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注入对茄子种子的诱变作用

离子注入对茄子种子的诱变作用

一、离子注入对茄子种子的诱变功效(论文文献综述)

樊继伟,郭明明,王康君,孙中伟,张广旭,李强,李筠,章跃树,代丹丹,陈凤[1](2020)在《氮离子束小麦诱变群体氮素利用和籽粒品质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明氮离子束注入后,小麦诱变群体(M1代群体)氮素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变化趋势,为小麦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品种连麦7号和烟农19为供试材料,通过注入不同剂量氮离子束(0、2×1016、3×1016、4×1016N+/cm2),分析不同小麦品种诱变群体氮素利用、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加工品质的变化趋势。【结果】连麦7号和烟农19小麦品种进行氮离子束注入后,诱变群体籽粒氮素积累、氮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氮素生产效率、产量、蛋白质含量及加工品质较对照均有所降低,且随注入剂量的增加,诱变群体产量和品质的负效应不断增大。2个小麦品种处理群体的氮素积累和籽粒产量在注入剂量超过2×1016N+/cm2条件下显着下降,蛋白质含量及加工品质在剂量超过3×1016N+/cm2时下降较为显着。同时,在高剂量条件下,连麦7号诱变群体氮素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下降幅度较烟农19诱变群体小,在氮素积累和籽粒品质方面连麦7号诱变群体下降较为显着。【结论】氮离子束注入引起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利用及品质下降,且注入剂量越大,对小麦的损伤越显着;氮离子束诱变群体中,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损伤表现为烟农19大于连麦7号,但氮素积累及加工品质方面连麦7号诱变群体下降较为显着。

李南南[2](2015)在《离子注入对玉米种质诱变效应的研究》文中认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离子注入诱变育种在农作物育种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研究利用离子注入诱变技术,在改良玉米作物种质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在解决了玉米育种产业中的育种周期长、种质资源狭窄等问题上做出了尝试。研究工作主要分为:1.采用了郑州大学离子束生物工程省重点实验室的离子注入机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的HI-13串列加速器对同19个玉米种质进行注入处理;2.通过田间种植,观察和记录其表观性状的变化,并利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对注入后自交系的农艺性状进行分析;3.利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研究了离子注入后玉米分子水平上的诱变效应。通过上述的实验研究,得到了如下的结论:1、离子注入后的玉米自交系经选择有益变异性状的材料,在M3代中表现比较稳定,同穗种子之间变异性状一致,并能够在M4代稳定下来。2、从M1代开始,离子注入玉米自交系的各种表观性状都有发生变化,主要记录和研究了辐射对发芽率、株高穗位、生育期、叶片形状和面积、抗性、穗部性状和遗传特性的效应,收集了大量有参考意义的第一手实验数据。3、低剂量多次注入实验的自交系种子表现出比单次注入的自交系种子有益变异多,这说明二次及以上离子注入可以在小剂量下达到单次注入大剂量的理想效果,建议以后可以继续尝试二次或者多次注入实验。应用研究:得到了新玉米自交系71份,并组配出“福生”系列玉米新品种,其中“福生14-8”参加了河北省2014年度夏播玉米联合测定试验。

郝杰[3](2014)在《几种离子束注入杉木的诱变效果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栽培历史悠久,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丰产树种,分布我国整个亚热带的南方17省。具有速生丰产、木材纹理通直、材质轻韧、结构均匀、强度适中、抗腐抗虫好、经济价值高等特点,造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全国人工林的26.55%和46.89%,国木材总量的1/4,在我国人工林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于我国林业经济健康发展和环境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012年1-2月于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室进行离子束注入试验,材料使用采自福建省尤溪国有经营林场3代杉木种子园优良单株种子,以50KeV低能Fe+、Ti+、Cu+及A1+离子注入,注入剂量分别采用(D1)1.0×1015 ions/cm2、(D2)5.0×1015ions/cm2、(D3)1.O×1016ions/cm2、(D4)5.0×1016ions/cm2对杉木种子进行实验,(CK)未做处理对照组。每种离子剂量分别处理种子300余粒,重复3次。处理后对杉木的形态指标及生理指标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结果如下:(1)Fe+及Ti+、Cu+及Al+离子注入对杉木种子萌发时间都具有延迟效应,并对种子发芽率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呈现出在下降趋势中部分剂量范围内种子发芽率有所提高的“马鞍型”剂量效应曲线,且发芽率随离子注入剂量增高呈下降趋势,Fe离子、Cu离子及Al离子不同剂量对发芽率下降幅度影响较大,而钛离子注入对发芽率的抑制作用较弱,对杉木种子的伤害较轻。在Fe离子及Ti离子注入剂量为D1时,种子发芽率分别下降44.0%和46.7%,接近半致死剂量,同样Cu离子及Al离子剂量为D1时,种子发芽率分别下降51.21%和50.91%,也接近半致死剂量。(2)Fe+及Ti+、Cu+及Al+离子注入对杉木35d苗高和Fe+及Ti+离子注入对180d苗高生长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离子剂量为D3及D4剂量时,此剂量较有益促进幼苗生长,但随着幼苗的生长,苗高增长幅度有所下降。突变率方面分别按对照苗高平均值加上两倍标准差的突变临界值进行筛选,分析得出Fe离子突变率为7.143%;Ti离子突变率为4.167%,Fe离子突变率较高于Ti离子处理的突变率。(3)Fe+及Ti+、Cu+及Al+离子注入对杉木种子根初期的生长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随着注入剂量增加受到的抑制作用增强,并在不同离子影响程度上呈现出差异,铁离子及铜离子对杉木幼苗根长抑制作用较强,而钛离子及铝离子注入对杉木幼苗根长抑制作用表现较弱,相比之下铝离子注入对幼苗根长的影响最弱,即对幼苗初期的根部生长伤害较轻。(5)铁离子对杉木苗期的叶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处理使得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绿素a/b值升高。叶绿素含量较低说明,叶绿素受到破坏,幼苗的光合反应遭到抑制,PSII结构和功能遭到损害,导致活性降低。相反,钛离子注入对总叶绿素的含量、叶绿素a及叶绿素b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提高光合作用的能力。(6)铁离子注入相比钛离子注入对Fo及Fv的影响更为显着,导致叶片Fo和Fv上升;而钛离子处理中Fo和Fv与对照相比变化不大。处理组Fv/Fm和Fv/Fo值与对照相比均呈上升趋势,Fv/Fm值在0.80-0.82间波动变化较小。在不同剂量的Fe+处理下幼苗受到光抑制,QP下降,NPQ曲线均大于对照组,随剂量的增大影响越显着;Ti+注入在D1、D2及D3时对幼苗具有促进作用,D1时最佳。且Rfd可变荧光下降比值与Fo、Fv、QP及NPQ的变化表现出一致性,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也受到铁离子注入的影响相对的降低,说明在经过铁离子束处理后杉木叶片的光合作用潜力比未注入铁离子的光合作用潜力低,并随粒子注量的增加而降低;钛离子束处理后杉木叶片的光合作用潜力比未注入离子束的光合作用潜力高。(7)Fe+及Ti+离子注入对杉木幼苗细胞膜造成一定程度损伤,Ti离子注入相比Fe离子注入,对细胞膜造成损伤程度低,电导率D3剂量时达到顶峰,D4剂量启动细胞内自修复机制,细胞膜损伤得到修复。

