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孔分子筛与铕(Ⅲ)配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荧光

介孔分子筛与铕(Ⅲ)配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荧光

一、Fluorescence of Nanosized Composite of Mesoporous Molecular Sieve and Europium (Ⅲ) Complex(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1](2021)在《ERI与MTW型分子筛的合成与性质研究》文中提出分子筛是一类无机多孔晶体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冶炼和精细化工等领域。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提升,同时伴随着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近年来,分子筛材料在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中的应用也逐渐引起科学家的关注。化石燃料燃烧排放CO2造成的全球变暖是当前面临的世界范围内的问题。具有多孔结构和活性作用位点的分子筛材料,在CO2吸附分离及其催化转化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除CO2外,NH3作为大气中唯一的碱性气体,极易和大气中的SO2和NOX反应形成二次无机气溶胶,是雾霾的主要元凶之一。目前,在NH3的实时检测中,所使用的电阻型NH3气体传感器主要以半导体氧化物或有机半导体作为敏感材料,其存在普敏性差、水热稳定性差等问题。而分子筛具有高吸附容量、可调变酸性、高温稳定性、疏水性、催化活性以及孔道中金属阳离子较高的可迁移性等半导体传感材料所没有的优势,因此,分子筛传感材料有望实现氨气的高灵敏、高稳定检测。本论文采用传统水热法和微波辅助水热法分别合成了系列MTW分子筛和ERI(SAPO-17)分子筛。详细考察了合成方法、晶化方式和晶化温度等因素,对MTW分子筛及ERI分子筛合成的影响,并深入研究了其在CO2和氧化苯乙烯环加成反应中的催化活性以及其在气体分离及检测方面的应用。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微波辅助水热法,以N,N,N’,N’-四甲基-1,6-己二胺为结构导向剂,分别在无晶种和有晶种条件下快速制备了SAPO-17分子筛,并探究了合成时间对SAPO-17分子筛晶化的影响。通过晶种的引入,1 min内超快合成了纳米级的SAPO-17分子筛,研究表明纳米分子筛具有更高的吸附热,因此其在CO2/N2吸附分离测试中展现出优异的分离性能,CO2/N2分离比达到584。本工作为高效、绿色合成纳米化分子筛及其在CO2/N2的吸附分离中的应用提供了研究依据。2.以四乙基氢氧化铵为结构导向剂,以硅铝酸盐分子筛MTW为研究对象,采用等体积浸渍法负载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制备了一系列MO/MTW催化剂。通过改变催化条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MTW催化剂中金属氧化物的种类等),系统地探究了MO/MTW催化剂在CO2和氧化苯乙烯的环加成反应中的催化性能。金属氧化物引入MTW分子筛降低了MTW分子筛的强酸位点,实现了环碳酸酯的高选择性,并通过增多碱性位点实现了氧化苯乙烯的高转化率。3.在浓凝胶体系下,以四乙基氢氧化铵为结构导向剂,通过引入晶种并调变初始凝胶比制备了不同硅铝比的Na-MTW分子筛。以Na-MTW分子筛构筑了高性能氨气传感器,探究了Na-MTW硅铝比变化对氨气传感的影响。研究表明降低Na-MTW分子筛中的硅铝比,有利于提高分子筛传感材料的离子电导率,可实现降低传感器空气中基线电阻的效果,有望对分子筛在氨气传感新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思路。

杜雅静[2](2021)在《基于八乙烯基倍半硅氧烷的杂化多孔聚合物的制备策略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多孔材料因其在环境、能源、航空航天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成为近年来材料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材料的应用范围和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既是多孔材料领域的难点,也是其发展的机遇所在。因此基于新型多孔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应用探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由于其具有支撑性的纳米级立体笼型结构、多官能度、易于进行修饰改性、出色的稳定性等特点,成为制备杂化纳米多孔材料的多功能通用平台。得益于以上优点,基于笼型倍半硅氧烷的杂化多孔材料迅速崛起,成为多孔材料领域一个重要分支。倍半硅氧烷基杂化多孔材料的制备方式灵活多样,主要有自由基聚合、Friedel-Crafts反应、Heck反应、硅氢化反应、Click“点击”反应,以及共混、掺杂和呼吸图法等。倍半硅氧烷基多孔材料性能优异,具有低密度、高比表面积、优异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性能的可调控性等特点,已成功应用于水处理、药物传输、传感、催化、功能涂层等领域。尽管该领域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制备方法的高效性、通用性,以及后期材料的可加工性、功能探索和应用拓展等值得进一步研究。系列倍半硅氧烷基多孔聚合物的成功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同时,也给该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鉴于乙烯基官能团反应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八乙烯基倍半硅氧烷(OVS),作为笼型倍半硅氧烷的典型代表,易于制备且极为稳定,无论是其衍生物的设计合成还是作为基本的构筑单体来制备杂化多孔聚合物,均有多种合成方法可供选择。因此,对基于八乙烯基倍半硅氧烷的多孔材料的制备方式及潜在应用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可以丰富倍半硅氧烷科学,促进倍半硅氧烷材料的普及和生产应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本论文选择八乙烯基倍半硅氧烷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的合成策略来制备倍半硅氧烷基杂化多孔材料,并进一步研究所制备材料的构效关系和潜在应用。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笼型倍半硅氧烷概念及其性能特点,总结了基于八乙烯基倍半硅氧烷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进展,最后阐述了本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第二章,发展了八乙烯基倍半硅氧烷通过三氯化铝(AlCl3)引发阳离子聚合制备多孔聚合物的新方法,这是首次利用阳离子聚合来制备倍半硅氧烷基多孔材料。探讨了反应时间、温度和溶剂对聚合过程以及孔结构形成的影响,在比表面积为230~620 m2 g-1的范围内可以实现对多孔材料的孔性能的调控。此外,还通过环氧化实现了对所得材料后功能化,并探讨了这些聚合物作为二氧化碳吸附剂(最高达0.98 mmol g-1)的应用潜力。第三章,八乙烯基倍半硅氧烷和1,1,2,3,4,5-六苯基噻咯通过Friedel-Crafts反应成功合成了六苯基噻咯功能化的倍半硅氧烷基杂化多孔材料。所得材料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最高可达1144 cm2 g-1,微孔中孔并存的孔径分布,以及良好的热稳定性和优异的荧光性能。此外,我们探索了该材料作为荧光传感器在金属离子检测领域的应用,该材料对Fe3+、Ru3+和Cu2+表现出快速响应性、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性。这些结果表明了倍半硅氧烷基杂化荧光多孔材料在金属离子检测领域的应用可行性。第四章,首次利用梯型结构的硅氧烷单体和笼型结构的八乙烯基倍半硅氧烷通过Friedel-Crafts反应成功制备了两种新型倍半硅氧烷基杂化多孔聚合物。所得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比表面积可达1273 m2 g-1。该纳米多孔材料对水中染料和金属离子表现出良好的吸附能力,对刚果红的吸附容量可达1883 mg g-1,对Pb2+的吸附容量可达301 mg g-1;且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稳定性和再生性能,5次循环使用后吸附能力仍然十分优异。第五章,以溴化噻吩或溴苯取代的三嗪单体和八乙烯基倍半硅氧为原料通过Heck反应合成了一系列三嗪功能化的倍半硅氧烷基杂化多功能多孔材料,所得材料兼具多孔性、可调节的荧光性能、高稳定性和高效的光催化性能。在不添加氧化剂和pH调节的情况下,该材料对酸性和碱性染料(臧红T、刚果红、罗丹明B和亚甲基蓝)均表现出高效的光催化降解能力。此外,材料对Pb2+的表现出较高的吸附能力(324 mg g-1),同时,其可调节的荧光性能也成功应用于硝基芳烃的检测,并表现出较好的检测选择性和灵敏度。这项工作为高活性、无金属的光催化剂以及多功能倍半硅氧烷基多孔材料的设计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其在环境修复、能量转换和传感检测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实验支持和理论依据。

