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道犯罪的特征及滋生原因

黑道犯罪的特征及滋生原因

一、黑社会犯罪的特征及其滋生原因(论文文献综述)

王燕飞[1](2021)在《美国有组织犯罪惩治策略及其启示》文中提出美国有组织犯罪惩治策略所呈现的四维体系为:设立调查决策机构,及时发挥对有组织犯罪公共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创制多种"法例",确立控制法律体系;形成联合执法部门,构筑科层化的组织体系;形成高效、专门性调查技术与组织机构。其特色与效能表现在循实求是与首治专斗两个方面,并产生"1+1>2"的综合效应。美国有组织犯罪惩治策略的启示意义表现为:树立循证反"黑"、除"恶"理念,稀释意识形态推动所出现的泛政治化倾向,避免运动式扩大化速战模式,统筹谋划"扫黑除恶"的善治工作;结合历史演变规律,逐渐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转变为对其多元演化形态的有组织犯罪的专门性、常态化的全面预防型治理模式;推进专业化职能力量建设,进一步促进配套制度体系的法治化建设。

孙婧[2](2021)在《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治理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对黑恶势力保持高压态势,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对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特点及其治理对策进行探讨,对于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具有实际意义。通过立体的防范和打击、惩治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方式,依靠法律、文化、经济、基层政权多方面的共同作用,把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形成和发展遏制在萌芽状态,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本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分别阐述了研究背景、选题意义、选题的目的及价值,以及对文献的综述。第二部分是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现状及特征。论述了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现状。为农村黑恶势力分布广泛且数量多,活动范围以村、镇为主,以对抗型和渗透型两种类型为主及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发展变化态势。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特征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样态:从组织特征上看,组织成员以宗族势力形成组织架构;从经济特征上看,呈现出“以黑护商”“以商养黑”的特征;从行为特征来看,“软暴力”的威胁、强迫呈现常态化;从危害性特征来看,向政治领域渗透侵蚀和把持基层政权。第三部分是惩治黑恶势力犯罪存在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黑恶势力犯罪查处难;二是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刑事责任区分不够,没有在刑罚适用中体现差别;三是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经济特征和保护伞存在认定难;四是农村社会治理相对滞后易滋生农村黑恶势力,农村法治文化不浓厚,村民自治管理模式上有待进一步探索,基层政权涣散,村霸和宗族恶势力把控基层政权,基层政权选举在实践中“走样”。第四部分是治理农村黑恶势力的建议。一是严密刑事法网,保持对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高压态势,通过加强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刑事立法及司法解释工作;对黑恶势力犯罪理论进行重构;建议增加剥夺资格刑和财产刑,完善刑事立法;二是坚持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精准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犯罪,要严格遵循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取证的程序要求,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准确把握构罪条件,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区别对待;三是厘清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经济特征,摧毁保护伞,要准确认定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经济特征,明确充当农村恶势力“保护伞”行为的认定;四是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铲除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主要是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全面推行村民自治,完善农村管理制度,促进乡村依法治理,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供给,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张颖[3](2020)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背景下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侦查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反黑力度持续加大,黑社会性质组织也不断变化衍生,向更高层次迈进,以逃避侦查打击。整体来看,当前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形势依旧严峻,其后备力量涉恶犯罪团伙依然较为活跃,呈现出组织形式公司企业化、获取犯罪收益方式多元化、软暴力手段逐渐凸显、对基层政权腐蚀日益加剧、向网络世界延伸渗透等特点,给公安机关带来新的挑战。与此同时,从打击实践来看,相较于严峻的犯罪形势,公安机关在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侦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工作难点,例如:线索隐蔽难发现,收集渠道单一,接收线索整体质量不高;证据查找工作量大,证据体系庞大;案件事实复杂,司法机关证据认定标准不统一;“保护伞”隐蔽性强、查办难度大,组织资产界定、处置存在疑难;打击专业队伍不强,民警保护不力等,亟需行之有效的侦查机制,以制度化的资源配置、人员分配来破除侦查困境。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旨在以更强的力度扫除黑恶势力,净化社会环境。专项斗争从政治力量、法律政策、办案资源等方面为侦查工作,特别是侦查机制的完善提供了制度保障,公安机关也应当以此为契机,立足于侦查实践,从建强专业队伍、加大经费装备保障、扫黑民警维权等方面完善专业队伍保障机制;从强化线索摸排核查、情报研判预警等方面完善情报线索引导侦查机制;从异地用警、挂牌督办、网技侦同步上案等方面完善专案保障机制;从畅通协作渠道、案件协查调证、问题线索双向通报反馈等方面完善行政单位合作机制,特别是要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及组织、民政部门等单位的协同联动;从涉案资产认定处置及组织成员防逃追逃等方面完善犯罪财富调查机制和组织成员追逃机制,多措并举,以期进一步提升公安机关打击防范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能力和水平。

