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门积极支持天然林保护工程

财政部门积极支持天然林保护工程

一、财政部门积极支持天然林保护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姜梦鸽[1](2020)在《H省生态效益补偿金绩效审计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我国政府从政策角度规定了生态保护补偿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这表明了我国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提高。习总书记曾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提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而要实现目标最重要的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这一背景下,对生态保护资金管理进行研究,探索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的有效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以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落实国家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让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在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发挥出最大效用,实现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的收益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充分借鉴生态环境价值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以此为基础阐述了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绩效审计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构建了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首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归纳,从中筛选出生态保护补偿、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等相关理论。据此发现,我国关于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绩效审计的研究比较少,形成的理论成果也比较浅显,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上更是欠缺。其次,对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绩效审计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其中重点阐释了绩效审计内容、绩效审计目标及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绩效审计方法几项内容。再次,对已有成果中构建的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分析评价,针对强存在的不足选择更有效方法构建新的指标体系。采用逻辑模型对选取的指标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构建了一个包括项目式管理的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最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运用流程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对案例分析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解决对策。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同时,本研究还参考了环境、生态、审计等学科领域的相关理论,以及我国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指令。针对生态保护补偿资金项目的整体运行流程的环节构成,设计了四个方面的指标,分别是项目立项、项目实施管理、资金筹集使用、项目目标实现。其中研究的重点内容是项目的具体运行管理过程进行审计,主要考核其中资金管理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规定、是否达到了经济效益目标等等。在选取的案例中进行实际审计,证实了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管理绩效审计指标的实用价值,也证明该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本文取得的成果为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审计工作都有一定的参考价位。

肖万春,李伟舵,唐琼,肖向晶[2](2013)在《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建立完善新形势下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研究》文中指出财政支农政策是国家财政通过分配和再分配手段促进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政策的总和,是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引导农业经营者行为的基本杠杆。按财政支农范围划分,财政支农政策包含农业财政、农村财政和农民财政;按财政支农政策内容划分,财政支农政策主要是指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具体包括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农林生态保护和建设、抗灾救灾、扶贫开发、农民发展和农村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政府与市场有效对接机制、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机制、国家激励与农民投入相结合机制和部门之间统筹协作机制是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建设的内在机制。建立完善新形势下财政支农政策体系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有力保障,是实现湖南"三个梦"目标的重要举措,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阶段论、凯恩斯的需求管理论、农村公共产品论是建立完善新形势下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的理论基础。美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在建立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用立法保障财政政策顺利实现,采取形式多样的财政支农形式,农民普遍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福利政策。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从2004年到2013年,中央政府连续十年发布"一号文件"都强调"三农"的重要性,湖南认真贯彻落实,提出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财政支农政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在取消农业税后,以加强公共投入提高农民的国民待遇;财政支农多部门配合,全社会集体参与;粮食补贴政策由"间接暗补"变为对农民"直接明补";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调动农民积极性,使农民成为主体。但由于受计划经济时代财政支农政策以及改革开放后重GDP的政策导向影响,财政支农政策被放置在"建设财政"背景下制定和实施,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财政支农政策整体性框架尚未建立,把财政支农政策片面化为农业财政政策,财政支农政策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清,财政支农政策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权责统一原则;财政支农政策落实面临困难,财政支农政策落实运行成本高,项目多头管理、协调难度大、重复投资现象严重,有些财政支农政策操作方式不规范,资金配套压力大、投向失准,导致政策的实际执行往往走样;财政支农政策宏观效益不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全省及14个市州进行整体分析和分类实证数量分析,进一步说明湖南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2006年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补贴补助制度后综合得分值提高很快;各市州域由于经济实力、人口因素、历史因素及观念因素的差异,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综合得分在1以上排前三名的是常德市、长沙市和岳阳市,得分值较低的后三名是娄底市、湘西自治州和张家界市。湖南建立完善新形势下财政支农政策体系面临城乡统筹及市场化不断深化、财政支农机制灵活、支农力度加大、中部崛起及湖南四大经济板块纳入国家战略等历史性机遇。湖南必须顺应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需求,抓住机遇,明确完善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完善财政强农惠农富农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新形势下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的指导思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立足湖南现实,以强农惠农富农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正确划分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的权责为重点,以提高财政支农资源配置效率为前提,以优化财政支农结构为突破口,紧紧守住尊重农户生产经营主体地位这一底线,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注重财政支农政策工具和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分区域、分阶段、分层次推进财政支农政策创新,构建符合湖南实际的具有区域特色和推广应用价值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建立完善新形势下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的基本原则: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取向,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坚持增量创新与存量整合相结合。建立完善新形势下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的主要目标:近期(2015年)来说,要围绕争取处理好农民增收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把财政支农政策着力点放在"两个稳步提高"和"三个着力加大"上,创新涉农资金整合和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机制,加强规划引导,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构建完善好财政支农政策体系。远期(2020年)看,要实现财政资源在城乡和农业农村农民两个层面的综合平衡、合理配置,促进城乡融合、农业稳定、农村繁荣、农民富裕。要在重视农业财政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农村财政和农民财政的支持力度。农业财政的支出结构要进一步优化,整合各种补贴为农业生产补贴,以农业经营规模50亩为门槛、以交易的商品粮为对象实行阶梯式递增补贴,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突出农村制度改革,在保持土地用途不变、农民自愿、确保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加快土地流转,推动现代农场建设,破除城乡制度壁垒,实行居民自由迁徙,促进农民职业化、市民化、现代化。建立完善新形势下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的对策措施:一是建立完善财政支农投入政策体系。健全涉农财税体制,在明确划分各级政府在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各项公共产品供给事权基础上,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取消县及县以下公益性建设项目配套,尽量减少贫困县的涉农项目配套,调整农业财政专项资金分配因素,按照平原区、丘陵区、山区等不同地理和经济状况,制定不同的涉农建设项目核算标准,尤其是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起点和基数上体现差异性,切实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规范财政支农投入核算,建议由国家统一制定政府支农支出口径,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体系序列,将目前对支农支出速度指标、增量指标要求,调整为财政支农支出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指标要求,保证财政支农支出与财政总支出同步增长;进一步完善林业扶持政策,应适时提高退耕还林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确保退耕还林"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充分发挥财政支农政策"四两拨千斤的"的引导作用,建立财政激励引导信贷资金融资机制,建议以财政信用为主体,通过贴息、担保等手段,积极引导政策性银行信贷投入,搭建大型农业项目公共融资平台,综合采用税费减免、财政补贴、风险补偿、风险基金等措施,健全农业信贷约束与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建议各级政府成立专门政策性保险机构,设立农业保险基金,对水稻等农作物整体投保,采取半强制性农业保险政策。二是进一步突出重点优化财政支农结构。支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发展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建议在全省"四大区域"各选一个典型县进行种粮补贴制度改革试点,彻底摒弃分散化小幅递增式"撒胡椒面"的补贴方式,整合各项种粮补贴,以阶梯式的直补奖励政策,按50亩经营规模门槛和销售粮食的多少对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农业生产主体进行补贴,按市场规模大小、技术先进程度、辐射带动能力对农产品加工、储存流通龙头企业进行补贴;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业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力度;支持农业科技发展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和精深加工业,

