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学士——罗祥林

客家学士——罗祥林

一、客家研究一代宗师——罗香林(论文文献综述)

王瑶[1](2021)在《从岭南地区筝曲的演奏技法论客家筝派的形成》文中认为客家筝派是我国岭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流派,在筝文化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无独有偶,在岭南地区还存在着另一个具有特色的筝派,即潮州筝派。这两个筝派虽同处一个区域,但从两个筝派共有的乐曲中存完全呈现不同的演奏技法及风格。特别是在客家筝派乐曲中的演奏技法中呈现出一种与客家文化相符合的特质,本文通过对岭南地区筝曲演奏技法的分析和比较,以阐释客家筝派的形成。

尹璐[2](2020)在《客家筝乐的文化属性及其审美特征研究》文中认为近代形成于广东省大埔县的客家筝派又被称作"儒家筝派",因其受儒家文化影响而具有文人雅乐之特征。文章借助文献、田野调查及演奏实践,从客家筝乐来源、客家筝人人文背景、客家筝曲内容三方面阐述客家筝派与儒家文化的内在关联,体现了客家筝乐中和之美、崇简喜静、重艺轻技、尽善尽美的音乐审美特点。

黄秋菊[3](2020)在《闽台客家生活习俗中的女性角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旨在探讨闽台客家生活习俗的女性角色,包括了外显的角色规范和内在的心理感知,以彰显女性在客家文化中的话语权,并从中检视闽台客家文化的流变。通过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客家女性在生命礼俗、民间信仰与文教习俗等民俗事象中,结果发现,第一,客家女性在生命礼俗或禁忌中,部分呈现出民俗规范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冲突,遵循文化传统与心理感受不一致,在父权架构下的客家社会,女性在民俗文化里有反抗的一面,有助于女性主体性的建立。第二,女性在民间信仰中,“孺人”从历史的光荣标志,成为今日思考性别位阶的破口,今日性别观念的提升,闽台客家呈现出族谱记载女性全名的性别平等时代。此外,六堆客家妇女在敬神的盘花技艺中,得到信仰和自我的支撑点。第三,客家女性对家庭的贡献,也在家庭教育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客家社会文风鼎盛功不可没。第四,客家民俗在闽台地区产生流变,福建地区较大程度地保留传统成分,而台湾地区将许多民俗事象融合节庆扩大办理,凸显客家文化的多样性。

陈燕玉[4](2019)在《论北大《歌谣周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大《歌谣周刊》创刊于1922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在新旧学术体系转型的特殊时期应运而生。当时最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以其为阵地发表文章、研讨学问、传播思想,北大《歌谣周刊》成为现代学术体系建立的重要源头之一。《歌谣周刊》的主旨是研究和保存民间文化,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与当下非遗学科完全重合,可以说《歌谣周刊》是现代非遗学科在中国本土的重要源头。本论文则以《歌谣周刊》为中心,通过周刊参与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调查、整理、研究的成果,从中总结出他们的研究对于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提供有益的经验。

李海燕[5](2018)在《客家筝乐生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筝,古名秦筝,今称古筝,是约公元前221—前207年间出现在中国的古老抓弹乐器,由于其长期传承、广泛流播,在各方“‘地态、心态、语态、乐态、情态、美态’之递为反映自然生态流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潮州、河南、山东、陕西、浙江、福建、内蒙、延边朝鲜等筝乐派别。客家筝乐是唯一不以地域而以民系(汉民族内部分支)命名的筝乐派别。客家人是中原南迁的古汉人后裔,故其筝乐里有幸孑遗着古中原音乐文化因子,当其与徙入地音乐融合后,从客家丝弦音乐中逐渐分离出来,其成熟和发展又受广东汉乐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典雅、古朴的客家筝乐。本文拟以广东大埔为中心的客家筝乐的“‘地态、心态、语态、乐态、情态、美态’递为反映之自然生态流程”为纲,以客家筝乐代表作《出水莲》为个案,以客家“语态”为核心,逆向追溯“心态、地态”,顺向揭示“乐态、情态、美态”递为衍展,藉以管窥中国最古老的筝派——客家筝派之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

