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不会被烧毁

叙利亚不会被烧毁

一、叙利亚不会引火烧身(论文文献综述)

田文林[1](2021)在《衰朽与动荡:“阿拉伯之春”十周年反思》文中研究指明"阿拉伯之春"十年来,阿拉伯国家总体处境呈现出悲剧性演变的趋势。一方面,民主转型导致政治衰朽。中东剧变前,中东国家原来的威权政体尚能维持政局稳定、提供公共产品,但民主转型导致相关国家中央政府权威弱化,最终不得不实行"再集权化",更多国家则面临"回不到过去,看不到未来"的困难处境。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每况愈下。经济停滞和民生困难原本是导致中东剧变的主要原因,但"阿拉伯之春"并未使相关国家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速、失业率等重要指标根本好转,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经济甚至倒退三四十年。这种悲剧性结果是内外两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从内因看,阿拉伯国家在中东剧变后向民主化方向转型犯了方向性错误,中东国家治理问题的主要症结是统治者"忘记初心",但抗议者却将问题归咎于集权政体本身,由此导致灾难性结果。从外因看,西方大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出现政局动荡的阿拉伯国进行"选择性干预",由此导致中东国家日趋偏离正轨,更加依附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长远看,中东国家当务之急是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富分化等问题。

王艺融[2](2020)在《土耳其与德国应对叙利亚难民危机的政策分歧及其影响》文中指出难民问题是当代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中的重大议题,难民问题引发的人道主义危机是地区乃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范围看,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难民规模大幅度增加,难民遍及亚、非、欧多个大洲,其中,叙利亚难民潮最为典型。叙利亚从2011年前的重要的难民收容国,迅速变为最大的难民产生国和输出国,这种“反转”对中东和欧洲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治理危机、社会融入及安全威胁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叙利亚难民在类型上属于“战争难民”。随着叙利亚战争的爆发和升级,难民潮产生和外溢,形成了严重的难民危机。土耳其与德国分别是中东和欧洲安置叙难民最多、付出社会经济成本最高的两个国家。土耳其既是叙避难者的首要目的地、又是其前往欧洲的重要中转站,德国则是叙避难者流向的主要目的国,由此形成土德在叙难民问题上的关联。叙难民危机持续发酵和升级,直接影响土耳其、德国及相关国家的利益,两国最终促成了 2016年“难民协议”的签署,为缓解叙难民危机、改善土德关系奠定了基础。然而,“难民协议”在执行中频频受阻,土德双方争议不断,难民问题遂成为两国纷争的焦点。通过难民问题的博弈可以透视土德关系的演变,这是现阶段土德关系研究的新特点。本文以“土耳其与德国应对叙利亚难民危机的政策分歧及其影响”为题,探究土德两国围绕难民问题的分歧以及难民治理困境,因此,本选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简要概述叙难民危机的产生与土耳其和德国的关联,梳理土耳其和德国政府的叙难民政策及变化,并以两国难民政策分歧为切入点,重点分析双方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分歧及深层原因,进而论述双方分歧对各自及双边关系的影响。本文认为,围绕叙难民问题,土耳其和德国既有合作,又有严重分歧。难民危机的共同挑战是双方达成“难民协议”的基础,但是,两国在难民政策上分歧深刻,主要涉及援助款项、难民遣返、签证自由化以及土耳其入盟标准问题等。究其原因,双方在谈判和履约中存在对外战略诉求,国家利益关切和经济承载力等明显差异,同时,各自与叙避难群体之间存在的宗教文化,身份认同,社会包容度以及观念的差异程度不同。土德关系的矛盾性表现在,既要合作管控难民危机,又常常从自身出发追求利益最大化,由此导致双边关系的波动,并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加剧了难民问题的复杂性和治理困境,引发两国国内一系列社会问题;二是加大了双边关系的对立性,土耳其越来越倾向于以难民问题为突破口和筹码,争取对德关系的主动性。因此,难民问题已成为当前乃至未来土德关系的风向标,并形成了互有需求、分歧尖锐,又斗而不破的复杂关系。从长远看,叙难民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土德双方的合作,但仅靠“难民协议”是远远不够的,它未触及叙难民产生的根源,又因“与难民治理无关”议题的引入而降低了协议应对危机的效能。随着战争的平息,土德两国或将围绕难民回归问题产生分歧,展开博弈。

