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留系统重构方法研究

遗留系统重构方法研究

一、遗留系统重构方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芮[1](2021)在《遗留代码的MapReduce并行化重构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茹[2](2021)在《遗留系统重构过程中微服务提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软件系统需求的不断快速演化,应用程序的规模不断扩大,曾经由一个团队开发维护的应用程序变成一个庞大的单体系统。单体系统不能满足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而且导致开发速度缓慢、部署周期延长、难以扩展和可靠交付、不能适应新的技术栈,针对这些问题,许多组织将单体遗留系统重构为微服务架构系统。领域驱动设计(DDD)为每一个子域定义单独的领域模型和限界上下文,而把子域定义为服务,限界上下文作为服务的边界为服务确定粒度。论文基于领域模型和服务的关系,设计了一种基于遗留系统模型领域划分提取微服务的方法,领域模型划分借助于潜在语义分析(LSA)。首先,建立LSA模型并计算类文档之间的余弦相似度,将类文档作为节点,类文档之间的相似度值排名在LSA模型主题数范围内的,就在两个类之间建立边,边的权重用类文档之间的相似度值来表示,从而构建出单体系统的无向加权图。然后,基于社区发现的加权GN算法将单体系统的无向加权图拆分为若干个连通子图,从而获得微服务候选者。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微服务接口描述规范,给出了微服务接口描述方法。最后,论文使用综合了内聚度和耦合度两个方面的模块化质量(MQ)指标对所采用的方法进行评估,并使用三个典型的软件系统对本文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将本文方法提取的微服务候选者与其他文献所提方法得到的微服务候选者进行对比和评估,结果证明本文所提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

苗青青[3](2021)在《软件体系结构重构与微服务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业务需求的快速变化,对系统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可扩展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单体架构的缺点日益凸显。从系统架构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更加灵活、易扩展的系统,以满足需求的变化。微服务是一种解决这种需求的软件架构风格。将系统重构为微服务体系结构可以降低系统为了适应新环境、新需求而重新实现的资源成本,提高系统的可用性。访问弹性大、业务需求变化明显、可扩展性差的单体系统可以在重构后充分利用微服务,将微服务部署到云平台上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遗留系统向微服务架构重构的过程,提出一种基于可重构微服务描述文件的软件体系结构自动重构方案。在微服务重构过程中,部分迭代重构是全部重构的基础。本文着重研究部分重构,通过体系结构重构将遗留系统的部分功能重构为微服务,并针对重构过程中的数据库拆分、数据同步、微服务实现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基于上述重构方案,结合SpringCloud框架重构了一款在线英语学习平台。将系统中的部分功能重构为微服务,并解决了重构所带来的数据库识别及拆分、数据同步、服务实现等问题。最后对重构后的系统进行测试,重构后的系统业务功能正常,运行稳定,提升了系统的可用性和可扩展性,进而验证了重构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张煜堃[4](2020)在《面向遗留系统的微服务识别方法》文中认为随着软件复杂性及规模的剧增,单体式的系统架构因其在构造、演化、部署等方面的固有缺陷,越来越无法满足快速变化的不确定需求下对响应能力和规模弹性的要求。微服务架构将软件应用构造为一系列规模较小、定义良好、分布式自治的服务构件,可支持独立部署与独立演化,已成为当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及工业界代替单体架构的主流方法。现有学术文献指出,从遗留单体系统迁移至微服务架构系统的关键挑战在于如何合理的划分遗留系统并从中识别出微服务,其划分决策将直接影响各微服务的功能完整性与独立性以及其部署、维护、演化中非功能性的考量,进而影响系统架构设计的整体质量。但工程实践证明,微服务的识别过程是一项耗时耗力且严重依赖于架构师个人经验的工作。学术界的相关工作大部分都基于一个非常理想的假设,即认为文档、设计模型、代码等都可以直接获得,这并没有考虑到遗留系统普遍存在文档缺失、代码文档未对齐、代码因竞争性或保密性因素无法向外提供的具体情况;部分学者的最新研究已开始关注该假设的不合理性,但都基于单一功能性视角实施微服务系统架构决策,未能系统地刻画微服务架构系统在设计、研发、运维以及演化中的综合性指标,其结果可能造成识别结果功能失准或性能失恰。鉴此,本研究论文尝试讨论一种基于综合性指标的微服务识别框架,特别地,我们提出了一种以典型的功能性指标(内聚与耦合性)及非功能性指标(CPU与内存负载均衡)为依据的面向遗留系统的微服务识别方法。该方法仅依赖于系统日志,具备文档无关(document-free)、代码无关(code-free)特性,是从遗留系统识别微服务的自动化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遗留系统文档缺失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剖面的运行案例生成和日志采集的方法。首先使用层次化剖面为文档缺失的遗留系统组织功能说明,由此生成运行案例,然后在JMeter工具的帮助下,将案例运行到受Kieker和Jvisual VM监控的黑盒系统中,从而完成功能日志和非功能日志的采集。其次,针对现有研究一般只考虑单一功能视角的缺陷,提出了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微服务识别方法,该方法在识别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功能指标和非功能指标。首先识别作为系统中的关键单元的控制对象以及聚合在控制对象周围的附属对象,然后量化两者之间的功能关系和非功能关系,最后通过优化高内聚,低耦合以及负载均衡等多个目标,实现对遗留系统的进行切分,生成微服务候选集合。然后,实现原型工具,以Web应用的形式,支持识别方法的使用,并为识别结果提供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最后,该方法的识别结果在定制化的评估系统中和其他方法进行了评估对比,评估结果说明生成的微服务候选集合在确保高内聚和低耦合的前提下,具有更加均衡的性能负载分布。

