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隐球菌的机会性感染

重视隐球菌的机会性感染

一、重视隐球菌的条件感染(论文文献综述)

许苗苗,陈亚玲,程健,刘媛,孙丙虎,叶子,陈晨,徐春华,成骢,池云,魏洪霞,胡志亮[1](2020)在《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两性霉素B二天加量疗法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初步评估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二天加量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单臂、单中心、开放标签的临床研究。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南京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1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抗隐球菌诱导治疗方案选择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用法为第1天首次剂量为1 mg,静脉滴注,观察2 h,若能耐受则给予0.3 mg/kg两性霉素B;第2天起两性霉素B的剂量为0.7 mg/(kg·d)。评估患者两性霉素B输液相关不良反应,两性霉素B剂量累积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脑脊液2周和4周的培养阳性率,以及患者2周和10周的生存情况。结果 11例患者年龄为(39.2±8.6)岁,其中男10例,女1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17(11,94)/μL。完成2周和4周两性霉素B疗程的患者分别有10例和9例。无一例患者出现两性霉素B输液相关不良反应。两性霉素B治疗期间(最长统计至使用两性霉素B后4周),1例患者出现3级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1例为4级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2例患者出现3级血红蛋白下降,最低值均为82 g/L,这2例患者均同时使用更昔洛韦抗巨细胞病毒治疗。1例患者出现4级肝功能损伤,丙氨酸转氨酶最高为403 U/L,总胆红素最高为130.5 μmol/L;2例患者出现3级肾功能损伤;1例患者出现3级低钾血症,血钾最低为2.49 mmol/L。启动两性霉素B治疗2周后脑脊液隐球菌培养均为阴性。1例患者放弃治疗,后失访(按死亡病例处理),其余10例患者在启动两性霉素B二天加量疗法后第2和10周均存活。结论两性霉素B二天加量疗法应用于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时,两性霉素B输液相关不良反应罕见,但仍需要密切监测剂量累积相关不良反应。该疗法抗真菌疗效较好,绝大多数患者可完成4周两性霉素B疗程。

杨蜜[2](2019)在《核酸序列依赖扩增技术检测隐球菌感染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隐球菌病作为一种严重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性疾病,目前临床上缺乏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且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使患者能得到早期精准治疗,改善预后。本研究拟建立一种核酸序列依赖扩增(Nucleic acid sequence-based amplification NASBA)技术来检测隐球菌,通过对比NASBA、PCR方法、荚膜多糖抗原胶体金法检测同批次临床标本的性能参数,以此验证NASBA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首先设计一对具有隐球菌属特异性的引物,构建NASBA扩增隐球菌RNA的方法并评价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根据EORTC/MSG所定义的诊断标准收集隐球菌病阳性病例和非隐球菌病阴性病例,运用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胶体金法)、普通PCR及本研究建立的NASBA方法分别对所收集病例标本进行检测,比较三种诊断方法的性能指标以评估出最佳诊断策略。结果:本研究建立的NASBA方法检测隐球菌,其灵敏度高,达到10cfu/ml,特异性也非常良好。NASBA、荚膜多糖抗原胶体金法及PCR灵敏度分别是87.5%(95%CI,66.53-96.71%)、100%(95%CI,82.83-100%)、66.67%((95%CI,44.69-83.57%),特异性分别是94.59%(95%CI,80.47-99.06%)、81.08%(95%CI,64.29-91.44%)、78.37%(95%CI,61.34-81.58%)。结论:NASBA方法具有高效、准确、简便等优势,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隐球菌感染的需求。整个实验过程无需特殊仪器,适合在普通的临床实验室开展,有望成为新的隐球菌感染的常规诊断方法。

陈佳佳,黄建荣,李兰娟[3](2019)在《第十届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纪要》文中指出第十届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于2019年3月21至23日在云南昆明召开。会议就肝衰竭的研究进展、人工肝治疗、干细胞治疗及肝移植等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地研讨。

