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综合论视角下的身体名词隐喻认知

空间综合论视角下的身体名词隐喻认知

一、从空间合成理论看身体名词的隐喻认知(论文文献综述)

马倩[1](2021)在《合作型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建构研究 ——以中国“和合”话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治话语研究包含两个基本主题:一是权力主体间基于权力争夺的冲突和对抗,二是权力主体间基于利益协商的合作性社会实践(Chilton&Schaffner2002)。外交话语是政治话语研究的重要领域,关注作为外交实践工具的话语如何反映并塑造外交意识形态和国际政治现实。国际关系中的外交话语实践根据以上两个主题可大致分为对立型外交话语和合作型外交话语。长期以来政治外交话语的研究主要关注话语的对立性特征,而对合作型外交话语的研究和系统性解读不足。从认知语言学的空间概念化视角来看,合作型外交话语应呈现与对立型外交话语不同的空间表征形式,Chilton(2004)话语空间理论以二元分界的空间概念化仅适用于后者而不能解释前者。本研究从话语空间建构视角以中国“和合”话语为例对合作型外交话语进行解读。鉴于二元分界式空间概念化的局限性,本研究借鉴Chilton(2004)提出的三维度(空间、时间、价值),并基于Kaal(2012,2015,2017)从政党话语的时空指涉范围反观政党世界观的话语空间分析路径,拓展话语空间的内涵和研究框架;通过分析中国“和合”话语的“空间-时间-价值”(STV)表征形式,探究合作型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建构模式,以丰富认知视角话语空间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本文主要回答三个研究问题:(1)中国“和合”话语在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价值维度各有哪些话语表征?(2)中国“和合”话语建构了什么样的话语空间?三个维度之间是什么关系?(3)合作型外交话语和对立型外交话语在话语空间表征上有何差异?为回答上述三个研究问题,本文以中国领导人68篇多边外交演讲为语料,遵循“文本特征→概念化表征→话语空间整体表征”的自下而上的分析步骤,以质性分析为主、量化分析为辅的方法进行语料分析。研究发现主要有三点:第一,中国“和合”话语在空间维度以包容性的空间“满格”表征反映全局视角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与和谐共存,在时间维度以延展性的时间“满格”表征反映广阔的历史视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在价值维度以相应识解策略反映共同价值取向,与时空“满格”相呼应。第二,中国“和合”话语的三维度表征共同形成延展包容的话语空间,以“和合”话语空间模型可视化呈现,三维度之间体现以价值维度为核心的两两交互关系。第三,合作型外交话语和对立型外交话语基于不同的空间概念化呈现不同的话语空间表征,前者在共同价值导向下以整体性、弱界限划分的空间概念化方式建构话语空间,总体上呈现外向扩展的包容性表征;后者在价值对立导向下以内外分界的空间概念化方式建构话语空间,总体上呈现内向压缩的对抗性表征。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理论上对Chilton(2004)的话语空间理论进行改造形成拓展框架以探究合作型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建构特征,最终得出“和合”话语空间模型,丰富了话语空间研究的理论外延;实践上将合作型外交话语与对立型外交话语置于平等地位,扩大了话语空间研究范围,克服了前期话语空间研究偏重于关注政治话语对立性特征的局限性。研究结果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语言学话语分析理据支撑,并对政治话语分析实践、外交话语翻译实践、中国价值观传播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启示作用。