孙立昕[3](2019)在《特朗普政府对伊朗政策及美伊战略博弈前景》文中研究表明特朗普政府把全面遏制伊朗作为美国中东政策首要目标,并对伊朗采取重启经济制裁、加大军事威慑等一系列强硬政策,以打击伊朗现政权的统治基础,以期最终达到政权更迭之目的。伊朗进行强烈反击,着力打造周边安全环境,加强与大国和邻国各领域合作,并加紧寻求国际经济与金融合作,多方位出手化解危局。当前,美国与伊朗战略博弈持续升级。伊朗如何实现经济突围,如何保持经济与民生稳定,是现政权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影响美伊战略博弈结果的重要因素,并且对遏制地区国家核军备竞赛势头具有重要意义。

孟晨[4](2019)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战后,美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援助,主要以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为主。以色列虽然不是美国的正式同盟国,但自以色列国家建立以来,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一直处于有增无减的态势。第四次中东战争更是美国对以色列军事援助的重要转折点,不仅数额大、数量多,而且从军事武器类型上看,也都是美国当时比较先进的武器。由此可见,以色列在美国的外交地位不可小觑。第四次中东战争是迄今为止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冲突,美国试图在战争双方担起中间人的角色。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鼓舞了以色列的士气,帮助其取得了胜利。这也让更多的阿拉伯国家看到,若要实现和平,就要依靠美国,而非苏联。美国增加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实际是美国扩张其在中东地区的国际影响力、对付苏联的一步棋。70年代的冷战局势可以理解为美苏缓和,在自身实力下降的情况下,尼克松政府为缓解与苏联的紧张关系,遏制苏联的扩张,采取了与苏缓和的战略,即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收缩的“尼克松主义”。而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美国增加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始终是为了维护美国利益,并没有体现美国所谓的“收缩”政策。本文以《美国外交文件集》的相关材料作为一手史料,以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作为切入点,重点研究这一时期美国增加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分析和探讨美国采取这样行为的客观原因及影响,进而探讨美国的中东战略。主要研究方法和过程:收集并翻译整理相关材料,分析归纳各部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现实主义观点考察美国的中东战略。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依据、价值、资料来源、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学者对于美国与以色列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正文,包括第一、二、三章,第一章回顾1948-1969年美国对以色列军事援助缘起和调整的过程和原因,第二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探讨了第四次中东战争与美国对以色列军事援助的增长,第三章分析和归纳第四次中东战争与美国增加对以色列军事援助的原因和影响,进而探讨美国的中东战略与尼克松主义在中东地区的实践;第三部分为结语,总结了截止尼克松时期美国对以色列军事援助的变化,分析了美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并认为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并没有体现尼克松主义,特别是美国当时并没有在中东地区实行收缩战略,反而是继续与苏联在中东地区进行争夺。

姚全[5](2019)在《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奥巴马政府上任之际,正值小布什政府在中东挑起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均未结束之时,且美国还遭遇了自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在“两场战争和一场危机”的大背景下,奥巴马政府在维持美国中东地区霸权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对小布什政府的中东战略进行了大幅度收缩,甚至是方向性的调整,试图通过更少的战略投入来维持既有的战略目标,从而形成了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离岸平衡战略主张作为离岸平衡手的美国应减少对离岸地区的资源投入,更多地依靠当地盟友来承担起遏制崛起大国的责任。只有在盟友无法完成有效遏制威胁任务时,美国才会亲自介入和干预,以保持离岸地区的均势平衡。其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少即是多”,即离岸平衡手在离岸地区投入较少的资源,反而获得更好的收益,因而更有利于维持其在离岸地区的权力与利益。为研究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本文完善了原有的离岸平衡战略理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括主观动机、客观条件、主要手段以及主要优势与局限等四大要素的离岸平衡战略分析框架,以此为线索来更为理性和深入地演绎、分析和评估奥巴马政府的中东战略。通过系统深入的分析,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主要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奥巴马政府在中东追求至少五个方面的离岸平衡目标。其一是维持中东地区均势,防止在中东地区出现地区大国的崛起;其二是减少对中东地区的资源投入,将节省的资源投入国内建设和亚太地区;其三是将中东地区的安全责任转移给盟友,减少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安全承诺;其四是避免卷入中东地区冲突,强调通过外交手段而不是军事手段介入中东冲突;其五是缓和与伊斯兰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降低中东国家的反美情绪。其次,奥巴马政府具备实施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客观条件。在地缘环境上,美国与中东地区相隔着巨大的水体,而美国又是西半球地区的唯一霸权国,并具备在遥远的中东地区实施离岸平衡战略的实力。在敌友关系方面,美国在中东地区既面临着像俄罗斯、伊朗、叙利亚这些潜在的威胁者,也保持着像沙特、以色列这些可以依赖的中东地区盟友。在国际格局上,失衡的多极格局也使得美国更容易采取离岸平衡战略。最后,奥巴马政府为推行中东离岸平衡战略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第一是减少投入,先后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对利比亚危机实行“背后领导”,对叙利亚危机坚持不动用武力,对恐怖组织采取灵活打击手段,避免派出地面作战部队;第二是推卸责任,其主要表现有三点:1.与潜在威胁者俄罗斯、伊朗、叙利亚缓和紧张的外交关系,甚至与盟友以色列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对抗加剧而使美国陷入或被迫卷入冲突或战争;2.适度增加沙特和以色列的力量,加强盟友与潜在威胁者对抗的实力;3.通过沙特和以色列对抗伊朗,防止伊朗借叙利亚内战增强实力,形成“什叶派新月之弧”;第三是建立均势,通过外交渠道对伊朗研发核武器和叙利亚阿萨德政权使用化学武器发出警告,甚至划出“红线”试图达到战略威慑目的;同时联合沙特和以色列构建遏制俄罗斯、伊朗和叙利亚的同盟,形成美俄博弈、沙伊对抗、以叙选边站队的“外部均衡”;另外还不断增强自身的威慑能力以及保证美国在军事干预中东威胁和冲突时迅速取胜,通过维持庞大的国防预算保持绝对军事优势和维持有利于军事干预的强大军事投送能力,建立“内部均衡”。总的来说,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虽然存在局限,但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其成效方面,第一是签署了伊朗核协议,实现了防止核扩散的目标;第二是未卷入新的中东地区冲突;第三是在反恐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不仅击毙了头号恐怖分子本·拉登,还沉重打击了“伊斯兰国”;第四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战略重心从中东向亚太转移。但这一战略存在的局限也较为明显,那就是一方面美国的战略对手权力上升,俄罗斯得以重返中东,伊朗进一步崛起,叙利亚阿萨德政权也得以保存;而另一方面美国与中东盟友沙特和以色列的关系出现倒退,甚至跌入历史谷底。特别是,奥巴马政府试图改善美国与伊斯兰世界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另外还要看到,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总体原则在现今的特朗普政府执政时期仍然得以延续,离岸平衡依然是理解当前美国中东战略的逻辑和窗口。对于中国来说,通过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美国的中东政策发展趋势,有助于中国政府制定更有利于自身的中东政策。

