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电视中的均衡器技术

高清电视中的均衡器技术

一、HDTV中的均衡器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管铭[1](2019)在《串联蓄电池组在线状态检测与均衡控制装置开发》文中研究指明蓄电池以其良好的经济性在不间断电源、电动车辆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随着电池制造技术和工艺的逐渐完善,蓄电池的寿命显着提高,由于自身质量原因造成的失效很少出现。而蓄电池使用中的过充电、过放电,将导致极板活性物质脱落、板栅腐蚀,严重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在蓄电池组使用时,各个单体电池的电解液密度、温度和通风条件、自放电程度及充放电方式等因素会存在微小差异。在多次充放电循环之后差异将逐渐变大,进而导致蓄电池组出现电压、内阻、容量等参数不一致性的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过充、放电问题。因此,对蓄电池组荷电状态估算和均衡控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荷电状态SOC(state of charge)估算与均衡控制相结合,使得该系统既具有荷电状态估算的功能,又能发挥均衡充电的作用。避免了容量不均衡的问题和过充过放的问题,有效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在分析总结相关领域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端电压、电流、内阻、温度等参数的检测方法,用AQW214光电继电器选通单体电池两端电压,霍尔电流传感器检测电流,四端子交流注入法检测内阻,DS18B20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各部分的工作原理框图。在对电池组均衡变量、均衡控制策略和均衡电路研究的基础上,基于S-8261芯片设计实现了开关型分流电阻均衡电路。在Simulink仿真平台下实现了S-8261模型和均衡充放电模型,模拟铅酸蓄电池组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压、SOC变化情况。根据上述充放电过程模拟的结果,本文基于S-8261电池保护芯片的过充、过放保护机制所设计的开关型分流电阻均衡电路,解决了铅酸蓄电池组充电过程中的均衡问题,避免了过充、过放对电池寿命带来的损害。在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供电电源模块电路、单体电池端电压采集电路,电流采集电路、温度采集电路、内阻采集电路、通讯和存储电路、均衡充电控制电路等,设计并实现了硬件电路SOC估算与均衡控制的功能,最后设计了系统软件工作流程。

周运强[2](2018)在《3mm均衡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军事电子现代化进程当中,无论是在雷达、通信还是电子对抗等领域都能见到微波、毫米波功率模块(MPM、MMPM)的身影,其广大的应用前景使其成为了当今的研究热点。但是由于功率模块中使用到的行波管放大器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其增益特性曲线有较大的波动,通常需要在前级固态驱动放大模块和后级行波管放大器之间加入均衡网络以对行波管放大器的增益幅度进行校正,所以对增益均衡器的研究和设计便成为了微波、毫米波功率模块设计当中的关键技术。均衡量、均衡精度、功率容量和输入输出驻波比是增益均衡器设计中的重要指标,同时兼顾这些指标则是其难点所在。本论文为了解决微波、毫米波功率模块中行波管放大器增益特性曲线不平坦的问题,从超材料的设计理念出发,选取了矩形波导形式进行设计,研制出了一款新型的3mm增益均衡器。该增益均衡器的结构设计比较简单,结构中包含的重要参数比较少,便于计算机软件的仿真优化,有利于实现对增益均衡器的快速设计。且相较于传统结构减少了谐振腔的使用,体积可以做得更小,便于小型化。通过仿真分析知道,该增益均衡器具有Q值高、功率容量大、插入损耗小的特点。通过分析实验室测试数据,得到了该增益均衡器超材料结构的吸收特性,该结构在谐振频率上能实现对电磁波的完美吸收。验证了将该结构应用于增益均衡器设计的可行性。本论文还对传统形式的基于矩形谐振腔的增益均衡器进行了改进,该增益均衡器通过孔耦合将波导中需要选择吸收的电磁波耦合到矩形谐振腔,再通过微带探针将矩形谐振腔中的电磁能量耦合到薄膜电阻上进行吸收。其结构设计简单,相较于传统结构中使用的吸波材料,薄膜电阻更容易实现对均衡量和均衡精度的精确控制。从实验结果看,该增益均衡器Q值高、插入损耗小,且端口驻波比控制得比较好,通过该结构设计的增益均衡器能够很好的满足项目要求。最后,本论文针对项目要求,对均衡器部分及固态驱动放大前端的射频电路和直流供电电路部分进行了整体设计,实现了均衡放大模块,并完成了实验室测试及结果分析。

李岱阳[3](2017)在《宽带MPM前级驱动小型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对抗技术被视为现代战争中制胜法宝,而其中关键部件就是微波功率模块(MPM)。在战略飞机—歼击机和轰战机中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在现代相控阵雷达中它也举足轻重。由于功率芯片和基片材料,生产工艺等局限,在噪声系数、平均功率、带宽等参数方面有很多探索空间,加之使用的设备平台和模块工作环境等订制化条件不一样,对于微波功率模块的研究还是有着工程的价值和意义。其主要核心的三个部件分别如下:1.高效小型化行波管放大器:高效小型化行波管放大器是MPM的最后末级输出,它存在的用意是为了让相应波段的行波管到达预定的输出指标。2.固态驱动单元:它是系统的大脑,会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整体性能。MPM前级驱动单元输出的功率是为了给它后级行波管给予能量驱动。同时由于行波管在频率范围内输出的不一致性,所以前级驱动单元还需要有着幅度均衡的作用。3.电源调节器。所以,我们在工程实践中,在结构和材料方面,对MPM的前级驱动进行小型化技术研究意义重大。本论文重点分析了MPM的原理和结构做了详细分析,对宽带前级驱动小型化技术进行了研究。同时根据工程实践需求,在双导师制情况下,设计、制作了4-18GHz频段的MPM前级驱动,满足工程指标+25dBm的输出功率。同时学习均衡器设计原理,使设计的成品满足不一样的输入功率条件下的相同功率输出的条件,均衡量为9dB。均衡器大小为6.0MM×8.4MM,实现了模块小型化。采用了将增益均衡器独立后置的方式,良好的进行了热隔离。通过设计加工调试后结果满足工程项目指标。

