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商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德国商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德国商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马健生,刘云华[1](2021)在《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国际传播:经验与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享有国际盛誉,这不仅因其制度、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卓有成效,而且也是因为德国主动通过多种方式成功地构建起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的国际传播体系。在传播主体上,德国形成了以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为主,其他社会机构为辅的多层次立体化传播格局;在传播内容上,德国以本国科学研究与实践经验为基础,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的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学习、职业教育的标准、职业教育人员的资格以及职业教育研究的制度化五大专业且具有德国特色领域;在传播方式上,形成了立足需求、授人以渔、制度建设以及语言推广四大策略,并根据目标和需求采取了丰富且多样化的传播方法;在传播对象上,德国通过开展双边合作、三边合作以及欧盟合作的方式,与众多国家建立起了合作伙伴关系;从传播效果来看,德国为其他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带去了优秀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了自身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因此,我国在开展教育经验的国际传播工作中尤应注意:充分发挥专业的科学文化机构作为传播主体的作用,高度提炼高品质的教育经验,切实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成效。

杨蕊竹,孙善学[2](2021)在《德国双元制教育治理体系研究与借鉴——基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分析》文中指出双元制教育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在其成功的背后有科学的治理体系作为支撑。研究德国双元制教育治理体系涉及不同维度、多种要素的复杂关系,要揭示其治理活动规律和特点就须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使用第三代文化历史活动理论(CHAT),对双元制教育主体、客体、共同体、工具、规则、分工等活动要素展开分析,展现双元制教育治理活动的全貌,进而剖析各活动要素内部或要素之间的矛盾关系,可发现推动双元制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通过对德国联邦、商会或州、教育机构三个层级中五个有代表性的典型治理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德国双元制教育治理体系具有纵向协调、横向协同的多层级治理结构,采用以立法及规范为导向的制度化协调机制,在教育教学组织实施层面呈现企业主导、校企相对独立运行、自上而下双轨治理的基本特点。这些新认识对全面了解德国双元制教育以及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具有重要启示。

赵欣宇[3](2020)在《《职业教育全球化展望》(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翻译实践的翻译文本是欧盟官方出版物办公室2018年出版的英文版《职业教育全球化展望》第三到五章的内容。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全球化的趋势,但是目前国内现有的国外相关政策和研究的资料尚不多见,这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本次翻译实践所涉及的文本能丰富相关的研究资料,对国内研究职业教育全球化的学者专家以及政策制定者来说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根据彼得·纽马克对文本类型的分类说明,源文本《职业教育全球化展望》属于信息型文本。结合文本所呈现的信息型文本特点和学术写作的语篇风格,译者运用了增译、减译、词性转换、分译、顺译、重构等翻译技巧;以交际翻译的相关策略作为指导,使其译文具有良好的可读性。本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介绍了翻译实践的总体情况;描述了翻译实践的过程;通过案例分析说明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总结了翻译实践的经验并对译者自身的职业技能发展进行了反思。译者希望她的翻译实践能帮助国内研究职业教育的学者和利益相关者更好地了解和借鉴他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设计以及其应对全球化发展的主要方式。

