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会召开1999年年会

河南省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会召开1999年年会

一、河南省成人高教研究会召开1999年年会(论文文献综述)

孙玉红[1](2019)在《学科教育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 ——以《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课程为例》文中提出高师院校学科教育课程案例教学是一个不断升温的话题,案例教学作为经验型、案例型、创新型的教学方式,能给课堂教学带来全新转变,符合卓越教师培养的战略。作为教师教育师资培养的高校和专业担当着未来教师培养使命,尤其本科教育质量提升是重中之重。教育部发文指出“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基础。……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1)高师院校本科教育质量提升,重点就是培养高水平教师。课程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科教育课程作为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交叉性学科,专业性要求和师范性呈现相辅相成,学理积淀和经验实践互相“嵌入”,才能达到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要求。论文采用个案分析方法,以《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这门课为例,对学科教育课程案例教学模式进行归纳和解析。研究者以课堂实习教师身份进入部属师范大学、地方师范学院、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语文学科教育课程的课堂,进行总计六个月的调研与观察,通过与执教教师深入接触,与学生的直接交流,站在课堂之内去感受案例教学的具体实践。同时,作为研究者也要站在课堂之外,对案例教学实践、调研和搜集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和归纳,形成对学科教育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具体剖析和理性认知。论文由引论和正文构成。引论对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框架进行介绍和说明。正文部分由八章构成,依照逻辑关系大致分为五部分:第一、二章主要对案例教学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第三章以《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课为例设计研究思路,开始具体课程的描述。第四、五章是对语文学科教育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理性解析和课例分析。第六章是案例教学实践拓展,研究案例教学的丰富存在样态。第七章是学科教育课程案例教学优化策略与反思展望。第一,论文开篇部分是对案例教学进行追溯和本质分析。文献综述部分追溯案例教学的源头,苏格拉底“产婆术”、孔子“举一反三”教学思想的铺垫,舒尔曼最早将案例教学应用于师范教育,案例教学在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博弈中逐渐勃兴。案例教学具有情境性、开放性、工具性等本质特征,是一场教育思想深度变革,有建构主义、对话教学、交往教学理论作支撑,将发挥教学价值和教育价值。第二,论文分析学科教育课程现状,发现问题,进而以一门课《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个案课程,进行案例教学研究设计。教育理论和实践连接不畅、课程垂直衔接和平行衔接不充分等问题急需解决,语文学科教育课程运用案例教学解决了部分问题,从研究角度进行设计和呈现这一课程的案例教学与实施。第三,论文在调研、访谈、观察基础上,提炼并剖析语文学科教育课程“研读——预设——对话——实践”案例教学模式。从形成历程、目标定位、指导思想、流程环节、保障条件、价值追求几个方面解析“四位一体”的案例教学模式。随即在第六章用三个具体课例阐释了案例教学模式的课堂应用,并对应用效果进行了数据调研和具体分析。数据表明案例教学在教学目标达成、师生参与、教学内容理解、教学环境配置等七个方面学生好评率均较高。第四,论文不止于课堂案例教学研究,还对三所学校学科教育课程案例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中拓展应用进行了追踪调研。发现,案例教学从课上到课下、从校内到校外、从案例观摩学习到案例创造学习,有突破性实践,值得借鉴。这也吻合了国家倡导学校、政府、中小学等相关部门联合培养卓越教师的政策。第五,论文的最后概括学科教育课程案例教学策略,并进行反思和展望。教学场域开放,教育主体扩大,教育课程横、纵衔接,增加真实情境体验,在开发案例、应用案例、研究案例过程中寻求系列化发展。目前,学科教育课程案例教学问题固然存在,但是应用和研究前景广阔。综上,学科教育课程案例教学适应教学变革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根据学生实际、学校内部机制和外在环境的不同,探索适合学科教育课程的案例教学模式,仍然有很大现实空间。案例教学情境开放、场域打开等很多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孙培东,徐明祥[2](2016)在《我国成人教育期刊的历史发展回顾》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期刊管理政策的演变以及成人教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加之期刊自身建设与运营水平的影响,我国成人教育期刊大致经历了创立和快速发展、调整和转型发展、稳定与加快发展三个阶段。

王锋[3](2014)在《教育生态视域下江苏高教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高等教育生态的视角,运用高等教育生态学基本理论,对江苏高等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优化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总体情况。主要包括研究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重点论述了高等教育要面对周围环境变化引起的挑战,必须不断改革创新,提高自身活力,更好地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第二章总结了高等教育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高等教育生态学是教育生态学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主要内容包括高等教育的生态环境,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行为生态,生态系统演化,生态发展的检测与评估等。高等教育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是研究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第三章考察了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定位和发展历史。江苏省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以“文化大革命”十年为转折点,把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初步发展阶段、曲折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通过回顾1949年至2013年江苏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总结蕴藏其中的教育生态规律,为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历史经验方面的指导。第四章分析了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问题和发展目标。根据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分析江苏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明确今后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的基本思路,解读从2010年至2020年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的总体目标。第五章至第九章,以实现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总体目标为导向,提出了江苏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的五项战略措施。一是增强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自身活力。高等教育自身活力是实现江苏从“教育大省”发展为“教育强省”的内在动力。为实现这个转变,必须转变教育主管部门职能,简政放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政府宏观管理、高校自主办学、社会积极参与的生态体制。不断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的中心地位,重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改善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外部环境。外部生态环境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从教育生态主体和周围环境的角度,分析了江苏高等教育和自然环境、人口资源、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情况,提出了改善江苏高等教育外部生态环境的措施。三是调整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总体布局。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原因,江苏各地区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区域的角度,分析了江苏高等教育生态总体分布特点,分别对苏南地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的高等教育作了比较,就调整江苏高等教育生态布局提出了对策。