王英[2](2021)在《现代汉、彝语人体词对比研究》文中提出

陈小琴[3](2021)在《“新冠”疫情报道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以《湖北日报》2020“武汉封城”期间的新闻报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概念隐喻是认知隐喻学的重要理论。它的性质在传统隐喻的研究范围内被认定是一种修辞,是字面意义的刻意偏离,可有可无的话语修饰性成分。认知隐喻学基于前人的隐喻研究,重新审视隐喻,拓宽了其研究的范围,把隐喻看作是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在他们的观点中,人的思维绝大部分是由隐喻建构起来的,但思维是抽象的,隐喻性的抽象思维要被具体识别、认知,需要以语言为介质,语言是思维的具象,是具体的,因此研究语言是窥探思维的有力证据。认知隐喻学认为隐喻机制是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这个过程中确立相似是根本,相似关系又可分为物理相似和心理相似,事物可以凭借这两种相似关系进入隐喻的两端产生丰富、复杂的概念隐喻,使得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本文基于认知隐喻学理论,以《湖北日报》2020年武汉“封城”期间(2020年1月23日-2020年4月8日)的新闻报道为考察对象,开展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概念隐喻进行研究,探讨了“新冠”疫情报道中隐喻的生成机制,分析了隐喻的类型与特点、功能与价值,旨在揭示“新冠”疫情报道中大量使用隐喻的语言学特征及言语交际意义。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梳理了隐喻研究文献;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为“新冠”疫情报道中隐喻的生成。本章运用隐喻理论,考察了“新冠”疫情新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生成情况,分析了其认知基础、建构方式及生成机制。第三章为“新冠”疫情报道中隐喻类型及特点分析。本章遵从莱考夫(Lakoff)与约翰逊(Johnson)的划分标准,对“新冠”疫情报道中的概念隐喻类型进行了梳理,并对每一种隐喻类型中的重点概念隐喻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新冠”疫情新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显着特点。第四章是“新冠”疫情新闻报道中隐喻功能解读。本章从语言、认知与社会三个角度分析了“新冠”疫情新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功能和价值。最后一章总结了全文观点。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新冠”疫情报道的文本之中,通过具体熟悉的、常见易懂的事物来认知抽象陌生的、晦涩难懂的疫情防控情况,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系统之间的联系,以此帮助人们跨域认知,达到以言行事、抚慰大众情绪、劝说公民配合、传递政府意图、助力疫情防控的目的,较好的发挥了新闻媒体的喉舌作用。

马严[4](2021)在《俄汉语情歌歌词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文中认为歌曲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是对人生经历和感悟的记录,更是承载着人们对情感的寄托。歌曲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展示了多样的认知方式,同时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歌词是以文字形式传达歌曲艺术价值的重要表达手段,隐喻则在歌词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概念隐喻理论将隐喻上升到认知层面,隐喻成为人们的思维手段和基本行为方式。通过对歌词中概念隐喻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于歌词中隐喻的理解,并在对比中了解俄汉歌词隐喻使用的异同及其背后的成因,扩大歌词隐喻研究的视野范围。此外,该研究还有利于在歌曲这种为最广大人群接受的艺术领域实现跨文化交际与情感交流。本课题以俄汉语情歌歌词为研究对象,以认知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成果为研究基础,对俄汉语情歌歌词中出现的概念隐喻进行总结和归类,探究俄汉语情歌歌词中概念隐喻类型的异同,并对俄汉语情歌歌词中隐喻的形成机制做进一步分析。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对象、方法及意义价值。第二章从认知语言学与对比语言学两方面对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做出阐释。第三章对俄汉语情歌及歌词进行界定,归纳总结其类型及特点。第四章解读俄汉语情歌歌词隐喻中目标域内常见意象,划分始源域类型并进行实例分析,阐明俄汉语情歌歌词中的概念隐喻类型并总结其异同点。第五章以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对比剖析俄汉语情歌歌词隐喻的概念整合网络类型,结合实例对俄汉语情歌歌词隐喻的成因进行解析,阐释俄汉语情歌歌词隐喻异同现象背后之机理。

金叶子[5](2021)在《汉维语表趋向概念动词“上”/“t(?)iqmaq”和“下”/“t(?)y(?)m(?)k”认知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范畴化、隐喻、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运用这三种理论,并采用对比分析法,指出在汉维语中表趋向概念动词“上”/“下”的异同之处,进一步揭示两个民族在认知模式上的差异。文章分为六个章节依次展开论述:第一章为前言部分,主要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方法,明确了研究对象、语料的来源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为基于范畴化理论的汉维语表趋向概念动词对比,将汉语中表趋向概念动词“上”/“下”与维吾尔语中表趋向概念动词“t(?)iqmaq”/“t(?)y(?)m(?)k”的范畴化进行描写,展示它们的扩展脉络,对其语义来源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进而通过对比,发现二者的基本义相同,但是其他意义存在很大的差别;第三章为汉维语表趋向概念动词的隐喻对比,分别对两组表趋向概念的动词进行隐喻义分析,从动作域映射到状态域、行为域、心理情感域以及社会关系域,并加以对比;第四章为汉维语表趋向概念动词意象图式对比,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较为深层的理论,可以说是将隐喻、转喻机制进行整合和扩大,变为人脑认知活动中更高级更繁琐的定义以及范围。本章内容将两组动词在意象图式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对比,通过相关图示的展示,更直观的发现其不同之处;第五章是结语部分,总结概述了本文的研究结果、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以及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的不足之处。

