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有趣悖论的数学分析

几个有趣悖论的数学分析

一、几个有趣的悖论的数学辨析(论文文献综述)

托马斯·埃尔塞瑟,车琳,张振[1](2020)在《偶然性、因果关系、复杂性:心智游戏电影中分散的能动性(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Spielberg)的影片《少数派报告》(2003年于美国上映,20世纪福克斯影业/梦工厂出品)中,有一种借助高科技防止犯罪的电脑系统,它可以预知谋杀,并在犯罪发生之前阻止其发生。有一天,负责这个程序的警官约翰·安德顿(汤姆·克鲁斯饰),发现自己是未来某个犯罪案件的嫌疑人。他知道自己是无辜的,也知道这个系统绝对可靠,但他别无选择,只能秘密调查这个预防犯罪系统中出现的明显矛盾。可是面对一个可能在几年前绑架并杀害了自己7岁儿子的人,他该怎么做呢?是凭借一个自己都无法确知的作案动机,杀了这个人,以此证明这个预防犯罪系统做出了正确的预言,还是放了这个人,让这个给自己带来至为惨痛的生活悲剧的人逍遥法外?杀了他,就可以"挽回"预防犯罪系统的名声——因为安德顿把毕生的职业荣耀都倾注于此(他甚至怀疑是政府内部的竞争对手在蓄意搞破坏),即便这么做就意味着他会丢掉饭碗并有牢狱之灾。放了他,则因为这个人杀害安德顿儿子的"证据"可能是捏造的,是安德顿的敌人给他设的圈套。

贺萍,刘君[2](2020)在《浅谈中学数学中的悖论教学法》文中研究指明悖论教学法应用于中学数学课堂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基于中学数学基础知识,通过实例说明分析悖论教学法对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作用.

戈登·凯恩,王连涛[3](2019)在《基本粒子物理学未来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我们正走在探索自然规律的道路上。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这一探索的现状,并且讨论最终理解支配我们的世界的自然规律所必需的新的发现和认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目标是理解和认识我们的世界。实现这个目标并不要求解决很多尽管是很有趣的问题,例如黑洞信息悖论和多宇宙理论。我们的理论必须是一个同时有量子理论

孙绍航[4](2019)在《数学悖论发展概述》文中研究说明悖论是数学等自然科学和哲学中经常出现的话题,对各种自然科学和哲学做出了诸多贡献。从悖论的简介,悖论的历史,典型的悖论例子及悖论的影响来介绍悖论对于数学等科学和哲学方面的影响和贡献。

李正[5](2019)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若干优化方法》文中研究表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可以从优化的角度进行研究,设计合理的模型和求解算法是优化问题的关键。本文主要从数据筛选方式和网络结构设计两方面尝试对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优化。针对数据筛选的优化方式,主要考虑了基于梯度和基于主动增量学习两种方案。梯度筛选优化方案主要侧重于算法层面,通过预训练模型在每个数据上反传回的梯度量级来衡量数据的重要程度。主动增量学习侧重从模型预测结果方面设计筛选标准,通过熵来评估候选样本的准确性,通过散度信息评估样本的稳定性,再将两者加权组合得到最终的筛选指标。实验证明,基于梯度的筛选方案不仅能够获得稳定的提高模型性能,还能够发现数据中的冗余现象。另一方面,本文发现主动筛选方案相比随机筛选能够在使用一半数据量的情况下取得相当的训练效果。针对网络结构的优化,主要考虑了在分类问题中添加跳层连接的多路径结构和语义分割问题中的多尺度损失函数结构。从实验结果上看跳层连接结构类似于模型的集成学习方案,通过多个长短不同的小网络路径(弱分类器)集成得到一个性能更好的大网络(强分类器)。这种多路径的分析方法为梯度的相关性分析提供了依据,在假设网络的每一层满足激活神经元占总神经元半数的情况下,证明了加入了批量正则化的残差网络可以使得层间的梯度相关性由指数衰减变成了亚线性衰减,这对网络整体结构的稳定是有益的。考虑到深度网络不同层通常会学习不同的特征,本文提出了多尺度损失函数的概念,在每个尺度对特征提取的效果进行评估。同时对比说明了这种深度多尺度方案与基于马尔可夫随机场的序列最大后验模型的分割思想类似。另一方面,结合最新的深度学习理论研究方法,发现多重网络中的V-cycle模式与语义分割的Unet方案在结构上很相似,本文详细对比了V-cycle和简化的Unet结构。深度学习的理论解释尚不完善,大部分深度学习结构需要在大量的人工调参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本文的工作为从理论方面解释深度学习提供了一些思路。

