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杆菌介导的花生遗传转化

农杆菌介导的花生遗传转化

一、农杆菌介导的花生遗传转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汪庆卓,宋萍,黄和[1](2021)在《合成生物技术驱动天然的真核油脂细胞工厂开发》文中指出油脂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也是人类生存的三大营养素之一。为避免因国际环境变化导致外部资源进口遭到封锁,我国亟需建设、补充和完善油脂供给的新方式。以丰富、廉价的生物质原料替代化石原料生产食用油脂和功能性油脂,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方面意义重大。细菌、酵母、霉菌、微藻等多种微生物具有利用葡萄糖、木质纤维素、淀粉、甘油甚至一碳化合物等原料合成脂肪酸的能力。由于微生物,特别是产油真菌相比产油植物和动物具有生产周期短、易于大规模生产、占地少、受天气影响小、原料来源丰富等优势,近年来备受学术界和产业界重视。然而,如何获取生产效率高且鲁棒性强的微生物油脂细胞工厂,仍然面临着使能工具有限、油脂产量不高、油脂组分难以控制等诸多挑战。近年来,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源、工具和思路。使得产油微生物研究在遗传操作工具创制、代谢途径改造以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等方面不断获得突破。本文聚焦于真核油脂细胞工厂的开发,从天然产油底盘菌株的基因元件、遗传转化方法、基因编辑工具的开发,油脂细胞工厂代谢途径的重构/调试以及向高附加值脂质化学品方向的升级等方面,系统总结了合成生物技术驱动油脂细胞工厂开发的研究进展,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刘叶[2](2021)在《棉花枯萎病菌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其对海岛棉的侵染研究》文中指出

杨晓红,陈晓阳[3](2021)在《木糖选择系统下xylA&BADH双价基因对二色胡枝子的遗传转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安全、无抗生素的二色胡枝子遗传转化体系,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进一步提高二色胡枝子的抗逆性。【方法】采用PCR法从大肠杆菌DH5α菌株中克隆木糖异构酶基因(xyl A);构建含有xyl A和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BADH)的植物表达载体p BI121-xyl A-BADH;培养基中用木糖取代一定量的蔗糖建立二色胡枝子的木糖选择系统;以农杆菌介导法对二色胡枝子的子叶节进行遗传转化,通过PCR和Southern检测确定转基因植株;对转化植株及非转化植株进行0.5~2 g·L-1Na Cl胁迫,观测植株生长表现,测定1 g·L-1Na Cl胁迫下转化植株和非转化植株的甜菜碱醛脱氢酶活性、叶绿素、电导率。提取转化植株及非转化植株组培苗叶片中的可溶性总糖,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糖成分。【结果】测序结果表明,克隆的木糖异构酶基因与Gen Bank公布的大肠杆菌xyl A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达到100%,PCR及酶切检测表明正确构建了p BI121-xyl A-BADH植物表达载体。在二色胡枝子遗传转化过程中,应在纯木糖培养基上筛选抗性芽,在抗性芽增殖和生根过程中,可以采用蔗糖5 g·L-1、木糖25 g·L-1的糖类混合剂进行进一步筛选。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中,外植体预培养1天后,采用LBA4404菌株侵染20~30 min,共培养3天,可以获得相对较多的木糖抗性芽。对获得的部分抗性芽进行PCR及Southern检测,得到2个转基因株系,二色胡枝子遗传转化率低于4.7%。耐盐性观测表明,转基因植株能够在含有2 g·L-1Na Cl的培养基上生长并生根,而非转基因植株在相同培养基上则叶子变黄、脱落,且不能生根。无盐胁迫时,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植株在甜菜碱醛脱氢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和电导率方面无显着性差异;盐胁迫后,非转基因植株的甜菜碱醛脱氢酶活性无明显变化,而转基因植株的甜菜碱醛脱氢酶活性大幅度提升,且达到非转基因植株的8~10倍;盐胁迫后,转基因植株的叶绿素含量显着高于非转基因植株,而电导率则显着低于非转基因植株。高效液相色谱的分析结果显示,转基因植株叶片中测出了果糖和葡萄糖,而非转基因植株叶片中测出了葡萄糖和一种未标示的糖类。【结论】建立了二色胡枝子在木糖选择系统下的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稳定表达的转基因植株。外源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可提高二色胡枝子的耐盐性;来源于大肠杆菌的木糖异构酶基因的导入会影响二色胡枝子的糖代谢。

王茹[4](2021)在《大豆抗性基因SRC7的突变研究及SRC7超表达大豆的抗病毒表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而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病毒,严重影响着大豆的品质和产量。本实验室通过反向遗传学方法从大豆中克隆了一个抗病毒基因以及与其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多个NLR(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基因,形成了一个抗SMV的基因簇,将其命名为SRC(SMV Resistance Cluster)。其中,SRC7编码具有非典型BSP(Basic secretory protein)结构域的TNX(TIR-NBS-X)型抗性蛋白(Resistance protein,R)。前期的研究证明了SRC7对SMV和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均具有抗性,而其抗性结构域是N-末端的TIR-NBS结构域。本研究首先通过易错PCR技术对SRC7TN结构域进行了随机突变,获得的突变体利用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或者SMV-GFP的侵染表型进行了抗性分析和筛选。通过测序确认了SRC7TN抗性相关的关键氨基酸,证明了p-loop以及其他保守基序如αA1、αA2、βB、βC、αC、αD1、αD3的重要性。有研究报道,R蛋白的TIR结构域是传递免疫信号的主要结构域,而TIR结构域的寡聚化具有重要作用。依据随机突变的结果,我们使用定点突变证明了SRC7TIR结构域中R19/R24、G29/N30、I70/S74/Q75/S80/D85、Y105/P109/S110/R113、L137/K139/W140/R141、D149/K156这19个氨基酸对免疫反应的重要性。同样,Bi FC(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实验结果也证明了这些氨基酸对SRC7TIR寡聚化以及抗病毒活性是必需的。使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的遗传转化技术,成功获得了超表达SRC7基因的T0以及T1代Ox-SRC7转基因大豆。通过Western blot技术证明了Ox-SRC7株系中SRC7蛋白的表达。病毒侵染实验的结果显示,Ox-SRC7大豆对SMV具有抗性。为了探讨SRC7基因调控的下游基因,通过RNA-seq技术鉴定到了Ox-SRC7大豆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这些DEGs显着富集在花生四烯酸代谢、鞘脂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和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传导这四条途径中。