刘静[3](2012)在《新疆地方财政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是新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几年,随着国家的大力扶持及地方对林业经济的日趋重视,林业项目资金的投入逐年加大。随之也带来林业项目资金的绩效管理问题。探索新疆地方财政林业支出绩效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而建立地方财政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完善的新疆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考核制度,实现财政预算的绩效管理,为地方政府制定林业支出预算提供科学依据,切实构筑公共财政体系;同时,可以转变林业资金管理的观念,加强林业资金使用管理与监督,及时发现地方财政林业支出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林业资金的使用成效。本文主要应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实证和规范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新疆林业财政专项支出项目的分类、绩效目标体系构建、共性和个性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指标的权重的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按照新疆财政专项资金的功能不同,把林业项目分成了五类,即:生态效益类、技术推广类、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类、林业病虫害防治和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林业项目类。制定了各类项目的绩效目标,进而根据项目绩效目标构建了共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个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最终建立了林业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对新疆特色林果业项目和乡镇林业站建设项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本文的主要的创新之处是对新疆林业财政支出项目进了科学的分类,在林业专项项目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共性、个性两类绩效目标,结合项目开展的阶段,设计了基于项目分类的绩效评价体系。完善了新疆林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对完善绩效管理理论建设及新疆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何继新[4](2009)在《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研究》文中指出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全面实施、和谐林区构建和国有森工企业改制以及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以来,整个吉林省国有林区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革。在这种形势下,厘清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实际情况和规律,构筑一个能够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并符合吉林省国有林区状况的新型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体制,是当前推进国有林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紧迫和重要任务。本文从当前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现实视角将天保工程在吉林省国有林区全面实施以来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选择吉林省国有林区这一典型区域对其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发展运行状况、规律和供给机制构建进行研究。同时,本文从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发展过程和当前现状出发,以公共经济学理论、公共财政理论、现代林业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特殊性作为前提,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实证和规范研究相结合、演绎和归纳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在理论上界定国有林区公共产品以及政府供给相关规范涵义;厘清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事实和一般性规律;通过抽样问卷调查,对国有林区职工居民公共产品需求偏好进行分析;基于当前国有林区现实状况和公共财政框架,研究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主体和客体、供给规模和结构、供给行为和效率,探讨建立长效需求、筹资和供给管理等若干有效的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实施机制设计理论模型,提出相应供给政策创新方案并对此进行的规范解释。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在界定了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概念基础上,提出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现实依据主要体现在:满足国有林区发展目标和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增长;实现公共产品均等化、和谐林区和小康社会构建客观要求;耦合社会转型,协同改革稳步推进;改善国有林区各种环境,促进国有林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特殊依据体现在:协同性、政府主导性、生态基础性、社会治理性和政策制度依赖性。(2)国有林区从计划管理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不同阶段背景下的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行为有着明显差异,尤其在市场经济管理体制阶段,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行为出现了政府供给职能强化和市场转换,政府供给投融资对象效率提高,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型。(3)依据建构的国有林区公共产品初步分类体系框架,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明晰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客体的时间和价值层面目标体系,供给总体范围和重点范围,政府与市场的公共边界性范围、政府内部层级性范围。(4)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主体定位是以公共财政下的政府供给为主,适当转移基本公共产品供给责任重心,让省、县一级政府在公共产品提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过渡时期区别对待国有林区乡镇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作用和责任。森工企业组织结构及相应职能应该被重新整合归位,不同供给主体应该找到其发挥作用的场所。(5)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方式正在由内部收益分配的隐性供给、集权式单中心管理向公共财政的显性供给、放权式多中心治理转变。供给渠道上,国家预算内资金投资额度大幅增加;地方政府预算内配套资金投资额度下降并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稳定,并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天保工程中央财政专项事业投资一直是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主要资金渠道。供给决策上,强调了决策理念正在由“生产导向的分配财政”到“消费导向的公共财政”转变;决策模式正在由“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上下结合”转变。供给管理模式上,强调当前实行项目法人制、推广项目“代建制”是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改革的必然趋势。(6)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规模存在着较强的周期性,表现出一定的周期规律性。宏观环境的变动,尤其政府层面宏观上的制度性安排和政策取向是其波动的最重要原因。另外,其对国有林区林业总产值贡献的效率波动幅度大,具有不稳定性。供给资金到位率和管理效率也较高。职工年收入水平、供给分权程度和财政分权程度等变量构成影响政府供给水平的主要影响因子。政府供给规模具有比较显着和稳定的持续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不是很大。(7)大部分政府供给投资投向了以围绕营林育林为主要内容和范围的林业生态建设类公共产品。国有林区三大区域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投资存在不均衡状态。延边林管区一直是主要的国家投资区域,投资下降幅度最大。(8)政府供给规模是林业生产总值的格兰杰成因,并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对林业生产总值有解释力。从短期来看,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资金要素的变化与林业生产总值的变化方向具有反方向的变化趋势。从长期来看,政府增加林业中的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资金的投入可以带来大于投入的产出。(9)国有林区职工居民公共产品紧迫性需求优先序和重要性优先序更多地集中在生活类公共产品需求上面,生产类公共产品供给集中在造林建设上面。目前政府供给方向与公共需求偏好基本上吻合,需求满意强度较高的是生产类公共产品,生活类公共产品的满意度较低,尤其是住房、生活环境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10)围绕需求、筹资和供给管理一体化三个层面提出并阐释了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长效供给机制构建。包括:构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结合的国有林区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和显真机制和不同层级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制度;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下的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多中心筹资模式;构建和创新目前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管理制度。