杨蕙荥[6](2017)在《波利亚解题理论在高中导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解题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波利亚的解题理论在解题上给予理论基础,它与我国的高中课程标准的理念相符合。导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连接了高中数学内容和大学数学内容。在高中阶段导数部分的学习,学生觉得导数的学习太抽象,理解不了导数的基本内容,从而导致出现学困生。因此本研究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将波利亚的解题理论应用到高中导数教学中,以期望能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解题理论核心概念和波利亚的解题理论,其中包括他的“怎样解题表”、启发思想、四种解题模式、合情推理、学习原则和教师十诫。第二部分是对解题理论在导数教学中应用必要性的分析。第三部分是研究波利亚的解题理论在高中导数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其中包括波利亚“怎样解题表”在导数几何意义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在函数单调性与导数的例题教学中的应用案例,以及在函数最值与导数的习题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本文在波利亚解题理论指导下,结合课程标准,探究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在高中导数教学中的应用,这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作用。教师运用波利亚的解题理论来进行导数的教学,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思维习惯和解题后反思的习惯;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提高教学效果。

沈霞[7](2017)在《九年级数学欣赏活动的设计和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论从改善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和认识来看,还是从数学课程标准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来看,开展数学欣赏活动都是有必要的.本文探索的是九年级数学欣赏活动的设计和教学实践,力争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出突破.本文采用的是混合研究方法,具体包括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法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通过问卷法了解初中实施数学欣赏的现状及学生对数学欣赏的态度、认识和想法,通过访谈对问卷进行补充,并就问卷结果中反映出的问题作进一步了解.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建构了九年级数学欣赏的研究框架,分为内容、成分、层次三个维度.数学欣赏以内容维度展开,根据数学内容的特点选择要展现的数学欣赏成分,最终确定要达到的层次水平.在研究框架的指导下,展开九年级数学欣赏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对相关结果进行分析.最后结合九年级数学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针对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的内容特点设计了三个案例,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解法(配方法和公式法)、探究圆周率和生活中的统计“陷阱”,其中“探究圆周率”一课进行了教学实践.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数学欣赏的现状令人担忧;九年级学生对于数学欣赏的态度积极,对数学欣赏的各成分有较好的认识;初中代数、几何、概率统计欣赏中对于数学欣赏成分的体现各有侧重;数学欣赏活动设计要紧扣研究框架,充分挖掘教材和教学内容中的欣赏点;教师的数学欣赏素养和学生的态度、认识直接影响着数学欣赏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建议.

侯蓉英[8](2016)在《穿越边界 ——科学社交视域下的科学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科学社交作为切入点,汲取国际语境中科学传播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分别对科学社交的传播形态、科学社交的传播舆论领袖、科学社交的传播结构、科学社交的传播资本、科学社交边界的传播控制,以及科学社交的边界传播模式等作深入研究,由表及里地分析科学社交的传播历程,探析科学与其他领域在交往过程中的边界传播机制,进而建设性地为我国的科学传播提出参考建议。本文总共分为九章,以总—分-总的形式进行论证,从概念的界定,到史料的例举,再借助理论上的成果分析,到最后总结出科学社交边界传播模式类型,提出中国科学传播的建议。该篇首先借助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厘清科学社交的概念,进而归纳出不同历史时期科学社交的发展过程,从史料中挖据过往历史中已有的科学社交传播形态,如飨宴社交、广场社交、家邸私密社交、科学风尚社交、政治社交、公共社交等丰富多彩的科学社交方式,通过生动有趣的例证来展现科学人士或科学共同体在不同形式的科学社会交往中推动科学的发展进程。同时进一步阐明统治者、主教、贵族、大家族、银行家、官绅、资本家等社会阶层在与科学人士的交往中,都曾给予科学极大的帮助,并且成为最有力的科学传播舆论领袖。本文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场域理论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入分析科学社交边界的传播结构,提出科学与其他领域社交边界的矩阵形式。与此同时,揭示出科学社交边界流动的传播资本,如国家元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促生科学边界贸易区的产生,从而有利地推动科学发展。结合国际现实,本文指出,为了有利于国家统治,历代统治阶层与科学共同体的交往采取既亲近又远离的交往方式,对科学边界传播进行适度控制。另外,本文针对中国科学社交进行个案研究,并指出存在的相关问题。最后本文总结科学社交的边界传播模式类型,为中国的科学传播提出相关建议。在未来21世纪新的科技变革中,本文的初探希望能够为中国的科学发展走向及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王静,王惠珍,于宁莉[9](2015)在《高等数学绪论课的设计》文中指出绪论课是建立课程整体观念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利用绪论课给学生介绍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课程特点和有关的学习方法等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从数学发展简史、数学的应用和重要性、高等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内容框架,以及怎样学好这门课等四个方面对高等数学的绪论课进行了精心设计与具体探索.