庞日养,程张杏[6](2018)在《南派东江螳螂拳的源流考》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收集与南派东江螳螂拳相关的资料。经过讨论分析得出,香港流传的东江螳螂拳源于广东朱家教第二代传人朱亚南,于清乾隆年间所创。后由第三代传人刘水带至香港并发扬光大。香港周家螳螂拳的产生应由"朱"和"周"姓同音所致。

张韵[7](2017)在《广东汉乐在城市中的传承与发展 ——以羊城广东汉乐团、深圳客家音乐联谊会为例》文中指出广东汉乐是粤北地区客家传统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乐种之一,与广东音乐(粤乐)、潮州音乐(潮乐)并称为广东“三大乐种”(民族器乐)。随着珠三角地区城市的发展,大量客家人移民进入城市,广东汉乐也随之传入城市。而城市是移民汇聚的一个重要场所,具有多民族、多宗教及多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广东汉乐在广州、深圳等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处于高速发展的一线城市中生存发展有其特殊原因,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有利于传统音乐在城市的传承发展。论文主要由绪论、广东汉乐概述、大埔的广东汉乐现状、城市中广东汉乐的发展及广东汉乐在城市中的传承变化分析,共五个部分组成。本文从城市音乐人类学的视角,以羊城广东汉乐团和深圳客家汉乐联谊会这两个广、深具有代表性的广东汉乐演奏团体作为田野调查对象,了解这两个在城市中具有代表性团体的乐师构成情况、形成背景、活动情况、演奏特点、表演形式等,为探析广东汉乐在经济发达、文化多元的城市中是如何生存发展的,了解广东汉乐在迅猛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如何融入城市音乐生活中。无论广州羊城广东汉乐团还是深圳客家汉乐联谊会,其成员基本来自粤北梅州地区,而梅州地区的广东汉乐又以大埔发展最好,所以笔者深入大埔进行调查,把大埔的广东汉乐与广州、深圳的城市广东汉乐进行比较,进一步研究城市中的广东汉乐与大埔的广东汉乐的异同,进而探讨广东汉乐在城市传承与变迁的原因。

毕小芳[8](2016)在《粤北明清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是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体系,从古至今,已有数千年的传承历史,其营建集中了人们的智慧和当时当地的财力、物力,是建筑艺术、建筑技术的集中代表。粤北地处广东与岭北的交界地带,尤其是韶关地区,自古就是往来入粤的主要通道所在。在张九龄重新开通大庾岭道之后,南雄的梅关古道成为南北货物往来的交通要道。同时,在唐末、南宋末年、明末清初战乱之际,梅关古道也是北方南迁移民的主要入粤途经,移民带来了文化、技术上的融合,粤北地区木构建筑表现了粤北地区的地域时代特征。是一地建筑之精华。论文以实地调研为基础,通过勘察测绘大量古建筑实例,首先梳理了粤北地区明清时期传统木构建筑的构架类型分类,粤北传统建筑木构架分为殿堂式和厅堂式,厅堂式又细分为16种构架类型,构架的地域特征较明显,并对各类型的分布及时代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次,对粤北古代木构建筑的空间比例、尺度规律、构造技术、营造技术、建构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其由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社会习俗、技术工艺等各方面因素作用下的建构方式的规律,并进一步探究隐藏在粤北古代木构架纷繁复杂形态背后的内在发展规律与发展源流。在粤北地区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下,从移民文化的角度入手,以粤北地区浈江段流域为例,探讨了粤北地区木构技艺沿水路流域的传承和变化。再次,对粤北地区传统大木匠师进行寻访,记录和分析其施工技艺与设计经验,为传统工艺的研究积累原始资料及研究分析,为粤北地区建筑遗产的保护、保修与保管提供资料参考和理论依据。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了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的区域、对象、时间范畴,以及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基于调研实例的基础上,对建筑构架的类型和分布展开分析;第三章探讨粤北地区殿堂建筑的功能、布局、空间、尺度特征及构架设计规律;第四章探讨粤北厅堂建筑的三种主要类型:桐柱重檩抬梁构架、瓜柱抬梁构架、天门式民居构架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厅堂的总体功能、布局、空间、尺度特征及构架设计规律,推演出厅堂的构架空间模型;第五章讨论粤北地区传统建筑的构件特征,并对主要构件进行了断代研究;第六章探寻粤北地区传统建筑的营造意匠和建造技艺的源流。

