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山区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东北山区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一、东北山区湿地的保育与合理利用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管强[1](2021)在《中国东北典型沼泽湿地螺类地理分布格局特征》文中提出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生物多样性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是宏观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环境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腹足纲(螺类)是水生无脊椎动物的第二大纲。东北螺类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等的基础数据缺乏且其分布格局以及不同尺度下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方式对螺类分布格局的影响尚不明晰。本论文在中国东北(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长白山、大兴安岭)四个典型沼泽湿地分布区进行了螺类群落组成和地理分布格局研究,明确了东北区域以及不同湿地区的螺类种类组成及多样性特征,阐明了人为干扰活动对沼泽湿地螺类分布格局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尺度螺类分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沼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物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包括:本研究在中国东北沼泽湿地共采集螺类65种,包括异鳃亚纲58种和新进腹足亚纲7种;与其它水生生态系统相比,沼泽湿地的陆生螺类种类(11种)丰富。不同区域沼泽湿地的螺类优势种不同,并具有差异性的指示物种和特有物种。螺物种数和丰度表现出:随着纬度升高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随经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趋势;随海拔升高逐渐降低趋势。三江平原湿地区和大兴安岭湿地区的螺类物种数和分类学多样性高于松嫩平原湿地区和长白山湿地区。四个湿地区的螺类群落彼此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海拔和盐度是东北沼泽湿地螺类分布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中国东北沼泽湿地螺类分布格局形成的的最佳解释环境因子是盐度,海拔次之;在盐度和海拔影响下各个因素共同影响了东北沼泽湿地螺类的分布格局。平原区沼泽湿地(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的水补给类型是影响螺类分布格局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在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是否受泛滥水补给对螺类群落影响显着。洪泛沼泽湿地的螺类物种数高于非洪泛沼泽湿地,非洪泛沼泽湿地的螺类丰度显着高于洪泛沼泽湿地。洪泛沼泽湿地的螺类指示物种多为水生有厣螺类,常来源于河流栖息地;永久淹水沼泽湿地的指示物种则为典型的沼泽螺类。三江平原蝶形沼泽湿地的小叶章沼泽化草甸、臌囊苔草、毛苔草、漂筏苔草沼泽螺类群落组成与水深、植物组成等湿地特征显着对应。松嫩平原采样点依据螺类群落组成可以分为季节性淹水盐碱沼泽、永久性淹水盐碱沼泽和一个其它类型沼泽,三种类型盐碱沼泽间的螺类群落存在显着差异。水体盐度、p H、溶解氧、总悬浮固体、叶绿素与盐碱沼泽螺类群落间的差异密切相关。大兴安岭山地沼泽依据螺类群落分为临时淹水湿地、河流阶地沼泽、河漫滩沼泽和山前倾斜平原沼泽,四种沼泽螺类群落显着不同。不同类型山地沼泽均具有螺类指示物种,临时淹水湿地为4种陆生螺类,阶地沼泽的指示物种有8种,山前倾斜平原沼泽的指示物种有2种,而河漫滩沼泽的指示物种只有1种。长白山藓类泥炭沼泽和草本泥炭沼泽之间的螺类群落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均具有代表性指示物种。海拔是大兴安岭和长白山沼泽螺类分布格局的最佳解释环境变量。三江平原不同人类影响程度的16处沼泽湿地研究结果表明,近自然沼泽螺类丰度高于受影响湿地。近自然沼泽的螺类指示物种为水生有肺螺类,受影响湿地的指示物种为水生有厣螺类。乌苏里江上、中、下游12个洪泛平原沼泽和10个受堤坝阻隔沼泽螺类群落受到不同河段以及湿地是否与河流阻隔的影响。不同河段洪泛平原沼泽和堤坝阻隔沼泽具有差异性的螺类指示物种。三江平原近自然沼泽、湿地沟渠和农业沟渠螺类群落组成彼此间均存在显着差异。湿地沟渠螺类群落的物种数和丰度与自然湿地相似,尽管农业沟渠螺类群落的种数和丰度较低,仍占自然沼泽螺类群落的22%和52%。p H与溶解氧是影响近自然沼泽、湿地沟渠和农业沟渠间螺类群落差异的最佳解释水环境因子组合。