张克举[3](2021)在《基于双硅源杂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药物控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在诸多疾病中,癌症目前已经成为对公众生命健康造成极具威胁性的疾病之一。临床上所采用的治疗癌症的技术手段普遍会对患者自身健康产生一定的不良后果,例如药物的靶向性不足、代谢能力稳定性差、严重的毒副作用以及造成生物体的整体免疫力下降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致力于制备出具有环境敏感性的药物载体,实现药物有效地输送及控制药物释放的目的。因此,对于人体内的肿瘤微环境改变(pH、还原、温度,电、磁场和光等)具有敏感响应性的纳米药物载体广受科研人员的关注。本论文以双硅源正硅酸乙酯(TEOS)和1,2-二(三乙氧基硅基)乙烷(BTSE)为硅源前驱体,采用不同聚合物与杂化介孔二氧化硅(MSNs)形成多种纳米粒子复合物,赋予其具有环境敏感的优异性能,分别制备了以聚丙烯酸(PAA)和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A)聚合物作为包覆层的杂化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药物载体(PNA-MSNs)、以PAA作为包封材料的杂化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药物载体(PAA-PNA-MSNs)和以PNA、PAA和壳聚糖(CTS)共同作为包覆层的复合杂化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药物载体(MSNs-CTS-PNA)。在模拟人体生理微环境下,研究了这三种新型多重敏感性复合纳米药物载体的载药性能、药物控释性能及细胞生物学评价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双硅源MSNs的制备及改性以双硅源TEOS和BTSE为硅源前驱体制备了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s)。为了改善MSNs的稳定性、分散性及其在药物运送载体方面的应用价值,在MSNs上引入有机官能团对其表面进行修饰。首先,以双硅源TEOS和BTSE为硅源前驱体,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经高速搅拌,碱性催化水解缩合、去模板等工艺,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合成了MSNs纳米微球。然后,采用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对MSNs进行化学改性。探究了影响MSNs形貌的多种合成因素,如反应体系的酸碱性、模板剂的用量及搅拌速率等,并优化了合成条件。为了增大其载药量,采用水热法处理MSNs,制得了杂化型中空MSNs。经透射电镜和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等表征,MSNs具有分布良好的粒径(250 nm)、较大的比表面积(530 m2/g)、有序径向孔径(3.7 nm)及较大的孔容(0.57 cm3/g)。红外光谱表明MPS被修饰到MSNs上(MPS-MSNs),为下一步MPS-MSNs作为药物载体应用于药物控释领域研究提供依据。(2)PAA-PNA-MSNs的制备及药物控释性能在第2章制备MPS-MSNs的基础上,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为聚合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聚丙烯酸(PAA)为包封材料,对MSNs进行改性,制备了pH/温度双重敏感性PAA-PNA-MSNs复合纳米微球。以盐酸阿霉素(DOX)为药物模型,对PAA-PNA-MSNs的负载药物及控释药物性能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纳米载体对DOX药物装载效率为62.4±2.9%;在体外模拟人体生理环境的条件下,对药物载体的控释行为进行表征,纳米药物载体累积释放10小时后,在不同的pH和温度的条件下,药物累计释放效率呈现明显的差别,分别为72±2%(pH7.4)、75±1%(pH6.5)和80±1%(pH5.0);在温度为25℃、37℃和42℃的条件下,累积释药率分别为76±2%、81±1%和84±3%;PAA-PNA-MSNs/DOX显示出良好的温度和pH双重敏感性能。体外细胞实验显示,空白纳米载体没有细胞毒性,而PAA-PNA-MSNs/DOX却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这些研究表明,PAA-PNA-MSNs在药物控释领域是潜在的药物递送平台。(3)PNA-MSNs的制备及药物控释性能以丙烯酸(AA)和NIPAM为聚合单体,KPS为引发剂,对第2章制备的MPS-MSNs表面进行化学修饰,制备了pH/温度双重敏感性PNA-MSNs复合纳米微球,并对PNA-MSNs/DOX并且具有良好的药物控释性能。细胞实验表明,PNA-MSNs空白纳米载体没有细胞毒性,PNA-MSNs/DOX纳米药物载体极易被人体上皮癌细胞(KB细胞)所吞噬。10小时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75±1%(pH7.4)、78±2%(pH6.5)和82±1%(pH5.0),在25℃、37℃和42℃的条件下,累积释放率分别为78±1%、82±2%、和85±3%。实验表明,PNA-MSNs/DOX具有良好的温度和pH双重敏感性,PNA-MSNs纳米载体在药物控释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4)MSNs-CTS-PNA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药物控释性能以第2章制备的MPS-MSNs和壳聚糖(CTS)为原料,通过KPS引发作用,AA和NIPAM以MSNs-CTS为模板发生聚合反应,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MSNs-CTS-PNA复合纳米微球。以DOX为药物模型,对MSNs-CTS-PNA复合纳米微球的药物装载以及药物控释行为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药物载体对DOX的装载达到良好效果(75.5±2.7%),MSNs-CTS-PNA/DOX显示出良好的药物控释行为,具有对温度和pH双重敏感性能。该载体的空白样不具有细胞毒性,负载药物的纳米载体极易被KB细胞所吞噬,表现出良好的抗癌活性。10小时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75±2%(pH7.4)、79±1%(pH6.5)和85±2%(pH5.0),在25℃、37℃和42℃,累积释放率分别为78±1%、83±2%和87±2%。由于MSNs-CTS-PNA/DOX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和良好的药物控释性能,期望MSNs-CTS-PNA复合纳米载体在药物递送及控释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Peng Peng,Xiong-Hou Gao,Zi-Feng Yan,Svetlana Mintova[4](2020)在《Diffusion and catalyst efficiency in hierarchical zeolite catalysts》文中研究表明The preparation of hierarchical zeolites with reduced diffusion limitation and enhanced catalyst efficiency has become a vital focus in the field of zeolites and porous materials chemistry within the past decades. This review will focus on the diffusion and catalyst efficiency of hierarchical zeolites and industrial catalysts. The benefits of diffusion and catalyst efficiency at two levels of hierarchies (zeolitic component level and industrial catalyst level) from a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point of view will be analysed. At zeolitic component level, three types of mesopores based on the strategies applied toward enhancing the catalyst effectiveness factor are presented:(i)‘functional mesopores’(raising effective diffusivity);(ii)‘auxiliary mesopores’(decreasing diffusion length); and (iii)‘integrated mesopores’(a combination thereof). At industrial catalyst level, location and interconnectivity among the constitutive components are revealed.The hierarchical pore interconnectivity in multi-component zeolite based industrial catalysts is exemplified by fluid catalytic cracking and bi-functional hydroisomerization catalysts. The rational design of industrial zeolite catalysts at both hierarchical zeolitic component and catalyst body levels can be fully comprehended using the advanced in situ and/or operando spectroscopic, microscopic and diffraction techniques.

