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研制成功超高效绿色杀虫剂

南开大学研制成功超高效绿色杀虫剂

一、南开大学成功研制出超高效绿色杀虫剂(论文文献综述)

殷畅,毕莹莹,韩丽君,范志金,宋霜雨,秦发艺[1](2021)在《双酰胺类杀虫剂作用机制及其先导优化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双酰胺类超高效杀虫剂的作用靶标新颖,对农业和卫生害虫高效广谱,是解决农药残留危害和害虫抗性问题及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化合物。综合2008年以来大部分关于双酰胺类杀虫剂合成的文献,详细介绍了双酰胺类杀虫活性物质的分类、优缺点、靶标鱼尼丁受体的晶体结构、作用机制及开发历程,分析了双酰胺类先导优化与合成研究中的构效关系,指出了药剂物理行为对其与靶标互作的影响,阐明了溴虫氟苯双酰胺等新型杀虫剂和鱼尼丁受体靶标对害虫抗性综合治理、新型杀虫剂创制及环境保护的意义,预测了未来双酰胺杀虫剂的研究方向。

马良[2](2020)在《3-溴-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的合成、工艺优化及晶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环保意识和农业需求的日益增强,开发应用高效无污染的绿色杀虫剂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氯虫苯甲酰胺能够满足上述对杀虫剂的需求,其特点是高效、广谱、低毒,对环境及人畜都较为友好。氯虫苯甲酰胺是一种作用机理非常独特的杀虫剂,可以激活昆虫体内鱼尼丁受体,使细胞内Ca2+持续释放致死,该作用机理的研究为相关研究人员进一步开发新型杀虫剂起到指导作用。氯虫苯甲酰胺在农药市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应用前景非常广。3-溴-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是氯虫苯甲酰胺合成过程中的非常重要中间体,优化该中间体的合成工艺,对于提升氯虫苯甲酰胺的合成收率至关重要。因此需要针对该中间体合成过程中尚存在的合成步骤较多、收率偏低、原料消耗大等问题进行改进。此外,在合成3-溴-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时的部分中间体能够形成单晶,对相关晶体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研究,可以从晶体学方面为改变相关化合物的溶解度、稳定性等进行调控。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优化3-溴-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的合成工艺对3-溴-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的合成路线及工艺优化进行探讨。在确定合成路线后,从节约原材料、提高收率、获得最佳摩尔配比等方面对每个中间体的合成进行优化,得到优化后的合成工艺。优化后的五步合成工艺可以概括为以2,3-二氯吡啶为原料,经过肼代、环合、溴代、氧化、水解反应制备3-溴-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每个反应过程对应的产物分别为3-氯-2-肼基吡啶、1-(3-氯-2-吡啶基)-3-吡唑烷酮-5-甲酸乙酯、3-溴-1-(3-氯-2-吡啶基)-4,5-二氢-1H-吡唑-5-甲酸乙酯、3-溴-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乙酯、3-溴-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改进后的四步合成工艺将环合和溴代反应采用一锅法方式进行反应。具体的合成工艺如下:(1)在制备3-氯-2-肼基吡啶时,通过水合肼回收以及后处理的方式,有效减少了水合肼的投入量,以2,3-二氯吡啶:水合肼为1:3.5的摩尔比例获得97.78%的收率,较之传统1:8的摩尔比有很大提升,响应了绿色化学的理念,大大提升了原料利用率。(2)在环合和溴代反应中,通过探究一步合成(一锅法)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合成效率。在传统的合成工艺中,环合和溴代的收率分别为49.2%和95.9%,通过改进一步合成(一锅法)的方式,两步的总收率达到了63.6%,既减少了反应步骤与时间,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反应收率。(3)对氧化和水解反应进一步优化,探索出最佳的合成工艺。以2,3-二氯吡啶为原料,合成至3-溴-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的总收率可达58.4%。2.优化氯虫苯甲酰胺的合成工艺以3-溴-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以及3-甲基-2-氨基-5-氯-苯甲酰甲胺为原料,合成目标产物氯虫苯甲酰胺。探究投料比、缚酸剂种类、溶剂等影响并优化反应条件,最终获得95.1%的收率。3.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合成过程中间体晶体学性质对合成3-溴-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过程中的四个中间体进行晶体学研究。通过溶剂蒸发法获得产物单晶,筛选出获取单晶的最佳溶剂。利用X射线衍射法对其晶型、空间结构等晶体学性质进行分析,利用热分析法对晶体热稳定性等物理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利用Hirshfeld表面分析对晶体空间作用力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出晶体的物理化学性质。

黄雪松[3](2017)在《新型含杂环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文中研究指明杂环化合物往往具有广谱生物活性,大多数农药都具有杂环结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由于其高效的生物活性而引起农药界人士的关注。在各类吡唑酰胺类化合物中,氯虫苯甲酰胺以其高效的杀虫活性、超长的持效期和对环境友好等特点,成为近年来农药关注的重点之一。以氯虫苯甲酰胺为母体,将杂环引入结构中进行结构改造,成为各大公司研究的热点,得到了一系列结构新颖并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氯虫苯甲酰胺结构进行三个位点的改造,主要在三号位点结构中引入杂环,合成了一系列未见报道的新型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结构式以及改造后的新化合物结构式如下:本文设计合成了三个系列新型化合物:(1)含噻二唑吡唑酰胺类,(2)含恶二唑吡唑酰胺类,(3)含氨基吡啶吡唑酰胺类。对合成的新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谱验证其结构,测试了杀虫活性,对生物活性优异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合成工艺的优化改进。三个系列新化合物结构式如下:

