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实行一级法人制度的调查分析

农村信用社实行一级法人制度的调查分析

一、对农信社实行一级法人制度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董玄,孟庆国,周立[1](2018)在《混合型组织治理:政府控制权视角——基于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的多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混合型组织治理受到政府控制影响,已有理论强调了政府提供合法性、提供公共物品的作用。本文基于经济学的剩余控制权理论提出,政府控制权与政府对其投入相匹配是混合型组织治理有效的关键条件,并以多案例研究法进行理论检验。政府控制权与政府投入从不匹配到匹配,是农信社2003年改革后绩效反转并持续提升的原因。对其他涉农金融机构的研究发现,当政府对某个涉农金融机构的控制权与政府对其投入不匹配时,涉农金融机构的风险就会转嫁给有投入但无控制权的上级政府,导致治理无效;而控制权与投入相匹配则是治理有效的关键条件。本文有助于从理论上解释混合型组织的治理差异和变化,启发政府官员在混合型组织改革中注意投入与控制权匹配问题。

张珩,罗剑朝,牛荣[2](2017)在《产权改革与农信社效率变化及其收敛性:2008~2014年——来自陕西省107个县(区)的经验证据》文中认为本文基于20082014年陕西农信社微观数据,深入分析了不良贷款约束下农信社静态效率变化与动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权改革对农信社效率的影响以及收敛性。研究发现:(1)考察期内陕西农信社总体上保持着静态效率提升与动态生产率增长态势,但不同地区、不同产权形式农信社的静态效率与动态生产率差异明显;(2)一级法人农信社静态效率低于农合行和农商行,但动态生产率增长最快,"追赶效应"明显;产权改革虽然选择了效率较好的农信社进行股份制改制,但不同改革路径的"选择效应"差异较大;改革对农合行和农商行效率的提升效应十分明显;(3)陕西农信社效率表现出显着的收敛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区和不同产权形式农信社效率之间的差异逐步缩小,产权改革对农信社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变化趋势,并出现相对停滞状态,需引起关注。据此,本文提出了理顺省联社管理体制、因地制宜推动农信社分类改革、加快农信社业务综合化经营等建议。

张珩[3](2017)在《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效果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中国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中的正规金融机构之一,对解决农村贷款难、农民增收慢、农业现代化发展等农村现实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8月,国务院出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国发[2003]15号),要求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原则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自此,以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为核心内容的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正式揭开序幕。从2003年改革至今,不难发现,此次改革成效显着,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破冰”之举,对推动农村信用社转型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标志性价值。与此同时,学术界对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效果如何进行有效分析一直争论不休。因此,构建科学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首批深化改革试点省份之一,陕西省农信社经过10多年发展,总体势头较好,经营实力逐步提高,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改革成效较为明显。鉴于此,本文以陕西省农村信用社为例,在构建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效果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首先归纳总结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总体生产效率变化及收敛性、内部资本充足率和外部普惠金融服务水平三个维度综合分析改革效果,同时设计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且符合陕西省地方特色的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总体战略方案构想与对策建议,这些研究不仅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学术界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相呼应的前沿问题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按照上述逻辑关系,论文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在分析产权改革与农村信用社总体生产效率变化及收敛方面,发现考察期内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总体上保持着静态效率提升与动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态势,但生产效率水平并不高,静态生产效率和动态GML指数年均值分别为0.600和1.071。不同地区和不同产权组织形式农村信用社静态效率与动态生产率表现出不同特征。不同地区中,一级法人农村信用社动态生产率增长最快,但静态效率却出现严重异化,说明深化改革应因地制宜,切忌“一刀切”;不同产权组织形式中,一级法人农村信用社静态效率低于农合行和农商行,但动态生产率增长最快,“追赶效应”明显;此外,陕西省农村信用社生产效率表现出显着的收敛性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区和不同产权组织形式农村信用社生产效率差异逐步缩小,产权改革对农村信用社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变化趋势,并出现相对停滞状态,需引起关注。第二,在分析产权改革与农村信用社内部资本充足率变化方面,发现考察期内一级法人农村信用社的改制对提升资本充足率有显着影响,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显着降低了农村合作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但对农村商业银行作用不明显,说明农村合作银行产权体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滞后效果还有待关注。从时间和地区的影响结果发现,虽然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有效改善了其资产质量与资本充足性,但影响效果已呈现出明显的弱化趋势。这主要来自于中央政府的政策性补偿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捐赠等外部政策影响,而不是自身产权组织形式的变化。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农村信用社发展未来依然存在诸多困难。政府主导的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已取得明显效果,但仅仅是局部受益,而非全部受益。第三,在分析产权改革与农村信用社外部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方面,从普惠渗透度、使用度、效用度与承受度四个维度构建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Cov-AHP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借助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深入探讨了不同地区和不同产权组织形式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分析发现:中间业务交易金额与当地生产总值之比、农户拥有农信社银行卡数量、存款加权利率水平和贷款加权利率水平是提高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最重要的四个指标;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总体服务水平较低,年均值仅为0.196,不同地区和不同产权组织形式农村信用社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差异较大,并呈现出分化格局;投资环境、产业结构、竞争环境、政府财政支出和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服务总体水平有显着影响。第四,提出深化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金融控股集团化模式战略、多元化经营战略、资本运营战略和区域协同战略等总体战略方案设计,并提出加快省联社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农村信用社资本聚集能力;提高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渗透度;建立政府诱导型市场改革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大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力度;实行差异的去“内卷化”监管制度;加快农村金融法律法规的修订;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促进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实施的对策建议。

姜庆丹[4](2014)在《金融发展权视角下农村合作金融法制创新研究》文中提出发展权是一项基本的、新型的、综合性的人权,以发展权这一母体性的权利为依托,从农民这一主体向度,循金融这一客体向度,提出农民金融发展权这一法律概念。农民金融发展权的提出,以金融包容理念为伦理基础,以后现代法学的实质正义观为价值归依,是发展权理论在实质正义观和金融包容理念辐照下的深化。农民金融发展权作为金融发展权项下的一项子权利,属于国民金融发展权,与国家金融发展权地位平等且互动博弈;农民金融发展权以整体金融发展权为实现方式,以个人金融发展权为实现目标;农民金融发展权以内生性的市场自我促进金融发展权为基础,以外生性的政府促进金融发展权为补充,在法律性质上属于兼具公权和私权特征的经济法上的权利。农民金融发展权内涵深刻,包括金融发展主体权、自由融资权、公平融资权、融资合作权和金融发展救济权五个方面。其中,金融发展主体权是前提和基础,自由融资权、公平融资权和融资合作权统称为融资权,是核心和关键,金融发展救济权是保障。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研究合作金融法律制度创新问题,可以有效解决国际社会提出的发展权“国内法保护”问题,可以为发展权内涵的“部门法”具体化和发展权实现的“部门法”保障化开创先河。农民金融发展权的提出,体现了金融二元化下农民作为一类特殊的主体在追求自身金融权益满足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权利要求和制度供给,是对以金融效率和金融安全为引领的传统金融法学的反思和解构,有助于推动传统金融法学理念、价值、制度、体系的更新和完善。根据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发展中国家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实质上体现为城乡实物资本获取能力上的差异,资金成为农民经济发展的短板,更是解决农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市场金融环境中,农民由于抵押担保品缺失、经济收入不稳定、经营风险高、金融基础设施短缺、信用文化不足等原因,而成为融资弱势群体,如果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标准和宗旨参与金融市场和金融活动,必然导致农村金融资源的外流和农民金融发展权的落空。农村合作金融作为农民资金互助和信用联合的合作性金融组织,产权制度的属农性、管理制度的民主性、主体法律形态的社团法人性、资金运作的社区性、设立宗旨的互助性,与农民金融发展权设立目标相同、价值取向一致、实施机制互促,两者具有天然的契合。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代表的传统农村合作金融缺乏法律规制,在股份制改革的异化发展之路上离农渐远;以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代表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缺乏立法扶持而不具备设立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各种“会”为代表的非正规合作金融因为不被法律认可而处于发展的灰色地带。