李俊芳[5](2020)在《双孔SiO2负载荧光分子的合成表征及在布洛芬缓释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介孔SiO2作为药物载体不仅具有高载药量,且有良好的药物缓释性能,但无法监测其在生物体内的位置和具体的释放行为。鉴于此,研究人员在多孔SiO2载体中嫁接或掺杂荧光分子制备了荧光杂化材料,通过捕捉荧光信号来评价药代动力学行为。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不同组成、结构和发光性能的荧光分子也越来越多,它们有各自的优点,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有机荧光分子存在化学稳定性差、易漂白、检测灵敏度低,稀土资源有限,而量子点水溶性差且有毒副作用等,限制了其在药物缓释领域的应用。因此,开发生物兼容性好、荧光性能稳定、发光强度高、低毒的荧光材料是在药物缓释领域应用的发展方向之一。本论文以提高药物缓释载体的荧光强度、荧光稳定性及其药物缓释性能为目的。采用来源广泛、低毒的原料,通过溶胶-凝胶一步法制备了荧光杂化材料,并对其形貌、结构、荧光性能进行了表征,以布洛芬为模型药评价了荧光杂化材料的药物缓释性能,及药物缓释过程中的发光稳定性。考察了荧光分子的种类、掺杂量、制备方法等对荧光杂化材料的结构、荧光性能及药物缓释性能的影响,阐述了荧光杂化材料的发光机理,并对制备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另外,研究了荧光分子大小和掺杂量对致密的纳米二氧化硅球(DNSS)为载体的荧光杂化材料结构、荧光性能的影响及碳量子点(CQDs)对重金属离子的检测性能。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将发光分子(4-氨基-1,8-萘酐(ANA)或苝-3.4.9.10-四羧酸二酐(PTD))引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修饰的DNSS表面,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荧光杂化材料,考察了荧光分子的大小和掺杂量对荧光杂化材料结构和发光性质的影响,及表面分形特征与材料表面性质之间的关系。从研究结果可知,不同掺杂量荧光分子嫁接前后,材料的XRD图谱和N2吸附/脱附等温线保持不变,表明ANA或PTD均匀的分布于APTES修饰的DNSS外表面,荧光分子的大小和掺杂量对荧光材料的结构影响较小。另外,随着荧光分子嫁接量的增加,ANA-DNSS样品的发射峰强度增强,特征波长从504 nm红移到520 nm;而PTD-DNSS-10的荧光强度降低,发射峰位不变(525 nm和560 nm),表明掺杂量的增加对发光性能产生影响,荧光分子的结构形态发生改变。(2)提出了一种简便、可靠的一步法合成路线,制备了以金属氧化物(ZnO、In2O3)为荧光分子,双介孔二氧化硅(BMMs)为载体的荧光杂化材料(ZnO@BMMs、In2O3@BMMs),并研究了荧光分子的原料种类、掺杂量、焙烧条件等对荧光杂化材料的结构、性质及荧光性能的影响,阐述了发光机理,并以布洛芬(IBU)为模型药研究其药物缓释性能及此过程中的发光稳定性。结果表明,ZnO@BMMs和In2O3@BMMs均为球形粒子,均有双介孔结构和大的比表面积(948 m2/g和1195 m2/g)。随着荧光分子掺杂量的增加,粒径增大、比表面积减小,发光强度改变。与后嫁接法不同的是,一步法中掺杂量的改变对材料结构和发光性能均产生影响。ZnO@BMMs和In2O3@BMMs中紫外区的发光与近带边发射有关,而蓝绿色的发光主要由氧缺陷产生。从药物缓释评价结果可知,ZnO@BMMs和In2O3@BMMs在快速载药的同时,保持了高载药量(ZnO@BMMs为250 mg/g,In2O3@BMMs为177 mg/g),与其双介孔结构有关。释放过程中,ZnO@BMMs和In2O3@BMMs的荧光强度有一定减弱。(3)为了进一步提高荧光杂化材料的发光稳定性,制备了多功能介孔CQDs/BMMs荧光杂化材料,并应用于IBU药物缓释。优化了CQDs的制备条件,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的去除方式对CQDs/BMMs的结构性质、发光性能及药物缓释性能的影响,阐述了发光机理。结果表明,0.2 mg/m L的葡萄糖水溶液于180°C保持20 h所制得的CQDs荧光强度最大,并具有激发-发射依赖性能,此特性与粒子尺寸或/及发射位的限域效应有关。异丙醇-水为最佳的溶剂去除方法,且制得的双介孔CQDs/BMMs的比表面积可达752 m2/g,具有CQDs典型的激发-发射依赖的荧光性质,最强荧光发射峰为488 nm,相比CQDs容易发生了红移,表明CQDs嫁接于SiO2后发生团聚。此外,CQDs/BMMs也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性能,并且相比于ZnO@BMMs和In2O3@BMMs具有更好的发光稳定性。以上三种材料的成功制备也表明了所用一步溶胶-凝胶法的的可靠性,及此类材料制备的适用性。(4)考察了CQDs的表面性质、光学稳定性、对重金属离子的检测性能及相应的猝灭机理。研究发现CQDs含有羧基、烷基和芳基官能团,在高盐环境和p H值3-11.5范围内荧光性能均保持稳定,可用于复杂体系中重金属离子的检测。CQDs可实现对Cr6+的快速检测(<3 min),检出限低至0.05μM。Cr6+可以使CQDs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寿命均发生改变,因此Cr6+对CQDs是动态和静态猝灭过程的结合。

王百先[6](2020)在《功能无机多孔分离材料的制备及其相关环保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包括石油开采、海洋运输、工业制造、汽车排放和煤炭燃烧等在内的生产活动日益增多。随之产生大量的含油污水和颗粒物(PM)被排放到环境中,严重威胁到水体和大气的生态环境以及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并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问题之一。因此,制备高效的分离材料成为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以油水分离和PM过滤为代表的分离净化技术引起了学界浓厚的研究兴趣,大量新型具有特殊功能的分离材料已经相继被开发出来。无机多孔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高的孔隙率、复杂的骨架结构以及良好的化学和热稳定性,因此,其在非均相催化、气体分离与储存、主客体组装等方面中的应用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在与能源、环境等相关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主要面向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等环保问题的需求,利用无机多孔材料的优势,并对其进一步功能化,成功制备出一系列多功能无机多孔分离材料,包括具有超疏水磁性核壳结构的树枝状介孔有机硅纳米颗粒、具有抗菌特性的柔性多孔纳米纤维空气过滤膜以及分子筛油水分离膜。这些材料不仅可以实现高效的油水分离和PM过滤,同时进一步地为功能化无机多孔分离材料的设计与制备及其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一些思路。论文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通过分步缩合过程,制备了具有超疏水特性的磁性核壳结构的树枝状介孔有机硅纳米颗粒(Fe3O4@DMONs)。Fe3O4@DMONs可以快速高效地吸附油水乳液中分散的微小油滴,分离效率达到98.06%以上。同时,由于Fe3O4@DMONs具有磁响应的特性,可以简单地通过施加外部磁场来收集分散的Fe3O4@DMONs。此外,这种特殊的树枝状结构赋予了Fe3O4@DMONs较大的吸附容量,可以有效吸附分离多种类型的油水乳液(吸附容量为1.372.04 g g-1)。经过5次分离-再生循环,Fe3O4@DMONs的分离效率保持在97.90%以上,表现出良好的重复使用性。Fe3O4@DMONs还可以吸附水包油乳液中的水溶性染料,吸附效率达到89.45%。因此,Fe3O4@DMONs在实际工业废水的净化应用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2.采用浸渍法将银纳米颗粒嵌入到静电纺丝制备的柔性多孔SiO2-TiO2纳米纤维中,成功制备了具有抗菌性能的多孔纳米纤维空气过滤膜(Ag@STPNM)。与相关文献报道的空气过滤膜相比,Ag@STPNM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极性高、密度低、过滤效率高、压力降小等特点。例如,基重仅为3.9 g m-2的Ag@STPNM对PM2.5的过滤效率和压力降分别达到98.84%和59 Pa。由于Ag@STPNM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纤维膜吸附的PM可以通过简单的煅烧工艺除去。在5个净化-再生循环内以及长时间过滤(12小时)测试中,Ag@STPNM的过滤性能均保持稳定,表现出良好的可重复使用性和耐用性。此外,在Ag@STPNM上所嵌入的银纳米颗粒对细菌的繁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率为95.8%。因此,Ag@STPNM有可能成为室内空气净化和个人防护的理想选择。3.利用二次水热生长技术,在不锈钢网基底上制备了均匀的ZSM-5分子筛膜,并进一步通过离子交换过程将Ag+离子负载到分子筛的孔道中。所制备的分子筛膜(Ag@ZCMF)在空气中表现出超双亲性,而当浸没在水中时,其浸润性转变为水下超疏油性。基于这种特殊的浸润性,二次水热生长时间为14小时的分子筛膜(Ag@ZCMF-14)对众多类型的油水混合溶液的分离效率均超过99.98%。此外,在分离过程中,Ag@ZCMF-14的水通量和静油压分别达到54720 L m-2 h-1和4357 Pa。经过10次的分离-再生循环过程,Ag@ZCMF-14的分离能力依然保持稳定。更重要的是,Ag@ZCMF具有优异的抗生物污染性能,可以有效抑制操作环境中藻类和细菌的生长,从而有效避免由生物污染所造成的膜的堵塞。

