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50电路的两种ISUP方案比较

F150电路的两种ISUP方案比较

一、F150电路两种ISUP方案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郭瑞军[1](2020)在《微型光阱阵列中异核原子量子比特相干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紧密排列的微型光学偶极阱阵列中的中性原子体现出了极好的扩展性,因此在量子模拟和量子计算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最近,研究者已经证实了无缺陷的原子阵列,可以确定地将50个量子比特存储在一维、两维空间,或者将更多的量子比特存储在相对紧凑的三维空间中。51个原子的量子模拟器也已经被演示。当中性原子量子比特的数量扩展以后,不完全隔离的逻辑操作和单个量子比特的初始化和状态读出,会导致串扰问题。将相同种类的量子比特扩展到混合种类的量子比特(一个用于数据量子比特,另一个用于辅助量子比特)是在初始化、逻辑和测量操作期间避免串扰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迄今为止混合种类量子比特叠加态的相干时间极不平衡,使得辅助量子比特叠加态的强退相干成为了混合量子比特逻辑门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本学位论文构造了一个偏振协调的异核体系魔幻光强偶极阱阵列,有效地消除了光频移导致的异核原子量子比特叠加态的退相干,使阵列中异核原子量子比特叠加态的相干时间均提升到约1 s。论文取得的创新性研究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将铷-87原子量子比特在魔幻光强偶极阱中的相干时间提升到1 s。磁场噪声引入的均匀退相干因素限制了铷-87原子量子比特在魔幻光强偶极阱中的相干时间。我们采用主动反馈方法稳定磁场线圈电流和压制交流磁场噪声两项措施,大大提高了磁场的稳定性,压制了均匀退相干因素。最终,铷-87原子量子比特在魔幻光强偶极阱中的相干时间由225(21)ms提升到了 1150(24)ms。2.首次标定铷-85原子量子比特魔幻光强偶极阱的参数值。我们首次标定了在偶极光波长为830nm、偏振度A=0.998(2)条件下铷-85原子量子比特魔幻囚禁技术的参数值β1(超精细介导极化率系数)、β2(矢量光频移与磁场的耦合项系数)和β4(基态的超极化率项系数)。随后,通过调整偶极光的偏振度A,研究了铷-85原子量子比特的魔幻阱深UM对补偿磁场B依赖关系的可调谐性行为。此外,我们还研究并分析了偏振协调的魔幻光强偶极阱中铷-85原子量子比特叠加态的相干特性以及偏振度A的噪声引入的退相干因素,通过选择有源偏振器件的动态工作范围可以有效地抑制偏振度A的噪声引入的退相干。同时,由于基态超极化率的降低,椭圆偏振魔幻光强偶极阱中单原子量子比特感受到的的光频移可以得到更有效的补偿,使原子内态的相干时间对阱深变化的敏感度降低,可以在较宽的阱深(Ua/UM)范围内都保持着较长的相干时间。3.构造了异核体系交叉排列偏振协调的魔幻光强偶极阱阵列,实现了长相干时间的异核原子量子寄存器。异核原子魔幻光强囚禁技术依赖于三阶交叉项系数β2和基态超极化率β4的可调谐性,而基态超极化率β4本质上取决于偶极光的圆偏振度A。实验上,装载铷-85原子量子比特的偶极阱阵列的偏振度A被精确地调整到一个确定的值,使其魔幻光强囚禁技术所需的补偿磁场等于在另一个完全圆偏振的偶极阱阵列中魔幻光强囚禁铷-87原子量子比特所需的磁场。最终,在这种偏振协调的魔幻光强偶极阱阵列中,铷-87和铷-85原子量子比特叠加态的相干时间分别提高到891±47 ms和943±35 ms。这种新型的异核体系魔幻光强偶极阱阵列有望成为构建中性原子可扩展量子计算机的通用平台。

张森[2](2019)在《电力电子系统瞬态骚扰防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概念逐步在汽车行业得到实际应用,汽车使用中的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对车载电子设备抗电磁干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抗瞬态骚扰能力是汽车抗干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电源线瞬态传导脉冲防护和静电放电防护,目前汽车行业针对这两种干扰的主要国际标准是ISO7637-2、ISO16750-2和ISO10605。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建模仿真和实物验证的方法对电源线瞬态传导脉冲和静电放电脉冲防护技术进行了研究。论文通过对相关标准中负载电压函数推导,得到瞬态脉冲发生器电压函数。瞬态脉冲发生器电压函数频谱分布表明,瞬态传导脉冲的频谱主要分布在低频范围,而且能量较高,是造成器件损坏的主要因素。瞬态传导脉冲干扰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防护器件进行吸收。但是,与瞬态传导脉冲不同,静电放电脉冲不仅含有高能量低频干扰成分,还存在丰富的较低能量高频干扰成分。高频干扰主要通过PCB板上层与层之间和线与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和电感耦合影响信号正常传输。因此,对静电放电脉冲的防护,除了需要选择合适的防护器件吸收高能量低频干扰成分,还需要通过PCB布局优化消除耦合路径以减少高频干扰影响。论文使用脉冲能量等效法对瞬态脉冲能量进行了精确计算,可以有效指导防护元件的参数选择。对负向瞬态传导脉冲的防护电路,可以根据工作电流选择二极管或者MOS管配合防护元件进行保护。根据以上结论,论文搭建了部分脉冲(Pulse1、2a、3a、3b、5b和静电放电)发生器的PSPICE模型,并搭建实际电路进行验证。证明本文构建的瞬态脉冲与标准等效,防护措施可行。另外,论文推导了PCB板层间和线间寄生电容和电感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有效的PCB布局布线建议。工作频率不同时,PCB布局布线方案也不同。论文使用COMSOL软件对布局布线方案进行了可行性仿真验证。论文对瞬态脉冲干扰防护技术进行了完整的研究。推导了瞬态脉冲发生器的电压函数,推导了PCB板层间和线间寄生电容和电感的计算方法,使用脉冲能量等效法对瞬态脉冲能量进行了精确计算。给出了ISO7637-2、ISO16750-2和ISO10605标准中部分瞬态脉冲产生方法,设计了有效的防护电路。实验室验证表明,利用论文所述方法,瞬态脉冲发生器产生的瞬态脉冲与标准规定具有高度等效性,防护电路和PCB布局布线方案功能可靠。