李婷婷[6](2021)在《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黑龙江方言歇后语的意义建构》文中认为歇后语是一种传统的汉语语言形式,其结构短小精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内涵,目前已成为中国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迄今为止,针对歇后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分类、文化内涵、修辞特点等方面。但是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的研究并不多见,特别是对歇后语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和认知机制鲜有深入探讨。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黑龙江方言歇后语的意义建构过程进行分析,语料来源为《黑龙江方言词汇研究》、《哈尔滨方言词典》、《东北方言歇后语大全》,笔者分别从中筛选和整理出十二条黑龙江方言歇后语进行分析,旨在揭示黑龙江方言歇后语意义建构过程中的概念整合机制,扩大概念整合理论的应用范围及中国本土化语言现象的研究,同时希望对其它汉语方言歇后语的认知研究提供更多的实践参照。

李琳[7](2020)在《企业在华发展报告的批判认知分析》文中指出本研究建立包含批评隐喻分析理论、概念合成理论和近体化理论的批判认知分析框架,以《西门子公司在华发展报告》为语料,从认知视角分析企业如何应用话语策略构建话语空间,塑造和提升企业形象。研究发现,《报告》的话语策略有以下特征:(1)使用6类隐喻传递西门子对于公司治理各方面的态度;(2)通过多域复合网络构建"中国公司走出去是在竞技场上战胜对手、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过程"的层创空间;(3)从空间、时间、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西门子公司作为内部指示中心,危机作为外部指示中心的空间模型。本研究为商务话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可以从批判认知视角深层次揭示商务语篇的意义建构过程。

张佳英[8](2020)在《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隐喻转喻及其汉译分析》文中认为隐喻和转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经验,建构了我们的语言,也建构了我们的思维、态度和行为。人类认识世界基本上是从认识自身开始的,所以人体和人体的各个器官、部位作为人类认知的“体认基础”去体验和感受整个世界。本文以维吾尔语谚语中的人体词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从认知的视角对人体词语的隐喻认知、转喻认知进行探究。因此,本文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明确语料中与人体词相关的谚语并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其次,运用相关理论对维吾尔语谚语中的人体隐喻、转喻认知机制予以分析,考察其隐喻、转喻相关的认知现象,探索其存在的规律,并试图对其作出解释;最后,在认知的视角下探寻、分析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隐喻转喻翻译。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阐明了选题依据及理论、现实研究意义,其次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掌握了人体词隐喻及转喻的研究现状,接着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及语料来源,最后介绍了隐喻、转喻相关理论,为论文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隐喻转喻分析研究,选取了(?)(头)、(?)(眼)、(?)(脸)、(?)(口)、(?)(耳)、(?)(手)、(?)(脚)、(?)(心)这8个出现频率高,隐喻义、转喻义较为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人体词作为研究的重点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第三部分是对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隐喻、转喻翻译分析,重点分析人体词作为隐喻和转喻的喻体在维吾尔语谚语中出现时的语义特点以及翻译方法,并对其做出解释;第四部分是结语,概括了本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并阐明本文的局限性,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点参考价值。