穆鑫[4](2020)在《内蒙古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综合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现象的出现,导致一些人为满足个人私欲,纠结起来形成非法组织,利用不法手段掠取经济利益,为维持组织发展下去,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拉拢腐蚀官员,使其组织不断地壮大,欺压百姓、强取豪夺、危害一方。其作为社会的“畸形”组织长期以来潜伏在我们身边,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秩序。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此举对于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黑社会性质组织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当地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成因及其对本地区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黑社会性质组织治理情况、扫黑除恶专项行动进展情况及取得的初步成效的梳理,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研究成果,分别从横向和纵向的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内蒙古自治区在治理黑社会性质组织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运用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对治理黑社会性质组织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对内蒙古黑社会性质组织开展综合治理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以期为其他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乃至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胜利,提供理论借鉴。

陈美伊[5](2020)在《我国乡村黑恶势力的生成逻辑研究 ——基于多案例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在世纪之交时,随着乡村黑恶势力“东南西北中五霸天”被广泛报道,我国存在着乡村黑恶势力的现象由此进入公众视野,其具有的危害性、影响性、破坏性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因此,在2006年,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力开展了关于“打黑除恶”的专项整治活动。以此为基础,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由此,将从前的“打黑除恶”行动升级为“扫黑除恶”行动。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然而在我国部分乡村存在着黑恶势力、宗族势力把持基层政权、拉拢腐蚀基层干部、占用集体资源等现象,严重影响脱贫扶贫工作的进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阻碍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铲除我国乡村黑恶势力及其滋生的土壤势在必行。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我国乡村黑恶势力的生成逻辑问题。为了彻底扫除我国乡村黑恶势力及打击其背后的“保护伞”,研究我国乡村黑恶势力的生成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以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个案研究法和多案例比较分析法进行案例实证研究。通过对大量的文献梳理、总结、归纳,提出我国乡村黑恶势力生成逻辑的研究假设,将社会有机体视作一个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共同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每个子系统都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依次为适应功能、目标达成功能、整合功能、维持功能,部分功能的发挥对整体功能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经济系统中的研究假设包括:经济利益的驱动、基层官员的腐败、乡村的“空心化”;政治系统中的研究假设包括:国家对农村控制能力减弱,农村基层政权弱化、公共权力的异化——“养黑”与“容黑”、政治精英的“红黑转变”;社会系统中的研究假设包括:乡村多元主体间的利益博弈、社会管控能力弱化;文化系统中的研究假设包括:宗族文化、帮会文化的影响,暴力文化、拜金文化的侵蚀。因此,笔者尝试建构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及“AGIL”模型,用来分析研究案例,验证研究假设。经验证,上述研究假设均成立。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府治理启示,指出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朱小丽[6](2020)在《武陵民族地区黑恶势力犯罪及其预防研究》文中认为黑恶势力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社会治理和法治体系建设不完善的阶段性社会现象,也是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的不稳定因素,造成了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本研究着眼于民族地区的黑恶势力,深入研究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预防对策。本文研究武陵民族地区黑恶势力犯罪。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交通较为闭塞、信息流通不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有较为浓厚的宗族文化,导致民族地区黑恶势力的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其中武陵民族地区表现比较凸出。从实践情况来看,黑恶势力并非是某个单一因素促成的,而是同时受到多个维度不同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本研究在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特殊性的基础上,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探讨多个因素对民族地区黑恶势力形成的共同影响机制,从而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对策。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第一是绪论部分,主要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创新点等5个方面论述,总结了民族地区黑恶势力的特性,强调了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从多个维度梳理了成因及其预防对策。第二是研究设计部分,包括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选择以及构念测量。第三是民族地区前因构型研究部分,也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主要是采用fsQCA 3.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必要性、真值表和前因构型分析,通过分析前科、基层掌权者、城乡差异、犯罪手段隐蔽性、保护伞和腐败和封建宗族文化等6个前因变量,得出武陵民族地区黑恶势力形成的5种典型类型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第四是武陵民族地区黑恶势力的预防对策部分,根据QCA分析得出的主导类型,针对性的提出了五个预防对策。第五是研究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提炼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理论意义和实践启示,并分析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徐芳[7](2019)在《我国黑恶势力犯罪侦防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关于黑恶势力的概念认定问题,尽管世界各国理论与实践在认知上各不相同,但其对社会秩序的危害却是有目共睹的,各国都在积极寻求预防和打击黑恶势力犯罪的有力对策。黑恶势力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散到有组织的逐步升华与发展的过程,它一直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自2000以来,我国中央政府层面开展过多次“打黑除恶”的专项行动,在一段时间内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相关的黑恶势力犯罪,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居民生活提供了安定有序的生活环境。