陈翰[3](2011)在《F-150程控交换机退网与缩容改造优化方案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固定电话网用户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早期形成的网络容量规模日益显得过于冗余,不但设备本身闲置,电能浪费严重,而且与其配套的关联资源以及维护成本也形成浪费。随着低碳经济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出台,2010年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也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并要求传统固定电话网要在2015年前完成退网。在此背景环境下,如何通过对F-150程控交换机的退网与缩容改造来提高网络的用户实装率,降低能耗与维护成本,成为了网络优化研究工作的重点。本论文首先论述了固网通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提出了F-150程控交换机网络退网与缩容改造优化的设计思路及经济效益。随后从硬件设计、局数据设计、现场实施步骤三个方面分别对留存母局缩容改造方案、母局退网缩容改造方案和不进行局数据删除的缩容改造方案进行了设计,同时还介绍了全局退网的主要方案,并对几种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作为改造方案的选择依据。为了便于退网与缩容改造方案的具体应用实施,作者对F-150程控交换机的系统结构、用户级结构进行了论述,然后对用户容量配置设计以及用户容量的调查及调整方法进行了讨论。本文最后以龙岩漳平#78LS、漳州南靖#788LS、泉州晋江#8558LS三个局的缩容改造作为典型案例,对退网与缩容改造优化方案在不同现局条件下的设计与应用实施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改造后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与评估,为顺利完成固网的退网目标提供了借鉴与指导。

武晓[4](2010)在《主被叫分摊付费业务网络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被叫分摊付费业务是一种为了满足中国电信集团客户全国统一电话接入及主被叫灵活计费的需求而开发的业务,中国电信将利用全国骨干智能网、长途网资源,为用户提供一码通的业务。由于此业务的开展涉及到包括PSTN、信令网、智能网等在内的多个网络,所以各个网络的处理和承载能力是业务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对当前中国电信长途网络、七号信令网、SCP、SSP能力、上海深圳本地网网络能力等进行了分析,提出当前网络对开展主被叫分摊付费业务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影响业务的瓶颈,并针对这些问题和瓶颈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或解决建议。

邓斌[5](2010)在《湖南电信固网智能化改造及新业务实现中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固网智能化改造是中国电信为了改善网络状况,加快新业务开放步伐,充分发挥现有固定网络的潜能与优势的重大举措。本文基于湖南电信固网智能化改造工程,主要围绕“优化网络结构,引入SHLR实现网络智能化”和“根据用户属性实现智能业务触发”这两个主题进行研究。首先,本文从湖南电信本地网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技术支持、实现难度、业务开展等角度着重分析对比了通过集团试点的三种引入SHLR的网络智能化解决方案。并根据对比研究的结果,设计并实施了具体的网络改造。其中,对网络组织、重点网元建设、网络融合、编号方案及支撑系统等方面的改造做了详细阐述。接着,针对固网智能化改造之前业务触发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SHLR来实现智能业务触发的解决方案。为了实现该方案,文章先从相关的理论研究入手,着重对智能网的信令体系结构和实现智能业务触发的BCSM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文章还对实现业务触发过程中,利用SHLR存储并返回用户智能业务接入码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论文最终完成了该方案的整体设计,并通过实际业务开展验证了其可行性及优越性。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案比之以前方案,具有屏蔽端局提供业务能力差异、有效减少话路迂回、避免重复触发及可实现多业务嵌套等特点。

樊团会[6](2010)在《归属位置寄存器在网络智能化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当前,城市居民个性化、数据化的通信需求快速增长,语音通信趋于低值化,要求网络具有快速、简便提供丰富业务的能力。而由于历史原因,目前电信普遍存在交换网交换机型繁杂,用户业务数据分散的问题,且开发各种增值业务要以交换网叠加智能网方式实现,新业务开放工作量大、时间长、费用高,资源浪费较大,难以在全网快速统一地开展复杂的智能业务,甚至部分业务无法实现。网络智能化的原理就是在现有固定电话网中引入用户数据库(Subscribers Data Center),某些设备商简称之为SDC,但在业界统一称为智能归属位置寄存器SHLR(Smart Home Location Register)。交换机和SHLR之间通过ISUP、INAP、MAP等协议或者相关扩展协议进行信息交互,实现用户数据查询,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增值服务。本文首先介绍了通过引入软交换技术实现固网智能化方案,并分析比较了在四种智能化组网方案,确定软交换为基础的完全访问SHLR方式是未来网络智能化改造的方向,并讨论了SHLR的各个外部接口,对其中SHLR新增的主要接口(扩展的MAP,扩展的ISUP)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提出了可能的组网建议。在系统的硬件设计中,提出了系统设计采用当今最先进的刀片式服务器ATCA(Advanced Telecom Computing Architecture)硬件构架,在系统的软件设计中,采用了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方法,重点讨论了MAP和ISUP的编码解码原理,及用户数据查询等功能的实现。对于用户数据管理,讨论了如何实现对数据的安全管理。对于数据安全防卫级别,提出了四种安全防卫,数据库可以通过这是种防卫手段来实现数据的存取安全。同时提出了对数据的几种容灾的数据备份方案。

李明[7](2009)在《七号信令在电信长途局改造工程中的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通信作为信息产业的基础,在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发挥着先导和带动作用。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新业务不断涌现,语音通信和数据通信已成为现代社会应用最广泛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负责语音通信的程控数字交换机来说,其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前进。本文论述的是在程控数字交换技术中一项核心的技术:NO.7信令技术。NO.7信令网作为支撑网,是国家通信网络的核心,所有的通信设备都必须接入到NO.7信令网中。本文对No.7信令技术做了一个详细的分析,从No.7信令技术的提出、发展,到其功能结构,到其技术原理,以及我国No.7信令网的结构都作了详尽的分析和探讨。在对No.7信令技术的理论分析、探讨结束后,本文就本次长途交换局所用的爱立信AXE10程控数字交换机如何实现No.7信令功能作了深入的研究。从该交换机处理信令的相关硬件、网络结构、到软件配置都作了讨论,其中相关实现信令功能的局数据制作做了详尽的讨论,对每步配置完成的功能都作了分析,并对信令割接过程作了讨论。本文所论述的No.7信令功能实现过程,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过程,在目前通信市场正在进行的新旧设备替换浪潮中,该项技术的实现对其它类似的工程项目来说都具有借鉴价值。

