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一、低分子量肝素在血液透析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侯德坤,李书胜,巩腾飞[1](2020)在《低分子肝素的制备技术及临床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分子肝素是一类由普通肝素经物理、化学或酶解聚反应而得到的分子量较低的肝素总称,较肝素有更优的抗血栓活性,且出血等副作用少,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是一类很有价值的抗凝血药物。本文对低分子肝素的制备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并对低分子肝素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陶梅[2](2020)在《抗Xa因子活性检测在血液透析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充分有效的抗凝是维持血液透析体外循环(ECC)回路通畅的必要条件。近年来,低分子量肝素(LMWH)因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生物利用度高逐渐广泛应用于血液透析(HD)抗凝治疗。然而,LMWH作为透析患者抗凝剂的抗凝监测策略尚不清楚。本次研究通过对LMWH抗Xa因子活性的检测,旨在评估抗Xa因子活性在LMWH剂量调整及预测透析抗凝效果中的实用价值,明确透析患者持续使用低分子肝素是否存在药物蓄积。方法:纳入2018.1-3月期间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标准的血液透析疗程为4小时。首先纳入20例LMWH剂量相同的HD患者进行透析期间静脉给予LMWH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透析开始时一次性注射LMWH(Dalteparin,5000IU),分别于透析开始0h、0.5h、1h、2h、3h、4h静脉管路取血标本测量抗Xa因子活性。其次,纳入所有研究对象(n=90)于透析开始0.5h、4h静脉管路取血标本测量抗Xa因子活性,透析结束后由两位经验丰富血透护士进行ECC凝血评价,同一研究对象连续监测三次透析疗程。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和Graph Pad Prism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对连续3次血液透析0.5h和4h的抗Xa因子水平进行比较。使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模型来评估LMWH剂量、抗Xa因子活性和ECC凝血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90名研究对象,评估了259例次血液透析疗程。研究对象三次HD的0.5h平均抗Xa因子活性和4h平均抗Xa因子活性没有显着差异,表明未发生明显LMWH积累。在接受Dalteparin治疗的20名参与者中,抗Xa因子活性代谢趋势表明,血液透析开始后0.5h,抗Xa因子活性达峰值,4 h时抗Xa因子活性处于低谷。所有评估的透析疗程中共有69例次(26.6%)可见ECC凝血。与非ECC凝血组相比,ECC凝血组的LMWH剂量和抗Xa因子活性显着降低。透析开始0.5 h时,抗Xa因子<0.88 IU/mL的患者其ECC凝血风险显着高于抗Xa因子≥0.88 IU/mL的患者。在4 h时,抗Xa因子<0.35 IU/mL的患者凝血风险显着高于抗Xa因子≥0.35 IU/mL的患者。结论:本研究表明抗Xa因子活性测定可用于调节LMWH的剂量和预测血液透析期间的抗凝效果。抗Xa因子活性在HD开始后0.5h大于0.88IU/ml,透析结束时大于0.35 IU/ml与较低的ECC凝血风险相关,且无出血风险。此外,我们在接受常规一周三次且LMWH剂量范围在2000 IU-5000 IU的血液透析患者中,没有发现明显的LMWH蓄积。

李楠[3](2019)在《局部枸橼酸抗凝血液透析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故保障血液净化治疗的重要条件:抗凝,就显得越发重要。目前,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或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LMWH)是临床血液透析抗凝治疗的首选用药。但对于有高危出血倾向或围手术期的患者,常规抗凝必然会加重出血。普通无肝素透析不能有效避免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管路出现凝血,往往无法达到理想透析效果。局部枸橼酸抗凝(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RCA)由于其对患者体内的凝血功能不造成影响,可应用于高危出血倾向患者并有效防止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被公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替代抗凝手段。目的:本实验通过探索RCA技术在高危出血风险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应用的新方案,延长治疗时间、降低生物不良反应,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将共272例次透析治疗分为3组:简化局部枸橼酸抗凝(simplify-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S-RCA)组、分流式枸橼酸抗凝(divide-regional citrate anticoagulation,D-RCA)组和无肝素(heparin-free,HF)组。其中S-RCA组66例次,D-RCA组58例次,HF组148例次。记录透析前后及透析过程中血气分析结果,根据血气中离子钙水平决定是否补充钙剂。记录透析时间、低钙发生率、治疗前后离子钙差值ΔiCa2+、血钙、血钠、PH值、HCO3-等指标,观察记录抗凝效果,包括体外循环管路中滤器及路管凝血分级情况等。结果:1.在这41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4例,年龄3683岁,平均年龄62.41±12.42岁。其中22例患者随机采用两种枸橼酸抗凝治疗方案,S-RCA组共收录66例次透析,D-RCA组共收录58例次透析。余19例患者入HF组,收录合计148例次透析。