周澎[5](2020)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手法研究 ——以西安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的产业结构向“退二进三”的目标升级,对高科技的技术进行开发和引用,城市的类型也从工业化时代的“生产城市”向后工业时代的“消费城市”转化,进而带来城市中旧工业难以生存的情况,传统工业逐渐衰败,面对对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将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相协调?如何在遵循原真性的原则下发挥其最大的使用价值?这些问题都是现实中急需解决的。本文以旧工业建筑空间改造设计手法研究为核心,结合西安旧工业建筑改造实例为主体研究对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追溯与建构,第二部分梳理西安工业建筑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并展开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空间再利用具体实例现状调研与分析,第三部分总结具体改造设计方法。第一部分由前两章基础理论研究内容构成,第一章首先分析当前城市更新背景下旧工业建筑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梳理相关宪章与理论的发展,确定选题依据与目标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整体方法与框架。第二章则进一步深入阐述了关于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空间再利用理论基础与发展,界定了相关概念,结合再利用动因,分析其改造由“静态”保护理念向多层级的保护与利用理念的转变,在遵循改造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不同旧工业建筑改造类型与方式。第二部分为全文核心部分,其中第三章梳理了西安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沿革,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工业空间格局演进过程与旧工业建筑遗存的分布,结合现状遗存整体分布情况,重点研究三个典型片区的具体优势与存在问题,进而分类总结了西安旧工业建筑空间现状类型特征与相应改造再利用设计模式。第四章与第五章内容展开两个具体旧工业建筑片区空间改造实证研究,分别从区位背景,建筑群体外部环境,单体建筑三个层面论述其空间特征,结合现状改造措施,以此为重点,分别提出相应的整体与单体改造策略,针对设计策略的基础研究,从整体环境空间序列重构、单体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方面提出相对应的改造再利用设计具体操作方法。最后为总结和思考部分,以西安具体旧工业建筑实例改造策略与设计手法为基础,结合经典案例,探讨有关于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操作语汇。

王雪[6](2020)在《旧城更新背景下基于本土社区的遗产保护研究 ——以天津为例》文中认为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土地与住房供给的市场化改革迅速推进,城市空间的交换价值逐渐压倒使用价值,于是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以房地产为导向的空间重构。伴随着旧城区的物质环境、产业结构与社会阶层的全方位升级,很多历史久远的传统邻里街坊遭到致命破坏。历史城区不仅是城市发展轨迹的实物见证,也是本土社区赖以生活的家园,承担着居民的物质、精神、情感和社会需求。从人文主义遗产保护视角,受资本支配的理性主义城市重构不仅造成历史肌理的结构性破坏,更是将承载着文化与记忆、向景观中注入了情感与意义的社区彻底解构,而历史环境与本土社区之间动态的、迭代的、具体的互动关系恰是遗产社会价值的体现;从空间正义视角,与社区福祉相悖的城市空间生产与分配机制暴露出资本扩张与社会公平之间的深刻矛盾,而保障社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实现遗产社会价值的前提。天津是一座有着600余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同时也是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先锋城市,其过往二十余年的城市建设历程暴露出经济增长、遗产保护与社区需求之间的多重矛盾。论文以天津为例,基于对中心城区12个历史片区的社区调查(信息收集方法包括实地观察、访谈与问卷调查),围绕着历史环境与本土社区的关系展开研究,以期为历史城区更新与保护过程中实现历史环境延续性、社区生活质量和城市综合发展三者之间平衡的可行性策略提供现实借鉴,方能利于历史城区在当代生活中作为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价值。论文各章以人地关系为线索展开,总体分为三大部分:首先建构历史城区中人地关系在不同语境下的理论体系(第2章),然后基于实证研究阐明当代城市人地关系破坏的表现及动因(第3、4章),最后基于实证研究揭示不同人地关系对遗产保护的不同影响(第5、6章)。各章具体内容如下:第2章理清历史城区更新与保护议题中以本土社区为中心的问题群,按照对本土社区的文化权利关照、微观心理关照和城市权利关照三个维度建构理论体系;第3章分析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对人地关系的普遍威胁及其在社区尺度的消极结果,并且以西沽南为例基于对人地纽带特征的详细分析揭示城市空间重构对本土社区的破坏作用;第4章分析这种人地纽带破坏在中国乃至天津具体的经济、社会、政治背景下的动力机制;第5章以兆丰路社区为例揭示了在居住需求与现实利益因素的介入下,人地关系恶化导致遗产保护面临来自社区的阻力;第6章通过考察老城厢拆除以后当地居民自发抢救老城文化的行为,展现了人地情感纽带对推动遗产保护发挥的积极作用,及其体现出的遗产社会价值的韧性。论文从人地纽带视角切入,将着眼点由城市遗产的实物对象转向其中容纳的社会群体,从人情化和正义性两方面使遗产社会价值的人本思想得到全面阐发。通过对社区的微观研究可以将历史环境中相对隐形的文化、心理和日常生活方面呈现出来,使旧城更新中的遗产去留争议从建筑文化和空间经济之间的价值权衡向社会层面扩充。而且,论文以当下中国城市最具争议性的危旧改造现象为背景,将遗产社会价值、城市权利、士绅化、失所等国际关心的议题落地本土化分析。