蒋林芝[9](2019)在《义净译经“身体名词+V”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共时角度对义净译经中的“身体名词+V”结构进行了穷尽性的描写,对此结构在实际语言中的功能组合、实际意义及具体用例数量进行了详细梳理和统计,从整体上了解、把握了初唐时期的“身体名词+V”结构的大致面貌。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此结构中的动词特点和内部关系,整体上取得如下一些认识:(1)进入“身体名词+V”结构中的动词大多数都是“身体动词”(1),“身体动词”是此结构中的核心动词。当这些动词表示的动作由前面的身体名词发出时,内部关系为凸显关系,整体构成主谓结构;当“身体名词+V”结构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由前面的身体名词发出时,内部为修饰关系,整体构成状中结构。(2)有部分“非身体动词”也能进入“身体名词+V”结构,这时动词的动作没有特定的对象,此时内部关系为限定关系,即身体名词作为主语,限定其后动词的动作主体,整体构成主谓结构。其次,“身体名词+V”结构还呈现出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本文对其中常用的身体名词和身体动词的替换情况进行了讨论,并对身体名词和身体动词做了层级区分,以及从构式理论的角度探讨“身体名词+V”结构中具有“亲自”义的结构特点。本文认为,初唐时期许多“身体名词”和“身体动词”处于明显更换的阶段,在“身体名词+V”结构中看待其替换现象应该是一个较为可取的视角;身体名词和身体动词可以根据其组合功能做出不同层级的划分;且具有“亲自”义的“身体名词+V”结构是在“身体名词+V”构式中产生的,而不单独来源于身体名词或是其后的动词。

付廷[10](2019)在《“手”类词的转喻、隐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关于人体词隐喻的研究多集中于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重点分析其隐喻的共性与个性,并揭示其共性与个性产生的原因,以进一步分析认知思维的特点。但目前的研究很少涉及人体词的认知路径,以及关于人体词转喻、隐喻的影响与制约的讨论。因此,本文选取人体部位——“手”,并对“手”类词的转喻、隐喻认知路径以及转喻、隐喻的影响与制约进行分析讨论。从整体上把握“手”类词转喻、隐喻路径的特点,从细节处分析“手”类词转喻、隐喻的影响与制约,以期对“手”类词的转喻和隐喻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本文共有五章,具体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叙述本文的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梳理有关“人体词”,尤其是与人体部位“手”有关的隐喻研究,并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语料来源、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手”类词的认知路径。根据经验现实主义理论、隐喻认知理论和转喻认知理论,“手”类词转喻分为“人”、“手段本领”、“行为动作”、“工具器械”和“行为动作的结果”五大类,呈交叉型的连锁状,可概括为“人”采取一定“手段”,借助“工具”达到“目的”的“行动”。“手”类词的隐喻分为“基本意象隐喻”、“外形功能隐喻”、“空间隐喻”、“容器隐喻”、“物质与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关系隐喻”七类,呈辐射状。整个“手”类词的认知路径呈连锁状和辐射状的交叉状。第三章分析“手”类词的组合对“手”类词转喻、隐喻的影响与制约。从“手”类词内部组合来看,“手”类词的转喻主要受制于整体词的词义和与之组合的另一个语素义,隐喻主要受制于两义域某一方面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从外部组合来看,分为两种,第一种即语义分析,通过每种转喻、隐喻类型的“手”类词与不同义类范畴、不同语法性质的词组合,从而找出影响和制约因素。对于无法从词语的组合中找出影响和制约因素的“手”类词,我们采用第二种即语用分析,将其放在句子中,通过语境分析其所受的影响与制约因素。第四章分析“手”类词转喻和隐喻的特点。“手”类词转喻呈连锁状,隐喻呈辐射状原因之一是“手”类词的转喻通常转喻到某一个特定的域,而隐喻则是某一个特定的域隐喻到不同的域。“手”类词的转喻偏重于“手”的功能特征。“手”类词的隐喻可进一步整合为四类:“手”作为源域、“手”作为目标域、其他人体词为源域和“手”为目标域、“手”和人体其他器官部位之间关系与其他事物或人之间关系的映射。第五章结语,总结本文所讨论的问题,说明本文研究的不足以及有待深入研究之处。

二、从空间合成理论看身体名词的隐喻认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空间合成理论看身体名词的隐喻认知(论文提纲范文)