杜晓东[6](2019)在《应对“斯芬克斯”的挑战 ——美国对纳赛尔主义的政策研究(1953-1968)》文中研究指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国家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作为中东民族主义的典型代表,纳赛尔主义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消除贫困和落后,建立一个自由、公正的新埃及。在外交上,纳赛尔奉行“积极的中立主义”,追求埃及领导下的阿拉伯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并把社会主义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这与美国在中东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建立西方主导下的中东防御体系的战略目标相悖。本文试图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英美和以色列的解密档案,研究美国政府在面对纳赛尔主义的挑战时的认知和决策过程,以及对中东国际关系的影响。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提出选题的缘起与意义,概括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指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写作方法,以及重难点及创新点。正文部分共五章。第一章阐述了战后初期埃及的民族主义运动与美国对埃及政策的演变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很快由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美国试图构筑包围苏联的全球防御体系,中东地区正是美国冷战战略的重要环节。而埃及是中东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并拥有苏伊士运河这一战略要地。为此,杜鲁门政府提出建立以埃及为中心的“中东司令部”或“中东防务组织”。然而,英国在埃及的军事存在阻碍了美国目标的实现。为了打破英埃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谈判的僵局,美国积极协调,但英埃两国的顽固立场使美国的调解屡屡受挫。英埃谈判的僵局和埃及在巴勒斯坦战争中的惨败激化了埃及的国内矛盾,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了七月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在此过程中,美国暗中与自由军官组织建立了秘密的联系,并支持他们发动军事政变,由此促成美埃关系的短暂“蜜月期”。第二章论述了纳赛尔主义的兴起与美国对埃及拉拢政策的失败。纳赛尔掌权后,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探索出一条发展道路,即在埃及实现完全独立的基础上,高举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大旗,向阿拉伯世界“输出革命”,建立埃及领导下的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在外交上,纳赛尔奉行和平中立与不结盟的政策,不选边、不站队,避免依赖社会主义阵营或资本主义阵营中的任何一方。纳赛尔的这些政策统称为纳赛尔主义。此时,艾森豪威尔政府为了拉拢埃及加入美国主导下的中东防御体系,协调英埃解决了苏伊士运河基地问题、承诺向埃及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并提出解决阿以冲突的“阿尔法计划”。然而,两国相悖的战略目标使美埃关系不可避免地走向恶化。在埃及向苏联寻求军事援助,拒绝美国经济援助的附加条件和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美英相继撤回了援建阿斯旺高坝的承诺,由此引发了苏伊士运河危机。为了化解这次危机,美国提出苏伊士运河国际化等方案,但这些方案无一例外地以失败而告终。此后,英法联合以色列发动了苏伊士运河战争。然而,在美苏和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的压力下,三国狼狈地撤出。第三章叙述了纳赛尔主义的新高潮和艾森豪威尔政府的遏制政策。纳赛尔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的胜利不仅彻底清除了英法殖民主义的残余,实现了埃及的真正独立,而且使埃及成为席卷中东和北非沿岸的新民族主义的源泉。此后,纳赛尔在中东大力鼓吹“阿拉伯革命”,传播阿拉伯民族统一和团结反帝的激进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为了遏制纳赛尔主义的高涨,美国出台了艾森豪威尔主义,试图扶持亲西方的阿拉伯保守政权孤立纳赛尔及其盟友,防止苏联势力对中东的侵蚀。然而,约旦危机、叙利亚危机和黎巴嫩危机证实艾森豪威尔主义非但未能达到目标,却有将阿拉伯民族主义和苏联共产主义混为一谈,模糊首要目标之嫌。为此,美国政府决定两害相权取其轻,与纳赛尔领导下的埃及和解,利用阿拉伯民族主义抵制苏联共产主义。第四章论证了纳赛尔主义的收缩与美国对埃及的平衡政策。肯尼迪政府在吸取前任教训的基础上,在中东推行“不偏不倚”的“平衡”政策,把改善与纳赛尔的关系列为新边疆问题中的首位。为此,美国对埃及实施了大规模的“粮食换和平计划”,以引导纳赛尔集中力量谋求国内的发展,而不是在国外制造麻烦。与此同时,对于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解体,美国政府虽乐见其成,但没有明确表态支持叙利亚脱离阿联。美国的立场赢得了纳赛尔的好感,两国关系出现短暂的缓和。然而,好景不长。1962年9月的也门政变为纳赛尔再次推行激进的“阿拉伯革命”提供了新契机。埃及出兵也门意味着肯尼迪对埃及平衡政策的失败,两国关系再度恶化。第五章剖析了美国“扶以制阿”的政策及其对纳赛尔主义的打击。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中东政策的重点是大力扶持以色列,利用以色列打压纳赛尔主义在中东的扩张势头,并削弱苏联在中东的影响力,美以“准联盟”关系形成。随着美苏在中东争夺力度的加大和阿以局势渐趋紧张,“六.五战争”爆发,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失败。纳赛尔主义受挫,纳赛尔本人也忧愤成疾,于1970年离世。结语部分对正文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凝练,归纳出美埃关系发展的特点,并就美国应对纳赛尔主义的措施进行总体评价。

