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速公路金山堑坡加固设计

京沪高速公路金山堑坡加固设计

一、京沪高速公路金山路堑边坡加固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蔡敏佩[1](2019)在《高速公路扩建“路改桥”边坡稳定性支护方案优化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汽车数量不断激增,尤其在发达地区车流量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使得既有高速公路在通行能力达不到要求的同时也阻碍了道路两侧城镇经济的发展和交流,因此迫切需要在原有高速公路扩宽改造的同时把既有路基改造成桥梁—“路改桥”。本文以京沪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临沂段)第6合同段“路改桥”工程项目为依托,针对工程中边坡稳定性问题进行研究,在不断交、小变形及快速施工的前提下,通过现场调研、数值模拟和优化设计等方法研究路基边坡开挖支护的可行性方案,这对实际的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路改桥”工程区域的实际情况,本文确定路基边坡的开挖方案为“留核心土法”,首先对“路改桥”工程的实施方案和施工过程进行介绍;其次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及对拉锚索支护结构的适用条件研究了对拉锚索与普通预应力锚索之间的区别;最后在不中断交通的情况下研究路基开挖后边坡稳定性必须要考虑车辆荷载作用,通过调查“路改桥”段周边车辆流量及车辆类型,确定以五轴货车为研究对象的车辆计算模型和数学模型,以此得出五轴货车在不同时速下的车辆荷载时程曲线。(2)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原有路基的计算模型,并且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得到路基边坡的弹性模量、粘聚力、内摩擦角等物理力学参数,并运用到后期的模拟计算中。原路基边坡在未施加车辆荷载和施加车辆荷载两种工况下进行初始应力计算后,对路基边坡进行分步开挖直到开挖到坑底标高处,在开挖的过程中得出边坡临空面的水平位移、坑底隆起位移、路面水平位移及路面竖向位移的变化规律,并对比两种工况下的位移变化规律得出车辆荷载在路基边坡开挖支护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3)在正交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对对拉锚索支护结构中的锚索预应力、锚索直径、锚索间距及钢板面层厚度四个因素进行四因素三水平优化设计,通过模拟九种试验方案得出路基边坡临空面水平位移、坑底隆起位移以及路面水平位移三个控制指标的大小,并使用极差值分析法对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四个控制因素进行排序,最后在路基边坡安全性的基础上结合工程经济因素,选择一种既安全又经济的路基边坡支护方案。(4)把优化后的支护方案运用到“路改桥”边坡工程支护中,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来验证支护方案的可行性,但是由于目前该工程还没有实际投入应用,本文的研究是为工程后期的应用提供充足的理论准备。

文军强[2](2019)在《高速公路改扩建既有层状岩质路堑高边坡二次开挖稳定性及支护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常碰到既有高边坡二次开挖,受边坡岩土体种类、工程及水文地质特征、开挖及支护方式、道路运营安全性等因素的影响,其稳定性及变形控制是极为特殊、复杂的岩土工程问题。本文结合京沪高速公路莱芜至临沂段改扩建工程一处顺层缓倾岩质高边坡二次开挖实体工程,采用现场锚杆拉拔试验和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高边坡二次开挖过程中的稳定性、变形及应力变化特征,提出了二次开挖面的支护设计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全长粘结性锚杆卸载后拉拔试验过程呈现“二次拉拔”现象,施加拉拔力至卸载回缩量恢复时达到锚杆的工作荷载,锚头变形超过注浆体变形极限后脱黏进入屈服-破坏阶段,二十年运营期内锚杆极限承载力损失在23.93%31.94%。(2)缓倾顺层边坡开挖后以水平向的受力变形为主,变形模式为后缘台阶形拉裂-顺层滑动和前缘弧形切层滑动的组合型破坏,每级边坡的开挖均使坡体稳定性降低,边坡支护后的稳定性提升约10%,锚杆支护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坡体的失稳趋势。(3)边坡在一次开挖过程中显着改变坡体原有应力状态,形成了台阶形的岩层拉裂-顺层滑移变形区,台阶形变形区以堆载的形式将重力荷载传递至坡面中下部岩层,使缓倾的岩层产生了弧形的切层变形区,边坡二次开挖扰动使两处变形区进一步发展,二次开挖引起的位移量不如一次开挖显着,但二次开挖松动区范围大于一次开挖。(4)锚杆、锚索的布设密度、长度、设置角度及预应力等设计参数与边坡稳定性正相关,均存在最佳设计值,超过该最佳设计值会降低锚杆、锚索的支护效应;(5)二次开挖面采用“锚索+锚杆”支护后,锚杆受力状态减弱;处于主动加固状态的锚索锚固段轴力分布呈曲线衰减形分布,在距锚头34m长度范围内衰减90%以上,锚尾处基本不受力;处于被动加固状态的锚索锚固段轴力呈凸形分布,轴力水平显着大于主动加固状态锚索。(6)以一次开挖坡面支护锚杆的实测工作荷载值作为坡体稳定性判断依据,当二次开挖面所测得锚杆、锚索的工作应力接近判断荷载时,坡体失稳预警。