但是我们也需要认清这样一个社会现状,即黑恶势力的发展速度,表现形式越来越隐蔽与多样化,在目前相关社会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其发展势头异常迅猛,其危害亦不可小视。因此,为了遏制黑恶势力滋生发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探讨黑恶势力的侦查对策和构建侦防的长效机制就成了我国公安系统扫黑除恶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共分为四章展开论述,主要思路是按照先厘清研究对象及其特点,接着进一步分析我国历来“打黑除恶”和当下“扫黑除恶”工作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找准“扫黑除恶”工作的难点,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第一章主要是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了解当前我国对黑恶势力及黑恶势力概念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研究更为注重,自2018年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以来,黑恶势力概念才被更多的提及,对其进行理论研究也逐渐增多。该章共分为三节,首先阐述了我国黑恶势力的概念与演变,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国黑势力犯罪的特点,最后进一步分析针对不同发展阶段黑恶势力所开展的打击行动。第二章则是在第一章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黑恶势力犯罪在中国大地上经过多次专项行动后却依然屡禁不止的原因,包括黑恶势力犯罪自身存在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原因以及黑恶势力犯罪侦查工作存在的难点。第三章主要从侦查的角度积极应对黑恶势力犯罪,打击黑恶势力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基础就是情报信息。该章第一节着重从扫黑除恶的情报基础业务建设和反黑队伍建设展开论述,认为打击黑恶势力工作中最为重要一项工作内容就是打击黑恶势力背后的“保护伞”,并在第二节强调了扫黑除恶与反腐的“同步路径”。最后一节则是从扫黑除恶工作的合成作战角度提出应对之策。第四章从社会治理层面寻求构建我国扫黑除恶工作的长效机制,试图从法律、经济、社会治理、以及应对网络黑社会的兴起等方面的角度去探讨构建全面的扫黑除恶治理体系。

罗高鹏[8](2011)在《中国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中国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展开了实证研究,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展开此次实证研究的研究思路,主要包括了研究动因和具体研究路径两方面的内容。首先,笔者阐述了此次研究的研究动因。即:拓展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研究之视角,探求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研究之方法。在研究视角上,由于传统规范学研究存在对于当前中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现象总结不够、原因分析不深、提出的防治策略针对性不强的弱点,因此,我们有必要暂时将目光从理论转向实践,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这一课题。在分析的方法上,笔者对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展开量化描述、进行个案测量,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原因的分析了进行拓展,注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认知犯罪规律过程中注重了系统论的运用,力求做好此次实证研究。其次,笔者对此次实证研究路径作出介绍。在样本选择上,选择“中国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即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司法机关已经判决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在具体样本选取时注重样本的代表性、权威性、标志性以及时效性,并依据研究需求设定了各项调查指标。研究步骤为:提取数据、软件分析,以实证数据为基础、总结出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现状及特点,探求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原因,进而提出防控策略,最终完成此次实证研究。第二部分,文章从组织特征、行为特征、经济特征以及“保护伞”特征四个方面对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现状展开分析。(一)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特征如下:第一,在组织结构上,(1)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具有紧密型结构、半紧密型结构和松散型结构三种表现形态,且以半紧密型结构为主。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组织的组织者、骨干成员和一般成员的关系是否稳定、紧密。(2)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多为自发形成,而非从境外组织发展延伸至境内。(3)东北地区黑社会性质组织成立时间大部分集中在二十世纪末本世纪初,且在2000年之后的黑社会性质组织数量较多,说明近年来东北三省的黑社会性质组织不断发展,较前几年更为严重。第二,在组织成员的特点上,(1)犯罪成员以男性为主。(2)年龄结构轻。(3)文化程度普遍偏低。(4)犯罪人身份以城市无业人员为主。(5)少数民族所占比率不大。(6)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成员具有复杂性,“两劳”释放人员占有很大比重。(7)组织成员间往往具有同乡关系、同事关系或者亲缘关系。(8)大多数组织成员参加组织时间较长。(二)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行为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犯罪手段以“软暴力”为主,且经历了一个由以“纯暴力”为主到“软暴力”为主的转变过程。第二,犯罪方式较为传统,不仅犯罪工具较为传统,而且犯罪活动由有组织暴力犯罪和日常的小型犯罪相结合,触犯的罪名也集中于传统罪名。第三,犯罪目的牟利性较强,暴力行为与侵财、获取非法利益紧密相关。第四,犯罪活动范围区域化特征明显,虽然流动性不大,但一些犯罪活动已经扩大到境外。(三)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经济特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通过暴力垄断来攫取经济利益,这种垄断表现为自然区域的垄断和行业范围内的垄断。第二,“以合法化经营为掩护”日渐普遍化。第三,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对资本的经营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资金来源主要是犯罪所得而非经营所得、攫取到的资金主要用来挥霍而非再投资这两个方面。(四)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保护伞”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保护伞”存在范围广,为黑社会性质组织提供保护的“保护伞”分布在公安、法院等司法机构以及行政机构内部,且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以分布于公安系统居多。第二,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有组织犯罪保护伞级别较低,多为县处级以下级别官员。第三,“保护伞”与黑社会性质组织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通过定性归纳,可以将东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与“保护伞”的关系归纳为控制关系、同一关系以及亲情关系三种。