韩笑[4](2016)在《浅海环境下单载波时域均衡水声通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浅海水声信道具有多途扩展严重、时频域快速变化、多普勒频偏严重、传输衰减大、噪声干扰严重、通信带宽受限等特点,对水声通信的研究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本文首先介绍了单载波时域均衡的基本原理,并对被动时间反转镜、判决反馈均衡器、时域信道估计方法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理论推导和计算机仿真,在此基础上针对时变水声信道下的水声通信、近距离高速水声通信、多用户水声通信以及冰下水声通信等几个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并通过多次湖试、海试、冰下试验加以验证。首先,时变信道下的单载波稳健水声通信技术研究。针对时变的多普勒效应和多途水声信道,本文提出如下的解决方案:首先根据信道时延-多普勒扩展函数的估计结果对接收信号重采样处理;在此基础上将接收数据分成较小的数据块处理,数据块的长度小于信道的相干时间,由于在短时间内可以认为信道是时不变的(包括多途信道结构和多普勒效应),前一数据块的多普勒以及信道估计结果用于当前数据块的多普勒补偿以及信道更新;最后采用内嵌锁相环的单通道判决反馈均衡器移除残留的码间干扰和多普勒效应。该种分级的估计和补偿方案不需要在发送信号中频繁的插入训练序列,从而可以提高通信速率。对本文所提方法开展了两次海试试验研究(渤海鲅鱼圈试验和小长山岛试验),试验结果均实现了时变水声通信环境下的信道的有效跟踪和补偿,验证了算法的稳健性。其次,基于矢量水听器阵列对近距离高速水声通信技术进行研究。本文在矢量水听器阵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分频带传输联合双向判决反馈均衡的水声通信方案:(1)高速水声通信中每个符号的能量较小,受信道噪声干扰严重,矢量水听器通过声压和振速通道信号的线性组合可以提高输入信号的信噪比,并且当多个矢量水听器联合使用时还可以采用被动时间反转镜技术取得空间聚焦增益;(2)分频带传输技术将相对较宽的频带划分为若干子带,在每个子带内进行信息的并行传输,很好的解决了由于通信频带过宽导致的采样率较高、抗多途扩展能力下降的问题;(3)双向判决反馈均衡器主要是针对判决反馈均衡器中的误差传播问题提出的,其将正向均衡和反向均衡的输出合并,有效降低同一位置发生错误判决的概率。矢量水听器阵列、分频带传输以及双向判决反馈均衡器联合组成了本文提出的近距离高速水声通信方案。本文对该方案开展了海试试验研究,试验结果实现了通信速率为48kbit/s,频带利用率为4.29bit/s/Hz的低误码率数据传输。再次,对单载波多用户水声通信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了基于单载波的空分多址水声通信技术,推导了被动时间反转镜处理时各用户SINR计算方法。对于异步多用户水声通信,提出了自适应被动时间反转镜技术,借鉴自适应波束形成的理念,通过设置用户间干扰为零的约束条件,在频域计算每个用户的最优匹配权向量,然后通过IFFT转换到时域。在异步多用户水声通信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开展了单载波MIMO水声通信技术研究,提出了基于被动时间反转镜联合连续干扰消除技术的水声通信方案,即PTR-SIC-DFE。本文对单载波异步多用户和MIMO水声通信技术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和试验研究,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和稳健性。最后,对冰下水声通信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结合实际冰下采集数据,围绕冰下水声信道特性、冰下单载波水声通信两个方面开展研究。数据处理结果表明:三次冰下试验水声信道结构均十分稳定,信道相干时间较长;而冰下水声信道空间相干性与试验水域相关。冰下水声通信中采用单个阵元即实现了通信速率为32kbit/s的高速数据传输。冰下MIMO数据处理结果发现:冰下基本恒定的声速梯度使得近距离试验时接收端信号能量的分布与发射换能器的布放深度密切相关。当阵元数目大于等于两个阵元时,本文采用最基本的PTR-DFE即可实现MIMO数据的有效解码。

周明[5](2015)在《多用户红外反向链路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对于数据通信速率以及绿色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射频无线通信系统面临着日益紧张的频谱资源以及较强电磁辐射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使人们开始寻求频谱资源更宽且更加绿色环保的通信方式。利用红外光(或可见光)作为传输媒介的光无线通信系统因频谱资源丰富、无需许可证、更好的保密性能以及绿色安全等优点而成为近年来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将就室内红外光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几项关键技术和硬件收发信机设计方案进行深入研究。首先,论文对红外光无线通信系统进行了系统性的概述。论文对红外LED特性、光源辐射模型以及人眼安全做了相关介绍,并且重点对比了PIN光电二极管和雪崩光电二极管的特性和各自的优缺点。