曹文[5](2008)在《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社会财富加速积累,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我们痛苦地反思:我国的天然林资源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天然林在调节气候、防御自然灾害、保护国土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天然林资源这种明显的外部效应和公共产品的典型特征,客观上要求把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的建设资金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确立以国家长期、稳定投入为主体的投资机制,这是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和强大动力。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收缩生产建设职能,退出经营性和一般竞争性领域,把投资重点转到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这对于从根本上解决天保工程的资金需要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机遇。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财政的供给保障能力。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本文指大农业含林业)新阶段。国家通过资金和政策向农林倾斜,改善农林生产和生活条件,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确立天保工程建设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的资金投入政策,加快了林业生态建设的步伐,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通过对天保工程进行评价分析:工程建设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工程区社会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工程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工程设计方案存在先天缺陷、林区必要的基础设施缺乏资金投入、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低、木材替代产业发展缓慢和地方财政困难等。发达国家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普遍做法,是由政府对林业提供保护和支持,制定一套促进林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所不同的只是各国对林业保护和支持的程度、重点以及具体财政政策的选择上存在差异,但共同点是,各国均把林业作为公共财政重点支持的领域。这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天保工程是一项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和公益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起一个与林业生态建设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分配体系,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为加快林业特别是公益林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为林业生态建设特别是天保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的财政支持。天保工程的资金投入机制自身就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林区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我们不停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天保工程投入的财政政策。

周颖[6](2008)在《关于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天然林保护工程是一项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重点建设工程。其作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文章就此及其对策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周莉[7](2007)在《我国林业财政支出的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是我国目前财政改革的发展方向。公共财政中,收入是手段,支出才为目的,公共财政支出是公共财政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发展生产力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现阶段要遵循的准则。财政支出效率是公共财政支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职能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关键。依据公共财政理论,市场失灵的问题必须由政府采用适当手段予以干预。林业相关公共部门作为政府部门,对林业市场失灵的领域应该适当干预。由于林业的基本产品—森林属于公共产品,森林的生长周期长,投资风险大,具有市场信息不对称、收支不对称的外部性特征,都要求林业相关公共部门承担林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职责,这也必然要求林业相关公共部门通过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灵活采用预算、贴息、补贴、转移支付、税收等财政手段,对林业提供财政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但是,现有增长方式往往是以掠夺式的资源利用为代价。现在,我国生态与环境急剧恶化,污染加剧,旱灾水灾频频发生,加上全球气候变暖等外因,公众对生态与环境的公共需求急剧膨胀。政府因此加大了对林业的总体财政支出,主要任务就是恢复我国林业的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财政资金短缺,而政府对林业的总体财政支出还将继续增长。林业财政支出效率的研究,有助于客观评价林业部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我国林业财政支出效率,提高国家对于财政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本文将公共财政支出的效率理论和评价方法用于林业财政支出的效率分析,建立了林业财政支出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我国林业财政支出的效率进行了界定。从林业财政支出的主体和客体的定位,深入分析林业财政支出的规模效率、结构效率和综合使用效率,初步构建了林业财政支出的效率评价框架。现阶段林业财政支出的86%以上用于林业公共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主体主要是县级公共部门。本文基于县层面林业工程的典型案例为重点,深入研究林业财政支出的综合使用效率及其评价。本文通过运用公共财政支出效率的评价工具—社会成本效益评价工具,从林业公共支出的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的辨别与界定,结合工程资金特点选取折现率,并从工程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进行了成本效益的敏感性分析,最后通过益本比的折现分析对林业工程的财政支出效率进行评价。对于重大林业工程进行具体量化的成本效益评价是相关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本文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计算和分析。本文认为,从林业财政支出的用途来看,其主体、客体与公共财政的要求基本一致,但政府依然存在越位和严重缺位。从林业财政支出的使用现状来看,整体是有效地,但配置效率仍然有待提高。林业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是阻碍林业财政支出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现有林业公共工程的财政支出可行且有效率。但是需要建立更为有效的林业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最后,本文初步建立了林业财政支出效率的评价框架。本文提出了提高林业的生产效率和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的保障性政策建议,包括:加强林业产权制度,强化法规约束保障,从根本上保障财政支出的效率;完善财政分级管理制度,优化林业财政支出结构效率,提高公共产品供给能力;调整国家预算编制制度,优化林业财政支出结构,保证科学合理的资金保障;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实现林业投资的多元化,有效提高林业财政支出的效率;建立效率评价为核心的林业财政支出的项目管理制度,优化财政资金分配;注重林业工程中受益者对受损者的补偿,利用生态效益补偿手段解决外部性。