第三部分中,笔者对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原因展开分析。通过对犯罪原因各种理论的梳理,可以看到,引起犯罪发生的原因,既是多方面的,又是多层次的,是由诸因素排列出的一个多维系统,在分析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原因时,我们需要将这个原因网络放置于东北三省这一地域环境下去思考,不仅要分析外部环境因素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产生、发展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在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中的犯罪人自身原因的重要性。在这个原因系统中,一些因素不仅导致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出现,同样也导致了我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黑社会组织出现,笔者称它为“共同因素”,而另一部分因素是东北三省在社会发展中所独有的,比如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群体个性、地理环境等等方面,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了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出现,笔者称它为“特殊因素”。基于此,笔者从“共同因素”和“特殊因素”两方面来分析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成因。共同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体制转轨中出现的负效应:“商品交换法则”带来不良影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社会分层。(二)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公共权力功能性障碍:公共权力对社会组织及人员的控制力减弱,公共权力存在管理真空地带,公共权力对法治依赖程度不够。(三)文化多元化发展中的负效应:文化传播中的失控,犯罪亚文化的形成。特殊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东北现象”与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由于东北三省在破除“东北现象”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层出,导致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大量工人下岗且无法安置;第一产业相对发达,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相对落后的经济现状和经济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经济特点;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管理真空地带”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滋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二)多元文化与东北三省传统文化的继承,东北地区传统游民文化中的“流民意识”与当代以暴力和色情为核心的犯罪亚文化不期而遇,两者相互辅助和循环,为东北地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滋生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土壤。(三)“闯关东”与东北人群体性格的形成。从总体上看,东北人群体性格的形成是在关内人数次“闯关东”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与固定的,豪爽、彪悍的秉性,行帮意识、血亲集团意识浓重,乡村文化本位等意识特点决定了东北地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一些特征。(四)东北三省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等自然条件:地广人稀的地理状态使社会管理容易出现漏洞;东北地区与日本、俄罗斯等国家毗邻,这些国家的黑社会犯罪已经发展到较高形式,较为“高级”的黑社会组织信息更加方便地流入,同时容易滋生跨国犯罪;寒冷的气候条件与东北地区黑社会性质组织一些特点的形成具有关联性。通过对犯罪原因系统中各个因素的分析,我们发现东北地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及其特点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并不是单方面的,多个因素中的诸要素与黑社会组织及其行为特征也不是一对一的直接对应关系,在这个犯罪原因系统中,涉及政治要素、经济要素、文化要素甚至地理环境等自然要素等各个方面,我们要在尽量把握影响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形成和发展的各种要素的同时,进一步从系统的角度把握诸要素以及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把握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原因系统时,要注重把握其整合性、动态性和复杂性。只有如此,才能依据犯罪规律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发生的各种原因进行排序,抓住主要的、深层次的原因,并利用犯罪规律、依据有层次的犯罪原因进一步研究防止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发生的治理对策,这也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所在。文章第四部分探讨了对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控制和预防,共分为三节。在第一节,笔者对构建防控体系的路径作出探讨。首先,厘清了几对概念间的基本关系,即“预防”和“控制”的关系、“防控措施”和“防控体系”的关系、以及“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其次,确立了防控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确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防控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防控体系的基本架构应当包括一般性措施和特殊性措施两大部分。所谓一般性措施,是指需要从全国视角构建的经济发展措施、政治发展措施等宏观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在控制和预防东北三省犯罪上发挥作用,在控制和预防全国视野内的犯罪均能够发挥作用。所谓特殊性措施,是指从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特点入手,结合东北三省发展实际制定的措施,这些措施应当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政策性,可以从特殊性措施中抽出其制定规律,同样适用于全国其他地区构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防控体系。在第二节,笔者对完善防控体系的一般性措施作出探讨。对一般性措施的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完善社会治理措施。(1)要降低经济发展中的负效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采取措施进一步增加就业机会,加强经济运行监管,主要是加强公司成立资质审查以及加强金融监管等措施。(2)加强教育建设及文化建设。要注重家庭中对子女的品德教育,注重学校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同时政府要加强主流文化宣传,消除黑社会性质组织亚文化的不良影响。(3)加强社区建设,增强对流动人口的控制。(4)严厉打击政治腐败。(5)加强枪支弹药等危险物品管理。(6)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7)做好对有组织犯罪人的教育和矫治工作。第二,完善刑事配套措施。首先,笔者对国外黑社会组织犯罪的刑事法控制措施作出考察。其次,对当前我国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刑事立法概况作出阐释并分析不足之处。