钟剑峰,王伟洪,俞海英,相代荣[4](2015)在《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老年隐球菌性脑膜炎诱导期治疗中的疗效及肾毒性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1iposomal amphotericin,L-AmB)在老年隐球菌性脑膜炎诱导期治疗中的疗效及肾毒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使用小剂量L-AmB治疗的老年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14例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使用常规剂量L-AmB治疗的患者17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无效率、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对照组治疗后的肾功能损害及低钾血症比例仍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肾小球滤过率较治疗前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肾小球滤过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老年隐球菌性脑膜炎诱导期治疗中疗效肯定,肾毒性减轻。

刘永权[5](2015)在《中国人隐球菌脑膜炎流行特征和CD44/脂筏-Src信号通路在新生隐球菌侵入人肺泡上皮细胞中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背景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 CN)是具有荚膜的人类重要病原真菌,主要引起隐球菌脑膜炎(Cryptococcus meningitis, CM),症状凶险,病死率高,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是易感人群。新生隐球菌存在于鸽粪、土壤等自然环境中,主要的入侵途径是呼吸道。新生隐球菌也可见于人体正常微生物群中,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发生感染,如易发于艾滋病、糖尿病和白血病等患者。近年来,由于AIDS病的增多、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化疗药物的使用,导致新生隐球菌感染发病率大大升高,在欧美已成为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全球每年新发病例100万,死亡70万,而抗真菌药物有限,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性也给有效治疗造成很大困难。隐球菌脑膜炎是最为严重的隐球菌病。在欧美,80%隐球菌病发生在HIV/AIDS人群。但是,在中国,近年来非HIV/AIDS患者和免疫正常人患隐球菌脑膜炎的报道逐渐增多,隐球菌脑膜炎在我国主要发生在HIV/AIDS患者还是非HIV/AIDS患者,是否存在导致免疫功能降低的基础疾病及疾病谱,目前尚不清楚,需要进行中国人隐球菌脑膜炎流行病学特征的分析。早在1894年,人们就已从人体和桃汁中分离出新生隐球菌,其广泛分布于土壤、鸽子粪便、桉树等自然环境中,鸽粪、桉树等中的隐球菌孢子播散在空气中,可经呼吸道吸入,在多数患者体内引起一过性肺炎,被肺泡吞噬细胞吞噬消灭,如果未被消灭,该菌穿过肺-血屏障进入血液则引起隐球菌菌血症,由于其嗜神经性,穿越血脑屏障导致严重的隐球菌脑膜炎或脑炎。新生隐球菌穿过人体第一道屏障即肺泡-毛细血管屏障(肺-血屏障),是其侵入血流向全身特别是脑部血行播散的关键步骤,但该菌如何穿过由人肺泡上皮细胞、基底膜和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构成的肺-血屏障的机制尚未弄清,国内外相关研究也较少。如果弄清新生隐球菌侵入人肺泡上皮细胞的关键受体及相关信号通路,将进一步揭示新生隐球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并为此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药物阻断靶位。新生隐球菌的主要毒力因子为荚膜多糖(如GXM和GalXM)以及可溶性胞外组分,与其抗吞噬功能有关。Ambrose. Jong研究发现荚膜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是新生隐球菌侵袭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重要毒力因子。Ambrose.Jong等对新生隐球菌的CPS1基因进行了鉴定,该基因编码透明质酸合成酶(hyaluronic acid synthase),负责合成荚膜透明质酸,他的进一步研究发现:cpsl敲除菌株检测不到荚膜HA,且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侵袭率明显降低;荚膜HA能与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脂筏中CD44受体结合,经一系列信号分子如PKC-a、DYRK3等引起细胞骨架重排,导致隐球菌经小窝/脂筏介导的内吞途径进入细胞。CD44属于介导细胞与基质、细胞与细胞间黏附的黏附因子,广泛表达于多种内皮细胞、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等,分子量约80-95KD,是透明质酸HA的受体。CD44受体与HA结合后激活下游信号分子Src激酶,参与调节细胞骨架重排的信号通路:在肿瘤细胞中,CD44的胞外域与宿主细胞或间质中HA结合,胞内域在单个位点与Src激酶高亲和力结合,HA与CD44的相互作用刺激Src激酶的活性,使细胞骨架蛋白cortactin的酪氨酸磷酸化,降低cortactin与丝状肌动蛋白交联的能力,导致细胞骨架重排,肿瘤细胞移动和侵袭。