王玉[4](2016)在《雪莲果叶中除虫菊酯含量测定》文中认为本研究以雪莲果叶为原料,采用溶液浸提法对雪莲果叶中除虫菊酯进行提取,并通过气相色谱分析法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测得雪莲果叶中含有总除虫菊酯55.36mg/kg,其中除虫菊酯Ⅱ含量最高,为42.35 mg/kg;瓜叶菊酯Ⅱ次之,为11.20 mg/kg;除虫菊酯Ⅰ含量较低,为1.81 mg/kg。1.以石油醚为提取溶剂,以料液比为1:5(m:v)、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5 h为提取条件,对雪莲果叶中除虫菊酯进行提取,以气相色谱内标法,采用GC 2010色谱仪,OV-101毛细管柱,以氢气、氮气、空气为流动相,对组分进行分离,经FID检测器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2.以纯水为提取溶剂,以料液比为1:10(m:v)、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2 h为提取条件,经过浓缩,喷雾干燥制得水提取物,再用石油醚进行菊酯成分提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含量,发现水仅提取出瓜叶菊酯Ⅱ一种除虫菊酯,且含量很低,测得其含量为0.14 mg/kg。3.通过柱层析法对除虫菊酯进行分离,以硅胶为固定相,石油醚-乙酸乙酯为流动相,石油醚-乙酸乙酯(9:1)可以将瓜叶菊酯Ⅱ洗脱出来,石油醚-乙酸乙酯(8:2)可以洗脱出除虫菊酯Ⅱ,但本研究中石油醚-乙酸乙酯(9:1)未完全洗脱瓜叶菊酯Ⅱ,因此还应增加洗脱体积,进而实现瓜叶菊酯Ⅱ与除虫菊酯Ⅱ的分离。4.探究了在提取过程中加入抗氧化剂(TBHQ)对石油醚提取物中除虫菊酯提取率的影响,发现在提取过程中,抗氧化剂的加入可以有效的保护除虫菊酯,提高粗提物的提取效率。

张新飞[5](2014)在《新型氯虫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氯虫酰胺类杀虫剂是几年来新兴起的一类全新杀虫剂,作用机理独特,具有杀虫光谱,活性高、用量少、环境相容性好的优点,在农药市场占有相当的地位,解决了农林业中对鳞翅目昆虫防治的难题。目前,对氯虫酰胺类杀虫剂的研究和开发是农药开发的热点课题。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总结合成方法,设计合成路线,合成了两个系列的含有氟原子的新型氯虫酰胺类杀虫剂。一个是在氯虫苯甲酰胺的基础上,通过对吡唑环取代基的修饰和替换引入了二氟乙氧基,对邻氨基苯甲酸衍生物和1-(3-氯吡啶-2-基)-3-二氟乙氧基-4-氯吡唑-5-甲酸的合成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中包括光气合环反应,开环反应,卤代反应,硫代反应等,最终通过酰胺化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另一个是通过三氟乙酰乙酸乙酯为原料引入了三氟甲基并合成了三氟甲基吡唑环,最终通过酰胺化反应和苯胺衍生物合成了含有三氟甲基的氯虫酰胺类杀虫剂。本文对一些中间体合成方法和机理作了详细的讨论,并成功合成了两个系列的目标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经过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手段确定了结构,并对其作了生物活性测试。

王军军[6](2014)在《含取代苯腙基团的苯乙酮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苯乙酮类化合物一般具有对人体低毒、良好的生物活性及结构易修饰的特点,受到农药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人们通过对苯乙酮苯环上的取代基和羰基进行修饰,合成了大量的苯乙酮类衍生物,其中部分化合物具有显着的生物活性,一些化合物已经作为农药应用于病虫草害的防治。本文将取代苯肼与2,6-二羟基苯乙酮反应合成腙,再在2位和6位引入碳酸酯基团,合成了 49个新型含取代苯腙基团的苯乙酮类衍生物,并对其杀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以2,6-二羟基苯乙酮为起始原料,与取代苯肼反应,合成了 2-(1-(2-(取代苯基)亚肼基)乙基)苯-1,3-二酚类化合物,再分别与氯甲酸酯反应,得到49个2-(1-(2-(取代苯基)亚肼基)乙基)-1,3-苯撑二碳酸二酯类化合物。采用FT-IR、1HNMR、13CNMR、MS和元素分析确认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分析了化合物D6的晶体结构。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各目标化合物对4种供试植物病原菌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蔬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辣椒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10 μg/mL的浓度下,部分化合物显示出显着的杀菌活性。其中C6、F1等6个化合物对蔬菜灰霉病菌的抑制率达70%以上,B1、B2等10个化合物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达70%以上,B1、B2等5个化合物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抑制率亦达70%以上。EC50值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F1对蔬菜灰霉病菌的EC50值最小,为1.6772 μg/mL,表现出较好的杀菌活性。化合物H1对水稻纹枯病菌的EC50值最低,为1.9051 μg/mL。化合物F1对辣椒炭疽病菌的EC50值最小,为3.1879 μg/mL。初步构效关系分析表明,碳酸酯基团的碳链长度对化合物杀菌活性影响明显,总体活性高低次序为CH3>C2H5>n-C3H7>i-C3H>n-C4H9≈i-C4H9 ≈ Ph。

张坤[7](2014)在《新型烟碱噻唑衍生物类杀虫剂的合成及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烟碱类杀虫剂是近些年来绿色农药的研究热点之一,它作用于昆虫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效性和较好的选择性,它对哺乳动物比较安全,且与传统农药无交互抗。杂环化合物也是近些年来的有机化学研究领域的关注热点,其中五元杂环化合物与生物息息相关,很多核酸、激素和生物碱都包含五元杂环化合物,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体内。五元杂环化合物中的噻唑、咪唑等是重要的医药、农药中间体,其中噻唑及其衍生物是化学、生物、医药、农药和农业等领域重要的杂环化合物,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结构不同的噻唑衍生物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研发新型噻唑衍生物并测试其生物活性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结构、分类、合成、应用、发展历史、研究进展和作用机理进行了综述,并利用氮烷基化反应和Knoevenagal缩合反应,将不同作用机制的活性基团引入噻唑类衍生物,设计合成了17个未见报道的新型噻唑类衍生物,其结构通式如下:我们通过1H NMR、IR和部分化合物的GC-MS等检测手段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确认,并测定了部分理化性质,优化了实验步骤,生物活性测试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利用氮烷基化反应和Knoevenagal缩合反应设计合成了三个系列17个未见报道的新型噻唑衍生物类化合物,其结构经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和气质联用谱图确认,对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测试。2)对反应的各个步骤中的投料摩尔比、溶剂、温度和催化剂进行了对比,优化了反应步骤,总结出了产率较高的合成路径。3)对新合成的噻唑类衍生物进行了生物测试,生物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并比较了它们的活性差异,其中化合物1e在200ppm时对朱砂叶螨的杀虫率可达87%,化合物2d在200ppm时对蚕豆蚜的杀虫率可达52%。

