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科教学模式的尝试

构建学科教学模式的尝试

一、构建主体教学模式的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李燕君[1](2021)在《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以陆丰市Y中学为研究对象》文中指出随着主题阅读教学的不断实践和推广,不少乡镇初中也逐渐加入该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行列。但由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农村生源等方面的局限,乡镇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无效或低效现象屡见不鲜。关于教学有效性,理论界已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关于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则处于初始阶段。主题阅读教学应该符合怎样的标准,才能称之为有效,仍有待明确。故此,笔者在研究有效教学衡量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主题阅读教学理论和实际,尝试归纳、构建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标准,并以此检验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从教学过程到教学结果的有效性现状,最后提出相应的提升对策和建议。本研究由绪论、三个章节和结语组成。绪论部分,关于主题阅读教学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为后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第一章,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概述,对主题阅读教学、教学有效性、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等主要概念进行界定;从教学过程有效性、教学结果有效性两方面,归纳、构建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标准。第二章,陆丰市Y中学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调查研究,以第一章构建的标准为依据,设置调查维度,编制调查问卷和设计访谈问题,以陆丰市Y中学为研究对象实施调查,了解到教学活动中存在教学目标设置上避免了随意性,但落实上存在偏差;教学内容相对丰富,但不太切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学引导不适应主题阅读教学模式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状态和表现不甚理想;教学评价机械单一,流于形式等问题,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调查结论。第三章,提升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之对策,结合乡镇学校的特殊性,提出提升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和建议。教师层面,要转变教学观念,明确主题阅读的教学取向;确保教学内容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改变教学习性,调整教学方式;多途径接收教学反馈信息,细化主题阅读评价标准;加强主题阅读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积累。学生层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主题阅读与考试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平衡发展。另外,学校应加强对主题阅读教学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家庭应辅助营造积极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学生、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结语部分是对论文撰写的简要回顾及对主题阅读教学的展望。

黄筱夏[2](2021)在《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创新,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化,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变得愈发重要,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自主自能课堂逐渐被引入我国的课堂教学中。目前,国内外对自主自能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课程中,而在高中物理课堂的研究文献报道不多。本文以学习金字塔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和主体性教育理论作指导,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梳理出国内外有关自主自能课堂模式的现状和发展,以教与学相融合为设计理念,提出“P+R+2S”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一是学生的“学”——“P+S”(Preview课前预习+Show课堂展示);二是教师的“教”——课堂授课;三是学生的“再学”——“R+S”(Reviwe复习回顾+Show课堂再展示);四是教师的“再教”——针对性再授课。本文以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为例,学生采用自主自能模式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融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质量。以笔者所在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实习学校为研究基地;高一年级《自由落体运动》为研究内容;3个实验班共175人为研究对象;采用“P+R+2S”教学模式;对《自由落体运动》典型课例进行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前后展开访谈和调查问卷,分析调查结果和学生成绩对比。研究结果表明:“P+R+2S”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能学习优势,培养学生高中物理学习兴趣,提高教师课堂实效,对新模式实施发现的不足提出有益的建议,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借鉴和参考。

曹斌华[3](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李梅[4](2021)在《基于ADI教学模式提升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国内外科学教育发展非常重视科学论证和科学探究,这二者结合就形成了ADI(论证探究式)教学模式。本研究以ADI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应用该模式于初中生物学教学之中,提升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关于ADI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较少,而且主要集中于高中阶段。本研究尝试将ADI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生物学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参照Walford和Anderson等人设计的PTA量表,编制出检测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测试卷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结合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梳理出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学教材中适合ADI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在建构主义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再编写出对应该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和评价体系初步构建后,在分别对棠湖中学初中生物学教研组教师进行访谈,并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现状后,基于调查结果对教学设计再次修改;然后,选取两个层次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实验,均采用ADI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用自身做前后对照;最后,通过学业成绩、测试卷、访谈三种方式,检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变化情况。应用SPSS 20.0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详细的差异分析以及对科学探究能力检测卷进行分析,发现在前后测中1班和3班科学探究能力四个层次平均差分别为5.62、1.27、1.44、4.19及4.91、0.23、2.23、3.44,差值均为正,在提出问题、得出结论这两个方面显着性P值分别是0.025、0.037及0.023、0.045,均小于0.05,表示在进行教学后科学探究能力这两个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据此推测ADI教学模式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具有促进作用,而且成绩越好的学生提升越显着。

