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井水污染引起的腹泻病暴发调查分析

一起井水污染引起的腹泻病暴发调查分析

一、一起井水污染引起的腹泻病暴发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骆洪梅[1](2020)在《2005-2019年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05-2019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报告病例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我国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报告病例流行特征及沙门菌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及血清型特征,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1.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下载200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全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报告资料,采用R软件对报告资料进行清理,对报告了病原学检测结果的病例进行分类整理,建立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病例数据库。筛选出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报告病例、沙门菌报告病例,分别建立2005-2019年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报告病例数据库和2005-2019年沙门菌报告病例数据库。2.采用报告发病数、报告发病率和构成比等指标对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以及病原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在对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总发病和死亡流行变化的基础上、从细菌和病毒两个层面对报告疾病负担较重的沙门菌和轮状病毒进行重点分析,包括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报告病例流行特征,不同年度、不同地区及不同年龄组报告的沙门菌血清型特征。3.采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2.0软件统计分析。趋势拟合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05-2019年,全国通过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13374496例,报告死亡病例534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66.41/10万;报告发病率从38.91/10万上升至98.63/10万,病原学确诊病例构成比从1.85%上升至14.29%。0-1岁的婴幼儿报告发病率最高,报告发病率为1344.58/10万,其次是60岁及以上老人,报告发病率为46.24/10万。人群分类以散居儿童和农民为主,分别占50.81%(6795454例)和18.44%(2466553例)。每年有夏季(6-8月)和冬季(12月-次年1月)两个发病高峰。8.79%(1201226例)的病例报告了病原学诊断结果,92.67%(1113200例)为病毒性腹泻,其中92.15%(1025836例)的病原体是轮状病毒,93.43%(958423例)为5岁以下儿童;7.20%(86450例)为细菌性腹泻,共涉及38种细菌性病原体,沙门菌占53.39%(42325例)居第一位,共报告190种血清型。2.2005-2019年,全国共报告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病例95842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79.81/10万,报告发病率从2005年的8.44/10万波动上升至2019年的167.55/10万。发病高峰期为11月至次年2月。我国儿童自6月龄起轮状病毒报告发病率迅速上升,24月龄以下儿童占82.70%(792633例),其中12月龄以内儿童占38.01%(364260例)。报告发病率前3位的省份依次为浙江、广东和北京;南方地区报告病例数是北方的9.87倍。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病例中,1.83%(17540例)的病例同时报告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病原体。3.2005-2019年,全国共报告沙门菌病例42325例。报告省份由16个增加到29个,报告机构由44个增加到782个。沙门菌病例全年均有报告,报告高峰为每年5-10月。报告发病率1岁以下的婴儿最高,为4.15/10万;其次是1-5岁的儿童,报告发病率为1.27/10万;65岁及以上年龄组和25-34岁年龄组分别排第三和第四位,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14/10万和0.13/10万。26.90%(11385例)的沙门菌病例报告了血清型分型;居前5位的依次为肠炎沙门菌(4140例,36.36%)、鼠伤寒沙门菌(1502例,13.19%)、伦敦沙门菌(687例,6.03%)、都柏林沙门菌(594例,5.22%)和斯坦利沙门菌(515例,4.52%)。肠炎、鼠伤寒、都柏林、德尔卑、伦敦、斯坦利、猪霍乱、鸡、山夫登堡、阿贡纳和汤卜逊沙门菌连续15年均排在前15位,是我国沙门菌的常见血清型。结论:1.2005-2019年,全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报告发病率呈现持续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报告发病率66.41/10万;报告发病高峰为6-8月和12月-次年1月。2.轮状病毒呈冬季高发流行,报告发病率前3位的省份依次为浙江、广东和北京;婴幼儿是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易感人群,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轮状病毒报告发病率自6月龄起迅速上升,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报告病例中82.70%的为24月龄以下婴幼儿。制定轮状病毒疫苗接种程序时应充分考虑婴幼儿感染的年龄特征。3.沙门菌感染呈夏季高峰,我国沙门菌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5种血清型依次为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伦敦沙门菌、都柏林沙门菌、斯坦利沙门菌。