安倩[4](2011)在《黄连木辐射诱变的效应分析及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是多年生木本油料植物,种子含油率高,可用于生产生物柴油,是我国极具开发利用前景的生物质能源树种。但黄连木童期长、病虫害严重,通过辐射诱变,希望能选育到早开花、抗虫的优良突变体进而选育优良单株,为生物柴油产业提供原料。此外,黄连木主要通过播种和嫁接繁殖,但出芽率和成活率都不是很高,本研究的另一目的在于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繁殖,保持优良树种的遗传稳定性,探讨进一步提高其繁殖系数的可能性。本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以钴60γ射线辐照、(20)Ne氖离子注入、(14)N氮离子注入黄连木种子,研究其生物学效应,并对得到的突变体进行筛选和鉴定;以茎段、嫩枝段、叶片、种子为外植体,研究了黄连木组织培养中腋芽诱导、生根诱导、愈伤诱导及种子萌发等,建立了茎段诱导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一、辐射对黄连木的生物学效应研究1、钴60γ射线辐照、(20)Ne氖离子注入、(14)N氮离子注入黄连木,都导致黄连木种子萌发率降低,且与剂量呈负相关。2、钴60γ射线辐照黄连木种子,使其成苗率和苗高降低,与对照差异显着,且与剂量呈负相关。3、γ射线辐照处理的黄连木幼苗与对照相比出现了矮化、株型不对称、叶脉失绿、叶片卷曲等畸形现象。4、钴60γ射线辐照对黄连木是较合适的诱变方法,200Gy是适宜的诱变剂量。二、黄连木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体系的研究1、茎段腋芽诱导的最适培养基:1/2DKW+6-BA2.0mg/L+NAA0.1mg/L +IBA0.1mg/L + PVP1.3g/L +葡萄糖15g/L +琼脂6.5g/L。2、生根诱导的最优培养基:1/2MS+IBA3.0mg/L+NAA0.02mg/L+葡萄糖15g/L+PVP1.3g/L+琼脂6.5g/L。3、叶片诱导愈伤最优培养基:1/2 DKW+2,4-D 0.5 mg/L+ PVP1.3%+葡萄糖1.5%+琼脂0.65%。嫩枝段和茎段诱导愈伤最优培养基相同:1/2WPM+2,4-D 0.5mg/L+ PVP1.3%+葡萄糖1.5%+琼脂0.65%。4、黄连木种子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和DKW。考虑到培养基对幼苗根长和苗高的影响,黄连木幼苗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1/2DKW。黄连木种子萌发的最优无机盐和糖类组合为DKW大量减半+DKW微量、铁盐、有机减半+葡萄糖3g。5、在苗期,不同浓度赤霉素对黄连木株高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呈现明显的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趋势。用100mg/LGA3处理的植株株高远高于其他浓度。

