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岛时期淮淮和淮河官盐停滞

清嘉岛时期淮淮和淮河官盐停滞

一、清嘉道时期两淮官盐的壅滞(论文文献综述)

黄国信,刘巳齐[1](2021)在《交易成本与课入量:清代盐课基本原理研究(1644—1850)》文中认为1644—1850年间,清廷盐课征收效率是普通商品税收的5.95倍,表明清王朝的盐课汲取,与田赋和商税、杂税不一样,有课入最大化倾向。但从明万历到清道光的盐课增长幅度来看,清廷的盐课征收仍然具有较强的克制性。这是因为,盐课征收受到盐商及灶户负担能力、官员能够承受的压力强度、普通老百姓的食盐保障水平、私盐流通数量等因素制约,清政府不得不平衡这些因素与盐课课入量的关系,从而实现征课交易成本与课入量的平衡。这一平衡关系,可以解释清代盐政运行中的各种制度和现象,构成清代盐课征收的基本原理,直到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才被打破。

李时秀[2](2021)在《清前中期湖北盐业经济与地方社会(1664-1849)》文中研究指明清代湖北盐区的空间规模大约是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范围。基于人口统计学的一些研究成果,估算出了清前中期湖北省各时期全年食盐需求总量以及湖北各府各时期全年食盐需求量。大体上来说,清前中期湖北省纯粹是一个非产盐区,全省的食盐需求有赖于淮盐、川盐、潞盐等或官或私的运销。湖北省施南府以及宜昌府的鹤峰州、长乐县是例食川盐的“计岸”,属于川盐盐区。宜昌府所属巴东县、归州、兴山县、长阳县虽然也算作是川盐市场,但始终不是例食川盐的计岸,而是以“借食”的名义买食川盐。除了例食川盐的“计岸”,湖北省其它府州县都是淮南纲盐引地。湖北盐政中最重要的专门机构与职官便是盐法道,特定地区在必要的情况下还专门设有盐捕同知或盐捕通判。湖北省普遍地方官的盐政职责,通过《则例便览》这本当时极为畅销的日用类书可以窥知大要。湖北西南部八州县能够在乾隆初年“改食”川盐并一直维持不变动,在清代盐业史中确是少见的特例,是诸多因素影响下的结果。八州县运销川盐的采配盐厂及运输路线显示出复杂而细微的历史过程。“计岸”的确立,为该地区的基层市场、区域市场及川楚边境贸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巴东、兴山、归州、长阳四州县改销川盐始终未取得成功,但四州县食盐市场绝大部分被川盐(包括私盐)所占据。湖广淮盐区“一例通销”制两个被误解的特征是不成立的,水贩自由运销问题与“一例通销”亦是两码事。清前期“整轮”与“散轮”的纠葛并不突出,道光时期“整轮”与“散轮”之争变得激烈起来,背后体现出复杂的市场环境、利益分配、制度设计等。湖北省内大体有如下几种私盐:商私(船私)、川私、潞私、漕私(芦私)、北私(票私)、官私、枭私、蒙私。铜铅船只利用往来汉口之便也常常夹带私盐进行贩卖,铜铅船只夹带私盐俨然是川私侵销湖北的大宗。蒙私侵入湖北是私盐长途跋涉、辗转贩卖的一个显着例子,但只持续了很短的一段时间,而且数量应当并不巨大。盐价只是湖北民众食盐负担的一部分,此外还有不少隐性的食盐税费负担(如户口食盐钞等),至于因官、商在运销食盐过程中徇私舞弊导致的额外负担更是无法进行统计。湖北省内存在的淮商、徽商、汉商三种名号并没有实质性不同,淮商与川商才是湖北境内的两大盐商势力。盐商在赞助地方教育事业、捐资地方慈善事业、助办地方基础设施、捐输地方军事活动各方面为湖北地方公共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湖北省作为非产盐区,虽然不像各大产盐区那样有着纷繁复杂的盐利纠葛,但运销食盐紧紧关乎着国家财政利益、湖北地方及其官员利益、盐商利益、人民大众利益,等等。

