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远集团十大新闻

2000年中远集团十大新闻

一、中远集团2000年十大新闻(论文文献综述)

鲍金见[1](2021)在《低碳视角下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评价研究 ——以中远海运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交通运输业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作为我国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在监测与管理上存在诸多困难,且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承诺到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设定绝对上限,提出与新碳排放达峰目标相衔接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故而本文将在低碳视角下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各种方法的比较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研究其绿色发展水平。首先,本文对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近年来,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规模发展迅速,船舶运力及集装箱港口吞吐量增长较快。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时空上存在差异不均衡,存在诸多问题。然后对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状况与碳排放状况进行近似测算,得出我国近10年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一直呈现增长态势的结果。其次,确定评价指标,并构建评价模型。为了科学评价海洋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水平,本文在前人对绿色交通运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对绿色海洋交通运输业进行概念界定并构建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绿色物流理论、低碳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初步确定三级评价指标,并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指标筛选并确定10个最终的评价指标。通过TOPSIS灰色关联分析法相结合,建立了海洋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评价模型。最后,以中远海运集团为例,测算其绿色发展水平。由于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暂未披露,中远海运集团的海运规模占海洋交通运输业一半以上,为此本文以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为例,对其绿色发展水平及障碍因子进行研究。为了增加中远海运重组前后绿色发展水平的对比性,在2016—2019年中远海运数据的基础上,将2010—2015年中远集团数据作为补充,测算出中远海运集团重组前后10年间(2010—2019年)的绿色发展水平。结果显示,中远海运集团绿色发展评价的分析结果符合文献表述,具有一致性结论,从而验证了以低碳视角下海洋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评价体系的合理性、有效性。基于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对影响海洋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的障碍因子诊断分析,进而根据不同年份的主要指标障碍度,从企业和政府层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肖云峰[2](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创新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时代。巡视工作作为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维护党纪的重要手段,被确定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党的巡视工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创立、发展和完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的组织、落实党的指示、维护党的纪律、净化党的肌体、密切党群关系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迈向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巡视工作,每轮中央巡视工作完成后,习近平同志都主持中央政治局或其常委会议听取汇报,并作重要讲话,指示部署工作。巡视工作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齐头并进,大放异彩。在实践方面,明确巡视工作定位,强化中央直接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巡视组组长库,实行“一次一授权”“三个不固定”,开展专项巡视,推行“巡查式”“点穴式”“回访式”“机动式”巡视,强调政治担当,推动巡视成果运用,顺利实现一届任期巡视全覆盖、做到全国“一盘棋”;在制度方面,两次修改巡视工作条例,制定相关配套规定,建立“十大协调机制”,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在理论方面,提出中央巡视工作方针、政治巡视等理论成果,理论框架不断完善。党的十九大以来,巡视工作继续深化,新党章将巡视巡察工作作为独立一条进行规定,党中央制定印发了中央巡视工作五年规划,巡视工作被纳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包括巡视监督在内的“四个全覆盖”权力监督格局正在形成。截止2020年8月份,十九届中央巡视工作已经开展五轮,其中创造性地将巡视整改和脱贫攻坚列入巡视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前,巡视工作正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初心、不辱使命,在维护党中央权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党的自我净化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前行。巡视工作永远在路上,当前虽然取得一系列瞩目成就,但总的来看还处于创新发展、不断完善过程中,在组织架构、制度体系、工作机制、理论研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尚需完善之处。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马克思经典理论和西方关于权力监督制约思想为理论基础和借鉴,通过文献分析、历史分析、系统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重点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的发展历程、实践现状和理论发展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的深入分析归纳和总结提升,以期挖掘展现第一手的基础资料,提炼总结巡视工作理论,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建设性的发展完善路径。本文按照党内巡视工作理论基础研究-历史演化分析-当前发展述评-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路,共分六章展开研究论述。在理论基础研究部分,首先在总结分析学界对巡视制度定义基础上,突破以往片面化的描述,将党内巡视制度定义为党政机关为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内监督,而通过严格程序制定的,涵盖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巡视机构开展巡视监督的规章制度等文件规定,以及由此形成的工作体系及相应工作机制、工作规则的总称。并通过与构成“四个全面覆盖”的其他三种监督方式,即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厘清巡视监督的的概念,并概括出巡视工作的政治性、社会性、权威性等基本属性。对巡视工作理论基础和借鉴从中国古代巡视监察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西方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分析。在历史演化分析部分,将党内巡视工作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创立阶段、建国初期曲折前进阶段和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的恢复完善阶段进行研究,对历史脉络进行了考查梳理,总结归纳了阶段发展特征。特别对于现阶段研究尚少的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期间巡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史料挖掘,补充了诸如年度巡视工作情况等珍贵资料。总结了巡视工作在历史发展中所取得的保证了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加强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打牢了群众关系和执政基础等历史成效。在当前发展述评部分,首先,论述了党内巡视工作适应了新时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辅助全面依法治国,促进全面从严治党,在时代发展中发挥了应有作用。其次,对新时代巡视工作的实践创新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其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实现了一届党委任期之内巡视全覆盖,高效运用巡视成果,保证巡视工作取得实效。其中,特别结合2015年和2017年两次修订修改巡视工作条例情况,对巡视工作体系设计与运行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再次,对新时代巡视工作的理论创新进行了全面归纳,具有开创性的提炼总结了巡视工作思想、巡视工作方针、政治巡视等理论成果。在未来发展路径部分,首先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巡视工作所取得的珍贵工作经验,即巡视工作要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增强巡视工作权威,要坚持创新驱动,深入挖掘工作潜力,要坚持制度建设,依法依规开展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回归巡视监督本位,要坚持群众路线,打造公开透明形象。在此基础之上,指出当前巡视工作在发现问题、成果运用、工作网络、理论研究等方面面临的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要通过提高巡视工作质量、构建巡视监督网络、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理论研究等措施与路径改进发展巡视工作。

