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融资渠道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融资渠道

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筹资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滕梓源[1](2021)在《企业主导的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共有35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及规划调整获批,涉及新增规划线路长度总计4,000多公里,新增计划投资额将近3万亿元。2019年,北京地铁建设成本已超过每公里15亿元,平均每人次的运营成本7.82元。按照规划到2022年,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将达到1,000公里以上,加上目前既有线路的更新、地面公交线路的优化等情况,至少还需要投入资金超过4,000亿元。随着城市土地价格及轨道交通工程造价攀升,“建设靠贷款、运营靠补贴”的非良性循环方式使得未来我国的城市轨道建设及运维面临巨大的财政问题。基于这一政府主导的建设运营体制,导致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难以持续发展。如何让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可持续,并能够高质量地引导城市空间格局发展,降低政府财政负担,成为近些年来诸多领域专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轨道交通与土地的一体化开发建设,通过土地的长期增值收益来带动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集中关注的领域。纵观全球,日本和香港的轨道交通公司可以真正实现连续盈利,这说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能够从经济上获得可持续性。然而,目前关于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开发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一体化关系、方法和模式等层面。例如,对轨道交通与土地的主体产权关系研究、对轨道交通枢纽站点综合开发方法与模式的研究等。在一体化开发的文献研究中,对于如何进行一体化开发的研究较多,但是由谁来做,为什么由某一个主体去做,其他主体是否能更高效地进行一体化开发等研究方面,并没有充分地论证,相关研究少之又少。以上关键要点问题,为本论文展开此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研究空间。本文从市场化企业主导的视角出发,围绕一体化开发的长期性特征和外部效益的长期内部转化过程进行分析与判断。通过对日本东京及香港轨道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开发案例的研究,说明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一体化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先决条件是由市场化企业主导而非政府一体化主导。唯有如此,才能妥善解决投资运营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包括避免政府主导所产生的一体化开发短期行为,以及减少多主体之间的非市场行为所产生的合作阻力与内耗等,并最终能够实现高度协同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本文通过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长期外部性影响的内部化机制分析、一体化开发中的交易成本分析,以及制度安排问题构建理论研究框架,运用案例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作为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对日本和香港以企业为主导的一体化开发模式和我国大陆以政府为主导的一体化开发模式进行了剖析。最后通过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方法,对日本东急集团和我国上海申通地铁集团进行了企业一体化经营绩效评价,发现我国现有的政府主导一体化开发模式效率远低于以市场化企业主导的一体化开发模式。由于外部性的内部转化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而这种长期过程是政府主导的一体化开发难以实现的。相反,企业主导下的一体化开发能够在长期的经营战略中进行合理规划,并按照轨道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发展的固然规律作出更为长远的计划。由于轨道交通客流的增长与周边土地的升值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这样的做法不但能够使得一体化开发中的外部性问题妥善解决,更有优势的是,外部性互利能够通过长期性的互相影响,使得土地的价值逐步提升。与此同时,土地的开发也可以分多个阶段进行,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持续不断地开发,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地客流与回报。这种长期性的互相影响,对轨道交通和土地的开发都十分有利,真正的做到了“双赢”的局面。进而证明了市场化企业进行一体化开发的优势所在,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开发,甚至为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学理支撑。创新点方面,本文从企业主导的一体化开发思路出发,指出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以及沿线土地的开发、经营应由同一家市场化的主体负责,通过对纵向的一体化统筹,能够有效解决外部性问题和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实现整体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应用外部性和交易成本理论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开发的主体利益关系,充分证明只有以市场化企业为主体进行主导才能使城市轨道交通的开发更加高效和具有可持续性;最后引入日本和香港的一体化开发案例,深入剖析其开发过程与长期绩效问题,进而在逻辑和层次上验证市场化企业主导的一体化开发更具有效率。因此,本研究总结出企业主导的城市轨道交通与其周边土地一体化开发的合理模式和优化策略,丰富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其周边土地一体化开发的研究成果,并由此为我国企业主导的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开发提供参照和决策依据,使得企业能够真正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土地开发的相互促进,在提高城市资源水平利用的同时,大力提升企业效益,把企业做大做强。