主要是对当前《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以及《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及相关刑事立法状况进行了反思。再次,笔者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刑事立法控制措施提出了建议。即:完善刑法典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立法规定,完善控制和预防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刑事诉讼程序。第三,完善国际合作措施。主要是:加强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人员的交流,建立情报交换制度,加强刑事司法协助措施。在第三节,笔者对完善防控体系的特殊性措施作出探讨。首先,笔者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指导下东北三省控制和预防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各项具体措施做出了具体介绍:在打击策略上,坚持“打早打小,打防结合”;打击队伍上,初步实现了专业化;在办理涉黑案件模式上,以属地管辖为主,重大案件异地管辖或上级管辖;建立和完善各部门间的配合协调机制;在战术上实行打黑与反腐并进的模式;建立涉黑犯罪情报信息库,进一步完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发现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其次,对当前这些措施进行了反思。笔者认为:东北三省控制和预防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队伍需要进一步专业化,控制和预防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各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侦查人员特殊权利以及证人保护方面的措施尚为空白,要扭转“重打击、轻预防”的倾向,各项措施需要进一步系统化,尤其要加强预防措施体系的构建。最后,笔者提出了完善东北三省特殊措施的完善建议。即:进一步实现“打黑”队伍专业化,尤其是基层队伍专业化,进一步加强各部门间沟通协调,进一步做好信息情报工作,加强东北三省的被害预防,针对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时空特点,有针对性开展专项打击。

刘勇斌[9](2010)在《略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预防和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社会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治安与经济发展的有组织犯罪,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灾难性犯罪之一。黑社会势力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覆灭,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境外黑社会组织的渗透,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活动越来越猖獗,对社会治安、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的法制信念产生了严重冲击,严重威胁着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近几年,我国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广泛开展“打黑除恶”专项行动,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打击保持持续的高压态势,取得了明显效果。但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滋生黑恶势力的土壤和环境依然存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间,我国黑恶势力犯罪仍处于活跃期,仍然是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稳定、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危害基层政权建设的突出问题。在一些地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水平增高、规模大、隐蔽性强、腐蚀危害极深,加上“保护伞”的保护,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就更加作恶多端,危害一方。因此,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预防与控制就迫在眉睫。笔者认为,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形势,必须深入了解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产生过程、特征以及发展趋势,掌握并吃透国家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政策的内涵和精髓。必须从预防和控制两方面入手,预防就是力图减少黑社会性质组织非法活动积累利润的机会,减少社会和政府受到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渗透和腐蚀;控制就是通过对犯罪组织成员的侦捕、起诉和审判,追查和没收通过非法犯罪活动积累或用于非法活动的资产,削弱、破坏和瓦解犯罪组织,以此来丰富我国“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战略方针。

李坤[10](2010)在《有组织犯罪成因分析》文中认为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组织犯罪作为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类型,其滋生与社会体制、经济发展、个体特性等因素密不可分,产生原因同其他犯罪现象一样,也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从根本上讲,导致一般犯罪出现的原因多数也是有组织犯罪产生的原因,但是,作为一类特殊的犯罪现象,有组织犯罪也有其自身特点与原因。与国外着眼于犯罪研究的单因论、多因论不同,我国当代犯罪学研究更加注重犯罪

二、黑社会犯罪的特征及其滋生原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社会犯罪的特征及其滋生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有组织犯罪惩治策略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要内容:四维策略体系
    (一)根据形势需要,设立专门性、权威性、最高层的调查决策机构,及时发挥对有组织犯罪公共政策等方面的影响
    (二)先后创制多种法例,确立以《反勒索及受贿组织法》(The RacketeerInfluenced and Corrupt Organizations Act)为核心的有组织犯罪控制法律体系
    (三)在司法、行政部门设立相应的专门职能机构,形成反有组织犯罪的联合执法,在社会各个领域构筑起以有组织犯罪和敲诈勒索处(OCRS)引领的科层化的组织体系,全面共同抗击有组织犯罪
    (四)运用多元调查与执法工具,渐次形成高效、专门性调查技术与组织机构
二、特色与效能:循实求是与首恶专斗
    (一)循实求是
    (二)首恶专斗
    (三)综合效应
三、启示:惩治策略转型升级
    (一)树立循证反“黑”、除“恶”理念,稀释意识形态推动下出现的泛化的政治化倾向,避免运动式扩大化速战模式,统筹谋划“扫黑除恶”的善治工作
    (二)结合有组织犯罪历史演变规律,将扫黑除恶斗争升级为对多元演化形态的有组织犯罪的全面治理活动,从而实现“后扫黑除恶”时代预防工程的理性设计和规划
    (三)推进扫黑除恶专业化职能力量的建设,进一步促进配套制度体系的法治化建设

(2)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选题目的及价值
    三、文献综述
    四、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界定
一、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现状及特征
    (一) 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现状
        1. 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分布广泛且数量多
