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及其毒性评价

太湖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及其毒性评价

一、太湖表层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及其毒性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崔晓嫒[1](2020)在《长江中下游饮用水水源地中典型POPs的污染特征及风险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江是沿岸居民重要的饮用水源地,是我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但也是水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流域之一。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源地中痕量的持久性有机物(POPs)成为民众关注的问题。POPs是一类具有持久性、高毒性、难降解和长距离传输,在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目前沉积物中的POPs已成为水源中的污染来源。本研究在长江中下游的各饮用水源地的取水口采集水样和沉积物,对历史上曾广泛应用现在环境中检出率和污染水平较高的多环芳烃(PAHs)、有机氯(OCPs)和多氯联苯(PCBs)进行污染特征和风险评价,为保护和改善长江生态环境,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实验室建立的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检测方法,对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行分析。在进行方法的初始精密度和回收率达到质控要求后,对水样、沉积物和悬浮颗粒物中的PCBs,OCPs、PAH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氯联苯(PCBs)在水、沉积物和悬浮颗粒物中的浓度分别为0.04–11.0 ng·L-1(中值为2.18 ng·L-1,检出率为100%),0.33–69 ng·g-1干重(2.56 ng·g-1,100%),0.72–153ng·L-1(8.41 ng·L-1,100%)。指示性多氯联苯检出率较高的为PCB28和PCB118;二恶英类多氯联苯中PCB118在三相中均有检出。水体中PCBs主要以二氯代和四氯代的PCBs为主;沉积物以二氯代到六氯代PCBs为主;悬浮颗粒物中以四氯代PCBs为主。对其迁移转化进行分析表明,三种介质中的PCBs未达到平衡。生态风险评价显示长江中下游水源地水中的多氯联苯没有致癌与非致癌风险,沉积物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有机氯农药(OCPs)在水、沉积物、悬浮颗粒物中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31–5.39ng·L-1(1.99 ng·L-1,100%),0.52–93.0 ng·g-1干重(2.73 ng·g-1,100%),0.23–11.4ng·L-1(0.63 ng·L-1,100%)。将该区域与国内外其他流域进行对比,表明长江中下游水源地中OCPs的污染处于中等污染水平。水体和沉积物中的主要污染为α-HCH和β-HCH,但悬浮颗粒物中HCHs的检出率较低;三相中的HCHs,DDTs,Pe CB在三种介质中未达到平衡。在水体中的有机氯农药不存在致癌与非致癌风险,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生态风险处于较低水平。多环芳烃(PAHs)浓度分别为36.7-151 ng·L-1(82.4 ng·L-1,100%),189-7956ng·g-1干重(761 ng·g-1,100%)。与其它地区进行对比,该地区多环芳烃的污染程度处于中等污染水平。16类多环芳烃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有较大差异,水中以三环和四环类PAHs为主,沉积物主要以四环类PAHs为主。对其污染来源进行分析,水体中污染来源主要为煤与木炭等燃烧,而沉积物中主要来源为石油类产品的高温热解等。长江下游水源地水中不存在致癌与非致癌风险,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