李晓龙[3](2020)在《近代盐务就场征税制改革与官商博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以来,通过改行就场征税进而推行自由贸易的盐务改革,因其旨在破除专商引岸,常常被认为是盐务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但从晚清就场征税被提出,到新盐商张謇为拓展盐业销路、抗争传统盐法束缚而逐步推向全国的盐务就场征税改革,再到丁恩引入印度经验,试图废除专商,推行就场征税、自由贸易改革,都反映了商人的利益需求如何作用于政府、官员而影响盐务改革的走向。南京国民政府《新盐法》的通过,可谓是就场征税实现了国家立法,但伴随着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商人之间不断的利益博弈和共谋,最终将就场征税限定在立法层面。不同时期,政府本着盐务改制以挽救财政,却不断因官商利益的结合或冲突等制约因素使改制偏离轨道。在官商博弈过程中,终因国家政权尚未高度统一而使实际掌握盐业经济的旧盐商暂居上风。

王汉东,杨国安[4](2020)在《清中叶襄郧潞私的侵销与应对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清代盐政为国家食盐专卖制度,但在各盐区边界,民间食盐又遵循着市场最优的原则,而私盐侵销。清嘉庆初年,地处鄂、豫、陕三省边界的襄、郧二府,深受白莲教匪的滋扰。自河东盐课归地丁后,民运民销,盐价大减,潞私经汉水,唐、白河,丹水等水路大肆侵销襄郧淮盐区。几番博弈后,两淮盐政做出了疏引接济的调整之法,仍照旧章强销淮盐,以固藩篱,保障盐课。由此可知,清代私盐的应对策略僵化保守,将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屈居于国家财政治理之下,难以在国家专卖体制与市场运行的机制中寻找恰当的出路。

李小庆[5](2019)在《环境、国策与民生:明清下河区域经济变迁研究》文中指出“下河”是指淮扬运河以东、黄海以西、运盐河以北、废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域,在明清行政区划上隶属淮扬二府。明嘉靖中叶以后,下河地区经济整体趋于衰败,同时局部地带却保持着持续性商业繁兴,对此经济现象,学界尚乏系统考察。与以往基于环境、灾伤、漕运、盐业等视角的专题研究只是旁涉下河地区不同,本文以下河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地方社会与民生视角,正面考察该地水利、农业、商业、盐业及百姓生活情状等历史面相,清晰呈现地区经济面貌的具像图景与变迁轨迹,藉以提炼影响下河经济演变的诸种要素,追问形塑该地经济格局的根由。最后以下河为个案,试就帝制后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稍作申说。大致结论为:明中叶以来下河水利环境的恶化是国家政策逐步推演实践的结果。明代治黄以保运为先,造成淮河入海通路被侵占,遂使淮扬运道、祖陵与下河地区同罹水患。鉴于祖陵、运道对皇室与国计的特殊意义,下河被迫成为排泄区。清廷虽曾积极救治下河水利,却未能变更下河作为排泄区的角色设定,主要原因在于固守保运通漕政策,而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能力及有效的统筹管理机制,则进一步削弱了下河水利的治理效能。由于水利环境难以根本改善,灾伤频发,使得作为下河主导产业与经济命脉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阻碍,具体表现在田地大量损毁、耕作效率低下、种植制度与节奏变动引发的产能减损、再投入能力弱化等多个层面。就农业收成评估,晚明多属欠年,清代黄河北徙前欠年亦占据近半光景,下河农业根基被彻底动摇。下河发达的内外交通网络,为商品流通与贸易开展提供了便捷条件,商业得以发展。但其发展也面临着运河商贸波动、商品附加值低、商品生产缺乏稳定性等限制性因素。尤其是生产稳定性的缺乏直接导致了下河商品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的双重萎缩,商业发展只能更多地倚赖交通优势带来的规模性商品流通与人员集聚形成的强劲消费。这不仅导致下河经济与商业活动空间龟缩一隅,也放大了商业发展的潜在风险。下河部分人口、土地资源被规定用作盐业生产,但在国家政策框架下,下河百姓却难以从盐业中获利。无论是“食盐”还是“肩挑背负”政策,皆属蝇头微利;盐商通过善举将部分盐利分润于下河,但却不构成对下河经济的有效“反哺”;下河百姓以及外来人群的勾连贩私,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秩序的稳定。从付出与回报角度考量,盐业并不因下河“所有”而构成天然的优势发展资源。资源对于资源所在地的意义主要取决于国家对资源的利用与分配机制。由明入清,下河百姓承担的赋、役负担皆有所减轻。依托于宽广的水面,以及河工、盐业、漕运释放出来的工作机遇,失地百姓尚有多种谋生途径可供选择,但大多数生活贫苦。国家的蠲赈举措虽能缓解灾伤引发的民生伤害,却无力兜底因政策性致灾造成的民生窘境,亦无法扭转下河整体衰败、贫困的命运。下河士绅曾力图改变地方的生存窘境。在水利方面,他们虽明了致灾缘由并有所申说,但却深知事涉国计,并未对国家泄水行为本身进行强烈抗拒,终难达成整体改善水利的目标。赋税减免的努力成效则基本取决于国家财力是否许可。可见下河士绅面对水利环境恶化及由此引发的地方窘境及衰变命运,实属无能为力。整体而言,环境、国策与地方士绅构成了理解下河经济演变的要素。环境是下河经济演变的基础。该地交通、稻作、盐业等优势皆基于环境生成,这既构成了下河经济演变的底色,也成为国家与下河发生关联的背景条件。下河因运道、盐业与国家经济密切关联,成为国家财赋的核心承载区域,这让下河经济演变在环境禀赋之外,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下河因保运政策被迫成为泄水区,农业因之衰败,地区经济失去了自主造血的能力。基于漕运政策带来的商品流通与人员集聚带动了商业的勃兴,但同时泄水也让下河失去了强大的商品生产能力,难以充分利用交通优势构筑起广泛的商品交流,商业繁兴局促一隅。最终,基于国家政策形成的局部商业繁荣与政策性泄水引发的下河农业衰败交织共存,构成了地方经济发展的两层皮现象。下河被规定为盐业生产提供资源,但却被排斥在盐利分配格局之外,纯然成为盐课提取地。而维护运道及驿递供给则给下河百姓带来了极大负担。另一方面,国家治水形成的间歇性水文环境改善、漕盐运带来的谋生机会以及国家的积极蠲赈举措,则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农业衰败引发的生存危机,社会秩序得以稳定。但国家政策造成的消极恶果与积极成效不可等量齐观,毕竟在国家政策的作用下,下河百姓陷于普遍贫困,地区经济也因此衰败沦落。国家的积极作为只是履行维系地方秩序、保障民生最低生存底线的职责,而非助力地方摆脱贫困状态。下河士绅试图改善地方生存窘态,然收效甚微,根本无力左右该地的经济面貌与发展态势。对明清下河经济而言,国家政策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下河的历史演变,构成了帝制时代基于国家政策与行为所引发的社会经济变迁的典型个案。这提示区域经济受制于国家大的经济结构,多扮演国家既定性经济角色,本身并不具备脱离国家而独立演进的能力与途径,所以区域史研究需放置于全国性经济结构中进行审视,充分考量“国家”要素。下河士绅在地方事务中发挥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有限,并未表现出对地方的支配性影响,下河因此绝非“士绅社会”。如此,在对帝制后期国家与社会关系解读时,既不可强行谋求统一的解释模式,也不可将单一区域模式推演、默认成全国模式。至于何为帝制后期地方社会的支配力量,可能还需更多的个案呈现,方能周至论说。