齐清[2](2021)在《苔草草丘湿地景观—结构—碳汇功能变化对水文条件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苔草草丘湿地是一种典型的湿地类型,具有生物固碳、提供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水文条件在苔草草丘湿地的形成与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决定着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演替方向及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受气候变化和工农业开发利用等人类活动影响,湿地水文情势改变。近年来东北地区苔草草丘湿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甚至出现大面积死亡的现象,苔草草丘湿地受到严重威胁。本文以东北地区苔草草丘湿地为研究对象,结合自然地理学、生态学、水文学、植物学、土壤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通过资料收集、遥感影像解译、野外采样调查、室内模拟分析等手段,研究了水文变化对湿地分布格局演变、植物群落组成结构、有机质输入与输出、植被-土壤碳储量等的影响,分析了苔草草丘湿地景观格局演变过程,明确了不同水文条件下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及碳储量特征,从景观-结构-功能三个层面揭示了苔草草丘湿地生态系统对水文变化的响应机制,为基于水文调控的湿地保护和恢复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科学依据,对典型东北地区沼泽湿地生态恢复和保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主要结论如下:1.水文条件是苔草草丘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对苔草草丘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2010年至2018年,苔草草丘恢复湿地分布格局变化明显,苔草群落向外扩展722 m2,苔草草丘总面积达2222 m2,主要向主要向土壤含水量和水位较高的西南方向扩展,扩展率为48.13%。斑块边界和质心分别向西南方向扩展了29.91 m和迁移了5.9 m,扩展度和曲线边界比重不断增加,斑块形状和边界趋于复杂,景观空间异质性增强。未来开展苔草草丘湿地恢复和保护工作时,要适当控制丘墩距离(54.22~117.89 cm)和密度(1.89~3.08墩/m2),创造适宜的生存空间,维持苔草草丘的长期健康稳定。同时,建议春季在干旱区开展补水措施,适当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地表积水深度,促进苔草草丘个体生长发育,加速苔草草丘的恢复。2.水文条件影响苔草草丘湿地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多样性及生产力特征。野外调查共记录物种21科39属52种。相对干旱(D)条件下中生植物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稗(Echinochloa crus-galli)、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等出现频率增加。季节淹水(WD)样地和长期淹水(W)样地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显着低于D样地,优势度指数λ显着高于D样地,表明相对于干旱条件,季节淹水和长期淹水条件下优势种瘤囊苔草(Carex schmidtii)的优势地位更突出,但过度湿润(长期淹水)导致瘤囊苔草群落优势度降低。丘墩群落对群落整体结构具有主导作用,丘墩区域瘤囊苔草的生物量是草丘湿地群落生产力的主要来源,干旱导致瘤囊苔草优势地位丧失和群落生产力降低。不同水文条件下的草丘湿地群落总体的生物量表现为长期淹水W(1186.43±304.47 g/m2)>季节淹水WD(858.96±119.85 g/m2)>干旱D(500.67±92.01 g/m2)。3.水文变化对苔草草丘湿地枯落物分解速率、有机质分解CO2释放速率及释放量具有显着影响。湿润条件(W0)和频繁的干湿交替(WD10、WD15)促进了枯落物的分解;土壤有机质分解CO2累计释放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含水量为60%时,有机质分解CO2释放量最多,为5280.91 m L/kg,土壤含水量过低或过高都将抑制土壤有机质分解和CO2释放;土壤有机质分解CO2释放量与水位波动过程具有良好的协同性,随水位的渐干(drying)和渐湿(wetting)过程,CO2释放量呈周期性上升和下降。相较于长期干旱(FP0,SWC=30%)和长期淹水(FP0,SWC=150%),周期性地水位波动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4.不同水文条件下苔草草丘湿地总有机碳储量差异显着,季节淹水样地总的碳储量最高为9806.08±349.48 g C/m2,其次为长期淹水样地8204.697±943.31 g C/m2,相对干旱样地总的有机碳储量最低,为6451.34±347.60 g C/m2。在草丘湿地中土壤碳储量是生态系统碳库的主要贡献者(57.4%~83.1%),其次为丘墩碳储量(13.6%~36.5%),植物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贡献较低。干旱条件下丘墩有机碳储量的显着降低是导致干旱样地碳储量显着低于季节淹水样地和长期淹水样地的主要原因。水分条件改变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分配格局,干旱导致丘墩碳储量分配比例降低,土壤碳储量分配比例升高。5.基于MaxEnt模型对苔草草丘潜在分布格局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当前苔草草丘高适生区面积约5.7万km2,有机碳储量约428 Tg,集中分布于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河流沿岸、长白山地,在大兴安岭地区零星分布。未来气候情景下苔草草丘潜在适生区相对稳定,适生区的收缩/扩张主要发生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及长白山等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到2050s,不同气候情景下苔草草丘湿地有机碳储量分别为441 Tg(RCP2.6),459 Tg(RCP4.5)和381 Tg(RCP8.5),2070s不同气候情景下苔草草丘湿地有机碳储量分别为360 Tg(RCP2.6),375 Tg(RCP4.5)和393 Tg(RCP8.5)。与当前相比,2070s苔草草丘湿地有机碳储量下降35~68Tg。