农村合作金融地位的特殊性、发展的长期性和现实的复杂性,使得其对法制化要求迫切。梳理和分析我国现有农村合作金融法律法规,从立法的层级上看,我国尚没有专门的《合作金融法》,合作金融相关立法规范散见于部委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法律效力较低,稳定性和权威性不足;从立法的模式来看,多是与商业性银行统一立法或是参照商业性银行的相关立法,没有实现专门立法;从立法的性质来看,多是金融公法性质的规制,而鲜有金融私法性质的保护;从立法的内容来看,尽管涉及到了各类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准入退出、业务运营、组织管理和金融监管等,但欠缺对社员金融发展权和合作金融组织自治权的确认和尊重;从立法的价值取向来看,金融安全和金融效率被奉为圭臬,而金融公平则被置若罔闻。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审视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异化发展的制度变迁之路,这其中既有世界合作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也有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特有轨迹影响,更重要的是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立法理念、模式、性质、价值和内容与农民金融发展权相背离。论文遵循“选题论证——视角选取——对象界定——现状检视——经验借鉴——价值更新——制度创新”的逻辑,按照“合作金融是什么以及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现状是什么——合作金融为什么要走法治化发展道路以及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立法为什么偏离农民金融发展权——怎么样创新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使之与农民金融发展权保护相契合”的思路,采用规范研究、价值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在溯源传统、考察现实、镜鉴国外立法的基础上,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基础,以金融公平价值为引领,以问题研究为导向,以实证研究为支撑,从市场准入和退出法律制度、产权法律制度、组织管理法律制度、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以及社员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五个方面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进行详细的制度设计和创新。

杨建华[5](2013)在《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在支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湖南省农信社自建立以来,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改革发展历程,但都没有涉及或回避了产权制度这一核心敏感问题。从实践上,湖南省农信社至今还未找到一条适合于自己的道路;从理论上,对我省农信社改革的制度模式依然存在较大的分歧。近年来,产权不明、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内控机制不健全、金融风险严重等诸多问题,严重困扰着湖南省农信社的生存、发展。深化我省农信社产权制度的改革,不仅关系到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也事关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大局。本研究以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为研究主线,首先对农信社产权、产权制度及制度变迁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结合湖南省农信社改革的历程分析了其产权制度变迁的规律性特征。在总结湖南省农信社自2003年新一轮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湖南省农信社产权制度现状及存在的制约性问题,主要有产权主体错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合作金融产权制度缺陷和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等。同时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归结如下:一是农村金融环境不利于农信社彻底的产权改革;二是政府干预过重干扰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三是管理体制的集中化削弱了基层农信社的自主权;四是过度重视产权模式改革而不是产权改革;五是历年积累或亏损无法界定产权。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成功的经验和结合湖南省农信社的实际情况,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原理制定优化湖南省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的方案设计,从创新产权制度、因地制宜制定产权模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内部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加强改革的内容。同时,在改善湖南省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内外部环境,如提升农信社从业人员素质、科学合理安排政府与农信社的关系、加强建设内外部监管体系和农村合作金融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快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的进程。

杜鸯鸯[6](2011)在《农户金融合作行为与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相互关系模型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一直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难点和焦点——尤其是如何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民的实际需求来完成新一轮的改革,建立归属明晰的产权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在新一轮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农户金融合作行为一直被忽视,忽视对农户金融合作行为的研究以及农村金融改革过程中排斥农户参与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一次次的农信社改革都不尽人意。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直接受益者农户的立场上来研究这个问题。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农户金融合作行为展开细致全面地研究,不仅为全面评估农信社改革绩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而且为农信社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证支持。首先,本文对历次农信社改革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回顾,并对本次农信社改革的成效从正反两面进行评述。虽然,数字上显示近年来农信社无论是在资产质量还是盈利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国内其它银行类金融机构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农信社改革还是未取得预期的成效。其次,从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视角对农户金融合作行为与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阐述。此次农信社改革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忽略了农户的金融需求和金融合作意愿,使得农户被孤立在改革之外。通过两个博弈模型论证了现行的改革中央政府不能代表农户的利益,需要一个中间目标变量,并将这个中间变量纳入到中央政府激励函数中,来制约地方政府的行为。再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户金融合作行为进行实证研究。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该模型包含了5个结构变量,分别为农户金融合作行为(cooperation)、农户个人特征(personality)、家庭社会地位(status)、贷款信息(lending)、对信用社的满意度(satisfaction),每个变量有若干个观测变量。利用实地问卷调查的数据对农户金融合作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下面几个结论:(1)半数以上的农户将农信社看成农民自己的金融机构,可是入股人数却少之又少;(2)不同地区的农户金融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要注意地域差异、因地制宜;(3)相对于农户自身特征,外因对农户金融合作行为影响更大;(4)农户没有入股农信社的主要原因还是对入股相关情况不了解、不关心。接着,就合作制和股份制之争对三种产权制度各自的特点进行描述,通过层次分析法将农户金融合作行为、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三农”以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纳入到农信社产权制度决定模型中。以一个发达地区和一个欠发达地区为例,指出不同地区的需求侧重点不同,适应的产权制度也不尽相同。最后,根据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研究,提出几点深化农信社改革的政策建议。认为:(1)要重视对农户金融合作行为的研究;(2)基于农户金融合作行为的产权制度改革;(3)坚持因地制宜原则;(4)升级农信社产品服务体系。目前,由于国内外将农户金融合作行为与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献极少,所以本项目的选题本身就是创新,也就是说本研究具有很强的探索性。本项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农户金融合作行为模型,并通过大量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来进行实证检验。这是本项目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刘勇[7](2010)在《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自2003年以来连续出台七个“一号文件”,都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等“三农”问题放在首要地位。中国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主力军,充当着“支农”的先锋角色。同时又背负着巨额不良贷款、产权不清、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议题之一。围绕这一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但仍存在不足:表象研究较多而深层原因研究不足,囿于“就农信社谈农信社”,从制度变迁的视角综合分析中国农信社制度变迁的成果尚不多见。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农信社制度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国家、农信社组织和农户三个角度分析了农信社制度路径依赖形成的必然性。并分析了农信社制度异化的本质原因以及异化的结果。最后,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探讨了合作金融制度的适应性与中国农信社改革方向。核心内容与结论如下:(1)农信社制度效率的实证分析:本文第三章探讨了主流的制度效率评价方法(六种方法),提出制度效率评价要以一定价值观为指导的观点,从农户福利的角度来评价农信社制度效率。通过对经济增长、收入、消费等三个指标的讨论,认为消费是衡量农户福利的合适指标,并提出一个改进的凯恩斯函数进行论证,基于VAR模型来实证分析了农信社贷款对农户消费的动态影响,从而间接论证农信社制度的效率。研究的结论是农信社制度改善了农户福利,因而是有效率的制度。