杨化冰[3](2020)在《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茶业的形成,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在超长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的产物。研究安化黑茶即是探索安化黑茶从普通植物物种向茶业发展转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与调适的过程。本文以安化黑茶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借助跨学科的综合分析方法,对安化黑茶的发展脉络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历史梳理。在层次上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安化黑茶在商品化的历史进程中,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关联;二是安化黑茶产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安化黑茶作为一项重要产业,影响和推动其形成的因素不是纯自然环境,不是纯经济因素,也不是纯政治、文化因素或者某一民族独创的产物。他是当事民族为了本民族全体成员的生存与繁衍,凭借民族文化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不断适应、改造与利用的结果。可以说,安化黑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茶叶文化生态史。因此,对这一关系的厘清,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安化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如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生态条件均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带之一,这成为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从远古时代到北宋王朝,伴随着梅山文化的形成,大量汉族民众开始定居此地,融入当地文化,并参与到当地民族的茶叶经营。多民族文化的交织、互动以及调适使得安化黑茶的种植、加工制作技艺开始走向成熟,并与市场接轨,开始了商品化进程。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五章。这里主要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茶政变迁对安化黑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唐德宗年间始征茶税,茶叶被纳入国家统一的税赋管理体制。宋代西北边防吃紧,朝廷启动“茶马互市”政策,在西北边疆“以茶易马”,一直延续至清代中期。安化黑茶以其优良的品质和优惠的价格,从以非正规渠道逐步转向正规渠道进入“茶马互市”,并从中获利。明代以降,安化地区被确定为“盐茶开中”政策的主要执行区。清道光以后,为平息太平天国事件,湘军和淮军等地方武装为筹集军饷,转而插手控制茶叶的销售渠道,同时扩大自身的政治影响。清廷被迫放弃“茶引制”,改行“以票代引”。这一举措不仅化解了经费开支浩繁的难题,财政收入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安化黑茶由此而跻身世界名茶之列。可以说,安化的黑茶产业是在历代封建王朝的盐茶专卖制度体系下发展起来的。安化黑茶从民间普通商品交易,发展成为国家专卖物资,是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干预的结果。安化黑茶的身份、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为成为一项世界级的繁荣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六章。这部分主要探讨安化黑茶的边疆贸易和对外出口贸易。中国西北内陆以及北亚、俄罗斯等地,由于其特殊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当地民众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计方式。茶叶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所缺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还可以作为一种蔬菜的替代品,进而饮茶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当地民众获取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安化黑茶这一物美价廉的茶品在进入西北民众视野后,很快就被接纳,并广泛传播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应用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宗教等社会交往过程中,黑茶被西北、蒙古乃至俄罗斯的民众赋予了多重文化意义。黑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商品,而是经过异域文化调适过的“文化”产物,具有了一种社会“生命”物质的属性,并且已经完全融入到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不可获缺。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七章。这一章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阐释了安化黑茶产制技艺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社会环境和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安化黑茶的育种、种植、采摘、制作等技术系统都明显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同样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互动调适的产物。第五部分是论文的第八章。这一章通过对当地遗留下来的碑文深入剖析,证明安化黑茶产业在当地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几乎整个社会都是围绕黑茶这一文化事项而展开,充分展示出在茶叶市场建构过程中,由于国家强制力的干预,而促成了各种制度及市场机制的形成,不同利益主体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互动,以及各种权利诉求、利益分配、社会文化资源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进而使得规范和约束茶叶种植和买卖的相应茶规也应运而生。以茶规为依托,围绕着茶叶的种植和运销活动,安化这一地方社会也逐渐发展出一整套适应市场需要的运行机制和新秩序。本文的第九章分析和总结了安化茶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纵观安化黑茶产业在传统社会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期到清朝,安化黑茶从普通的植物物种一跃成为一项世界级的产业,其在社会中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一直相伴而生。但是,伴随着国内、国际格局的巨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家性质的改变,国家政策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黑茶产业一直以来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逐渐弱化,甚至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从而导致黑茶产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慢慢衰落,原来的富裕地区出现了贫困现象。暂时的衰败,绝对不能否定茶叶产业上千年的繁荣和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在新时代背景下,茶叶产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仍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安化黑茶的复兴,应该换一种思路,将其从旧社会制度的桎梏中脱离出来,置入新的社会制度之中,并赋予其新的文化生态价值和生命力,对其革新而不革命。只有通过这样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才能提出推动安化黑茶产业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推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为类似地区的可持续脱贫提供有效借鉴和路径选择。

马虹[4](2019)在《中远海控并购重组研究》文中认为中远海控前身是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远洋”),2007年以集装箱航运、码头、租赁、物流等资产在A股上市。中国远洋在2007-2008年大幅扩张干散货船队,在跌宕起伏的航运周期高位,锁定了中长期的船舶租金运价,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现货市场量价齐跌,散货运输大幅亏损,成为中国远洋最大的拖累。中国远洋在2011年和2012年巨额亏损,成为这两年期间内的A股亏损王。金融危机的重创,全球贸易持续低迷,航运业普遍陷入惨淡经营,航企之间的收购兼并日趋频繁。2016年,中国最具代表的两家航运企业——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与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并购重组而成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远海运”),中远海控(601919.SH)是中远海运集团最为重要的核心资产之—。中远海控在此次并购重组中剥离曾给其带来巨额亏损拖累的散货运输资产,整合中海集装箱运输资产。通过此次并购重组,中远海控更加专注于集装箱运输与码头业务。中国远洋和中海集运两家公司有着高度同质化竞争的企业,在集装箱运输业务有较多的相似,亦有较多年的合作,中国远洋更注重海外市场的布局和开发,中海集运更注重国内市场的布局和开发,将两家航企有效整合,资源重新配置,可以有效避免重复投资,提高经营和管理效率。本文旨在探索中远海控并购重组的意图及经济后果。试图通过中远海控并购前后战略和经营模式的深入分析,以及财务绩效指标和股价长短期市场表现的对比分析,研究中远海控前后内在价值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中远海控的扩张,其规模效益和协同效益大幅提升,践行成本领先战略,并在并购重组后的第二年,盈利能力、股东回报、现金创造能力、创值(EVA)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此次并购重组达到其并购重组的战略意图。