曹泽虹,吴双双,王陶,董玉玮,李文,刘庆[5](2011)在《低能离子束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低能离子束能精确控制生物体入射深度和部位,与物质作用时不同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可获多种不同需求的新品种。该文简要阐述了离子束在诱变育种、介导转基因、磁性研究以及碳纳米管的除杂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以为低能离子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谢璐[6](2011)在《低能N+离子注入诱变的凤仙花突变体组织培养及其诱变机制分析》文中提出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e L.)属凤仙花科凤仙花属,是我国各地广泛分布的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花卉。常见凤仙花多为单色,单瓣较多,重瓣花型简单,且花多为叶腋处着生,大大限制了凤仙花作为常规观赏花卉的充分开发利用。离子注入作为一种诱变技术已经在多种园艺植物的性状改良上获得了成功,通过合适剂量的低能N+离子注入凤仙花的不同器官,可在诱变的后代中选育出更为符合需要的新品系。但是对于低能离子诱变的凤仙花的快速组织培养及快繁体系的建立以及突变机制的分析鲜见报道。本项目以低能N+离子束诱导获得了稳定的粉色和红色凤仙花突变体为材料,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初步建立了凤仙花突变体体细胞快繁体系。同时采用ISSR、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凤仙花的突变体和对照株的核基因组DNA标记进行扩增并克隆测序,并分析揭示低能N+离子注入引起的凤仙花基因组变异机制。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初步建立了凤仙花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确定了下胚轴诱导愈伤组织形成及继代的培养基为:MS+6-BA 2.5 mg/L+NAA 2.0 mg/L +3%蔗糖+0.5%琼脂;愈伤组织分化芽的培养基为:1/2 MS+6-BA 0.2 mg/L+NAA 0.05 mg/L;愈伤组织分化根的培养基为:MS+ NAA 0.5 mg/L+ 2.5%蔗糖+0.5%琼脂;经炼苗后移栽,初步获得了快繁幼苗。2、建立了凤仙花的ISSR反应体系,并将突变体和对照植株基因组进行了ISSR扩增,将获得的特异条带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分析。结果发现,从121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了6条可以稳定扩增出特异条带的引物,引物多态性为4.96%,共扩增出46条特异带,其中红色突变体有18条,粉色突变体有28条。在克隆的红色凤仙花的ISSR条带中,共有55个位点发生了碱基突变;在克隆的粉色凤仙花的ISSR条带中,共有71个位点发生了碱基突变。对特异条带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序列分析发现:红色诱变和粉色诱变的碱基变异的类型均包括碱基的转换、颠换、缺失、插入四种。在红色突变体中,碱基置换的频率(70.91%)显着高于碱基插入和缺失(29.09%)的频率,而在碱基置换中,颠换的频率(45.45%)是转换频率(25.45%)的1.79倍;在粉色突变体中,碱基置换的频率(76.05%)也显着高于碱基插入和缺失的频率(23.95%),而在碱基置换中,转换的频率(39.44%)接近颠换频率(36.62%)。通过对其碱基突变次数的研究,发现红色凤仙花突变体腺嘌呤(A)共发生22次突变,占总突变数的40.00%,说明腺嘌呤(A)对低能N+离子具有较高的辐射敏感性;而粉色凤仙花突变体中胸腺嘧啶(T)共发生27次突变,占总突变数的38.03%,较其它三种碱基突变频率高,说明胸腺嘧啶(T)对低能N+离子具有较高的辐射敏感性。3、建立了凤仙花的RAPD反应体系,并将突变体和对照植株基因组进行了RAPD扩增,将获得的特异条带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分析。结果发现,从208条RAPD引物中仅筛选出了6条可扩增出稳定特异条带的引物,其引物多态性仅为2.89%。共扩增出35条特异带,其中红色突变体和粉色突变体中分别为16和19条。在克隆的红色凤仙花突变体中,共有60个位点发生了碱基突变;在克隆的粉色凤仙花突变体中共有53个位点发生了碱基突变。对特异条带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序列分析发现:红色诱变和粉色诱变的碱基突变类型均包括碱基的转换、颠换、缺失、插入四种。在红色突变体中,碱基置换的频率(73.33%)高于碱基插入和缺失的频率(26.67%),而在碱基置换中,转换的频率(40.00%)接近颠换频率(33.33%);在粉色突变体中,碱基置换的频率(90.57%)显着高于碱基插入和缺失的频率(9.43%),而在碱基置换中,转换的频率(64.15%)接近颠换频率(26.42%)的2.43倍。通过对其碱基突变次数的研究,发现红色凤仙花突变体腺嘌呤(A)共发生26次突变,占总突变数的43.33%,说明腺嘌呤(A)对低能N+离子具有较高的辐射敏感性;而粉色凤仙花突变体的胸腺嘧啶(T)共发生20次突变,占总突变数的37.74%,说明胸腺嘧啶(T)对低能N+离子具有较高的辐射敏感性。这与通过ISSR技术研究的结果相一致。4、通过ISSR和RAPD技术对低能N+离子注入凤仙花突变体基因组变异的综合分析发现,低能N+离子注入引起凤仙花基因组发生了碱基转换、颠换、缺失和插入突变。总碱基突变率为0.63%,在总数为239个突变碱基中,单碱基置换频率为77.40%,显着高于缺失(13.81%)和插入(8.79%)突变。在碱基置换中,转换(100次)和颠换(85次)出现次数无显着差异,A/T颠换频率占到总颠换频率的47.06%,显着高于其它颠换类型。在插入和缺失突变中,四种碱基均出现频率较低的变异。因此,低能N+离子注入主要引起凤仙花基因组发生了单碱基置换。