(2)农信社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本文第四章首先从国家的角度分析农信社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通过模型分析和数据辅证,证明国家通过农信社制度获得了巨额“配置租”,是制度的最大既得利益者,并提出“国家既得利益者假说”;接着,从制度的载体—组织的角度来分析农信社的路径依赖,通过一个模型分析证实其凭借垄断性的“支农”地位,在路径依赖上自我强化;最后,从农户的角度分析农信社的路径依赖,由于农户早期脱离农信社组织具有“退出成本”,使其早早陷入对该制度的依赖境地;之后由于农信社组织的垄断性地位而使农户陷入无法选择的现实,被迫对制度依赖。研究的结论是:农信社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形成具有必然性。(3)农信社制度变迁的异化分析:本文第五章首先分析了制度异化的环境—农村经济体制演变及其特点,认为最主要的特点是国家主导;其次,对农信社制度异化的过程及其特点进行回顾,并且认为国家主导性是制度异化的本质原因;最后,基于制度内容的“三分法”,深入地分析农信社制度异化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国家主导是农信社制度异化的本质原因,农信社制度异化造成的事实结果是:国家抛弃了真正意义的合作金融、农户对合作金融制度的抵制以及农信社制度与合作金融制度发生了巨大偏离。(4)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适应性效率分析:本文第六章首先分析了国外几种主要的农村合作金融模式及其适应性效率;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合作金融在我国的适应性效率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当前我国的经济环境,标准的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是不合适的制度,中国农信社改革应突破国家主导型模式,按照现代合作金融原则来进行,以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综上所述,中国农信社制度变迁(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鉴于农信社制度改革,需要突破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制约、适应目前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改革者对改革路径的正确认识,因此改革距离成功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王征[8](2009)在《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试建与规范途径研究 ——以山东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法人治理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架构决定于其产权制度及其企业组织形式,科学与规范的治理结构及组织管理制度是实现现代农村金融企业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此轮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是“以县级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历时五年多的改革试点过程,农村信用社各项改革工作均取得了较大阶段性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现存的“三会一层”运作不规范仍流于形式,以及权力制衡机制未能有效运行等。由此,深入探讨改革试点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实践中的改革成效与预期设定目标之间还存在多大差距?不同产权制度与组织形式的农村信用社在股权设置及法人治理机制运行中尚存何种差异?等,均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研究依据制度经济学、金融学以及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研究相结合、比较分析与演绎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在系统查阅了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深入基层农村信用社进行实地(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首先,以山东省为例,全面分析了自2003年以来作为全国深化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省份,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及其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与发展现状,剖析了以县联社为统一法人单位改制的两种产权模式(股份合作制、股份制)与三种组织形式(县联社、合作银行、商业银行)法人治理改革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原因,针对于此,提出了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规范的目标及其改革途径。本研究的主体框架与内容共分五章。第一章,引言;第二章,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重点阐述了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相关理论以及关于新一轮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中产权制度与法人治理的相关规定等;第三章,以山东为例,系统研究分析了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试点改革进程与发展现状,归纳了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与法人治理沿革,同时,对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进程中三种组织形式法人治理试建初期主要特征进行了实证比较分析;第四章,对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试建运行现存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全面探讨;第五章,有针对性的探讨了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规范目标与途径。第四章与第五章是本项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第一,在简要归纳了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与法人治理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根据银监发[2003]10号)和(中银发[2003]12号)中有关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过程中机构、股权设置与组织机构等相关规定,重点对两种产权制度和三种组织形式法人治理试建初期主要特征的相同点与差异点进行了列表对比分析;随后,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系统地对农村信用社三种组织形式法人治理试建运行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阐明了实践中的改革成效与预期设定目标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的研究结论。第二、通过发放问卷与实地调查结果,系统阐释了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试建运行中现存的主要问题是:“三会一层”运作不规范仍流于形式;权力制衡机制未能有效运行。由此,总结、归纳出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股权性质确认及构成仍存政策性“禁锢”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中留存“调控力度”。第三、通过调查与研究,依据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科学设计了我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规范化发展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规范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应采取的有效途径:即重点是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基础是将股权属性立法确认,打破股权构成禁锢;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运行法规及信息披露制度;科学构建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

耿丽薇[9](2010)在《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分析 ——以四川为例》文中研究说明1978年开始的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开启了农村金融的改革大门。回顾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进程是一致的。199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按合作制原则重新规范农村信用社”、“恢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性质”、“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合作性金融组织。2000年江苏进行了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启动了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新一轮改革。在此次改革方案中,人民银行在原有合作制基础上,推出了三种新型的产权制度创新模式:(1)原有农村信用社制度框架内的重组模式;(2)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模式;③农村合作银行模式。200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将改革的试点范围扩展至除西藏、海南、港澳台外的其余21个省。至此,农信社改革开始了以合作制为基础,产权形式多元化的金融制度创新阶段。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准许建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多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至此,我国初步形成了中国农业银行发放商业贷款,农业发展银行发放政策性贷款,农信社则按照合作制原则发放小额贷款这样由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合作金融分工合作的农村金融体系。截至2008年3月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7家,农村合作银行120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机构1841家。然而农村信用社改革之路还远远没有结束,在改革中仍然有很多深层次矛盾要面对:如历史包袱较重、风险监控漏洞、政府过度干预、产权模糊、内部人控制等许多问题。200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治理结构,维护和保持县级联社的独立法人地位”。2008年2月,银监会针对农村信用社产权模式多元化和建立省联社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指出:农村信用社迫切需要进行新一轮改革,此次会议的重点再次指向产权制度以及成立的省联社模式。国内学者也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观点不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目标是否实现,农民的贷款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各地区选择的产权组织模式是否符合当地经济发展要求?下一步农信社是该走政策化道路还是走商业化道路追逐盈利?这些问题是目前社会各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四川省是新一轮农村信社的改革试点之一,作为国家各项政策扶持推动的重要地区,农村金融的发展带来更多资金需求,特别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给四川省农村信用社带来沉重的打击,损失惨重。