论文研究成果可为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类似边坡二次开挖的设计、施工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白海峰,刘奇[3](2018)在《三维强震下路堑高边坡预应力锚索加固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基于FLAC3D有限差分软件,通过建立路堑高边坡模型,分别从x,y,z三个方向对模型输入地震波,对该边坡进行动力响应分析,然后再对模型施加预应力锚索框架加固措施,通过前后的对比分析,以此来研究在三维强震作用下预应力锚索框架对路堑高边坡的加固情况。研究结论:(1)预应力锚索框架能够对三维强震作用下路堑高边坡的水平位移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2)三维强震下,预应力锚索框架对路堑高边坡的水平加速度和水平速度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效果,减小了水平加速度和水平速度的峰值;(3)通过对9度三维强震下有无预应力锚索框架前后响应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预应力锚索框架能够对强震下的路堑高边坡起到良好的加固效果;(4)本研究成果对边坡工程的抗震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博帆[4](2018)在《高速公路中风化页岩高边坡稳定数值模拟分析及防护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拥有最大规模交通土建工程的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公路、铁路路网、建筑、厂区、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施工也随之增多。近几年城市不断扩张,土地资源利用日益紧张,许多工程不得不选择山区和地形地势起伏较大的丘陵地区进行建设。山地和丘陵存在大量的边坡问题,对建设施工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出现的失稳问题也更加频繁,边坡失稳所形成的滑坡、塌方、泥石流等灾害的影响和危害愈加严重。一直以来边坡稳定都是岩土工程界的一个典型问题,由于其具有多发性、破坏性及土体参数不确定性等特点而广受工程师们关注。路堑边坡是否稳定关系着山区高等公路建设的顺利进行。本文根据张桑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中所面对的实际问题,系统阐述了FLAC3D数值分析原理,分析了该滑坡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等条件,并论述了滑坡变形破坏机理,应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天然边坡及其分阶段开挖后边坡的稳定性进行模拟,分析了复杂三维滑坡的位移场、应力场、塑性区等分布规律。根据滑坡典型剖面的应力、应变情况,评价了该滑坡的稳定状况,提出将开挖卸荷与支护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治理边坡,通过对各类支护方式的模拟,选择出合适的防护方案,以指导实践。对张桑高速公路LK6+550至LK7+200路段现场考察,将LK6+850处的路堑边坡选为本文数值模拟的对象,确定了六种不同的支护方案。通过对六种支护方案的数值模拟,重点研究边坡的应力、应变变化规律以及稳定性情况。结果表明,方案五边坡所得的安全系数最高为1.45,方案二边坡的X方向的最大位移值最小,方案五边坡X方向应力值最小,方案五边坡在开挖过程中的最大不平衡力最小以及方案五支护所需要的费用最少。综上,LK6+550至LK7+200路段的支护方案采用方案五,并且本文的研究思路可以供同类研究借鉴。

杨伟东[5](2017)在《陡倾角软岩顺向边坡开挖稳定性及加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顺层边坡是指斜坡倾斜方向与岩层倾向一致的边坡,在工程建设中经常遇到的边坡结构类型。岩层倾角小于或等于坡角的顺向边坡由于其易滑特性(特别是岩层倾角小于坡角),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从极限平衡理论来说,岩层倾角大于坡角的顺层边坡是稳定的,但是近年来一些此类高陡倾角顺层软岩边坡在开挖过程中存在失稳现象,因此本文依托重庆地区典型的高陡倾角顺层边坡开展研究,以揭示其变形机制及稳定性状态。本文以重庆西站站房南北循环道陡倾角软岩顺向高边坡作为研究背景,在现场调查和勘察资料分析基础上,结合变形监测,总结分析边坡的变形特征及破坏模式,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边坡在开挖及降雨条件下变形特征及稳定状态,提出边坡加固要点,同时对设计加固方案进行了校核和优化,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明确了边坡地质结构特征及其变形破坏特征。在对现开挖阶段边坡详细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原始勘察资料,确定了边坡不同区域岩土体岩性、岩体结构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结合赤平投影分析、边坡局部坍塌特征及对边坡监测资料的分析,阐述了边坡的破坏模式。(2)根据现阶段工程地质条件和开挖方案对6#边坡的三个典型剖面建立二维地质模型,对未加固情况下从原始地表至现阶段整个开挖过程进行模拟,从应力场、位移量两个方面评价了整个开挖过程中边坡稳定性,进而识别整个开挖过程中发生破坏的潜在滑动面,同时模拟分析了降雨对最终开挖边坡稳定性影响,为进一步的稳定性分析和加固后案设计提供依据。(3)结合边坡局部坍塌特征总结边坡加固要点,对设计加固方案进行模拟计算研究,在稳定系数在1.35、1.50两种情况下,从边坡位移量、锚杆(索)轴力及其屈服状态、桩及格构的弯矩值三个方面分析了边坡稳定性,并模拟分析降雨对加固后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校核设计加固方案。(4)在边坡变形及应力特征分析基础上,结合边坡破坏的现场调查成果,提出了各级分级边坡中下部为加固的关键部位,并对关键部分加固效果进行模拟分析,与设计方案进行对比,优化了设计方案。