邱晖[9](2014)在《天地秩序之大美 人文秩序之大成 ——江右部分地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人居环境科学、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出发,以江右地区在江西省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研究影响传统村落演进的因素着手,进而通过传统村落用地平衡表对村落功能空间进行量化研究,指出江右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江右传统村落规划设计的空间元素,对空间元素发掘的同时引导出传统村落意象以及由意象所升华而来的传统村落意境。通过对江右传统村落的意象和意境的研究,总结传统村落内在精髓在于尊重自然秩序和传承人文秩序,从而为江右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出建议并指导当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在对江右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人文环境特点、人口迁徙特点进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实地考察江右地区传统村落的发展和演进,总结出自然资源、国家权力、宗法礼制、风水思想、科举制度、宗教信仰、水陆交通等因素对传统村落发展产生的影响。通过实地调研和对现状测绘图纸的比对,将传统村落用地功能结构概括为“祭、议、居、教、产、通、葬、表、防”等九大功能;进而采用定量化的研究方法对江右传统村落的用地平衡表进行研究,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内涵进行总结,提出了由庙宇、祠堂、牌坊等以祭祀和道德教化为主要目的的建筑空间所形成的天格空间;由自然山川、土地、树木所形成地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空间为地格空间;由以满足“人”的生产生活需要为目的的道路、民居、私塾等人造空间所形成的人格空间。指出传统村落空间结构是由“天格空间、地格空间、人格空间”相互渗透所形成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思想由社会秩序和自然秩序有机结合所构成。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是由居住者的人文传承中的“天”和在自然中生存的“人”共同协调发展出“天人合一”的理想生活空间。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村落规划设计元素进行分析,指出风水、轴线、道路、标志、边界、区域、景观不光是构成江右传统村落空间的元素还在自然秩序的基础上结合人文秩序的传承形成了江右传统村落的整体环境意象、空间环境意象、人文环境意象、视觉景观意象的要素。洞鉴了江右传统村落的精髓在于天地秩序之大美、人文秩序之大成的意境。结合当下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提出江右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精髓在于人与自然的秩序、人与人的秩序、人与社会的秩序的和谐。在建设和保护村落的同时要有意识的建立和谐的秩序。

黄沛成[10](2014)在《中国大陆客家题材纪录片研究 ——基于“症候阅读”法》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80年代后,伴随着客家文化热复兴,中国大陆客家题材纪录片在电视荧屏中崭露头角。它从客家历史、客家精神、客家民俗以及客家现状等方面塑造了客家“族群意象”。通过影像,传统的客家文化同当代的大众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本文借鉴阿尔都塞提出的“症候阅读”对中国大陆客家题材纪录片予以研究,先对影视文本展开表层阅读,发现其明说的主旨;继而进行更为开放式的探索,发现影视文本的断裂、不完整部分以及未明说的省略、沉默、空白,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通过探寻“已说的”和“未说的”之间的关系最终揭示出中国大陆客家题材纪录片的意识形态书写痕迹。

二、客家研究一代宗师——罗香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客家研究一代宗师——罗香林(论文提纲范文)

(1)从岭南地区筝曲的演奏技法论客家筝派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一、客家筝派的历史及音乐特点
    (一)代表人物
        1、客家筝派先驱何育斋
        2、一代宗师——罗九香
    (二)代表曲目
    (三)记谱法
二、客家筝派与潮州筝派风格比较
三、客家筝曲演奏技法分析
    1、拂弦
    2、回纹滑音
    3、游移性按音
结语