秦梓洋[7](2020)在《遗留代码可分布式并行性分析及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计算模型,拥有并行性、可扩展性及高可靠性等诸多优势。在此背景下,将遗留系统移植到云平台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移植过程中,为了充分利用云计算的并行优势,有必要根据云计算编程模型重构遗留代码,而重构的前提是遗留代码可分布式并行。为了分析遗留代码的可分布式并行性,本文提出可分布式并行性判定规则DPDR(Distributed Parallelizability Determining Rules),并且将其细化为四类可分布式并行性判定特性:数据依赖性、连续依赖性、非同源性和随机性,基于此设计了可分布式并行性分析算法。现实中并非所有遗留代码都可以分布式并行,本文提出优化方法对无法分布式并行的代码进行优化。优化方法将上述四类可分布式并行性判定特性分为强、弱两种类型,然后将遗留代码分为三类:无特性遗留代码、具有弱特性的遗留代码和具有强特性的遗留代码,并提出了源文件组织方法使无特性遗留代码的输入文件符合Hadoop输入规范,提出了源文件重组方法使具有弱特性的遗留代码实现分布式并行,提出了迭代分级方法使具有强特性的遗留代码实现局部并行从而提高性能。最后,开发了工具DPAO(Distributed Parallelizability Analyzer and Optimizer),并使用该工具开展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工具能够有效分析遗留代码的可分布式并行性,源文件重组方法能够有效地使遗留代码分布式并行,迭代分级方法能有效地实现遗留代码局部并行。

胡佑蓉[8](2020)在《基于WinUSB与Named Pipe的遗留系统驱动升级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与科技的迅速发展,操作系统的更新换代速度逐渐加快,而硬件设备更新速度较慢。由于原有的硬件驱动不适应新的操作系统,而导致原始版本的软件系统不再在新的操作系统适用,遗留下来的软件系统就成为了遗留系统。在软硬件协同开发中,当软件不能适用于新的操作系统时,用户想在新的操作系统使用原有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这时传统的遗留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用户新的需求了。但原来的系统包含了大量的领域知识和关键信息,若丢弃重新开发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若重新使用户购买新的设备,又比较昂贵,且旧的硬件设备搁置会造成浪费。最好的方式是对遗留系统再次开发,怎样缩短开发时间,降低开发成本,使系统能够尽快发布并投入使用,是遗留系统再工程面临的一大难题。现需要在原有遗留系统的基础上,修改很少的遗留代码,不用更换硬件设备,满足用户新的需求,使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能够在新的操作系统跑起来。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了用户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的优缺点,最终采用WinUSB和Named pipe技术作为中间件来代替原有的驱动,实现对遗留代码的改造,从而使软件系统与硬件设备成功通信。本文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据用户需求,围绕高分辨扫描电致发光显微成像系统的遗留代码进行分析,分析遗留系统再工程的解决方案。第二部分通过设计多种技术方案,对比多种方案来选择最可靠的解决方案。本文对遗留系统的业务逻辑进行封装,可以尽快的发布原系统且不改变原有功能,以C/S模型进行讨论,分析了可能遇到的性能和并发问题,最终提出了WinUSB和Named pipe技术作为中间件来代替原有的驱动,实现对遗留代码的改造。第三部分讲述WinUSB驱动的特点、设计和实现细节,以及介绍命名管道特点和命名管道通信机制,以及命名管道服务器的实现细节。第四部分:分别对WinUSB和命名管道服务器进行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并对GUI进行了测试,将原始的实验数据与使用WinUSB和命名管道服务器作为新驱动的遗留系统得到的实验数据对比,得出以WinUSB和Named pipe技术作为中间件来代替原有的驱动,实现驱动升级是有效的,且降低了原有系统的耦合性,增加了遗留系统的可持续性。

刘旺森[9](2019)在《基于微服务架构的遗留系统重构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随着软件生命周期的迭代演进以及产品需求的不断扩展,原始单体遗留系统扩展性差、灵活性低的弊端日渐明显,如果继续生产运营需要从架构级别对其进行重构。而目前业界比较流行的微服务架构旨在将系统拆分成一个个粒度合适的微服务进行单独开发与部署运行,这种架构形式在满足系统功能之外,对系统的非功能特性也有显着提升。论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微服务重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基于SpringCloud的遗留系统重构方法,为遗留系统的微服务重构以及具体实现提供了方法指导。重构方法针对微服务化过程中出现的关键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同时基于目前比较流行的分布式框架SpringCloud给出了实现方法。基于上述提出的重构方法,论文针对一个购物商城遗留系统开展了重构实践。经过对原系统的架构分析以及重构设计,首先完成了商品服务、订单服务、用户服务、购物车服务以及搜索服务的拆分和封装,对原系统的商品详情页展示、用户注册登录以及创建订单功能进行了实现。其次,针对微服务架构中出现的数据一致性、异常处理、容错机制、监控等问题进行了相关处理。经过测试,重构后的系统能够实现系统原有功能,运行效率和系统可用性较重构前有明显改善,实践结果验证了重构方法的有效性。

王文孟[10](2019)在《基于MapReduce编程模型的遗留代码重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遗留系统的响应速度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但其承载着大量领域知识和关键资源,简单丢弃重新开发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作为一种商业计算模型,云计算具有虚拟化、资源弹性扩展、按需服务等优势,吸引着众多组织将遗留系统迁移到云平台上,以便重用遗留系统并提高大数据处理的效率。MapReduce是云计算中以并行方式处理海量数据的有效编程模型,将可并行化的遗留代码自动化地映射到MapReduce模型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目前,在基于MapReduce的代码重构研究中,针对程序设计语言到MapReduce的重构研究较少,现有重构方法及工具不够成熟。为实现云移植中Java遗留代码的有效重构,本文提出了一种将特定串行代码重构到MapReduce模型的重构方法,使得重构后的MapReduce代码在处理大数据集时更加高效。本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首先,完成可重构循环的数据处理类型划分与判定。将涉及大数据处理的遗留代码按照业务逻辑划分为四种类型,利用字符串匹配算法计算抽象语法树序列间的相似度,根据得到的最大相似值判断可并行循环的数据处理类型。然后,为每种类型提出相应的重构算法以指导重构过程。重构过程包括两部分,一是通过分析可并行循环所对应的抽象语法树,判断出原循环代码中每条语句的类型,二是根据重构算法将语句重构到MapReduce代码模板的对应部分。最后,基于文中提出的重构方法开发了重构支持工具。该工具实现了可并行循环定位、抽象语法树转换、可并行代码的数据处理类型判定、遗留代码重构四项功能。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重构方法有效,能够正确的将串行代码重构为MapReduce代码,而且重构后的目标代码在处理大数据集时比原串行代码更为高效。重构方法的使用有助于实现企业对遗留系统资源的重用,同时提升大数据业务的处理效率。