刘元元[4](2020)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困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一国国力的重要指标。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德国作为欧洲的经济强国,其教育实力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水平始终受到全球的瞩目和推崇、甚至是效仿。德国独具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强调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结合,使职教毕业生具备良好的实操能力、对本行业前沿发展的理解和更快的适应工作的能力。双元制职教的专业性为德国青年的就业率提供了保证,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锚。然而进入21世纪,德国原有的建立在传统师徒关系基础上的由企业培训和学校学习构成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受到了知识经济、数字化时代的严重冲击。德国人对接受高等教育表现出更大的热情,自2013年起,德国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人数首次超过了进入职教体系的学生人数,企业由于投资成本不断升高也不对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失去兴趣,德国是否还需要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前途在哪里,成为德国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众所周知,职业教育不光是教育的问题,它关系到经济发展以及背后的政策驱动。德国是社会市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在市场的健康运行发挥着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企业在完善的制度政策保障下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如今,当企业和学徒都失去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兴趣时,探讨政府的哪些政策措施对双元制职业教育困境造成影响非常有意义。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第一,顶层设计:德国的政党政治通过立法将双元制职业教育确立为企业职业培训为主,学校学习为辅的教育培训模式,这一立法是政党与利益集团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从双元制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其理论知识不足的缺陷,为其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人才要求埋下了祸根;第二,间接影响:德国产业政策通过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生存发展空间。德国产业政策通过制定各种保障政策促进了德国产业结构的顺利升级,特别是21世纪以来德国制定了更加积极的产业政策引领企业向创新智能高科技产业方向发展,而这样高端的产业结构需要具有综合能力及丰富理论知识的技工,而传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提供的技工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第三,直接影响—财权:德国政府规定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本分摊规则是企业为主,政府为辅,企业占比约占全部成本的三分之二。然而,当今由于生源质量下降、培训成本上升、培训内容超出企业能力承担范围等问题,企业不愿再继续投资双元制职业教育,政府没有适应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性,使双元制在资金投入问题上陷入被动,发展后劲不足;第四,直接影响—事权:德国政府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构建了以联邦法律为依托的,多方协调合作的管理体系。由上这一体系涉及的利益相关方过多,法律繁冗,造成协调难度人,法律调整滞后,已经不能适应当前迅速变化发展的市场需求,造成培训与实际需求的脱节。德国政府为了改善这些问题做了一些政策调整,如加快法律审批流程及进度、为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在地方上开展企业与高校的双元制学习等。本文的结论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有存在的必要性,但需要政府在政策上进行更加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加快双元制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的步伐,如加大企业自主培训自由度,为双元制大学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等。德国已经在改革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路上,但还有很多障碍,不会一蹴而就。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分析政府在职业教育中作用的理论框架;第二部分介绍双元制职业教育及其发展阶段;第三部分从政党制度、职业教育管理机制、财政政策以及产业政策四方面分析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遇冷发挥的作用;第四部分介绍德国解决职教困境的政策思路;第五部分得出以德国的政策发展方向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将实现渐进式升级的结论。

黄灿[5](2019)在《利益均衡与工人职业素质的培养 ——基于德国和美国的历史经验》文中认为我国通过从事高污染、高消耗、低附加值、并极为依赖人口红利的低端制造业的方式融入世界经济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进入21世纪10年代后,制造业出离我国,将工作岗位转移到东南亚、非洲等具有人口红利的国家和地区的进程明显加快。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就业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是迫在眉睫。为此,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诸如“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而这一宏伟的计划必须要有无数具备更高职业素养的技术工人的辛劳付出才能实现。但在培养高素质工人方面,我国的相关制度体系的建设还很落后。德国是世界制造业王国,德国工人不仅技术水平高超,其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更是令人惊叹。而美国曾经也是世界制造业头号强国,但如今其制造业早已空心化。除了少数高精尖行业的技术工人,绝大多数的美国工人的职业素质是远远弱于德国工人的。这种状况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研究德国和美国的历史经验,为我国的高素质工人培养提供一些借鉴。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阅读法和对比研究法。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德美两国与工人相关的历史资料——比如工会运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企业内部对工人的利益保护——来对比分析各种客观条件对于工人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并进一步地对起正面作用和起负面作用的客观条件形成的历史原因进行分析,以求找到德国工人和美国工人职业素质差别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对德国和美国相关历史资料的研究发现德国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对工人利益保护方面做的远比美国好。德国拥有着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和企业内部的共同决策制度,正是这些制度优势决定了德国工人的高素质。而美国企业因为推行理性化生产战略而使用机械替代了技术工人,导致美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不成体系。美国企业也因为崇尚股东利益最大化理念而忽视了对工人利益的保护。这两方面的不足对美国工人的成长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不管是职业教育体系还是保护工人利益的相关制度的演变,其本质都是来自工人、雇主和政府三方面的逐利行为所推动的变革。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推动工人和雇主合作,为双方合作提供合作平台,并为合作提供权威保障作用。只有当各方成功地协调了利益分配,合作才能达成,相关制度才能得到好的发展。所以德国工人素质比美国更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德国的工人、雇主和政府在历史上能更多地达成利益的均衡分配。而利益分配是否均衡的标志就是各方是否达成合作。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不同于其他学者的建议。我国要培养高素质工人,除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学习他国优秀的相关制度以外,最根本的是要在政府的推动下促进工人和雇主更好地合作。合作是建立在各方都具有合作能力的基础之上的,而尤其是我国工人团体在这方面还很薄弱。政府要推动我国工人的组织性提升,也要让工人在党的领导下更多地参与特别是和工人利益相关的政治事务决策。这样才能使工人阶级在相关事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与雇主达成有效的合作,实现各方的利益均衡,进而推动相关制度的发展,提高我国工人的职业素质。

