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色印刷工艺原理的探讨与实验

四色印刷工艺原理的探讨与实验

一、印花四分色工艺原理的探讨与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易清珠[1](2021)在《基于全局与局部特征的涤纶色纤维混合呈色研究》文中认为色纺织物颜色的准确表达至关重要,测色配色是色纺生产的关键环节。传统的人工测配色方法难以满足大生产的需求,计算机测配色方法较为复杂且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数字图像处理方法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纤维混合比例的测定。本文基于色纤维混合呈色与彩色印刷呈色的相似性,参考彩色印刷中的纽介堡(Neugebauer)方程,探究涤纶色纤维混合样品的全局整体色彩与其局部各色纤维的颜色和分布(面积率)之间的关系,对色纺纱混合的测配色方法进行研究,以提高色纺纱测配色的准确性。本文选用红、黄、蓝3种颜色的棉型涤纶纤维,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和混合比例制备大量的网状色纤维混合样品,用于探究并建立色纤维混合样品的全局整体色彩与其局部各色纤维的颜色和分布(面积率)之间的方程,然后对建立的颜色预测方程进行修正和验证,提出一种新的测配色方法以提高色纺纱的生产效率和配色精度。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测定色纤维混合比最佳参数的研究:选用红、黄、蓝3种颜色的涤纶纤维制备等比例的红+黄、红+蓝、黄+蓝3种纤维混合样品,用扫描仪采集色纤维混合样品图像并用模糊聚类(Fuzzy C-means clustering,FCM)算法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探究颜色空间、聚类中心数、扫描分辨率、扫描面积对色纤维混合比例测定准确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黑色扫描背景下,用3500 ppi的扫描分辨率采集40 mm×40mm的样品图像,结合聚类中心数目为7的FCM算法在Lab颜色空间对纤维图像进行聚类分析时,聚类分析的效率快且结果稳定、准确,相对来说是现有试验条件下最优的色纤维混合比例测定方法。然后用该方法对任意混合比例的两色纤维混合样品进行分析,发现聚类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随着纤维混合比例差值的增大而减小。(2)色纤维混合样品颜色测量方法的研究:用多点测色法和PS测色法分别采集色纤维混合样品图像的颜色特征值并计算其相对差值,发现两种测色方法的试验结果相差不大,但PS测色法更为方便快捷。(3)色纤维混合样品全局与局部呈色关系的研究:根据纤维的光学性质、Neugebauer方程和概率学的乘法定理,分别建立了仅考虑样品表面第一层纤维颜色和比例的影响(假设条件1#)以及考虑样品表面第一层和第二层纤维颜色和比例影响(假设条件2#)的色纤维混合颜色预测方程。通过计算63个色纤维混合样品的预测色差,对比分析两种假设条件(假设条件1#和2#)下建立的纤维混合颜色预测方程在不同的颜色测量方法(PS测色法和测色仪测色)下的准确性,发现在PS测色法下,假设条件2#下建立的颜色预测方程更准确。根据63个样品的实测颜色值对该方程进行一阶线性回归修正,通过F检验和R2值可知用一阶线性回归方法对其进行修正是可行的,且修正方程显着而有效。可见PS测色法下的修正方程能够较好地预测色纤维混合样品的颜色,表示色纤维混合样品全局整体颜色与其表面局部各色元颜色和面积率之间的关系。(4)色纤维混合样品颜色预测方程准确性的验证:将修正方程的预测结果分别与Stearns-Noechel(S-N)模型和Friele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修正方程的预测色差较S-N模型和Friele模型更小,可见修正方程对现有条件下的色纤维混合颜色预测效果最好。根据修正方程分别预测12个标准样品和12个来样的纤维混合方案,按照预测的纤维混合方案依次制备标准样品的仿样和来样的仿样,结合实际测量的色差衡量修正方程的准确性。试验结果表明修正方程可以很好地预测色纤维混合样品的颜色和配色方案。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色纤维混合颜色预测方程是一种可行的测配色方法,可以有效地描述色纤维混合样品全局整体色彩与其局部各色纤维颜色和分布(面积率)之间的关系,为色纺企业色纺纱的测配色提供参考。