邵海洋[2](2018)在《上海市水体和沉积物中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水平、来源分析和风险评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人口急剧增长和工业高速发展导致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已经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作为人类集中的聚居地区,上海市水体和沉积物中的SVOCs污染程度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因此对上海市水体和沉积物中SVOCs的污染水平和特征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意义。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通常包括农药类、邻苯二甲酸酯类、多环芳烃类、苯胺类、多氯联苯类和苯酚类等,在环境空气和水中普遍存在,其理化性质不一,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十分复杂。很多的SVOCs化合物已经被美国环保署(USEPA)列为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本研究对上海水体和沉积物样品中的典型SVOCs的污染水平、空间分布、组成特征、污染来源和潜在风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解析上海市水体和沉积物中典型SVOCs的污染状况和潜在风险,为上海地区不同环境介质间SVOCs的迁移转化提供数据基础,也为我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水体和沉积物样品中痕量SVOCs的检测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水体和沉积物样品中90种SVOCs的固相膜萃取条件和加速溶剂萃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固相膜萃取选择HLB固相萃取膜,体积比为1:1的二氯甲烷/丙酮混合溶剂作为洗脱溶剂;加速溶剂萃取萃取温度选择100℃,萃取溶剂选择二氯甲烷/丙酮混合溶剂,并将优化后的SPME法和LLE法,ASE法和SE法进行了比较,最终选择SPME法和ASE法作为了水样和沉积物样品的前处理方法。(2)上海市水体和沉积物中主要SVOCs的浓度水平、空间分布和组成特征。SVOCs在上海水体和沉积物中普遍存在,典型几类SVOCs都有检出。水相中SVOCs总量变化范围为1.47μg/L-19.5μg/L,沉积物中SVOCs总量变化范围为2.38-9.48 mg/kg。四条河域水体和沉积物中SVOCs总污染水平处于同一数量级,浓度水平整体不高,淀山湖相对较低。(1)水体中Σ20OCPs的总浓度范围在0.049-0.274μg/L之间,平均浓度为0.123μg/L。所有的点位中OCPs主要组成成分都为HCH,一些点位HCHs总量占到总OCPs浓度50%以上,其中α-HCH和β-HCH是HCHs的主要组成;Σ19PAHs的总浓度范围为0.216-0.992μg/L,平均浓度为0.516μg/L。2-3环的低环PAHs是19种PAHs的主要成分,整体上呈现PAHs含量以2环>4环>3环>5环>6环的顺序递减;Σ6PAEs总量变化范围为0.425-16.4μg/L,三条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浓度整体呈上升趋势,淀山湖中PAEs浓度水平较低,6种PAEs的平均浓度按照DBP>BBP>DOP>DEP>DMP>DNOP的顺序递减。(2)沉积物中Σ20OCPs的总浓度范围在4.82-24.7μg/kg之间,平均浓度为11.6μg/kg,占Σ90SVOC总浓度的0.229%,所有点位中OCPs主要组成成分为DDTs、甲氧氯、HCHs,分别占到Σ20OCPs总浓度的28.9%、21.7%、17.1%;Σ19PAHs含量范围是0.477 mg/kg-3.65 mg/kg,平均值是1.76 mg/kg,2-3环的低环PAHs和4-6环的高环PAHs所占比例相差不多,6环PAHs含量最低;Σ6PAEs总量变化范围为0.302-2.93 mg/kg,Σ6PAEs总浓度占Σ90SVOCs总浓度22.2%。其中,DBP所占比例最高,其总浓度占6种PAEs总浓度为54.8%,6种PAEs的平均浓度按照DBP>BBP>DOP>DEP>DMP>DNOP的顺序递减。(3)上海市水体和沉积物中主要SVOCs的来源分析。(1)水体中DDT为DDTs的主要成分,新近使用还没有降解的DDT农药占主导,水体中HCHs部分来自于工业HCHs,部分来自于林丹,γ-氯丹在所有采样点均未检出,环氧七氯和七氯的检出率以及残留浓度大体一致,说明OCPs来源于“旧”源;水体中的Flu/(Flu+Pyr)比值变化范围为0.038-0.707,均值为0.298,Ant/(Ant+Phe)比值变化范围为0-0.294,均值为0.088,可知水体中的PAHs污染主要来源为石油;水体中6种母体PAEs共提取2类主成分,其中第一主成分(PC1)包括DBP、DMP和DNOP,方差贡献率为54.4%,这三种PAEs中DBP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可认为第一主成分反映了生活污水的排放。第二主成分(PC2)因子载荷较高的有DOP、BBP和DEP,BBP和DOP占主要成分,其中浓度大小BBP>DOP>DEP,主成分二反映了工农业对PAEs的贡献。(2)表层沉积物中(DDD+DDE)/DDT的浓度比值大多大于1,可见DDTs主要来自于历史残留,γ-HCH/α-HCH的值在0-5.83之间变动,平均值为0.734,同时沉积物中检测到较高含量的甲氧氯、狄氏剂、艾氏剂和β-硫丹,表明上海市沉积物中的OCPs污染主要来自于历史应用导致的残留;沉积物中Flu/(Flu+Pyr)比值变化范围为0.235-0.614,均值为0.442;Ant/(Ant+Phe)比值变化范围为0.094-0.562,均值为0.292,说明上海市沉积物中的PAHs污染主要来自于燃烧;沉积物中6种母体PAEs共提取2类主成分,其中第一主成分(PC1)包括DBP、DEP、BBP和DOP,方差贡献率为53.9%,反映了工业污水的排放来源;第二主成分(PC2)因子载荷较高的有DBP、DMP和DNOP,方差贡献率为19.5%,认为第二主成分反映了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农业中塑料用品的雨水冲刷。(4)上海市水体和沉积物中主要SVOCs的风险评价。(1)上海市水体中OCPs、PAHs和PAEs饮水途径的风险值远远高于洗浴途径,女性健康风险值高于男性,受到OCPs污染的危害更大。所有监测点位水体中OCPs引起的引起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均不明显;苯并(a)芘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要高于其他种类多环芳烃1-2数量级,其健康风险不容忽视;DBP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要高于其他种类PAEs,其健康风险值得关注。(2)上海市水体表层沉积物中所有OCPs暂不具有持续生态风险,只具有偶尔的生态风险,狄氏剂在30个点位的所有检出浓度均处于ERL和ERM之间,产生的生态风险概率最高;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整体上暂不具有持续生态风险,低环多环芳烃大于高环多环芳烃,芴和苊烯超过ERL的点位比例最高,其生态风险值得关注;DMP、DEP和DBP的对于水环境中三种不同的物种均不具有生态风险,而BBP的RQ值均有点位超过1,生态风险不容忽视。