王素侠[2](2020)在《南京市某区细菌性腹泻现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主要了解南京市某区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潜在的危险因素以及病原菌分布特征,从而为该地区的细菌性腹泻防控提供参考依据。2.主要了解南京市某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潜在的危险因素以及病原菌分布特征,从而为该地区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主要采用疾病监测和现场调查方法。以2016年11月-2019年9月本辖区内哨点医院腹泻门诊、急诊发生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病例为研究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检出病原菌进行12种常见抗生素药敏分析。对2018-2019年南京市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分析暴发事件的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食源性疾病事件多因素分析时,设同次事件中未发病人群作为健康对照。2.利用SPSS 22.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和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对病例进行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发病时间、就餐场所等变量的单因素分析;单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以是否检出病菌为因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共纳入705例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27:1,平均年龄42.39±18.65岁。采集样本705份,患者检出阳性147人(20.85%),分离菌株154株(21.84%)。分离到的154株病原菌中,居前三位的病原菌分别是副溶血性弧菌(38.96%)、沙门氏菌(26.62%)、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1.69%)。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分布多个血清群,副溶血性弧菌以O:3群最多(25%);沙门氏菌以D群韦太夫雷登最多检出10株(24.39%)。病原菌的检出以夏季最多68株(44.16%)。分离到的6种主要肠道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气单胞菌、邻单胞菌、变形杆菌)对美罗培南敏感,对氨苄西林(分别为87.09%,60.90%,88.88%,85.71%,40.00%,76.90%)和复方新诺明(分别为83.33%,24.39%,83.33%,50.00%,20.00%,15.38%)的耐药率较高,副溶血性弧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高达87.09%和88.88%,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均高达88.88%。气单胞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邻单胞菌。细菌性腹泻的单因素分析发现就餐场所、可疑食物、有疾病史是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外出就餐、动物源性食物、有疾病史的人更容易再次出现感染性腹泻。2.共收集某区暴发27起食源性疾病事件。共发病178人,无死亡病例。检出细菌的事件为23起,事件细菌检出率为85.18%(23/27)。2018年和2019年的发病罹患率分别为6.14%(94/1530)和5.99%(84/1402)。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集中在8月份(13起)。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16~30岁组和31~45岁组(均占比28.65%)。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餐次主要集中在晚餐,晚餐事件数占比77.78%。发生场所主要在餐饮饭店、工地食堂,分别发生12起和10起,发病人数分别为70人和56人,各占39.33%和31.46%。危险食品以高发季节的动物源的海产品、肉类、蛋与蛋制品为主,发病人数114人,占64.04%。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月份、就餐场所、可疑食物、动物源食物、餐次是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暴发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儿童和老人、外出就餐和晚餐(P<0.05)。暴发事件检出的主要病原菌为副溶血性弧菌(45.16%)、沙门氏菌(32.26%)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4.52%)。以是否检测出细菌为因变量(未检出病例为对照),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动物源性食物和职业员工是影响因素(P<0.05),以是否检测出细菌为因变量(健康对照),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儿童和老人、外出就餐为影响因素因素(P<0.05)。研究结论无论是常规监测还是暴发事件的细菌腹泻,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主,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耐药性。餐饮饭店、动物源性食物、特定职业是细菌性腹泻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应针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分布,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控制。

张孟林[3](2019)在《基于GIS技术分析枣庄市农村地区2014-2016年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特征》文中提出目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感染性腹泻病例流行病学特点以及空间分布情况,为感染性腹泻病防治和优化公共卫生资源的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枣庄市农村地区20142016年感染性腹泻病例,采用SPSS19.0和Excel2010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分析,描述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的三间分布特点。运用GIS10.2软件,对感染性腹泻发病的全局自相关和局域自相关进行分析,描述感染性腹泻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通过Kriging空间插值分析,估计枣庄地区感染性腹泻病的发病趋势。结果:1.2014-2016年枣庄市共报告感染性腹泻2480例,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9.7/10万、30.6/10万、36.9/10万,报告发病率逐年升高。男性报告发病率40.1/10万高于女性报告发病率24.0/10万,男女性别比为1.81∶1。2014年至2016年男性居民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居民,三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504,P=0.02)。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但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人群,发病1290例,占52.0%;其次55岁以上人群,发病412例,占16.6%。报告病例数构成比居前5位的职业分别是散居儿童1162例(46.9%)、农民847例(34.2%)、学生117例(4.7%)、工人109例(4.4%)、幼托儿童75例(3.0%)。一年四季均有感染性腹泻病病例报告,发病时间分布呈夏、秋季两个高峰,夏季高峰出现在67月,秋季高峰出现在1011月。2.全局自相关分析Moran’s I结果显示,2015年和2016年感染性腹泻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Moran’s I=0.18,P=0.047;Moran’s I=0.29,P=0.006)。2014-2016年平均发病率和3年分别发病率高/低聚类指数分别为0.069、0.064、0.068、0.070,P均大于0.05,显示感染性腹泻发病情况在空间上不存在高/低聚类情况。3.局域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Getis-Ord Gi*)显示,感染性腹泻病发病在行政区划范围内呈不同的聚集类型,其中,―热点区域‖(Z>1.96)分布在山亭区徐庄镇、凫城镇、齐村镇、西集镇和滕州羊庄镇。聚类分析和异常值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出现高值聚类(H-H)的有1个乡镇(山亭区凫城镇),2015年度有2个乡镇(山亭区凫城镇和西集镇)是高值聚类(H-H),2016年度有3个乡镇(山亭区徐庄镇、凫城镇和西集镇)是高值聚类(H-H)。4.Kriging空间插值分析显示,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枣庄市中东部,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枣庄市农村地区感染性腹泻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中东部区域为发病的―热点‖区域。结论:1.感染性腹泻病仍是枣庄市重点防控的传染病,时间分布呈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夏秋季,人群分布主要以5岁以下散居儿童发病为主,男性高于女性。2.感染性腹泻发病在空间上呈中东部地区发病率高,向其它方向逐渐降低的趋势,应以此为指导,确定感染性腹泻病的重点防控地区,优化公共卫生资源配置。