肖知雨[5](2018)在《国有上市公司海外经营战略转变动因及其效果研究 ——以中远海运收购希腊比港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就开始实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尤其在2013年,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后,在我国政策的导向下,我国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海外投资、并购等活动日渐活跃。通过“走出去”,中国企业不仅可以获得资源,还能获得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市场、整合产业链等资源,以及获得财务投资收益,同时分散和对冲风险。本文选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国并购的典型案例——中远海运并购希腊比港项目进行研究,分析企业从特许经营权经营战略到纵向一体化战略的战略转变动因、并购事件的市场反应和财务绩效。分析发现,政治和经济环境、交易成本和协同效应是中远海运收购希腊比港的主要动因;投资者对中远海运获得比港特许经营权持乐观态度,但对此次纵向一体化并购的反应较为消极;财务分析显示并购产生的短期财务绩效较为乐观,但长期财务绩效仍有待观察。并且,在本文最后根据中远海运战略转变动因及效果影响提出了对企业进行海外投资规避风险的一些建议。本文丰富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相关案例研究,对国有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并购活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杨勃[6](2017)在《外来者劣势的克服机制:组织身份变革与意义给赋 ——基于中国跨国企业的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际化已成为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获取战略性资源、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中国企业国际化也面临“外来者劣势”的严峻挑战,突出表现为东道国利益相关者对中国企业“组织身份”(即组织核心的、独特的和持久的特征)的误解和歧视。例如,长期以来,在进入发达国家时,中国企业的组织身份常常被定格在“低端产品”、“政府参与”、“不良治理”等负面的标签上,导致中国企业难以在发达国家获取合法性,面临显着的外来者劣势。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中国企业如何克服由组织身份引致的外来者劣势?然而,针对这一问题,已有研究却缺乏解释力。导致这一理论缺口的主要原因是,已有研究主要从环境因素(如制度距离)来解释外来者劣势现象,忽视了外来者劣势的一些组成部分可能是内生性的,即由跨国企业的身份特征引起。这一理论缺口也导致已有研究对跨国企业如何克服由组织身份引致的外来者劣势缺乏阐释。为了弥补这些理论缺口,本研究基于组织身份理论,揭示跨国企业的组织身份与外来者劣势之间的关系,并探究跨国企业如何通过组织身份变革与意义给赋克服外来者劣势。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遵循“由案例研究构建理论”的典型范式,选择8家中国跨国企业开展探索性的多案例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三阶段编码程序对案例数据进行分析。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开展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工作:(1)揭示跨国企业的组织身份与外来者劣势之间的关系,进而从组织身份视角解释外来者劣势的形成机制。通过对中国企业的组织身份与外来者劣势之间的关系进行案例分析,本研究构建组织身份视角下的外来者劣势形成机制理论模型。研究发现,跨国企业面临的外来者劣势由组织身份冲突和组织身份模糊引起。一方面,由于制度差异,跨国企业根植于母国制度环境的组织身份与东道国的制度环境相冲突,导致跨国企业的组织身份难以在东道国新制度环境下获取合法性。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导致跨国企业的组织身份处于模糊状态,进而不被东道国利益相关者理解和认可。(2)探索跨国企业通过组织身份变革克服外来者劣势的动态机制。组织身份变革是指跨国企业重新定义“作为组织,我们是谁”的过程,其目的是降低组织身份冲突,进而在东道国制度环境下建立合法化的新组织身份。通过逐项复制和差别复制,本研究归纳中国企业组织身份变革的模式、机制及其动态过程。研究发现,组织身份变革包括三种模式:一是以标签为基础,即改变定义“组织是谁”的标签;二是以含义为基础,即不改变身份标签,而是改变标签背后的含义;三是以突出性为基础,即降低负面身份维度的突出性,提高积极身份维度的突出性。通过对身份标签和含义的变化规律进行归纳,本研究归纳出四种具体的组织身份变革机制,即“替换”机制(用积极的身份标签和含义替换负面的身份标签和含义)、“进化”机制(对现有身份进行深化和发展,使之进化为更积极的身份)、“增补”机制(创造新的身份标签和含义)以及“厚化”机制(补充和完善标签的含义)。从过程看,跨国企业的组织身份变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同机制之间呈现序贯、互补等关系。(3)探索跨国企业通过组织身份意义给赋克服外来者劣势的动态机制。组织身份意义给赋是指跨国企业向东道国利益相关者营销真实的或变革后的新组织身份,促使利益相关者对“跨国企业是谁”形成正确的、积极的认知。通过逐项复制和差别复制,本研究归纳中国企业组织身份意义给赋的具体机制及其动态过程。研究发现,组织身份意义给赋包括三个迭代的、互补的机制:一是“话语”机制,即通过语言进行身份释义,包括身份框定、传播故事、媒体访谈及信息披露;二是“行为”机制,即通过企业的实际行为向外表达组织身份,包括战略营销、业务展示以及产品推广;三是“信号显示”机制,即通过信号显示活动进行身份显示和身份“背书”,包括企业荣誉和权威认证。从过程看,组织身份意义给赋是一个“厚化—互补”相组合的过程。本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理论视角的创新,即为外来者劣势现象增添了组织身份这一新的理论视角,深化和补充了已有理论视角:一方面,从组织身份视角解释外来者劣势的形成机制,打开了外来者劣势形成过程的“黑箱”;另一方面,从组织身份变革与意义给赋视角探究跨国企业克服外来者劣势的动态过程,为跨国企业克服外来者劣势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在实践意义方面,本研究对中国企业如何在国际化过程中开展组织身份变革与意义给赋具有启示意义。

徐纯[7](2017)在《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文中提出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2015年12月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审计制度,健全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2016年5月17日,审计署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提高审计效率,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多次强调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这既是对过去三十多年审计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的深切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财政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改革发展、强化权力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为我国国家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际,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审计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成为了当今的重要课题。古人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总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明鉴。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审计史也是一部国家的兴衰史,是一部国家治理发展史,是一部不同利益博弈、不同思想交锋、不同文化碰撞、不同制度更替的历史(刘家义,2015)。通过梳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自1983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国家审计制度提供分析依据。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文献资料不多,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领域,如绩效审计制度、环境审计制度、预算审计制度等;或者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内容,如国家审计制度的文化变迁、审计对象的变迁、审计目的的变迁等,;亦或是集中于对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某一具体方面的研究,如审计制度变迁的表现、制度变迁的动因或者制度变迁的路径。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完善,并为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因此有必要全面详细地梳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发展脉络。基于内容分析法,本文以1995年至2015年审计署发布的《关于上一年度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政府审计工作报告”)、1984年至2016年历任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下文简称“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2003年至2016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等文本资料为研究切入点,梳理和把握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建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来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从而使内容描述获得了一定的历史价值。本文既从原理上阐明国家审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动因,又通过历史考察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为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研究框架和各章写作安排。本章是本文的整体规划。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和内容分析法的相关研究,发现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以及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三个方面;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情感分析、趋势分析和可读性分析五个方面。本章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研究机会,这是本文的研究前提。第三章: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辨析后,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然后,结合近代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我国制度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探究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第四章: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构建了由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国家审计功能、国家审计根本目标和国家审计组织体制,探讨了国家审计体制。从审计组织方式、审计实施方式、审计评价方式、审计结论作出、审计报告方式、审计成果运用和审计人员管理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国家审计机制。通过构建该理论框架,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奠定基础。第五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以上报告及公告进行词频分析、关键词分析、语义网分析、聚类分析、情感分析以及主题分析,全面细致地梳理和把握了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确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第六章: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本章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分别计算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的可读性得分,并与相关审计信息接收者的受教育程度相配比,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检验国家审计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效果。第七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国家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协调,直接原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技术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第八章: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本章从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四方面提出了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具体政策建议。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家审计制度和内容分析法的后续研究方向和领域进行了展望。从主要方面归纳,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创造性地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国家审计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将内容分析法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在国内,内容分析法也已被逐步运用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等领域,但还没有专家学者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审计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国家审计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问题,一方面拓展了内容分析法的运用范围,另一方面,为研究国%审计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可读性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创造性地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研究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水平。目前,我国学者针对中文可读性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外国学者发明的可读性公式,如Flesch公式、Lix指数等,研究中英文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的可读性问题。但不足之处在于直接借用英文可读性公式来测量中文文本,由于中英文句子结构和文字构造都不尽相同,这不免会造成削足适履的尴尬情形。本文基于台湾学者宋曜廷(2013)和刘忆年(2015)开发的中文可读性公式,综合研究了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问题,拓展了国家审计的研究空间。此外,本文还开发了研究国家审计报告的情感词典。Tim&Bill(2011)通过研究1994年至2008年间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发现根据《哈佛词典》的释义,在报告中有四分之三被认定为是消极词汇的词语在财务领域并不是消极词汇。同样地,在《辞海》或者《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消极的词汇在审计研究领域也不一定是消极词汇。基于此,本文开发出了一份适用于审计报告研究领域的情感词典,包含审计报告中常用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以便更好地衡量审计信息所传递的情感内容。二、构建了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相关研究不少,但是系统地研究并构建国家审计制度分析体系的文献极少。厘清国家审计制度的内涵,并建立研究架构是分析国家审计制度及其变迁的根本。本文认为,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公共利益关系中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是国家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国家与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冲突、维护国家公共利益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包含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国家审计体制包含国家审计的地位、功能、根本目标和组织体制等内容,国家审计机制包含审计组织方式、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结论作出、报告方式、成果运用、人员管理等。基于这一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本文对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进行了编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分析。三、创新性地阐释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关于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通过对上述理论的辨析和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本文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国家通过治理体制及机制配置和运行权力,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以及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是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的过程。在国家代表和集中的利益关系中普遍存在着利益冲突的现象,利益冲突是利益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主要通过协商、调整、合作、互动等方式解决。国家审计就是为协商和调整国家代表的利益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而建立的制度安排。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公共利益关系中的相关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是国家审计产生的重要基础。