刘淑芬[6](2015)在《基于LCA的京沪高速与京沪高铁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影响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30年来,中国高速公路快速发展,到2013年底,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0.4万公里,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交通运输设施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而发展的,在高速公路蓬勃发展的同时,高速铁路也进入了建设高潮。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高速铁路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作为大运量、高效率的交通运输工具,高速铁路很好地解决了中国多人口,人均资源不足的矛盾,然而作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两大骨干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工程量相当巨大。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对环境也会产生影响,在高铁行业发展的新环境下,尤其是国内“以桥代路”的高速铁路建设思想和仍然以效率较低、排放较高的煤电为主的电力生产结构,要以多视角的观点对高速铁路的影响进行分析。目前,我国对高速铁路的研究仅涉及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对其进行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研究较少。本文采用全生命周期的方法,以京沪高速铁路和京沪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运用eBalance软件进行建模及清单计算,总结生命周期视角下京沪高速铁路和京沪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特征,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基建阶段提出一些有利于环保的建议。本研究将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划分为桥梁、隧道、路基、轨道四个子系统,通过计算各子模型的建筑材料使用总量和建设设备运转时间,结合具有地域性特征的生产数据清单分别计算各部分建设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京沪高速公路建设分为路基路面结构建设和附属设施建设。eBalance计算结果表明: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造成的能源消耗为374503.0TJ,引起的碳排放为45493.4KtCO2e。京沪高速铁路的桥梁部分比例高达86%,其碳排放的比例占全线84.6%,能源消耗占全线83.14%。由于建设长度有别,轨道、路基、隧道三者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所占比例较小。采用单位里程基础设施建设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对比可以得出,建设单位里程的隧道所造成的能源消耗最大,引起的环境排放也最多,其次是桥梁建设。单位里程高铁与高速公路建设碳排放分别为34.52KtCO2e、3.38KtCO2e;能源消耗分别为284.14TJ、14.13TJ,京沪高速铁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的各项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值为京沪高速公路的10倍左右。高铁虽然在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较大,但其运营过程中对环境影响低于高速公路,且高铁运输客运量打,运输效率较高。另外,通过对清单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原材料的生产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的主要来源,其中水泥和钢材是影响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各种环境评价指标的显着要素,对于京沪高速公路建设来讲,石灰的生产对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贡献度最大,水泥对氮氧化合物排放具有最突出贡献。

吴智慧[7](2010)在《岩质高边坡开挖防护数值模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岩质高边坡的实际情况,通过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三维计算模型,分析研究段高边坡开挖过程中的稳定性,并对支护方案进行评价,优化加固方案。具体内容包括:(1)根据该段高边坡的地形、地质特征,建立了三维曲面边坡计算模型。(2)通过有限差分法和强度折减法,对开挖方案进行比选,并讨论了边坡开挖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和稳定性的变化情况。(3)运用软件模拟锚杆与框架梁的联合支护,对该联合支护方案的支护效果进行了评价。根据数值模拟分析的结果,对边坡支护方式进行优化,分析边坡在优化方案下的稳定性以及支护体系的受力情况。