王莉[10](2015)在《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外很多数学家很早就提出要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认为数学史可以使这门学科更具有吸引力,成立“数学史与数学教学关系国际研究小组”,标志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的关系成为专业学术研究领域。在我国,很多数学家也逐步意识到这个问题,提倡将数学史引入数学课堂。国内和国外数学家不断探索,所以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是大势所趋。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尤其是高中数学,课堂容量大,难度深,很多同学不能及时理解与掌握,更谈不上灵活应用,如果一味灌输或者机械做题,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学生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认识有限,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要学数学,而数学史的引入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疑问。很多数学家的故事,很多定理和结论的得出,更是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他们人格成长有启迪和引导作用,从而培养他们学会用高观点看问题,多方位思考,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具备钻研和探究的精神。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于数学史引入课堂是充满期待的,他们也希望老师通过数学史的引入,能提高自己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对任教的两个班级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引入数学史教学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钻研精神明显优于另一个班级,上课课堂气氛活跃,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作为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引入数学史,对数学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希望本文能为数学史引入高中课堂作些摸索和总结。

二、几个有趣的悖论的数学辨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个有趣的悖论的数学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1)偶然性、因果关系、复杂性:心智游戏电影中分散的能动性(上)(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心智游戏电影:电影类型还是电子游戏杂糅
通往一种原型电影
《心智游戏电影》综述
心智游戏电影中三种重要的电影属性

(2)浅谈中学数学中的悖论教学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悖论教学法的应用
    (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式实施悖论教学法
        1.提出悖论A——任意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2.激发学生的兴趣,质疑悖论A
        3.根据知识否定悖论A
        4.得出结论
    (二)利用学生对定义的模糊认识导致悖论
二、悖论教学法对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
三、小 结

(3)基本粒子物理学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们已经知道什么
二、要充分理解物理世界, 什么是我们必须知道的?
    1.粒子
    2.相互作用
    3.规则
三、一些有用的设想和概念
    1.超对称标准模型 (约1974年提出)
    2.普朗克能标
    3.额外维理论的进展
四、在微扰论的范围内连接电弱能标和普朗克能标
五、自然性
六、未来对撞机
七、和未来实验装置相关的一些特殊问题
八、对撞机项目对经济的影响
九、超越经济以上的影响
十、结束语

(4)数学悖论发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数学悖论的历史
三、经典的数学悖论
    1. 说谎者悖论
    2. 罗素悖论
四、悖论的影响
五、总结