韩争[7](2020)在《多级孔GaZSM-5分子筛的合成及催化甲醇转化反应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和需求量的增长,甲醇转化制烃类化合物(MTH)作为低污染/低成本非石油路线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重视。高效甲醇制烃催化剂是影响甲醇制烃工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与ZSM-5相比,多级孔Ga ZSM-5分子筛在催化甲醇转化制备烃类化合物反应中表现出更加优异的催化寿命和产物选择性。本论文分别采用原位合成法和后处理法制备多级孔Ga ZSM-5分子筛,采用XRD、SEM、TEM、XRF、NMR、N2吸附-脱附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用NH3-TPD、Py-IR和羟基红外对其进行酸性表征分析,研究不同合成方法得到的多级孔Ga ZSM-5分子筛结构、酸性对甲醇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规律。(1)采用水热法原位合成不同Si/Me(Me为金属原子,镓或铝)比的Ga ZSM-5和Al ZSM-5两个系列分子筛。考察了Si/Me比对分子筛酸性和孔结构的影响规律。随着Si/Me的减少,两个系列分子筛的Br?nsted酸量增加。与Al ZSM-5相比,Ga ZSM-5由于其Br?nsted酸是由Si-OH-Ga而不是Si-OH-Al形成的导致其具有更低的酸强度。将Ga ZSM-5系列和Al ZSM-5系列样品用于甲醇转化制烃类化合物反应,考察了硅/镓或硅/铝比对分子筛寿命和产物分布的影响规律。与相同Si/Me的Al ZSM-5样品相比,Ga ZSM-5分子筛中存在一定量的ex-Ga O+物种促进了脱氢反应,使得Ga ZSM-5分子筛的芳烃选择性更高。(2)采用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处理Ga ZSM-5和Al ZSM-5分子筛,并分别将两个系列的分子筛用于MTH反应,研究分子筛的酸性以及孔道结构对甲醇转化制烃类化合物产物分布的影响。氢氧化钠处理后的两个系列分子筛介孔率均明显提高。适当浓度的碱处理可以降低分子筛的强酸量,抑制了MTH反应中的结焦生成。当碱浓度过高时,尽管得到的分子筛介孔率较高,但相对结晶度下降,酸量增加,促进了芳烃产品形成的同时加快了结焦速率,导致催化寿命缩短。采用不同浓度的盐酸对Ga ZSM-5分子筛进行后处理得到了具有多级孔结构的Ga ZSM-5分子筛。研究了盐酸改性对Ga ZSM-5分子筛酸性以及孔道结构的影响规律,进而对甲醇转化制烃类化合物催化性能的影响。盐酸处理使多级孔Ga ZSM-5样品的外骨架金属氧化物物种的含量增加,介孔体积增加,强酸中心数量的减少有利于抑制积碳的形成,催化性能明显提高。(3)通过在分子筛的合成体系中加入葡萄糖辅助合成具有多级孔的Ga ZSM-5和Al ZSM-5分子筛。考察葡萄糖用量对分子筛的结构和酸性的影响规律。加入葡萄糖后的分子筛的晶粒尺寸增大,说明葡萄糖的引入抑制了晶体颗粒的生长。另外,葡萄糖的引入生成了介孔结构,同时抑制了金属原子(镓或铝)进入分子筛骨架,当葡萄糖添加量提高时,分子筛的Si/Me比增大导致分子筛酸性降低。葡萄糖辅助合成的多级孔Ga ZSM-5和Al ZSM-5样品由于具有丰富的介孔结构和较低的酸强度使其在MTH反应中稳定性更好。(4)采用蔗糖辅助合成多级孔Ga ZSM-5和Al ZSM-5分子筛,研究蔗糖添加量对分子筛结构组成、酸性和催化MTH反应性能的影响规律。随着蔗糖添加量的增加,多级孔Ga ZSM-5和Al ZSM-5分子筛具有更低的酸性位、更大的BET比表面积和介孔体积以及更好的催化活性。分子筛催化MTH反应的产物分布受杂原子Ga和蔗糖浓度的影响。蔗糖引入的介孔结构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分子的传质速率,外骨架镓物种的形成促进了低碳烯烃向芳烃的转化。

康鑫[8](2020)在《担载型Ni-Mo双金属硫化物的尺寸调控及其加氢脱硫性能》文中提出加氢脱硫(HDS)作为石油炼制工业提高油品质量的重要催化反应,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越来越严格的法规限制液体燃料的硫含量低于10 ppm,有效地消除大分子量、难去除的含硫化合物的深度HDS是必要的,但仍然具有挑战性。人们普遍认为,HDS的活性中心位于Mo S2板的边缘,由Ni或Co原子促进。低堆积数和小尺寸的Mo S2纳米片可以暴露更多的边缘活性位点,从而提高HDS性能。然而,具有超小尺寸的金属纳米催化剂由于具有较高的表面自由能,往往存在严重的聚集和较差的热稳定性。为了有效地调节二维层状材料的尺寸和化学性质,已经开发了许多策略如剥落、化学气相沉积以及化学和电化学插层。然而,这些方法往往制备过程相对复杂,合成温度相对较高,寻找新的简便方法来限制钼基二维层状材料的生长和抑制其聚集将是非常重要的。本论文中,我们创新地开发了表面曲率限域合成策略,成功合成了片晶长度短和堆垛数低的硫化钼催化剂材料。合成的超小硫化镍钼复合催化剂展现了优异的HDS催化活性,并且有效的增强了HDS的稳定性和选择性。此外,我们通过碱刻蚀的方法构筑了具有空心结构ZSM-5分子筛载体,并成功在其内表面上负载硫化钼镍催化剂。利用材料空心结构的空腔作为纳米反应器,催化剂展现了提升的HDS活性和选择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我们开发了一种简单而通用的“表面曲率限域合成”策略,通过调变纳米ZSM-5载体的表面曲率半径,制备了一系列具有较小板长和堆积数的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纳米沸石载体独特的尺寸限制效应是由于其表面曲率小而产生的拉伸应力增大,从而有效地增加了控制金属基催化剂生长的扩散势垒。采用简易的初期湿法浸渍法,在平均粒径为100 nm的纳米ZSM-5分子筛上制备了具有较短板长(平均3.71 nm)和较少堆积数(1-2层)的高效Ni Mo Sx/ZSM-5-100催化剂。该策略还成功地调节了二维Mo S2和WS2纳米片的长度和堆积数。并且对少的堆垛层数和短的片晶长度活性相的Ni Mo Sx/ZSM-5催化剂进行了HDS性能研究。Ni Mo Sx/ZSM-5-100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k HDS值(14.05×10-7mol·g-1·s-1)和80h HDS稳定性和选择性(>95%)。体现了少的堆垛层数和短的片晶长度活性相的Ni Mo Sx/ZSM-5催化剂的优势。(2)利用碱溶液刻蚀的方法,将纳米级的ZSM-5分子筛刻蚀成具有微孔薄壁的空心壳结构ZSM-5-hollow。后续通过湿法浸渍的方法将金属活性相负载到ZSM-5分子筛载体的空心腔内,构筑成的纳米反应器Ni Mo Sx/ZSM-5-hollow。Ni Mo Sx/ZSM-5-hollow催化剂表现出比Ni Mo Sx/ZSM-5催化剂更高的k HDS值(10.65×10-7mol·g-1·s-1)。此外Ni Mo Sx/ZSM-5-hollow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直接脱硫(DDS)选择性。提升的催化剂k HDS和直接脱硫选择性主要归因于空心壳结构独特的结构特点,可作为纳米反应器在催化领域中展现极大的潜力。