四是优化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层次结构。教育主管部门负责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和管理。从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教育、成人教育、国际教育等不同教育层次,分析了江苏高等教育生态层次结构的特点,着重探讨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统计的方法和作用,提出了优化江苏高等教育生态层次结构的措施。五是实现江苏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江苏高等教育生态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从“高校资源计划”的视角,提出控制教育生态承载规模的措施,保持适度发展;从知识产生、加工、传播、应用的视角,提出完善知识传播体系的措施;从重视教师主体地位的视角,提出延长教师学术生命周期的措施。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背景下,对江苏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第十章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本研究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以及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和主要不足。江苏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利用高等教育生态学基本理论提出的发展战略,对于促进江苏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伏泉[4](2013)在《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是关于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整体性研究,通过回顾和整理新中国成立至今与我国日语高等教育相关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新中国六十多年来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中日关系的变化,分析我国日语高等教育的成长轨迹,在整理前人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形势和社会教育观念的变化对日语高等教育产生影响的机制和原理,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探讨了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日语高等教育活动规律。本论文由引论、上篇、下篇三部分构成。引论部分首先简要地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性质和地位做一确定,归纳一些对论题研究有启示性意义的高等教育学普遍理论以及教学分析视角、教学过程各要素的评价方法等,为论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思路和指导。接着对论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做了介绍,此外还介绍了目前有关我国外语教育史的研究现状和国内外特别针对我国日语高等教育史开展过的先行研究,找到论文要达到的目标和突破的问题点。为了能够使论题具有更完整的历史脉络,注重历史发展的继承和延续,引论还对我国古代和近代的日语教育做了简要回顾,梳理了日语教育在古代中国的早期传播和近代中国的初步发展,为研究做了铺垫。论文正论部分的上篇是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概述,分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创始阶段(1949--1966)、文革前期的空白断档和后期的恢复过渡阶段(1966--1977)、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阶段(1977--1999)、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跨越式发展阶段(1999至今)四个阶段,分别从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本科日语专业建设、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公共日语课建设、其他各类日语高等教育建设、全国性组织及其活动和文件期刊、日语专业的社会服务这七个方面展开,在总体概观中,结合了有代表性的院校个案,比较了这些个案的共性和差异。在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中,从国内政治运动、经济形势、与日本的外交关系、与日本的经济贸易往来等几个方面考察,明确不同时期的日语高等教育所处的外部大环境。在本科和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中,从创建的院校数量、招生规模、课程设置、使用的教材特点、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考察。在公共日语课建设中,重点从科技日语教学特点、教材建设、侧重读写的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考察。全国性组织及其活动主要从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研究会、大平班等几个角度考察,文件期刊主要从教学计划和大纲、《日语学习》等几个期刊考察,社会服务主要从科技日语书籍、广播和电视日语教材的角度考察。正论部分的下篇是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的思考,在基于上篇史实基础上,涉及了十一个方面的观点:即:国内环境和中日关系与日语高等教育相互作用和影响、日语高等教育始终体现着教育活动本质和中国特色、四类院校在日语人才培养上既有区别又有共性、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虽呈现多样但本质不变、六十年在语言技能训练方法上积累了很多经验、人才培养目标是语言技能上的“专”和专业领域内的“通”、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共同存在并反映社会的不同需求、教师评价体系是影响日语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专业日语与公共日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办好中学日语对日语高等教育有促进作用、日语高等教育中有着日本友好力量的参与。最后,论文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和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作了归纳,对未来的发展作了展望。论文除了参考着作文献外,还对六十年来,特别是前四十年里全国高校主要使用的日语教材进行了分析,通过教材探究编写者的思路和还原当时的教学情况。此外,论文还通过走访,整理了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洛阳外国语学院七所院校的日语专业老前辈对过去教学回忆的口述内容,将这些活的历史也作为材料引用在论文中。这些院校都是在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中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对日语高等教育贡献大、代表性强的院校,可以说,以他们为代表的这些院校是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火种,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发展的局面。通过访谈获得的信息充实了论文细节,力图重现这些院校在日语教育草创期里的具体做法和有益经验。论文通过回顾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对专业内的不同培养方向以及与其他学科专业课程复合的模式进行了思考,通过分析教材特点,分析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和曾经一度流行的听说领先教学法、直接教学法等方法,对不同时代和条件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运用技能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找到了教师在结合中国学生实际创造有本土化特色的日语教学方法上的智慧。论文通过多角度梳理史实,重温了一代又一代教育者在教学和科研中付出的努力,也看到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日语高等教育的影响机制,探讨了在多方合力作用下的日语高等教育这一社会活动的规律。