曹国平[4](2019)在《衢州市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衢州市感染性腹泻病例高发的原因及危险因素,以及食品、外环境中肠道致病微生物污染状况及相关性,为预防和控制衢州市感染性腹泻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研究2016年11月-2017年10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衢州市感染性腹泻病例的发病情况;采集医疗机构诊断的感染性腹泻病例标本进行进行病原学检测,包括5种细菌(沙门、志贺、致泻性大肠杆菌、副溶、金葡)和3种病毒(诺如、轮状、腺病毒),掌握衢州市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体;采集衢州市食品和外环境样本进行肠道致病菌检测,分析其与感染性腹泻高发之间的关系;最后,选取100例儿童确诊病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Epi Data3.0建立数据库,实行双录入,使用SPSS19.0开展样本量估计和统计分析,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统计作图使用Excel 2007版软件。结果:2016.11-2017.10,衢州市共报告感染性腹泻病例2559例,发病率为117.12/10万。全年流行趋势呈两个高峰,1-3月和6-10月,以前者为主。重点人群是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0-1岁组婴幼儿。检测1853份感染性腹泻病例标本,阳性率为36.05%,沙门氏菌阳性率为5.34%,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为0.27%,而致泻型大肠杆菌、金葡菌、志贺氏依次减少;病毒中轮状病毒阳性率13.33%,诺如8.74%,腺病毒1.24%。食品、外环境标本的阳性率分别为1.35%和1.07%,食品中污染较高的为海产品和蔬菜,主要病原体为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外环境标本中受污染程度较高的为幼儿园玩具和幼儿园儿童手,阳性率分别为2.90%和1.31%,在井水和河道水中均未检出指示病原体。感染性腹泻的发病趋势同食品、外环境中病原体污染趋势有相同的趋势。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受教育程度、儿童吮吸、发病前一周接触过疑似病人、剩饭处置、剪手指甲、父母回家后洗手、接种轮状疫苗等11项因素具有统计学差异。父母受教育程度、儿童吮吸手指、发病前一周接触过疑似病人、剩饭处置为危险因素;父母回家洗手、剪手指甲、接种轮状疫苗为保护性因素。结论:衢州市感染性腹泻发病率高,发病高发期在1-3月和6-10月,重点是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0-1岁儿童。引起感染性腹泻发病的病原种类繁多,但主要以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为主。食品、外环境中存在被污染现象,尤其是食品受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污染现象普遍;外环境中儿童手、玩具标本污染严重。目前感染性腹泻基本上无有效疫苗预防,因此继续做好疾病监测,加强宣传教育,重点加强对2岁以下散居儿童家长的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力度,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要提高疫情报告意识,做好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工作,联防联控,有效预防控制感染性腹泻。

廖巧红,冉陆,靳淼,崔生辉,袁俊,马会来,班海群,孙立梅,罗莉,刘娜,段招军,余宏杰[5](2016)在《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5版)》文中研究指明诺如病毒变异快、环境抵抗力强、感染剂量低,感染后潜伏期短、排毒时间长、免疫保护时间短,且传播途径多样、全人群普遍易感。诺如病毒感染发病的主要表现为腹泻和/或呕吐,国际上通常称之为急性胃肠炎。中国一直将其列入丙类传染病中"其他感染性腹泻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进行报告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