另外,讨论了红外光信道和噪声二者的等效模型,并实测了红外光信道冲激响应和幅频响应。其次,论文对红外光单用户CDMA系统中点对点通信技术进行了研究。论文在给出点对点红外CDMA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和一种可行物理帧结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MMSE估计和LS估计两种信道估计算法和几种用于改善符号间干扰的时域均衡技术。通过性能仿真发现,信道估计方面LS估计由于受噪声影响较大而性能差于MMSE估计;均衡器方面分数间隔FSE均衡器在多种场景下性能表现都要好于符号间隔迫零均衡器和LMMSE均衡器,并且相比后两者FSE均衡器对定时偏差不敏感。最后,就PAM调制阶数、码道数、扩频比以及信道编解码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然后,论文讨论了红外光多用户CDMA系统中多点接入通信技术。通过理论推导详细说明了多址干扰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导频干扰抵消信道估计算法用于估计存在导频干扰的各用户信道,通过几种不同场景下的仿真表明该算法能够取得逼近单用户接入点下的信道估计精度。论文集中讨论了几种经典的多用户检测技术,并着重对干扰抵消检测器进行了一些列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干扰抵消检测器后能在较大程度上改善多址干扰,并且采用迭代结构的软PIC检测器性能会比相应的硬PIC检测器性能更加优越。最后,论文阐述了红外光无线通信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法。在给出红外光无线通信系统硬件设计的总体方案后,详细介绍了模拟收发电路的设计思路,并利用实现的电路对系统若干重要性能参数进行了测试,例如系统带宽实测结果表明采用模拟有源高通均衡网络后系统3 dB带宽可从约20MHz被拓宽至60 MHz左右。最后,为进一步改善红外光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符号间干扰,对数字后均衡电路进行了一系列的硬件仿真,确定了相应的数字硬件设计方案,为后续数字均衡器的实现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钱丽霞[6](2015)在《基于长线传输系统的自适应FFE-DFE均衡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长线传输系统通信过程中,特别是无中继的长线传输过程,基带信号由于需要经过长距离,高速的传输,在此过程中传输信号往往会受到多种噪声干扰的影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信号码间干扰(Inter Symbol Interference,ISI)。加之信道带宽有限,信号高频部分严重衰弱,最终传输信号因严重衰弱和畸变问题而导致接收端无法获得有效的信号[1]。在去除干扰,矫正和补偿信号方面最有效的技术就是自适应均衡技术。长线传输的特性相当于一个低通滤波器,其传递函数呈抛物线下降趋势,而自适应均衡器可以得到一个与长线传输特性相反的呈上升趋势抛物线的传递函数,因而可以在接收端用于补偿以及矫正信号。本文是以“深井有缆观测和信号采集系统”为研究背景,针对长距离的同轴电缆的输出的失真衰弱的信号,提出一种新型改进的自适应均衡器。常用的均衡器有两类,分为线性与非线性结构。典型的线性结构前向反馈FFE均衡器,结构简单,能处理不严重的码间干扰,对于较严重的码间干扰其消除能力就受到限制,并且抽头数的不断增多会增加复杂度;而常用的非线性均衡器判决反馈均衡器DFE,能处理较严重的干扰,但不易实现前端化,且容易产生错误累积效应。本文在设计均衡器上,考虑到以上两种均衡器的优缺点,首先在结构上进行了改进,采用4抽头的前向反馈均衡FFE(Feed-Forward Equalizer)和5抽头的判决反馈均衡DFE(Decision-Feedback Equalizer)组合使用,两种均衡器操作上互相补充,结构得到优化,均衡效果更好。其次,在算法上本文也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后的基于反正切函数的变步长算法。该算法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的固定步长最小均方差LMS(Least Mean Square)算法收敛速度和稳态误差存在矛盾的问题。该算法在初始阶段能很快的收敛,在稳态状态下又能维持较小的步长从而获得较小的稳态误差。相比于其他众多的变步长算法更有优越性和稳定性。经过改进后的这种自适应FFE-DFE结合的均衡器不仅实现复杂度低,不需要很复杂的电路设计,而且改进的新变步长算法,计算复杂度低,收敛快,信道跟踪能力强,加快了数据处理速度的同时又能较好地应对通信系统的实时性变化。实验表明,基于新的变步长算法的自适应FFE-DFE均衡方法有效改善了均衡效果,加快了收敛,并且消除了信号中的码间干扰和噪声,数据传输距离大大延长,传输速率也得到提高。

陈铿[7](2013)在《基于传输线的片上高速收发器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互连线上产生的功耗与延迟是限制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芯片时钟频率不断增加,片上互连出现了明显的传输线效应,给高速数据传输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降低全局长互连的功耗和延时,采用传输线互连来替代传统的RC互连。因此,基于传输线的高速收发器研究成为了当前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首先,本文采用SMIC0.13μm CMOS工艺的第五金属,通过HFSS电磁仿真软件,根据实际片上环境,仿真分析了不同尺寸规格差分传输线的信号传输损耗情况,建立了共面差分传输线的模型,获得了传输线的S参数;其次,通过建立传输线的TouchStone文件(S参数网表),实现了HFSS和Spectre的协同仿真,分析研究了片上传输线的瞬态响应;最后,为了补偿信道的损耗和降低码间干扰现象,本文研究了收发器设计的预加重技术和均衡技术;根据传输线的信道损耗和码间干扰,设计了一种带均衡技术的片上高速收发器。仿真结果表明:在0.13μmCMOS混合信号工艺下,对于10mm长的差分传输线,该收发器实现了20Gbps随机信号的可靠传输,单位功耗仅为0.44pJ/bit。