(3)闽台客家生活习俗中的女性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闽台客家生命礼俗、民间信仰与文教习俗
    第一节 生育礼仪、婚姻习俗与女性成年礼
        一、生育礼仪
        二、女性成年礼
        三、婚嫁习俗
    第二节 女性与民间信仰
        一、荣耀的标本:孺人
        二、客家妇女的信仰美学:盘花
    第三节 文教习俗
        一、客家地区文风的形成与发展
        二、敬字文化
第二章 闽台客家民俗的女性参与
    第一节 六堆特殊婚俗
        一、多子多孙油纸伞
        二、敬外祖与阿婆肉
        三、特异风俗:抽猴筋
    第二节 客家文教习俗与女性角色
        一、人文心理的探究
        二、女性的教育功能
    第三节 放足的女性
    第四节 客家民俗的女性禁忌
        一、生育禁忌
        二、婚俗禁忌
        三、经血的禁忌
第三章 客家女性在民俗的性别位阶
    第一节 传统观念的性别角色与地位
        一、硬颈精神的客家女性
        二、地位流动的客家女性
    第二节 客家女性在家族中的性别角色
        一、家庭经济的补充者
        二、家族宗法的被排外者
    第三节 客家婚俗的文化意涵与女性价值
        一、客家婚俗贶辞:讲四句
        二、客家婚俗中的女性价值判断
第四章 闽台客家生活习俗的流变
    第一节 民俗日常的现代转换
    第二节 文教习俗的在地转向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受访者资料
附录2 六堆的由来与拓垦历史
附录3 田野笔记:敬外祖
附录4 田野笔记:美浓詹屋三奶夫人信仰的田野调查
附录5 田野笔记:六堆首位进士黄骧云
附录6 田野笔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论北大《歌谣周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写作思路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目的与方法
第一章 《歌谣周刊》的创刊和发展过程
    第一节 创刊背景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潮流
        二、西学东渐
        三、歌谣征集处与歌谣研究会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创刊、发展和停刊
        一、《歌谣周刊》的创刊
        二、《歌谣周刊》的中断与恢复
        三、《歌谣周刊》的停刊及影响
    第三节 参与主体
        一、主要参与者
        二、一般撰稿者
        三、社会呼应者
第二章 《歌谣周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搜集
    第一节 《歌谣周刊》调查与搜集非遗文本的原则与方法
        一、《歌谣周刊》搜集非遗文本的原则
        二、《歌谣周刊》搜集非遗文本的方法
    第二节 《歌谣周刊》搜集所得非遗文本的类型
        一、内容分类
        二、地域分布
    第三节 《歌谣周刊》所存非遗文本的独特价值
        一、非遗自然变异性所造成的保护困难
        二、《歌谣周刊》文本对变异性的弥补
    第四节 妙峰山香会调查实践个案分析
        一、妙峰山香会调查活动源起
        二、妙峰山香会调查方法实践
第三章 《歌谣周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多维度的理论研究方法
        一、比较研究法
        二、地理空间研究法
        三、整体性研究法
        四、母题研究法
    第二节 孟姜女故事研究的理论贡献
        一、顾颉刚孟姜女研究的贡献
        二、顾颉刚孟姜女研究的影响
第四章 《歌谣周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价值与地位
    第一节 《歌谣周刊》开启了近代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
    第二节 《歌谣周刊》初步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原则
    第三节 《歌谣周刊》奠定了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范式
结语
附录
    附录一:《歌谣周刊》目录
    附录二:歌谣选录(收集歌谣)
    附录三:歌谣集录(歌谣汇编)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客家筝乐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一、地态
    1.“客”从何来
        (1)非主之“客”
        (2)客家民系五次大迁徏
    2.“客”在何地
    3.客家筝乐的缘起
    4.客家筝乐形成之管见
二、心态
    1.吃苦耐劳
    2.崇文重教
    3.包容宽恕
    4.爱国爱乡
三、语态
    1.客家话音调
    2.客家话词汇
    3.客家话语法
    4.客家话的粤语借词
    5.客家话吸收当地少数民族语言
    6.古典丝弦乐曲《中州古调》和《汉皋旧谱》中的独特乐态
四、乐态
    1.客家筝乐与广东汉乐
    2.客家筝乐与戏曲音乐
        (1)花朝戏音乐
        (2)提线木偶戏音乐
        (3)广东汉剧音乐
        (4)采茶戏音乐
        (5)山歌剧音乐
    3.客家筝乐与民间小调
    4.客家筝乐与潮州筝乐
    5.客家筝乐及其传人
        (1)客家筝乐溯源
        (2)何育斋与《中州古调》、《汉皋旧谱》
        (3)钱热储和《乐剧月刊》
        (4)罗九香及其贡献
        (5)罗九香先生的后继者
        (6)饶宁新及其贡献
    6.客家筝乐的艺术性及抓奏特点
        (1)左手偏音清角、变宫的模糊性
        (2)短拂音的装饰性
        (3)低音区内八度音程的强调
        (4)丰富的左手按滑音
        (5)利用低音为主旋律配置和声
        (6)客家筝曲抓奏技艺
五、情态
    1.开拓进取
    2.热情善良
    3.守诚谨慎
    4.重义轻利
六、美态
    1.客家筝之外型美
    2.客家筝乐之边缘文化美
    3.客家筝曲《出水莲》美态浅议
        (1)左手按、滑之美
        (2)右手运指之美
        (3)中立音之模糊美
        (4)即兴之集曲工艺美
        (5)庄严、宁静、深沉之佛性美
        (6)综合性之雅美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出水莲》曲谱
附录B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南派东江螳螂拳的源流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南派东江螳螂拳的概念界定
3 南派东江螳螂拳起源
    3.1 周家螳螂拳起源说
    3.2 朱家螳螂拳起源说
4 结论