杨文杰[8](2006)在《西北地区森林培育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森林是地球之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西北地区是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战场,也是全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森林培育是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森林问题的根本是森林培育问题,而森林培育的动力和源泉是森林培育主体的积极性,抓住森林培育主体积极性便是抓住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因此,森林培育激励机制是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本文应用市场经济、激励、林业经济学、产权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等理论从分析森林培育的基本过程及其特性入手,结合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的现状,分析研究了该地区森林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了森林培育的激励机制体系。本研究为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持和提高该地区森林培育积极性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全文由七章内容构成。第一章,导论。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简要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森林培育的过程及其经济学特性。阐述了森林资源、森林资产的概念;分析了森林资产的特性,认为森林资产除了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外,还是一种特殊商品,论文分析了其特殊性;阐述了森林培育的概念及其经济学特性。第三章,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的现状及问题。介绍了西北地区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分析了西北地区森林资源的现状与特点,总结了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的基本经验与存在问题;认为西北地区森林培育问题,除了自然、历史原因外,主要原因是营林主体的积极性问题,文章通过西北地区营林主体积极性调查表结果分析,概括出影响营林主体积极性的四大因素,并且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分析了这些因素形成的机理;本章为构建森林培育激励机制指明了目的和方向,在全文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四章,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的林权流转机制。市场机制是森林培育激励机制的基石。针对森林产权残缺和缺乏流转机制的问题,把市场机制引入森林培育行为之中。论述了森林产权流转的意义;研究了森林产权制度创新的内容;阐述了森林资产的价值机制;总结了林权流转的类型与形式,提出了林权流转按主体分类的10种类型;阐述了林权流转的原则和林权流转中的林木管护形式;提出了生态公益林市场化的思路。第五章,西北地区森林培育主体利益保障机制。森林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特性,其培育具有外部性,需要国家和社会对森林培育予以生态效益补偿和实行优惠的林业税费政策,森林培育是在大自然中进行且培育周期长,因此,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需要森林保险,而我国现有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林业税费政策和森林保险政策还不

周颖[9](2006)在《林业企业会计监督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林业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提高,社会各界越近来越认识到加强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重要性。近几年,虽然林业各企业也在逐步完善会计监督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仍未引起高度重视,经调查发现许多林业企业会计监督尚处于较低级的阶段,虽然具有某些基本的会计监督操作,但疏于会计监督制度建设;较重视内部会计监督,但忽视内外部会计监督的整体协调;较重视对实物的监督,而忽视对行为者的监督,等等。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监督职能弱化,财务收支混乱等。因此,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迫切需要林业各企业加强会计监督。 本文在这一背景之下展开研究。本文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引言部分,二是正文部分。正文部分包括五大内容:会计监督的理论概述、林业会计监督的基本特征及其重要性、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现状分析、加强林业企业会计监督工作的对策及案例分析、林业企业会计监督模式的构建。本文在一些方面有所创新,本文从会计监督的涵义入手,综述了会计监督的特点、要素以及方法,阐述了会计监督的一般模式与作用,分析了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基本特征。以此为基础,对林业企业加强会计监督的重要性作了详细的探讨,对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加强林业企业会计监督工作的对策以及相关建议,并以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管理为例,探讨了会计监督的对策。最后,通过上述对林业企业加强会计监督重要性及现状的分析,结合林业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模式。

姚昌恬[10](2003)在《与时俱进 努力工作 保障六大工程 推进五大转变》文中研究说明 一、2002年林业计划财务工作简要回顾200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各项林业建设快速推进,六大工程顺利实施,造林绿化步伐显着加快,林业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林业产业明显提速,林业跨越式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据电快年报统计,全年完成造林面积746.87万 hm2,比上年净增251.53万 hm2,首次迈上了年度营造林666.7万 hm2(1亿亩)的台阶。其中:人工造林660.83万 hm2,飞播造林86.33万 hm2。此外,完成封山育林新封面积316.63万 hm2。六大工程完成的

二、财政部门积极支持天然林保护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财政部门积极支持天然林保护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H省生态效益补偿金绩效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效益补偿金的概念与内涵
        2.1.2 绩效审计概念与内涵
        2.1.3 生态效益补偿金和一般财政支付转移区别
        2.1.4 绩效审计和其他审计的关系与区别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效益补偿金理论基础
        2.2.2 绩效审计理论基础
    2.3 绩效评价的常用方法
3 H省生态效益补偿金绩效审计现状分析
    3.1 H省森林生态资源概况
    3.2 H省生态效益补偿金管理现状
    3.3 H省当前绩效审计开展状况
4 基于AHP下生态效益补偿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构建
    4.1 生态效益补偿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构建目标
    4.2 生态效益补偿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4.2.1 定性定量相结合原则
        4.2.2 操作性强原则
        4.2.3 个性化指标与通用性指标相结合原则
        4.2.4 重要性原则
    4.3 生态效益补偿金AHP指标体系构建
        4.3.1 生态效益补偿金通用指标体系构建
        4.3.2 构建H省生态效益补偿金个性化指标
        4.3.3 判别矩阵构建及权重的求解
5 H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绩效审计评价
    5.1 H省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
        5.1.1 审计目标
        5.1.2 审计范围
        5.1.3 审计内容
    5.2 生态效益补偿金审计流程
        5.2.1 项目决策阶段
        5.2.2 项目实施阶段
        5.2.3 项目完成阶段
    5.3 H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绩效审计评价结果
6 存在问题与建议
    6.1 指标体系运用存在的问题
        6.1.1 未突出审计的重点内容
        6.1.2 审计方式、审计方法的选择不贴切
        6.1.3 数据来源的可获得性及真实性有待商榷
    6.2 进一步完善生态效益补偿金绩效审计的建议
        6.2.1 突出重点审计内容
        6.2.2 探索创新审计方法
        6.2.3 复核数据来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致谢

(2)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建立完善新形势下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立完善新形势下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的背景研究
    1.1建立完善新形势下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的内涵与机制
    1.2建立完善新形势下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的战略意义
    1.3建立完善新形势下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的理论依据
    1.4国外部分国家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启示
二、湖南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的现状分析
    2.1我国及湖南现有主要的财政支农政策
    2.2当前湖南财政支农政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2.3湖南新形势下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建设实证评估
    2.4湖南建立完善新形势下财政支农政策体系面临的机遇
三、建立完善新形势下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的基本思路与对策措施
    3.1建立完善新形势下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的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2.基本原则
        3.主要目标
    3.2建立完善新形势下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的对策措施
        1.建立完善财政支农投入政策体系
        2.进一步突出重点优化财政支农结构
        3.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分配效率和使用效益
        4.建立完善新形势下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的基本保障