二、遗留系统重构方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遗留系统重构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遗留系统重构过程中微服务提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微服务架构
        2.1.1 微服务架构的理论基础
        2.1.2 微服务的衡量标准
    2.2 领域驱动设计思想
        2.2.1 领域驱动设计的相关概念
        2.2.2 DDD和微服务的关系
    2.3 LSA潜在语义分析
        2.3.1 TF-IDF算法
        2.3.2 SVD奇异值分解
    2.4 社区发现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领域驱动设计思想的微服务识别和描述
    3.1 总体概述
    3.2 基于领域驱动设计思想的微服务识别
        3.2.1 LSA模型计算类文档的相似度
        3.2.2 构建单体系统的无向加权图
        3.2.3 拆分单体系统的无向加权图
    3.3 微服务接口描述
        3.3.1 微服务接口发现
        3.3.2 微服务接口规范定义
        3.3.3 微服务接口描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具开发与实验验证
    4.1 原型工具设计与开发
        4.1.1 开发环境
        4.1.2 原型工具设计
    4.2 实验步骤
    4.3 微服务提取
        4.3.1 JPetStore单体系统的微服务提取
        4.3.2 Spring Boot Pet Clinic单体应用程序的微服务提取
        4.3.3 Solo单体系统的微服务提取
    4.4 对比与评估
        4.4.1 JPetStore
        4.4.2 PetClinic
    4.5 微服务接口描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未来工作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软件体系结构重构与微服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1.3.1 论文主要工作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2.1 遗留系统与微服务架构概述
        2.1.1 遗留系统概述
        2.1.2 微服务架构概述
    2.2 SpringBoot和SpringCloud
        2.2.1 SpringBoot
        2.2.2 SpringCloud
    2.3 XML和Dom4j
        2.3.1 XML
        2.3.2 Dom4j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构方案与自动重构方法
    3.1 重构方案概述
    3.2 模型自动重构方法
        3.2.1 方法概述
        3.2.2 方法实现
    3.3 数据库识别及拆分
        3.3.1 数据表识别
        3.3.2 数据库拆分
    3.4 数据同步
    3.5 服务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遗留系统重构实践
    4.1 遗留系统重构分析
        4.1.1 实验环境
        4.1.2 遗留系统分析
    4.2 体系结构重构
        4.2.1 遗留系统体系结构
        4.2.2 体系结构重构过程
    4.3 数据库划分
        4.3.1 系统数据表识别
        4.3.2 系统数据库拆分
    4.4 微服务实现
        4.4.1 微服务架构搭建
        4.4.2 微服务业务模块实现
        4.4.3 数据通信
    4.5 系统数据同步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和部署
    5.1 测试目标和环境
        5.1.1 测试目标
        5.1.2 测试环境
    5.2 功能测试
        5.2.1 用户注册/登录测试
        5.2.2 单词模块测试
    5.3 性能测试
        5.3.1 并发测试
        5.3.2 可靠性测试
    5.4 系统部署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面向遗留系统的微服务识别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单体架构
        1.1.2 微服务架构
        1.1.3 微服务架构迁移
    1.2 研究现状及选题依据
        1.2.1 研究现状
        1.2.2 选题依据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微服务识别方法的整体框架
    2.1 研究问题
    2.2 面向遗留系统的微服务识别方法框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剖面的运行案例生成和日志采集方法
    3.1 问题分析和相关研究
    3.2 基于剖面的运行案例生成和日志采集方法整体框架
    3.3 基于剖面的运行案例生成
        3.3.1 剖面构造
        3.3.2 运行案例生成
        3.3.3 多角度策略的运行案例补全方法
        3.3.4 基于剖面的JPetStore运行案例生成过程
        3.3.5 JPetStore运行案例功能覆盖率
    3.4 以JPetStore为例的功能日志和非功能日志的采集
