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栾抗血管加压素所致豚鼠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

心栾抗血管加压素所致豚鼠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

一、心律安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豚鼠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雨佳,佟海英,黄先菊,陈路遥[1](2021)在《蒙药广枣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及分子对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广枣为蒙医习用药材,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其化学成分以黄酮类、有机酸类为主。根据已发表文献挖掘广枣的主要药理活性及化学成分,应用AutoDock Vina软件将广枣活性化学成分与IL-6、AC、Thrombin进行对接,结果显示广枣的有效活性成分与上述三种蛋白均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基于蒙医学角度及现代医学角度,综述广枣对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药理研究,为深入探索广枣抗心血管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理论依据与新思路。

张培[2](2021)在《环维黄杨星D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电生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环维黄杨星D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电生理机制研究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的不正常,可分为快速性(如各种性质的早搏和心动过速等)和缓慢性(如各种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除器质性心脏病可引起各种各样心律失常外,其他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阻塞性肺病、血液性疾病、神经症等也会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据2018年中国人健康大数据统计,22%的年轻人死于四大慢病之一的心脑血管病,而其中80%的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我国心率失常患者约有2000万,大约50%的患者死于突发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和健康。经典的四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普遍存在潜在的致心律失常的风险,副作用大,对患者生存率和预后改善作用均不是特别理想。寻找抗心律失常新药,特别是从天然植物或者中草药中筛选安全有效、作用温和、无或低不良反应的有效成分;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索,已成为目前新药研究的热点。环维黄杨星D(Cyclovirobuxine D,CVB-D),是从黄杨科植物小叶黄杨及其同属植物的茎叶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单体成分,是制剂黄杨宁片的主要有效成分。黄杨宁片已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许多临床和实验室证据表明,该药对心血管疾病有广泛的治疗作用,对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心衰等均有良好的疗效。CVB-D作为一种活性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小叶黄杨抗心律失常活性的药理作用。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发进展缓慢,CVB-D有望成为抗心律失常的候选药物。研究CVB-D的电生理作用特点及抗心律失常作用部位是阐明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必要条件。心肌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靶点,有研究发现,CVB-D主要通过抑制钾电流,延长心室肌的动作电位,从而达到抗心律失常的目的。单细胞膜片钳在研究CVB-D的综合作用,特别是在心脏电传导方面存在不足。为了开发抗心律失常的候选药物,需要进一步研究CVB-D的详细电生理特性。所以本文拟从动物-器官-细胞三个水平进行研究,明确CVB-D抗心律失常作用以及电生理机制,以期为药物开发和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第一部分验证环维黄杨星D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目的:利用手术及药物诱导的大鼠心律失常模型,明确CVB-D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根据人和动物的体表面积折算系数,获得临床等效给药剂量。采用大鼠冠脉结扎和大鼠乌头碱诱导的经典心律失常模型,通过电生理记录仪,评价药物对室性心动过速出现及持续时间的作用,通过心律失常评分明确CVB-D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结果:1.CVB-D对大鼠冠脉接扎诱导心律失常模型作用与模型组相比,CVB-D组(0.6 mg/kg)可使心律失常的评分由模型组的4±1降低到1±0(P<0.05);使室性心动过速的持续时间由258.2±117.7 s降低到0.6±0.1 s(P<0.05);室性心动过速的出现时间由644.6±167.8 s延长到1515.0±79.0 s(P<0.001)。2.CVB-D对大鼠乌头碱诱导心律失常模型作用与模型组相比,CVB-D组(0.6 mg/kg)可显着降低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P<0.001)。结论:CVB-D可以明显延长室速出现时间、降低室速持续时间和心律失常评分,明确了CVB-D对室性心律失常有治疗作用。第二部分在离体器官及细胞水平研究环维黄杨星D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机制目的:利用离体心脏和心室肌细胞,研究CVB-D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机制,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靶点,以期为新药开发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首先拟采用Mapping Lab多通道矩阵式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结合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系统,在离体心脏水平记录电传导信号,然后采用700B单细胞膜片钳系统,在电流钳模式下记录豚鼠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在电压钳模式下记录大鼠心室肌细胞的钾电流和钙电流。结果:1.CVB-D对心脏电传导作用CVB-D(10μM、20μM、30μM)可使大鼠的心率由给药前的305±27bpm分别降低到223±12 bpm(P<0.05),197±9 bpm(P<0.05)和143±42 bpm(P<0.01)。CVB-D对房室结传导无影响,但能显着延长(20μM、30μM)时的心房传导速度和(30μM)时的心室传导速度(P<0.05)。2.CVB-D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作用CVB-D(1μM)可以使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的90%(APD 90)由647.5±58.5 ms延长到1062.4±112.4 ms(P<0.001)。3.CVB-D对大鼠心肌细胞钾电流和电流-电压(I-V)关系曲线作用3.1 CVB-D(10μM、20μM、30μM)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大鼠心肌细胞钾电流(P<0.001)。3.2 CVB-D(10μM、20μM、30μM)可随浓度增高,使电流-电压(I-V)关系曲线上移,并不影响电流-电压关系。4.CVB-D对大鼠心肌细胞钙电流和电流-电压(I-V)关系曲线作用4.1 CVB-D(1μM、3μM、10μM)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大鼠心肌细胞钙电流(P<0.001)。5 m V电压下,CVB-D(1μM、3μM、10μM)标准化的钙电流分别是-0.85±0.06,-0.70±0.07和-0.42±0.06。4.2 CVB-D(1μM、3μM、10μM)可随浓度增高,使电流-电压(I-V)关系曲线上移,并不影响电流-电压关系。结论:离体心脏Mapping结果和膜片钳结果共同表明:CVB-D通过浓度依赖性的抑制心肌细胞钙电流和钾电流,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抑制心脏的自律性和传导性、减慢心率、减慢心房和心室传导速度、对心脏起到负性传导的抑制作用;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李燕[3](2018)在《附子治疗阳虚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药动学和药效学方法探讨附子治疗阳虚便秘和心阳衰两种经典阳虚模型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附子总生物碱为附子中主要活性部位,具有温阳通便的作用。故采用附子总生物碱进行治疗大鼠阳虚便秘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但附子总生物碱中的脂溶性生物碱有毒,而水溶性生物碱具有温阳强心的作用。所以,选择水溶性生物碱进行治疗大鼠慢性心衰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方法:在附子总生物碱治疗大鼠阳虚便秘模型的药动学、药效学实验中,将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和阳虚便秘组,分别均分为低、中、高剂量组,依次灌胃附子总生物碱9.6 mg/kg、19.2 mg/kg、38.4 mg/kg。通过眼眶内眦静脉取血和液液萃取处理血浆方法制备血浆样品,再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测定不同时间点附子总生物碱中的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原碱的血药浓度,研究其体内药动学过程。然后,采用酶标仪测定各组胃动素、胃泌素、内皮素和血管活性肠肽四者的含量。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血药浓度和激素含量进行整合药动学、药效学分析,以阐释附子治疗大鼠阳虚便秘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在附子水溶性生物碱治疗大鼠慢性心衰模型的药动学、药效学实验中,将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和慢性心衰组,每组又分为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每次0.072 g/kg、0.143 g/kg、0.286 g/kg对大鼠灌胃附子水溶性生物碱,每日一次,连续一周。