陈慧一[5](2021)在《基于TBL的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程改革的根本思想就是强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教学要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任务型教学模式就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中,以威莉斯提出的TBL教学模式最具有代表性,也是设计的比较完整的任务型教学模式。T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任务为主线的一种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要求。但其作为一种初创于语言教学领域的教学模式,在其他非语言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并不多,在中学生物学学科教学中的实证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研究法、教育实验研究法和数据分析法等方法研究如下两个核心问题:TBL教学模式如何与概念教学相联系;基于TBL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应用效果如何,共分为五章来进行论述。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出“TBL”、“任务型教学”、“概念教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其教学流程。第二、确定教学实践内容,对教学实践内容涉及到的重要概念、次位概念与支撑次位概念的事实性知识进行概念层级梳理,并在“TBL教学模式”的指导下进行概念教学设计。第三、进行教学实践并收集数据,采用对照实验的方式,选择两个学习水平和成绩均较为接近的班级作为本次教育实验对象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在教学实践研究结束后,收集纸笔测验成绩数据和问卷调查结果数据,将收集到的结果用Excel进行整理并用SPSS17.0进行分析,判断“TBL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如何。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和理论学习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TBL教学模式能加深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学习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2)通过“TBL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实践,一定程度的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TBL教学模式”的适应性较强,满意度较高。(3)TBL教学模式可以适用于概念性知识、事实性知识较多的教学内容。

胡海洋[6](2021)在《中职《旅游学概论》课程引入WPBL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环境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Web-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WPBL教学模式。定义为在网络教学环境的支撑下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教师不对教学内容做过多讲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与他人进行协作配合,通过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学到知识,提升自我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是由美国一名医学教授首创,在当时主要运用于医学教育领域。在该模式下进行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学习能力大幅度增强,在实际教学运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WPBL教学模式等相关概念进行整理、分析。选取日照市三所中职学校进行前期调查研究,得出WPBL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进行教学的可行性结论。根据获得的相关数据信息为基础,以WPBL教学模式的五大过程要素为框架,制定出相应的应用研究方案。将该方案放在日照市的一所中职学校中,进行为期半年的教学实验。实验选取所教授的两个一年级旅游班。选取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实验班中使用W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另一个班级则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通过课堂观察、访谈,以及在学期末,通过期末考试等方法进行研究,搜集研究数据,分析数据,对WPBL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旅游课堂中的效果进行验证,分析该教学模式对学生、对老师所产生的效果,进而对产生的现象与问题进行论证、分析与改进。经过具体研究,其结论数据表明:WPBL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旅游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是具有可行性的。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WPBL实验班的学生在学习成绩、课堂表现等方面表现都较之对照班有很大提升。WPBL教学模式能够激发中职学生对旅游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对学习的注意力。通过创设旅游相关知识的问题情境,选择有意义的实际问题,借助便利的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此外,WPBL教学模式对中职教师的发展也具有良好的作用。通过运用该教学模式,教师能够创新自己的教学思路,丰富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还能够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终身学习。同时,该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丰富中职学校已有的教学模式,为职业学校教学模式多元化带来新发展新动力。综上所述,运用WPBL教学模式进入中职课堂教学中,能够提升中职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生思维,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次有意义的教学探索与尝试。

吕婷[7](2021)在《叶圣陶“不需教”教学思想在高中“剧本阅读与创作”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叶圣陶“不需教”教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当通过必要的“教”来达到“不需教”,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不需教”教学思想与语文学习任务群所要求的自主、合作及探究性学习相适配。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重要部分“剧本阅读与创作”,在当前的教学中普遍存在重阅读鉴赏轻视写作,将剧本阅读当作小说鉴赏或戏剧表演等问题。将叶圣陶“不需教”教学思想应用于“剧本阅读与创作”教学,目的在于推进“剧本阅读与创作”学习任务的落实,探索更好的“剧本阅读与创作”学习途径和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在教学中以教师的启发诱导为辅助,突出学生任务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与创新性,使学生的文学戏剧素养得到全面发展。论文在叶圣陶“不需教”教学思想的已有研究基础上,从语文课程的角度重新认识评价“不需教”教学思想的当代价值以及对“剧本阅读与创作”教学的启发作用,在对“剧本阅读与创作”的教学现状进行实地课堂观察与访谈后,发现当前高中剧本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运用叶圣陶“不需教”教学思想的预习、讨论、应用、考查四个环节策略对照分析“剧本阅读与创作”中四个主要任务的安排与进行,通过应用“不需教”教学思想剧本案例的展示与分析,对“剧本阅读与创作”的任务学习新模式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剧本阅读与创作”任务学习的实践方法与步骤。

