疱疹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总结目前带状疱疹神经痛的认识和治疗。其次对黄帝内针的理论渊源和临床运用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探讨,进一步为临床研究提供文献依据和理论基础。并对黄帝内针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进行临床观察和总结,初步评价黄帝内针在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方法:1.采用文献回顾的方式,对黄帝内针的理论渊源及临床运用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并综述了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神经痛在病理机制、诊断、治疗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着重探讨了祖国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认识,综述了当代中医学者对本病的中医内治法、外治法尤其是针灸疗法的临床进展。并对带状疱疹神经痛的进一步临床研究进行了展望。2.通过观察运用黄帝内针治疗17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的自身疗效前后对照等,对2例典型病例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黄帝内针及针刺治疗在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中的辩证思维方法和治疗原则。结果:在17例病例中:①性别与年龄:男性6例,女性11例,两者之比为0.55:1;年龄最小者37岁,最大者89岁。总体平均发病年龄68.4± 12.1岁,A组发病平均年龄66.6±18.1岁;B组发病平均年龄69.1 ±9.6岁。②病程、基础病与治疗情况:A组平均病程为17.4±2.4天,5例患者均为初次发病(100%),有基础病(100%),病程最长20天,均在急性期就于正规医疗机构诊治,得到相对规范的治疗。B组平均病程为70.8±55.8天,12例患者有1例是第2次发病,余均是初发(91.7%),9人有基础病(75.0%),病程最长者达235天,该患者未经正规治疗而延误病情,B组整体得到规范治疗的概率明显较A组低。③发病原因:A组情志不畅和无明显诱因的均为2次(40%),其他1次(20%)具体为感冒后继发;B组劳累过度的比重最高,其中情志不畅共5次(29.4%),劳累过度7次(41.2%),饮食不节4次(23.5%),其他1次(5.9%)具体为发烧后复发。④患处在左侧8例(47.1%),右侧9例(52.9%);躯干、四肢各7例(38.9%),头面、颈项各2例(11.8%);所过经络:太阳最多(25.4%),太阴最少(11.1%)。⑤镇痛效果:A组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在针刺镇痛愈显效率80.0%,,高于B组的66.7%;A组的睡眠质量改善(60.0%)亦优于B组(50.0%)。⑥不良事件及安全性评价:整个实验过程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偶有患者针刺所在肢体麻木,起针出血等,沟通后均得到患者的理解和及时有效地处理。结论:黄帝内针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具有迅速缓解疼痛,改善睡眠,安全易操作性强的特点。在运用常规疗法时,加用黄帝内针治疗可显着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睡眠效率,即刻缓解疼痛效果好,提高患者满意度,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事件。但因本次纳入病例有限,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提高论证强度,以期进一步提高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郭莉[8](2018)在《自拟方(大黄儿茶散)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本试验采用随机分组的对照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皮损及疼痛改善等情况,客观地评价自拟方(大黄儿茶散)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 所选病例来源于运城市中医医院皮肤科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的门诊患者,共收集病例65例,按患者就诊次序及区组随机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3例,选用自拟方(大黄儿茶散)外敷,每日更换1次。对照组32例,外涂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每日4次。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阿昔洛韦缓释片的基础治疗,连续治疗9天。用药后第3、6、9天请患者复诊,观察并以问卷评分标准记录病人症状和体征。第9天根据数据评定总体疗效。若患者治疗9天后症状缓解不明显,第30天后随访患者,观察是否发生后遗神经痛,记录出现例数。结果 在皮损消退方面,用药3天时两组患者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用药第6天,第9天,积分继续下降,但两组无显着差异。疼痛积分方面,用药3天,第6天,第9天时两组患者疼痛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在疼痛缓解时间和疼痛消除时间来看,试验组显着快于对照组。综合疗效方面,试验组痊愈16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5例。两组无显着差异。治疗后第30天,试验组有1例发生后遗神经疼痛,对照组有6例发生后遗神经疼痛。两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的比较,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试验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自拟方(大黄儿茶散)在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时可显着改善其疼痛症状,特别是在疼痛缓解时间、消失时间,以及预防后遗神经痛方面,都优于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但从总体疗效来看,尚不能认为自拟方(大黄儿茶散)优于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

