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离子选择电极仪测定血清钙的几个问题探讨

国产离子选择电极仪测定血清钙的几个问题探讨

一、国产离子选择电极仪器测定血清钙的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伯玉[1](2020)在《通过心电及超声技术诊断急性高钙血症对犬心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犬血钙浓度正常参考值为2.252.75 mmol/L,血钙浓度高于2.75 mmol/L则被认为发生了高钙血症。高钙血症是小动物临床上常见的电解质紊乱疾病之一,如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都可引起高钙血症,而血钙水平对心肌细胞的影响十分显着,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因此患高钙血症动物心脏功能往往受到或多或少的损害。近年来,犬高钙血症病例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小动物中关于超声监测高钙血症对心脏影响的报道极少。为了评价超声心动图在犬心脏结构和功能检查中的应用价值,为犬高钙血症的临床诊断以及医学试验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B和M超声联合心电图监测并结合血检,早期诊断高钙血症患犬,从而做到早期治疗,使患犬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本试验选取20只健康实验犬,雌雄各半,平均体重为6.9±1.84 Kg。先进行正常条件下各指标监测,然后进行血液注钙实验,即通过静脉滴注氯化钙;血清检测血清离子钙;心电图仪监测高钙血症的犬心脏各波形变化,尤其是QT间期。同时采用兽用B超机二维联合M超声技术进行采集和定标,在不同切面测量心功能参数,包括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VI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舒张末期常规左室后壁厚度(LVPWd)、收缩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s)、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d)、收缩期室间隔厚度(IVSs)、主动脉内径(AOD)、右房内径(RA)以及舒张早期二尖瓣前叶与室间隔之间的距离(EPSS),以及仪器计算出左室短轴缩短分数(FS)、射血分数(EF)、平均收缩期射血率(MSER)、纤维圆周缩短平均速度(MVCF)。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正常犬血液和心脏中各参数与体重呈正相关,与性别间相关性较低。当犬只进行镇静麻醉后,心率减缓至56.4±22.15 bpm。滴注氯化钙30 min左右血钙浓度达3.596±0.29 mmol/L,心率为75±27.07 bpm,心电图出现明显QT间期缩短,B、M超心动图各功能参数无明显变化,偶尔出现心律不齐,心电图也表现出这一现象。当给药至3 h时,血钙浓度达到5.6±0.18 mmol/L,心率明显加快,QT间期依然缩短,偶见延长。M超心功能参数LVIDd、LVIDs内径减小,IVSd、IVSs、LVPWd及LVPWs增厚,其他参数无明显变化,观察B超可发现二尖瓣关闭不全及主动脉扩张。当血清钙达8.158±0.77 mmol/L时,心率再次加快,心电图出现多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后易发生室颤,由于个体差异,部分犬心率减慢,P波消失,ST段抬高,出现J点并发生若干个期前收缩。当血钙浓度达到9.282±1.12 mmol/L时,超声观察到心房迅速扩大,主动脉缩至最小。建立高钙模型的犬的QT间期与血清钙浓度呈负相关(P<0.01)。体内血清钙浓度先缓慢上升,在3h左右上升速度加快。左心功能参数中CO、EF、FS及MVCF与心率趋势一致,而EDV、ESV、SV及MSER与其趋势相反。综上所述,健康犬静脉滴注氯化钙溶液可以成功建立高钙血症模型,出现心率加快、心律紊乱等症状;来自心电图和B、M超声图的结果以及血清钙浓度检测,可以更好地诊断高钙血症引起的心律失常。超声图对于早期高钙血症诊断意义不同,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或疾病后期才能发挥作用;血清钙检测及心电图对疾病早期诊断具有意义,由于需与其他疾病相鉴别,结合起来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高林琼[2](2020)在《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的化学普及工作 ——基于《化学世界》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化学工业直接影响着国防建设、农业建设以及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等多方面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当代技术与产业的发展革新。近代化学工业在我国起步于晚清洋务运动期间,后来随化学科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近代工业在我国的发展,化学工业在民国时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出现大量的民族化工业,奠定了我国化工业发展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化学工业会学术组织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首个化学工业学术组织——中华化学工业会于1922年创立,由中国留学生组织发起创立,该学会聚集了国内大量的化工方面专业人才,不仅促进了民国时期高等化学教育体系的形成,还培养了大批化学工业人才,为化工学科和化工业的建制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中华化学工业会除创办会刊《化学工业》外,于1946年创办了《化学世界》,是国内较早的普及化学、化工知识的重要期刊。本文以《化学世界》所载材料为基础和线索,对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化学普及工作进行历史调查,运用文献考证、比较分析以及个案分析进行研究,梳理了中华化学工业会及其会刊《化学世界》的创立及发展历程,对《化学世界》中有关该学会的各类活动以及普及化学、化工业知识的资料进行梳理和解读,论述中华化学工业会在普及化学、化工知识和技术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查阅大量研究文献,梳理论述了国内学术界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研究的现状以及对《化学世界》研究的现状,指出学术界在对1946-1952年这个时段和对《化学世界》研究的缺失,阐述了对这时段及其杂志研究的学术意义,同时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思路及创新之处。(2)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历史调查和梳理,并对该学会会刊的发展情况、年会的开展情况以及抗战胜利前后国内化学、化工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近代化学、化工业在民国时期整体发展状况,为本文的专题研究提供了历史背景。(3)对《化学世界》的创办与发展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着重对《化学世界》所载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并对其中所载活动与事件进行追踪调查,梳理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化学普及工作。在科普活动方面,包括化学工业新闻的传播、开设化工讲座、翻译外国化工文献等方面;在学术研究方面,《化学世界》成为促进学者交流学习的平台,刊载了学会成员大量化学化工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化学化工实践上,学会成员为化工企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咨询,不仅组织化工学者参与实践学习,还协助化工企业开展了多次化工展览活动,有效促进了科研与实践的结合,体现了中华化学工业会对化工产业经济建设方面的贡献。(4)通过《化学世界》对中华化学工业学会在战后经济建设中所工作的考察,发现中华化学工业会所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高等化学教育体系的构建、化学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为近代化学工业的建制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会对化工科研方面的突出成果较少,但学会成员在会刊上发表的化工类文章对于化学知识的普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化工学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王永明[3](2020)在《伯克霍尔德氏菌XM01产磁小体的类酶性质及其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磁性纳米粒子因其具有模拟酶的催化特性和磁学特性而备受瞩目。但人造磁性纳米粒子具有分散性差、生物相容度低、合成过程的环境成本高等缺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发展和应用。与之相比,纳米粒子的微生物合成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或消除合成过程中的毒性副产物的潜在危害,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新型合成策略。具体指的是利用真菌、放线菌、细菌等微生物通过胞内或胞外的矿化过程,在常温常压下合成磁性纳米粒子,其中最具典型性的是趋磁细菌在胞内能够自主合成具有生物膜包裹的磁小体。本文针对人造磁性纳米粒子的诸多不足,开展纳米粒子的微生物合成及其模拟酶特性和应用研究。从泥水样中分离出一株趋磁细菌,研究了影响菌株生长以及磁小体合成的培养条件。从收集的菌体细胞中纯化制备磁小体,研究了其形态组成、磁学特性以及在水相中的分散性和可回收性。此外,对磁小体模拟酶的特性和酶促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应用于胆固醇的分析检测、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以及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从延寿县五七水库底部沉积物的泥水混合物中分离出一株趋磁细菌,经16S rDNA和生理生化实验鉴定,将其命名为Burkholderia sp.XM01。胞内的磁性颗粒沿着细胞的长轴排列。利于菌株XM01生长和磁细胞比例增加的培养条件:pH为6.5,10%的氧浓度,碳源为浓度在400 mg/L左右的丁二酸、氮源为浓度约150 mg/L的硝酸钠,铁源为浓度处于25~30μmol/L的奎尼酸铁,培养温度30℃,连续静置培养时间为6天。通过超声破碎、高速离心、反复清洗与磁铁吸附的方法从菌株XM01细胞中成功地提取出形态完整的磁小体,产率为3.16 mg/L培养液。经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后,确定菌株XM01产磁小体粒径约为80 nm,包含内部立方晶系的Fe3O4纳米晶体和外层包裹的生物膜。这是首次在Burkholderia sp.XM01中纯化出形态完整的磁小体。磁小体在纯水中的粒径分布相对均一,整体呈现右偏斜的特点。磁滞回线为宽腰型曲线,表明磁小体在室温下具有铁磁性,其饱和磁化强度为61.2 emu/g,饱和剩磁强度为21.7 emu/g,磁矫顽力为142.6 Oe。磁小体在纯水、PBS与HEPES缓冲液中均能形成稳定的悬浮体系。当对悬浮体系施加外磁场时,经过120 s的分离时间,可以基本实现从水相体系中完全分离磁小体。菌株XM01胞内产磁小体在酸性条件具有内在的类过氧化物酶的催化活性。催化底物四甲基联苯胺(TMB)氧化反应的最适pH为4,温度为40℃。磁小体过氧化物酶模拟物耐受pH和温度的范围明显大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磁小体类过氧化物酶催化动力学过程符合Michaelis-Menten方程。其对底物H2O2的依赖性比HRP高出一个数量级,对底物TMB的亲和力大于HRP,催化效率略高于HRP。磁小体类过氧化物酶活性与Fe3O4纳米晶体表面的铁离子参与反应释放的羟基自由基有关。将磁小体应用于构建胆固醇的检测体系,检测的线性范围是2~150μmol/L,检测限为0.58μmol/L。该体系测定胆固醇的敏感性超过已报道的部分人造纳米酶构建的同类比色法检测体系。