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起飞及其对内地的启示

香港经济起飞及其对内地的启示

一、香港经济腾飞及其对内地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苏乘乘[1](2021)在《内地高校香港学生文化认同问题研究》文中指出

戴了[2](2018)在《香港金融中心影响力分析 ——基于经济促进和金融辐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具有优质的金融基础设施和国际化的市场,但其经济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尤其在九七亚洲金融危机后愈加明显。文章旨在分析香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对经济促进的影响,并对目前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香港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内地的政治、经济历来息息相关。香港从贸易港起家,包括金融在内的服务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后由于地缘政治原因发展了轻工业,但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制造业向外转移,再次成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小型经济体。目前,香港在国际金融中心的排名中有着稳定的位置。金融中心对于经济促进的影响既包括对内自身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包括对外整个区域乃至国家的金融辐射作用,单纯地分析内部影响或者外部影响,皆难以全面地对其进行分析评估。有鉴于此,本文在分析中遵循了较为全面的思路:内部影响方面,通过产业耦合度以及产业对经济影响的路径,分析香港金融产业的高度集聚对于其经济的影响;外部影响方面,分析了金融辐射对于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切合以上分析思路,针对内部影响的分析主要围绕制造业和金融业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协调关系。当金融业和制造业耦合度高,资源能够达到高效配置,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相反,资源禀赋较低的配置则会降低经济的增长率乃至抑制经济的增长。分析香港金融产业和制造业的耦合关系,发现香港经济在80年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金融产业和制造业的高度耦合度,而伴随着内地的改革开放和资本缺口扩大,香港金融产业在九十年代高速发展。同时,香港制造业在高端化进程中受到内地低廉成本的冲击使得制造业迁移至内地,此消彼涨中金融产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开始失衡。伴随着几次金融危机的冲击,香港经济增速相较于内地放缓,没能很好地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在外部影响的分析方面,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通过金融辐射刺激内地经济增长,并通过金融辐射形成的关联以及进行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以下简称OFDI)等手段补足内地资金短板。但是,伴随着我国国家性金融中心的崛起,当下香港的金融辐射能力明显受到影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家有不同的需求都表明,香港作为金融中心作用的转变不是偶然的。伴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香港迎来了新的机遇。在空心化的产业结构下,香港应更好地服务内地经济。虽然从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金融业务的开展中,香港均在做出深度合作的努力。然而,香港与内地经济却存在脱钩的问题。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中,在“一带一路”倡议、《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CEPA)、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外合作机制下,香港仍应探索加强服务内地经济的途径。

王正月[3](2018)在《港澳台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及其对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文中认为中共十九大指出:过去五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同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这些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就业是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学生的命运和前途、家庭的安定与幸福,而且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同时也关系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而,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也就得以凸显。进入新世纪以来,港澳台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在历经时代变迁和社会更替中逐渐形成自身特色,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由于港澳台地区与内地文化的重要联系,因此,深入探究港澳台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可以为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启发。本文的结构安排分为以下四章:第一章,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相关概念的界定,为进一步夯实和完善论文的写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以港澳台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历史沿革为起点,梳理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在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第三章,以理论和实践为划分维度,揭示了港澳台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间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进而进一步厘清了其对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思路。第四章,分别从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和原则四个方面出发,重点阐述了港澳台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对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肖丹[4](2018)在《晚清香港保良局和新加坡保良局研究 ——以妇孺救助为基础》文中研究指明晚清时期,在香港社会和新加坡华人社会,由于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妇女“奇货可居”。拐匪将从中国诱拐或绑架而来的妇女运至香港和新加坡等海峡殖民地贩卖,或贩为娼妓,或贩为婢女,给妇女造成了严重侵害。香港是人口贩卖的集散地,中国沿海地区和香港乃至新加坡的人口拐卖现象愈演愈烈。有鉴于此,香港于1878年成立保良局,以“保赤安良”为宗旨,集资悬赏,侦查拐案,救助妇孺。很快,香港的保良业务扩展到新加坡。新加坡保良局在清驻新加坡领事的倡议下于1885年创立,并积极协助华民护卫司署开展打击发生在香港和新加坡的拐卖妇孺的活动。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警力不足,拐风盛行,妇孺无助,因此香港和新加坡的保良局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保良局打击拐风、营救受害妇孺,甚至是为妇女婚配,发挥了救助两地被拐华侨华人妇孺的作用。从两地保良局的对比研究中,可以看到保良局一类妇孺救助慈善机构对近代香港社会和新加坡华人社会的贡献,它们在解救被拐华侨华人妇女的同时,也为华人社会提供了适婚女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社会性别比严重失衡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关于打拐和救助的历史启示。