邢行[9](2014)在《熏灸加针刺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熏灸结合针刺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探讨该疗法取效的原因,分析影响其临床综合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为本病寻求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皮肤科门诊和住院病人中,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60例,按照随机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熏灸加针刺放血疗法,对照组采用布洛芬口服加TDP神灯照射治疗。两组均在首次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行视觉模拟评分法、汉密尔顿抑郁量表、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治疗完三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熏灸+针刺放血疗法)30例,痊愈21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0例,愈显率86.67%,总有效率100%;对照组(布洛芬口服+TDP神灯照射)30例,痊愈7例,显效3例,有效9例,无效11例,愈显率33.33%,总有效率63.33%。经统计学比较,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2.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尤以治疗组下降程度明显,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尤以治疗组下降程度明显,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4.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AI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而治疗组睡眠质量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O.05)。5.与疗效相关的年龄与病程因素分析显示,治疗组患者病程在6个月以内者,治疗效果更好,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熏灸结合针刺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着显着的疗效,对患者的疼痛程度、心理状态、睡眠质量等方面的改善,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提高。本课题治疗方法安全性高,疗效显着,操作较为便利。

李双阳[10](2012)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63例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山东省中医院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简称HZ)住院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情况,总结带状疱疹的好发季节、诱发因素和发病部位,为进一步优化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以回顾病例的方式,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病人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28岁≤年龄<60岁)和老年组(60岁≤年龄≤88岁),其中中青年组31例,老年组32例,观察两组患者发病季节、诱发因素、病程、发病部位、中西医联合用药等基本情况,并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及疼痛消失时间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辨证、口服中药、外用药、抗病毒药、止痛药、神经营养药、免疫调节药等具体治疗的药物选择上无明显差异,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药物选择上存在差异。两组患者总疗效、疼痛消失时间、疱疹消退时间上无差异。结论:我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适用于各型带状疱疹患者,且疗效好、疗程短,是我院皮肤科建立病房以来首次进行中西医诊疗方案及疗效总结,为下一步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阿司匹林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司匹林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例(论文提纲范文)

(1)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病例分组
    3 临床资料
        3.1 病例来源
        3.2 诊断标准
        3.2.1 带状疱疹西医诊断标准
        3.2.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标准
        3.2.3 带状疱疹中医诊断及证候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剔除与脱落标准
    4 治疗方法
        4.1 基础治疗
        4.1.1 口服免煎中药
        4.1.2 口服抗病毒药物
        4.2 试验治疗
        4.2.1 施灸部位
        4.2.2 回旋灸法操作
        4.3 观察方法及疗程
        4.4 技术路线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资料
        5.2 安全性指标
        5.3 疗效观察指标
        5.3.1 疼痛评估法
        5.3.2 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
        5.3.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5.4 不良事件观察及应对措施
    6 统计学方法
    7 研究结果
        7.1 入组及脱失情况
        7.2 患者入组特征及基线比较
        7.2.1 三组性别比较
        7.2.2 三组年龄比较
        7.2.3 三组病程比较
        7.2.4 发病部位比较
        7.2.5 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7.2.6 治疗前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7.3 三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7.4 三组治疗前后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7.5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7.6 不良反应记录
    8 研究结果的探讨
讨论
    1 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西医理论基础
        1.1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1.2 带状疱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
        1.4 发生PHN的危险因素
        1.4.1 年龄因素
        1.4.2 前驱期、疱疹急性期疼痛及皮损特点
        1.4.3 初治时间与诊疗方案
        1.4.4 免疫能力及伴基础疾病
        1.5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治疗
    2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1 历史源流
        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带状疱疹的内治治疗
        2.4 带状疱疹的外治疗法
        2.4.1 针刺治疗
        2.4.2 灸法治疗
        2.4.3 中药外治
    3 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探析
        3.1 带状疱疹脾虚湿蕴证
        3.2 参苓白术散处方探析
    4 艾灸探析
        4.1 艾灸目的与优势
        4.2 艾灸理论依据
        4.2.1 艾灸的中医理论认识
        4.2.2 艾灸现代药理研究
        4.3 灸量的掌握
        4.4 艾灸介入时间的选择
        4.5 艾灸选穴依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医治疗
    1 中医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1.1 中医命名
        1.2 病因病机认识
        1.2.1 古代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2.2 现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辩证分型
    2 中医治法
        2.1 中药内治法
        2.2 中药外治法
        2.2.1 中药热奄包
        2.2.2 中药穴位贴敷
        2.2.3 中药熏蒸
        2.2.4 中药溻渍治疗
        2.3 中医非药物外治法
        2.3.1 针刺治疗
        2.3.2 灸法
        2.3.3 放血疗法
        2.3.4 穴位注射
        2.3.5 火龙疗法
        2.3.6 针刀治疗
    3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随机数字表
附录2 受试须知
附录3 筛查访问清单
附录4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
附录5 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
附录6 不良反应记录表
附录7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8 申明及授权书

