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测绘学会学报》总目录(第19卷58-61期)

2002年《测绘学会学报》总目录(第19卷58-61期)

一、《测绘学院学报》2002年总目录(第19卷总58~61期)(论文文献综述)

韩天[1](2021)在《明代方志中的地图及其作者考证》文中研究表明

丁斯甘[2](2021)在《《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报》(T’oung Pao)创刊于1890年,是一份颇具影响力的专业汉学刊物,其中刊载了大量关于中国研究的论文与书评,具有很高的汉学研究价值。期刊如实反映出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沙畹、伯希和等法国着名汉学家的治学策略,是法国汉学史的缩影和真实写照。通过梳理期刊1890-1944年的论文、书评、纪事信息,对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作整体认识的尝试。文章首先重建《通报》的总体办刊背景,包括期刊19世纪法国在华活动、19世纪法国专业汉学的建立、出版技术的更新、交通运输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文章逐一分析《通报》与其前身《远东杂志》的承接关系、《通报》的期刊定位栏目设置、期刊主编对《通报》办刊的影响、《通报》的发行情况、撰稿人群体等基本情况。从研究领域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主题索引”为依据,整理《通报》自1890-1944年的各类文章,证明《通报》对汉学各领域都有涉猎,每个领域的研究程度各不相同,专业汉学不断深入又相互隔绝的特点。从研究地区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地区索引”为依据,可以发现《通报》尤为关注西域地区和西藏地区的考察与研究,刊载的文章多以文献释读为主,通过文献进而深入其他研究领域,与法国汉学发展趋势一致。《通报》积极引入了西方历史语言学、语音学、考古学、碑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先进研究方法,充实汉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20世纪上半期的法国专业汉学正如《通报》所显示的一样,研究涉及汉学领域各个方面,研究方法有了全新发展,法国专业汉学进入鼎盛时期并对20世纪后期的国际汉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积极使用考古发现的新材料,将碑铭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等新的研究方法引入汉学领域,积极与中国学界交往,学术自觉性不断加强,充分体现出沙畹、伯希和鲜明的个人学术特色,重点梳理沙畹与伯希和的文章、书评为法国汉学研究理清学术思路、推动法国汉学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陈诗兰[3](2020)在《清朝中前期对东北滨海边疆地区的边民管理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东北滨海边疆地区,即以黑龙江下游流域与库页岛为中心的广大疆域上,分散居住着无数以渔猎为生的少数族群,他们有着自己的交流语言与独特的民族文化、社会风俗。明廷依托奴儿干都司及其羁縻卫所,与东北滨海边疆地区的各部族建立了较为松散的朝贡关系。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逐渐统一女真诸部,除将大批东海女真迁往盛京扩充八旗兵力外,与仍旧驻留在东北滨海边疆地区的其他部族,也维系着较为稳定的贡赏关系。清入关后,不仅设立吉林将军辖下的宁古塔副都统衙门、三姓副都统衙门来对东北滨海边疆地区进行行政管辖,为了管理该地区的诸多少数族群,还制定了一系列极具地方特色的管理政策。首先是在东北滨海边疆地区推行边民姓长制度,对边民进行编户,将其分为姓长、乡长、子弟、白人四个阶层进行管理。“边民”,在本文中并非是广义上对边境少数民族的统称,而是特指在东北边疆地区生活的一部分特殊人群,他们既未被清廷纳入民籍,也不归属于旗籍,且无需承担赋役杂税,仅需以户为单位定期向清廷贡纳一张貂皮,即可获得相应的乌林赏赐。顺治年间,随着边民姓长制度逐渐成型,不断有被招抚的各少数族群被纳为边民,进行编户。康雍年间,在继续招抚少数族群进行边民编户的同时,为了满足东北边疆的边防需求,扩充兵源,清廷进行编旗设佐,将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的绝大部分边民销除边民户籍,编入满洲旗籍。是以理论上在康雍之后,边民姓长制度就仅在东北滨海边疆地区推行。进入乾隆年间,随着边民的繁衍生息,边民户数急速攀升,于是在乾隆十五年,清廷进行边民姓长制度改革,将边民户数设为定额。这标志着清廷在东北滨海边疆地区边民编户进程的结束,以及边民制度的最终定型与成熟。其次是与边民制度密不可分的贡貂赏乌林政策。颁赏乌林时,清廷将边民分为萨尔甘锥、霍集珲及姓长、乡长、子弟、白人等五个等级进行颁赏。自国初招抚贡貂边民起,清廷就逐渐形成了一套惯有的嘉奖体系,最晚于康熙五十一年,这套嘉奖体系已臻成熟。为了便于远方边民贡貂,大量乌林及口粮需要运往清廷在黑龙江下游流域设立的各个临时行署。长久存在的运输困境与貂皮私贸现象的屡禁不止,是迫使清廷更改主管边民衙署的主要原因。乾隆四十四年,清廷将宁古塔副都统衙门负责的赫哲费雅喀边民的贡貂事宜,全部交由三姓副都统衙门统管。临时行署的地点变化,从侧面反应了清朝在黑龙江下游流域的势力范围变化。咸丰之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贡貂赏乌林制度逐渐失去了“羁縻诸部,固我边陲”的政治意义,最终在光绪二十五年被裁撤。最后是联姻结亲政策。清廷在该地区推行的霍集珲与萨尔甘锥之间的联姻政策,主要集中于普通边民与八旗底层兵士之女或养女之间。虽然联姻政策对求亲边民并无特殊的身份要求,但边民想要成为霍集珲,必需具备一定的财力、物力。这种财力并非以白银或铜钱来衡量,而是直接体现在边民囤积的皮毛数额上。在贡貂赏乌林政策的持续开展下,中、日双方皮毛与丝织品形成的价格差异,刺激着以霍集珲为代表的部分边民群体成为丝貂商人。霍集珲不仅在北海道及东北滨海边疆地区间频繁往返,持续开展山丹贸易活动,还利用陪同萨尔甘锥返京归宁的特权,将大量皮毛带往北京交易,以更高的价格囤积财富。如此,便形成了一条以中国江南、北京、宁古塔、三姓、库页岛,日本松前、江户、大阪为贸易路径的东北亚丝绸之路。此外,霍集珲在清廷对东北滨海边疆地区的开拓与经营进程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们不单是“清廷女婿”,还集翻译通事、地方向导、“清廷代言人”、边境情报提供者及丝貂商人等多重身份为一体。清廷以传统中国的“羁縻”与“怀柔”政策为指导思想,以边民姓长制度、贡貂赏乌林及联姻结亲政策为依托,给予了边民姓长、乡长较大程度的自主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地区就是法外之地。清廷不仅积极介入边民的各类纠纷进行协调说和,还“因俗而治”,用地方习惯法解决边民内部纷争。如乾隆七年的边民仇杀案,就是以新满洲例作为主要判罚依据,将征扣貂皮作为主要处罚手段。但如若边民内部发生有违儒家伦理纲常的案件时,如妻子会同奸夫谋杀亲夫,则会严格遵照《大清律例》作为判罚依据。此外,当边民与旗人发生冲突时,清廷也会摒弃地方习惯法,依据《大清律例》对涉案旗人从严治罪,甚至援引针对苗疆地区而制定的特殊法例审理东北旗人的犯奸案,将秋审情实的予勾人犯押回原犯地方处决,以期向边民“示以威信”,彰显大清国法。从清廷对边民间各类案件纠纷的积极应对与处理方式上可以看出,清廷希望通过司法判罚为导向,向边疆地区推行儒家伦理思想及大清国法的主张,进而达到在东北滨海边疆地区施行有效社会管控、稳定边疆格局的政治目的。