牛瑜琦[5](2021)在《马铃薯晋薯16号再生体系建立及遗传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的目的是以马铃薯品种晋薯16号为实验材料,探讨不同激素组合、不同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建立高效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首先通过马铃薯外植体筛选、培养基优化等方法建立起晋薯16号马铃薯茎段再生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农杆菌介导的晋薯16号转化方法,通过转化AtSOAR1基因,获得了晋薯16号阳性植株。主要结果如下:(1)马铃薯再生体系的建立:本研究选取晋薯16号健壮无腋芽茎段为外植体进行从芽诱导和植株再生,研究不同浓度的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晋薯16号无腋芽的茎段是植株再生合适的外植体;2%的次氯酸钠消毒较好;根的诱导使用含50 g/L蔗糖MS培养基较好;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以添加6-BA 1.5mg/L、NAA 0.5 mg/L为佳;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以添加6-BA 1.5 mg/L、GA3 2.0 mg/L和ZT 1.0 mg/L为佳。(2)在建立马铃薯晋薯16号再生体系后,对外植体预培养时间、共培养时间、农杆菌浓度等遗传转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外植体经过预培养48 h,共培养48h,在OD600=0.5菌液中侵染10 min,转化效率最高。(3)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SOAR1的基因表达载体转入马铃薯,获得了阳性植株4株。本研究建立起以无腋芽茎段为外植体马铃薯遗传转化再生体系,优化了以农杆菌为介导的转化方法,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载体转化到马铃薯中,成功获得了阳性植株。

赵耀东[6](2021)在《短串联靶标模拟技术介导的miR156e在紫花苜蓿中的遗传转化》文中指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常被用作牲畜的主要口粮,并且在自然环境的治理、预防水土流失等方面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干旱是限制苜蓿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如何进一步提高其抗旱特性,扩大其栽培面积,仍是当前苜蓿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基因工程的发展和应用为苜蓿的品种改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micro RNA(miRNA)是一种小分子非编码RNA,研究表明miRNA广泛参与了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应答过程。短串联靶标模拟(Short tandem target mimic,STTM)技术可以人为沉默目标miRNA的内源表达,是目前通过抑制表达的方式研究miRNA功能的最有效手段。在前期的测序研究中我们发现mtr-miR156e通过下调表达的方式积极参与了紫花苜蓿应对干旱胁迫的过程,因此本文首先以miR156e为靶标构建了STTM沉默表达载体p BWA(V)HS-STTM-miR156e,其次以‘三得利’紫花苜蓿为研究材料建立组培再生体系,最后将STTM156e表达载体转化苜蓿建立遗传转化体系并成功得到转基因苜蓿植株,为更好地解析miR156e的抗旱功能培育紫花苜蓿的抗旱新品种奠定一些研究基础。取得如下结果:(1)构建了沉默miR156e的表达载体p BWA(V)HS-STTM-miR156e。根据mtr-miR156e的成熟序列设计出具有miR156e结合位点的STTM结构并随之设计出特异性引物,采用引物扩增法得到126 bp的STTM156e目的片段并与表达载体p BWA(V)HS成功连接,测序和酶切验证了重组载体的可用性。提取重组载体质粒转化农杆菌GV3101最终获得9个阳性单菌落,用于转化试验。(2)建立了‘三得利’紫花苜蓿的高效离体再生体系。苜蓿种子经0.1%HgCl2溶液消毒5 min后接种在1/2 MS培养基中萌发最佳,发芽率可达96.67%。下胚轴是诱导愈伤的最佳外植体,最佳愈伤诱导培养基为A8,诱导率可达97.92%。最佳分化培养基为B5,最终出芽率可达66.67%。最佳生根培养基为C4,生根率达88.33%。(3)优化了农杆菌介导STTM156e的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转基因植株。脱菌培养添加Carb的最佳浓度为400 mg/L,且后续每继代一次浓度需减少100 mg/L。最佳选择培养方式为在分化阶段使用10 mg/L Hyg筛选阳性转化。将下胚轴浸泡在OD600=0.6-0.8的侵染菌中10 min,避光培养3 d是最佳的转化体系。最终经Hyg筛选初步获得12株再生苜蓿,PCR检测7株可扩增出215 bp的特异性条带,整体阳性转化率达58.33%。

毕愿坤[7](2021)在《花花柴激素合成相关基因对高温胁迫响应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花花柴(Karelinia caspia Less.)系菊科(Asteraceae)花花柴属(Karelinia Less.)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称胖姑娘、胖娃娃草,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植物。由于长期生活在荒漠环境中,花花柴具有极强的耐旱、耐高温、耐盐等广谱抗逆性,是研究植物抗逆性的重要植物资源。本研究为探究花花柴激素合成相关基因与耐高温的关系,分析了生境、温度及外源生长素对花花柴花器官发育的影响;从本课题组前期高温胁迫后花花柴转录组测序结果中筛选了植物生长激素合成相关差异表达基因Kc APSK,克隆获得了Kc APSK基因CDS全长,分析了其蛋白质结果及表达模式,并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获得的p K2GW7-Kc APSK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了烟草,获得了大量愈伤组织。本论文结果如下:(1)较高温度有利于花花柴花器官的发育,极端高温则影响其发育;外施生长素IAA有利于极端高温条件下花器官发育。通过测定适温人工绿地、适温沙漠、高温人工绿地、高温沙漠4种生境下、配合外施不同浓度生长素(IAA)下花花柴花器官雌花花柱、雄花花丝及花器官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花苞期27°C~30°C有利于花花柴花器官的生长,而在开花过程中,38°C~40°C可促进花花柴柱头伸长,进而促进花器官生长,直至发育成熟。外施一定浓度的IAA对花花柴花器官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沙漠环境中,外施0.3μmol/L的IAA促进作用最明显,而人工绿地则为0.1μmol/L效果最佳。通过上述实验发现,植物可通过调节体内激素含量,来缓解高温胁迫造成的危害。(2)克隆并分析了花花柴内植物激素合成相关基因APSK,其表达模式与高温胁迫呈正相关。根据高温胁迫下花花柴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发现内源生长激素合成相关基因APSK表达量显着上调,因此本实验克隆了该基因的CDS序列,测序显示其全长870 bp,编码290个氨基酸,将其命名为Kc APSK。