焦柳丹,朱影含,许慧,申立银[2](2020)在《供需视角下我国城市发展轨道交通条件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准确衡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条件,确保建设规模和速度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科学有序地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文章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建立了由25个指标构成的我国城市发展轨道交通条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运用变异系数法和TOPSIS法对我国24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条件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计算结果,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条件水平—运营规模散点图,以期为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邹顺华[3](2020)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土地融资与规划之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轨道交通建设高速进行,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近年来,某些地方对轨道交通中所包含的各类规律没有产生清晰的认识,难以平衡城市需求与城市实力之间的关系,造成轨道交通过度扩张,债务风险不断膨胀,既有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遭遇困境。与此同时,考虑到轨道交通项目所呈现出的外部性特点,它能够有效推动相关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城市规模,增加各个站点附近的土地利用效率。如能将轨道交通建设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纳入轨道交通项目中,开展商业化运作,将有利于增强其融资能力,保障该项目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专项“高速铁路成网条件下铁路综合效能与服务水平提升技术”项目课题帮助下,基于“X+TOD”理论(X指PPP、BOT等市场化投融资模式)、土地规划理论、商业业态理论等,论文构建了TOD模式对投融资模式的作用机理,认为TOD模式具有整体规划特征、土地高强度开发特征、商业资源综合开发特征、社会资本参与特征,从而使得城市轨道交通日益采用政府主导的市场化投融资模式,使得PPP模式、BOT模式等不断实施推广。考虑到规划要素、土地要素、商业要素等在TOD投融资模式中的作用,论文重点分析了土地融资与规划模式,并应用灰局势决策模型和用地控制模型进行了论证分析。在上述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公共交通为导向(TOD)规划理论,将轨道交通外部收益内部化,同时通过精细化的融合设计,提升轨道乘坐率、改善长期运营,减少该项目对政府补贴的依赖,是其日后所要积极努力的方向。因此,本文将从境内外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出发,根据土地融资和TOD相关原理,建立投融资导向的TOD模型,在宏观上结合灰局势决策模型解决轨道交通建设导向问题,在微观上则基于用地控制模型,对站点土地进行优化配置,提升土地容积率,促进土地升值。最后以北京轨道交通四惠站为研究实例,对用地控制模型加以验证,明晰归纳模型如何在实践层面加以落实,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北京地区实轨道交通发展实际情况,对投融资导向TOD模式落地提出政策建议。

赵月[4](2020)在《沈阳地铁四号线沈阳北站站地上地下空间整合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的轨道交通建设1965年从北京开始,从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现在二线城市正在掀起地铁建设的热潮。地铁因为运量大、准时等优点,其形成的交通网络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力,担任市内长距离和绝大多数的运量。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地铁物业的价值也渐渐被人们认识到。地铁站的设计也从简单的车站设计变成了整合开发的复杂问题,一方面是开发商努力和地铁接驳,一方面是许多有意识的地方一体化的商业综合体拔地而起。轨道交通综合体是以车站为核心,与周边的地上地下建筑形成一体、功能集约、系统整合的综合型城市设施。与传统建筑空间或普通地下空间相比,轨道交通综合体地下空间具有多层次、多要素复合、动态开放等特点,并且与城市整体布局规划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在城市尺度下常常出现轨道交通地下综合体规模不当、功能形式单一或配比失衡、空间组织混乱、环境恶劣且与地面城市空间结构脱节等问题。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周边地下空间开发已经成为热点,但是在城市轨道规划建设时序、周边土地权属的影响下,轨道交通车站与周边地下空间之间都需要在各自为政的设计建设中进行整合,如何把控整合设计中关键要素是整合设计难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不同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周边地下空间整合模式,并结合城市轨道周边地下空间的特点,提出整合设计的关键要素,作为轨道交通车站周边地下空间规划整合设计参考。