刘梦琳[3](2016)在《淮河上游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文中提出多环芳烃(PAHs)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类有毒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各种不完全燃烧过程(化石燃料、生物质、炼焦等),具有持久性、长距离迁移性、毒性、致癌性、诱变性和生物累积性,从而对水体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淮河是我国七大河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水域,也是信阳饮用水源地。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淮河水体中PAHs的分布和来源的研究且主要是在淮河中下游,而对PAHs的季节性分布特征、污染历史与变化趋势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在枯水期(2013年12月)、平水期(2014年4月)和丰水期(2014年8月)对淮河上游(干流、支流和水库)进行了样品的采集,系统地分析了淮河上游水体(水相、悬浮相和表层沉积物)中PAHs在不同采样期的浓度分布、组成特征和来源,研究了PAHs与沉积物中有机碳、黑炭之间的相关性,并运用概率风险评估法评价了PAHs对水体生物的联合生态风险。该研究弥补了对淮河上游水体中PAHs季节分布研究的不足,为淮河水体的污染控制、PAHs数据库的建立和生态修复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资料。同时根据柱芯沉积物的记录作用,利用同位素定年方法,第一次高分辨地研究了淮河上游PAHs的污染历史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淮河上游水相PAHs的总浓度范围是79.94421.07 ng/L,平均值为140.37 ng/L,3环PAHs所占比重较大;悬浮物中PAHs总浓度范围是268.122816.90 ng/g,平均值是986.13 ng/g,2环PAHs所占比重较大。与国内外其他河流相比,淮河上游水和悬浮物中PAHs的污染属于中等偏低。季节变化表现为水相中PAHs的含量是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且均以3环PAHs为主;悬浮物中PAHs的含量是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三个采样期都是2环PAHs所占比重最大,异构体比值蒽/(蒽+菲)、荧蒽/(荧蒽+芘)表明水和悬浮物中PAHs在三个采样期均来自于石油和木材、煤燃烧的混合源。淮河上游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浓度范围是3.96379.27 ng/g,平均值是65.29 ng/g,主要是以4环PAHs为主,与国内外河流相比,本研究处于较低水平。季节变化表明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含量是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主要是4环PAHs,而在丰水期则以3环PAHs为主。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法(PCA/MLR)显示: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来源在三个采样期均是以化石燃料的燃烧为主,贡献率分别是60.33%(枯)、57.92%(平)和69.71%(丰)。PAHs浓度和TOC、BC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在枯水期和丰水期,PAHs浓度和TOC、BC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而在平水期,PAHs浓度和TOC、BC之间有显着性相关。根据柱芯沉积物的记录作用,采用同位素(210Pb和137Cs)定年方法,第一次高分辨地分析了淮河上游PAHs的污染历史与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从19122014年,柱芯沉积物的浓度变化范围是2.3121.86 ng/g,平均沉积速率是0.58 cm/年。柱芯沉积物中PAHs浓度的垂直变化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一致,并在上世纪70年代末,浓度呈快速增长趋势。组成特征表明低环PAHs不断减少而高环PAHs不断增加,反映了淮河地区经济从农业向工业转变的过程。相关性分析显示TOC和BC的含量对PAHs的浓度有一定的影响。PCA/MLR显示PAHs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且贡献率为是60.12%。采用概率密度重叠面积法和安全阈值法评价了淮河上游水体中ΣPAH7对水生生物的联合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淮河上游水相、悬浮物和沉积物中ΣPAH7对水生生物有一定的风险,风险大小是沉积物相>悬浮物相>水相,对于不同季节风险大小,水相是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悬浮物和沉积物均是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与2007年淮河上游沉积物中PAHs对水生生物的风险相比,本研究的风险较低。

朱洁羽,王栋,王远坤,王腊春,陈军,黄卫,曾德彪,姜丽丽,刘登峰[4](2016)在《太湖流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征分析和生态与健康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近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对太湖流域三类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PAHs、有机氯农药OCPs和多氯联苯PCBs)进行特征分析、生态风险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价.根据太湖流域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现场采样分析数据和其他地区历史数据,对三类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开展了特征分析和溯源分析;依据USEPA沉积物环境质量标准进行了PAHs、OCPs和PCBs的生态风险评价;应用USEPA暴露计算方法加以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沉积物中PAHs主要来源为燃烧;OCPs主要来源为土壤;PCBs主要来源为工厂排污;PAHs、OCPs和PCBs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均较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较好,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较低.