对比行枸橼酸抗凝(包括S-RCA组及D-RCA组)的22例患者及HF组的19例患者的性别、年龄、电解质、血常规及血凝常规等实验室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2.D-RCA组的静脉壶抗凝有效率高于S-RCA组(P<0.05)及HF组(P<0.05),其中S-RCA组的静脉壶抗凝有效率明显高于HF组(P<0.05);S-RCA组及D-RCA组的滤器抗凝有效率均高于HF组(P<0.05),其中D-RCA组的滤器抗凝有效率低于S-RCA组,但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行枸橼酸抗凝的S-RCA组及D-RCA组的透析时间达标率均明显高于HF组(P<0.05),其中D-RCA组的透析时间达标率明显高于S-RCA组(P<0.05)。4.透析过程中D-RCA组的滤器后iCa2+水平较S-RCA组稍高,但两种方法透析前后患者iCa2+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透析前后iCa2+的差值ΔiCa2+也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透析前后及透析过程中的iNa+、HCO3-、PH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简化局部枸橼酸抗凝方案相较于无肝素方案更适合高危出血倾向或围手术期的患者应用,而分流式局部枸橼酸抗凝方案可以进一步改善静脉壶抗凝有效率,提高抗凝治疗时间。2.分流式局部枸橼酸抗凝方案抗凝治疗对于患者血钙水平并无明显影响,分流方案并不会增加患者低钙血症的发生率。所有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均无出血、代谢性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证明了分流式局部枸橼酸抗凝方案的安全性。

王建全[4](2017)在《叶酸功能化的肝素和聚苯炔纳米粒子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在医学中的广泛应用,高分子纳米载体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医学诊断以及靶向性治疗方面,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临床治疗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之一就是对于纳米载体在体内生理条件下的复杂行为、详细的动力学以及作用机制研究较少,尤其是一些天然生物高分子载体因其在体内循环时间比较短而被忽略研究,如肝素、壳聚糖等,进而影响到纳米载体的合理设计与开发。另一方面就是针对癌症患者个体差异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技术手段,因此,迫切的需要开发新型的纳米探针以及治疗手段来解决。本论文首先探究了叶酸修饰的纳米化肝素在抗肿瘤治疗上与天然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及化学修饰肝素的差异,以及其在抗肿瘤生长与转移中的机理探究,证实了高分子纳米肝素的优越性,并且设计合成了两个基于肝素叶酸载体的纳米铂药,即被动靶向性肝素顺铂纳米粒子(HDDP)与主动靶向性肝素叶酸-顺铂纳米粒子(HFDDP)。分别考察了HFDDP与HDDP纳米粒子在体内的抗肿瘤效果与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能,最后我们利用癌症靶向分子叶酸以及共轭聚合物聚苯炔,采用纳米共沉淀方法制备了水溶液的纳米荧光探针,研究了其在生物体内成像的应用,具体内容如下:(1)我们利用靶向性分子叶酸对天然高分子肝素进行改性,发现修饰后的肝素能够在水溶液中进行自组装反应,形成尺寸为20nm左右,比较均一的球形纳米粒子。我们研究了该叶酸修饰的纳米化肝素与标准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在抗凝血以及抑制肿瘤生长以及转移的区别,并对其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叶酸修饰后的肝素不仅具有很好的抗肿瘤生长效果,而且对肿瘤的转移也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此外还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该体系的研究为是否能够应用于其他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高分子开发提供了依据。(2)在改性后的肝素叶酸纳米粒子的基础上,制备了具有相同纳米尺寸、表面电荷的靶向性和非靶向性的生物纳米铂药,利用ICP-MS定量的方法详细地研究了其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与生物分布性差异。研究发现在肝素纳米载体表面添加癌细胞的靶向分子叶酸时,递送至肿瘤的药物量增加一倍,显着地抑制了肿瘤的生长。同时,系统的毒副作用也得到了降低。我们还证明了在治疗效果提升方面,主动靶向性生物载体要优于被动靶向性载体,与合成的在体内循环周期较长的类似物相比,叶酸修饰的靶向性肝素纳米粒子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而且更容易在体内代谢掉,因此可以作为一种输送药物的纳米载体应用到生物体内。(3)利用化学全合成的方法,我们制备了聚苯炔类(PPEs)导电共轭聚合物,通过叶酸修饰的聚乙二醇-聚己内酯,利用共沉淀方法合成了水溶性的纳米荧光探针。研究发现,改变聚苯炔侧链聚酯的长度,可以减少π-π的堆积作用,进而阻断苯环骨架之间的能量转移,使纳米探针的荧光量子产率从0.14%提高到36%。而且我们证明了这些纳米探针易于用肿瘤靶向性配体修饰,此外,该探针与传统荧光染料(FITC)相比,不仅具有良好的光学稳定性,同时还能够对肿瘤细胞进行靶向性成像,非常有希望能够在未来的其它肿瘤诊断及治疗中发挥巨大作用。以上的研究结果为后期研究以肝素与聚苯炔类聚合物为纳米载体的新型纳米药物和纳米探针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向,对进一步开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相关纳米药物与纳米探针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杰凤,成世立[5](2015)在《低分子量肝素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文中指出目的探究低分子量肝素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1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血液透析时对照组采用普通肝素抗凝,研究组采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两组透析器与透析管道凝血等级0、1、2级患者比较均无差异(P>0.05),透析后15min4h研究组APTT、T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P<0.01),透析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应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疗效确切,可减少透析器及透析管道凝血现象的发生,提高血液透析的安全性及质量。