此方法用于测定人血清中的胆固醇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在反应结束后,可以通过磁分离而多次循环利用磁小体。连续回用7次,前后测定的结果之间的差异小于5%。该检测体系对15个随机血清样品的分析结果与全自动血清分析仪给出的结果之间的差异小于3.18%。首次将磁小体作为异相芬顿体系中的催化剂用于催化降解甲基橙的研究。得出了优化后的条件:浓度为200 μg/mL的催化剂,浓度为150 mmol/L的H2O2,pH为3.5,温度60℃。磁小体/H2O2异相芬顿体系经150 min的反应时间可以完全催化降解浓度为120 mg/L的甲基橙。该体系催化甲基橙降解的有效浓度远高于同类芬顿体系所能降解的甲基橙浓度。磁小体/H2O2体系催化降解甲基橙的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的描述,表观活化能为12.15 kJ/mol。催化体系中H2O2快速消耗的同时伴随着·OH的大量生成。甲基橙主要氧化来源是磁小体催化H2O2分解产生的·OH。虽然磁小体和天然酶HRP在理想溶液条件下都具有催化甲基橙降解的能力,但模拟染料废水中高浓度的盐,重金属离子等成分可以使含HRP的系统中甲基橙的降解率大幅降低,但是这对含磁小体的体系的影响很小,这表明磁小体处理甲基橙染料废水中的应用潜力超过天然酶HRP。连续回用磁小体进行7次反应循环后,体系中甲基橙的降解率仍处于81%左右。首次发现磁小体具有碱性条件依赖的类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其催化H2O2分解的活性与磁小体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反应体系的最适pH为9,温度为60℃。与天然过氧化氢酶相比,磁小体在极端pH和温度下的稳定性更高。当过氧化氢酶抑制剂NaN3(100μmol/L)和SDS(5 mmol/L)分别加入后,天然酶的活性已基本丧失,而磁小体类过氧化氢酶活性仍保持在90%以上。磁小体催化H2O2分解反应的活化能与过氧化氢酶的催化反应活化能基本相近。磁小体类过氧化氢酶催化动力学符合Michaelis-Menten方程,对H2O2底物的亲和力和催化效率大于过氧化氢酶和人造Co3O4纳米酶。基于磁小体具有电化学还原H2O2的能力,首次将其应用于构建电化学传感器以检测H2O2,检测的线性范围是0.02~2 mmol/L,检测限为0.14 μmol/L,该方法测定H2O2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与报道的某些酶型和非酶型的传感器相比,磁小体/GCE传感器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短的响应时间,能够有效测定微量的H2O2。

段小龙[4](2020)在《西藏林芝地区天然饮用水健康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水资源污染的日趋严重,人们对供水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以及日益关注饮用水对健康的影响。因此对水源地水质展开评价和进行饮水对健康影响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这不仅可以给水源地管理和维护提供决策依据,还能为保障饮水卫生安全提供基础资料,是改善水源地水质现状和人们饮水健康的重要举措。由于目前我国水资源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威胁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林芝市县级以上水源地水质现状以及探究水源地饮用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本研究在全市7个水源地都布设了采样点,在枯水期和丰水期进行两次水样采集,通过水质评价、健康风险评价和动物模型实验等方面对各水源水质进行了检测分析与综合评价,主要结论如下: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并结合林芝市水源地水质检测资料,选取水温(T)、溶解氧(DO)、p H、电导率(CDC)、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氮(TP)、氨氮(NH3-N)、硝态氮(NO3--N)、氧化还原电位(ORP)、铜(Cu)、锌(Zn)、镉(Cd)、铅(Pb)、六价铬(Cd6+)、钠(Na)、钙(Ca)共17项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基于两者的模糊Borda组合评价法对各水源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单一评价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利用模糊Borda法对评价结果进行组合可以实现单一评价方法的优势互补,使得水质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总体上林芝水源地的水质较为洁净,水质情况相对来说最好的是墨脱县、巴宜区和波密县,然后依次是工布江达县、朗县、察隅县,而米林县的水质相对来说是最差的。巴宜区、墨脱县和波密县的水源地水体受到污染很少,水质属于清洁;朗县、工布江达县和察隅县水源地水体轻微富营养化,属于II类水质标准;米林县由于主要受到镉离子污染比较严重,接近IV类水质标准。镉离子和氮磷营养盐在林芝水源水中起主导作用,对水质影响最大,污染主要来源于该市工矿业和农牧业污染应加大监测频率和采取相应治污措施,保障人们的饮水安全。水源地饮用水健康效应研究表明:通过对饮用水源中铜、硝酸盐氮、氨氮、镉、铬、锌、铅等指标进行健康风险评价,反映出经饮水途径致癌物质健康风险值相比非致癌物质危害更大;该地区人们接触水源水所面临的健康风险以致癌物镉为主,特别是波密县和米林县水源中致癌物镉风险率比较高,超过了国际防辐射委员会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限制,这需引起水源地管理部门的重视,其余非致癌物风险量级均低于最大可接受限制,对人体健康几乎不构成危害,适合作为饮水水源。通过林芝水质的有益因子的健康影响分析和动物模型实验可以得出:从p H、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等角度分析,水源水符合健康饮用水的标准,健康指数也表明该市水质良好;抗氧化实验表明长期饮用可以提高体内红细胞GSH-PX的活性,水源地水体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血清钙离子浓度影响实验表明水源水可以显着增加小鼠血清钙离子含量。

樊凤娇[5](2019)在《基于骨免疫的乳铁蛋白调控骨重建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是牛乳中一种微量的多功能糖蛋白,既可以调控骨骼生长也可以调控免疫系统,但目前在去卵巢小鼠体内调控骨重建的相关机制并未阐述完全。因此,本研究从骨免疫学的角度,研究乳铁蛋白对骨质疏松模型小鼠骨重建的影响以及乳铁蛋白在小鼠体内的消化和吸收情况,旨在阐明乳铁蛋白通过骨免疫的方式调控骨重建的机制。首先,研究了乳铁蛋白对小鼠骨骼系统的影响。建立了骨质疏松小鼠模型,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和三点弯曲法等,得到结果如下:乳铁蛋白可以明显抑制去卵巢小鼠体重的增加,使去卵巢小鼠的全身骨密度提高了11.93%,使其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了80.76%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了60.38%。同时,乳铁蛋白提高股骨的钙磷含量,改善股骨的骨生物力学以及通过提高股骨骨小梁的骨体积分数、厚度、数量和减少结构模型指数,从而改善股骨的微观结构。乳铁蛋白促进骨生成且抑制骨吸收,调控去卵巢小鼠骨系统的平衡。其次,研究了乳铁蛋白对小鼠骨免疫系统的影响。通过液相悬浮多因子芯片技术对血清中的免疫因子进行测定,发现血清中IL-1α、IL-2、IL-3、IL-5、IL-7、IL-10、IL-12(p70)、IL-13、IL-15、IFN-γ的含量升高、而IL-1α和IL-9含量下降,其中IL-5、IL-10、IL-12(p70)和IFN-γ可影响RANKL和OPG的分泌。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RANKL和OPG的表达,发现乳铁蛋白可以使小鼠血清和T淋巴细胞分泌的RANKL/OPG比值分别下降57.14%和21.57%。同时,乳铁蛋白可以显着促进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增殖,并能通过影响胸脾指数进而调节小鼠的免疫功能。由此可知,乳铁蛋白通过调控骨免疫系统的平衡,进而调控骨重建的过程。接着,研究了乳铁蛋白在小鼠体内的消化和吸收情况。分别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法,对小鼠胃肠道中的乳铁蛋白肽进行定性分析,在小鼠胃肠道内容物中共鉴定到578条不同的乳铁蛋白肽。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活性肽LRPVAAEIY(LF-LR)。采用体外Caco-2单层细胞吸收模型,通过质谱对肽LF-LR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乳铁蛋白肽LF-LR通过内吞的方式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且具有良好的吸收率。同时,在小鼠血清中可以鉴定到乳铁蛋白肽LF-LR的存在,表明乳铁蛋白肽LF-LR可能是乳铁蛋白的活性片段之一。最后,研究了乳铁蛋白肽LF-LR对骨免疫系统的影响。基于上述胃肠道中乳铁蛋白肽的研究结果,利用MTT实验和分子对接方法对其中的五条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00 ng/mL乳铁蛋白肽LF-LR可显着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且可以与整合素受体α5β1结合调控成骨细胞的分化。同时乳铁蛋白肽LF-LR中Leu和Pro可与TRAF6上的Glu448、Met450、Phe471和Tyr473结合,可以阻断TRAF6与RANK的结合,从而调控RANKL/RANK/OPG信号通路。同时,含有PEQ三种氨基酸的乳铁蛋白肽KESPQTHY、ESPQTHYY、ISQPEWFK和KPVTEAQ,也可以通过氢键和静电用作用与TRAF6结合,均具有潜在的通过骨免疫通路调控骨重建的活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阐述了乳铁蛋白经由免疫学途径调控骨重建的活性机制,有效地丰富了乳铁蛋白的生物学内涵,为乳铁蛋白在功能食品领域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刘连勇[6](2018)在《2型糖尿病患者羧化与非羧化骨钙素研究及17β-雌二醇对OVX大鼠骨质疏松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章: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羧化与非羧化骨钙素水平及骨钙素基因遗传变异的研究研究背景:近年有研究者提出骨骼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参与调节全身能量代谢。在糖骨代谢相互影响中,骨钙素(osteocalcin,OC)作为“能量信使”发挥重要作用。动物实验发现OC可以促进胰岛细胞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部分临床试验也得到相似的结论,但有临床研究提出OC水平与血糖水平及糖尿病的发生无显着相关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均为多基因复杂疾病,糖骨代谢有相互影响,OC水平是否受OC基因多态性影响,目前相关研究也较少。为了进一步分析OC与糖代谢关系及OC水平与OC基因多态性的关系,进一步寻找防治T2DM的新靶点,我们开展相关研究。研究目的:分析中国汉族人群血清骨钙素(OC)、羧化不全骨钙素(under carboxylated osteocalcin,ucOC)和羧化骨钙素(carboxylated osteocalcin,cOC)水平与糖代谢的相互关系,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OC基因多态性与OC水平的关系。研究方法:研究纳入中国汉族人群456名T2DM患者及224名正常对照人群,常规进行体格检查及生化、骨代谢、糖代谢等实验室检查,同时检测研究对象的血清羧化与非羧化骨钙素水平以及OC的9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rs1543294、rs1800247、rs759330、rs2842880、rs933489、rs2241106、rs2758605、rs2277872 和 rs 12563631)。研究结果:(1)T2DM组血清OC、ucOC和cOC、ucOC/cOC均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2)正常对照组人群cOC水平与糖代谢指标无显着相关性。