暴志蕾[5](2016)在《长三角地区饮用水源地有机污染物特征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长江入海的地方,是我国的第一大经济区。但随着多年来废污水的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使得长三角地区的江、河、湖泊的污染日趋严重,而长江沿线分布着多个饮用水源地。饮用水安全一直是民众和政府关注的民生工程,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用水源地中微量和痕量污染物的污染水平已成为目前公众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采集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类型水源地的水和沉积物,并选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有机氯农药(OCPs)和多环芳烃(PAHs)等典型污染物进行污染特征和风险分析的研究。首先建立了水和沉积物中VOCs、 OCPs、 PAHs的实验室分析方法。(1)水中54种VOCs的吹扫捕集-气相色谱-低分辨质谱(GC-MS)法,方法检出限为0.13-409ng-L-1,在加标浓度为0.6μg·L-1、 6μg·L-1、 30μg·L-l时的回收率分别为96.9-106%(RSD%=3.8%, n=5),97.8-107%(RSD%=3.6%, n=5),97.7-100%(RSD%=1.0%, n=5). (2)水和沉积物中OCPs的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一高分辨质谱(HRGC-HRMS)法,水和沉积物中OCPs的检出限分别为0.06-1.9pg·L-1、 0.03-0.95pg·g-1,水中加标浓度为1ng·L-1时的回收率为87-99%(RSD%=5.3%, n=4),沉积物在加标浓度为0.5 ng·g-1时的回收率为64-97%(RSD%=13.6%,n=4)。(3)水和沉积物中PAHs的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一高分辨质谱(]RGC-HRMS)法,水和沉积物中PAHs的方法检出限为1.4-3.2pg·L-1、0.7-1.6pg·g-,水中加标浓度为1 nng·L"1时的回收率为89-97%(RSD%=3.6%,n=4),沉积物在加标浓度为0.5 ng·g-1时的回收率为69-98%(RSD%=12.1%, n=4)。在建立方法的基础上,于2015年4月,采集了长江、太湖、钱塘江、嘉兴、黄浦江等水源地取水口的水和沉积物,进行了VOCs、OCPs、PAHs的定性定量分析。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实验结果表明,水体中VOCs的浓度范围507-42317ng·L-1,中值为1424 ng-L-1;主要污染物为二氯甲烷、氯仿、苯、1,2-二氯乙烷、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检出率为100%。VOCs的污染浓度依次为太湖地区>钱塘江≈嘉兴地区>长江,湖泊型水源地太湖的含量远高于河流型水源地。水源地中检出的VOCs的含量都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标准中规定的限值,根据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计算,测定水源地的VOCs的非致癌风险都没有超过可接受水平1,致癌风险也远低于可接受水平10-6,表明长三角地区水体中的VOCs污染对人类健康不存在致癌和非致癌风险。水和沉积物中OCPs的测定结果表明:测定的22种OCPs总量,水中的浓度范围为1.48-341 ng-L-1,沉积物中的浓度范围0.46-93 ng·g-1干重,水和沉积中OCPs的检出率和污染水平的趋势是一致的。沉积物中测定的22种OCPs都有检出,滴滴涕(DDTs)、六氯苯、六六六(BHCs)、五氯苯的检出率为100%;有机氯污染水平依次为:为嘉兴河网(浓度范围为1.71-61ng·g-1,中值为12.4 ng·g-1)>长江下游(浓度范围为0.46-93ng·g-1,中值为8.59ng·g-1)>钱塘江(浓度范围为1.02-69 ng·g-1,中值为8.1ng·g-1)>太湖(浓度范围为1.76-8.65 ng·g-1,中值为3.53ng·g-1). DDT及其降解产物的浓度与其他地区的含量相当。依据DDTs 和 BHCs的同分异构体比值的变化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对污染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嘉兴河网主要以氯丹、九氯和六六六为主要污染特征,该地区有氯丹的使用和六六六的历史残留。钱塘江主要以BHCs、氯丹和DDTs为主要污染特征,有林丹的输入。太湖主要污染特征为DDTs 和 BHCs,并有新源输入。 长江下游主要以o, p’-DDT和BHCs为污染特征, 有些采样点表明有三氯杀螨醇的使用,六六六为历史残留。对长三角地区水源地沉积物进行生态评价发现,滴滴涕类有机氯农药存在潜在生态风险,其中DDTs具有潜在生态风险的采样点占74%,具有生态风险的采样点占2%。水和沉积物中PAHs的测定结果表明:测定的16种PAHs总量,水中的浓度范围4.26-406ng-L-1,沉积物中的浓度范围139-7955ng·百1干重,水和沉积物中PAHs的污染水平趋势不同。测定的16种PAHs在沉积物中都有检出,总量的污染水平依次为:嘉兴(浓度范围为139-3109ng·茸1,中值为1281nng·g-1)>长江(浓度范围为189-7955ng·g-1,中值为747ng·g-1)>太湖(浓度范围为597-2467ng·g-1,中值为807nng·g‘1)>钱塘江(浓度范围为186-2230ng·g-1,中值为500ng·g-1)。太湖和长江沉积物中的主要污染物为芘,钱塘江和嘉兴沉积物中的主要污染物为菲、荧葸。污染源解析表明,嘉兴、太湖、长江、黄浦江地区多环芳烃的污染主要来自于煤炭燃烧,钱塘江主要来源于木柴燃烧。长三角地区多环芳烃的污染水平在国内处于中等水平,对长三角地区水源地沉积物进行生态评价发现,芴具有潜在生态风险的采样点占89%的,其他物质的含量只有个别点位存在潜在风险,总的来说,长三角地区的多环芳烃存在着潜在的风险。