(2)香木活血酊治疗带状疱疹(气滞血瘀型)疼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样本估计
        2.4 病例分组
    3.病例筛选
        3.1 诊断标准
        3.1.1 西医诊断标准
        3.1.2 中医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剔除、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治疗方法
        4.1.1 基础治疗方案
        4.1.2 试验组治疗方案
        4.1.3 对照组治疗方案
        4.2 观察内容
        4.2.1 一般观察项目
        4.2.2 疼痛评分观察
        4.2.3 综合疗效观察
        4.2.4 复发率观察
        4.2.5 安全性观察
        4.2.6 疗程及随访
        4.2.7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及日常护理
        4.2.8 不良反应的处理
    5 数据处理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病例脱落情况及原因分析
    2 基线研究
        2.1 受试者性别分布情况
        2.2 年龄分布情况
        2.3 两组初诊时疼痛强度评分
        2.4 两组初诊时疼痛间隔时间评分
        2.5 两组初诊时疼痛持续时间评分
    3 综合疗效评价
        3.1 两组疗程结束后疗效比较
        3.2 两组患者在治疗1周、2周、4周疼痛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在治疗1周、2周、4周疼痛间隔时间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在治疗1周、2周、4周疼痛持续时间评分比较
    4 随访情况比较
    5 不良反应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
        1.1 现代医学认识
        1.2 祖国医学的认识
        1.3 创新性
    2 文氏皮科对于带状疱疹的认识
        2.1 文氏皮科对带状疱疹气滞血瘀证的认识
    3 桃红四物汤选方依据
        3.1 桃红四物汤方义分析
        3.2 桃红四物汤加减分析
        3.3 桃红四物汤药理研究
    4 酊剂的选择依据
    5 试验组选择依据
        5.1 香木活血散组方分析
        5.2 香木活血散药物组成分析
        5.3 香木活血散组成药理研究
    6 酊剂的选用与使用注意
    7 对照组选择依据
    8 结果讨论
        8.1 整体疗效分析
        8.2 组内治疗前后分析
        8.3 组间治疗的前后分析
        8.4 复发情况分析
        8.5 安全性分析
    9 典型病例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1
附录 1 患者知情同意书(一式两份)
附录 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综述
    1.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概况
    2.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疼痛机制的认识
        2.1 外周机制
        2.1.1 周围神经炎症
        2.1.2 离子通道表达
        2.1.3 外周敏化
        2.2 中枢机制
        2.3 免疫因素
        2.4 情志相关因素
    3.带状疱疹疼痛的西医治疗
        3.1 口服药物治疗
        3.2 其他治疗
    4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4.1 关于病名的认识
        4.2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4.3 内治法
        4.4 针灸
        4.5 中药熏药(蒸)治疗
        4.6 其他外治法
    参考文献2

(3)穴位注射联合小针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研究设计
    2.2 随机化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内容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一般项目分析
    3.2 治疗前后VAS对比
    3.3 治疗前后HAMA对比
    3.4 不良反应分析
    3.5 总体疗效评定比较
4 讨论
    4.1 中医药诊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理论与经验
    4.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4.3 对于穴位注射认识及在治疗PHN的临床应用
    4.4 针刀的概念、针刀技术在治疗PHN的临床应用
    4.5 临床观察分析
    4.6 不足与展望
    4.7 结果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浅谈中西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附录 病例报告表