王文娟[8](2016)在《中国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布局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国内经济新常态,“一带一路”战略和国际复杂多边的政治经济格局对于中国物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把握市场机遇加速海外布局,同时在海外布局中审时度势,巧避危机,是中国物流业面临的一个非常迫切而又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网络资源是物流业的核心优势,通过不断的横向和纵向合作、兼并、联合,物流企业才能实现其规模效益和范围效益。中国物流业要想实现社会整体物流成本的降低,扭转中国物流贸易长期巨额逆差的局面,中国物流业实现行业整体升级优化,就必须加速推动物流企业从水平方向拓展服务范围,从垂直方向延伸服务触角,参与国际市场的角逐,加快国际化战略的步伐。对外直接投资从上世纪60年开始就得到学术界的关注,研究理论从投资的动因、区位选择到投资的溢出效应,都有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论证研究。从微观角度的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到宏观的产业周期理论等,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和区位选择理论都是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开始的,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服务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份额逐步增加,研究的重点也逐步转移。物流业与金融业、信息业并列三大生产性服务行业,其对外直接投资既有生产型服务业的一般性特征,又表现出物流业自身的特点。中国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既要考虑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也要考虑物流业不同于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的特征。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体系,补充了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和实证的内容。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中国物流业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基本现状分析。通过对中国物流业2010年-2013年投资流量、存量、主要经济体的分布比例、投资吸引力指数等数据与其他行业对比分析得到:中国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速度迟缓;发展不平衡,投资流量受企业内部经营状况和大型项目的影响较大;国内投资者高度集中,主要是国有大中型物流集团,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投资格局;投资区域过度集中,80%的投资集中在中国香港,只有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物流业投资比例较高,其他区域的投资比例非常低;投资行业过度集中,主要是围绕航运业展开,其他行业投资较少;海外投资以重资产投资为主。(二)引入克鲁德曼的垄断竞争一般均衡模型研究物流企业是否在东道国进行FDI分析,为实证模型的制造业FDI对物流业FDI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根据物流服务是生产的中间投入品加入到生产企业的生产函数,通过生产企业的成本最小化求出物流服务的需求量,根据生产企业的CES效用函数,物流企业FDI的条件构造一般均衡模型,得到母国制造业在东道国FDI的数量正向影响母国物流业在东道国FDI行为,东道国制造业数量在放松东道国物流业服务水平低于母国物流业服务水平的假设条件以后影响不确定。(三)利用中国物流业海外投资项目个数26国别10年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影响中国物流业FDI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控制异方差和一阶序列相关,整体数据实证得到如下结论:中国物流业fdi具有明显的追逐制造业fdi和中国进出口货物贸易流向的特征;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和市场增长潜力对中国物流业的fdi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东道国良好的制度变量,与中国相近的制度距离,服务业的整体开放水平,较低的通货膨胀率都有利于吸引中国物流业在东道国的投资;中国物流业在具有重要港口资源的国家投资较少,港口资源的变量呈负向影响。将26个国家按照经济发展程度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分别进行随机效应模型回归,实证结果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物流业fdi区位都显着追随制造业fdi和进出口贸易流向,东道国市场规模对中国物流业fdi有负向影响,新兴经济体国家则表现相反。文章使用中国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数据用图表进行稳定性检验,同样得到了整体数据中国制造业fdi和中国进出口货物贸易对中国物流业fdi区位选择的显着正向影响。(四)通过中远和中外运长航海外投资布局的案例检验实证分析的结果,同时深入分析不同核心优势,不同主营业务的物流企业fdi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差异。中远的核心业务是航运业务,因此在中远的海外布局中,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所在地是其布局的重点,同时为了保障和提升航运服务的水平,节点港口码头是中远海外布局的重要战略。而中外运长航的主营业务是国际货运代理业,其在综合物流服务的水平位居全国第一,因此中外运长航的海外布局具有非常显着的跟随中国海外工程区位布局的特点。基于上述研究,论文在理论模型,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共有三个创新点:首先使用克鲁德曼一般均衡模型,在克鲁德曼的模型和基本假设基础上,引入生产企业的生产函数,将物流服务作为中间产品加入生产函数,根据生产函数的成本最优,和生产企业的ces效用函数,通过引入母国物流企业提供高质量物流服务的概率变量,构建一般均衡模型,进而推导出母国制造业在东道国fdi数量和东道国制造业数量对于母国物流业在东道国是否进行fdi的影响。其次本文首次使用中国海外物流业投资项目个数国家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数据选取上避免数额差异巨大项目对实证结果的冲击,同时将其他产业在海外物流业的投资数据统计在内,包括了中国物流企业在海外水平、垂直和中国其他行业企业在海外物流业的全部投资,数据更为全面、客观。首次使用物流业fdi国别面板数据,采用控制异方差和一阶序列相关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整体数据分析上得到了中国物流业fdi区位选择具有显着的追随制造业fdi和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流向的特征,同时实证结论表明东道国市场规模和市场增长潜力对中国物流业fdi有负向影响;不同类型的国家对中国物流业fdi的区位影响因素不同。案例分析的创新点是通过两个核心业务不同的龙头物流企业fdi区位差异对比分析物流业下不同行业,不同的核心优势对于fdi区位选择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集中在通过理论模型找到影响物流业fdi区位选择主要影响因素,从理论上丰富和补充物流业fdi研究体系;从实证数据和中国物流业fdi总体数据及微观企业数据,研究分析中国物流业fdi的现状和问题,影响中国物流业fdi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根据主要影响变量及国内和国际的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趋势对中国物流业海外布局予以方向性的建议和指导。

安国[9](2015)在《中国与希腊战略协议的社会舆论演化》文中指出2008年11月,希腊政府和中国国有企业中远太平洋签订了一项协议,将比雷埃夫斯港——希腊最重要的码头——的二号码头和三号码头出让给中远,为期35年。这项专营权出让是希腊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外国投资之一,也成为中希外交关系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未来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海上贸易也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正有意改进它在国际社会中的公众意见,因为中国政府对能够影响国际公众意见的国际媒体和其他渠道具有高度兴趣。因此,研究对于中远获得比雷埃夫斯港专营权事件的公众观点和社会舆论不仅对希腊未来的投资者有实际意义,对评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公众形象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对特定对象的社会舆论十分重要,特别是从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看,建构主义普遍接受社会舆论对于外交政策会产生重要影响。考虑到希腊新上任的政党,左翼激进联盟党,这个观点尤其正确。新政党比起它的前任来,更加重视希腊民众的观点和他们的需求。然而,为了能够正确理解当前希腊媒体、社会偏见以及影响希腊社会舆论的机制,首先有必要理解其发展背景,以及我们所采用的分析语境。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本文首先对希腊经济危机和应对危机的措施做一个全面分析。我们会讨论直接影响公众对私有化和外国投资的意见的一些政策措施,这些措施自然也影响到中远。同时,我们也会深入分析比雷埃夫斯港和中远之间签订的协议,首先是背景介绍,继而将分析来自公众的不同反应和对中远观点的变化。接下来,本文研究希腊主要新闻报刊中所表达出来的希腊公众的观点和社会舆论。尽管罢工与所谓不合规范的工作条件有广泛的媒体报道,对中远在比雷埃夫斯港专营权协议的公众意见似乎从协议开始以来已经发生了大大的改善。从报纸的民意调查和总体趋势来看,可以推断大多数人把中远在比雷埃夫斯港的投资视为积极的现象。这种看法也扩展到希望中国在希腊作进一步的投资。