(5)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若干优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中的优化算法
    2.1 基本优化算法
        2.1.1 梯度下降方法
        2.1.2 深度学习框架中的实现逻辑
        2.1.3 深度学习中常用的自适应优化算法
        2.1.4 几种优化算法的可视化效果
    2.2 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2.2.1 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算法
        2.2.2 批量正则化算法
    2.3 本文考察的卷积神经网络结构
        2.3.1 经典的残差网络结构
        2.3.2 常用的语义分割网络结构
3 基于数据筛选的优化方法
    3.1 数据集介绍
        3.1.1 MNIST手写字符数据集
        3.1.2 肺结节检测数据集
        3.1.3 Pascal VOC数据集
    3.2 基于梯度量级的优化方法
        3.2.1 梯度量级作为数据的筛选标准
        3.2.2 MNIST上梯度优化效果
        3.2.3 梯度选择的训练效果验证
    3.3 基于主动增量式的优化方法
        3.3.1 熵和散度的指标
        3.3.2 旧模型在新数据的预测模式
        3.3.3 增量式训练结果对比
4 基于网络结构的优化方法
    4.1 多路径的优化方案
        4.1.1 多路径观点的实验现象
        4.1.2 相关性分析
        4.1.3 多路径分析实验结果
    4.2 多尺度的优化方案
        4.2.1 多尺度的概念与意义
        4.2.2 深度学习的多尺度结构改造
        4.2.3 多尺度加速结果理论分析
        4.2.4 实验结果分析
5 科学计算的观点
    5.1 最新的理论解释
        5.1.1 均值场最优控制问题
        5.1.2 矩阵分析的角度
    5.2 多重网格方法对比分析
        5.2.1 迭代法求解偏微分方程
        5.2.2 多重网格方法
        5.2.3 卷积神经网络和多重网格之间的关系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文章目录

(6)波利亚解题理论在高中导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课堂观察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案例分析法
2 波利亚的解题理论及核心概念
    2.1 题
    2.2 解题
    2.3 波利亚的解题理论
        2.3.1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
        2.3.2 波利亚的启发思想
        2.3.3 波利亚的合情推理
        2.3.4 波利亚的四种解题模式
        2.3.5 波利亚的教学三原则
        2.3.6 波利亚的教师十诫
3 比较分析波利亚解题理论和课程标准及教材与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3.1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波利亚解题理论必要性分析
        3.1.1 从学习方式、方法方面分析
        3.1.2 从对教师的要求方面分析
        3.1.3 从对学生学方面分析
    3.2 对高中教材中导数部分的分析
    3.3 对学生在导数部分的学习情况分析
4 问卷调查与分析
    4.1 学生学习习惯和解题习惯以及教师授课方式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对象
        4.1.3 调查方法
        4.1.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2 学生对波利亚解题理论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喜好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4.2.1 调查目的
        4.2.2 调查对象
        4.2.3 调查方法
        4.2.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3 建议
        4.3.1 学生方面
        4.3.2 教师方面
5 解题理论在高中导数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5.1 解题理论下的导数几何意义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5.2 解题理论下的函数单调性与导数的例题应用案例
    5.3 函数最值与导数的习题教学应用案例
    5.4 利用绝对值函数的导数公式解决含参函数的最值问题的应用案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7)九年级数学欣赏活动的设计和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数学欣赏的界定
        2.1.1 数学欣赏的含义
        2.1.2 数学欣赏与数学的“欣赏式”教育
    2.2 数学欣赏的教育价值
    2.3 数学欣赏的教学研究
        2.3.1 高等院校数学欣赏教学研究
        2.3.2 中小学数学欣赏教学研究
    2.4 数学欣赏的成分研究
    2.5 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法
        3.1.2 问卷调查法
        3.1.3 访谈法
    3.2 研究过程
第4章 九年级数学欣赏活动设计框架
    4.1 研究框架的建构
    4.2 研究维度解析
        4.2.1 数学欣赏的内容
        4.2.2 数学欣赏的成分
        4.2.3 数学欣赏的层次
    4.3 小结
第5章 九年级数学欣赏的问卷及访谈分析
    5.1 问卷结果及分析
        5.1.1 问卷设计
        5.1.2 问卷结果及分析
    5.2 访谈结果及分析
        5.2.1 访谈设计
        5.2.2 访谈结果及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九年级数学欣赏活动设计案例
    6.1 九年级数学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6.1.1 九年级数学教材特点
        6.1.2 九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6.2 数学欣赏的教学形式
        6.2.1 渗透式
        6.2.2 专题式
        6.2.3 活动式
    6.3 九年级代数欣赏案例——一元二次方程解法(配方法和公式法)
        6.3.1 案例设计
        6.3.2 小结
    6.4 九年级几何欣赏案例——探究圆周率
        6.4.1 案例设计
        6.4.2 小结
    6.5 九年级概率统计欣赏案例——生活中的统计“陷阱”
        6.5.1 案例设计
        6.5.2 小结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建议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1 九年级数学欣赏问卷
附录2 九年级数学欣赏访谈提纲
致谢