牛世杰[7](2010)在《红花和远志种子诱变育种技术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花的药用部位为花,但花产量比较低,一般只有10-20kg/亩。生产上有许多红花新品种,主要是采用杂交育种方法,以种子产量作为选育目标育成的。远志野生变家种的时间不长,生产上缺乏育成品种。本文对60Co-γ辐照、EMS处理、N+离子束注入等诱变方法对红花、远志种子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为红花、远志种子诱变育种技术的建立打下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取得的结果如下:1、用60Co-γ射线处理“云红三号”、“新红四号”种子,对其萌发率、苗高、出苗率、成苗率以及根系活力、SOD、POD、CAT等生理指标进行了研究,利用田间成苗率与辐照剂量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导出了“云红三号”、“新红四号”的半致死剂量。2、用EMS、N+离子束注入等处理“云红三号”、“新红四号”红花种子,对其萌发率、苗高、出苗率、成苗率等指标进行了研究,以田间成苗率为指标,确定了红花EMS处理的半致死浓度和N+离子束注入的半致死剂量,为今后红花的诱变育种打下了基础。3、用60Co-γ射线和EMS处理“简阳红花”种子,对其M1代、M2代、M3代进行田间调查并选择变异单株,对其M3代变异株系进行表型性状和有效成分比较分析。4、用60Co-γ射线、EMS处理远志种子,对其萌发率、苗高、出苗率、成苗率等生长指标进行了研究,利用田间成苗率与辐照剂量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导出了远志辐照的半致死剂量;以田间成苗率为指标,确定了EMS处理远志的半致死浓度,为今后远志的诱变育种奠定了基础。

史艳芹[8](2009)在《低能N+诱变小偃81后代HMW-GS突变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低能N+(能量为30Kev)为诱变源,对小偃81的干种子进行了注入试验,对其M2代植株田间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观察鉴定。结果显示N+诱变后小麦农艺性状改变主要表现在株高、穗型、麦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性状等方面,其中穗型有9中突变类型,此外还发现了紫杆、粗杆、包茎、早熟、不育、易感病、易倒伏等其它的突变类型。对低能N+注入小偃81 M2代突变株主要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千粒重呈显着负相关、与收获指数呈显着负相关、与分蘖数无相关关系;千粒重与分蘖数呈负相关但不显着;收获指数与千粒重呈显着正相关、与分蘖数无相关关系。使用SDS-PAGE电泳技术对低能N+注入小偃81 M2代两个辐照剂量共3081粒种子进行分析,通过与野生型小偃81电泳图谱相比较,筛选到6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缺失突变体分别是:1Ax1缺失突变体;1Bx14+1By15缺失突变体;1Dx2+1Dy12缺失突变体;1Dy12缺失突变体;1By15缺失突变体;1By15、1Dy12缺失突变体。同时实验结果显示N+注入诱导HMW-GS突变既具有剂量效应且不同染色体上的亚基位点对N+离子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在2种剂量处理下均表现为:突变频率Glu-1A>Glu-1B>Glu-1D。对低能N+注入小偃81 M3代的683株突变体材料分析结果显示:可以筛选到4种缺失突变体,分别为1Ax1缺失突变体;1Bx14+1By15缺失突变体;1Dx2+1Dy12缺失突变体;1Dy12缺失突变体。可知这4种亚基缺失类型是可遗传的,其可遗传率为23.2%。以SIG(Swelling Index of Glutenin)法分别分析了中国春、小偃81对照、1Ax1缺失突变体、1Bx14+1By15缺失突变体等样品。实验结果显示缺失突变体的品质普遍低于对照;SIG值的大小也与亚基数量及种类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亚基数量减少,SIG值也在减小;亚基7+8对小麦品质的贡献率高于亚基14+15的贡献率。