刘睿珺[4](2020)在《近代广东台山侨乡城镇地理初探(1840-1949年)》文中研究表明台山,被誉为中国的“第一侨乡”。近代台山侨乡城镇发展的基础因素是它自身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多山多水的自然地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台山城镇的分布,同时多灾多难的人文地理背景也促使台山较早地演变为侨乡社会。随着台山侨乡的日益发展,该地的交通网络和侨汇网络得以建构并日趋完善。出于爱国救乡和投资逐利等目的,台山华侨将大量侨汇投入家乡,大力支持家乡的城镇建设,再加上政府市政改造运动的极力推动,台山侨乡城镇的发展在20世纪2、30年代蒸蒸日上。步入清后期之后,台山侨乡城镇体系便有了较明显的“侨”的特征和变化。近代以前的城镇体系基本以军政要地和交通枢纽为高一级的城镇,末级为乡村墟市。近代以后,由于侨乡社会的形成,消费型城镇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商业职能愈加突出,城镇体系也相应有所变化,可以得出台山侨乡城镇体系地域空间和规模结构的演化,更加受到自然交通、军事行政、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台山县城在民国时期,打破了城墙的限制,构成了“一城两墟”的新形态,同时也使城镇的内部空间得以扩展,但仍保留了旧城区的传统空间结构。这当中呈现出来的是华侨群体的“下层”意志和政府改造的“上层”意志的共同作用。在布局和内部空间上的表现是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的新形态。另外,如股份制建墟的新方式、建筑制度的完善以及建筑形态的转变都表现出了华侨和政府在城镇建设当中的突出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台山为代表的侨乡更应该结合地域特点,汇集多方力量,凝聚各方智慧,充分发挥侨资侨智侨力,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献计献策。