胡福临[8](2014)在《环氧虫啉工艺优化及其手性选择性》文中研究表明以吡虫啉为代表的新烟碱类杀虫剂,选择性作用于昆虫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具有杀虫谱广,高效低毒等一系列特点,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发展最快的一类杀虫剂。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广泛应用,不可避免的出现害虫抗药性和交互抗性等问题,因此,新烟碱类杀虫剂新品种的研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对环氧虫啉合成工艺条件进行正交化试验设计,探讨环氧虫啉生产工艺的最佳条件,反应温度76℃,反应时间3.5h,2-硝基亚氨基咪唑烷:环氧氯丙烷:碳酸钾为1:1:1.2时,收率最高。同时,对影响环氧虫啉生产的其他因素以及原料的回收利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由于环氧虫啉分子中具有一个不对称碳原子,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构型环氧虫啉的生物活性差异,以单一构型的环氧氯丙烷为原料,合成单一构型的环氧虫啉,并通过核磁共振、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分离等手段表征。通过对不同构型环氧虫啉的单晶培养与测试,确定了不同构型环氧虫啉的分子结构,消旋体环氧虫啉为三斜晶系,P-1空间群;R-环氧虫啉与S-环氧虫啉为单斜晶系,P2(1)空间群。以油菜蚜虫为测试对象,分别对不同构型环氧虫啉进行了杀虫活性测试,结果显示:S-环氧虫啉相对于R-构型环氧虫啉,具有更好的杀虫活性,其LC50为1.86ug/mL。本研究对创新杀虫剂环氧虫啉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李维洋[9](2014)在《新型吡唑类杀虫剂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唑虫酰胺(Tolfenpyrad)是日本原有的三菱化学公司开发研究的新型吡唑杂环类具有杀虫、杀螨双重效果的农药新产品,主要用于蚜虫、飞虱、蓟马等害虫的防控和治理,它具有超高效、低毒、杀虫谱广、作用机制独特、对环境相容性好等特点,是目前全球农药市场上较为推崇的杀虫剂品种之一。其结构式为:为了寻求活性更高﹑杀虫谱更广且生态风险较小的新型杀虫剂,我们以唑虫酰胺为先导,运用生物电子等排﹑活性亚结构拼接等方法将不同作用机制的活性基团引入,设计合成了两个系列吡唑类化合物,并对系列II化合物吡唑酰腙的合成进行了工艺探讨。其结构类型如下: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均已通过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质谱(MS)、元素分析(EA)等方法确定了结构。本文研究了所有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其生物活性,并对化合物的波谱性质及生物活性进行了分析探索。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结果总体较高,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作为新型杀虫剂开发的潜在价值。

张秀玲[10](2013)在《中国农产品农药残留成因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农药生产与使用大国。农药的大量使用为保证农产品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农药是一柄“双刃剑”。农药使用过程中的农药暴露使生产者长期接触农药可能会导致急性中毒,而且会导致了难以分解的部分农药有效化学成分在农产品中的聚集,形成严重的农药残留问题。农药残留问题不仅仅危害到国内民众的健康,还会产生对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担忧与恐慌。随着国际市场上日趋严格的农药残留标准日益成为发达国家或农产品进口国重要的技术贸易壁垒手段,我国日显恶化的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也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的出口,造成巨额损失。为保证居民健康诉求,避免农药残留技术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和探讨研究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并提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作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信息不对称、外部效应、政府规制等经济理论入手,深层次探讨和研究导致农户农药的滥施乱用以及政府监管缺失的理论根源。然后,从生产者、政府监管和农产品贸易三个视角全方位审视我国农药残留问题的成因。最后,又研究了农药残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及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具体应对措施。基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农药残留问题的出现源自市场失灵和政府监管失灵。2)农户农药使用行为视角影响农药残留。3)农药残留监管效率不高的客观现实仍没有得到切实改观。4)农药残留除了危害人体健康外,还造成巨额经济损失、扰乱农产品市场和阻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等经济影响,以及恶化食品安全、损害政府形象等社会影响。5)农药残留标准具有贸易保护和福利效应。6)日本、欧盟和美国等国家苛刻的农药残留标准壁垒给我国农产品贸易带来巨大损失。大量出口农产品被扣留、退回,仓储、检验费用增加,出口成本增加,农产品竞争力下降。7)发达国家拥有完善、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8)为保证居民健康诉求,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应实行以下措施:①四大战略:绿色战略,产业化战略,法制化战略,标准化战略;②加大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③制定和完善标准体系;④规模化经营;⑤完善法律法规体系;⑥实施良好农业规范;⑦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朔制度。

二、南开大学成功研制出超高效绿色杀虫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开大学成功研制出超高效绿色杀虫剂(论文提纲范文)