郑逸[5](2017)在《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研究 ——以PPP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各城市形成共识: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需要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我国内地的许多城市也进入了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轨道交通属于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范畴,具有公益性,我国内地传统上多采用由政府包揽投资、建设和运营的模式。传统模式下的轨道交通投融资遇到了显着、典型的资金问题和管理问题。同时,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产及提供公共产品,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本有效合作,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引入PPP有望为轨道交通投融资难题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本文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理论方面:一是分析了轨道交通的经济特点及投融资特点,特别关注到传统模式下轨道交通强正外部性与其投融资亏损的内在关系;二是阐述了 PPP的基本概念,并提出引入PPP可以优化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实践方面:分别对国外、国内典型城市的轨道交通投融资情况进行研究,特别关注到国外的东京、新加坡以及国内的香港、北京、深圳对轨道交通投融资领域PPP的成功运用。本文的核心观点及结论来源于第五章、第六章。第五章,对典型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提出:轨道交通投融资应该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轨道交通应该多元化经营尤其是与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在轨道交通投融资领域引入PPP可以结合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优势。第六章,在前几章的基础上,提出:建议我国内地城市引入复合型PPP优化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引言,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和文章结构。第二章为轨道交通概述及PPP概述,介绍相关概念及理论。第三章为国外典型城市(伦敦、巴黎、柏林、东京、新加坡)轨道交通投融资情况研究。第四章为国内典型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轨道交通投融资情况研究。第五章为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进行的典型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比较研究。第六章为以PPP优化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的研究。第七章为结论和展望,概括阐述第五章、第六章得出的结论,并对我国发展轨道交通的未来进行展望。

王虹静[6](2017)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是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重点,但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投资巨大、盈利能力低,因其投融资难度大、利用效率低,投融资问题已经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通过介绍轨道交通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建设意义及本身具有的投融资特点,同时借鉴国外城市的发展经验,对我国轨道交通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孙谭勇[7](2016)在《与城市片区相协调的城市轨道交通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持续增多,大中型城市逐渐呈现出交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强烈矛盾。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高可靠性,大运量且快捷的交通方式,已成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因而被越来越多的大中型城市采取并快速发展。轨道交通建设期长,投资大,将对城市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影响。单一因交通需求而规划并建设轨道交通可能对城市产生负面作用,使原有预期达到的建设效益无法实现。如何在综合考虑城市片区属性的条件下更好的规划和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分配城市轨道交通资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根据这一现实问题,综合已有研究和国内外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实际案例与历史经验,分析了轨道交通对于城市空间的影响作用,总结了轨道交通在影响城市片区发展的几个重要特征,即其技术特征、经济特征以及对时空关系的改善特征,进而总结出轨道交通对于城市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也加剧了城市片区之间的时空转换效率差距。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轨道交通与城市片区之间耦合发展的机制,提出了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耦合发展的分析指标,总结了轨道交通与城市片区耦合发展的过程。同时,研究了轨道交通资源与城市片区协调配置的方法,从站点资源、线路资源、网络资源以及制式选择4个角度,提出了轨道交通与城市片区发展相结合的方法和路径。进而,论文特别将轨道交通运营中的资源配置单独拿出分析,提出了动态化联网化的运营策略,使轨道交通资源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及时的配置,符合城市片区的发展需要。最后以重庆市轨道交通4号线为例,提出了综合考虑4号线途经城市片区发展目标与定位的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沈翔[8](2015)在《基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选址规划研究》文中提出在城市机动化水平日益提高,交通压力越来越大的宏观背景下,构建选址科学、布局合理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并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与公共自行车该两种交通方式的换乘衔接;一方面可以提高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在整个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吸引力与竞争力,促进绿色交通、低碳交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城市交通出行效率。