        2. 农村黑恶势力犯罪活动范围以村、镇为主
        3. 农村黑恶势力犯罪以对抗型和渗透型两种类型为主
        4. 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发展变化态势
    (二) 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特征
        1. 形成组织成员以宗族势力为主的组织架构
        2. 呈现出“以黑护商”“以商养黑”的经济特征
        3. “软暴力”的威胁、强迫的行为特征呈现常态化
        4. 具有向政治领域渗透侵蚀和把持基层政权的巨大危害性
二、惩治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黑恶势力犯罪查处难
    (二) 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刑事责任区分不够
    (三) 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经济特征和保护伞存在认定难
        1. 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经济特征认定难
        2. 农村黑恶势力犯罪“保护伞”行为认定难
    (四) 农村社会治理相对滞后易滋生农村黑恶势力
        1. 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和村民自治管理模式上有待进一步探索
        2. 村霸和宗族恶势力把控基层政权
        3. 基层政权选举在实践中“走样”
三、对农村黑恶势力犯罪治理的建议
    (一) 严密刑事法网,保持对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高压态势
        1. 加强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刑事立法及司法解释工作
        2. 对黑恶势力犯罪理论进行重构
        3. 建议增加剥夺资格刑和财产刑
    (二) 坚持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精准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犯罪
        1. 严格遵循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取证的程序要求
        2. 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把握构罪条件
        3. 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区别对待
    (三) 厘清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经济特征,摧毁保护伞
        1. 准确认定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经济特征
        2. 明确充当农村恶势力犯罪“保护伞”行为的认定
    (四) 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对农村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的预防和整治能力
        1. 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和推行村民自治
        2. 完善农村管理制度和促进乡村依法治理
        3. 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供给和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3)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背景下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侦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概述
    1.1 研究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实证分析法
        1.3.2 文献研究法
        1.3.3 比较研究法
2 扫黑除恶背景下黑社会性质组织法律界定
    2.1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背景介绍
    2.2 黑社会性质组织法律界定
        2.2.1 组织特征
        2.2.2 经济特征
        2.2.3 行为特征
        2.2.4 危害性特征
3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期间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现状及特点
    3.1 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现状
        3.1.1 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形势依旧严峻
        3.1.2 作为黑社会性质组织后备力量的涉恶犯罪团伙较为活跃
    3.2 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特点
        3.2.1 组织形式公司企业化
        3.2.2 获取犯罪收益方式多元化
        3.2.3 软暴力手段逐渐凸显
        3.2.4 对基层政权的腐蚀日益加重
        3.2.5 向网络世界延伸渗透
4 制约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侦查效率的短板问题
    4.1 线索隐蔽难发现,有效线索占比不高
    4.2 证据体系庞大,查找工作量大
    4.3 案件事实复杂,司法机关证据认定标准不统一
    4.4 “保护伞”查办难度大,组织资产界定处置存在疑难
    4.5 专业队伍不强、民警保护不力
5 扫黑除恶背景下完善侦查机制应对侦查短板问题的思路
    5.1 专业队伍保障机制
        5.1.1 建强扫黑除恶专业队伍
        5.1.2 经费装备保障机制
        5.1.3 扫黑民警维权机制
    5.2 情报线索引导侦查机制
        5.2.1 线索摸排核查机制
        5.2.2 情报研判预警机制
    5.3 专案保障机制
    5.4 行政单位侦查合作机制
        5.4.1 合作机制的基础
        5.4.2 公安、纪检监察机关合作机制
        5.4.3 公安、组织、民政部门合作机制
    5.5 犯罪财富调查机制
    5.6 组织成员追逃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51起扫黑除恶典型案例统计表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内蒙古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综合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评析
    (三)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和研究不足
        1.创新之处
        2.研究不足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及相关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1.黑社会性质组织
        2.扫黑除恶行动
        3.综合治理
    (二)相关理论支撑
        1.黑社会性质组织"非法权力模式"理论
        2.整体性治理理论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二、内蒙古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治理情况分析
    (一)内蒙古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成因及其危害
        1.内蒙古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
        2.内蒙古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成因
        3.内蒙古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危害