季祖强[5](2018)在《香港自由港建设的主要特征、动力机制及镜鉴启示》文中研究说明自由港作为全球供应链中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汇集中转的重要节点,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香港自由港政策全方位开放,大大超出传统自贸区功能范围;自由港空间覆盖"全域",促进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自由港功能多元化综合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香港自由港发展存在三大支柱性政策制度,即自由的经济政策、便捷的商贸措施和简便的税收制度。借鉴香港自由港发展经验,我们应服务国家战略,发挥自身优势,明确发展模式;发挥市场作用,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改革创新;加强制度设计,完善配套措施,搭建服务平台。

李晨静[6](2018)在《高密度背景下的香港市区重建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国际城市的发展普遍面临土地资源紧缺的形势,各国逐渐将解决城市建设发展局限的目光转向了城市更新。香港是世界上以高密度闻名的大都市,在山多地少、人口众多等客观因素,以及土地制度、经济环境等主观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高密度的发展环境。在高密度的影响下,香港城市旧区呈现出发展潜力不足、业权构成复杂和集中快速老化的特点。由此引发了市场自发更新动力不足,市区重建速率缓慢的两大挑战。经过几十年的探索,香港形成了一套能够较好适应高密度环境的市区重建机制,可以提供一定启发性的经验和值得注意的教训。本论文主要采用了数据与文献检索、专业机构与人士访谈、实地案例调研的研究方法,对香港当前高密度背景下的市区重建机制的本质内容和实施成效进行了总结。文章基础研究部分着重梳理香港高密度环境产生的根源和城市旧区的突出特征,分析高密度引发的市区重建的主要挑战,并总结出市区重建机制演进带来的主要变化。主体研究部分的逻辑围绕机制的内涵展开,探究机制各部分如何应对高密度带来的更新挑战,分为三个层次:探究市区重建的组织构成、其运行原理中的实施措施和保障制度。组织构成是香港市区重建机制的基本框架。将从市区重建涉及到的政府、法定机构、民众和发展商这四个参与主体的基本诉求入手,分析各参与主体扮演的角色,进而总结出重建发展、楼宇复修和保育活化三种主要更新方法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流程。实施措施是市区重建中各参与主体实现互动的依据。将分别梳理和探究三种更新方式在各运行环节中涉及到的具体实施措施,并结合相关访谈和实践案例来评析香港市区重建的实施情况,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得到一定的启发。保障制度是市区重建过程中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香港市区重建的保障层面包括法律保障、规划管理和资金供给。将梳理三个层面如何发挥保障作用,并进一步探究资金、法律和规划保障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而为内地城市更新提供一定参考。在高密度背景的影响下,香港市区重建机制建立的关键点在于激发旧区发展潜力和提升旧区更新速率。由此,香港形成了强化政府主导地位,三种更新方式有效配合的市区重建运行基础。在此基础上各参与主体通过明确具体的实施措施参与到市区重建的各环节流程上,并通过法律、规划和资金的保障配合,应对高密度旧区引发的更新挑战,实现市区重建较为高效的运行。

陈小辛[7](2017)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演变与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及其国际地位的探讨,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其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等多个维度,重点分析论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由此延伸探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演变趋势。本文核心观点认为,通过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促使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将从单一的美元国际金融中心演化为美元与人民币并存的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转型提升的路径选择。其中的关键是促成商品和货币的良性循环,体现在资源要素在人民币金融生态圈和美元金融生态圈的自由流动上,从而充分发挥香港的人民币和美元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优势。为此,香港应明确提升国际金融服务质量的发展策略。全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近年来,受到美元地位削弱和国际贸易恶化的双重影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也面临着转型的抉择。但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加上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当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获得了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在文献综述方面,围绕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研究愈发的重要,并且随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演变衍生出一系列值得深度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对于加深认识我国金融中心的发展条件、发展格局及发展趋势,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可持续发展面对的问题,加快推进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促进我国更快及更有效率地发展成为金融强国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及决策参考价值。第二部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通过梳理上世纪香港主要支柱产业的历史演进过程,不难发现,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一,香港长期贯彻最低限度干预市场的治理原则。第二,香港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产业演进过程为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实体经济基础和金融基础。第三,法制建设和监管完善为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特色,就非正式制度而言,香港社会文化的包容性使得香港多元化文化高度融合特征非常明显,也造就了香港成为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国际性大都市,进而决定了香港经济的高度外向性,奠定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与此同时,香港的法治精神深入人心,香港将法治观念、法治秩序、法治环境、法制管理贯彻到香港市民和法人的思想和行为当中,使法治精神成为香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香港建立起以货币局制度为核心建立起现代金融体系。联系汇率制度在弱化央行职能的同时,促进了国际资本在香港自由流动,加快了香港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提升了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第三部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探讨。香港当前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位于世界前三,仅次于伦敦和纽约。但是,香港不具备取代伦敦、纽约成为更强大的美元国际金融中心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香港作为美元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受到来自其它国际金融中心和内地金融中心的挑战。