        3.4.1 功能日志采集
        3.4.2 非功能日志采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微服务识别方法
    4.1 问题分析和相关研究
    4.2 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微服务识别方法整体框架
    4.3 识别方法的数据处理
        4.3.1 数据预处理
        4.3.2 控制对象的识别方法
        4.3.3 关系矩阵的构建方法
    4.4 面向微服务识别的多目标遗传算法
        4.4.1 面向微服务识别的多目标问题建模
        4.4.2 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 II
        4.4.3 面向微服务识别的多目标遗传算法设计
    4.5 微服务识别结果模型化方法
        4.5.1 微服务识别结果的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
        4.5.2 微服务识别结果模型化方法
    4.6 原型工具的实现
        4.6.1 原型工具架构设计和实现
        4.6.2 案例分析和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评估系统和评估实验
    5.1 评估系统
        5.1.1 微服务独立性评估
        5.1.2 微服务性能分布评估
    5.2 评估实验设计
        5.2.1 实验对象
        5.2.2 AMI中的参数设置
        5.2.3 对比方法
    5.3 实验结果和分析
        5.3.1 基于独立性评估方式的结果和分析
        5.3.2 基于性能分布评估方式的结果和分析
        5.3.3 结果总结
    5.4 局限性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手法研究 ——以西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西安城市更新下的“增量”转“存量”
        1.1.2 城市工业遗产的亟待保护
        1.1.3 后工业时代消费空间观念转变
    1.2 旧工业建筑概念界定与特征
        1.2.1 旧工业建筑相关概念界定
        1.2.2 旧工业建筑空间类型特征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研究历程
        1.4.2 相关纲领文献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理论基础与发展
    2.1 工业建筑发展背景
        2.1.1 工业建筑兴起与发展
        2.1.2 工业建筑与现代主义
        2.1.3 工业建筑艺术化与遗产化时期
    2.2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动因
        2.2.1 改造与再利用概念辨析
        2.2.2 城市旧工业区空间结构调整
        2.2.3 旧工业产业调整与置换
        2.2.4 实践主体关系的互动与平衡
    2.3 旧工业建筑保护再利用理念
        2.3.1 静态保护修复理念
        2.3.2 动态再循环理念
        2.3.3 分级保护与再利用理念
    2.4 旧工业建筑改造设计基本原则
        2.4.1 尊重历史本体的真实性原则
        2.4.2 强调新旧共生的整体性原则
        2.4.3 基于建筑更新的动态性原则
    2.5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实践
        2.5.1 城市事件策动类型
        2.5.2 创意产业导入类型
        2.5.3 文化教育综合类型
        2.5.4 商业消费嫁接类型
        2.5.5 居住生活开发类型
        2.5.6 工业景观再生类型
    2.6 本章小结
3 西安旧工业建筑历史发展概况
    3.1 西安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沿革
        3.1.1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1869—1934)
        3.1.2 近代工业起步发展时期(1835—1948)
        3.1.3 社会主义初步发展时期(1949—1962)
        3.1.4 现代工业曲折发展时期(1963—1978)
    3.2 西安近现代城市工业空间格局演进历程
        3.2.1 清末、民国时期——近代工业格局雏形初构
        3.2.2 “一五计划”时期——现代工业基础格局奠基
        3.2.3 “二五计划”时期——现代工业基础格局混乱
        3.2.4 “三线建设”时期——现代工业基础格局成型
    3.3 西安重要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3.1 韩森寨地区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3.2 大庆路地区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3.3 纺织城地区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3.4 西安既有旧工业建筑空间类型及改造再利用实践现状
        3.4.1 西安既有旧工业建筑空间类型特征
        3.4.2 西安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实践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西安大华纱厂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研究
    4.1 西安大华纱厂更新改造背景分析
        4.1.1 区位背景
        4.1.2 历史沿革
    4.2 基于原有整体环境空间特征的改造发展模式
        4.2.1 基于保护修缮的空间谨慎加减——密度疏解
        4.2.2 边界的介入与渗透——城市街区的形成
        4.2.3 历史工业建筑转向商业消费空间——“符号的象征”
    4.3 总体环境空间序列重构
        4.3.1 功能业态构成
        4.3.2 公共空间与流线构成
    4.4 基于原有单体建筑空间特征的改造策略——“空间——事件”:边界介入与组织的空间序列
    4.5 单体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