(1)双酰胺类杀虫剂作用机制及其先导优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双酰胺类杀虫剂的分类
2 双酰胺类杀虫剂的作用机制
    2.1 主要靶标Ry R的研究进展
    2.2 Ry R别构激活剂
    2.3 GABAR别构抑制剂
3 双酰胺类杀虫剂的合成研究
    3.1 经典先导化合物的创制开发
        3.1.1 氟苯虫酰胺[2,41]
        3.1.2 氯虫苯甲酰胺[6,10]
        3.1.3 溴虫氟苯双酰胺[7]
    3.2 双酰胺杀虫剂的先导优化
        3.2.1 邻苯二甲酰胺类杀虫活性物的改造
        3.2.2 邻甲酰胺基苯甲酰胺类杀虫活性物的改造
    3.3 双酰胺类杀虫活性物质的构效关系总结
4 双酰胺类杀虫剂的发展方向展望
5 结论

(2)3-溴-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的合成、工艺优化及晶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杀虫剂研究概况
        1.2.1 杀虫剂的发展
        1.2.2 我国杀虫剂概况
        1.2.3 农药产业的发展方向
    1.3 氯虫苯甲酰胺概述
        1.3.1 氯虫苯甲酰胺简介
        1.3.2 鱼尼丁受体
        1.3.3 氯虫苯甲酰胺的毒性
        1.3.4 氯虫苯甲酰胺衍生物
        1.3.5 氯虫苯甲酰胺研究现状
    1.4 晶体学理论
        1.4.1 晶体生长过程及方式
        1.4.2 常见的结晶方式
        1.4.3 晶体学研究方向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及表征方法和原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表征方法及相关原理
        2.3.1 核磁光谱
        2.3.2 X射线单晶衍射法
        2.3.3 X射线粉末衍射
        2.3.4 热分析
        2.3.5 傅立叶红外与拉曼光谱
        2.3.6 热载台显微镜
        2.3.7 Hirshfeld表面分析
第三章 3-溴-1-(3-氯-2-吡啶基)-1 H-吡唑-5-甲酸合成
    3.1 合成路线设计及可行性分析
    3.2 合成方法
        3.2.1 3-氯-2-肼基吡啶的合成
        3.2.2 1-(3-氯-2-吡啶基)-3-吡唑烷酮-5-甲酸乙酯的合成
        3.2.3 3-溴-1-(3-氯-2-吡啶基)-4,5-二氢-1H-吡唑-5-甲酸乙酯合成(常规法)
        3.2.4 3-溴-1-(3-氯-2-吡啶基)-4,5-二氢-1H-吡唑-5-甲酸乙酯合成(一锅法)
        3.2.5 3-溴-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乙酯的合成
        3.2.6 3-溴-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的合成
        3.2.7 氯虫苯甲酰胺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3-氯-2-肼基吡啶
        3.3.2 1-(3-氯-2-吡啶基)-3-吡唑烷酮-5-甲酸乙酯
        3.3.3 3-溴-1-(3-氯-2-吡啶基)-4,5-二氢-1H-吡唑-5-甲酸乙酯(常规法)
        3.3.4 3-溴-1-(3-氯-2-吡啶基)-4,5-二氢-1H-吡唑-5-甲酸乙酯(一锅法)
        3.3.5 3-溴-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乙酯
        3.3.6 3-溴-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
        3.3.7 氯虫苯甲酰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3-溴-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单晶制备与表征
    4.1 引言
    4.2 化合物的制备
        4.2.1 3-氯-2-肼基吡啶
        4.2.2 1-(3-氯-2-吡啶基)-3-吡唑烷酮-5-甲酸乙酯
        4.2.3 3-溴-1-(3-氯-2-吡啶基)-4,5-二氢-1H-吡唑-5-甲酸乙酯
        4.2.4 3-溴-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乙酯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3-氯-2-肼基吡啶
        4.3.2 1-(3-氯-2-吡啶基)-3-吡唑烷酮-5-甲酸乙酯
        4.3.3 3-溴-1-(3-氯-2-吡啶基)-4,5-二氢-1H-吡唑-5-甲酸乙酯
        4.3.4 3-溴-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乙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新型含杂环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使用的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药的概况
        1.1.1 农药的分类
        1.1.2 农药的作用方式
        1.1.3 农药的发展的现状与方向
    1.2 杀虫剂概况
        1.2.1 杀虫剂的分类
        1.2.2 杀虫剂的发展历史
        1.2.3 部分重要有机杀虫剂的作用机理
    1.3 氯虫苯甲酰胺类杀虫剂概况
        1.3.1 氯虫苯甲酰胺简介
        1.3.2 氯虫苯甲酰胺的杀虫机理
        1.3.3 氯虫苯甲酰胺合成工艺
    1.4 杂环化合物的介绍
        1.4.1 噻二唑类杀虫剂
        1.4.2 恶二唑类杀虫剂
        1.4.3 含吡啶杀虫剂
    1.5 立题依据
第二章 含噻二唑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2.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2.2 仪器与试剂
        2.2.1 仪器
        2.2.2 试剂
    2.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3.1 二氟乙氧基磺酸甲酯的制备
        2.3.2 四氟丙氧基磺酸甲酯的制备