(7)广东汉乐在城市中的传承与发展 ——以羊城广东汉乐团、深圳客家音乐联谊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广东汉乐概述
    第一节 何谓广东汉乐
        一、“广东汉乐”名称的由来
        二、广东汉乐的分类
        三、广东汉乐的特点
    第二节 广东汉乐的历史源流
        一、广东汉乐的形成背景
        二、广东汉乐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 大埔县广东汉乐现状
    第一节 大埔广东汉乐生存状况
        一、多乐社多活动
        二、民间学术团体
    第二节 大埔的广东汉乐演奏
        一、音乐风格
        二、“和弦”形式
    第三节 传承方式
        一、社会传承
        二、师徒传承
        三、家族传承
        四、学校传承
第三章 广东汉乐在城市的发展
    第一节 羊城广东汉乐团调查实录
        一、羊城广东汉乐团概况
        二、羊城广东汉乐团乐师组成
        三、羊城广东汉乐团的推广与传承
    第二节 深圳(布吉)客家音乐联谊会调查实录
        一、深圳客家音乐联谊会概况
        二、深圳客家联谊会乐师组成
        三、广东汉乐的推广及传承
第四章 广东汉乐在城市的传承变化分析
    第一节 广州、深圳的汉乐与大埔汉乐的不同
        一、生存环境不同
        二、音乐形态异同
        三、传承的异同
        四、音乐功能的变化
    第二节 广、深广东汉乐生存、发展变化的原因及优势
        一、城市生存原因
        二、变化及发展的原因
        三、变化与发展的优势
    第三节 广东汉乐在广、深的发展经验
        一、保守与创新共存
        二、学习方法相融合
        三、坚守家族传承的必要性
        四、利用高校资源和城市媒体
        五、重视文化延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8)粤北明清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
        1.1.1 研究意义
        1.1.2 国内相关研究
        1.1.3 国外相关研究
    1.2 研究范畴
        1.2.1 区域范畴
        1.2.2 对象范畴
        1.2.3 时间范畴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学术价值
第二章 粤北古代木构架类型与分布
    2.1 粤北古代木构建筑及构架类型
        2.1.1 粤北传统建筑
        2.1.2 木构建筑构架类型
        2.1.3 木构架连接方式
        2.1.4 粤北木构架类型
    2.2 粤北殿堂木构架类型及分布
    2.3 粤北厅堂构架类型及分布
        2.3.1 桐柱抬梁构架类型及分布
        2.3.2 瓜柱抬梁构架类型及分布
        2.3.3 穿斗构架类型及分布
        2.3.4 驼峰斗栱和博古梁架类型及分布
        2.3.5 天门式民居构架类型及分布
        2.3.6 硬山搁檩类型及分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粤北殿堂构架建构
    3.1 粤北地区殿堂建筑综述
        3.1.1 粤北殿堂建筑历史
        3.1.2 粤北殿堂构架特征
    3.2 典型建筑分析
        3.2.1 韶州府学府大成殿
        3.2.2 南雄府学宫大成殿
        3.2.3 始兴学宫大成殿
        3.2.4 南雄府城正南门
    3.3 木构架设计规律分析
        3.3.1 尺度分析
        3.3.2 构架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粤北厅堂构架建构
    4.1 厅堂构架类型分布
    4.2 厅堂构架类型再划分
    4.3 桐柱抬梁构架
        4.3.1 桐柱单檩构架
        4.3.2 桐柱重檩构架
        4.3.3 典型建筑分析
    4.4 瓜柱抬梁构架
        4.4.1 梁架类型
        4.4.2 典型建筑分析
    4.5 天门式民居构架
        4.5.1 粤北天门式民居的形制和特征
        4.5.2 构架构造特征
        4.5.3 室内装饰与装修
        4.5.4 典型建筑分析
    4.6 厅堂木构架设计规律
        4.6.1 平面构成