邬振东[2](2021)在《棉织物结构特征对涂料数码印花显色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码印花技术由数字喷墨印刷技术而来,通过喷墨打印头往复运动向织物表面喷射不同颜色的微小墨滴,从而印制色彩繁多的图案。相比传统印花生产流程长、劳动强度大、染料浪费严重、社会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数码印花明显减少了废水污染和能源消耗,提高了生产的灵活性和产品多样性,尤其适用于小批量生产与多色彩设计。但此项技术在实际运用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由于印前和印后显色机理及设备不同,印花过程中颜色信息的转换导致出现色差,最终使产品和设计原稿产生较大差异;相同的配色方案运用到不同面料上时,由于织物表面性能、织物结构等特征的不同,最终的印花效果也不尽相同。纺织品的结构特征与印花墨水在纺织品上的显色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本文以棉织物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织物结构上微量墨滴的扩散形态规律,不同墨滴体积对扩散形态的影响。微量墨滴在棉织物上的扩散与铺展是影响数码印花显色性能的重要因素,明确墨滴扩散与铺展规律可为提高数码印花显色性提供理论基础。实验表明:微量墨滴在棉织物上的最终铺展形态为椭圆形,这与棉织物紧度有直接的关系。微量墨滴体积大小对在棉织物上的扩散形态也有影响:当墨滴体积为0.25~3.25μL时,墨滴铺展横向l1与纵向l2的长度随着墨滴体积的增加近似呈线性增长,墨滴扩散面积也近似呈线性增长;当墨滴体积大于3.25μL后,随着墨滴体积的增加,墨滴铺展的横向l1与纵向l2的长度增加速度逐渐减慢,墨滴扩散面积增加速度也逐渐减慢。同时,与喷墨打印在聚合物薄膜时上产生的“咖啡环”的现象类似,墨滴在棉织物上铺展与蒸发后也会出现类似“咖啡环”的现象,本文通过对棉织物进行预处理,增加了墨滴在棉织物上的毛细流动阻力从而抑制了“咖啡环”效应,但当预处理剂浓度再增加时,会出现反“咖啡环”现象。同时分析了棉织物中对显色产生影响的结构参数。如厚度、经纬密、白度、粗糙度等,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指标筛选,确定了棉织物印花适性综合评价指标的主成分个数为4,贡献率分别为41.93%、21.92%、15.06%、10.60%。累积贡献率为89.51%。明确在多色彩涂料数码印花中,纱线支数、经纬密、纱线捻度、厚度以及表面粗糙度对棉织物印花适性的影响最大,明确了棉织物印花适性综合评价指标与印后显色的定量关系,为多色彩棉织物涂料数码印花产品设计提供了理论以及技术的支撑。

金诗曼[3](2020)在《重置和并置在色彩设计性的应用与研究》文中认为关于色彩的重置和并置,无论是绘画领域还是设计领域虽大不相同,但追究其色彩本源仍是殊途同归。设计色彩,它启迪于写生色彩,却又区别于写生色彩的认知。重置和并置作为一种绘画常见的创作手法,易被忽视,其在绘画领域的应用方法研究较多,在设计色彩领域的相关研究较少,对其方法论、原则的总结也是缺乏的,因此对重置和并置在色彩设计性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色彩的重置和并置自身存在维度关系,前者具有纵向性,是多层的叠加,再层层透出;后者则为横向的关系,色与色并列放置,和视觉生理有一定的关联。影响它们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色彩自身的属性等,还有同时存在一些其他的维度关系,如面积、配比、数量、距离等,这些因素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交叉共存的。本文将以地毯等织物及多维的空间色彩设计为例,通过对相关场所进行实地调研、对重置和并置在色彩设计性中的应用进行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和文献研究等方法,探究重置和并置在其的色彩对比与应用。把地毯等织物或空间的色彩设计与色彩的重置和并置相结合,使其色彩设计有更多可能性,同时希望归纳出一些色彩设计原则,使其有理论支撑,能够改善当下部分设计师靠直觉进行色彩设计的情况,使相关色彩设计变得有理可依。

邱致者[4](2020)在《热敏变色窗纱的制备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庭装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窗纱作为家庭装饰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却因颜色单一、没有图案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本文旨在开发一款图案多样而且颜色可以根据温度的变化发生转变的热敏变色窗纱。本课题选用丝网印花工艺制作热敏变色窗纱,首先对热敏变色窗纱的制作材料进行了选择。通过比较热敏变色微胶囊的显色情况,选出了显色效果较好、可单独使用的9种热敏变色微胶囊。通过比较印花质量,选出了适合用来对窗纱进行印花的水性聚氨酯粘合剂,确定了窗纱底色(白色),确定了不封闭网眼的印花风格,选出了印花质量较好的100目丝网版。