张晓飞[8](2021)在《O2O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及教育信息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历史教学中。2020年初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落实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工作部署,各级各类学校采用大规模线上教学,为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创新的教学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使O2O教学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O2O教学模式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教学平台、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的整合,形成线上教学(Online)与线下教学(Offline)的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前、课后,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理念,达到师生双向互动的动态循环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高效历史课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教学法,从O2O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入手,对O2O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应用于历史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了进一步把握O2O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现状,获取有效评价,对牡丹江一中高一组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O2O教学模式具有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在应用初期也存在着一些短板。为使O2O教学模式科学、正确的应用于教学之中,应从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提出相应策略,形成多方教育合力,共同推进O2O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结合生成性学习理论、混合学习理论和移动学习理论,尝试构建了历史教学中的O2O理论教学模型。任何新事物的产生必须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本文将O2O教学模式付诸教学实践,以统编版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和案例展示。

李月梅[9](2021)在《“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是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导,依托建构主义和问题教学理论,通过“问题—活动—提升—运用”的课堂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高核心素养的一种更加成熟的问题教学模式。本研究尝试探究“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主要研究如何基于“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同时,为一线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如下:第一,采用文献研究法,对“问题教学”“问题引领式教学”“主问题引领式教学”等相关的理论进行阐释和说明,提出了“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价值,为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奠定基础。第二,整合问题教学、建构主义、核心素养教育三种教育理论,提出了“主问题引领式”高中物理教学的原则、实施路径、评价以及主问题的设计策略;依据教育评价理论,制定了教学设计评价的实施方案。第三,分析了高中物理概念、规律、实验教学的特点,依据“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制定了概念、规律、实验三个高中物理课型的教学流程;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高中物理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课题,编写了教学设计,并使用内容分析法对教学设计案例进行了分析评价。本研究的结论:综合教学设计评价量表对教学设计案例的量化评价分析,以及评价者和笔者对各个教学设计做出的质性评价分析表明,基于“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有效性;其教学设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王凯媛[10](2021)在《小学高年级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尝试》文中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其中第一、二、三学段的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分别不低于5万字、40万字、100万字。对阅读量做出最低规定,旨在督促教师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当前阅读教学大多以单篇为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少、慢、差、费”等问题已经引起广大学者与一线教师的重视。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群文阅读,对传统单篇阅读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容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高阶思维,还可以整合课内外资源,增强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与教师开始重视对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但目前关于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还不够成熟,仍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因此,对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既能理论化群文阅读教学,又能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实践指导,从而提高群文阅读教学效果。本研究首先通过梳理、分析、总结国内外文献中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关注相关动态,尝试从内涵、发展脉络两个方面对群文阅读教学进行解读。其次,以相关理论为指导思想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具体包括构建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目标、基本环节、实施原则、实施策略以及评价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构建好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应用于Q市S小学以部编版为教材的五年级A班的课堂教学之中,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反馈进行三轮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实践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对每个环节的策略方法进行优化,直至建构出能适用于实践的较为完善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并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得出实践尝试的效果。