缪悦[10](2012)在《高管团队社会责任取向、战略选择及其企业绩效关联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引起理论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成熟的企业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联系起来,企业社会责任已从过去“商人的社会责任”完全变成了一种战略竞争力资源,并与企业高层决策紧密联系。回顾以往文献,企业高管团队研究的更多关注团队特征相关研究,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成果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鉴于此,本文尝试将高管团队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相融合,围绕高管团队的社会责任取向、企业社会责任战略选择、战略模式演变阶段特征及企业绩效过程机制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首先通过多重案例比较研究,对四家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对比分析,从反映其高管团队社会责任取向及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特点的关键事件中,总结企业高管团队社会责任企业战略选择过程中多要素系统中的初步规律。研究发现,企业高管团队社会责任取向可以分为经济绩效导向(偏重经济责任和基本法律责任)和社会绩效导向(偏重伦理责任、慈善责任)两种,并通过内部人责任、外部人责任、公共责任等三个方面的具体关键事例,结合企业高管团队社会责任取向,将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分为消极型、反应型、积极型和主动型四大类。通过多重案例比较研究进一步发现,在高管团队人员特征、社会责任取向、企业社会责任选择、社会责任演变、社会责任表现及企业绩效之间确实存在某种具体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初步的构思框架。其次提出和验证了高管团队社会责任取向及其社会责任战略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合相关文献及访谈内容设计了高管团队社会责任取向及企业社会责任战略问卷,对湖南省、北京市、深圳市等地区企业进行取样,在156家企业高管团队的478份有效问卷基础上进行分析。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管团队社会责任取向包括经济责任取向、法律责任取向及伦理责任取向三个维度;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导向包含经济绩效导向及社会绩效导向两个维度。结构方程建模结果显示,高管团队社会责任取向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导向的选择作用明显,同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企业高管团队社会责任取向受到个人异质性及企业异质性的影响。通过深度访谈,探讨不同个体特征企业,特别是高绩效企业高管团队在不同生命周期社会责任战略模式演变的规律。访谈结果显示,高绩效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发展周期中,可能采取不同的社会责任战略模式,即消极应对、积极反应、超前行为及相互影响社会责任战略。访谈结论通过问卷佐证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即通过对76家高绩效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模式在不同阶段的频次分析,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存在显着差异。最后提出和验证高管团队社会责任战略选择与企业绩效的过程模型。运用156家企业高管团队的478份有效问卷进行结构方程建模,结果显示高管团队企业社会责任战略选择显着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但对企业绩效没有直接作用,而是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来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本文还从政府、社会及企业等三个层面提出了加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对策及实施路径。本文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首次将高管团队社会责任取向、社会责任战略选择、企业社会表现及企业绩效建立在同一个理论框架体系中,明确了这四者之间的作用关系,验证了企业社会表现的中介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以往社会责任的研究范畴,丰富了相关理论知识。(2)相对于已有的模型,本文构建了一个与真实系统更加相符的企业社会责任过程传导模型。将企业高管个人特质、企业特质及其外部作用纳入同一模型,并通过实证方法探索企业社会责任取向与战略选择、责任表现及企业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可能有助于企业对其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解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企业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战略的制定与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3)突破了现有研究对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一般的阶段划分,运用演化思路揭示出高绩效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模式演变的规律及阶段性特征。

二、中远集团2000年十大新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远集团2000年十大新闻(论文提纲范文)