梁维[5](2020)在《辽代春捺钵研究》文中指出有辽一代,契丹皇一年四季都在进行传统的四时捺钵。每年一、二、三月份,辽帝都要率领群臣,在水草丰美之地进行传统的钩鱼、捕鹅及射猎活动,同时还要处理大量政治事务。太平二年(1022)后,随着皇帝捺钵地的东移,辽帝开始在春捺钵地处理辽朝东部乃至全国的军政事务,使春捺钵的政治地位进一步上升。本文利用《辽史》《金史》及宋人笔记,结合出土的石刻与考古材料,对有辽一代春捺钵的地点、路线、区域等问题进行考察,并分析其产生变化的影响因素。同时,综合考证春捺钵的运营机制与传统活动内容,分析其中的变化过程。在前文研究基础上,最后分类探讨春捺钵政治活动的内容,并归纳政治职能的特点与变化。全文共分为绪论和正文两部分。绪论主要叙述全文的写作缘起、学术及应用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涉及的相关概念及研究方法等。在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内容。第一章“辽代春捺钵地点的选择”。本章对文献记载的辽代春捺钵的地点做全面梳理,以太平二年(1022)为分界点,考证前后两个时期的春捺钵地点共129个。在对地点的位置进行辨析的同时,对前人未考证的和考证不足的地点给出新的阐释,并对“春水”在地理层面的概念做出了解读。春捺钵的路线以太平二年(1022)为界,之前呈现出由北向西、转而向南,之后则转向东北方向,并固定在长春州区域的变化过程。总体来看,春捺钵的地点与路线主要分布在潢河及土河、南京、西京和长春州四个主要区域。同时,辽帝春捺钵地点的择选主要受自然和政治两种因素的影响。第二章“辽代春捺钵的运营机制”。本章主要根据《辽史》、宋人笔记并结合石刻材料,讨论了春捺钵时随行人员的构成、营盘结构和物资供给三方面的内容。依据史料的记载,考证出春捺钵时的随行人员主要有王公贵戚、南北臣僚和扈从部队三个部分。利用石刻资料与前人研究成果,考订出春捺钵的各类随驾官员三十余位。关于春捺钵的营盘,主要对营盘中皇帝斡鲁朵、王公大臣的营帐及运营毡车等设施的大小、布局及形制进行考察,并对随行人员的驻扎方式做了考证,总体上体现出以皇帝斡鲁朵为中心,王公、百官及扈从部队在其外围,呈环状包围式分布。他们共同护卫皇帝进行春捺钵,移动时也保持着距离,营盘呈现星散式分布的特征。本章还对春捺钵在不同区域的驻扎方式进行了分析,在平原和山地,春捺钵营帐是驻扎在相对平坦之处,而在长春州附近水网密布之地,则驻扎在高大的土包台上,同时春捺钵的住所呈现逐渐固定的趋势。春捺钵的物资供给主要分为外来物资供给和当地物资供给两部分,并由专门的官员及行宫斡鲁朵户进行统一的管理与运输。第三章“辽代春捺钵的传统活动”。本章从史料记载和考古学成果入手,以太平二年(1022)为界对捕鹅、捕鱼、射猎及祭祀活动的对象、工具、过程、环境等内容进行考察,并对捕鹅、捕鱼和山地射猎的活动予以列表,从中可以看出春捺钵的传统活动在太平二年(1022)前后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所捕之鹅从前期的多种禽类动物到后期只捕天鹅一种,后期所捕之鱼也是体型巨大的鳇鱼,这都体现出春捺钵活动内容的变化。这种变化与环境的改变及文化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渔猎活动之后,契丹皇帝要率领群臣举行“头鹅宴”“头鱼宴”。春捺钵初期的祭祀活动主要有祭天、祭祖等契丹民族的传统活动,至辽中后期增加了佛教祭祀的内容,这表明春捺钵的活动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第四章“辽代春捺钵的政治活动及职能演变”。本章将辽代春捺钵的政治活动分为处理国内政务和解决边疆问题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主要对国内政务中的军国大政、制定经济政策、任命和赏罚官员、处理司法,处理部族事务、赈济灾民及对解决西北边疆、西南边疆,南部和东部边疆等诸多问题进行分类梳理考证,予以列表并分析其原因。最后对春捺钵政治职能的演变从重视当地事务、治理域内民族、处理对外关系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并归纳其特点。本章主要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春捺钵时的政治活动予以分类,探讨其政治职能的特点和变化,并得出春捺钵在辽朝中后期政治地位上升的结论。