        4.5.1 增补叠加式屋顶标识空间——一期生产厂房
        4.5.2 并置开放式柔性廊空间——二期生产厂房
        4.5.3 织补围合式院空间——老南门办公区及动力用房
        4.5.4 扩张包容式庭空间——厂区锅炉房
        4.5.5 折叠嵌入式体空间——新布厂车间
    4.6 本章小结
5 陕钢厂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研究
    5.1 陕钢厂更新改造背景分析
        5.1.1 区位背景
        5.1.2 历史沿革
    5.2 基于原有整体环境空间特征的改造发展模式
        5.2.1 面向产业的恢复与安置
        5.2.2 面向大学校园的改造
        5.2.3 面向房地产项目的推到重建
        5.2.4 面向老钢厂创意设计产业园的整体改造
    5.3 总体环境空间序列重构
        5.3.1 功能业态构成
        5.3.2 公共空间与流线构成
    5.4 基于原有单体建筑空间特征的改造策略——“多米诺”结构框架与自由平面:相似结构单元下的空间拓扑与界面异质拼贴
    5.5 单体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
        5.5.1 外部相邻异质体量扩建与内部多重空间重组型——产业园7.8号楼
        5.5.2 外部界面消解与内部盒体嵌入——1.2号教学楼
        5.5.3 外部基本保留原状与内庭空间围合——产业园 11 号楼
        5.5.4 外部体量局部加减与内部多层级空间叠置——产业园12号楼
    5.6 本章小结
6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语汇
    6.1 基于外部整体环境的空间再利用操作
        6.1.1 外部整体环境肌理拆分与整合
        6.1.2 外部整体环境界面连续与引导
        6.1.3 外部整体环境公共空间介入与渗透
    6.2 基于建筑外部空间体量的介入与共生操作
        6.2.1 空间体量的介入
        6.2.2 空间体量的并置
        6.2.3 空间体量的叠加
    6.3 基于建筑界面的整合与重塑操作
        6.3.1 界面的自性整合
        6.3.2 界面的片段(废墟)处理
        6.3.3 界面的消解渗透
        6.3.4 界面的拼贴异质
    6.4 基于建筑内部空间秩序重构操作
        6.4.1 拆分与重组——空间的自由与流动
        6.4.2 叠合与渗透——空间的层析与透明
        6.4.3 嵌入与加建——空间的体积与扩展
    6.5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表录
    图录
致谢

(6)旧城更新背景下基于本土社区的遗产保护研究 ——以天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人文主义回归的广泛影响
        1.1.2 现实背景——中国后改革时代的“无地方性”城市重构
        1.1.3 研究契机——“三年清零”行动计划
    1.2 题目解析
        1.2.1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1.2.2 几个核心概念的相互关系辨析
    1.3 文献综述
        1.3.1 主体视角的人地纽带研究
        1.3.2 遗产保护中涉及本土社区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创新之处
    1.6 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调研对象与调研内容
        1.6.3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第2章 历史城区更新与保护中围绕本土社区的理论体系建构
    2.1 以本土社区为中心的问题群及其逻辑梳理
    2.2 对本土社区的文化权利关照——遗产社会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2.1 社会价值概念的形成背景——遗产价值格局的人本视角转向
        2.2.2 社会价值的概念涵义
        2.2.3 社会价值的思想要旨
        2.2.4 强化社会价值的实践探索——社区增权与赋能
    2.3 对本土社区的微观心理关照——“地方”视角下的人地纽带解读
        2.3.1 人地纽带何以形成
        2.3.2 人地纽带在日常生活中的呈现
        2.3.3 人地纽带与遗产社会价值的联系
    2.4 对本土社区的城市权利关照——“无地方性”的经济根源及空间正义视角的价值矫正
        2.4.1“无地方性”的涵义
        2.4.2“无地方性”空间生产逻辑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新自由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剥夺式积累”
        2.4.3 历史城区更新的社会包容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当代城市普遍的“无地方性”及其导致的社区失落
    3.1“无地方性”的现实诠释
        3.1.1 无地方性的表现特征
        3.1.2 无地方性的传播媒介
    3.2 失所(Displacement)——无地方性城市重构对社区生活的影响
        3.2.1 失所的涵义与不同类型
        3.2.2 对物质与经济生活的消极影响
        3.2.3 对社会文化生活的消极影响
        3.2.4 对地方认同的消极影响
    3.3 基于地方依恋反思旧城更新语境下的失所现象——以天津西沽南拆除计划为例
        3.3.1 旧城更新语境下研究地方依恋与失所的意义
        3.3.2 研究过程设计
        3.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4 对城市社会-空间发展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促成“无地方性”的泛化士绅化进程及其本土化动力机制
    4.1 士绅化现象的全球传播及其引发的争议
        4.1.1 士绅化现象的普遍化、多样化及复杂化
        4.1.2 士绅化的两面性——藏匿于“都市复兴”背后的正义缺失
    4.2 天津旧城区士绅化的发展状况
        4.2.1 市场转轨背景下中国城市士绅化的特征
        4.2.2 后改革时代天津旧城更新历程
        4.2.3 中国式士绅化在天津的具体表现
    4.3 天津旧城区士绅化的动力机制分析——以历史工业街区为例
        4.3.1 工业街区衰败与复兴的供给端动因