李佑任[7](2018)在《21世纪初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研究》文中认为阿富汗是世界上最动荡不安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大国博弈的焦点。作为阿富汗的近邻,俄罗斯长期关注、介入阿富汗局势,因为阿富汗局势的变化与俄国家利益密切相关,俄也需要阿富汗充当拱卫俄南部地区稳定、保障中亚安全的缓冲带。自19世纪中叶起,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俄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俄国特征的、关于阿富汗安全问题的政策方针。1979-1989阿富汗战争后苏联解体,俄仍未放弃对阿富汗事务的关注与介入,而普京就任总统后不久便爆发了“9.11”事件,俄便借机迅速重返阿富汗。21世纪初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在既往政策基础上做出了明显的调整,它秉承“在有利于俄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有限介入’”的原则,不以控制阿富汗政局为目标,转而追求俄阿友好及阿国内的“相对稳定”,同时注重防范域外恐怖势力进入阿富汗,并实时跟踪域外大国势力对阿富汗局势的介入及影响。俄罗斯在制订其阿富汗安全政策时,既有对地缘政治环境变化的被动反应,还有对历史与文化渊源的选择性继承,更有基于现实需求做出的反转性政策改变。俄奉行强烈的“实用主义”,坚持“由阿富汗人自己解决问题”。尽管在俄美、俄与北约长期对峙的背景下,21世纪初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同时被赋予了很强的地缘政治含义,但相比于20世纪,“避免另一个阿富汗战争”是当前俄关于阿富汗安全问题的真实想法,今天的俄罗斯对阿内政事务的介入被控制在了一个相对较低的限度。