廖巧红,冉陆,靳淼,崔生辉,袁俊,马会来,班海群,孙立梅,罗莉,刘娜,段招军,余宏杰[6](2015)在《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5版)》文中研究说明诺如病毒变异快、环境抵抗力强、感染剂量低,感染后潜伏期短、排毒时间长、免疫保护时间短,且传播途径多样、全人群普遍易感,因此,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快速传播能力。诺如病毒感染发病的主要表现为腹泻和/或呕吐,国际上通常称之为急性胃肠炎。我国一直将其列入丙类传染病中"其他感染性腹泻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进行报告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呕吐为主

孙长喜,沈开忠[7](2015)在《湖北省竹山县第二中学腹泻病暴发的调查报告》文中指出目的掌握腹泻病暴发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调查登记患者的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等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病235例,罹患率7.66%,炊事员发病明显高于学生、教职员工及家属,男性高于女性,住读生高于走读生;水厂供应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和炊事员感染菌痢和腹泻后未被及时发现并调离岗位,通过水和食物交叉传播,并伴密切接触和苍蝇携带传播。结论加强学校饮食和饮用水卫生管理,开展环境消毒和杀虫,对腹泻病疫点人群口服氟哌酸预防;建立学校传染病监管机制,及时处理安全隐患,预防介水传染病发生。

余建兴[8](2015)在《腹泻病病原谱特征及发病率估计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腹泻病(Diarrhoea)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儿童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是全球15个腹泻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但国内前瞻性开展的腹泻病疾病负担研究数量较少,国内尚无研究对我国人群腹泻病的病原谱和主要病原体的疾病负担进行过系统、科学的论述。目的:阐明不同年龄组腹泻病患者病原谱构成;探索腹泻病主要病原体的季节性规律和年度趋势;估计腹泻病主要病原体发病率;为进一步评估现有干预措施效果,开展疫苗研发和疫苗推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在全国181家医院的门/急诊中开展腹泻病主动监测,收集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同时采集病例粪便标本,送往117家网络实验室开展13种腹泻病病原体(5种病毒+8种细菌)的病原学检测。本文对2009-2013年收集的不同年龄组腹泻病患者的病原谱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使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探索主要病原体检出率的年度变化趋势,使用线性回归拟合检出率时间序列的周期性函数探索主要病原体的季节性趋势。2.在腹泻病主动监测的基础上,研究使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人群中开展腹泻病医疗服务利用(HUAS)调查,对监测设置的哨点医院的人群代表性进行评估,估计哨点医院覆盖人口数;收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中腹泻病门/急诊就诊数和住院数,并使用哨点医院肠道门诊中腹泻病病例监测数对HIS系统门/急诊腹泻就诊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估,估计哨点医院中门/急诊腹泻病发病数。最后,根据上述步骤获得的腹泻病病原体检出率、哨点医院覆盖人口数以及哨点医院门/急诊腹泻病发病数,研究将上述数据纳入构建的Monte Carlo数学模型中进行模拟运算,估计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病发病率、主要病原体发病率及估计值的不确定性。结果:1.2009-2013年的5个监测年度中,研究共在全国181家哨点医院的门/急诊中纳入腹泻监测病例87578例,其中,病原体检测阳性病例26585例。