于是灾后重建、支农的资金需求及未来发展方向成为农信社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由点及面,以四川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绩效为例,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金融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绩效、支农绩效、制度绩效以及资金配置效率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并且尝试为农信社的改革方向提出了建议,以期能对步入改革关键时期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有所助益。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其中前三部分主要是从全国层面对农信社进行分析,后两部分则是具体到四川省进行研究,框架结构大致如下:第一部分导论概述了本文选题背景和意义,并且提出了本文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为全文分析做铺垫。然后从农村信用社如何改革以及改革绩效评价标准两个方面,分析了理论界相关文献,并做了简要评价,最后指出本文可能的贡献与不足。第二部分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历史及特征分析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农信社改革历程,并分析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制度变迁特征和经营状况特征,同时也对本轮改革的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农村信用社的特殊性质,认为作为政府强制性行为的产物,农信社是一个特殊的金融机构,不完全具备合作金融的特征。这部分的分析为下文做了背景铺垫。第三部分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体系以及指标选择通过分析国外民间评级机构、银监会、以及专家学者建立的金融机构评级体系,总结了其优点、不足及适用范围,得出其衡量标准不能直接照搬到我国农信社绩效评价中的结论;然后在吸取金融机构绩效评价方法优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特殊背景,设定了评价农信社改革的数量范围和具体标准,得出了本文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的框架体系,为后文的实证研究提供方法论支持。第四部分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首先,本部分介绍了四川省的经济、金融情况,分析了农信社改革的背景、动因,改革的过程以及措施。然后结合本文的指标体系,论证了四川省农信社选择“统一法人社”模式的可行性。其次,在上述理论和分析框架的支持下,运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从产权改革情况、经营业绩的状况、农户贷款满足程度的状况,农村信用社资金配置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改革前后四川农村信用社的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对四川农信社改革的成效与问题做了剖析。最后,对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做了总体评价:农信社在改革后经营效果明显好转,农户的信贷需求满足度大大提高,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但是深入来看,一方面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信用社改革所享有的扶持政策有关,另一方面,农信社还有大量的隐性成本,、比如潜在的不良贷款,由于分类标准的不同而没有显现出来。总的来说,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四川省农信社还有很多地方有待完善。第五部分提升农村信用社绩效的建议---以四川为例这部分从明晰农村信用社产权,自主选择产权模式;改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实施农业优惠政策,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这几个方面提出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建议。在本文的最后,提出了自己对农信社改革的一些见解:①改革后,农信社经营状况显着改善,绩效不断提高。但是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有待于解决。②我国农信社是特殊的金融机构,是政府强制性行为的下产物。而且,由于农村信用社长期承担着改革期间行成的各种显性、隐形成本,导致了农信社竞争力落后于其他银行机构。③农村信用社应采取自下而上的自发诱导式改革,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行模式,让市场来高效配置农村金融资源。四川省因地制宜的选择不同农信社产权模式的方法也可以推广至全国其他地区,即根据不同的地区发展水平和需要选择不同的法人模式。与相关研究相比,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可能有所贡献:(1)有关农村信用社绩效分析的文献很多,但是对农村信用社改革整体效果的评价没有一套可操作的指标体系。目前,多数相关文献只对财务指标等经营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忽略了我国农村信用社特殊的历史背景、支农的社会责任以及金融资源配置这些关键因素的影响,无法客观的衡量改革对农信社绩效的影响程度。本文试图建立一套全面、客观的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体系,以四川省的农村信用社改革为例,对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希望能为推动农信社发展尽绵薄之力。(2)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分析认为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是全国意义上的典型,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东部经济发达、中西部欠发达和老少边穷落后地区三种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四川省因地制宜的选择不同的农信社产权模式也可以推广至全国其他地区,即根据不同的地区发展水平和需要选择不同的法人模式。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存在不足:(1)由于财务数据搜集困难以及四川省各地区的差异性,无法通过计量模型将不同的改革措施对信用社业绩的贡献数量化,也难以运用Yaron的补贴依赖指数的模型估算农村信用社的补贴依赖指数(SDI)。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的考察,只能简单利用其理论框架,有选择性的针对经营能力、支农效果、治理结构完善程度、资金配置效率等指标进行分析。若有足够的资料,可考虑通过模型以考察其他变量对信用社业绩的影响。(2)本文选取了制度安排、经营效果、农户信贷满足程度、资金配置这四个有代表性的层面进行分析。但是实际上影响农村信用社改革业绩的因素不只是这几个因素,诸如宏观经济的状况、政府的补贴等因素都会对改革实际效果发生影响,虽然对改革绩效的评价指标尽可能地做了全面分析,但仍然会存在一些欠缺。

周世友[10](2009)在《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经营绩效与风险预警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作为正规合作金融机构唯一代表的农村信用社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它的发展,使其原有的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宗旨无法有效的实现。尽管近年来中央推动了以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为中心内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与创新,可是,改革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融资渠道不畅严重了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被政府限制的“草根金融”在许多农村地区有日渐繁荣之势,但明显缺少规范和引导。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是金融工作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件大事,也是迫在眉睫的一件要事。加强农村合作金融的研究,有利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推进农村其他方面金融改革的进行;有利于解决农村资金的供求矛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目前关于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研究文献很多,但国内目前的研究和改革重点普遍都放在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和产权改革方面,较少探讨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经营效率和风险监管问题。本研究则从管理学、金融风险、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社会学角度探寻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经营效率较低和风险产生的理论根源及价值,借鉴国外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重构与政策选择,以求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信用社存在的诸多问题,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介绍论文的来源、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的创新点及框架。第二部分介绍农村合作金融的基本理论。主要目的是通过探讨现代合作原则的演变过程,找到合作制组织的精髓,再结合现代金融理论,探讨现代意义合作金融的基本原理,为研究中国农村合作金融提供理论参考。第三部分是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时空分析。本部分试图从时间上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进行梳理,总结出其发展阶段规律;从空间上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分布进行整理,揭示出其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时间、空间因素,为促进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第四部分是农村合作金融的国际比较。本部分从发达国家中选择了美国、德国、日本,从发展中国家中选择了印度、孟加拉,对各国的农村合作金融进行了分析比较。希望借鉴这些国家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成功经验,为当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第五部分是中国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分析。本部分将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研究对象,从农业信贷产品和信贷服务对社会的满足程度、农村信用社的资本运用效率、农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等方面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经营绩效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农村合作金融经营中的问题,以期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第六部分是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本部分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着重从制度层面分析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率不高,亏损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以揭示制约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主要障碍。第七部分是H省Z市农村信用社风险预警模型构建。运用企业经营危机理论、投资组合理论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农村信用社风险预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H省Z市农村信用社资料检验金融预警模型的预测能力。如果检验结果良好,表明可以利用“金融预警系统”综合判定农村金融机构的营运等级。第八部分是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重构与政策选择。基于前面几部分的分析,针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情况,按照深化市场化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重构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并从制度保障、风险监管、市场需求、法律保障、生态环境、服务创新等角度探讨如何保证农村合作金融健康发展。