本课题接着对热敏变色窗纱的印花制备工艺进行了探究,得到了粘合剂用量为80%、增稠剂用量为6%、烘燥温度为80℃、烘燥时间为6 min、热敏变色微胶囊用量为7%的最佳制备工艺。同时对最佳工艺条件下的各类型热敏变色窗纱进行了印花质量和热敏变色性能测试。发现9种热敏变色窗纱印花图案的K/S值均高于0.4,具有较好的显色效果。9种类型的热敏变色窗纱的干摩擦色牢度、湿摩擦色牢度及耐皂洗色牢度较好,均在4级以上,但耐日晒色牢度都仅为1级,耐日晒色牢度非常差。热敏变色窗纱的消色或变色不是到达某一温度临界点瞬变的,而是一个颜色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变化的过程。26℃消色型的2种热敏变色窗纱的消色温度区间为2428℃;32℃消色型的4种热敏变色窗纱的消色温度区间为3033℃;28℃变色类型的3种热敏变色窗纱的变色温度区间为2630℃。所有类型的热敏变色窗纱重复变色30次后,饱和度S或色相H与之前没有明显差异,具有较好的热敏变色可逆性。热敏变色微胶囊的高温响应能力比低温响应能力强。进行了印花图案设计,得到了具有较好变色效果的消色型图案、变色型图案和先变色后消色型图案三种类型的热敏变色窗纱。为了提高热敏变色窗纱的耐日晒性能,本课题研究了紫外线吸收剂与光稳定剂对热敏变色窗纱耐日晒性能的改善和对印花质量的影响。紫外线吸收剂对热敏变色窗纱的耐日晒性能有很大的提高作用,当添加6%的紫外线吸收剂时,曝晒20 h和40 h后与未进行曝晒的热敏变色窗纱之间的色差仅为5.51和6.08,相较于未添加紫外线吸收剂的热敏变色窗纱的23.85和25.09有较大提升。单独使用光稳定剂对热敏变色窗纱耐日晒性能的提升不明显。光稳定剂与紫外线吸收剂的协同作用能够增强紫外线吸收剂对热敏变色窗纱耐日晒性能的提升作用,仅2%的光稳定剂配合4%的紫外线吸收剂使用,就可使曝晒20 h和40 h后与未进行曝晒的热敏变色窗纱印花图案之间的色差从10.37和12.38降为6.49和6.73。紫外线吸收剂与光稳定剂对热敏变色窗纱的干、湿摩擦色牢度影响较小,但会对其印花图案的颜色造成影响。

曹红梅[5](2020)在《涤纶喷墨印花的预处理与分散染料墨水的制备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喷墨印花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印花工艺,分散染料墨水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和市场,虽然基于涤纶喷墨印花的预处理和分散染料墨水的研究很多,但仍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本论文围绕涤纶织物喷墨印花的二个关键因素“预处理剂和分散染料墨水”展开研究,一是选择自制的P[St-BA-F6]抗静电剂和生物黄原胶,研究了抗静电剂和黄原胶的预处理对涤纶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二是基于分散染料的研磨和复配,研究了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墨滴成像和喷墨印花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采用核壳乳液法制备了 P[St-BA-F6]抗静电剂,研究了含P[St-BA-F6]预处理剂预处理涤纶,对涤纶的喷墨印花性能以及纤维性能的影响,考察了 5种交联剂或黏合剂(PETA、ITDA、BDDMA、SJ18A和P[St-BA-D4])在P[St-BA-F6]预处理剂中的作用;采用含盐黄原胶为涤纶预处理剂,以墨滴在织物表面扩散和渗透的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为原理,建立了快速评价喷墨印花图案清晰度的方法。研究了含盐黄原胶的流变性及对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以及天然黄原胶作为预处理剂的优势;研究了涉及制备分散染料墨水的主要参数,探讨了分散染料研磨难易的理论预测,制备了 7只液体分散染料(黄MC、红MC、蓝MC、紫MC、橙MC、绿MC和黑MC),研究了 3种黏度调节剂(PTF-3、CZ-1、DLY)和4种多元醇对液体分散染料(蓝MC、黑MC)流变性的影响,评价了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环保性、优势和不足;采用喷墨墨滴成像法,研究了压电式喷墨墨滴正常和非正常喷射的特点,分析了喷墨墨滴偏移运行的成因及多元醇的作用,并考察了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印花性能,评价了市售抗静电剂(LS、D30、KD10)预处理对自制分散墨水黑MC的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及聚醚F6制备的P[St-BA-F6]乳液,其平均粒径为84nm,重均分子量Mw为4606.9。