病原谱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门/急诊腹泻患者中13种腹泻病病原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其中,轮状病毒是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例中流行水平最高的病原体,检出率高达32.4%;诺如病毒是继轮状病毒之后导致5岁以下儿童腹泻的第2位病原,是导致成人腹泻的首位病原,门/急诊腹泻病例中10.8%的患者可以检出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非伤寒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是门/急诊腹泻病例中前3位细菌性病原,检出率依次为5.9%、3.8%和3.3%;而副溶血性弧菌和气单胞菌主要在亚热带地区和大年龄组人群中高发流行。季节性分析结果显示,多数腹泻病病原体季节性特征显着。轮状病毒、星状病毒以及札如病毒冬季(12月)高发,诺如病毒秋季高发(10月中旬),而细菌性病原多在夏季(7月中旬)高发流行。腹泻病病原体检出率的多水平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近5年来,门/急诊腹泻病例中志贺氏菌的流行水平逐年降低,检出率由2009年初的10.2%下降到了 2013年的1.4%,下降了近5倍;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致泻性大肠杆菌检出率逐年升高,检出率由2009年初的2.9%上升到了 2013年的10.1%,上升了大约2倍多。2.上海市浦东新区腹泻症候群监测设立的哨点医院共覆盖浦东新区172.3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9.2%)。2012-2013年两个连续的监测年度中,监测设立的哨点医院HIS系统中共有门/急诊腹泻就诊人次数40.8万(占门/急诊就诊病例数的1.8%),腹泻住院3688人(占出院病例的0.8%);其中,3847例门/急诊腹泻病例采样并开展了 13种腹泻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检测(采样率0.9%),检测阳性病例1757例(检出率45.7%),检出率最高的前5位病原体依次为诺如病毒(19.9%)、致泻性大肠杆菌(7.6%)、轮状病毒(7.3%)、沙门氏菌(5.3%)和副溶血性弧菌(2.7%)。据此,研究估计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人群每年发生腹泻285.4万人次(发病率0.483次/人年,90%UI:0.22-0.98),其中50.8万人次会到医疗机构门/急诊就诊(门诊率0.086次/人年,90%UI:0.050-0.158)。门/急诊就诊腹泻病例中,44.1%的病例是由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5种病原体引起的。其中,诺如病毒是导致上海市浦东新区人群腹泻发病和就诊的最常见病原体,估计社区发病率为0.097次/人年,门诊率为0.017次/人年;致泻性大肠杆菌是导致人群腹泻发病和就诊的第2位病原,同时也是发病率居首位的细菌性病原,估计社区发病率为0.043次/人年,门诊率为0.007次/人年;轮状病毒则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腹泻发病和就诊的首位病原,估计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率为0.085次/人年,门诊率为0.038次/人年;沙门氏菌是浦东新区导致人群腹泻发病和就诊的第2位细菌性病原,估计社区发病率为0.025次/人年,门诊率为0.005次/人年;而副溶血性弧菌则是导致上海市浦东新区成人腹泻发病的重要细菌性病原,5-44岁人群副溶血性弧菌腹泻发病率为0.025次/人年,门诊率为0.003次/人年。结论:腹泻病给我国人群健康和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门/急诊腹泻病例中13种腹泻病病原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5种病原体流行水平较高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特征,针对这5种腹泻病病原体的公共卫生措施和策略将能够有效降低腹泻病对我国人群健康的危害;同时,腹泻病病原体严格的季节性发病特征也为我国进一步探索腹泻病发病的环境驱动因素和开展疾病预测和预警提供了可能。我国应在综合评估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频率、严重程度及经济负担的基础之上尽快将轮状病毒纳入国家儿童免疫规划,并切实加强对诺如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食源性疾病的疾病负担的研究与防治工作,深入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和食物归因研究,为科学防控腹泻病提供理论支撑。最后,本研究中使用的以哨点医院为基础的发病率估计方法为我国进一步开展传染病疾病负担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学借鉴和参考。