陈泓宇[3](2020)在《雨洪调控视角下的北京浅山区森林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密云森林湿地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宏观背景下,聚焦城市雨洪调控问题,并立足于北京市新的城市发展要求,以北京浅山区森林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从雨洪调控的视角下对其规划设计方法进行研究与探讨。本研究首先于绪论部分,综合狭义的森林湿地概念、北京市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对森林湿地复合型地块的建设要求、目前北京市森林湿地与森林湿地公园的建设情况,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对森林湿地公园的概念与特征进行探究;之后,本研究在对国内外雨洪调控理论与实践研究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研究,通过匹配北京市浅山区森林湿地公园的特征,从雨洪调控的视角,对北京市浅山区森林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法进行详细探究,包括对现状资料收集与分析、山水空间构建、设施布置、植物景观营建与效能评估等多方面的研究;最后,依据研究得出的规划设计方法,对密云森林湿地公园进行规划设计,得到密云森林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方案,以及道路交通、竖向、水系、植被以及雨水系统等专项规划,并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对雨洪调控效能进行模拟。本研究旨在探究出一套适应浅山区特征、平衡生态、功能、景观的森林湿地公园的营建方法,以期通过森林湿地营建的方式解决目前北京浅山区所存在的一些雨洪调控缺失问题,落实北京市全新规划要求,支持未来北京市绿色空间高质量建设发展。

周士园[4](2020)在《基于情景模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湿地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其景观演化对城市整体的生态安全格局有着重要影响。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存在的一个共性环境问题即一方面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造成大量自然湿地的丧失,另一方面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造成大量采煤沉陷湿地的形成,致使湿地的构成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威胁着湿地的景观生态安全并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优化湿地生态规划的视角出发,针对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的景观生态安全问题,在融合景观生态学、湿地学和生态规划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模拟-景观生态安全评价-预警反馈”的研究框架,并以淮北市为例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首先利用1988年、2002年和2018年的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了湿地景观演化监测数据库,模拟了淮北从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湿地景观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综合经济、社会、自然、区位和政策的空间统计数据,定量分析了30年间湿地景观演化的驱动机理。进而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预测了2034年湿地景观格局在趋势发展情景、快速城镇化情景、农田恢复情景和湿地生态保护情景中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了不同时期淮北湿地的景观生态安全水平。最后,研究构建了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的景观演化过程具有显着的动态性和阶段性差异。整体上,30年间淮北湿地的面积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其中1988年至2002年增长最快。研究采用了强度分析模型和叠加分析法分析了湿地与其他地类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湿地的转化强度为活跃状态,与农用地、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规模最大,主要集中于矿区范围内。研究采用了质心函数模型、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湿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结果发现淮北湿地的质心呈先向东北方向迁移,后向西南方向折回的摆动式变化,与资源开发的过程一致;同时自1988年至2018年湿地空间分布的聚集性特征更为明显;此外,湿地在区域景观中的优势度不断增加,但斑块的稳定性不断下降,破碎化程度加剧。第二,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驱动下,至2034年淮北湿地面积仍将保持增加的趋势,但不同发展情景中湿地的景观格局有显着的差异。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识别了30年间影响淮北湿地景观演化的主导驱动因子。经济-社会因素中地下资源开发、城镇化和农业复垦为关键驱动力,政策因素发挥了重要的限制性作用,自然因素中高程是重要的解释变量。在此基础上,采用CA-Markov模型对淮北湿地景观格局在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中的变化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湿地生态保护情景中湿地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湿地率达到7.71%,高于趋势发展情景。在快速城镇化情景和农田恢复情景中湿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规模较大,因此湿地率小于趋势发展情景。第三,除快速城镇化情景外,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水平呈持续改善的趋势。综合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演化的特征,研究从压力、状态和响应三个方面构建了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从而计算了淮北不同时期的湿地景观生态安全指数(LESI),结果表明:2018年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等级较2002年有所改善;趋势发展情景中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水平将继续提高,但仍处于Ⅲ级预警等级;在湿地生态保护情景和农田恢复情景中湿地景观生态安全等级提高至Ⅱ级较安全等级,然而在快速城镇化情景中则呈恶化的趋势。局部地区湿地景观生态安全等级的变化在各情景中有所不同,因此在湿地生态规划中应进行差异化管理。第四,构建了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结合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变革的背景,研究提出了预警机制构建的目的、准则和主要作用。进而从预警触发、警情分析和预警反馈三个方面建立了预警机制的运作框架。预警反馈方面,研究从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两个层面提出了整体调控策略;同时从斑块、节点和廊道三个层次提出了具体调控措施,包括湿地公园保护模式、小微湿地保护模式和低影响开发模式。本文通过对湿地景观演化的模拟预测和景观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为完善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湿地生态规划分析技术和规划体系提供了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同时,在当前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研究成果对于推进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论文选题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1524):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时空演变规律及其优化模型研究。该论文有图88幅,表29个,参考文献222篇。