通过眼眶内眦静脉取血和蛋白沉淀处理血浆方法制备血浆样品,再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时间点附子水溶性生物碱中的盐酸多巴胺、尿嘧啶、去甲猪毛菜碱、尿苷、氯化甲基多巴胺、鸟苷和去甲乌药碱的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然后,运用酶标仪测定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心钠肽、内皮素、脑钠肽五种激素的含量。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血药浓度和激素含量进行整合药动学、药效学分析,以探讨附子治疗大鼠慢性心衰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结果:从低剂量到高剂量的范围内,七种乌头类生物碱的Cmax、AUClast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剂量对附子总生物碱在正常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有明显的影响,且附子总生物碱在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基本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附子总生物碱可增加血浆胃动素、胃泌素、内皮素和血管活性肠肽的含量。附子总生物碱的整合药动学数据、药效学数值仍具有明显的药动学、药效学特征,且整合后与整合前各成分的药动学、药效学特征基本一致,能表达附子总生物碱的药动学、药效学特征。同时,在给药剂量范围内,正常大鼠体内的盐酸多巴胺、尿嘧啶、去甲猪毛菜碱、尿苷、鸟苷和去甲乌药碱的Cmax、AUClast随给药剂量增加而增加,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在体内的药动学过程也基本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附子水溶性生物碱给药后可降低大鼠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心钠肽、内皮素、脑钠肽的含量。附子水溶性生物碱的整合药动学数据、药效学数值仍具有明显的药动学过程、药效学特征,且整合后与整合前各成分的药动学、药效学特征基本一致,可表达附子水溶性生物碱的药动学、药效学特征。结论:附子中的附子总生物碱可能是治疗大鼠阳虚便秘的主要物质基础,而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可能是治疗大鼠慢性心衰的主要物质基础。附子总生物碱主要通过促进胃动素、胃泌素、内皮素、血管活性肽的分泌而发挥温阳作用。而附子水溶性生物碱主要通过抑制或减少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心钠肽、内皮素、脑钠肽的分泌而发挥温阳作用。本课题主要揭示附子温阳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为附子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郭玉东,李丽,左泽平,王志斌,胡宇驰,曹春然,王碧松,高阳[4](2016)在《复方丹参片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复方丹参片对垂体后叶素诱导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设阳性对照组(硝苯地平0.005g·kg-1和地奥心血康胶囊0.07g·kg-1),复方丹参片0.17、0.34、0.68g·kg-1剂量组,空白组和模型组(均给予同体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给药,连续给药7d后,采用大鼠舌下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通过心电图变化观察药物对模型大鼠心电图ST段、T波、心率的影响,考察复方丹参片不同剂量组对血清中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凝血时间、心肌梗死面积及梗死率、大鼠心肌缺血阳性率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心电图ST段显着抬高和T波倒置,空白组未见异常,各给药组大鼠心电图有不同改善,复方丹参片对垂体后叶素所致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及心率的变化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能够降低心肌缺血阳性率和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心肌的梗死面积及梗死率,降低血清中乳酸脱氢酶、血清肌酸激酶、丙二醛的含量,增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结论复方丹参片对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具有较明显的保护作用。

王淳,刘丽梅,宋志前,董运茁,杜智勇,宁张弛,刘元艳,刘振丽[5](2015)在《心血管疾病常用中药注射液及相关中药有效组分研究概况》文中指出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Pub Med等数据库(截至2014年9月1日)以及相关参考书目,对目前治疗心血管疾病最常用中药注射液及相关中药有效组分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心血管疾病最常用中药注射液有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15种注射液,3个处方源于经典方剂,其他源于临床或科研处方;处方组成药味均较少,单味占到60%,最多为3味药;主要针对心血瘀阻证;多具有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抗血栓形成、抗氧化、扩张冠脉等药理作用。涉及最多的中药是丹参、红参、红花,有效组分类型主要有黄酮、皂苷、醌类等,为有效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依据。

来方远,潘永明,艾秀锋,贾临超,朱科燕,杨玉伟,陈民利[6](2011)在《人参皂苷Rg1对急性心肌缺血豚鼠心电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的抗缺血作用。方法:建立垂体后叶素致豚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采用无创生理信号处理遥测系统测定人参皂苷Rg1对豚鼠II导联心电图变化的影响。结果:人参皂苷Rg1对垂体后叶素诱发豚鼠心电图T波、ST段的抬高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P<0.05,P<0.01),并能抵抗心率的减慢和PR间期、QRS波群、QT间期的延长。结论:人参皂苷Rg1具有显着对抗垂体后叶素致豚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

李耿[7](2009)在《克服溶血的复方葛根素注射制剂生物评价研究》文中认为葛根素(Puerarin)为中药葛根(Radix Puerariae)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为异黄酮类化合物,现代药理实验证明葛根素具有扩张冠脉血管、降低血压和心肌耗氧、抗心律失常和明显限制急性心肌梗塞等药理作用。由于其自身化学结构的特点,葛根素在水中的溶解度仅为0.46%,而且据有关葛根素口服在动物或人体的药动学研究表明,葛根素口服自胃肠道吸收较快,但吸收程度差,生物利用度低,口服给药一般要2-3周甚至2-3个月方能起效,从而影响口服给药临床的疗效发挥。因此,药学研究人员提取葛根素单体,制成葛根素注射制剂,临床用于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突发性耳聋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糖尿病等。葛根素注射液有效成分清楚,疗效确切,质量稳定,在临床应用广泛,是中药西制的代表。葛根素注射液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急性血管内溶血是葛根素严重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症状,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的特点,严重时引起病人死亡。据统计,2003年1月1日至2005年6月30日间,有关葛根素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共1006例,其中,严重不良反应30例,死亡11例。严重不良反应以急性血管内溶血为主,共18例,死亡8例,占死亡病例的73%。溶血不良反应致死的病例占葛根素不良反应死亡病例的73%。目前,有研究报道葛根素注射剂引起的血管内溶血为Ⅱ型变态反应,但实验数据为临床个别病例的研究结果,无法说明葛根素口服给药不发生血管内溶血的事实,亦未能制订防止过敏反应的临床合理用药指南,引发了管理部门和医务工作者对其安全性的全面怀疑,临床医生慎用或不应用葛根素注射液,导致葛根素生产急剧萎缩,整个葛根素的种植、加工、提取、制剂产业链停滞。这一事件,也对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深入探讨葛根素注射液溶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建立阐明葛根素注射液诱发急性血管内溶血的原因,探寻解决葛根素注射液溶血不良反应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溶血检查项下方法,以葛根素注射液为研究对象,进行24只Beagle犬的红细胞的体外偶发性溶血实验,结果发现:丙二醇浓度为3.3-16.7 mg/ml、葛根素浓度为0.33-1.67mg/ml、观察时间为3小时,未发现葛根素注射液溶血。提示临床前研究中现有的溶血评价实验方法,无法预测临床中的葛根素注射液偶发性溶血不良反应的实际情况,凸显了现有临床前溶血安全性评价方法的不足,因此有进一步进行深人研究、改良方法的必要。本文通过系统研究葛根素注射液溶血不良反应研究的相关文献,参考《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溶血检查法,通过提高药物浓度到丙二醇浓度为100mg/ml、葛根素浓度为10mg/ml,可提高溶血发生率,在24个动物个体的情况下可观测到丙二醇和葛根素注射液的溶血现象,并依此建立中药注射剂偶发性溶血评价方法,对葛根素注射液引致急性血管内溶血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探讨。实验结果显示:丙二醇浓度为100mg/ml时发现4例溶血,溶血发生率为16.6%,与生理盐水组存在显着性差异(0.05>P>0.01),但溶血率与丙二醇浓度不存在相关性(P>0.05);葛根素注射液组丙二醇浓度为100 mg/ml、葛根素浓度为10mg/ml时,出现了16例溶血,溶血发生率为66.7%,与生理盐水组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溶血率与葛根素浓度不存在极显着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r=0.9523。对葛根素注射液和丙二醇液的偶发性溶血评价实验结果进行析因分析,结果显示:葛根素注射液组溶血发生概率,显着高于丙二醇组溶血发生概率(P<0.01)。提示:丙二醇作为辅料,虽有引起溶血的风险,但不是主要因素。