(1)合作型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建构研究 ——以中国“和合”话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重要概念定义
        2.1.1 外交话语:对立型VS.合作型
        2.1.2 话语空间
        2.1.3 中国“和合”话语
    2.2 政治话语研究
        2.2.1 话语与政治
        2.2.2 政治话语研究视角
        2.2.3 认知视角的政治话语研究
    2.3 话语空间研究
        2.3.1 话语空间理论形成、发展及引介
        2.3.2 相关研究
        2.3.3 适用性和局限性
    2.4 合作型外交话语研究
        2.4.1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领域
        2.4.2 语言学领域
    2.5 现有研究局限及本研究创新点
        2.5.1 现有研究的局限
        2.5.2 本研究创新之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中国传统“和合”哲学思想
        3.1.1 源流与内涵
        3.1.2 对中国外交话语的影响
        3.1.3 对话语空间研究的观照
    3.2 话语空间研究的理论拓展
        3.2.1 话语空间三维度
        3.2.2 话语空间分析路径
        3.2.3 本研究话语空间分析拓展框架
    3.3 认知识解
        3.3.1 认知识解理论概览
        3.3.2 认知识解与话语空间建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语料构成
    4.3 分析步骤
    4.4 分析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间维度表征
    5.1 空间指示
        5.1.1 空间范畴表达
        5.1.2 空间指示的“满格”表征
    5.2 人称指示
        5.2.1 自我中心指称VS.异我中心指称
        5.2.2 指示中心——“我们
        5.2.3 人称指示的空间“满格
    5.3 空间性隐喻
        5.3.1 容器隐喻
        5.3.2 空间隐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时间维度表征
    6.1 时间指示
        6.1.1 时间范畴表达
        6.1.2 时间“满格
    6.2 时间性隐喻
        6.2.1 旅程隐喻
        6.2.2 潮流隐喻
        6.2.3 建筑隐喻
    6.3 情态的时间植入
        6.3.1 “要”的时间植入
        6.3.2 “将”的时间植入
        6.3.3 “应该”的时间植入
        6.3.4 情态时间植入的未来导向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价值维度表征
    7.1 价值性隐喻
        7.1.1 色彩/画卷隐喻
        7.1.2 游戏隐喻
        7.1.3 关系隐喻
    7.2 图式化
        7.2.1 行动链图式
        7.2.2 平衡图式
    7.3 凸显
        7.3.1 句型凸显
        7.3.2 语义凸显
    7.4 转喻
        7.4.1 部分代整体
        7.4.2 整体代部分
        7.4.3 行为代行为体
    7.5 级阶调整
        7.5.1 详略度
        7.5.2 变焦
    7.6 观察点
        7.6.1 引用
        7.6.2 客观化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和合”话语的话语空间
    8.1 “和合”话语空间建构
        8.1.1 空间“满格”:“包容互鉴、和谐共处”
        8.1.2 时间“满格”:“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8.1.3 共同价值表征:“互利共赢”
        8.1.4 “和合”话语空间模型
    8.2 三维度互动关系
        8.2.1 时间-空间
        8.2.2 价值-空间
        8.2.3 价值-时间
    8.3 本章小节
第九章 两类话语空间建构对比讨论
    9.1 两类话语空间对比
        9.1.1 空间维度对比
        9.1.2 时间维度对比
        9.1.3 价值维度对比
        9.1.4 总体差异
    9.2 话语空间建构与国际话语权
        9.2.1 中国当代外交话语变迁:对立型话语空间转向合作型话语空间为主
        9.2.2 西方霸权话语:对立型话语空间作为合法化工具
        9.2.3 话语空间建构——透视话语议程设置
    9.3 本章小节
第十章 结论与启示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启示
    10.3 局限与展望
参引文献
附录