(3)新疆地方财政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绩效管理的要求日益凸显
        1.1.2 新疆林业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加大
        1.1.3 新疆地方财政林业支出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不完善
    1.2 选题意义
        1.2.1 有利于促进新疆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
        1.2.2 有利于树立林业资金管理的新观念
        1.2.3 有利于对林业资金的使用管理进行有效监督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政府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
        1.3.2 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
        1.3.3 林业专项及其管理方面的文献综述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思路框架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公共财政理论
    2.2 “5E”理论
    2.3 委托代理理论
    2.4 新公共管理理论
    2.5 相关概念的界定
        2.5.1 财政与公共财政的相关概念界定
        2.5.2 财政支出与林业财政支出界定
        2.5.3 绩效、绩效评价与林业资金绩效评价界定
3 新疆林业专项资金管理与绩效评价现状
    3.1 新疆林业专项资金管理的现状
        3.1.1 林业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3.1.2 林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探索
        3.1.3 初步确立了财政支林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体系
        3.1.4 基本规范了林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内容
    3.2 新疆林业支出项目分布情况及其绩效评价现状
        3.2.1 新疆林业专项支出项目的基本情况
        3.2.2 新疆林业专项支出绩效评价现状
    3.3 新疆林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4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改进依据与实行项目分类评价的基础
    4.1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改进的主要依据
        4.1.1 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精细化的要求
        4.1.2 其他省市绩效评价的成功经验借鉴
        4.1.3 改进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需要
    4.2 新疆林业支出项目的特征与分类
        4.2.1 新疆林业支出项目的特征
        4.2.2 新疆林业支出项目的分类原则
        4.2.3 现有新疆林业支出项目的基本分类
5 基于新疆林业支出项目分类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5.1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
        5.1.1 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分析
        5.1.2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
    5.2 构建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体系
        5.2.1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律规范
        5.2.2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规范
    5.3 构建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组织体系
        5.3.1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界定
        5.3.2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范围的界定
        5.3.3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客体
        5.3.4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
    5.4 制定基于项目分类评价新疆林业财政专项绩效目标体系
        5.4.1 绩效目标的含义及重要性
        5.4.2 开展绩效目标管理的意义
        5.4.3 绩效目标制定的原则
        5.4.4 制定新疆林业绩效评价的考核目标体系
        5.4.5 确定绩效目标对绩效评价的意义
    5.5 林业支出绩效评价考核指标的设计
        5.5.1 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5.5.2 绩效指标的类别
        5.5.3 筛选绩效评价指标的思路和方法
        5.5.4 以多目标决策法建立多层次、多目标、多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5.6 林业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设置方法
    5.7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体系
        5.7.1 林业支出绩效评价标准分类
        5.7.2 林业支出绩效评价标准的档次划分
        5.7.3 构建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计分模型
    5.8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结果的运用
6 特色林果专项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6.1 新疆特色林果业的概况
    6.2 特色林果业财政专项资金作用
    6.3 特色林果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6.3.1 指标体系设计
        6.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
        6.3.3 确定标准值和评价方法
        6.3.4 特色林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优点
    6.4 新疆特色林果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案例
    6.5 基于评价结果的情况分析
        6.5.1 绩效得分情况
        6.5.2 绩效考核表反映出专项资金管理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6.5.3 几点建议
7 新疆地方乡镇林业站建设专项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7.1 乡镇林业站建设概况
    7.2 乡镇林业站建设专项资金的作用
    7.3 构建乡镇林业站建设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7.3.1 指标体系设计
        7.3.2 乡镇林业站建设指标体系的优点
    7.4 新疆乡镇林业站建设绩效评价案例
    7.5 基于评价结果的情况分析
        7.5.1 绩效得分情况
        7.5.2 绩效考核表反映出专项资金管理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7.5.3 几点建议
8 结论与不足
    8.1 主要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的认识
        1.3.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
        1.3.3 国外关于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
        1.3.4 评价和结论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对象界定
    1.6 研究方法
2 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相关概念界定
    2.1 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共产品和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概念的界定
    2.2 林区、国有林区和吉林省国有林区的界定
        2.2.1 林区概念的界定
        2.2.2 国有林区概念和特征
        2.2.3 吉林省国有林区界定
    2.3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和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概念
        2.3.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概念
        2.3.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概念
    2.4 本章研究小结
3 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理论依据
    3.1 公共产品供给最优理论、次优理论和第三优理论
        3.1.1 公共产品供给最优理论
        3.1.2 公共产品供给次优理论和第三优供给理论
    3.2 公共产品供给的现代公共财政理论
        3.2.1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产品供给的政府失灵
        3.2.2 市场规制理论——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失灵
    3.3 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
    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5 现代林业理论
    3.6 其它理论依据——借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研究
    3.7 本章研究小结
4 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现实依据
    4.1 满足国有林区发展目标要求和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增长的需要
        4.1.1 国有林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4.1.2 国有林区发展目标的客观要求
        4.1.3 国有林区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增长的需要
        4.1.4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偏好的转变
        4.1.5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非均衡
    4.2 实现公共产品均等化、构建和谐林区和小康社会
    4.3 耦合社会转型,协同改革稳步推进
    4.4 改善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4.5 本章研究小结
5 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特殊性依据
    5.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协同性
    5.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政府主导性
    5.3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生态基础性
    5.4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社会治理性
    5.5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政策制度依赖性
    5.6 本章研究小结
6 演进和变迁: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进程回顾
    6.1 完全的计划管理体制阶段(1949—1979年)
        6.1.1 完全计划管理体制阶段国有林区经济社会背景