二、对农信社实行一级法人制度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农信社实行一级法人制度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型组织治理:政府控制权视角——基于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的多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提出
2 已有理论和解释思路
    2.1 关于农信社现行制度的争论
    2.2 混合型组织中的政府控制:
    2.3 本文的理论思路
3 农信社改革前后的绩效差异及其解释
    3.1 改革前:中央政府投入但基层政府
    3.2 改革后:省政府投入且省政府控制
        3.2.1 地方政府作用反转
        3.2.2 地方政府作用反转的机制
4 政府投入和政府控制权匹配
5 检验理论含义
    5.1 理论的一般化
    5.2 农村合作基金会:上级政府投入信用背书
    5.3 借农民资金合作社之名非法集资的案例:
    5.4 案例分析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2)产权改革与农信社效率变化及其收敛性:2008~2014年——来自陕西省107个县(区)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评述
三、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变量设置
    (一)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式
    (二) 研究模型
        1. DEA模型
        2. 产权改革对效率的影响模型
        3. 收敛模型
    (三) 指标选取
四、农信社静态效率分析
    (一) 总体分析
    (二) 分地区分析
    (三) 分产权组织形式分析
    (四) 分地区分产权组织形式分析
五、农信社动态生产率增长及分解分析
    (一) 动态生产率分析
    (二) 动态生产率的分解分析
六、产权改革对效率的影响分析
七、收敛性分析
    (一) 农信社效率的β收敛分析
    (二) 农信社效率的俱乐部收敛分析
    (三) 农信社效率收敛的影响因素分析
八、结论与启示

(3)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效果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评述
        1.3.3 国内研究动态
        1.3.4 国内研究动态评述
        1.3.5 研究发展动态分析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拟解决关键问题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数据的使用说明
        1.5.1 数据来源
        1.5.2 时间范围
        1.5.3 研究区域
    1.6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效果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权及农村信用社产权内涵的界定
        2.1.2 产权改革及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内涵的界定
        2.1.3 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效果内涵的界定
    2.2 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的理论依据
        2.2.1 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与制度变迁理论
        2.2.2 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与金融产业组织理论
        2.2.3 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与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2.4 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与业绩评价理论
    2.3 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的理论模式
        2.3.1 合作制
        2.3.2 股份合作制
        2.3.3 股份制
    2.4 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效果的分析维度、影响机理和理论框架
        2.4.1 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效果的分析维度
        2.4.2 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效果的影响机理分析
        2.4.3 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效果的理论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陕西省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3.1.1 创立与普及阶段
        3.1.2 事业曲折阶段
        3.1.3 初步改革阶段
        3.1.4 改革过渡阶段
        3.1.5 深化改革阶段
    3.2 农村信用社发展路径分析
        3.2.1 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路径
        3.2.2 渐进式推进的变迁路径
        3.2.3 逐步多元化的变迁路径
    3.3 陕西省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分析
        3.3.1 存贷款规模分析
        3.3.2 财务可持续状况分析
        3.3.3 “三农”金融服务状况分析
    3.4 陕西省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3.4.1 管理体制不顺
        3.4.2 经营管理能力低下
        3.4.3 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不足
        3.4.4 过于注重产权组织形式导致改革呈现“一刀切”倾向
        3.4.5 政府“过度干预”农村信用社改革及功能定位
        3.4.6 农村金融市场缺乏功能上的竞争机制
        3.4.7 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与法律制度不健全
        3.4.8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权改革与陕西省农村信用社生产效率变化及收敛性实证分析
    4.1 农村信用社生产效率变化分析
        4.1.1 农村信用社生产效率评价的指标选取
        4.1.2 农村信用社生产效率评价的模型构建
        4.1.3 农村信用社静态效率的实证分析
        4.1.4 农村信用社动态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
    4.2 产权改革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
        4.2.1 产权改革对生产效率影响的指标选取
        4.2.2 产权改革对生产效率影响的模型构建
        4.2.3 产权改革对生产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4.3 生产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4.3.1 生产效率收敛的指标选取
        4.3.2 生产效率收敛的模型构建
        4.3.3 生产效率收敛的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权改革与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变化实证分析
    5.1 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对其资本充足率影响的指标选取
    5.2 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演变趋势分析
        5.2.1 分产权组织形式分析
        5.2.2 实际变化路径分析
        5.2.3 时间演进趋势分析
        5.2.4 分地区分析
    5.3 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对资本充足率影响的模型构建
        5.3.1 计量模型的构建
        5.3.2 模型设定的进一步说明
    5.4 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对资本充足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5.4.1 产权改革对资本充足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5.4.2 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4.3 时间和地区差异进一步影响的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权改革与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变化实证分析
    6.1 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分析
        6.1.1 普惠金融服务水平的指标体系构建
        6.1.2 普惠金融服务水平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1.3 普惠金融服务水平的实证分析
    6.2 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对普惠金融服务水平的影响分析
        6.2.1 产权改革对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影响的理论分析
        6.2.2 产权改革对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影响的模型构建
        6.2.3 产权改革对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6.3 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影响因素及差异性分析
        6.3.1 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影响因素的指标选取
        6.3.2 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
        6.3.3 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深化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总体战略方案构想
    7.1 深化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基本原则
        7.1.1 坚持立足服务三农原则
        7.1.2 坚持政企分开原则
        7.1.3 坚持市场化发展原则
        7.1.4 坚持政策扶持原则
        7.1.5 坚持分类指导与因地制宜原则
    7.2 深化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总体战略方案设计