引起溶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是药物成分葛根素本身。其引起溶血的因素可能与与葛根素嵌入红细胞的双层磷脂膜,引起红细胞膜流动性和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有关。文献研究发现,牛磺酸具有增强红细胞膜流动性,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保护红细胞膜,防止溶血的作用。本实验通过中药注射液偶发性溶血评价方法,分别取注射蒸馏水、生理盐水和已上市葛根素注射液为对照,考察在相同的葛根素浓度下,加入不同浓度牛磺酸,观察24小时内红细胞的状态,评价牛磺酸抗葛根素溶血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与葛根素注射液高剂量组比较,复方葛根素注射液Ⅰ、Ⅱ、Ⅲ各组均未出现溶血,复方葛根素注射液Ⅰ、Ⅱ、Ⅲ各组溶血发生率均与葛根素注射液高剂量组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复方葛根素注射液Ⅰ、Ⅱ、Ⅲ各组溶血发生率均与生理盐水组无差异(P=1.00)。复方葛根素注射液Ⅰ、Ⅱ、Ⅲ各组与葛根素注射液高剂量组均含有10mg/ml葛根素;复方葛根素注射液Ⅰ、Ⅱ、Ⅲ各组分别含5mg/ml、10mg/ml、20mg/ml牛磺酸,葛根素注射液高剂量组含有100mg/ml丙二醇,而葛根素注射液高剂量组溶血率为79.2%,显着高于复方葛根素注射液Ⅰ、Ⅱ、Ⅲ各组。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牛磺酸与葛根素配伍应用,均可拮抗由葛根素诱发的溶血不良反应,并可使发生率降低至生理盐水水平。提示可应用中药方剂配伍理论,将中药单体成分葛根素与牛磺酸配伍应用,制成无溶血不良反应的复方葛根素注射液,以消除葛根素单独应用的不良反应。本文对复方葛根素制剂成型工艺中辅料选择、用量、pH值以及冻干工艺进行考察,确定注射用复方葛根素粉针的制备工艺为:取葛根素5g、牛磺酸25g,加适量注射用水,搅拌使溶解;加入注射用甘露醇,用碳酸钠调pH值至6-7之间,加注射用水至400ml,0.2μm微孔滤膜过,每支西林瓶装溶液2ml。置冷冻干燥箱内,预冻温度为-40℃,冷肼温度为-60℃,保温1h。然后抽真空,当真空度达到10Pa以下后,开始加温升华,并保证升华时样比产品的共晶点温度低5℃,应低于28℃,并在此状况下维持10小时,直到产品中的冻结冰升华完毕为止;主干燥完成后迅速升温,样品终点温度28℃,保温1h后出箱。上述工艺小试各批次产品的成品率均在90%以上,各批产品的外观和再分散性均符合规定。虽然牛磺酸可消除葛根素所引发的急性血管内溶血不良反应,大大提高了原葛根素注射液的安全性,但葛根素与牛磺酸配伍组成的新复方制剂属化学药品注册分类1,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应进行复方制剂中多种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相互影响研究。为了比较葛根素与牛磺酸配伍复方制剂与各组分单独应用时的动力学差异,对牛磺酸与葛根素配伍的合理性进行探讨,本文建立了血浆中葛根素、牛磺酸的HPLC测定法,进行复方葛根素注射制剂中两组分在犬体内的药动学相互影响实验。本实验采用6%高氯酸沉淀蛋白预处理方法,用甲醇—0.2%磷酸为流动相,在250nm处测定了血清中葛根素的浓度。在此色谱条件下,葛根素在1.01-60.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准确度及精密度均满足低血药浓度葛根素测定的要求。本实验采用6%高氯酸沉淀蛋白,2,4—二硝基氟苯(DNFB)柱前衍生化预处理方法,用甲醇—pH5.5乙酸钠、乙酸缓冲液为流动相,在360nm处测定了血清中牛磺酸的浓度。进行24小时内Beagle犬血清中牛磺酸含量动态变化考察,发现不同Beagle犬个体血清中牛磺酸浓度差异较大,同一Beagle犬个体血清中牛磺酸浓度在24h内较稳定,因此,本实验以给药前空白血清中牛磺酸的浓度作为Beagle犬体内牛磺酸基粗?进行牛磺酸在Beagle犬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在此色谱条件下,牛磺酸在18.4-368.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准确度及精密度均满足低血药浓度牛磺酸测定的要求。应用所建立方法,进行了6只Beagle犬单剂量静脉注射用复方葛根素粉针、葛根素注射液、牛磺酸注射液后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静脉注射葛根素注射液、牛磺酸注射液和注射用复方葛根素粉针后,葛根素和牛磺酸在犬体内的处置均符合二室模型。单剂量静脉注射葛根素注射液后,犬体内葛根素的t1/2α=3.25±1.76min,t1/2β=55.5±4.78min,AUC0-t=2364.93±158.45μg·min/ml;单剂量静脉注射葛根素牛磺酸注射液后,犬体内牛磺酸的t1/2α=11.31±4.15min,t1/2β=177.8±228.73min,AUC0-t=10361.69±1868.41μg·min/ml;单剂量静脉注射复方葛根素制剂后,犬体内葛根素的t1/2α=3.73±0.55min,t1/2β=56.0±2.70min,AUC0-t=2489.57±115.83μg·min/ml,犬体内牛磺酸的t1/2α=12.34±8.28min,t1/2β=201.0±166.46min,AUC0-t=11811.21±3771.71μg·min/ml。应用配对t检验法对单剂量静脉注射葛根素注射液和复方葛根素粉针中葛根素的t1/2α、t1/2β、V(c)、Cl(s)、AUC、AUC0-∞、AUC0-t、MRT0-∞、MRT0-t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复方葛根素中牛磺酸与葛根素配伍后牛磺酸的药物动力学过程与牛磺酸单独给药的药物动力学过程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应用配对t检验法对单剂量静脉注射葛根素注射液和复方葛根素粉针中牛磺酸的t1/2α、t1/2β、V(c)、Cl(s)、AUC、AUC0-∞、AUC0-t、MRT0-∞、MRT0-t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复方葛根素中葛根素与牛磺酸配伍后葛根素的药物动力学过程与葛根素单独给药的药物动力学过程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将葛根素和牛磺酸组成注射用复方制剂后,葛根素和牛磺酸的药物动力学特征未发生改变,两组分配伍应用无药物动力学的相互作用,为组方的合理性与安全性提供依据。通过对氯仿诱发小鼠心率失常的影响实验对牛磺酸、葛根素配伍前后药效相互影响进行探讨。发现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心得安、复方葛根素注射高剂量均能显着延缓小鼠出现心律失常(P<0.01);与心得安阳性对照药比较,复方葛根素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给药组小鼠出现心率失常的时间与心得安组接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复方葛根素注射液抗氯仿诱发的小鼠心率失常的效果与心得安相似;与复方葛根素注射液中剂量给药组比较,拆方成分葛根素、牛磺酸抗氯仿诱发的小鼠心率失常的效果弱于复方,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的影响实验对牛磺酸、葛根素配伍前后药效相互影响进行探讨。发现垂体后叶素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空白对照组的大鼠,用生物机能系统记录分析心电图,大都表现为S-T段抬高、心率减慢,T波高耸,个别T波低平或倒置,并大多数出现了严重的心搏失常(房早或室早所致的心搏间歇或二联律、三联律等,个别甚至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给予一定剂量的复方葛根素注射液后,与模型空白对照组比较,能显着改善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表现,如st段变化幅度减少,T波倒置、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的例数均减少,血清心肌酶CK、LDH-L、AST的释放亦明显减少。以上结果显示复方葛根素注射液具有一定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作用。结果显示:牛磺酸消除葛根素溶血不良反应的同时,葛根素、牛磺酸两个成分配伍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为牛磺酸、葛根素配伍的合理性提供了药效学依据。本研究应用中药注射液偶发性溶血评价方法,发现牛磺酸可拮抗葛根素溶血不良反应。提示可通过有效成分组方来消除葛根素的溶血不良反应,将牛磺酸与葛根素配伍,制成无溶血不良反应的复方葛根素注射液。通过复方葛根素制剂成型工艺研究,解决葛根素和牛磺酸的相容性问题和产品的稳定性问题,制成注射用复方葛根素粉针。应用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方法,对牛磺酸、葛根素配伍前后牛磺酸对葛根素药物动力学、药效的影响进行评价,发现葛根素与牛磺酸配伍不会影响各自的药物动力学过程,并且两个组方成分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提示二者可联合用药,为组方的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

万军[8](2008)在《复方GC提取物抗心律失常的药效学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心律失常是多种心脏病严重的症状表现及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探讨复方GC提取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理,为复方GC提取物创新药物的研究提供药理学依据。方法:实验采用药物诱发心律失常动物模型研究复方GC提取物抗心律失常作用。观察复方GC提取物对氯仿诱发小鼠室颤的预防作用,采用乌头碱诱发小鼠、大鼠心律失常模型;氯化钙、氯化钡、垂体后叶素诱发大鼠心律失常模型;毒毛花苷K诱发豚鼠心律失常模型,记录出现心律失常的潜伏时间及持续时间。采用拮抗肾上腺素及乙酰胆碱诱发大鼠心律失常的作用,阐明其通过调整心脏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功能而缓解心律失常的作用机理。采用邻苯三酚法测定垂体后叶素诱发心律失常小鼠心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过氧化脂质(LPO)含量,以揭示复方GC提取物抗心肌氧化损伤的机理;采用一氧化氮合酶(NOS)及一氧化氮(NO)试剂盒测定垂体后叶素诱发心律失常小鼠心脏及血清NOS活性及NO含量以揭示复方GC提取物扩张血管,改善心肌血流量的作用机理。所有实验数据均SPSS 13.0 for 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用(?)±s表示。结果:复方GC提取物对氯仿诱发小鼠室颤,乌头碱诱发小鼠心律失常,乌头碱、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诱发大鼠心律失常及毒毛花苷K诱发豚鼠心律失常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药效呈浓度依赖性;对乙酰胆碱诱发大鼠心动过缓有一定拮抗作用;对氯化钙、氯化钡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效果较差。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复方GC提取物能通过调整心脏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功能而缓解心律失常,并升高心律失常小鼠心脏及血清SOD及NOS活性,降低LPO含量及增加NO含量。结论:复方GC提取物具有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其机理可能与调整心脏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功能、抗心肌氧自由基损伤,扩张心肌组织血管,增加心肌血流量及改善循环有关。