陈德文[8](2008)在《锚固机理的模型试验研究及其颗粒流数值模拟》文中认为预应力锚固技术在岩土加固的各个领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目前,对于预应力锚固效应的理论和试验研究仍局限在连续介质力学和宏观试验的层面上,根本无法从本质上揭示锚固效应的细观机制。即使在大量的宏观试验中,由于受到试验条件的限制,也并不能全面地的分析和研究整个锚固段截面上的应力和变形规律。本文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和颗粒流(PFC2D)数值分析方法,从细观角度对锚固体系在静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场和位移场进行分析,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成果:(1)利用室内模型试验,通过预先埋设的自制应变测量元件测量锚杆体、注浆体、围岩等的应变,进而分析单根锚杆在静荷载作用下随预应力的不断增大沿杆体的轴力的分布规律以及各界面的剪应力变化规律。(2)利用数字照相变形量测无标点法,分析了锚杆体和杆体周围岩体位移场和剪应力场的分布状况。(3)利用颗粒流理论建立合理的计算机仿真模型,利用并开发PFC2D颗粒流数值分析软件,对锚固体系在静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规律、荷载—位移特性、破坏模式等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室内模型试验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认识预应力锚索的锚固机理和破坏模式。论文最后对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方向提出了建议。

鲁明威[9](2008)在《延吉至图们高速公路边坡落石柔性防护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在公路修建过程中出现的边坡及其防护问题越来越重要。公路边坡沿公路分布的范围广,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范围大,如果在防护的同时,能够注意保护环境和创造环境,采用适当的绿化防护方法来进行,则会使公路具有安全、舒适、美观、与环境相协调等特点,也将会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论文依托延吉至图们高速公路边坡防护工程,详细介绍了柔性支护系统的组成,并进行了柔性支护系统(主动防护系统和被动防护系统)的设计和施工,对延吉至图们高速公路沿线的边坡,按边坡分类提出了合理的加固措施,证明了这种新型支护形式的有效性、实用性及经济性。柔性防护系统对风化落石、危岩崩塌起到根本的防护治理作用,从而改善了行车环境;该系统施工便捷,安全方便,不受地貌地形约束,不破坏景观风貌,不影响正常的行车秩序且施工工期短。

韩一楠[10](2008)在《高速公路路体植物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精神文化层次的进一步提高,对出行的要求也不再仅仅是满足于空间的转移,而是希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行驶在舒适优美的道路环境中。因此,本文对高速公路路体植物景观进行了研究及设计,望为高速公路景观的发展建设提供理论上和直观上的借鉴和依据。本文在分析研究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将高速公路路体分为中央分隔带、路堑边坡、路侧绿化带三个单元,结合视觉、美学、色彩、生态等诸多方面理论来进行植物景观的研究设计。本文提出高速公路路体植物景观的功能应当是一种综合性功能,不仅仅是安全行车功能,还包含了美化绿化、护土固坡等多项内容。由此,本文重点分析了各单元植物景观的主要功能和景观类型及类型特点。通过对各单元植物景观功能和类型的研究,依据高速公路路体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要求,进而将高速公路路体各单元植物景观的各项功能系统进行区分设计,总结出各功能的系列设计要点:一是分隔带植物景观的功能设计,主要是间距式植树的防眩设计、防眩植株的高度设计,其中对较宽分隔带的植物防眩设计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分析,对视线诱导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同时还总结了植被选择条件,对实例做了简要的分析;二是对边坡植物功能的设计除护坡及美化设计外,主要分析了岩质边坡的新型生物技术的应用实例:三是路侧绿化功能设计,主要是视线诱导和美化设计,其中视线诱导设计有所创新,并对实例设计做了简要的分析。

二、京沪高速公路金山路堑边坡加固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京沪高速公路金山路堑边坡加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公路扩建“路改桥”边坡稳定性支护方案优化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路改桥”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2.1 “路改桥”工程介绍
    2.2 边坡破坏模式与变形分析
    2.3 路基边坡的支护形式
    2.4 路基边坡荷载
    2.5 本章小结
3 路基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