        6.1.2 完全计划管理体制阶段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行为
    6.2 计划管理体制改革阶段(1979—1992年)
        6.2.1 计划管理体制改革阶段国有林区经济社会背景
        6.2.2 计划管理体制改革阶段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行为
    6.3 市场经济管理体制阶段(1992年——至今)
        6.3.1 市场经济管理阶段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的背景
        6.3.2 市场经济管理体制阶段几个重大变革回顾
        6.3.3 市场经济管理体制阶段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行为分析
    6.4 本章研究小结
7 吉林省国有林区政府供给的公共产品客体分析
    7.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的分类
        7.1.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的分类理论与评述
        7.1.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分类的依据
        7.1.3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分类体系
    7.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目标
        7.2.1 时间层面: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目标
        7.2.2 价值层面: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目标
    7.3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范围
        7.3.1 国有林区政府供给的公共产品总体范围界定内容
        7.3.2 市场与政府的公共边界性:国有林区政府供给的公共产品范围
        7.3.3 政府的层级边界性:国有林区政府供给的公共产品范围
    7.4 国有林区政府供给的公共产品重点
    7.5 本章研究小结
8 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主体分析
    8.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主体的界定
    8.2 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主体的变迁
        8.2.1 传统体制时期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主体
        8.2.2 经济转型时期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主体
        8.2.3 现代林业时期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主体
    8.3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定位依据
        8.3.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的特殊性和政府的任务、职能内容要求
        8.3.2 国有林区体制转轨中公共产品市场供给体系、机制的缺失
        8.3.3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性发展的特殊要求
        8.3.4 政府及其公共部门的定位不明确的现实困境
    8.4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定位
        8.4.1 政府和市场分工框架下的政府供给责任主体定位
        8.4.2 各级政府之间分工框架下的政府供给责任主体定位
        8.4.3 政府和国有森工企业分工框架下的政府供给责任主体定位
    8.5 本章研究小结
9 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行为分析
    9.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行为一般性理论评述
    9.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方式分析
        9.2.1 隐性和显性:内部收益分配到公共财政
        9.2.2 集权和放权:单中心管理到多中心治理
    9.3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渠道分析
        9.3.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资金来源
        9.3.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渠道
    9.4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决策分析
    9.5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管理模式分析
        9.5.1 国有林区政府供给的公共产品项目的相关利益主体构成与关系
        9.5.2 国有林区政府供给的公共产品项目的管理模式
    9.6 本章研究小结
10 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规模分析
    10.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规模的衡量指标及选择
    10.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规模的直观描述和变化分析
        10.2.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规模的总体变化趋势
        10.2.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规模的投入产出规模变化
        10.2.3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投资与政府供给资金收入比较分析
        10.2.4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实际到位资金与计划下拨资金的比较分析
    10.3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规模决定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10.3.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规模决定的相关理论分析
        10.3.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规模决定的实证分析
    10.4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规模的预测分析:基于灰色系统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10.4.1 灰色时间序列生成
        10.4.2 建模测算
        10.4.3 模型检验
        10.4.4 模型预测
        10.4.5 结论分析
    10.5 本章研究小结
11 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结构分析
    11.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总体结构发展和变动分析
    11.2 公共资本性产品支出和公共服务性产品支出结构发展和变动分析
        11.2.1 公共资本性产品支出发展和变动分析
        11.2.2 公共服务性产品支出发展和变动分析
    11.3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区域分布和变动分析
        11.3.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区域分布分析——静态视角
        11.3.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区域变动分析——动态视角
    11.4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内部结构分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供给级次的角度
    11.5 本章研究小结
12 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经济增长效率分析
    12.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经济增长效应
        12.1.1 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与经济增长:一般性分析
        12.1.2 基于C—D函数: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经济效应模型
    12.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和经济增长:基于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实证检验
        12.2.1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概述
        12.2.2 目的和变量
        12.2.3 面版数据平稳性检验与分析
    12.3 本章研究小结
13 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公共需求偏好分析
    13.1 理论和现实:国有林区公共产品需求的研究背景
        13.1.1 理论背景
        13.1.2 现实背景
    13.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需求研究范畴的界定
        13.2.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需求的界定
        13.2.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需求的研究对象界定
    13.3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需求偏好研究设计
        13.3.1 调查研究目的
        13.3.2 调查研究方案设计
    13.4 基于DIY调查问卷:国有林区公共产品需求偏好的实证分析
        13.4.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需求的优先序实证分析
        13.4.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需求的满意度实证分析
    13.5 本章研究小结
14 需求、筹资、供给管理: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长效供给机制构建
    14.1 重要前提:改革和完善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管理体制
        14.1.1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管理的现实难点
        14.1.2 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管理的现实基础
        14.1.3 改革和完善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管理体制
    14.2 构建国有林区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
    14.3 构建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长效筹资机制
        14.3.1 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明晰供给职责
        14.3.2 建立公共治理框架下的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多中心筹资模式
    14.4 构建国有林区公共产品供给管理机制
        14.4.1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筹资与生产的有效组合方式
        14.4.2 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管理制度模型
    14.5 本章研究小结
15 研究结论、主要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15.1 研究结论
    15.2 研究主要创新点
    1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导师简介
致谢

