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研究与创意人才培养综述

创意研究与创意人才培养综述

一、创造力研究与创造性人才培养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杰[1](2021)在《普通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规律及其神经基础》文中研究指明创造力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创造力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学的重要研究议题。大学阶段,由于个体和创造力有关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均达到了较高水平,因此,这一阶段是人一生中创造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有鉴于此,“为创新而教”就成为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然而,尽管大量的研究均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创造力的个体差异以及神经基础等,但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普通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变化一直以来并未受到足够关注,这方面缺少实证研究的证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甚至延缓了创新教育的发展。本研究结合横断和加速追踪设计,从问题解决和问题提出两个层面,通过开展两类具体研究(共12项子研究)来探讨普通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变化及其神经基础,以期助推普通高校的创新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增值效应。研究一采用横断设计考察普通高校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变化规律及其神经基础。其中,子研究1招募某普通高校一年级至四年级446名有效被试参与研究,分别比较了不同年级学生在发散思维(子研究1a)以及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子研究1b)两个方面的差异性。子研究2从子研究1的被试中招募到148名志愿者参与研究,对他们在创造性思维任务中的行为表现和脑灰质(子研究2a)、脑白质结构(子研究2b)和脑静息态功能数据(子研究2c)进行关联分析。研究二采用加速追踪设计考察普通高校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变化规律及其神经基础。其中,子研究3招募到178名被试参与研究,研究分别比较了不同年级大学生一年前和一年后在发散思维(子研究3a)以及问题提出任务(子研究3b)上的总分和各维度分的差异性。子研究4从子研究2的被试中招募到33名志愿者参与研究,对他们在创造性思维任务中的行为表现和脑灰质(子研究4a)、脑白质结构(子研究4b)和脑静息态功能数据(子研究4c)进行关联分析。子研究5基于一年级被试的数据进行了脑-行为指标的预测分析。结果如下: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变化规律:子研究1a和3a均发现,大学生的发散思维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大一学生发散思维的年级变化显着,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在入学一年后均显着降低。但是,关于大四学生的年级变化,加速追踪设计(子研究3a)的结果和横断设计(子研究1a)的结果稍有区别,研究发现大学生升入大四后的发散思维强于大三时,这致使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变化曲线呈现出先下降后略有回升而非持续下降的整体趋势。专业类别以及性别等对大学生发散思维有一定的影响,但模型分析表明年级因素是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发散思维总分和流畅性上的得分差异的主要原因,基于本研究数据得到的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变化规律可以反映普通高校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情况。大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变化规律:子研究1b发现,即使控制了专业类别、性别和智力,大学生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任务上的总分和各维度分均表现出随着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年级效应特别是大一和大四间的年级效应最为显着,大四学生的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明显弱于大一学生。子研究3b也得到了相似的年级效应,大一学生与其余三个年级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差异最为显着,大一学生显着强于其余三个年级的学生。与子研究1b不同的是,基于追踪设计的数据也显示大四学生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上的回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规律的神经基础:对脑灰质形态结构和行为数据的关联分析发现,右中央后回体积与发散思维流畅性、独特性得分显着正相关,与问题提出流畅性、变通性得分和总分显着正相关。对脑静息态功能和行为数据的关联分析发现,右小脑(簇8)的局部一致性与发散思维流畅性、问题提出流畅性、问题提出变通性以及问题提出总分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对脑区间结构连接和行为数据的关联分析发现,左侧丘脑放射束FA平均值与问题提出流畅性、变通性得分和总分均正相关;右侧下额枕束AD平均值与发散思维独特性正相关。探索性预测分析发现,全脑体积、左小脑灰质体积和左侧丘脑放射束FA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较好的预测作用,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一年后、二年后)没有预测作用。但整体上,预测分析的被试人数偏少(分别为37、12、9),预测分析的结果有待更大样本量的重复验证。本研究结果表明:1)专业类别、性别与普通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发散思维和问题提出能力上的差异性有一定关系,但年级因素是解释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发散思维和问题提出能力上的差异性的最重要因素。2)普通高校大学生发散思维发展呈现非线性趋势,具体表现为:入学一年后急剧减弱,随后缓慢下滑,到大四时逆转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回升。3)普通高校大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呈现非线性趋势,发展轨迹和其发散思维的变化相似。4)右中央后回的体积、右小脑的局部一致性、左侧丘脑放射束和右侧下额枕束的微观结构变化可能是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变化的神经基础。结果提示:个体创造性思维在大学期间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李一凡[2](2021)在《高一学生创造性人格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国际广泛关注的课题,而问题提出常被看作是创造性的起源。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数学四大能力之一,在教育改革中始终受到重视。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的关系、问题提出教学模式、问题提出能力的测评与培养等方面,基于创造性视角的研究仍在少数。创造性人格作为影响创造性心理变化的内因,对培养创造性人才至关重要。故对创造性人格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二者进行相关性研究是必要的。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测量法和问卷调查法,以H省Q中186名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借助创造性人格测评量表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测试卷探究高一学生创造性人格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关系。研究内容主要有高一学生创造性人格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现状分析、相关性分析、性别差异性分析。为进一步探究高一学生创造性人格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选取了部分高一学生进行后续访谈。研究结论如下:(1)高一学生创造性人格水平整体处于良好水平,单项得分最高的是好奇性,其次是挑战性,再次是冒险性,最后是想象力;(2)高一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整体偏低,其中开放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得分最高,其次是结构化情境,最后是半结构化情境;(3)高一学生创造性人格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具有显着相关性;(4)高一学生创造性人格水平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性别差异不显着,但男生在创造性人格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总体得分上略高于女生。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分析,从数学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学生、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角度为培养高一学生创造性人格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提供建议。