    3.1 模型和材料参数选取
    3.2 初始应力及开挖方案的确定
    3.3 边坡开挖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支护结构优化设计及因素分析
    4.1 正交模拟试验方案的设计
    4.2 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4.3 正交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4.4 支护结构经济优化
    4.5 本章小结
5 支护技术工程应用
    5.1 工程概况
    5.2 工程地质概况
    5.3 “路改桥”边坡施工方案
    5.4 位移监测方案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高速公路改扩建既有层状岩质路堑高边坡二次开挖稳定性及支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公路节理化岩质高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2 高边坡二次开挖稳定性控制及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1.2.3 锚杆工作荷载与极限承载力检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依托工程概况
    2.1 概述
    2.2 依托工程概况
        2.2.1 拟建路堑地形地貌
        2.2.2 地质构造及岩土体工程特性
        2.2.3 边坡形式
    2.3 边坡的施工方式
        2.3.1 截、排水系统
        2.3.2 清表
        2.3.3 测量放样
        2.3.4 路堑开挖
        2.3.5 施工原则
    2.4 层状构造岩质边坡破坏模式
    2.5 小结
第三章 岩质高边坡全长粘结性锚杆拉拔试验分析
    3.1 概述
    3.2 全长粘结性锚杆拉拔试验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验仪器及方法
        3.2.3 测点布置
    3.3 试验成果分析
        3.3.1 支护锚杆拉拔试验成果分析
        3.3.2 锚杆拉拔机理分析
        3.3.3 工作荷载和极限承载力分析
        3.3.4 典型剖面锚杆荷载分析
    3.4 锚杆工作荷载理论计算
        3.4.1 拉拔荷载下的弹性伸长
        3.4.2 理论极限承载力
        3.4.3 锚杆工作状态
    3.5 小结
第四章 层状岩质高边坡二次开挖稳定性数值模拟
    4.1 概述
    4.2 数值模型
        4.2.1 本构模型
        4.2.2 模型建立
    4.3 既有边坡一次开挖稳定性计算
        4.3.1 稳定性及变形分析
        4.3.2 支护效应分析
    4.4 既有边坡二次开挖数值模拟计算
        4.4.1 稳定性分析
        4.4.2 变形分析
        4.4.3 应力分析
        4.4.4 二次开挖过程中支护锚杆荷载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层状岩质高边坡二次开挖支护技术研究
    5.1 概述
    5.2 京沪高速岩质高边坡二次开挖支护设计工况
        5.2.1 锚杆支护设计工况
        5.2.2 锚杆+锚索支护设计工况
    5.3 结果分析
        5.3.1 锚杆布设密度的影响
        5.3.2 锚杆长度、角度的影响
        5.3.3 锚杆注浆体的影响
        5.3.4 锚杆+锚索排列方式的影响
        5.3.5 锚索长度、角度的影响
        5.3.6 锚索预应力的影响
    5.4 层状边坡二次开挖支护设计及预警建议
        5.4.1 二次开挖面支护设计建议
        5.4.2 二次开挖面支护监测预警建议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参与项目
致谢

(4)高速公路中风化页岩高边坡稳定数值模拟分析及防护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边坡地质灾害概述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岩石边坡稳定性研究的方法
        1.4.1 极限平衡法
        1.4.2 数值分析法
    1.5 我国在边坡加固工程中的研究史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7 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第2章 边坡稳定性及处治方法
    2.1 岩土体变形破坏机理
    2.2 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2.3 边坡的处治方法
        2.3.1 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
        2.3.2 改变坡体的几何形态
        2.3.3 设置抗滑建筑物
        2.3.4 改善滑动带土石性质
    2.4 结语
第3章 计算模型及边坡稳定性分析
    3.1 张桑高速公路项目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象、水文
        3.1.3 地形、地貌
        3.1.4 地质构造
        3.1.5 地层岩性
