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波变换分析LY12在氯化钠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小波变换分析LY12在氯化钠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一、Analysis of corrosion behavior of LY12 in sodium chloride solution with wavelet transform technique(论文文献综述)

南翠红[1](2021)在《基于图像识别的海洋工程材料腐蚀机理及损伤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海洋探测和开发对于建设海洋强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大量海洋装备的支撑。然而,海洋环境是一种复杂且严苛的腐蚀环境,海洋工程材料在恶劣海洋环境下极易诱发严重的腐蚀损伤,影响其可靠性和寿命,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成为制约重大海洋工程装备安全运行的最主要瓶颈。海洋工程材料的腐蚀过程受到海水环境中复杂的离子构成(外因)以及不同特性的材料因素(内因)的耦合影响,包含离子传质、化学反应和电化学动力学过程等不同尺度的物理化学过程,使得其腐蚀机理复杂多变,对其多尺度腐蚀行为的表征及阐释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结合离子的扩散、反应以及电极动力学特性来探究海水中离子对海洋工程材料腐蚀行为的影响机制,并对其腐蚀损伤特性进行微观定量表征对于揭示海洋工程材料的多尺度腐蚀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开路电位、动电位极化和电化学阻抗谱等测试技术对比分析了常见的海洋工程材料2205双相不锈钢、Q420钢及AZ31镁合金在不同离子(Cl-、SO42-、Ca2+、Mg2+)浓度的人工海水溶液中的宏观腐蚀行为,探究了腐蚀时间对材料产物膜性能及其腐蚀特性的影响,并结合图像处理技术,采用灰度变换、图像二值化、小波变换及分形理论,建立腐蚀损伤图像识别模型,基于腐蚀形貌特征对腐蚀损伤的微观特性进行定量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离子对三种材料腐蚀速率的影响主要通过对离子质量传输速率和产物膜的作用来实现,作用结果取决于主导机制。通过不同离子对2205双相不锈钢腐蚀行为影响的研究得出,2205双相不锈钢在不同溶液中的腐蚀形态主要为局部点蚀,Cl-和Mg2+对腐蚀过程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SO42-通过增加体系电导率促进腐蚀过程;Ca2+可反应形成沉积层从而抑制2205双相不锈钢在人工海水的腐蚀。由于2205双相不锈钢腐蚀产物相对较致密,保护作用强,2205双相不锈钢在不同溶液中的腐蚀相对较弱。(2)通过不同离子对Q420钢腐蚀行为影响的研究得出,Cl-和SO42-对腐蚀过程均具有促进作用;Ca2+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Mg2+抑制Q420钢的腐蚀过程。Q420钢的铬元素和镍元素含量明显较少,因此相比于不锈钢,Q420钢表面产物膜不均匀,对基体保护作用有限,腐蚀程度比2205双相不锈钢严重。(3)通过不同离子对AZ31镁合金腐蚀行为影响的研究得出,Cl-对腐蚀过程均具有促进作用;SO42-具有先抑制后促进再抑制的作用,可能是溶液中Cl-和SO42-共同存在时,会竞争吸附于材料表面,Ca2+和Mg2+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由于Mg(OH)2等腐蚀产物疏松多孔,且分布不均,因而难以有效阻止材料的腐蚀发展。(4)三种材料腐蚀过程中产物膜的极化电阻随时间的增长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因为腐蚀初期,材料表面与溶液直接接触,反应物及腐蚀性离子传输较快,腐蚀反应更易发生;随着腐蚀时间的增长,材料表面产物不断生成,堆积在基体表面,产物膜层变得相对致密,因此极化电阻增大,保护作用增强,可以有效地减缓材料的电化学腐蚀反应。(5)通过高斯滤波和灰度变换增强对三种材料的腐蚀形貌图像进行预处理,结合灰度矩阵对图像进行了特征参数提取,包括灰度平均值、标准差、能量值和熵值,结果表明对于腐蚀严重的Q420钢和AZ31镁合金,灰度图像的能量值可以有效表征试件表面的腐蚀严重程度,图像能量值与腐蚀速率成反比;基于二值图像提取特征值,包括蚀孔数目,腐蚀像素点总数等,可以直观评估材料表面的腐蚀情况;基于小波变换方法对图像的水平、垂直及对角方向子图像的能量值进行了提取,使用腐蚀能量特征参数ε作为评价指标,发现腐蚀越严重,子图像能量百分比及能量特征参数ε越低;基于分形方法对图像进行特征参数提取,结果发现分形维数可有效表征试件表面复杂程度,表面越复杂时,分形维数越大。基于图像技术的腐蚀特征值分析结果与电化学测试结果基本一致,因此本文所建立的微观分析模型可以有效评估材料的腐蚀程度。

郭禹[2](2020)在《航空飞机结构的压电腐蚀损伤监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沿海飞机结构长期处于高温、高盐、高湿的环境下,容易产生结构的腐蚀损伤从而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所以针对飞机结构的腐蚀损伤监测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复杂飞机结构中,腐蚀损伤多出现在铆钉、梁等边界复杂的区域,引起Lamb波频散和混叠导致损伤监测的结果产生误差。本文针对舰载机结构的腐蚀损伤监测,搭建和验证腐蚀损伤监测系统,提出Lamb波波包分离的方法,完成对真实飞机结构的腐蚀损伤监测。本文的工作和创新点如下:首先,设计并制作了压电智能夹层传感器,对盐雾、温湿度等不同环境下的压电夹层进行了可靠性测试。进行了基于压电阻抗法的盐雾腐蚀监测实验,证明了压电智能夹层传感器能够在温湿、盐雾等环境下感知结构腐蚀的变化。搭建了Lamb波腐蚀损伤监测的软硬件系统,并进行了实验验证,证明了腐蚀监测传感器及系统的可靠性。然后,提出了基于隐变量模型的Lamb波波包混叠分离和补偿方法来解决因为反射波和频散引起的混叠问题。该方法首先提出了含频散效应的波包混叠模型,对频散波包函数进行数值模拟和参数拟合。然后基于隐变量概率统计模型提出了波包混叠的分离、重组和补偿方法。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波包混叠分离方法的可靠性。接着,通过主动Lamb波对不同试件进行了盐雾腐蚀损伤监测的实验,研究了各种不同的损伤因子随腐蚀变化的规律。针对信号在反射波混叠的情况下,难以准确提取腐蚀损伤特征变化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波包分离算法的损伤因子(Wave packet Separation Damage Index,WSDI),证明了主动Lamb波和WSDI能够监测损伤随腐蚀时间的变化。最后,在真实飞机结构上进行酸腐蚀损伤定位和成像。采用基于波包分离的延时-累加(Delay-And-Sum,DAS)成像方法,消除了因为边界反射产生的伪损伤问题和频散产生的损伤丢失问题,提升了损伤定位的准确性和信噪比。研究了基于波包分离的损伤概率重构(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for Probabilistic Inspection of Damage,RAPID)成像方法,利用WSDI损伤因子准确地评估不同路径上腐蚀损伤的特征,完成了飞机腐蚀损伤的定位和损伤程度的监测。