赵坤[8](2012)在《软件接收机中均衡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数字通信系统中,带限信道的失真和畸变会引起信号的码间干扰和频谱泄露,从而严重影响通信质量,为了在接收端准确地恢复出原始发送信号,就需要通过自适应均衡技术对传输信道进行补偿。本文在介绍软件接收机结构与矢量信号分析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接收机设计方案,其中主要包括信号采集、信号处理与信号显示模块,并详细介绍了信号处理模块中的变频重采样、符号载波同步和正交解调,明确了自适应均衡器在系统中的位置以及与其它模块之间的关系。论文详细阐述了自适应均衡的基本原理、结构以及相关算法,通过对软件接收机的研究和各种均衡算法的深入理解、均衡器结构及其性能的分析,最终采用变步长常模算法(CMA)和判决引导最小均方算法(DDLMS)的线性均衡器,实现了对多种数字调制格式信号的均衡,满足了系统性能指标要求。

金玉鑫[9](2011)在《数字微波传输系统中自适应均衡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现阶段存在的由于码间干扰引起的信道衰减问题,本论文通过对自适应均衡器的研究分析,将判决反馈均衡器和分数间隔均衡器的结构进行改进,设计了一种以Ts 2为间隔采样的带判决反馈分数间隔均衡器,对信道进行失真补偿。并分析对比各种自适应算法的优缺点,由于恒模算法(CMA)不需要发送训练序列,节省频谱资源,提高了信道利用率,同时恒模算法的运算复杂度低,因此在实际的自适应均衡中应用越来越多。但是,恒模算法的固有缺点是收敛速度太慢,在迭代步长选取的比较小的时候需要几万次的迭代才能逐步收敛。因此,针对CMA算法的不足,本文利用输入信号矢量之间相关性的特点,对CMA算法加以改进,改进后的CMA算法实质上是一种解相关的自适应算法,同时改进的算法根据输入信号的特性来调整算法的迭代步长,使其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而在收敛以后有良好的跟踪性能。以新型判决反馈分数间隔均衡器的结构为基础,结合改进后的CMA算法,经过仿真分析,在通信系统下加入改进的分数间隔判决反馈CMA均衡器后,信号还原能力和收敛速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最后本文就数字微波系统的特点,用Simulink对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及其结构进行模拟仿真,在此基础上引入不同的均衡器,集中分析不同信道中几种均衡器的性能,通过对误码率和信噪比等性能的仿真分析,进一步验证新式CMA均衡器在数字微波通信系统中的优越性。

杨维[10](2010)在《高速低压差分信号传输接收电路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对数据传输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我们希望能有一种新的接口技术来实现更快的数据传输,并同时具有低噪声、低功耗的特点。低压差分信号传输LVDS(Low 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ing)是一种用于高速信号传输的国际通用接口标准,它以低电压摆幅的高速差动信号传输数据,具有高速度、低功耗、低噪声、低成本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高速数据传输领域。目前,LVDS接收器已成为高速接口芯片市场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在研究高速信号传输理论和均衡器技术的基础上,对LVDS接收电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采用SMIC 0.18μm的CMOS标准工艺进行了设计。LVDS接收电路的整体结构包括:前置预接收放大器、自适应均衡器、电压比较输出器以及失效保护电路。前置预接收放大器采用了折叠共源共栅结构,有效地抑制了输入共模电平的影响;自适应均衡电路是本文的重点,本文通过自适应环路输出的反馈信号来实现自适应功能,通过反馈信号控制均衡器的高频增益控制端,来补偿信号传输过程中被衰减的高频分量,达到减少误码率的目的;补偿过的差分信号输入到电压比较输出电路,从而将差分输入信号转换为CMOS逻辑信号。本文对LVDS整体电路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符合系统设计的要求。最后,对LVDS接收电路整体版图进行了设计。

二、HDTV中的均衡器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DTV中的均衡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串联蓄电池组在线状态检测与均衡控制装置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蓄电池在应急电源中的应用及现状
    1.3 蓄电池组参数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充电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均衡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铅酸蓄电池工作特性
    2.1 铅酸蓄电池简介
    2.2 铅酸蓄电池在线状态检测涉及的参数
    2.3 铅酸蓄电池等效电路
    2.4 均衡控制方法简介