柳向阳[9](2019)在《粉煤灰酸法提铝渣制备层状硅酸钠和SBA-15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粉煤灰是燃煤电厂燃烧发电产生的主要固体废弃物,我国年产量约6亿吨,堆积量逐年上涨,但粉煤灰的利用率仅为70%左右。粉煤灰的大量堆存占用土地、污染土壤和水体,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粉煤灰中Al2O3含量高,从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是其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粉煤灰酸法提铝工艺,可以将粉煤灰中90%以上的Al2O3溶出,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提铝渣,如何高效的利用提铝渣成为了粉煤灰酸法提铝工艺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针对两种典型酸法提铝工艺中产生的脱硅液和提铝渣为原料展开硅基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利用煤粉炉粉煤灰(PC灰)预脱硅-碳酸钠活化-酸浸提铝工艺产生的脱硅液和提铝渣为原料制备层状硅酸钠,利用循环流化床粉煤灰(CFB灰)酸法提铝过程产生的提铝渣制备介孔分子筛SBA-15,并将SBA-15应用于稀土元素的吸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PC灰预脱硅-碳酸钠活化-酸浸提铝工艺产生的脱硅液和提铝渣制备模数2.0左右的硅酸钠溶液,以其为原料进一步制备层状硅酸钠。研究了硅酸钠溶液模数(n(SiO2)/n(Na2O))、煅烧时间和煅烧温度等条件对层状硅酸钠晶型以及钙镁离子交换能力的影响。根据GB/T4209-2008《工业硅酸钠》所述方法测定硅酸钠溶液模数;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荧光光谱(XRF)等手段对粉煤灰及层状硅酸钠进行物相和化学成分分析;采用核磁共振波谱(NMR)分析层状硅酸钠的结构,利用dmfit2015对29Si NMR图进行分峰拟合,鉴定晶体的纯度;利用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层状硅酸钠的骨架振动特性和微观形貌特征。结果表明硅酸钠溶液模数和煅烧温度是影响层状硅酸钠晶型的显着因素。当n(SiO2)/n(Na2O)为2.0,在720°C下煅烧120 min,得到晶相中δ型含量高达92%的层状硅酸钠,Ca2+、Mg2+交换能力分别为358 mg/g和430 mg/g,优于GB/T19421-2008《层状结晶二硅酸钠试验方法》的规定值。Na2Si2O5晶相中δ相有利于Ca2+、Mg2+交换,非晶相存在不利于Ca2+、Mg2+交换。(2)以CFB灰酸法提铝渣制备的硅酸钠溶液为原料,合成SAB-15,并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对SBA-15进行氨基改性,然后再利用磷酰基乙酸(PAA)和二乙烯三胺五乙酸二酐(DTPADA)对其进行功能化,考察功能化材料对稀土元素(Ho、Yb)的吸附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物理吸附仪(BET)和傅立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仪(ATR-FTIR)等手段对材料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材料吸附前后溶液中稀土元素含量的变化,分析材料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利用CFB灰酸法提铝渣制备的硅酸钠溶液可合成结构高度有序的SBA-15,其表面功能化后材料的孔道结构没有被破坏。中性条件下(pH=6.0),PAA-SBA-15对Ho、Yb的吸附效率最高分别为86.3%、94.4%;在酸性条件下(pH=2.0),DTPADA-SBA-15对Ho、Yb的吸附效率最高分别为93.1%、89.0%。在竞争离子Al3+、Ca2+存在的溶液中,DTPADA-SBA-15吸附Ho的吸附效率没有下降,且对Al3+、Ca2+无吸附作用,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PAA-SBA-15和DTPADA-SBA-15吸附效率经三次循环使用仍能保持较高水平,表明吸附材料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PAA-SBA-15和DTPADA-SBA-15对Ho、Yb的吸附动力学行为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行为具有化学吸附行为。粒子内扩散模型表明整个吸附过程分为边界扩散和颗粒内扩散两个过程。

王艺霖[10](2019)在《浓凝胶体系中硅铝/锗纳米分子筛的合成及催化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分子筛材料因其优异的催化和吸附性能在石油化工、煤化工以及精细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新型分子筛材料的研究以及合成分子筛的新策略是近年来分子筛材料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分子筛独特的微孔结构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分子筛分”作用,因此可以利用这种择形性在催化反应中对反应物、产物以及过渡态物质进行限域。分子筛的孔道结构以及晶体的形貌和尺寸都将影响产物和反应物在其中的扩散性。然而传统分子筛为微孔晶体材料,其孔径小于2 nm,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大分子物质的催化转化;分子筛的晶体尺寸一般为微米,在催化反应过程中,与反应物质接触面积有限,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分子筛材料的催化性质。为了提高分子筛材料的催化活性,减少对大分子物质的扩散限制,制备纳米尺寸或多级孔结构的分子筛材料是有效的合成策略。纳米尺寸的分子筛材料因其较短的孔道扩散路径和较大的外表面积在扩散限制反应中表现出更好的催化活性。水热合成是分子筛材料最常用的制备方法,水量对分子筛形貌以及尺寸都有重要影响。其中浓凝胶合成条件,即在初始反应体系中只引入少量水(通常认为摩尔比H2O/T≤10,T=Si,Ge,Al等),有利于诱导形成更多的晶核,从而成为制备纳米分子筛的一个有效途径。具有多级孔结构的分子筛材料可以减少对大分子物质的扩散限制,在反应中提供更多的催化位点,有利于提高催化活性以及延长催化寿命。制备多级孔分子筛常用的方法是引入介孔模板剂或是脱硅等方法,这些制备方法受原料和后处理成本、实验重复性、环境污染以及能源消耗等因素限制,在实际应用或工业中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在传统硅酸盐的合成中,通过浓凝胶体系引入锗元素,是制备新型大孔或超大孔分子筛的有效方法。大孔或超大孔结构的分子筛材料更有利于大分子物质的催化转化。本论文选择在浓凝胶合成体系中,通过控制合成条件,以硅铝/锗酸盐为研究对象,以设计合成的季铵盐为结构模板剂,系统研究了不同合成条件对分子筛样品形貌、尺寸以及催化性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在浓凝胶体系中,以设计合成的季铵盐为结构模板剂,在无介孔模板剂或晶种条件下,首次制备了纳米多级孔分子筛ITQ-21。硅锗酸盐ITQ-21分子筛具有三维12-元环孔道结构。调变合成条件,系统研究了影响其多级孔结构的合成条件,即硅锗比、晶化时间以及水量等,进一步提出了纳米多级孔分子筛ITQ-21的形成机制。通过铝原子的引入,合成了具有催化性质的纳米多级孔分子筛Al-ITQ-21。纳米多级孔分子筛Al-ITQ-21可以高效催化羰基化合物的缩醛反应(庚醛、2-苯乙醛和联苯二醛与原甲酸三甲酯的反应),证明了制备的纳米多级孔分子筛Al-ITQ-21可以在催化反应中为大分子底物提供更多的酸性位点与更有效的传质通道。该工作为在无介孔模板剂/晶种条件下制备纳米多级孔硅锗(铝)酸盐分子筛提供了新思路。2.基于“促进成核”的合成策略,通过在浓凝胶条件下引入晶种,调变初始凝胶配比,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硅铝比不同纳米尺寸(30-500 nm)的MTW型硅铝酸盐分子筛。通过调控优化合成反应凝胶条件,系统研究了影响MTW分子筛晶体形貌与尺寸的关键因素,如Si/Al、H2O/SiO2、碱度以及晶种等。通过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测试,NH3-TP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ICP-AES元素分析,27Al和29Si固体核磁以及动态光散射分析等对合成的样品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此外,通过催化乳酸合成丙交酯的生物质反应,探究了硅铝比和尺寸对MTW分子筛催化性能的影响。3.在含氟的浓凝胶体系中,以双季铵盐1,1’-(1,4-phenylenebis(methylene))bis-(1-methylpyrrolidin-1-ium)hydroxided为有机模板剂,制备了一种新型硅锗酸盐JU110。通过在初始凝胶中引入少量硅元素,可以提高骨架的热稳定性。实验中探究了不同合成条件对合成结果的影响,如硅锗比、浓凝胶水量和有机模板剂的量等。初始凝胶硅锗比和水量对合成硅锗酸盐JU110影响较大。采用旋转电子衍射和高分辨粉末X-射线衍射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硅锗酸盐JU110的结构。JU110结构的空间群为Fm2m(No.42),晶胞参数为a=13.9118(2)?,b=18.2981(3)?,c=32.7799(6)?。JU110的结构可以看作是由D4R结构单元支撑的sti层和处于相同位置的Ge7簇结构单元支撑的sti层共同组成,形成10-元环和9-元环交叉连接的三维开放骨架孔道结构。

二、Fluorescence of Nanosized Composite of Mesoporous Molecular Sieve and Europium (Ⅲ) Complex(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luorescence of Nanosized Composite of Mesoporous Molecular Sieve and Europium (Ⅲ) Complex(论文提纲范文)

(1)ERI与MTW型分子筛的合成与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分子筛的发展历程
    1.2 分子筛的合成
        1.2.1 分子筛的晶化机理
        1.2.2 分子筛的快速合成策略
    1.3 分子筛的应用
        1.3.1 分子筛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应用
        1.3.2 分子筛在气体吸附分离领域的应用
        1.3.3 分子筛在环境等新兴研究领域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
    1.5 本论文采用的表征手段以及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微波辅助快速合成SAPO-17 分子筛及其CO_2/N_2吸附分离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SAPO-17 分子筛的合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SAPO-17 分子筛的合成因素探讨及表征
        2.3.2 SAPO-17 分子筛的 CO_2/N_2 吸附分离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金属氧化物负载的 MTW 分子筛在 CO_2环加成反应中的应用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MTW 系列催化剂的合成及催化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MTW 系列催化剂的测试与表征讨论
        3.3.2 MTW 系列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Na-MTW分子筛基气体传感器的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Na-MTW分子筛的合成
        4.2.3 Na-MTW基气体传感器的制备及测试
        4.2.4 气体传感器的性能参数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Na-MTW 分子筛的表征
        4.3.2 Na-MTW分子筛的气敏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作者简历