张震[3](2019)在《声发射和电化学噪声原位监测核级304不锈钢腐蚀损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电设备材料长期服役于高温高压且具有放射性的水溶液中,可能发生严重威胁核电站安全运行的多种腐蚀损伤,包括点蚀、应力腐蚀开裂、缝隙腐蚀和腐蚀疲劳等。因此,发展针对这些腐蚀损伤的在线监测技术对保障核电站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此外,在线、原位研究可以获取腐蚀发展过程的直接证据,有助于理解腐蚀机理。本文采用适用于核电站的声发射和电化学噪声两种监测技术首先从数据获取和信号解析角度分别研究了监测腐蚀损伤的可能性,特别是监测应力腐蚀开裂和点蚀的能力,然后将二者耦合监测了高温高压水应力腐蚀开裂过程。论文重点关注信号处理技术和原位测量信号与腐蚀损伤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得主要进展如下:研究了核级304不锈钢高温高压水应力腐蚀开裂的声发射信号特征,监测到爆发型和连续型两种波形;结合声发射信号与应力腐蚀开裂过程的观察,发现爆发型信号来源于裂纹扩展残余韧带撕裂,而连续型信号来源于裂纹尖端塑性变形;提出一个应力腐蚀开裂类型的判别因子(λ),定义为爆发型信号和连续型信号的比率,发现穿晶型应力腐蚀开裂的λ值接近于1,随着沿晶开裂比例增加,λ值逐渐接近于0;基于传统的声发射特征参数,提出可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区分不同声发射波形,分类准确率达98.6%;结合λ和随机森林模型可以实现高温高压水中应力腐蚀开裂的定性自动监测。研究了声发射技术定量评价敏化态304不锈钢高温高压水应力腐蚀裂纹扩展速率的可能性;提出可以利用定量递归方法处理声发射信号以区分信号波形。发现与传统的声发射特征参数相比定量递归参量可以更好地反映爆发型和连续型波形之间的差别:爆发型信号具有高的递归率、平均对角线长度和香农熵,连续型信号则相对较低;发现声发射累积撞击速率和应力腐蚀裂纹扩展速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这一发现为定量评价高温高压水应力腐蚀开裂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研究了 304不锈钢均匀腐蚀、点蚀和钝化态对应的电化学噪声信号特征。发现电化学噪声信号的统计参数、散粒噪声参数、小波参数和定量递归参数可一定程度区分这三种腐蚀形式,但判别准确率不理想;创新性提出耦合统计、散粒、小波和定量递归参量建立模式识别系统,判别准确率达99.7%,并且在不同材料和环境体系中此判别模型均可获得满意的判别效果。研究了 304不锈钢点蚀不同阶段电化学噪声信号定量递归参数的物理意义。发现304不锈钢亚稳态点蚀具有高的递归率和决定率,而稳态点蚀具有低的递归率和决定率。研究了 304不锈钢高温高压水应力腐蚀开裂的电化学噪声信号特征,结合声发射技术考察了应力腐蚀开裂过程中电化学噪声信号的演变规律。发现高温高压水和应力协同作用下固溶态304不锈钢发生穿晶应力腐蚀开裂,通过电化学噪声信号的Weibull分析可以将开裂事件从均匀腐蚀中区分出来。发现随着应力腐蚀开裂发展,电化学噪声信号的希尔伯特时频谱逐渐由高频向低频迁移,对应着均匀腐蚀、裂纹萌生和裂纹扩展。联合采用声发射技术和电化学噪声技术可以原位监测高温高压水应力腐蚀开裂过程,前者更适用于监测应力腐蚀裂纹扩展阶段,而后者更适于监测应力腐蚀裂纹萌生的早期阶段。

胡亚斯[4](2019)在《拉索钢丝腐蚀表面形貌特征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拉索是索支承桥梁中的关键结构构件,其使用安全性直接影响整个桥梁的运营安全,其耐久性往往直接影响了桥梁的总体使用寿命。在工程实践中,拉索腐蚀病害是影响拉索安全性和耐久性的最直接因素。大量的钢结构腐蚀研究表明,点蚀形态是影响钢构件损伤后力学性能的关键模式;针对拉索钢丝腐蚀影响的研究,需要对点蚀坑的形态及其参数特征进行细致的分析。本文针对拉索钢丝的腐蚀发展规律,进行了室内模拟加速腐蚀试验,研究了不同腐蚀时间下钢丝表面点蚀坑的分布特征,并对点蚀图像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提取,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室内加速腐蚀试验中的钢丝表面蚀坑数量的统计分析,给出了不同腐蚀时间长度下不同类型蚀坑的数量统计数据,建立各类型蚀坑与腐蚀时间相关的分布模型;(2)测量和统计腐蚀钢丝表面蚀坑的三维尺寸数据,结合分形理论,运用参数估计和k-s假设检验研究了点蚀坑的三维尺寸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点蚀坑长度、宽度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在各腐蚀时间长度下,蚀坑长度、宽度、深度的分布具分形特征,钢丝表面的点蚀坑形状多表现为相对短、窄、中浅型;(3)以采集的钢丝表面腐蚀图像为研究对象,基于分形理论的基础,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腐蚀图像的灰度特征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钢丝样本的腐蚀图像具有分形特征,图像的数字矩阵反映了腐蚀图像灰度的分布情况,腐蚀图像的平均灰度与腐蚀时间长度线性相关;(4)基于二值化图像的特征提取,建立了腐蚀图像特征与腐蚀时间长度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分形维数值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与实际腐蚀情况一致,可用来表征钢丝的腐蚀严重程度。

马超[5](2018)在《污染大气环境中典型金属材料腐蚀萌生过程的电化学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气腐蚀是金属材料最常见的腐蚀形态之一,采用电化学方法对金属材料腐蚀萌生阶段进行研究,对研究腐蚀机理、金属构件的寿命评估以及新材料研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电化学噪声(EN)技术因其仪器设备简单、可在线实时检测、灵敏度高等优点,在大气腐蚀检测中有较大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适用于大气腐蚀电化学噪声检测的电极系统及数据处理方法;采用EN与电化学阻抗谱(E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典型金属材料的大气腐蚀早期过程;初步探索了模糊Kolmogorov–Sinai(K-S)熵在钢铁材料大气腐蚀研究中的可行性。Q235B碳钢腐蚀过程电化学监测结果表明:EN可以有效监测大气环境下碳钢的早期腐蚀过程。高湿度环境下,噪声电阻Rn可以很好地反映腐蚀速度。低湿度环境下,溶液电阻对监测结果有一定影响。T91钢,LY12和7050铝合金的电化学检测结果表明:EN可以有效监测点蚀萌生与发展过程。高湿度环境下大气环境中的Cl-可以加速钝化膜破裂,点蚀萌生时间较短;EIS结果表明,低频阻抗模值、电荷转移电阻ct与噪声电阻n有一定的相关性;Bode图与谱噪声电阻9)基本一致。应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研究表面晶向对点蚀萌生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7050铝合金和LY12铝合金点蚀坑首先在其表面能较高的晶面萌生与发展。利用模糊K-S熵对Q235B碳钢暴露在舟山海洋大气环境中的腐蚀图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腐蚀程度的增加,图像的横向和纵向K-S熵值减小,模糊K-S熵值与腐蚀失重之间近似呈线性关系。模糊K-S熵提供了一种半定量与快速的大气腐蚀检测新方法。

王利钦[6](2018)在《模拟深海条件对管线钢腐蚀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深海环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环境,由于高静水压力、低温(约3℃)、盐度、流速、氧含量、细菌等因素的存在,对于长期服役于深海环境中材料的防腐性能要求要远远高于陆地和浅海环境中的材料,同时随着能源资源的紧张,深海环境所孕育的丰富资源逐渐成为人类开发的目标,而目前对于海洋深海环境下金属材料的腐蚀问题的认识仍然不够全面且深刻,因此探究深海环境下管线钢的腐蚀行为很有必要。本文采用电化学方法并结合表面表征方法,主要包括电化学噪声、电化学阻抗谱、动电位极化曲线和拉曼光谱等测试手段,在模拟深海条件下研究了应力、温度和静水压力对X65管线钢腐蚀行为的作用机制,以及涂覆环氧涂层下X65钢的腐蚀行为和添加商业缓蚀剂在饱和二氧化碳环境下X65钢的腐蚀行为,结论如下:X65管线钢施加的应力值越大,所处的环境温度越高,静水压力越大,则电荷转移电阻Rt越小,自腐蚀电流密度Icorr越大,表明X65钢腐蚀速率越大,耐蚀性越差,静水压力、应力和温度的提升增大了X65管线钢的腐蚀倾向性。应力对阳极反应过程影响不大,主要促进了阴极反应。在-5℃环境下腐蚀的阴极过程为扩散控制,从5℃到35℃环境下腐蚀过程阴极反应变得容易,阳极过程受到影响,同时温度改变了X65钢的腐蚀类型,当温度从5℃升高到25℃时,X65管线钢腐蚀类型从局部腐蚀转变为均匀腐蚀。无论在大气压饱和二氧化碳环境下还是在深海饱和二氧化碳环境下,4种商业阳极型缓蚀剂中,1#缓蚀剂效果最佳,2#缓蚀剂次之,709F缓蚀剂的缓蚀效果相对不够理想,同时静水压力对不同商业缓蚀剂的缓蚀效率影响不同。2种环氧涂层无论在大气压还是在高静水压力环境下,环氧涂层的电容值随时间逐渐增大,涂层性能随浸泡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静水压力加速了改性环氧涂层的失效行为,却抑制了FM801环氧涂层的失效过程,FM801环氧涂层在深海环境中的保护性能更好,更适用于深海环境。