    2.5 铅酸蓄电池纠正或更换标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参数检测与均衡控制装置方案设计
    3.1 系统总体原理设计
    3.2 SOC估算模块设计
    3.3 均衡控制模块设计
    3.4 基于Matlab/Simulink的均衡充电仿真模型的搭建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4.1 供电电源模块设计
    4.2 控制器芯片
    4.3 铅酸蓄电池组单体电池电压采集模块设计
    4.4 铅酸蓄电池组电流采集模块设计
    4.5 铅酸蓄电池组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4.6 内阻检测模块设计
    4.7 通讯单元电路设计
    4.8 存储单元电路设计
    4.9 均衡控制电路图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软件流程设计
    5.1 系统总体软件流程
    5.2 SOC估算与均衡控制软件流程图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2)3mm均衡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毫米波功率模块(MMPM)简介
    1.2 MMPM中的均衡器
        1.2.1 均衡器的概念
        1.2.2 增益均衡器的应用
    1.3 增益均衡器的国内外发展动态
        1.3.1 增益均衡器的国内发展动态
        1.3.2 增益均衡器的国外发展动态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增益均衡器的理论研究
    2.1 增益均衡器分类
    2.2 传统增益均衡器分析
        2.2.1 微带形式的增益均衡器分析
        2.2.2 波导形式增益均衡器分析
    2.3 增益均衡器设计的一般网络综合方法
        2.3.1 达林顿网络综合法
        2.3.2 实频数据法
    2.4 增益均衡器的计算机优化设计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超材料结构的增益均衡器的设计与研究
    3.1 基于超材料结构的增益均衡器的设计与仿真分析
    3.2 实验室测试及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矩形谐振腔的增益均衡器的设计与研究
    4.1 基于矩形谐振腔的增益均衡器的设计与仿真分析
    4.2 实验室测试及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3mm均衡放大模块的实现
    5.1 方案分析与选择
    5.2 电路部分的设计
        5.2.1 射频电路部分的设计
        5.2.2 直流供电电路部分的设计
        5.2.3 均衡器部分的设计
    5.3 均衡放大模块的测试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宽带MPM前级驱动小型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微波功率模块简介
    1.2 宽带MPM模块的前级驱动技术概述
    1.3 宽带MPM国内外发展动态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MPM的前级驱动单元理论分析
    2.1 MPM前级驱动单元的原理和结论
        2.1.1 MPM前级驱动单元的原理
        2.1.2 MPM前级驱动单元的结构
第三章 MPM的均衡器介绍与探究
    3.1 功率均衡器的概念和意义
        3.1.1 传统增益均衡器陷波原理
        3.1.2 耦合微带线理论在增益均衡器中的应用
        3.1.3 无反射滤波器理论在增益均衡器的应用
    3.2 基于陷波理论设计增益均衡器理论分析
        3.2.1 微带线实现陷波器响应
        3.2.2 基于微带的增益均衡器模板
        3.2.3 波导结构实现陷波器响应
        3.2.4 基于波导的增益均衡器模板
    3.3 增益均衡器的计算机设计软件优化设计法
第四章 4-18GHz均衡器的设计与实现
    4.1 增益均衡器的设计步骤
    4.2 增益均衡器设计
        4.2.1 4-18GHz宽带微波功率均衡器设计
        4.2.2 4-18GHz宽带微波功率均衡器的图纸
        4.2.3 4-18GHz宽带微波功率均衡器测试结果
第五章 MPM前级驱动单元的设计与实现
    5.1 MPM前级驱动单元设计
        5.1.1 MPM前级驱动单元设计 1
        5.1.2 MPM前级驱动单元设计 2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浅海环境下单载波时域均衡水声通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声通信技术的国内外研究
    1.3 单载波时域均衡技术国内外研究
        1.3.1 自适应均衡技术相关研究
        1.3.2 时间反转镜技术相关研究
    1.4 浅海水声信道物理特性
        1.4.1 大多途扩展
        1.4.2 强时变特性
        1.4.3 多普勒效应
        1.4.4 可用带宽有限
    1.5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单载波水声通信时域均衡技术
    2.1 自适应信道均衡技术
        2.1.1 自适应均衡器结构
        2.1.2 自适应均衡算法
        2.1.3 内嵌锁相环的判决反馈均衡器
    2.2 被动时间反转镜技术
    2.3 被动时间反转镜中的信道估计方法
        2.3.1 LS信道估计