T2DM人群cOC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呈负相关。(3)校正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HbA1c等指标后,T2DM患者骨钙素SNPRs933489位点CC基因型的血清非cOC水平显着低于TT基因型,其它SNP位点各基因型间OC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本研究显示,T2DM患者血清OC、羧化和非羧化骨钙素水平均低于非T2DM患者,而且cOC水平与HbA1c呈负相关,OC基因常见遗传变异没有影响OC水平。第二章:17β-雌二醇通过抑制EphA2/ephrin A2信号通路减轻OVX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研究背景:雌性激素是一种甾类激素,对循环、再生和心血管系统有重要影响,通过抑制骨吸收和增加骨形成对骨稳态影响显着。雌激素有3种类型,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17β-E2)、雌酮及雌三醇,由卵巢分泌雌二醇具有最强的雌激素作用,雌激素缺乏可能导致绝经后妇女的早期和晚期骨质疏松症。现有研究证明雌激素和孕激素替代对预防绝经后女性骨量减少有效,但由于该方法具有较多副作用,因此疗效受到限制。我们若能够通过调控若干个骨重建信号通路,进一步掌握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作用机制,则能帮助我们在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症。近些年对Eph/Ephrin通路不断深入探索,发现其可调控破骨细胞及成骨细胞的分化,具有双向调节功能,而EphrinA2和EphA2信号能够在起始阶段调节骨骼重建,破骨细胞前体中的EphrinA2和EphA2能够增强多核破骨细胞的分化,而成骨细胞上的EphA2能通过上调RhoA形成抗成骨细胞形成信号,但17β-雌二醇是否抑制EphA2/ephrin A2信号通路尚未完全阐明,故针对该问题设计了本研究。本研究是针对17β-雌二醇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本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选取21周雌性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卵巢切除组(Ovariectomy,OVX)及卵巢切除+17β-雌二醇组(OVX+E2),并测定体重、血清钙(calcium,Ca)、尿钙(urinary calcium,UCa)、肌酐(Creatinine,Cr)、碱性磷酸酶(bone 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bone resorption item 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5b,TRAP-5b)浓度、1 型原胶原 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I N-terminal propeptide,P1NP)、β-Ⅰ型胶原交联 C 末端肽(β-C-terminal cross-linked telopeptides of type Ⅰ collagen,p-CTX)浓度;测定胫骨的骨密度及组织病理形态。第二部分: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测定三组中骨代谢关键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Runt 相关转录因子 2(runt-related gene 2,Runx2),Osterix,Collal,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和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kB ligand,RANKL)的 mRNA 水平;采用 qRT-PCR 和免疫印迹测定Sham、OVX及OVX+E2三组中EphA2和ephrinA2的表达,并测定降低EphA2和ephrinA2表达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第一部分:17β-雌二醇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影响研究目的:1.探讨17β-雌二醇对去卵巢大鼠的体重影响及骨转换指标的影响;2.探讨17β-雌二醇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和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研究方法:1.1.选取21周大小的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3组:Sham(n=10)、OVX组(n=10)及OVX+E2组(n=10);对于OVX+E2组,每天对大鼠通过灌胃给予17β-雌二醇悬浮液,使用量按照1mL/100g。2.处理0、2、4、6周后,分别测量三组大鼠的体重,并进行比较。3.处理0、2、4、6周后,使用生化分析仪测定三组大鼠的血清钙、尿钙、肌酐浓度,ELISA测定血清中b-ALP和TRAP-5b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P1NP、-βCTX。4.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左侧胫骨的骨密度。5.采用苏木精(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测定胫骨的组织病理形态,使用光学显微镜和影像分析仪测定静态参数包括骨体积/组织体积(bone volume per tissue volume,BV/TV)、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分离度。研究结果:1.OVX组大鼠体重增加显着高于Sham组,17β-雌二醇治疗后,大鼠体重增加受到抑制,说明17β-雌二醇能够抑制OVX诱导的体重增加。2.OVX+E2组大鼠血清钙浓度显着高于OVX组,OVX组尿Ca/Cr显着增加,17β-雌二醇治疗后,比值下降;OVX组b-ALP、TRAP-5b、P1NP、β-CTX浓度较对照组显着升高,17β-雌二醇治疗后,显着下降。3.给药后的4、8周,三组间的胫骨骨密度有显着差异,和Sham组相比,OVX显着降低胫骨骨密度,和OVX相比,OVX+E2组胫骨骨密度显着增加。4.OVX组大鼠的BV/TV、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显着低于Sham组,17β-雌二醇的治疗抑制这些变化,OVX组骨分离度增加,而17β-雌二醇有效的抑制OVX引起的骨质量变化。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卵巢切除能导致大鼠体重增加,血清钙浓度、尿Ca/Cr值、b-ALP、TRAP-5b、P1NP、β-CTX浓度升高,17β-雌二醇能消除这些影响;OVX组的BV/TV、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显着降低,以及骨小梁分离度的显着升高主要是由于小梁的穿孔变薄和损失,而17β-雌二醇能够减弱这些影响。第二部分:17β-雌二醇对骨代谢影响的机制研究研究目的:1.探讨17β-雌二醇对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2.探讨17β-雌二醇是否通过EphA2/ephrinA2通路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研究方法:1.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Sham组、OVX组、OVX+E2组骨代谢关键相关基因ALP,TRAP,Runx2,Osterix,Colla1,OPG和NF-kB配体受体激活剂RANKL的mRNA水平。2.采用qRT-PCR和免疫印迹分别测定Sham、OVX及OVX+E2三组中EphA2和ephrinA2的表达;3.采用siRNA转染技术沉默EphA2和ephrinA2,加入RANKL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培养后,测定破骨细胞数目。研究结果:1.OVX 组中 ALP、TRAP、RANKL 表达显着高于 Sham 组,OVX+E2 组 ALP、TRAP、RANKL表达显着低于OVX组。2.OVX 组中 Runx2、Osterix、Col1a1,表达显着低于 Sham 组,OVX+E2 组 ALP、TRAP、RANKL表达显着高于OVX组。3.三组中OPG表达无显着差异。4.OVX组EphA2和ephrinA2的表达显着高于Sham组,OVX+E2组中EphA2和ephrinA2的表达显着高于OVX组;5.RANKL和M-CSF能够促进破骨细胞分化,EphA2和ephrinA2沉默显着降低破骨细胞分化。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17β-雌二醇能通过抑制TRAP和RANKL表达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并通过刺激Runx2、Osterix和Col1a1表达诱导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功能;17β-雌二醇能够抑制OVX诱导EphA2和ephrinA2的表达水平升高,进而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

杨雪宁[7](2018)在《胃泌素释放肽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胃泌素释放肽(Gastrin-releasing peptide,GRP)是蛙皮素在哺乳动物中的同系物,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表达并且可以调节动物的一些本能行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GRP也可以调控大脑的高级功能,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同样伴随着GRP水平的改变,外源性的给予GRP可以缓解或者保护神经系统疾病造成的认知损伤。我们的前期研究也发现,腹腔注射GRP可以提高缺血性模型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众所周知,海马是与空间学习记忆相关的重要脑区,但是关于GRP对海马脑区神经元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探究了GRP对海马CA1神经元的兴奋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其影响的离子和突触传递的机制。实验首先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验证GRP受体是否在海马CA1区表达;获得1021天Wistar幼鼠新鲜的海马脑片(约400μm),在全细胞电流钳模式下记录GRP(250nM)对海马CA1区椎体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在电压钳模式下记录GRP对电压门控Na+通道和电压门控K+通道的影响,说明其对兴奋性影响的离子机制;实验还记录了GRP对神经元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影响及相关突触蛋白的改变,阐明其对兴奋性影响的突触传递机制。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免疫荧光染色的实验结果验证了,GRP受体在Wistar大鼠的海马CA1区有表达。2.GRP作用后降低了CA1区神经元诱发连续动作电位的放电频率,并且降低了单个动作电位的峰值、超射值和半峰宽,增加了动作电位的阈值。3.GRP降低了INa的幅值,对INa的激活过程没有显着性影响,但是使失活曲线和失活后恢复曲线均向超极化方向移动,说明电压门控Na+通道更易失活且失活后恢复加快。4.GRP增加了IA和IK的幅值,使IA的稳态失活曲线发生了右移,IK的激活斜率明显下降,但对IA的激活和失活后恢复特性没有显着性影响。5.GRP增加了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幅值和频率;GRP使突触后致密物(PSD-95)的表达量显着降低,对突触特异性标志物突触素(SYP)的表达没有显着性影响。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得到以下结论:1.GRP受体在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上有表达;2.急性GRP作用可以降低CA1区神经元的兴奋性,其机制涉及直接与间接两个方面。直接机制:GRP与其受体结合后,通过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使得电压门控Na+通道与K+通道门控特性发生改变,导致INa幅值降低,IA和IK的幅值增加,从而对兴奋性产生抑制。