        4.6.2 构架分析
        4.6.3 地方名称及匠师访谈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粤北明清建筑大木构件特征
    5.1 柱式
        5.1.1 柱的种类与式样
        5.1.2 柱径
        5.1.3 檐柱径与柱高比
        5.1.4 瓜柱
    5.2 梁式
        5.2.1 梁的形制与断面
        5.2.2 梁的起水
    5.3 斗栱
        5.3.1 插栱分类及发展变化
        5.3.2 粤北插栱型制分析
        5.3.3 粤北插栱源流推演
        5.3.4 斗
        5.3.5 栱
    5.4 雀替
    5.5 卷棚花板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粤北木构架建筑营造意匠
    6.1 木构架建筑营造意匠
        6.1.1 建筑的物质空间营造
        6.1.2 建筑的精神空间营造
    6.2 木构架尺度营造
        6.2.1 营造尺
        6.2.2 压白尺、鲁班尺适用讨论
    6.3 木构架装饰艺术意匠
        6.3.1 梁头装饰
        6.3.2 藻井
        6.3.3 柱础
    6.4 基于移民文化的粤北木构建筑研究
        6.4.1 粤北多元文化融合背景
        6.4.2 粤北移民文化
        6.4.3 粤北地区历史移民
    6.5 明清粤北移民廊道与木构架源流探索——以浈江段为例
        6.5.1 移民文化与建造技艺传承
        6.5.2 浈江流域建筑构架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粤北木构架调研研究汇总
附录二:粤北传统建筑构架类型分布总图
附录三:粤北传统建筑构件特征分布总图
附录四:压白尺天父卦、地母卦尺白口诀速查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9)天地秩序之大美 人文秩序之大成 ——江右部分地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1.5.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1.5.2 本文研究方法
        1.5.3 研究结构框架
    1.6 本文研究中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
        1.6.1 江右
        1.6.2 民系
        1.6.3 传统村落
        1.6.4 人居环境营建
第二章 区域环境与村落演进
    2.1 江右地区自然概况
    2.2 江右地区人文特点
    2.3 传统村落发展简论
        2.3.1 江右传统村落的成因
    2.4 影响村落演进的因素
        2.4.1 合理的利用资源给村落带来繁荣
        2.4.2 国家权力与传统村落的互动
        2.4.3 礼制和宗法制度双重影响村落的空间布局
        2.4.4 风水思想与村落的共生
        2.4.5 封建的科举制度直接推动村落的发展
        2.4.6 外出经商间接带动村落的发展
        2.4.7 宗教建筑与村落民居共存
        2.4.8 交通与村落的密切关系
    2.5 村落发展规律的总结
第三章 江右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内涵
    3.1 传统村落的功能构成
        3.1.1 祭祀功能
        3.1.2 议事的功能
        3.1.3 居住功能
        3.1.4 教育功能
        3.1.5 农业生产功能
        3.1.6 交通功能
        3.1.7 丧葬功能
        3.1.8 旌表功能
        3.1.9 防御功能
    3.2 传统村落用地规模比较
        3.2.1 安义县罗田村
        3.2.2 安义县京台村
        3.2.3 安义县水南村
        3.2.4 丰城市白马寨
        3.2.5 丰城市厚板塘村
        3.2.6 吉安市横坑村
        3.2.7 崇仁县浯漳村
        3.2.8 浮梁县英溪村
        3.2.9 黎川县洲湖村
    3.3 江右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内涵
    3.4 小结
第四章 江右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形式表现
