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

论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

一、浅论学校创新环境的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说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周晓慧[3](2018)在《现代行刑理念下的监狱分类浅论》文中研究说明所谓现代行刑理念就是当今时代对行刑的本质以及发展规律的整体认识,用以指导行刑的发展和进步,是行刑工作的航标。行刑理念的核心在于行刑目的,在历史上存在三个阶段,分别为报应主义、功利主义和综合主义。从行刑目的出发,发展出不同的行刑理论。当前世界主流的行刑理论大致有六种,分别为人道主义行刑论、人权主义行刑论、医疗模式行刑论、公平模式行刑论、修复性司法行刑论及治本安全观行刑论。其中,治本安全观行刑论是中国本土发展出的行刑理论,更为符合中国的实际,对于中国的行刑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现代行刑理念的核心观点为安全、矫正、公正、人权、科学、开放、效益及系统。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而监狱分类则是其基础工作。其价值体现在提高行刑科学化、增强监狱的安全系数并提高行刑效益。而当前国内的监狱分类体系较为简单,缺乏足够的科学性。主要体现为警戒程度分类不科学、行刑资源分配不合理、罪犯处遇环境过于单一、封闭的环境导致行刑社会化缺失、监狱类型设置缺乏系统性、功能性监狱类型设置不足。要了解监狱分类的作用,必须对古今中外的监狱分类历史进行研究。考察中国古代监狱分类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监狱分类是行刑理念的体现形式;监狱类型受到国家政权和统治集团意志的巨大影响;监狱分类经由了一个逐步科学化的进程;监狱的类型受不同时期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监狱分类的域外考察可以得出以下启示:以警戒程度为标准是国际主流的监狱分类模式;行刑的轻缓和开放是发展方向;监狱类型受到各国基本国情的影响。以现代行刑理念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参考古今中外监狱分类的经验,中国监狱分类的总体设想是构建高、中、低戒备等级监狱以增强行刑的安全性和科学性;建设功能型监狱以保障行刑公正和罪犯人权;通过行刑社会化以提高行刑矫正水平;发挥行刑整体功能以提高行刑效益。根据监狱分类的总体设想,监狱分类应有纵向和横向两个体系:纵向体系标准为监狱警戒等级;横向体系是监狱的功能性分类,各设置若干种类的监狱。在监狱设置基础上,构建动态机制,使得罪犯随着基本状况的变化而在不同监狱之间可以流转。为了监狱分类的作用发挥,监狱分类的保障机制尚需要进一步完善。这包括:完善罪犯分类的法律基础;增强罪犯分类的科学性;细化警务分工以促进警务技能提升;争取社会支持以实现行刑社会化,等等。

陈晓[4](2018)在《独立学院“双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江苏省某独立学院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后期,正在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迈进。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规模的扩张,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与精英教育时代相比,学历文凭贬值、社会认可度大幅下滑,独立学院的毕业生陷入无法理想就业的窘境。随着我国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高技能、知识型的应用型岗位逐渐增多,高校毕业生低迷的就业率与市场上巨大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缺口形成鲜明的反差。这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既凸显了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也为我国独立学院“双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本文主要由五大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点与研究不足。第二章是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分析,主要包含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双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等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等相关基础理论的介绍。第三章实证研究,首先介绍了我国独立学院发展概况,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剖析了我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现状以及不足,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着重对江苏省某独立学院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更为深入地了解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突出问题。第四章比较研究,通过对德国、美国、澳大利亚三个发达国家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以及成果、经验进行研究分析,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供借鉴之处。第五章培养模式构建,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探索。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基于我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独立学院“双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体包括明确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进人才培养过程、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以及通过国家层面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和独立学院内部健全教师人事制度来保障“双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胡友根[5](2017)在《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研究 ——以广西高校大学生为例》文中认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高宗旨。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既要重视自身内因的决定性因素,激发内源性发展动力;也要重视外因的重要影响,借助外源性发展动力促进自身的发展。作为教育者,认识和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发展服务,坚持以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外源性动力,引导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生,应认识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和肩负的历史责任,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激发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个人德、智、体、美、协调发展,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本研究基于笔者多年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感悟,观察和分析在校大学生的发展轨迹并关注部分学生毕业离校后的发展情况,总结认为学生群体可以做如下分为如下四类:第一类学生目标明确,发展动力十足,妥善应对压力,奋发向上并不断取得成绩的优秀学生。第二类学生有目标,发展动力不强,能承受一定压力,有较强可塑性、表现良好的学生。第三类学生目标模糊,发展动力弱,压力感较大,各方面表现一般的普通学生。第四类学生几乎没有目标,没有发展动力,压力很大,多门功课考试不及格,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有精神抑郁、分裂症状的问题学生,他们虽居最少数但却是极度需要关注的一类学生。本研究立足于学生工作实践,采取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心理测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发展压力进行探究,围绕着如何帮助大学生调适发展压力,提出大学生内源性动力培育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外源性动力培育对策进行论述。全文分为导论、正文、结束语等部分,其中正文分为五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是对选题的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现状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就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理论指导进行阐述。重点就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人与环境关系理论、精神动力理论、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理论及其指导意义进行阐述。第二章是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主要知识借鉴。分别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人本教育理论、齐克林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理论”、福勒的“信仰发展理论”进行阐述。第三章着重以广西高校为例,对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心理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广西高校在调适大学生发展压力方面的成因。第五章重点围绕大学生发展压力的调适对策进行论述。提出大学生发展压力调适对策的关键与重点在于发展动力的培育,即内源性动力的培育和外源性动力的发展。并具体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发挥主体能动性、情商与逆商培养等内源性动力培育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造绿色校园环境和文化、开拓学生视野、共享教育公平、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外源性动力方面提出对策。