王婷[3](2021)在《基于STEAM理念培养中学生物理创新素养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革命、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每个国家来说都即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此背景下,当机器逐步取代简单、重复性的劳动力,以“创造性”为核心的创新素养将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培养能够应对快速变化社会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当代教育的使命所在。STEAM教育以其跨学科融合特征及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独特价值受到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开创了科学技术教育的新型模式和创新人才教育的新范式。融合STEAM教育理念为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带来新活力,通过项目式学习、工程思维让学生学会以整合的视角去认识物理学科,培养学生物理创新素养。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梳理了有关STEAM教育、创新素养、创造力等方面的文献,并利用文献计量分析工具对STEAM教育领域近十年的研究趋势进行可视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对STEAM教育的演变及创新素养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找出STEAM教育理念与创新素养培育的契合性。借鉴国内外有价值的STEAM课程并结合现有教学模式,设计出基于STEAM理念的《火星探测项目》单元课程。采用《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试》量表和《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测试结果和数据,研究实施融合STEAM教育理念的物理课程对学生物理创新素养的影响。创新素养与创新品格(创造性人格)和创新能力相关,创造性倾向与人格、性格、态度相关。研究表明:虽然学生的科学创造力水平在短时间内并未呈现出显着差异,但在独创性分数方面实验前后显着差异。融合STEAM教育理念的物理单元综合课程对学生的独创性水平有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传统物理教育融合STEAM教育理念,树立跨学科教育理念、基于项目式学习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和能力。

盖广燕[4](2021)在《高效能积极人格教育视域下初中生创造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创新是当代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根本依靠。为国育人,为党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特别需要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特别需要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融入到积极健康人格的培育之中,为学生人格完善和终身发展埋下创新创造的种子。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与访谈法对绥化地区初中生的创造力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通过对S市初中生创造力情况的调查,研究S市初中生创造力情况现状,并将对初中教师和学生的访谈结果作为重要补充内容,进一步分析数据,在高效能积极人格教育视域下发现初中生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初中生创造力的有效策略。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明本论文的研究缘由,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对“高效能积极人格教育”、“创造力”的概念界定,对高效能积极人格教育理论研究和创造力研究、创造力培养研究历史的整理,提出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系统阐述高效能积极人格教育理论、创造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基本思想。第三部分,通过对初中生创造力情况的调查,了解初中生创造力情况的现状,并结合对教师与学生的访谈记录,为在高效能积极人格教育视域下分析创造力存在的问题与成因打下基础。第四部分根据高效能积极人格教育理论,从教师、学校、学生、家长四个方面,提出科学有效的培养初中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策略。

全于珠[5](2021)在《创意美术教学活动对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创造力的重要性,拥有创造力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发展越好的人拥有越强的创造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主要表现为:3-4岁时创造性思维迅速发展,5岁之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可见,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艺术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幼儿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和创造美。1创意美术教学活动响应了《指南》提出的要求,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主张通过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选择丰富的活动材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为幼儿体验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提供充足的机会。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法,梳理了创意美术教学活动的文献,分析研究了创意美术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12个创意美术教学活动教案,运用于实验研究。其次,采用教育实验法,选取成都市X幼儿园的两个大班,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实施幼儿园原本的美术活动,实验组开展创意美术教学活动),展开了为期3个月(1周1次,一共12次)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使用托兰斯创造性思维图画测验量表作为测量工具,收集了前后测数据。基于3个月的实验结果,了解了创意美术教学活动对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得出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创意美术教学活动对大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二,创意美术教学活动对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维度有明显的提升作用;第三,创意美术教学活动对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标题抽象性、精致性和抗过早封闭性维度没有明显作用。通过对实验结果和创意美术教学活动实施过程的分析,本研究还进一步提出了改善创意美术教学活动的教育建议。一,教师要注重创意美术教学活动各环节的作用和衔接;二,教师要利用创意美术教学活动中有价值的生成性内容;三,教师要为创意美术教学活动注入创造活力。

李娜[6](2020)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人才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蒙阶段,而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它独特的课程性质,该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优势。本研究在有关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文献研究基础上,对小学科学课中创造性思维培养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其调查研究主要通过教师访谈和随堂听课的方式进行,最终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教师有创造性思维培养意识,但行动力不足。(2)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策略、方法和活动单一。(3)消极的课堂氛围。为了进一步解决问题,笔者首先分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出现问题的原因,再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一边构建适合小学科学教学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一边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探索,通过两方面的研究,在近6个月的反复的探索中构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此策略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构建。其中教学准备策略包含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教材整合两个方面。教学实施策略包含创设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环境、设计型学习策略、思维导图的应用学习策略三个方面。教学评价策略包含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多元化评价主体、及时反馈三个方面。然后,在其策略的基础上进行准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笔者在任教的学校开展实证研究,通过创造性思维量表、科学试卷、学习成果、学生课堂表现四个方面论述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的效果。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本研究构建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对于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有促进作用的。