李志明[9](2007)在《心律失常现代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或并发症。种类繁多,病因复杂,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其中致命性心律失常则是导致猝死的原因,这些是造成当今心血管疾病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祖国医学虽无“心律失常”病名。但对其病因、病机、症状、诊断、证侯治疗的描述却很多,散见于论述“心悸”、“怔忡”、“眩晕”、“疾脱脉”、“厥证”、“脱证”、“胸痹”等证的文献中。这些文献记载了中医学对心律失常独到认识及丰富的诊疗经验。建国以来,广大医学工作者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防治做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实践。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并已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且实践证明中医治疗本病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本论文收集1949~2006年与心律失常有关的中医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第一节,概要介绍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第二至第七节,分别从辨证论治、单方复方、针灸推拿、气功、饮食、音乐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各种方法,其中既介绍一般治法和着名老中医的经验,也介绍不同医家对本病独到认识,从而从不同角度深化和丰富了心律失常的证治。第三部分为第八节,介绍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本论文以中医治法为主,兼顾中西医结合研究,力求全面反映建国以来中医研究心律失常的水平。

李荣[10](2007)在《延胡索碱及延胡索复方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当今,冠心病已成为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冠心病的基本病理生理就是心肌缺血,要挽救缺血心肌就必须及时、有效地恢复缺血心肌的再灌注。但是缺血心肌在恢复血流灌注后,往往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iury,IRI)。如何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已成为心脏病学基础应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1986年Murry等发现缺血预处理可减轻IRI,但由于缺血预处理本身是一种损伤性因素,很难在临床推广应用,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药物作为药物预处理手段防治IRI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88年,美国着名的CAST试验结果表明: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给发展中药预处理防治IRI,特别是抗再灌注心律失常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近来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中,特别是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和抗心律失常方面,许多复方都选用了延胡索。延胡索是一种活血化瘀中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增加冠脉流量、扩张血管、改善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及抗心律失常等作用。但是应用延胡索碱预处理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及运用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却未见报道。本课题即打算在此领域作些有益的探索。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比较药物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效果,评价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药理作用机制。【方法与内容】采用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缺血预处理组、延胡索碱低、中、高剂量组。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膜片钳技术、流式细胞仪技术、免疫组化、电镜酶细胞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从整体、细胞乃至分子基因水平探讨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药理作用机制。实验共分为六个部分。实验一: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实验二: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三: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Ca2+-ATPase及Na+-K+-ATPase活性的影响。实验四: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单个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动力学的影响。实验五: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影响。实验六: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结果】1.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延胡索碱中、高剂量组的室速(VT)和室颤(VF)的发生率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延胡索碱低剂量组上述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碱中、高剂量组的VT和VF的发生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对室性早博(VPB)发生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比较:延胡索碱低、中、高剂量组的心律失常出现时间明显推迟、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碱预处理虽也能推迟心律失常出现时间、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但作用较之减弱(P<0.01)。3.ST段抬高程度比较:在心肌缺血30min,再灌注20min和60min时间点时,假手术组ST段抬高程度无明显改变,模型组ST段则明显抬高;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预处理各剂量组ST段抬高幅度虽有所降低,但差异无显着性(P>0.05)。心率变化比较:与模型组比较,延胡索碱低、中、高剂量组,以及缺血预处理组均能明显减慢心率,差异有显着性(P<0.01);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低、中剂量组减慢心率的作用较之减弱(P<0.01),延胡索碱高剂量组则较之增强(P<0.05)。4.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结果:假手术组心肌仅偶见细胞凋亡发生,模型组可见大量胞核呈深浅不一棕褐色的凋亡心肌细胞,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凋亡心肌细胞和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而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5.心肌细胞bcl-2基因蛋白表达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抑凋亡基因bcl-2在缺血再灌注后表达明显减少,心肌细胞bcl-2蛋白阳性表达指数(PEI)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缺血预处理及用药后bcl-2表达增高,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bcl-2蛋白阳性表达指数(PEI)均较模型组组明显增高(P<0.05)。而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6.心肌细胞Fas基因蛋白表达变化:假手术组极少数心肌细胞Fas基因蛋白表达阳性;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后Fas基因蛋白表达明显加强,心肌细胞Fas蛋白阳性表达指数(PEI)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Fas蛋白阳性表达指数(PEI)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而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7.心肌细胞Na+,K+-ATP酶活力分析: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细胞Na+,K+-ATP酶活力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低剂量组(P>0.05)外,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中、高剂量组的心肌细胞Na+-K+-ATP酶活力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碱中、高剂量组心肌细胞Na+-K+-ATP酶活力差异无显着性(P>0.05)。8.心肌细胞Ca2+-ATP酶活力分析: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细胞Ca2+-ATP酶活力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低、中剂量组(P>0.05)外,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的心肌细胞Ca2+-ATP酶活力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碱高剂量组心肌细胞Ca2+-ATP酶活力差异无显着性(P>0.05)。9.