    3.2 FLAC原理简介
    3.3 FLAC的求解流程
    3.4 计算模型
        3.4.1 计算模型的建立
        3.4.2 边界条件
        3.4.3 本构模型及参数选取
    3.5 FLAC 3D法分析边坡稳定性
        3.5.1 未开挖状态下边坡分析
        3.5.2 第一阶段开挖的模拟分析
        3.5.3 第二阶段开挖的模拟分析
        3.5.4 第三阶段开挖的模拟分析
        3.5.5 第四阶段开挖的模拟分析
    3.6 设置监测点分析开挖过程中稳定性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路堑边坡防护方案研究及对比分析
    4.1 防护设计的原则和思路
        4.1.1 设计原则
        4.1.2 设计思路
    4.2 边坡的防护方案
        4.2.1 边坡支护设计参数和力学参数
        4.2.2 路堑边坡支护方案模型
    4.3 边坡稳定性
        4.3.1 边坡安全系数的求解与对比分析
        4.3.2 不平衡力变化对比分析
    4.4 边坡位移对比分析
    4.5 边坡应力对比分析
    4.6 支护方案的经济性对比分析
    4.7 支护方案的优化选择
    4.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陡倾角软岩顺向边坡开挖稳定性及加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顺层边坡破坏机制
        1.2.2 顺层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1.2.3 顺层边坡的治理措施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 依托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及节理特征
        2.2.4 水文地质条件
3 边坡破坏特征及变形监测分析
    3.1 边坡破坏特征
        3.1.1 深层风化型滑坡
        3.1.2 滑移-剪切型破坏
        3.1.3 滑移-弯曲-悬臂折断型溃屈破坏
        3.1.4 滑移-弯曲-折断型溃屈破坏
    3.2 变形监测分析
        3.2.1 表层监测
        3.2.2 深孔水平位移监测
    3.3 本章小结
4 开挖及降雨条件下边坡变形稳定性模拟分析
    4.1 动态强度折减法基本原理
        4.1.1 强度折减法计算原理
        4.1.2 基于动态强度折减法的边坡动态稳定性分析原理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4.2.1 计算剖面的选取
        4.2.2 水文地质模型概化
        4.2.3 参数选取
        4.2.4 边界条件及岩土本构
        4.2.5 降雨类型及计算工况
    4.3 开挖过程边坡稳定性演化规律分析
        4.3.1 应力分析
        4.3.2 位移量分析
        4.3.3 边坡稳定性分析
    4.4 降雨条件下边坡开挖稳定性分析
        4.4.1 渗流场分析
        4.4.2 边坡变形特征分析
        4.4.3 边坡稳定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边坡加固方案效果分析
    5.1 边坡加固的要点
    5.2 支护结构参数及支护工况
        5.2.1 锚杆及锚索参数
        5.2.2 格构梁及抗滑桩的参数
        5.2.3 加固方案
        5.2.4 计算工况
    5.3 天然工况下加固效果模拟分析
        5.3.1 位移分析
        5.3.2 锚杆(索)轴力及屈服状态分析
        5.3.3 格构及桩弯矩分析
        5.3.4 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效果评价
    5.4 降雨条件下加固效果模拟分析
        5.4.1 渗流场分析
        5.4.2 边坡变形特征分析
        5.4.3 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效果评价
    5.5 关键部位重点加固模拟分析
        5.5.1 加固方案
        5.5.2 位移分析
        5.5.3 锚杆(索)轴力及屈服状态分析
        5.5.4 格构及桩弯矩分析
        5.5.5 方案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今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基于LCA的京沪高速与京沪高铁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影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生命周期评价
        1.4.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基本框架
        1.4.2 LCA的局限性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京沪高速铁路与公路建设清单数据收集
    2.1 目标范围确定
    2.2 京沪高铁工程量清单
        2.2.1 桥梁部分
        2.2.2 隧道部分
        2.2.3 路基部分
        2.2.4 轨道部分
    2.3 京沪高速公路工程量清单