毛雪丹[9](2010)在《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资料分析,了解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通过我国目前现有的腹泻调查报告资料和死亡调查资料推算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以及3种主要致病菌(非伤寒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以及志贺氏菌)的疾病负担;结合我国2002年膳食调查数据推算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以及3种主要致病菌的食品归因风险。方法:1.以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3-2008年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报告资料为基础,进行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病时间趋势、年龄分布、地区分布、病原分布、原因食品以及引发事件因素等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2.通过文献查询等方式搜索我国目前对腹泻的发病和死亡等特征的调查报告,结合国外报告等各种来源的数据经过适当的统计处理推算获得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就诊率、住院率和死亡率等流行病学负担;以及门诊费用、住院费用等直接经济负担,采用人力资本法获得间接经济负担;利用国际通用公式计算我国因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导致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损失;3.利用文献综述的方法获得腹泻患者中非伤寒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以及志贺氏菌所占比例,结合我国死因调查报告以及国外报道等资料获得3类病原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4.利用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报告的细菌性致病菌、非伤寒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以及志贺氏菌的原因食品构成,结合我国2002年膳食调查数据,可推算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非伤寒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以及志贺氏菌摄入各类食品的患病风险,并以此进行国际比较。结果:1.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3-2008年报告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事件1157起,涉及发病人数35208人,住院17894人,死亡16人。5-9月份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6-15岁人群的报告发病率、住院率和死亡率均为最高;副溶血性弧菌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首要致病菌,报告发病人数占总体发病的25.6%;畜禽肉类制品是首要的致病食品;16例死亡病例中有15例是由耶毒假单胞菌导致;交叉污染和加工、存储不当是导致发病最主要的原因。2.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疾病负担估计流行病学负担我国人群腹泻发病率估计为0.3812次/人年,急性胃肠炎发病率为0.4795次/人年,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为0.0875次/人年。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患者就诊比例为27.67%,住院比例为3.83%,病死率为0.0074%。按我国人口总数131448万人计算,每年因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发病11501.7万人次,就诊达3182.5万人次,住院440.8万人次,每年因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导致死亡大约为8530人。推算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对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系数为12490倍,漏报率估计达99.992%。经济负担我国因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人均门诊费用为88.48元,人均住院费用为1114.56元,因门诊和住院合计医疗费用为77.29亿元,直接非医疗费用为16.25亿元,直接经济负担合计为93.54亿元;因生产力损失造成的间接经济负担为38.61亿元。总疾病相关成本估计为132.15亿元,占我国2006年卫生总费用的1.34%,占我国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06%。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估计在我国每年因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死亡导致损失178,244.17 DALYs;我国人群因感染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导致伤残而损失100583.46 DALYs;合计损失278827.63 DALYs,为艾滋病(2007年)DALYs损失的2.6倍,是糖尿病DALYs损失的13.3%。3.特定病原体导致食源性疾病流行病负担估计我国每年因非伤寒沙门氏菌导致食源性病约1105.0万人次,导致死亡约792例;每年因副溶血性弧菌导致食源性病约857.4万人次,未导致死亡病例;因志贺氏菌每年导致食源性病约980.6万人次,导致死亡约500例。推算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对非伤寒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及志贺氏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漏报系数分别为8346倍、2799倍和33017倍,推算漏报率分别为99.988%、99.964%以及99.997%。4.食物归因研究畜禽肉类产品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最主要的致病食品,每年导致发病5140.1万人/年,占总体病例的44.69%;摄入畜禽类食品患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最高,每摄入100万份食品可导致病例160例,每摄入1餐畜禽肉类制品,患病概率为7.36×10-5;焙烤类制品的摄入风险占第二位;水产品类位居第三位,蔬菜和食用菌类的摄入风险最低。畜禽肉类制品是食源性非伤寒沙门氏菌病的首要致病食品,占病例总数的54%。焙烤类食品的摄入风险最高,每摄入100万份食品可导致病例92例,每餐摄入焙烤食品的患病概率为2.256×10-5,其次是畜禽肉和蛋类制品,蔬菜和食用菌的风险最低。水产品是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病的最主要致病食品,占病例总数的37%,每摄入100万份食品可导致病例21例,每餐摄入水产类食品的患病概率为9.197×10-6;其次是畜禽肉和豆制品;粮食类制品的摄入风险最低。果汁、畜禽肉和乳制品是导致志贺氏菌感染的最主要致病食品,摄入果汁的患病风险最高,每摄入100万份果汁可导致发病306例,每餐饮用果汁的患病概率为1.299×10-4;畜禽肉类制品位于第二位;乳制品的患病风险位于第三位。结论:1.副溶血性弧菌是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首要致病菌,耶毒假单胞菌是主要报告的致死病原菌,6~15岁人群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重点防控人群;畜禽肉类制品是最主要的原因食品;交叉污染和加工、存储不当是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因素。2.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对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疾病负担,应加强对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工作,重点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的建设工作,提供监测工作能力,并加强对我国消费者和食品加工者的健康教育工作。3.非伤寒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以及志贺氏菌三种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中,非伤寒沙门氏菌导致的实际发病人数最多,其次为志贺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存在严重的漏报现象,其中志贺氏菌的漏报率最高,应加强志贺氏菌的监测报告工作。4.畜禽肉类制品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最主要的致病食品;摄入焙烤类食品感染非伤寒沙门氏菌而患病的概率最高;摄入水产品感染副溶血性弧菌患病的概率最高;摄入果汁类制品感染志贺氏菌而患病的概率最高。应重点加强高风险食品的卫生监管工作,并加强对消费者、食品加工者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