单个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动力学变化(1)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概率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概率明显提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心肌细胞的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概率明显降低(P<0.01);而且缺血预处理组与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时间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平均开放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3)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电流幅值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平均电流幅值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延胡索碱低、中剂量组可减弱L-型钙通道平均电流幅度值(P<0.05),但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反而增强L-型钙通道电流幅度值(P<0.05)。10.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内平均钙离子荧光强度明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与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平均钙离子荧光强度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预处理与延胡索碱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心肌缺血、梗死面积比较(1)心肌缺血面积比较:与模型组比较,除低剂量组(P>0.05)外,其余各组心肌缺血面积均有减少(P<0.01或P<0.05);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除低剂量组(P<0.05)外,延胡索碱高、中剂量组心肌缺血面积与其相当,差异无显着性(P>0.05)。(2)心肌梗死面积比较: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梗死面积均缩小(P<0.05);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除低剂量组(P<0.01)外,延胡索碱高、中剂量组心肌梗死面积与其相当,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1.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而言,延胡索碱预处理不仅可推迟其出现时间,缩短其持续时间,而且还可降低室速(VT)和室颤(VF)的发生率,减慢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率的增快。说明延胡索碱预处理具有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2.延胡索碱预处理可通过上调缺血再灌注心肌抑凋亡基因bcl-2的蛋白表达和下调促凋亡基因Fas的蛋白表达,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保护心肌细胞免受缺血及缺血再灌注的损伤,从而保护心脏功能,具有类似于缺血预处理的内源性抗凋亡保护机制。3.延胡索碱预处理能显着提高心肌细胞Na+-K+-ATPase、Ca2+-ATPase活性,通过肌浆网Ca2+-ATP酶(肌浆网钙泵)、Na+-Ca2+交换体系、肌膜Ca2+-ATPas等途径将细胞内Ca2+运出细胞外,从而减轻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和钙超载,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4.延胡索碱预处理可降低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平均开放概率,并显着减弱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平均电流幅度值,从而阻断心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开放,减少“外钙内流”、“内钙释放”,降低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浓度,避免了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发挥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5.延胡索碱预处理与经典缺血预处理一样,可显着缩小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心肌梗死面积,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临床研究【目的】观察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对冠心病频发室性早博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与内容】采用前瞻性试验性设计方案。遵循随机、对照、单盲原则进行研究。将60例冠心病频发室性早博患者按为1∶1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冠心病西医基础治疗加上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单纯西医基础治疗,不用中医中药治疗。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室性早博次数的变化以及中医证候、症状的改变,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二者间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室性早搏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85%,对照组7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疗效相当。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室性早博次数的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室性早博次数差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70%,经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比较:试验组心悸中医症状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为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胸闷中医症状总有效率为76.9%%,对照组为45.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中医症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小样本观察,我们发现西医基础治疗结合中药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治疗,在减少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次数方面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相当;但是在改善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的中医证候及中医症状特别是心悸、胸闷等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而且副作用少,没发现有任何致心律失常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结语1.延胡索碱预处理不仅可推迟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出现时间,缩短其持续时间,而且还可降低室速(VT)和室颤(VF)的发生率,减慢大鼠再灌注损伤后心率的增快。说明延胡索碱预处理有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2.延胡索碱预处理可通过上调缺血再灌注心肌抑凋亡基因bcl-2的蛋白表达和下调促凋亡基因Fas的蛋白表达,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保护心肌细胞免受缺血及缺血再灌注的损伤,具有类似于缺血预处理的内源性抗凋亡保护机制。3.延胡索碱预处理能显着提高心肌细胞Na+-K+-ATPase、Ca2+-ATPase活性,通过肌浆网Ca2+-ATP酶(肌浆网钙泵)、Na+-Ca2+交换体系、肌膜Ca2+-ATPas等途径将细胞内Ca2+运出细胞外,从而减轻心肌细胞内钙浓度和钙超载,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4.延胡索碱预处理可降低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平均开放概率和平均电流幅值,从而阻断心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减少“外钙内流”、“内钙释放”,降低心肌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避免了细胞内钙离子超载,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5.延胡索碱预处理与经典缺血预处理一样,可显着缩小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6.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西医基础治疗结合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治疗,在减少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次数、抗冠心病心律失常方面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相当;但是在改善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的中医证候及中医症状特别是心悸、胸闷等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而且副作用少,没发现有任何致心律失常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二、心律安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豚鼠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律安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豚鼠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蒙药广枣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及分子对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含广枣复方及临床应用