P[St-BA-F6]乳液与PETA(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同时使用,不仅能增加喷墨印花的K/S值,也能获得良好的抗静电和提高抗静电的耐水洗性,同步完成喷墨印花和抗静电整理,缩短了工序。优化的预处理工艺条件为:3%P[St-BA-F6]、0.1%PETA(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焙烘温度190℃、焙烘时间45s。其余4种交联剂或黏合剂(ITDA、BDDMA、SJ18A和P[St-BA-D4])的抗静电效果不及交联剂PETA。2)采用P[St-BA-F6]乳液制备的抗静电涤纶织物,因PETA的高反应活性和三维网状的交联特征,提高了抗静电的耐水洗性;SEM和XPS测试结果表明,抗静电性能耐久性的提高主要是丙烯基(PETA)的交联反应的贡献;TG/DSC和XRD测试结果表明,与未处理涤纶纤维相比,P[St-BA-F6]乳液处理的抗静电涤纶织物的热分解温度下降了 13.4℃(5%失重),但对熔融温度和结晶度的影响很小。3)采用含盐黄原胶预处理涤纶织物,测量分散染料墨水的墨滴在织物上滴落后的长轴长度(La)和短轴长度(Lb),结合墨迹椭圆系数(T)和墨迹椭圆面积(S)两个评价指标,建立5级制分散染料墨水打印线条清晰度的评价方法,其中,T值和S值计算公式为:T=Lb/La,S=π/4·La·Lb。墨滴实验法所测清晰度与实际喷墨打印的清晰度存在着对应关系,证明采用喷墨实验法表征清晰度是可行的。4)含盐(NaC1、KCl、CaC12、MgCl2)黄原胶预处理涤纶纤维,能增加D型分散染料墨水的喷墨打印K/S值和降低经向和纬向打印线宽;优化的预处理条件为含0.3%黄原胶和0.1 mol/L氯化钙的水溶液;此时,与仅含0.3%黄原胶相比,杜邦分散大红D2551喷墨印花织物的K/S值增加了 26.99%,干/湿摩擦色牢度不低于4级。在黄原胶中加入4种盐,其黏度与剪切速率的双自然对数呈一元非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1n(η)=C0-C1,×1n(τ);二价金属盐(CaCl2、MgCl2)对K/S值的影响要高于一价金属盐,且能获得更好的喷墨打印的图案清晰度;除盐效应和静电影响外,含二价盐的黄原胶的C0值(起始流动指数)更高,导致黄原胶缓弹性回复时黏度增大,织物表面性能向各向同性转变,提高了喷墨印花的K/S值和图案清晰度。因含盐黄原胶的易水洗性,对织物透气性的影响很小,优于其他高分子物(如海藻酸钠、PTF-3)预处理剂。5)采用CS Chem3D Pro高斯软件计算染料的总位阻能,对了解分散染料的研磨难易是有帮助的;当染料分子的总位阻表现为排斥力时,染料研磨性能良好;反之,染料研磨较困难。自制的7只液体分散染料稳定性良好,加入4种多元醇,液体分散染料流变性呈塑性流体特征,剪切速率(y)与剪切应力(x)关系为:y=-C1+C2·x;并选择C*值(C1/C2)来评价染料流动性的优劣,优化的多元醇为乙二醇和丙二醇。而3种黏度调节剂(PTF-3、CZ-1、DLY)的染料溶液的流变性属于假塑性流体,不适合加入染料墨水中。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墨滴试验表明,自制墨水虽达到了喷墨印花的性能要求,但花型精细度仍不及杜邦公司生产的D型分散染料墨水。6)采用喷墨墨滴成像法,归纳了 7种不能正常喷射的墨滴类型,并分析了不能正常喷射的原因,除分散染料墨水的基本性能(电导率、zeta电位)外,认为分散染料墨水不能正常喷射的原因是墨水体系的C*值引起的,合适的C*值和体系黏度能使墨滴正常的运行,防止出现断喷和墨滴偏离现象。自制的7只分散染料墨水在3种涤纶上具有良好的印花性能。

王玉文[6](2020)在《基于色彩管理的迷彩印花颜色传递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颜色是纺织品非常重要的外观属性,影响着产品质量和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所以对颜色再现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在一些特殊领域,如军用迷彩服装,由于其特殊性,其对颜色要求比普通服装更为苛刻。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进行纺织产品颜色交流时,大多数都还是采用传统的邮寄实物样本的方式,但印花图案多为设计好的电子版图案,在电脑之间进行传递并呈色,从而配色时难度大,重现性差,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不同显示器的色相偏差、印花调浆人员的对色误差以及显示器与染料的不同呈色原理等,如何提高配色的稳定性以及配色精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课题针对显示器上的电子版迷彩印花设计样,结合工厂实际中的人工配色方法,通过分析此类情况人工配色的误差来源,提出一种新的配色方法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配色精度。