江黎明[6](2014)在《抗Xa因子活性测定在长期血液透析老年患者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监测长期血液透析老年患者透析过程中抗Xa因子活性评估低分子肝素及普通肝素抗凝治疗的疗效。方法1:对静脉规律给予低分子肝素及普通肝素长期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各24例,在给药开始后1h,2h,3h,4h,24h不同时间点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的抗X a因子活性,明确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在老年患者所测抗X a因子活性达最高的时间点。2:选择规律使用低分子肝素的长期血液透析老年患者95例为甲组,规律使用普通肝素抗凝的长期血液透析老年患者40例为乙组:检测二组老年患者的抗X a因子活性,KT/V值,HS-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血红蛋白(HGB),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Ca、P、K、碱性磷酸酶(ALP);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放免法测定:甲状旁腺激素(PTH),β2-微球蛋白(β2-MG),出血情况及SF-36健康调查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分作为比较,分析那种抗凝药物更适合长期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3:根据抗Xa因子活性大小对95例规律使用低分子肝素长期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分组其中:A组30例(抗Xa因子活性<0.4IU/ml), B组45例(0.4IU/ml≤抗Xa因子活性<1.0IU/ml),C组20例(抗Xa因子活性≥1.0IU/ml);检测各组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的KT/V,血红蛋白(HGB)、血浆白蛋白(ALB)、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钙(Ca)及磷(P)、PTH(放免法测定),出血情况及SF-36健康调查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分作为比较,分析低分子肝素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最适合的抗凝范围。结果1.长期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静脉给予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的抗Xa因子活性2小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0.81±0.34)IU/ml和(0.96±0.41)IU/ml,静脉给药后4小时分别为(0.50±0.18)IU/ml和(0.5±0.09)IU/ml。2.低分子肝素组与普通肝素组老年患者抗Xa因子活性分别为(0.6430.583)IU/ml、(0.5500.273)IU/ml,二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二组的KT/V值分别为(1.380.390),(1.350.43),二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β2-MG在低分子肝素组为(30.239.87)mg/L,普通肝素组为(36.583.90)mg/L,P值为0.94。低分子肝素组的老年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为(3.79±4.78);普通肝素组的老年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为(6.998±1.566),P<0.05。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都在正常范围,二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对于二组老年患者的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低分子肝素组为:(4.62±0.54)mmol/L、(1.62±0.34)mmol/L、(1.51±0.32)mmol/L、(2.34±0.51)mmol/L;普通肝素为(4.97±0.65)mmol/L、(2.37±0.52)mmol/L、(1.06±0.34)mmol/L、(3.52±0.26)mmol/L,二组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PTH分别(437.21729.44)pg/ml和(183.73159.45)pg/ml;ALP(128.1085.87)mmo/L和(97.3320.75)mmo/L;两组比较无意义,但均大于正常上限。在低分子肝素组中血P高于正常范围,但与普通肝素比较无统计学意义。Ca、K均在正常范围内。低分子肝素组血小板计数:160.70±45.30;普通肝素组血小板计数:155.0±36.0,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二组老年患者血小板比积、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比较P值均大于0.05。