首先,本文在阐述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科学、合理的选址对于提升公共自行车系统应用效果的作用,并提出完善城市轨道交通与公共自行车的换乘衔接对于完成“最后1公里”的交通出行意义重大。其次,本文在总结了城市轨道交通特性和公共自行车系统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对两种交通方式的换乘特性,主要是不同功能租赁点的覆盖范围进行了研究分析。再次,本文将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出行方式,利用实际调查数据分析得到换乘轨道交通出行者选择出行方式的影响因素,获得杭州市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租赁点公共自行车借还需求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多项Logit模型,建立公共自行车需求预测模型。然后,根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选址影响因素以及原则,并在分析总结常用选址模型的优缺点的基础上,利用双层规划模型布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得到本文的选址规划方法并提出求解算法。其中在下层模型中,本文借鉴阻抗函数的基本原理,结合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同时存在借车与还车的两种需求的现实情况,构建改进的公共自行车备选租赁点时间阻抗函数,从而建立出行总时间最小模型。最后,通过构建以杭州市地铁钱江路站为中心的规划区域的实际算例,验证本文建立的双层模型及其求解算法的可行性,得到该区域内换乘地铁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设方案;通过利用实际调查得到的周转率计算预测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初始规模,包括自行车及停车桩的配置数量。通过对比现有租赁点布设情况,分析得出根据本文选址规划方法得到的租赁点布设方案,进一步提升了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区域内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租赁点规模预测及选址布局的合理性。

王伟杰[9](2013)在《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综合开发模式研究 ——以北京地铁13号线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和土地紧缺问题日益凸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键步骤。解决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综合开发问题,不仅可以为轨道交通的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还可以吸引外资对该区域土地的利用和开发进行投资,促进交通沿线周边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基本理论,对地价理论、土地区位理论以及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理论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及其沿线土地开发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影响。一方面,本文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开发对土地规划、地下空间开发以及城市空间形态分布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梳理TOD理论发展和演变的基础上,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综合开发的模式,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和TOD开发模式的基本理论,以北京地铁十三号线路为实例,选取地铁十三号线路上商业中心、交通枢纽、居住区三个不同类型的站点进行实例分析,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根源。最后,根据TOD开发的基本原则,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为今后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综合开发模式提供参考。

吴芳芳,黄俊卿[10](2013)在《城市轨道交通的“社会公平”与“利益平衡”探讨——基于“S-E”发展模式视角》文中认为在城市快速推进过程中,城市轨道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城市拥堵、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但是,城市轨道建设牵涉土地开发、资金回笼等多方面问题,同时也涉及社会公平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社会公平与经济可行两个角度,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探索。首先阐明了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的标准,并且它的建设必须以弱势群体使用为前提;但是城市轨道交通在经济上却陷入了困境,并且阻碍了轨道交通的良性发展。针对弱势群体关怀及经济分配可行这一对立关系的研究,分析了轨道交通在经济收益上的具体分类,并且提出了土地开发为核心的利益回归机制策。

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筹资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筹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主导的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目标与意义
        1.1.1 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开发的需求
        1.1.2 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开发的不足
        1.1.3 问题的提出
        1.1.4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范围
        1.2.3 技术路线
    1.3 创新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1.4.1 结构安排
        1.4.2 主要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城市轨道交通与周边土地开发关系的研究
        2.1.1 城市轨道交通与周边土地的一体化开发