主要是在配色中引入印刷中的色彩管理,配色时对照经过“色彩管理”的打印机打印出的纸卡颜色进行人工配色,验证“屏幕-纸卡-织物”配色法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i1 Profiler的色彩管理最佳参数研究:以军用迷彩色为对象,基于i1 Profiler中的测色条件和“感知”参数选项分别制作ICC特性文件并在Photoshop中调用、打印,以纸张印后色差评价印品质量,探究测色条件、“感知”参数选项和打印时Photoshop中渲染方法的选择对最终印品色彩的影响。研究得出对于含有荧光增白剂的纸张,应选择M2(排除UV)测色条件进行颜色测量;“感知”参数选项设置为色彩丰富(即对比度、饱和度和中性灰度分别为40、40和75时),打印时渲染方法为“绝对比色色度再现”时,采用此种参数设置后打印得到的迷彩色块图的色差相对来说最小。(2)纸张特性与印品色彩再现的关系研究:探究同种油墨在不同纸张上的呈色情况,并建立纸张性能与打印效果之间的数学回归模型。通过分析不同纸张的打印效果得出纸张的光泽度、粗糙度、白度、油墨吸收性影响喷墨打印效果,光泽度高、白度高、表面平滑且油墨吸收性小的纸张得到的印品色彩效果更好,适合颜色的复制。其次,建立了纸张性能与打印效果的回归模型:Y(平均色差)=-0.057Z+13.103(Z为纸张性能的综合值),经过模型验证,此模型可预测纸张的打印效果,预测效果与实际打印效果基本一致。(3)织物性能对印染颜色效果的影响关系研究:利用染料对八种不同结构的纯棉织物进行染色,研究得出对于染料浓度一样的不同织物,它们的K/S值随织物结构不同而不同;K/S值随染料浓度变化的曲线分布为厚帆布>府绸>贡缎,因此织物的颜色呈现与织物结构有直接关系。基于主成分分析织物性能得出影响织物染色效果的主要因素为线密度、纬密、厚度、克重、光泽度。织物性能综合值与织物染色后的K/S值呈正相关关系,织物综合值越大,染色后的表观颜色越深,配色时需要适当的根据不同的面料对显示的颜色进行补偿。(4)配色方法的验证:以标准屏幕色作为基准,通过色差比较两种配色方法。一种是“屏幕-织物”配色法,配色人员根据经过色彩校正过的屏幕颜色进行配色;另一种是“屏幕-纸卡-织物”配色法,配色人员根据经过“色彩管理”的打印机打印出的纸卡颜色进行配色。研究得出“屏幕-纸卡-织物”配色方法可以取代“屏幕-织物”配色方法,大部分迷彩色块颜色色差低于4,除了色块5和6的色差分别为4.526、5.730,说明大部分颜色得到了较好的复制,“屏幕-纸卡-织物”配色法是一种可行的配色方法。此外,迷彩色在纸张和织物之间的色差均小于3.5,表明纸卡和织物之间的颜色传递一致性优于屏幕和织物之间的颜色传递一致性。通过研究发现本文所使用的配色方法是一种可行的配色方法,纸卡作为一种中间介质,颜色显示稳定且更有利于客户和生产商之间传递和交流,解决了显示器颜色显示的不确定性,可为工厂配色打样提供参考。

潘俊杰[7](2020)在《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及软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玻璃喷墨打印是一种以玻璃为介质的喷墨打印技术,其生产制品具有抗酸碱、色泽稳定、艺术感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玻璃幕墙、车窗玻璃、办公室隔断等场合。目前,玻璃喷墨打印的厂商主要以国外的以色列Dip-Tech公司为代表,其制作精美但生产造价过高,在国内没有得到广泛普及。为了降低玻璃喷墨打印的生产成本,使该技术进一步得到推广和运用,本文依托实验室项目对其中的图像处理关键技术展开了相关研究。总的来说,本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贡献如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位矢结合的图像编辑方法,旨在增强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质量。该方法结合了两种图像类型的优势,通过对原有图像进行位图编辑、位矢转换、矢量图编辑、矢量渲染处理,使得最终编辑图像的效果既有位图丰富的色彩表现能力,又兼有矢量图缩放不失真、图像清晰、存储空间小的优点。二、针对计算机处理图像和玻璃喷墨打印图像普遍存在的色差问题,本文基于传统的ICC色彩管理研究,提出了一套应用于玻璃喷墨打印的色彩管理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有:显示器设备校准、打印机ICC Profile制作、正向以及反向ICC处理。通过对ICC Profile中特征化信息的处理,可以使设备间的图像色彩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使打印色彩得到充分表现,提高玻璃制品出品的工作效率。