利用RT-PCR对高温胁迫下该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随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该基因的表达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胁迫8 h时,表达量达到最大值,8 h~16 h表达量又出现下降,但仍高于对照水平。该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对花花柴该基因的表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花花柴响应高温胁迫的正调控。(3)构建了Kc APSK植物表达载体,并获得了大量转基因烟草的愈伤组织。利用Gateway技术将所获得的目的基因Kc APSK构建到p K2GW7植物表达载体上,得到p K2GW7-Kc APSK植物表达载体。并将所得载体导入农杆菌LBA4404菌株中,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化烟草,获得了大量愈伤组织,为进一步探究Kc APSK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邓俊杰[8](2021)在《山新杨PdPapWAK基因抗逆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新杨是北方干旱寒冷地区造林及城市绿化优良速生树种。WAK是一类具有多种功能的类受体蛋白激酶,可以将外界信号跨膜传递到胞内,广泛参与到细胞信号转导和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响应过程。本研究以山新杨为研究材料,在已有的转录组数据基础上,筛选并克隆了山新杨PdPap WAK基因(Potri.009G154600.1)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qRT-PCR技术检测PdPap WAK基因在不同组织和胁迫条件下的组织表达模式。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山新杨,获得过表达株系用来验证PdPap WAK的抗逆功能。本研究为揭示PdPapWAK基因功能,通过转基因技术提高山新杨抗逆境能力奠定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山新杨cD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获得目的基因PdPapWAK。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dPap WAK的ORF为2169 bp,编码722个氨基酸,存在三个保守结构域,亚细胞定位预测在细胞膜中;预测蛋白分子量为79.119 KDa,理论等电点为5.36;具有两个跨膜结构,属于稳定亲水跨膜蛋白;存在信号肽序列,属于分泌蛋白;蛋白质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占50.69%,α-螺旋占27.7%,延伸链占17.87%,β-转角占3.74%;预测的三级结构显示,在GMQE值最大条件下,该蛋白与模型5xd6.2.A的Identity较高;同源性搜索获得11条相似性较高的蛋白序列进行比对,发现均具有3个高度保守基序;构建遗传进化树分析发现PdPapWAK蛋白与银白杨PaWAK2在进化关系上最近。2.采用qRT-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在不同组织和多种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其在顶尖、叶、茎和根中均有表达,且根中的表达量最高。在非生物、生物胁迫及激素诱导下PdPapWAK的表达量与对照组(CK)相比均有变化,其中盐、碱胁迫下该基因在顶尖和根部位显着上调表达,干旱胁迫下该基因在各组织中均下调表达;受病原菌侵染该基因在根部显着上调表达;受SA和JA诱导在根部显着上调表达,受ABA诱导在叶组织上调表达。由此推测PdPap WAK基因受抗盐碱胁迫调控,并参与植物抵御病原菌侵染过程,可能受SA、JA信号通路调控。3.构建pROK2-WAK过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转化野生型山新杨(WT),通过筛选培养基和PCR、qRT-PCR技术进行筛选验证,获得过表达转基因山新杨苗继续培养,进行后续生理实验。4.对60 d龄过表达转PdPap WAK基因山新杨苗的生长量、光合特性、以及对非生物胁迫抗性、生物胁迫耐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山新杨与WT型相比均表现出显着的生长优势和较强的光合能力,并且,与WT相比,转基因山新杨能响应激素诱导并表现出更高的抵抗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的能力。

孙伟娜[9](2021)在《小豆N-乙酰转移酶VaNATA1基因的功能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豆(Vigna angularis)是我国传统的杂粮作物,在我国杂粮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由豇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gnae)引起的小豆锈病在我国各小豆种植区内普遍发生,严重影响了小豆的产量和品质。探明小豆资源对锈病的抗性,挖掘小豆抗锈病基因,培育及合理利用抗性品种,是解决小豆锈病可持续控制的关键。课题组前期利用RNA-seq技术分析了抗病品种QH1应答锈菌侵染的转录组,发现小豆的N-乙酰转移酶1基因(Nacetyltransferase 1,缩写Va NATA1)在接种锈菌后24 h显着上调了4.45倍,推测其在小豆抗锈病中发挥作用。为深入了解Va NATA1在小豆抗锈病中的功能,本研究从克隆该基因全长入手,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结构特征,以抗、感不同小豆品种为材料,分析Va NATA1在不同抗锈性小豆品种中的表达模式。在此基础上,采用烟草瞬时转化和小豆原生质转化体系进行Va NATA1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并分析Va NATA1超量表达在烟草-灰霉菌和拟南芥-丁香假单胞菌互作体系中的功能,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利用PCR技术,分别以小豆抗病品种叶片的c DNA和g DNA为模板克隆了Va NATA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Va NATA1基因无内含子,编码区全长552 bp,编码183个氨基酸,蛋白序列特征及进化分析表明,Va NATA1蛋白属GNAT超家族精胺/亚精胺乙酰转移酶(SSAT)家族成员,含有一个保守的N-乙酰转酶结构域。Va NATA1启动子顺式元件分析发现,该基因包含多个乙烯、水杨酸、茉莉酸及生物胁迫应答元件,说明小豆Va NATA1存在通过改变转录水平应答逆境胁迫的结构基础。2.采用q RT-PCR技术,分析了Va NATA1基因在抗、感不同小豆品种中应答锈菌侵染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与不接种对照相比,Va NATA1在抗病品种QH1中于接种后12 h表达量即显着升高,并持续保持较高水平;在感病品种BQH中,Va NATA1表达量于接种后各取样时间均与对照无显着差异,且总体表达水平显着低于QH1。