穆国俊[9](2008)在《棉花有益突变体的创制及突变性状的分子遗传学鉴定》文中研究表明采用EMS化学诱变、14N重离子注入及60Coγ射线辐照3种诱变方式处理冀棉20、农大156和农抗2号棉花品种,利用四分位法和系谱选择法筛选到植物学性状、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突变体并采用SSR标记对突变体进行分子水平鉴定。筛选得到的有益突变体不仅可以丰富棉花种质资源同时也为相应基因的分离和克隆提供了研究材料。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采用1.5%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农大156种子幼胚获得棕纤维、无棉酚腺体突变体。对M1代浅棕纤维材料的进一步遗传分析,证实纤维颜色是由1对基因控制(1白色:2浅棕色:1深棕);纤维颜色与纤维品质性状明显负相关,随着纤维颜色加深纤维长度逐渐变短、强力逐渐变低、麦克隆值逐渐变大、伸长率逐渐提高。在基因组SSR标记的DNA水平上检测验证了突变体与野生型之间的遗传差异性。2.采用250Gy的60Coγ射线辐射农抗2号种子,在M2代获得了超鸡脚叶、无棉酚腺体突变体。该突变体的叶形基因为L°L°、无腺体基因为glgl。利用经典遗传学方法证实超鸡脚叶对阔叶为不完全显性;突变体的无色素腺体性状是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并且与叶形基因独立遗传。基因组SSR标记的DNA水平上检测验证了遗传差异性。3.采用0.5%EMS诱变冀棉20种子。通过四分位法结合系谱选择,在M4代获得了M4-66-4和M4-236-5两个突变体。M4-66-4的绒长为26.58mm较对照降低了1.99mm、比强度为24.8cN/tex较对照下降了1.90 cN/tex;M4-236-5的绒长为30.44mm较对照提高了1.87mm、比强度为30.00cN/tex较对照提高了3.30 cN/tex。突变体M4:5家系的绒长和比强度表现稳定。在60对与纤维长度相关和52对与纤维强力相关的SSR引物中BNL1414、BNL1434、BNL2821、BNL1421、BNL4030和JESPR300六对引物能够在突变体与冀棉20之间扩增出明显差异的多态性33条。两个突变体的M4:5家系的SSR多态性条带表现稳定。该结果从分子水平验证了突变体M4-66-4、M4-236-5的遗传稳定性及其与冀棉20的遗传差异性。4.采用0.125%EMS对冀棉20进行合子诱变。在M3代筛选到突变体合诱M3-4-2,其籽指为13.12g高出对照3.61g,M3:4家系表现稳定。采用0.5%EMS对冀棉20进行种子诱变,在M4代选择到突变体M4-97-2-4,其籽指为6.80 g低于对照4.08g,M4:5家系表现稳定。通过对合诱M3-4-2、M4-97-2-4和冀棉20的SSR标记多态性分析,在17对与籽指相关的SSR引物中JESPR114和CIR354两对引物在突变体与冀棉20之间共扩增出4条多态性条带。对突变体的后代家系进行DNA标记多态性检测,4条多态性条带表现稳定。该结果从分子水平验证了突变体合诱M3-4-2、M4-97-2-4的遗传稳定性及其与冀棉20的遗传差异性。5.采用1.5%EMS对农大156进行种子诱变。在M4代筛选到突变体N-156M4-101-3,其绒长为30.28mm较对照提高了1.38mm、比强度为31.20cN/tex较对照提高了1.1cN/tex、麦克隆值为4.86较对照提高了1.03。M4:5家系表现稳定。采用80 Gy14N重离子注入农大156。在M3代筛选到突变体14N-156 M3-100-4,其绒长为27.42mm较对照下降了1.48mm;比强度为23.70cN/tex较对照下降了6.4cN/tex;麦克隆值为5.13较对照提高了1.30。M3:4家系表现稳定。对14N-156 M3-100-4、N-156 EMSM4-101-3与农大156进行SSR多态性差异检测。在60对与纤维长度相关、52对与纤维强力相关、42对与麦克隆值相关的SSR引物中,BNL2821、BNL3280、BNL4030、BNL1513和TMG8五对引物能够在突变体与农大156之间扩增出16条多态性条带。两个突变体的后代家系的SSR多态性与两个突变体的品质性状表型一致,在分子水平上验证了两个突变体纤维长度、强力及细度的遗传稳定性及其与农大156的遗传差异性。

黄熊娟,李剑钊[10](2008)在《我国辐射诱变育种及其在蔬菜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辐射诱变育种通常是利用γ射线、激光、离子束、空间诱变等方式对植物体进行诱变,从而产生遗传变异。辐射诱变育种具有缩短育种年限,打破不良性状之间的连锁,提高突变率等特点,现已成为现代作物育种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已对黄瓜、西瓜、甜瓜、辣椒、茄子、洋葱等多种蔬菜作物展开辐射诱变育种研究,并取得可喜的成绩。文章对辐射诱变育种的概念、主要类型及特点、诱变材料的选择、突变体的选择与鉴定及其在蔬菜中的应用进行综合叙述,指出今后须深入开展辐射诱变机理、突变体遗传特性、突变性状遗传控制基因等方面的研究,并将辐射诱变与化学诱变、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以选育出更多的蔬菜品种。

二、离子注入对茄子种子的诱变功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离子注入对茄子种子的诱变功效(论文提纲范文)

(1)氮离子束小麦诱变群体氮素利用和籽粒品质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离子束小麦诱变群体氮素利用的变化
        2.1.1 氮素积累的变化
        2.1.2 氮素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的变化
    2.2 氮离子束小麦诱变群体籽粒品质的变化
        2.2.1 灌浆期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2.2.2 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变化
        2.2.3 籽粒加工品质的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3.1 氮离子束小麦诱变群体的氮素利用情况
    3.2 氮离子束小麦诱变群体籽粒品质的变化

