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湖风景区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规划

太平湖风景区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规划

一、太平湖风景区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魏微[1](2021)在《生态旅游视角下信阳市南湾湖风景区周边农户可持续生计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固体废物、过度旅游、环境意识的提高,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除了具有保护环境、缓和保护区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等作用外,生态旅游还能够起到减贫的作用,常被作为一种扶贫手段,用以提升农户家庭的生计水平。而生计是人类行为的出发点,可持续生计水平直接关系着一个家庭的经济基础。本文基于英国海外发展部(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构建生态旅游景区周边农户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体系。继而选择信阳市南湾湖风景区周边乡村作为案例区,依托可持续生计量化指标进行实地调研。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南湾湖风景区周边农户家庭可持续生计水平整体为0.669,处于“较好”类,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中,参与生态旅游农户可持续生计较未参与生态旅游农户可持续生计高4.5%,说明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生计策略选择,有助于推进农户生计资本积累和策略演化,达到扶贫、减贫效果。(2)南湾湖风景区周边农户生计资本总体水平处在中等偏下,生计资本发展主要得益于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改善,而自然资本较差,得分仅为0.39。限于其可利用土地资源较少,用于旅游经营的土地有限,在后期发展中要借助合作经营或租赁等土地流转、土地综合整治等形式改善自然资本,增加生态旅游投资。(3)南湾湖风景区周边农户生计策略比较单一,其中70.69%的农户未参与生态旅游,生计策略主要以务农+外出打工为主,但普遍表达了对生态旅游的关注与兴趣,参与生态旅游的意愿很高。(4)阻碍南湾湖风景区周边农户生计资本提升的主要因素分别是金融资本薄弱、自然资本不足、旅游投入不足、人力资本匮乏以及生计策略单一。为此,本文建议:1)畅通贷款渠道,创建生态旅游发展基金;2)增加生态旅游土地投资,改善自然资本不足;3)增加生态旅游投入,完善生态旅游基础设施;4)进行生态旅游培训,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5)创新生态旅游参与方式,丰富农户生计策略。

李甜江,王世超,巩合德,马建忠[2](2021)在《石漠化区域森林康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以红河弥勒太平湖森林康养小镇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地开展森林康养活动的有利条件、建设理念及建设内容,探索石漠化区域森林康养发展模式。结果表明:①太平湖森林康养小镇是融"森林康养、旅游休闲、生态园林、科普教育、运动康体"于一体的生态化、产业化、智能化、国际化特色康养小镇;②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体育康养体验区、大地艺术展示区、木屋文化体验区、森林木屋房车酒店、湖景餐厅、林下花海、滨湖湿地涵养区、珍稀动物观赏区;③随着康养小镇各建设内容的创新升级,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太平湖森林康养模式可为云南省石漠化区域森林康养的发展提供模式借鉴。