黄晓玲[6](2019)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文中提出课程开发是技术技能积累和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职业教育担负技能强国历史使命、校企合作亟须根本性突破、职业教育课程范式转型的背景下,针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缺位和浅层参与的问题,探讨企业的角色及其职责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围绕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运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责任的合理性、责任的现状、责任的内涵、责任的内容和责任的履行等进行研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及其课程开发是由二者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企业技术性和制度性的两重属性以及职业教育职业性和技术性的本质,内在地规定着企业技术技能与职业教育产品的同一性、企业技术技能生成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契合性,以及企业技术技能生产载体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同质性,集中体现在面向工作世界的技术经验及其获得过程上。当前企业虽无法律规定的参与职业教育的强制性义务,但其对职业教育产品的需求决定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利益主体,具体表现在企业作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主体、职业教育混合供给主体以及校企跨界合作育人主体。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一个利益相关者协作的建构过程,企业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重要的合作主体,其对职业教育专用技术技能的诉求从根本上决定参与开发的课程集中在专用技术技能课程。理论上企业具有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但事实上企业普遍参与不足,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也处于起步状态,应然与实然的差距显现明确企业责任的迫切性。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是基于其合作主体角色主观认识和客观能力的,在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开发过程或课程产品形成中的回应和实际付出,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正义的统一性,是企业作为社会公民道德和利益的内在依从。责任的生成源于政府的权利赋予、企业的经济动力和能力基础,以及职业院校的迫切需求和社会协同治理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作用对象的特定性、责任边界的明晰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又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有限性。根据责任内容划分的基本原则和功能导向的划分依据,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主要有导向责任、供给责任和协作责任,三种责任自成一体并形成责任内容的基本框架。导向责任集中体现为培养质量确认及反馈,通过需求导向、标准导向和评价导向实现;供给责任体现为技术技能积累和提供,通过提供智能形态、实体形态和工艺形态技术技能实现;协作责任体现为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通过专业理论课程中的辅助性协作、专业实践课程中的主导性协作和理实融合课程中的对等性协作实现。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履行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程度较浅且覆盖面较窄,同时企业内在动力不足、认识及行动存在较大落差。这除了经济区位、产业结构、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影响外,也受制于企业行业分类、技术类型、所有制形式、所处发展阶段和实际规模等自身因素影响。为推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有效、有序发展,从企业履责意愿角度,需进一步激发企业内在动力、协同多种外部力量、增强企业自身基础能力;就责任实现机制而言,需进一步构建基于法定性契约的校企合作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连接作用,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走向课程治理,建立有效的企业履责评价与激励制度;对履责环境的优化,需推动劳动力市场环境的良性发展,引领文化环境的认同与接纳。