        2.3.1 路基路面结构工程量
        2.3.2 其他工程量
第三章 eBalance建模及计算
    3.1 原材料清单
    3.2 施工机械清单
    3.3 京沪高铁清单计算
        3.3.1 eBalance建模
        3.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3.4 京沪高速公路清单计算结果及分析
        3.4.1 eBalance建模
        3.4.2 计算结果
    3.5 京沪高铁与京沪高速公路LCIA比较
    3.6 铁路运营和公路运营过程的排放和能耗比较
第四章 LCA影响评价及改进措施
    4.1 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4.2 生态环境影响
    4.3 生命周期结果解释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岩质高边坡开挖防护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和研究
    1.4 边坡防护工程的研究和现状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与基本过程
第二章 边坡失稳、加固及拉格朗日差分法
    2.1 边坡失稳
    2.2 边坡加固
    2.3 拉格朗日差分法与强度折减法
第三章 边坡工程概况
    3.1 工程地质概况
    3.2 岩土特性
    3.3 工程地质评价
第四章 边坡模型建立及方案比选
    4.1 边坡模型
    4.2 边坡的原始应力分布与稳定性
    4.3 边坡开挖方案比选
第五章 边坡支护作用分析及其优化
    5.1 无支护作用边坡分级开挖的应力状态
    5.2 边坡支护方案及作用效果分析
    5.3 边坡支护优化
第六章 建模过程及程序导出
    6.1 三维曲面边坡模型的建立
    6.2 本构模型及计算参数设置
    6.3 边坡原始应力计算
    6.4 边坡开挖过程的模拟及安全系数的计算
    6.5 边坡支护措施的模拟分析
    6.6 边坡支护措施的优化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8)锚固机理的模型试验研究及其颗粒流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预应力锚固荷载传递机理研究
        1.2.2 锚固段粘结滑移特性研究
        1.2.3 预应力群锚锚固效果的研究进展
        1.2.4 锚固数值模拟的进展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课题研究目的
        1.3.2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颗粒流理论和数字照相变形量测技术简介
    2.1 颗粒流理论
        2.1.1 颗粒流方法产生的背景
        2.1.2 颗粒流方法的基本思想
        2.1.3 颗粒流方法的基本假设
        2.1.4 颗粒流方法的特点
        2.1.5 颗粒流的基本理论
        2.1.6 颗粒流方法的解题步骤
    2.2 数字照相变形量测技术
        2.2.1 数字照相变形量测技术的分类及其特点
        2.2.2 标点法
        2.2.3 无标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静荷载作用下锚固效应的模型试验研究
    3.1 模型试验
        3.1.1 模型试验的相似原理
        3.1.2 模型材料的选用及尺寸的确定
        3.1.3 量测元件的制作与埋设
    3.2 模型测试断面
        3.2.1 模型内部应变测量
        3.2.2 数字照相变形量测图像的获取
    3.3 锚固体内锚固段轴力变化规律分析
    3.4 内锚固段注浆体与围岩界面剪应力分布状态
    3.5 杆体与注浆体界面剪应力分布状态
    3.6 数字照相变形量测图像分析
        3.6.1 位移场的发展
        3.6.2 锚固体剪应变场发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锚固机理的颗粒流数值模拟
    4.1 数值模拟试验力学模型的建立
    4.2 数值模拟试验数据的获取方法
    4.3 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4.3.1 极限张拉荷载的确定
        4.3.2 锚杆体位移与张拉荷载关系分析
        4.3.3 颗粒位移与位移分析
        4.3.4 剪应力沿内锚固段长度的变化
        4.3.5 剪应力随距离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延吉至图们高速公路边坡落石柔性防护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柔性支护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边坡防护措施以及柔性支护理论
    2.1 边坡支护理论
    2.2 柔性支护理论
        2.2.1 SNS 主动防护系统
        2.2.2 SNS 被动防护系统
第三章 延吉至图们高速公路沿线边坡工程地质概况
    3.1 延吉至图们高速公路沿线总体地质条件
    3.2 重点防护路段的工程地质条件
第四章 延吉至图们高速公路防护工程研究
    4.1 总体方案
        4.1.1 高速公路边坡防护工程设计的总体要求
        4.1.2 产品材质总体要求
        4.1.3 施工总体方案
    4.2 柔性支护系统加固材料的力学性能实验