胡庭浩[3](2020)在《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研究 ——以徐州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论文选题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671524):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时空演变规律及其优化模型研究。在我国“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GI)作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主体,是提升人类福祉的重要生命支持系统。然而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GI受到城市化和采煤活动的持续影响,生态结构不断变化,人居环境受损,威胁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围绕“如何构建适用于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GI网络”这一核心问题,综合运用了地理学、城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和生态规划学等学科基本理论,揭示了煤炭资源型城市GI的基本特征、探讨了采煤沉陷区对城市GI体系重构的贡献度,剖析了GI重建的方法,建立了“GI本底要素识别-GI构建优先级评价-不同需求导向GI构建”的方法体系,并以徐州为研究区对其进行GI构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揭示了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GI发展的基本特征。从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受采煤活动的影响研究入手,分析了城市GI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同时应用生态系统服务指标体系框架,分析了研究区GI相关规划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因子覆盖水平。研究得出,一方面,煤炭开采造成黄淮东部地区产生大量动态发展的采煤沉陷区,改变了城市原有GI的基本格局,对城市生态本底造成较大影响;另一方面,由于采煤沉陷区的动态性和易积水性,改变了许多煤炭资源型城市大面积的单一性陆生生境,这些区域也可成为GI重构的重要资源。由于在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缺乏对生态系统服务发展目标的综合考虑,当前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GI系统性建构意识较为薄弱。(2)创立了采煤沉陷区GI本底要素识别方法。鉴于采煤沉陷区的生态脆弱性和景观格局不稳定性,采用生境质量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景观连通性指数对采煤沉陷区内斑块的生态韧性进行评价,利用阈值法结合自然断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叠加,识别生态韧性评价结果为:“非常高”、“高”、“中等”的三级斑块作为采煤沉陷区GI的本底要素,完成采煤沉陷区GI本底要素识别。(3)建立了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GI构建优先级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调节服务需求、支持服务需求、文化服务需求3个一级指标,以及调节服务需求下的雨洪管理、热岛效应缓解,支持服务需求下的环境固碳、生物多样性,文化服务需求下的绿地可达性、景观质量6个二级指标构成。研究采用综合径流系数、单窗地表温度反演、生物多样性当量、In VEST碳汇水平、绿地可达性、景观质量来分别量化表征6个二级指标,将表征结果按照需求强弱等量划分为6个等级以体现GI构建优先级水平差异,完成GI构建优先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使用AHP层次分析法对专家打分获得的二级指标重要性进行权重判定,通过权重叠加分析分别得出生态系统调节服务、支持服务、文化服务和综合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优先级评价结果。(4)提出了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GI构建方法体系。分别从GI的构成、构建尺度、生态效益、构建方法层面剖析了城市GI构建的一般范式,结合城市GI构建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和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GI构建方法体系,形成“GI本底要素识别-GI构建优先级评价-多需求GI构建”的基本模式。(5)制定了多需求导向下的城市GI构建策略。首先,研究选取城市GI本底要素识别结果中的一级和二级斑块作为GI核心区,使用MCR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GI核心区进行分析进而得到GI廊道,完成GI网络的定型。其次,将GI核心区和廊道与城市GI构建优先级评价结果进行叠加分析,根据GI构建优先级水平将核心区和廊道划分为三个等级,完成GI网络的分级。最后结合不同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导向,分别制定了调节服务、支持服务、文化服务和综合服务导向下的GI构建方案和相对应的管控策略。论文有图114幅,表39个,参考文献205篇。

吴义民[4](2020)在《黄山区自然保护地建设与发展刍议》文中指出该文介绍了黄山区自然保护地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今后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黄山区自然保护地管理、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罗莹[5](2019)在《京津冀森林游憩环带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生态、经济、人居、旅游、交通等一体化全面有效推进。区域森林游憩需求不断上涨,然而当前区域内存在森林游憩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空间结构发展不均衡,以单一目的地型游憩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方式为主等问题。因此,急需找到合理的组织方式,整合利用区域内森林游憩资源、协调游憩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游憩需求与游憩空间不合理之间的矛盾。本研究充分运用森林游憩学、人文地理学等知识,通过文献阅读、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空间分析的手段,采用SWOT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区域内游憩者的森林游憩需求、森林游憩资源空间分布格局、森林游憩体系布局。研究成果如下:(1)区域游憩者的需求和行为特征的整体表现为:以缓解压力和亲近自然作为森林游憩的主要出行动机;出行频率主要在一个季度一次及以上,95.2%游憩者每年要参与一次森林游憩活动;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景观质量是游憩者在选择目的地时的重点考虑因素;喜欢周末出行,愿意到周边城市的未去过的森林环境游玩,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更愿意选择多个目的地出行;通常喜欢以自驾车的方式出行;在森林环境中喜欢开展登山健身、观光、休憩等活动。(2)京津冀地区内共有293处森林游憩资源,包括145处森林公园、45处自然保护区、103处自然风景区,在整体空间尺度上为聚集分布,最邻近指数(R)为0.5332,多边形变异系数(CV)为262.1%;在市域尺度上,资源分布均衡度低,差距悬殊,基尼系数为0.7957。资源分布密度上总体呈现出呈现以北京为强聚集中心,向东北倾斜的“十字型”的大聚集,小分散格局。(3)构建“两心一轴四环一网”京津冀森林游憩环带体系。“两心”为北部京津森林游憩发展中心、南部省会森林游憩发展中心;“一轴”为燕山-太行山森林游憩发展轴;“四环”分别为西北部冬奥、北部醉美山水林海、西部巍峨太行、东北部桃园寻芳森林游憩环带;“一网”为东南、南部郊野仙踪平原森林游憩网络。并提出发展建议,为区域森林游憩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郝思文[6](2019)在《江西省飞剑潭乡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乡村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不少具有丰富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旅游资源乡,吸引着大量的城市游客。在对这些旅游资源乡进行进一步分析时,发现绝大多数具有优势资源的乡村却属于贫困乡的范畴。如何在生态可持续的前提下,依托现有优势资源,带动资源优势型贫困乡的村民脱贫?带着这个问题,笔者以江西省飞剑潭乡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为实践,对现阶段我国资源优势型贫困乡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策略进行探索,以期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可行方案。本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层次开展研究。首先,本文对国内外近15年乡村旅游研究进行了分析。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通过对近15年来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文献的可视化分析,总结归纳了国内外乡村旅游的研究概况、研究热点,并对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推测。其次,本文对我国乡村旅游热点地区进行了研究,总结归纳了其空间分布、主要特征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得出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的热点地区主要为具有资源优势的贫困乡。再次,本文对资源优势型贫困乡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理念、原则、策略进行了探索。将资源优势型贫困乡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理念总结为:以资源保护为核心,坚持可持续旅游;以居民及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全域旅游产品体系;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旅游产业为契机,大力发展第六产业的规划理念。将其规划原则总结为:生态及文化保护、统筹规划原则、尊重村民及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可持续性旅游等。并从资料收集与前期分析、现状分析与评价、方案规划三个阶段对资源优势型贫困乡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策略进行了探索。最后,本文以江西省宜春市飞剑潭乡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为实例,对我国资源优势型贫困乡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进行了实践论证。希望可以为现阶段我国资源优势型经济贫困乡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提供一些参考。