(1)低碳视角下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评价研究 ——以中远海运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绿色物流理论
        2.1.2 低碳经济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海洋交通运输业的文献综述
        2.2.2 低碳运输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
        2.2.3 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2.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海洋交通运输业政策与规模现状
        3.1.1 政策发展状况
        3.1.2 港口发展状况
        3.1.3 船舶运力发展状况
    3.2 海洋运输业发展的时空差异
        3.2.1 海洋交通运输业时间变化趋势
        3.2.2 海洋交通运输业空间变化趋势
    3.3 我国与世界海洋交通运输业能耗及碳排放现状比较
        3.3.1 国际海洋交通运输业能耗及碳排放现状
        3.3.2 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能耗及碳排放现状
第四章 海洋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及模型构建
    4.1 评价指标设计
        4.1.1 绿色海洋交通运输业的概念
        4.1.2 指标选取原则
        4.1.3 评价指标体系
    4.2 评价模型构建
        4.2.1 评价方法
        4.2.2 评价等级
第五章 中远海运集团案例分析
    5.1 中远海运集团发展概况
        5.1.1 组织架构
        5.1.2 发展状况
        5.1.3 绿色发展面临的阻力
    5.2 中远海运集团绿色发展水平测算
        5.2.1 数据来源
        5.2.2 中远海运集团绿色综合发展水平测算
        5.2.3 中远海运集团各指标发展水平测度
    5.3 中远海运集团绿色发展障碍度诊断
        5.3.1 障碍因子模型
        5.3.2 绿色发展障碍因子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企业层面对策建议
        6.2.2 政府层面对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海洋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筛选确定的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的理论分析
    2.1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的基本内涵
        2.1.1 巡视的概念界定
        2.1.2 巡视工作的基本属性
        2.1.3 巡视工作制度体系构成
    2.2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的理论分析
        2.2.1 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
        2.2.2 理论渊源-中国古代巡视监察思想
        2.2.3 理论借鉴-西方权力制约与监督思想
    2.3 巡视监督与其他监督方式的比较
        2.3.1 巡视监督与纪律监督
        2.3.2 巡视监督与监察监督
        2.3.3 巡视监督与派驻监督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的发展历史考查
    3.1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的发展历程
        3.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创立阶段
        3.1.2 建国初期的曲折前进阶段
        3.1.3 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的恢复完善阶段
    3.2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历史发展中取得的主要成效
        3.2.1 保证了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3.2.2 加强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3.2.3 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
        3.2.4 打牢了群众关系和执政基础
第四章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创新发展
    4.1 新时代巡视工作发展的时代适应性
        4.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巡视工作提供保障
        4.1.2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巡视工作促进推动
        4.1.3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巡视工作相辅相成
        4.1.4 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巡视工作深入发力
    4.2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实践创新
        4.2.1 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4.2.2 顺利实现巡视全覆盖
        4.2.3 高效运用巡视成果
    4.3 新时代巡视工作发展的理论创新
        4.3.1 巡视工作思想
        4.3.2 巡视工作方针
        4.3.3 政治巡视
第五章 新时代巡视工作体系设计与运行机制创新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两次修订完善
        5.1.1 《巡视工作条例》2015 年的修订变化
        5.1.2 《巡视工作条例》2017 年的修改变化
        5.1.3 巡视工作条例修订完善的现实意义
    5.2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基本原则
        5.2.1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5.2.2 实事求是、依法依规
        5.2.3 依靠群众、发扬民主
    5.3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组织基础
        5.3.1 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及其职责
        5.3.2 巡视工作办公室及其职责
        5.3.3 巡视组及其职责
    5.4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纪律与责任
        5.4.1 巡视工作领导机关的纪律与责任
        5.4.2 巡视工作配合部门的纪律与责任
        5.4.3 巡视工作人员的纪律与责任
        5.4.4 被巡视单位的纪律与责任
    5.5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运行机制
        5.5.1 巡视工作的两层客体
        5.5.2 巡视工作手段及协调机制
        5.5.3 巡视工作程序及流程模块化设计
第六章 巡视工作的未来发展
    6.1 新时代巡视工作的经验启示
        6.1.1 坚持统一领导,增强巡视工作权威
        6.1.2 坚持创新驱动,深入挖掘工作潜力
        6.1.3 坚持制度建设,依法依规开展工作
        6.1.4 坚持问题导向,回归巡视监督本位
        6.1.5 坚持群众路线,打造公正透明形象
    6.2 新时代巡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6.2.1 巡视发现问题能力欠缺
        6.2.2 巡视成果运用不够扎实
        6.2.3 巡视监督网络尚未完备
        6.2.4 巡视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6.2.5 巡视理论研究还显薄弱
    6.3 巡视工作今后发展完善的路径探索
        6.3.1 提高巡视工作质量
        6.3.2 构建巡视监督网络
        6.3.3 完善巡视制度建设
        6.3.4 加强巡视理论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文化生态学研究理论
    第三节 安化黑茶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二章 跨文化语境下的物质流通
    第一节 早期的物质流通研究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派的物质研究
    第三节 物质流通研究新走向
第三章 安化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
    第二节 梅山地域与族属
    第三节 “梅山”历史沿革
第四章 安化黑茶的商品化发端
    第一节 资江水运及货物运输
    第二节 《茶经》与梅山茶事
    第三节 商品茶定名
第五章 茶政变迁与黑茶贸易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君王们的点金术:榷茶与税茶
    第二节 几经波折:湖茶跻身茶马政
    第三节 不断拓展疆域的黑茶贸易
    第四节 传统专卖体制对茶业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 安化黑茶的贸易拓展
    第一节 千年前的茶叶商贸活动
    第二节 黑茶在蒙古的商贸往来
    第三节 黑茶在新疆的商贸往来
    第四节 黑茶在俄国的商贸往来
第七章 口述史中的“产”与“制”
    第一节 炊烟袅袅:沸腾的雪峰山麓
    第二节 黑毛茶初制的传统工艺
    第三节 千两茶:文化范畴的再生产
第八章 地方社会中的茶业人和茶事
    第一节 茶叶流通环节的社会性适应
    第二节 茶政管理者
    第三节 中间商
    第四节 茶叶生产者
第九章 安化黑茶与生态扶贫
    第一节 黑茶产业与生态扶贫
    第二节 安化黑茶产业面临的的困境
    第三节 安化黑茶产业发展对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安化黑茶制作技艺
    附录二 :安化地方有关茶的民歌
    附录三 :茶亭
    附录四 :民间传说

(4)中远海控并购重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三节 企业并购的研究综述
第二章 航运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第一节 航运业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航运业的发展现状
第三章 中远海控并购的过程回顾及动因分析
    第一节 并购双方的简介
    第二节 中远海控并购的过程回顾
    第三节 中远海控并购的动因
第四章 中远海控并购的发展战略及经营模式分析
    第一节 中远海控的发展战略
    第二节 中远海控并购前后经营模式分析
第五章 中远海控并购的财务绩效分析
    第一节 杜邦分析
    第二节 现金创造能力分析
    第三节 增长能力分析
    第四节 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指标分析
    第五节 创值(EVA)能力分析
    第六节 市场收益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建议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
附录 中远海控财务报表
参考文献

(5)国有上市公司海外经营战略转变动因及其效果研究 ——以中远海运收购希腊比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交易费用经济学
    2.2 投资周期理论
    2.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4 文献综述
        2.4.1 企业收购
        2.4.2 海外投资风险
        2.4.3 战略转型动因
        2.4.4 总体述评
3 海外投资战略转移风险分析
    3.1 海外投资中面临的问题
        3.1.1 政策不健全
        3.1.2 企业海外投资信息不畅
        3.1.3 企业海外投资战略不明确,投资回报率低
        3.1.4 跨国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下放不够
    3.2 现存的海外投资风险
        3.2.1 政治风险
        3.2.2 经营风险
        3.2.3 法律风险
4 案例介绍
    4.1 “一带一路”背景介绍
    4.2 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介绍
    4.3 中远海运获得比港经营权
    4.4 中远海运收购比港
5 案例分析
    5.1 中远海运海外投资历程
    5.2 中远海运拿下比港重要性战略分析
        5.2.1 优势(strength)
        5.2.2 劣势(weakness)
        5.2.3 机会(opportunity)
        5.2.4 威胁(threat)
        5.2.5 SO(优势-机会)战略
        5.2.6 WO(劣势-机会)战略
        5.2.7 ST(优势-威胁)战略
        5.2.8 WT(劣势-威胁)战略
        5.2.9 战略转变后果
    5.3 特许经营权对中远海运的影响分析
        5.3.1 财务状况分析
        5.3.2 市场反应
    5.4 收购比港对中远海运的影响分析
        5.4.1 财务状况分析
        5.4.2 市场反应
        5.4.3 风险分析
        5.4.4 动因分析
6 结论与启示
    6.1 “走出去”的效果影响
        6.1.1 市场反应效果影响
        6.1.2 财务状况效果影响
        6.1.3 总体效果影响
        6.1.4 对中远海运的启示
    6.2 企业海外投资启示
        6.2.1 顺应国家政策和经济环境进行投资
        6.2.2 投资前进行可行性分析
        6.2.3 加强对政治风险的评估
        6.2.4 投资行为凸显项目优势
        6.2.5 重视投资行为中的“文化冲突”
        6.2.6 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6.2.7 加强对投资国家法律及文化的了解
参考文献
致谢