        2.3.2 LMS信道估计
        2.3.3 OMP信道估计
    2.4 被动时间反转镜性能仿真
        2.4.1 噪声的影响
        2.4.2 相位变化的影响
        2.4.3 多普勒的影响
    2.5 被动时间反转镜联合判决反馈均衡器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浅海时变信道下的单载波稳健水声通信技术
    3.1 浅海时变信道下的水声通信方案
    3.2 基于模糊函数的时延-多普勒扩展函数估计
        3.2.1 基于模糊函数的时延-多普勒扩展函数的测量精度
        3.2.2 m序列在时延-多普勒函数估计中的应用
    3.3 被动时间反转镜技术在时变水声信道下的应用研究
    3.4 海试试验研究
        3.4.1 鲅鱼圈海试试验
        3.4.2 小长山岛海试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矢量水听器阵列单载波高速水声通信技术
    4.1 基于矢量水听器阵列的单载波水声通信技术
        4.1.1 矢量水声信道特性分析
        4.1.2 矢量信号组合技术
        4.1.3 矢量水听器在单载波水声通信中的应用
        4.1.4 湖试试验研究
    4.2 基于分频带传输的单载波水声通信技术
        4.2.1 分频带传输水声通信系统原理
        4.2.2 海试试验研究
    4.3 基于双向判决反馈均衡器的单载波水声通信技术
        4.3.1 基于被动时间反转镜的双向判决反馈均衡器原理
        4.3.2 海试试验研究
    4.4 高速水声通信方案及试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单载波多用户水声通信技术
    5.1 单载波多用户水声通信
    5.2 单载波异步多用户水声通信
        5.2.1 异步多用户水声通信仿真研究
        5.2.2 自适应的被动时间反转镜技术
        5.2.3 单载波异步多用户试验研究
    5.3 单载波MIMO水声通信
        5.3.1 MIMO信道估计方法
        5.3.2 MIMO中的干扰抑制技术
        5.3.3 MIMO水声通信仿真研究
        5.3.4 MIMO水声通信试验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冰下单载波水声通信试验研究
    6.1 冰下水声信道特性研究
        6.1.1 时间相干特性
        6.1.2 空间相干特性
    6.2 冰下单载波水声通信技术研究
        6.2.1 冰下单载波高速水声通信
        6.2.2 冰下单载波MIMO水声通信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多用户红外反向链路设计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1 红外光通信的发展历程
        1.1.2 CDMA技术在红外光通信中的应用
    1.2 硕士期间所做工作及本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无线红外光通信系统
    2.1 引言
    2.2 无线红外光通信系统概述
    2.3 电光转换
        2.3.1 红外LED特性
        2.3.2 光源辐射模型
        2.3.3 红外光强与人眼安全
    2.4 光电转换
        2.4.1 光电二极管
    2.5 点对点红外光通信信道特性测量
    2.6 系统噪声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外光点对点CDMA通信系统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2.1 符号映射
        3.2.2 码道正交
        3.2.3 PN扩频
        3.2.4 抗混叠低通滤波器
    3.3 帧结构设计
    3.4 红外光点对点通信信道估计技术
        3.4.1 信道估计算法
        3.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红外CDMA系统中均衡技术
        3.5.1 信噪比估计
        3.5.2 均衡算法
        3.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6 红外CDMA系统中调制扩频编码技术性能比较
        3.6.1 调制阶数仿真比较
        3.6.2 扩频增益仿真比较
        3.6.3 有无编码仿真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外光多用户CDMA通信系统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
        4.2.1 发送端模型
        4.2.2 接收端模型
    4.3 红外光多用户通信信道估计技术
        4.3.1 信道估计算法
        4.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外CDMA系统中多用户检测技术
        4.4.1 多用户检测原理
        4.4.2 最优多用户检测器
        4.4.3 线性多用户检测器
        4.4.4 非线性多用户检测器
        4.4.5 迭代软干扰抵消多用户检测器
        4.4.6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红外光无线通信系统硬件设计
    5.1 引言
    5.2 硬件设计总体结构
    5.3 模拟前端电路设计
        5.3.1 发射电路