间接机制:GRP也能够作用于GABA能中间神经元,使其兴奋性增加,从而间接降低CA1神经元的兴奋性。3.GRP作用后对海马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没有显着性影响,但降低海马中突触后膜PSD-95的表达量,提示其会影响海马中兴奋性突触传递。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GRP能够抑制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兴奋性,并阐明了该过程可能涉及到的离子通道和突触传递的机制,为GRP改善动物的认知功能提供理论基础,并为相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刘果[8](2018)在《酪蛋白磷酸肽制备、鉴定、促钙吸收活性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酪蛋白磷酸肽是以酪蛋白为底物,经酶水解获得的含有核心结构磷酸丝氨酸基团的并具有促进钙吸收的活性多肽。酪蛋白磷酸肽作为钙补充剂可以应用到婴儿奶粉、保健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选用牛乳源酪蛋白磷酸肽为研究对象,筛选最佳产地牛乳酪蛋白原料产地、最佳酶制剂,采用单因素考察酶解主要因素,正交优化酪蛋白磷酸肽制备条件。建立活性评价方法,将酪蛋白磷酸肽系统地从水解物中分离纯化出来,运用多种方法对其结构解析。建立体外细胞模型Caco-2细胞单层模型,利用此模型评价酪蛋白磷酸肽单体对钙、镁转运活性的影响。建立SD大鼠模型,考察酪蛋白磷酸肽在动物体内对钙吸收代谢的影响。考察矿物镁因素,酪蛋白磷酸肽在动物体内对钙吸收代谢的影响。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酪蛋白磷酸肽酶解条件优化以酪蛋白为研究对象,以酪蛋白磷酸肽产率为指标,筛选荷兰、法国、美国、新西兰产地酪蛋白原料,筛选碱性蛋白酶、LC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结果显示新西兰产地的酪蛋白以及胰蛋白酶为最佳的底物和酶。考察了酶解pH、酶解温度、底物浓度、酶解时间、酶用量对酪蛋白磷酸肽含量的影响,并用单因素正交试验优化酶解条件。最佳酶解条件为:底物浓度10%、酶解pH 8.0、温度50℃、酶解2 h。为提高酪蛋白磷酸肽醇沉得率,考察了pH、CaCl2添加量、乙醇浓度、温度、沉淀时间对酪蛋白磷酸肽得率的影响,最佳醇沉条件为:pH5.5、CaCl2添加量0.6%、乙醇终浓度50%、温度5℃、沉淀时间6 h。(2)酪蛋白磷酸肽的分离纯化及结构解析以体外钙螯合能力为筛选酪蛋白磷酸肽指标,采用活性追踪法利用制备、分析高效液相色谱从酪蛋白水解物中分离纯化酪蛋白磷酸肽单体(P1、P2、P3、P4、P5)。经MALDI-TOF-MS、高分辨多级质谱、氨基酸测序仪分析,P1分子量2061.69 Da,由18个氨基酸组成,序列为FQpSEEQQQTEDELQDK,属于酪蛋白β(48-63),P2分子量2043.64 Da,由18个氨基酸组成,序列为FQpSEEQQQTEDELQDK-NL18,属于酪蛋白β(48-63),P3分子量1927.53 Da,由16个氨基酸组成,序列为DIGpSEpSTEDQAMEDIK,属于酪蛋白αs1(58-73),P4分子量1951.83 Da,由16个氨基酸组成,序列为YKVPQLEIVPNpSAEER,属于酪蛋白αs1(119-134),P5分子量1890.74 Da,由25个氨基酸组成,序列为RELEELNVPGEIVEpSLpSpSpSEESITR,属于酪蛋白β(16-40)。化学合成单体P1、P3、P4、P5。利用RP-HPLC、红外光谱、圆二色对比天然与合成单体的结构差异。RP-HPLC结果显示单体P3、P4的保留时间一致,合成单体的紫外吸收显着高于天然单体。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天然与合成单体P3、P4均含有α-螺旋、β-转角、β-折叠、无规卷曲特征结构。圆二色结果分析表明天然与合成CPP单体P3、P4的α-螺旋和β-转角比例较低,主要以β-折叠和无规卷曲形式存在,当浓度从2mg/ml上升到4 mg/mL时,二级结构结构由α-螺旋、β-转角向β-折叠-反平行式转变。(3)酪蛋白磷酸肽理化性质利用国标测定CPP1(最佳酶解工艺得到CPP混合物)、CPP2(市售CPP混合物)纯度及化学组成,结果表明市售CPP2的纯度显着高于CPP1。RP-HPLC色谱图分析说明,CPP1和CPP2的成分复杂,与CPP1相比,CPP2的极性较强部分的含量相对较少。松密度、轻敲密度、Hausner比值、Carr’s指数、休止角结果表明,CPP2的流动性优于CPP1。溶解指数表明,CPP1在30%乙醇溶剂中的溶解度极显着高于CPP2。(4)酪蛋白磷酸肽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钙、镁转运活性建立Caco-2细胞单层模型,测定不同转运时间点细胞透过液中钙、镁离子转运量。酪蛋白磷酸肽活性单体在Caco-2细胞模型对钙转运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酪蛋白磷酸肽混合物和单体(P1、P2、P3、P4、P5)均显着增加钙转运量,单体的钙转运量显着高于酪蛋白磷酸肽混合物,其中P5的钙转运效果最好。酪蛋白磷酸肽活性单体在Caco-2细胞模型对镁转运的影响:镁转运结果与钙转运结果有相同趋势,酪蛋白磷酸肽混合物和单体(P1、P2、P3、P4、P5)均显着增加镁转运量,单体的镁转运量显着高于酪蛋白磷酸肽混合物,其中P5的镁转运量最大。在镁离子存在的条件下,考察酪蛋白磷酸肽活性单体在Caco-2细胞模型对钙转运的影响:酪蛋白磷酸肽混合物和单体(P1、P2、P3、P4、P5)显着增加镁转运量,单体P5效果最为明显;单体(P1、P2、P3、P4、P5)并没有增加钙转运量,钙转运量甚至低于空白对照组。(5)酪蛋白磷酸肽在大鼠体内对钙吸收代谢的影响设置空白对照组、CaCO3组、P5单体组,考察P5在动物体内对钙吸收代谢的影响。正常SD大鼠饲喂P5后,可以显着增加血清钙水平、股骨长度和股骨钙含量,显着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和尿液吡啶啉含量,上述指标优于空白对照组,其中尿液吡啶啉和股骨钙含量指标优于CaCO3组。大鼠的最终体重、增重以及脏器指数没有显着改变,无任何不良生理现象,不影响大鼠的正常生长、无副作用。调节饲料中镁的剂量,在饲料中镁缺乏或镁充足的情况下,考察酪蛋白磷酸肽在动物体内对钙吸收代谢的影响。设置空白对照组、缺镁组、补镁组、高补镁组、补CPP组、补镁CPP组、高补镁CPP组,分析体重、股骨理化特性、血清生化、尿液生化等与骨代谢相关指标,考察镁的缺乏、镁的补充、添加镁的情况下CPP在动物体内对钙吸收代谢的影响。镁的缺乏导致骨的形成速率降低,促进骨的重吸收。与缺镁组相比,饲料中补充镁或补充CPP可以促进骨的形成,预防骨的重吸收。在镁的影响下,CPP显着增加股骨骨密度、血清骨钙素含量,其中在抑制血清甲状旁腺激素含量、降低尿液脱氧吡啶啉含量和增加股骨长度指标三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结果表明,在镁的影响下,CPP更加有利于骨的生长以及抑制骨的重吸收。(6)酪蛋白磷酸肽促钙吸收机理钙离子在小肠中的吸收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跨细胞途径的主动吸收,一种是细胞旁路的被动吸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与跨细胞途径主动吸收相关的钙通道蛋白TRPV6表达量,监测与细胞旁路被动吸收相关的跨膜电阻值,从而研究P5促进钙吸收的途径。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钙转运期间,CPP单体P5组的跨膜电阻值与空白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5没有通过刺激细胞旁路途径促进钙离子吸收。经P5处理后的Caco-2中钙通道蛋白TRPV6表达显着上调,结果说明P5通过刺激主动跨细胞途径促进钙离子吸收。

杜德平[9](2018)在《磷结合剂碳酸司维拉姆产业化及新型香豆酰胺类化合物设计、合成与抗慢性肾衰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慢性肾病由于其高患病率和高死亡率,与肿瘤、心血管疾病并称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慢性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高磷血症、慢性肾衰竭、慢性肾纤维化,对这些临床症状的缓解和控制是治疗慢性肾病的重要手段。本论文聚焦于高磷血症和慢性肾衰这两个临床并发症的治疗进行研究。在高磷血症治疗方面,本论文对磷结合剂新药碳酸司维拉姆(已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上市的、但未在国内上市)进行产业化和干混悬剂制备的研究;在抗慢性肾衰药物研究方面,本论文以硝克柳胺为先导化合物,针对其溶解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的缺点,进行结构优化,具体以香豆素酰胺为母核结构,对其B环3位侧链进行结构改造,设计合成了 29个结构新颖的香豆素酰胺衍生物,并构建细胞水平的肾纤维化及肾衰模型,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活性研究,以期得到疗效更高的慢性肾衰竭候选药物。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一、磷结合剂碳酸司维拉姆产业化研究第一章,慢性肾衰背景介绍。主要包括对慢性肾衰的流行病学调研,对慢性肾衰发病机理的介绍,当前治疗慢性肾衰的手段,以及抗慢性肾衰的药物研究进展。根据调研,提出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并对研究内容进行设计。第二章,碳酸司维拉姆的产业化及其干混悬剂的研究。在现有碳酸司维拉姆的合成基础上,以间接法制备碳酸司维拉姆,即先制备成盐酸司维拉姆,再经脱盐、通入二氧化碳等工序制备得到碳酸司维拉姆。对合成路线交联工艺的后处理、环氧氯丙烷的用量、成盐等工序进行了工艺优化,并进行了产业化开发,优化了碳酸司维拉姆的产业化制备工艺,提出了聚丙烯胺、司维拉姆碱、其他物料和溶剂的控制策略,制订了起始化合物聚丙烯胺、司维拉姆碱的质量标准,并分析了产业化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关键工艺参数。其次对碳酸司维拉姆进行结构确证和理化性质研究。运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质谱等检测方法,确证化合物的结构,随后对碳酸司维拉姆原料的理化性质如性状、溶解性、引湿性、溶胀指数等进行了研究。接着对碳酸司维拉姆原料进行质量研究。综合现有碳酸司维拉姆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原料质量的分析方法,并对丙烯胺、可溶性低聚物、环氧氯丙烷、碳酸盐、总可滴定胺、残留溶剂等物质的分析方法进行了验证。随后按照建立的质量标准,对三批中试样品进行全面质量检验。最后对碳酸司维拉姆干混悬剂的处方、生产工艺产业化进行研究。该部分包括原辅料的研究、制剂处方与工艺的研究、包装材料与容器的研究等。基于以上产业化研究成果,目前已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碳酸司维拉姆和两个规格干混悬剂的临床试验批件(批件号:2016L01887,2016L01883和2016L01884)。二、新型香豆酰胺类化合物设计、合成与抗慢性肾衰活性研究在治疗肾衰高磷血症的药物研究方面,本论文完成了碳酸司维拉姆的产业化研究;为了进一步研究抗肾衰类药物,本论文第三章又基于该治疗领域临床候选药物香豆素类的母核,以硝克柳胺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设计并合成了两个系列共29个结构新颖的衍生物,所合成目标化合物均经LC-MS和1H-NMR确证结构。构建了细胞水平的肾纤维化模型及肾衰模型,进而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筛选。筛选结果表明,对于TGF-β1诱导的大鼠肾成纤维细胞(NRK-49F,肾纤维化模型)具有活性的化合物有 DW-16(IC50值:34.09μM,下同)、DW-20(30.94 μM)、DW-23(35.40μM)、DW-25(9.35μM)、DW-27(12.40μM)、DW-28(35.52 μM)、DW-29(17.96μM);作用机制研究发现 DW-16、DW-20、DW-26 可能通过 Wnt/β-catenin通路发挥抗肾纤维化作用;而DW-29可能通过ERK1/2或者JNK通路发挥抗肾纤维化作用,DW-25可能依赖TGF-β/Smad或者JNK通路发挥作用;DW-27可能通过TGF-β/Smad或者ERK1/2影响细胞纤维化;对于LPS诱导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C,肾衰模型)有活性的化合物包括DW-14(31.19 μM)、DW-16(34.09 μM)、DW-18(13.89 μM)、DW-25(10.43 μM)、DW-26(14.69 μM),这些化合物可能通过抑制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来发挥治疗作用。第四章是全文总结。本论文的创新点体现在:①提出了碳酸司维拉姆的优化方案,为碳酸司维拉姆的碳酸盐分析方法提供了解决方案;②设计合成了 2个系列结构新颖的6-硝基-2H-苯并吡喃-2-酮衍生物,并进行了体外抗肾纤维化和抗肾衰模型进行活性筛选,发现了新型抗肾衰活性和抗肾纤维化的优选化合物,为进一步研发奠定基础。