李友伟[7](2019)在《南京市商会现状、发展机遇及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商会是非政府组织(社会组织)中的社会团体,属于社会团体中的经济社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商会组织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南京市商会从明清时代起源,经历了民国时期存废之争,新中国成立重建复兴,以及文革停止活动,到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的过程,每个阶段都对南京市政治、经济、社会方面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今天的南京市商会组织可谓欣欣向荣,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表现出缺少人才,缺少发展资金,不能规范运行,提供服务能力较弱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因为“大政府小社会”造成发展空间不足,商会难有作为、政府对商会支持力度不够和商会自身建设不足,缺少监督激励机制等。德国汉堡市商会、中国香港和宁波三个城市商会发展各有特色,展示了不同背景、不同制度环境下商会发挥作用的风采,给南京市商会组织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对于促进南京市商会发展,重要的是要抓住机遇。从政府角度看,政府正在加快职能转变,开始促使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开始对商会放权赋责,同时逐年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从社会角度来看,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商会提供了越来越坚实的会员基础,新型政商关系需要商会发挥更多作用,分享经济、互联网经济放大了商会发展空间;从企业自身角度,经济全球化迫使企业更需要抱团发展,商人提升自社会地位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政府要加大对商会的支持力度,打破“一业一会”限制,允许商会组织直接登记,培育“枢纽型”和“支持性”组织;从商会自身来说,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中国特色商会组织建设,通过品牌化、精细化打造优秀商会组织;商会发展还要有市场化思维,做大做强商会经济,对商会进行企业化运作,通过市场机制吸引人才。最后,商会发展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公众要改变对商会的认识,加强对商会监督。

朱馨馨[8](2019)在《区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我国区域间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省(市)在教育资源、经费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也大不相同,这使得我国区域间职业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不能更好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人才。2015年国家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因此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例,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我国区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从政策文件、机构设置、质量标准拟订及信息平台建设四个方面对我国区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存在如下问题:现有政策存在局限性,各省市间的政策法规缺乏协调性;三地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领导机构;还未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区域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尚未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区域间信息难以真正共享。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在学习和借鉴欧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试图构建我国区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一是要完善区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坚持区域各省(市)间职业教育协同立法工作,加强政策的衔接性与关联度;二是成立由政府主管、多方参与的区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委员会;三是从办学标准、师资标准及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三方面制定区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标准体系;四是建立区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信息共享平台,包括信息数据收集管理系统、监控系统及反馈机制,开设区域案例展示栏目。通过这四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运作形成我国区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提升我国区域职业教育质量。

李俊,甄雅琪[9](2018)在《德国职业教育的第三元——跨企业培训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企业培训中心是德国职业教育中重要的办学主体之一,它构成了企业与学校双元之外的德国职业教育的第三元。跨企业培训中心成立的背景是部分企业不具备单独完成职业教育的能力,因此多家企业有必要就培训事宜进行合作。商会在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建立、组织和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手工业行会的跨企业培训中心数量最多。跨企业培训中心最重要的任务是提供学徒制职业培训或其中的部分内容,同时也承担着职业继续教育、职业指导、职业教育准备等方面的任务。大部分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运营经费由相应行业的商会自行承担,但联邦政府及州政府也会提供一些经费支持,少数中心具备盈利能力。跨企业培训中心在定位、生源、培训师资等方面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德国职业教育的这一特殊办学主体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蒋军[10](2017)在《我国商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文中指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商会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在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尚存在着积极性、参与程度低、执行力不够、方式死板、缺乏长远规划等问题。要发挥商会应有的作用,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和互利互赢,需要转变政府职能,保障商会独立自主;加大财政投入,确保经费保障;完善法律法规,构建良好法制环境;加强内部治理,完善自身建设。

二、德国商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国商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国际传播:经验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主体
    (一)国家级科研机构
    (二)联邦政府机构
        1. 德国各州文化教育部长联席会议
        2. 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
    (三)基金会与社会文化机构
        1. 基金会的贡献
        2. 文化机构的力量
二、德国特色且专业化的传播内容
    (一)领域一:职业教育的管理
    (二)领域二:工作过程中的学习
    (三)领域三:职业教育的标准
    (四)领域四:职业教育人员的资格
    (五)领域五:职业教育研究的制度化
三、丰富且多样化的传播方法
    (一)立足需求,根据需求制定不同的传播方案
    (二)授人以渔,多种方式提供知识与技术帮助
        1. 多种形式的访问交流
        2. 组织工作坊活动
        3. 举行课程培训和研讨会
        4. 采用现场和远程分析方法
    (三)制度建设,构建教育国际传播的框架条件
        1. 建立全球职业教育关系网
        2. 提供广泛的全球咨询服务
        3. 开展欧洲区域性合作
        4. 实施国际性职业教育系统的监测与比较
        5. 推广i MOVE-国际教育营销计划
    (四)语言推广,通过本国语言传递文化与教育
四、从国家到区域的传播对象
    (一)双边合作
    (二)三边合作
    (三)欧盟合作
五、多方互利共赢的传播效果
六、启示与思考
    (一)专业科学文化机构是传播的主心骨
    (二)高品质教育经验是国际传播的基础
    (三)合作与交流是国际传播的主要方式