孙严[6](2020)在《华严大学之研究》文中认为清末民初,清政府为应对内忧外患发起庙产兴学运动,加之基督教发展的冲击以及佛教自身存在的问题,中国佛教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也迎来佛教发展的机遇,佛教界有识之士通过兴办佛教宣传事业、教育事业、慈善事业推动佛教发展。其中兴办僧教育,培养僧才是促进佛教发展的有力措施。由月霞法师创办的华严大学就是僧教育热潮的早期实践。1914年10月至1916年秋,华严大学先后经历:在上海哈同花园创办,暂迁上海留云寺,续办于杭州海潮寺。之后,月霞法师想继续办学,最后因多重原因,续办未果。但是,慈舟、智光、霭亭、持松等法师在华严大学毕业后,承师志,在各地办起的僧教育学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华严大学的延续。华严大学的制度规定以及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民国初期佛教僧教育学院的办学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华严大学迫切想培养优秀僧人,以带动佛教发展。华严大学虽然未能突出培养学僧在实践等方面的技能,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华严大学的制度以及课程设置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模范作用。将华严大学作为一个个体进行研究,通过搜集、梳理、对比相关资料以及实地走访调查,确定华严大学创办、变迁的具体时间和过程以及迁学原因;通过对比上海哈同花园与杭州海潮寺内华严大学的课程设置、修学要求等异同点,对华严大学如何培养学僧进行探析;并梳理毕业学僧承师志,在各地办学,将僧教育一度发扬光大的情况。通过上述研究分析,以期更深入地理解华严大学在资金、社会环境等局限之下,作为民国初期的僧教育实践先驱,在促进华严义学的发展、培养优秀僧人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从而理解华严大学在民国乃至近代佛教发展链条上所处的关键位置。

张乐[7](2019)在《鲁西北黄泛区土壤侵蚀研究 ——以聊城市东昌府区为例》文中认为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产量基地,山东省西北部黄泛平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多年来,该地区经历了频繁的干旱和严重的风沙灾害,严重的水土流失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了摸清半湿润区的土壤侵蚀现状,本文以聊城市东昌府区为例,研究鲁西北黄泛区的土壤侵蚀问题。由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水力侵蚀形式有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两种类型,故在本篇研究中利用遥感影像、降雨资料、风速资料、土壤、土地利用类型、地形等资料,基于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和风力侵蚀模型,运用GIS等计算机软件计算地处半湿润区的聊城市东昌府区的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掌握东昌府区的土壤侵蚀特征,并根据风水侵蚀的影响因素提出治理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研究区水蚀模数为0~1411.89t/km2·a。微度水力侵蚀占全区域范围的99%,大小是1425.17km2。而轻度水力侵蚀占全区域范围的1%,大小为15.38km2。全区轻度水蚀集中在西北部,其余区域侵蚀强度大部分是微度。风力侵蚀模数为0~481.123t/km2·a。微度风力侵蚀占全区域的86%,大小是1238.95km2。轻度风力侵蚀占全区域的14%,大小为201.60km2。轻度风蚀分布比较零散,在全区西南侧、内部及东南侧均有出现。其余区域多为微度侵蚀。且不同乡镇的水蚀和风蚀模数的平均值空间差异显着。水蚀模数均值较大的乡镇是梁水镇,水蚀模数均值最小的乡镇是柳园街道;风蚀模数较大的乡镇是张炉集镇,风蚀模数较小的乡镇是古楼街道。从水蚀和风蚀的影响因素上看,一般有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气候因素和土壤因素。人为因素的表现形式为很多,以引黄、开发建设项目为主。东昌府区土壤侵蚀防治对策主要是从人为因素上着手,通过人类合理利用黄泛区的沙土,进行沙土改良。为了保护农田免受风沙灾害的影响,可以建立保护性森林网络,降低风速。实行保护性耕作,增加地表覆盖,减少风蚀。

罗卫[8](2019)在《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正在形成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协同供给格局,信息技术也逐步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践,但“互联网+”和“智慧文化”建设思维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应用不深: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无法同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相匹配,所供非所需,供给滞后于需求并且需求发掘能力缺失;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低,资源闲置与浪费的问题普遍存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机制未能实现与信息化的有效融合。这些问题都亟待通过深入研究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来取得突破。智慧城市是复杂的巨系统,通过系统分析方法将其抽象为由理念、技术、人、组织和治理五要素构成的整体,五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产生直接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须遵循“真、善、和、美”的发展理念;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智慧城市技术支持下能显着提高对公共文化资源的科学管理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信息共享与跨领域整合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动性、精准性和科学性;人的微观需求及变化会引导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进行调整;智慧城市的组织变革也促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相关组织单位需要进行诸如业务流程不断优化的内部的革新与进步;智慧城市的治理之道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功能弱化和碎片化问题提供了新动能。基于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不足和智慧城市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提出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该模式依系统分析方法设计出由需求端和供给侧为主要构成的结构模型。需求侧主要从需求主体、需求表达渠道、需求分析、需求形成四部分展开研究,分析了需求侧的系统构成、运行逻辑和工作产出。供给侧主要从供给主体功能规划、公共文化资源分类与整合、供给过程优化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应用新兴技术、创新体制机制,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作为一项理论方案要运用于实践,必须遵循一定的实施路径。首先是建设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平台,其过程表现为由“风险管理→方案设计→平台建设→用户反馈”组成的螺旋模型。进而提出以整体性治理推进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策略包括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激励与约束并存机制、以信息技术推动数据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联合体建设。最后落脚到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施项目的分类建设上来,包括自上而下推动国家级工程项目落地实施、立足特色推进区域性民族民俗文化建设、综合创新实现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建设策略。