张力[7](2018)在《不同拉伸变形量下镀锡板/涂层体系的腐蚀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镀锡板在食品(饮料)包装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涉及的范围从罐头到功能饮料等。但是在其生产、包装、储藏、运输过程中会存在因受外力而发生的变形,从而对其防腐性能产生影响。本文针对镀锡板材质易拉罐在储藏和运输中发生的拉伸变形,模拟其拉伸变形条件下的腐蚀过程。将镀锡板/涂层镀锡板加工成一定尺寸的试样,通过拉伸试验机对镀锡板和涂层镀锡板进行加工制样。分别将不同变形量下的镀锡板和涂层镀锡板浸泡于0.1mol/L氯化钠溶液和0.1mol/L柠檬酸溶液中进行腐蚀行为的研究,对腐蚀体系通过电化学工作站进行电化学阻抗谱测量,并对其进行拟合分析;使用VHX三维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腐蚀过程中的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和分析;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ICP)对腐蚀实验进行中的电解液中元素的含量进行测量和分析。在0.1mol/L氯化钠溶液中,随着变形量的增大,表面镀锡层损坏越严重,氯化钠溶液沿着缺陷对基体的腐蚀更加严重,涂层镀锡板随着变形量的不断增大,表面有机涂层在溶液中腐蚀越严重,随着时间延长,继续对镀锡层进行腐蚀,最终对基体进行腐蚀直至完全失效。在0.1mol/L柠檬酸溶液中,镀锡板的形变量越大,基体铁与柠檬酸溶液的接触机会更大,腐蚀的严重程度与变形量呈正相关;对于涂层镀锡板,在柠檬酸溶液中的腐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沿着涂层镀锡板表面缺陷对有机涂层腐蚀直至失效;对镀锡层进行腐蚀直至失效;镀锡层腐蚀产物堆积隔离基体铁与溶液并减缓腐蚀速率;基体铁暴露于溶液中腐蚀直至完全失效。

廖伯凯[8](2018)在《薄层液膜下锡基无铅钎料合金腐蚀、电化学迁移及抑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电子产品便携化和微型化的发展趋势,各电子元器件高密度集成化和互连间距高度微细化等对电子材料服役过程中的可靠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电路板间微小的线间距引起的高密度电场,使得电子材料在面对温度、电场、相对湿度以及不同种类污染物的协同作用时,覆膜层容易发生老化分层现象,尤其是电子材料互连焊接处极易形成吸附液膜,促使连接材料的腐蚀及电化学迁移的发生。锡基无铅钎料合金是现今使用最为广泛的互连材料,其在薄层液膜条件下发生的大气腐蚀及电化学迁移失效行为,是研究电子材料服役过程中可靠性的核心问题。对锡基无铅钎料合金大气腐蚀及电化学迁移行为的失效机理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在对其失效机理充分认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各种环境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及建立有效抑制电化学迁移失效的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对上述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得到的研究结论如下:1.含氯薄液膜下Sn-3.0Ag-0.5Cu钎料合金的腐蚀行为及机理研究:通过交流阻抗、动电位扫描及电化学噪声等测试,结合原位pH表征、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XRD等分析手段,对现今电子行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Sn-3.0Ag-0.5Cu无铅钎料合金在含氯薄层液膜下的腐蚀机理进行研究,具体探讨了合金元素的掺杂、液膜厚度及氯离子浓度对其腐蚀行为的影响。所得结论有:(I)Sn-3.0Ag-0.5Cu无铅钎料合金在含氯薄层液膜条件下的腐蚀形态主要为点蚀;(II)合金元素的掺杂所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与基体β-Sn相之间存在较大的电势差,该电势差进而诱发电偶腐蚀的发生,导致低电势的β-Sn相作为阳极被优先溶解。同时两者间形成的晶界促进了氯离子向基体的渗透过程,诱发了合金表面钝化膜的破裂;(III)点蚀发生的可能性随液膜中所含氯离子浓度的增大而提高。其主要原因是Cl-与OH-在表面氧化物的吸附位点上竞争吸附,形成溶解度较大的络合物导致局部钝化膜变薄,钝化膜保护作用降低。同时,Cl-通过晶界渗透到金属/膜层界面与锡形成可溶性络合物,络合物的形成导致钝化膜与基体界面处局部体积增大,在界面处产生内应力,由此引起局部钝化膜的破裂;(IV)在薄层液膜体系中,由于离子在垂直于液膜方向上的扩散过程受阻以及液膜中溶液的体积有限,点蚀区内金属离子容易积累,而金属离子的水解促进了点蚀区内溶液的酸化,H+等腐蚀性离子的横向传质过程导致蚀点的横向发展。同时,随着点蚀的发展,局部腐蚀区域边界形成的环状沉淀层进一步阻碍了局部腐蚀区域内外离子的传质过程,加剧了点蚀发展。2.系统评价环境因素对锡基钎料合金电化学迁移行为的影响及建立枝晶生长动力学模型预测电化学迁移失效时间通过研究锡基无铅钎料合金在薄层液膜下的电化学迁移行为,系统评价了合金元素、电场强度、液膜厚度及助焊剂残留物中的有机弱酸等因素对于锡电化学迁移行为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I)Ag、Cu、Bi和Sb合金元素的加入对锡的电化学迁移行为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I)随着液膜厚度的增大,枝晶的生长速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于枝晶生长速率受阴极区液膜中锡离子浓度控制,锡离子的浓度受到阳极溶解速率及液膜体积的共同作用;(III)液膜中低浓度有机弱酸的存在促进了枝晶的生长速率;而高浓度的有机弱酸对枝晶的生长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现象归结于有机弱酸中弱酸根离子和锡离子形成带负电荷的络合离子,阻碍了锡离子从阳极向阴极的迁移过程。此外,所形成的络合物在阳极表面进一步被氧化成锡的氧化物,形成的致密钝化膜降低了阳极溶解速率;(IV)对锡枝晶生长动力学进行研究,建立了合适动力学模型来准确预测电化学迁移引起的短路失效所需时间。3.建立可有效抑制锡基钎料合金电化学迁移失效行为的方法从电化学迁移现象的三个必要过程着手:阳极溶解形成金属离子过程、金属离子迁移过程和金属离子在阴极电沉积过程。通过引入合适的抑制剂来抑制其电化学迁移失效行为的发生。得出如下结论:(I)络合型抑制剂(柠檬酸钠)可以与阳极溶解形成的锡离子发生络合反应形成带负电荷的络合物,从而有效地抑制了锡离子由阳极向阴极的迁移。同时,随着柠檬酸钠的加入,金属由自钝化体系变为阳极致钝体系,有效地减缓了阳极溶解速率;(II)沉淀型抑制剂(硫化钠)可以与锡离子形成难溶的锡的硫化物。在中等硫化物浓度条件下,硫离子和锡离子在两电极中形成高于液膜厚度的沉淀物层,阻碍了锡离子由阳极向阴极的迁移通道。当加入高浓度硫化钠时,大量硫离子与锡离子在阳极表面形成硫化物,阻碍了锡离子的迁移。同时,锡的硫化物可以进一步被电化学氧化形成锡的氧化物,附着于阳极表面形成沉淀物膜,减缓阳极溶解速率;(III)吸附型抑制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主要是通过CTA+离子在阴极区选择性吸附于沉积物锡的高表面能晶面,促进了低表面能晶面的生长,导致在阴极区表面形成大量颗粒状晶体。从而有效地抑制了树枝状枝晶的生长,达到抑制枝晶连接阴阳两电极而引起的短路失效。

易晨曦[9](2018)在《典型金属初期腐蚀规律的电化学噪声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铜和钢是比较常用的工业材料,当其暴露在腐蚀性环境中时,会发生严重的腐蚀,进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而研究金属在腐蚀初期阶段的腐蚀过程、缓蚀剂性能和缓蚀机理具有重大意义。目前,研究金属腐蚀动力学的电化学方法主要为电化学阻抗(EIS)和极化等,其缺陷都是会对被测体系施加了或大或小的外界扰动,不能方便地对腐蚀过程实施原位无损地监测。电化学噪声技术虽已被广泛用于腐蚀研究领域,但其尚未见从电化学噪声能量的角度来研究腐蚀过程、缓蚀剂保护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的报道。本论文主要采用电化学噪声技术,联用EIS、SEM、XPS、QCM等技术,研究了典型金属在含有侵蚀性粒子Cl-的大气、海洋、工业环境下的初期腐蚀规律,并探讨了腐蚀电化学噪声能量演化特征,扩展了电化学噪声技术的应用。论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部分:论文第三章主要通过电化学噪声采样频率对腐蚀电化学噪声经FWT和MEM分析得到的RP-EDP、PSD谱图的影响,来确定体系的最佳采样频率。当测试频率高于8 Hz后,RP-EDP图和PSD谱图形状不再变化。另外,通过快速小波分析技术引出了电化学噪声腐蚀能量Ec。在研究金属铜在大气、薄液膜、本体溶液中的腐蚀过程时,均得到了腐蚀能量Ec与腐蚀速率之间的平行关系。因此,电化学噪声技术可以有效地原位无损在线监测金属的腐蚀程度。