(2)德国双元制教育治理体系研究与借鉴——基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双元制教育治理分析
    (一)联邦层面宏观职业教育治理
    (二)商会及州的职业教育治理
        1. 商会职业教育治理
        2. 州政府职业教育治理
    (三)教育机构的职业教育治理
        1. 企业职业教育治理
        2. 学校职业教育治理
三、双元制教育治理体系的特点
    (一)纵向协调、横向协同的多层级治理结构
    (二)企业主导、校企相对独立运行的双轨治理模式
    (三)以立法及规范为导向的制度化协调机制
四、德国双元制治理经验的启示

(3)《职业教育全球化展望》(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Abbreviations
Chapter1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1.1 Introduction to the Background
    1.2 Overview of the Practice
    1.3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4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Chapter2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2.1.1 Source Text Analysis
        2.1.2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lient
        2.1.3 Parallel Text and Glossary
        2.1.4 Tool Preparation
        2.1.5 Schedule
    2.2 While-translation
        2.2.1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2.2.2 Focus and Difficulties
    2.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3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Case Analysis
    3.1 Techniques Used at Lexical Level
        3.1.1 Conversion
        3.1.2 Omission
        3.1.3 Amplification
        3.1.4 Word Choosing
    3.2 Techniques Used at Syntactic Level
        3.2.1 Long Sentence Translation
        3.2.2 Passive Voice Translation
Chapter4 Conclusion
    4.1 Reflections on Translation Practice
    4.2 Limitations and Proposals
Bibliography
AppendixⅠ Source Text
AppendixⅡ Target Text
AppendixⅢ Glossary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the Study for MTI Degree
附件