(3)“新冠”疫情报道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以《湖北日报》2020“武汉封城”期间的新闻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隐喻的界定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2 “新冠”疫情报道中隐喻的生成
    2.1 基于人类经验的认知基础
    2.2 基于相似或创造相似的刻意映射
    2.3 基于施喻者的主体自洽
    2.4 基于受喻者的解读认同
3 “新冠”疫情报道中隐喻的类型及特点
    3.1 “新冠”疫情报道中概念隐喻的类型
        3.1.1 方位隐喻
        3.1.2 本体隐喻
        3.1.3 结构隐喻
        3.1.4 新闻报道中隐喻类型的分布
    3.2 “新冠”疫情报道中隐喻的特点
        3.2.1 始源域的多元性
        3.2.2 双域映射的系统性
        3.2.3 相似关系的凸显性
4 “新冠”疫情报道中隐喻的功能解读
    4.1 认知功能
        4.1.1 作为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
        4.1.2 为认识事物提供新视角
    4.2 语言功能
        4.2.1 增强语言的简洁性
        4.2.2 提升语言的形象性
    4.3 交际功能
        4.3.1 激发情感,引起共鸣
        4.3.2 批评劝说,助力防疫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俄汉语情歌歌词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РЕФЕРАТ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四、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六、研究内容及语料来源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
        (一)概念隐喻理论
        (二)概念整合理论
        (三)语篇连贯理论
    二、对比语言学的相关原则
        (一)可比性原则
        (二)共时性原则
        (三)同语体对比原则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情歌歌词概述
    一、情歌的概念界定及类型
        (一)情歌的概念界定
        (二)情歌的类型及特征
    二、情歌歌词的概念界定及类型
        (一)情歌歌词的概念界定
        (二)情歌歌词的类型及特征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俄汉语情歌歌词中的概念隐喻类型对比研究
    一、俄语情歌歌词中的概念隐喻类型
        (一)俄语情歌歌词隐喻中目标域内常见意象解读
        (二)俄语情歌歌词隐喻中始源域的类型划分
        (三)俄语情歌歌词中的概念隐喻实例解析
    二、汉语情歌歌词中的概念隐喻类型
        (一)汉语情歌歌词隐喻中目标域内常见意象解读
        (二)汉语情歌歌词隐喻中始源域的类型划分
        (三)汉语情歌歌词中的概念隐喻实例解析
    三、俄汉语情歌歌词中概念隐喻类型的异同
        (一)俄汉语情歌歌词中概念隐喻类型的共性
        (二)俄汉语情歌歌词中概念隐喻类型的差异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俄汉语情歌歌词中概念隐喻的形成机制
    一、概念整合视域下俄语情歌歌词隐喻的成因
        (一)俄语情歌歌词隐喻的概念整合网络类型
        (二)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俄语情歌歌词隐喻的实例解析
        (三)概念整合视域下隐喻对俄语情歌意境的阐释
    二、概念整合视域下汉语情歌歌词隐喻的成因
        (一)汉语情歌歌词隐喻的概念整合网络类型
        (二)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汉语情歌歌词隐喻的实例解析
        (三)概念整合视域下隐喻对汉语情歌意境的阐释
    三、俄汉语情歌歌词中概念隐喻成因的异同
        (一)俄汉语情歌歌词中概念隐喻成因的共性
        (二)俄汉语情歌歌词中概念隐喻成因的差异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汉维语表趋向概念动词“上”/“t(?)iqmaq”和“下”/“t(?)y(?)m(?)k”认知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及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一)研究对象