王晓雨[8](2019)在《德国与土耳其对叙利亚难民政策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叙利亚内战爆发以来,大量难民的涌入,使欧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民危机。德国和土耳其是叙利亚难民的主要接收国,在应对难民潮的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了各自的难民政策,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又各有侧重:德国难民政策经历了“犹豫—开放—收紧”的策略性转变;而随着时间推移,土耳其难民政策则由最初的难民“中转站”向“最终接收国”方向倾斜。两国政策的变化反向交叉,对比鲜明,反映了叙利亚难民涌入后,两国难民政策在拟定和实施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德国和土耳其难民政策进行比较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两国难民政策的发展演变对两国和欧洲乃至世界产生的影响,深入挖掘政策变化背后的战略意义。同时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难民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面临着人道主义和国家安全的两难困境。此外,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对解决全球性难民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德土两国难民政策的比较研究,分析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把握对待难民问题的原则和立场,理清处理难民问题的措施,全面看待难民问题的影响,对我国应对周边复杂形势,履行大国义务,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梅凤娟[9](2018)在《叙利亚危机以来美国的叙利亚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叙利亚问题是当前中东的热点问题,不仅仅是久拖不决的内战,也是众国家参与的利益争夺战。本文主要研究叙利亚危机以来美国在叙利亚采取的政策。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叙利亚问题上推波助澜,企图通过一些举措助推巴沙尔·阿沙德政府下台,但是不仅没能实现既定目标,反而引发一场复杂的政治博弈。叙利亚政府在盟友的帮助下保住了政权并在对抗IS上取得优势。叙利亚危机给叙利亚带来了极大打击,国内经济陷入瘫痪,内部政治和教派矛盾激化,内战演变为域内外大国参与的“代理人”战争。空前的难民危机给叙利亚和周边国家带来安全隐患。美国对叙政策除了受内部因素影响,如国会、政党、利益集团,也包括外部因素,如俄罗斯、伊朗等。通过案例分析,特朗普政府发动了危机以来的首次军事行动的原因是美国认为叙利亚发动了化武袭击,更直言为了避免再一次的“人道主义灾难”。2017年的化武事件加剧了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的斗争,也使美国以此为借口试图推翻巴沙尔政权下台。叙利亚局势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导致叙利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叙利亚和平之路依然面临很多挑战。

罗爱玲[10](2018)在《双重秩序视域下的中东变局:性质与走向》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以来,威斯特伐利亚秩序随着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拓展至全球,中东地区毗邻欧洲,受到威斯特伐利亚秩序的冲击最大。威斯特伐利亚秩序强调领土国家和国家主权等世俗性的政治共同体观念,而中东地区存在千年的伊斯兰秩序则将政教合一的穆斯林社团"乌玛"作为伊斯兰的政治共同体观念,这一观念不承认民族和国家的地域边界,因此与威斯特伐利亚秩序发生激烈碰撞。奥斯曼帝国瓦解后,随着哈里发制度的废除,中东地区的伊斯兰秩序崩溃,威斯特伐利亚秩序取而代之,并主导战后中东地区秩序。但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在中东社会根深蒂固,中东地区对伊斯兰秩序的认同一直蛰伏着,并经历"泛阿拉伯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的多次抗争。始于2010年年底的中东变局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中东地区长期处于威斯特伐利亚秩序和伊斯兰秩序双重张力下的一次大爆发,是中东国家在国际体系转型期力图重塑地区新秩序的又一波抗争。这场原本始于民主化诉求的社会政治变革浪潮由于掺杂了宗教主导权之争、世俗主导权之争以及大国外力干涉的成分,逐渐演变为重构地区秩序的主导权之争。在未来相当时期内,处于双重秩序张力下的中东地区还会继续处于转型与动荡并存的混乱状态,直至其近代以来被西方势力强行破坏的内生性秩序得以重建。

二、叙利亚不会引火烧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叙利亚不会引火烧身(论文提纲范文)

(1)衰朽与动荡:“阿拉伯之春”十周年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阿拉伯之春”十年来的悲剧性演变
    (一)“民主化”转型导致政治衰朽
    (二)经济民生每况愈下
二、阿拉伯国家陷入悲剧性结局的深层原因
    (一)方向性错误导致灾难性后果
    (二)西方干预导致中东剧变走向西方设定的轨道
        1. 提前进行理论和舆论引导。
        2. 在中东剧变过程中参与策动“颜色革命”。
        3. 对中东国家进行选择性干预。
三、阿拉伯国家摆脱困境任重道远