(4)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困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论文创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论文结构
第一章 德国政府与职业教育发展—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
    第一节 政府在职业技能供需关系中的角色
    第二节 德国社会市场资本主义制度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制度基础
    第三节 德国政府影响职业教育的主要因素
第二章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从成功走入困境
    第一节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涵义及传统优势
    第三节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德国政党政治通过立法明确双元制职业教育定位
    第一节 利益集团与政党是影响法律走向的关键因素
    第二节 政党政治通过立法确定了普职隔离的教育体系
第四章 德国产业政策保障下的产业结构升级导致双元制职业教育衰落
    第一节 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职业教育的关系
    第二节 德国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制度框架和政策保障
    第三节 德国当前产业结构决定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衰落
第五章 从财权与事权的角度分析双元制职业教育遇冷的原因
    第一节 德国职业教育财政政策对企业失去吸引力
    第二节 职业教育管理体系阻碍双元制职业教育发挥市场活力
第六章 解决职教问题的政策探索
    第一节 德国政府为参与职教企业提供帮扶政策
    第二节 德国政府拓宽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方向适应市场需求
    第三节 双元制大学成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5)利益均衡与工人职业素质的培养 ——基于德国和美国的历史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工会与工人权益之间的关系
        二、对德国企业共同决策制度的评价
        三、工人的高职业素质如何体现
        四、高素质工人与制造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五、我国缺少高素质工人的原因
        六、怎样为制造业培养高素质工人
        七、评述
    第三节 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关于促进工人和雇主在政府的协作下合作的理论
        二、促进工人和雇主合作的目的的制度方面的理论
        三、有关制度设置对工人的影响的理论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利益均衡
        二、利益分配的均衡
        三、改善工人的职业素质
    第三节 研究思路
        一、职业教育体系是工人的职业技能水平的主要塑造者
        二、企业的民主化是提升工人工作积极性的前提
        三、利益均衡是职业教育体系和企业民主制度演变完善的本质
        四、研究思路图示
第二章 德国和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企业民主制度
    第一节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简介
        一、以企业学徒培训为主、职业学校理论教育为辅的双元结构
        二、企业自治学徒培训的权利受相关国家法律制度约束
        三、以职业为导向的培训内容保证了学徒质量控制的高度标准化
    第二节 非合作博弈与美国职业教育的混乱发展
        一、工会的低效性和雇主的理性化生产使美国职业教育发展迟缓
        二、工会和雇主合作困难促使学徒制被“入门培训”所替代
    第三节 德美企业民主化制度建设简介
        一、美国企业的股东利益至上主义
        二、德国“共决制”体系包含工人委员会和监事会两个机构
        三、监事会是工人共享企业重大事务决策权的顶层机构
        四、工人委员会是落实工人共决权的执行机构
第三章 利益均衡、职业教育体系和企业民主化制度
    第一节 利益均衡推动了德国企业“共决制”的发展
        一、魏玛时期共决制在工会和执政党社民党的推动下开始建立
        二、二战后工会与社民党共同构建了共决制的核心框架
    第二节 利益均衡推动了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
        一、工人、雇主和政府的逐利决策推动了“双元制”的确立
        二、中小型工业企业、工会和纳粹对双元制体系标准化的推动
        三、工会、社民党对“双元制”体系自治结构的民主改革
    第三节 美国缺乏均衡工人、雇主和政府利益的基础
        一、美国工会的低组织性使其难以与雇主展开合作
        二、美国工会的工会主义路线使其难以获得国家层面的影响力
第四章 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协调我国工人与雇主利益分配的制度方面
        一、让工会在党的领导下更多地参与国家政治事务
        二、完善工人团体的组织化建设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可借鉴“双元制”体系
        一、学徒制的缺失是我国职业教育最严重的短板
        二、学徒制的建设离不开企业的主导支持
    第三节 推动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和监事会制度的改革
        一、职工代表大会应该进行推广并发挥实质作用
        二、集中精力完善监事会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6)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题目解读与研究背景
        1.1.1 题目解读
        1.1.2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现状
    1.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3.1 问题提出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视角
        1.5.2 研究思路
        1.5.3 技术路线
        1.5.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理性
    2.1 企业与职业教育基本属性及内在相关性
        2.1.1 企业技术性与制度性的两重属性
        2.1.2 职业教育职业性与技术性的双重属性
        2.1.3 企业与职业教育及其课程的内在契合
    2.2 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利益主体
        2.2.1 企业作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主体
        2.2.2 企业作为职业教育混合供给主体
        2.2.3 企业作为校企跨界合作育人主体
    2.3 企业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角色
        2.3.1 职业教育课程本质及开发特点
        2.3.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多元主体
        2.3.3 企业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作主体
    2.4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任务
        2.4.1 促进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功能实现
        2.4.2 选择呈现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内容
        2.4.3 规约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实施过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然表征
    3.1 调查设计与数据来源
        3.1.1 问卷调查及样本信息
        3.1.2 文本分析与企业特征
        3.1.3 质性访谈与信息印证
    3.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参与不足
        3.2.1 企业缺位
        3.2.2 浅层参与
        3.2.3 差异显着
    3.3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处于起步状态
        3.3.1 教师参与少
        3.3.2 协作程度浅
        3.3.3 合作周期短
    3.4 校企双方主观认识存在较大差异
        3.4.1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重要性认识不同
        3.4.2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身份的认识不同
        3.4.3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作用的认识不同
    3.5 校企双方合作的需求和意愿不同
        3.5.1 校企合作培养还未成为企业人才配置主要途径
        3.5.2 在导向作用发挥上企业意愿不如院校需求迫切
        3.5.3 在人财物等条件上企业意愿与院校需求不对等
        3.5.4 在协作作用发挥上企业意愿与院校需求有差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基本蕴涵
    4.1 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演化及主要性质
        4.1.1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单一到多元
        4.1.2 企业社会责任性质:异质且综合
        4.1.3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多重分析视角
    4.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内涵
        4.2.1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基本要素
        4.2.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效益和正义的统一
        4.2.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道德和利益的要求
    4.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生成
        4.3.1 权利赋予:政府法律政策推动
        4.3.2 动力激发:企业经济利益契合
        4.3.3 能力保证:独特育人资源支持
        4.3.4 空间拓展:院校育人需求拉动
        4.3.5 路径保障:校企合作机制建立
    4.4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内容
        4.4.1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划分的基本原则
        4.4.2 功能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划分
        4.4.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内容的三维结构
        4.4.4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内容的有限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培养质量确认与反馈的导向责任