两组患者中低分子肝素组一共有6例患者出现透析后出血其中4例为轻度出血,2例为明显,出血人数占使用低分子肝素人数6.3%;普通肝素组出现5例轻度出血占使用普通肝素人数的12.5%。普通肝素组出血率是低分子肝素组的2倍,而且出血的患者抗Xa因子活性均大于1.0IU/ml。低分子肝素组SF-36生活质量评分中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得分为(83.4512.36)(86.788.07)(62.139.34)(86.3713.39);普通肝素组中SF-36生活质量评分中相应项目的得分为(75.4310.36)(81.405.65)(59.467.08)(82.3115.53);可以看出低分子肝素组得分均高于普通肝素组,但二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躯体疼痛评估得分中低分子肝素组为(61.5811.4),低于普通肝素组得分(72.318.49),P二组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3.进一步分析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老年患者,以抗Xa因子活性<0.4IU/ml(A组),以0.4IU/ml≤抗Xa因子活性<1.0IU/ml(B组),抗Xa因子活性≥1.0IU/ml(C组);其中A组KT/V值为1.100.08; B组KT/V值为1.450.22, C组KT/V值为1.320.16,B组和C组的KT/V值高于A组(P<0.05),B组与C组的KT/V值,二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抗Xa因子活性<1.0IU/ml的老年患者(A组和B组)均无出血。但在使用低分子肝素组抗Xa因子活性±1.0IU/ml的20例老年患者中有鼻衄、瘀斑或穿刺部位血肿的轻度出血患者4例,出现全身瘀斑伴静脉穿刺点出血的患者1例。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老年患者血红蛋白含量B组(128.4512.82)g/L高于A组(98.576.43)g/L和C组(105.7910.54)g/L(P<0.05),但A组与C组的血红蛋白含量,二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血清白蛋白分别为A组(37.032.36)g/L、B组(42.033.17)g/L、C组(36.915.39)g/L,B组高于A和C组(P<0.05),A组与C组的血清白蛋白,二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三组中HS-CRP数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抗Xa因子活性±1.0IU/ml老年患者HS-CRP高于正常值上限。使用低分子肝素的长期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三组中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时三组中血钙、血磷及血PTH浓度无统计学差异,其中血磷及PTH均高于正常上限值。相关分析显示抗Xa因子活性与KT/V、ALB、HGB呈正相关,与PTH呈负相关。对于使用低分子肝素长期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其中抗Xa因子活性≥0.4IU/ml的老年患者中SF-36健康调查量表各项生活质量评分中生理功能、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得分高于抗Xa因子活性<0.4IU/ml(A组),即B组、C组与A组比较,P<0.05。结论1.长期血液透析老年患者静脉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后2小时抗Xa因子活性均为最高,因此检测老年患者抗Xa因子活性的时间点应在静脉给药后2小时。2.长期血液透析老年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的抗凝效果是相似的。3.有效剂量的低分子肝素及普通肝素均可以使老年血透患者达到充分透析,两者治疗效果相似。4.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老年血透患者生活质量高于使用普通肝素的老年血透患者。5.将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长期血透的老年患者的抗Xa因子活性维持在0.4IU/ml-1.0IU/ml的范围安全有效。6.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老年患者可以选普通肝素,但低分子肝素对于长期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可以改善血脂、炎症状态,其出血副作用小,更值得推荐。

刘旺兴[7](2013)在《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封管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探讨不同封管液(低分子肝素和肝素)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导管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为低分子肝素能否作为血液透析中的新型的封管液提供科学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2年8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将所有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即实验组(低分子肝素组)和对照组(肝素组),实验组用低分子肝素封管,对照组用普通肝素封管。采用问卷调查、临床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法对调查对象进行社会人口学调查和血液透析治疗后一年内的随访调查。采用x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12年3月至2012年8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共143例,符合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条件并同意参加本研究的患者共140例,有效应答率达97.9%。其中,实验组(低分子肝素组)78例,对照组(肝素组)62例。