编辑部[6](2008)在《2008年《沧桑》总目录》文中研究表明

周作明[7](1998)在《中国古代史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概述11建室简史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成立于1953年,至今已有45年的历史。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的有蒙达坦副教授(1953—1960)、任一鸣副教授(1960—1964)、覃延欢教授(1964—1978)、严沛教授(1978—1983)、何应忠教授(19...

刀贵娟[8](2021)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路径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因此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息息相关。基于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解决中国特色民族问题的关键策略,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手段,所以积极促进二者融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试图对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通路径研究。文中阐述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对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提高人们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的重要性;分析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内涵、关系及目标;再根据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整理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现状,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从提高思想认识、扩大融通范围、优化融通队伍、丰富融通内容、创新融通策略五个方面提出新时代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路径。

李昭君[9](2021)在《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路径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学生党员是党的队伍中有知识、有朝气、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是党员干部的储备库,党事业发展的后备军,是现代化社会主义中国建设的核心和中坚力量。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主要体现是思想觉悟高于普通群众、业务技能高于普通群众、服务奉献高于普通群众。先锋模范作用在新时代学生党员的要求是具有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和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虽然我国的高等学校的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在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基本管理制度、党支部建设、党建队伍发展等方面有了显着提高。但是在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方面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走访调研等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指出部分学生党员存在着深入群众不足、服务奉献不够、理想信念不坚定等现实问题。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有:政治理论学习主动性不强、思想认识深刻性不够、日常学习生活中自律意识不高、主动服务师生意识薄弱等党员自身因素;高校党员发展教育的不均衡、未能形成学生党员管理的长效促进机制,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有待加强等高校因素;西方思潮、信息爆炸、经济快速发展的负面影响等社会因素。高校要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发挥作用为目标,以服务学生党员成长成才,贴近学生党员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党员的主体性为原则,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健立健全党员联系帮扶平台,使党员与群众的密切关系得到增强;建立健全党员服务奉献机制,带头做好服务表率;要优化党员评价监督,加强党员教育考核管理。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对围绕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主题,对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做一个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分析,提出有效促进的科学机制,切实加强高校党的建设。

孟玉新[10](2021)在《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我党始终积极应对,从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逐步发展到将建设生态文明上升至“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上,我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战略和举措正在逐渐走向成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需要我们全体公民共同努力。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更需要具备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高校作为青年人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责任。而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构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常规化、系统化和长效化是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双一流”建设、推进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拓展大学生德育素质,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本研究以“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为研究主题,借助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者进行访谈的方式,获取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情况的数据,并通过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形成结论,为论文的撰写提供客观依据。本研究在分析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方法及思路、研究的创新点等内容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教育相关概念以及生态文明教育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厘定与阐发。并提出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的应然架构,以此为依据,结合调研数据,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部分高校已经开设多门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理论课程;部分高校能够充分开发课程资源以发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课程;部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第二,分析了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课程目标模糊不完整、课程内容碎片化且陈旧、课程实施方式传统单一、课程评价体系尚未形成等问题。探究其原因主要包括课程体系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课程体系建设缺乏顶层设计、课程体系建设缺乏保障条件、课程体系建设缺乏可资经验等。最后,本研究提出全面提升课程体系建设主体的重视程度、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夯实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条件、借鉴国外环境教育及课程体系建设经验等路径来推进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有助于推动高校完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实现高校生态教育系统化、规范化,进而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