王波[6](2018)在《近年来明清时期淮盐走私研究综述》文中提出明清时期是我国人口大规模跃升的时期,全国人口从明初的五六千万扩大到清代道光年间的4.3亿,几乎有八九倍之多。这样不断增长的人口基数造成了对食盐的大量需求,从而使食盐在明清时期成为一种特殊超级盈利商品,而淮盐作为盐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来了众多社会不安定力量的觊觎。社会上淮盐私贩成为风气,也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无法消除的社会乱象。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淮盐走

王波[7](2018)在《近年来明清时期淮盐走私研究综述》文中认为明清时期是我国人口大规模跃升的时期,全国人口从明初的5、6千万扩大到清代道光年间的4.3亿,几乎有八九倍之多。这样不断增长的人口基数造成了对食盐的大量需求,从而使食盐在明清时期成为一种特殊超级盈利商品,而淮盐作为盐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来了众多社会不安定力量的觊觎。社会上淮盐私贩成为风气,也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无法消除的社会乱象。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淮盐走私予以关注,撰写专文进行讨论或在相关文章中予以高度重视。但是总体而言,论文数量尚不多。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淮盐走私的论文进行综述,以进一步推动这一方面的研究。

刘成虎,荆晓宇[8](2018)在《明清两淮盐税制度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明清两代盐税在国家税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两淮盐税在全国盐课中一直占有很高的比重。因此,对两淮盐税制度的梳理和分析利于进一步廓清盐业史和财政史研究的相关问题。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管理机构、税种变化、税负等方面对两淮盐税制度演变进行阐释,通过对比明清两朝盐税制度,进一步探讨这些变化产生的背景因素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以期为深入研究两淮盐税及其影响提供借鉴。