周晓红[10](2010)在《食品与水中诺如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疫情暴发中的初步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水及几种诺如病毒污染的高风险食品(贝类、蔬菜、软质水果)的病毒富集检测方法,并对所建方法进行评价:同时将所建立的方法初步应用于诺如病毒胃肠炎疫情中,对疫情暴发原因进行溯源,为诺如病毒胃肠炎防控提供实验室证据。方法建立水及高风险食品中诺如病毒富集检测方法包括三部分内容: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从而建立荧光定量PCR检测诺如病毒的方法;建立及评估MCE-PEG富集法(混合硝酸纤维素膜第一次富集和聚乙二醇沉淀第二次富集)对水中诺如病毒的富集效果及灵敏度;对食品中诺如病毒富集检测的各条件进行优化后,建立贝类、蔬菜、软质水果等食品的病毒富集检测方法。诺如病毒疫情暴发时,应用所建立的方法采集可疑的食品及水进行检测,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确定疫情暴发原因。结果1.所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能有效检测诺如病毒。该方法对108~101copy/μl范围内的病毒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为101copy/μl。与容易引起腹泻症状的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肠道病毒均无交叉反应;诺如病毒GⅠ、GⅡ两种常见感染人类的亚型之间无交叉反应;批内及批间重复性较好。2. MCE-PEG富集法能有效的富集检测水中诺如病毒。经过混合硝酸纤维素膜第一次富集后,待滤水被浓缩100倍,病毒平均回收率为56.12%,灵敏度是待滤水中病毒浓度为10copy/μl。PEG (Polyethylene Glycol,聚乙二醇)沉淀第二次富集后,待浓水浓缩1000倍,病毒平均回收率为42.47%,灵敏度为待滤水中病毒浓度1copy/μl。3.通过优化检测条件,建立了食品中诺如病毒检测方法:甘氨酸(0.05mol/L)-Nacl(0.15 mol/L,ph9.5)洗脱、漩涡震荡5min、PEG沉淀后加入氯仿丁醇、QIAGEN硅胶膜法提取RNA。基于优化好的条件建立几种高风险食品中诺如病毒富集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蔬菜平均病毒回收率为24.86%,灵敏度为待检样本中病毒浓度5.93×104copy/g;贝类平均病毒回收率为2.08%,灵敏度为待检样本中病毒浓度6.11×105copy/g;草莓中平均病毒回收率为5.42%,灵敏度为待检样本中病毒浓度4.91×106copy/g。4.共两起疫情应用水中诺如病毒富集检测方法。其一,通过应用水中病毒富集检测方法,在疫情暴发地的小河涌水中检测出与病例肛拭核苷酸序列一致的病毒株,证实小河涌水已经受到粪便的污染,指导了疫情后期的环境消毒工作。其二,通过应用水中病毒富集检测方法,暴发疫情的学校中独立供水的水井检测出与病例序列一致的病毒,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是一起水源性诺如病毒胃肠炎疫情暴发。结论首次在我国建立一套具可操作性的水及食品中诺如病毒富集检测方法。通过在疫情中的初步应用,验证了该套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二、一起井水污染引起的腹泻病暴发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井水污染引起的腹泻病暴发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005-2019年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腹泻概况
    2. 病毒性腹泻
    3. 细菌性腹泻
    4. 疾病负担
    5. 国内外腹泻监测介绍
    6.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介绍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分析方法
    3.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基本概况
    2. 流行特征
    3. 病原学确诊病例
    4. 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报告病例分析
    5. 沙门菌血清型分析
    6.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趋势变化分析
讨论
    1. 大疫情网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情况
    2. 报告死亡病例
    3. 病原学确诊病例分析
    4. 创新性
结论与建议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南京市某区细菌性腹泻现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南京市某区细菌性腹泻的现况调查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结果
    1.6 讨论
    1.7 结论
第二章 南京市某区2018-2019 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5 结果
    2.6 讨论
    2.7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菌性腹泻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附表1 感染性腹泻、食源性疾病个案调查登记表
    附表2 食源性疾病事件调查病例临床信息一览表
附录 感染性腹泻重要细菌性病原菌的诊断要点