吴炜[8](2008)在《衢州电信固网智能化改造》文中研究表明在电信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多元化、个性化的差异性服务成为各大固网运营商争夺市场的主要焦点,增值业务(智能业务)成为各个运营商提升业务收入和利润水平的有力手段,语音业务被快速增长的移动语音业务以及新兴的IPv6业务的大量分流,传统的电信业正受到极大的冲击,PSTN网设备部分老化,现有的技术已经难以满足客户不断涌现的服务需求。因此,由传统网络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的转型,使网络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快速反应性等特性,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对于传统的固网运营商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电信服务业整个价值链条中重要一环,通信网络已从过去的技术驱动模式转变为市场、业务决定的模式,固网运营商正积极成为网络综合信息服务的价值链主导者,通过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技术为导向,实现从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商的转变。从网络持续演进的角度来看,固网智能化只是演进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终极目标。固网本身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能在固网智能化阶段得到全部解决。但它打破了原有PSTN的封闭性,使固网成为一个开放的网络。本课题对固网智能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就制约固网运营商运营发展的网络问题,提出了网络智能化方案。然后具体分析了衢州本地业务以及交换网络发展现状,根据衢州电信的发展现状,设计开展这项工作的需求书,提出开展此项工程的业务规模、建设规模以及工程概况等预期成果。并根据改造模型给出了衢州电信固网智能化改造的具体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接着结合衢州电信交换网络组网情况介绍了固网智能化规划方案、信令链路及电路资源测算方法,重点分析了固网智能化实施的关键因素,包括编号方案的选择、信令点编码的需求、IP地址规划、设备选型及设配配置。最后对智能业务进行了介绍分析。方案的实施将会增加诸如彩色回音声、预付费业务、移动不改号等智能化业务。本文提出的改造方案能够充分结合衢州电信的实际情况,对现网改造有较为现实的指导意义,为其他固网运营商进行网络智能化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案。

吴俊[9](2008)在《固定交换网络的智能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企业和个人用户对于诸如服务的多样性、使用的便利性等方面的要求,全球的电信运营商都在逐渐向着综合型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这涉及到网络的转型、服务的转型、经营理念的转型等等,而网络转型则是这一系列转型的基础和关键,如何将庞大的现有网络改造升级是网络转型的最大难题。对于固定网络运营商而言,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已经投入的巨额的交换设备成本、日益下降的业务收入、逐渐萎缩的市场份额……如何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使之保值的前提下,加快网络转型、构建新的业务增长点,是一个需要迫切研究的问题。因此,开展网络智能化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所带来的新颖的增值业务势必成为固定网络运营商大力发展的业务。通过大量的调研,我们发现,固定交换网络智能化的设计理念和实现方法缺乏统一性,各个电信设备供应商均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述。可以说,固定交换网络的智能化设计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现有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新业务的拓展、如何利用移动网络的长处和优势来弥补固定交换网络的不足、如何提高企业和个人用户的忠诚度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本文在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移动网络的基础上,重点对采用用户集中式数据库技术的固定交换网络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并实现了基于SHLR(Smart Home Location Register)的固定交换网络的智能化体系。本文的主要贡献包括:1)通过对固定交换网络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摒弃用户业务属性与业务承载网络紧耦合的思路,借鉴移动网络HLR(Home Location Register)的方式,在固定交换网络中引入SHLR,实现业务属性与承载网络的无关性,解决固定交换网络的智能网业务触发问题的设计思想。2)完成了SHLR的系统结构设计及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实现了固网交换机呼叫处理和接口模块的配套改造、和ISUP信令修改及接口拓展。3)设计并实现了采用固网智能化技术的新型增值业务,以解决固定交换网络的智能网业务触发问题,及增强新业务引入的灵活性。在福建泉州的试点实践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网络智能化解决方案是有效的。固网智能化给固网带来的直接价值就是有利于固网新业务的开展,从而增加固网业务收入。同时,固网智能化还能产生许多间接效益,如提高服务质量与促进网络融合,提供全网预付费业务和市话详单,有效利用号码资源,实现固网、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网络的混合放号等。有理由相信,固网智能化必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固网运营商的发展方向。