曾凤杰[5](2012)在《英国成人教育学分互认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在急剧变革的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而成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是把科技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因此,成人只有持续不断的学习,成为新时代的引导者,才能为我国社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目前我国成人教育发展滞后,成人教育体系内部以及与其他教育体系之间沟通不畅,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之间相互脱节,缺乏有效的衔接,这严重影响了成人教育的大发展。所以,探索一条适应当前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高效途径,迫在眉睫。英国被称为“世界继续教育之乡”,其成人教育对西方及世界各地的成人教育的发展都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英国很早就开始探索和实施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经过几十年的演进、酝酿,英国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践证明,它在促进终身学习、拓宽成人参与学习、促进人才流动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成人教育学分互认机制的发展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都理应给予重视和关注。本人旨在通过对英国成人教育学分互认机制实施的介绍,提出我国发展成人教育学分互认机制的必要性以及策略。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英国成人教育学分互认机制的发展历程。它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和完善的学分互认发展机制。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英国成人教育学分互认机制的实践探索。第三部分:对英国成人教育学分互认机制的发展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以及指出了学分互认机制今后的发展趋势。第四部分:在分析了我国成人教育实施学分互认机制必要性的基础上,借鉴英国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有效实施成人教育学分互认机制的发展建议。

吴云峰[6](2012)在《金融创新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以美国次贷危机教训为视角》文中指出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缘起于金融产品过度的衍生,危机前美国金融监管十分宽松,金融监管领域存在重叠和真空。因此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完善金融创新监管的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危机前多头分业监管体制、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和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引发次贷危机爆发的金融创新从微观角度上讲,主要表现为MBS、CDO、CDS等结构化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和金融衍生品。从宏观角度上讲,上述金融产品的销售改变了美国的金融体系,主要表现为:间接融资转化为直接融资;“影子银行”体系在美国金融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进入高级混业阶段已经紧密融合在一起的美国金融业,使得触发流动性危机变得更加容易。次贷危机暴露出美国的金融监管的主要问题是监管重叠和监管真空。长期信奉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不干预金融创新,是问题形成的思想根源。形成于上个世纪30年代分业理念下的多头分业监管体制,即便经过多次的缝缝补补,仍然不能适应已经高度混业经营的现实和控制已经进入混业高级阶段产生的新风险,是问题形成的体制原因。在监管体制上,要进一步完善原有的多头分业监管体制,把原来缺乏监管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纳入监管体系之内,设置金融机构间的协调机构解决原有体制下监管重叠和冲突的问题,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加强日常的监管,并建立危机的处理机制和救援机制以回应对“太大而不能倒”现象的道德性质疑,构筑混业经营下的风险控制新机制防范系统性风险。在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上,建立强制性的信息披露规范保证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公平和保护普通投资者的利益,完善对抵押贷款发放、信用评级机构和资产证券化过程的监管,要加强对“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和业务监管,控制风险的过度累积和交易杠杆率的无限放大,对于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要逐步引进场内的交易制度,比如中央对手清算系统、保证金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大额交易报告制度,以改变该领域内的缺乏监管的状况。在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层面,革新巴塞尔协议依靠传统资本充足率建立起来的监管标准,要加强各国的监管机构间信息共享,实施并表监管,有必要以新设的金融稳定委员会为基础,构建全球的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我国的金融创新无论从发展阶段上,还是业务规模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仍然对我国开展金融混业模式和控制混业和创新风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监管体制上讲,我国短期内是要借鉴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的做法,立法创制金融监管委员会,长期目标仍应是建立单一监管体制。在控制混业和创新的风险上,要尽快颁布金融控股公司法,借鉴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的做法,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建立“防火墙”隔离混业风险的传导。对于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首先我们要坚持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的信念,其次顺应目前世界范围内场外衍生品交易场内化的趋势,全面完善我国场内、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制度和监管制度。在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层面,我国需要以更加积极和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国际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活动中。

李向农[7](2010)在《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 充分发挥普通高校在成人继续教育办学方面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各位代表:今天我们很高兴地汇聚在风景如画的黄山市召开中南六省(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此,我代表研究会常务理事会并以我个人的名

李幸妍[8](2010)在《中日独立董事责任制度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董事20世纪四十年代起源于美国,鉴于当时公司里董事会更多地被控股股东所操纵,董事会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监督经营者的职权与权利,因此,美国提出了在董事会中引入外部董事,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防止公司被内部人控制。所谓的真正独立董事制度是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逐渐形成的,并于八十年代后在英美法等几个国家慢慢盛行开来。2002年5月29日,日本在战后50余年来首次完成了规模最大的公司法、商法修改,其一大特色和亮点就是引进美国式的独立董事制度,并改善日本公司的治理结构。以上市公司为主的大型公司设立独立董事还是强化独立监事,在法律上仅作为任意性规定,并交由公司自己选择适用;之后,实行独立董事的公司,就把原来的监事制度随即废除,并另设了执行经理,而独立董事的责任也有别于其他的董事,制度设置颇具合理性。2005年6月29日,日本国会通过的日本《公司法典》也讲了董事的责任除了对股东提供利益的董事等的责任仍维持。看看我国上市公司引进独立董事制度的规则,有许多不足。所以我们应该及早的吸收他人的经验教训,同时在分析我国独立董事责任制度存在缺陷的基础上,对其完善提出好的建议,将把我国的制度性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性提供科学,有效的法律基础。本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在这部分笔者简单的写了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第二部分是独立董事责任制度的概述,主要介绍了独立董事制度和独立董事责任制度的基本理论。首先,从独立董事制度的理论基础入手,分别阐述了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意义,其次,进一步介绍独立董事责任制度的基本理论。独立董事责任是指独立董事违反其义务或因过错怠于履行职权或履行职权不当所应承但的法律责任,善管责任、对作为第三者的股东的责任、忠实责任、社会责任等四种。最后,介绍了独立董事的独立董事违反忠实义务的责任、独立董事违反注意义务的责任等具体责任。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述打下了理论基础。本文的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了日本独立董事责任制度,分别从日本独立董事制度的演进、独立董事责任的归责原则,独立董事责任的追究方式、承担方式、独立董事责任的限制与免除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日本商法针对股份公司独立董事职权不断的扩大的现实,为了保证公司公正有效的经营,从而保护公司和股东、公司债权人以及第三人等的利益,设置了许多处罚原则,对董事可以实行严格的刑事责任。对于独立董事责任的范围,日本实施了各项所列举的行为的独立董事对公司承担连带清偿或损害赔偿责任。行为基于独立董事会决议而实施时,对该决议表示了赞成的独立董事被视为实施了该行为的独立董事。日本商法又规定,参加了独立董事会决议的董事,未在独立董事会议事录中记载其异议者就推定为赞成该决议者。独立董事责任的追究方式有股东制止董事违法行为制度和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等两种制度。本文的第四部分介绍了中国独立董事责任制度,首先从独立董事责任制度的引进入手,分析了独立董事责任制度的现状。中国独立董事责任以过错主义为原则,关于在独立董事责任的追究方式上我国以行政责任方面、民事责任方面、刑事责任等三个方面做了规定。本文的第五部分是重点部分,对中、日两国独立董事责任制度的比较,我们可得出中日两国所适用的归责原则不同;日本建立了较完整的董事责任制度,深入研究日本商法所确立的这种独立董事责任机制,对于完善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借鉴。同时,又对独立董事责任的追究方式,独立董事责任的现实与免除进行了比较。本文的第六部分是结语部分,这部分主要采取归纳总结的方法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分析,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语,即采取大胆,开放性的原则和思维,借鉴优良文化,取长补短,积极促进本课题的良性发展。