三、针对现有玻璃喷墨打印分色算法中色差大、层次感单调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玻璃喷墨打印的多级灰度分色算法。该算法主要有四个关键步骤:准备基础色、确定打印灰度等级、像素点映射以及误差的传递。通过该算法,可以驱动喷嘴产生多种油墨量状态的墨滴。仿真结果表明,对比常用的二值分色算法,该算法的打印图像整体输出色差小,图像色彩表现力、层次感得到提升。四、本文设计开发了一款Windows平台下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软件,旨在整合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功能。整合的功能主要包括位矢编辑、色彩管理以及分色处理等图像处理模块。同时,软件基于MFC和Open CV类库,采用C++语言进行编写,具有图像处理速度快、界面设计友好、易于维护和拓展等优点。

张雷[8](2018)在《天门蓝印花布的技艺与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出现过很多举世闻名的印染技艺,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区域文化和纺织技术水平是形成传统纺织印染风格的重要原因;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信仰风俗、文化趣味是解读传统纺织印染艺术符号意蕴的深层背景;印染背后蕴藏着的技术文化,更体现出技术水平和艺术境界之间的联系,印染文化成为地域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天门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于2011年列入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传承古代“染缬”技艺,在纹样、构图及寓意上有着鲜明的特征,这种技术工艺特征成为荆楚地区、江汉平原劳动者精神的重要载体,由此形成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成为天门蓝印花布区别于其他地方蓝印花布的显着特点。在古代纺织工程和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对于中国蓝印花布的研究文献较多,对于某些地方蓝印花布(如南通蓝印花布、湖南蓝印花布、山东蓝印花布等)的研究非常多,但是学术界对天门蓝印花布的关注度明显不够。本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对天门蓝印花布传统染织技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以期更加客观地展示荆楚地区的传统染织技艺和染织文化。论文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对天门蓝印花布的概念及地域分布变化进行了简单阐述,对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了细致地论述。指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在于,采用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发掘、整理天门蓝印花布从原料到工艺、从成品到社会应用的全过程,在史实、口述、试验等基础上,力争完整地探究其概念、特征、分类、特点、价值,深入研究其工艺、技术与文化特征,挖掘荆楚地区传统印染技艺的发展历程,进一步获得天门蓝印花布的技艺、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信息。接下来对天门蓝印花布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第二章介绍了天门蓝印花布的历史渊源与行业变迁,从蓝染技艺的考古线索与变化发展、防染印花技法的历史沿革、印花型版的发展变革等三个方面详细印证了天门蓝印花布历史的渊源,从兴盛与衰落两个方面介绍了天门蓝印花布行业的变迁。第三章对天门蓝印花布的技术工艺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天门蓝印花布制造的工具、工艺过程以及现代创新技术工艺。第四章对天门蓝印花布的艺术内涵和文化特征进行了概述。分别从天门蓝印花布色彩艺术、图案艺术、与其他地域蓝印花布民间工艺的比较、与荆楚地区其他民间工艺的比较以及文化特征与故事传说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五章论述了天门蓝印花布遗存的分析及保护技术。重点是分析了天门蓝印花布遗存织物的蓝色染料及实验方法,并对蓝印花布织物传统与现代的保护方法分别进行了介绍。第六章对天门蓝印花布的创新及应用进行了展望。