张力[9](2018)在《清代两淮盐政运行问题与陶澍票盐改革》文中研究说明清代两淮盐政制度是以明代纲法作为蓝本所设置,对于不同盐业运行阶段设置不同的环节进行监控。其中针对两淮盐场有火伏法、巡商等制度来杜绝灶丁透漏私盐;针对淮盐起运过程,则以发放朱单、照票、限票、盐引等证件作为凭据,通过运盐路线上对于商人的运盐的盐斤、引数监察,实现对于淮盐运销过程中的数量控制及私盐杜绝;此外,对于盐道、州县官则以盐引销数作考成,对运司及两淮盐政则以盐课征缴数作考成,同时又给予两淮盐政监察下属盐务官员的权力。在这样一系列措施下盐场、盐商和盐政官员都受到了清政府严密的监管,以期能够确保官盐的销售。然而盐政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出现了许多问题。盐场稽查形同虚设、各级检查关卡的陋规浮收、总商制度下向一般商人收受的匣费钱以及两淮盐引案中盐政擅自向盐商收取的余利银等等。这一系列弊政的后果则是盐区私盐横行、官盐成本徒升。在这种状况下两淮盐商不得不通过贩私盐弥补运行官盐的亏损,使得私盐更为猖獗。加上盐务官员以挪垫库款、预征盐课以及种种会计手段应付奏销,最终导致了嘉道以后两淮盐政的引积大量产生,运库亏空四千万的局面。即便道光帝用尽了铳销、带征等手段,试图解决问题也无济于事。究其原因,不仅仅是由于简单的盐政官员腐败问题。清代盐政制度设立之初即是通过根据统计盐区人口,划定盐引数量和盐课规模的所谓“计口授盐”的盐政理念所建立的。只要官盐全销,私盐理应杜绝。在此基础上通过向民众销售官盐,使盐商获利,政府再向盐商征收盐课。因此盐销好坏与盐课状况以及私盐状况是挂钩的。然而“计口授盐”一开始就没有被认真实行,清代盐政制度制定之初是以明代数据为依据,且盐引的增减全凭两淮盐政个人的观点。这就导致了至道光以后,时人估计盐区一年能行三纲之盐的状况。因此官盐的销售状况好坏无法反应私盐的状况。私盐其实充当着弥补官盐数量不足以及满足民众的食盐需求的角色。因此官盐始终面临着私盐的竞争。在这种状况下道光年间又产生了银价飙升的不利经济环境,使得官盐的处境更为艰难。道光十年,陶澍担任两淮盐政,开始整顿淮南盐政并改革淮北盐政。对于两淮盐区中占有大部分份额的淮南各省,在保留原有的盐法下,通过取消盐务行政机关、减少运盐程序、删减窝价、严控运库出纳等手段,从降低成本的角度疏通积引,以七年行销六纲的成绩告终。对于几近瘫痪的淮北盐区,则是开展票法改革:取消总商、引窝,向全社会招商运盐、放宽盐区内口岸限制、允许申请当年引额外的运盐、取消对于州县官的盐销考成义务等一些列措施,最终大获成功。陶澍票法改革中盐政理念的变化,便是通过放弃对于民食、商资的控制的模式,放弃专商式的垄断权,将两淮私盐问题所折射出的活跃的民间运销能力有效的收纳进官盐的运销中去。陶澍在任内最终达到了消除私盐,化莠为良,又使得国家盐课得到满足。

李传江[10](2014)在《江淮盐业研究六十年述评》文中研究表明综观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盐文化研究,其主阵地在四川、陕西、山西一带,关于井盐、池盐的研究也已趋于成熟。在中国盐业学会及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的鼓励和倡导下,近年来山东、浙江、广州、云南等地相关盐文化的研究也在蓬勃开展。本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盐业理论研究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领域也涉及到盐业文化的各个方面,如盐商、盐政盐务、盐业经济、盐官、盐民等,江淮盐业的相关研究也在逐步深入,但就目前有关整体性研究而言,仅见于刘庆龙、蔡建《近20年清代两淮盐业研究述评》(《盐业史研究》2005年2期),另外何亚莉《二十世纪

二、清嘉道时期两淮官盐的壅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嘉道时期两淮官盐的壅滞(论文提纲范文)