2蒙医学中广枣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2.1治疗心刺痛症
    2.2治疗心悸证
3现代药理学中广枣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3.1抗心律失常
    3.2抗心肌缺血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3.3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4分子对接实验
5展望

(2)环维黄杨星D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电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验证环维黄杨星D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在离体器官及细胞水平研究环维黄杨星D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CVB—D的药理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附子治疗阳虚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附子治疗阳虚便秘大鼠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与试药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分析条件
        2.1.1 色谱条件
        2.1.2 质谱条件
        2.2 标准曲线溶液和混合质控样品的配制
        2.2.1 混合标液的配制
        2.2.2 标准曲线溶液的配制
        2.2.3 混合质控样品的配制
        2.3 大鼠阳虚便秘模型的建立
        2.4 附子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实验
        2.4.1 样品收集
        2.4.2 血浆样品的处理
        2.5 附子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效学实验
        2.5.1 样品收集
        2.5.2 含量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阳虚便秘模型评价
        3.2 方法学验证
        3.2.1 方法专属性
        3.2.2 标准曲线及定量限
        3.2.3 基质效应和回收率考察
        3.2.4 准确度和精密度考察
        3.2.5 稳定性考察
        3.2.6 分析
        3.3 附子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3.3.1 结果
        3.3.2 分析
        3.4 附子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效学研究
        3.4.1 实验结果
        3.4.2 分析
        3.5 附子总生物碱治疗大鼠阳虚便秘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3.5.1 附子总生物碱治疗大鼠阳虚便秘的整合药动学研究
        3.5.2 附子总生物碱治疗大鼠阳虚便秘的整合药效学研究
        3.5.3 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3.6 讨论
        3.6.1 剂量对附子总生物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的影响
        3.6.2 附子总生物碱的整合药动学分析
    第二部分 附子治疗慢性心衰大鼠的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与试药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标准曲线溶液和混合质控样品的配制
        2.2.1 对照品储备液和内标溶液的配制
        2.2.2 混合标液的配制
        2.2.3 标准曲线溶液的配制
        2.2.4 混合质控样品的配制
        2.3 大鼠慢性心衰模型的建立
        2.4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实验
        2.4.1 样品的收集
        2.4.2 血浆样品的处理
        2.5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效学实验
        2.5.1 样品收集
        2.5.2 含量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慢性心衰模型评价
        3.2 方法学验证
        3.2.1 方法专属性
        3.2.2 标准曲线及定量限
        3.2.3 基质效应和回收率考察
        3.2.4 准确度和精密度考察
        3.2.5 稳定性考察
        3.2.6 分析
        3.3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3.3.1 实验结果
        3.3.2 分析
        3.4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药效学研究
        3.4.1 实验结果
        3.4.2 分析
        3.5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治疗大鼠心衰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3.5.1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治疗大鼠心衰的整合药动学研究
        3.5.2 附子水溶性生物碱治疗大鼠心衰的整合药效学研究
        3.5.3 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3.6 讨论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I:
    综述一 附子的药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附子的药动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II: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复方丹参片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
    1.2试药
    1.3 仪器
    1.4 动物筛选
    1.5 分组给药及造模
    1.6 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变化的测定
    1.7 心肌缺血大鼠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1.8 心肌缺血大鼠凝血时间测定
    1.9 心肌缺血大鼠心脏梗死面积测定
    1.1 0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心肌缺血大鼠心电图ST段变化
    2.2 大鼠心肌缺血阳性率与心律失常发生率
    2.3心肌缺血大鼠心率变化
    2.4 心肌缺血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结果
    2.5 心肌缺血大鼠血浆凝血时间
    2.6 心肌缺血大鼠心脏梗死面积
3 讨论

(7)克服溶血的复方葛根素注射制剂生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文献研究
    1.葛根的研究进展
        1.1 葛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1.2 葛根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1.2.1 抗心律失常作用。
        1.2.2 扩张冠状动脉、抗心肌缺血作用
        1.2.3 降压作用
        1.2.4 对心肌缺氧的保护作用
        1.2.5 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1.2.6 降血糖作用
        1.2.7 解热作用
        1.2.8 其它药理作用
        1.3 讨论
    2.葛根素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2.1 口服葛根素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2.2 葛根素注射液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2.3 葛根素在复方注射剂中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2.4 葛根素滴眼液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2.5 讨论
    3.葛根素注射液安全性研究进展
        3.1 葛根的现代毒理学研究
        3.2 临床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报道
        3.2.1 致药物热
        3.2.2 致溶血反应
        3.2.3 致过敏、药物性皮疹、休克
        3.2.4 致其他不良反应
        3.3 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3.4 讨论
    4.牛磺酸研究概述
        4.1 牛磺酸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4.1.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4.1.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4.1.3 解热作用
        4.1.4 细胞保护效应
        4.1.5 其他药理作用
        4.3 牛磺酸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4.4 讨论
    5.中药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5.1 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
        5.1.1 副作用
        5.1.2 毒性反应
        5.1.3 过敏反应
        5.1.4 特异质反应
        5.1.5 致畸作用
        5.2 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5.3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
        5.3.1 复杂成份引发不良反应
        5.3.2 中药注射剂的工艺、质量问题
        5.3.3 中药注射剂剂量与浓度
        5.3.4 病人因素
        5.4 黄酮类化合物对红细胞细胞膜的影响