(2)实验组中男性和女性各43.6%和56.4%,临时性和长期性的的导管各占37.2%和62.8%,单次置管的患者占23.1%,多次置管的占76.9%;对照组中男性和女性各46.7%和53.2%,临时性和长期性的导管各占40.3%和59.6%,单次置管的患者占21.0%,多次置管的占79.0%;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导管类型和置管经历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的平均年龄为47.21±4.31岁,对照组的平均年龄为50.37±5.07岁,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年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平均置管天数为87.21±24.55天,对照组的平均置管天数为90.37±25.07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置管天数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疾病中占前三位的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41.0%)、良性肾小动脉硬化(20.5%)和糖尿病肾病(20.5%),对照组疾病中占前三位的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40.3%)、良性肾小动脉硬化(22.6%)和糖尿病肾病(19.4%)。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疾病情况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种不同封管液血液透析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情况:①采用不同的封管液进行封管后,即刻观察血液透析导管的情况。实验组的堵管率19.2%,对照组的堵管率为20.9%,两组不同封管液的堵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86,P>0.05);②实验组的平均血流量为223.5±19.1ml/min,对照组的平均血流量为222.7±18.7ml/min,两组不同封管液透析时的血流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940,P>0.05)。(5)两种不同封管液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结束7天内并发症发生情况:①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穿刺压迫点时间、潜血转阴时间和皮肤黏膜出血停止时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穿刺压迫点时间(5.6±1.54min)、潜血转阴时间(4.1士1.12d)和皮肤黏膜出血停止时间(4.7±1.43d)均短于对照组(9.6±1.49min,8.6±1.71d,7.9±1.25d);②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血液透析时均发生了反复穿刺、血肿、局部感染、导管相关感染、导管功能障碍并发症,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9.0%(7/78)和14.5%(9/62)。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1.048,P>0.05)。(6)两种不同封管液血液透析患者治疗后1年内的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①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血液透析后均发生了穿刺部位内膜增厚、纤维蛋白鞘、附壁血栓、导管内血栓和静脉明显狭窄的继发改变,实验组和对照组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9.0%(7/78)和30.6%(19/62)。实验组和对照组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0.727,P<0.05),实验组中发生纤维蛋白鞘和导管内血栓继发改变的发生率为2.6%;对照组中发生纤维蛋白鞘继发改变的发生率为9.7%;②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血液透析后均发生了皮下出血、上消化道出血、鼻衄和脑出血,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3.5%(18/78)和58.1%(36/62),其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7.846,P<0.05),实验组中鼻衄的发生率最高,为6.4%;对照组中皮下出血的发生率最高,为29.0%。(7)两种不同封管液对血液透析患者相关代谢的影响:①在血液透析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APTT、PT和PLT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液透析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APTT、PT和PLT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PLT(146±33×109/L)高于对照组(95±36×109/L),说明实验组血小板的减少程度比对照组小;②在血液透析治疗前和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HB和HCT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血液透析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TG、LDL-C和HDL-C浓度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透析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TG、LDL-C和HDL-C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TG(1.35±0.52mmol/L)和LDL-C (2.22±0.41mmol/L)浓度均低于对照组(2.26±0.41mmol/L,3.27±0.35mmol/L),实验组的HDL-C (1.77±0.33mmol/L)浓度高于对照组(1.25±0.43mmol/L),表明血液透析治疗以后,实验组的TG、 LDL-C和HDL-C均优于对照组。