刘祎[10](2007)在《重庆电信固网智能化的改造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全球电信运营纷纷实施战略转型,虽然具体战略不尽相同,但整体方向却是一致的:通过多网络、多终端、多业务的融合及价值链的延伸,实现由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变。而网络转型是这一系列转型的基础。NGN(下一代网络)是目前通信业界关注和探讨的一个热点话题,人们希望通过NGN来解决目前各类网络中的许多问题。利用NGN技术提升语音网络,使网络更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快速反应等特性,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对于传统固网运营商来说,越来越显得迫切和重要。本文介绍了NGN的架构及标准化进程,软交换技术和基于软交换的网络演进,探讨了软交换与IP多媒体子系统(IMS)的关系。针对现有PSTN网络提出了几种能化方案,即“端局+汇接局代理访问SHLR”方案、“TDM汇接局完全访问SHLR”方案和“软交换汇接局完全访问SHLR”方案。通过在网络中引入SHLR(用户数据库)将用户业务属性与业务承载网络分离,以提升网络智能化和奠定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基础。对固网智能化改造的多种方案进行技术性能和实施难度的比较,结合重庆电信实际情况,采用软交换完全访问SHLR的方案,对重庆电信现有网络进行固网智能化改造。在现网中引入软交换技术,将软交换的发展与固网智能化结合起来,一方面它可以避开现有交换设备的技术瓶颈,兼顾满足传统业务和新兴增值业务的需求;另一方面,网络当中引入软交换体系结构有利于网络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整合,避免重复建设,降低建设投资和运行维护成本。通过具体方案的实施,有效解决了现有网络存在的问题,使现有网络满足各类业务发展和网融合的需要。最后本文还探讨了今后固网发展的方向和如何向基于IMS的下一代网络顺利过渡。

二、F150电路两种ISUP方案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150电路两种ISUP方案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微型光阱阵列中异核原子量子比特相干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量子计算与量子计算机
    1.2 中性原子量子比特操控进展
        1.2.1 原子的激光冷却与囚禁
        1.2.2 原子阵列的形成
        1.2.3 单原子量子比特逻辑门操控
        1.2.4 原子内态相干性研究
        1.2.5 原子内态高保真度读出
    1.3 中性原子体系量子计算的机遇和挑战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性原子量子比特的制备和操控
    2.1 囚禁单原子实验装置
        2.1.1 真空系统
        2.1.2 磁光阱系统
        2.1.3 光偶极阱和探测系统
        2.1.4 实验控制系统
    2.2 囚禁单原子的激光系统
        2.2.1 激光器和激光放大器的调节
        2.2.2 AOM晶体移频光路的调节
        2.2.3 异核系统的激光稳频及其光路设置
        2.2.4 PID主动反馈稳定激光功率
    2.3 偶极阱中单原子的性质
        2.3.1 原子温度
        2.3.2 原子寿命
        2.3.3 原子谐振频率
    2.4 补偿背景杂散磁场
    2.5 单原子量子比特的制备
        2.5.1 标定内态制备光参数
        2.5.2 补偿内态制备磁场
    2.6 单原子量子比特操控
        2.6.1 二能级原子体系拉比振荡理论
        2.6.2 布洛赫球描绘量子比特操控
        2.6.3 微波操控单原子量子比特
        2.6.4 偶极光操控单原子量子比特
    2.7 小结
第三章 铷-87原子量子比特叠加态相干性的研究
    3.1 单原子量子比特退相因素分析
        3.1.1 自旋弛豫时间T1
        3.1.2 非均匀退相干时间T2*
        3.1.3 均匀退相干时间T2'
    3.2 铷-87原子魔幻光强偶极阱的构建和相干时间的延长
        3.2.1 交流斯塔克频移
        3.2.2 魔幻光强偶极阱的构建
        3.2.3 相干时间的测量
    3.3 优化铷-87原子量子比特在魔幻光强偶极阱中的相干时间
        3.3.1 实验室背景磁场的变化
        3.3.2 主动反馈压制背景磁场噪声
        3.3.3 主动反馈稳定磁场线圈电流
        3.3.4 优化结果及分析
    3.4 双魔幻偶极阱囚禁技术的尝试
        3.4.1 双魔幻阱理论
        3.4.2 双魔幻阱实验方案
        3.4.3 双魔幻阱实验结果
        3.4.4 双魔幻阱实验存在的问题
    3.5 小结
第四章 铷-85原子魔幻光强偶极阱的构建及调控
    4.1 补偿偶极光与量子化轴磁场之间的夹角θ
        4.1.1 补偿方法
        4.1.2 补偿过程与结果
        4.1.3 补偿效果分析
    4.2 铷-85原子魔幻光强偶极阱的构建以及相干时间的测量
        4.2.1 魔幻光强偶极阱的构建
        4.2.2 相干时间的测量
    4.3 铷-85原子魔幻光强偶极阱中B-U_M曲线的可调性
        4.3.1 分析B-U_M曲线的可调性
        4.3.2 测量B-U_M曲线的可调性
    4.4 铷-85原子椭圆偏振魔幻光强偶极阱中相干时间的测量分析
        4.4.1 偏振度A的调节
        4.4.2 估算偏振度A的起伏
        4.4.3 相干时间的测量分析
        4.4.4 椭圆偏振魔幻光强偶极阱的优化
    4.5 小结
第五章 魔幻光强偶极阱阵列中异核原子量子比特的相干性
    5.1 异核体系偶极光的光路设计
        5.1.1 AOD晶体衍射效率的调节
        5.1.2 异核体系偶极阱的调节
        5.1.3 异核体系偶极阱偏振的调节
    5.2 异核偶极阱阵列的形成和优化
        5.2.1 偶极阱阵列的形成及其优化
        5.2.2 异核偶极阱阵列的形成及其间距优化
    5.3 长相干时间的异核原子量子寄存器
        5.3.1 异核体系偶极阱阵列中魔幻阱深的标定
        5.3.2 魔幻光强偶极阱阵列中混合量子比特相干时间的测量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博士期间的工作
    6.2 展望下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电力电子系统瞬态骚扰防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国外对于电磁兼容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对于电磁兼容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对于瞬态脉冲防护的研究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瞬态脉冲产生机理及波形分析
    2.1 瞬态传导干扰的产生机理及波形分析
        2.1.1 脉冲1的产生机理及波形分析
        2.1.2 脉冲2a的产生机理及波形分析
        2.1.3 脉冲3a和3b的产生机理及波形分析
        2.1.4 脉冲5a和5b的产生机理及波形分析
    2.2 静电干扰产生机理及波形分析
        2.2.1 静电的放电方式
        2.2.2 人体模型
        2.2.3 机器模型
        2.2.4 人体-金属模型
        2.2.5 静电放电波形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瞬态脉冲发生器模型的建立
    3.1 瞬态传导发生器的建立