于跃辉[5](2020)在《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资源评价及保护》文中提出指出了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面积大,且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湿地生态系统不但具有涵养水源、抵御洪水、稳定河床、促淤造陆、保土防蚀、调解小气候及改善水循环的重要作用,而且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根据第二次(2009年)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数据资料,对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的面积、类型、分布、特性等进行了评价,提出了保护湿地的相关对策,为保护湿地提供科学依据。

李闯,刘吉平,梁晨,王晶[6](2018)在《1990-2010年东北地区湿地空间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选取东北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对研究区内1990-2010年的湿地面积变化进行研究。通过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数据矢量化得到所要研究的湿地数据,并对不同年份的湿地面积进行统计,通过比较得出湿地面积变化的规律,然后利用GIS技术做不同时期研究区湿地的标准差椭圆及其质心,分析得出东北地区20年间湿地的空间格局变化规律。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得出本区域湿地空间格局变化与人口数量增长所带来的对粮食需求的增加有直接关系,从而造成东北地区自然湿地的减少和人工湿地的增加,最终使得影响东北地区湿地变化的主要因素由自然因素向人为因素转变。

葛石冰,丛明珠,张峰松[7](2015)在《中国东北山地区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以本溪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基于RS和GIS平台,应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评价本溪市生态保护重要性,明确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并从建设用地管制分区、交通水利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结果表明,本溪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等功能相对完善,而土壤保持性功能需加强;由于矿产开采、建设利用等人为干扰,中心城区、本溪县东部和桓仁县西部的生态服务能力较低。

杨富亿,李秀军,刘兴土,文波龙,李晓宇[8](2014)在《一龄幼蟹在盐碱化芦苇沼泽中的放养密度》文中研究表明养殖河蟹(Eriocheir sinensis)是合理利用松嫩平原沼泽的重要途径。选取松嫩平原西部的苏打型盐碱化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为研究对象,应用能量收支法估算成蟹生产力,进而确定一龄幼蟹放养密度;20062012年,在13块实验地连续进行成蟹养殖实验,研究沼泽一龄幼蟹的适宜放养密度。结果表明,实验地一龄幼蟹合理的平均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分别为809 ind./hm2和5.4 g/ind.,成蟹的平均产量、平均个体规格、平均回捕率和平均经济效益分别为32.92 kg/hm2、137.5 g/ind.、28.73%和598.2元/hm2;该放养密度对沼泽生态系统无明显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松嫩平原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一龄幼蟹的适宜放养密度平均值为816 ind./hm2,变化区间为6051 027 ind./hm2。