最后,研究进一步对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评价三个方面指出可借鉴的经验和策略以及有待改进的地方,为今后进行相关教学活动的一线教师提供参考,丰富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二、构建主体教学模式的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主体教学模式的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以陆丰市Y中学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概述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主题阅读教学
        二、教学有效性
        三、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
    第二节 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标准及其表现
        一、教学过程有效性标准及其表现
        二、教学结果有效性标准及其表现
第二章 陆丰市Y中学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研的准备与实施
        一、调研背景
        二、问卷编制和访谈设计
        三、调研对象和调研形式的确立
    第二节 调查现状
        一、教学过程有效性现状
        二、教学结果低效问题突出,有效性亟待提高
    第三节 影响要素分析
        一、教师分析
        二、学生分析
第三章 提升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之对策
    一、教师层面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主题阅读的教学取向
        (二)确保教学内容契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改变教学习性,调整教学方式
        (四)多途径接收教学反馈信息,细化主题阅读评价标准
        (五)加强主题阅读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积累
    二、学生层面的对策建议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主题阅读与考试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平衡发展
    三、其他层面的对策建议
        (一)学校要加强对主题阅读教学的关注度和重视度
        (二)家庭辅助营造积极良好的阅读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教学案例分析——通过统整和比较,落实文本的整体性教学
附录二: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三: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四: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访谈设计
附录五: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汇总(表1-5)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2)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求
        二 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促进教育教学事业发展
        三 发展学生自主自能,促进高中物理课程改革
        四 实现教与学有机融合,创新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 自主学习
        二 自能学习
        三 “P+R+2S”教学模式
        四 自主自能学习方法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 学习金字塔理论
        二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三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
        四 主体性教育理论
第四章 “P+R+2S”教学模式
    第一节 “P+R+2S”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及流程图
        一 “P+R+2S”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二 “P+R+2S”教学模式的流程图
    第二节 “P+R+2S”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 激发学生的自主自能学习能力
        二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 实现高中物理教与学的融合
        四 融入三种创新教学方法
第五章 “P+R+2S”教学模式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的实践
    第一节 设计思想
    第二节 教学目标
    第三节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一 教材分析
        二 学情分析
    第四节 教学流程与说明
        一 流程图
        二 流程说明
    第五节 教学过程
        一 学生的“学”——“P+S”
        二 教师的“教”——课堂授课
        三 学生的“再学”——“R+S”
        四 教师的“再教”——针对性再授课
    第六节 教学后记
第六章 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第一节 实践过程
    第二节 实验前师生对“P+R+2S”教学模式态度的调查情况
        一 对18 位物理教师的访谈结果
        二 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
        三 实验前调查情况的的总体分析
    第三节 实验后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第四节 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绩的对比分析
    第五节 小结
        一 实施“P+R+2S”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二 实施“P+R+2S”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影响
        三 实施“P+R+2S”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成因及改进意见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 研究总结
        二 研究不足
        (一)调查样本范围小
        (二)实验样本容量小
        (三)教学实践时间短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致谢