王瑶瑶[7](2020)在《小学中高段学生创造力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造力作为社会的重要经济资本,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青少年竞争所必须掌握的主导能力。近年来,通过调查发现国内外关于创造力的研究丰富,但针对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特点的研究较少,且研究大多采用心理学的研究结论直接作用于教育视野下的价值追求。近年来,专家学者们缺少对小学生创造力的系统论述,在内涵及结构上并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小学生的创造力该如何评估,小学生的创造力具有怎样的发展特征、影响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在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创造力及其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梳理,采用《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问卷》进行初测调查,对初测结果进行项目分析、检验,以此作为测量工具,选取延吉市某小学700名小学中高段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描述了小学生创造力总体及各维度发展现状;以年级为横轴,描绘了小学生创造力总体及各维度随年级发展现状,并通过研究归纳出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特征;描述影响小学生创造力因素的总体及各维度发展现状,描述影响因素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找出小学生创造力存在的不足,同时结合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成因,进而从影响因素角度提出提升小学生创造力的针对性建议。通过对小学中高段学生创造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现状进行梳理,本研究最终形成四条结论:小学生创造力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三到五年级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创造力发展具有依附性、差异性、不平衡性以及阶段性的特征;小学生创造力在家庭因素中受自主支持因素的显着影响;小学生创造力在学校因素中受班级自主、教师支持和同学支持的显着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四条建议:开设专门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发展创造型校园文化环境;抓住创造力发展在三到五年级的关键期,激发学生创意自我效能;把握好创造力发展的差异性特征,促进小学生创造力均衡发展在学校教育中,把握好小学阶段创造力发展的依附性特征,创设开放型课堂气氛,构建和谐的师生及同伴关系;家长应对孩子采取支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提高自主支持水平。

豆军红[8](2020)在《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的结构与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音乐创造力是一般创造力在音乐领域中的具体表现,是一般创造力与音乐领域的有机结合。音乐创造力对于促进人的创造能力、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人才等具有独特作用。因而,许多国家都把音乐创造力列为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把音乐创造列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有关音乐创造力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音乐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然而,多年来音乐创造力的概念多以产品取向为主且界定模糊;音乐创造力的结构成分不清,缺乏对特定对象的内隐结构研究,无法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理论依据;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理论支持不足、策略缺乏、有效的教学模式缺失,从而极大的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为弥补上述研究不足,本研究以职前音乐教师为对象,在界定音乐创造力的概念,建构音乐创造力的外显结构,探究音乐创造力的内隐结构的基础上,建构了音乐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本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音乐创造力概念的界定。在大量文献分析、历史评判以及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本研究探究了音乐创造力的本质,分析了音乐创造力的主要维度,澄清了音乐创造力的一些误识。在此基础上,以“实践”为取向,将音乐创造力界定为:人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建构新颖而适当的音乐实践的心理品质。这一概念是音乐创造的人、过程、产品和环境四个维度的统一,是个体主义取向与社会文化取向的结合。这一概念是面向音乐教育领域而提出的操作性定义,为后期音乐创造力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奠定了逻辑起点。第二,音乐创造力外显结构的理论建构。本研究以结构主义方法论为基础,基于一般创造力的结构理论,整合现有音乐创造力结构研究的优势与不足,在继承优势、取长补短的基础上提出了语境中的音乐创造力实践金字塔结构模型。该模型包含了音乐创造力的心理结构与形成机制,其中心理结构是以音乐创造性思维(聚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音乐性思维)与音乐创造性人格相统一而形成的金字塔结构;形成机制表现为音乐创造力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建构新颖而适当的音乐实践(作曲、即兴、表演和聆听)的过程。这一结构模型是心理结构与形成机制的统一,是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的结合。首次提出了基于音乐教育实践取向的音乐创造力外显结构模型,以丰富音乐创造力的结构研究,为音乐创造力的教育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内隐结构的探讨。基于斯滕博格的创造力内隐理论,以中国职前音乐教师为对象,采用社会效度的研究思路展开实证研究。随机选取651名职前音乐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SPSS19.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职前音乐教师的音乐创造力内隐结构在高阶层次上可分为一般创造性和音乐领域性两个维度;在中阶层次上可分为音乐审美性、音乐新颖性、音乐表情性、音乐适当性、音乐文化性、音乐技术性六个维度;在低阶层次上可分为音乐审美性、音乐可听性、音乐风格性、音乐原创性、音乐逻辑性、音乐表现性、音乐新颖性、音乐功能性、音乐适当性、音乐工艺性、音乐传统性、音乐多样性、音乐独特性、音乐技术性共十四个维度。在外显结构与内隐结构互补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了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的基本结构,并提炼了音乐创造性思维的六个主要指标(包括音乐流畅性、音乐灵活性、音乐独特性、音乐审美性、音乐逻辑性和音乐技术性),形成了基于音乐教育实践取向的音乐创造力内隐结构模型。第四,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建构与验证。以本研究建构的音乐创造力结构模型为理论依据,结合反思性实践观念、思维型教学理论和综合课程观,构建了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活动、教学环境、教学评价和创造过程共七个要素,在所有要素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下,有机的构成一个整体的教学结构。基于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结合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有关“音乐创造”领域的课程内容,分别构建了反思型音乐聆听教学模式、反思型音乐即兴创作教学模式和反思型音乐作曲教学模式。为了检验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效果,本研究以XX师范大学三年级的职前音乐教师为对象,开展了一学期的教育实验研究。实验班采用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研究显示: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职前音乐教师的音乐创造力水平,尤其是可以显着提高他们的一般创造性思维和音乐创造性思维,但没有发现对音乐创造性人格有显着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对音乐创造力的概念、音乐创造力的外显结构、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的内隐结构等音乐教育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并基于理论研究的结果探索了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获得了有价值的结果。