赵学强,袁旭音,李天元,王兵,陈红燕[6](2015)在《环太湖河流沉积物中PAHs的空间分布、毒性及源解析》文中研究说明对环太湖41条河流表层沉积物中16种美国环保署优先控制的PAHs含量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毒性和来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PAHs浓度范围为382.52 268.7 ng·g-1,平均值为1 056.6 ng·g-1,其中TEQBa P的浓度为36.3224.0 ng·g-1,平均值为98.8 ng·g-1;PAHs浓度的高值区出现在太湖西北部河流,其中龙游河(TR8)最高,漕桥河(TR10)次之。利用分子比值法和正定矩阵模型(PMF)对PAHs的来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知,汽油、柴油燃烧对环太湖河道表层沉积物中PAHs贡献最大(44.6%),其次为煤炭燃烧(39.1%)和生物质燃烧(16.3%);使用PMF-TEQ(正定矩阵模型和毒性当量)定量计算3种源对PAHs毒性(TEQBa P)的贡献,结果表明化石燃料燃烧的贡献最大。

谷超,袁培耘,梁隆超,陈卓[7](2014)在《阿哈水库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及生态风险评价》文中认为为了解阿哈水库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情况,采用加速溶剂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阿哈水库表层沉积物中PAHs进行检测分析,并运用效应区间低、中值法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在美国环境保护署(EPA)优控的16种PAHs中,阿哈水库表层沉积物中共检出15种,总含量介于107.6142.1ng/g,平均值为119.9ng/g,以3环芳烃为主,主要来源于石油类污染。阿哈水库沉积物中PAHs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处于较低风险水平,仅苊含量介于生态风险效应区间低值(ERL)和中值(ERM)之间,存在潜在生态风险。

李艳静,汪光,李开明,陈中颖,陆俊卿,刘晓伟[8](2014)在《潭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文中提出为分析潭江沉积物的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来源,评估其生态风险,对潭江15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单体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沉积物多环芳烃总含量范围为57.11 563.6 ng/g,平均值为550.5 ng/g。整体来看,潭江沉积物多环芳烃污染处于中等偏污染水平。多环芳烃组成以46环为主。潭江沉积物同时受到相邻区域远距离迁移和本地燃烧源很大程度的影响,此外石油排放也是中下游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重要来源。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除最下游的采样点15外,潭江各采样点风险均较低,但是在部分采样点某些多环芳烃含量超过了效应区间低值(ERL),可能存在着对生物的潜在危害。

员晓燕,杨玉义,李庆孝,王俊[9](2013)在《中国淡水环境中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污染现状与分布特征》文中认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因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而成为倍受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水环境是POPs的主要环境归宿之一,研究淡水环境中POPs污染对于了解POPs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水体、沉积物及水生生物3种介质,系统总结了POPs在中国部分淡水环境中的污染水平及其可能的来源,提出了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宁怡,柯用春,邓建才,胡维平,高俊峰,赵振华[10](2012)在《巢湖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来源》文中研究说明于2010年,采用野外采样调查、色谱分析与统计比较的方法,研究巢湖表层沉积物中27个采样点中多环芳烃(PAHs)分布特征及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巢湖表层沉积物中检测出的14种优控PAHs总浓度为116.0~2832.2 ng/g(DW),平均值为898.9±791.0 ng/g(DW).多环芳烃组成主要以5~6环PAHs为主,占总量的32%~58%.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与PAHs总量呈现良好相关性.利用蒽/(蒽+菲)与苯并[a]蒽/(苯并[a]蒽+屈)比值法对PAHs来源进行解析得出,巢湖表层沉积物中PAHs主要来源为燃烧源.与国内其它水体PAHs含量对比表明,巢湖沉积物中PAHs污染处于中等水平.生态风险评估得出南淝河表层沉积物中PAHs存在生态风险,其它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PAHs生态风险均较低.