(1)交易成本与课入量:清代盐课基本原理研究(1644—1850)(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效率的盐课征收
二、盐课课入的最大化追求及其制约
    (一)康熙帝关于盐课收益追求的表达
    (二)盐政实践中的盐课最大化追求倾向
    (三)盐课课入的克制性
三、盐课征收的行为逻辑:交易成本与课入的平衡
    (一)征课交易成本及其形态:清廷盐课收入的制约因素
        第一,灶户和盐商的负担水平是盐课收入的第一个制约因素。
        第二,官员对征课压力的承受能力是盐课收入的又一个制约因素。
        第三,私盐流通量水平也是盐课收入的制约因素。
    (二)清王朝盐课征收的基本原理:平衡多组关系以实现盐课课入最优化
        第一,平衡商人、灶户负担能力与盐课征收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平衡利用压迫官员征课与保护官员利益之间的关系。
        第三,平衡私盐流通量与官方缉查私盐力度之间的关系。
四、结论

(2)清前中期湖北盐业经济与地方社会(1664-18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中国古代盐政盐法变迁问题
        (二)对明清纲法制的研究
        (三)对清前中期盐史的研究
        (四)对湖北省盐史的研究
        (五)反思与展望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湖北盐区之形成与划分
    第一节 湖北盐区的形成及其状态
    第二节 湖北盐区的划分及其变动
        一、非产盐区:清前中期的湖北省
        二、例食川盐之“计岸”
        三、借食川盐之州县
        四、湖北的淮南纲盐引地
第二章 盐政职官与盐务考核
    第一节 专门盐政机构与职官考略
        一、盐法道
        二、盐捕同知、盐捕通判
    第二节 地方官盐务考核——以《则例便览》为中心
        一、征课销引计量考成
        二、严禁私盐与惩治盐犯
        三、防范官员徇私舞弊
        四、其它
第三章 官盐与私盐之运销
    第一节 “计岸”川盐之运销
        一、川盐“计岸”确立原因
        二、采配盐厂及运输路线
        三、“计岸”确立后的发展
    第二节 巴兴归长官盐之运销
        一、改销川盐未果
        二、食盐销售与消费
    第三节 淮南引地纲盐之运销
        一、所谓“一例通销”
        二、“整轮”与“散轮”
    第四节 湖北全省私盐之运销
        一、湖北全省私盐总述
        二、铜铅船只夹带私盐
        三、蒙私长途辗转入楚
第四章 盐业与地方社会
    第一节 民众的食盐负担
    第二节 盐商与地方社会
    第三节 利薮中的官与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环境、国策与民生:明清下河区域经济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 研究时段与“下河”概念界说
    三 研究现状综述
    四 研究框架及内容
    五 文献系统
第一章 晚明下河地区的经济转衰
    一 明中叶以前下河发展的优、劣势——基于环境的考察
    二 下河由盛转衰的时间节点及缘由
        (一)明中前期的经济恢复
        (二)下河地区的衰败:时间节点及原因
    三 晚明下河水害的生成机制
    小结
第二章 国计与民生:清代下河水利问题的延续与治理
    一 明末清初下河水利失治
    二 下河水利治理历程:康熙二十三年至雍正年间
    三 下河水利治理历程:乾隆至嘉道年间
    四 国策、财力与管理机制:下河水利治理成效的影响因素
    余论
第三章 难尽地力:水利“不治”、灾伤与下河农业根底的损毁
    一 清代下河灾伤的数理统计及分析
    二 灾伤与下河农业生产
        (一)耕地面积与使用率
        (二)农业生产与投入
    三 下河农业收成评估
    小结
第四章 交通、商业发展与下河经济
    一 发达的内外交通条件
        (一)下河内部的水陆交通网络
        (二)下河的对外交通线路
    二 下河地区的商品生产与流通
        (一)商品生产与售卖
        (二)下河商品的集散模式
    三 基于杂税、市镇看下河地区的商业发展
        (一)杂税税额变动
        (二)市镇的数理统计及解读
    四 下河商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一)运河贸易本身受到诸多限制
        (二)下河商品的低附加值
        (三)农业收获量的起伏不定
    小结
第五章 蝇头微利:盐业与下河社会
    一 灶户与荡地的管控
        (一)灶户的佥派与管控
        (二)荡地的管控
    二 地方的盐利分配(上):二府食盐
        (一)明代淮扬二府的盐业政策
        (二)清代淮扬二府的盐业政策
    三 地方的盐利分配(下):肩挑背负
    四 盐商资本的使用与地方社会
        (一)资金使用项目与地域空间分布
        (二)对商人捐输报效行为的解读
    五 私盐贩卖与地方秩序
    小结
第六章 下河百姓的赋役负担及生存状态
    一 折银、雇募与劳役负担
        (一)运河维护
        (二)驿站负担
    二 晚明以来下河百姓的赋税负担
        (一)晚明下河赋税沉重
        (二)清代田赋加增与蠲免的常态化
    三 下河百姓的谋生途径与生存境遇
    四 灾伤下的民生惨状
        (一)人口死亡、买卖与流徙
        (二)灾荒赈济与百姓生活
    小结
第七章 下河士绅改变生存窘态的努力及成效
    一 改善水利环境的主张与实践
        (一)减轻上游来水的努力
        (二)排泄来水:下河水网与海口的开浚
        (三)下河水利治理的系统方案举要
    二 轻减赋税的努力——以晚明泰州与兴化为例
        (一)泰州赋税减免的努力
        (二)兴化粮额调整及改折努力
    三 下河士绅的作用申说
结论
    一 明清下河经济变迁的历史面貌
    二 下河经济变迁的要素解析
    三 下河个案所见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附录
    一 明清下河水、旱(蝗)、潮(江、海)灾统计及蠲赈一览表
    二 清代下河农业收成统计资料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近年来明清时期淮盐走私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淮盐走私的分类
二、淮盐走私的原因
三、淮盐走私的方法
四、淮盐走私的后果
五、淮盐走私的治理