李婧[9](201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法律体系是法治建设的基础。任何国家法律体系的构建都是该国法治实践的产物,是与一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分不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来的。从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到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再到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贯穿期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因此,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基本条件、历史脉络,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基本经验,探讨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重大的实践意义。2010年,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时间。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已成为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共识。然而,在审视已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进行理性的面向未来的回顾与反思。本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为核心话题,着眼于整体把握这一法律体系构建的过程与全局,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等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第一章重点从理论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和概括。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法律思想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是中国特色法律体系构建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与中国特色法律体系构建是一个相互伴随的演进过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而形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奠定了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第二章着力从实证的角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置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分别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以及社会建设四大方面,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基础,提出只有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才能真正构建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三章侧重从比较的视角,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国际背景,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要始终坚持立足国情、科学借鉴、合理扬弃、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借鉴原则。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借鉴内容。第四章主要从历史的维度观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本文首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历史渊源进行了考察,重点对这一法律体系构建的基本脉络进行了梳理,以其构建的重心定位和主要特点为依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三阶段说”。第五章重点从宏观层面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原则、框架和特征。本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民主、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整体框架应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级的统一,并从总体上概括并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所突显的“三个着力于”的特征。第六章从问题入手进行经验总结,进而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议。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在观念、制度和操作层面,面临着如何继续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为指导、如何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怎样吸收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等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吴礼宁[10](2010)在《租税国家的立宪主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宪主义也即宪政,与其说是一种社会理想,倒不如说是一种社会、政治生活,是一种协调人与国家关系的法律哲学和政治活动。它要求在政府与公民的相互关系中,政府权力受到宪法、法律和其他社会规范的约束,以保障人权价值的实现。在宪政秩序更新的各个环节当中,财政体制的变革无疑处于枢纽的位置。可以说,国家在经济形态上均是财政国家。租税国家概念,是财政国家的重要模式,它首先是宪政国家、法治国家。单单从财政的角度而言,租税国家就是在财政收支的全过程,贯穿了法治、民主精神的财政国家模式,并且这里的民主是真实的民主,而非异化、虚假或被操控的民主。既然租税国家是财政领域之宪政国家,宪政国家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一般会在租税国家得到贯彻和遵循。并且也只有贯彻了宪政国家基本精神的财政体制,才符合租税国家的实质。大体来说,租税国家的基本原则包括财政民主、纳税人权利保障、财政权有限以及民生福利等原则。其中,财政民主原则是前提,而纳税人权利保障原则是核心,也是最基本的价值追求。租税国家运行的物质基础首赖税收,有时政府也会通过发行货币、公债和收费等其他方式获得收入。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宪法规定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于是在税收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国有资产收益,加上其他的非税收入乃至预算外收入的存在,一方面从结构上提出了构建形式意义上之税收国家的要求,同时提出了构建实质意义上租税国家,即财政税收领域之宪政、法治国家的要求。在租税国家领域,税收收入是主要的财政来源,税收以外的财政收入,都应当纳入非税收入的范畴。至于非税收入的概念,还存在很大的争议,不过大体来说,非税收入主要包括规费、罚没收入等基本类型。非税收入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宪法学意义。同时,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有关非税收入问题的研究,应将国有资产收益作为核心问题加以探讨。公共财政支出是政府为履行其公共服务职能,而对公共财政资金所进行的有计划的再分配。公共财政支出的首要特点是公共性,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一切财政支出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公共需要,而不是为政府自身谋利益。出于对政府滥用财政支出权的警惕,古典经济学家对政府的财政职能秉持了保守的态度。然而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理论认为,政府应当介入市场,并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的干预,才能实现充分就业。至于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的方式,主要是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政策,结果导致政府职能的扩张和财政支出的增加,进一步带来政府权力的滥用和财政赤字的膨胀。