(6)外来者劣势的克服机制:组织身份变革与意义给赋 ——基于中国跨国企业的探索性多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对象、关键构念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3.2 关键构念界定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检索
        2.1.1 文献检索过程和结果
        2.1.2 学术发展趋势
    2.2 外来者劣势研究综述
        2.2.1 外来者劣势的构成
        2.2.2 外来者劣势的形成机制
        2.2.3 克服外来者劣势的理论视角
        2.2.4 研究不足
    2.3 组织身份研究综述
        2.3.1 组织身份的内涵和维度
        2.3.2 组织身份的持久性和动态性
        2.3.3 组织身份变革
        2.3.4 内部身份、外部身份以及组织形象
        2.3.5 研究不足
    2.4 意义给赋研究综述
        2.4.1 意义给赋的目的和主体
        2.4.2 意义给赋的策略
        2.4.3 意义给赋与意义建构
        2.4.4 研究不足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及数据分析
    3.1 研究方法选择
        3.1.1 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的比较
        3.1.2 案例研究方法
    3.2 案例选择
        3.2.1 目标东道国选择
        3.2.2 目标企业选择
        3.2.3 案例企业简要描述
    3.3 数据收集
        3.3.1 档案数据
        3.3.2 访谈数据
    3.4 数据分析过程
        3.4.1 组织身份审计
        3.4.2 案例内分析
        3.4.3 跨案例分析
    3.5 效度和信度保障
第4章 外来者劣势的形成机制
    4.1 制度距离与组织身份冲突
    4.2 信息不对称、来源国效应与组织身份模糊
    4.3 组织身份冲突、模糊与组织身份合法性
    4.4 组织身份合法性与外来者劣势
    4.5 外来者劣势的形成机制理论模型及其讨论
        4.5.1 理论模型构建
        4.5.2 制度距离与组织身份冲突
        4.5.3 信息不对称与组织身份模糊
        4.5.4 来源国效应与组织身份模糊
        4.5.5 组织身份合法性
        4.5.6 外来者劣势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跨国企业组织身份变革机制
    5.1 组织身份变革的模式及其动态机制
        5.1.1 基于标签的身份变革模式及其动态机制
        5.1.2 基于含义的身份变革模式及其动态机制
        5.1.3 基于突出性的身份变革模式
    5.2 组织身份变革的过程
        5.2.1 序贯过程
        5.2.2 互补过程
        5.2.3 变革时间
    5.3 组织身份变革的结果
        5.3.1 变革前后的身份比较
        5.3.2 组织身份合法性
        5.3.3 竞争优势
    5.4 组织身份变革机制理论模型及其讨论
        5.4.1 理论模型构建
        5.4.2 跨国企业组织身份变革的驱动因素
        5.4.3 基于标签的身份变革
        5.4.4 基于含义的身份变革
        5.4.5 基于突出性的身份变革
        5.4.6 三种身份变革模式的比较
        5.4.7 跨国企业组织身份变革的速度和频率
        5.4.8 组织身份变革、组织身份合法性及竞争优势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跨国企业组织身份意义给赋机制
    6.1 组织身份意义给赋的具体机制
        6.1.1 “话语”机制
        6.1.2 “行为”机制
        6.1.3 “信号显示”机制
    6.2 组织身份意义给赋的过程
        6.2.1 厚化过程
        6.2.2 互补过程
        6.2.3 “厚化—互补”组合过程
    6.3 组织身份意义给赋的结果
        6.3.1 组织身份意义建构与意义重建
        6.3.2 克服外来者劣势
    6.4 组织身份意义给赋机制理论模型及其讨论
        6.4.1 理论模型构建
        6.4.2 “话语”机制
        6.4.3 “行为”机制
        6.4.4 “信号显示”机制
        6.4.5 意义给赋的“话语—行为—信号”三支柱模型
        6.4.6 意义给赋的“厚化—互补”组合过程
        6.4.7 组织身份意义给赋与外来者劣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克服外来者劣势的动态机制理论模型及其讨论
    7.1 克服外来者劣势的动态机制理论模型
        7.1.1 动态机制理论模型
        7.1.2 认知与行为视角
    7.2 组织身份视角与其他理论视角的比较
        7.2.1 与制度理论视角的比较
        7.2.2 与信息不对称视角的比较
        7.2.3 与社会网络视角的比较
    7.3 理论边界
        7.3.1 理论适用范围
        7.3.2 跨国情境与国内情境的比较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管理启示
        8.3.1 组织身份变革的管理启示
        8.3.2 组织身份意义给赋的管理启示
    8.4 研究局限与展望
        8.4.1 研究局限
        8.4.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组织身份审计结果
    附录B: 开放性编码形成的概念和副范畴
    附录C: 案例企业组织身份变革机制图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7)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文献综述
        一、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三、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文献综述
        一、描述性分析文献综述
        二、比较分析文献综述
        三、情感分析文献综述
        四、趋势分析文献综述
        五、可读性分析文献综述
    第三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二、免疫系统理论
        三、国家良治理论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五、理论评述
    第二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相关理论
        一、制度变迁理论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三、理论评述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相关理论
        一、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和应用目的
        二、内容分析法的认识论基础
第四章 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国家审计体制分析
        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二、国家审计功能
        三、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
        四、国家审计组织体制
    第二节 国家审计机制分析
        一、审计组织方式
        二、审计实施方式
        三、审计评价方式
        四、审计结论作出
        五、审计报告方式
        六、审计成果运用
        七、审计人员管理
第五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第四节 确定分析单位
    第五节 类目构建与编码
    第六节 编码中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一、效度检验
        二、信度检验
    第七节 数据分析结果
        一、词频分析
        二、关键词分析
        三、语义网分析
        四、聚类分析
        五、情感分析
        六、主题分析
第六章 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
    第一节 可读性测量方法的选取
    第二节 可读性指标结果分析
    第三节 审计报告及公告信息接收者受教育程度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二、国务院领导平均受教育程度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四、社会公众平均受教育程度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分析
        一、审计信息接收者平均受教育年数
        二、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可读性分析
        三、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报告可读性分析
        四、审计结果公告可读性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利益冲突与协调
        一、国家审计制度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功能体现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第二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因
        一、经济环境变迁拓展了国家审计的范围
        二、政治环境变迁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内容
        三、法律环境变迁增强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四、文化环境变迁更新了国家审计理念
        五、技术环境变迁创新了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一、明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和内容
        二、定期评估并更新审计对象和内容
        三、关注民营资本的运营管理情况
        四、构建对监管者再监督的有效机制
    第二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一、合理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
        二、适当增加统一组织大型审计项目的数量
        三、探索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路径
        四、全面推进数字化审计
    第三节 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
        一、明确区分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范围
        二、扩充政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
        三、控制审计结果公告中正面评价的词汇数量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
    第四节 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
        一、完善审计决定执行机制
        二、完善审计建议采纳机制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
    第三节 未来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8)中国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布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内背景
        1.1.2 国际背景
        1.1.3 行业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文章的章节和基本内容
    1.5 本章小节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2.1.1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1.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2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
        2.2.1 投资动因决定的区位选择理论
        2.2.2 产业集聚的区位选择理论
        2.2.3 引力模型的区位选择理论
        2.2.4 制度论的区位选择理论
    2.3 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
        2.3.1 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制造业投资区位追随理论
        2.3.2 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与服务贸易相互促进理论
        2.3.3 服务业开放水平对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影响
    2.4 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2.5 文章的创新点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基本概念和现状分析
    3.1 基本概念
        3.1.1 物流业的基本概念
    3.2 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和特点
        3.2.1 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分析