        (二)语料来源
    四、创新之处
    五、研究前景
    六、理论基础
第二章 汉维语表趋向概念动词范畴化对比
    一、“上”和“t(?)iqmaq”的范畴化对比
        (一)汉语“上”的范畴化
        (二)维吾尔语“t(?)iqmaq”的范畴化
        (三)对比分析
    二、“下”和“t(?)y(?)m(?)k”的范畴化对比
        (一)汉语“下”的范畴化
        (二)维吾尔语“t(?)y(?)m(?)k”的范畴化
        (三)对比分析
第三章 汉维语表趋向概念动词隐喻对比
    一、汉维语“上”和“t(?)iqmaq”的隐喻
        (一)汉语“上”的隐喻
        (二)维吾尔语“t(?)iqmaq”的隐喻
        (三)对比分析
    二、汉维语“下”和“t(?)y(?)m(?)k”的隐喻
        (一)汉语“下”的隐喻
        (二)维吾尔语“t(?)y(?)m(?)k”的隐喻
        (三)对比分析
第四章 汉维语表趋向概念动词意象图式对比
    一、汉维语“上”和“t(?)iqmaq”的意象图式
        (一)汉语“上”的意象图式
        (二)维吾尔语“t(?)iqmaq”的意象图式
        (三)对比分析
    二、汉维语“下”和“t(?)y(?)m(?)k”的意象图式
        (一)汉语“下”的意象图式
        (二)维吾尔语“t(?)y(?)m(?)k”的意象图式
        (三)对比分析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工具书类
    二、专着类
    三、期刊论文类
    四、硕博论文类
附录一
附录二: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黑龙江方言歇后语的意义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语料选取
    第四节 论文结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概念整合理论研究综述
        一、国外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
        二、国内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
    第二节 歇后语研究综述
        一、歇后语的概念与分类
        二、歇后语的语义研究
        三、歇后语的修辞研究
        四、歇后语的文化研究
        五、歇后语的认知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整合理论概述
        一、心理空间
        二、框架
    第二节 概念整合网络及整合过程
        一、概念整合网络模型
        二、概念整合过程
        三、概念整合网络的分类
    第三节 概念整合理论的控制原则
    第四节 意义建构的认知机制
        一、意义建构的认知过程
        二、意义建构与概念整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黑龙江方言歇后语的意义建构分析
    第一节 黑龙江方言歇后语的特点
        一、地域文化特点
        二、黑龙江方言歇后语的语言特点
    第二节 概念整合网络下黑龙江方言歇后语的意义建构分析
        一、单一型网络下黑龙江方言歇后语的意义建构
        二、镜像型网络下黑龙江方言歇后语的意义建构
        三、单域型网络下黑龙江方言歇后语的意义建构
        四、双域型网络下黑龙江方言歇后语的意义建构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研究发现
    第二节 研究局限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企业在华发展报告的批判认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文献回顾
2. 理论框架
3. 语料来源和分析步骤
4. 讨论
    4.1 批评隐喻分析
        4.1.1“身体或衣物”隐喻
        4.1.2“建筑或房屋”隐喻
        4.1.3“战争”隐喻
        4.1.4“运动或游戏”隐喻
        4.1.5“物体或设备”隐喻
        4.1.6“移动方位或交通工具”隐喻
    4.2 概念合成
    4.3 近体化
        4.3.1 空间近体化
        4.3.2 时间近体化
        4.3.3 价值观近体化
5. 结论