(8)穿越边界 ——科学社交视域下的科学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缘起
        1.1.1 科学社交的研究背景
        1.1.2 “科学社交”研究动因与意义
    1.2 国内外的科学传播学术研究现状
        1.2.1 科学传播的学科基础
        1.2.2 国外科学传播的研究进程
        1.2.3 国内科学传播的研究格局与流派
    1.3 本文的创新点与研究关键
        1.3.1 本文的创新
        1.3.2 研究价值
        1.3.3 本文的研究关键
    1.4 问题的提出
        1.4.1 “科学社交”概念的厘清
        1.4.2 “科学社交”的时空范畴
    1.5 研究目标与突破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进路及重要问题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科学社交的传播形态变迁
    2.1 古代科学社交的起源
        2.1.1 科学“广场式社交”
        2.1.2 科学“飨宴”社交
    2.2 15 -17 世纪私人家宅性科学社交
        2.2.1 伽利略等学者流连往返于“家邸科学社交”
        2.2.2 切西公爵、美第奇家族私宅庇护下的科学社交
    2.3 17 -18 世纪的科学风尚社交
        2.3.1 英国皇家学会的时尚社交
        2.3.2 沙龙派对式的科学社交
    2.4 18 -21 世纪科学权力的政治社交
        2.4.1 共济会、宇宙俱乐部、波西米亚俱乐部
        2.4.2 科学的旋转门机制
    2.5 21 世纪数字媒体的科学公共社交
        2.5.1 Resarchgate:跨越时空的科学社交网站
        2.5.2 Star walk:科学移动社交APP
第3章 科学社交“舆论领袖”的传播推动
    3.1 科学政治家
        3.1.1 国王的科学供给
        3.1.2 红衣主教、贵族的科学初期支持
        3.1.3 拿破仑、富兰克林的科学推动
    3.2 科学赞助者
        3.2.1 美第奇、罗斯柴尔德、洛克菲勒大家族的经济支持
        3.2.2 贵族、乡绅
        3.2.3 科学商人
    3.3 科学代言人、科学外交家
        3.3.1 万尼瓦尔·布什
        3.3.2 卡尔·爱德华·萨根
        3.3.3 伊西多·艾萨克·拉比——科学外交家
第4章 科学社交的传播结构:边界交融
    4.1 科学社交的边界形成
        4.1.1 科学社交的边界
        4.1.2 边界构成:时间、空间
    4.2 科学社交边界的交融:创新力
        4.2.1 科学社交边界跨越
        4.2.2 科学社交边界的混合体:创新力
    4.3 科学社交边界的传播结构
        4.3.1 科学社交的边界思想
        4.3.2 科学社交的边界传播结构
第5章 科学社交边界的传播资本:场域的贸易兑换
    5.1 科学社交边界的场域资本兑换
        5.1.1 科学社交边界形成的场域
        5.1.2 科学社交场域中的贸易兑换
    5.2 国家元资本
        5.2.1 国家元资本至高无上的权力
        5.2.2 赋予科学的合法性权力
    5.3 经济资本
        5.3.1 科学运营
        5.3.2 科学半商业化体制
    5.4 社会资本
        5.4.1 科学社交中的社会网络
        5.4.2 万尼瓦尔·布什的社会资本运用
第6章 科学社交边界的传播控制研究
    6.1 科学意识形态与科学距离
        6.1.1 科学社交的意识形态传播
        6.1.2 科学与政治社交的边界力
        6.1.3 科学的边界距离
    6.2 党派竞争下的科学控制
        6.2.1 小布什总统对科学家的控制
        6.2.2 奥巴马、小布什政府的执政轮换竞争:科学沦为战利品
    6.3 科学社交的数据边界与数据控制
        6.3.1 科学社交数据边界
        6.3.2 数据控制
第7章 中国现当代科学社交传播个案及问题研究
    7.1 钱学森的科学军事社交
        7.1.1 钱学森参与美国军事研究
        7.1.2 钱学森受到中国国防部领导热情接见
    7.2 .罗沛霖的红色科学社交
        7.2.1 罗沛霖的科学社交统战工作
        7.2.2 罗沛霖上书党中央建立“中国工程学院”
        7.2.3 罗沛霖推动科学传播:电子应与文化产业结合
    7.3 李政道与政界伟人、艺术名流的科学社交
        7.3.1 向毛主席、周总理提出科学建议
        7.3.2 邓小平采纳其博士后、自然科学基金会制度的设想
        7.3.3 李政道与艺术家的交往: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7.4 路甬祥的科学思想库社交
        7.4.1 知识创新工程得到江泽民的支持
        7.4.2 倡导科学思想库社交
    7.5 果壳网的科学生活公共社交
        7.5.1 科学公共娱乐消费
        7.5.2 科学公共文化
        7.5.3 科学公共创业
    7.6 当前中国科学社交存在的问题
        7.6.1 局限于同类小圈子的交往
        7.6.2 缺乏自由流通的社会交往机制
第8章 科学社交边界传播模式及中国科学传播建议
    8.1 科学社交边界线性传播模式
        8.1.1 科学边界求实效益的线性模式
        8.1.2 戈斯顿委托代理机制
        8.1.3 中国科学传播建议:科学共同体在政治中的传播角色定位
    8.2 科学社交国际边界模式
        8.2.1 二轨制下的国际科学社交
        8.2.2 科学国际边界的超组织
        8.2.3 中国科学社交的国际传播建议
    8.3 科学社交边界生态系统传播模式
        8.3.1 科学边界生态系统的循环开放模式
        8.3.2 科学边界的生态流通
        8.3.3 建立中国科学生态圈的传播机制
    8.4 科学社交边界的生活传播模式
        8.4.1 科学社交边界的生活传播
        8.4.2 孕育中国科学社交生活广场的传播氛围
第9章 结语
    9.1 本文结论
    9.2 创新成果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着作