然而,内地为香港转型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供了历史机遇。就沪港金融中心关系而言,香港与上海优势互补,呈现错位发展的趋势,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并行不悖。就粤港金融中心关系而言,随着金融合作的深化,两地金融产业的梯度发展模式将演化为双轮驱动模式。随着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关系的不断升华,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将积极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促使香港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地位不断巩固。因此,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香港必须充分善用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区位优势的排他性,促进实体产业的国际化、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人力资源的国际化,才能进一步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可以预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路径将从单一的美元国际金融中心演变为美元与人民币并存的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美元国际金融中心的瓶颈将通过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来弥补。进一步,建设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必须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第四部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随着香港人民币支付结算体系的逐步完善,香港逐渐发展起多元化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从最初的有限的个人人民币业务拓展到债券、股票、货币、证券和基金等业务,并由此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根据业务种类的不同,可以将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大致划分为借贷市场、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其它金融产品市场等多种不同类型的金融市场。2010年以后,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资金和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资金交易量明显增长,形成了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在构筑离岸人民币资金池的同时,香港也加快了离岸人民币利率及汇率形成机制的建设。目前,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是,离岸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受到国际资本的影响愈发明显。但是,大量离岸人民币被用于套利与套汇等投机活动当中,导致离岸人民币利率与汇率的投机性和波动性都很强。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量离岸人民币在虚拟经济领域“空转”所致,离岸人民币对境内外实体经济的支持严重不足。因此,下一阶段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重点应该放在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上。总之,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离岸人民币资金的集聚和周转,创新离岸人民币金融交易产品,优化离岸人民币资源的配置,完善离岸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确立香港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的地位。第五部分,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影响。全面发挥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积极作用,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竞争力,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产生深远影响。首先,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能够促进人民币发挥其国际流通货币、国际支付货币、国际储备货币、国际投资货币的职能和功能。其次,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能够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一是有助于基础设施项目顺利融通资金,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香港天然深水良港的地理优势,发挥国际航运中心和亚洲干散货、集装箱运输枢纽的区位优势,发挥海陆空立体化多式联运的交通运输优势。二是有利于企业开展其运营、融资、投资活动。三是有助于推动持续的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使香港金融产业和金融资本深度国际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从而客观上提升了金融产业人力资源的国际化水平。最后,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能够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作用关键在于促成商品和货币的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不仅体现在以商品和货币为表征的资源在人民币金融生态圈内的有效流动上,而且体现在资源在圈内的有效集聚上,同时还体现在资源在人民币金融生态圈和美元金融生态圈的自由流动上,从而充分发挥香港的人民币和美元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优势。因此,资源集聚和循环以及资源的圈内和圈际流动是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才是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根本所在。第六部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风险与挑战。首先,香港在中国经济格局中的重要角色有被弱化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贸易中转角色淡化。第二,资本中介角色淡化。第三,产业对接角色淡化。第四,交通枢纽角色淡化。第五,政治沟通角色淡化。其次,香港套利套汇等投机活动盛行带来的潜在风险。离岸人民币存在一种单向做空机制,导致香港成为套利套汇投机的离岸金融中心。最后,香港可能面临大规模国际资金转移的挑战。以日本离岸金融中心为例,日本离岸中心已成为再贷款的通道和国际避税的工具,对日元国际化进程没有起到积极作用。有鉴于此,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既要防范大规模跨境资金流动,也要防范金融体系漏洞。第七部分,促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升的路径选择。通过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SWOT总结分析,笔者重申了若干观点。第一,香港不具备取代伦敦、纽约成为更强大的美元国际金融中心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第二,美元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瓶颈可通过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空间来弥补。第三,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促使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路径将从单一的美元国际金融中心演化为美元与人民币并存的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第四,发展复合型国际金融中心,关键在于促成商品和货币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可以分为两个重点发展方向。一是继续巩固香港在美元金融生态圈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二是积极打造香港在人民币金融生态圈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而奠定这一地位,笔者认为,需要确立香港的人民币商品流通中心地位、人民币金融交易中心地位、人民币金融信息中心地位。在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未来的发展策略上,应该重点提供以下服务,包括为内地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服务、为内地企业境外贷款融资服务、为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募资服务、为内地机构境外发债融资服务、为内地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服务、为境外企业境内直接投资服务、为境外机构境内间接投资服务,等等。