二、太湖表层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及其毒性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湖表层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及其毒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长江中下游饮用水水源地中典型POPs的污染特征及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多氯联苯
        1.1.1 多氯联苯的理化性质
        1.1.2 多氯联苯的毒性
        1.1.3 多氯联苯的来源
        1.1.4 多氯联苯的环境行为
        1.1.5 多氯联苯的研究现状
    1.2 有机氯农药
        1.2.1 有机氯农药
        1.2.2 有机氯农药的毒性
        1.2.3 有机氯农药的来源
        1.2.4 有机氯农药的环境行为
        1.2.5 有机氯农药的研究现状
    1.3 多环芳烃
        1.3.1 多环芳烃的理化性质
        1.3.2 多环芳烃的毒性
        1.3.3 多环芳烃的来源
        1.3.4 多环芳烃的环境行为
        1.3.5 多环芳烃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
    2.1 样品采集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样品前处理
    2.4 同位素稀释法
        2.4.1 同位素稀释法校准
        2.4.2 同位素稀释法的定性
        2.4.3 同位素稀释法的定量
    2.5 内标法
        2.5.1 内标法校准
        2.5.2 内标法定量
    2.6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2.7 相关公式
        2.7.1 迁移与转化
        2.7.2 致癌与非致癌风险
3 长江中下游水源地中的多氯联苯
    3.1 水体中的多氯联苯
        3.1.1 水体中多氯联苯的污染水平
        3.1.2 水体中多氯联苯的分布特征
        3.1.3 水体中多氯联苯的风险评价
    3.2 沉积物中的多氯联苯
        3.2.1 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污染水平
        3.2.2 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分布特征
        3.2.3 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风险评价
    3.3 悬浮颗粒物中的多氯联苯
        3.3.1 悬浮颗粒物中多氯联苯的污染水平
        3.3.2 悬浮颗粒物中多氯联苯的分布特征
    3.4 多氯联苯在多介质中的迁移转化
    3.5 多氯联苯的源解析
4 长江中下游水源地中的有机氯农药
    4.1 水体中的有机氯农药
        4.1.1 水体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水平
        4.1.2 水体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特征
        4.1.3 水体中有机氯农药的风险评价
    4.2 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
        4.2.1 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水平
        4.2.2 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特征
        4.2.3 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风险评价
    4.3 悬浮颗粒物中的有机氯农药
        4.3.1 悬浮颗粒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水平
        4.3.2 悬浮颗粒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特征
    4.4 有机氯农药在多介质中的迁移转化
    4.5 有机氯农药的源解析
5 长江中下游水源地的多环芳烃
    5.1 水体中的多环芳烃
        5.1.1 水体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水平
        5.1.2 水体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5.1.3 水体中多环芳烃的风险评价
    5.2 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
        5.2.1 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水平
        5.2.2 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5.2.3 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风险评价
    5.3 多环芳烃在水和沉积物中的迁移转化
    5.4 多环芳烃的源解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上海市水体和沉积物中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水平、来源分析和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半挥发性有机物概述
        1.1.1 有机氯农药类(OCPs)
        1.1.2 多环芳烃类(PAHs)
        1.1.3 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
        1.1.4 苯胺类酚类(Anilines、phenols;phenoliccompounds)
        1.1.5 苯系物类(BTEX)
    1.2 环境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及归趋
    1.3 环境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环境中SVOCs的分析方法
        1.4.1 前处理方法
        1.4.2 样品的分析测试方法
    1.5 课题来源、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方案
    2.1 样品的采集
        2.1.1 采样区域
        2.1.2 样品采集
    2.2 实验方案
        2.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样品前处理
        2.2.4 仪器分析方法
    2.3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
        2.3.1 检出限、精密度和准确度
        2.3.2 空白试验、平行试验和加标试验
        2.3.3 其他质量控制
    2.4 数据处理方法
        2.4.1 检测数据处理
        2.4.2 源解析方法和风险评估模型
第三章 水体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
    3.1 引言
    3.2 水体中半挥发性有机物前处理方法的确定
        3.2.1 固相膜萃取萃取条件的确定
        3.2.2 固相膜萃取和其他萃取方式的比较
    3.3 水体中半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水平和组成特征
        3.3.1 水体中OCPs的分布和组成特征
        3.3.2 水体中PAHs的分布和组成特征
        3.3.3 水体中PAEs的分布和组成特征
        3.3.4 水体中苯胺、苯酚的分布和组成特征
        3.3.5 水体中苯系物和其他SVOCs的浓度水平和空间分布
    3.4 水体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解析
        3.4.1 水体中OCPs的来源解析
        3.4.2 水体中PAHs的来源解析
        3.4.3 水体中PAEs的来源解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沉积物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
    4.1 引言
    4.2 沉积物中半挥发有机物前处理方法的确定
        4.2.1 加速溶剂萃取条件的确定
        4.2.2 加速溶剂萃取和传统萃取方式的比较
    4.3 沉积物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和组成特征
        4.3.1 沉积物中OCPs的分布和组成特征
        4.3.2 沉积物中PAHs的分布和组成特征
        4.3.3 沉积物中PAEs的分布和组成特征
        4.3.4 沉积物中苯胺、苯酚的分布和组成特征
        4.3.5 沉积物中苯系物和其他SVOCs的浓度水平和空间分布
    4.4 沉积物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解析
        4.4.1 沉积物中OCPs的来源解析
        4.4.2 沉积物中PAHs的来源解析
        4.4.3 沉积物中PAEs的来源解析
    4.5 沉积物中SVOCs和TOC的相关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体及沉积物中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性和风险评价
    5.1 前言
    5.2 水体和沉积物中SVOCs浓度的对比研究
    5.3 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比较
        5.3.1 水体和沉积物中OCPs的国内外浓度水平比较
        5.3.2 水体和沉积物中PAHs的国内外浓度水平比较
        5.3.3 水体和沉积物中PAEs的国内外浓度水平比较
    5.4 上海水体和沉积物中典型SVOCs的风险评价
        5.4.1 上海市水体和沉积物中OCPs的风险评价
        5.4.2 上海市水体和沉积物中PAHs的风险评价
        5.4.3 上海市水体和沉积物中PAEs的风险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本文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参加课题与科研成果
致谢-2018