刘明慧[9](2020)在《青少年自我控制、创造力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及干预》文中认为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新颖独特成分的一种能力品质。培养创造性人才对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我控制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涉及一个人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标准青少年的学业成绩,一直是父母、老师乃至整个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创造力、自我控制与学业成绩对心理健康教育最终目标--促使学生成长使其人格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是自我控制、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一个人在一生中学习知识的主要时期。青少年的自我控制、创造力与学业成绩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家长都关注的课题,值得研究者深入研究。虽然已有研究者尝试对自我控制和创造力的关系做出解释,但是总体研究仍非常少且结论有所不同。现今几乎没有通过运用自我控制理论对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进行干预,间接提升个体创造力的研究。另外对自我控制、创造力和学业成绩三者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很少或仍停留在理论阶段,尚未走向实践应用中。所以本研究将关注于青少年自我控制、创造力与学业成绩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青少年自我控制团体干预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研究一为青少年自我控制、创造力和学业成绩的现状调查研究。在辽宁省锦州市、海城市选取了1300名青少年,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使用《青少年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分别测量他们的自我控制和创造力,并获取调查期间最近一次的期中成绩,分析青少年的自我控制、创造力和学业成绩的现状,并对其自我控制、创造力和学业成绩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二为对某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行自我控制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在锦州市某小学选取两个同质的普通班,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组,另外一个班作为对照组。通过对实验组被试进行12次自我控制团体辅导干预,验证设计的团体辅导方案对提升青少年自我控制的有效性,以此进一步探讨自我控制、创造力和学业成绩的关系。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青少年的自我控制整体处于中等水平。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在性别,年级,是否是班干部,家庭教养方式,与周围人关系,家庭生活氛围等人口学变量上具有显着性差异。(2)青少年创造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青少年创造力在年级,是否是班干部,家庭教养方式,与周围人关系,家庭生活氛围等人口学变量上具有显着性差异。在性别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青少年学业成绩在性别,是否是班干部,年级,家庭教养方式,与周围人关系,家庭生活氛围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性差异。(4)自我控制、创造力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相关。自我控制冲动系统与创造力呈现显着的负相关;控制系统与创造力呈现显着的正相关。自我控制冲动系统和学业成绩间呈显着负相关;控制系统和学业成绩呈显着正相关。创造力和学业成绩呈显着的正相关。(5)自我控制水平影响创造力、学业成绩的表现,创造力水平影响自我控制、学业成绩表现。学业成绩水平影响自我控制、创造力的表现。我控制冲动系统低分组的创造力水平、学业成绩平均值均显着高于冲动系统高、中间分数组。控制系统低分组创造力水平、学业成绩平均值均显着低于控制系统高、中间分数组。创造力低分组冲动系统平均值显着高于创造力高、中间分数组。创造力低分组控制系统、学业成绩平均值均显着低于创造力高、中间分数组。语文学业成绩高分组的冲动系统平均值显着低于学业成绩低、中间分数组。语文学业成绩高分组的控制系统平均值显着高于学业成绩低、中间分数组。在创造力各维度上,语文学业成绩中间分数组的平均值高于学业成绩高、低分数组。数学学业成绩高分组的冲动系统平均值显着低于学业成绩低、中间分数组。数学学业成绩高分组的控制系统、创造力平均值均显着高于学业成绩低分组和中间分数组。(6)自我控制、创造力与学业成绩之间的预测作用。自我控制冲动系统对创造力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控制系统对创造力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自我控制冲动系统对学业成绩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控制系统对学业成绩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创造力对自我控制冲动系统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创造力对控制系统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创造力对学业成绩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7)团体辅导的干预方式能提高青少年自我控制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水平与学业成绩。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建议,在自我控制的培养上教师应转变观念,合理引导青少年失控行为,并应重视支持、激励的作用,保持对学生的积极期待。家长也应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发挥父母榜样作用,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在创造力的培养上应着重从思维培养、心理培养和教育培养的角度出发。各方也应改变唯成绩论正确看待学业成绩与创造力的关系。

林见南[10](2020)在《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及其结构模型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创造力和学校的创新性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音乐创作中的创造力是音乐创造力中最常见、最根本的部分。虽然许多国内外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涉及了音乐创作创造力,但至今并没有文献明确地提出和界定这一概念。这种现状阻碍了音乐创作创造力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此外,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是音乐创作教学的主要对象,也是专业音乐创作主要的人才来源,该群体的音乐创作创造力及其发展特征应当受到特别重视。本研究从现有的音乐创造力研究中归纳出音乐创作创造力的概念,并初步划分其水平层级、初步建立其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尝试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寻找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帮助他们更好地从事音乐创作,也为将来有志于尝试音乐创作的莘莘学子提供参考与建议。本文的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目的与意义,梳理了音乐创作创造力相关的研究成果与尚待解决的问题。此外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解释了与本文有关的若干重要概念。第一章论述音乐创作创造力的界定与评估。音乐创作创造力是由音乐创作与音乐创造力结合而成的,而音乐创造力又是创造力的一个子范畴。本章从创造力、音乐创造力、音乐创作三个方向入手,同时借鉴音乐美学、认知神经科学、音乐教育学、社会学的观点与研究成果,尝试对音乐创作创造力进行界定,并将其分为迷你、日常、专业与杰出四个层级。随后,探讨了根据音乐作品与音乐创作过程,对音乐创作创造力进行量化评估的方法。基于音乐作品的评估包括流畅性、变通性、系统性、适切性、独特性、价值性六个维度,基于创作过程的评估包括准备、乐思形成、乐曲赋形三个阶段。第二章是关于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三模块结构模型的建立。音乐创作创造力与个体的心理特质、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所处环境都有密切关联。因此,该结构模型包括个体模块、领域模块与环境模块。随后,本章将个体模块分为智力、人格、动机、知识技能与心理健康五个维度,将领域模块分为音乐专业知识技能、音乐喜好多样性两个维度,将环境模块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文化三个维度,对中国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每个维度的大致水平逐一进行分析。本章的最后呈现了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的三模块结构模型图(围绕音乐创作创造力呈等边三角形),并简要论述了三个模块之间的关系与相互影响。第三章是关于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本章以就读于国内五个城市的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为被试,分别对每个学生的音乐创作创造力和三模块结构模型的每个维度进行测量并计算其相关性,结果均为显着。