研究表明:Src激酶信号参与大肠杆菌侵入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过程;Src激酶还涉及葡萄球菌侵入胚肾细胞、志贺菌侵入上皮细胞和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侵入膀胱上皮细胞。本项目为了弄清中国隐球菌脑膜炎的发病情况,回顾了国内近三十年的病例报告,对中国人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和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新生隐球菌野生株B4500FO2、cps1敲除株TYCC645和cps1回补株PCIP-39,感染人肺泡上皮细胞系A549单层,通过检测新生隐球菌对人肺泡上皮细胞的粘附侵袭率、细胞表面CD44受体表达、细胞骨架改变,以及CD44受体抑制剂和Src激酶抑制剂对新生隐球菌侵袭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探讨CD44/脂筏-Src激酶信号通路介导新生隐球菌侵入人肺泡上皮细胞的机制。目的分析中国人隐球菌脑膜炎的流行特征,探讨CD44/脂筏-Src激酶信号通路介导新生隐球菌侵入人肺泡上皮细胞的机制,寻找阻断新生隐球菌侵入肺-血屏障的作用靶点,为隐球菌脑膜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1、中国大陆地区隐球菌脑膜炎流行病学分析全面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等数据库,收集198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国内期刊报道的隐球菌脑膜炎病例文献。隐球菌脑膜炎病例的定义是:脑脊液隐球菌墨汁染色阳性;或新生隐球菌培养阳性;或新生隐球菌抗原检测阳性。阅读全文根据纳入及剔除标准确定入选文献。仔细阅读入选文献,记录每篇文献报道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情况、接触史、基础疾病、发病时间、起病情况、实验室检查、治疗、预后等情况分别进行数据统计分析。2、免疫荧光法检测新生隐球菌感染后人肺泡上皮A549细胞骨架的改变可拆卸细胞培养八孔板用胶原蛋白collagen包被半小时,每孔接种104A549细胞,长成单层备用,然后将准备好的105新生隐球菌野生株B4500FO2和cps1突变株TYCC645#32加到细胞单层,并设置一组空白对照,37℃共同孵育3小时,冰的PBS洗3次,4%多聚甲醛固定,5%BSA封闭,然后在相应孔中加入Rhodamine标记的phalloidin (Sigma,1300)4℃作用1h,冰的PBS洗涤后,最后每孔加入一滴含染细胞核的DAPI的抗荧光淬灭剂(Sigma),封片,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3、菌落计数法测定新生隐球菌对人肺上皮细胞A549的粘附和侵袭能力胶原蛋白collagen包被24孔板30min,然后每孔接种105A549细胞,长成单层备用。新生隐球菌各菌株接种到YPD完全培养液中30℃220rpm恒温振荡培养12小时,收集对数生长期细胞,PBS洗涤3次重悬于EM培养基备用。接种106(感染比例1:10)新生隐球菌野生株B4500F02、cps1突变株TYCC645#32和回补株PCIP-39,每组三个复孔,同时涂板计数获得准确新生隐球菌浓度。37℃和5%C02分别孵育1、3、5h,终止孵育,PBS洗3次,0.5%tritonX-100裂解细胞。梯度稀释后涂YPD平板,培养24小时后计数菌落数,计算粘附侵袭率。用CD44抑制剂Bikunin40mg/L作用A549细胞单层1小时后,重复粘附侵袭实验。用HA酶作用野生株B45001小时后,重复粘附侵袭实验。4、Src激酶抑制剂PP2对新生隐球菌侵袭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与3相同的方法,用新生隐球菌感染A549细胞单层,同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10,20,30 mol/L)的Src激酶抑制剂PP2,37℃和5%C02作用3小时后终止孵育,PBS洗3次,0.5% tritonX-100裂解细胞。梯度稀释后涂YPD平板,培养24小时后计数菌落数,计算粘附侵袭率。5、免疫印迹方法检测新生隐球菌感染后A549细胞CD44蛋白含量胶原蛋白collagen包被直径100mm细胞培养皿30min,每个培养皿接种106A549细胞,长成单层备用,将准备好的107新生隐球菌B4500FO2和TYCC645#32加到细胞单层,37℃共同孵育3小时,冰的PBS洗3次,再用RIPA裂解细胞,提取细胞总蛋白。SDS-PAGE电泳,转膜,封闭,PBST洗3次,5%脱脂奶粉摇床封闭60min,加CD44一抗(1:500),β-actin(1:300),封口4。C过夜。PBST洗3次,加HRP羊抗兔二抗,室温摇动60min。洗膜3次,ECL化学发光法显色,测定细胞CD44蛋白含量。6、荧光免疫组化检测新生隐球菌感染的小鼠肺组织CD44表达采用6周龄的Balb/c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建立免疫抑制小鼠模型,然后超声雾化新生隐球菌野生株、cpsl突变株,使小鼠在自主呼吸过程中吸入,模拟新生隐球菌的正常侵入方式。感染6h后处死小鼠提取肺组织,荧光免疫组化检测CD44的表达情况。实验结果1、中国大陆地区隐球菌脑膜炎流行特征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共检索到隐球菌脑膜炎相关文献561篇,经筛选剔除255篇,入选文献306篇。结果男性发病比女性多,职业显示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基础疾病情况:HIV 1353例(21%),其他基础疾病2532例(39%),无基础疾病2629例(40%),具体基础疾病依次为HIV/AIDS、结核、肝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等。主要症状以头痛、发热、脑膜刺激征为主。脑脊液检查以压力增高、白细胞增高、蛋白增高,糖降低、氯降低为主,HIV相关隐球菌脑膜炎患者CD4细胞小于50/u1个的占48.68%。