说明Va NATA1基因的快速、高水平应答在小豆抗锈菌侵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采用q RT-PCR技术,分析了Va NATA1在1-氨基环丙烷-1-羧基(ACC)介导的小豆抗锈病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在ACC处理并接种锈菌12、24和120 h后Va NATA1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水处理接种的对照,说明Va NATA1基因在ACC介导的小豆抗锈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Va NATA1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 Cambial1302-Va NATA1-GFP,将其转化烟草和小豆原生质体,观察发现Va NATA1基因编码产物定位于细胞膜上发挥功能。采用农杆菌浸透法,将Va NATA1基因在烟草中瞬时表达后接种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与对照相比,瞬时表达Va NATA1基因明显提高了烟草对灰霉菌的抗性,病斑面积下降了42.0%,说明Va NATA1基因可正调控烟草对灰霉菌的抗性。为进一步明确Va NATA1基因在植物抗病中的功能,构建了Va NATA1基因的植物过表达载体p ART27-Va NATA1-HA,并采用花序浸染法转化拟南芥,获得了过表达Va NATA1基因的拟南芥突变株,以野生型拟南芥(WT)为参照,利用活菌计数法,分析Va NATA1基因过表达拟南芥株系对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t DC3000(Pseudomonas syringea pv.tomato DC3000)的抗性,发现过表达Va NATA1基因的拟南芥接种后48、72和96 h的菌落数都显着低于野生型,说明Va NATA1可正调控拟南芥对Pst DC3000的抗性。上述结果表明,Va NATA1正调控了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

刘彬[10](2021)在《细叶百合LpNAC6基因抗逆功能分析及其遗传转化体系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细叶百合(Lilium pumilum)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很强的抗逆性,是百合抗性育种的重要亲本。NAC转录因子是植物中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一类特异性转录因子,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成为潜在的增强植物抗逆性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对转细叶百合LpNAC6基因烟草进行碱和干旱胁迫处理,通过研究种子萌发、幼苗鲜重和成苗的表型和生理指标测定等,来研究LpNAC6在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并通过筛选合适的卡那霉素浓度、预培养时间等对细叶百合遗传转化体系进行完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LpNAC6增强了转基因烟草的耐碱性。对转LpNAC6烟草种子、幼苗和成苗进行碱胁迫处理,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烟草种子的发芽率、幼苗的鲜重和根长受抑制程度更低,耐碱性增强;转基因烟草成苗的生长情况优于野生型,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叶绿素含量、Pro含量、光合能力显着高于野生型,MDA、H2O2、O2-含量显着低于野生型,并且转基因烟草中与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耐碱性增强。LpNAC6在植物耐碱胁迫中起正调控作用。2.LpNAC6降低了转基因烟草的抗旱性。对转LpNAC6烟草种子、幼苗和成苗进行干旱胁迫处理,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烟草种子的发芽率、幼苗的鲜重和根长受抑制程度更高,抗旱性降低;转基因烟草成苗的生长情况不及野生型,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叶绿素含量、Pro含量、光合能力显着低于野生型,MDA、H2O2、O2-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并且转基因烟草中与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抗旱性降低。LpNAC6在植物抗旱胁迫中起负调控作用。3.转LpNAC6烟草对ABA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对转LpNAC6烟草种子、幼苗进行ABA胁迫处理,转基因烟草种子的发芽率、幼苗的鲜重和根长某些ABA响应基因来负调控烟草的抗旱性。均显着低于野生型。LpNAC6可能通过ABA依赖途径发挥作用,调控4.优化细叶百合遗传转化体系,并将LpNAC6基因转入细叶百合。以细叶百合鳞片作为转化受体,确定卡那霉素(Kana)的筛选浓度为120 mg/L,预培养时间为3天,农杆菌菌液浓度OD600为0.7,乙酰丁香酮(AS)浓度为20 mg/L,侵染时间为15 min。通过此遗传转化体系成功获得过表达LpNAC6转基因细叶百合植株。

二、农杆菌介导的花生遗传转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杆菌介导的花生遗传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合成生物技术驱动天然的真核油脂细胞工厂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物合成油脂的途径和底盘菌株
2 合成生物学为油脂细胞工厂开发提供了丰富的使能工具
    2.1 产油真菌合成生物学元件的挖掘与表征
    2.2 产油真菌遗传转化方法的开发与优化
    2.3 产油真菌基因编辑方法的开发与优化
3 产油真菌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3.1 前体合成途径优化
    3.2 辅因子工程
    3.3 降解途径抑制
    3.4 脂肪酸的分泌
4 产油真菌产品高值化研究进展
    4.1 DHA
    4.2 角鲨烯
    4.3 类胡萝卜素
5 总结与展望

(3)木糖选择系统下xylA&BADH双价基因对二色胡枝子的遗传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xyl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1.3 植物表达载体p BI121-xylA-BADH的构建
    1.4 以木糖为选择剂的二色胡枝子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1.4.1 木糖对二色胡枝子组织分化的敏感性试验根据Haldrup等(1998a;
        1.4.2 二色胡枝子遗传转化
    1.5 转基因二色胡枝子的PCR和Southern检测
    1.6 转基因植株的耐盐性试验及盐胁迫下的叶绿素、电导率、甜菜碱醛脱氢酶活性
    1.7 转基因植株及对照叶片中可溶性木糖、葡萄糖、果糖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xylA基因的克隆和p BI121-xylA-BADH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2 木糖对二色胡枝子组织分化的影响
    2.3 预培养时间、菌种、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果的影响
    2.4 转基因植株的PCR和Southern检测
    2.5 NaCl胁迫对转基因植株组培苗的影响
    2.6 外源基因导入对植株叶片中可溶性木糖、葡萄糖、果糖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4)大豆抗性基因SRC7的突变研究及SRC7超表达大豆的抗病毒表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前言