(2)离子注入对玉米种质诱变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离子注入技术
        1.1.1 离子的基本概念
        1.1.2 离子束的产生
        1.1.3 离子束与生物介质的相互作用
        1.1.4 离子束的能量损失
    1.2 玉米育种
        1.2.1 国内外玉米育种现状
        1.2.2 玉米育种的主要任务
    1.3 离子注入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1.3.1 在谷物上的应用
        1.3.2 在经济作物上的应用
        1.3.3 在花卉上的应用
        1.3.4 在木本植物上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离子注入玉米的表观性状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辐射实验
    2.3 田间试验
    2.4 生物统计学
        2.4.1 生物统计学的建立
        2.4.2 生物统计与植物育种的关系
        2.4.3 生物统计学方法
        2.4.3.1 数据的整理和分类
        2.4.3.2 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
    2.5 性状统计与分析
        2.5.1 M1代田间性状变异情况
        2.5.1.4 离子注入自交系M1代抗性分析
        2.5.2 离子注入后代田间性状变异情况
    2.6 小结
第三章 离子注入玉米自交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2.1 简单重复序列标记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3.1.2.2 SDS-PAGE电泳方法
        3.1.3 基因组DNA的提取
        3.1.4 种子蛋白的提取
    3.2 实验结果
        3.2.1 玉米基因组DNA的质量检测
        3.2.2 SDS-PAGE电泳分析种子储藏蛋白的多样性
        3.2.3 SSR分子标记对M4代遗传稳定性的研究
    3.3 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离子注入玉米自交系清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3)几种离子束注入杉木的诱变效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离子束注入育种技术
        1.1.1 离子束诱变技术的研究概况
        1.1.2 离子束诱变技术的优点
        1.1.3 离子束诱变技术的理论依据及诱变机理
        1.1.4 离子束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成果及研究进展
    1.2 杉木育种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离子束注入技术在杉木育种中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试验设计
        2.3.1 离子类型及剂量选择
        2.3.2 发芽实验及培育
        2.3.3 幼苗生长形态指标的测定
        2.3.4 幼苗电导率测定
        2 3.5 幼苗叶绿素素含量的测定
        2.3.6 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2.3.7 幼苗光合速率测定
    2.4 苗期突变株或优株筛选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离子注入对种子萌发期的结果分析
        3.1.1 Fe~+及Ti~+离子注入对发芽时间及发芽率的影响
        3.1.2 Cu~+及Al~+离子注入对发芽时间及发芽率的影响
        3.1.3 比较Fe~+、Ti~+、Cu~+及Al~+离子注入对发芽率增量的影响
        3.1.4 不同注入离子及剂量之间发芽率的方差分析
    3.2 离子注入对苗期形态指标的结果分析
        3.2.1 离子注入对幼苗初期根长的指标分析
        3.2.2 离子注入对幼苗35d苗高的指标分析
        3.2.3 离子注入对幼苗180d苗高的指标分析
        3.2.4 离子注入对幼苗叶长的指标分析
    3.3 离子注入对苗期各生理指标的结果分析
        3.3.1 离子注入对幼苗叶绿素荧光淬灭的指标分析
        3.3.2 离子注入对幼苗叶绿素含量的指标分析
        3.3.3 离子注入对幼苗光合参数的指标分析
        3.3.4 离子注入对幼苗电导率的指标分析
4 讨论
    4.1 离子注入对杉木萌发期发芽率的影响
    4.2 离子注入对杉木苗期生长及形态的影响
    4.3 离子注入对杉木幼苗叶绿素含量、荧光淬灭参数及光合的影响
    4.4 离子注入对杉木幼苗电导率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黄连木辐射诱变的效应分析及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辐射诱变育种
        1.1.1 辐射诱变育种技术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1.2 黄连木及研究概况
        1.2.1 播种育苗
        1.2.2 组织培养
        1.2.3 扦插生根与嫁接
        1.2.4 造林技术
        1.2.5 黄连木的开发利用
第二章 引言
第三章 黄连木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3.1 供试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钴60γ射线辐照
        3.2.2 20Ne 氖离子注入
        3.2.3 14N 氮离子注入
        3.2.4 黄连木种子萌发
        3.2.5 基因组DNA提取
        3.2.6 RAPD 反应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辐照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3.3.2 辐照生物学效应分析
        3.3.3 黄连木基因组DNA 提取结果
        3.3.4 RAPD 分析结果
    3.4 讨论
        3.4.1 辐射方法与剂量
        3.4.2 钴60γ射线辐照黄连木生物学效应
第四章 黄连木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4.2 试验设计
        4.2.1 黄连木腋芽诱导最佳培养基的筛选
        4.2.2 黄连木诱导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4.2.3 黄连木叶片、嫩枝段和茎段诱导愈伤培养基的筛选
        4.2.4 黄连木种子生长最适基本培养基筛选
        4.2.5 培养基中无机盐、糖的种类及含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2.6 赤霉素对黄连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4.3 数据统计及分析工具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基本培养基及植物激素对黄连木腋芽萌发的影响
        4.4.2 基本培养基及植物激素对黄连木生根的影响
        4.4.3 不同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4.4 培养基种类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4.5 外植体种类对黄连木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4.6 光照条件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4.7 基本培养基对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4.4.8 培养基中无机盐、糖的种类及含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4.9 赤霉素对黄连木株高的影响
    4.5 讨论
        4.5.1 黄连木种子萌发
        4.5.2 外植体的选择
        4.5.3 丛生芽诱导
        4.5.4 生根后移栽
        4.5.5 愈伤诱导
第五章 结论
    5.1 钴60γ射线辐照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5.2 ~(20)Ne氖离子注入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5.3 ~(14)N氮离子注入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5.4 钴60γ射线辐照生物学效应
    5.5 黄连木DNA 提取
    5.6 RAPD 分析
    5.7 黄连木腋芽诱导最佳培养基
    5.8 黄连木生根诱导培养基
    5.9 黄连木叶片,嫩枝段,茎段诱导愈伤培养基
    5.10 黄连木种子萌发和生长最适基本培养基
    5.11 基本培养基成分,糖的种类及含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5.12 赤霉素处理对黄连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图
致谢

(5)低能离子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原理
2 低能离子束的应用
    2.1 离子束在生物品种改良中的应用 (诱变育种)
        2.1.1 植物品种的改良。
        2.1.2 花、果、蔬菜的育种研究。
        2.1.3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
    2.2 介导转基因方面
    2.3 电子与工业领域
        2.3.1 Fe-Si合金薄膜[31]。
        2.3.2 Si∶Fe稀磁半导体 (DMS) [32]。
    2.4 碳纳米管 (CNT) 的杂质去除[33]
3 展望