论文第四章主要研究了在海洋性大气环境下,金属铜的薄液膜腐蚀规律。结果表明在25 ℃,70%RH的大气环境下,表面沉积了 NaCl的铜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进而发生很严重的腐蚀。铜的腐蚀程度、表面粗造度随着NaCl沉积量的增大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沉积量在15~60μg·cm-2范围内,得到的腐蚀产物在1h内均为Cu2O。通过快速小波分析,推断出了腐蚀能量Ec不仅与失重腐蚀速率成直线关系,而且与[C1-]2成正比关系。一定程度上,腐蚀能量Ec可以用来判定金属的腐蚀行为或机理。论文第五章主要研究了缓蚀剂BTAH对金属铜的缓蚀效果,并通过实验现象和理论推断了缓蚀剂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BTAH是通过形成Cu-N键的方式,化学吸附在铜的表面,并通过反应过程的理论计算和实验表征,确定是形成[Cu(I)BTA]n分子膜,进而采用电化学阻抗的方式推断了铜在缓蚀剂BTAH预膜前后的反应历程。同时,腐蚀的速率受到扩散控制,并随着薄液膜厚度的增加而减小。论文第六章主要研究了缓蚀剂HPAA和KPP对Q235钢的缓蚀效果及防护机理。结果表明在60 ℃的模拟地层水中,缓蚀剂HPAA和KPP分别以化学成键和物理吸附的方式覆盖在Q235钢的表面。将HPAA和KPP混合后,KPP与Q235的物理吸附速率要快于HPAA,但在15 min后HPAA与Q235的化学吸附成为主要方式。此外,Ej谱图的差异区域,也许可以区分缓蚀剂的化学吸附或物理吸附。最后,EIS技术得到Rct值的变化趋势正好与电化学噪声技术得到的Df值相反,拓展了电化学噪声技术的应用。

郭龙军[10](2017)在《铝合金层状复合材料的组织与腐蚀行为》文中提出铝合金层状材料具有密度低、导热性能好以及机械加工性能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汽车换热器领域。常见的换热器层状材料是由3系铝合金和4系铝合金经过轧制,然后在控制气氛钎焊炉中进行扩散焊而成的。这种钎焊过程会改变材料原有组织和化学成分,造成基体组织和成分不均一,当服役在酸性氯离子侵蚀环境时,会导致局部腐蚀,如点蚀、晶间腐蚀、剥落腐蚀,从而使汽车发动机由于过热而出现故障。因此,本文的目的在于运用电化学阻抗谱和电化学噪声技术研究该层状材料的腐蚀发展过程和腐蚀行为。通过聚焦离子束(FIB)技术对该层状材料截面进行了选定区域的透射电子样品(TEM)制备,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能谱分析了无沉淀析出区(PFZ)、沉淀密集析出带(BDP)以及芯材的组织和铝基体中固溶合金元素的化学成分,进而通过建立的理论腐蚀电位模型,计算了BDP区以及芯材的理论腐蚀电位;根据ASTM69-97铝合金腐蚀电位的测试标准,对不同层的实际腐蚀电位进行测量;分析了不同层的固溶合金元素种类与含量与腐蚀电位的关系。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和电化学噪声(EN)技术,研究了铝合金层状复合材料在典型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合EIS等效电路拟合结果和EN小波能量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层状材料腐蚀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浸泡腐蚀时间增加,阻抗谱中的时间常数由1个时间常数2个分离不明显的时间常数2个时间常数个分离不明显的时间常数;结合浸泡腐蚀形貌分析和EN小波能量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可将腐蚀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主要为表层共晶铝溶解,表现为点蚀特征;第2阶段主要为初晶α-Al的局部腐蚀,表现为晶间腐蚀特征;第3阶段主要为沉淀密集带的腐蚀,表现为均匀的剥落腐蚀;第4阶段主要为芯材的腐蚀,表现为晶间腐蚀特征。通过工业上常用醋酸盐雾加速腐蚀试验(SWAAT),对该层状复合材料的服役寿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层状材料在SWAAT试验中25天不穿孔,相对于其他材料表现出优异的耐腐蚀性能。

二、Analysis of corrosion behavior of LY12 in sodium chloride solution with wavelet transform techniqu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nalysis of corrosion behavior of LY12 in sodium chloride solution with wavelet transform technique(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图像识别的海洋工程材料腐蚀机理及损伤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海洋工程材料腐蚀研究现状
    1.3 图像处理技术在腐蚀检测中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腐蚀损伤图像的微观分析模型
    2.1 腐蚀形貌图像的获取
    2.2 腐蚀形貌图像的处理方法
        2.2.1 图像的数字化
        2.2.2 图像类型转化
        2.2.3 图像去噪与增强
    2.3 腐蚀形貌图像的特征参数提取
        2.3.1 灰度矩阵
        2.3.2 图像二值化
        2.3.3 图像小波变换
        2.3.4 分形
    2.4 本章小结
3 材料腐蚀特性测试方法
    3.1 试验材料及电极制备
    3.2 试验溶液
    3.3 试验方法及设备
        3.3.1 试验设备
        3.3.2 测试方法
4 海洋工程材料在人工海水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4.1 不同离子对2205 双相不锈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4.1.1 氯离子
        4.1.2 硫酸根离子
        4.1.3 钙离子
        4.1.4 镁离子
    4.2 不同离子对Q420 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4.2.1 氯离子
        4.2.2 硫酸根离子
        4.2.3 钙离子
        4.2.4 镁离子
    4.3 不同离子对AZ31 腐蚀行为的影响
        4.3.1 氯离子
        4.3.2 硫酸根离子
        4.3.3 钙离子
        4.3.4 镁离子
    4.4 腐蚀过程随时间的演变规律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图像识别的腐蚀损伤微观定量分析
    5.1 图像预处理
        5.1.1 平滑滤波处理
        5.1.2 灰度变换增强
    5.2 腐蚀图像特征提取
        5.2.1 基于灰度矩阵的腐蚀图像特征参数提取
        5.2.2 基于二值图像的腐蚀图像特征参数提取
        5.2.3 基于小波变换腐蚀图像特征参数提取
        5.2.4 基于分形理论的腐蚀形貌图像特征参数提取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航空飞机结构的压电腐蚀损伤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结构健康监测概述
        1.2.2 基于压电导波的结构健康监测概述
    1.3 研究现状
        1.3.1 腐蚀损伤监测研究现状
        1.3.2 腐蚀损伤定位频散和反射的研究现状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腐蚀损伤监测系统测试
    2.1 引言
    2.2 压电智能夹层传感器可靠性测试
        2.2.1 压电智能夹层传感器设计
        2.2.2 阻抗监测频带的选择
        2.2.3 传感器温度可靠性测试实验
        2.2.4 传感器温湿交变可靠性测试
        2.2.5 传感器盐雾可靠性测试
    2.3 含压电智能夹层的金属结构盐雾腐蚀实验
        2.3.1 压电阻抗盐雾腐蚀监测平台
        2.3.2 腐蚀监测实验流程
        2.3.3 压电阻抗腐蚀监测的实验结果
    2.4 Lamb波损伤监测系统
        2.4.1 硬件模块控制系统
        2.4.2 上位机控制系统