(2)土耳其与德国应对叙利亚难民危机的政策分歧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创新点
    四、相关概念
第一章 叙利亚难民危机的产生与土耳其和德国的关联
    第一节 叙利亚难民危机的产生和发展
        一、叙利亚动乱引发的难民危机
        二、叙利亚难民危机产生的原因
        三、叙利亚难民危机的发展
    第二节 土耳其和德国境内叙利亚难民的基本情况
        一、土耳其境内叙利亚难民的基本情况
        二、德国境内叙利亚难民的基本情况
    小结
第二章 土耳其与德国的叙利亚难民政策
    第一节 土耳其政府的叙利亚难民政策
        一、难民身份及权益的清晰化
        二、边界管控严格化:从“敞开大门”到“有限开放”
    第二节 德国政府的叙利亚难民政策
        一、从“上不封顶”到设置难民数量上限
        二、从宽松到严格的难民管控
        三、加快合法且有望留德难民的安置与社会融入
    小结
第三章 土耳其与德国应对叙利亚难民危机的政策分歧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土德应对叙利亚难民危机的政策分歧逐渐显现(2011.4-2015.4)
        一、土德两国应对叙利亚问题和叙利亚难民危机的政策差异
        二、土德两国应对叙利亚难民危机政策差异的原因
        三、土德两国应对叙利亚难民危机的政策差异并未构成重大分歧
    第二节 土德关于“难民协议”的分歧及其解决(2015.4-2016.3)
        一、难民危机的共同挑战是土德两国合作的基础
        二、土德两国在“难民协议”谈判中的政策分歧及其原因
        三、土德两国促成“难民协议”及其原因
    第三节 土德履行“难民协议”中的分歧(2016. 3-至今)
        一、土耳其与德国关于履行协议的分歧
        二、土耳其与德国履行协议分歧的深层原因
    小结
第四章 土耳其与德国应对叙利亚难民危机的分歧带来的影响
    第一节 土德两国的政策分歧对土耳其的影响
        一、针对境内难民:加强管理以应对难民长期居留的可能性
        二、国家层面:推进难民危机解决的艰巨性给政府带来多方压力
        三、社会层面:难民涌入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四、与欧盟的关系:难民危机对土欧关系的双刃剑作用愈发凸显
    第二节 土德两国的政策分歧对德国的影响
        一、针对境内难民:德国加强对难民的管理
        二、国家层面:难民危机及其治理仍将威胁德国政治生态稳定性
        三、社会层面:危机解决的缓慢和艰难性加剧一系列社会问题
        四、与欧盟的关系:遵守欧盟规则下加强与成员国的合作
    第三节 土德两国应对叙利亚难民危机对双边关系的影响
        一、土德关系改善的助推器:共同的挑战促使两国从疏远逐步回暖
        二、土德关系纷争的聚焦点:难民协议执行的利益取向激化双方矛盾
        三、难民协议并非“万能药”:危机解决因互不妥协而陷入僵局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3)特朗普政府对伊朗政策及美伊战略博弈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特朗普政府调整对伊朗政策的原因与措施
    一、经济上重启对伊制裁
    二、打造遏制伊朗的地区联盟
    三、加大对伊朗的军事威慑
    四、分化瓦解伊朗的地缘政治优势
伊朗的战略应对
    一、打造周边安全环境
    二、争取外交突破
    三、进行反制裁突围
美伊战略博弈前景
    一、伊朗如何实现经济突围是影响美伊战略博弈结果的重要因素
    二、美国的政策困境是影响美伊战略博弈结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三、伊朗核问题加剧地区国家核军备竞赛
结语

(4)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论文的选题目的与现实意义
    0.2 论文的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0.3 国内外研究综述
        0.3.1 国外研究概况
        0.3.2 国内研究概况
1 美国对以色列军事援助缘起和调整的历史回顾(1948-1969)
    1.1 美国对以色列军事援助的缘起及逐步调整
        1.1.1 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对以军援从无到有
        1.1.2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积极对以军援
    1.2 美国对以色列援助调整的原因
        1.2.1 以色列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的提高
        1.2.2 以色列对美国军火工业的重要意义
        1.2.3 美国犹太人的政治影响力
2 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
    2.1 战争开始阶段——美国拖延对以色列军事武器的援助
        2.1.1 美国情报部门对形势的误判
        2.1.2 猝不及防的战争
        2.1.3 美国没有立即对以色列进行军事援助
    2.2 战争进程中——美国增加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
        2.2.1 美国决定向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
        2.2.2 美国增加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
        2.2.3 军事武器援助的运输方式和武器种类
    2.3 战争结束阶段——美国继续支持以色列
        2.3.1 停火期间美国没有停止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
        2.3.2 美国在停火谈判中的行动
        2.3.3 战后美国继续向以色列提供军事武器援助
3 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增加对以色列军事援助的原因和影响
    3.1 美国增加对以色列军事援助的原因
        3.1.1 出于美国自身利益的考虑
        3.1.2 遏制苏联在中东地区的扩张
        3.1.3 以色列的现实需要
    3.2 美国增加对以色列军事援助的影响
        3.2.1 埃及倒向美国
        3.2.2 引发石油危机
        3.2.3 美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论文基本框架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离岸平衡战略的分析框架构建
    第一节 离岸制衡战略实施的主观动机
    第二节 离岸平衡战略实施的客观条件
    第三节 离岸制衡战略实施的主要手段
    第四节 离岸平衡战略存在的潜在风险
    小结
第二章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实施的主观动机
    第一节 防止伊朗成为中东地区大国
    第二节 减少对中东地区的资源投入
    第三节 强调盟友分担责任
    第四节 避免卷入中东地区冲突
    第五节 缓和中东国家的反美情绪
    小结
第三章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实施的客观条件
    第一节 美国独特的地缘战略环境
    第二节 美国在中东地区同时存在挑战者与盟友
    第三节 失衡的多极格局使美国更易实施离岸平衡战略
    小结
第四章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实施的主要手段
    第一节 减少在中东地区的军事投入
    第二节 竭力向盟友推卸责任
    第三节 多管齐下建立地区均势
    小结
第五章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成效与局限
    第一节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成效
    第二节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局限
    小结
结语
    一、特朗普对奥巴马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继承与背离
    二、美国实施离岸平衡中东战略的前景
    三、美国中东离岸平衡战略对中国的防范
参考文献