随后,以音乐创作创造力为因变量、以这些因素为备选自变量,尝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有智力、人格、动机、音乐喜好多样性和社会文化倾向,发现被试群体在这些维度上的不同可以解释他们在因变量得分上69.4%的差异,而其他备选自变量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程度较弱。第四章是关于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讨论。本章依据第三章收集到的数据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逐一讨论回归方程中每个自变量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机制。本研究认为,长时记忆与提取能力较强、经验开放性较高、创造性音乐创作动机较强烈、音乐喜好较广泛、社会文化观念较倾向于个人主义的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通常具备某些共同的特质,这些特质均有利于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发挥和发展。此外,本章还分析了自变量两两之间的共变效应,以及它们共同影响音乐创作创造力的机制。第五章从学校、个体和家庭三条路径,探索了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培养与发展途径与方法。第一,学校音乐教育应当对学生作品中展现的创造性火花予以更多的关注和肯定,避免直接对作品做出“好”与“坏”的评价;重视学生音乐创作的内部动机,培养他们对音乐创作真正持久的兴趣;学校还可以与职业音乐家合作,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音乐创作训练。第二,如果个体有意学习音乐创作乃至以此谋生,那么个体必须尽快评估自己进行创作活动的主客观条件及其与作曲领域现状的匹配程度,同时个体还需要保持音乐创作动机与自我效能感,并在人际网络中寻找自己音乐创作创造力发展的专业与情感支持。第三,父母需要认识到音乐创作创造力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与训练,并为子女的音乐创作学习提供条件;父母应当采用情感温暖型的养育方式,营造宽松自由的家庭氛围。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本研究的回顾与总结,二是本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方向的展望。由于被试群体样本量有限,因此第三章音乐创作创造力与相关因素的相关系数、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等统计量的具体数值可能需要进行验证与调整。未来的类似研究可以收集更多的人口学变量,对备选自变量做更精细的测量,对每个自变量的影响机制做更全面、深入的探讨。还可以打破时间限制,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创作创造力发展规律做历时性研究。

二、创造力研究与创造性人才培养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造力研究与创造性人才培养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普通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规律及其神经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创造力概述
    1.2 创造力的发展研究
    1.3 创造力的神经基础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案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的创新点
    2.4 研究意义
第三章 普通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及其神经基础的横断研究
    子研究1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变化规律
        3.1 子研究1a大学生发散思维的变化规律
        3.2 子研究1b大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变化规律
    子研究 2 普通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神经基础研究
        3.3 子研究2a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规律与脑灰质形态结构的关系
        3.4 子研究2b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规律与脑白质微结构的关系
        3.5 子研究2c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规律与脑静息态功能的关系
第四章 普通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追踪研究
    子研究3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变化规律
        4.1 子研究 3a大学生发散思维发展变化的追踪研究
        4.2 子研究 3b大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发展的追踪研究
    子研究 4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变化的神经基础的追踪研究
        4.3 子研究 4a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变化与脑灰质形态结构关系的追踪研究
        4.4 子研究 4b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变化与脑白质微结构变化关系的追踪研究
        4.5 子研究 4c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变化与静息态功能关系的追踪研究
    子研究5 脑多模态指标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预测分析
        4.6 子研究5a 脑多模态指标对一年级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预测分析
        4.7 子研究5b 脑多模态指标对一年级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预测分析
第五章:综合讨论和结论
    5.1 讨论
    5.2 本研究结论
    5.3 本研究贡献和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高一学生创造性人格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创造性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
        1.1.2 创造性人格是构成创造性人才的关键因素
        1.1.3 创造性与问题提出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计划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收集的途径
    2.2 核心概念界定
        2.2.1 创造性人格
        2.2.2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
    2.3 创造性人格的相关研究
        2.3.1 创造性人格成分与测评
        2.3.2 创造性人格与数学教学
    2.4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相关研究
        2.4.1 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
        2.4.2 问题提出教学
        2.4.3 问题提出能力的测评
        2.4.4 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目的
    3.2 研究的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心理测量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访谈法
    3.3 研究对象的选取
    3.4 研究的工具
        3.4.1 创造性人格测评量表
        3.4.2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测试卷
        3.4.3 学生访谈提纲
    3.5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3.6 研究的伦理
第4章 数据分析
    4.1 创造性人格结果分析
    4.2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结果分析
    4.3 相关性分析
        4.3.1 创造性人格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4.3.2 创造性人格子维度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4.3.3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子维度与创造性人格的相关性分析
        4.3.4 创造性人格子维度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子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4.3.5 创造性人格子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3.6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子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4 差异性分析
        4.4.1 创造性人格及其子维度的性别差异性分析
        4.4.2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及其子维度的性别差异性分析