屈顺[9](2019)在《江南造园技术理论化研究(1630-1930)》文中提出通过“技术理论化”方法,对晚明至中华民国时期江南造园技术的文本化、数学化、标准化、学科化形成过程进行研究。文本化方面,对造园文本中有关具体的园林营造技术进行解读;数学化方面,探究文本中的数量和数理,并分析中国传统思维对技术语言记录和描述的作用;标准化方面,从原材料的计价到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入手,再到营建阶段比较重要的木作、石作、花木移植、叠山理水,研究园林主要造园工序中标准的把控;学科化方面,传统工匠转变成近代具有专门学科知识的工程师,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助力因素就是建筑行业包括园林建筑行业的学科的成立,传统工匠转变成具有专业素养的设计师和施工者,促进了园林建筑学科的发展,反过来,由于近代园林行业开办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又进一步加快了传统工匠的近代转型。所以说,传统园林工匠的近代转型为园林行业提供了原始的人力保障,转型之后进入高校执教和学习的园林人才又为园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专业价值,与此同时,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传统的建筑文献再一次展现了新的价值。无论是传统的学者型工匠还是工匠型学者,在近代园林教育中都是园林专业的专业人才,可以说,近代园林专业学科的建立对传统园林文献、传统园林建筑技术、传统工匠、传统学者都有重要意义,这几个要素都在互相地影响。

王辉[10](2019)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所编汉籍目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对十八世纪以来,中外学者为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编制的六部目录进行研究:1742年,傅尔蒙(Etienne Fourmont,1683-1745)出版的《中国官话》(Linguae Sinicae Grammatica)中,附有为巴黎皇家图书馆(今法国国家图书馆)编制的《皇家图书馆藏中文书籍目录》(Sinicorum Regiae Bibliothecae Librorum Catalogus);雷慕沙(Jean Pierre Abel Remusat,1788-1832)在1818年编写《皇家图书馆中文藏书录》(Memoire sur les Livres Chinois de la Bibliotheque du Roi);1853年,雷慕沙的得意门生儒莲(Stanislas Julien,1797-1873)所编《皇家图书馆的汉文和满文藏书目录》(Catalogue des livres chinois et mantchoux de la Bibliotheque royale);1902年,远东学家古郎(Maurice Courant,1865-1935)为法国国家图书馆编纂《中韩日文目录》(Catalogue des livres chinois,coreens,j aponais,etc.);1908年,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编制的《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伯希和中文藏书A藏和B藏》(Des Collections Pelliotetdu Fonds Chinois de la Bibliotheque Nationale);“交换馆员”王重民先生在1935-1939 留法期间为法国国家图书馆整理的《伯希和A藏和B藏目录》(Catalogue des collections Pelliotet)。通过对这六部目录编纂者的生平及其所编目录基本情况的整理与研究,探索各目录的特点和价值,展现法国国家图书馆编纂汉籍目录的历程,揭示编者在整理汉籍方面的成就,以期对今后研究者探求法国藏汉籍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汉学发展有所启迪。

二、《测绘学院学报》2002年总目录(第19卷总58~61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测绘学院学报》2002年总目录(第19卷总58~61期)(论文提纲范文)