    1.1 植物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1.1.1 R基因的免疫分类
        1.1.2 R基因的克隆方法
        1.1.3 R基因的分类及作用方式
    1.2 R基因随机突变的研究背景
        1.2.1 基因的随机突变-易错PCR技术
        1.2.2 R基因随机突变的研究进展
    1.3 R基因的功能结构域及关键氨基酸的研究背景
    1.4 大豆抗SMV基因的研究进展
        1.4.1 SMV的简介
        1.4.2 大豆抗SMV基因位点的标记与定位
        1.4.3 大豆抗SMV相关基因的筛选
        1.4.4 大豆抗SMV过程中起作用的因素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材料及来源
    2.2 实验方法
        2.2.1 定点突变体的获得
        2.2.2 随机过表达突变体库的建立
        2.2.3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
        2.2.4 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的遗传转化
        2.2.6 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基于易错PCR技术鉴定SRC7~(TN)的功能氨基酸
        3.1.1 随机突变及具有抗性差异突变体的筛选
        3.1.2 位于SRC7~(NBS)p-loop区域和一些保守基序中的氨基酸是引起SRC7~(TN)功能缺失的主要氨基酸
    3.2 TIR结构域的寡聚化对SRC7的抗病毒活性是必需的
        3.2.1 关键寡聚化位点的突变影响SRC7~(TN)的抗病毒功能
        3.2.2 hSAM增强SRC7~(TIR)结构域的寡聚化
    3.3 SRC7过表达大豆的获得及SRC7下游调控基因的转录组分析
        3.3.1 Ox-SRC7大豆植株的获得
        3.3.2 Ox-SRC7大豆植株的鉴定及抗性分析
        3.3.3 Ox-SRC7大豆的转录组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Ⅰ本实验所用的载体图谱
    附录 Ⅱ本实验所用的培养基及试剂的制备
    附录 Ⅲ本实验所用主要仪器

(5)马铃薯晋薯16号再生体系建立及遗传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马铃薯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的研究
    1.3 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遗传转化研究
        1.3.1 农杆菌介导法的转化机理和转化过程
        1.3.2 影响马铃薯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的因素
    1.4 Soar1 蛋白功能概况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
    2.1 植物材料
    2.2 仪器设备
    2.3 生化试剂
    2.4 菌株及载体
    2.5 基础培养基
第三章 试验方法
    3.1 晋薯16 号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研究
        3.1.1 无菌苗继代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3.1.2 外植体表面消毒
        3.1.3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3.1.4 光照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1.5 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3.1.6 不同外植体的筛选
        3.1.7 根的诱导
    3.2 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晋薯16 号转化方法
        3.2.1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3.2.2 外植体预培养
        3.2.3 农杆菌转化
        3.2.4 转化体的筛选及培养
    3.3 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晋薯16 号转化条件优化
        3.3.1 预培养时间优化
        3.3.2 共培养基时间优化
        3.3.3 农杆菌浓度对转化的影响
        3.3.4 农杆菌侵染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3.3.5 添加TMT对农杆菌抑制的影响
    3.4 数据统计及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马铃薯晋薯16 号再生体系的建立
        4.1.1 不同浓度次氯酸钠消毒效果
        4.1.2 不同激素组合及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及质量的影响
        4.1.3 不同光照条件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4.1.4 不同激素组合及浓度对愈伤组织分化率影响
        4.1.5 外植体的筛选
        4.1.6 蔗糖对生根的影响
        4.1.7 晋薯16 号马铃薯茎段再生体系的建立
    4.2 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晋薯16 号转化方法的优化
        4.2.1 预培养时间对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的影响
        4.2.2 共培养时间对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的影响
        4.2.3 农杆菌浓度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4.2.4 农杆菌侵染时间对外植体遗传转化的影响
        4.2.5 添加TMT对农杆菌抑制的影响
    4.3 阳性植株的获得
第五章 讨论和结论
    5.1 讨论
        5.1.1 马铃薯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
        5.1.2 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转化
        5.1.3 存在问题及研究计划
    5.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短串联靶标模拟技术介导的miR156e在紫花苜蓿中的遗传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紫花苜蓿概述
    2 苜蓿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2.1 品种基因型的选择
        2.2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2.3 外植体的选择
        2.4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添加
        2.5 其他添加物质
    3 苜蓿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3.1 农杆菌介导法