结合天门蓝印花布工艺特点及发展趋势,对现代创新应用提出了针对性建议;结合保护传承、文化回归、工艺创新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对保护纺织类“非遗”的看法。通过研究,本文有以下新的认识:1、考证中国古代蓝染植物的相关文献。蓝印花布艺术源于植蓝制蓝,文献记载中的植蓝制蓝从夏商开始,明清以后用来染色的蓝靛才被大量制作和使用。蓝染植物并非一种,古书记载和民间称谓长期处于混杂状态。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古代文献田野调查以及植物学知识进行初步辨识,认为文献多记载的蓝草有5种,但沿用至今的只有蓼蓝、木蓝、菘蓝、板蓝4种;《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关于蓝染植物的记载与现代蓝草称谓有一定差异,即前者所谓的菘蓝、板蓝、大叶冬蓝为现在的菘蓝,后者所谓的菘蓝是现在的板蓝,两者均将现代的菘蓝记作马蓝。2、理清蓝印花布的发展脉络。在系统梳理中国蓝印花布防染印花技法历史沿革基础上,重新理顺了传统纺织品印花的分类,总结绘制出了蓝印花布的防染印花技法发展脉络图。通过对中国最早防染印花织物以及蓝白色印花织物的考辨,认为中国传统防染印花技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东汉是从直接印花向防染印花过渡的重要转折时期;明确了蓝印花布防染技法是夹缬和灰缬衍生出的一种印花方式,与其他印花方法和印花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纺织印花中历史最长,工艺方法最为多样的印花产品,包括蜡缬、绞缬、夹缬、灰缬等不同加工方法,现代意义上的蓝印花布是传统刮浆防染技艺的具体展现。3、探讨型版印花的起源问题。笔者与学界大多数学者持相同观点,认为江西贵溪鱼塘崖墓中发现的双面印花苎麻织物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印花织物,同时否定了《中华印刷通史》在印花型式定位上认为是漏版印制的结论,对有关学者提出的否定观点给予反驳。笔者认为,应将文献和文物相结合,并以此作为双重依据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从文献资料、出土的文物以及笔者挖掘的新史料证明,春秋战国时期染色和印花工艺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该时期出现印花织物极有可能,在未发现新史料的情况下应保持纺织考古的客观性。4、提炼天门蓝印花布花版制作中的“断刀”技术。雕花漏版是印染的重要工具,天门多称漏花版为“蓝扎花”和“白扎花”,艺人善用“断刀”技术,技艺精湛。在设计时,遇到图案线条过长或弯曲弧度大的造型时,需采用“断刀”(平断刀和斜断刀)的表现手法,“断刀”的使用在于刻版艺人在前期构思时要有点、线、面的概念,可以使花样做到“笔断意连”。5、分析天门蓝印花布的图案艺术。在构图中注重画面和谐统一,恰当地运用了点、线、面;纹样工艺特点讲究求吉求利的纹样、求“满”求“全”的构图、求联求续的点线;根据图案设计多采用格律体构成法、平衡式的散点排列法、带方向的直立式的排列法、适合纹样的排列法,这些表现手法不仅是技术的凝练,也具有艺术的审美特征。天门蓝印花布纹样与楚文化(荆楚文化)、宗教文化、市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认为楚文化是天门蓝印花布传统纹样的“根”和“灵魂”。基于荆州战国楚墓出土的相关纺织类文物以及与其他民间艺术的比较分析,楚文化中所呈现的对自然和生命的崇拜与浪漫主义情怀正是后来荆楚地区民间工艺传统纹样设计的灵感源泉,因此,在同一视阈下比较发现天门蓝印花布与荆楚地区诸艺术品种之间同根同源,现代设计中多呈现“荆楚遗风”。6、提出天门蓝印花布遗存织物的现代数字化保护方式。笔者探讨了数字化采集与存储技术、数字化文化复原及再现技术、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认为数字化“生态”博物馆是比较完善的非遗文化、社会保护传承系统,顺应了非遗现代传承的需要,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数字化保护方式,可以实现纺织类非遗织物更好的传承和保护。7、辩证看待天门蓝印花布现代服饰的创新。笔者认为天门蓝印花布是民族的产物,服饰创新应将民族的元素时尚化,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以纵轴为脉络,突出色彩、纹样、织物、表现形式上的新变化;同时认为创新也不是无限制的,需要把握现代与传统相互“掺和”的度,使其呈现出“民族风、现代感”的自然融合。