        4.3.2 权威与营销策略合力推升的社会-空间升级——以棉三项目为例
        4.3.3 讨论——工业遗产空间复兴背景下社会价值的空洞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自由主义城市更新、遗产保护与社区需求的三元悖论
    5.1 理论回顾
        5.1.1 旧城更新语境下的社区问题
        5.1.2 遗产保护语境下的社区问题
    5.2 研究方法
    5.3 案例地概况——矛盾丛生的兆丰路社区
        5.3.1 兆丰路社区历史沿革
        5.3.2 兆丰路社区的遗产价值与“非遗产”身份
        5.3.3 居住环境恶化与脆弱群体集中
        5.3.4 旧城改造计划的曲折进程
    5.4“拆”与“留”的矛盾
        5.4.1 政府视角——土地财政背景下天津城市遗产保护之瓶颈
        5.4.2 社区视角——积极的文化认同与消极的保护态度
        5.4.3 旧城更新、遗产保护与社区需求的矛盾焦点
    5.5 讨论
        5.5.1 都市企业主义逻辑下历史街区空间再开发的社会代价
        5.5.2 历史街区的资产价值和使用价值对遗产社会价值的抑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重建人地纽带的民间实践及其体现的遗产社会价值的韧性
    6.1 案例地概况——天津老城厢的失落
        6.1.1 老城厢对天津城市的意义
        6.1.2 老城厢的地方破坏历程
    6.2 被迫失所过程中浮现的个人保护行为
        6.2.1 老城里人的恋地情结与失所创伤
        6.2.2 失所创伤激发的文化意识——民间有识之士自发保护老城文化、重建邻里社区
        6.2.3 家族纽带培育的文化责任感——名门后裔抢救老城大宅门文化
        6.2.4 乡邦文化自觉与自信——民间向政府谏言保留故城遗迹
    6.3 持续发酵的乡愁——老城文化保护行动向社会化发展
        6.3.1 参与主体的组织化和规模化
        6.3.2 社区协作修复地方集体记忆
        6.3.3 遗产保护意识的成熟化——由情感依恋到文化认知
    6.4 民间自发的地方文化保护实践中体现的遗产社会价值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城市遗产保护前沿堆积的重重矛盾及其根源
    7.2 立足本土社区推进城市遗产保护的应然性
        7.2.1 关注本土社区是文化可持续与社会可持续的双重要求
        7.2.2 从人本视角重新解读老城区对城市的意义
    7.3 立足本土社区推进城市遗产保护的策略性建议
        7.3.1 价值观念转型
        7.3.2 可行性路径的起点
        7.3.3 规划与实施过程中的工作要点
        7.3.4 实践中对广泛社会动力的培育
    7.4 局限性与展望
        7.4.1 案例地有待多元化扩展
        7.4.2 信息收集渠道有待优化
        7.4.3 有待引入长线跟踪调查
        7.4.4 理论建构有待进一步系统化
参考文献
附录A 西沽南片区调查问卷
附录B 兆丰路社区调查问卷
附录C 网络文章“即将消失的兆丰路”留言内容摘录
附录D 兆丰路社区居民向地方政府表达诉求的相关材料
附录E 实地调研及部分受访居民照片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遗留代码可分布式并行性分析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现状
    2.1 传统并行性分析研究现状
    2.2 可分布式并行性分析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分布式并行性分析
    3.1 MapReduce运行机制
    3.2 可分布式并行性判定规则
        3.2.1 最小数据单元
        3.2.2 可分布式并行性判定规则
    3.3 可分布式并行性判定特性
        3.3.1 数据依赖性
        3.3.2 连续依赖性
        3.3.3 非同源性
        3.3.4 随机性
    3.4 可分布式并行性分析算法
        3.4.1 预备知识
        3.4.2 算法整体流程
        3.4.3 静态分析
        3.4.4 简单分析
        3.4.5 详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遗留代码优化
    4.1 特性分析
    4.2 代码分类及优化
        4.2.1 无特性遗留代码的输入文件组织
        4.2.2 针对具有弱特性遗留代码的优化
        4.2.3 针对具有强特性遗留代码的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具的设计实现与实验评估
    5.1 DPAO的设计与实现
    5.2 实验验证
        5.2.1 查询最高温度代码分析
        5.2.2 Fibonacci算法分析
        5.2.3 矩阵乘法算法分析
        5.2.4 优化方法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加项目

(8)基于WinUSB与Named Pipe的遗留系统驱动升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遗留系统的国内外发展情况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目的
    1.4 论文的章节结构
第二章 遗留系统分析与方案设计
    2.1 需求分析
    2.2 遗留系统的构件提取
        2.2.1 软件重用
        2.2.2 遗留系统的构件提取
    2.3 方案研究与选择
        2.3.1 驱动开发对比
        2.3.2 IPC方式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WinUSB和Named Pipe的基础研究
    3.1 WinUSB的基础研究
        3.1.1 WinUSB的简介
        3.1.2 WinUSB设备文件操作
        3.1.3 数据传输的实现
        3.1.4 驱动安装及相应处理
    3.2 命名管道的通信机制
        3.2.1 命名管道的通信模式
        3.2.2 命名管道的实例
        3.2.3 命名管道的特点
        3.2.4 命名管道在C/S结构中的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WinUSB和Named Pipe异构通信机制
    4.1 异构驱动通信方式
    4.2 命名管道结合驱动方法的系统结构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和测试