(6)低能N+离子注入诱变的凤仙花突变体组织培养及其诱变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1 前言
    1.1 人工诱变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
    1.2 离子注入技术在植物诱变中的应用
    1.3 人工诱变植物材料的繁殖和保存
    1.4 人工诱变植物突变体的诱变效应
    1.5 凤仙花的人工诱变研究概况
    1.6 立题依据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实验用主要溶液及培养基组成
    2.2 方法
        2.2.1 凤仙花突变体组织培养体系建立
        2.2.2 N~+ 离子注入凤仙花诱变效应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凤仙花突变体组织培养体系建立
        3.1.1 不同灭菌方法对凤仙花种子灭菌效果的影响
        3.1.2 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凤仙花突变体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1.3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凤仙花愈伤组织芽分化的影响
        3.1.4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凤仙花芽生根的影响
        3.1.5 凤仙花试管苗炼苗与移栽
    3.2 凤仙花突变体ISSR 分子标记技术体系建立及诱变机制分析
        3.2.1 凤仙花突变体ISSR 反应体系的优化
        3.2.2 凤仙花突变体ISSR 扩增引物的筛选
        3.2.3 红色凤仙花突变体ISSR 扩增特异条带的克隆与测序
        3.2.4 粉色凤仙花突变体ISSR 扩增特异条带的克隆与测序
    3.3 凤仙花突变体RAPD 分子标记技术体系建立及诱变机制分析
        3.3.1 凤仙花RAPD 反应体系的优化
        3.3.2 凤仙花突变体RAPD 扩增引物的筛选
        3.3.3 红色凤仙花突变体RAPD 扩增特异条带的克隆与测序
        3.3.4 粉色凤仙花突变体RAPD 扩增特异条带的克隆与测序
4 讨论
    4.1 N~+ 离子注入凤仙花突变体及对照基因组变异特征
    4.2 N~+ 离子注入凤仙花诱变效应机制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红花和远志种子诱变育种技术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诱变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研究现状
        1 诱变方法
        2 诱变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3 突变体的选择与鉴定
        4 展望
    第二节 诱变技术在药用植物育种中的研究现状
        1 辐射诱变育种
        2 化学诱变育种
        3 激光诱变育种
        4 离子束诱变育种
        5 空间诱变育种
        6 展望
前言
第二章 红花种子诱变技术的研究
    第一节 ~(60)Co-γ射线对红花种子萌发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二节 化学诱变剂EMS对红花生长的影响及诱变效应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节 N~+离子束辐照对红花生长的影响及诱变效应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节 红花诱变后代的性状变异及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远志诱变技术的研究
    第一节 ~(60)Co-γ射线辐照对远志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EMS处理对远志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低能N+诱变小偃81后代HMW-GS突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低能离子束辐射生物体诱变机理及其研究进展
        1.1 低能离子束的特点及诱变机理的研究
        1.2 低能离子束注入对细胞、染色体及DNA分子的影响
        1.3 低能离子束注入的"马鞍型"曲线
        1.4 低能离子束的细胞近旁效应
    2.低能离子束辐射诱变作用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现状
        2.1 在谷物中的应用
        2.2 在蔬菜中的应用
        2.3 在木本植物中的应用
        2.4 在其它植物中的应用
    3.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3.1 小麦储藏蛋白成分与面粉加工品质的关系
        3.2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及其控制基因
        3.3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3.4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研究方法
        3.5 小麦面粉加工品质的几个评价指标
    4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低能N~+注入小偃81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突变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考种指标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植株农艺性状突变分析
        2.3.1.1 小麦麦穗性状的突变
        2.3.1.2 株高的突变
        2.3.1.3 其它突变类型
        2.3.2 各突变株主要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低能N~+注入小偃81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分析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主要仪器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3.2.4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的提取
        3.2.5 凝胶电泳:
        3.2.6 染色与脱色
        3.2.7 结果观察
    3.3 结果与分析
        3.3.1 N~+诱导小偃81M_2代麦谷蛋白亚基变异分析
        3.3.2 N~+诱导小偃81M_3代麦谷蛋白亚基变异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低能N~+注入小偃81M_3代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突变株SIG分析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主要仪器
        4.2.2 主要试剂及配制
        4.2.3 主要溶液配制
        4.2.4 HMW-GS缺失突变体的SIG(swelling index of glutenin)法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棉花有益突变体的创制及突变性状的分子遗传学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γ射线在棉花诱变育种中的应用
        1.2 离子注入技术在棉花诱变育种中的应用
        1.3 EMS化学诱变技术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
        1.4 合子化学诱变技术在棉花育种中的应用
        1.5 低酚棉遗传机制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6 分子标记在诱变材料鉴定方面的应用
    2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
        1.1.1 用于种子诱变的品种(系)及性状特点
        1.1.2 用于合子诱变的品种及性状特点
        1.2 试剂材料
    2 试验方法
        2.1 诱变方法及处理的组织部位
        2.2 M_1代材料的处理方法
        2.3 M_2代及后续世代的田间观察及室内考种
        2.4 纤维品质性状突变体的筛选
        2.5 G-20籽指突变体的筛选
        2.6 棉花全基因组DNA(gDNA)提取和纯化
        2.7 SSR标记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不同诱变方式的敏感性研究及适宜诱变剂量的确认
        1.1 不同品种对EMS种子诱变的敏感性分析
        1.2 冀棉20棉铃发育对EMS合子诱变的敏感性分析
        1.3 农大156对~(14)N重离子注入的敏感性分析
        1.4 农抗2号对γ射线辐照的敏感性分析
    2 植物学性状突变体的发现和筛选
        2.1 M_1代植物学性状突变体的初选
        2.2 M_1突变体的确认及M_2代主要植物学性状突变体的筛选
        2.3 超鸡脚叶无棉酚腺体突变体的遗传稳定及其鉴定
        2.3.1 突变体叶形及棉酚腺体遗传属性的验证
        2.3.2 超鸡脚叶、无棉酚腺体突变体的筛选
        2.3.3 突变体自交后代个体的SSR分析
        2.4 棕纤维、无棉酚腺体突变体的遗传稳定及其鉴定
        2.4.1 突变体纤维颜色及棉酚腺体的稳定及其遗传属性的验证
        2.4.2 纤维色泽对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
        2.4.3 棕纤维、无棉酚腺体突变体的SSR标记鉴定
    3 籽指突变体的筛选及其SSR标记鉴定
        3.1 高籽指突变体的筛选
        3.1.1 棉花合子期EMS处理对籽指的诱变效应
        3.1.2 M_2代及后续世代高籽指突变体的选择
        3.1.3 合诱M_3-4-2高籽指突变体的表型水平鉴定
        3.2 低籽指突变体的筛选
        3.2.1 EMS诱变M_2籽指突变体的选择
        3.2.2 M_3及后续世代低籽指突变体的筛选
        3.2.3 M_4-97-2-4低籽指突变体的稳定性鉴定
        3.3 合诱M_3-4-2与M_4-97-2-4的SSR标记鉴定
    4 纤维品质性状突变体的筛选及其SSR标记鉴定
        4.1 G-20纤维长度和强力突变体的筛选及鉴定
        4.1.1 M_2代纤维品质性状突变体的筛选
        4.1.2 品质性状突变体在M_3代及后续世代的筛选
        4.1.3 突变体M_4-66-4和M_4-236-5纤维长度和强力遗传稳定性的鉴定
        4.1.4 突变体M_4-66-4和M_4-236-5的SSR标记鉴定
        4.2 N-156纤维长度、强力和细度突变体的筛选及鉴定
        4.2.1 采用EMS化学诱变获得纤维品质突变体
        4.2.2 采用重离子注入获得纤维品质突变体
        4.2.3 突变体N-156 M_4-101-3和~(14)N-156 M_3-100-4之间的表型差异
        4.2.4 突变体N-156 M_4-101-3和~(14)N-156 M_3-100-4的SSR标记鉴定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关于植物学性状的变异和遗传
        1.2 关于纤维品质突变体的诱变和选择
        1.3 关于籽指突变体的诱变和选择
        1.4 关于突变体的SSR标记的探讨
    2 结论
        2.1 最佳诱变剂量的确定
        2.2 植物学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2.3 籽指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2.4 冀棉20纤维品质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2.5 农大156纤维品质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3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表Ⅰ 与纤维长度相关的部分SSR引物序列
附表Ⅱ 与纤维强力相关的部分SSR引物序列
附表Ⅲ 与籽指相关的SSR引物序列
附录Ⅳ 用于植物学性状鉴定的SSR引物序列
附录Ⅴ 与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相关的QTL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10)我国辐射诱变育种及其在蔬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辐射诱变育种
    1.1 辐射诱变的主要种类及特点
        1.1.1 γ射线
        1.1.2 激光
        1.1.3 离子束
        1.1.4 空间诱变
    1.2 诱变材料的选择
    1.3 突变体的选择与鉴定
2 辐射诱变育种在蔬菜中的应用
    2.1 黄瓜
    2.2 西瓜
    2.3 甜瓜
    2.4 辣椒
    2.5 菜用枸杞
    2.6 豆类
    2.7 洋葱
    2.8 茄子
    2.9 番茄
3 辐射诱变育种在蔬菜应用上的展望