主要实验室诊断方法有脑脊液墨汁染色、真菌培养、乳胶凝集法抗原检测。治疗方法多以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联合应用治疗隐球菌脑膜炎,其中三联疗法的治愈率高达74.8%。2、新生隐球菌感染导致A549细胞骨架重排将新生隐球菌感染A549细胞后,用红色荧光Rhodamine标记的phalloidin染色细胞骨架肌动蛋白actin,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发现野生株感染组A549细胞肌动蛋白纹理紊乱,稀疏,集中在膜上,膜上有毛刺样突出;cps1突变株感染组改变程度明显弱于野生株组;正常A549细胞对照组肌动蛋白分布均匀,纹理清晰。3、荚膜透明质酸HA在新生隐球菌粘附和侵袭A549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野生株、cps1突变株、cps1回补株感染A549细胞1、3、5小时后,野生株粘附率分别是0.062±0.0025%、0.08±0.0020%、0.05±0.01040%,突变株粘附率分别是0.012±0.0017%、0.029±0.0037%、0.036±0.0028%,回补株粘附率分别是0.032±0.0030%、0.039±0.0040%、0.026±0.0041%。野生株相对应时间的粘附率均大于突变株,回补株粘附率也比突变株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A酶对新生隐球菌粘附侵袭A549细胞的影响HA酶可以特异性地分解隐球菌荚膜上的HA。我们通过0、5、10、50U等不同剂量的HA酶作用新生隐球菌野生株B4500F021小时,然后感染A549细胞单层1、3、5小时后,0U组粘附率分别为0.062±0.0025%、0.08±0.0020%、0.05±0.01040%,5U组粘附率分别为0.050±0.0030%、0.051±0.0020%、0.040±0.0020%,10U组粘附率分别为0.040±0.0030%、0.048±0.0030%、0.037±0.0028%,50U组粘附率分别为0.030±0.0020%、0.035±0.0040%、0.024±0.0061%。随着HA酶剂量加大野生株粘附A549细胞的能力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新生隐球菌感染的A549细胞表达CD44受体应用免疫印迹方法,我们发现A549表达CD44,特异性条带出现在分子量约90KD处,新生隐球菌野生株感染组和cps1突变株感染组A549细胞均表达CD44蛋白。6、新生隐球菌感染诱导小鼠肺组织CD44表达应用荧光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新生隐球菌感染的免疫抑制小鼠肺组织CD44,结果发现:野生株感染组CD44集中表达在肺泡边缘,而cps1突变株感染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肺组织CD44则无明显表达。7、CD44抑制剂Bikunin对新生隐球菌粘附侵袭A549细胞的影响预先用40mg/L的Bikunin处理A549单层细胞1小时,再分别用野生株和cps1突变株感染A549细胞单层,以未经Bikunin处理的野生株对A549细胞的粘附率作为100%对照,比较相对粘附率。结果发现:Bikunin处理后野生株组相对粘附率为55.7%,明显小于Bikunin未处理对照组(p<0.05);Bikunin未处理和处理后cpsl对A549细胞的相对粘附率分别为8.3%和6.7%,处理前后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8、Src激酶抑制剂PP2抑制新生隐球菌对A549细胞的粘附和侵袭用不同浓度PP2与新生隐球菌共同作用A549细胞3小时,结果发现:PP2抑制新生隐球菌对A549细胞的粘附和侵袭,随PP2浓度增加,粘附侵袭率以剂量依赖方式降低。统计学分析:数据均表示为均数±标准差。两组间粘附与侵袭率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Tes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为α=0.05。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结论:本项目通过文献病例回顾,分析中国人隐球菌脑膜炎的流行特征,结果发现:在中国,仅21%隐球菌脑膜炎与HIV/AIDS相关。79%隐球菌脑膜炎发生在非HIV/AIDS患者。大部分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有基础疾病,基础疾病中以艾滋病感染为主;其他依次是结核,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肾脏疾病,肺部感染,恶性肿瘤等等,这些疾病多伴随免疫功能的降低。结果证明,隐球菌脑膜炎的发生和免疫缺陷存在着一定联系,尽管40%的患者没有明确的基础疾病。在中国,常用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联合应用治疗隐球菌脑膜炎,均获得较好的效果。我们的研究发现:新生隐球菌感染可导致人肺泡上皮细胞A549细胞骨架重排,导致隐球菌内吞;隐球菌野生株对A549细胞的粘附和侵袭率明显高于cps1突变株;HA酶处理后,野生株对A549细胞的黏附侵袭率明显下降,表明荚膜HA影响新生隐球菌对A549细胞的粘附和侵袭。新生隐球菌感染的人肺泡上皮细胞A549表达CD44蛋白,该菌感染的小鼠肺组织也表达CD44,表明CD44可能参与该菌穿过肺-血屏障的过程。尿胰蛋白酶抑制剂Bikunin可与CD44偶联阻止CD44聚合,从而阻断CD44信号通路。我们用CD44抑制剂Bikunin处理A549细胞后,再用隐球菌野生株或突变株感染细胞,结果发现野生株对A549细胞的粘附和侵袭率明显下降,而突变株因无HA其粘附和侵袭率无明显改变,证明新生隐球菌荚膜HA和A549细胞上CD44受体参与粘附和侵入细胞。Src激酶抑制剂PP2抑制新生隐球菌对A549细胞的粘附和侵袭,表明CD44下游信号分子Src激酶参与新生隐球菌对人肺上皮细胞的侵袭。综上所述,CD44/脂筏-Src激酶信号通路参与新生隐球菌侵入人肺泡上皮细胞的过程。