    (二)内蒙古“扫黑除恶”行动进展情况及初步成效
        1.内蒙古扫黑除恶专项行动进展情况
        2.内蒙古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取得的初步成效
三、内蒙古治理黑社会性质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内蒙古治理黑社会性质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
        1.黑社会性质组织难以彻底消灭
        2.暴力帮会拜金文化颇受推崇
        3.组织隐蔽性增强
        4.保护伞关系网形成庇护
    (二)内蒙古治理黑社会性质组织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1.非法市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2.犯罪亚文化根深蒂固
        3.组织犯罪趋于高级化
        4.非法利益绑架公权力
四、内蒙古对黑社会性质组织开展综合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制度机制
        1.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
        2.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3.建立并规范数据资源共享机制
    (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1.加大公民文化思想道德建设
        2.对青少年进行文化法律双重教育
        3.加大媒体舆论监督力量
    (三)运用核心业务能力
        1.利用大数据进行信息研判
        2.对涉众犯罪人员进行余罪深挖
        3.积极开展专项行动
        4.将易发生违法犯罪的领域纳入治理重点
    (四)坚决遏制公职人员腐败堕落
        1.反腐扫黑同步进行
        2.发动群众提供线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乡村黑恶势力的生成逻辑研究 ——基于多案例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二、案例实证分析
    (一)案例选取与说明
    (二)案例回顾
    (三)研究假设
    (四)案例概述
    (五)案例分析
三、我国乡村黑恶势力生成逻辑的结构功能分析
    (一)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适用性
    (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及“AGIL”模型的建构
    (三)我国乡村黑恶势力生成逻辑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四、研究结论与政府治理启示
    (一)研究结论与理论意义
    (二)政府治理启示
    (三)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武陵民族地区黑恶势力犯罪及其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重要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黑恶势力
        一、国外对黑恶势力的界定
        二、我国关于黑恶势力的界定
    第二节 民族地区黑恶势力与非民族地区黑恶势力
    第三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治理与善治理论
        二、党治理黑恶势力的系列政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法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选择
    第二节 样本选择
        一、研究对象
        二、案例来源
        三、分析策略
    第三节 构念测量
        一、结果变量
        二、条件变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武陵民族地区黑恶势力前因构型
    第一节 案例及变量描述性分析
    第二节 真值表构建与必要性检验
    第三节 前因构型分析
    第四节 主导类型
        一、基层掌权者主导型
        二、城乡差异主导型
        三、宗族主导型
        四、前科与犯罪隐蔽性主导型
        五、保护伞主导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武陵民族地区黑恶势力预防对策
    第一节 加强法治队伍建设,完善基层社会治理
        一、加强思想价值引导,培育武陵地区法治人才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社会治理
    第二节 加强经济市场管理,推进村镇经济发展
        一、推进村镇经济建设,切断黑恶势力经济动力
        二、加强经济市场管理,压缩黑恶势力生存空间
    第三节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完善地区宗族管理
        一、加强法制宣传与教育,培育法治文化氛围
        二、完善宗族管理,发挥宗族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四节 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构建监测预警机制
        一、充分考虑武陵民族特色,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二、构建前科人员大数据监测预警机制
    第五节 强化拍蝇反腐力度,完善社会监督体系
        一、强化拍蝇反腐力度,充分发挥监委职责
        二、重点依靠群防群治,完善社会监督体系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我国黑恶势力犯罪侦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黑恶势力犯罪概述
    第一节 黑恶势力的概念与演变
        一、黑恶势力概念的认定与发展变化
        二、黑恶势力相关概念的认定
        三、我国黑恶势力犯罪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第二节 黑恶势力犯罪的特点
        一、黑恶势力滋生发展迅速
        二、黑恶势力地域和行业的分布范围广泛
        三、犯罪的经济目的明显
        四、犯罪形式呈高科技化倾向
        五、强大的政治渗透性
        六、犯罪的全球化趋势明显
    第三节 我国打击黑恶势力的几个阶段
        一、1983 年至1986 年为期三年“严打斗争”
        二、1996 年至1997 年严打整治行动
        三、2000 年以后的“打黑除恶”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第二章 我国扫黑除恶斗争的难点及反思
    第一节 黑恶势力犯罪蔓延的条件及原因
        一、社会条件
        二、文化条件
        三、经济原因
        四、政治原因
    第二节 黑恶势力犯罪的侦查难点
        一、案件发现难
        二、调查取证难
        三、案件收网难
    第三节 我国扫黑除恶侦防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规范与司法工作的衔接机制不完善
        二、治理工作机制尚不健全
第三章 黑恶势力犯罪的侦查对策
    第一节 扫黑除恶的基础建设
        一、加强情报基础业务建设
        二、提高反黑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第二节 构建扫黑除恶与反腐的“同频共振”机制
        一、构建扫黑除恶与打“保护伞”的同步查处机制
        二、建立扫黑除恶行动的保密机制,防止涉密信息泄露
    第三节 加强国际协助、国内协作,形成打击合力
        一、建立域内多部门的协作机制
        二、加强国际协助
第四章 构建防范黑恶势力犯罪的长效工作机制
    第一节 遏制黑恶势力滋生的基础土壤
        一、完善侦防黑恶势力的法律体系
        二、遏制滋生黑恶势力亚文化的蔓延
        三、切断黑恶势力犯罪的经济支持
    第二节 构建防范黑恶势力滋生的新型社会生态
        一、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二、净化网络环境,摧毁网络黑社会的生存条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研究思路