        2.4.3 损伤定位实验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隐变量模型的Lamb波波包混叠分离方法
    3.1 引言
    3.2 含频散效应的Lamb波波包混叠模型
        3.2.1 复杂航空结构中Lamb波的边界反射和频散效应
        3.2.2 频散波包函数
        3.2.3 频散波包函数的参数拟合
        3.2.4 含频散效应的波包混叠模型
    3.3 基于隐变量概率统计模型的波包分离方法
        3.3.1 基于隐变量的概率统计模型的分离方法
        3.3.2 波包的频散补偿和自适应重组方法
    3.4 波包混叠分离方法的数值仿真验证
        3.4.1 数值仿真建模过程和重构结果
        3.4.2 不同情况下模型验证和稳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主动Lamb波的盐雾腐蚀损伤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腐蚀特征损伤因子
        4.2.1 表征幅值信息的损伤因子
        4.2.2 表征时间信息的损伤因子
        4.2.3 基于波包分离法的损伤因子WSDI
    4.3 基于主动Lamb波的盐雾腐蚀监测实验
        4.3.1 主动Lamb波盐雾腐蚀监测实验流程和平台
        4.3.2 盐雾腐蚀损伤实验结果
        4.3.3 盐雾腐蚀对A0 模式的影响
        4.3.4 盐雾腐蚀对S0 模式的影响
        4.3.5 不同损伤因子对腐蚀程度的表征
        4.3.6 不同厚度板的腐蚀监测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真实飞机复杂结构的酸腐蚀损伤定位
    5.1 引言
    5.2 腐蚀损伤监测实验平台和对象
    5.3 基于波包分离的DAS损伤定位方法
        5.3.1 基于时间的损伤定位原理
        5.3.2 DAS定位方法原理
        5.3.3 基于波包分离补偿的DAS定位方法
    5.4 波包分离DAS定位法腐蚀实验验证
        5.4.1 复合材料壁板实验结果
        5.4.2 飞机机翼盒段酸腐蚀定位实验结果
        5.4.3 反射波分离和频散补偿的成像优化评估
    5.5 基于波包分离损伤因子的RAPID损伤定位方法
        5.5.1 基于概率的损伤定位原理
        5.5.2 RAPID定位方法原理
        5.5.3 基于波包分离损伤因子WSDI的 RAPID损伤定位方法
    5.6 基于WSDI损伤因子的RAPID损伤定位法腐蚀实验验证
        5.6.1 飞机机翼盒段酸腐蚀损伤实验结果
        5.6.2 WSDI提取后成像优化评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声发射和电化学噪声原位监测核级304不锈钢腐蚀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核电环境下材料腐蚀损伤形式
        1.2.1 均匀腐蚀
        1.2.2 点蚀
        1.2.3 缝隙腐蚀
        1.2.4 腐蚀疲劳
        1.2.5 应力腐蚀开裂
    1.3 AE技术原位监测SCC
        1.3.1 AE信号处理技术
        1.3.2 AE监测SCC
        1.3.3 AE监测高温高压水SCC
    1.4 EN技术原位监测SCC
        1.4.1 EN信号处理技术
        1.4.2 EN监测SCC
        1.4.3 EN监测高温高压水SCC
    1.5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声发射原位监测304不锈钢高温高压水应力腐蚀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和试样
        2.2.2 SCC和AE装置
        2.2.3 SCC裂纹和断口观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CC裂纹和断口形貌
        2.3.2 AE行为和波形
        2.3.3 关联AE波形与SCC过程
        2.3.4 应用AE监测SCC
    2.4 结论
第三章 声发射定量评价不锈钢高温水应力腐蚀裂纹扩展
    3.1 前言
    3.2 理论背景
    3.3 实验部分
        3.3.1 样品和实验装置
        3.3.2 实验过程
    3.4 结果与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基于电化学噪声的模式识别体系以鉴别腐蚀机制
    4.1 前言
    4.2 理论背景
        4.2.1 EN信号的特征提取
        4.2.2 线性判别分析(LDA)
        4.2.3 主成分分析(PCA)
    4.3 实验部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EN信号和腐蚀形态
        4.4.2 模型建立
        4.4.3 模型的应用
    4.5 结论
第五章 电化学噪声原位监测不锈钢点蚀阶段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3 EN分析
        5.3.1 小波分析和噪声阻抗
        5.3.2 RQA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表面的形态
        5.4.2 EN信号
        5.4.3 EN信号的RQA
    5.5 结论
第六章 声发射和电化学噪声原位监测304不锈钢高温水应力腐蚀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样品,溶液和仪器
        6.2.2 实验过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试验后样品的形貌
        6.3.2 EN信号及其来源
        6.3.3 基于AE结果的SCC过程的相关EN信号
        6.3.4 比较AE和EN技术监测SCC的能力
    6.4 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获奖情况
作者简介

(4)拉索钢丝腐蚀表面形貌特征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拉索钢丝的腐蚀研究
        1.2.2 拉索钢丝点蚀坑分布特征研究现状
        1.2.3 腐蚀图像处理的研究综述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置及图像采集
    2.1 金属腐蚀类型
        2.1.1 按腐蚀机理分类
        2.1.2 按腐蚀表面形态分类
        2.1.3 按腐蚀环境分类
    2.2 金属材料腐蚀试验
        2.2.1 大气环境暴露
        2.2.2 实验室加速腐蚀试验
    2.3 金属腐蚀常用评价方法
        2.3.1 表面检查及评定方法
        2.3.2 重量法及评定方法
    2.4 试验情况说明
        2.4.1 腐蚀试验设计
        2.4.2 腐蚀溶液配制
    2.5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简介
        2.5.1 腐蚀图像的基本类型
        2.5.2 腐蚀图像的存储格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腐蚀钢丝表面的蚀坑分布特征
    3.1 测量蚀坑的内容和方法
    3.2 钢丝表面蚀坑形状的划分及发展规律
        3.2.1 蚀坑形貌划分
        3.2.2 各类型蚀坑发展规律
    3.3 不同腐蚀时间下钢丝表面蚀坑三维尺寸的分布特征
        3.3.1 蚀坑三维尺寸的统计描述
        3.3.2 蚀坑三维尺寸的分布概率
        3.3.3 蚀坑三维尺寸的分布分形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丝表面腐蚀形貌分形特征研究
    4.1 钢丝表面腐蚀图像数字化
    4.2 钢丝表面腐蚀图像的预处理
        4.2.1 腐蚀图像的中值滤波
        4.2.2 腐蚀图像的灰度变换
        4.2.3 腐蚀图像的模糊增强
    4.3 钢丝表面腐蚀图像特征提取
        4.3.1 基于图像灰度矩阵的特征提取