王羽[7](2019)在《基于Invest模型方法的风景名胜区生态效益评价及规划研究 ——以太湖西山景区详细规划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游人日益增长的休闲文化、生态旅游和休憩娱乐方面的需求,对环境优美、景源丰富的风景名胜区的旅游需求也日益增加。在风景区利用的过程中,如何共同提升风景区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维持生态环境保护和控制利用之间的协调,成为风景区规划的主要问题。生态效益作为分析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关系的主要衡量标准,对其概念内涵、指标分类以及评价方法的研究为风景区规划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景观绩效的概念和模型方法的发展则为风景名胜区生态效益评价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本文从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两个方面来综合研究西山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效益评价和规划方法之间的关系。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梳理了生态效益的概念、发展过程和评价方法,风景区规划的概念、分类以及具体的规划方法,并延伸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发展脉络、评价体系和评价工具,以及景观绩效的概念和实践应用,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山风景区详细规划的场地实践,构建了西山景区生态效益评价模型。项目实践方面,首先以InVEST模型方法为主,结合Gis为技术手段,系统评估了西山风景区现状生态效益的情况,并根据其得分值和空间分布,总结归纳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则通过借鉴已有的参数化的风景区规划方法,以现状生态效益评价为基础,总规为指导,落实并细化西山景区的空间布局、用地调整、景群景点规划、风景保育规划、水体规划等规划策略;最后通过规划前后的生态效益评价对比,分析得到规划策略对生态效益的影响,为科学地规划提供理论思路和方法上的指导依据。本文通过对西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效益评价和规划方法的研究,希望能够拓展生态效益评价的研究领域,同时强化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对生态安全要素的进一步重视和研究,对我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利用协调有所帮助。