弥补财政赤字的直接手段是增税,但是增税以及征税权的扩张,会直接造成人民财产权的萎缩,必然会遭受人民的抵制。在现代法治国家,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与高涨,税权扩张的成本越来越高,决策者不得不采取迂回的策略,例如通过发行公债、制造通货膨胀等手段获取更多的财政资金。这些正是租税国家危机的根源。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几乎所有重大的社会变革都起源于财政体制的变革,或者说起源于财政危机和深刻的财政压力背景。随着民主国家政治的发展,通常会有财政危机的出现,进而转化为经济危机,最后沦为宪政危机。现代租税国家所面临的宪政危机主要有:国家征税权的扩张与滥用、非税收入的过度膨胀、公债发行得不到有效规制、货币发行权滥用、中央银行权力不受制约、金融资本与利益集团对民主政治的侵蚀等。其中,金融、货币,是现代社会最具统治力的社会力量,在民主政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是对公民宪法财产权的最大威胁,如果不加制约,就会演变为吞噬人民财富的怪兽。在我国,财政压力也是推动政治秩序变迁的主要动力之一。1994年开始推行的分税制改革对我国的财政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处理央地财政关系的一种普遍制度。我国的分税制改革并没能有效地解决各种积弊,反而带来了新的央地矛盾,于是新一轮税改被提上日程,而财政联邦主义的引入亦是必要的选择。联邦主义既是一种关于联邦的政治哲学,也是关于联邦的政治秩序。财政联邦主义是联邦主义政治哲学理念在财政领域的提出,是宪政实践的产物。财政联邦主义的基本精神,要求对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以及财(政)权进行合理划分,要求宪法对地方的财政自主权加以确认和保障,并赋予地方充分的税收立法权。就当前而言,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实体经济遭受了严重冲击,为应对金融危机,一系列扩张性财政政策被推出,巨额的建设性投资、结构性减税、大规模的举债和急剧膨胀的财政赤字,这些措施乃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对其程序加以完善,防范可能由此引发的风险。这也是在有关租税国家的研究中,所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河南省成人高教研究会召开1999年年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省成人高教研究会召开1999年年会(论文提纲范文)

(1)学科教育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 ——以《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背景
        (一)学理背景:后现代观念变化和经验主义理论
        (二)政策背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国家诉求
        (三)经验背景:案例教学在学科教育课程中应用
    二、研究内容
        (一)语文学科教育课程的案例教学
        (二)案例教学模式解析与优化策略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框架
        (一)研究阶段
        (二)内容结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案例教学历史溯源
        (一)案例教学国外源头追溯
        (二)案例教学我国教育溯寻
    二、案例教学研究综述
        (一)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博弈
        (二)案例教学功能与价值认识
        (三)案例教学模式在具体课程中应用的破竹之势
        (四)案例教学是学科教育课程教学变革的“稻草”
    三、案例教学研究述评
        (一)案例教学研究的重要结论
        (二)案例教学研究的主要进展
        (三)案例教学研究面临的问题
        (四)案例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四、学科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学科教育学的理解
        (二)学科教育课程教学现状
        (三)学科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案例教学基础理论研究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诠释
        (一)案例的“来龙”
        (二)案例教学的“去脉”
        (三)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秘”
    二、案例教学的本质追问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辨析
        (二)案例教学的本质属性
        (三)案例教学的主要特征
        (四)案例教学的应用原则
        (五)案例教学的意义指向
        (六)案例教学的价值追求
    三、案例教学的理论原点
        (一)知识、学习、教学的三重建构
        (二)教师、学生、案例的三种对话
        (三)自我、他人、生活的三维交往
        (四)内在、思维、创造的三层顿悟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式的确定
        (一)个案研究的方式
        (二)“场内人”视角
        (三)经验描述与解释
    二、研究资料的收集
        (一)资料收集的途径
        (二)资料收集的分类
    三、研究路线的设计
        (一)总体路线
        (二)研究步骤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工具
    四、研究对象的素描
        (一)课堂历经阶段
        (二)主讲教师成长
        (三)学生成长个案
第四章 “研读·预设·对话·实践”案例教学模式解析
    一、理论背景
        (一)认知迁移理论与案例学习
        (二)教师教育改革与案例学习
    二、形成历程
        (一)初试期的案例教学
        (二)发展期的案例教学
        (三)完善期的案例教学
    三、内涵构成
        (一)内涵界定
        (二)构成要素
    四、目标定位
        (一)学科教育课程目标
        (二)学科教育学习目标
    五、流程环节
        (一)研读文本
        (二)预设教学
        (三)对话案例
        (四)实践反思
    六、指导思想
        (一)教学理论:对话教学和学习共同体
        (二)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和认知迁移
        (三)行为理论:“反思——实践”行为
    七、保障条件
        (一)心理环境:平等民主
        (二)物理环境:整洁有序
        (三)人文环境:小组合作
        (四)课堂样态:开放式课堂
        (五)设备保障:多媒体辅助
    八、价值追求
        (一)案例教学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二)案例教学需建构开放的课堂
        (三)案例教学立足培养卓越教师
第五章 “研读·预设·对话·实践”案例教学模式课例分析
    一、课例一:吟诵教学案例理解古诗教学法
        (一)案例信息
        (二)课例分析
        (三)课例反思
    二、课例二:民间故事教学案例理解语文阅读教学本质
        (一)案例信息
        (二)课例分析
        (三)课例反思
    三、课例三:绘本教学案例理解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关系
        (一)案例信息
        (二)课例分析
        (三)课例反思
    四、案例教学效果与分析
        (一)师生参与和教学目标,最突出项与薄弱项
        (二)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手段,评价良好项
        (三)教学内容,需要调试和扩展项
        (四)教学环境,需要改进和建设项
    五、案例教学反思与评价
        (一)案例教学的使用年级和比重
        (二)案例教学的内容选择和变化
        (三)案例教学的课程目的和追求
第六章 学科教育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实践拓展
    一、校内到校外:协同培养教师的机制探索
        (一)协同培养教师的背景
        (二)协同培养教师的机制
        (三)协同培养教师的意义
    二、课上到课下:建立职前卓越教师工作坊
        (一)卓越教师工作坊的内涵
        (二)卓越教师工作坊的创立
        (三)卓越教师工作坊的运行
        (四)卓越教师工作坊的价值
    三、观摩到实践:优秀课引领职前教师发展
        (一)优秀课视频蕴含课堂教学的设计策略
        (二)优秀课教师推进职前教师的职业认知
        (三)优秀课现场促动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优秀课反思激发职前教师的深度学习
第七章 学科教育课程案例教学研究结论、策略和反思
    一、学科教育课程案例教学研究结论
        (一)学科教育课程案例教学本质的认知
        (二)“研读·预设·对话·实践”案例教学模式的阐释
    二、学科教育课程案例教学优化策略
        (一)主体扩大:大、中、小学教师、师范生共同体
        (二)场域开放:大学课堂、实践基地、工作室联盟
        (三)有机衔接:学段衔接、课程衔接、师生衔接
        (四)情境体验:课堂转换、教学转换、角色转换
        (五)深度探索:案例开发、应用、研究系列价值
    三、学科教育课程案例教学实践反思
        (一)学科教育课程案例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二)学科教育课程案例教学的问题与不足