        4.3.2 基于二值化图像的特征提取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污染大气环境中典型金属材料腐蚀萌生过程的电化学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大气腐蚀电化学监检测方法
        1.2.1 传统电化学监检测方法
        1.2.2 电化学阻抗谱
        1.2.3 扫描开尔文探针
        1.2.4 电化学噪声
    1.3 大气腐蚀电化学噪声检测的电极系统
        1.3.1 异种材料电极系统
        1.3.2 同种材料电极系统
        1.3.3 其他电极系统
    1.4 电化学噪声监检测系统的建立
    1.5 电化学噪声的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1.5.1 数据采集
        1.5.2 数据预处理-直流分量去除
    1.6 大气腐蚀的电化学噪声数据解析研究进展
        1.6.1 与大气腐蚀速率相关的特征参数
        1.6.2 表征大气腐蚀形态的电化学特征参数
        1.6.3 电化学噪声数据的批处理
    1.7 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大气腐蚀检测探头的制作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材料表面结构
        2.1.3 大气腐蚀检测探头的制备
    2.2 测试方法及应用的实验设备
        2.2.1 表面观察
        2.2.2 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
        2.2.3 电化学噪声检测系统
        2.2.4 电化学阻抗测试
        2.2.5 图像处理
第3章 污染大气环境碳钢腐蚀速度的电化学噪声检测
    3.1 引言
    3.2 Q235B碳钢早期腐蚀的EN和 EIS检测
        3.2.1 EN技术检测Q235B碳钢早期腐蚀行为
        3.2.2 EIS技术检测Q235B碳钢早期腐蚀行为
        3.2.3 表征Q235B腐蚀过程的电化学参数分析
    3.3 Q235B碳钢的晶面取向对早期大气腐蚀的影响
        3.3.1 Q235B碳钢表面晶面取向与晶向
        3.3.2 Q235B碳钢大气腐蚀早期过程的形貌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污染大气环境中金属材料点蚀萌生的电化学检测
    4.1 引言
    4.2 点蚀萌生发展过程的电化学检测
        4.2.1 EN检测
        4.2.2 EIS检测
        4.2.3 表征金属腐蚀过程的电化学参数分析
    4.3 金属表面晶面取向对早期大气腐蚀的影响
        4.3.1 金属表面晶面取向与晶向
        4.3.2 金属大气腐蚀早期过程的形貌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图像的模糊Kolmogorov–Sinai熵研究Q235B钢大气腐蚀过程
    5.1 引言
    5.2 图像的模糊K-S熵理论
        5.2.1 K-S熵
        5.2.2 图像中模糊集的K-S熵和模糊K-S熵
    5.3 舟山海洋大气Q235B钢腐蚀过程的模糊K-S熵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中存在的问题及下步计划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模拟深海条件对管线钢腐蚀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深海管线钢的腐蚀现状
        1.2.1 深海管线钢的腐蚀概述
        1.2.2 深海管线钢的腐蚀类型
    1.3 深海环境各种环境因素对管线钢腐蚀行为影响的研究概述
        1.3.1 静水压力的研究现状
        1.3.2 应力的研究现状
        1.3.3 温度的研究现状
        1.3.4 溶解氧的研究现状
        1.3.5 pH的研究现状
        1.3.6 流速的研究现状
        1.3.7 细菌腐蚀的研究现状
        1.3.8 盐度的研究现状
    1.4 深海环境下研究方法与实验设备
        1.4.1 实海暴露方法
        1.4.2 实验室模拟方法
    1.5 深海环境下管线钢腐蚀防护方法
        1.5.1 电化学保护方法
        1.5.2 缓蚀剂方法
        1.5.3 涂层方法
        1.5.4 金属表面处理
        1.5.5 研制易钝化的新合金材料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实验设备以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化学成分
        2.1.2 试样制备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1 实验设备
        2.2.2 模拟深海环境实验设备
    2.3 实验药品与试剂
    2.4 实验方法
        2.4.1 电化学噪声
        2.4.2 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
        2.4.3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2.4.4 表面形貌分析测试
        2.4.5 拉曼光谱分析测试
第3章 模拟深海环境条件对X65 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3.1 静水压力对X65 管线钢的腐蚀行为的影响
        3.1.1 模拟体系的建立
        3.1.2 极化曲线分析
        3.1.3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3.2 高静水压力下应力对X65 管线钢的腐蚀行为的影响
        3.2.1 应力加载梯度的实验设计
        3.2.2 极化曲线分析
        3.2.3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3.2.4 电化学噪声分析
    3.3 高静水压力下温度对X65 管线钢的腐蚀行为的影响
        3.3.1 模拟体系的建立
        3.3.2 极化曲线特征
        3.3.3 电化学阻抗谱
        3.3.4 腐蚀形貌图
        3.3.5 拉曼散射光谱
        3.3.6 电化学噪声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拟深海环境下缓蚀剂对X65 管线钢缓蚀作用
    4.1 前言
    4.2 极化曲线分析
    4.3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模拟深海环境下环氧涂层涂覆X65 管线钢的腐蚀行为
    5.1 前言
    5.2 电化学阻抗谱特征
    5.3 结论
第6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不同拉伸变形量下镀锡板/涂层体系的腐蚀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金属包装材料概述
        1.1.1 金属包装材料
        1.1.2 金属食品包装材料的优点
        1.1.3 马口铁易拉罐
        1.1.4 铝制易拉罐
    1.2 罐装食品(饮品)包装材料的腐蚀
        1.2.1 腐蚀分类
        1.2.2 影响因素
        1.2.3 金属包装材料防腐蚀措施
    1.3 金属包装材料的腐蚀检测方法
        1.3.1 电化学阻抗谱
        1.3.2 极化曲线
        1.3.3 开尔文探针
        1.3.4 电化学噪声
        1.3.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
        1.3.6 扫描电子显微镜
    1.4 研究背景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2章 实验设计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形貌观察
        2.3.2 电化学测试
        2.3.3 电化学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
第3章 不同变形量下镀锡板/涂层体系在氯化钠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3.1 镀锡板的腐蚀行为