    5.1 编码
        5.1.1 编码和测试环境
        5.1.2 WinUSB的实现
        5.1.3 命名管道服务器的实现
    5.2 可执行组件
    5.3 驱动升级应用测试
        5.3.1 单元测试
        5.3.2 回归测试
        5.3.3 系统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
    6.1 实验待测数据
    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基于微服务架构的遗留系统重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1.3.1 论文主要工作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2.1 单体架构与微服务架构概述
        2.1.1 单体架构简介
        2.1.2 微服务架构简介
    2.2 SpringBoot与SpringCloud
        2.2.1 开发框架SpringBoot
        2.2.2 治理框架SpringCloud
    2.3 Redis分布式缓存与Solr搜索引擎
        2.3.1 Redis分布式缓存
        2.3.2 Solr搜索引擎
    2.4 Maven项目对象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构原则与重构方法
    3.1 重构原则
        3.1.1 重构对象选择
        3.1.2 数据库拆分原则
        3.1.3 服务拆分原则
        3.1.4 服务封装原则
    3.2 基于SpringCloud的微服务重构方法
        3.2.1 软件架构设计
        3.2.2 公共模块拆分
        3.2.3 数据库拆分
        3.2.4 业务服务拆分
        3.2.5 服务封装
        3.2.6 服务调用及异常处理
        3.2.7 分布式事务处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遗留系统重构分析与设计
    4.1 系统重构分析
    4.2 系统重构设计
        4.2.1 数据库拆分
        4.2.2 服务拆分
        4.2.3 分布式事务设计
        4.2.4 体系结构重构
    4.3 微服务设计与运行监控
        4.3.1 微服务设计
        4.3.2 监控平台搭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遗留系统重构实现与测试
    5.1 实践环境
    5.2 系统重构实现
        5.2.1 系统功能及组件整合
        5.2.2 分布式事务及接口管理实现
        5.2.3 微服务监控平台及注册中心实现
    5.3 系统测试
        5.3.1 微服务接口测试
        5.3.2 微服务功能测试
        5.3.3 系统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MapReduce编程模型的遗留代码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现状
    2.1 多线程重构
    2.2 MapReduce代码重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处理类型的划分与判定
    3.1 数据处理类型的划分
        3.1.1 数据分析类型
        3.1.2 数据过滤类型
        3.1.3 数据重组类型
        3.1.4 数据统计类型
    3.2 基于AST的代码类型判定
        3.2.1 待重构循环的AST表示
        3.2.2 各类型特征代码的AST表示
        3.2.3 AST的遍历和优化
        3.2.4 数据处理类型判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代码重构
    4.1 目标代码模板
    4.2 重构算法
        4.2.1 数据分析类型代码的重构算法
        4.2.2 数据过滤类型代码的重构算法
        4.2.3 数据重组类型代码的重构算法
        4.2.4 数据统计类型代码的重构算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构工具和实验评估
    5.1 JMR的设计与实现
    5.2 实验验证及分析
        5.2.1 JMR的重构实验
        5.2.2 重构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加项目

四、遗留系统重构方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遗留代码的MapReduce并行化重构方法研究[D]. 冯芮. 内蒙古大学, 2021
  • [2]遗留系统重构过程中微服务提取研究[D]. 陈茹.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软件体系结构重构与微服务实现[D]. 苗青青.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面向遗留系统的微服务识别方法[D]. 张煜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5]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手法研究 ——以西安为例[D]. 周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旧城更新背景下基于本土社区的遗产保护研究 ——以天津为例[D]. 王雪. 天津大学, 2020
  • [7]遗留代码可分布式并行性分析及优化研究[D]. 秦梓洋.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8]基于WinUSB与Named Pipe的遗留系统驱动升级方法研究[D]. 胡佑蓉.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2)
  • [9]基于微服务架构的遗留系统重构研究与实践[D]. 刘旺森.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10]基于MapReduce编程模型的遗留代码重构研究[D]. 王文孟. 内蒙古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遗留系统重构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