(2)《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通报》创立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文化格局
        一、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活动
        二、19 世纪后期的实践性汉学家
    第二节 19 世纪法国本土的汉学格局与《通报》的创立
        一、19 世纪法国专业汉学机构和汉语教学
        二、《通报》的创立条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通报》概况
    第一节 《通报》的前身——《远东杂志》
        一、考狄的《远东杂志》概况
        二、《远东杂志》的文章梳理
        三、《远东杂志》与《通报》
    第二节 《通报》概况
        一、《通报》的关注范围
        二、《通报》的栏目设置
        三、《通报》的历任主编
        四、《通报》的发行情况
    第三节 《通报》的作者群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报》的内容(上)——《补充索引》中的主题研究
    第一节 《通报》目录索引中的研究主题分布
        一、《通报》目录索引
        二、《通报》的主题内容与研究领域分布
        三、《通报》汉学主题分类
    第二节 《通报》的文献学研究
        一、语言比较研究
        二、碑铭及各种考古材料的使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报》的内容(下)——《补充索引》的地区研究
    第一节 《通报》西域地区研究
        一、西域地区文章分类
        二、《通报》西域史地探险纪事
    第二节 《通报》的“Tibet”研究
        一、“Tibet”文章分类
        二、《通报》西藏探险纪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通报》的发展与20 世纪上半期的法国汉学
    第一节 《通报》汉学地位的确立
        一、《通报》的撰稿人特征
        二、《通报》的汉学定位
        三、开放的汉学交流平台
        四、《通报》的影响力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
        一、专业汉学范围的专精
        二、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入
        三、不断完善的研究方法和持续加强的学术自觉
        四、法国学界与中国学界的交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清朝中前期对东北滨海边疆地区的边民管理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创新点
    四、概念说明与内容框架
第一章 东北滨海边疆地区的民族概况
    一、明朝的“野人女真”
    二、清入关前的各族归顺
    三、清入关后的各族管辖与划分
        (一)吉林将军及副都统衙门
        (二)《皇清职贡图》与贡貂七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招抚进程:边民编户与设佐销户
    一、顺治朝的边民编户
    二、康熙朝的边民编户
        (一)编旗设佐与新满洲
        (二)《尼布楚条约》及九路探查队
        (三)《康熙皇舆图》的测绘
    三、雍正朝的边民编户
        (一)库页岛招抚
        (二)编旗设佐与边民销户
    四、乾隆朝的边民编户
        (一)乾隆十三年边民统计
        (二)乾隆十五年“永为定额”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贡赏政策:貂皮贡纳与乌林颁赏
    一、赏乌林的内容规制
        (一)乌林内容
        (二)口粮与筵席
        (三)乌林运输困境
    二、收貂衙署的演变
        (一)主管收貂衙署的变革
        (二)临时行署的变迁
    三、贡貂赏乌林制度的裁撤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联姻结亲:霍集珲与萨尔甘锥
    一、霍集珲与萨尔甘锥的联姻政策
        (一)早期联姻情况
        (二)联姻流程
    二、霍集珲的多重身份
        (一)霍集珲与库页岛编户
        (二)霍集珲与乌第河待议区
        (三)霍集珲与山丹贸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司法管理:“因俗而治”与“示以威信”
    一、康雍时期的纠纷介入
    二、乾隆朝边民仇杀案
        (一)案情经过
        (二)案件审理
    三、乾隆朝旗人犯奸案
        (一)案情调查
        (二)案件审理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资料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近代广东台山侨乡城镇地理初探(1840-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时段及区域
    三、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四、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第一章 近代广东台山城镇发展的历史地理背景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文地理环境
第二章 侨乡的形成与侨乡网络的发展
    第一节 台山侨乡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台山侨乡网络的发展
第三章 广东台山侨乡城镇的发展与城镇体系的演变
    第一节 近代以前城镇及城镇体系的初步发展
    第二节 近代台山侨乡城镇体系的演变
第四章 台山县城城镇形态的演变
    第一节 台山县城外部形态的演变
    第二节 台山县城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
第五章 近代城镇体系与城镇形态演变的总体特征
    第一节 近代台山侨乡城镇体系演变的特征
    第二节 近代台山侨乡城镇形态演变的特征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5)辽代春捺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五、重点与难点
    六、创新点
第一章 辽代春捺钵地点的选择
    第一节 捺钵体制溯源
    第二节 辽太祖至圣宗太平二年的春捺钵地点
        一、辽太祖、太宗时期的春捺钵地点
        二、辽世宗至景宗时期的春捺钵地点
        三、辽圣宗初至太平二年的春捺钵地点
    第三节 辽圣宗太平二年至辽末的春捺钵地点
        一、辽圣宗后期至兴宗时期的春捺钵地点
        二、辽道宗至辽末的春捺钵地点
    第四节 春捺钵的区域、路线变化及影响因素
        一、春捺钵的区域
        二、春捺钵的路线变化
        三、春捺钵路线变化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辽代春捺钵的运营机制
    第一节 春捺钵的随行人员
        一、王公贵戚
        二、南北臣僚(官员)
        三、诸行宫斡鲁朵(宫)户及扈从部队
    第二节 春捺钵的营盘
        一、皇帝的行宫与扈从官员的营帐
        二、春捺钵的营盘结构
    第三节 春捺钵的物资供给
        一、外来的物资供给
        二、当地的物资供给
        三、物资管理
第三章 辽代春捺钵的传统活动
    第一节 捕鹅放鹰
    第二节 渔猎活动
        一、河湖捕鱼
        二、山地射猎
    第三节 祭祀活动
第四章 辽代春捺钵的政治活动及职能演变
    第一节 处理国内政务
        一、商议军国事务
        二、制定经济政策
        三、任命及赏罚官员
        四、处理司法问题
        五、处理统治区内部族事务
        六、赈济灾民及其他
    第二节 解决边疆问题
        一、解决西北、西南部边疆问题
        二、解决南部边疆问题
        三、解决东部边疆问题
    第三节 春捺钵政治职能的特点与演变
        一、春捺钵政治职能的特点
        二、春捺钵政治职能的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后记