        2.1.2 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
        2.1.3 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开发的外部性问题
    2.2 政府主导的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开发研究
        2.2.1 国外政府主导的一体化开发研究现状
        2.2.2 国内政府主导的一体化开发研究现状
    2.3 企业主导的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开发研究
        2.3.1 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的一体化开发
        2.3.2 企业主导的一体化开发研究现状
        2.3.3 企业参与轨道交通一体化开发的投融资模式研究
    2.4 小结
3 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开发的理论分析
    3.1 一体化开发中的外部性问题
        3.1.1 外部性理论
        3.1.2 外部性问题的内部化解决
        3.1.3 外部性问题的长期性特征
    3.2 一体化开发中的交易成本问题
        3.2.1 交易成本理论
        3.2.2 一体化开发中的相关交易主体
        3.2.3 交易成本问题的解决路径
    3.3 政府主导和企业主导在一体化开发中的制度安排问题
        3.3.1 政府主导和企业主导制度安排下的策略区别
        3.3.2 政府主导和企业主导制度安排下的特征区别
        3.3.3 政府主导和企业主导制度安排下解决外部性及交易成本问题
4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开发现状与问题
    4.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开发的现状
        4.1.1 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及土地整理阶段
        4.1.2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阶段
        4.1.3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阶段
    4.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开发的问题与原因
        4.2.1 轨道交通企业与土地开发企业主体分离、各自为政
        4.2.2 土地规划利用与轨道交通开发结合不紧密,开发强度低
        4.2.3 土地及物业由非轨道交通企业持有,外部性无法内部化
        4.2.4 一体化开发模式协同度差、效率低、可持续性差
    4.3 我国一体化开发典型企业及案例
        4.3.1 深圳地铁集团的轨道与土地业务发展
        4.3.2 深圳地铁集团一体化开发中的投融资及规划运营
        4.3.3 我国轨道与土地一体化开发其他案例
    4.4 小结
5 日本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开发的企业主导模式
    5.1 日本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开发模式
        5.1.1 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及土地整理阶段
        5.1.2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投融资阶段
        5.1.3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阶段
    5.2 日本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开发的优势
        5.2.1 企业集轨道交通开发与土地开发多种功能为一体
        5.2.2 沿线土地与轨道交通开发紧密结合,高强度持续开发
        5.2.3 高密度的开发和灵活的容积率政策
        5.2.4 日本政府在一体化开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5.3 日本一体化开发典型企业及案例——东急集团与涩谷站
        5.3.1 东急集团的轨道与土地业务发展
        5.3.2 东急集团在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开发经营中的成就
        5.3.3 轨道交通站点与物业综合开发——涩谷站
    5.4 小结
6 香港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开发的企业主导模式
    6.1 香港“地铁+物业”的协同开发模式
        6.1.1 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及土地整理阶段
        6.1.2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投融资阶段
        6.1.3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阶段
    6.2 香港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开发的优势
        6.2.1 一体化的开发主体集多种功能于一身
        6.2.2 沿线土地与轨道交通开发紧密结合,高密度、多样性开发
        6.2.3 持有并合作发展物业,逐步开发土地及资源
    6.3 香港一体化开发典型企业及案例——港铁公司
        6.3.1 港铁公司的轨道交通与物业发展
        6.3.2 港铁公司在轨道交通与物业开发经营中的成就
        6.3.3 轨道交通站点与物业综合开发——青衣站
    6.4 小结
7 企业主导与政府主导的一体化开发效果评价对比分析
    7.1 一体化开发主体的评价特征与方法
        7.1.1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7.1.2 Kano模型
        7.1.3 评价方法总结
    7.2 一体化开发绩效评价方法构建
        7.2.1 绩效评价方法构建标准
        7.2.2 专家咨询及综合判断结果分析
        7.2.3 乘客需求角度指标验证
        7.2.4 一体化开发主体的绩效评价指标
    7.3 指标权重确定
        7.3.1 专家打分情况分析
        7.3.2 构造判断矩阵及修正
    7.4 绩效评价结果与比较
        7.4.1 东急集团绩效实证分析
        7.4.2 申通地铁集团绩效实证分析
        7.4.3 实证结果对比分析