(3)基于GIS技术分析枣庄市农村地区2014-2016年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1.1 感染性腹泻病例的收集
        1.2 行政区域人口数据
        1.3 枣庄市矢量地图
    2 研究对象
    3 数据库的建立
    4 统计分析方法
        4.1 描述统计分析
        4.2 空间相关性分析
        4.2.1 全局自相关
        4.2.1.1 莫兰指数(Moran's I)
        4.2.1.2 高/低聚类分析(Getis-Ord General G)
        4.2.2 局域自相关分析
        4.2.2.1 热点分析(Getis-Ord Gi*)
        4.2.2.2 聚类和异常值(Anselin Local Moran I)
        4.2.3 Kriging空间插值分析
结果
    1 枣庄市各乡镇人口基本情况
    2 枣庄市各乡镇地理位置信息
    3 感染性腹泻发病情况
    4 感染性腹泻空间分布
    5 Kriging空间插值分析
    6 饮用水水质状况对感染性腹泻发病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致谢

(4)衢州市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采集和检测
    2.3 调查质量控制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分析
    3.2 感染性腹泻病原学检测
    3.3 食品、外环境样本检测结果
    3.4 感染性腹泻同食品、外环境之间的关系
    3.5 儿童感染性腹泻的危险因素调查
4 讨论
    4.1 感染性腹泻发病率
    4.2 病原体分类
    4.3 食品、外环境污染现象
    4.4 感染性腹泻同食品、外环境之间关系
    4.5 儿童感染性腹泻的影响因素
    4.6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感染性腹泻高发与食品、外环境肠道致病菌污染状况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5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病原学
    (一)病毒结构
    (二)基因分型
    (三)病毒变异
    (四)理化特性
    (五)免疫保护与宿主易感性
    (六)病毒核酸排出规律
二、临床特征
    (一)潜伏期
    (二)轻症病例临床表现
    (三)重症临床表现和相关危险因素
    (四)隐性感染
三、流行病学特征
    (一)疾病负担
    (二)传播途径
    (三)季节性
四、病例定义
    (一)疑似病例
    (二)临床诊断病例
    (三)实验室诊断病例
五、聚集性疫情和暴发判定标准
六、疫情发现、核实与报告
七、疫情调查
    (一)基本情况
    (二)流行病学调查
        1.核实诊断
        2.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
        3.个案调查
        4.描述性分析
        5.提出病因假设
        6.分析性研究
    (三)卫生学调查
    (四)疫情终止评估
八、实验室检测
    (一)标本采集
        1.标本类型
        2.标本采集对象
        3.标本保存和运输
    (二)标本检测
        1.核酸检测和基因型鉴定
        2.抗原检测
九、预防控制措施
    (一)病例管理
    (二)手卫生
    (三)环境消毒
    (四)食品安全管理
    (五)水安全管理
    (六)风险评估
    (七)健康教育
十、附件

(7)湖北省竹山县第二中学腹泻病暴发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
    1.2调查方法
    1.3实验室检测
    1.4资料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2.2流行特征
    2.3临床特征
    2.4流行因素
3讨论
    3.1防控措施及效果
    3.2暴发的原因分析
    3.3小结及建议

(8)腹泻病病原谱特征及发病率估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腹泻病与腹泻病病原体概述
        1.2 国外研究现况
        1.3 国内腹泻病研究进展
    2. 研究总体目标
    3. 课题框架
第一部分 腹泻病病原谱特征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哨点医院设置与病例定义
        2.2 样品采集与运送
        2.3 实验室检测
        2.4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监测病例基本特征描述
        3.2 病原体检测阳性病例特征描述
        3.3 腹泻病病原体流行特征
        3.4 病原谱分析
    4. 讨论
    5. 研究的局限性
    6.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哨点监测的腹泻病发病率估计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社区人群腹泻病医疗服务利用调查
        2.2 医疗机构历史资料收集
        2.3 腹泻症候群监测
        2.4 腹泻病发病率估计
    3. 结果
        3.1 哨点监测的代表性
        3.2 社区人群腹泻病医疗服务利用调查结果
        3.3 哨点医院腹泻患者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3.4 实验室检测结果
        3.5 腹泻病发病率估计
    4. 讨论
    5. 研究的局限性
    6. 小结
研究结论
建议
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腹泻病疾病负担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1 表格
附录2 论文发表

(9)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及术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总体目标
第一部分 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1 目的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疾病负担估计
    1 目的
    2 资料来源
    3 预期指标
    4 研究方法
    5 研究结果
    6 讨论
    7 结论
第三部分 特定病原体导致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负担估计
    1. 目的
    2. 资料来源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第四部分 食物归因研究
    1 目的
    2 数据来源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结语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局限性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综述
论着

(10)食品与水中诺如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疫情暴发中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一部分 食品与水中诺如病毒富集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食品与水中诺如病毒富集检测方法在疫情中的初步应用
    1 应用案例
    2 讨论
结论
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1 缩略词表
    2 食品及水中诺如病毒检测方法操作规程
    3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四、一起井水污染引起的腹泻病暴发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05-2019年我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D]. 骆洪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2]南京市某区细菌性腹泻现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素侠. 东南大学, 2020(01)
  • [3]基于GIS技术分析枣庄市农村地区2014-2016年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特征[D]. 张孟林. 青岛大学, 2019(03)
  • [4]衢州市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研究[D]. 曹国平. 浙江大学, 2019(03)
  • [5]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5版)[J]. 廖巧红,冉陆,靳淼,崔生辉,袁俊,马会来,班海群,孙立梅,罗莉,刘娜,段招军,余宏杰.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6(01)
  • [6]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5版)[J]. 廖巧红,冉陆,靳淼,崔生辉,袁俊,马会来,班海群,孙立梅,罗莉,刘娜,段招军,余宏杰.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5(06)
  • [7]湖北省竹山县第二中学腹泻病暴发的调查报告[J]. 孙长喜,沈开忠. 中国现代医生, 2015(19)
  • [8]腹泻病病原谱特征及发病率估计研究[D]. 余建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5(02)
  • [9]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研究[D]. 毛雪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12)
  • [10]食品与水中诺如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疫情暴发中的初步应用[D]. 周晓红. 暨南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一起井水污染引起的腹泻病暴发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