(5)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合评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体系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创新之处
        1.3.4 研究方法
        1.3.5 研究技术路线
2 我国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背景分析
    2.1 我国天然林资源概况
        2.1.1 我国天然林资源的规模与分布
        2.1.2 我国天然林资源的特点
    2.2 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
        2.2.1 我国森林资源破坏比较严重
        2.2.2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3 天然林资源破坏的原因分析
        2.3.1 人口急剧增长和毁林开垦
        2.3.2 对森林认识的偏差
        2.3.3 山区老百姓生活贫困
        2.3.4 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政策导向失误
        2.3.5 市场失灵的存在
        2.3.6 森林火灾、森林病虫鼠害与环境污染
    2.4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
        2.4.1 林区森林资源枯竭,经济陷入困境
        2.4.2 林区社会发展出现困难
    2.5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启动
        2.5.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目标和特点
        2.5.2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点
        2.5.3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内容
3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纳入公共财政体系的理论分析
    3.1 天然林资源的经济学特征
        3.1.1 天然林资源作为环境要素的价值
        3.1.2 天然林资源的外部性
        3.1.3 天然林资源的公共物品特征
    3.2 天然林保护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的理论必然性
        3.2.1 公共财政—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行为
        3.2.2 天然林保护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的必然性分析
        3.2.3 国家要从宏观层次上支持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3.2.4 对营林造林者给予财政支持是国际社会的普遍经验
    3.3 积极财政政策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提供资金保障
        3.3.1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背景分析
        3.3.2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
        3.3.3 积极财政政策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提供了财力支撑
        3.3.4 中央财政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资金供给能力不断提高
        3.3.5 公共财政的构建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提供了财政支持
4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投入的财政政策分析
    4.1 公共财政对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资金投入政策设计
        4.1.1 公共财政对天然林保护工程投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1.2 公共财政对天然林保护工程投入要素的确立
    4.2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投入的财政政策宏观分析
        4.2.1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资金支出总量分析
        4.2.2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分析
    4.3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资金支出的区域分析
        4.3.1 长江中游、黄河中上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资金支出规模和标准
        4.3.2 东北、内蒙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资金支出规模和标准
    4.4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
        4.4.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工企业职工“四险”补助和混岗职工安置的财政政策
        4.4.2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工企业金融机构债务免除的财政政策
5 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政策评价
    5.1 天然林保护的财政政策的目标定位分析
        5.1.1 公共财政支持天然林保护的目标
        5.1.2 天然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型
    5.2 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5.2.1 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的总体评价
        5.2.2 天然林保护工程县的生态效益评价
        5.2.3 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生态效益评价
    5.3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社会效益评价
        5.3.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县的社会效益
        5.3.2 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社会效益
    5.4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经济效益评价
        5.4.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县的经济效益
        5.4.2 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经济效益
    5.5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5.5.1 地方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工程建设成为中央财政的长期负担
        5.5.2 后续产业缺乏有效引导,尚未形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5.5.3 工程投资选择静态标准不合理
        5.5.4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5.5.5 工程方案中遗漏项目较多,缺乏党政工青妇等管理人员工资
        5.5.6 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经济发展步履艰难
6 国外森林资源保护的财政政策分析与经验借鉴
    6.1 保护森林的公共财政支出政策的比较
        6.1.1 发达国家与森林相关的公共财政支出政策
        6.1.2 发展中国家的林业财政政策
    6.2 保护森林资源的税收政策的比较
        6.2.1 发达国家的林业税收政策
        6.2.2 发展中国家的林业税收政策
    6.3 保护森林的财政专项补助政策
        6.3.1 发达国家财政专项补助政策
        6.3.2 发展中国家财政专项补助政策
    6.4 政府性收费与基金政策
        6.4.1 美国的林业基金政策
        6.4.2 德国的森林灾害补助措施
        6.4.3 英国的林业基金政策
        6.4.4 日本的造林补助政策
        6.4.5 瑞典的林业基金制度
    6.5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共性与特性分析
    6.6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经验与借鉴
        6.6.1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经验总结
        6.6.2 国外林业财政政策的借鉴
7 案例研究:小陇山实施天保工程财政投资绩效分析
    7.1 小陇山林区基本概况
        7.1.1 自然地理状况
        7.1.2 社会经济状况
        7.1.3 森林资源状况
        7.1.4 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7.2 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执行情况
        7.2.1 木材产量调减
        7.2.2 森林资源管护任务加大
        7.2.3 森林资源面积、蓄积增加
        7.2.4 育苗面积扩大,出圃苗木增加
        7.2.5 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确保了资金使用足额到位
    7.3 小陇山林区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7.3.1 建立适应工程管理需要的干部队伍和新的管理体制
        7.3.2 建立了森林资源管理管护机制
        7.3.3 积极培育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妥善分流安置富余职工
        7.3.4 实行了会计委派制、资金报账制和内部审计制,确保资金使用效果
    7.4 小陇山林区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投入绩效分析
        7.4.1 全局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战略性转变
        7.4.2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
        7.4.3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7.4.4 职工分流安置稳步推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8 完善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投入政策建议
    8.1 公共财政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资金投入对策
        8.1.1 加大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投入和政策扶持
        8.1.2 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地方财政补偿
        8.1.3 公共财政要及时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农民的利益补偿
        8.1.4 公共财政按照分类经营原则对林场、森工企业进行支持
        8.1.5 公共财政要大力支持公益林的建设,建立政府赎买公益林制度
        8.1.6 公共财政要扶持商品林的生产
    8.2 加大长江、黄河上游贫困山区政府扶贫力度的政策建议
        8.2.1 抓好工程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进行分类经营
        8.2.2 加大扶贫力度,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
        8.2.3 加快工程区贫困山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8.2.4 对贫困山区实行特殊的补偿政策
        8.2.5 把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和消除贫困结合起来
        8.2.6 鼓励全社会参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转产项目和扶贫开发
        8.2.7 坚持天然林保护与扶贫移民搬迁相结合
    8.3 加大政府对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8.3.1 建立和完善林业科研和科技推广体系
        8.3.2 健全和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8.4 拓宽社会资金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投入以及加强资金监管
        8.4.1 调整信贷政策,加大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转产项目的扶持力度
        8.4.2 完善天保工程的保险制度,保证工程稳健运行
        8.4.3 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项目资金运营的监管和稽查
9 结论与讨论
附表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工企业金融机构债务免除情况表(第一批)
附表2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森工企业金触机构债务免除情况(第二批)
参考文献
获奖成果目录清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我国林业财政支出的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2、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简要综述
    2.1 公共财政理论
    2.2 财政支出及其效率理论
    2.3 林业财政支出及其效率的简要综述
    2.4 小结
3、林业财政支出效率研究的理论框架设计
    3.1 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3.2 研究理论框架设计
    3.3 研究的重点内容
    3.4 研究的方法
4、林业财政支出的主体分析
    4.1 林业财政支出主体的定义及内涵
    4.2 林业财政支出主体的职能分析
    4.3 林业财政支出主体的定位
5、林业财政支出的客体分析
    5.1 公共产品的理论
    5.2 公共财政背景下我国林业财政支出客体的理论界定
    5.3 林业财政支出用途的现状分析
    5.4 我国林业财政支出的客体定位
    5.5 林业财政支出客体的小结
6.林业财政支出的规模效率
    6.1 财政支出规模效率的理论分析
    6.2 我国林业财政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
    6.3 我国林业财政支出规模效率的小结
7、林业财政支出的结构效率
    7.1 财政支出结构效率的评价方法
    7.2 我国林业财政资金支出的内部结构配比效率分析
    7.3 我国森林不同生长阶段的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7.4 我国林业财政支出结构效率的小结
8、林业财政支出的综合使用效率
    8.1 林业财政支出综合使用效率的内涵
    8.2 林业财政支出综合使用效率的特点
    8.3 林业财政支出综合使用效率的评价原则
    8.4 林业财政支出综合使用效率的评价方法
    8.5 林业公共工程财政支出综合使用效率的分析与评价
    8.6 国家层面林业公共工程财政支出成本效益的初步分析
    8.7 林业财政支出综合使用效率分析的小结
9、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性建议
    9.3 论文创新和不足
附件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历
致谢