时波[8](2018)在《深圳市梧桐山毛棉杜鹃生态景观林抚育技术指标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景观林的概念提出时间很短,且至今没有通用的定义。通过查阅文献,对风景林、生态风景林以及生态景观林概念、内涵进行了分析对比,认为生态景观林是以景观效果为主,兼顾生态功效,重点考虑欣赏功能的一类森林。其将成为重要的景观资源和生态屏障,在建设生态文明发挥独特作用。但是,目前国内的生态景观林结构单一、林分密度偏大、景观效果差,而相关的抚育技术处于探索阶段。梧桐山风景区是深圳市唯一的国家级自然风景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8.6%,广饶的森林植被构成深圳重要的生态屏障,被誉为深圳的绿肺。此外,作为深圳市城区的背景森林,梧桐山风景区生态景观林的景观效果直接影响深圳市容。梧桐山虽然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特别表现在一些植物如毛棉杜鹃(Rhododendron moulmainense Hook.f.)等乡土景观植物,景观独特,其树形优美,花色艳丽,是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的乡土树种,但是自然分布较为分散,自然竞争激烈,景观效果不突出。自2006年起,梧桐山管理处针对景区内的生态景观林进行了间伐、修剪、施肥、人工辅助幼苗更新、除草除灌割藤等一系列的抚育措施,目前在万花屏、小梧桐等地区生态景观林的景观效果十分显着。通过档案查阅、实地踏勘,总结梧桐山管理处的抚育措施,对今后的抚育工作做出理论上的指导。通过对不同上层乔木密度、毛棉杜鹃密度、修剪强度、施肥等处理下的标准地进行调查,对标准地内的毛棉杜鹃的树高、胸径、树冠、景观评价等对比分析,得到最佳的抚育技术指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当上层乔木200300株/hm2,毛棉杜鹃个体生长最佳,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密度上层乔木的毛棉杜鹃群落进行景观评价,当上层乔木200300株/hm2群落景观效果高于其他密度;当毛棉杜鹃密度越小时,其种内竞争越小,毛棉杜鹃有充足的生长空间,同时通过树冠系数法得到现今万花屏地区毛棉杜鹃密度不得低于437株/hm2,小梧桐地区不得低于733株/hm2;通过调查发现,上层乔木冠幅X与净空高Y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即当Y=0.4794X-0.1432;经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其林分状况得到改善,林下光照条件显着增强。通过对比试验,当林分郁闭度在0.70.8时,毛棉杜鹃幼苗可以得到充足的光照,树势逐渐得到恢复,幼苗生长迅速;施肥后的毛棉杜鹃生长状况明显比不施肥的好。本研究成果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期梧桐山毛棉杜鹃生态景观林的抚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并为今后的其他生态景观林营建提供参考。

陶涛[9](2017)在《安徽太平湖湿地保护对湿地水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太平湖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黄山区境内,是目前安徽省内最大的人工水库型湖泊,也是环保部国家第二批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和全国15个重点保护湖泊之一。为了解和检验太平湖湿地保护项目建设的成效,本研究对2011年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太太平湖主湖区以及主要支流的6种主要水质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探讨得到更加有利于太平湖保护的方法和水质保护措施。研究分析结果如下:1.太平湖总体水质已经达到了国家Ⅱ类水质标准,相对而言2014年和2015年水质更加优质,达到了国家Ⅰ类水质标准,而到了 2016年水质总体标准开始变为Ⅱ类,水中的各检测指标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在雨季太平湖主湖区水质整体维持在国家Ⅰ类水质标准,而在旱季基本维持在国家国家Ⅱ类水质标准,其中氨氮含量2011年2013年和2016年的旱季处于国家Ⅲ类水质标准,总氮和总磷含量分别在2016年的旱季处于国家Ⅲ类水质标准。3.太平湖入湖河流的水质评价(除TN外)均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太平湖五条主要支流中对于水质综合分析得各河流水质优劣顺序为:舒溪河、清溪河、秧溪河、麻川河、浦溪河,相对而言,浦溪河水质较差,其次为麻川河。4.2016年五条河流总氮浓度属于国家Ⅳ类水质标准;清溪河在9月低至国家V类标准,即中度污染;舒溪河在11月和12月甚至达到标准,即中度污染。浦溪河在3月和11月低至国家V类标准,即中度污染,甚至在9月低至劣V类标准,即重度污染。太平湖水质总体保持在国家Ⅱ类水质标准以上,属于优良水质,并且太平湖水质中的溶解氧、高锰酸钾指数含量等水质检测指标显示太平湖水质已经部分稳定在Ⅰ类水标准之上,证明了太平湖湿地保护项目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是主湖区水质中的总氮含量依然过高,高于国家Ⅱ类水质标准。总体来看太平湖主湖区目前水质优于各支流水质,各支流已经成为太平湖主湖区水质污染的主要来源,下一步需要修复和提高各支流水质水平。

何夏萍[10](2016)在《省级森林城镇建设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黄山区耿城镇为例,分析了耿城镇森林城镇建设的基础性条件,介绍了耿城镇创建省级森林城镇的历程、经验和成效,就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森林城镇后续建设提出建议对策。