    四、学科教育课程案例教学愿景展望
        (一)案例学习者:学习、对话、共同体
        (二)案例数据库:专业、细化、规模化
        (三)案例教学样态:真实、对话、开放
        (四)案例教学场域:模拟、仿真、情景
        (五)案例教学追求:生本、自由、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我国成人教育期刊的历史发展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立和快速发展阶段(1979—1999年)
二、调整和转型发展阶段(2000—2011年)
三、稳定与加快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3)教育生态视域下江苏高教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第二章 高等教育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2.1 高等教育生态环境
    2.2 高等教育生态结构
    2.3 高等教育生态功能
    2.4 高等教育生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5 高等教育行为生态
    2.6 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演化
    2.7 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的检测与评估
第三章 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定位和历史考察
    3.1 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定位
    3.2 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历史考察
第四章 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问题和发展目标
    4.1 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问题
    4.2 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发展思路
    4.3 江苏 2020 年高等教育发展主要目标
第五章 增强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内在活力
    5.1 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5.2 建立生态化管理体制
    5.3 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5.4 重视高校文化生态建设
    5.5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六章 改善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外部环境
    6.1 自然环境
    6.2 人口资源
    6.3 经济环境
    6.4 政治环境
    6.5 文化环境
第七章 调整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总体布局
    7.1 全省高校总体布局
    7.2 苏南地区高校的分布
    7.3 苏中地区高校的分布
    7.4 苏北地区高校的分布
    7.5 苏南、苏中、苏北地区高校的平衡发展
第八章 优化江苏高等教育生态的层次结构
    8.1 教育主管部门职能的生态学分析
    8.2 研究生教育的生态学分析
    8.3 本科教育的生态学分析
    8.4 高职教育的生态学分析
    8.5 成人教育的生态学分析
    8.6 国际教育的生态学分析
    8.7 优化生态层次结构的措施
第九章 实现江苏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9.1 实施高校资源计划
    9.2 完善知识生态体系
    9.3 延长学术生命周期
    9.4 云计算和大数据在江苏高等教育的应用前景
第十章 结论
    10.1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
    10.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10.3 本研究的主要不足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4)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要旨
凡例
引论
    1、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性质和地位的认识
        1.1 、教育与中国教育
        1.2 、教育与教学
        1.3 、高等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
        1.4 、外语教育与外语高等教育
        1.5 、日语在外语高等教育中的特殊性
    2、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的研究范围、意义和方法
        2.1 、研究范围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方法
    3、中国的外语教育史研究现状和日语教育史先行研究
        3.1 、中国的外语教育史研究发展
        3.2 、中国的日语教育史先行研究
    4、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日语教育概观
        4.1 、古代中国的日语教育(明代—清代)
        4.2 、近代中国的日语教育(国民政府)
        4.3 、近代中国的日语教育(日本占领地区)
        4.4 、近代中国的日语教育(中国共产党)
        4.5 、近代日语教育研究成果
    5、引论总结
上篇 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概述
    6、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创始阶段(1949--1966)
        6.1 、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
        6.1.1 、国内
        6.1.2 、中日关系
        6.2 、本科日语专业建设
        6.2.1、 整体规模
        6.2.2 、教学点的具体情况
        6.2.2.1 、北京大学
        6.2.2.2 、洛阳外国语学院
        6.2.2.3 、北京对外贸易学院
        6.2.2.4 、北京外国语学院
        6.2.2.5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6.2.2.6 、上海外国语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6.2.2.7 、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辽宁师范学院
        6.2.2.8 、大连日语专科学校
        6.3 、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
        6.4 、公共日语课建设
        6.5 、该阶段小结
    7、文革前期的空白断档和后期的过渡阶段(1966--1977)
        7.1 、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
        7.1.1 、国内
        7.1.2 、中日关系
        7.2 、本科日语专业建设
        7.2.1 、整体规模
        7.2.2 、教学点的具体情况
        7.2.2.1 、北京大学
        7.2.2.2 、洛阳外国语学院
        7.2.2.3 、北外、北外贸、北二外
        7.2.2.4 、上外、上外贸
        7.2.2.5 、吉林大学
        7.2.2.6 、辽宁外语专科学校
        7.2.2.7 、其他
        7.3 、公共日语课建设
        7.4 、日语专业的社会服务
        7.5 、该阶段小结
    8、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阶段(1977--1999)
        8.1 、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
        8.1.1 、国内
        8.1.2 、中日关系
        8.2 、本科日语专业建设
        8.2.1 、整体规模
        8.2.2 、教学点的具体情况
        8.3 、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
        8.4 、公共日语课建设
        8.5 、全国性组织及其活动、文件、期刊
        8.6 、其他各类日语高等教育
        8.7 、日语专业的社会服务
        8.8 、该阶段小结
    9、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跨越式发展阶段(1999 至今)
        9.1 、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
        9.1.1 、国内
        9.1.2 、中日关系
        9.2 、本科日语专业建设
        9.2.1 、整体规模
        9.2.2 、教学点的具体情况
        9.3 、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
        9.4 、公共日语课建设
        9.5 、其他各类日语高等教育
        9.6 、全国性组织及其活动、文件、期刊
        9.7 、日语专业的社会服务
        9.8 、该阶段小结
下篇 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的思考
    10、国内环境和中日关系与日语高等教育相互作用和影响