8 结论及对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供需视角下我国城市发展轨道交通条件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数据来源
        1.2.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2.2 数据来源
    1.3 研究方法
        1.3.1 变异系数法
        (1)建立评价矩阵。
        (2)指标去量纲化处理。
        (3)指标权重计算。
        1.3.2 TOPSIS法
        (1)构造规范决策矩阵。
        (2)构造加权规范决策矩阵。
        (3)确定理想值和不理想值。
        (4)计算样本与理想值和不理想值的距离。
        (5)计算相对接近度。
        (6)排序。
2 结果与分析
    2.1 计算结果
    2.2 结果分析
3 结论

(3)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土地融资与规划之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投融资模式
    2.1 境内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现状
        2.1.1 轨道交通投融资发展历程
        2.1.2 境内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
    2.2 境外城市轨道交通融资模式分析
        2.2.1 东京模式
        2.2.2 新加坡模式
        2.2.3 香港模式
    2.3 小结
3 TOD模式对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作用机理及土地因素分析
    3.1 城市轨道交通TOD基本特征
        3.1.1 整体规划特征
        3.1.2 土地高强度开发特征
        3.1.3 商业资源综合开发特征
        3.1.4 社会资本参与特征
    3.2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与TOD模式互动机理
        3.2.1 传导机理构建
        3.2.2 传导机理分析
    3.3 土地要素融资与规划开发分析
        3.3.1 土地融资相关理论
        3.3.2 我国轨道交通土地融资中存在问题
        3.3.3 土地要素融资与轨道交通规划开发
    3.4 商业要素融资与规划开发分析
        3.4.1 商业要素融资相关理论
        3.4.2 城市轨道交通商业开发
        3.4.3 商业要素融资与轨道交通规划开发
    3.5 小结
4 城市轨道交通土地融资的规划模式的选择
    4.1 TOD模式原理介绍
        4.1.1 TOD模式的内涵
        4.1.2 TOD模式的主要功能
        4.1.3 TOD模式的规划要点
    4.2 TOD模式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应用
        4.2.1 城市轨道交通TOD模式的发展思路
        4.2.2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用地控制
5 城市轨道交通TOD模式的案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及现状分析
    5.2 功能定位与开发模式
        5.2.1 功能定位
        5.2.2 开发模式分析
    5.3 用地结构布局
        5.3.1 用地性质现状分析
        5.3.2 开发强度控制
    5.4 交通系统组织
        5.4.1 站点立体交通组织
        5.4.2 交通接驳组织
        5.4.3 停车系统规划
    5.5 小结
6 我国轨道交通践行TOD模式的建议
    6.1 土地政策问题及建议
    6.2 规划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沈阳地铁四号线沈阳北站站地上地下空间整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功能需要
        1.1.2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建设需要
        1.1.3 站点周边土地空间的高效使用需求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2 理论综述及项目分析
    2.1 理论概述
        2.1.1 整合设计理论
        2.1.2 TOD发展模式理论
        2.1.3 城市建筑一体化理论
    2.2 项目背景
        2.2.1 站点简介
        2.2.2 项目概况
        2.2.3 交通区位
        2.2.4 周边建筑功能
    2.3 车站设计方案
        2.3.1 车站平面设计
        2.3.2 车站换乘设置
    2.4 地铁站域空间整合典型案例分析
        2.4.1 上海人民广场站
        2.4.2 南京新街口站
        2.4.3 大阪站轨道交通综合体
    2.5 本章小结
3 沈阳北站站地上地下空间交通整合
    3.1 沈阳北站站换乘预测及疏解比例
    3.2 地铁枢纽站地上空间交通整合
        3.2.1 与公交枢纽站的交通整合
        3.2.2 与非机动车的交通整合
    3.3 地铁枢纽站地下空间交通整合
        3.3.1 地铁换乘线路的交通整合
        3.3.2 铁路车站的交通整合
        3.3.3 私家车的交通整合
        3.3.4 出租车系统的交通整合
    3.4 本章小结
4 沈阳北站站地上地下空间功能整合
    4.1 交通空间与商业空间的功能整合
        4.1.1 交通空间及商业空间的特征分析
        4.1.2 交通空间及商业空间的设计原则
        4.1.3 交通空间与商业空间的互动关系
        4.1.4 交通空间与商业空间的整合设计
    4.2 流动空间与驻留空间的功能整合
        4.2.1 流动空间与驻留空间的整合必要性
        4.2.2 流动空间与驻留空间的布局模式
        4.2.3 流动空间与驻留空间的整合设计
    4.3 基础设施空间的整合
        4.3.1 基础设施空间整合的内容
        4.3.2 基础设施空间整合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沈阳北站站地上地下空间形态整合
    5.1 与周边环境的空间形态整合
        5.1.1 与外部空间的形态整合
        5.1.2 内部空间的形态整合
    5.2 基于局部空间尺度的空间形态整合
        5.2.1 地铁四号线设计客流预测
        5.2.2 换乘通道设施的空间尺度验证
        5.2.3 站厅层设施的空间尺度验证
        5.2.4 站台层设施的空间尺度验证
        5.2.5 事故疏散的空间尺度验证