二、太平湖风景区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平湖风景区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旅游视角下信阳市南湾湖风景区周边农户可持续生计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问卷调查法
        1.4.2 半结构式访谈法
        1.4.3 AHP层次分析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研究现状
        2.1.1 可持续生计研究
        2.1.2 生态旅游与居民生计研究
        2.1.3 生态旅游与农户可持续生计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
    2.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2.1 相关概念
        2.2.2 理论基础
第3章 生态旅游景区周边农户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构建
    3.1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3.2 农户可持续生计模型指标选取
    3.3 可持续生计模型指标权重确定
    3.4 可持续生计模型指标赋值
第4章 生态旅游影响下南湾湖风景区农户可持续生计评价
    4.1 研究区概况
        4.1.1 信阳市南湾湖风景区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4.1.2 信阳市南湾湖风景区周边社区概况
    4.2 问卷设计调研
        4.2.1 问卷设计
        4.2.2 问卷调研
    4.3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4.3.1 问卷信度检验
        4.3.2 问卷效度检验
    4.4 问卷描述性分析
    4.5 问卷统计性分析
        4.5.1 脆弱性背景评价
        4.5.2 生计资本评价
        4.5.3 生计策略评价
        4.5.4 结构和过程转变评价
        4.5.5 生计结果评价
        4.5.6 参与生态旅游与未参与生态旅游农户生计资本对比
第5章 景区周边农户可持续生计存在问题
    5.1 金融资本薄弱,生态旅游贷款渠道不畅通
    5.2 自然资本差,生态旅游土地投资面积有限
    5.3 生计策略较单一,生态旅游参与度低
    5.4 生态旅游投入不足,参与方式单一
    5.5 生态旅游人力资本匮乏,缺乏专业性人才
第6章 景区周边农户可持续生计提升策略
    6.1 畅通贷款渠道,创建生态旅游发展基金
        6.1.1 生态旅游发展基金运营模式
        6.1.2 其他解决生态旅游发展资金不足方式
    6.2 增加生态旅游土地投资,改善自然资本不足
        6.2.1 成立社区生态旅游合作组织统一整合规划空闲土地资源
        6.2.2 其他拓展生态旅游用地途径
    6.3 创新生态旅游参与方式,丰富农户生计策略
        6.3.1 延伸茶叶生态旅游产业链
        6.3.2 采取BOT模式,拓展景区生态旅游范围
        6.3.3 开发多产业、多层次生态旅游产品
    6.4 增加生态旅游投入,完善生态旅游基础设施
        6.4.1 政府主导帮扶完善生态旅游基础设施
        6.4.2 农户共筹共建升级生态旅游基础设施
    6.5 定期进行生态旅游培训,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
        6.5.1 培养生态旅游专业人才
        6.5.2 引进生态旅游专业人才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专家意见咨询表
附录 B 南湾湖风景区周边农户可持续生计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石漠化区域森林康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太平湖建立森林康养小镇的优势条件
    1.1 区位优势
    1.2 自然资源优势
    1.3 科技支撑优势
2 石漠化区域森林康养小镇建设理念
3 森林康养小镇主要建设内容
    3.1 滨水湿地涵养区
    3.2 林下花海体验区
    3.3 珍稀动物保育区
    3.4 大地艺术展示区
    3.5 体育康养体验区
    3.6 森林木屋酒店
    3.7 湖景餐厅
4 发展前景
5 结论与讨论

(3)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研究 ——以徐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热点与实践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2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GI特征研究
    2.1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概况
    2.2 城市GI结构特征分析
    2.3 城市GI功能特征分析
    2.4 城市GI规划特征分析
    2.5 城市GI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6 本章小结
3 需求导向下的城市GI构建方法
    3.1 城市GI构建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分析
    3.2 城市GI构建的理论范式
    3.3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GI构建的技术路径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区GI本底要素识别
    4.1 研究区概况
    4.2 土地利用数据提取
    4.3 基于生态韧性评价的采煤沉陷区GI本底要素识别
    4.4 基于MSPA法的城市全域GI本底要素识别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GI构建优先级评价
    5.1 煤炭资源型城市GI构建优先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2 调节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优先级评价
    5.3 支持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优先级评价
    5.4 文化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优先级评价
    5.5 综合服务需求下GI构建优先级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需求导向下的GI构建策略
    6.1 GI网络的定型分级
    6.2 调节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策略
    6.3 支持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策略
    6.4 文化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策略
    6.5 综合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策略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黄山区自然保护地建设与发展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1.1 建设管理体系逐步形成
    1.2 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1.3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1.4 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
    1.5 关注保护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
2 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2.1 面积交叉重叠情况严重
    2.2 历史遗留问题比较突出
    2.3自然保护地承载自然资源保护的压力加大
    2.4 基础设施较为簿弱
3 对策及建议
    3.1 整合优化全区自然保护地,解决自然保护地区域交叉重叠等问题
    3.2 推进各自然保护地历史和现实性问题的解决
    3.3 探索社会公益组织委托管理自然保护地的有效模式
    3.4 加大对自然保护地投入力度
    3.5 积极探索建立保护地互利互惠的社区共建共管机制