(8)明清两淮盐税制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盐税管理机构比较分析
二、盐税税种比较分析
    (一) 生产环节的税种
    (二) 流通环节的税种
    (三) 消费环节的税种
三、盐税税负比较分析
    (一) 盐税总额的变化
    (二) 盐税负担的变化
        1. 生产环节
        2. 流通环节
四、结语

(9)清代两淮盐政运行问题与陶澍票盐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资料说明
第二章 两淮盐政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第一节 淮盐的产运与两淮盐法运行过程
        一、淮盐生产与监管
        二、淮盐起运程序与监掣
    第二节 火伏法弊政与官盐垄断地位的丧失
    第三节 淮盐起运监掣制度、总商制度和官盐成本的抬高
        一、淮盐起运监掣运行中的弊政
        二、总商制度及其弊端
        三、盐商贩私、带私问题
    第四节 对盐务人员违规行为的监察问题
    第五节 两淮盐政权责下的盐政腐败
        一、奏销考成——中央政府对于两淮盐政的控制
        二、两淮预提盐案中的盐政官员的滥权问题
        三、两淮盐政、运司对于盐库银的侵蚀
    第六节 盐政政理念角度下两淮盐政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一、清代“计口授盐”理念及制度设计
        二、“计口授盐”理念和制度实际运行背离之处及后果
第三章 陶澍整顿两淮盐政与票盐改革
    第一节 道光初年两淮盐政败坏状况
    第二节 陶澍对于两淮盐务行政整顿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第三节 两淮“课归场灶”的议论及其搁置
    第四节 淮北票盐改革
        一、淮北票法改革的主要内容与性质
        二、朝廷内对淮北票盐法实施的争议与陶澍的后续改革措施
    第五节 淮北票法改革后淮北盐区盐政运行状况与成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清嘉道时期两淮官盐的壅滞(论文参考文献)

  • [1]交易成本与课入量:清代盐课基本原理研究(1644—1850)[J]. 黄国信,刘巳齐. 学术研究, 2021(10)
  • [2]清前中期湖北盐业经济与地方社会(1664-1849)[D]. 李时秀.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近代盐务就场征税制改革与官商博弈[J]. 李晓龙. 史学月刊, 2020(12)
  • [4]清中叶襄郧潞私的侵销与应对策略[J]. 王汉东,杨国安. 人文论丛, 2020(01)
  • [5]环境、国策与民生:明清下河区域经济变迁研究[D]. 李小庆.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近年来明清时期淮盐走私研究综述[A]. 王波. 孔尚任与盐城——孔尚任与盐都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8
  • [7]近年来明清时期淮盐走私研究综述[J]. 王波. 江苏商论, 2018(10)
  • [8]明清两淮盐税制度比较研究[J]. 刘成虎,荆晓宇. 盐业史研究, 2018(03)
  • [9]清代两淮盐政运行问题与陶澍票盐改革[D]. 张力.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9)
  • [10]江淮盐业研究六十年述评[J]. 李传江.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14(01)

标签:;  ;  ;  ;  ;  

清嘉岛时期淮淮和淮河官盐停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