        2.3.3 3-氯吡啶肼的制备
        2.3.4 1-(3-氯吡啶2基)3羟基-4,5-二氢-1H-吡唑5甲酸乙酯的制备
        2.3.5 中间体1的制备
        2.3.6 中间体 2a的制备
        2.3.7 中间体 2b的制备
        2.3.8 中间体 3a的制备
        2.3.9 中间体 3b的制备
        2.3.10 中间体 5a的制备
        2.3.11 中间体 5b的制备
        2.3.12 中间体 5c的制备
        2.3.13 中间体 5d的制备
        2.3.14 中间体 6a的制备
        2.3.15 中间体 6b的制备
        2.3.16 中间体 6c的制备
        2.3.17 中间体 6d的制备
        2.3.18 目标产物 7a的制备
        2.3.19 目标产物 7b的制备
        2.3.20 目标产物 7c的制备
        2.3.21 目标产物 7d的制备
    2.4 结果讨论与生物活性的测试
        2.4.1 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2.4.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4.3 生物活性测试
        2.4.4 目标化合物 7a工艺研究
        2.4.5 分析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恶二唑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3.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3.2 仪器与试剂
        3.2.1 仪器
        3.2.2 试剂
    3.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3.1 中间体A2的制备
        3.3.2 中间体A3的制备
        3.3.3 中间体A4的制备
        3.3.4 中间体A6a制备
        3.3.5 中间体A6b的制备
        3.3.6 中间体A7a的制备
        3.3.7 中间体A7b的制备
        3.3.8 中间体A8a的制备
        3.3.9 中间体A8b的制备
        3.3.10 目标产物A9a的制备
        3.3.11 目标产物A9b的制备
    3.4 结果讨论与生物活性的测试
        3.4.1 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3.4.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3.4.3 生物活性测试
        3.4.4 目标化合物的工艺优化
        3.4.5 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氨基吡啶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4.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4.2 仪器与试剂
        4.2.1 仪器
        4.2.2 试剂
    4.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4.3.1 中间体B3a的制备
        4.3.2 中间体B3b的制备
        4.3.3 目标产物B4a的制备
        4.3.4 目标产物B4b的制备
        4.3.5 中间体C2a的制备
        4.3.6 中间体C2b的制备
        4.3.7 中间体C3a的制备
        4.3.8 中间体C3b的制备
        4.3.9 中间体C5a的制备
        4.3.10 中间体C5b的制备
        4.3.11 目标产物C6a的制备
        4.3.12 目标产物C6b的制备
    4.4 结果讨论与生物活性的测试
        4.4.1 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4.4.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4.4.3 生物活性测试
        4.4.4 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4)雪莲果叶中除虫菊酯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雪莲果及叶的研究现状
        1.1.1 雪莲果概述
        1.1.2 雪莲果的营养价值
        1.1.3 雪莲果的加工利用现状
        1.1.4 雪莲果叶简介
        1.1.5 雪莲果叶的营养成分
        1.1.6 雪莲果叶的药理活性及其研究现状
    1.2 除虫菊酯概述
        1.2.1 除虫菊酯及除虫菊研究现状
        1.2.2 除虫菊酯的结构
        1.2.3 除虫菊酯的杀虫活性
    1.3 除虫菊酯的提取方法
        1.3.1 溶剂浸提法
        1.3.2 微波萃取法
        1.3.3 超临界CO_2萃取法
    1.4 除虫菊酯的分析方法
        1.4.1 薄层色谱法
        1.4.2 气相色谱法
        1.4.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4.4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原料预处理
        2.3.2 雪莲果叶的基本成分测定
        2.3.3 除虫菊酯粗提物的制备
        2.3.4 抗氧化剂对除虫菊酯提取率的影响
        2.3.5 除虫菊酯的分离纯化
        2.3.6 除虫菊酯含量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雪莲果叶的基本成分测定结果
    3.2 柱层析中各洗脱组分的薄层色谱分析结果
    3.3 柱层析中各洗脱组分的气相色谱分析结果
    3.4 水提取物中除虫菊酯含量测定结果
    3.5 石油醚提取物中除虫菊酯含量测定结果
        3.5.1 溶解物中除虫菊酯含量测定结果
        3.5.2 析出物中除虫菊酯含量测定结果
    3.6 两种粗提物的菊酯含量比较
    3.7 抗氧化剂对除虫菊酯提取率的影响的测定结果
    3.8 雪莲果叶总除虫菊酯含量
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专利目录
致谢