(3)淮河上游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PAHs的基本理化性质
    1.3 PAHs的研究进展
        1.3.1 水体中PAHs的研究进展
        1.3.2 沉积物中PAHs的研究进展
        1.3.3 PAHs污染历史及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品的采集
    2.3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1 实验试剂
        2.3.2 实验仪器
    2.4 PAHs的测定
        2.4.1 样品的预处理
        2.4.2 测定方法
        2.4.3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2.5 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分析测定方法
        2.5.1 总有机碳(TOC)
        2.5.2 黑炭(BC)
    2.6 ~(137)Cs和~(210)Pb的测定
第三章 淮河上游水和悬浮物中PAHs的污染特征
    3.1 水和悬浮物中PAHs的分布及组成特征
        3.1.1 水相PAHs的分布
        3.1.2 水相PAHs的组成特征
        3.1.3 悬浮物中PAHs的分布
        3.1.4 悬浮物中PAHs的组成特征
    3.2 与其他河流中PAHs的比较
        3.2.1 与其他河流水相中PAHs的含量的比较
        3.2.2 与其他河流悬浮物中PAHs的含量的比较
    3.3 水和悬浮物中PAHs的季节变化特征
        3.3.1 水相PAHs的季节变化特征
        3.3.2 悬浮物中PAHs的季节变化特征
    3.4 不同季节水和悬浮物中PAHs的组成特征及来源解析
        3.4.1 不同季节水和悬浮物中PAHs的组成特征
        3.4.2 不同季节水和悬浮物中PAHs的来源解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淮河上游沉积物中PAHs的污染特征与沉积记录
    4.1 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分布及组成特征
        4.1.1 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分布
        4.1.2 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组成特征
    4.2 与其他河流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比较
    4.3 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季节变化特征
    4.4 不同季节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组成特征及来源解析
        4.4.1 不同季节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组成特征
        4.4.2 不同季节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来源解析
    4.5 不同季节表层沉积物中PAHs与TOC、BC之间的相关性
        4.5.1 不同季节表层沉积物中PAHs与TOC的相关性
        4.5.2 不同季节表层沉积物中PAHs与BC的相关性
    4.6 PAHs的沉积记录
        4.6.1 沉积时间的确定
        4.6.2 PAHs的总量垂直分布
        4.6.3 柱芯沉积物中PAHs与TOC、BC之间的关系
        4.6.4 柱芯沉积物中PAHs的组成变化
        4.6.5 柱芯沉积物中PAHs的来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淮河上游PAHs的生态风险评价
    5.1 生态风险概述
        5.1.1 风险表征方法
        5.1.2 毒性数据的选取
        5.1.3 暴露浓度
    5.2 不同季节水相中PAHs的生态风险评价
        5.2.1 概率密度重叠面积法
        5.2.2 安全阈值法
    5.3 不同季节悬浮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评价
        5.3.1 概率密度重叠面积法
        5.3.2 安全阈值法
    5.4 不同季节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评价
        5.4.1 概率密度重叠面积法
        5.4.2 安全阈值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太湖流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征分析和生态与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太湖流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征分析和溯源分析
    1.1太湖流域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征分析和溯源分析
    1.2 太湖流域其他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征分析和溯源分析
        1.2.1 太湖流域多环芳烃(PAHs)特征分析和溯源分析
        1.2.2太湖流域有机氯农药(OCPs)特征分析和溯源分析
        1.2.3太湖流域多氯联苯(PCBs)特征分析和溯源分析
2 太湖流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
    2.1太湖流域多环芳烃(PAHs)生态风险评价
        (1)太湖流域PAHs总量生态风险较低
        (2)太湖流域PAHs单体生态风险也较低.
    2.2太湖流域有机氯农药(OCPs)生态风险评价
    2.3 太湖流域多氯联苯(PCBs)生态风险评价
3 太湖流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
    3.1健康危害风险模型
        (1)致癌物所致健康危害风险如下计算:
        (2)非致癌物所致健康危害风险如下计算:
    3.2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参数
    3.3太湖流域健康风险评价
4 结论