刁波[10](2017)在《慢性HBV感染中MagT1介导的NK和CD8+ T细胞功能耗竭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最为常见的传染病原之一,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WHO数据显示,全球慢性感染HBV病毒的患者高达2亿以上,病毒性肝炎在世界人口死亡原因中持续位列第七。中国人口中HBV病毒感染人数高达近1亿,居世界第一。抗病毒治疗和乙肝病毒特异性清除等乙肝治疗方式均是以有效清除肝细胞中HBV-DNA为治疗目标。HBV病毒感染后病情迅速发展,逐渐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再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步进展为终末期肝病,如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肝细胞癌(Hepatic cellular cancer,HCC)、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等,预后差,容易反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探索宿主抗病毒免疫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药物成为一个紧迫而严峻的公共卫生优先研究的问题。宿主免疫系统的活化,如免疫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在抗HBV感染及其引起的肝脏免疫损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T细胞和NK细胞的活化依赖于表面的活化相关受体,其中,抑制分子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和强有效的活化受体NK细胞受体2D(Natural killer cell group 2D,NKG2D)两类调节分子对T细胞和NK细胞的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PD-1及其配体PD-L的共刺激信号通路在T细胞活化、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等各个过程中均发挥重要的负性调节作用,而NKG2D能够识别MHC-I类分子的同源配体,并与配体结合,向胞内PI3K和Grb2传递共刺激信号,通过ERK信号通路启动下游的效应分子,进而发挥NK细胞的杀伤作用与免疫调节作用。镁离子(Mg2+)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二价阳离子,在免疫调节过程中作为第二信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MagT1是高度Mg2+选择性转运体,能够调节细胞内自由Mg2+浓度,从而达到调节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当人体免疫细胞缺失MagT1蛋白时,此时免疫细胞中的自由Mg2+浓度显着下降,NK细胞中NKG2D受体表达下调,因此由NK细胞介导的针对EBV的细胞毒作用明显减弱,机体易发生EBV感染并具有发生淋巴瘤的倾向。患者口服L-苏糖酸镁(Neural Magtein TM)后,体内Mg2+浓度可适当恢复,NKG2D的表达也上调,进而患者NK细胞和CTL的抗病毒活性增强,从而实现EBV病毒复制的抑制。表明将Mg2+用于临床治疗慢性乙肝,提高患者的免疫活性,具有一定的客观依据。研究内容及目的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以临床HBV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收集患者血液样本进行相关基础实验,探索HBV患者外周血中CD8+T细胞和NK细胞功能耗竭机制研究,为治疗HBV慢性感染提供新的靶点;另一方面,采用Neural MagteinTM(L-苏糖酸镁)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并观测患者的临床疗效。与此同时,在治疗慢性乙肝过程中,探讨并验证能否通过添加一定量的镁,恢复“免疫耗竭”的NK和CTL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最大限度的清除HBV。主要研究结果针对HBV患者外周血中CD8+T细胞和NK细胞功能耗竭机制研究部分,研究发现:(1)慢性HBV患者外周血血清Mg2+/Ca2+离子浓度不随HBV感染时间的变化而变化。(2)CD8+T细胞内Mg2+离子浓度随HBV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可能是Mg2+离子内流发生障碍所致。但NK细胞内Mg2+、Ca2+离子浓度变化与HBV感染时间无相关性。(3)随着HBV病毒感染时间的延长,PBMC细胞和CD8+T细胞中MagT1蛋白表达逐渐降低,而在NK细胞中MagT1蛋白表达则无明显变化。(4)HBV感染后,PBMC细胞和CD8+T细胞中MagT1蛋白的表达异常可能是转录后调控所导致,涉及调控的miRNA主要包括miR-199a-5p、miR-199b-5p、mi R-374c-5p、miR-655-3p、miR-9-5p、miR-124-3p等,其中miR-374c-5p、miR-655-3p和miR-124-3p作用最为明显。(5)HBV感染后期,随着细胞表面抑制受体PD-1的表达上调,活化受体NKG2D表达下调,CD8+T和NK细胞活化将被抑制,最终导致CD8+T和NK细胞功能耗竭。针对L-苏糖酸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肝的有效性、安全性研究,研究发现:(1)L-苏糖酸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具有有效性,L-苏糖酸镁能够抑制病毒HBV的DNA复制及表达,加速HBV-DNA转阴,具有抗HBV病毒的作用。(2)L-苏糖酸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能够有效降低乙肝患者血液中HbeAg的含量水平,但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HbeAg血清含量水平在持续治疗12个月后均未出现转阴的情况,这或许与药物持续治疗观察的疗程较短有关。(3)L-苏糖酸镁能够有效快速补充乙肝患者血清中Mg2+含量,可能对患者血清中ALT含量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患者血液中AST含量、血小板活化情况和白细胞数量以及离子(Ca2+、K+)含量无显着性影响。(4)L-苏糖酸镁能够增加乙肝患者PBMC细胞中MAGT1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联合药物能够显着增加患者PBMC中蛋白NKG2D的表达,并显着降低PD-1的表达。(5)L-苏糖酸镁能够显着促进乙肝患者血液中CD8+T细胞中NKG2D、MAGT1的表达,且能够下调PD-1的蛋白表达。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MagT1介导Mg2+内流障碍导致HBV感染的CD8+T细胞和NK细胞功能耗竭的分子机制。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随着HBV感染时间的延长,可导致跨膜蛋白MagT1表达下调,引起Mg2+内流障碍,进而介导细胞表面抑制受体PD-1表达上调和活化受体NKG2D表达下调,造成HBV患者外周血中CD8+T细胞和NK细胞功能耗竭。另外,临床实验中补充Mg2+药剂(Neural MagteinTM)能够恢复HBV感染状态下NK和CD8+T细胞的免疫功能。

二、国产离子选择电极仪器测定血清钙的若干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产离子选择电极仪器测定血清钙的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通过心电及超声技术诊断急性高钙血症对犬心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兽医超声影像发展历史及基础原理
        1.1.1 超声成像技术的原理
        1.1.2 B、M型超声心动图医学超声技术发展历史
    1.2 犬心脏解剖及电生理机制
        1.2.1 心脏生理解剖
        1.2.2 心脏电生理机制
        1.2.3 正常心肌动作电位的产生
    1.3 体表心电图在犬心脏疾病诊疗上的应用
        1.3.1 犬体表心电图的研究进展
        1.3.4 心电图对于诊断高钙血症的意义
    1.4 高钙血症
        1.4.1 高钙血症疾病概述
        1.4.2 .高钙血症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
    1.5 血清钙浓度对于高钙血症的诊断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主要检测仪器
    2.2 方法
        2.2.1 实验前动物准备
        2.2.2 建立急性高钙血症模型
        2.2.3 体表肢体导联心电图
        2.2.4 超声扫查并保留图像
    2.3 测量参数及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犬心脏超声检查声像图
        3.1.1 健康犬B超 M超联合检查声像图
        3.1.1.1 左心室、室间隔及右心室
        3.1.1.2 二尖瓣
        3.1.1.3 主动脉根部及主动脉瓣
        3.1.2 正常犬性别、体重与各心功能参数的关系
        3.1.3 不同程度高钙血症犬B型 M型超声检查声像图
    3.2 犬体表心电图描记曲线及指标变化
        3.2.1 正常犬的心电图波形
        3.2.2 滴钙后心电图的变化
4 讨论
    4.1 B、M超声心动图
        4.1.1 左心室
        4.1.2 左心房
        4.1.3 二尖瓣
        4.1.4 主动脉
    4.2 心电图
    4.3 血清钙浓度
    4.4 高钙血症对左心室结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的化学普及工作 ——基于《化学世界》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对中华化学工业会的研究
        1.3.2 对《化学世界》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5.3 创新之处
2 中华化学工业会及其会刊的发展历程
    2.1 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创立与发展
    2.2 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刊的创办与发展
        2.2.1 早期创刊阶段(1923-1925年)
        2.2.2 战前顺利发展阶段(1929-1936年)
        2.2.3 抗战期间的艰难阶段(1937-1945年)
        2.2.4 抗战胜利后维持阶段(1946-1952年)
    2.3 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学术年会状况
        2.3.1 学会初期的年会
        2.3.2 北伐胜利后至抗战前的年会状况
        2.3.3 抗战期间年会状况
        2.3.4 抗战胜利后的年会状况
    2.4 抗战时期与抗战胜利后中国化学、化工状况
        2.4.1 抗战时期化学研究情况
        2.4.2 抗日战争时期化学研究成果
        2.4.3 抗战胜利后的化学研究概况
3 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会对化学化工知识的普及
    3.1 《化学世界》的创办及发展
    3.2 《化学世界》中化学、化工知识普及的内容
        3.2.1 介绍普及化工知识与技术
        3.2.2 开辟化工知识的专门讲座:讲座的专题性
        3.2.3 翻译外国化工着作,引进化工技术
        3.2.4 国外化工业发展概括与新技术的介绍
        3.2.5 介绍化学化工史知识
    3.3 小结
4 从《化学世界》看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
    4.1 《化学世界》对战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的总结
    4.2 《化学世界》对大陆地区化工企业及其技术的报道和介绍
    4.3 《化学世界》对台湾地区化工企业及其技术的报道和介绍