(5)新型氯虫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杀虫剂概况
        1.1.1 杀虫剂的发展历程
        1.1.2 杀虫剂的种类
        1.1.2.1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1.1.2.2 有机磷类杀虫剂
        1.1.2.3 有机氯类杀虫剂
        1.1.2.4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1.1.2.5 特异性昆虫生长调节剂
        1.1.2.6 生物源杀虫剂
        1.1.3 杀虫剂的发展前景
    1.2 氯虫酰胺类杀虫剂简介
        1.2.1 氯虫苯甲酰胺简介
        1.2.2 氯虫苯甲酰胺的杀虫机理
        1.2.3 氯虫苯甲酰胺的杀虫范围及施用效果
    1.3 含氟杀虫剂简介
        1.3.1 拟除虫菊酯类含氟杀虫剂
        1.3.1.1 五氟苯菊酯
        1.3.1.2 四氟菊酯
        1.3.1.3 七氟菊酯
        1.3.1.4 氟氯苯菊酯
        1.3.1.5 氟硅菊酯
        1.3.1.6 氟氯氰菊酯
        1.3.1.7 氯氟氰菊酯
        1.3.1.8 氟氰戊菊酯
        1.3.2 苯甲酰脲类含氟杀虫剂
        1.3.2.1 除虫脲
        1.3.2.2 氟铃脲
        1.3.2.3 伏虫隆
        1.3.2.4 定虫隆
    1.4 含氟杀虫剂及氯虫酰胺类杀虫剂的合成简介
        1.4.1 含氟杀虫剂的合成及一些重要含氟中间体的合成
        1.4.2 氯虫苯甲酰胺的合成
第二章 3-二氟乙氧基-4-氯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制备与应用
    2.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2.2 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分析方法
        2.2.3 试验所需的试剂及原料
    2.3 目标化合物的制备
        2.3.1 二氟乙基甲基磺酸酯的制备
        2.3.2 3-氯吡啶肼的制备
        2.3.3 1-(3-氯吡啶-2-基)-3-羟基-2H-吡唑-5-甲酸乙酯的合成
        2.3.4 1-(3-氯吡啶-2-基)-3-羟基-1H-吡唑-5-甲酸乙酯的合成
        2.3.5 1-(3-氯吡啶-2-基)-3-二氟乙氧基-1H-吡唑-5-甲酸乙酯的合成
        2.3.6 1-(3-氯吡啶-2-基)-3-二氟乙氧基-4-氯吡唑-5-甲酸乙酯的合成
        2.3.7 1-(3-氯吡啶-2-基)-3-二氟乙氧基-4-氯吡唑-5-甲酸的合成
        2.3.8 N-甲基-2-氨基-3-甲基-5-氯苯甲酰胺的合成
        2.3.9 N-异丙基-2-氨基-3-甲基-5-氯苯甲酰胺的合成
        2.3.10 N-烯丙基-2-氨基-3-甲基-5-氯苯甲酰胺的合成
        2.3.11 N-甲基-3,5-二溴邻氨基苯甲酰胺的合成
        2.3.12 N-异丙基-2-氨基-3,5-二氯苯甲酰胺的合成
        2.3.13 N-甲基-2-氨基-3-甲基-5-氯硫代苯甲酰胺的合成
        2.3.14 化合物 6a 的合成
        2.3.15 化合物 6b 的合成
        2.3.16 化合物 6c 的合成
        2.3.17 化合物 6d 的合成
        2.3.18 化合物 6e 的合成
        2.3.19 化合物 6f 的合成
    2.4 结果讨论以及生物活性的测试
        2.4.1 化合物的物性数据
        2.4.2 元素分析
        2.4.3 红外光谱分析
        2.4.4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4.5 生物活性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3.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3.2 目标化合物的制备
        3.2.1 乙氧基-2-亚甲基三氟乙酰乙酸乙酯的合成
        3.2.2 1 -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啶-4-羧酸乙酯的合成
        3.2.3 1 -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啶-4-羧酸的合成
        3.2.4 目标化合物 Ia 的合成
        3.2.5 目标化合物 Ic 的合成
        3.2.6 目标化合物 Ib、Id-Ig 的合成
    3.3 结果讨论以及生物活性的测试
        3.3.1 化合物的物性数据
        3.3.2 元素分析
        3.3.3 红外光谱分析
        3.3.4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3.3.5 生物活性测试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含取代苯腙基团的苯乙酮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选题背景
    2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3 研究内容
        3.1 分子设计与合成
        3.2 结构表征
        3.3 杀菌活性筛选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苯乙酮类衍生物在农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1.1 酮类衍生物
        1.2 缩酮类衍生物
        1.3 肟酯类衍生物
        1.4 肟醚类衍生物
        1.5 其他类衍生物
    2 含腙基团化合物在农药领域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2.1 酰腙类衍生物
        2.2 芳腙类衍生物
        2.3 双腙类衍生物
    3 含酯基团化合物在农药领域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3.1 拟除虫菊酯类
        3.2 氨基甲酸酯类
        3.3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
        3.4 碳酸酯类
        3.5 其它酯类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含取代苯腙基团的苯乙酮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合成方法
        1.3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1.4 杀菌活性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标化合物的物理参数及波谱数据
        2.2 目标化合物的波谱分析
        2.3 目标化合物的杀菌活性
    3 讨论
        3.1 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3.2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
        3.3 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7)新型烟碱噻唑衍生物类杀虫剂的合成及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现代农药和杀虫剂概述
        1.1.1 现代农药的研发特点
        1.1.2 农药使用的优点、缺点和农药发展的趋势
        1.1.3 杀虫剂概述
        1.1.3.1 杀虫剂的发展历程
        1.1.3.2 目前杀虫剂的研究热点
    1.2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研究进展
        1.2.1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开发及应用情况
        1.2.2 商品化的新烟碱类杀虫剂简介
        1.2.3 近十年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
        1.2.4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主要结构和杀虫机理
        1.2.4.1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主要结构
        1.2.4.2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作用机理
        1.2.5 2-氰基亚胺-1,3-噻唑烷的合成方法
        1.2.6 Knoevenagal 缩合反应
    1.3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1.3.1 新烟碱类噻唑衍生物类杀虫剂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1.3.2 新烟碱类噻唑衍生物类杀虫剂的工艺研究