胡水玉[8](2017)在《近代香港东华医院内地慈善活动研究(1870-1949)》文中认为香港开埠之初,在港英政府以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为主的管治政策之下,华人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医疗、卫生等福利毫无保障。随着华人经济实力的增强,建立一个惠及全港华人的慈善福利机构成为华人社会的迫切要求。1869年“义祠丑闻”的披露,迫使港英政府调整统治政策,在华商的努力推动下,东华医院应运而生。东华医院成立后,规模不断扩大,除为居港华人提供各类慈善服务外,其善行义举更惠及内地民众。东华医院的内地慈善活动大致可分为赈济内地灾民、救助滞港难民和襄助华人归葬三大类。晚清民国时期,东华医院不仅积极参与内地各种天灾人祸的赈济活动,救助流落香港的内地难民,还转运来自海外各地的先侨遗骸,帮助客死异乡的华侨归葬原籍,圆其“落叶归根”之愿。东华医院内地慈善活动的经费,除由董事局总理自行筹募捐款外,还有不少来自港英政府、外埠地方政府及其他华人社会团体的拨助,这些都为东华医院内地慈善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在具体活动过程中,其不断完善的组织管理与运作,亦保障了慈善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在内地慈善活动中,东华医院基于跨区域慈善活动的需要,并通过总理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与内地政府部门、慈善机构及地方组织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这些联系相互交织,逐渐构成了其在内地的社会网络,从而使东华医院的慈善网络得以进一步扩大。东华医院的内地慈善活动范围广泛,形式多样,虽深受香港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难免存在些许不足,但长期以来,确为中国内地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减轻了内地人民的痛苦,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内地社会政治状况。同时,作为香港华人社区的代表机构,东华医院在加强香港华人与内地的联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近代东华医院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当前慈善事业的发展转型具有重要启示,而其在开展慈善活动的过程中,与内地政府、社会团体等紧密联系,对当今大陆与港台地区慈善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朱益慧[9](2017)在《书院制通识教育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通识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随着通识教育实践的深入开展,已经形成了核心课程、通选课、大类教学、名着选读、书院制这五种通识教育模式。本文选择了其中的书院制通识教育模式进行详细分析,解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书院制通识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内地一些高校在传承中国传统书院精神和借鉴国外知名大学的住宿学院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书院是一个营造小型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宿舍区,使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之间相互交往、集体合作。书院中实行了导师制,师生之间平等交流,旨在促进学生共同发展。并且,在书院中还配备了图书室、健身房等文体设施,还通过书院课程、课外活动等方式对学生实行全人教育。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英美住宿学院制,中国古代书院和港台地区的书院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对内地书院制通识教育模式进行了梳理和归纳,针对当前书院制通识教育模式中存在的教师队伍数量与质量并存、书院部门之间分工不明、书院管理过于死板、考核和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书院的导师制,实现书院的自主管理,探索书院管理模式多样化,建立科学合理的书院评价体系是现阶段势在必行的书院制通识教育模式改进策略。书院制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通识教育模式,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陶冶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有着重大影响。书院制通识教育模式的顺利开展能有效提升校的通识教育实施水平,进而有利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郝一[10](2017)在《中国特色财产申报审计制度立法草案研究》文中认为1766年,瑞典开始探索财产申报制度。世界各国也纷纷建立起具有本国特色的财产申报制度,多个国家都对财产申报制度进行了立法。美国、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的实践也表明了财产申报具有预防腐败的作用。立足于我国的政治生态环境,我国也展开了财产申报试点建设探索。在试点建设的热情过后,试点地区建设陷入了停滞。多数试点财产申报制度并没有发挥治理腐败的应有效力。究其原因,我国的官员财产申报在制度体系设计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我国虽然自2013年开始对财产申报内容进行抽查与核实,但仍没有建立起系统完善的财产申报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在缺少审计核实环节、缺少法律约束的情况下,财产申报难免会“流于形式”。如何建设更加完善的财产申报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反腐败建设工作。在文献研究基础与试点地区调研后,解析出中国特色财产申报审计制度影响因素,利用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获取初始数据。采用SPSS 20.0对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与对应分析后,在17项因素基础上,从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解析出政府推动因子,制度担忧因子,制度设计与立法因子、财产申报广度因子、现阶段规章制度推动因子,共计5个因子,为财产申报审计制度建立提供依据。同时,本研究还从公职人员职位级别与特色因素建设对应分析入手,探讨了被调查者职位高低与其对中国特色财产申报审计制度影响因素的满意程度,为财产申报审计制度立法路径与推行策略提供支撑。基于因子分析与对应分析结果,笔者认为我国需要进一步扩大申报主体范围、细化申报内容、健全申报受理机构等。监督环节中,需要增设更加完善全面的财产申报审计制度,落实监督,并增强惩处力度,加大财产申报审计制度约束力。以上述研究为基础,拟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产申报审计制度条例(草案)》。同时,笔者认为财产申报审计制度的推进可以实行存量消化减少阻力的渐进式改革策略,减少推行阻力。

二、香港经济腾飞及其对内地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港经济腾飞及其对内地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2)香港金融中心影响力分析 ——基于经济促进和金融辐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