(5)京津冀森林游憩环带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研究内容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游憩相关概念
        1.2.2 森林游憩发展现状
        1.2.3 游憩空间结构研究概述
        1.2.4 游憩资源空间布局研究概述
        1.2.5 游憩空间规划具体案例分析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植被状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经济发展水平
        2.2.2 人口数量分布
        2.2.3 道路交通建设
        2.2.4 旅游发展状况
        2.2.5 历史文化概况
    2.3 森林资源概况
    2.4 森林游憩发展概况
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及资料收集
        3.1.2 数据获取
        3.1.3 实地调查
        3.1.4 问卷调查
        3.1.5 空间结构分析方法
        3.1.6 SWOT分析法
    3.2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京津冀森林游憩者行为与需求特征分析
        4.1.1 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4.1.2 游憩者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4.2 京津冀森林游憩空间格局分析
        4.2.1 总体类型
        4.2.2 空间聚集性
        4.2.3 空间均衡性
        4.2.4 密度分布格局
        4.2.5 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4.2.6 附属型资源空间分布
    4.3 京津冀森林游憩环带体系构建
        4.3.1 SWOT分析
        4.3.2 构建目标
        4.3.3 总体布局
        4.3.4 发展建议
5 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京津冀地区森林公园名录
附表B 京津冀地区自然保护区名录
附表C 京津冀地区自然风景区(森林相关)名录
附录D 京津冀森林游憩需求及游憩行为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江西省飞剑潭乡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背景与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缘由
    1.2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1.2.1 相关概念
        1.2.2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3.3 小结
    1.4 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方法与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路线
2 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热点地区概况
    2.1 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热点地区空间分布
        2.1.1 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热点地区
        2.1.2 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热点地区与贫困乡关系分析
    2.2 我国资源优势型贫困乡主要特征
        2.2.1 空间分布集中
        2.2.2 贫困成因复杂
        2.2.3 资源特色明显
    2.3 相关案例分析
        2.3.1 安徽省黄山景区太平湖案例
        2.3.2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屿头乡案例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资源优势型贫困乡乡村旅游景观营造手法
    3.1 我国资源优势型贫困乡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理念
        3.1.1 以资源保护为核心
        3.1.2 以居民及市场需求为导向
        3.1.3 以产业融合为策略
    3.2 规划原则
        3.2.1 生态及文化保护原则
        3.2.2 统筹规划原则
        3.2.3 尊重村民及市场需求原则
        3.2.4 因地制宜原则
        3.2.5 可持续性旅游原则
    3.3 我国资源优势型贫困乡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策略
        3.3.1 资料收集与前期分析阶段
        3.3.2 综合分析与研究阶段
        3.3.3 方案规划阶段
    3.4 本章小结
4 江西省飞剑潭乡现状分析与研究
    4.1 基本概况
        4.1.1 区位交通
        4.1.2 产业经济
        4.1.3 社会文化
        4.1.4 空间环境
    4.2 现状分析与评价
        4.2.1 现状生态基地分析
        4.2.2 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4.2.3 市场及居民需求分析
    4.3 存在问题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江西省飞剑潭乡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5.1 规划定位
        5.1.1 主题定位
        5.1.2 目标定位
        5.1.3 产业定位
        5.1.4 形象定位
    5.2 功能分区与空间结构
        5.2.1 功能分区
        5.2.2 空间结构
    5.3 用地规划
    5.4 道路交通规划
    5.5 旅游产品规划
        5.5.1 产品体系规划
        5.5.2 田园耕读
        5.5.3 生态禅养
        5.5.4 田园运动
        5.5.5 时空绿道
        5.5.6 旅游项目分布
    5.6 游线规划
    5.7 景观系统规划
        5.7.1 景观风貌规划
        5.7.2 视野视线规划
    5.8 生态保障规划
    5.9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讨论
    6.1 研究成果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基于Invest模型方法的风景名胜区生态效益评价及规划研究 ——以太湖西山景区详细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实践项目图件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效益研究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1.1.2 量化评估和分析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重要意义
    1.2 相关设计规范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生态效益的理论概况
        1.3.2 生态效益的指标分类和评价方法
        1.3.3 风景名胜区规划方法概述
        1.3.4 文献综述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生态效益评价工具研究
    2.1 生态效益的评价工具梳理
        2.1.1 相关模型方法梳理
        2.1.2 模型方法优劣势评价
    2.2 INVEST模型方法
        2.2.1 INVEST模型方法概述
        2.2.2 INVEST模型方法在国内外的应用
        2.2.3 INVEST模型方法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流程
        2.2.4 INVEST模型方法的特色和优势