    4.4 小结
5 中华化学工业会战后服务于中国化工业发展
    5.1 普及农业化工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发展
    5.2 普及材料知识与技术,促进材料工业的发展
    5.3 普及“医药新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伯克霍尔德氏菌XM01产磁小体的类酶性质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磁性纳米粒子的生物合成
        1.2.1 趋磁细菌的发现
        1.2.2 趋磁细菌的生境分布
        1.2.3 趋磁细菌的形态特征
        1.2.4 趋磁细菌的分离和培养
        1.2.5 磁小体的化学组成
        1.2.6 磁小体的形态特征
        1.2.7 磁小体的磁学特性
        1.2.8 影响磁小体合成的因素
        1.2.9 磁小体的形成过程
        1.2.10 趋磁细菌合成磁小体的应用和生物学意义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趋磁细菌的筛选及生长的影响因素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
        2.1.2 生化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趋磁细菌的筛选与分离
        2.3.2 菌株鉴定
        2.3.3 pH值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2.3.4 氧气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2.3.5 碳源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2.3.6 氮源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2.3.7 铁源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2.3.8 温度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2.3.9 静置培养和摇床培养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趋磁细菌的筛选与分离
        2.4.2 菌株鉴定
        2.4.3 pH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2.4.4 氧气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2.4.5 碳源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2.4.6 氮源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2.4.7 铁源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2.4.8 温度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2.4.9 静置培养或摇床培养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菌体细胞内磁小体的提取和表征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菌体细胞内磁小体的提取
        3.2.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制样与表征
        3.2.3 X-射线粉末衍射(XRD)
        3.2.4 X-射线电子能谱(XPS)
        3.2.5 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
        3.2.6 磁滞回线的测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菌体细胞内磁小体的提取
        3.3.2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3.3.3 X-射线粉末衍射
        3.3.4 X-射线电子能谱
        3.3.5 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
        3.3.6 磁滞回线的测量
    3.4 本章小结
4 XM01产磁小体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在胆固醇检测中的应用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
        4.1.2 生化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试剂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磁小体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4.3.2 磁小体浓度对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4.3.3 pH对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4.3.4 磁小体溶出液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4.3.5 磁小体模拟过氧化物酶的动力学测定
        4.3.6 磁小体类过氧化物酶的催化机理
        4.3.7 磁小体类过氧化物酶和天然酶的稳定性比较
        4.3.8 磁小体在胆固醇检测中的应用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磁小体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4.4.2 磁小体模拟过氧化物酶的动力学研究
        4.4.3 磁小体类过氧化物酶的催化机理
        4.4.4 磁小体类过氧化物酶和天然酶的稳定性比较
        4.4.5 磁小体在胆固醇检测中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5 XM01产磁小体催化降解甲基橙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
        5.1.2 生化试剂
        5.1.3 实验仪器
    5.2 试剂配制
    5.3 实验方法
        5.3.1 不同催化体系中甲基橙的降解率
        5.3.2 磁小体浓度对甲基橙降解的影响
        5.3.3 pH对甲基橙降解的影响
        5.3.4 H_2O_2浓度对甲基橙降解的影响
        5.3.5 温度对甲基橙降解的影响
        5.3.6 反应条件的正交试验优化
        5.3.7 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动力学研究
        5.3.8 催化体系中H_2O_2含量的测定
        5.3.9 催化体系中羟基自由基含量的测定
        5.3.10 催化体系中总有机碳含量的测定
        5.3.11 磁小体和天然酶催化降解甲基橙的能力比较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不同催化体系中甲基橙的降解率
        5.4.2 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影响因素
        5.4.3 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动力学研究
        5.4.4 催化体系中H_2O_2含量的变化
        5.4.5 催化体系中羟基自由基含量的变化
        5.4.6 催化体系中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5.4.7 磁小体和天然酶催化降解甲基橙的能力比较
        5.4.8 催化剂的可循环性
    5.5 本章小结
6 XM01产磁小体的类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应用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6.1.1 材料
        6.1.2 生化试剂
        6.1.3 实验仪器
    6.2 试剂配制
    6.3 实验方法
        6.3.1 磁小体类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
        6.3.2 磁小体浓度对类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6.3.3 pH对类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6.3.4 温度对类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6.3.5 磁小体类过氧化氢酶的催化动力学研究
        6.3.6 磁小体类过氧化氢酶和天然酶的稳定性比较
        6.3.7 磁小体用于电化学传感器测定H_2O_2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磁小体类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
        6.4.2 不同条件对磁小体类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6.4.3 磁小体类过氧化氢酶的催化动力学研究
        6.4.4 磁小体类过氧化氢酶和天然酶的稳定性比较
        6.4.5 磁小体用于电化学传感器测定H2O2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西藏林芝地区天然饮用水健康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质评价研究现状
        1.2.2 健康效应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域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水质检测
    2.1 林芝市概况
    2.2 数据采集
        2.2.1 水质检测指标的选择
        2.2.2 采样点的布设
        2.2.3 采样时间
        2.2.4 水样采集和保存
        2.2.5 水质检测方法
        2.2.6 统计分析方法
    2.3 水质检测结果
第三章 水质评价和健康效应研究的方法
    3.1 基于模糊borda法的组合评价模型
        3.1.1 组合评价的概念
        3.1.2 模糊borda法
        3.1.3 组合评价的步骤
        3.1.4 单一评价方法的选择
        3.1.5 统一指标量纲
    3.2 健康风险评价法
第四章 林芝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
    4.1 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水质
        4.1.1 分析数据预处理
        4.1.2 特征值和贡献率
        4.1.3 主成分载荷与主成分得分
    4.2 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水质
    4.3 事前检验
    4.4 组合模型评价水质
    4.5 事后检验
    4.6 水质评价结果讨论
        4.6.1 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结果讨论
        4.6.2 综合污染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讨论
        4.6.3 基于模糊Borda法的组合评价结果讨论
第五章 林芝市天然饮用水的健康效应
    5.1 水质健康风险评价
        5.1.1 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及分析
    5.2 有益因子的健康影响
        5.2.1 氧化还原电位(ORP)
        5.2.2 溶解氧与pH
        5.2.3 钠离子与钙离子
    5.3 基于动物模型实验的水质与健康的关系
        5.3.1 小鼠红细胞抗氧化试验研究
        5.3.2 血清钙离子含量影响