(8)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隐喻转喻及其汉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隐喻转喻研究综述
        1.2.2 国内隐喻转喻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范围及语料来源
        1.4.1 研究范围
        1.4.2 语料来源
    1.5 相关理论介绍
        1.5.1 隐喻相关理论介绍
        1.5.2 转喻相关理论介绍
2 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隐喻转喻分析研究
    2.1 维吾尔语谚语中“头部词”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1.1 “(?)(头)”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1.2 “(?)(脸)”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1.3 “(?)(眼)”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1.4 “(?)(耳)”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1.5 “(?)(口)”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2 维吾尔语谚语中“四肢词”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2.1 “(?)(手)”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2.2 “(?)(脚)”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3 维吾尔语谚语中“内脏词”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3.1 “(?)(心)”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
    2.4 小结
3 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隐喻转喻翻译分析
    3.1 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隐喻翻译分析
        3.1.1 保留喻体,直译喻义
        3.1.2 舍弃喻体,意译喻义
        3.1.3 喻体相异,替换喻体
        3.1.4 喻体空缺,舍弃喻体
    3.2 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转喻翻译分析
        3.2.1 保留喻体,直译喻义
        3.2.2 保留喻体,意译喻义
        3.2.3 喻体相异,替换喻体
        3.2.4 舍弃喻体,译出喻义
    3.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义净译经“身体名词+V”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和选题缘由
        1.1.1 研究对象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义净作品相关研究
        1.3.2 关于“身体名词+V”结构的研究
    1.4 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材料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2 义净译经“头部名词+V”结构研究
    2.1 “头部名词+V”结构整体面貌及详细描写
        2.1.1 “头部名词+V”结构整体面貌
        2.1.2 “头部名词+V”结构详细分析
        2.1.3 小结
    2.2 “头部名词+V”结构动词特点及内部关系
        2.2.1 “头部名词+V”结构动词特点
        2.2.2 “头部名词+V”结构的内部关系
3 义净译经“五官名词+V”结构研究
    3.1 “五官名词+V”结构整体面貌及详细描写
        3.1.1 “五官名词+V”结构整体面貌
        3.1.2 “五官名词+V”结构详细描写
        3.1.3 小结
    3.2 “五官名词+V”结构动词特点及内部关系
        3.2.1 “五官名词+V”结构的动词特点
        3.2.2 “五官名词+V”结构的内部关系
        3.2.3 小结
4 义净译经“躯体名词+V”结构研究
    4.1 “躯体名词+V”结构整体面貌及详细描写
        4.1.1 “躯体名词+V”结构整体面貌
        4.1.2 “躯体名词+V”结构详细分析
        4.1.3 小结
    4.2 “躯体名词+V”结构动词特点即内部关系
        4.2.1 “躯体名词+V”结构的动词特点
        4.2.2 “躯体名词+V”结构内部关系
5 义净译经“四肢名词+V”结构研究
    5.1 “四肢名词+V”结构整体面貌及详细描写
        5.1.1 “四肢名词+V”结构整体面貌
        5.1.2 “四肢名词+V”结构详细分析
        5.1.3 小结
    5.2 “四肢名词+V”结构动词特点及内部关系
        5.2.1 “四肢名词+V”结构动词特点
        5.2.2 “四肢名词+V”结构的内部关系
6 义净译经“内脏名词+V”结构研究
    6.1 “内脏名词+V”结构整体面貌及详细描写
        6.1.1 “内脏名词+V”结构整体面貌
        6.1.2 “内脏类名词+V”结构详细描写
    6.2 “内脏名词+V”结构的动词特点及内部关系
        6.2.1 “内脏名词+V”结构的动词特点
        6.2.2 “内脏名词+V”结构的内部关系
7 结语
    7.1 义净译经“身体名词+V”结构中的常用词替换讨论
        7.1.1 义净译经“身体名词+V”结构中的身体名词替换现象
        7.1.2 义净译经“身体名词+V”结构中的常用动词替换现象
    7.2 义净译经“身体名词”与“身体动词”的层级分布
        7.2.1 义净译经“身体名词”的层级分布
        7.2.2 义净译经“身体动词”的层级分布
        7.2.3 小结
    7.3 关于“身体名词+V”构式的讨论
    7.4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10)“手”类词的转喻、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人体词隐喻研究概况
        1.2.2 人体特定器官部位词隐喻研究
        1.2.3 小结
    1.3 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1.3.1 研究对象
        1.3.2 语料来源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2 “手”类词的认知路径
    2.1 “手”类词的转喻
        2.1.1 “手”类词的转喻类型
        2.1.2 “手”类词的转喻路径图示
    2.2 “手”类词的隐喻
        2.2.1 “手”类词的隐喻类型
        2.2.2 “手”类词的隐喻路径图示
    2.3 小结
3 “手”类词的组合与转喻、隐喻的关系
    3.1 “手”类词的内部组合
        3.1.1 “手”类词的内部组合与转喻
        3.1.2 “手”类词的内部组合与隐喻
        3.1.3 “手”类词的内部组合对转喻、隐喻的影响
    3.2 “手”类词的外部组合
        3.2.1 “手”类词的外部组合与转喻
        3.2.2 “手”类词的外部组合与隐喻
    3.3 语境对“手”类词的转喻、隐喻的影响与制约
        3.3.1 语境对“手”类词的转喻的影响与制约
        3.3.2 语境对“手”类词的隐喻的影响与制约
    3.4 小结
4 “手”类词转喻隐喻的特点
    4.1 “手”类词的转喻特点
    4.2 “手”类词的隐喻特点
    4.3 小结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从空间合成理论看身体名词的隐喻认知(论文参考文献)

  • [1]合作型外交话语的话语空间建构研究 ——以中国“和合”话语为例[D]. 马倩.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现代汉、彝语人体词对比研究[D]. 王英.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3]“新冠”疫情报道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以《湖北日报》2020“武汉封城”期间的新闻报道为例[D]. 陈小琴.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俄汉语情歌歌词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 马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汉维语表趋向概念动词“上”/“t(?)iqmaq”和“下”/“t(?)y(?)m(?)k”认知对比研究[D]. 金叶子.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6]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黑龙江方言歇后语的意义建构[D]. 李婷婷.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7]企业在华发展报告的批判认知分析[J]. 李琳. 外语研究, 2020(05)
  • [8]维吾尔语谚语中人体词的隐喻转喻及其汉译分析[D]. 张佳英.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9]义净译经“身体名词+V”结构研究[D]. 蒋林芝.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10]“手”类词的转喻、隐喻研究[D]. 付廷.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空间综合论视角下的身体名词隐喻认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