    2.3 InVEST模型方法在西山风景区生态效益研究中的适用性
第三章 西山风景区生态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3.1 西山风景区生态效益评价因子的选取
    3.2 西山风景区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的梳理
    3.3 西山风景区生态效益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3.4 生态效益评价因子叠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山风景区现状生态效益评价
    4.1 西山风景区详细规划的项目背景
        4.1.1 场地概况
        4.1.2 上位规划的衔接
        4.1.3 现状资源的评价
        4.1.4 风景资源的整理
    4.2 西山风景区现状自然地理要素评价
        4.2.1 总述
        4.2.2 相对高程分析
        4.2.3 坡度分析
        4.2.4 坡向分析
        4.2.5 起伏度分析
    4.3 西山风景区现状生态安全要素评价(生态系统支持服务)
        4.3.1 栖息地质量分析
        4.3.2 生境风险评估分析
        4.3.3 水体质量分析
    4.4 西山风景区现状社会文化要素评价(生态系统最终服务)
        4.4.1 碳储存和固持:气候调节
        4.4.2 无障碍的视野:景区质量提供
    4.5 西山风景区现状生态效益评价
        4.5.1 二级指标叠加分析
        4.5.2 一级指标叠加分析
        4.5.3 现状生态效益评价小结
第五章 西山风景区规划策略
    5.1 西山风景区规划概述
        5.1.1 景区性质和特色定位
        5.1.2 规划目标和重点内容
        5.1.3 规划范围
        5.1.4 规划分工
    5.2 空间布局规划
        5.2.1 总体布局策略
        5.2.2 景观功能分区
    5.3 景群景点规划
        5.3.1 现状景群景点
        5.3.2 规划景群景点
        5.3.3 交通组织
        5.3.4 游赏流线
    5.4 风景保护培育规划
        5.4.1 目标和原则
        5.4.2 植被景观规划
        5.4.3 资源分类保护
        5.4.4 划定核心景区范围
        5.4.5 资源分级保护
        5.4.6 规划前后栖息地质量评估对比
    5.5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5.5.1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5.5.2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总规)
        5.5.3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详细规划)
        5.5.4 规划前后生境风险评估对比
        5.5.5 规划前后碳储总量评估对比
    5.6 水系规划
        5.6.1 规划目标和原则
        5.6.2 规划策略
        5.6.3 规划前后水体质量评估对比
    5.7 西山风景区规划后的生态效益评价小结
        5.7.1 规划后的生态效益评价
        5.7.2 规划前后生态效益评估对比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深圳市梧桐山毛棉杜鹃生态景观林抚育技术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生态景观林的研究综述
        1.2.1 相关概念及内涵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风景林抚育研究现状
        1.2.3 不同因素对风景林美景度的影响
        1.2.4 生态景观林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研究对象及分布
    2.3 研究内容
        2.3.1 建立毛棉杜鹃生态景观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2.3.2 抚育指标的确定
    2.4 抚育试验设计
        2.4.1 间伐试验设计
        2.4.2 施肥试验设计
        2.4.3 关于修剪的试验设计
        2.4.4 关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试验设计
    2.5 研究方法
        2.5.1 档案查阅法
        2.5.2 层次分析法
        2.5.3 标准地调查法
        2.5.4 数据处理法
        2.5.5 分析比较法
    2.6 研究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毛棉杜鹃生态景观林景观评价体系的建立
    3.2 毛棉杜鹃重要值提高,群落地位上升
    3.3 上层乔木密度的确定
    3.4 毛棉杜鹃密度的确定
    3.5 确定修剪强度的控制指标
    3.6 确定施肥控制指标
    3.7 确定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控制指标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构建了景观评价体系,为指标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4.1.2 适宜的抚育措施有利于毛棉杜鹃的生长
        4.1.3 确定了密度、施肥、修剪、郁闭度等指标
    4.2 讨论
        4.2.1 密度控制的局限性
        4.2.2 施肥实验的不完整性
        4.2.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安徽太平湖湿地保护对湿地水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湿地的重要性
        1.1.1 湿地的概念及分布
        1.1.2 湿地的重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湿地研究
        1.2.3 湖泊湿地研究
        1.2.4 国内湿地保护区现状
        1.2.5 我国湿地面临的挑战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太平湖地区自然环境概况
    2.2 太平湖湿地保护项目概况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水质采样点分布及频次
    3.2 数据来源
    3.3 检测指标与方法
    3.4 数据处理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太平湖主湖区水质变化
        4.1.1 溶解氧
        4.1.2 氨氮
        4.1.3 总氮
        4.1.4 总磷
        4.1.5 五日生化需氧量
        4.1.6 高锰酸钾指数
        4.1.7 小结
    4.2 太平湖主湖区不同季节性水质变化
        4.2.1 溶解氧
        4.2.2 氨氮
        4.2.3 总氮
        4.2.4 总磷
        4.2.5 五日生化需氧量
        4.2.6 高锰酸钾指数
        4.2.7 小结
    4.3 太平湖不同入湖河流水质变化
        4.3.1 溶解氧
        4.3.2 高锰酸钾指数
        4.3.3 总氮
        4.3.4 总磷
        4.3.5 五日生化需氧量
        4.3.6 氨氮
        4.3.7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与讨论
        5.1.1 太平湖主湖区水质变化
        5.1.2 太平湖主湖区雨季和旱季水质变化
        5.1.3 太平湖入湖河流水质变化
    5.2 建议
        5.2.1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5.2.2 完善环境基础设施
        5.2.3 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5.2.4 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
        5.2.5 严格控制太平湖周边的地产开发
参考文献
致谢