    5.4 健康效应的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基于骨免疫的乳铁蛋白调控骨重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骨重建与骨免疫学研究进展
        1.2.1 骨重建的过程
        1.2.2 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相互作用
        1.2.3 骨重建相关的信号通路
        1.2.4 骨质疏松与骨免疫
    1.3 乳铁蛋白及其肽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3.1 乳铁蛋白的分子结构
        1.3.2 乳铁蛋白成骨活性的研究进展
        1.3.3 乳铁蛋白免疫活性的研究进展
        1.3.4 酶解后乳铁蛋白肽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4 肽的活性分析研究进展
        1.4.1 肽的骨重建活性分析
        1.4.2 肽与受体相互作用分析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及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2.2.2 全身骨密度的测定
        2.2.3 微计算机断层扫描仪测定股骨的微观结构
        2.2.4 三点弯曲法测定股骨生物力学
        2.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测定股骨中钙磷
        2.2.6 骨生成和骨吸收指标的测定
        2.2.7 巨噬细胞活性的检测
        2.2.8 脾淋巴细胞活性的检测
        2.2.9 ELISA法测定RANKL和 OPG蛋白含量
        2.2.10 液相悬浮多因子法检测免疫因子
        2.2.11 胃肠道中乳铁蛋白的鉴定
        2.2.12 乳铁蛋白肽的鉴定
        2.2.13 Caco-2 细胞的培养及乳铁蛋白肽转运研究
        2.2.14 成骨细胞活性的检测
        2.2.15 受体α5β1和TRAF6 与肽的分子对接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3章 乳铁蛋白对模型小鼠骨系统的影响
    3.1 乳铁蛋白对模型小鼠骨密度的影响
        3.1.1 乳铁蛋白对骨质疏松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3.1.2 乳铁蛋白对模型小鼠全身骨密度的影响
    3.2 乳铁蛋白对股骨生物力学的影响
    3.3 乳铁蛋白对股骨钙磷含量的影响
    3.4 乳铁蛋白对股骨形态学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3.4.1 乳铁蛋白对股骨形态计量学的影响
        3.4.2 乳铁蛋白对骨小梁微观结构的影响
        3.4.3 乳铁蛋白对皮质骨微观结构的影响
    3.5 乳铁蛋白对小鼠骨重建指标的影响
        3.5.1 乳铁蛋白对血清骨生成指标的影响
        3.5.2 乳铁蛋白对血清骨吸收指标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乳铁蛋白对模型小鼠骨免疫系统的影响
    4.1 引言
    4.2 乳铁蛋白对模型小鼠胸脾指数的影响
    4.3 乳铁蛋白对免疫细胞增殖的影响
        4.3.1 乳铁蛋白对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
        4.3.2 乳铁蛋白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4.3.3 乳铁蛋白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4.3.4 乳铁蛋白对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4.4 乳铁蛋白对RANKL和 OPG分泌的影响
        4.4.1 乳铁蛋白对免疫细胞分泌RANKL和 OPG的影响
        4.4.2 乳铁蛋白对血清RANKL和 OPG的影响
    4.5 乳铁蛋白对骨重建相关免疫因子的影响
        4.5.1 对天然性免疫相关因子的影响
        4.5.2 对获得性免疫相关因子的影响
        4.5.3 对其他免疫因子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乳铁蛋白的消化及吸收研究
    5.1 引言
    5.2 胃肠道中乳铁蛋白的鉴定
        5.2.1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乳铁蛋白
        5.2.2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乳铁蛋白含量
    5.3 胃肠道中乳铁蛋白肽的鉴定
        5.3.1 UPLC-QTOF鉴定胃肠道中乳铁蛋白肽
        5.3.2 CE-QTOF鉴定胃肠道中乳铁蛋白肽及分析
        5.3.3 功能乳铁蛋白肽的筛选
    5.4 乳铁蛋白肽吸收机制研究
        5.4.1 Caco-2 单层细胞模型完整性评价
        5.4.2 乳铁蛋白肽对Caco-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5.4.3 乳铁蛋白肽的跨膜转运研究
        5.4.4 肽吸收机制研究
        5.4.5 小鼠血清中乳铁蛋白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乳铁蛋白肽对骨免疫系统的调控研究
    6.1 引言
    6.2 乳铁蛋白肽LF-LR对成骨细胞的影响
        6.2.1 乳铁蛋白肽LF-LR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6.2.2 乳铁蛋白肽LF-LR对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6.3 乳铁蛋白肽LF-LR对脾淋巴细胞的影响
        6.3.1 LF-LR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6.3.2 LF-LR对分泌RANKL和 OPG的影响
    6.4 乳铁蛋白肽调控骨免疫信号通路研究
        6.4.1 含有PEQ的乳铁蛋白肽调控骨免疫信号通路研究
        6.4.2 乳铁蛋白肽LF-LR调控RANKL/RANK/OPG信号通路研究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2型糖尿病患者羧化与非羧化骨钙素研究及17β-雌二醇对OVX大鼠骨质疏松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羧化与非羧化骨钙素水平及骨钙素基因遗传变异的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17β-雌二醇通过抑制EphA2/ephrin A2信号通路减轻OVX大鼠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17β-雌二醇对去卵巢骨质疏松的影响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17β-雌二醇对骨代谢影响的机制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编着
致谢

(7)胃泌素释放肽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主要缩略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胃泌素释放肽概述
        1.1.1 GRP及其受体的外周作用研究
        1.1.2 GRP及其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研究
    1.2 离子通道概述
        1.2.1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概述
        1.2.2 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概述
    1.3 膜片钳技术简介
        1.3.1 膜片钳技术原理
        1.3.2 膜片钳技术基本记录模式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实验主要溶液配方
        2.1.4 主要实验仪器
        2.1.5 实验用计算机软件
    2.2 实验方法
        2.2.1 免疫荧光
        2.2.2膜片钳实验
        2.2.3 Western Blot实验
    2.3 实验数据统计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GRP受体在海马CA1 区的表达
    3.2 GRP对 CA1 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3.3 GRP对 CA1 神经元电压门控钠通道的影响
        3.3.1 GRP对 CA1 神经元I_(Na)的影响
        3.3.2 GRP对 CA1 神经元I_(Na)激活动力学的影响
        3.3.3 GRP对 CA1 神经元I_(Na)稳态失活动力学的影响
        3.3.4 GRP对 CA1 神经元I_(Na)失活后恢复的影响
    3.4 GRP对 CA1 神经元电压门控钾通道的影响
        3.4.1 GRP对 CA1 神经元I_A和 I_K的影响
        3.4.2 GRP对 CA1 神经元I_A和 I_K激活动力学的影响
        3.4.3 GRP对 CA1 神经元I_A失活动力学的影响
        3.4.4 GRP对 CA1 神经元I_A失活后恢复的影响
    3.5 GRP对海马突触传递的影响
        3.5.1 GRP对突触后电流的影响
        3.5.2 GRP对突触蛋白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GRP对大鼠海马CA1 区神经元兴奋性的机制探讨
    4.2 GRP对 CA1 神经元电压门控钠通道的机制分析
    4.3 GRP对 CA1 神经元电压门控钾通道的机制分析
        4.3.1 GRP对 IA电流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4.3.2 GRP对 IK电流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4.4 GRP对海马突触传递的影响及分析
        4.4.1 GRP对 CA1 神经元突触后电流的影响及分析
        4.4.2 GRP对海马突触蛋白的影响及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酪蛋白磷酸肽制备、鉴定、促钙吸收活性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缺钙导致诸多不良状况
        1.1.2 钙的低生物可利用度是造成钙缺乏的主要原因
        1.1.3 酪蛋白磷酸肽成为近年来钙补充剂的研究热点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CPP生产工艺
        1.2.2 CPP检测方法
        1.2.3 CPP酶解条件
        1.2.4 CPP理化性质
        1.2.5 CPP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1.2.6 CPP促进钙吸收活性评价
        1.2.7 镁对CPP促进钙吸收的影响
        1.2.8 CPP促进钙吸收机理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有利于CPP酶解工艺的优化完善
        1.3.2 拓展CPP促进钙吸收机理理论研究
        1.3.3 探寻矿物镁对CPP对钙吸收的影响研究
        1.3.4 CPP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1.4 研究技术路线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总体技术路线
第2章 酪蛋白磷酸肽酶解条件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牛乳酪蛋白的筛选
        2.3.2 蛋白酶的筛选
        2.3.3 酶解单因素
        2.3.4 酶解正交优化
        2.3.5 醇沉条件单因素
        2.3.6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酪蛋白的筛选