    2.1.2 金融中心评判标准
    2.1.3 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
    2.1.4 金融外溢的理论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金融中心成长的理论
    2.2.2 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
    2.2.3 金融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
    2.2.4 金融发展和金融辐射效应的理论 第3章 金融中心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
3.1 金融中心发展
    3.1.1 金融中心形成及发展
    3.1.2 金融聚集和金融辐射的关系
    3.1.3 金融发展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
3.2 金融中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3.2.1 金融中心发展与经济的关系
    3.2.2 金融与产业“耦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
    3.2.3 金融体系对产业水平、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 第4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对其经济的影响
4.1 香港及其他各大金融中心演变路径
    4.1.1 香港
    4.1.2 其他各大金融中心
    4.1.3 各大金融中心发展路径比较的启示
4.2 香港金融体系与产业协调度的影响
    4.2.1 模型设计
    4.2.2 实证分析
    4.2.3 金融体系与产业协调度的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
4.3 香港体系结构对产业水平、经济增长的影响
    4.3.1 模型设计
    4.3.2 实证分析
    4.3.3 体系结构对产业水平、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 第5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对内地经济增长的影响
5.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对内地金融辐射效应的分析框架
    5.1.1 香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内地经济的影响机制
    5.1.2 香港通过金融辐射对内地经济的影响机制
    5.1.3 香港金融辐射效应的影响因素
5.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对内地金融辐射效应测算
    5.2.1 模型设计
    5.2.2 测算分析
    5.2.3 金融中心的金融辐射效应测算
5.3 香港对外直接投资、金融辐射效应对内地经济增长的影响
    5.3.1 模型设计
    5.3.2 香港对外直接投资、金融辐射效应对内地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5.3.3 国家性金融中心崛起影响的分析
    5.3.4 结论及启示 第6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政策建议
6.1 香港金融中心面临的挑战
    6.1.1 香港转口贸易职能弱化
    6.1.2 资本中介角色的弱化
    6.1.3 面对我国内地经济崛起被边缘化
6.2 香港金融中心的机遇
    6.2.1 服务人民币国际化,构建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
    6.2.2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一带一路”国家金融服务广度
    6.2.3 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利用金融科技优势促进区域协同创新
6.3 香港金融中心发展建议
    6.3.1 利用政策过渡区域,构建新型互补关系
    6.3.2 重新定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扮演新角色
    6.3.3 特区政府主动作为,加强与内地的合作机制创新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拓展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港澳台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及其对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一、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概念的研究
        二、港澳台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研究
        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的研究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一章 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概述
    第一节 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相关概念
        一、职业
        二、生涯
        三、职业生涯发展教育
    第二节 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特点
        一、独特性
        二、实践性
        三、全面性
    第三节 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
        三、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第二章 港澳台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
    第一节 香港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概况
        一、香港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历史沿革
        二、香港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历史环境
    第二节 澳门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概况
        一、20世纪70年代的萌芽期
        二、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突破与发展
    第三节 台湾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概况
        一、起步形成阶段
        二、创新升级阶段
        三、稳定发展阶段
第三章 港澳台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比较
    第一节 港澳台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个性特点
        一、理论特点
        二、实践特点
    第二节 港澳台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共性特点
        一、理论共性
        二、实践共性
第四章 港澳台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对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第一节 对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启示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完善“全人教育”的育人理念
    第二节 对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启示
        一、以社会需要为重要价值导向
        二、注重社会需要与个体需求的统一
    第三节 对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启示
        一、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二、重视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互鉴