        4.2.1 钢丝绳力学性能实验
        4.2.2 水泥砂浆力学性能实验
        4.2.3 水泥物理力学实验
    4.3 技术方案
        4.3.1 柔性防护系统设计
        4.3.2 重点防护路段的防护设计
    4.4 柔性防护系统的施工工艺
        4.4.1 主动防护系统施工工艺
        4.4.2 被动防护系统的施工工艺
    4.5 系统的维护与保养
    4.6 总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10)高速公路路体植物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高速公路路体植物景观相关涵义及概念
        1.1.1 高速公路路体
        1.1.2 景观与景观设计
        1.1.3 高速公路路体植物景观
    1.2 高速公路景观发展的国内外概况
        1.2.1 高速公路景观发展国外概况
        1.2.2 高速公路景观发展国内概况
        1.2.3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路体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高速公路路体植物景观设计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2.1 视觉理论
    2.2 减噪理论
    2.3 色彩理论
    2.4 生态理论
    2.5 美学理论
3 高速公路路体各单元植物景观功能分析、分类及类型特点研究
    3.1 高速公路路体植物景观构成部分功能分析
        3.1.1 中央分隔带植物景观功能分析
        3.1.2 路堑边坡植物景观功能分析
        3.1.3 路侧绿化带植物景观功能分析
    3.2 各单元景观类型划分及特点研究
        3.2.1 中央分隔带类型、景观类型划分及类型特点研究
        3.2.2 路堑边坡防护类型划分及类型特点研究
        3.2.3 路侧绿化带植物景观类型划分及类型特点
4 高速公路路体各单元植物景观的设计研究
    4.1 高速公路路体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4.1.1 高速公路路体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
        4.1.2 高速公路路体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
    4.2 中央分隔带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4.2.1 防眩光设计
        4.2.2 视线诱导设计
        4.2.3 美化功能设计
        4.2.4 中央分隔带植被种植研究
        4.2.5 实例分析
    4.3 路堑边坡植物景观营建的研究
        4.3.1 护坡设计
        4.3.2 美化功能设计
        4.3.3 岩质边坡的生物防护技术实例分析—新型喷混植生技术
    4.4 路侧绿化带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4.4.1 防护功能设计
        4.4.2 视线诱导设计
        4.4.3 美化功能设计
        4.4.4 路侧绿化带树种选择要求
        4.4.5 实例分析—杭千高速公路两侧绿化治理
5 高速公路路体其它景观要素的设计
    5.1 高速公路路体路面的色彩景观设计
    5.2 高速公路路体安全设施的设计
        5.2.1 交通标志
        5.2.2 其他附属设施
    5.3 设计中其他要注意的事项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京沪高速公路金山路堑边坡加固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公路扩建“路改桥”边坡稳定性支护方案优化研究与应用[D]. 蔡敏佩.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2]高速公路改扩建既有层状岩质路堑高边坡二次开挖稳定性及支护技术研究[D]. 文军强. 长安大学, 2019(01)
  • [3]三维强震下路堑高边坡预应力锚索加固分析[J]. 白海峰,刘奇. 铁道工程学报, 2018(11)
  • [4]高速公路中风化页岩高边坡稳定数值模拟分析及防护设计[D]. 刘博帆. 湖南大学, 2018(01)
  • [5]陡倾角软岩顺向边坡开挖稳定性及加固研究[D]. 杨伟东. 重庆大学, 2017(06)
  • [6]基于LCA的京沪高速与京沪高铁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影响比较研究[D]. 刘淑芬. 东南大学, 2015(08)
  • [7]岩质高边坡开挖防护数值模拟分析[D]. 吴智慧.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5)
  • [8]锚固机理的模型试验研究及其颗粒流数值模拟[D]. 陈德文. 山东大学, 2008(01)
  • [9]延吉至图们高速公路边坡落石柔性防护应用研究[D]. 鲁明威. 吉林大学, 2008(10)
  • [10]高速公路路体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 韩一楠. 福建农林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京沪高速公路金山堑坡加固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