(3)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ADI教学模式提升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科学教育发展趋势——重视科学论证
        1.1.2 国内生物学教育的发展——重视科学探究
    1.2 ADI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现状分析
        1.2.2 国内现状分析
        1.2.3 教师使用现状
    1.3 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现状分析
        1.3.2 国内现状分析
        1.3.3 学生现状分析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创新点
        1.6.1 研究角度
        1.6.2 研究内容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科学探究能力
        2.1.2 ADI教学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研究法
        3.1.2 行动研究法
        3.1.3 观察法
        3.1.4 访谈法
        3.1.5 案例研究法
    3.2 研究技术路线
    3.3 研究思路
    3.4 研究时间
    3.5 研究实验变量
    3.6 研究测试设计
    3.7 信效度分析
        3.7.1 前测试卷分析
        3.7.2 后测试卷分析
4 研究实践
    4.1 确定ADI教学模式的步骤
    4.2 梳理ADI教学模式的内容
    4.3 基于ADI教学模式的教学
        4.3.1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4.3.2 水和无机盐的吸收与运输
        4.3.3 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科学探究能力对比分析
    5.2 学业成绩对比分析
    5.3 学生访谈记录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教学建议
    6.3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ADI教学模式使用访谈提纲
    附录二 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现状调查
    附录三 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测试(前测)
    附录四 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测试(后测)
    附录五 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PTA量表
    附录六 棠湖中学七年级生物期中试题
    附录七 双流区七年级期末生物试题
    附录八 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5)基于TBL的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研究法
        1.5.3 教育实验研究法
        1.5.4 数据分析法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生物学概念与概念教学
        2.1.1 生物学概念
        2.1.2 生物学概念教学
    2.2 TBL教学模式
        2.2.1 TBL教学模式的定义
        2.2.2 TBL教学模式的特征
        2.2.3 TBL教学模式操作流程
    2.3 TBL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概念教学环节
3 “TBL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概念教学内容梳理
    3.1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概念梳理
    3.2 “TBL教学模式”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
        3.2.1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教学设计
        3.2.2 “细胞的分裂与生长”的教学设计
        3.2.3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的教学设计
        3.2.4 “多细胞生物体”的教学设计
4 TBL教学模式的概念教学实践研究
    4.1 实验假设
    4.2 实验设计
    4.3 实验过程
        4.3.1 实验前测
        4.3.2 实验实施
        4.3.3 实验后测
    4.4 实验结果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6)中职《旅游学概论》课程引入WPBL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新时代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1.1.2 中职学校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存在不足
        1.1.3 WPBL教学模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前景广阔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W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领域的研究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研究
    2.2 WPBL教学模式在普通教育领域的研究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2.3 WPBL教学模式研究综述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3.1 理论基础
        3.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1.2 杜威五步教学法
        3.1.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2 相关概念
        3.2.1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BL)
        3.2.2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问题式教学模式(WPBL)
        3.2.3 教学模式
第四章 中职学校《旅游学概论》教学现状调查
    4.1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4.1.1 问卷设计与发放
        4.1.2 问卷信效度分析
        4.1.3 问卷结果分析
    4.2 教师访谈及结果分析
        4.2.1 访谈对象选择与实施
        4.2.2 教师访谈记录
        4.2.3 访谈记录分析
    4.3 中职学生学情分析
    4.4 中职《旅游学概论》课程分析
    4.5 课程选择的背景和依据
第五章 基于WPBL教学模式的中职旅游课堂实验研究
    5.1 开展实验的现实依据
        5.1.1 课程本身特点
        5.1.2 学生学习特点
        5.1.3 网络学习特点
    5.2 实验假设及变量控制
        5.2.1 实验假设
        5.2.2 实验变量控制
        5.2.3 实验对象与教学内容选择
        5.2.4 实验应用思路与应用策略
    5.3 课堂教学实验应用示例
        5.3.1 课堂教学研究实例
        5.3.2 课堂教学观察分析
    5.4 数据结果分析
        5.4.1 期末测试成绩比较
        5.4.2 问卷结果分析
    5.5 教学实验总结
        5.5.1 应用发现
        5.5.2 问题反思
        5.5.3 改进与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叶圣陶“不需教”教学思想在高中“剧本阅读与创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及内容
    (四)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
一、高中语文“剧本阅读与创作”学习任务剖析
    (一)高中戏剧课程内容概述
    (二)高中教材剧本选编分析
    (三)“剧本阅读与创作”学习任务
二、高中语文“剧本阅读与创作”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现状
    (二)问题分析
三、叶圣陶“不需教”教学思想在高中“剧本阅读与创作”中的应用策略
    (一)叶圣陶“不需教”教学思想对高中“剧本阅读与创作”学习任务的指导
    (二)叶圣陶“不需教”教学思想在高中“剧本阅读与创作”中的实施
    (三)高中“剧本阅读与创作”学习任务的评价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高中“剧本阅读与创作”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致谢