        3.2 显微注射法
        3.3 基因枪法
    4 植物microRNA研究进展
        4.1 miRNA的合成
        4.2 miRNA的作用机制
        4.3 植物miRNA参与非生物胁迫
        4.4 miR156 在植物中的调控功能
        4.5 STTM研究进展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6.1 研究内容
        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双元表达载体pBWA(V)HS-STTM-miR156e的构建
    1 实验材料
        1.1 质粒与菌株
        1.2 试剂与工作酶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PCR引物设计
        2.2 PCR扩增
        2.3 扩增产物凝胶回收
        2.4 STTM-miR156e表达载体的构建
        2.5 重组质粒p BWA(V)HS-STTM-miR156e转化农杆菌
    3 结果与分析
        3.1 STTM156e的构建与鉴定
        3.2 pBWA(V)HS-STTM-miR156e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3.3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
    4.讨论
    5.小结
第三章 三得利紫花苜蓿再生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1 试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试剂与植物激素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培养基
    2 试验方法
        2.1 HgCl_2消毒时长及培养基成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2 愈伤组织的诱导
        2.3 愈伤组织的分化
        2.4 生根培养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HgCl_2消毒时长及培养基成分对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3.2 紫花苜蓿愈伤组织的诱导
        3.3 愈伤组织的分化
        3.4 胚状体的生根
    4 讨论
    5.小结
第四章 农杆菌介导STTM156e在紫花苜蓿中的遗传转化
    1 试验材料
        1.1 材料试剂
        1.2 菌株
        1.3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选择培养基中Carb浓度的确定
        2.2 选择培养基中Hyg选择压的确定
        2.3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流程
        2.4 转化体系的建立
        2.5 阳性植株的获得
    3 结果与分析
        3.1 选择培养基中Carb浓度的确定
        3.2 选择培养基中Hyg选择压的确定
        3.3 侵染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3.4 侵染菌液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3.5 共培养天数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3.6 转基因苜蓿的获得
        3.7 PCR分子检测
    4 讨论
    5.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7)花花柴激素合成相关基因对高温胁迫响应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植物耐高温相关研究进展
        1.1.1 高温对植物个体的影响
        1.1.2 高温对植物生理活动的影响
        1.1.3 高温对植物生理生化相关指标的影响
        1.1.4 高温对植物激素的影响
        1.1.5 转录因子对高温胁迫的响应
    1.2 植物中APSK基因的功能及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生境、温度及外源激素对花花柴花器官发育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对需要采取的花花柴花器官进行标记
        2.2.2 记录不同温度下花器官发育的时间
        2.2.3 测量不同温度下花器官发育大小(雌花花柱、雄花花丝长度)及显微观察花器官形态
        2.2.4 外施不同浓度IAA后花器官长度的测量
        2.2.5 不同温度下花器官内植物激素含量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花花柴花器官发育过程及不同环境、温度对其影响
        2.3.2 高温条件下外施不同浓度IAA对花花柴花器官雌蕊、雄蕊发育的影响
        2.3.3 温度对花花柴花器官内生长素含量的影响
        2.3.4 外施不同浓度IAA对花花柴花器官内植物激素积累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KcAPSK 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KcAPSK基因模板的制备
        3.2.2 KcAPSK基因TA克隆及测序分析
        3.2.3 KcAPSK基因的系统发育树分析
        3.2.4 KcAPSK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2.5 KcAPSK基因的高级结构预测分析
        3.2.6 KcAPSK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KcAPSK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
    4.1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农杆菌介导烟草的遗传转化实验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BP-LR反应
        4.3.2 KcAPSK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4.3.3 叶盘法遗传转化结果
    4.4 讨论
        4.4.1 转基因技术
        4.4.2 影响农杆菌遗传转化的因素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生境、温度及外源激素对花花柴花器官发育的影响
        5.1.2 花花柴KcAPSK基因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5.1.3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山新杨PdPapWAK基因抗逆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类受体蛋白激酶简介
    1.2 植物细胞壁关联蛋白激酶WAK的研究进展
        1.2.1 细胞壁关联蛋白激酶WAK的结构
        1.2.2 细胞壁关联蛋白激酶WAK的分类
        1.2.3 细胞壁关联蛋白激酶WAK的表达模式
        1.2.4 细胞壁关联蛋白激酶WAK的生物学功能