彭锦芸,肖建宏,韩芳朵[6](2015)在《病理确诊免疫健全者原发肺隐球菌病32例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原发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6月某医院32例经病理确诊的原发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均为社区获得性感染,其中男性26例,女性6例,年龄1762岁,平均(35.53±11.29)岁。32例病例中有基础疾病者8例,产妇2例,木工4例,养鸽者5例,从事海鲜运输者3例,潮湿环境生活者10例。肺部影像学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团块状影21例,大叶性实变2例,双肺弥漫性斑片状影5例,空洞3例,弥漫性混合性病变1例。病理确诊: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23例,外科胸腔镜手术确诊7例,开胸手术确诊2例。预后:治愈30例,显效2例。结论原发肺隐球菌病多见于中青年免疫健全者,病隐匿,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漏诊;诊断困难,临床上缺乏快速简便确诊方法,有创性检查病理活检可作为确诊依据;治疗方法存在争议,氟康唑不良反应小,疗效好。

孔庆涛,桑红[7](2013)在《新生隐球菌氧传感途径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生隐球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异宗配合的腐生担子菌纲专性需氧机会性病原真菌,常导致肺部感染,然后扩散到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致死性脑膜脑炎。在致病过程中,新生隐球菌必须适应宿主环境中氧浓度的变化。文中对新生隐球菌致病过程中对低氧适应的能力进行综述。