第二章 3-氰甲基-2-氰基亚胺-1,3-噻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2.1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2.2 2-氰基亚胺-1,3-噻唑烷的合成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步骤
        2.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 3-氰甲基-2-氰基亚胺-1,3-噻唑烷的合成
        2.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2 实验步骤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3.1 3-氰甲基-2-氰基亚胺-1,3-噻唑烷的结构鉴定
        2.3.3.2 2-氰基亚胺-1,3-噻唑烷和氯乙腈的摩尔比对反应的收率的影响
        2.3.3.3 不同溶剂对产率的影响
        2.3.3.4 反应温度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2.3.3.5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2.3.3.6 缚酸剂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2.4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4.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4.2 实验步骤
        2.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3.1 3-[2-(4-氯-苯基)-1-氰基-乙烯基]-2-氰基亚胺-1,3-噻唑结构鉴定
        2.4.3.2 3-氰甲基-2-氰基亚胺-1,3-噻唑和对氯苯甲醛的摩尔比对反应收率影响
        2.4.3.3 不同溶剂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2.4.3.4 反应温度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2.4.3.5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2.4.3.6 催化剂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2.5 各化合物的物化参数、核磁氢谱和红外数据
    2.6 生物活性测试
        2.6.1 杀虫活性测试
        2.6.2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3-(3,3-二甲基-氧代-丁基) -2-氰基亚胺-1,3-噻唑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3.1 设计思路
    3.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3.3 2-氰基亚胺-1,3-噻唑烷的合成
    3.4 3-(3,3-二甲基-氧代-丁基)-2-氰基亚胺-1,3-噻唑烷的合成
        3.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4.2 实验步骤
        3.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3.1 3-(3,3-二甲基-氧代-丁基)-2-氰基亚胺-1,3-噻唑烷的结构鉴定
        3.4.3.2 2-氰基亚胺-1,3-噻唑烷和 1-氯频呐酮的摩尔比对反应产率和含量的影响
        3.4.3.3 不同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3.4.3.4 反应温度对产物收率的影响
        3.4.3.5 反应时间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3.4.3.6 缚酸剂对反应的影响
    3.5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5.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5.2 实验步骤
        3.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6 生物活性测试
        3.6.1 杀虫活性测试
        3.6.2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2-氰基亚胺-1,3-噻唑衍生物的合成
    4.1 2-氰基亚胺-1,3-噻唑烷的合成
        4.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2 实验步骤
    4.2 3-(2,4-二氯-苄基)-2-氰基亚胺-1,3-噻唑的合成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3-(2,4-二氯-苄基)-2-氰基亚胺-1,3-噻唑的结构鉴定
        4.3.2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8)环氧虫啉工艺优化及其手性选择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研究史
    1.3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分子多样性
        1.3.1 修饰杂环的新烟碱类化合物
        1.3.2 修饰负电性部分的新烟碱化合物
        1.3.3 修饰桥联部分的新烟碱类化合物
        1.3.4 环状部分修饰的化合物
    1.4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作用机制
        1.4.1 昆虫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多样性
        1.4.2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作用机制
    1.5 新烟碱类杀虫剂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1.5.1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害虫抗药性与交互抗性
        1.5.2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的影响
    1.6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研究进展
        1.6.1 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研究趋势
        1.6.2 国内新烟碱类化合物的研究
    1.7 手性化合物的特点
    1.8 新农药的研究与开发
        1.8.1 新农药的特点与研发趋势
        1.8.2 中国新农药研发的难题与现状
        1.8.3 新农药研发的思路与途径
        1.8.4 新农药的展望
    1.9 课题的提出
第2章 环氧虫啉的工艺优化
    2.1 环氧虫啉合成路线的确定
    2.2 原料试剂和仪器
    2.3 环氧虫啉的合成工艺过程
    2.4 环氧虫啉合成条件的正交化优化
    2.5 环氧虫啉合成的其他影响因素
        2.5.1 催化剂的影响
        2.5.2 溶剂的影响
        2.5.3 碱的影响
    2.6 原料回收利用研究
第3章 手性环氧虫啉的制备与表征
    3.1 手性环氧虫啉制备路线的确定
    3.2 原料试剂和仪器
    3.3 (R)-环氧虫啉的制备
    3.4 (S)-环氧虫啉的制备
    3.5 消旋环氧虫啉的制备
    3.6 环氧虫啉旋光测定
    3.7 消旋体环氧虫啉的手性分离
        3.7.1 分离条件与样品配制
        3.7.2 样品测定与结果分析
第4章 环氧虫啉的单晶培养与测试
    4.1 原料试剂和仪器
    4.2 单晶培养
    4.3 单晶测试
        4.3.1 (R)-环氧虫啉的测试
        4.3.2 (S)-环氧虫啉的测试
        4.3.3 消旋环氧虫啉的测试
    4.4 单晶测试结果分析
        4.4.1 (R)-环氧虫啉晶体结构分析
        4.4.2 (S)-环氧虫啉晶体结构分析
        4.4.3 消旋环氧虫啉晶体结构分析
第5章 环氧虫啉的室内杀虫活性研究
    5.1 试虫选择
    5.2 实验目的
    5.3 试验靶标与药剂
    5.4 试验部分
        5.4.1 配制药剂
        5.4.2 试验重复
        5.4.3 测定方法与依据
        5.4.4 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
    5.5 测试结果与讨论
第6章 论文总结
    6.1 研究成果总结
    6.2 课题创新点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附图
致谢