        5.3.2 接收电路
    5.4 数字均衡器电路设计
        5.4.1 均衡器定点仿真
        5.4.2 均衡器的Simulink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基于长线传输系统的自适应FFE-DFE均衡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现状
        1.2.1 自适应均衡器的研究现状
        1.2.2 自适应均衡算法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
第二章 长线传输系统和码间干扰
    2.1 长线传输系统的研究
        2.1.1 长线传输的传输介质
        2.1.2 长线传输的信道特性
    2.2 码间干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道均衡技术和自适应算法
    3.1 信道均衡概述
        3.1.1 信道均衡的补偿原理
        3.1.2 信道均衡的分类
        3.1.3 信道均衡的结构
    3.2 自适应均衡
    3.3 自适应算法
        3.3.1 迫零算法
        3.3.2 最小均方误差算法
        3.3.3 递归最小乘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适应FFE-DFE均衡器
    4.1 自适应FFE-DFE均衡器结构组成及原理
        4.1.1 自适应FFE均衡器的结构及原理
        4.1.2 自适应DFE均衡器的结构及原理
        4.1.3 自适应FFE-DFE均衡器的结构原理
    4.2 自适应FFE-DFE均衡器抽头系数的优化
    4.3 自适应FFE-DFE均衡器的抽头数的优化
    4.4 自适应FFE-DFE均衡器性能仿真研究
        4.4.1 MTLAB仿真软件的简介
        4.4.2 自适应FFE均衡器的均衡仿真研究
        4.4.3 自适应DFE均衡器的均衡仿真研究
        4.4.4 自适应FFE-DFE均衡器的仿真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适应FFE-DFE均衡器的新变步长算法
    5.1 新改进的自适应变步长算法
    5.2 新改进的变步长算法的性能研究
        5.2.1 参数α和β仿真研究
        5.2.2 几种算法收敛性比较
    5.3 基于新步长算法的自适应FFE-DFE均衡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其它成果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致谢

(7)基于传输线的片上高速收发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性能互连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基础
    2.1 传输线互连模型
        2.1.1 传输线零阶模型
        2.1.2 传输线的一阶模型
        2.1.3 传输线的二阶模型
    2.2 有损传输线的瞬态分析
        2.2.1 半无限长传输线
        2.2.2 有限长传输线
        2.2.3 差分传输线的瞬态响应
        2.2.4 传输线的经验设计规则
    2.3 传输线的反射
    2.4 传输线的损耗
    2.5 码间干扰
    2.6 小结
第三章 片上传输线设计
    3.1 标准 S 参数基本理论
    3.2 混合模式 S 参数
    3.3 传输线设计与仿真分析
        3.3.1 片上传输线的设计
        3.3.2 不同尺寸的传输线分析仿真
        3.3.3 片上传输线的通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收发器设计
    4.1 CML 电路的研究
        4.1.1 CML 驱动器
        4.1.2 CML 接收器
        4.1.3 CML 电路阻抗匹配
    4.2 预加重技术和均衡技术
        4.2.1 预加重技术
        4.2.2 均衡技术
    4.3 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软件接收机中均衡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盲均衡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工作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软件接收机原理
    2.1 数字调制解调
        2.1.1 QPSK 调制
        2.1.2 MQAM 调制
        2.1.3 正交解调
    2.2 软件接收机结构
        2.2.1 模数变换
        2.2.2 变频重采样
        2.2.3 载波同步与符号同步
    2.3 盲均衡在软件接收机中的作用
第三章 自适应盲均衡技术
    3.1 盲均衡的基本原理
    3.2 均衡器的分类与结构
        3.2.1 均衡器的分类
        3.2.2 均衡器的结构
    3.3 盲均衡的常用算法
        3.3.1 判决引导算法(DD)
        3.3.2 恒模算法(CMA)
        3.3.3 改进型恒模算法(MCMA)
        3.3.4 CMA+DD 双模式盲均衡
        3.3.5 变步长 CMA+DD
第四章 软件接收机中均衡技术的实现
    4.1 软件接收机的系统设计
        4.1.1 软件总体结构
        4.1.2 数据分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 通信信号分析的观察与测量