    4.5 访谈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培养建议
    5.1 基于研究者角度的建议
    5.2 基于一线教师角度的建议
        5.2.1 丰富教师对问题提出能力与创造性人格的理论认知
        5.2.2 课堂内外共同营造学生提问的环境
        5.2.3 注重多种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5.3 基于学生角度的建议
        5.3.1 强化学生对问题提出能力、创造性人格的重要性认识
        5.3.2 引导学生对问题提出表现正确归因,提升自我效能感
        5.3.3 注重学生同伴效应作用,在交流合作中提升能力
    5.4 基于外部因素的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6.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创造性人格测评量表
附录 B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测试卷
附录 C 学生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基于STEAM理念培养中学生物理创新素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
        1.1.2 传统物理教育的局限
        1.1.3 STEAM教育的兴起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相关概念界定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STEAM教育国外研究现状
        2.1.1 美国相关研究
        2.1.2 英国相关研究
        2.1.3 澳大利亚相关研究
    2.2 STEAM教育国内研究现状
        2.2.1 研究概况
    2.3 关于创新素养的研究现状
        2.3.1 创新素养相关概念
        2.3.2 创新素养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STEAM教育理论基础
        3.1.1 建构主义理论
        3.1.2 多元智能理论
        3.1.3 情境认知主义
    3.2 创新素养理论基础
        3.2.1 吉尔福特创造性要素
        3.2.2 创造性投资理论
第4章 基于STEAM理念的物理教学设计理念探讨
    4.1 STEAM教学理念深度研究
        4.1.1 跨学科性理念
        4.1.2 情境性学习理念
        4.1.3 多阶段性
        4.1.4 运用工程思维
    4.2 STEAM理念下物理课程模式设计探讨
        4.2.1 现有STEAM教学模式
        4.2.2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物理教学模式图
        4.2.3 适用范围
第5章 基于STEAM理念物理课程实践案例
    5.1 课程性质和定位
    5.2 教学案例设计
        5.2.1 单元教学流程框架图
        5.2.2 单元教学案例设计
    5.3 教学模式反思与调整
第6章 基于STEAM理念物理课程对创新素养培养实验研究
    6.1 研究对象
    6.2 研究问题和假设
    6.3 实验设计
        6.3.1 研究工具
        6.3.2 研究过程
    6.4 研究结果
        6.4.1 前测分析
        6.4.2 后测分析—《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
        6.4.3 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
附录B 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
附录C 中学生科学创造力测量量表使用手册
致谢

(4)高效能积极人格教育视域下初中生创造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效能积极人格
        (二)积极人格教育的概念
        (三)创造力
    四、文献综述
        (一)创造力研究
        (二)创造力测量研究
        (三)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创造力培养研究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调查法
第一章 理论基础
    一、积极人格教育理论
        (一)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人格理论
        (二)西方积极人格教育理论
        (三)高效能积极人格教育理论
    二、创造性人格培养理论基础
    三、积极人格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理论关系
第二章 初中生创造力量表的调查设计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
        (一)研究框架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问卷的项目编制
    二、调查实施
        (一)高效能问卷试测的调查与分析
        (二)实测问卷的调查与分析
第三章 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及成因分析
    一、学生不敢冒险,缺乏主动发现创造意识
    二、学生缺乏想象力,思维方式固化
    三、学生缺少积极沟通,合作共赢意识弱
    四、学生挑战意识低,意志培养有待提升
第四章 高效能积极人格视域下初中生创造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学生层面
        (一)培养学生积极价值观,促进创造力发展
        (二)培养学生合作共赢意识,激发内在创新精神
        (三)提高人生境界,增进学生创造性品质
    二、教师层面
        (一)构建积极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创造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给予学生创造空间
        (三)课堂营造积极氛围,促进学生高效创造
    三、学校层面
        (一)建设美好学校环境,为学生创造提供保障
        (二)审增加美教育内容,培养师生创造灵感
    四、家庭层面
        (一)家园合作,提供创造保障
        (二)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创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效能积极人格问卷(温版)
    附录2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
    附录3 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创意美术教学活动对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学前教育阶段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1.1.2 创意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是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1.1.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创意
        2.1.2 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
        2.1.3 幼儿创意美术教学活动
        2.1.4 创造性思维
    2.2 文献综述
        2.2.1 幼儿园创意美术教学活动的研究
        2.2.2 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研究
        2.2.3 幼儿园美术教育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研究
        2.2.4 已有研究综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法
        3.3.2 实验法
    3.4 研究工具
    3.5 研究材料
        3.5.1 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
        3.5.2 教学内容的来源
        3.5.3 研究中的教学内容
        3.5.4 创意美术教学活动的创意性体现
        3.5.5 创意美术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
    3.6 研究步骤
        3.6.1 实验准备
        3.6.2 前测
        3.6.3 开展实验
        3.6.4 后测
        3.6.5 数据处理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研究结果
        4.1.1 实验组与对照组创造性思维总体上的差异比较
        4.1.2 实验组与对照组创造性思维各个维度间的差异比较
        4.1.3 实验组和对照组创造性思维各维度的组内差异与组间差异比较
    4.2 创意美术教学活动对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分析
        4.2.1 有效促进流畅性的发展
        4.2.2 有效促进独创性的发展
        4.2.3 标题抽象性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4.2.4 精致性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4.2.5 抗过早封闭性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教育建议
        5.2.1 教师要注重创意美术教学活动各环节的作用和衔接
        5.2.2 教师要利用创意美术教学活动中有价值的生成性内容
        5.2.3 教师要为创意美术教学活动注入创造活力
第六章 研究反思与展望
    6.1 研究反思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图画测量