周文昌,牟长城,刘夏,顾韩[9](2012)在《火干扰对小兴安岭白桦沼泽和落叶松-苔草沼泽凋落物和土壤碳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火干扰在湿地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湿地占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很小一部分,却是陆地生态系统一个重要的碳汇。然而关于火干扰对我国小兴安岭森林沼泽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选取两种森林沼泽典型地段进行土壤取样,研究火干扰对小兴安岭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沼泽和落叶松(Larix gmelinii)-苔草(Carex schmidtii)沼泽地表凋落物和土壤碳储量(0—50 cm)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重度火烧使得白桦沼泽地表凋落物量和碳储量降低了36.36%(0.50 kg/m2)和35.52%(0.23 kg C/m2),而轻度火烧无显着影响;轻度火烧和重度火烧落叶松-苔草沼泽地表凋落物量和碳储量分别减少了45.32%(0.99 kg/m2)和44.66%(0.42 kg C/m2)、50.42%(1.10 kg/m2)和49.71%(0.47 kg C/m2);②白桦沼泽和落叶松-苔草沼泽两者对照样地、轻度火烧样地、重度火烧样地的土壤碳储量(0—50 cm)分别为(23.55±6.34)kg C/m2、(18.50±8.16)kg C/m2、(32.50±7.22)kg C/m2和(20.89±2.59)kg C/m2、(23.52±16.03)kg C/m2、(21.75±6.60)kg C/m2,然而火干扰对两种森林沼泽土壤碳储量(0—50 cm)影响不显着。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东北开展森林湿地计划火烧和碳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刘霞,牟长城,李婉姝,冯登军,于波[10](2009)在《小兴安岭毛赤杨沼泽CH4、N2O排放规律及其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文中指出选择小兴安岭山区毛赤杨(Alnus sibirica)沼泽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两个生长季内(2007年和2008年)沼泽湿地在自然状态下CH4、N2O排放通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在不同采伐干扰(皆伐、45%择伐)方式下,CH4和N2O排放通量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2007年CH4和N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1.03mg.m-.2h-1和58.56μg.m-.2h-1,2008年分别为20.57mg.m-2.h-1和17.41μg.m-.2h-1;CH4排放高峰期均发生在夏、秋两季,N2O排放规律不明显.皆伐沼泽和45%择伐沼泽CH4平均排放量分别为597.06、237.05μg.m-2.h-1,N2O平均排放量分别为35.84、114.51μg.m-.2h-1;与天然沼泽相比,CH4排放量明显下降,N2O排放通量明显升高.水位是CH4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但当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时不再成为限制因子,土壤温度与CH4排放相关性显着,相对较低水位与相对较高土壤温度有利于N2O排放;积水水位是影响沼泽不同年份CH4和N2O通量排放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采伐引起的土壤温度和水位的变化是干扰地与对照地CH4和N2O排放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二、东北山区湿地的保育与合理利用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北山区湿地的保育与合理利用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东北典型沼泽湿地螺类地理分布格局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螺类群落组成及分布
        1.2.2 螺类地理分布格局研究
        1.2.3 螺类生态功能
        1.2.4 螺类群落影响因素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东北沼泽湿地螺类地理分布格局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东北沼泽湿地螺类种类组成及分布
        2.3.2 东北沼泽湿地螺类地理分布格局
    2.4 讨论
        2.4.1 不同沼泽湿地区螺类组成及多样性特征
        2.4.2 东北沼泽湿地螺类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平原沼泽湿地螺类分布格局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采集
        3.2.2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不同水补给类型沼泽螺类分布格局
        3.3.2 碟形沼泽湿地螺类水平分布格局
        3.3.3 内陆盐碱沼泽湿地螺类分布格局
    3.4 讨论
        3.4.1 不同水补给类型湿地螺类分布格局
        3.4.2 碟形沼泽湿地螺类水平分布格局
        3.4.3 内陆盐碱沼泽湿地螺类分布格局
第四章 山区沼泽湿地螺类分布格局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品采集
        4.2.2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大兴安岭湿地区螺类分布格局
        4.3.2 长白山湿地区螺类分布格局
    4.4 讨论
        4.4.1 大兴安岭湿地区螺类分布格局
        4.4.2 长白山湿地区螺类分布格局
第五章 人为干扰活动下沼泽螺类分布格局变化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样品采集
        5.2.2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沼泽湿地垦殖影响下螺类分布格局
        5.3.2 洪泛沼泽堤坝建设影响下螺类分布格局
        5.3.3 沼泽湿地沟渠建设影响下螺类分布格局
    5.4 讨论
        5.4.1 沼泽湿地垦殖影响下螺类分布格局
        5.4.2 洪泛沼泽堤坝建设影响下螺类分布格局
        5.4.3 沼泽湿地沟渠建设影响下螺类分布格局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展望
        6.2.1 研究中存在问题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东北沼泽湿地螺类物种名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苔草草丘湿地景观—结构—碳汇功能变化对水文条件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苔草草丘湿地研究进展
        1.2.2 水文条件对湿地景观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进展
        1.2.3 湿地碳汇功能与水文-植被的关系研究
        1.2.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气候状况
    2.3 地质地貌特征
    2.4 土壤特征
    2.5 植被特征
    2.6 沼泽分布特征
第三章 苔草草丘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水文驱动过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3.1.3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苔草草丘湿地面积变化
        3.2.2 苔草草丘数量及形态特征
        3.2.3 斑块形状变化及质心迁移
        3.2.4 水文条件对苔草草丘分布格局的驱动作用
        3.2.5 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水文条件下苔草草丘湿地群落结构及生产力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区概况
        4.1.2 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4.1.3 统计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水文条件下苔草草丘湿地群落物种组成