结论:1.低分子肝素作为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封管液在导管堵塞、血流量方面的效果与肝素没有差别。2.低分子肝素作为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封管液在血液透析后引起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肝素低,对机体凝血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比肝素小,因此,低分子肝素作为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封管液的效果优于肝素。

黄惠君,徐志波,陈君,王海维,蔡群英[8](2013)在《低分子肝素钠用于出血倾向患者血液透析的效果及护理体会》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钠和小剂量肝素在出血倾向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有出血倾向并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150例,随机平均分成低分子肝素钠组和小剂量肝素组。低分子肝素钠组运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血液抗凝,小剂量肝素组使用小剂量肝素。观察记录消化道出血患者潜血转阴时间,皮肤黏膜出血患者出血停止时间及血液透析后穿刺点所需压迫时间。同时检测第一次透析前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情况,统计凝血酶时间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低分子肝素钠组潜血转阴时间明显少于小剂量肝素组(P<0.05);凝血酶时间及活化部分全血凝酶时间的延长程度小于小剂量肝素组(P<0.05);组内比较时,透析后的的血小板计数较透析前减少,凝血酶时间及活化部分全血凝酶时间也有所延长,组内的透析前后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出血倾向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时,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钠来实现血液抗凝效果较小剂量肝素安全性高,在做到高效、优质的护理干预前提下,低分子肝素钠可临床推广。

张军[9](2011)在《低分子肝素钙和小剂量肝素在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血液透析中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中肝素抗凝剂的应用情况。方法:比较高危出血倾向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前用小剂量肝素(小剂量肝素组)和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肝素钙组)处理后动静脉瘘穿刺点压迫所需时间、透析后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情况,并比较透析前后血小板计数、治疗前后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变化以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结果:低分子量肝素钙组透析后穿刺点平均所需压迫时间明显短于小剂量肝素组(P<0.05);透析过程中静脉压无明显升高,但两组在透析器和透析管路的凝血程度上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皮肤黏膜出血停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潜血转阴时间较小剂量肝素组短(P<0.05)。两组尿素氮和肌酐下水平无明显差异;透析后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下降,两组APTT较透析前均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较小剂量肝素用于有出血倾向患者的血液透析更具安全性。

唐莹,戴琳峰,邬碧波,刘瑾瑾[10](2011)在《高危出血患者血液透析不同的抗凝护理方法和安全性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4种不同抗凝方法用于高危出血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护理特点。方法将有高危出血倾向的血液透析患者128例随机分成4组,A组采用30%枸橼酸钠局部体外抗凝(RCA)透析,B组采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的局部肝素抗凝法,C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D组采用无肝素透析。分别观察4组患者出血、体外循环的凝血情况、不良反应以及护理特点。结果 (1)A组透析68例次,均顺利完成透析;B组透析60例次中发生6例次出血或原有出血加剧;C组透析64例次中发生8例次出血或原有出血加剧;D组透析66例次中8例次因透析中出现体外循环Ⅲ级凝血而终止透析。(2)透析过程中A组有3例次、B组有2例次出现不良反应,经处理后症状缓解,可继续进行透析。C、D组均无不良反应出现。结论 RCA用于高危出血患者血液透析是安全可行的,护理方法也简便易于掌握。

二、低分子量肝素在血液透析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分子量肝素在血液透析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低分子肝素的制备技术及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LMWHs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1.1 物理分离法
    1.2 化学裂解法
        1.2.1 亚硝酸控制降解法