        3.1.1 电化学阻抗谱
        3.1.2 腐蚀形貌
        3.1.3 腐蚀过程分析
    3.2 涂层镀锡板的腐蚀行为
        3.2.1 腐蚀形貌
        3.2.2 电化学阻抗谱
        3.2.3 腐蚀过程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变形量下镀锡板/涂层体系在柠檬酸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4.1 镀锡板的腐蚀行为
        4.1.1 腐蚀形貌
        4.1.2 电化学阻抗谱
        4.1.3 离子溶出分析
        4.1.4 腐蚀过程分析
    4.2 涂层镀锡板的腐蚀行为
        4.2.1 腐蚀形貌
        4.2.2 电化学阻抗谱
        4.2.3 离子溶出分析
        4.2.4 腐蚀过程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结论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论文主要创新点
    5.3 论文不足之处与改进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8)薄层液膜下锡基无铅钎料合金腐蚀、电化学迁移及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钎料合金的发展及分类
        1.2.1 钎料合金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1.2.2 无铅钎料合金的定义及分类
    1.3 无铅钎料合金的腐蚀行为特征及研究进展
        1.3.1 钎料合金腐蚀的概念及分类
        1.3.2 无铅钎料合金腐蚀行为的研究现状
    1.4 无铅钎料合金电化学迁移行为的定义及研究进展
        1.4.1 电化学迁移行为的定义及分类
        1.4.2 无铅钎料合金电化学迁移行为的研究进展
        1.4.3 无铅钎料合金电化学迁移行为的研究方向
        1.4.4 电化学迁移过程中枝晶生长动力学模型建立
        1.4.5 抑制锡基无铅钎料合金电化学迁移失效的方法建立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7 本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2 实验装置和测试方法
    2.1 前言
    2.2 电极材料
    2.3 实验试剂及分析仪器
        2.3.1 化学试剂
        2.3.2 实验仪器
    2.4 电化学测试方法
        2.4.1 动电位扫描测试
        2.4.2 电化学阻抗谱
        2.4.3 循环伏安曲线
        2.4.4 电化学噪声
    2.5 表面分析方法
        2.5.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
        2.5.2 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5.3 X射线衍射
        2.5.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5.5 热重分析
        2.5.6 3D景深显微观察
    参考文献
3 薄层液膜下锡基无铅钎料合金腐蚀行为及机理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
        3.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3.2.2 电极制备及测试装置
        3.2.3 电化学测试
        3.2.4 原位pH监测
        3.2.5 腐蚀产物形貌及成分表征
    3.3 结果
        3.3.1 SAC305钎料合金的金相分析
        3.3.2 不同氯离子浓度下电化学测试结果
        3.3.3 不同液膜厚度下电化学测试结果
        3.3.4 典型薄层液膜环境下的SAC305钎料合金电化学噪声测试
        3.3.5 腐蚀产物的形貌及成分表征
    3.4 讨论
        3.4.1 合金元素对腐蚀行为的影响
        3.4.2 氯离子浓度对腐蚀行为的影响
        3.4.3 液膜厚度对腐蚀行为的影响
        3.4.4 腐蚀过程机理模型建立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锡基无铅钎料合金电化学迁移行为特征及动力学计算
    4.1 前言
    4.2 实验
        4.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4.2.2 电化学迁移测试中电极系统及实验装置
        4.2.3 钎料合金组织分析
        4.2.4 电场强度和液膜厚度对钎料合金电化学迁移行为的影响
        4.2.5 残留助焊剂中有机弱酸对电化学迁移行为的影响
        4.2.6 钎料电化学迁移行为动力学计算
    4.3 结果
        4.3.1 合金元素对钎料合金电化学迁移行为的影响
        4.3.2 有机弱酸对电化学迁移行为的影响
        4.3.3 枝晶生长过程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4 讨论
        4.4.1 锡基无铅钎料合金电化学迁移反应机理
        4.4.2 合金元素对钎料合金电化学迁移行为的影响
        4.4.3 外加偏压对钎料合金电化学迁移行为的影响
        4.4.4 液膜厚度对钎料合金电化学迁移行为的影响
        4.4.5 有机弱酸对钎料合金电化学迁移行为的作用机理
        4.4.6 枝晶生长引发短路失效时间预测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抑制锡基无铅钎料合金电化学迁移行为方法的建立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及介质
        5.2.2 电极制作及电化学迁移测试
        5.2.3 不同类型抑制剂对锡电化学迁移行为的影响
        5.2.4 抑制剂浓度和偏压改变时对抑制效果的影响
        5.2.5 产物形貌和成分分析
    5.3 结果
        5.3.1 络合型抑制剂对锡的电化学迁移行为的影响
        5.3.2 沉淀型抑制剂对锡的电化学迁移行为的影响
        5.3.3 吸附型抑制剂对锡的电化学迁移行为的影响
    5.4 讨论
        5.4.1 络合型抑制剂对锡电化学迁移行为的抑制机理
        5.4.2 沉淀型抑制剂对锡电化学迁移行为的抑制机理
        5.4.3 吸附型抑制剂对锡电化学迁移行为的抑制机理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前景展望
致谢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9)典型金属初期腐蚀规律的电化学噪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金属腐蚀与电化学
        1.2.1 金属在自然环境中的腐蚀
        1.2.2 局部腐蚀与全面腐蚀
        1.2.3 腐蚀电化学测试技术
    1.3 电化学噪声及其分类
    1.4 电化学噪声的测量及分析方法
        1.4.1 频域分析
        1.4.2 时域分析
        1.4.3 快速小波分析
        1.4.4 其他分析方法
    1.5 电化学噪声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1.5.1 在金属腐蚀研究中的应用
        1.5.2 在金属电沉积研究中的应用
        1.5.3 在涂层和缓蚀剂评价中的作用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7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实验内容与测试方法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用到的化学试剂和规格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1.3 纯铜和Q235钢的电极材料
    2.2 测试方法与条件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2.2.2 原子力显微镜测试