(10)省级森林城镇建设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城镇建设基础条件分析
    1.1 自然社会概况
    1.2 森林资源状况
    1.3 建成区绿地现状
    1.4 林业生态建设
2 创建森林城镇实践
    2.1 经验做法
        2.1.1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2.1.2 规划引领,增绿提质
        2.1.3 统筹推进,生态优先
    2.2 创建成效
        2.2.1 森林生态网络进一步完善
        2.2.2 绿色富民产业蓬勃发展
        2.2.3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扎实推进
3 问题及原因
    3.1 围城森林生态功能质量和景观有待提高
    3.2 护绿任务繁重,增绿空间有限
    3.3 城镇绿地结构简单,景观单调,地域特色不明显
    3.4 村庄绿化养护管理不到位,村庄内部绿量不足
4 建议与对策
    4.3 生态与景观兼顾,提升城镇绿化品质

四、太平湖风景区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旅游视角下信阳市南湾湖风景区周边农户可持续生计提升策略研究[D]. 魏微.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2]石漠化区域森林康养模式研究[J]. 李甜江,王世超,巩合德,马建忠.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21(01)
  • [3]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研究 ——以徐州为例[D]. 胡庭浩.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4]黄山区自然保护地建设与发展刍议[J]. 吴义民. 安徽农学通报, 2020(19)
  • [5]京津冀森林游憩环带体系构建研究[D]. 罗莹.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6]江西省飞剑潭乡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研究[D]. 郝思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7]基于Invest模型方法的风景名胜区生态效益评价及规划研究 ——以太湖西山景区详细规划为例[D]. 王羽. 东南大学, 2019(06)
  • [8]深圳市梧桐山毛棉杜鹃生态景观林抚育技术指标的研究[D]. 时波.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9]安徽太平湖湿地保护对湿地水质影响的研究[D]. 陶涛. 广西大学, 2017(02)
  • [10]省级森林城镇建设实践与思考[J]. 何夏萍. 安徽林业科技, 2016(06)

标签:;  ;  ;  ;  ;  

太平湖风景区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规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