        5.5 讨论
    6.小结
第二章:葛根素注射液溶血不良反应的评价方法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受试药物
        1.2 实验动物
        1.3 试剂、仪器
    2.方法
        2.1 药典溶血检查
        2.2 偶发性溶血检查法
    3.实验结果
        3.1 葛根素注射液药典溶血检查实验结果
        3.2 葛根素注射液偶发性溶血检查实验结果
    4.讨论
        4.1 药典溶血检查法应用存在局限
        4.2 溶血观测时间的确定
        4.3 药物浓度的选择
        4.4 如何进行中药注射液偶发性溶血评价
        4.5 丙二醇、葛根素与葛根素注射液溶血相关性分析
        4.6 葛根素引致急性血管内溶血机制的探讨
    5.小结
        5.1 药典溶血检查法难以预测偶发性溶血
        5.2 中药注射液偶发性溶血评价方法的建立
        5.3 葛根素是葛根素注射液溶血的主要诱因
        5.4 关注中药单体成分的不良反应,提升药物研发的安全意识
第三章:牛磺酸对葛根素注射液溶血不良反应的影响
    1.实验材料
        1.1 受试药物
        1.2 实验动物
        1.3 试剂、仪器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4.1 溶血不良反应评价方法的重复
        4.2 牛磺酸可拮抗葛根素诱导的偶发性急性血管内溶血不良反应
    5.小结
        5.1 中药注射液偶发性溶血不良反应评价方法
        5.2 葛根素注射液急性血管内溶血不良反应解决方案
        5.3 中医理论的现代应用开发复方葛根素制剂
        5.4 复方葛根素制剂配伍的合理性、可行性研究
第四章:复方葛根素注射制剂的制备研究
    1.剂型选择
    2.处方筛选
        2.1 支架剂的选择
        2.2 支架剂用量的选择
        2.3 pH值对冻干工艺的影响
        2.4 制剂处方和制法
    3.冻干工艺参数考察
        3.1 共熔点的测定(电阻法)
        3.2 冷冻干燥条件筛选
        3.3 配伍稳定性实验
        3.4 制备工艺小试
    4.小结
第五章:牛磺酸与葛根素药物动力学行为相互影响研究
    1.血浆中葛根素测定方法的建立
        1.1 实验材料
        1.2 方法与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2.血浆中牛磺酸的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1.实验材料
        2.2.方法与结果
        2.3.讨论
        2.4 小结
    3.牛磺酸与葛根素药物动力学行为相互影响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 讨论
    4.小结
第六章:牛磺酸与葛根素药效相互影响研究
    1.对氯仿诱发小鼠心率失常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受试药物
        1.2 实验方法和结果
        1.3 讨论
    2.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的影响
        2.1.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试剂、试药: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3 讨论
    3.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复方GC提取物抗心律失常的药效学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立题依据
    3 拟解决的问题
    4 实验路线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样品
        1.2 主要药物和试剂
        1.2.1 阳性对照药物
        1.2.2 麻醉与造模药物
        1.2.3 检测试剂
        1.3 实验动物
        1.4 实验仪器
        1.5 实验数据处理软件
        1.6 实验场地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复方GC提取物抗心律失常药效学研究
        2.1.1 对氯仿诱发小鼠心室颤动的影响
        2.1.2 对乌头碱(Aco)诱发小鼠心律失常的影响
        2.1.3 对乌头碱(Aco)诱发大鼠心律失常的影响
        2.1.4 对CaCl_2诱发大鼠心律失常的影响
        2.1.5 对BaCl_2诱发大鼠心律失常的影响
        2.1.6 对毒毛花苷K诱发豚鼠心律失常的影响
        2.1.7 对垂体后叶素(Pit)诱发大鼠心律失常的影响
        2.2 复方GC提取物抗心律失常作用机理研究
        2.2.1 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2.2.1.1 对肾上腺素诱发大鼠心律失常的影响
        2.2.1.2 对乙酰胆碱诱发大鼠心律失常的影响
        2.2.2 抗心肌氧化损伤
        2.2.2.1 对Pit诱发心律失常小鼠心肌SOD活性的影响
        2.2.2.2 对Pit诱发心律失常小鼠心肌LPO含量的影响
        2.2.3 保护心脏血管内皮细胞
        2.2.3.1 对Pit诱发心律失常小鼠心肌NOS活性的影响
        2.2.3.2 对Pit诱发心律失常小鼠心肌NO含量的影响
        2.2.3.3 对Pit诱发心律失常小鼠血清NOS活性的影响
        2.2.3.4 对Pit诱发心律失常小鼠血清NO含量的影响
结论
讨论
    1 药效学研究
    2 作用机理研究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综述

(9)心律失常现代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1.1 心律失常的病因
    1.2 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
    1.3 心律失常的分类
        1.3.1 按心律失常速率分类
        1.3.2 起源异常所致的心律失常
        1.3.3 激动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失常
    1.4 诊断和鉴别诊断
        1.4.1 心律失常诊断概述
        1.4.2 几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诊断要点
    1.5 治疗
    1.6 预后
2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2.1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
        2.1.1 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心的生理功能
        2.1.1.1 心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2.1.1.2 心脏与其他脏腑的功能关系
        2.1.2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
        2.1.2.1 感受外邪
        2.1.2.2 情志所伤
        2.1.2.3 饮食失调
        2.1.2.4 房劳过度
        2.1.2.5 它病失养
        2.1.2.6 药物影响
        2.1.3 现代中医对心律失常病因病机认识举例
        2.1.3.1 本虚
        2.1.3.2 标实
        2.1.3.3 从肝、脾、肺三脏论述心律失常
    2.2 心律失常的辨证论治
        2.2.1 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
        2.2.1.1 整体论治
        2.2.1.2 调理阴阳
        2.2.1.3 扶正祛邪
        2.2.1.4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2.2 心律失常的辨证要点
        2.2.2.1 辨惊悸、怔忡
        2.2.2.2 辨病变的虚实兼夹
        2.2.2.3 辨脏腑的虚损程度
        2.2.2.4 辨脉象
        2.2.3 心律失常的辨证分型论治
        2.2.3.1 虚证类
        2.2.3.2 实证类
    2.3 现代中医治疗心律失常举例
        2.3.1 中医辨证分型
        2.3.1.1 北京魏执真将心律失常分快速型和慢速型
        2.3.1.2 北京马胜兴等分标本论治
        2.3.1.3 北京徐承秋等将分三型论治
        2.3.1.4 山西原明忠等分三型论治
        2.3.1.5 广州陈镜合三型论治
        2.3.1.6 山东邵念方分六型论治
        2.3.1.7 上海丁学屏辨治八法
        2.3.1.8 湖南张自强将早搏分七型论治
        2.3.2 病证结合专方专药
        2.3.2.1 着眼于气、血、痰、瘀
        2.3.2.2 着眼于心肾
        2.3.2.3 着眼于心脾(胃)
        2.3.2.4 着眼于心肝
        2.3.2.5 温阳益气治病窦
        2.3.2.6 其他
    2.4 关于心律失常脉象的辨析
        2.4.1 迟脉
        2.4.1.1 祖国医学关于“迟脉”的记载
        2.4.1.2 “迟脉”的特征
        2.4.1.3 属于“迟脉”的心律失常
        2.4.1.4 “迟脉”辨析
        2.4.2 缓脉
        2.4.2.1 祖国医学关于“缓脉”的记载
        2.4.2.2 “缓脉”的特征
        2.4.2.3 可见“缓脉”的心律失常
        2.4.2.4 “缓脉”辨析
        2.4.3 数脉
        2.4.3.1 祖国医学关于“数脉”的记载
        2.4.3.2 “数脉”的特征
        2.4.3.3 表现为“数脉”的心律失常
        2.4.3.4 “数脉”辨析
        2.4.4 疾脉
        2.4.4.1 祖国医学关于“疾脉”的记载
        2.4.4.2 “疾脉”的特征
        2.4.4.3 表现为“疾脉”的心律失常
        2.4.4.4 “疾脉”辨析
        2.4.5 促脉
        2.4.5.1 祖国医学关于“促脉”的记载
        2.4.5.2 “促脉”的特征
        2.4.5.3 表现为“促脉”的心律失常
        2.4.5.4 “促脉”辨析
        2.4.6 结脉
        2.4.6.1 祖国医学关于“结脉”的记载
        2.4.6.2 “结脉”的特征
        2.4.6.3 表现为“结脉”的心律失常
        2.4.6.4 “结脉”辨析
        2.4.7 代脉
        2.4.7.1 祖国医学关于“代脉”的记载
        2.4.7.2 “代脉”的特征
        2.4.7.3 属于“代脉”的心律失常
        2.4.7.4 “代脉”辨析
        2.4.7.5 结、代辨析