    5.1 需求导向:规约培养目标确定
        5.1.1 企业需求对课程目标的规定性
        5.1.2 课程目标确定与企业需求传导
    5.2 标准导向:影响课程标准制订
        5.2.1 企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契合性
        5.2.2 课程标准制订与企业标准转换
    5.3 评价导向:促进课程完善创新
        5.3.1 企业反馈与课程评价的精准性
        5.3.2 企业评价促进课程的持续改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技术技能积累与提供的供给责任
    6.1 智能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内容
        6.1.1 智能形态技术技能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
        6.1.2 课程内容选择与智能形态技术技能转化
    6.2 实体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资源
        6.2.1 实体形态技术技能与课程资源的多样性
        6.2.2 课程资源建设与实体形态技术技能支持
    6.3 工艺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实施
        6.3.1 工艺形态技术技能与教学过程的互补性
        6.3.2 课程实施过程与工艺形态技术技能嵌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协作责任
    7.1 辅助性协作:专业理论课程
        7.1.1 参与需求调研及分析
        7.1.2 协助目标确立及细化
        7.1.3 论证实施方案及条件
    7.2 主导性协作:专业实践课程
        7.2.1 工作任务选择与提供
        7.2.2 实习实训实施与管理
        7.2.3 技术咨询与产品提供
    7.3 对等性协作:理实融合课程
        7.3.1 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
        7.3.2 工学交替实施与管理
        7.3.3 教材研发与资源建设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履责的主要条件
    8.1 履责意愿: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
        8.1.1 激发企业履责的内在动力
        8.1.2 协同企业履责的外部力量
        8.1.3 增强企业履责的基础能力
    8.2 履责管理: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8.2.1 构建基于法定性契约的校企合作机制
        8.2.2 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连接作用
        8.2.3 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走向课程治理
        8.2.4 建立有效的责任履行评价与激励制度
    8.3 履责环境:优化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
        8.3.1 推动劳动力市场环境的优化
        8.3.2 引导文化环境的认同与接纳
    8.4 本章小结
结语
    研究的主要结论
    研究的创新之处
    研究存在的不足
    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南京市商会现状、发展机遇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非政府组织
        二、商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第三方管理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自治组织理论
第二章 南京市商会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
    第一节 南京市商会的历史沿革
        一、解放前的商会组织
        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的商会
        三、现代意义上商会组织的兴起
    第二节 商会组织对南京市发展的贡献
        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承担社会责任的传统主体
        三、夯实政治基础的新兴力量
第三章 南京市商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第一节 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商会缺少发挥作用的空间
        二、商会缺少高素质专职工作人员
        三、多数商会缺少发展壮大所需资金
    第二节 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大政府小社会”造成商会难有作为
        二、政府对商会组织重视程度仍然不够
        三、“市场化程度低”导致商会发展持续性差
第四章 国(境)内外城市商会发展经验借鉴
    第一节 德国汉堡市商会
        一、汉堡市商会简介
        二、作为所属企业总体利益的代表
        三、参与职业教育
    第二节 香港中华总商会
        一、香港中华总商会简介
        二、通过举办特色论坛实现各方利益均衡
    第三节 宁波市商会
        一、宁波市商会组织介绍
        二、宁波市镇海区骆驼镇商会经验
        三、商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之宁波样本
    第四节 国(境)内外城市商会经验对南京市商会发展的启示
        一、政府的支持法制化
        二、商会要实现各方利益均衡
        三、推进政府职能向商会转移
第五章 促进南京市商会发展的路径
    第一节 抓住机遇
        一、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机遇
        二、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
        三、企业自身发展催生的机遇
    第二节 政府推动
        一、加大支持力度
        二、强化制度设计
        三、培育“枢纽型”、“支持性”组织
    第三节 商会自强
        一、完善商会法人治理结构
        二、构建中国特色商会组织
        三、打造优秀商会组织
    第四节 市场化驱动
        一、做大做强商会经济
        二、强化企业化运作
        三、建立市场化人才机制
    第五节 社会参与
        一、改变公众观念
        二、加强监督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学习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区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战略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
        1.1.2 政策支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及“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推进
        1.1.3 现实困境:职业教育困境及区域质量保障机制匮乏
    1.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区域职业教育
        1.3.2 区域职业教育质量
        1.3.3 区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1.4 文献综述
        1.4.1 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1.4.2 对国外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1.4.3 我国区域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1.4.4 研究现状述评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比较研究法
第2章 区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2.1 区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现状
        2.1.1 区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相关政策法律支撑
        2.1.2 区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相关机构的设置情况
        2.1.3 区域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拟订情况
        2.1.4 区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信息平台的建设情况
    2.2 区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2.2.1 现有政策的局限性,各省市间政策法规缺乏协调性
        2.2.2 缺乏统一机构领导,三地各自为政、分级治理
        2.2.3 还未形成具有针对性区域职业教育质量标准
        2.2.4 尚未建立统一信息共享平台,区域间信息难以真正共享
第3章 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机制
    3.1 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发展的相关政策
    3.2 保障机构:欧洲培训基金会
        3.2.1 欧洲培训基金会组织结构及其职责
        3.2.2 保障欧盟伙伴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的措施
    3.3 质量标准: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参考框架
        3.3.1 质量标准
        3.3.2 评价标准指标
    3.4 信息平台: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网络系统
        3.4.1 构建体系
        3.4.2 监控体系
        3.4.3 案例展示
第4章 区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4.1 完善区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政策文件
        4.1.1 出台并颁布相关政策
        4.1.2 坚持各省市间职业教育政策协同工作
        4.1.3 加强政策之间的衔接性与关联度
    4.2 成立区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委员会
        4.2.1 政府主管,多方参与
        4.2.2 主要职能及工作规则
    4.3 制定区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标准体系
        4.3.1 规定区域内职业院校的办学标准
        4.3.2 明确区域教师资格准入标准
        4.3.3 拟订区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4.4 建立区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信息共享平台
        4.4.1 创建全方位的区域职业教育信息数据收集管理系统
        4.4.2 开发动态的区域职业教育质量监控系统
        4.4.3 形成公开透明的区域职业教育质量反馈机制
        4.4.4 设立区域案例展示栏目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1
附录2