    3.2 静电放电发生器的建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防护电路的设计及仿真
    4.1 第一级电路的防护
        4.1.1 确定正常工作电压
        4.1.2 确定钳位电压
        4.1.3 峰值电流的选择
        4.1.4 计算等效方波时间
        4.1.5 脉冲能量的计算
    4.2 后续电路的防护
    4.3 PCB布局对于瞬态防护的影响
        4.3.1 PCB布线参数计算
        4.3.2 PCB布局中的电场耦合
        4.3.3 PCB布局中的磁场耦合
    4.4 防护电路的仿真
        4.4.1 对于瞬态传导脉冲的防护
        4.4.2 静电放电脉冲的防护
        4.4.3 PCB布局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及结果分析
    5.1 瞬态传导测试的验证
        5.1.1 瞬态传导干扰测试的布置
        5.1.2 瞬态传导测试结果和分析
        5.1.3 EMC实验室瞬态传导测试
        5.1.4 测试结论
    5.2 静电放电测试的验证
        5.2.1 静电放电测试的布置
        5.2.2 静电放电测试结果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3)F-150程控交换机退网与缩容改造优化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的低碳经济背景
        1.1.2 中国电信的节能减排与固网退网需求背景
        1.1.3 F-150程控交换网现状与发展趋势
    1.2 F-150程控交换网的退网与缩容改造优化
        1.2.1 网络退网与缩容改造的概念
        1.2.2 网络退网与缩容改造的原则与思路
        1.2.3 网络退网与缩容改造的效益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论文结构
第二章 F-150程控交换机的退网与缩容改造方案设计
    2.1 退网与缩容改造的设计要求
        2.1.1 缩容改造的缩容量计算
        2.1.2 缩容改造硬件分布要求
        2.1.3 退网与缩容改造对承接局的要求
    2.2 退网与缩容改造思路探讨与具体方案设计
        2.2.1 退网与缩容改造思路探讨
        2.2.2 退网与缩容改造方案设计
    2.3 全局退网的缩容改造方案
    2.4 留存母局的缩容改造方案
        2.4.1 母局设备缩容
        2.4.2 模块局设备缩容
        2.4.3 特别注意事项
    2.5 母局退网缩容改造方案
        2.5.1 用户割接方案
        2.5.2 承接局数据修改
        2.5.3 监控平台信息删除
    2.6 不进行局数据删除的缩容改造方案
    2.7 几种缩容改造方案的比较
        2.7.1 全局退网缩容改造方案的优缺点
        2.7.2 留存母局缩容改造方案的优缺点
        2.7.3 母局退网缩容改造方案的优缺点
        2.7.4 不进行局数据删除的缩容改造方案的优缺点
        2.7.5 几种方案的比较结果
第三章 F-150程控交换机退网与缩容实施前的调研分析
    3.1 F-150网络结构分析
        3.1.1 F-150程控交换网主要构成、性能指标
        3.1.2 用户级模块结构
        3.1.3 用户集线器性能比较
    3.2 F-150用户容量配置设计与调查
        3.2.1 用户容量配置设计
        3.2.2 用户容量调查
        3.2.3 用户实装率调查
    3.3 F-150网络退网与缩容改造前的用户配置调整
        3.3.1 用户数据及业务导出
        3.3.2 用户移设
第四章 F-150程控交换机退网与缩容改造优化方案的实施
    4.1 退网与缩容改造方案的选择
    4.2 留存母局缩容改造方案的具体应用
        4.2.1 留存母局缩容改造的局状况分析
        4.2.2 留存母局缩容改造方案及具体实施步骤
        4.2.3 留存母局缩容改造效益分析
        4.2.4 留存母局缩容改造主要风险应对
    4.3 母局退网的缩容改造方案的具体应用
        4.3.1 母局退网缩容改造的可行性研究
        4.3.2 母局退网缩容改造的具体实施步骤
        4.3.3 母局退网缩容改造后的效益分析
    4.4 不进行局数据删除的缩容改造优化方案的具体应用
        4.4.1 不进行局数据删除的缩容改造的可行性研究
        4.4.2 不进行局数据删除的缩容改造的具体实施步骤
        4.4.3 不进行局数据删除的缩容改造的经济效益分析
    4.5 退网与缩容改造系统安全分析与过载预防措施
        4.5.1 退网与缩容改造系统安全分析
        4.5.2 大话务量过载预防措施
第五章 结束语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主被叫分摊付费业务网络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业务介绍
        1.1.2 网络介绍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长途本地网网络能力分析
    2.1 上海网络能力分析
        2.1.1 现状
        2.1.2 主被叫分摊付费业务
    2.2 深圳网络能力分析
        2.2.1 现状
        2.2.2 主被叫分摊付费业务的实现
    2.3 小结及建议
第三章 七号信令网络及智能网网络能力分析
    3.1 与话路相关的七号信令网络
        3.1.1 网络介绍
        3.1.2 网络状况分析
    3.2 与业务相关的七号信令智能网
        3.2.1 网络介绍
        3.2.2 智能业务的信令负荷分析
        3.2.3 SSP、SCP能力分析
    3.3 网络安全容灾
        3.3.1 应用级容灾方案
        3.3.2 数据容灾方案
        3.3.3 方案选择
    3.4 小结
第四章 用户接入平台对网络能力的影响及话务控制
    4.1 用户接入平台的能力对网络能力的影响
    4.2 话务控制研究
第五章 问题及建议
    5.1 组网原则
        5.1.1 业务平台的本地网组网原则
        5.1.2 上海长途网的话务负荷分配原则
        5.1.3 广州、深圳长途网话务负荷分配原则
        5.1.4 信令网相关的原则
    5.2 网络问题建议
        5.2.1 长途网
        5.2.2 本地网
        5.2.3 信令网
    5.3 网络的话务控制方面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湖南电信固网智能化改造及新业务实现中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固网智能化改造的背景
    1.2 国内外网络改造的现状
        1.2.1 国内固网智能化改造现状
        1.2.2 国外固网智能化改造现状
    1.3 固网智能化改造的意义
第2章 固网智能化改造需求分析及改造方案研究
    2.1 固网智能化理论介绍