        7.2.1 深化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金融控股集团化模式战略
        7.2.2 深化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多元化经营战略
        7.2.3 深化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资本运营战略
        7.2.4 深化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区域协同战略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促进陕西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实施的政策建议与对策
    8.1 加快省联社体制改革
    8.2 提高农村信用社资本聚集能力
    8.3 提高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渗透度
        8.3.1 鼓励多元化的普惠金融产品创新
        8.3.2 稳妥发展农村金融新型服务模式
    8.4 建立政府诱导型市场改革机制和政策体系
    8.5 加大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力度
        8.5.1 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
        8.5.2 建立农村信用社重组及退出机制
    8.6 实行差异的去“内卷化”监管制度
    8.7 加快农村金融法律法规的修订
    8.8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8.8.1 完善农村信用体系
        8.8.2 夯实农村金融基础设施
        8.8.3 打造农村成熟金融生态
    8.9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金融发展权视角下农村合作金融法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现状和评价
        1.2.1 国外研究现状和评价
        1.2.2 国内研究现状和评价
    1.3 研究方法
        1.3.1 规范分析法
        1.3.2 价值分析法
        1.3.3 历史分析法
        1.3.4 比较分析法
        1.3.5 实证分析法
    1.4 研究的框架和内容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
    1.6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1.6.1 研究不足
        1.6.2 研究展望
第2章 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农民金融发展权
    2.1 农民金融发展权的理论探源
        2.1.1 权利渊源:人权法中的发展权
        2.1.2 价值归依:后现代法学的实质正义观
        2.1.3 伦理基础:包容性增长下的金融包容理念
    2.2 农民金融发展权的权利属性和内涵分析
        2.2.1 权利属性界定
        2.2.2 权利内涵分析
第3章 农村合作金融与农民金融发展权的契合
    3.1 合作金融的特殊性分析
        3.1.1 合作金融的概念界定
        3.1.2 合作金融的法律特征分析
    3.2 农村合作金融与农民金融发展权的契合
        3.2.1 农村合作金融与金融发展主体权的契合
        3.2.2 农村合作金融与自由融资权的契合
        3.2.3 农村合作金融与公平融资权的契合
        3.2.4 农村合作金融与融资合作权的契合
        3.2.5 农村合作金融与金融发展救济权的契合
    小结
第4章 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的现实异化及立法缺陷审视
    4.1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异化发展
        4.1.1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异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4.1.2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中三种代表模式对比
        4.1.3 L省 K县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情况的调研分析
    4.2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分析
        4.2.1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梳理
        4.2.2 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的立法缺陷探讨
        4.2.3 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的立法缺陷成因分析
    小结
第5章 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的域外立法经验借鉴
    5.1 域外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评析
        5.1.1 德国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评析
        5.1.2 日本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评析
        5.1.3 美国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评析
        5.1.4 印度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评析
    5.2 域外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经验借鉴
        5.2.1 注重农村合作金融的法制化
        5.2.2 坚持合作制的基本法律原则
        5.2.3 保障农民在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中的产权主体地位
        5.2.4 明确农村合作金融主体各方的的权利义务关系
        5.2.5 完善农村合作金融的监管法律制度
        5.2.6 构建农村合作金融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法律制度
    小结
第6章 以金融发展权为视角的农村合作金融立法价值更新
    6.1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立法价值目标选择
        6.1.1 传统金融法二元价值目标的突破与革新
        6.1.2 金融公平价值在合作金融立法中的引领
    6.2 金融公平价值在农村合作金融立法中的具体解构
        6.2.1 平等的农民金融发展权保护制度
        6.2.2 机会均等的农村合作金融准入法律制度
        6.2.3 自主规范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经营法律制度
        6.2.4 差异性的农村合作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6.2.5 补偿性的农村合作金融救济法律制度
    小结
第7章 以金融发展权为视角的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制度创新
    7.1 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构建农村合作金融市场准入和退出法律制度
        7.1.1 农村合作金融市场准入法律制度
        7.1.2 农村合作金融市场退出法律制度
    7.2 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创新农村合作金融产权法律制度
        7.2.1 明确农村合作金融独立的合作社法人属性
        7.2.2 农村合作金融产权主体权利区分法律制度安排
        7.2.3 农村合作金融产权结构优化法律制度安排
    7.3 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完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管理法律制度
        7.3.1 农村合作金融民主管理法律制度安排
        7.3.2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体系法律制度安排
    7.4 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健全农村合作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7.4.1 确立银监会为基础的合作金融政府监管
        7.4.2 重塑省联社为核心的合作金融行业自律监管
        7.4.3 突出社员和监事会为主体的合作金融内部监管
    7.5 以农民金融发展权为视角构建社员权益保障法律制度
        7.5.1 农村合作金融社员民主管理权法律制度安排
        7.5.2 农村合作金融社员盈余分配权法律制度安排
        7.5.3 农村合作金融社员股份处置权法律制度安排
        7.5.4 农村合作金融社员监督权法律制度安排
        7.5.5 农村合作金融社员金融服务优先和优惠权法律制度安排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产权及产权制度概述
        1.2.1 产权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1.2.2 产权制度相关理论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4.1 主要创新之处
        1.4.2 主要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相关理论
    2.1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综述
        2.1.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2.1.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2.1.3 研究评述
    2.2 农信社产权制度概论
        2.2.1 农信社产权特点
        2.2.2 农信社产权制度变迁理论
        2.2.3 农信社产权制度模式
第三章 湖南省农信社产权制度变迁历程及产权制度存在问题
    3.1 湖南农信社改革历程回顾
        3.1.1 初期摸索阶段
        3.1.2 “改革、整顿、巩固、提高”阶段
        3.1.3 体制改革探索阶段
        3.1.4 体制改革攻坚阶段
        3.1.5 体制改革逐步完善阶段
    3.2 湖南农信社产权制度变迁的特征
    3.3 湖南农信社产权制度现状
        3.3.1 湖南省农信社产权制度现状
        3.3.2 湖南省农信社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3.3.3 湖南省农信社产权制度存在缺陷的原因
第四章 国外信用社产权制度经验介绍
    4.1 国外农村信用社制度模式
        4.1.1 单元金字塔制度模式
        4.1.2 半管办民式制度模式
        4.1.3 多元复合式制度模式
        4.1.4 协同组合式制度模式
        4.1.5 国外信用社制度模式共同点
    4.2 国外农村信用社制度发展趋势
        4.2.1 组织形式的股份化
        4.2.2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4.2.3 竞争和盈利意识强化
        4.2.4 经营管理现代化
        4.2.5 监管体制强化
    4.3 对我国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的借鉴和启示
        4.3.1 完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
        4.3.2 明晰产权归属,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4.3.3 建立有效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
        4.3.4 完善的制度和法律环境
第五章 湖南省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的构想
    5.1 湖南省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方案设计
        5.1.1 创新产权制度