(9)新型吡唑类杀虫剂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药发展与粮食现状
        1.1.1 国内外粮食生产及需求现状
        1.1.2 农药的发展历程
        1.1.3 国内外农药市场现状
        1.1.4 农药发展现状
    1.2 杀虫剂的概况
        1.2.1 杀虫剂的现状及发展要求
        1.2.2 杀虫剂的作用机理
    1.3 杂环化合物
        1.3.1 杂环化合物的发展方向
        1.3.2 含氮杂环化合物
        1.3.3 吡唑类杂环农药
    1.4 市场常见杀虫剂
        1.4.1 唑虫酰胺
        1.4.2 吡蚜酮
        1.4.3 吡虫啉
        1.4.4 噻虫啉
        1.4.5 氰氟虫腙
    1.5 新农药创制
        1.5.1 新农药研发概括
        1.5.2 新农药创制方法
        1.5.3 新农药创制的热点
    1.6 课题选择的目的和意义
        1.6.1 新型吡唑酰胺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测试
        1.6.2 吡唑酰腙化合物的合成、生物活性测试及其工艺优化
第二章 新型吡唑酰胺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测试
    2.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合成路线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3.1 1,1,1-三甲基乙酰丙酮酸乙酯的合成
        2.3.2 3-叔丁基-5-吡唑甲酸乙酯的合成
        2.3.3 1-甲基-3-叔丁基-5-吡唑甲酸乙酯的合成
        2.3.4 1-甲基-3-叔丁基-4-氯-5-吡唑甲酸乙酯的合成
        2.3.5 1-甲基-3-叔丁基-4-氯-5-吡唑甲酸的合成
        2.3.6 1-甲基-3-叔丁基-4-氯-5-吡唑甲酰氯的合成
        2.3.7 2- 氯-5- 氨甲基噻唑的合成
        2.3.8 目标化合物 I 的合成
    2.4 生物活性测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化合物Ⅰ的物理性质
        2.5.2 化合物的谱学性质
        2.5.3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吡唑酰腙化合物的合成、生物活性测试及其工艺优化
    3.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合成路线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3 分析方法
    3.4 中间体 1-甲基-3-叔丁基-4-氯-5-吡唑甲酸乙酯的合成
        3.4.1 三甲基乙酰丙酮酸乙酯的合成
        3.4.2 3-叔丁基-5-吡唑甲酸乙酯的合成
        3.4.3 1- 甲基-3-叔丁基-5-吡唑甲酸乙酯的合成
        3.4.4 1- 甲基-3-叔丁基-4-氯-5-吡唑甲酸乙酯的合成
    3.5 1-甲基-3-叔丁基-4-氯-5-吡唑甲酰肼的合成工艺
        3.5.1 实验操作步骤
        3.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3 实验小结
    3.6 由路线 a 合成吡唑酰腙
        3.6.1 目标化合物吡唑酰腙的合成
        3.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7 由路线 b 合成吡唑酰腙
        3.7.1 实验操作步骤
        3.7.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7.3 实验小结
    3.8 生物活性测试
    3.9 结果与讨论
        3.9.1 化合物 Ⅰ 的物理性质
        3.9.2 化合物的谱学性质
    3.10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中国农产品农药残留成因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药残留成因
        1.2.2 应对农药残留
        1.2.3 农药残留出口影响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农药残留成因的理论解释
    2.1 基于外部性的解释
        2.1.1 外部性理论
        2.1.2 外部性与农药残留
    2.2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解释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与农药残留
    2.3 基于政府规制理论的解释
        2.3.1 政府规制理论
        2.3.2 政府规制理论与农药残留监管
    2.4 结论
第三章 基于农户农药使用行为视角的农药残留成因分析
    3.1 农户行为相关理论回顾
        3.1.1 农户理性与否
        3.1.2 利益最大化与有条件的利益最大化
        3.1.3 农民的避险行为
    3.2 农药残留问题成因
        3.2.1 较低的农户农药残留认知水平
        3.2.2 高毒农药的使用
        3.2.3 不正确的农药使用方式
    3.3 以蔬菜种植农户为例的农户生物农药接受意愿
        3.3.1 调研方案与方法
        3.3.2 模型设定与变量设置
        3.3.3 模型分析结果与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基于政府监管视角的农药残留成因分析
    4.1 农药残留的政府监管
        4.1.1 立法状况
        4.1.2 农药残留监管机构
    4.2 农药残留监管的效率评价
        4.2.1 农药残留平均超标率较高
        4.2.2 农药残留农产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
        4.2.3 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
    4.3 农药残留监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农药管理制度不健全
        4.3.2 农药残留标准体系不健全与标准落后
        4.3.3 部门职责不清与多头管理
        4.3.4 农药残留检测体系不完善
        4.3.5 公众参与度不高
    4.4 结论
第五章 基于农产品自由贸易视角的农药残留成因分析
    5.1 文献回顾
        5.1.1 农产品自由贸易对农药残留的双重影响
        5.1.2 农药价格水平与农药使用量
    5.2 农产品自由贸易对农药使用量的影响:实证分析
        5.2.1 农药消费趋势
        5.2.2 农药价格水平趋势
        5.2.3 农产品贸易趋势
        5.2.4 实证分析
    5.3 结论
第六章 农药与农药残留的环境、经济、社会影响
    6.1 农药与环境污染、农药残留
        6.1.1 农药与环境污染
        6.1.2 农药与农药残留
    6.2 农药残留的经济社会影响:以蔬菜类农产品为例
        6.2.1 农药残留特征
        6.2.2 原因分析
        6.2.3 影响
    6.3 结论
第七章 农药残留标准的贸易与福利效应分析
    7.1 贸易保护效应分析
        7.1.1 出口国
        7.1.2 进口国
    7.2 农药残留标准的福利效应分析
        7.2.1 小国假设
        7.2.2 大国假设
    7.3 农药残留标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实证研究—引力模型
        7.3.1 模型简介
        7.3.2 数据来源
        7.3.3 模型结果分析
    7.4 结论
第八章 农药残留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8.1 农产品贸易回顾及现状分析
        8.1.1 发展历史概述
        8.1.2 出口现状与竞争力分析
    8.2 农药残留对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影响
        8.2.1 美国
        8.2.2 欧盟
        8.2.3 日本
    8.3 结论
第九章 农药残留监管的国际经验
    9.1 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与农药残留监管
        9.1.1 食品法典委员会产生背景
        9.1.2 食品法典农药残留监管
    9.2 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农药残留监管
        9.2.1 美国
        9.2.2 欧盟
        9.2.3 日本
    9.3 结论
第十章 降低农药残留的政策措施
    10.1 实施四大战略
    10.2 虫害防治技术研发与应用
        10.2.1 生物农药等的研究开发力度
        10.2.2 三诱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10.2.3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10.3 制定与完善标准体系
        10.3.1 加快农药残留标准体系制定
        10.3.2 加快技术标准制定,改进和提高检测技术
    10.4 农产品规模化经营
        10.4.1 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建设
        10.4.2 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
    10.5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10.6 实施良好农业规范
    10.7 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四、南开大学成功研制出超高效绿色杀虫剂(论文参考文献)

  • [1]双酰胺类杀虫剂作用机制及其先导优化研究进展[J]. 殷畅,毕莹莹,韩丽君,范志金,宋霜雨,秦发艺. 世界农药, 2021(02)
  • [2]3-溴-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的合成、工艺优化及晶体研究[D]. 马良. 东南大学, 2020(01)
  • [3]新型含杂环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D]. 黄雪松.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
  • [4]雪莲果叶中除虫菊酯含量测定[D]. 王玉. 大连海洋大学, 2016(08)
  • [5]新型氯虫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张新飞. 青岛科技大学, 2014(04)
  • [6]含取代苯腙基团的苯乙酮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研究[D]. 王军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7)
  • [7]新型烟碱噻唑衍生物类杀虫剂的合成及活性的研究[D]. 张坤. 青岛科技大学, 2014(04)
  • [8]环氧虫啉工艺优化及其手性选择性[D]. 胡福临. 武汉工程大学, 2014(04)
  • [9]新型吡唑类杀虫剂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李维洋. 青岛科技大学, 2014(04)
  • [10]中国农产品农药残留成因与影响研究[D]. 张秀玲. 江南大学, 2013(09)

标签:;  ;  ;  ;  ;  

南开大学研制成功超高效绿色杀虫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