    第四节 对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启示
        一、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二、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晚清香港保良局和新加坡保良局研究 ——以妇孺救助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香港保良局
    第一节 香港保良局的创立缘起
    第二节 香港保良局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香港保良局的经费来源和使用
    第四节 香港保良局的业务运作和成就
第二章 新加坡保良局的妇孺救助
    第一节 近代新加坡华人社会
    第二节 新加坡保良局的创立及其组织机构
    第三节 新加坡保良局的经费来源与管理
    第四节 新加坡保良事业的运作与成就
第三章 新加坡与香港两地保良局的联系
    第一节 两地保良局在救援活动上的链接
    第二节 两地保良局的制度借鉴
    第三节 两地保良局的若干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后记

(5)香港自由港建设的主要特征、动力机制及镜鉴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研究述评
二、香港自由港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 自由港政策全方位开放, 大大超出传统自贸区功能范围
    (二) 自由港空间覆盖“全域”, 促进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三) 自由港功能多元化综合化发展,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香港自由港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 自由的经济政策
        1. 实施自由的企业经营制度。
        2. 实施自由的贸易制度。
        3. 实施自由的金融制度。
    (二) 便捷的商贸措施
        1. 实施诸多便利商贸计划。
        2. 采用多个电子货物清关平台, 提高清关效率。
    (三) 简便的税收制度
        1. 税制简单。
        2. 税率较低。
四、香港经验给予内地自由港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一) 服务国家战略, 突出本地特色, 明确发展模式
        1. 服务国家战略, 明确发展目标。
        2. 立足区位优势, 突出本地特色。
    (二) 发挥市场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 推动改革创新
        1. 从“政策推动”迈向“法治引领”。
        2. 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
    (三) 加强制度设计, 完善配套措施, 搭建服务平台
        1. 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2. 探索创新相应税收政策。
        3. 构筑完善人才培育机制。

(6)高密度背景下的香港市区重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热点和难点
        1.2.2 香港形成了适应高密度环境的市区重建机制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
        1.4.1 香港市区重建
        1.4.2 市区重建机制
        1.4.3 研究范围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国外城市更新的相关研究
        1.5.2 内地对香港市区重建的相关研究
        1.5.3 香港对本地市区重建的相关研究
        1.5.4 国内外文献简析
    1.6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高密度背景下香港市区重建的基础研究
    2.1 香港市区重建的基础环境
        2.1.1 自然地理环境
        2.1.2 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
        2.1.3 土地所有制度和城市建设管理
    2.2 香港高密度旧区的现实状况
        2.2.1 香港高密度环境的形成因素
        2.2.2 高密度城市旧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及突出特征
        2.2.3 高密度背景下市区重建的主要挑战
    2.3 由市场主导到政府主导的城市更新发展历程
        2.3.1 市场自发更新时期(二战后-1987)
        2.3.2 政府有限介入更新时期(1988-2000)
        2.3.3 政府加大干预更新时期(2001-至今)
    2.4 由单一重建到综合更新的市区重建方法
        2.4.1 重建发展为市区重建的核心
        2.4.2 楼宇复修为市区重建的重点
        2.4.3 保育活化为市区重建的辅助手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密度背景下香港市区重建的组织构成
    3.1 多元的参与主体及其功能定位
        3.1.1 政府部门负责把控方向
        3.1.2 法定机构负责实施执行
        3.1.3 居民群体和盈利部门直接参与
    3.2 协调参与主体关系的市区重建组织方式
        3.2.1 自上而下为主的重建发展组织方式
        3.2.2 居民自组织的楼宇复修组织方式
        3.2.3 一元主导的重建区保育活化组织方式
    3.3 效率优先的市区重建操作流程
        3.3.1 重建发展的操作流程
        3.3.2 楼宇复修的操作流程
        3.3.3 保育活化的操作流程
    3.4 市区重建组织构成框架的分析及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密度背景下香港市区重建的实施措施
    4.1 重建发展的实施措施及评析
        4.1.1 综合考虑简化审批的计划选定措施
        4.1.2 强化民意降低阻力的公众参与措施
        4.1.3 平衡多种权益的收购及开发措施
        4.1.4 重建发展实施的启示与不足
    4.2 楼宇复修的实施措施及评析
        4.2.1 刚柔并济的动力措施
        4.2.2 多层次全方位的援助措施
        4.2.3 楼宇复修实施的启示与不足
    4.3 重建区保育活化的实施措施及评析
        4.3.1 分类进行的保育活化实施方法
        4.3.2 重建区保育活化实施的启示与不足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密度背景下香港市区重建的保障制度
    5.1 法律保障层面
        5.1.1 市区重建的法律体系框架
        5.1.2 市区重建的主要法律条例
    5.2 规划管理层面
        5.2.1 适应高密度的市区重建规划研究
        5.2.2 市区重建规划的审批管理
    5.3 资金支持层面
        5.3.1 资金的供给结构
        5.3.2 资金的统筹分配
    5.4 保障制度的启示与不足
        5.4.1 成熟完整的法律保障
        5.4.2 规范的规划管理保障
        5.4.3 多元供给的资金保障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一:香港大学贾倍思老师的访谈记录
    访谈二:香港市区重建局规划及设计部的访谈记录
    访谈三:香港特区政府规划署都会区规划部的访谈记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演变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序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综述
    1.2.2 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研究综述
    1.2.3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演变的理论基础
    1.2.4 文献研究的归纳总结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
2.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进程
    2.1.1 殖民主义时期自由经济管治理念
    2.1.2 战后实体产业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2.1.3 香港银行业主导地位的确立