严颖,麦丽,许文雄,徐启桓[8](2012)在《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10年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氟康唑(FCZ)联合氟胞嘧啶(5-FC)治疗非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非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经两性霉素B(AmB)+5-FC治疗(32例)与FCZ+5-FC治疗(20例)的临床特点、疗效和转归,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AmB联合5-FC组与FCZ联合5-FC组治疗后的颅内压分别为(221.9±76.2)和(213.4±99.2)mm H2O(1 mm H2O=0.0098 kPa),脑脊液隐球菌数分别为(351±1180)/mL和(508±943)/mL,脑脊液蛋白含量分别为(0.754±0.726)g/L和(0.649±0.308)g/L,脑脊液白细胞数分别为(16±25)×106/L和(28±32)×106/L,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02,t=-0.473,t=0.578,t=-1.348,均P>0.05)。AmB联合5-FC组治愈率为59.38%(19/32),好转率为6.25%(2/32),未愈或病死率为34.38%(11/32);FCZ联合5-FC组治愈率为35.00%(7/20),好转率为25.00%(5/20),未愈或病死率为40.00%(8/20),两组治愈率、未愈或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25,χ2=0.168;均P>0.05)。结论 FCZ联合5-FC治疗对隐球菌性脑膜炎亦有较好的疗效。

孔庆涛[9](2012)在《氧含量对新生隐球菌形态学及毒力因子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新生隐球菌(C.neoformans)在环境中广泛存在,是单倍雌雄异株的担子菌类机会性致病性真菌,它是一种重要的能导致系统感染的病原真菌,主要侵犯AIDS、器官移植、细胞毒药物化疗和皮质类固醇长期应用等造成的免疫缺陷患者,也可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主要导致致命性的脑膜脑炎,感染死亡率很高,而且这种感染会造成慢性化或潜伏感染状态。C.neoformans主要的致病因素为荚膜、产黑素、尿素酶和磷脂酶的毒性作用及其在宿主体温环境生长的能力等。C.neoformans是专性需氧致病酵母菌,在实验室条件下,新生隐球菌在大气氧含量(21%)条件下生长最佳。吸入的C.neoformans可以通过血液播散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导致致命性的脑膜脑炎。众所周知,人脑组织的氧浓度明显低于大气氧含量(21%),不同的解剖部位也不同。此外,炎症、血栓形成以及感染相关的坏死也导致组织氧含量下降。因此,C.neoformans在致病过程中必须面对并适应宿主组织氧含量的变化。国内外最新研究认为C.neoformans这种专性需氧致病酵母菌可以适应缺氧环境并生存,并且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在于调整其复制速率以适应相应的氧含量的变化,并描述了C.neoformans两种可能感应缺氧的途径,即SREBP(甾醇调节因子连接蛋白家族)和Tco1途径,但缺氧适应对C.neoformans毒性因子的影响尚未被关注。我们前期研究中发现新生隐球菌在相对缺氧组织中荚膜生成缺陷,因此我们提出假设:缺氧可能导致新生隐球菌重要致病表型发生变化,使新生隐球菌在宿主中进入慢性或潜伏感染状态,导致感染迁延不愈。本研究通过建立不同氧含量的培养条件,探讨氧含量变化对C.neoformans毒力因子的影响,以期为揭示缺氧在新生隐球菌导致潜伏感染或慢性化感染的机制中的作用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以厌氧、微需氧和二氧化碳产气袋建立不同氧含量培养条件,以大气条件为正常氧含量培养条件,以新生隐球菌标准株5株(BLS71、BLS63、ATCC32609、ATCC3487、YD53,分别为血清型A、B、C、D、AD),临床株1株为研究对象,利用形态学观察培养基(YPD和YES)、产黑素培养基、尿素酶培养基和卵黄培养基等对不同菌株进行培养,通过观测菌落直径、荚膜厚度、产黑培养基和尿素酶培养基颜色变化情况以及卵黄培养基中的PZ值等指标,探讨不同氧含量培养条件对新生隐球菌毒力因子的影响。结果1.形态学结果各个菌株在不同氧含量条件下均有生长,正常氧含量条件下菌落生长最好,受试菌株菌落生长速度随氧含量的递减而减慢,所有菌株厌氧条件下生长明显减慢,未出现明显的乳白色酵母样菌落,菌落直径比其他三组明显减小。同种培养条件下各个菌株之间菌落直径无明显差异。YPD和YES两种培养基对隐球菌生长无明显影响,菌落大小基本一致。2.产黑素结果在多巴培养基中,3天时正常氧、二氧化碳及微含氧培养条件下的所有受试菌株均使整个培养基变为深褐色,厌氧条件下培养基颜色未出现明显变化,7天时培养基颜色变化程度比3天时加深。在咖啡酸培养基中,3天时除正常氧条件下所有受试菌株菌落及周围出现咖啡色外,其余条件下均未出现颜色变化,7天时结果与3天基本一致。3.荚膜测量结果除菌株YD53(血清型AD)外,其余受试菌株均可形成明显的荚膜。YD53在同样培养条件下,大多以假菌丝样形式生长。在非诱导培养条件下,菌株BLS71、BLS63、ATCC32609和临床株在四种氧含量培养条件下荚膜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诱导培养条件下,菌株BLS71、BLS63和临床株在厌氧培养条件下的荚膜厚度比其余氧含量条件下的荚膜明显变小。在所有氧含量培养条件下,菌株BLS71和临床株诱导条件下荚膜比非诱导条件下荚膜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尿素酶和磷脂酶活性培养7天时,正常氧含量培养条件下除菌株ATCC32609未出现颜色变化,其他菌株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颜色变化,微含氧和厌氧培养条件下所有受试菌株均未出现颜色变化;将观察时间延长至14天,可见正常氧含量及二氧化碳培养条件下所有受试菌株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颜色变化,而厌氧组培养条件下均未出现颜色变化。培养7天时,除厌氧培养条件下受试菌株未出现沉淀圈外,其余培养条件下的所有受试菌株均出现了特异性的白色沉淀圈。菌株BLS71和ATCC34874在正常氧培养条件下PZ值小于其他培养条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一菌株培养条件随氧含量的降低,PZ值有增大趋势。同一种培养条件下受试菌株PZ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隐球菌可以在厌氧条件下生长,低氧可能对新生隐球菌荚膜、产黑素、尿素酶和磷脂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不同血清型的新生隐球菌菌株对氧含量变化的反应可能不同。