        3.2.2 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3.3 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及其影响分析
        3.3.1《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 年)》
        3.3.2《物流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0 年)》
        3.3.3《国务院关于促进快递发展的若干意见》
        3.3.4《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3.3.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
    3.4 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未来趋势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实证分析
    4.1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模型
        4.1.1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变量
        4.1.2 克鲁德曼D-S模型基本假设
        4.1.3 克鲁德曼D-S基本模型
        4.1.4 开放条件下母国物流企业在东道国投资一般静态均衡模型
        4.1.5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模型基本结论
    4.2 中国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实证模型
        4.2.1 实证基本模型和变量选取
        4.2.2 变量解释
    4.3 数据和变量统计
        4.3.1 数据来源
        4.3.2 变量统计
        4.3.3 零值数据和负值数据的处理
        4.3.4 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4.4 实证分析
        4.4.1 主要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图示关系
        4.4.2 基本模型回归结果
        4.4.3 按国家和地区分类的实证回归
        4.4.4 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区位分布影响因素图示
        4.4.5 实证分析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案例分析
    5.1 中远海外投资布局战略
        5.1.1 中远海外投资布局现状
        5.1.2 以航线为主导的海外布局
        5.1.3 依靠中国进出口货物贸易流向和贸易品种调整海外布局。
        5.1.4 借助全球产能合作,“装备走出去”布局海外。
        5.1.5 延伸航运服务的上下端,海外布局节点港口码头。
        5.1.6 中远海外布局特点
    5.2 中外运长航海外布局战略
        5.2.1 中外运长航海外布局现状
        5.2.2 中外运长航海外布局特点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基本结论
    6.2 新形势下中国物流业海外布局建议
    6.3 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中国与希腊战略协议的社会舆论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希腊债务危机与私有化概览
    2.1 简介
    2.2 原因
    2.3. 危机对国民的影响
    2.4. 私有化
    2.5. 社会舆论
第三章 中国与希腊的战略协议
    3.1. 中国与希腊签署战略协议的目标
    3.2. 中国与希腊战略协议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2.1. 中国对希腊交通运输的投资
        3.2.2. 比雷埃夫斯港口
        3.2.3. 当前和预期的协议
        3.2.4. 习近平与李克强访问希腊
第四章 希腊公众观点和社会舆论的演化
    4.1 希腊媒体
    4.2 期刊选例与相关政党
    4.3 带有政治观点的新闻报道
        4.3.1 To Vima(《论坛报》)
        4.3.2 Kathimerini(《日报》)
        4.3.3 Eleftherotypia(《自由报》)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0)高管团队社会责任取向、战略选择及其企业绩效关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的结构
        1.3.2 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及本文的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高管团队相关研究综述
        2.1.1 高管团队互动行为研究
        2.1.2 高管团队特征与组织战略及组织绩效的关联研究
        2.1.3 高管团队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2 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综述
        2.2.1 企业社会责任的缘起和争议
        2.2.2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体系
        2.2.3 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发展
        2.2.4 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基础
        2.2.5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发展趋势
    2.3 文献评述
        2.3.1 以往研究的主要结论
        2.3.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管团队社会责任理论分析与案例比较
    3.1 高管团队社会责任理论分析的依据
        3.1.1 高管团队的认知能力和价值取向能够引导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
        3.1.2 高管团队成员的认知能力和价值取向能够被其个体特征所测度
        3.1.3 研究分析的对象是团队本身而非个人
        3.1.4 企业社会责任能够看做企业的一种重要战略选择
    3.2 高管团队社会责任理论构建的因素
        3.2.1 年龄
        3.2.2 教育背景
        3.2.3 专业背景
        3.2.4 工作任期
        3.2.5 财务状况
        3.2.6 团队异质性
    3.3 高管团队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模式选择
    3.4 高管团队社会责任案例比较研究
        3.4.1 永盛制鞋有限公司
        3.4.2 金盛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3.4.3 兆基置业有限公司
        3.4.4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
        3.4.5 案例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管团队社会责任取向及其战略选择实证研究
    4.1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4.1.1 文献综述
        4.1.2 研究假设
    4.2 实证设计
        4.2.1 样本描述
        4.2.2 测量
        4.2.3 程序
        4.2.4 统计分析
    4.3 实证分析
        4.3.1 高管团队社会责任取向维度探索性因素分析
        4.3.2 高管团队社会责任取向维度验证性因素分析
        4.3.3 高管团队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4.3.4 高管团队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4.3.5 多水平数据加总验证
        4.3.6 高管团队社会责任取向的个人异质性影响及其相关分析
        4.3.7 高管团队企业社会责任取向的企业发展阶段差异化分析
        4.3.8 高管团队社会责任战略导向选择的企业异质性影响及其相关性分析
        4.3.9 高管团队社会责任取向与企业社会责任战略选择关系验证
    4.4 结果讨论
        4.4.1 高管团队社会责任取向的维度甄别
        4.4.2 高管团队社会责任取向的个人异质性差异分析
        4.4.3 高管团队社会责任取向的企业异质性差异分析
        4.4.4 高管团队社会责任取向与企业社会责任战略选择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绩效企业高管团队社会责任战略模式演变实证分析
    5.1 文献综述
    5.2 访谈与案例研究
        5.2.1 访谈设计
        5.2.2 访谈实施
        5.2.3 访谈及案例材料分析
        5.2.4 访谈研究小结
    5.3 研究假设及问卷设计
        5.3.1 研究假设
        5.3.2 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
    5.4 结果分析
        5.4.1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阶段差异特征
        5.4.2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模式演变的阶段特征
        5.4.3 高绩效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演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管团队社会责任战略选择与企业绩效过程机制实证研究
    6.1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6.1.1 文献综述
        6.1.2 研究假设
    6.2 实证设计
        6.2.1 样本描述
        6.2.2 测量
        6.2.3 程序
        6.2.4 统计分析
    6.3 实证分析
        6.3.1 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结果及其分类
        6.3.2 多水平数据加总验证
        6.3.3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选择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维度关系研究
        6.3.4 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6.3.5 高管团队企业社会战略选择的中介效应研究
    6.4 结果分析
        6.4.1 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维度
        6.4.2 高管团队社会责任战略选择与企业社会会责任表现的关系
        6.4.3 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6.4.4 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中介作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分析
    7.1 政府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中的地位和作用
        7.1.1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经验借鉴
        7.1.2 我国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对策及政策建议
    7.2 社会对企业的监督作用
    7.3 企业高管积极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企业高管社会责任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主持参与的项目

四、中远集团2000年十大新闻(论文参考文献)

  • [1]低碳视角下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评价研究 ——以中远海运集团为例[D]. 鲍金见.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创新研究[D]. 肖云峰. 河北大学, 2020(09)
  • [3]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D]. 杨化冰. 吉首大学, 2020(02)
  • [4]中远海控并购重组研究[D]. 马虹. 厦门大学, 2019(08)
  • [5]国有上市公司海外经营战略转变动因及其效果研究 ——以中远海运收购希腊比港为例[D]. 肖知雨. 广东财经大学, 2018(05)
  • [6]外来者劣势的克服机制:组织身份变革与意义给赋 ——基于中国跨国企业的探索性多案例研究[D]. 杨勃. 东北大学, 2017(08)
  • [7]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D]. 徐纯. 武汉大学, 2017(06)
  • [8]中国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布局分析[D]. 王文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06)
  • [9]中国与希腊战略协议的社会舆论演化[D]. 安国. 山东大学, 2015(02)
  • [10]高管团队社会责任取向、战略选择及其企业绩效关联机制研究[D]. 缪悦. 中南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2000年中远集团十大新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