    2.1.4 证券业发展及资本市场繁荣
2.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色
    2.2.1 自由港政策及国际化特色
    2.2.2 法治精神与监管特色
    2.2.3 货币局制度和现代金融体系 第3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探讨
3.1 香港与其它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
    3.1.1 全球着名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概述
    3.1.2 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评价模型
    3.1.3 香港与其它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比较
3.2 香港与内地金融中心的关系
    3.2.1 香港与内地金融关系
    3.2.2 沪港金融中心关系
    3.2.3 粤港金融中心关系
3.3 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必要条件
    3.3.1 区位优势排他性
    3.3.2 实体产业国际化
    3.3.3 资本市场国际化
    3.3.4 人力资源国际化 第4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
4.1 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概况
    4.1.1 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
    4.1.2 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架构与业务
4.2 香港人民币离岸借贷市场
    4.2.1 人民币离岸存款市场
    4.2.2 人民币离岸贷款市场
4.3 香港人民币离岸货币市场
    4.3.1 香港银行同业拆息市场
    4.3.2 离岸人民币基准利率的形成
4.4 香港人民币离岸证券市场
    4.4.1 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的发展
    4.4.2 人民币离岸股票市场的发展
    4.4.3 人民币离岸基金市场的发展
4.5 香港人民币离岸外汇市场
    4.5.1 人民币离岸即期外汇市场
    4.5.2 人民币离岸远期外汇市场 第5章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影响
5.1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促进货币职能和功能的发挥
    5.1.1 作为流通货币发挥支撑作用
    5.1.2 作为支付货币发挥基础作用
    5.1.3 作为储备货币发挥关键作用
    5.1.4 作为投资货币发挥积极作用
5.2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
    5.2.1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挥区位排他性优势
    5.2.2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加速实体产业国际化
    5.2.3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推动人力资源国际化
5.3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5.3.1 形成货币循环枢纽
    5.3.2 形成商品循环枢纽 第6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6.1 香港经济地位的“弱化”风险
    6.1.1 贸易中转角色淡化
    6.1.2 资本中介角色淡化
    6.1.3 产业对接角色淡化
    6.1.4 交通枢纽角色淡化
    6.1.5 政治沟通角色淡化
6.2 香港套利套汇投机盛行的潜在风险
    6.2.1 两地利率汇率形成机制差异创造套利机会
    6.2.2 离岸人民币单向做空的内在逻辑
    6.2.3 离岸人民币单向做空机制
6.3 香港可能成为跨国逃税节点的挑战——以日本为鉴
    6.3.1 日元国际化的困境
    6.3.2 日本离岸中心的发展
    6.3.3 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监管失效及其后果
    6.3.4 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警示 第7章 促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升的路径选择
7.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SWOT分析
    7.1.1 优势
    7.1.2 劣势
    7.1.3 机会
    7.1.4 威胁
7.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
    7.2.1 继续巩固美元金融生态圈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7.2.2 积极打造人民币金融生态圈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7.3 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选择
    7.3.1 确立人民币商品流通中心地位
    7.3.2 确立人民币金融交易中心地位
    7.3.3 确立人民币金融信息中心地位
7.4 香港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策略
    7.4.1 服务内地货物和服务进出口的措施
    7.4.2 服务内地企业境外贷款融资的措施
    7.4.3 服务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募资的措施
    7.4.4 服务内地机构境外发债融资的措施
    7.4.5 服务内地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措施
    7.4.6 服务境外企业境内直接投资的措施
    7.4.7 服务境外机构境内间接投资的措施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近代香港东华医院内地慈善活动研究(187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资料与框架
四、相关界定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东华医院的创立及其发展
第一节 东华医院的创立
    一、开埠初期港英政府对华人的管治
    二、从义祠到东华医院
第二节 近代东华医院的发展演进
    一、从东华医院到东华三院
    二、东华医院慈善公益服务的发展 第二章 东华医院的内地慈善活动
第一节 赈济内地灾民
    一、自然灾害救济
    二、人为灾祸救济
第二节 救助滞港难民
    一、滞港难民群像
    二、滞港难民救助
第三节 襄助华人归葬 第三章 东华医院内地慈善活动的运行实态
第一节 善款来源
    一、总理倡捐
    二、社会捐款
    三、政府资助
    四、其他社会团体拨助
第二节 管理运作
    一、内地赈灾活动的管理运作
    二、滞港难民救助的管理运作
    三、先侨归葬善举的管理运作 第四章 东华医院与内地社会网络
第一节 东华医院与内地政府的联系
    一、与清政府的联系
    二、与民国政府的联系
第二节 东华医院与内地慈善团体的联系
第三节 东华医院内地社会网络的形成 第五章 东华医院内地慈善活动的历史审视
第一节 东华医院内地慈善活动的特征
    一、深受香港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
    二、内地社会政治生态的折射
    三、慈善活动的多样性与广泛性
第二节 东华医院内地慈善活动的作用
    一、舒缓了内地社会的矛盾
    二、加强了香港华人与内地的联系
    三、助推了内地慈善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东华医院内地慈善活动的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9)书院制通识教育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
        1.2.2 国外文献
        1.2.3 文献评价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内容分析法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1.5.1 研究的重点
        1.5.2 研究的难点
        1.5.3 研究的创新点
    1.6 相关概念界定
        1.6.1 通识教育
