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读书报告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读书报告

问:漫读碎语||漫读摘记《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2
  1. 答:文/书山花开
    (12)部编教材《孟子二章》“思考探究”中有一题“《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这是通过排比句体现孟子文章风格的。《中国散文通史先秦卷》指出孟子散文艺术,“主要表现在说理和论辩的的技巧与气势上”(P176)。前者体现在“完整的说理逻辑,层次分明”,“充分运用多种论辩的技巧,在论辩中巧设圈套,循循善诱,层层推进”,“还在论辩中善于使用比喻和寓言故事”等,后者则表现在“处处洋溢着凌厉的气势”。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在解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也突出了孟子文章的气势,“因为孟子的文章中,有一种强大的推理和情感力量”。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句式。
    这是对第一段句式的分析,枚举式的归纳的句式,不仅由点连成线,由个例上升到普遍性,而且论据充分,富有气势。
    接着分析后面的一段,三个方面展开,一层一层地加深,在避免重复和单调的基础上,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由个体的例子转向治国之道的揭示。
    (13)对《背影》的解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先澄清一个观念,就是善与美是不同的。
    接着是怎样对《做配好背影》作还原式文本细读:
    A.比较:同类之比,如和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的比较,显示出个性,时代的烙印;异类之比,都是讲无条件的奉献,《荔枝蜜》写的是对社会的奉献,《背影》则是“写对儿子无条件的奉献”(p457)。
    B.科学的抽象:“科学抽象的最起码要求是从感性卖哗之异中求得理性的抽象之同”。
    最后探究“还原方法的具体运用”,提到了《背影》中作者的省略和回避之处,“写到父亲与他的矛盾,都含含糊糊,被省略了,被纯铅淡化了”。
    (20181112)
问:孙绍振文本解读《名作细读》
  1. 答:从教20多年,可是我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始终没有提升,面对一篇课文,除了翻阅教学参考书、在网上搜索资料之外,自己没有一点思路,不知道如何解读文本,找出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内涵。
      在内心迷茫、不知所措之际,感谢于德明老师的指导,给我推荐了孙绍振老师的《名作细读》,书中孙绍振老师的阅读理念和解读思路,他的分析解读既牢牢地把握作品的灵魂,又能让我们品赏到每一个音符的奇妙。
    这本书共7章,既有对古现代诗词、文言文的鉴赏,又有对现代散文、小说的解读。
    第一章  在大自然面前的审美心灵变幻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但是在诗人眼里,只有春秋冬三季,夏季的经典诗文不多,我们熟知的,只有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和周邦彦的《苏幕遮》等很少的几首,质量上也与以春为题的诗作无法相提并论。
    以春天为题材的古诗,是不胜枚举,占据大半部分篇幅:九种不同的古典诗情、两种不同的现代诗情、两种不同的散文美,特别是对杜牧的《江南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解读详尽,可能是本来对这斗轮渣两首古诗颇申喜爱,所以给我尤其印象深刻。
    杜牧的《江南春》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一句“千里莺啼绿映红”说的是长江南空悄岸的春天,烟鲜花盛开,处处鸟语鸣啭。诗人没有直接说“处处”,这样就没有诗意,而是说“千里”,引发我们丰富的想象力,脑海里会有长江南岸是一片春天的景象。
    “水桐汪村山郭酒旗风”,这一句作者用大胆的省略,只提供了几个意象:水村、山郭、酒旗、风,但是能有利于诗人和读者的自由想象双向互动,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象到酒店的旗帜迎风招展,被风吹得呼啦啦响,给我们一种画面动感。
    在三四句中,全诗形象的中心是楼台和烟雨。四百八十寺笼罩在江南特有的烟雨之中,因为烟雨之中的朦胧,让我们发现了寺院之美,并发出对历史的感叹!
问:读孙绍振的《文学创作论》,假定性和逼真性在不平衡中发展(3)
  1. 答:艺术发展的历史表明,
    有两种相反相成的倾向推动着它的发展,
    一是不断精确地表现生活,即自然的写实主义,
    二是不断花样翻新创造超脱于生活的具体形态的艺术形式和流派。
    第一种倾向表现为,细节描写越来越逼真,愈来愈与生活本来的形态接近,
    到了现代电影中,甚至产生了“没有表演的表演是最好的表演”的主张。
    第二种倾向表现为,从远古的神话直到荒诞派戏剧,
    形象乃至逻辑愈来愈与生活的具体形态发生歧异。
    每当逼真性过分制约了假定性,
    而且成为一种稳定的倾向时,
    就会产生艺术境界不高,形象粗糙,很无趣的文学作品。
    由于这种倾向引起人们的厌倦情绪,
    又必然促使与之相反的倾向产生,
    这就使假定性逐渐上升,并很快占了优势,
    最后必然导致假定性过分冲击了生活的真实性,
    诱发了形式主义的、生活内容虚假贫乏的作品大肆泛滥。
    艺术上新流派、新形式的崛起,
    常常发生在艺术假定性与生活真实性做探索性调整的历史阶段。
    艺术上某些流派的没落常常是因假定性与真实性关系发生破裂。
    有的作品是太拘泥于生活,不能开辟新的想象的境界,太真实枯燥,易有平庸俗套千篇一律之嫌,人们往往不喜欢。
    有的作品是脱离生活现实,耽于幻想,太形式主义,人们不能接受。
    但是总得来说,艺术的假定性的价值常常遭到漠视,
    原因是很多创作者不了解某种艺术形式的成就常常是集中在它所独具的假定性境界穗谨之中,
    而写作者要获得表现生活真实的能力,
    创造出优秀的作品,首先得从这种假定境界中去着手。
    本文来郑族迹自孙喊并绍振的《文学创作论》一书,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有改动。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读书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