        1.2.2 过氧化氢降解法
        1.2.3 化学β-消除降解法
        1.2.4 臭氧解聚法及光化学解聚法
        1.2.5 其他制备LMWHs的化学降解法
    1.3 合成法
2 LMWHs在临床上的应用
    2.1 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2.2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2.3 LMWHs的抗炎作用
    2.4 在肾脏病中的应用
    2.5 其他应用
3 展望

(2)抗Xa因子活性检测在血液透析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中英文术语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 B 个人简历
附录 C 综述
    参考文献

(3)局部枸橼酸抗凝血液透析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排除标准
    2.具体方法
        2.1 血液透析治疗使用设备及药品
        2.2 透析处方
    3.透析中处理
        3.1 血气采集
        3.2 补钙及调整枸橼酸方案
    4.观察指标
        4.1 治疗安全
        4.2 治疗效果
    5.统计学处理
结果
    1.一般资料统计
    2.抗凝效果比较
        2.1 凝血分级对比
        2.2 治疗时间对比
    3.透析安全性分析
        3.1 i Ca2+水平的变化
        3.2 血气结果分析
        3.3 临床表现
讨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叶酸功能化的肝素和聚苯炔纳米粒子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分子纳米载体的研究背景
    1.2 高分子纳米载体的性质
        1.2.1 高分子载体的被动靶向性
        1.2.2 高分子载体的主动靶向性
        1.2.3 高分子载体的刺激响应性
    1.3 高分子纳米载体的分类
        1.3.1 树支状高分子
        1.3.2 二元或者多元聚合物
        1.3.3 天然多糖高分子聚合物
    1.4 课题的提出及创新性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非抗凝肝素叶酸纳米粒子在抗肿瘤活性中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肝素叶酸纳米粒子的合成
        2.2.2 肝素叶酸纳米粒子的表征
        2.2.3 纳米粒子细胞毒性研究
        2.2.4 纳米粒子对肿瘤的抑制作用
        2.2.5 纳米粒子体内抗凝活性的研究
        2.2.6 纳米粒子体外抗凝活性的研究
        2.2.7 纳米粒子对肿瘤肺部转移抑制的研究
        2.2.8 肺转移的组织切片实验
        2.2.9 Fibrin bead assay
        2.2.10 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2.2.11 明胶酶谱分析
        2.2.12 纳米粒子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2.2.13 创伤愈合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肝素叶酸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
        2.3.2 肝素叶酸纳米粒子体内抗凝血的研究
        2.3.3 肝素叶酸纳米粒子体外抗凝血的研究
        2.3.4 肝素叶酸纳米粒子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2.3.5 肝素叶酸纳米粒子对肺肿瘤转移的抑制作用
        2.3.6 肝素叶酸纳米粒子对血管生长的抑制作用
        2.3.7 肝素叶酸纳米粒子对血管生长抑制作用的机制研究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非抗凝型肝素叶酸-顺铂纳米粒子在生物中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HDDP与HFDDP纳米粒子的制备
        3.2.3 HDDP与HFDDP纳米粒子的表征
        3.2.4 体外实验
        3.2.5 血液循环时间检测
        3.2.6 血样中Pt-DNA复合物的检测
        3.2.7 DDP、HDDP和HFDDP纳米粒子的生物分布
        3.2.8 HDDP和HFDDP纳米粒子的体内抗肿瘤效率检测
        3.2.9 外周血液分析
        3.2.10 组织病理学评价
        3.2.11 体外细胞内铂的浓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DDP、HFDDP纳米粒子的制备
        3.3.2 DDP体外释放研究
        3.3.3 细胞摄取分析
        3.3.4 纳米粒子的体外细胞毒性测试
        3.3.5 纳米粒子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3.6 纳米粒子在肿瘤和组织的药物摄取分析
        3.3.7 纳米粒子的体内抗肿瘤效果研究
        3.3.8 老鼠体重与器官重量
        3.3.9 组织病理学评估与血样分析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聚苯炔纳米粒子示踪剂在肿瘤成像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聚苯炔类单体的合成(PPEs)
        4.2.2 聚合物P_0,P_(20),P_(60)的合成
        4.2.3 FA-PEG-PCL和PEG-PCL共聚物的合成
        4.2.4 纳米粒子的制备
        4.2.5 纳米粒子的形貌表征
        4.2.6 不同pH下的纳米尺寸与荧光变化
        4.2.7 聚合物光学性质的测定
        4.2.8 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研究