(5)长三角地区饮用水源地有机污染物特征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引言
    1.1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1.1.1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理化性质
        1.1.2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1.1.3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1.1.4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来源
        1.1.5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1.1.6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
    1.2 有机氯农药
        1.2.1 有机氯农药的理化性质
        1.2.2 有机氯农药的环境行为
        1.2.3 有机氯农药的危害
        1.2.4 有机氯农药的污染来源
        1.2.5 有机氯农药的研究进展
        1.2.6 有机氯农药的分析方法
    1.3 多环芳烃
        1.3.1 多环芳烃的理化性质
        1.3.2 多环芳烃的环境行为
        1.3.3 多环芳烃的危害
        1.3.4 多环芳烃的污染来源
        1.3.5 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1.3.6 多环芳烃的分析方法
2 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饮用水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分析方法
        2.1.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1.2 材料与方法
        2.1.3 仪器分析条件
        2.1.4 质量控制/质量保证
        2.1.5 结果和讨论
    2.2 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水体及沉积物中有机氯方法的建立
        2.2.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2.2 材料与方法
        2.2.3 样品处理
        2.2.4 仪器分析条件
        2.2.5 质量控制/质量保证
        2.2.6 结果和讨论
    2.3 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水体及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方法的建立
        2.3.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3.2 材料与方法
        2.3.3 样品处理
        2.3.4 仪器分析条件
        2.3.5 质量控制/质量保证
        2.3.6 结果和讨论
3 长三角地区水体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水平及风险评价
    3.1 长三角地区采样点的分布
    3.2 长三角地区水体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研究
        3.2.1 长三角地区水体样品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水平与分布特征
        3.2.2 长三角地区水体样品中挥发性有机物的风险评价
4 长三角地区水体、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水平及风险评价
    4.1 沉积物粒径、有机质的测定
    4.2 长三角地区水体、沉积物样品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研究
        4.2.1 水体中有机氯的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
        4.2.2 沉积物中有机氯的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
        4.2.3 水体中、沉积物中有机氯的污染水平的关系
        4.2.4 长三角地区不同类型饮用水源地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源解析
        4.2.5 长三角地区不同类型饮用水源地水体、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风险评价
5 长三角地区水体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水平及风险评价
    5.1 长三角地区水体、沉积物样品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研究
        5.1.1 水体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
        5.1.2 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
        5.1.3 水体中、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水平的关系
        5.1.4 长三角地区不同类型饮用水源地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源解析
        5.1.5 长三角地区不同类型饮用水源地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风险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环太湖河流沉积物中PAHs的空间分布、毒性及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标准品与试剂
    1.3 样品预处理
    1.4 分析条件与质量控制
    1.5 数据分析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环太湖河流沉积物中 PAHs 的空间分布
    2.2 PAHs 的毒性
    2.3 PAHs 和 TEQBa P的源解析
        2.3.1 PAHs 的源解析
        2.3.2 TEQBa P的源解析
3 结论

(7)阿哈水库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及生态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1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1.2样品的提取与纯化
    1.3样品分析
    1.4 PAHs的生态风险评价
    1.5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 结果与分析
    2.1 阿哈水库表层沉积物中PAHs含量及分布特征
    2.2 阿哈水库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来源
    2.3 阿哈水库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评价
3 结论与讨论

(8)潭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样品采集
    1.2 样品预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环芳烃污染状况与分布特征
    2.2 多环芳烃的污染来源分析
    2.3 多环芳烃生态风险评价
3 结论

(9)中国淡水环境中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污染现状与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含量与分布
    1.1 水体中多环芳烃 (PAHs) 的分布
    1.2 水体中多氯联苯 (PCBs) 的分布
    1.3 水体中有机氯农药 (OCPs) 的分布
2 沉积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含量与分布
    2.1 沉积物中多环芳烃 (PAHs) 的分布
    2.2 沉积物中多氯联苯 (PCBs) 的分布
    2.3 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 (OCPs) 的分布
    2.4 沉积物中多溴联苯醚 (PBDEs) 的分布
3 水生生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
    3.1 水生生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 的污染状况
    3.2 水生生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 的分布特征
4 结论与展望

(10)巢湖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来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1 样品采集
    2.2 样品预处理
    2.3 仪器条件
    2.4 质量控制与保证
3 结果与讨论
    3.1 PAHs的空间分布及组成特征
    3.2 河口至湖心表层沉积物中PAHs分布特征
    3.3 多环芳烃的来源
    3.4 巢湖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污染水平
    3.5 巢湖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评估
4 结论

四、太湖表层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及其毒性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江中下游饮用水水源地中典型POPs的污染特征及风险分析[D]. 崔晓嫒.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上海市水体和沉积物中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水平、来源分析和风险评估[D]. 邵海洋. 上海大学, 2018(06)
  • [3]淮河上游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D]. 刘梦琳. 河南师范大学, 2016(05)
  • [4]太湖流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征分析和生态与健康风险评价[J]. 朱洁羽,王栋,王远坤,王腊春,陈军,黄卫,曾德彪,姜丽丽,刘登峰.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6(02)
  • [5]长三角地区饮用水源地有机污染物特征分析研究[D]. 暴志蕾.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2)
  • [6]环太湖河流沉积物中PAHs的空间分布、毒性及源解析[J]. 赵学强,袁旭音,李天元,王兵,陈红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02)
  • [7]阿哈水库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及生态风险评价[J]. 谷超,袁培耘,梁隆超,陈卓. 河南农业科学, 2014(10)
  • [8]潭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J]. 李艳静,汪光,李开明,陈中颖,陆俊卿,刘晓伟.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4(02)
  • [9]中国淡水环境中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污染现状与分布特征[J]. 员晓燕,杨玉义,李庆孝,王俊. 环境化学, 2013(11)
  • [10]巢湖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来源[J]. 宁怡,柯用春,邓建才,胡维平,高俊峰,赵振华. 湖泊科学, 2012(06)

标签:;  ;  ;  ;  ;  

太湖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及其毒性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