(6)华严大学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华严大学相关研究
        (二)月霞法师相关研究
    三、论文章节安排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华严大学创立的时代背景
    一、佛教面临的问题
        (一)庙产兴学运动的兴起
        (二)西方文化的冲击
        (三)僧人自身的问题
    二、佛教界做出的回应
        (一)佛教宣传事业的发展
        (二)教育僧尼的实践
        (三)佛教慈善事业的开展
第二章 华严大学的创立与变迁
    一、华严大学的创立
        (一)民国上海佛教的发展
        (二)华严大学的初创过程
    二、华严大学的变迁
        (一)暂留上海留云寺
        (二)迁往杭州海潮寺
        (三)海潮寺华严大学解散
第三章 华严大学的制度与课程安排
    一、华严大学基本信息与学校制度
        (一)基本信息
        (二)学校制度
    二、华严大学课程设置
        (一)学年课程安排
        (二)作息安排
        (三)考试安排
第四章 华严大学的延续及影响
    一、华严大学的延续
        (一)常熟兴福寺华严大学
        (二)汉口九莲寺华严学校
        (三)信阳佛教养成学校
        (四)闽南佛学院
        (五)武昌莲溪寺华严学校
        (六)夹山竹林佛学院
        (七)鼓山法界学院
        (八)焦山佛学院
    二、华严大学的局限与影响
        (一)华严大学的局限
        (二)华严大学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鲁西北黄泛区土壤侵蚀研究 ——以聊城市东昌府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1.1 风力侵蚀及风蚀计算方法
        1.2.1.2 水力侵蚀及水蚀计算方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2.2.1 风力侵蚀及风蚀计算方法
        1.2.2.2 水力侵蚀及水蚀计算方法
    1.3 国内外风蚀研究进展清单
    1.4 山东省黄泛区土壤侵蚀研究现状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土壤状况
    2.4 植被状况
    2.5 气候水文
    2.6 自然资源
    2.7 社会经济状况
    2.8 土地利用情况
    2.9 水土保持措施情况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技术路线
    3.3 数据处理
    3.4 侵蚀模型
        3.4.1 水力侵蚀模型
        3.4.2 风力侵蚀模型
    3.5 模型中各因子的计算方法
        3.5.1 水力侵蚀模型各因子的计算方法
        3.5.1.1 降雨侵蚀力因子R
        3.5.1.2 土壤可蚀性因子K
        3.5.1.3 坡长因子L和坡度因子S
        3.5.1.4 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因子B
        3.5.1.5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因子E
        3.5.1.6 耕作措施因子T
        3.5.2 风力侵蚀模型各因子的计算方法
        3.5.2.1 风力因子
        3.5.2.2 表土湿度因子W
        3.5.2.3 植被覆盖度因子FVC
        3.5.2.4 粗糙度因子Z_0
    3.6 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分级标准
    3.7 易蚀性土壤类型划分
        3.7.1 土壤粒径
        3.7.2 土壤类型
        3.7.3 易蚀性土壤的界定
4 水力侵蚀因子分析
    4.1 降雨侵蚀力因子分析
        4.1.1 R因子空间分析
        4.1.2 R因子值年内分布特征分析
    4.2 土壤可蚀性因子分析
        4.2.1 土壤类型与K因子
    4.3 地形因子分析
        4.3.1 下垫面特征与坡度坡长LS因子分析
    4.4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分析
        4.4.1 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B因子
        4.4.2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E因子
        4.4.3 耕作措施T因子
5 风力侵蚀因子分析
    5.1 风力因子分析
        5.1.1 风速因子年内变化分析
        5.1.2 风速累积时间年内变化分析
    5.2 起沙风速的确定
    5.3 表土湿度因子分析
        5.3.1 表土湿度因子的年内变化
        5.3.2 表土湿度因子空间变化分析
    5.4 地表粗糙度因子分析
6 水力侵蚀分析
    6.1 水力侵蚀模数
    6.2 水力侵蚀空间特征分析
    6.3 不同乡镇水力侵蚀情况
7 风力侵蚀分析
    7.1 风力侵蚀模数
    7.2 风力侵蚀强度
    7.3 风力侵蚀空间特征分析
    7.4 不同乡镇风力侵蚀情况
    7.5 风力侵蚀影响因素分析
8 研究区风蚀与水蚀的比较研究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解译标志记录表
附录B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2018年土壤侵蚀分布图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述评
        1.3.1 智慧城市基本内涵与应用的研究综述
        1.3.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综述
        1.3.3 智慧城市与公共文化服务交叉研究综述
        1.3.4 研究趋势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智慧城市内涵及其建设
        2.1.1 智慧城市的缘起
        2.1.2 智慧城市的内涵
        2.1.3 智慧城市建设原则
        2.1.4 智慧城市建设实践
    2.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涵
        2.2.1 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
        2.2.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内涵
    2.3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理论依据
        2.3.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3.2 整体性治理理论
        2.3.3 政务流程再造理论
第3章 智慧城市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3.1 智慧城市的要素
        3.1.1 智慧城市要素的选取
        3.1.2 智慧城市要素的组成
    3.2 智慧城市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3.2.1 智慧城市理念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3.2.2 智慧城市技术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3.2.3 智慧城市人的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3.2.4 智慧城市组织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3.2.5 智慧城市治理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第4章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构建
    4.1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提出
        4.1.1 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基本情况
        4.1.2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优势
        4.1.3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总体架构
    4.2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需求侧分析
        4.2.1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主体
        4.2.2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渠道
        4.2.3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分析
        4.2.4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内容
    4.3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供给侧分析
        4.3.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功能规划
        4.3.2 公共文化资源分类与整合
        4.3.3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优化
第5章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实施路径
    5.1 加强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平台迭代发展
        5.1.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平台迭代的实质
        5.1.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平台迭代的螺旋模型
    5.2 推进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整体性治理
        5.2.1 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整体性治理的实施意义
        5.2.2 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整体性治理的基本内涵
        5.2.3 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整体性治理的推进策略
    5.3 探索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分类建设道路
        5.3.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建设的基本布局
        5.3.2 自上而下推动国家级工程项目落地实施
        5.3.3 立足特色推进区域性民族民俗文化建设
        5.3.4 综合创新实现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第6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9)江南造园技术理论化研究(1630-193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
    三、相关文献资料与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造园技术的文本化
    第一节 明代造园技术文本化
        一、明代以前造园技术相关文献略述
        二、明代造园相关文献的比较
    第二节 清代造园技术文本化
        一、清代前期造园技术的文本
        二、清代中期和晚期造园技术的文本
    第三节 民国造园技术文本化
        一、营造学社成立和《营造学社汇刊》创刊
        二、《营造法原》成书及其历史地位
        三、《花经》出现及其科技含量
第二章 造园技术的数学化
    第一节 造园工程前期的数量化
        一、设计图表歌诀的概数思想
        二、选址方式的数量化
        三、空间布局设计的数量化
    第二节 造园工程技术的数理化
        一、地基挖掘技术的数理化
        二、营建技术的数理化
        三、装饰技术的数理化
第三章 造园技术的标准化
    第一节 原材料的标准化
        一、原材料的质量标准
        二、原材料加工的标准
    第二节 营建技术的标准化
        一、木石技术则例
        二、花木移植技术范式
        三、叠山理水技术标准
第四章 造园工匠技术传承的学科化
    第一节 园林教材的编写
        一、姚承祖编写《营造法原》教材
        二、《营造法原》与《营造法式》比较
    第二节 园林专业课程的设置
        一、晚清和民国的建筑课程设置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造园课程设置
    第三节 园林技术人才的培养
        一、技术人才的培养
        二、建筑师队伍的壮大
    第四节 学科化过程中造园工匠的变化
        一、工匠身份的变化
        二、工匠观念的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后记