        5.1.2 产权模式多样化
        5.1.3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5.1.4 转换内部经营管理机制
    5.2 改善湖南省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的内外部环境
        5.2.1 农信社从业人员素质提升
        5.2.2 明确政府与农信社的制度安排
        5.2.3 内外部监管体系建设
        5.2.4 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农户金融合作行为与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相互关系模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第二章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评述
    第一节 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
    第二节 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评价
第三章 农户金融合作行为与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农户金融合作行为与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之间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二节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农信社之间的博弈
    第三节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信社及农户四方博弈
    第四节 基于博弈分析的结论
第四章 农户金融合作行为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第二节 问卷调查简单统计结果
    第三节 农户金融合作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假设检验及结论
第五章 内生性产权制度决定模型
    第一节 层次分析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层次模型分析
    第三节 基于层次分析的几点结论
第六章 基于农户金融合作行为的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重视对农户金融合作行为的研究
    第二节 基于农户金融合作行为的产权制度改革
    第三节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第四节 升级农信社产品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和概念诠释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研究文献评述
        1.2.4 相关概念诠释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进一步研究工作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1 制度的涵义
    2.2 制度的效率评价理论
    2.3 制度内容的"三分法"
        2.3.1 非正式规则
        2.3.2 正式规则
        2.3.3 实施机制
    2.4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
        2.4.1 路径依赖理论的提出
        2.4.2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2.5 制度的适应性效率理论
    2.6 本研究的任务与理论分析框架
        2.6.1 本研究的基本任务
        2.6.2 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3 农信社制度效率的实证分析
    3.1 相关研究
    3.2 价值观指导下的制度效率评价标准
        3.2.1 主流方法的缺点与不足:缺乏价值观的指导
        3.2.2 农民福利:价值观指导的农信社制度效率评价标准
    3.3 农民福利度量指标比较和选择
        3.3.1 度量指标比较
        3.3.2 度量指标的选择
    3.4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3.4.1 VAR模型简介
        3.4.2 数据选择和初始化
        3.4.3 实证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农信社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4.1 相关研究
    4.2 国家对农信社制度的路径依赖
        4.2.1 国家从农信社制度中收益的模型分析
        4.2.2 国家既得利益者假说
        4.2.3 农信社组织承担了制度变迁的部分成本
    4.3 农信社组织对农信社制度的路径依赖
        4.3.1 农信社遗弃性垄断假说
        4.3.2 遗弃性垄断的模型分析
    4.4 农户对农信社制度的路径依赖
        4.4.1 早期退出成本假说
        4.4.2 目前受到垄断约束
    4.5 本章小结
5 农信社制度变迁的异化分析
    5.1 相关研究
    5.2 中国农信社制度变迁的环境
        5.2.1 环境:农村经济体制变迁
        5.2.2 农村经济体制变迁的特点:国家主导下的变革
    5.3 中国农信社制度变迁
        5.3.1 农信社制度变迁历史回顾
        5.3.2 中国农信社制度异化的原因
    5.4 中国农信社制度变迁异化的结果
        5.4.1 组织视角:正式规则的异化
        5.4.2 农户视角:非正式规则的异化
        5.4.3 国家视角:实施机制的异化
    5.5 本章小结
6 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适应性效率分析
    6.1 相关研究
    6.2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主要发展模式
        6.2.1 日本的农协金融模式
        6.2.2 美国的多元复合模式
        6.2.3 德国的单元金字塔模式
        6.2.4 法国的上官下民组合模式
        6.2.5 孟加拉的小额信贷模式
    6.3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适应性效率分析
        6.3.1 组织模式多样化
        6.3.2 产权结构清晰化
        6.3.3 国家明确的支持政策
        6.3.4 经营原则商业化
    6.4 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在中国的适应性效率分析
        6.4.1 标准的农村合作金融在当前经济环境中的适应性效率分析
        6.4.2 现代合作金融制度适应性效率视角的农信社改革
    6.5 本章小结
7 全文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试建与规范途径研究 ——以山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2.1 国内学者关于法人治理问题研究述评
        1.2.2 国外学者关于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的研究
    1.3 研究的逻辑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逻辑思路与技术路线
        1.3.2 运用的基本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结构安排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5.1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5.2 研究尚存的主要不足
2 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公司治理相关理论
        2.1.1 公司治理的内涵
        2.1.2 公司(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与主要特征分析
        2.1.3 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与组织制度分析
    2.2 此轮农信社改革试点中产权制度与法人治理相关规定
        2.2.1 《关于农信社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有关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规定
        2.2.2 《农村合作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有关组织机构建设的相关规定
        2.2.3 《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有关组织机构建设的相关规定
3 农信社法人治理试点改革进程与发展现状分析:山东实证
    3.1 农信社管理体制与法人治理沿革
    3.2 农信社法人治理试点改革进程与发展现状比较分析:山东实证
        3.2.1 山东省农信社改革试点工作部署及主要实施进程
        3.2.2 农信社三种组织形式法人治理试建初期主要特征的比较
        3.2.3 农信社三种组织形式法人治理试建运行现状的实证分析
4 农信社法人治理试建运行现存问题及原因探究
    4.1 农信社法人治理试建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4.1.1 “三会一层”运作不规范仍流于形式
        4.1.2 “三会一层”权力制衡机制未能有效运行
    4.2 原因探究
        4.2.1 股权性质确认及构成仍存政策性“禁锢”
        4.2.2 农信社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中留存“调控力度”
        4.2.3 内部人控制仍存、股东权益难以体现
        4.2.4 农信社担负着支农重任
5 农信社法人治理规范目标与途径探讨
    5.1 农信社法人治理规范化发展的目标
    5.2 规范农信社法人治理的途径
        5.2.1 进一步深化农信社管理体制改革是重点
        5.2.2 将股权属性立法确认,打破股权构成禁锢是基础
        5.2.3 改革与创新农信社产权制度及法人治理结构
    5.3 建立健全农信社运行法规及信息披露制度
    5.4 科学构建农信社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农信社改革试点运行情况调查》问卷(封面设计)
致谢
在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9)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分析 ——以四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研究方法与内容
        0.2.1 研究内容
        0.2.2 研究方法
    0.3 理论依据
        0.3.1 合作制度与合作金融理论
        0.3.2 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
    0.4 农村信用社研究现状与文献述评
    0.5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背景及性质
    1.1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史及特征分析
        1.1.1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史概况
        1.1.2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变迁特征
        1.1.3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特征
    1.2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性质
2. 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体系及指标选择
    2.1 国内外金融机构评价体系综述
        2.1.1 民间评级机构的评级体系
        2.1.2 银监会评级的评级体系
        2.1.3 专家学者建立的农村金融机构绩效指标体系
    2.2 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择与指标体系建立
        2.2.1 农村信用社的特殊性