四、离子注入对茄子种子的诱变功效(论文参考文献)

  • [1]氮离子束小麦诱变群体氮素利用和籽粒品质的变化[J]. 樊继伟,郭明明,王康君,孙中伟,张广旭,李强,李筠,章跃树,代丹丹,陈凤. 北方农业学报, 2020(03)
  • [2]离子注入对玉米种质诱变效应的研究[D]. 李南南.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8)
  • [3]几种离子束注入杉木的诱变效果比较研究[D]. 郝杰.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4]黄连木辐射诱变的效应分析及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D]. 安倩.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1(12)
  • [5]低能离子束的研究进展[J]. 曹泽虹,吴双双,王陶,董玉玮,李文,刘庆.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0)
  • [6]低能N+离子注入诱变的凤仙花突变体组织培养及其诱变机制分析[D]. 谢璐. 河南师范大学, 2011(06)
  • [7]红花和远志种子诱变育种技术的初步研究[D]. 牛世杰.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10(10)
  • [8]低能N+诱变小偃81后代HMW-GS突变分析[D]. 史艳芹. 郑州大学, 2009(03)
  • [9]棉花有益突变体的创制及突变性状的分子遗传学鉴定[D]. 穆国俊.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6)
  • [10]我国辐射诱变育种及其在蔬菜中的应用[J]. 黄熊娟,李剑钊. 广西农业科学, 2008(06)

标签:;  ;  ;  ;  ;  

离子注入对茄子种子的诱变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