    5.3 公共空间导向性的形态整合
        5.3.1 空间秩序性
        5.3.2 空间识别性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研究 ——以PPP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文章结构 第二章
    轨道交通概述及PPP概述 第一节
    轨道交通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轨道交通的经济特点 第三节
    轨道交通投融资概述 第四节
    PPP的基本概念 第五节
    轨道交通投融资与PPP的结合 第三章
    国外典型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情况研究 第一节
    英国伦敦轨道交通投融资情况研究 第二节
    法国巴黎轨道交通投融资情况研究 第三节
    德国柏林轨道交通投融资情况研究 第四节
    日本东京轨道交通投融资情况研究 第五节
    新加坡轨道交通投融资情况研究 第四章
    国内典型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情况研究 第一节
    北京轨道交通投融资情况研究 第二节
    上海轨道交通投融资情况研究 第三节
    广州轨道交通投融资情况研究 第四节
    深圳轨道交通投融资情况研究 第五节
    香港轨道交通投融资情况研究 第五章
    典型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国外典型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比较研究 第二节
    国内典型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比较研究 第六章
    以PPP优化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的研究 第一节
    典型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运用PPP的经验借鉴 第二节
    以PPP优化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的实施建议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意义
二、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特点
     (一) 投融资金额大且回收周期长
     (二) 产品周期长, 资金使用灵活性差
     (三) 社会效益大, 排除无偿收益难
     (四) 经济效益网络化发展需求
三、国外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方式借鉴
     (一) 英国伦敦模式
     (二) 法国巴黎模式
     (三) 日本东京模式
     (四) 新加坡模式
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建议
     (一) 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实现可持续经营
     (二)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定位政府角色
     (三) 探寻投融资主体多元化道路, 创新投融资模式

(7)与城市片区相协调的城市轨道交通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的作用特征分析
    2.1 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2 轨道交通技术特征分析
    2.3 轨道交通经济特征分析
    2.4 轨道交通对城市时空关系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轨道交通与城市片区耦合发展分析
    3.1 耦合发展概念
    3.2 耦合发展分析要素
        3.2.1 耦合维度分析指标
        3.2.2 耦合程度分析指标
    3.3 耦合发展机制
    3.4 耦合发展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轨道交通资源与城市片区协调配置评价
    4.1 轨道交通站点资源配置
    4.2 轨道交通线路资源配置
    4.3 轨道交通网络资源配置
    4.4 轨道交通制式选择
    4.5 基于AHP的轨道交通与城市片区耦合程度评价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轨道交通运营资源与城市片区耦合方法研究
    5.1 轨道交通运营资源调控方法
    5.2 轨道交通运营资源调控对与城市片区耦合的意义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案例分析—重庆轨道交通四号线优化
    6.1 重庆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6.2 重庆市轨道交通四号线概况
    6.3 四号线形态协调优化——起点西延
    6.4 四号线运营协调优化——车辆制式选择与网络化运营
        6.4.1 四号线运行交路优化设计
        6.4.2 四号线越线运行方案设计
        6.4.3 四号线跨线运行方案设计
    6.5 前后方案耦合度评价结果对比
    6.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基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选址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国内外公共自行车系统应用现状
        1.2.1 发展历程
        1.2.2 国外应用现状
        1.2.3 国内应用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与公共自行车换乘特性分析
    2.1 城市轨道交通特征分析
    2.2 公共自行车系统功能定位
    2.3 两者换乘特性分析
        2.3.1 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类别及出行目的分析
        2.3.2 租赁点覆盖范围分析
第三章 基于轨道交通换乘的公共自行车借还需求预测模型研究
    3.1 换乘轨道交通出行者选择出行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3.2 租赁点公共自行车借还需求特性分析
        3.2.1 需求分布不均衡性
        3.2.2 租赁点借还需求不平衡性
        3.2.3 停车桩与自行车周转率
        3.2.4 高峰小时借还车系数
    3.3 基于轨道交通换乘的公共自行车借还需求预测模型
        3.3.1 多项Logit模型及算法
        3.3.2 公共自行车需求预测模型的建立
第四章 基于轨道交通换乘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选址规划模型研究