附录 B 创意美术教学活动教案示例
致谢

(6)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6 理论基础
    1.7 研究综述
第二章 科学课程教学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现状调查
    2.1 调查目的与方法
    2.2 调查设计与实施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2.4 启示
第三章 构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
    3.1 影响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制定的因素
    3.2 构建策略的过程及依据
    3.3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的构建
第四章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准实验研究
    4.1 实验设计
    4.2 实施过程
    4.3 实施效果分析
    4.4 实验结论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7)小学中高段学生创造力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与政策依据
    2.1 生态系统理论
    2.2 汇向聚合理论
    2.3 阶段-环境匹配理论
    2.4 发展情境论
    2.5 人本主义理论
    2.6 政策依据
第三章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现状
    3.1 调查的设计
    3.2 调查实施
    3.3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现状
第四章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特征分析
    4.1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趋势
    4.2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依附性特征分析
    4.3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差异性特征分析
    4.4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分析
    4.5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析
第五章 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学校因素总体及各维度现状与结果分析
    5.2 学校因素对创造力影响作用分析
    5.3 家庭因素总体及各维度现状与结果分析
    5.4 家庭因素对创造力影响作用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8)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的结构与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社会发展对创造型人才提出普遍需求
        1.2.2 教育变革对培养创造力提出趋势要求
        1.2.3 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对职前音乐教师素质提出现实诉求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研究动态
        1.4.2 研究综述
        1.4.3 已有研究的不足
    1.5 研究问题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第2章 音乐创造力的概念
    2.1 创造力的概念及其研究概述
        2.1.1 创造力的概念
        2.1.2 创造力的研究概述
    2.2 音乐创造力的本质
        2.2.1 音乐创造力是一种能力
        2.2.2 音乐创造力是一种创造能力
        2.2.3 音乐创造力是一种音乐创造能力
        2.2.4 音乐创造力不是音乐的一般能力
    2.3 音乐创造力的4P维度
        2.3.1 基于人(person)的音乐创造力
        2.3.2 基于过程(process)的音乐创造力
        2.3.3 基于产品(product)的音乐创造力
        2.3.4 基于环境(places)的音乐创造力
    2.4 有关音乐创造力的误识
        2.4.1 音乐创造力来源的神秘论
        2.4.2 音乐创造力产生的天才论
        2.4.3 音乐创造力类型的霸权论
        2.4.4 音乐创造力产品的单一论
        2.4.5 音乐创造力形成的个体生成论
    2.5 音乐创造力概念的界定
        2.5.1 音乐创造力概念的内涵
        2.5.2 音乐创造力概念的外延
    2.6 小结
第3章 音乐创造力的外显结构
    3.1 音乐创造力外显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3.1.1 结构与结构主义方法
        3.1.2 创造力的结构理论
        3.1.3 创造力的外显结构
    3.2 音乐创造力外显结构的研究述评
        3.2.1 韦伯斯特:音乐创造力思维结构模型
        3.2.2 埃里奥特:语境中的音乐创造力生成结构
        3.2.3 默克:作为表演艺术的音乐创造力多重结构
        3.2.4 伯纳德:实践视野下的音乐创造力多样结构
    3.3 语境中的音乐创造力实践金字塔结构模型的建构
        3.3.1 音乐创造力结构建构的理论思考
        3.3.2 语境中的音乐创造力实践金字塔结构模型
        3.3.3 语境中的音乐创造力实践金字塔结构模型的阐释
        3.3.4 语境中的音乐创造力实践金字塔结构模型的特点
    3.4 小结
第4章 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的内隐结构
    4.1 音乐创造力内隐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4.1.1 创造力的内隐理论
        4.1.2 创造力内隐理论的研究述评
        4.1.3 音乐创造力的内隐理论研究
    4.2 研究目的
    4.3 预调查
        4.3.1 预调查的目的
        4.3.2 预调查的被试
        4.3.3 预调查的过程
        4.3.4 预调查的分析方法
        4.3.5 预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4.4 正式调查
        4.4.1 正式调查的目的
        4.4.2 正式调查的被试
        4.4.3 研究工具
    4.5 研究结果与分析
        4.5.1 描述性分析
        4.5.2 聚类分析
        4.5.3 方差分析
    4.6 讨论与结论
        4.6.1 讨论
        4.6.2 结论
    4.7 小结
第5章 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5.1 音乐创造力培养的观念基础
        5.1.1 “审美哲学”是音乐创造力培养的基本观念
        5.1.2 “实践哲学”是音乐创造力培养的基本路径
        5.1.3 “创造哲学”是音乐创造力培养的行动指南
    5.2 音乐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依据
        5.2.1 反思性实践观念
        5.2.2 思维型教学理论
        5.2.3 综合课程观
        5.2.4 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的基本结构
    5.3 职前音乐教师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的建构
        5.3.1 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5.3.2 反思型音乐聆听教学模式
        5.3.3 反思型音乐即兴创作教学模式
        5.3.4 反思型音乐作曲教学模式
        5.3.5 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5.4 小结
第6章 音乐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的教育实验验证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假设
    6.3 实验方法与过程
        6.3.1 实验对象
        6.3.2 实验设计
        6.3.3 实验变量
        6.3.4 变量控制
        6.3.5 测评方法
    6.4 教育实验的实施
        6.4.1 实验进程安排
        6.4.2 实验教师选择
        6.4.3 实验过程说明
    6.5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6.5.1 实验数据的收集
        6.5.2 实验数据的处理
    6.6 实验的结果及分析
        6.6.1 实验前测数据统计分析
        6.6.2 实验后测数据统计分析
    6.7 讨论与结论
        6.7.1 讨论
        6.7.2 结论
    6.8 小结
第7章 综合讨论与结论
    7.1 综合讨论
        7.1.1 音乐创造力概念的讨论
        7.1.2 音乐创造力外显结构的讨论
        7.1.3 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内隐结构的讨论
        7.1.4 职前音乐教师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的讨论
        7.1.5 反思型音乐创造教学模式教育实验验证的讨论
    7.2 研究的主要结论
    7.3 研究的创新之处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青少年自我控制、创造力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及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依据