        10.1 、国内环境对日语高等教育的影响
        10.1.1 、正影响
        10.1.2 、负影响
        10.2 、中日关系对日语高等教育的影响
        10.2.1 、正影响
        10.2.2 、负影响
        10.3 、二者对日语高等教育的影响力比较
        10.4 、日语高等教育对内外环境的影响
    11、日语高等教育始终体现着教育活动本质和中国特色
    12、四类院校在日语人才培养上既有区别又有共性
    13、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虽呈现多样但本质不变
    14、六十年在语言技能训练方法上积累了很多经验
    15、人才培养目标是语言技能上的“专”和专业领域内的“通”
    16、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共同存在并反映社会的不同需求
    17、教师评价体系是影响日语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18、专业日语与公共日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8.1 、大学日语
        18.2 、第二外语(日语)
    19、办好中学日语对日语高等教育有促进作用
    20、日语高等教育中有着日本友好力量的参与
结语
    21、日语高等教育六十年来的教育轨迹和思想
        21.1 、日语高等教育六十年来的教育轨迹
        21.2 、日语高等教育六十年来的教育思想
        21.3 、对未来我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大事记
谢辞

(5)英国成人教育学分互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文献综述
        (二) 国外文献综述
    三、 核心概念界定
        (一) 成人教育
        (二) 学分积累
        (三) 学分转换
        (四) 学分互认
        (五) 学分累积与互认制度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英国成人教育学分互认机制的发展历程
    一、 初步创立阶段
        (一) 1963 年罗宾斯报告
        (二) 1969 年开放大学的模块化课程和学分互认
        (三) 其它相关报告书的影响
    二、 探索发展阶段
        (一) 1986 年国家学历颁授委员会的学分累计与转换方案
        (二) 相关白皮书的影响
        (三) 相关会议的影响
    三、 蓬勃发展阶段
        (一) 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的推动
        (二) 教育与就业部的支持
        (三) 其它相关报告书的影响
第二章 英国成人教育学分互认机制的实践探索
    一、 学分互认的基础
        (一) 学分的作用
        (二) 作为学分奖励基础的学习成果的角色
    二、 学分互认的过程——先前学习的鉴定
        (一) 定义
        (二) 目的
        (三) 对象
        (四) 先前学习鉴定和先前经验学习鉴定过程的概述
        (五) 步骤
        (六) 技术要求
        (七) 从哪里开始
        (八) 益处
    三、 建立灵活多样的学分互认体系
        (一) 地区间的学分互认
        (二) 大学间的学分互认
        (三) 学校内部的学分互认
        (四) 继续教育机构与高校间的学分互认
        (五) 国际间的学分互认
    四、 资格等级和框架
        (一) 通过工作学习:自主学习匹配高等教育水平
        (二) 资格与课程委员会的“更高等级的”项目:在国家框架内定位资格
        (三) 建立一个包容性的框架
    五、 重视教育立法,宏观调研和战略规划
        (一) 出台许多与学分制相关的法律文件
        (二) 成立调研小组,发布各种报告书
    六、 重视教育质量的监督和评估
        (一) 外部系统的监督与评估
        (二) 内部系统的监督与评估
        (三) 新闻媒介的监督与评估
第三章 英国成人教育学分互认机制的评价及发展趋势
    一、 积极影响
        (一) 鼓励成人参与学习,促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二) 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 为学习者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提供清晰的参考框架
        (四) 促进成人学习资源选择的自由性
        (五) 健全国家资格框架,促进各级各类资格协调发展
    二、 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易于单一化,不利于成人教育机构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 继续教育体系与高等教育体系的学分制度不同
        (三) 对学分互认制度下的教育质量存在着一定的质疑
        (四) 地区之间的差异限制了学分制的发展
    三、 发展趋势
        (一) 实施全国性的学分累积与互认制度
        (二) 国家的统一性和学校的自主性协调发展
第四章 借鉴与启示:关于我国成人教育学分互认机制发展的思考
    一、 我国成人教育学分互认机制发展的必要性
        (一) 构建学习社会的需要
        (二) 国家和政府的重视
        (三) 我国成人教育自身发展的诉求
    二、 我国成人教育学分互认机制发展的建议
        (一) 提高对成人教育学分互认机制意义的认识
        (二) 加强对学分互认机制的研究
        (三) 学分互认应确立的基本原则
        (四) 重视和加强成人教育立法
        (五) 成立各级各类的专门机构
        (六) 建立统一的学分框架体系
        (七) 将学分制纳入到国家资格证书管理体制中
        (八) 重视成人教育质量的监督和评估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
        (一) 着作类
        (二) 学位论文类
        (三) 期刊论文类
    二、 外文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金融创新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以美国次贷危机教训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小结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
        1.4.1 基本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
    2.1 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
        2.1.1 过度的金融创新
        2.1.2 金融监管的缺失
        2.1.3 次贷危机的教训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法律研究
    3.1 美国危机前分业金融监管体制演进路径及法律渊源
        3.1.1 美国危机前的分业监管体制
        3.1.2 美国危机前金融监管体制的演进路径考察
    3.2 美国危机前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研究
        3.2.1 监管重叠和监管冲突
        3.2.2 监管缺失和监管真空
        3.2.3 问题的实质研究
    3.3 美国最终版本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
        3.3.1 变革之前的酝酿
        3.3.2 《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的创新与变革
        3.3.3 法案的评价
        3.3.4 法案的效果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金融衍生品监管的法律研究
    4.1 美国危机前金融衍生品监管体制演进路径及法律渊源
        4.1.1 美国危机前金融衍生品监管体制
        4.1.2 美国危机前金融衍生品监管体制演进路径
    4.2 美国危机前金融衍生品监管存在的问题研究
        4.2.1 危机前金融衍生品设计环节的监管缺失研究
        4.2.2 危机前金融衍生品交易制度缺失研究
        4.2.3 危机前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体制缺失研究
    4.3 次贷危机后的改进
        4.3.1 危机对加强监管场外衍生品交易上的争论
        4.3.2 《2009年场外衍生品市场法案》的革新
        4.3.3 《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的革新
        4.3.4 其他方面的革新
        4.3.5 简要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法律研究
    5.1 危机前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法律框架研究
        5.1.1 危机前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主体
        5.1.2 危机前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主要方面
        5.1.3 危机暴露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上的不足
    5.2 次贷危机之后的革新
        5.2.1 革新的具体内容
        5.2.2 改革的方向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金融创新监管法律的完善
    6.1 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现状