(6)应对“斯芬克斯”的挑战 ——美国对纳赛尔主义的政策研究(1953-196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一) 国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二) 国内研究现状与分析
    三、研究思路与写作方法
    四、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 重点和难点
        (二) 研究创新
第一章 战后初期美国的中东战略与对埃及政策的历史回顾(1945-1952)
    第一节 战后初期美国对中东的战略谋划
    第二节 杜鲁门政府对埃及的政策思路
    小结
第二章 纳赛尔主义的兴起与艾森豪威尔政府初期对埃及拉拢政策的失败(1953-1956)
    第一节 纳赛尔主义与埃及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第二节 纳赛尔主义的兴起与美国的应对之策
    第三节 苏伊士运河战争的爆发与美国的对策
    小结
第三章 纳赛尔主义的新高潮与艾森豪威尔政府的遏制政策(1957-1960)
    第一节 纳赛尔主义的新高潮与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出台
    第二节 从约旦危机到黎巴嫩危机:艾森豪威尔主义与纳赛尔主义的对抗
    第三节 两害相权:艾森豪威尔政府后期美国对埃及政策的重估与调整
    小结
第四章 纳赛尔主义的收缩与肯尼迪政府对埃及的平衡政策(1961-1963)
    第一节 肯尼迪政府对纳赛尔主义的认知与对埃及的平衡政策
    第二节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解体与肯尼迪政府的对策
    第三节 也门内战与美埃关系的再度恶化
    小结
第五章 约翰逊政府“扶以制阿”的政策及其对纳赛尔主义的打击(1964-1968)
    第一节 约翰逊政府对纳赛尔主义的认知与“扶以制阿”政策的形成
    第二节 美国纵容以色列发动“六·五战争”及其对纳赛尔主义的打击
    小结
结语 美国对纳赛尔主义的政策评析
    一、美国对纳赛尔主义的政策演变历程
    二、美国对纳赛尔主义的政策特点
    三、美国对纳赛尔主义的政策的有效性评价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21世纪初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与理论基础
        1.1.1 选题依据
        1.1.2 理论基础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文章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文章结构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俄罗斯历史上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2.1 阿富汗之于俄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
        2.1.1 阿富汗的地缘环境
        2.1.2 “南下战略”背景下俄对阿富汗的战略考量
    2.2 沙俄及冷战前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2.2.1 沙俄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2.2.2 冷战前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2.2.3 沙俄及冷战前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效果评估
    2.3 冷战期间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2.3.1 阿富汗战争爆发前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2.3.2 阿富汗战争时期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2.3.3 苏联的阿富汗安全政策效果评估及后续影响
    小结
第三章 世纪之交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3.1 世纪之交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的产生背景
        3.1.1 苏联解体后俄地缘政治思想与国家安全战略演进
        3.1.2 “9.11”事件后俄地缘安全环境的变化
        3.1.3 世纪之交俄阿关系的转变与调整
    3.2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3.2.1 加强边境管控,御敌于国门之外
        3.2.2 制裁塔利班,援助“北方联盟”
    3.3 普京前三个总统任期中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
        3.3.1 重整山河,恢复在阿富汗的存在
        3.3.2 从俄自身利益出发,积极进取
        3.3.3 美军主力撤出阿富汗,俄进一步介入阿富汗事务
    3.4 世纪之交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效果评估
第四章 普京第四总统任期内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分析
    4.1 主动设防,稳定边界
        4.1.1 对“伊斯兰国”进行重点防范
        4.1.2 以塔利班制衡“伊斯兰国”
    4.2 以“有限介入”主导阿和平进程
        4.2.1 与其他国家争夺和谈主导权
        4.2.2 在阿富汗各派势力间纵横捭阖
    4.3 以阿富汗议题撬动大国关系
        4.3.1 以合作缓解对抗
        4.3.2 以对抗倒逼合作
第五章 21世纪初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与中国西部安全
    5.1 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对中国西部安全的影响
        5.1.1 积极影响
        5.1.2 消极影响
    5.2 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5.2.1 有选择地承担大国责任与义务