        1.6.2 通识教育模式
        1.6.3 书院制通识教育模式
2 国内外书院制的发展概况
    2.1 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2.1.1 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2.1.2 中国古代书院的基本特点
    2.2 国外住宿学院制的产生和发展
        2.2.1 英国的住宿学院制
        2.2.2 美国的住宿学院制
        2.2.3 国外住宿学院制的借鉴和启示
    2.3 港台地区书院制介绍
        2.3.1 香港地区的书院制
        2.3.2 台湾地区的书院制
3 现代高校书院制的发展及其特征
    3.1 书院制通识教育模式的发展
        3.1.1 复旦大学的书院制
        3.1.2 西安交通大学的书院制
        3.1.3 苏州大学的书院制
        3.1.4 华东师范大学的书院制
        3.1.5 南方科技大学的书院制
    3.2 书院制通识教育模式的特征
        3.2.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2.2 书院作为“第二课堂”进行教育
        3.2.3 实行导师制
4 我国大学书院制通识教育模式的问题剖析
    4.1 书院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4.1.1 书院师资缺乏
        4.1.2 书院师资质量有待提高
    4.2 书院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4.2.1 书院与学院容易产生脱离
        4.2.2 现行管理机构一定程度导致效率低下
        4.2.3 师生、各书院沟通不充分,学生缺乏自主权
        4.2.4 书院管理过于整齐划一
        4.2.5 书院活动未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4.3 缺乏统一的考核和评价标准
5 优化书院制通识教育模式的对策分析
    5.1 建立健全导师制,提升书院师资水平
        5.1.1 落实导师的相关制度保障
        5.1.2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5.2 实现书院的自主管理
        5.2.1 新型书院和专业院系分工合作
        5.2.2 赋予导师和学生相应的自主权
    5.3 探索书院管理模式多样化
        5.3.1 充分发挥住宿生活功能
        5.3.2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5.4 在书院中运用多元评价方法
        5.4.1 通过学生参与书院活动的程度进行评价
        5.4.2 通过书院师生之间的交流情况进行评价
        5.4.3 通过书院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特色财产申报审计制度立法草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2.中国特色财产申报审计制度建设的现实性分析
    2.1 财产申报制度的法律化建设进程与困境
        2.1.1 财产申报制度的法律化建设进程
        2.1.2 财产申报制度的法律化建设困境
    2.2 中国特色财产申报审计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2.2.1 财产申报审计制度是针对只申报不核实制度缺陷的完善
        2.2.2 财产申报审计制度是针对责任追究不力处罚疲软的完善
    2.3 中国特色财产申报审计制度建设的可行性
        2.3.1 当前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为中国特色财产申报制度提供了良好环境
        2.3.2 全国40个试点地区经验为中国特色财产申报制度提供了制度基础
        2.3.3 银行、房产信息系统成熟为中国特色财产申报制度提供了比对样本
3.境外财产申报制度立法例研究
    3.1 发达国家财产申报制度立法例研究
        3.1.1 美国财产申报制度立法例研究
        3.1.2 新加坡财产申报制度立法例研究
        3.1.3 韩国财产申报制度立法例研究
        3.1.4 发达国家财产申报制度立法例启示
    3.2 港澳台财产申报制度立法例研究
        3.2.1 香港财产申报制度立法例研究
        3.2.2 澳门财产申报制度立法例研究
        3.2.3 台湾财产申报立法例研究
        3.2.4 港澳台三地财产申报制度立法例启示
4.中国特色财产申报审计制度之特色要素实证研究
    4.1 中国特色财产申报审计制度要素的特色性分析
        4.1.1 制度环境要素特色性分析
        4.1.2 制度安排要素特色性分析
    4.2 问卷设计
        4.2.1 被调查者背景调查
        4.2.2 中国特色财产申报制度的影响因素调查
    4.3 中国财产申报制度建设初步分析
        4.3.1 基本人员信息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中国特色财产申报要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4.3.3 问卷整体分析与共同度分析
    4.4 全国试点地区财产申报制度的特色构成要素实证研究
        4.4.1 财产申报制度环境因子分析
        4.4.2 财产申报制度要素因子分析
    4.5 各个调查项目的对应分析
        4.5.1 职位与申报主体、内容对应分析
        4.5.2 职位高低与审计体系构建的对应分析
        4.5.3 职位与问责制度对应分析
        4.5.4 职位与问问责制度对应应分析
5.中国特色财产申报审计制度立法草案设计
    5.1 中国特色财产申报审计制度立法原则
        5.1.1 遵循宪法规定原则
        5.1.2 真实性审查原则
        5.1.3 适度公开原则
    5.2 中国特色财产申报审计制度立法模式
    5.3 中国特色财产申报审计制度立法内容
        5.3.1 申报主体
        5.3.2 申报内容
        5.3.3 审计制度
        5.3.4 公示制度
        5.3.5 问责制度
    5.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产申报审计制度条例(草案)》
6.中国特色财产申报审计制度立法路径选择与推进策略
    6.1 制定相关制度条例
    6.2 中国特色财产申报审计制度的路径设计
        6.2.1 存量消化减少阻力的渐进式改革策略
        6.2.2 增量全面推进的自上而下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特色财产申报制度及其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附录B《中国特色财产申报审计制度法(草案)及草案说明》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香港经济腾飞及其对内地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内地高校香港学生文化认同问题研究[D]. 苏乘乘. 华侨大学, 2021
  • [2]香港金融中心影响力分析 ——基于经济促进和金融辐射视角[D]. 戴了. 辽宁大学, 2018(05)
  • [3]港澳台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及其对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 王正月. 深圳大学, 2018(08)
  • [4]晚清香港保良局和新加坡保良局研究 ——以妇孺救助为基础[D]. 肖丹. 暨南大学, 2018(01)
  • [5]香港自由港建设的主要特征、动力机制及镜鉴启示[J]. 季祖强.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02)
  • [6]高密度背景下的香港市区重建机制研究[D]. 李晨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7]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演变与路径选择[D]. 陈小辛. 吉林大学, 2017(03)
  • [8]近代香港东华医院内地慈善活动研究(1870-1949)[D]. 胡水玉.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9]书院制通识教育模式研究[D]. 朱益慧. 武汉大学, 2017(06)
  • [10]中国特色财产申报审计制度立法草案研究[D]. 郝一. 宁波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香港经济起飞及其对内地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