        4.2.2 不同水文条件下苔草草丘湿地群落结构
        4.2.3 不同水文条件下苔草草丘湿地群落生物多样性
        4.2.4 不同水文条件下苔草草丘湿地群落生物量
        4.2.5 讨论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水文条件下苔草草丘湿地有机质分解速率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水文条件下苔草枯落物分解速率
        5.2.2 不同水文条件下土壤呼吸强度
        5.2.3 土壤含水量对有机质分解CO_2释放的影响
        5.2.4 水位波动对土壤有机质分解CO_2释放的影响
        5.2.5 讨论
    5.3 小结
第六章 苔草草丘湿地有机碳储量对水文变化的响应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样品采集及测量
        6.1.2 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苔草草丘湿地群落地上碳储量特征
        6.2.2 苔草草丘丘墩碳储量
        6.2.3 苔草草丘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
        6.2.4 苔草草丘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征
        6.2.5 讨论
    6.3 小结
第七章 未来气候情景下苔草草丘湿地空间分布格局及碳储量估算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研究区概况
        7.1.2 数据来源与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模型精确性及苔草草丘潜在分布特征
        7.2.2 苔草草丘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7.2.3 未来气候情景下苔草草丘空间分布特征
        7.2.4 未来气候情景下苔草草丘生境稳定性分析
        7.2.5 苔草草丘湿地碳储量估算
        7.2.6 讨论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雨洪调控视角下的北京浅山区森林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密云森林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项目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严峻的生态形势
        1.1.2 我国迫切的雨洪调控问题
        1.1.3 北京全新的发展要求与契机
    1.2 研究对象
        1.2.1 北京浅山区
        1.2.2 森林湿地公园
        1.2.3 北京浅山区森林湿地公园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国内外雨洪调控相关研究
    2.1 国外雨洪调控相关研究发展与特点
        2.1.1 国外雨洪调控理论发展历程
        2.1.2 国外雨洪调控理论发展特点
    2.2 国内雨洪调控相关研究发展与特点
        2.2.1 国内雨洪调控理论发展历程
        2.2.2 国内雨洪调控理论发展特点
    2.3 主要理论
        2.3.1 最佳暴雨管理措施BMPs
        2.3.2 低影响开发LID
        2.3.3 水敏性城市设计WSUD
        2.3.4 绿色基础设施/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I/GSI
        2.3.5 可持续城市水系统SUDS
        2.3.6 海绵城市
    2.4 国内外雨洪调控相关研究小结
        2.4.1 主要理论特征对比
        2.4.2 研究进展与不足
3 案例分析
    3.1 澳大利亚墨尔本爱丁堡雨园
        3.1.1 项目概况
        3.1.2 项目特色
        3.1.3 经验借鉴
    3.2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林地雨水花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项目特色
        3.2.3 经验借鉴
    3.3 新加坡JTC清洁科技园中心区
        3.3.1 项目概况
        3.3.2 项目特色
        3.3.3 经验借鉴
    3.4 海坨山谷冲沟与景观湖设计
        3.4.1 项目概况
        3.4.2 项目特色
        3.4.3 经验借鉴
    3.5 山东东营市森林湿地公园
        3.5.1 项目概况
        3.5.2 项目特色
        3.5.3 经验借鉴
    3.6 贵州安顺虹山湖市民公园
        3.6.1 项目概况
        3.6.2 项目特色
        3.6.3 经验借鉴
    3.7 本章小结
4 雨洪调控视角下的北京浅山区森林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方法
    4.1 现状条件分析
        4.1.1 水文气象条件分析
        4.1.2 用地条件分析
    4.2 地形设计
        4.2.1 北京市浅山区地形特征
        4.2.2 地形设计的基本原则
        4.2.3 雨洪调控视角下的地形设计方法
    4.3 基于水量平衡的永久性水体设计
        4.3.1 基于自然水循环的水体面积函数构建
        4.3.2 汇水区划定
        4.3.3 永久性水体面积的求解
        4.3.4 空间布局与形态设计
    4.4 基于Arc GIS积水空间可视化的季节性水体设计
        4.4.1 基于水量扩散法的各汇水区积水深度计算
        4.4.2 汇水区积水范围的可视化表达与水面空间确定
        4.4.3 动态水景观与水生境设计
    4.5 公园功能布局与设计
        4.5.1 森林湿地公园基本功能布局与设计
        4.5.2 基于雨水安全性的公园功能布局与设计
        4.5.3 雨洪调控复合型功能设计
    4.6 雨洪调控体系构建
        4.6.1 适用于浅山区森林湿地公园的雨洪调控系统
        4.6.2 适用于浅山区森林湿地公园的雨洪调控设施的类型与布局方法
        4.6.3 雨洪调控设施的规模估算
        4.6.4 高效能雨洪调控设施优化与组合
    4.7 雨洪调控视角下的公园植物景观设计
        4.7.1 基本原则
        4.7.2 雨水截留型群落构建
        4.7.3 水体净化型群落构建
    4.8 雨洪调控效能模拟与方案优化
        4.8.1 常用雨洪调控效能模拟模型
        4.8.2 基于SWMM模型的雨洪调控效能模拟与方案优化
    4.9 本章小结
5 雨洪调控视角下的密云森林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5.1 项目背景
        5.1.1 项目建设背景
        5.1.2 密云区自然条件与资源概况
        5.1.3 密云区人文条件与资源概况
    5.2 项目概况
        5.2.1 项目区位
        5.2.2 上位规划
        5.2.3 项目基址现状
    5.3 项目目标与定位
    5.4 规划设计依据与原则
        5.4.1 规划设计依据
        5.4.2 规划设计原则
    5.5 规划设计策略
        5.5.1 生态优先,原生资源高质量保护
        5.5.2 持续高效,湿地系统可持续发展
        5.5.3 复合多样,森林湿地复合型游憩
    5.6 总体规划
        5.6.1 规划结构
        5.6.2 规划分区
        5.6.3 总平面图
    5.7 分区解读
        5.7.1 综合服务区
        5.7.2 田园风情体验区
        5.7.3 浅山风貌展示区
        5.7.4 森林湿地游憩区
        5.7.5 滨湖游憩区(东服务区)
        5.7.6 森林游憩区
        5.7.7 滨河湿地保育区
    5.8 专项规划设计
        5.8.1 竖向设计专项
        5.8.2 水系统专项
        5.8.3 雨水系统专项
        5.8.4 道路交通专项
        5.8.5 种植设计专项
        5.8.6 服务设施专项
        5.8.7 管理设施专项
        5.8.8 游憩专项
    5.9 经济技术指标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2.1 选题的创新性
        6.2.2 方法的创新性
        6.2.3 研究成果的创新性
    6.3 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6.3.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图纸附录