    4.1 租赁点选址规划原则
        4.1.1 选址规划思路
        4.1.2 影响因素分析
        4.1.3 租赁点布设原则
    4.2 常用设施选址模型
        4.2.1 选址问题分类
        4.2.2 选址模型分类
    4.3 双层规划模型
        4.3.1 双层规划问题概述
        4.3.2 双层规划模型定义
        4.3.3 双层规划模型求解算法
    4.4 基于轨道交通换乘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选址双层规划模型
        4.4.1 模型假设
        4.4.2 模型构造
        4.4.3 模型求解算法
第五章 算例分析——杭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钱江路站公共自行车租赁点选址与规模优化
    5.1 钱江路地铁站及周边区域概况
    5.2 公共自行车借还需求量预测
    5.3 公共自行车租赁点选址规划方案
    5.4 规划方案与实际布设情况对比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综合开发模式研究 ——以北京地铁13号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基本理论
    2.1 城市轨道交通定义概述
    2.2 城市土地开发理论概述
        2.2.1 地价理论
        2.2.2 土地区位理论
        2.2.3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利用关系探究
    3.1 轨道交通建设对沿线土地利用的影响
        3.1.1 轨道交通对沿线土地利用影响的范围界定
        3.1.2 轨道交通廊道效应对沿线土地利用的影响
        3.1.3 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土地价值的影响
    3.2 沿线土地利用对轨道交通建设的影响
        3.2.1 土地利用对交通需求的影响
        3.2.2 土地利用对轨道交通布局的影响
    3.3 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馈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综合开发模式探究
    4.1 综合开发理论概述
    4.2 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综合开发途径
        4.2.1 车站统一规划
        4.2.2 车站2km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统一规划分析
        4.2.3 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统一规划
    4.3 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综合开发方式
        4.3.1 出让沿线土地
        4.3.2 房地产自主开发
    4.4 TOD开发模式核心技术问题分析
        4.4.1 城市中心与站点的耦合和优化
        4.4.2 合理开发地下空间
        4.4.3 客流量平流策略制定
    4.5 TOD开发模式的意义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京地铁十三号线TOD模式现状探究
    5.1 北京地铁十三号线简介
    5.2 北京地铁十三号线个案解析
        5.2.1 五道口站
        5.2.2 东直门站
        5.2.3 北苑站
    5.3 北京地铁十三号线TOD模式的现状
        5.3.1 城市发展与轨道交通互动发展模式未能建立
        5.3.2 未能有效控制轨道交通设施周围土地
        5.3.3 未能建立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模式
        5.3.4 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未协调
    5.4 改进北京地铁十三号线TOD模式的建议
        5.4.1 建立轨道交通建设资金保障制度
        5.4.2 优化周边地区土地利用策略
        5.4.3 加强城市交通需求侧管理
        5.4.4 协调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筹资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主导的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一体化开发研究[D]. 滕梓源.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供需视角下我国城市发展轨道交通条件综合评价研究[J]. 焦柳丹,朱影含,许慧,申立银. 现代城市研究, 2020(10)
  • [3]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土地融资与规划之关系的研究[D]. 邹顺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沈阳地铁四号线沈阳北站站地上地下空间整合设计研究[D]. 赵月.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研究 ——以PPP视角[D]. 郑逸. 厦门大学, 2017(05)
  • [6]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问题研究[J]. 王虹静. 华北金融, 2017(04)
  • [7]与城市片区相协调的城市轨道交通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孙谭勇.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8]基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选址规划研究[D]. 沈翔. 长安大学, 2015(01)
  • [9]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综合开发模式研究 ——以北京地铁13号线为例[D]. 王伟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10]城市轨道交通的“社会公平”与“利益平衡”探讨——基于“S-E”发展模式视角[A]. 吴芳芳,黄俊卿. 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2013

标签:;  ;  ;  ;  ;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融资渠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