(2)基于八乙烯基倍半硅氧烷的杂化多孔聚合物的制备策略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倍半硅氧烷及其杂化高分子
    1.2 OVS基杂化多孔聚合物的制备
        1.2.1 自由基聚合
        1.2.2 Friedel-Crafts反应
        1.2.3 Heck反应
        1.2.4 点击反应
        1.2.5 基于OVS衍生物的多孔聚合物
    1.3 SQs基多孔聚合物的应用
        1.3.1 吸附
        1.3.2 检测
        1.3.3 催化
        1.3.4 其他应用
    1.4 课题的提出及本论文拟开展的工作
        1.4.1 课题的提出
        1.4.2 本论文拟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阳离子聚合制备倍半硅氧烷基杂化多孔聚合物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2.2.2 试剂的纯化及处理
        2.2.3 实验仪器及测试方法
        2.2.4 八乙烯基倍半硅氧烷的合成
        2.2.5 多孔聚合物CHPPs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时间对OVS阳离子聚合的影响
        2.3.2 溶剂对OVS阳离子聚合的影响
        2.3.3 反应温度对OVS阳离子聚合的影响
        2.3.4 CHPP的后功能化
        2.3.5 CHPPs的CO_2吸附性能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六苯基噻咯功能化的倍半硅氧烷基杂化荧光多孔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3.2.2 试剂的纯化及处理
        3.2.3 实验仪器及测试方法
        3.2.4 多孔聚合物SHHPPs的合成
        3.2.5 金属离子检测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合成及结构表征
        3.3.2 热稳定性和形貌分析
        3.3.3 荧光性能
        3.3.4 孔性能分析
        3.3.5 CO_2吸附
        3.3.6 金属离子检测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梯形和笼形倍半硅氧烷的杂化纳米多孔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4.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方法
        4.2.3 多孔聚合物LCHPPs的合成
        4.2.4 LCHPPs的吸附实验
        4.2.5 LCHPPs的吸附动力学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制备及表征
        4.3.2 LCHPPs的染料吸附
        4.3.3 金属离子吸附
        4.3.4 LCHPPs的循环利用性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三嗪功能化倍半硅氧烷基杂化多功能多孔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5.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方法
        5.2.3 多孔聚合物TSHPPs的合成
        5.2.4 光降解实验
        5.2.5 金属离子的吸附实验
        5.2.6 硝基芳烃的检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制备及结构表征
        5.3.2 TSHPPs的形貌和热稳定性
        5.3.3 光学性质
        5.3.4 TSHPPs光催化降解染料
        5.3.5 金属离子吸附
        5.3.6 硝基芳香化合物的检测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双硅源杂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药物控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介孔材料综述
        1.1.1 介孔材料的合成
        1.1.2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
    1.2 环境敏感型释药系统
        1.2.1 双重敏感的释药系统
        1.2.2 三重敏感的释药系统
    1.3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基于双硅源杂化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的制备及其表征
    引言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及规格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步骤
        2.2.1 杂化型MSNs的制备
        2.2.2 杂化型MSNs的改性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SNs的合成及改性
        2.3.2 模板剂用量对MSNs形貌的影响
        2.3.3 体系中pH对MSNs纳米球粒径的影响
        2.3.4 不同搅拌速率对MSNs纳米球形貌的影响
        2.3.5 MSNs纳米粒子的红外表征
        2.3.6 MSNs纳米粒子的结构表征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PAA包封的杂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的制备及其热/pH敏感的药物控释研究
    引言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1.1 实验试剂及规格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步骤
        3.2.1 乙烷桥联型MSNs的合成及改性
        3.2.2 PNA-MSNs的制备
        3.2.3 DOX装载及PAA包封的PNA-MSNs的制备
        3.2.4 纳米粒子的表征
        3.2.5 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3.2.6 细胞生物学评价
    3.3 结果和讨论
        3.3.1 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药物装载/释放
        3.3.2 纳米粒子的FT-IR表征
        3.3.3 DOX和DOX负载纳米粒子的特征
        3.3.4 纳米粒子的TEM表征
        3.3.5 纳米粒子的TGA表征
        3.3.6 纳米粒子的XPS表征
        3.3.7 纳米粒子的介孔结构表征
        3.3.8 载药纳米粒的体外释药研究
        3.3.9 装载DOX的纳米粒子体外细胞毒性及其细胞内化行为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P(NIPAM-co-AA)修饰的中空杂化型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的制备及其药物控释研究
    引言
    4.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1.1 实验试剂及规格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步骤
        4.2.1 PNA-MSNs的制备及药物装载
        4.2.2 纳米粒子的表征
        4.2.3 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4.2.4 细胞生物学评价
    4.3 结果和讨论
        4.3.1 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药物装载/释放
        4.3.2 纳米粒子的FT-IR表征
        4.3.3 DOX和DOX负载纳米粒子的特征
        4.3.4 纳米粒子的TEM表征
        4.3.5 纳米粒子的介孔结构表征
        4.3.6 纳米粒子的TGA表征
        4.3.7 MSNs/DOX和PNA-MSNs/DOX的体外药物释
        4.3.8 装载DOX的纳米粒子体外细胞毒性及其细胞内化行为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MSNs-CTS-PNA复合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热/pH敏感的药物控释研究
    引言
    5.1 实验试剂和仪器
        5.1.1 实验试剂及规格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步骤
        5.2.1 MSNs-CTS-PNA复合纳米微球的合成
        5.2.2 MSNs-CTS-PNA的药物装载
        5.2.3 纳米粒子的表征
        5.2.4 体外药物释放研究
        5.2.5 细胞生物学评价
    5.3 结果和讨论
        5.3.1 MSNs-CTS-PNA复合纳米微球
        5.3.2 MSNs和MSNs-CTS-PNA的FT-IR表征
        5.3.3 MSNs和MSNs-CTS-PNA的TGA表征
        5.3.4 MSNs和MSNs-CTS-PNA的TEM表征
        5.3.5 MSNs和MSNs-CTS-PNA与其负载DOX的纳米粒子特征
        5.3.6 纳米粒子的介孔结构表征
        5.3.7 MSNs和MSNs-CTS-PNA/DOX的体外药物释
        5.3.8 负载DOX的纳米粒子体外细胞毒性及其细胞内化行为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论文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Diffusion and catalyst efficiency in hierarchical zeolite catalysts(论文提纲范文)

INTRODUCTION
RATIONAL DESIGN OF HIERARCHY AT ZEOLITIC LEVEL:FUNCTIONAL VS.AUXILIARY MESOPORES
    Functional mesopores
    Auxiliary mesopores
    Post-treatment methods:distinctformation of micro-and mesoporous structures
    In situ strategy:simultaneous formation of two types of porous structures
    Integrated mesopores
    Influence of hierarchy at zeolitic level on catalyst effectiveness
    Pore interconnectivity at hierarchical zeolitic constituent level
HIERARCHICAL PORE CONNECTIVITY IN MULTI-COMPONENT ZEOLITEBASED CATALYSTS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components’locations and interconnectivityfor their catalytic performance
    Visualizing the locations and poreinterconnectivity of components within an individual zeolite based catalyst body
CONCLUSION