    1.1 研究动因
        1.1.1 拓展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研究之视角
        1.1.2 探求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研究之方法
    1.2 研究路径
        1.2.1 样本选择
        1.2.2 调查步骤
第2章 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现状
    2.1 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特征
        2.1.1 组织结构特征
        2.1.2 组织成员特征
    2.2 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行为特征
        2.2.1 犯罪手段以“软暴力”为主
        2.2.2 犯罪方式较为传统
        2.2.3 犯罪目的牟利性较强
        2.2.4 活动范围区域化特征明显
    2.3 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经济特征
        2.3.1 通过暴力垄断攫取经济利益
        2.3.2 以合法化经营为掩护
        2.3.3 资本经营能力不强
    2.4 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保护伞”的特征
        2.4.1 “保护伞”存在范围广
        2.4.2 “保护伞”官员级别较低
        2.4.3 “保护伞”与黑社会性质组织间关系复杂
第3章 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原因分析
    3.1 犯罪原因中诸因素考察
        3.1.1 共同因素:东北三省与国内其他地区发展的共同性
        3.1.2 独特因素:东北三省社会发展的独特性
    3.2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原因是一个复杂系统
        3.2.1 复杂科学与复杂系统
        3.2.2 复杂系统视野下东北地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原因
第4章 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控制和预防
    4.1 防控体系构建之路径
        4.1.1 基本概念关系之厘清
        4.1.2 构建路径之确定
    4.2 完善防控体系的一般性措施
        4.2.1 完善社会治理措施
        4.2.2 完善刑事配套措施
        4.2.3 完善国际合作措施
    4.3 完善防控体系的特殊性措施
        4.3.1 当前东北三省特殊性措施概述
        4.3.2 东北三省特殊性措施之缺陷
        4.3.3 东北三省特殊性措施之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略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预防和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概述
    第一节 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一、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概念
        二、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
    第二节 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历史发展
        一、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萌发阶段
        二、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转型阶段
        三、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 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 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组织犯罪的基本特点
        一、组织机构比较完善
        二、对非法利益的疯狂追求
        三、犯罪形式多样化
        四、寻求"保护伞"现象突出
        五、逐步向政治领域渗透
        六、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国际化趋势
    第二节 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发展趋势
        一、犯罪活动日趋隐蔽
        二、组织犯罪的多样性日益明显
第三章 我国对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防控
    第一节 预防与控制的概述
    第二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第三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预防
        一、完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预防的体系建设
        二、完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预防的工作机制
    第四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控制
        一、我国遏制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政策
        二、开展"打黑"专项整治行动
        三、摧毁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经济基础
        四、查处"保护伞"
        五、"打黑"案件侦破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黑社会犯罪的特征及其滋生原因(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有组织犯罪惩治策略及其启示[J]. 王燕飞. 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21(05)
  • [2]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的治理对策研究[D]. 孙婧.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0)
  • [3]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背景下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侦查机制研究[D]. 张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4]内蒙古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综合治理研究[D]. 穆鑫.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5]我国乡村黑恶势力的生成逻辑研究 ——基于多案例的比较分析[D]. 陈美伊. 吉林大学, 2020(08)
  • [6]武陵民族地区黑恶势力犯罪及其预防研究[D]. 朱小丽.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7]我国黑恶势力犯罪侦防对策研究[D]. 徐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8]中国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实证研究[D]. 罗高鹏. 吉林大学, 2011(08)
  • [9]略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预防和控制[D]. 刘勇斌.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2)
  • [10]有组织犯罪成因分析[A]. 李坤. 中国犯罪学年会论文集(2010年度), 2010

标签:;  ;  ;  ;  

黑道犯罪的特征及滋生原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