        1.2.5 细胞壁关联蛋白激酶WAK的作用机制
    1.3 山新杨研究进展
        1.3.1 山新杨简介
        1.3.2 基因工程改良杨树的研究进展
    1.4 WAK基因过表达对植物抗逆性影响研究进展
        1.4.1 基因过表达技术研究进展
        1.4.2 WAK基因过表达对植物抵抗非生物胁迫的影响
        1.4.3 WAK基因过表达对植物抵抗生物胁迫的影响
    1.5 转基因杨树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1.6 创新点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 技术路线
2 山新杨PdPapWAK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和菌株
        2.1.3 相关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山新杨基因组总RNA的提取及cDNA第一链的合成
        2.2.2 山新杨PdPapWAK基因的克隆
        2.2.3 山新杨PdPapWAK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山新杨RNA的提取
        2.3.2 山新杨PdPapWAK基因的扩增
        2.3.3 大肠杆菌阳性克隆PCR检测和测序
        2.3.4 山新杨PdPapWAK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山新杨PdPapWAK基因组织表达模式
    3.1 实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主要试剂和菌株
    3.2 实验方法
        3.2.1 PdPapWAK基因在组织中的差异表达量分析
        3.2.2 PdPapWAK基因在非生物胁迫下的组织表达量分析
        3.2.3 PdPapWAK基因在生物胁迫下的组织表达量分析
        3.2.4 PdPapWAK基因在激素诱导下的组织表达量分析
        3.2.5 qRT-PCR分析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山新杨PdPapWAK在顶尖、茎、叶和根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3.3.2 非生物胁迫下PdPapWAK在顶尖、叶和根中的表达变化
        3.3.3 生物胁迫下PdPapWAK在顶尖、叶和根中的表达变化
        3.3.4 激素诱导下PdPapWAK在顶尖、叶和根中的表达变化
    3.4 本章小结
4 pROK2-WAK过表达载体构建和遗传转化
    4.1 实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试剂和菌株
        4.1.2 培养基和常用储液
    4.2 实验方法
        4.2.1 过表达载体pROK2-WAK的构建
        4.2.2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4.2.3 山新杨转基因苗鉴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山新杨pROK2-WAK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4.3.2 农杆菌阳性克隆PCR验证
        4.3.3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4.3.4 转基因山新杨PCR验证
        4.3.5 转基因山新杨pROK2-WAK基因表达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转基因山新杨生长性状变化和功能验证
    5.1 实验材料
        5.1.1 植物材料及供试菌株
        5.1.2 培养基和常用储液
    5.2 实验方法
        5.2.1 自然生长下山新杨生长量测定方法
        5.2.2 山新杨叶片光合指标的测定方法
        5.2.3 山新杨盐碱共同胁迫的处理方法
        5.2.4 山新杨高温干旱处理方法
        5.2.5 非生物胁迫下山新杨叶片化学染色方法
        5.2.6 生物胁迫下山新杨叶片化学染色方法
        5.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PdPapWAK基因对山新杨株高的影响
        5.3.2 PdPapWAK基因对山新杨地径的影响
        5.3.3 PdPapWAK基因对山新杨光合特性的影响
        5.3.4 转基因山新杨在盐碱共同胁迫下的生长情况
        5.3.5 转基因山新杨在高温干旱胁迫下的生长情况
        5.3.6 生物胁迫下转基因山新杨叶片化学染色分析
        5.3.7 非生物胁迫下转基因山新杨叶片化学染色分析
    5.4 本章小结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授权专利
致谢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9)小豆N-乙酰转移酶VaNATA1基因的功能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小豆锈病的研究进展
        1.1.1 小豆锈病的发生与危害
        1.1.2 小豆锈病的防治
        1.1.3 小豆抗锈病资源及抗锈病相关基因
    1.2 Gcn5 相关N-乙酰转移酶GNAT超家族成员的结构与功能
        1.2.1 GNAT超家族的结构特点
        1.2.2 GNAT超家族基因的功能
        1.2.3 NATA1 基因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
    1.3 植物基因功能验证常用技术
        1.3.1 基于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技术
        1.3.2 基于农杆菌介导的目标基因过表达技术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及主要仪器
        2.1.1 供试植株
        2.1.2 供试菌株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1.5 常用试剂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小豆VaNATA1 基因克隆
        2.2.2 小豆VaNATA1 蛋白序列特征和进化分析
        2.2.3 抗、感不同小豆品种中VaNATA1 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2.2.4 ACC介导小豆抗锈病中VaNATA1 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2.2.5 烟草瞬时表达VaNATA1 基因及灰霉菌接种
        2.2.6 拟南芥过表达VaNATA1 基因及Pst DC3000 的接种
        2.2.7 VaNATA1 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豆VaNATA1 基因克隆
    3.2 VaNATA1 蛋白序列特征和进化分析
    3.3 VaNATA1 基因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3.4 VaNATA1 基因在抗、感不同小豆品种中响应锈菌侵染的表达模式分析
    3.5 VaNATA1 基因在ACC介导小豆抗锈病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3.6 瞬时表达VaNATA1 基因的烟草响应灰霉菌侵染的抗性分析