二、浅论学校创新环境的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学校创新环境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3)现代行刑理念下的监狱分类浅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选题背景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关于行刑理念
        (二) 关于监狱分类
        (三) 小结
    四、研究方法和写作体例
第一章 现代行刑理念概述
    一、现代行刑理念词义指称
    二、行刑目的历史嬗变中的行刑理念
        (一) 报应主义
        (二) 功利主义
        (三) 综合主义
    三、当今世界主流行刑理论中的行刑理念
        (一) 人道主义行刑论
        (二) 人权主义行刑论
        (三) 医疗模式行刑论
        (四) 公平模式行刑论
        (五) 修复性司法行刑论
        (六) 治本安全观行刑论
    四、现代行刑理念的基本内涵
        (一) 安全
        (二) 矫正
        (三) 公正
        (四) 人权
        (五) 科学
        (六) 开放
        (七) 效益
        (八) 系统
第二章 现代行刑理念下我国监狱分类的检讨
    一、监狱与监狱分类
    二、监狱分类的价值
        (一) 监狱分类是行刑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二) 监狱分类可以有效增强监狱行刑的安全系数
        (三) 监狱分类有助于提高行刑效益
    三、我国现行监狱分类的历史和现状
        (一) 我国现行监狱分类的发展过程
        (二) 我国现行监狱的大体分类
    四、现代行刑理念下我国监狱分类的问题检视
        (一) 警戒程度分类不科学
        (二) 行刑资源分配不合理
        (三) 罪犯处遇环境过于单一
        (四) 环境过于封闭致使行刑社会化缺失
        (五) 监狱类型设置缺乏系统性
        (六) 功能性监狱设置不足
第三章 监狱分类的比较考察和借鉴
    一、监狱分类的中国古代史考察
        (一) 夏商周时期的监狱及其分类
        (二) 秦至清末时期的监狱及其分类
        (三) 清末监狱改革时期的监狱分类
        (四) 监狱分类中国古代史考察的启示
    二、监狱分类的域外考察
        (一) 英美法系制度下的监狱分类
        (二) 大陆法系制度下的监狱分类
        (三) 监狱分类域外考察的启示
第四章 现代行刑理念下监狱分类的构建
    一、现代行刑理念下监狱分类的总体设想
        (一) 构建高、中、低戒备等级监狱以增强行刑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二) 建设各类功能型监狱以保障行刑公正和罪犯人权
        (三) 注重行刑社会化以提高行刑矫正水平
        (四) 发挥行刑整体功能以提高行刑效益
    二、现代行刑理念下监狱分类的具体构建
        (一) 构建系列警戒等级监狱
        (二) 全面设置功能性监狱
    三、现代行刑理念下监狱分类的运行机制
        (一) 新收罪犯的分流
        (二) 罪犯在不同等级监狱之间的流转
        (三) 罪犯在同一监狱内的处遇应随情况不断变化
    四、现代行刑理念下监狱分类的保障机制
        (一) 健全罪犯分类的法律依据
        (二) 增强罪犯分类的科学性
        (三) 细化警务分工以促进警务技能提升
        (四) 争取社会支持以最大限度实现行刑效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独立学院“双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江苏省某独立学院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可能的不足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独立学院
        2.1.2 人才培养模式
        2.1.3 “双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2.2 人才培养的四要素
        2.2.1 人才培养目标
        2.2.2 人才培养过程
        2.2.3 人才培养评价
        2.2.4 人才培养制度
    2.3 理论基础
        2.3.1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2.3.2 人力资本论
        2.3.3 筛选假设理论
第3章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现状——基于江苏省某独立学院的调查
    3.1 我国独立学院发展概况
    3.2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现状与不足
    3.3 调查设计与实施
    3.4 调查结果分析
        3.4.1 人才培养目标
        3.4.2 人才培养过程
        3.4.3 人才培养评价
        3.4.4 人才培养制度
        3.4.5 调查小结
第4章 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借鉴
    4.1 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1.1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培养模式
        4.1.2 美国社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4.1.3 澳大利亚TAFE人才培养模式
    4.2 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借鉴
第5章 独立学院“双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5.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5.2 改进人才培养过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5.2.1 构建“双证融合”课程体系
        5.2.2 改革课堂教学环节
        5.2.3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5.3 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5.4 加强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确保“双证融合”培养模式实施
        5.4.1 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制度