        6.1.1 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现状
        6.1.2 中美金融创新的比较研究
    6.2 立法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
        6.2.1 现有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6.2.2 立法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6.3 完善我国的金融衍生品法律制度
        6.3.1 我国现行金融衍生品法律制度
        6.3.2 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制度和法律建设研究
    6.4 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6.4.1 我国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现状
        6.4.2 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国际合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结论及展望
    7.2 创新点及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 充分发挥普通高校在成人继续教育办学方面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过去一年工作的回顾
    第一, 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更加注重规范办学, 更加注重教育质量
    第二,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触角正在向更多类型、更多层次、更多形式延伸
    第三, 高层次大学后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得到长足的发展
    第四,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理论研究正在逐步成为各高校的自觉行为
二、对今后工作的设想

(8)中日独立董事责任制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独立董事制度概述
    2.1 独立董事制度的基本理论
    2.2 独立董事责任制度的概况
第三章 日本独立董事责任制度
    3.1 独立董事制度的演进
    3.2 独立董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3.3 独立董事责任的追究方式
    3.4 独立董事责任的限制与免除
    3.5 小结
第四章 中国独立董事责任制度
    4.1 独立董事制度的引进
    4.2 独立董事责任制度的现状
    4.3 独立董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4.4 独立董事责任的追究方式
    4.5 独立董事责任的限制与免除
    4.6 小结
第五章 中、日两国独立董事责任制度比较与借鉴
    5.1 独立董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5.2 独立董事责任的追究方式
    5.3 独立董事责任的限制与免除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特色和创新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法律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法律思想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法律思想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实践依据
    一、经济体制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政治体制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三、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四、推进体制改革与社会建设的广泛开展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国际借鉴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国际背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借鉴原则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借鉴内容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历史脉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历史渊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基本脉络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原则、框架与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框架结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基本经验与完善的思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基本经验
    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10)租税国家的立宪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与方法
    1.1 问题的缘起
    1.2 理论的回顾
    1.3 立论的基础
    1.4 研究的路径
2 概念的阐释与整合
    2.1 租税国家概念的提出
        2.1.1 概念的阐释
        2.1.2 本质的界定
    2.2 租税国家的条件依赖
    2.3 租税国家的思维模式
    2.4 相关概念的分析
        2.4.1 非税国家
        2.4.2 预算国家
3 租税国家之立宪精神
    3.1 财政民主及其制度载体
    3.2 纳税人权利保障原则
        3.2.1 宪法层面之纳税人权利
        3.2.2 纳税人财产权及其界限
    3.3 财政权有限原则
    3.4 财政法治及其子原则
        3.4.1 税收法治原则
        3.4.2 财政支出法定原则
    3.5 民生福利原则及其局限
4 租税国家之宪政实践
    4.1 利益集团与民主制的悖论
    4.2 税权行使及其扩张
    4.3 公债之合宪性反思
    4.4 财政赤字与收支失衡
    4.5 货币权力与宪政的吊诡
        4.5.1 货币发行权的法理分析
        4.5.2 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宪政解读
        4.5.3 金融资本对民主根基的侵蚀
    4.6 基金会、避税与税负公平
    4.7 再论熊彼特定律与凯恩斯陷阱
        4.7.1 凯恩斯主义之宪法学反思
        4.7.2 熊彼特观点的重述
    4.8 租税国家危机之余思
5 从非税国家到租税国家
    5.1 非税收入概念的提出
    5.2 非税收入的宪政反思
    5.3 非税收入的宪法规制
    5.4 税、非税,与租税国家
6 新税改的可能进路
    6.1 分税制改革与财政危机
    6.2 寻求统一与特殊之间的平衡
    6.3 当前的任务与改革的进路
        6.3.1 财政联邦主义及其引入
        6.3.2 地方财政自主权的宪法保障
        6.3.3 地方税收立法权的弹性与限度
        6.3.4 迁徙自由与地方政府间的竞争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后记

四、河南省成人高教研究会召开1999年年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学科教育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 ——以《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课程为例[D]. 孙玉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2]我国成人教育期刊的历史发展回顾[J]. 孙培东,徐明祥. 中国成人教育, 2016(10)
  • [3]教育生态视域下江苏高教发展研究[D]. 王锋.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4)
  • [4]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D]. 伏泉.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5]英国成人教育学分互认机制研究[D]. 曾凤杰. 河南大学, 2012(10)
  • [6]金融创新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以美国次贷危机教训为视角[D]. 吴云峰. 中南大学, 2012(02)
  • [7]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 充分发挥普通高校在成人继续教育办学方面的作用[J]. 李向农.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1)
  • [8]中日独立董事责任制度的比较研究[D]. 李幸妍. 延边大学, 2010(11)
  •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研究[D]. 李婧.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0)
  • [10]租税国家的立宪主义研究[D]. 吴礼宁. 郑州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河南省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会召开1999年年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