        4.2.1 数字调制信号的显示格式
        4.2.2 通信信号分析的误差测量
    4.3 软件接收机中均衡的实现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数字微波传输系统中自适应均衡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数字微波系统中均衡器的设计
    1.1 设计原则
    1.2 均衡器的结构
        1.2.1 线性均衡器
        1.2.2 非线性均衡器
    1.3 设计均衡器的选择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均衡器的算法改进
    2.1 衡量自适应算法性能的准则
    2.2 最小均方(LMS)算法
    2.3 递归最小二乘(RLS)算法
    2.4 CMA 恒模算法
    2.5 改进的CMA 算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数间隔判决反馈均衡器的仿真分析
    3.1 分数间隔判决反馈均衡器原理
    3.2 分数间隔判决反馈LMS 均衡器
    3.3 改进的分数间隔判决反馈CMA 均衡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进的均衡器在数字微波系统下的分析
    4.1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结构
    4.2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建模
    4.3 仿真所用的自适应均衡算法参数简介
    4.4 在多径衰减信道环境下分数间隔判决反馈均衡器的性能
        4.4.1 信道环境为混有高斯白噪声的多径衰减信道
        4.4.2 信道环境为受强干扰信号影响的多径衰减信道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10)高速低压差分信号传输接收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LVDS 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LVDS 接收器结构设计
    2.1 LVDS 接收器基本原理
    2.2 LVDS 接收电路的系统方案
        2.2.1 LVDS 接收电路的设计规范
        2.2.2 LVDS 接收电路整体结构的确定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LVDS 接收器电路设计
    3.1 信号完整性分析
    3.2 传输线分析
    3.3 接收电路匹配电阻
    3.4 前置预接收放大电路设计
        3.4.1 预接收放大电路的作用
        3.4.2 预接收放大电路的设计
    3.5 自适应均衡电路的设计
        3.5.1 自适应均衡器原理
        3.5.2 均衡器设计
        3.5.3 自适应均衡环路电路设计
    3.6 电压比较输出电路设计
        3.6.1 电压比较器的基本原理及性能指标
        3.6.2 电压比较输出电路
    3.7 失效保护电路设计
    3.8 LVDS 接收电路整体仿真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LVDS 接收器版图设计
    4.1 版图设计流程简介
    4.2 版图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4.3 版图设计准则
        4.3.1 晶体管版图设计准则
        4.3.2 无源器件版图设计准则
    4.4 版图具体实现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HDTV中的均衡器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串联蓄电池组在线状态检测与均衡控制装置开发[D]. 管铭. 山东建筑大学, 2019(09)
  • [2]3mm均衡器的研究与设计[D]. 周运强.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8)
  • [3]宽带MPM前级驱动小型化技术研究[D]. 李岱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7)
  • [4]浅海环境下单载波时域均衡水声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 韩笑.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06)
  • [5]多用户红外反向链路设计与性能研究[D]. 周明. 东南大学, 2015(08)
  • [6]基于长线传输系统的自适应FFE-DFE均衡技术的研究[D]. 钱丽霞. 南京邮电大学, 2015(05)
  • [7]基于传输线的片上高速收发器设计[D]. 陈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8]软件接收机中均衡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赵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4)
  • [9]数字微波传输系统中自适应均衡器的研究[D]. 金玉鑫. 东北石油大学, 2011(04)
  • [10]高速低压差分信号传输接收电路设计[D]. 杨维.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高清电视中的均衡器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