        1.现实依据
        2.理论依据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四)研究问题与假设
        1.研究问题
        2.研究假设
        3.研究设计
    (五)文献综述
        1.自我控制的相关研究
        2.创造力的相关研究
        3.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4.自我控制、创造力和学业成绩的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
        5.以往研究的不足
    (六)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实验法
二、青少年自我控制、创造力与学业成绩的现状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1.自我控制量表
        2.创造力量表
        3.学业成绩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1.青少年自我控制、创造力和学业成绩的总体现状与人口学差异分析
        2.青少年自我控制、创造力、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分析
        3.自我控制高低中间分组、创造力高低中间分组与学业成绩高低中间分组的关系分析
        4.自我控制、创造力和学业成绩之间预测作用分析
    (五)讨论
        1.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创造力与学业成绩的总体现状与人口学差异讨论
        2.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创造力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关系讨论
        3.自我控制高低中间分组、创造力高低中间分组与学业成绩高低中间分组的关系讨论
        4.自我控制、创造力、学业成绩之间预测作用的讨论
三、自我控制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假设
    (四)研究工具
    (五)团体辅导的设计与实施
        1.理论依据
        2.团体辅导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过程
        3.效果评估
    (六)研究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差异性检验
        2.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性检验
        3.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性检验
        4.实验组、对照组后测差异性检验
        5.实验组前后测差异与对照组前后测差异的差异性检验
        6.心理团体辅导成员的反馈分析
        7.团体心理辅导的延迟回访
    (七)讨论
        1.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差异性讨论
        2.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性讨论
        3.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性讨论
        4.实验组、对照组后测差异性讨论
        5.实验组前后组差异与对照组前后测差异的差异性讨论
        6.团体辅导方案设计与实施讨论
四、总讨论与结论
    (一)总讨论
    (二)不足与展望
        1.不足
        2.展望
    (三)结论
五、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10)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及其结构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追求
    六、相关概念介绍
第一章 音乐创作创造力研究——界定与评估方法
    第一节 音乐创作创造力的界定
        一、音乐创作创造力的概念来源
        二、音乐创作创造力界定的理论依据
        三、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音乐创作创造力的评估
        一、基于音乐作品的评估
        二、基于创作过程的评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的三模块结构模型
    第一节 个体模块
        一、智力
        二、人格
        三、动机
        四、知识技能
        五、心理健康
    第二节 领域模块
        一、音乐专业知识技能
        二、音乐喜好
    第三节 环境模块
        一、家庭环境
        二、学校环境
        三、社会文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
    第一节 研究样本、变量与施测
        一、样本、变量与测量工具
        二、测量工具
        三、施测流程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结果
        一、数据处理与备选自变量的筛选
        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讨论
    第一节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各自变量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机制
        一、智力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机制
        二、人格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机制
        三、动机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机制
        四、音乐喜好多样性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机制
        五、社会文化倾向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机制
    第二节 自变量两两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机制
        一、智力与人格
        二、智力与音乐喜好多样性
        三、智力与社会文化倾向
        四、智力与动机
        五、人格与音乐喜好多样性
        六、人格与社会文化倾向
        七、人格与动机
        八、动机与音乐喜好多样性
        九、音乐喜好多样性与社会文化倾向
        十、社会文化倾向与动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培养与发展
    第一节 发展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学校路径
        一、音乐教师
        二、音乐教育系统
    第二节 发展音乐创作创造力的个体路径
        一、评估音乐创作是否适合自己
        二、保持音乐创作动机与自我效能感
        三、发展社会与专业支持系统
        四、利用最新科技
    第三节 发展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家庭路径
        一、采用情感温暖型的养育方式
        二、改进教育心态与方法
        三、依子女年龄调整创造力培养方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附录1 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影响因素问卷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创造力研究与创造性人才培养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普通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变化规律及其神经基础[D]. 李永杰.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2]高一学生创造性人格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 李一凡.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基于STEAM理念培养中学生物理创新素养的实践研究[D]. 王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高效能积极人格教育视域下初中生创造力培养研究[D]. 盖广燕.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创意美术教学活动对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影响研究[D]. 全于珠.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研究[D]. 李娜. 广州大学, 2020(07)
  • [7]小学中高段学生创造力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瑶瑶. 延边大学, 2020(05)
  • [8]职前音乐教师音乐创造力的结构与培养研究[D]. 豆军红.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9]青少年自我控制、创造力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及干预[D]. 刘明慧. 渤海大学, 2020(05)
  • [10]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音乐创作创造力及其结构模型研究[D]. 林见南.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创意研究与创意人才培养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