(10)法国国家图书馆所编汉籍目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意义及有关研究文献综述
        1.1 论文选题意义
        1.2 有关研究文献综述
    二、论文的创新性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结果
        3.1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3.2 论文的研究结果
第一章、早期法国国家图书馆所编汉籍目录(1700-1900)
    第一节、傅尔蒙书目(1742)
        一、傅尔蒙生平简介
        二、傅尔蒙目录研究
    第二节、雷慕沙书目(1817)
        一、雷慕沙生平简介
        二、雷慕沙目录研究
    第三节、儒莲书目(1853)
        一、儒莲生平简介
        二、儒莲目录研究
第二章、第一部较成熟的汉籍目录:古郎《中韩日文书籍目录》( 1902-1911)
    第一节、编者古郎生平
    第二节、古郎目录研究
        一、有关古郎书目的着录情况研究
        二、关于古郎书目的分类情况研究
第三章、伯希和为法国国家图书馆采购汉籍的编目
    第一节、伯希和《中国书目录》(1913)
        一、伯希和生平简介
        二、伯希和目录研究
    第二节、王重民《伯希和A藏B藏目录》(1935-1939)
        一、王重民生平简介
        二、王重民目录研究
结语
附录
    一、雷慕沙目录前言
    二、古郎书目前言
    三、伯希和藏书目录前言
    四、Lesouef藏书目录前言
参考文献
    一、核心研究资料:
    二、中文参考资料:
    三、西文参考资料:
    四、网络参考资料:

四、《测绘学院学报》2002年总目录(第19卷总58~61期)(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方志中的地图及其作者考证[D]. 韩天.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D]. 丁斯甘. 兰州大学, 2021(09)
  • [3]清朝中前期对东北滨海边疆地区的边民管理政策研究[D]. 陈诗兰.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近代广东台山侨乡城镇地理初探(1840-1949年)[D]. 刘睿珺. 暨南大学, 2020(08)
  • [5]辽代春捺钵研究[D]. 梁维. 吉林大学, 2020(08)
  • [6]华严大学之研究[D]. 孙严.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鲁西北黄泛区土壤侵蚀研究 ——以聊城市东昌府区为例[D]. 张乐.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D]. 罗卫. 湘潭大学, 2019(12)
  • [9]江南造园技术理论化研究(1630-1930)[D]. 屈顺. 苏州大学, 2019(03)
  • [10]法国国家图书馆所编汉籍目录研究[D]. 王辉.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9)

标签:;  ;  ;  ;  

2002年《测绘学会学报》总目录(第19卷58-61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