        2.2.3 X射线衍射测试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2.5 电化学阻抗测试
        2.2.6 电化学噪声测试
        2.2.7 失重法测腐蚀速率
    2.3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铜在NaCl溶液中的腐蚀速率与EN能量关系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电化学噪声与频率的关系
        3.3.2 电化学噪声与腐蚀速率的关系
        3.3.3 电化学噪声特征与其它电化学分析技术结果之间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3.5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铜的大气腐蚀初期行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QCM仪器的连接与使用
        4.2.2 溶液的制备与NaCl的沉积
        4.2.3 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NaCl沉积量下的腐蚀规律
        4.3.2 电化学噪声分析技术
    4.4 本章小结
    4.5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大气薄液膜下BTAH对铜缓蚀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铜电极预膜
        5.2.2 薄液膜厚度调整装置
        5.2.3 腐蚀介质及电化学测试
        5.2.4 电化学噪声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BTAH吸附膜
        5.3.2 CuBTA与铜在薄液膜下的腐蚀行为
        5.3.3 CuBTA与铜的电化学噪声分析
        5.3.4 CuBTA与铜腐蚀前后的表面形貌
    5.4 本章小结
    5.5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HPAA与KPP对Q235钢的缓蚀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模拟塔和地层水的配制
        6.2.2 缓蚀剂的种类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缓蚀剂的吸附方式
        6.3.2 混合剂的配比与缓蚀效果
        6.3.3 电化学噪声研究缓蚀机理
        6.3.4 不同时间段的缓蚀效率
        6.3.5 计算量子化学分析及保护膜结构的预测
    6.4 本章小结
    6.5 本章参考文献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10)铝合金层状复合材料的组织与腐蚀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简介
        1.2.1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概念
        1.2.2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2.3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分类
    1.3 热交换器材料简介
        1.3.1 热交换器组成
        1.3.2 热交换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1.3.3 热交换器的特点及其服役环境
    1.4 层状材料腐蚀性能的研究方法
        1.4.1 动电位极化
        1.4.2 恒电位极化
        1.4.3 电化学阻抗谱
        1.4.4 电化学噪声
        1.4.5 其他研究方法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金相组织观察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与观察
        2.2.4 腐蚀电位测试
        2.2.5 极化曲线测试
        2.2.6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2.2.7 电化学噪声测试
        2.2.8 酸性盐雾腐蚀试验
        2.2.9 X射线衍射分析
第3章 铝合金层状复合材料组织分析
    3.1 引言
    3.2 钎焊前后金相组织分析
        3.2.1 钎焊前H24态金相组织分析
        3.2.2 钎焊610℃后金相组织分析
    3.3 钎焊对铝合金层状复合材料显微组织的影响
        3.3.1 表层组织
        3.3.2 无沉淀析出区组织
        3.3.3 沉淀密集析出区组织
        3.3.4 芯材组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铝合金层状复合材料在典型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4.1 引言
    4.2 铝合金层状复合材料在酸性海水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4.2.1 极化曲线分析
        4.2.2 各层腐蚀电位分析
        4.2.3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4.2.4 腐蚀形貌分析
        4.2.5 腐蚀产物物相分析
    4.3 铝合金层状复合材料模拟酸性海水盐雾试验腐蚀行为
        4.3.1 腐蚀失重分析
        4.3.2 腐蚀形貌分析
    4.4 铝合金层状复合材料在EXCO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4.4.1 极化曲线分析
        4.4.2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4.4.3 腐蚀形貌分析
        4.4.4 腐蚀产物物相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铝合金层状复合材料腐蚀过程的电化学噪声分析
    5.1 引言
    5.2 电化学噪声原始时域图谱分析
    5.3 电化学噪声数据聚类分析
    5.4 电化学噪声数据小波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Analysis of corrosion behavior of LY12 in sodium chloride solution with wavelet transform technique(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图像识别的海洋工程材料腐蚀机理及损伤评价研究[D]. 南翠红.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航空飞机结构的压电腐蚀损伤监测方法研究[D]. 郭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
  • [3]声发射和电化学噪声原位监测核级304不锈钢腐蚀损伤研究[D]. 张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
  • [4]拉索钢丝腐蚀表面形貌特征分析研究[D]. 胡亚斯.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5]污染大气环境中典型金属材料腐蚀萌生过程的电化学检测[D]. 马超. 天津大学, 2018(06)
  • [6]模拟深海条件对管线钢腐蚀行为的影响研究[D]. 王利钦. 天津大学, 2018(06)
  • [7]不同拉伸变形量下镀锡板/涂层体系的腐蚀行为研究[D]. 张力. 天津大学, 2018(06)
  • [8]薄层液膜下锡基无铅钎料合金腐蚀、电化学迁移及抑制研究[D]. 廖伯凯.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9]典型金属初期腐蚀规律的电化学噪声技术研究[D]. 易晨曦. 浙江大学, 2018(12)
  • [10]铝合金层状复合材料的组织与腐蚀行为[D]. 郭龙军. 天津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小波变换分析LY12在氯化钠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