        2.2.2 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2.3 本文推崇的农村信用社绩效指标体系
3. 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
    3.1 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背景概况
        3.1.1 四川省农信社改革的动因
        3.1.2 四川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过程
    3.2. 改革后四川省农村信用社的绩效分析
        3.2.1 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后的经营绩效分析
        3.2.2 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后的支农绩效分析--以小额信贷为例
        3.2.3 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后的资金配置能力分析
        3.2.4 四川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后的制度绩效分析
    3.3 结论
4. 提升农村信用社绩效的建议---以四川为例
    4.1 明晰产权、因地制宜选择产权模式
        4.1.1 进一步明晰产权,减少政府干预
        4.1.2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产权模式
    4.2 改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
    4.3 实施农业优惠政策,加强农村金融服务
    4.4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经营绩效与风险预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论文的框架体系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5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
第2章 农村合作金融的基本理论概述
    2.1 合作思想与合作经济理论
        2.1.1 合作思想理论
        2.1.2 合作经济理论
    2.2 农村合作金融理论
        2.2.1 合作金融的涵义
        2.2.2 农村合作金融产权理论
        2.2.3 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变迁
    2.3 农业补贴信贷论和农村金融市场论
        2.3.1 农业补贴信贷论
        2.3.2 农村金融市场论
        2.3.3 农业补贴信贷论与农村金融市场论的比较
第3章 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时空分析
    3.1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时间特征分析
        3.1.1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历程
        3.1.2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特征
    3.2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空间特征分析
        3.2.1 我国农村金融呈现多层次发展格局
        3.2.2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地区差异原因分析
第4章 农村合作金融的国际比较
    4.1 美国农村合作金融基本概况与特点
        4.1.1 美国农村合作金融基本概况
        4.1.2 美国农村合作金融的特点
    4.2 德国农村合作金融基本概况与特点
        4.2.1 德国农村合作金融基本概况
        4.2.2 德国农村合作金融的特点
    4.3 日本农村合作金融基本概况与特点
        4.3.1 日本农村合作金融基本概况
        4.3.2 日本农村合作金融的特点
    4.4 印度农村合作金融基本概况与特点
        4.4.1 印度农村合作金融基本概况
        4.4.2 印度农村合作金融的特点
    4.5 孟加拉国的农村合作金融基本概况与特点
        4.5.1 孟加拉国的农村合作金融基本概况
        4.5.2 孟加拉国的农村合作金融的特点
    4.6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4.6.1 政府拥有产权并实施政策支持是合作金融发展的重要基础
        4.6.2 建立自上而下、自成体系的合作金融体系,是合作金融发展的组织保证
        4.6.3 多样化的组织结构是合作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
        4.6.4 完善的农业合作金融服务体系是对农民提供充足支持的基础
        4.6.5 坚持合作制的组织结构和为社员服务的宗旨是合作金融发展的坚实基础
        4.6.6 实行民主管理与外部监管的有机结合是合作金融发展的重要保证
        4.6.7 灵活的经营和管理体制保障了农村合作金融的竞争活力
        4.6.8 业务经营多样化、国际化、商业化是合作金融做大做强的关键
        4.6.9 健全农村合作金融的法规是农村合作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
第5章 中国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分析
    5.1 中国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绩效分析
        5.1.1 信用社农业信贷产品和信贷服务供给
        5.1.2 到期信贷资金的偿还比率
        5.1.3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盈利能力
    5.2 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5.2.1 农村社会环境
        5.2.2 农村经济环境
        5.2.3 政策环境
        5.2.4 农村金融市场环境
        5.2.5 用人机制
        5.2.6 激励约束机制
        5.2.7 监督机制
    5.3 政策建议
第6章 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6.1 我国农村信用社制度现状
        6.1.1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产权
        6.1.2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内部组织
        6.1.3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主管部门
    6.2 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问题的制度经济学探析
        6.2.1 农村信用社的组织法令与管理制度──以交易成本分析
        6.2.2 农村信用社的控制与管理──以风险控制分析
        6.2.3 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与监督──以代理成本分析
    6.3 改进方向
        6.3.1 产权制度改革
        6.3.2 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6.3.3 加强外部环境建设
第7章 H省Z市农村信用社风险预警系统构建
    7.1 金融预警模型文献综述
    7.2 H省Z市农村信用社金融预警系统理论模型
        7.2.1 农村信用社生存因素
        7.2.2 经营投资组合
        7.2.3 经营指标属性
        7.2.4 预警模型
        7.2.5 农村信用社经营水平等级
    7.3 实证模型构建
        7.3.1 样本资料选取
        7.3.2 研究变量选取
        7.3.3 BP神经网络模型
    7.4 实证分析
        7.4.1 BP神经网络金融预警模型参数设定
        7.4.2 BP神经网络金融预警模型结论
第8章 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重构与政策选择
    8.1 构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原则和思路
        8.1.1 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8.1.2 我国合作金融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
        8.1.3 构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基本思路
    8.2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重构的模式
        8.2.1 农村信用社三种产权制度模式比较
        8.2.2 若干新模式探讨
        8.2.3 农村民间金融合作化的路径选择
    8.3 推进农村合作金融健康发展的政策选择
        8.3.1 基于制度保障视角的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8.3.2 基于风险监管角度的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8.3.3 基于市场需求角度的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8.3.4 基于法律保障角度的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8.3.5 基于生态环境角度的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8.3.6 基于服务创新角度的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8.4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对农信社实行一级法人制度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型组织治理:政府控制权视角——基于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的多案例研究[J]. 董玄,孟庆国,周立. 公共管理学报, 2018(04)
  • [2]产权改革与农信社效率变化及其收敛性:2008~2014年——来自陕西省107个县(区)的经验证据[J]. 张珩,罗剑朝,牛荣. 管理世界, 2017(05)
  • [3]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效果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D]. 张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10)
  • [4]金融发展权视角下农村合作金融法制创新研究[D]. 姜庆丹. 辽宁大学, 2014
  • [5]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研究[D]. 杨建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6]农户金融合作行为与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相互关系模型及应用研究[D]. 杜鸯鸯. 浙江财经学院, 2011(07)
  • [7]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研究[D]. 刘勇.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 [8]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试建与规范途径研究 ——以山东为例[D]. 王征.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 [9]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分析 ——以四川为例[D]. 耿丽薇.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3)
  • [10]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经营绩效与风险预警问题研究[D]. 周世友.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9)

标签:;  ;  ;  ;  ;  

农村信用社实行一级法人制度的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