黄晨[10](2012)在《通过RT-PCR检测rRNA判定新生隐球菌活力的研究》文中认为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是重要的病原真菌,常常引起致命的脑膜炎;后者治疗时间长,复发率较高。目前在隐球菌脑膜炎及其它系统感染的治疗中困扰临床医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于无法在治疗过程中对隐球菌的活力做出有效的准确判断,从而对疗程的判定缺乏客观的时间标准。检测rRNA和rRNA基因判断微生物活力,尤其是对于判断微生物在“活而不可培养”状态下的活力有很强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通过检测rRNA判断微生物活性在麻风杆菌、沙门氏菌、酿酒酵母、念珠菌等都显示良好的作用,而对于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的研究却未见报道,本课题研究目的是通过检测存活和热灭活的隐球菌rRNA和rRNA基因的特异性片段,探寻判定新生隐球菌活力的特异性rRNA,为后续实验研究奠定基础。从隐球菌专业中心实验室取新生隐球菌标准株(B3501)接种到固体沙氏培养基活化三天。三天后转种一整环菌体于YEPD液体培养基,振荡混匀后置于振荡培养箱(200r/min,30℃)过夜。振荡培养过夜后,菌悬液理论浓度应该在106-107cfu/ml,以保证后续实验中能提取足够的总RNA;将其中100ml菌悬液置于烧瓶A中,定义为对照组(活菌组),将剩余100ml菌悬液置于烧瓶B中,并用高压锅(121℃,15min)热力灭活,定义为实验组(死菌组)。将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用离心机(5000rpm)提取菌体,加入Trizol后,放置室温,提取总RNA后使用试剂盒进行逆转录,合成为cDNA模板,而后以cDNA为模板,进行Real-time PCR实验。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两组之间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为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显示总RNA18s,28s条带清晰,并且28s的量为18s的2倍,表明所得RNA无降解,逆转录后合成cDNA,最后通过RT-PCR方法检测5s,5.8s,18s,28s四个小亚基,死菌和活菌之间表达量均有差异性,CT值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18s,5.8s,28s,5s,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CT值差异最小的5s小亚基作为内参,将Ct值转化为△Ct值,结果显示18s活菌与死菌的表达量相差45倍,5.8s相差14倍,通过本课题的初步探讨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采用RT-PCR方法检测新生隐球菌四个小亚基的表达量可以对新生隐球菌的活力做出初步判断,尤其是18s和5.8s小亚基,可作为关键亚基,进行检测做出判断。