        2.4.8 涩脉
        2.4.8.1 祖国医学关于“涩脉”的记载
        2.4.8.2 “涩脉”的特点
        2.4.8.3 表现为“涩脉”的心律失常
        2.4.8.4 “涩脉”辨析
    2.5 试论宗气与心律失常
        2.5.1 宗气的生成、运行及功能
        2.5.1.1 宗气的生成、运行
        2.5.1.2 宗气功能
        2.5.2 宗气与心肺
        2.5.3 着眼于心肺、宗气治疗心律失常
        2.5.3.1 升陷汤
        2.5.3.2 生脉散
        2.5.3.3 补益宗气以防治老年心律失常
3 现代中医专家治疗心律失常的特点及经验
    3.1 邓铁涛
    3.2 祝谌予
    3.3 陈可冀
    3.4 郭士魁
    3.5 岳美中
    3.6 施今墨
    3.7 赵冠英
    3.8 丁光迪
    3.9 傅宗翰
    3.10 奚凤霖
    3.11 周仲瑛
    3.12 朱良春
    3.13 华明珍
    3.14 严世芸
    3.15 姜春华
    3.16 黄文东
    3.17 朱锡祺
    3.18 何立人
    3.19 张伯臾
    3.20 陈泽霖
    3.21 周次清
    3.22 张珍玉
    3.23 万友生
    3.24 林钟香
    3.25 王键
    3.26 张国伦
    3.27 周宜轩
4 心律失常的单味药治疗
    4.1 苦参
    4.2 黄连
    4.3 青皮
    4.4 附子
    4.5 人参
    4.6 细辛
    4.7 延胡索
    4.8 葛根
    4.9 炙甘草
    4.10 冬虫夏草
    4.11 山豆根
    4.12 常山
    4.13 万年青
    4.14 山楂
5 心律失常的复方治疗
    5.1 古方化裁
        5.1.1 炙甘草汤
        5.1.2 生脉散
        5.1.3 温胆汤
        5.1.4 血府逐瘀汤
        5.1.5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1.6 苓桂术甘汤
        5.1.7 归脾汤
        5.1.8 补阳还五汤
        5.1.9 天王补心丹
        5.1.10 银翘散
        5.1.11 桃仁红花煎
        5.1.12 麻黄附子细辛汤
        5.1.13 桂枝附子汤加味
        5.1.14 参附汤
    5.2 自拟方
        5.2.1 缓慢性心律失常
        5.2.1.1 增率汤
        5.2.1.2 温阳复脉汤
        5.2.1.3 五参汤
        5.2.1.4 益心温肾快脉汤
        5.2.1.5 复脉养心汤
        5.2.1.6 缓率平汤
        5.2.1.7 定悸复脉汤
        5.2.1.8 病窦转复汤
        5.2.1.9 增脉汤
        5.2.1.10 加味参附桂甘汤
        5.2.2 快速性心律失常
        5.2.2.1 交泰丸
        5.2.2.2 稳脉汤
        5.2.2.3 霍参汤
        5.2.2.4 苦参消早汤
        5.2.2.5 振心复脉汤
        5.2.2.6 益心方
        5.2.2.7 宁心汤
        5.2.2.8 平心定率汤
    5.3 成方
        5.3.1 参附芪注射液
        5.3.2 稳心灵
        5.3.3 舒心平胶囊
        5.3.4 心律安胶囊1 号
6 心律失常的针灸与推拿治疗
    6.1 心律失常的针灸治疗
        6.1.1 毫针治疗
        6.1.1.1 辨证分型治疗
        6.1.1.2 针刺特定穴位
        6.1.2 其他针法治疗
        6.1.2.1 耳针
        6.1.2.2 腕踝针
        6.1.2.3 穴位注射
        6.1.2.4 磁性皮内针
        6.1.3 针灸综合疗法
    6.2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分析与评价
        6.2.1 各种针法治疗本病概况
        6.2.2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疗效评价
        6.2.3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规律
        6.2.3.1 取穴
        6.2.3.2 毫针手法
        6.2.3.3 针刺频刺及疗程
    6.3 心律失常的推拿治疗
        6.3.1 推拿手法为主治疗心律失常
        6.3.1.1 按摩背俞穴治疗功能性心律失常
        6.3.1.2 正骨推拿手法治疗功能性心律失常
        6.3.1.3 手法治疗颈心综合征
        6.3.1.4 颈部分区推拿治疗颈源性心律失常
        6.3.2 推拿和其他疗法综合运用治疗心律失常
        6.3.2.1 推拿结合水针治疗脊柱性心律失常
        6.3.2.2 推拿等综合治疗脊源性心律失常
        6.3.2.3 推拿牵引治疗颈椎病合并心律失常
7 心律失常的其他治疗及护理
    7.1 心律失常的食疗
        7.1.1 辨证施食
        7.1.1.1 心神不宁
        7.1.1.2 心血不足
        7.1.1.3 气阴不足
        7.1.1.4 心阳虚衰
        7.1.1.5 痰湿阻滞
        7.1.1.6 瘀血阻滞
        7.1.2 心律失常的素菜水果治疗
    7.2 心律失常的音乐疗法
        7.2.1 音乐疗法运用于心律失常简析
        7.2.1.1 心动过速
        7.2.1.2 心动过缓
        7.2.2 音乐治疗运用的一些注意事项
    7.3 心律失常的护理
        7.3.1 一般护理
        7.3.2 心理护理
        7.3.3 医疗体育
8 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8.1 舌象及理化指标与心律失常相关性研究
        8.1.1 舌象客观性指标相关性研究
        8.1.2 理化指标与心律失常相关性研究
        8.1.2.1 理学检查指标与中医分型的关系
        8.1.2.2 心律失常与血液流变的关系
        8.1.2.3 心律失常与心电图的关系研究
    8.2 抗心律失常的方药研究
        8.2.1 炙甘草汤
        8.2.2 桃核承气汤
        8.2.3 血府逐瘀汤
        8.2.4 宁心复脉合剂
        8.2.5 甘草三参合剂
        8.2.6 心宝
    8.3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8.3.1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西医结合治疗
        8.3.2 病窦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治疗
        8.3.3 室性早搏中西医结合治疗
        8.3.4 心动过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8.3.5 其他类型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8.3.6 心房纤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延胡索碱及延胡索复方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进展
    第二节 心律失常的西医治疗进展
    第三节 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研治现状
    第四节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
    第五节 心肌缺血预处理和药物预处理的研究现状
    第六节 延胡索和延胡索碱的研究现状
    第七节 膜片钳技术简介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钙泵及钠钾泵活性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心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动力学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六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梗塞范围的影响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四章 结语
第五章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心律安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豚鼠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蒙药广枣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及分子对接研究[J]. 黄雨佳,佟海英,黄先菊,陈路遥. 亚太传统医药, 2021(07)
  • [2]环维黄杨星D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电生理机制研究[D]. 张培.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3]附子治疗阳虚的整合药动学—药效学研究[D]. 李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12)
  • [4]复方丹参片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J]. 郭玉东,李丽,左泽平,王志斌,胡宇驰,曹春然,王碧松,高阳.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16(06)
  • [5]心血管疾病常用中药注射液及相关中药有效组分研究概况[J]. 王淳,刘丽梅,宋志前,董运茁,杜智勇,宁张弛,刘元艳,刘振丽. 中草药, 2015(15)
  • [6]人参皂苷Rg1对急性心肌缺血豚鼠心电图的影响[J]. 来方远,潘永明,艾秀锋,贾临超,朱科燕,杨玉伟,陈民利.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11)
  • [7]克服溶血的复方葛根素注射制剂生物评价研究[D]. 李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8]复方GC提取物抗心律失常的药效学及机理研究[D]. 万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07)
  • [9]心律失常现代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D]. 李志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10]延胡索碱及延胡索复方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李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心栾抗血管加压素所致豚鼠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