(5)双孔SiO2负载荧光分子的合成表征及在布洛芬缓释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纳米SiO_2介孔材料
    1.2 荧光材料
        1.2.1 有机荧光材料
        1.2.2 无机荧光材料
        1.2.3 碳量子点
    1.3 荧光杂化材料
        1.3.1 荧光杂化材料的分类
        1.3.2 荧光杂化材料的制备方法
        1.3.3 荧光杂化材料的应用
    1.4 药物缓释技术
        1.4.1 药物缓释简介
        1.4.2 药物缓释技术研究进展
        1.4.3 药物缓释载体
    1.5 论文研究内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路线
    1.6 课题来源
第2章 负载萘二酸酐衍生物的SiO_2荧光杂化材料的制备及荧光性能和分形特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2.2.2 仪器装置
        2.2.3 表征
        2.2.4 合成氨修饰的DNSS
        2.2.5 合成荧光杂化材料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结构特征和织构参数
        2.3.2 荧光性能
    2.4 结论
第3章 双孔ZnO@BMMs荧光材料的制备表征及药物缓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3.2.2 仪器装置
        3.2.3 表征
        3.2.4 合成ZnO@BMMs
        3.2.5 载药和释放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和织构分析
        3.3.2 荧光性能
        3.3.3 载药和释放
        3.3.4 细胞毒性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孔In_2O_3@BMMs荧光材料的制备表征及药物缓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4.2.2 仪器装置
        4.2.3 表征
        4.2.4 合成In_2O_3@BMMs
        4.2.5 载药和释放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构和织构分析
        4.3.2 荧光性能
        4.3.3 载药和释放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孔CQDs/BMMs荧光材料的制备及药物缓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5.2.2 仪器装置
        5.2.3 表征
        5.2.4 合成CQDs
        5.2.5 合成CQDs/BMMs
        5.2.6 载药和释放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QDs的发光性能研究
        5.3.2 结构和织构性能研究
        5.3.3 载药和释放性能研究
    5.4 结论
第6章 CQDs的发光性能及其在重金属检测领域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6.2.2 仪器装置
        6.2.3 表征
        6.2.4 合成CQDs
        6.2.5 CQDs的稳定性测试
        6.2.6 CQDs对重金属离子的响应性
        6.2.7 Cr~(6+)对CQDs荧光猝灭的机理研究
    6.3 结果与讨论
        6.3.1 CQDs的性能研究
        6.3.2 CQDs的光稳性研究
        6.3.3 CQDs对重金属离子的检测
        6.3.4 CQDs对不同浓度Cr~(6+)的响应
        6.3.5 CQDs对 Cr~(6+)的检测机理研究
    6.4 本章小结
结论
    1 结论
    2 展望
    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6)功能无机多孔分离材料的制备及其相关环保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无机多孔材料概述
        1.1.1 无机多孔材料分类
        1.1.2 特殊形貌或聚集态的无机多孔材料的制备
    1.2 环境保护相关问题概述
        1.2.1 水污染问题
        1.2.2 空气污染问题
    1.3 表面浸润材料概述
        1.3.1 浸润性研究发展历程
        1.3.2 影响表面浸润性的因素以及浸润机理
    1.4 表面浸润材料在液体分离中的应用
        1.4.1 超疏水/超亲油材料
        1.4.2 空气中超亲水/超疏油材料
        1.4.3 空气中超亲水/水下超疏油材料
        1.4.4 液下超双疏材料
        1.4.5 响应性材料
    1.5 纤维膜材料在PM过滤中的应用
        1.5.1 多孔膜材料在PM过滤中的应用
        1.5.2 纤维膜材料在PM过滤中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
    1.7 本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1.8 本论文采用的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
    参考文献
第2章 磁性树枝状介孔有机硅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油酸稳定的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OA-Fe_3O_4 NPs)的制备
        2.2.3 磁性核壳结构树枝状介孔有机硅烷纳米颗粒(Fe_3O_4@DMONs)和磁性核壳结构介孔有机硅烷纳米颗粒(Fe_3O_4@MONs)的制备
        2.2.4 水包油乳液的制备
        2.2.5 水包油乳液分离
        2.2.6 染料吸附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磁性核壳结构树枝状介孔有机硅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2.3.2 浸润性和水包油乳液分离
        2.3.3 染料吸附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多功能柔性多孔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在PM过滤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SiO_2–TiO_2 复合多孔纳米纤维膜(STPNM)的制备
        3.2.3 银纳米颗粒嵌入SiO_2–TiO_2复合多孔纳米纤维膜(Ag@STPNM)的制备
        3.2.4 PM过滤测试
        3.2.5 抗菌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g@STPNM的形貌和结构特性。
        3.3.2 Ag@STPNM的空气过滤性能
        3.3.3 PM的化学组成
        3.3.4 Ag@STPNM的稳定性能
        3.3.5 Ag@STPNM的抗菌活性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具有抗生物污染活性的分子筛膜的制备及其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Silicalite-1 分子筛纳米晶种的合成
        4.2.3 ZSM-5 分子筛膜(ZCMF)的制备
        4.2.4 ZCMF的银离子交换过程
        4.2.5 油水分离测试
        4.2.6 抗生物污染活性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负载Ag~+离子ZSM-5 分子筛膜(Ag@ZCMF)的制备
        4.3.2 Ag@ZCMF的浸润性
        4.3.3 油水分离性能
        4.3.4 抗生物污染活性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多级孔GaZSM-5分子筛的合成及催化甲醇转化反应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甲醇转化制烃(MTH)的研究进展
        1.2.1 MTH反应机理
        1.2.2 MTH催化剂种类
        1.2.3 MTH反应催化剂的失活研究
    1.3 多级孔分子筛的制备方法
        1.3.1 原位合成法
        1.3.2 后处理合成法
    1.4 GaZSM-5的合成研究进展
    1.5 课题设计思路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所需仪器及试剂
        2.1.1 实验所需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2 催化剂的表征
        2.2.1 X射线衍射(XRD)
        2.2.2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2.2.3 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分析(MAS NMR)
        2.2.4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
        2.2.5 氮气吸附-脱附实验(N2 physical adsorption-desorption)
        2.2.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7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2.8 NH3 程序升温脱附(NH3-TPD)
        2.2.9 原位红外光谱
        2.2.10 吡啶红外光谱(Py-IR)
    2.3 催化性能评价
        2.3.1 甲醇转化反应
        2.3.2 产物分析方法
        2.3.3 反应性能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Ga/Al ZSM-5 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催化甲醇转化反应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GaZSM-5与Al ZSM-5 分子筛的制备
        3.2.1 ZSM-5分子筛的制备
        3.2.2 Ga同晶置换的ZSM-5分子筛的制备
    3.3 GaZSM-5与Al ZSM-5 分子筛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3.3.1 XRD及晶胞参数分析
        3.3.2 分子筛总组成分析
        3.3.3 29Si MAS NMR
        3.3.4 27Al MAS NMR
        3.3.5 H2-TPR
        3.3.6 SEM
        3.3.7 N2物理吸附
    3.4 GaZSM-5与Al ZSM-5 分子筛的酸性表征
        3.4.1 NH3-TPD
        3.4.2 Py-IR
    3.5 催化反应性能
        3.5.1 反应活性
        3.5.2 产物分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后处理法合成多级孔Ga/Al ZSM-5 分子筛及其催化甲醇转化反应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碱改性合成多级孔AlZSM-5及其催化甲醇转化反应性能
        4.2.1 碱改性AlZSM-5分子筛的制备
        4.2.2 碱改性AlZSM-5分子筛的结构组成分析
        4.2.3 碱改性AlZSM-5分子筛的酸性表征
        4.2.4 碱处理合成多级孔AlZSM-5分子筛催化甲醇转化反应性能研究
    4.3 碱处理合成多级孔GaZSM-5分子筛及其催化甲醇转化反应性能
        4.3.1 碱改性GaZSM-5分子筛的制备
        4.3.2 碱改性GaZSM-5分子筛的结构组成分析
        4.3.3 碱改性GaZSM-5分子筛的酸性表征
        4.3.4 碱改性GaZSM-5分子筛催化甲醇转化反应性能
    4.4 酸改性多级孔GaZSM-5分子筛及其催化甲醇转化反应性能研究
        4.4.1 酸改性多级孔GaZSM-5分子筛的制备
        4.4.2 酸改性多级孔GaZSM-5分子筛的晶体结构和化学组成
        4.4.3 酸改性GaZSM-5分子筛的酸性表征
        4.4.5 盐酸处理合成多级孔GaZSM-5 催化MTH的反应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葡萄糖辅助合成多级孔Ga/Al-ZSM-5 分子筛及其催化甲醇转化反应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葡萄糖辅助合成多级孔GaZSM-5与Al ZSM-5 分子筛
        5.2.1 葡萄糖辅助合成多级孔AlZSM-5分子筛
        5.2.2 葡萄糖辅助合成多级孔GaZSM-5分子筛
    5.3 葡萄糖辅助合成多级孔AlZSM-5的结构和酸性表征
        5.3.1 葡萄糖辅助合成多级孔AlZSM-5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5.3.2 葡萄糖辅助合成多级孔AlZSM-5分子筛的酸性分析
    5.4 葡萄糖辅助合成多级孔GaZSM-5的结构和酸性表征
        5.4.1 葡萄糖辅助合成多级孔GaZSM-5分子筛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5.4.2 GaZSM-5分子筛的酸性表征
    5.5 葡萄糖辅助合成多级孔GaZSM-5和Al ZSM-5 分子筛催化甲醇转化反应性能研究
        5.5.1 反应活性
        5.5.2 产物分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蔗糖辅助合成多级孔Ga/Al-ZSM-5 及其催化甲醇转化反应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蔗糖辅助合成多级孔Al ZSM-5与GaZSM-5 分子筛的制备
        6.2.1 蔗糖辅助合成多级孔AlZSM-5分子筛的制备
        6.2.2 蔗糖辅助合成多级孔GaZSM-5分子筛的制备
    6.3 蔗糖辅助合成多级孔AlZSM-5的结构和酸性表征
        6.3.1 蔗糖辅助合成多级孔AlZSM-5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6.3.2 蔗糖辅助合成多级孔AlZSM-5分子筛的酸性表征
    6.4 蔗糖辅助合成多级孔GaZSM-5的结构和酸性表征
        6.4.1 蔗糖辅助合成多级孔GaZSM-5分子筛的结构表征
        6.4.2 蔗糖辅助合成多级孔GaZSM-5分子筛的酸性表征
    6.5 蔗糖辅助合成多级孔GaZSM-5 和多级孔Al ZSM-5 分子筛的甲醇转化催化性能
        6.5.1 反应活性
        6.5.2 产物分布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担载型Ni-Mo双金属硫化物的尺寸调控及其加氢脱硫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油品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1.2.1 加氢脱硫技术
        1.2.2 吸附脱硫技术
        1.2.3 氧化脱硫技术
        1.2.4 萃取脱硫技术
        1.2.5 生物脱硫技术
    1.3 加氢脱硫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1 载体的选择
        1.3.2 金属活性相的选择
    1.4 加氢脱硫反应及机理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材料的表征方法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3.2 N_2吸附-脱附等温线表征(BET)
        2.3.3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测试(FT-IR)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SEM)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TEM)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XPS)
    2.4 催化剂活性评价方法及装置
        2.4.1 反应装置
        2.4.2 催化剂的硫化
        2.4.3 反应评价及计算方法
第3章 表面曲率限域合成策略合成Ni-Mo硫化物纳米薄片用于高效深度加氢脱硫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ZSM-5-100的合成
        3.2.2 ZSM-5-200的合成
        3.2.3 ZSM-5-20k的合成
        3.2.4 NiMoS_x/ZSM-5,MoS_2/ZSM-5和WS_2/ZSM-5 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组成与形貌表征
        3.3.2 催化剂材料对二苯并噻吩的加氢脱硫性能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空心ZSM-5 担载Ni-Mo硫化物用于深度加氢脱硫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心ZSM-5分子筛的合成
        4.2.2 ZSM-5-hollow的合成
        4.2.3 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合成
    4.3 催化对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的研究
    4.4 结果讨论
        4.4.1 材料的组成与形貌的表征
        4.4.2 催化剂材料的加氢脱硫性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粉煤灰酸法提铝渣制备层状硅酸钠和SBA-15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粉煤灰概述
        1.1.1 粉煤灰的来源
        1.1.2 粉煤灰的基本特性
        1.1.3 粉煤灰的危害
    1.2 粉煤灰提铝渣资源化利用现状
        1.2.1 碱法提铝渣应用现状
        1.2.2 酸法提铝渣应用现状
    1.3 层状硅酸钠的性质及制备
    1.4 有序硅基介孔材料
        1.4.1 有序硅基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
        1.4.2 有序介孔材料合成机理
        1.4.3 有序硅基介孔材料的应用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5.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原料
    2.2 化学试剂
    2.3 实验设备
    2.4 表征与分析方法
        2.4.1 X射线衍射分析
        2.4.2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2.4.3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2.4.4 拉曼光谱分析
        2.4.5 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4.6 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分析
        2.4.7 N2 吸脱附等温线及比表面积分析
        2.4.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
        2.4.9 硅酸钠溶液模数测定
第三章 粉煤灰提铝渣制备层状硅酸钠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PC粉煤灰基硅酸钠溶液制备层状硅酸钠
        3.2.2 层状硅酸钠离子交换性能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硅酸钠溶液模数对层状硅酸钠晶型及其钙镁离子交换能力的影响
        3.3.2 煅烧温度对层状硅酸钠晶型及其钙镁离子交换能力的影响
        3.3.3 煅烧时间对层状硅酸钠晶型及其钙镁离子交换能力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BA-15 的制备及其对稀土元素的吸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CFB粉煤灰基硅酸钠溶液制备SBA-15
        4.2.2 氨基功能化SBA-15 的合成
        4.2.3 PAA-SBA-15和DTPADA-SBA-15 的合成
        4.2.4 动力学实验
        4.2.5 材料吸附性能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AXRD分析
        4.3.2 N_2 吸脱附等温线及比表面积分析
        4.3.3 ATR-FTIR分析
    4.4 功能化材料对Ho、Yb吸附性能研究
        4.4.1 初始溶液pH对 Ho、Yb吸附的影响
        4.4.2 吸附剂添加量对Ho、Yb吸附的影响
        4.4.3 初始溶液浓度对Ho、Yb吸附的影响
        4.4.4 吸附时间对Ho、Yb吸附的影响
        4.4.5 竞争离子Al~(3+)、Ca~(2+)对DTPADA-SBA-15 吸附Ho的影响
        4.4.6 PAA-SBA-15/DTPADA-SBA-15 稳定性研究
    4.5 PAA-SBA-15/DTPADA-SBA-15对Ho、Yb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4.5.1 吸附动力学原理
        4.5.2 吸附动力学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浓凝胶体系中硅铝/锗纳米分子筛的合成及催化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分子筛材料概述
        1.1.1 分子筛材料的发展历程
        1.1.2 分子筛材料的合成
        1.1.3 分子筛材料的应用
    1.2 分子筛材料的结构解析
    1.3 纳米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发展
        1.3.1 分子筛的晶化机理
        1.3.2 纳米分子筛的合成策略
    1.4 多级孔分子筛的合成以及发展
    1.5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
    1.6 本论文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1.7 本论文采用的表征手段以及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氟离子体系中纳米多级孔分子筛ITQ-21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过程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ITQ-21分子筛多级孔结构形成探究
        2.3.2 浓凝胶体系下纳米多级孔ITQ-21的催化性质研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晶种辅助纳米分子筛MTW的合成及催化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过程
        3.2.2.1 晶种的合成
        3.2.2.2 纳米分子筛MTW的合成
        3.2.2.3 催化反应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硅铝酸盐MTW型分子筛的表征
        3.3.2 硅铝酸盐MTW型分子筛催化表征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新型季胺模板剂导向合成具有10-元环孔道间断结构硅锗酸盐JU110及其结构解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过程
        4.2.2.1 有机结构导向剂的合成
        4.2.2.2 硅锗酸盐JU110的合成
        4.2.2.3 锗酸盐Ge-JU110的合成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锗酸盐Ge-110样品的表征
        4.3.2 硅锗酸盐JU110样品的表征
        4.3.3 硅锗酸盐JU110样品的结构解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作者简历
致谢