(4)基于情景模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特征
    2.1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资源概况
    2.2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的特征
    2.3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演化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淮北湿地景观时空动态演化过程
    3.1 淮北市概况
    3.2 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
    3.3 湿地时空动态转化过程
    3.4 湿地空间分布格局演化过程
    3.5 本章小结
4 淮北湿地景观演化驱动力分析
    4.1 湿地景观演化驱动因子的选取与处理
    4.2 影响其他地类演化的驱动因子
    4.3 湿地景观演化驱动力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建立
    4.4 湿地景观演化驱动力Logistic回归结果与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多情境下湿地景观演化的空间模拟
    5.1 CA-Markov模型的原理
    5.2 趋势发展情景模拟
    5.3 快速城镇化情景模拟
    5.4 农田恢复情景模拟
    5.5 湿地生态保护情景模拟
    5.6 本章小结
6 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6.1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的基本内容
    6.2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3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构建
    6.4 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变化
    6.5 淮北湿地景观生态安全的地区差异
    6.6 本章小结
7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与调控
    7.1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内涵
    7.2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预警机制构建
    7.3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调控策略
    7.4 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调控模式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资源评价及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资源概况
    2.1 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面积、类型
    2.2 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分布规律
    2.3 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资源
3 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现状评价
    3.1 典型性
    3.2 稀有性
    3.3 多样性
    3.4 脆弱性
4 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湿地保护
    4.1 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4.2 建立湿地保护利用协调机制
    4.3 加强各级湿地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力度
    4.4 加强湿地的科学研究
    4.5 提高管护人员的业务水平