        2.1.1 什么是固网智能化
        2.1.2 固网智能化的基本思路
    2.2 SHLR相关介绍
        2.2.1 SHLR设备功能要求
        2.2.2 业务号码、物理号码和业务接入码
        2.2.3 SHLR设备主要功能
    2.3 NGN相关介绍
        2.3.1 NGN概述
        2.3.2 NGN体系结构
        2.3.3 NGN信令简介
    2.4 湖南电信固网智能化改造需求分析
        2.4.1 湖南电信PSTN本地网网络现状
        2.4.2 固网智能化改造的目标
        2.4.3 业务提供能力及业务需求预测
    2.5 固网智能化改造方案研究
        2.5.1 “端局+汇接局代理访问SHLR”方案
        2.5.2 “汇接局完全访问SHLR”方案
        2.5.3 “端局筛选经SSP访问SHLR”方案
    2.6 固网智能化改造方案比较
第3章 固网智能化网络改造方案设计与实施
    3.1 网络组织方案
    3.2 汇接局建设方案
    3.3 SHLR建设方案
    3.4 信令网组织调整方案
    3.5 网络融合方案
    3.6 编号方案
    3.7 局数据及路由数据改造方案
        3.7.1 汇接局局数据方案
        3.7.2 端局局数据方案
        3.7.3 话务路由方案
    3.8 其它相关系统改造方案
    3.9 固网智能化后业务开展实例
        3.9.1 混合放号业务
        3.9.2 固定电话与小灵通一号双机
    3.10 网络智能化改造总体评估
第4章 智能网新业务的实现方案及关键技术研究
    4.1 问题的提出
    4.2 智能网概述
        4.2.1 智能网概念
        4.2.2 智能网的体系结构
    4.3 智能网信令
        4.3.1 NO.7信令系统概述
        4.3.2 MTP消息传递部分
        4.3.3 SCCP信令连接控制部分
        4.3.4 TCAP事物能力应用部分
        4.3.5 INAP智能网应用部分
    4.4 BCSM基本呼叫状态模型
    4.5 实现智能业务触发技术的研究
        4.5.1 智能化改造以前智能业务触发的状况
        4.5.2 利用SHLR实现业务触发的方法研究
    4.6 智能业务实现方案设计
        4.6.1 总体方案设计
        4.6.2 网络环境设计
        4.6.3 软件环境设计
        4.6.4 业务流程设计
    4.7 业务开展验证及结果分析
        4.7.1 优化后智能业务实例验证
        4.7.2 结果及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文中几个重要的中英文对照
致谢

(6)归属位置寄存器在网络智能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应用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电信网络的发展趋势
    1.3 固网智能化发展状况
    1.4 软交换的相关技术
    1.5 软交换网中的协议及标准
        1.5.1 媒体网关与软交换之间的协议
        1.5.2 软交换之间的协议
        1.5.3 软交换与应用服务器之间的协议
        1.5.4 媒体网关之间的协议
    1.6 归属位置寄存器相关技术
    1.7 数据管理相关技术
第2章 SHLR的功能和智能化软交换网络
    2.1 引入软交换的智能化电信网络
        2.1.1 引入的软交换技术
        2.1.2 软交换网络的总体结构
        2.1.3 边缘接入层
        2.1.4 控制层
        2.1.5 业务应用层
        2.1.6 核心传送层
    2.2 基于软交换的SHLR技术
        2.2.1 SHLR的概念
        2.2.2 SHLR的主要功能
        2.2.3 SHLR与软交换网络配制方案
        2.2.4 方案比较
        2.2.5 SHLR与其他几种网络的关系
        2.2.6 网络智能化的典型业务
        2.2.7 可持续发展性
    2.3 SHLR设备的外部接口
        2.3.1 支持的相关信令及协议
        2.3.2 功能需求和数据格式
        2.3.3 扩展的MAP信令格式和相关参数
        2.3.4 扩展的ISUP信令格式和相关参数
        2.3.5 具体组网方案
        2.3.6 软交换设备选择HLR设备的原则
第3章 SHLR硬件的介绍
    3.1 ATCA架构
        3.1.1 ATCA构架简述
        3.1.2 ATCA相比CPCI的优势
        3.1.3 ATCA发展动态与前景
        3.1.4 SHLR设备的基本结构
    3.2 硬件的基本配置
        3.2.1 通用硬件部分
        3.2.2 外围设备
        3.2.3 工作站配置
        3.2.4 机架配置规模
第4章 SHLR软件设计和实现
    4.1 硬件的基本配置
        4.1.1 基本原则
        4.1.2 软件部件
        4.1.3 软件分布
    4.2 软件应用描述
        4.2.1 扩展的MAP基本业务流程
        4.2.2 扩展的MAP信令功能处理
        4.2.3 扩展的MAPDecode部分Trace
        4.2.4 扩展的MAPEncode部分Trace
        4.2.5 扩展的ISUP信令功能处理
        4.2.6 HLR Translator
        4.2.7 用户信息查询
        4.2.8 返回的用户信息
    4.3 数据库模型
    4.4 防卫机制
第5章 结束语和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系统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7)七号信令在电信长途局改造工程中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工程背景
    1.3 本文完成的工作和论文章节安排
2 七号信令技术
    2.1 七号信令总体结构
        2.1.1 目标和特点
        2.1.2 功能结构
        2.1.3 功能级划分
        2.1.4 OSI分层结构
    2.2 信令网
        2.2.1 信令网的组成
        2.2.2 信令网的分类
        2.2.3 影响信令网分级的因素
        2.2.4 分级信令网连接方式
        2.2.5 我国信令网的基本结构
        2.2.6 我国主信令区的划分
    2.3 信令点编码
        2.3.1 信令点编码要求
        2.3.2 国际信令网信令点编码
        2.3.3 我国信令网信令点编码
        2.3.4 我国NO.7信令网信令点编码容量
    2.4 消息传递部分
        2.4.1 消息传递部分的功能结构
        2.4.2 信令消息传递的基本形式
        2.4.3 MTP与 UP的功能接口
    2.5 信令数据链路功能
        2.5.1 数字信令数据链路
        2.5.2 数字信令数据链路的例子