        2.4.2 蛋白酶的筛选
        2.4.3 酶解单因素试验
        2.4.4 酶解正交优化
        2.4.5 醇沉单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酪蛋白磷酸肽理化性质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主要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纯度及组成
        3.3.2 HPLC分析
        3.3.3 理化性质
        3.3.4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组成分析
        3.4.2 HPLC分析
        3.4.3 理化性质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酪蛋白磷酸肽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主要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体外钙螯合能力
        4.3.2 体外活性追踪法分离纯化
        4.3.3 单体P1-P5一级结构解析
        4.3.4 单体P1-P5固相合成
        4.3.5 天然与合成单体的结构差异
        4.3.6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制备液相初次分离纯化
        4.4.2 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二次分离
        4.4.3 单体P1-P5结构解析
        4.4.4 单体P1-P5固相合成
        4.4.5 天然单体P1-P5与固相合成单体结构差异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酪蛋白磷酸肽在Caco-2细胞中钙、镁转运活性评价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试剂
        5.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Caco-2细胞单层模型建立及验证
        5.3.2 单体P1-P5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对钙转运的影响
        5.3.3 单体P1-P5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对镁转运的影响
        5.3.4 单体P1-P5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对钙、镁转运的影响
        5.3.5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建立
        5.4.2 单体P1-P5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对钙转运的影响
        5.4.3 单体P1-P5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对镁转运的影响
        5.4.4 镁、单体P1-P5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对钙转运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酪蛋白磷酸肽在SD大鼠体内对钙吸收代谢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主要试剂
        6.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饲料
        6.3.2 大鼠分组、饲喂及采样
        6.3.3 体重
        6.3.4 脏器指数指标测定
        6.3.5 股骨理化指标测定
        6.3.6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6.3.7 尿液生化指标测定
        6.3.8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分析
        6.4.1 单体P5对大鼠生长的影响
        6.4.2 单体P5对大鼠骨骼生长的影响
        6.4.3 单体P5对大鼠血液和尿液指标的影响
        6.4.4 矿物镁、CPP对大鼠生长健康的影响
        6.4.5 矿物镁、CPP对大鼠骨骼生长的影响
        6.4.6 矿物镁、CPP对大鼠血液指标的影响
        6.4.7 矿物镁、CPP对大鼠尿液指标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6.5.1 单体P5在SD大鼠体内对钙吸收代谢的影响
        6.5.2 矿物镁、CPP在SD大鼠体内对钙吸收代谢的影响
第7章 酪蛋白磷酸肽促进钙小肠吸收途径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仪器
        7.2.1 实验材料
        7.2.2 主要试剂
        7.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7.3 实验方法
        7.3.1 钙转运过程中Caco-2细胞跨膜电阻值的测定
        7.3.2 添加P5后的Caco-2细胞中TRPV6蛋白表达量的测定
        7.3.3 数据分析
    7.4 结果与分析
        7.4.1 单体P5对小肠钙吸收被动细胞旁路途径的影响
        7.4.2 单体P5对小肠钙吸收主动跨细胞通路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1.1 CPP酶解工艺优化
        8.1.2 CPP理化性质
        8.1.3 CPP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8.1.4 CPP在Caco-2体外模拟小肠上皮吸收模型对钙、镁转运
        8.1.5 CPP在大鼠体内促进钙吸收
        8.1.6 CPP促钙吸收机理
    8.2 全文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磷结合剂碳酸司维拉姆产业化及新型香豆酰胺类化合物设计、合成与抗慢性肾衰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慢性肾衰流行病学调查
    第二节 慢性肾衰的病理学研究简介
    第三节 慢性肾衰的治疗
    第四节 抗慢性肾衰的药物研究进展
        一、磷结合剂研究进展
        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三、ATII受体拮抗剂
        四、慢性肾衰与香豆素类化合物
    第五节 立题依据
    第六节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碳酸司维拉姆产业化及其干混悬剂研究
    第一节 碳酸司维拉姆合成路线及工艺筛选
        一、碳酸司维拉姆的合成路线文献筛选
        二、碳酸司维拉姆合成路线及工艺的选择
        三、碳酸司维拉姆的合成路线小试确认
    第二节 基于小试研究基础的中试放大及工艺确认
        一、中试工艺参数的优化选择
        二、碳酸司维拉姆的结构确认及理化性质研究
        三、小结
    第三节 碳酸司维拉姆产业化研究
        一、产业化工艺路线的确定
        二、起始物料、关键中间体与质量控制
        三、碳酸司维拉姆产业化生产工艺
        四、合成工艺流设计程图
        五、讨论
        六、小结
    第四节 碳酸司维拉姆的质量研究
        一、材料与仪器
        二、试验方法与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五节 碳酸司维拉姆干混悬剂的开发
        一、碳酸司维拉姆制剂文献调研
        二、辅料研究
        三、原辅料相容性研究
        四、制剂研究
        五、体外一致性研究
        六、小结
    第六节 本章总结
第三章 新型香豆素酰胺类化合物设计、合成和体外抗肾衰活性研究
    第一节 香豆素酰胺类衍生物设计与合成研究
        一、硝克柳胺的初步构效关系及立题依据
        二、香豆素酰胺类衍生物的设计
        三、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四、目标化合物溶解度测定
        五、讨论
    第二节 香豆素酰胺类衍生物体外活性筛选研究
        一、材料和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节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与发现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工程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与获得的成果目录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慢性HBV感染中MagT1介导的NK和CD8+ T细胞功能耗竭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乙型肝炎病毒(HBV)概述
    1.2 乙肝转归与机体免疫功能
    1.3 MagT1介导的镁离子(Mg~(2+))内流与机体免疫功能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HBV患者外周血中CD8~+T细胞和NK细胞功能耗竭机制研究
    2.1 临床资料及研究对象的筛选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L-苏糖酸镁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肝的有效性、安全性研究
    3.1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
    3.2 试验用药及剂量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判定
    3.5 检测方法
    3.6 统计学分析
    3.7 实验结果
    3.8 结果与讨论
    3.9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镁离子与免疫性疾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国产离子选择电极仪器测定血清钙的若干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通过心电及超声技术诊断急性高钙血症对犬心功能的影响[D]. 李伯玉.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2]抗战胜利后中华化学工业学会的化学普及工作 ——基于《化学世界》的考察[D]. 高林琼. 东华大学, 2020(01)
  • [3]伯克霍尔德氏菌XM01产磁小体的类酶性质及其应用[D]. 王永明.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4]西藏林芝地区天然饮用水健康效应研究[D]. 段小龙. 西藏大学, 2020(12)
  • [5]基于骨免疫的乳铁蛋白调控骨重建机制研究[D]. 樊凤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6]2型糖尿病患者羧化与非羧化骨钙素研究及17β-雌二醇对OVX大鼠骨质疏松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D]. 刘连勇. 苏州大学, 2018(04)
  • [7]胃泌素释放肽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研究[D]. 杨雪宁. 天津大学, 2018(06)
  • [8]酪蛋白磷酸肽制备、鉴定、促钙吸收活性及机理研究[D]. 刘果.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9]磷结合剂碳酸司维拉姆产业化及新型香豆酰胺类化合物设计、合成与抗慢性肾衰活性研究[D]. 杜德平. 山东大学, 2018(01)
  • [10]慢性HBV感染中MagT1介导的NK和CD8+ T细胞功能耗竭的分子机制研究[D]. 刁波. 第三军医大学, 2017(10)

标签:;  ;  ;  

国产离子选择电极仪测定血清钙的几个问题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