        5.4.2 健全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5)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研究 ——以广西高校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 压力、大学生发展压力、压力应对
        (二) 动力、大学生发展动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五、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第1章 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理论指导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相关理论
        (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二) 科学发展观理论对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指导
        (三) 中国梦理论对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指导
第2章 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主要知识借鉴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人本教育理沦
    三、齐克林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理论”
    四、福勒的“信仰发展理论”
第3章 广西高校大学生发展压力实证分析
    一、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及研究假设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对象
        (三) 研究假设
    二、问卷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 问卷产生与研究方法
        (二) 问卷量表内容
        (三) 问卷赋值与解析
        (四) 访谈调查
        (五) 心理测查
        (六) 调研考察
        (七) 文献研究
    三、实证调查基本情况
        (一) 问卷调查情况
        (二) 座谈会与个别访谈情况
        (三) 大学生发展压力问题实证调查数据综合分析
        (四) 大学生发展压力问题与自变量的均值比较分析
        (五) 大学生发展压力问题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六) 结论与分析
    四、大学生发展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实证分析
        (一) 测查对象的总体情况
        (二) 测查工具及内容
        (三) 学生心理测查情况及数据分析
        (四) 结论分析与结果处理
第4章 广西高校在调适大学生发展压力方面的成效、不足和原因
    一、取得的成效
        (一) 立德树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 深化改革,教育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三) 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高校良好育人环境
        (五) 扩大交流融合,对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六) 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学生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 师资队伍结构、数量和质量有待优化
        (二) 教学资源及教学设施有待扩展
        (三) 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革
        (四) 学生工作的实效性有待加强
    三、原因分析
        (一) 师资队伍结构、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 教学资源及教学设施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 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 学生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5章 大学生发展压力调适的对策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一) 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
        (二)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二、树立正确的三观,发挥主体能动性,增强发展动力
        (一)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 提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三) 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三、培育情商逆商,提升抗挫能力
        (一) 情商逆商培育对大学生发展压力调适的意义
        (二) 情商逆商培育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意义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助推高素质人才培养
        (一) 加强师资建设,提升学生发展的外源力
        (二) 以优质师资为引领,助推优秀人才培养
    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指引,促进学生发展
        (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二) 协调学科专业建设,注重内涵和特色发展
        (三) 绿色发展,营造高校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
        (四) 开放办学,加强交流,开拓师生视野
        (五) 共享教育,完善资助,促进公平
    六、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教育,加强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一) 加强教育,抵制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
        (二) 抓好学生党建工作,发挥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学生压力问题调查问卷
附录二: 大学生发展压力与动力个案访谈提纲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
致谢