        4.2.9 纳米粒子在细胞成像中的研究
        4.2.10 纳米粒子的光稳定性测试
        4.2.11 单分子荧光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合物PPEs合成与纳米粒子的制备
        4.3.2 聚合物性质
        4.3.3 聚合物纳米粒子的性质
        4.3.4 聚合物以及纳米粒子荧光寿命测定
        4.3.5 pH对纳米粒子荧光以及尺寸变化的影响
        4.3.6 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研究
        4.3.7 细胞成像研究
        4.3.8 光稳定性研究
        4.3.9 单分子荧光的研究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5)低分子量肝素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6)抗Xa因子活性测定在长期血液透析老年患者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抗因子 Xa 活性测定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应用的比较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长期血液透析老年患者中低分子肝素合适抗凝范围探讨
    引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背景
    参考文献
附表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封管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血液透析
    1.2 封管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封管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设备与材料
    2.3 相关诊断标准
    2.4 研究方法
    2.5 研究过程
    2.6 结局判断
    2.7 资料收集
    2.8 技术路线图
    2.9 质量控制
    2.10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3.2 两种不同封管液血液透析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情况比较
    3.3 不同封管液组患者透析结束7天内并发症发生情况
    3.4 不同封管液组患者治疗后1年内的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3.5 两种不同封管液对血液透析患者相关代谢的影响
4 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4.2 不同封管液血液透析的效果
    4.3 不同封管液血液透析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4.4 不同封管液对血液透析患者相关代谢功能的影响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低分子肝素钠用于出血倾向患者血液透析的效果及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9)低分子肝素钙和小剂量肝素在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血液透析中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实验药品
    1.3 治疗方法
        1.3.1 透析方式
        1.3.2 抗凝方式
        1.3.3 观察指标及凝血程度分级
        1.3.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穿刺点压迫时间比较
    2.2 透析器及其透析管路凝血情况
    2.3 BUN和Scr的变化 (见表2)
    2.4 两种抗凝方法中的APTT变化 (见表3)
3 讨 论

四、低分子量肝素在血液透析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分子肝素的制备技术及临床应用进展[J]. 侯德坤,李书胜,巩腾飞. 山东化工, 2020(10)
  • [2]抗Xa因子活性检测在血液透析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中的应用[D]. 陶梅.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3]局部枸橼酸抗凝血液透析的疗效观察[D]. 李楠.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4]叶酸功能化的肝素和聚苯炔纳米粒子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D]. 王建全. 南京大学, 2017(01)
  • [5]低分子量肝素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J]. 杨杰凤,成世立. 广州医药, 2015(02)
  • [6]抗Xa因子活性测定在长期血液透析老年患者的应用[D]. 江黎明. 苏州大学, 2014(10)
  • [7]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封管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刘旺兴. 中南大学, 2013(03)
  • [8]低分子肝素钠用于出血倾向患者血液透析的效果及护理体会[J]. 黄惠君,徐志波,陈君,王海维,蔡群英. 中国药业, 2013(11)
  • [9]低分子肝素钙和小剂量肝素在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血液透析中的疗效比较[J]. 张军. 临床医药实践, 2011(06)
  • [10]高危出血患者血液透析不同的抗凝护理方法和安全性比较[J]. 唐莹,戴琳峰,邬碧波,刘瑾瑾.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11)

标签:;  ;  ;  ;  ;  

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