    2.6 信令链路功能
        2.6.1 信令链路功能的功能结构
        2.6.2 信令链控制程序
        2.6.3 信令消息的发送和接收过程
        2.6.4 信令单元的分界
    2.7 信令网功能
        2.7.1 信令网功能级的功能结构
        2.7.2 信令消息处理功能
        2.7.3 信令网管理功能
3 长途局改造工程中的关键技术
    3.1 新建长途局概述
        3.1.1 AXE10系统结构
        3.1.2 长途局硬件配置
    3.2 核心硬件
        3.2.1 RP子系统
        3.2.2 EM功能单元
        3.2.3 CP-RP-EM的连接
        3.2.4 TS子系统
        3.2.5 GS子系统
        3.2.6 CC子系统
    3.3 软件配置
        3.3.1 总体思路
        3.3.2 RP配置
        3.3.3 EM配置
        3.3.4 GSS配置
        3.3.5 TSS配置
        3.3.6 ST(信令终端)和CCS配置
4 七号信令的实现
    4.1 网络结构
    4.2 信令实现的总体设计
    4.3 信令实现的过程
        4.3.1 定义本局及相邻局信令点
        4.3.2 定义 LS
        4.3.3 定义 ST(信令终端)
        4.3.4 定义信令链路
        4.3.5 定义LS监测数据
        4.3.6 定义信令路由
        4.3.7 定义半永久连接
        4.3.8 链路状态查看
    4.4 信令功能测试结果
5 长途局的割接及试运行
    5.1 割接方案的确定及实施
    5.2 新建长途局的试运行、观察及问题处理
        5.2.1 话务统计
        5.2.2 局数据的调整
6 结论
    6.1 总结
    6.2 进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缩略语

(8)衢州电信固网智能化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实施网络智能化的背景
    1.2 实施网络智能化的意义
        1.2.1 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1.2.2 业务发展的需要
        1.2.3 市场竞争的需要
第二章 网络智能化理论概述
    2.1 网络智能化技术理论介绍
        2.1.1 固网智能化——固网演进的现实需求
        2.1.2 网络智能化模型
        2.1.3 用户数据中心
        2.1.4 业务交换中心
        2.1.5 业务交换中心+独立SDC可实现的业务
        2.1.6 统一业务平台
    2.2 软交换技术简介
        2.2.1 网络结构
        2.2.2 基于软交换的设备
    2.3 网络智能化方案
        2.3.1 "端局+汇接局代理访问用户数据中心(SDC)"方案
        2.3.2 "TDM汇接局完全访问用户数据中心(SDC)"方案
        2.3.3 "软交换汇接局完全访问用户数据中心(SDC)"方案
        2.3.4 方案比较
        2.3.5 方案总结
第三章 衢州本地网发展现状及网络智能化建设方案
    3.1 业务发展现状
    3.2 交换网络发展现状
        3.2.1 交换网络存在的问题
    3.3 网元设置
        3.3.1 SHLR的设置
        3.3.2 软交换的设置
        3.3.3 软交换网元间协议选择
    3.4 话路网网络组织
        3.4.1 本地网网络组织
        3.4.2 长途网网络组织
    3.5 信令网组织方案
    3.6 系统组织方案
        3.6.1 核心网设备组网方案
        3.6.2 用户接入方案
        3.6.3 服务质量(QOS)要求
        3.6.4 网络安全
    3.7 软交换业务提供方式
    3.8 和CN2的互联
    3.9 网管建设方案
        3.9.1 建设方案
        3.9.2 组网方案
    3.10 同步建设方案
    3.11 与支撑系统接口要求
第四章 中继、信令链路和带宽计算
    4.1 基础话务数据
    4.2 中继电路计算
    4.3 信令链路计算
    4.4 信令流、媒体流带宽计算
        4.4.1 信令流
        4.4.2 媒体流
第五章 号码资源、信令点编码和IP地址需求及规划
    5.1 编号方案
        5.1.1 号码资源需求
    5.2 信令点编码需求
    5.3 IP地址规划
        5.3.1 承载网地址需求
        5.3.2 DCN的IP地址需求
        5.3.3 163公网地址
第六章 设备选型和设备配置
    6.1 设备选型
    6.2 华为软交换
        6.2.1 边缘接入层
        6.2.2 核心交换层
        6.2.3 网络控制层
        6.2.4 业务管理层
        6.2.5 软交换配置
    6.3 华为SHLR
    6.4 主要设备配置小结
第七章 智能业务介绍与分析
    7.1 智能业务的实现方式
        7.1.1 主叫类业务的实现方式
        7.1.2 被叫类业务的实现方式
        7.1.3 接入码触发类业务的实现方式
    7.2 智能业务实现方式相关问题分析
        7.2.1 智能业务实现的理论分析
        7.2.2 智能业务实现介绍
    7.3 智能业务介绍
        7.3.1 彩色回铃音(悦铃)
        7.3.2 预付费业务
        7.3.3 移机不改号业务
        7.3.4 一号通业务
        7.3.5 广域CENTREX业务
        7.3.6 音频卡业务
    7.4 智能业务分析
        7.4.1 彩色回铃音(悦铃)
        7.4.2 预付费业务
        7.4.3 移机不改号业务
        7.4.4 音频卡业务
    7.5 智能业务受理流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固定交换网络的智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的通讯市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1 国内的通讯市场现状
        1.1.2 存在的问题
    1.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固定交换网络的智能化
    2.1 固定交换网络的现状
        2.1.1 全国通讯行业运行现状
        2.1.2 福建电信用户和业务发展情况
    2.2 传统固定交换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设想
        2.2.1 传统固定交换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
        2.2.2 传统固定交换网络的改进设想
第三章 固定交换网络智能化的实现
    3.1 网络智能化的核心及实现
        3.1.1 SHLR 的系统结构