(4)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西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针刺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1.1 历代病名沿革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治疗
    2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1 病因及发病机理
        2.2 流行病学研究
        2.3 西医治疗
    3 小结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3.1 选穴处方
        3.2 操作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6 统计学方法
    7 研究结果
        7.1 一般资料
        7.2 症状体征
        7.3 NRS疼痛指数变化
        7.4 NRS评分组间比较
        7.5 NRS评分变化趋势
        7.6 皮损变化
        7.7 年龄与疼痛相关性
        7.8 诱因与疼痛关系
        7.9 整体疗效
    8 讨论
        8.1 结果分析
        8.2 病因病机的认识
        8.3 选穴依据及刺法探讨
        8.4 展望与不足
    9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外治六经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学术思想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祖国医学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治疗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学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1 流行病学
        2 病理机制
        3 临床特征
        4 诊断
        5 治疗进展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外治六经法”学术思想探究
    1 经络学说与经络辨证
        1.1 经络学说
        1.2 经络循行
        1.3 经络的作用
        1.4 经络辨证
    2 何为“外治六经法”
        2.1 “六经”
        2.2 “外治六经法”
    3 “外治六经法”理论基础
        3.1 整体观念
        3.2 五行学说
        3.3 中和思维
    4 临床应用
        4.1 六经同治、脏腑同调
        4.2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5 病例举隅
        5.1 典型病例一
        5.2 典型病例二
    6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和排除标准
        4 剔除和脱落标准
        5 研究方法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疗前分析
        2 临床疗效评价
        3 临床疗效
        4 其他评价
        5 讨论
    结语
        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历

(7)黄帝内针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理论探讨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中医学对带状疱疹神经痛的认识
        1 病因病机
        2 治疗方法
        3 经络辨证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神经痛的认识
        1 病理机制研究
        2 临床研究
        小结
第二部分 黄帝内针的理论探讨和临床体会
    1 黄帝内针的理论关键
    2 黄帝内针的辨证
    3 黄帝内针治疗四总则(治疗原则)的探讨
        3.1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
        3.2 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3.3 同气相求
        3.4 阴阳倒换求
    4 从黄帝内针的“导引”谈针刺调神
    5 黄帝内针临床应用优势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2 结果及讨论
        2.1 结果
        2.2 讨论
    3 典型病例分析
        3.1 典型病例1
        3.2 典型病例2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自拟方(大黄儿茶散)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一般资料
2.研究内容
    2.1 诊断标准
    2.2 病例入选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病例剔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样本量估算
    3.2 随机分组
    3.3 干预措施
    3.4 注意事项
    3.5 评定标准
    3.6 统计方法
4.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两组均衡性比较
    4.3 疗效分析
    4.4 不良反应分析
5.结果
6.讨论
    6.1 中医学对于本病的认识
    6.2 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认识
    6.3 机理研究
    6.4 组方分析
    6.5 现代药理研究
7.结论
8.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带状疱疹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1
    附表 2
    附表 3
致谢
作者简介

(9)熏灸加针刺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结果
    4 与疗效相关的因素
    5 随访记录
    6 病例脱落情况
第二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3 熏灸加针刺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机理探讨
    4 熏灸加针刺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相关因素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
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63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一、 诊断标准
        (一) 中医诊断标准
        (二) 西医诊断标准
    二、 纳入标准
    三、 排除标准
    四、 观察内容
        (一) 一般情况
        (二) 治疗情况
    五、 疗效评定标准
    六、 统计处理
结果
    一、 病例统计分析
    二、 误诊统计分析
    三、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四、 发病诱发因素统计分析
    五、 自身伴随疾病统计分析
    六、 皮疹疼痛发生先后顺序分析
    七、 发病部位统计分析
    八、 并发症(会诊)统计分析
    九、 两组患者入院中医辨证比较
    十、 两组患者外用药治疗比较
    十一、 两组患者口服中药治疗比较
    十二、 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比较
    十三、 两组患者神经营养治疗比较
    十四、 两组患者止痛治疗比较
    十五、 两组患者免疫调节治疗比较
    十六、 两组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
    十七、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十八、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十九、 两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比较
    二十、 两组患者疱疹消退时间比较
讨论
    一、 带状疱疹一般情况讨论
    二、 带状疱疹的治疗
        (一) 中医辨证治疗
        (二) 外用药治疗
        (三) 抗病毒治疗
        (四) 神经营养治疗
        (五) 止痛治疗
        (六) 糖皮质激素治疗
        (七) 免疫调节治疗
        (八) 并发症的治疗
    三、 治疗方法总结
    四、 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四、阿司匹林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及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D]. 朱小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香木活血酊治疗带状疱疹(气滞血瘀型)疼痛的疗效观察[D]. 何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穴位注射联合小针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D]. 郭慧.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4]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D]. 张劲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针刺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D]. 傅钰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6]“外治六经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学术思想探究[D]. 谭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7]黄帝内针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理论探讨及病例分析[D]. 宋雨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8]自拟方(大黄儿茶散)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郭莉.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熏灸加针刺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邢行.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4(12)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63例回顾性分析[D]. 李双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阿司匹林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