(8)西北地区森林培育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森林培育的过程及其经济学特性
    2.1 森林资产及其经济学属性
    2.2 森林培育的基本过程
    2.3 森林培育的经济学特性
第三章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现状及问题
    3.1 西北地区自然经济状况
    3.2 西北地区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3.3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的基本情况与存在问题
    3.4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主体营林积极性及其影响因素
    3.5 森林培育问题的制度根源
第四章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的林权流转机制
    4.1 林权流转对森林培育的意义
    4.2 森林培育中的林权制度创新
    4.3 森林资产价值评估
    4.4 林权流转及其类型
第五章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主体利益保障机制
    5.1 森林培育中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5.2 森林培育税费激励机制
    5.3 森林培育保险机制
第六章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投资激励机制
    6.1 我国林业投资的历史回顾
    6.2 我国林业投资的经验与问题
    6.3 国外森林培育投资政策及其借鉴
    6.4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投资机制创新
第七章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精神激励机制
    7.1 重新认识和审视森林
    7.2 森林培育精神激励的机理
    7.3 西北地区森林培育精神激励机制创新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林业企业会计监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现状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简单回顾
        1.2.1 国外研究历程及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1.4.1 本论文的创新点
        1.4.2 本论文的不足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会计监督的理论概述
    2.1 会计监督的涵义、特点、要素及其方法
        2.1.1 会计监督的涵义
        2.1.2 会计监督的特点
        2.1.3 会计监督的要素
        2.1.4 会计监督的方法
    2.2 会计监督的一般模式与作用
        2.2.1 会计监督的一般模式
        2.2.2 会计监督的主要作用
3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基本特征及重要性
    3.1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基本特征
        3.1.1 林业的特殊性
        3.1.2 林业企业的概念及其内涵
        3.1.3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基本特征
    3.2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重要性
        3.2.1 林业发展状况与林业企业会计目标
        3.2.2 林业企业实施会计监督的重要性
4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现状分析
    4.1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问题的制度背景分析
        4.1.1 林业会计制度不完整统一、缺乏整体设计
        4.1.2 林业会计制度核算范围过窄、核算对象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
        4.1.3 林业会计制度规范要求与实际核算中企、事业交叉的矛盾
    4.2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2.1 内部管理薄弱,会计监督不力
        4.2.2 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激励约束机制
        4.2.3 外部监督机制失灵
        4.2.4 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4.2.5 管理者及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4.3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不力的原因分析
        4.3.1 内部原因
        4.3.2 外部原因
5 加强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对策及案例分析
    5.1 加强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对策及相关建议
        5.1.1 改革会计管理体制,有效解决定位问题
        5.1.2 健全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5.1.3 强化社会中介监督职责发挥,明确国家监督职责
        5.1.4 健全法律法规,制定林业会计制度或准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5.1.5 明确管理者责任,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5.2 案例分析(以天然林保护工程为例)
        5.2.1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概述
        5.2.2 天然林保护工程概述
        5.2.3 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5.2.4 加强天保工程资金监督管理的建议
6 构建林业企业会计监督模式的探讨
    6.1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的目标
    6.2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6.2.1 成本效益原则
        6.2.2 合法合规性原则
        6.2.3 有效性原则
        6.2.4 透明度原则
        6.2.5 独立性原则
        6.2.6 适宜性原则
    6.3 构建林业企业会计监督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6.3.1 林业生产经营方式
        6.3.2 林业资金运动特点
        6.3.3 森林资源现状
    6.4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模式的构建
        6.4.1 林业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模式的构建
        6.4.2 林业企业会计监督模式的构建
    6.5 建立林业会计监督模式的保证措施
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调查问卷
附录 B:调查问卷分析结果
附录 C
附录 D
致谢

四、财政部门积极支持天然林保护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H省生态效益补偿金绩效审计研究[D]. 姜梦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2]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建立完善新形势下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研究[A]. 肖万春,李伟舵,唐琼,肖向晶. 湖南财政与“三农”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013
  • [3]新疆地方财政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刘静.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8)
  • [4]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研究[D]. 何继新.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 [5]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财政政策研究[D]. 曹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 [6]关于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探讨[J]. 周颖.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8(10)
  • [7]我国林业财政支出的效率研究[D]. 周莉.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3)
  • [8]西北地区森林培育激励机制研究[D]. 杨文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9]林业企业会计监督问题研究[D]. 周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12)
  • [10]与时俱进 努力工作 保障六大工程 推进五大转变[J]. 姚昌恬. 林业经济, 2003(03)

标签:;  ;  ;  ;  ;  

财政部门积极支持天然林保护工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