        3.1.2 SHLR 的软件体系结构
        3.1.3 SHLR 基于ISUP 的基本业务流程
    3.2 交换机呼叫处理和接口模块的配套改造
        3.2.1 ISUP 信令修改及接口拓展
        3.2.2 交换网改造方案
        3.2.3 编号方案
        3.2.4 呼叫触发及号码变换原则
    3.3 网络智能化系统的测试
        3.3.1 网络智能化功能实现
        3.3.2 网络智能化测试方案
        3.3.3 测试用例
        3.3.4 测试细项及结果
第四章 网络智能化的新型增值业务
    4.1 混合放号
    4.2 彩铃
    4.3 固定预付费
    4.4 同振
    4.5 一号通
第五章 网络智能化的实施试点
    5.1 实施试点项目
    5.2 实施评估
        5.2.1 对网络拓扑结构的影响
        5.2.2 对信令网的影响
        5.2.3 对传输资源的影响
        5.2.4 对处理机占用率的影响
        5.2.5 对接通率的影响
        5.2.6 遗留问题
    5.3 网络改造
        5.3.1 交换机方面
        5.3.2 BOSS 系统方面
        5.3.3 NO.7 监测系统
        5.3.4 增值业务平台
        5.3.5 网络资源
    5.4 SHLR 网络智能化试点的结论
第六章 总结语
    6.1 工作总结
    6.2 网络智能化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语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重庆电信固网智能化的改造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
        1.1.1 中国电信近年来发展状况
        1.1.2 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的发展
        1.1.3 国内外运营商发展NGN 与软交换动态
        1.1.4 中国电信的网络演进思路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 论文组织结构
2 NGN 概述
    2.1 NGN 的概念和特点
        2.1.1 NGN 定义
        2.1.2 NGN 的特征
    2.2 基于软交换的NGN 网络(简称软交换网络)
        2.2.1 软交换网络的体系架构与主要设备
        2.2.2 软交换网络协议
        2.2.3 软交换网络的业务提供方式
    2.3 基于IMS 的NGN 网络
    2.4 软交换与IMS
3 固网智能化概述
    3.1 传统固网存在问题
        3.1.1 交换网络存在的问题
        3.1.2 业务层面存在的问题
        3.1.3 PSTN 与PHS 网络融合的问题
    3.2 固网智能化发展目标
    3.3 固网智能化的基本思路和突破口
        3.3.1 基本思路
        3.3.2 突破口
    3.4 SHLR 技术
        3.4.1 SHLR 功能
        3.4.2 SHLR 存储信息
        3.4.3 SHLR 采用协议
    3.5 软交换在固网智能化中的应用
4 重庆电信固网智能化工程方案及实施
    4.1 固网智能化整体方案及比较
        4.1.1 “端局汇接局混合+SHLR”方案
        4.1.2 “TDM 汇接局+SHLR”方案
        4.1.3 “软交换汇接局+SHLR”方案
        4.1.4 三种方案比较
    4.2 重庆电信网络现状及固网智能化方案选择
        4.2.1 重庆电信网络现状
        4.2.2 固网智能化方案选择分析
    4.3 网元设置方案
        4.3.1 软交换设备
        4.3.2 中继网关设备(TG)
        4.3.3 信令网关设备(SG)
        4.3.4 接入网关设备(AG)
        4.3.5 综合接入设备(IAD)
        4.3.6 媒体资源服务器
    4.4 全网组网方案
    4.5 网路组织结构
        4.5.1 话路网网路组织
        4.5.2 智能网网路组织
        4.5.3 信令网网路组织
    4.6 网络资源分配
        4.6.1 IP 地址规划
        4.6.2 信令点编码分配
    4.7 连接方案
        4.7.1 软交换系统与承载网的连接
        4.7.2 软交换系统与DCN 网的连接
        4.7.3 软交换与SHLR 的连接
    4.8 支撑系统实施方案
        4.8.1 计费方案
        4.8.2 网管方案
5 工程实施后网络情况与业务比较
    5.1 工程实施后网络情况
        5.1.1 优化了原PSTN 网络
        5.1.2 PSTN 与小灵通系统实现融合
        5.1.3 引入了软交换
        5.1.4 具备向基于IMS 的NGN 网络过渡的能力
    5.2 工程实施后具体业务的开放情况
        5.2.1 彩铃业务
        5.2.2 一号通业务
        5.2.3 多业务嵌套
        5.2.4 移机不改号(混合放号)
    5.3 工程实施后网络的容灾备份和安全情况
6 结束语
    6.1 取得的主要成果
    6.2 下一步发展策略规划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F150电路两种ISUP方案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型光阱阵列中异核原子量子比特相干性研究[D]. 郭瑞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2020(02)
  • [2]电力电子系统瞬态骚扰防护技术研究[D]. 张森.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2)
  • [3]F-150程控交换机退网与缩容改造优化方案的研究[D]. 陈翰.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3)
  • [4]主被叫分摊付费业务网络能力研究[D]. 武晓.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5]湖南电信固网智能化改造及新业务实现中关键技术研究[D]. 邓斌. 湖南大学, 2010(07)
  • [6]归属位置寄存器在网络智能化中的应用[D]. 樊团会. 华东理工大学, 2010(11)
  • [7]七号信令在电信长途局改造工程中的实现[D]. 李明. 南京理工大学, 2009(01)
  • [8]衢州电信固网智能化改造[D]. 吴炜. 北京邮电大学, 2008(03)
  • [9]固定交换网络的智能化研究[D]. 吴俊.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4)
  • [10]重庆电信固网智能化的改造与实现[D]. 刘祎. 重庆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F150电路的两种ISUP方案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