(8)O2O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O2O教学模式概述
    第一节 O2O教学模式的概念阐释
        一、教学模式
        二、O2O教学模式
    第二节 O2O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生成性学习理论
        二、混合学习理论
        三、移动学习理论
    第三节 O2O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的必要性
        一、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符合历史学科自身特点
        三、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需要
第二章 O2O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的现实考察
    第一节 O2O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调查与结果分析
        一、调查问卷说明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第二节 O2O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情境化学习氛围
        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建立自主化学习体系
        三、共享历史教学资源,创设即时互动学习环境
        四、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
    第三节 O2O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面临困境及成因
        一、存在的困境
        二、困境产生的原因
第三章 O2O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O2O教学模式的模型构建
        一、理论模型构建
        二、实践应用平台
    第二节 O2O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策略
        一、完善教学设备,共享历史教学资源
        二、组建教师队伍,健全奖励激励体系
        三、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四、加强教师监督,形成促学导学意识
        五、转变学习观念,激发内部驱动力
    第三节 O2O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用案例
        一、教学设计
        二、案例实践
        三、教学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问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课堂提问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三、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问题与主问题
        二、 “问题引领式”教学
        三、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
    第二节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体系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问题教学理论
        三、核心素养教育理念
    第三节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以核心问题和基本问题作为主问题
        二、主张教师在后的课堂教学
        三、将生成和再创造作为学习发生的标志
    第四节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价值探究
        一、保证知识体系的整体性
        二、突出课堂教学的主线
        三、促进学生的生成性学习
        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第五节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第三章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问题情境性和导学原则
        二、学习深度性原则
        三、教学有效性原则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流程
        一、抓住关键分析教材和学情
        二、依托目标设计主问题
        三、指向问题构建探究课堂
        四、根据反馈反思教学实践
    第三节 主问题的设计
        一、主问题设计遵循的原则
        (一)主问题应具有主导性
        (二)主问题应具有开放性
        (三)主问题应具有整体性
        二、主问题设计的方法
        (一)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主问题
        (二)依据教学重难点设计主问题
        (三)依据学生实际设计主问题
        (四)依据原始物理问题设计主问题
    第四节 教学设计的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必要性
        二、教学设计评价的实施
        (一)评价对象和目标
        (二)评价工具及分析
        (三)评价者
第四章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和评价
    第一节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案例和评价
        一、物理概念教学流程
        二、 《波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抓住关键分析教材和学情
        (二)依托目标设计主问题
        (三)指向问题构建探究课堂
        (四)根据反馈反思教学实践
        三、 《波的形成》教学设计的评价
        (一)量化评价
        (二)质性评价
    第二节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设计案例和评价
        一、物理规律教学流程
        二、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一)抓住关键分析教材和学情
        (二)依托目标设计主问题
        (三)指向问题构建探究课堂
        (四)根据课堂反馈反思教学设计
        三、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的评价
        (一)量化评价
        (二)质性评价
    第三节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案例和评价
        一、物理实验教学流程
        二、 《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一)抓住关键分析教材和学情
        (二)依托目标设计主问题
        (三)指向问题构建探究课堂
        (四)根据反馈反思教学实践
        三、 《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教学设计的评价
        (一)量化评价
        (二)质性评价
第五章 总结、反思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反思
    第三节 研究展望
        一、“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研究不能止步
        二、“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的运用研究不能局限于单一学科
参考文献
附录A CTDES评价指标及详细说明
附录B CTDES评分细则举例
附录C 《波的形成》教学设计分值汇总表
附录D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分值汇总表
附录E 《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教学设计分值汇总表
附录F “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评价指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小学高年级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1.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需要
        2.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存在不足
        3.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阅读教学价值
        4.对群文阅读教学的模式及其效果的研究需要加强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3.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分析法
        2.访谈法
        3.课堂观察法
        4.作品分析法
    (五)研究思路
    (六)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群文阅读教学解读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脉络
二、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提出的现实意义
        2.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1.建构——统整模式
        2.文本互织理论
        3.读者反应理论
    (三)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目标
        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四)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1.议题切入
        2.群文阅读
        3.集体建构
        4.共识达成
        5.读写结合
    (五)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
        2.合作交流原则
        3.开放性原则
        4.探究性原则
    (六)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切入议题
        2.精选群文,组织阅读
        3.巧妙设问,深入阅读
        4.集体建构,达成共识
        5.由读促写,由写带读
    (七)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评价
        1.倡导“为学习的评价”评价理念
        2.倡导多元的评价方式
        3.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
三、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尝试
    (一)实践方案
        1.实施对象选取
        2.实施方案设计
    (二)第一轮实践尝试
        1.教学设计
        2.教学实施
        3.教学效果
        4.教学反思
    (三)第二轮实践尝试
        1.教学设计
        2.教学实施
        3.教学效果
        4.教学反思
    (四)第三轮实践尝试
        1.教学设计
        2.教学实施
        3.教学效果
    (五)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1.学生层面
        2.教师层面
四、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总结与反思
    (一)经验总结
        1.课前准备
        2.课中实施
        3.课后评价
    (二)整体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构建主体教学模式的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以陆丰市Y中学为研究对象[D]. 李燕君.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D]. 黄筱夏.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1)
  • [3]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基于ADI教学模式提升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D]. 李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基于TBL的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D]. 陈慧一.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中职《旅游学概论》课程引入WPBL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 胡海洋.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叶圣陶“不需教”教学思想在高中“剧本阅读与创作”中的应用[D]. 吕婷.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8]O2O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晓飞.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9]“主问题引领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D]. 李月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10]小学高年级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尝试[D]. 王凯媛.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构建学科教学模式的尝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