(8)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简要评价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和难点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重要性
    一、宏观层面: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一)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和建设边疆的需要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三)夯实民族平等、团结及反对民族分裂的需要
    二、中观层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
        (一)维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需要
        (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共同繁荣的需要
        (三)巩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需要
    三、微观层面:提高人们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培育少数民族干部奉献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需要
        (二)提高在校学生和普通群众知识水平和政治素养的需要
        (三)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需要
第二章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内涵、关系与目标分析
    一、二者的内涵分析
        (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内涵
    二、二者的关系辨析
        (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手段
        (三)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三、二者融通的目标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促进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三)深化“五个认同”理念
        (四)强化“三个离不开”意识
第三章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方案设计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二、取得的成效
        (一)对二者的融通有了基本认知
        (二)对二者的融通持认同态度
        (三)会积极与破坏二者融通的行为作斗争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路径思考
    一、提高认识,发挥教育的引领示范效应
        (一)提高教育者对二者融通重要性的认识
        (二)提高受教育者对二者融通重要性的认识
    二、扩大范围,保证教育对象的全面覆盖
        (一)在校学生是首要对象
        (二)领导干部是重点对象
        (三)普通群众是重要对象
    三、优化队伍,提升教育者的专业水平
        (一)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教育者的理论水平
        (二)开展学术交流,拓展教育者的专业视野
        (三)设立专业部门,提高教育队伍的专职程度
    四、丰富内容,构建完善的教育科学体系
        (一)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教育的科学体系
        (二)构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的科学体系
        (三)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教育的科学体系
    五、创新策略,挖掘喜闻乐见的融通渠道
        (一)利用校内资源,推动融通方法创新
        (二)利用校外资源,推动融通形式创新
        (三)利用网络资源,推动融通载体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内涵的研究
        (二)对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现状的研究
        (三)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原因的研究
        (四)对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路径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一章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理论概述
    一、新时代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基本概述
        (一)先锋模范的基本内涵
        (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新时代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先锋模范的论述
        (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党员先锋模范的论述
        (三)榜样教育的理论
    三、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水平
        (二)夯实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现状
    一、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现状的调查概况
        (一)调查样本
        (二)调查内容设计
        (三)调查结果
    二、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现状
        (一)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的特点
        (二)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取得的成效
        (三)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的原因
    一、学生党员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政治理论学习主动性不强
        (二)思想认识深刻性不够
        (三)日常学习生活中自律意识不高
        (四)主动服务师生意识薄弱
    二、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原因的影响
        (一)高校党员发展教育的不均衡
        (二)高校未能形成学生党员管理的长效促进机制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有待加强
    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西方思潮的不利影响
        (二)信息爆炸的负面影响
        (三)经济快速发展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新时代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路径探析
    一、加强学生党员教育培训
        (一)加强对党务工作者的教育培训
        (二)推动新媒体阵地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
        (三)注重学生党员在教育培训中的主体性
        (四)促进实践环节在教育培训中的融合
    二、建立健全学生党员联系帮扶平台
        (一)建立健全党员联系宿舍平台
        (二)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班级平台
        (三)建立健全老党员联系新党员平台
    三、建立健全学生党员服务奉献机制
        (一)建立志愿服务平台制度保障
        (二)不断深化服务奉献内涵和广度
    四、优化学生党员评价监督
        (一)优化党员发展考察机制
        (二)优化党员评优激励机制
        (三)优化党员监督考核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学术专着
    (二)学术期刊
    (三)学位论文
    (四)报纸及其他
附录 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问卷调查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生态文明教育
        2.1.2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2.1.3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
    2.2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2.2.2 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
        2.2.3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2.2.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2.5 课程体系建设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应然架构
    3.1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目标要素
        3.1.1 课程目标设置的依据
        3.1.2 课程目标设置的基本原则
        3.1.3 课程目标的确立
    3.2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内容要素
        3.2.1 生态文明认知教育
        3.2.2 生态文明观念教育
        3.2.3 生态文明行为实践教育
    3.3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实施要素
        3.3.1 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3.3.2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3.3.3 课程实施的方法选择
    3.4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评价要素
        3.4.1 课程评价原则
        3.4.2 课程评价主体
        3.4.3 课程评价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4.1 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
        4.1.1 部分高校已经开设多门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理论课程
        4.1.2 部分高校能够充分开发课程资源以发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课程
        4.1.3 部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
    4.2 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课程目标模糊不完整
        4.2.2 课程内容碎片化且陈旧
        4.2.3 课程实施方式传统单一
        4.2.4 课程评价体系尚未形成
    4.3 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4.3.2 课程体系建设缺乏顶层设计
        4.3.3 课程体系建设缺乏保障条件
        4.3.4 课程体系建设国内可资经验不足
    4.4 本章小结
5 推进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路径
    5.1 全面提升课程体系建设主体的重视程度
        5.1.1 宏观层面--突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主导力
        5.1.2 微观层面--发挥高校责任主体作用
    5.2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
        5.2.1 制定统一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标准
        5.2.2 整体规划生态文明教育课程
        5.2.3 开发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专用教材
    5.3 夯实课程体系建设保障条件
        5.3.1 建设与完善课程管理制度保障
        5.3.2 加强师资保障
        5.3.3 稳固资金保障
    5.4 借鉴国外环境教育及课程体系建设经验
        5.4.1 借鉴美国环境教育及课程体系建设经验
        5.4.2 借鉴日本环境教育及课程体系建设经验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四、浅论学校创新环境的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现代行刑理念下的监狱分类浅论[D]. 周晓慧. 苏州大学, 2018(04)
  • [4]独立学院“双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江苏省某独立学院的调查[D]. 陈晓.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5]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研究 ——以广西高校大学生为例[D]. 胡友根.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5)
  • [6]2008年《沧桑》总目录[J]. 编辑部. 沧桑, 2008(06)
  • [7]中国古代史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 周作明.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S1)
  • [8]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路径研究[D]. 刀贵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路径研究[D]. 李昭君. 兰州大学, 2021(12)
  • [10]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D]. 孟玉新.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标签:;  ;  ;  ;  

论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