四、Fluorescence of Nanosized Composite of Mesoporous Molecular Sieve and Europium (Ⅲ) Complex(论文参考文献)

  • [1]ERI与MTW型分子筛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 李晓.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八乙烯基倍半硅氧烷的杂化多孔聚合物的制备策略及应用研究[D]. 杜雅静. 山东大学, 2021(11)
  • [3]基于双硅源杂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药物控释性能研究[D]. 张克举. 湖北大学, 2021(01)
  • [4]Diffusion and catalyst efficiency in hierarchical zeolite catalysts[J]. Peng Peng,Xiong-Hou Gao,Zi-Feng Yan,Svetlana Mintova.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0(11)
  • [5]双孔SiO2负载荧光分子的合成表征及在布洛芬缓释中的应用[D]. 李俊芳.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6]功能无机多孔分离材料的制备及其相关环保应用[D]. 王百先. 吉林大学, 2020(08)
  • [7]多级孔GaZSM-5分子筛的合成及催化甲醇转化反应性能研究[D]. 韩争.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8]担载型Ni-Mo双金属硫化物的尺寸调控及其加氢脱硫性能[D]. 康鑫.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9]粉煤灰酸法提铝渣制备层状硅酸钠和SBA-15及其性能研究[D]. 柳向阳. 山西大学, 2019
  • [10]浓凝胶体系中硅铝/锗纳米分子筛的合成及催化性质研究[D]. 王艺霖. 吉林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介孔分子筛与铕(Ⅲ)配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荧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