(9)高等数学绪论课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介绍数学发展简史
2数学与相关专业的结合和应用
3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思想方法
4如何学好这门课

(10)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 课题研究的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述数学教育与数学史的关系研究
        2.1.1 国外数学史研究现状
        2.1.2 国内数学史研究现状
    2.2 在高中教学中引入数学史的必要性和优势
        2.2.1 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2.2.2 对于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发展有启迪和引导作用
        2.2.3 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循序渐近地学习
        2.2.4 用高观点看待问题
        2.2.5 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
第3章 高中教学中运用数学史的形式和内容
    3.1 高中教学中运用数学史的形式
        3.1.1 课堂式教学
        3.1.2 活动式教学
        3.1.3 网络式教学
    3.2 高中教学中运用数学史的内容
        3.2.1 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
        3.2.2 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内容分析
第4章 教学实例和分析
    4.1 基础课程中数学史的应用
    4.2 选修课程中数学史的应用
第5章 实践调查、分析
    5.1 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调查分析
    5.2 在教学中运用数学史的调查和分析
第6章 结论和意见
    6.1 实践结论
    6.2 意见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几个有趣的悖论的数学辨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偶然性、因果关系、复杂性:心智游戏电影中分散的能动性(上)[J]. 托马斯·埃尔塞瑟,车琳,张振. 世界电影, 2020(05)
  • [2]浅谈中学数学中的悖论教学法[J]. 贺萍,刘君.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05)
  • [3]基本粒子物理学未来展望[J]. 戈登·凯恩,王连涛. 现代物理知识, 2019(01)
  • [4]数学悖论发展概述[J]. 孙绍航. 中国校外教育, 2019(05)
  • [5]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若干优化方法[D]. 李正. 浙江大学, 2019(05)
  • [6]波利亚解题理论在高中导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杨蕙荥. 五邑大学, 2017(01)
  • [7]九年级数学欣赏活动的设计和实践研究[D]. 沈霞. 苏州大学, 2017(05)
  • [8]穿越边界 ——科学社交视域下的科学传播研究[D]. 侯蓉英.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9]高等数学绪论课的设计[J]. 王静,王惠珍,于宁莉. 高等数学研究, 2015(05)
  • [10]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索[D]. 王莉. 上海师范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几个有趣悖论的数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