        5.2.2 正规军事力量靠近而不深入阿富汗
        5.2.3 植根民间,多方合作
    5.3 借鉴“俄罗斯经验”维护中国的西部安全
        5.3.1 阻止“三股势力”内外合流
        5.3.2 妥善处理与相邻地区大国的关系
        5.3.3 遏制域外势力对西部周边地区的渗透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德国与土耳其对叙利亚难民政策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难民问题概述
    第一节 叙利亚难民危机的问题由来
    第二节 难民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不推回原则
        二、难民政策与两大思想流派
第二章 德国和土耳其的难民政策比较分析
    第一节 德国和土耳其难民政策的发展变迁
        一、德国难民政策的发展变迁
        二、土耳其的难民法改革及其主要内容
    第二节 难民政策的内容及演变
        一、“犹豫—欢迎—收紧”的德国难民政策演变
        二、“中转站”的土耳其难民政策演变
    第三节 难民政策的相同点
        一、避难申请程序的简化
        二、确定难民身份的面试程序
    第四节 难民政策的不同点
        一、难民的边境处理程序
        二、难民政策的出发点及利益诉求
        三、历史文化认同的显着差异
        四、难民的福利待遇方面
第三章 德国和土耳其难民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对难民接收国影响
        一、增加接收国经济负担
        二、加剧社会不稳定性
        三、提升国际关注度和影响力
    第二节 对德土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影响
        一、对德国与其他欧盟国家关系的影响
        二、对土耳其与叙利亚双边关系的影响
第四章 德国和土耳其难民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应对难民危机的具体对策方面
        一、协调好人道主义精神与现实救助政策的关系
        二、重视标本兼治和国际合作
    第二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方面
        一、加强共赢共享、同舟共济理念
        二、坚持独立自主、相互尊重思想
    第三节 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实践方面
        一、辩证看待,抓住机遇
        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叙利亚危机以来美国的叙利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六、章节安排
第一章 叙利亚危机概述
    第一节 叙利亚危机的原因
    第二节 叙利亚危机的发展特点
    第三节 叙利亚危机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叙利亚危机以来美国的叙利亚政策
    第一节 美国对叙政策的目标
    第二节 美国对叙政策的手段
    第三节 叙利亚危机以来美国对叙政策演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叙利亚政策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国内影响因素
    第二节 外部影响因素
    第三节 其他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案例分析:化武危机与美国对叙政策
    第一节 叙利亚化武危机简介
    第二节 美国军事打击叙利亚分析
    第三节 叙利亚化武危机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对叙政策与叙利亚局势走向
    第一节 巴沙尔的去留问题
    第二节 美国在叙利亚的战略安排
    第三节 叙利亚局势的走向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10)双重秩序视域下的中东变局:性质与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威斯特伐利亚秩序和伊斯兰秩序:不一样的观念
二、中东变局的性质:从民主变革诉求演变为地区秩序之争
三、中东变局的走向:转型与动荡并存
    1. 冲突和不稳定还将持续相当时日
    2. 强人政治或将再次凸显
    3. 温和派伊斯兰力量将主导政权, 但民主进程依旧举步维艰
四、结语

四、叙利亚不会引火烧身(论文参考文献)

  • [1]衰朽与动荡:“阿拉伯之春”十周年反思[J]. 田文林. 国际论坛, 2021(03)
  • [2]土耳其与德国应对叙利亚难民危机的政策分歧及其影响[D]. 王艺融.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3]特朗普政府对伊朗政策及美伊战略博弈前景[J]. 孙立昕. 当代世界, 2019(10)
  • [4]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研究[D]. 孟晨. 辽宁大学, 2019(01)
  • [5]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研究[D]. 姚全.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6]应对“斯芬克斯”的挑战 ——美国对纳赛尔主义的政策研究(1953-1968)[D]. 杜晓东.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 [7]21世纪初俄罗斯的阿富汗安全政策研究[D]. 李佑任.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8]德国与土耳其对叙利亚难民政策的比较研究[D]. 王晓雨. 青岛大学, 2019(02)
  • [9]叙利亚危机以来美国的叙利亚政策研究[D]. 梅凤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2)
  • [10]双重秩序视域下的中东变局:性质与走向[J]. 罗爱玲. 国际关系研究, 2018(02)

标签:;  ;  ;  ;  ;  

叙利亚不会被烧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