(9)德国职业教育的第三元——跨企业培训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立背景、目的与作用
二、组织与管理
三、培训的内容与性质
四、经费来源
五、挑战与困难
六、案例及运作方式
七、启示与借鉴

(10)我国商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商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 积极性、参与程度低
    (二) 执行力不够、方式死板
    (三) 缺乏长远规划
二解决策略
    (一) 转变政府职能, 保障商会独立自主
    (二) 加大财政投入, 确保经费保障
    (三) 完善法律法规, 构建良好法制环境
    (四) 加强内部治理, 完善自身建设
三结语

四、德国商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国际传播:经验与启示[J]. 马健生,刘云华. 外国教育研究, 2021(12)
  • [2]德国双元制教育治理体系研究与借鉴——基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分析[J]. 杨蕊竹,孙善学.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1(04)
  • [3]《职业教育全球化展望》(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赵欣宇. 广西大学, 2020(07)
  • [4]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困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 刘元元.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5]利益均衡与工人职业素质的培养 ——基于德国和美国的历史经验[D]. 黄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6]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D]. 黄晓玲. 天津大学, 2019(06)
  • [7]南京市商会现状、发展机遇及路径研究[D]. 李友伟. 东南大学, 2019(01)
  • [8]区域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D]. 朱馨馨.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19(09)
  • [9]德国职业教育的第三元——跨企业培训中心[J]. 李俊,甄雅琪. 世界教育信息, 2018(05)
  • [10]我国商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 蒋军. 教育现代化, 2017(52)

标签:;  ;  ;  ;  ;  

德国商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