(6)1990-2010年东北地区湿地空间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二、东北地区湿地空间格局变化
    (一) 东北地区湿地面积变化
    (二) 东北地区湿地质心转移
三、东北地区湿地变化的原因分析
    (一) 自然因素
    (二) 人为因素
四、结论

(7)中国东北山地区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以本溪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8)一龄幼蟹在盐碱化芦苇沼泽中的放养密度(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地
    1.2 方法
        1.2.1 成蟹生产力估算
        1.2.2 幼蟹放养密度的确定与成蟹养殖实验
        1.2.3 饵料对成蟹产量的作用估测
        1.2.4 幼蟹放养密度的生态效应评估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幼蟹放养密度与成蟹养殖
    2.2幼蟹放养密度、成蟹产量与饵料生物量和水化学因子的关系
    2.3 幼蟹放养密度与幼蟹平均增重、成蟹产量和回捕数量间的关系
    2.4 成蟹养殖利润与幼蟹放养密度、成蟹产量和幼蟹平均增重的关系
    2.5 饵料对成蟹产量的作用
    2.6 河蟹对沼泽生物群落的影响
    2.7 幼蟹放养密度动态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沼泽的幼蟹合理放养密度
    3.2 沼泽的河蟹养殖容量
    3.3 沼泽的幼蟹适宜放养密度
    3.4 应用前景
4 结论

(9)火干扰对小兴安岭白桦沼泽和落叶松-苔草沼泽凋落物和土壤碳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地设置
    1.3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火干扰对森林沼泽地表凋落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
    2.2 火干扰对森林沼泽土壤容重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2.3 火干扰对森林沼泽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火干扰对森林沼泽地表凋落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
    3.2 火干扰对森林沼泽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4 结论

四、东北山区湿地的保育与合理利用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东北典型沼泽湿地螺类地理分布格局特征[D]. 管强.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1(02)
  • [2]苔草草丘湿地景观—结构—碳汇功能变化对水文条件的响应[D]. 齐清.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1(02)
  • [3]雨洪调控视角下的北京浅山区森林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密云森林湿地公园为例[D]. 陈泓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情景模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D]. 周士园.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资源评价及保护[J]. 于跃辉. 绿色科技, 2020(08)
  • [6]1990-2010年东北地区湿地空间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 李闯,刘吉平,梁晨,王晶.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12)
  • [7]中国东北山地区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以本溪市为例[J]. 葛石冰,丛明珠,张峰松. 安徽农业科学, 2015(26)
  • [8]一龄幼蟹在盐碱化芦苇沼泽中的放养密度[J]. 杨富亿,李秀军,刘兴土,文波龙,李晓宇. 湿地科学, 2014(02)
  • [9]火干扰对小兴安岭白桦沼泽和落叶松-苔草沼泽凋落物和土壤碳储量的影响[J]. 周文昌,牟长城,刘夏,顾韩. 生态学报, 2012(20)
  • [10]小兴安岭毛赤杨沼泽CH4、N2O排放规律及其对人为干扰的响应[J]. 刘霞,牟长城,李婉姝,冯登军,于波. 环境科学学报, 2009(12)

标签:;  ;  ;  ;  ;  

东北山区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