        3.6.1 VaNATA1 基因烟草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
        3.6.2 VaNATA1 基因瞬时表达对烟草抗灰霉菌侵染的影响
    3.7 过表达VaNATA1 基因的拟南芥响应Pst DC3000 侵染的抗性分析
        3.7.1 VaNATA1 基因拟南芥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3.7.2 VaNATA1 转基因拟南芥阳性转化子的筛选
        3.7.3 VaNATA1 基因突变体拟南芥响应Pst DC3000 侵染的抗性分析
    3.8 VaNATA1 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细叶百合LpNAC6基因抗逆功能分析及其遗传转化体系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对盐碱胁迫抗性的研究
        1.1.1 盐碱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1.2 植物对盐碱胁迫的分子响应
    1.2 植物对干旱胁迫抗性的研究
        1.2.1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分子响应
    1.3 脱落酸(ABA)与植物非生物胁迫抗性
    1.4 NAC转录因子在植物非生物胁迫中的研究
        1.4.1 NAC转录因子对盐碱胁迫的响应
        1.4.2 NAC转录因子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1.4.3 NAC转录因子对温度的响应
        1.4.4 NAC转录因子对其他非生物胁迫的响应
    1.5 百合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转LpNAC6基因烟草耐碱性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相关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转LpNAC6基因烟草的筛选与鉴定
        2.2.2 转基因烟草种子碱胁迫处理
        2.2.3 转基因烟草幼苗碱胁迫处理
        2.2.4 转基因烟草成苗碱胁迫处理
        2.2.5 转基因烟草在碱胁迫下生理指标及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测定
        2.2.6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转LpNAC6基因烟草的筛选与鉴定
        2.3.2 转基因烟草种子的耐碱性分析
        2.3.3 转基因烟草幼苗的耐碱性分析
        2.3.4 转基因烟草成苗的耐碱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转LpNAC6基因烟草抗旱性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相关培养基
    3.2 试验方法
        3.2.1 转基因烟草ABA胁迫处理
        3.2.2 转基因烟草种子干旱胁迫处理
        3.2.3 转基因烟草幼苗干旱胁迫处理
        3.2.4 转基因烟草成苗干旱胁迫处理
        3.2.5 转基因烟草在干旱胁迫下生理指标及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测定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转基因烟草对ABA的敏感性分析
        3.3.2 转基因烟草种子的抗旱性分析
        3.3.3 转基因烟草幼苗的抗旱性分析
        3.3.4 转基因烟草成苗的抗旱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细叶百合遗传转化体系优化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根癌农杆菌菌株及质粒
        4.1.3 相关培养基
    4.2 试验方法
        4.2.1 卡那霉素(Kana)对鳞片的抗性筛选
        4.2.2 细叶百合的转化
        4.2.3 细叶百合遗传转化条件优化
        4.2.4 过表达LpNAC6转基因细叶百合鉴定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卡那霉素(Kana)对鳞片的最适筛选浓度确定
        4.3.2 预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4.3.3 菌液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4.3.4 乙酰丁香酮(AS)浓度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4.3.5 侵染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4.3.6 抗性植株的获得
        4.3.7 过表达LpNAC6转基因细叶百合鉴定
    4.4 本章小结
5 讨论
    5.1 LpNAC6在植物抵抗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
    5.2 LpNAC6调控转基因烟草中某些胁迫响应基因的表达
    5.3 细叶百合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过表达LpNAC6细叶百合的获得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四、农杆菌介导的花生遗传转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合成生物技术驱动天然的真核油脂细胞工厂开发[J]. 汪庆卓,宋萍,黄和. 合成生物学, 2021(06)
  • [2]棉花枯萎病菌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其对海岛棉的侵染研究[D]. 刘叶.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3]木糖选择系统下xylA&BADH双价基因对二色胡枝子的遗传转化[J]. 杨晓红,陈晓阳. 林业科学, 2021(06)
  • [4]大豆抗性基因SRC7的突变研究及SRC7超表达大豆的抗病毒表型分析[D]. 王茹. 内蒙古大学, 2021
  • [5]马铃薯晋薯16号再生体系建立及遗传转化研究[D]. 牛瑜琦. 山西大学, 2021(12)
  • [6]短串联靶标模拟技术介导的miR156e在紫花苜蓿中的遗传转化[D]. 赵耀东.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7]花花柴激素合成相关基因对高温胁迫响应的分析[D]. 毕愿坤.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8]山新杨PdPapWAK基因抗逆功能研究[D]. 邓俊杰.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9]小豆N-乙酰转移酶VaNATA1基因的功能验证[D]. 孙伟娜.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
  • [10]细叶百合LpNAC6基因抗逆功能分析及其遗传转化体系优化[D]. 刘彬.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标签:;  ;  ;  ;  ;  

农杆菌介导的花生遗传转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