    4.1 江右传统村落空间要素(设计要素)
        4.1.1 风水(自然空间格局)
        4.1.2. 道路
        4.1.3 标志
        4.1.4 边界
        4.1.5 区域
        4.1.6 景观
        4.1.8 江右传统村落空间要素的意义
    4.2 江右传统村落意象与意境
        4.2.1 江右传统村落意象
        4.2.2 江右传统村落意境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中国大陆客家题材纪录片研究 ——基于“症候阅读”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客家与客家题材纪录片
    1.1 客家作为一个文化概念
    1.2 客家题材纪录片
    1.3 大陆客家题材纪录片发展历程
第2章 “直接阅读”:大陆客家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主题
    2.1 筚路蓝缕:客家的迁徙、繁衍与发展
    2.2 薪火相传:客家精神的千年承袭
        2.2.1 尊宗敬祖,坚守传统
        2.2.2 爱国爱乡,情系桑梓
        2.2.3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
        2.2.4 开拓进取,勇于革命
    2.3 族林奇葩:客家民俗的独特风情
        2.3.1 居住民俗:神奇的土楼
        2.3.2 语言民俗:中原的遗韵
        2.3.3 节日民俗:淳朴的古俗
    2.4 繁荣盛世:客家经济、文化的时代新篇
第3章 “症候阅读”:大陆客家题材纪录片的意识形态
    3.1 隐藏的“症候”:大陆客家题材纪录片的空白与裂隙
        3.1.1 客家问题的复杂性
        3.1.2 客家文化的当代境遇
    3.2 “症候”的隐藏:大陆客家题材纪录片言说方式
        3.2.1 历史叙事与影像技术
        3.2.2 英雄的召唤与权威的言论
    3.3 “意识形态腹语”:大陆客家题材纪录片价值取向
        3.3.1 促进民族认同,维护民族团结
        3.3.2 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3.3.3 推动经济发展
        3.3.4 国家民族形象全球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重点参考影像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客家研究一代宗师——罗香林(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岭南地区筝曲的演奏技法论客家筝派的形成[J]. 王瑶. 黄河之声, 2021(15)
  • [2]客家筝乐的文化属性及其审美特征研究[J]. 尹璐.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20(04)
  • [3]闽台客家生活习俗中的女性角色研究[D]. 黄秋菊.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论北大《歌谣周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D]. 陈燕玉.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5]客家筝乐生态研究[D]. 李海燕. 贵州大学, 2018(05)
  • [6]南派东江螳螂拳的源流考[J]. 庞日养,程张杏. 中华武术(研究), 2018(03)
  • [7]广东汉乐在城市中的传承与发展 ——以羊城广东汉乐团、深圳客家音乐联谊会为例[D]. 张韵. 广州大学, 2017(02)
  • [8]粤北明清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研究[D]. 毕小芳.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9]天地秩序之大美 人文秩序之大成 ——江右部分地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研究[D]. 邱晖.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7)
  • [10]中国大陆客家题材纪录片研究 ——基于“症候阅读”法[D]. 黄沛成. 南昌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客家学士——罗祥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