二、重视隐球菌的条件感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隐球菌的条件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2)核酸序列依赖扩增技术检测隐球菌感染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核酸序列依赖扩增(NASBA)技术用于检测隐球菌方法的建立
    1 材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NASBA、PCR、荚膜多糖抗原方法检测隐球菌感染的临床应用评价.
    1 材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隐球菌病的临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中国人隐球菌脑膜炎流行特征和CD44/脂筏-Src信号通路在新生隐球菌侵入人肺泡上皮细胞中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中国人隐球菌脑膜炎流行特征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类型
        1.2 方法
    2 结果
        2.1 接触史
        2.2 职业分布
        2.3 基础疾病
        2.4 临床症状
        2.5 CD4细胞数检查
        2.6 脑脊液生化检查
        2.7 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和愈后
    3 讨论
第二章 _CD44/脂筏-Src信号通路在新生隐球菌侵入人肺泡上皮细胞中的作用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A549细胞表达CD44
        2.2 HA在新生隐球菌对A549细胞的粘附和侵袭中的作用
        2.3 HA酶对新生隐球菌粘附侵袭A549细胞的影响
        2.4 CD44抑制剂Bikunin对新生隐球菌粘附侵袭A549细胞的影响
        2.5 新生隐球菌HA导致A549细胞骨架肌动蛋白actin改变
        2.6 新生隐球菌感染后小鼠肺组织CD44表达
        2.7 Src激酶抑制剂PP2对黏附的抑制作用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新生隐球菌氧传感途径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缺氧在隐球菌致病中的重要性
2 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SREBPs)途径与新生隐球菌低氧感应
3 新生隐球菌中的双组分系统(Two-component,Tco)
4 结语

(9)氧含量对新生隐球菌形态学及毒力因子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不同氧含量对新生隐球菌形态学影响的初步研究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氧气对新生隐球菌荚膜影响的初步研究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氧气对新生隐球菌尿素酶和磷脂酶影响的研究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新生隐球菌氧传感途径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A 缩略词表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通过RT-PCR检测rRNA判定新生隐球菌活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四、重视隐球菌的条件感染(论文参考文献)

  • [1]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两性霉素B二天加量疗法的初步研究[J]. 许苗苗,陈亚玲,程健,刘媛,孙丙虎,叶子,陈晨,徐春华,成骢,池云,魏洪霞,胡志亮.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0(12)
  • [2]核酸序列依赖扩增技术检测隐球菌感染的实验研究[D]. 杨蜜.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3]第十届国际暨全国肝衰竭与人工肝学术会议纪要[J]. 陈佳佳,黄建荣,李兰娟.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9(02)
  • [4]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老年隐球菌性脑膜炎诱导期治疗中的疗效及肾毒性观察[J]. 钟剑峰,王伟洪,俞海英,相代荣. 中国现代医生, 2015(36)
  • [5]中国人隐球菌脑膜炎流行特征和CD44/脂筏-Src信号通路在新生隐球菌侵入人肺泡上皮细胞中的作用机制[D]. 刘永权. 南方医科大学, 2015(03)
  • [6]病理确诊免疫健全者原发肺隐球菌病32例回顾性分析[J]. 彭锦芸,肖建宏,韩芳朵.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5(05)
  • [7]新生隐球菌氧传感途径的研究进展[J]. 孔庆涛,桑红.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3(10)
  • [8]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10年临床分析[J]. 严颖,麦丽,许文雄,徐启桓.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2(05)
  • [9]氧含量对新生隐球菌形态学及毒力因子影响的初步研究[D]. 孔庆涛. 南京大学, 2012(10)
  • [10]通过RT-PCR检测rRNA判定新生隐球菌活力的研究[D]. 黄晨. 第二军医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重视隐球菌的机会性感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