马倩云[9](2017)在《基于数码印花的光谱预测模型研究》文中指出数码印花技术是移动互联时代纺织工业应对和解决个性化定制和小批量纺织品制造需求的关键技术。而将基于光谱的色彩高保真技术与数码印花技术融合,通过建立光谱预测模型来解决不同承印物,染料呈色机理以及生产工艺中的颜色预测难题,是数码印花技术中确保数码印花颜色一致性的关键。本文以数码印花图像的光谱反射特性作为研究对象,以色料减色法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活性染料的呈色特性与喷墨打印的加网方式,建立基于数码印花的光谱预测模型,实现数码印花设备输出颜色与目标颜色的光谱匹配,完成正向预测与反向预测的双向光谱预测,构建完整的数码印花光谱预测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数码印花的光谱预测模型其正向预测的光谱精度和色度精度均优于YNSN模型和CYNSN模型,且该模型消除了YNSN模型和CYNSN模型预测时,因基色数量过多而导致的空间复杂度激增的缺陷,其反向预测的分色精度和网点预测误差均优于基于色度的多项式回归模型,RBF神经网络模型以及纽介堡反向模型。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将高保真颜色复制技术与数码印花技术进行跨领域的技术融合,将光谱预测原理与数码印花的设备、材料与工艺等特点相结合,采用光谱分析、多项式回归分析、特征光谱提取等多种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与手段,建立起基于数码印花的光谱预测模型,为数码印花高保真颜色复制技术的探索与研究做出一定贡献。

王益峰,阮伟锋,何东梁,郝志,赵奕[10](2016)在《九分色仿数码还原雕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采用自主研发的九分色仿数码雕印印花分色软件分色,高目数筛网制网,通过还原雕印印花获得具有数码印花风格的雕印印花产品,在工艺上超越了数码印花的范畴,填补了数码印花不能进行还原雕印印花生产工艺的空白,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印花四分色工艺原理的探讨与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花四分色工艺原理的探讨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全局与局部特征的涤纶色纤维混合呈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纺织品颜色测量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色纤维混合测配色方法的研究现状
        1.3.1 传统测配色方法的研究概况
        1.3.2 计算机测配色方法的研究概况
        1.3.3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测配色方法的研究概况
    1.4 Neugebauer方程的研究概况
        1.4.1 Neugebauer方程的产生和发展
        1.4.2 Neugebauer方程的意义与误差
    1.5 色纤维混合呈色与彩色印刷呈色的比较
        1.5.1 彩色印刷品的光学性质及呈色原理
        1.5.2 色纤维的光学性质及混合呈色原理
        1.5.3 色纤维混合呈色与彩色印刷呈色的异同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Neugebauer方程及其修正
        2.1.1 Neugebauer方程
        2.1.2 Neugebauer方程的修正方法
    2.2 计算机配色模型
        2.2.1 S-N模型
        2.2.2 Friele模型
    2.3 色差公式
        2.3.1 CMC(l:c)色差公式
        2.3.2 CIEDE2000(K_L,K_C,K_H))色差公式
        2.3.3 色差与目视色差
    2.4 图像分割方法
        2.4.1 FCM算法及其原理
第3章 有色涤纶纤维混合比例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色纤维混合样品的制备
        3.2.2 样品的图像采集
        3.2.3 样品的颜色采集
        3.2.4 样品的图像处理
        3.2.5 样品的图像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扫描图像和颜色特征值
        3.3.2 不同颜色空间对聚类分析结果的影响
        3.3.3 聚类中心数对聚类分析结果的影响
        3.3.4 扫描分辨率对聚类分析结果的影响
        3.3.5 扫描区域面积对聚类分析结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有色涤纶纤维混合样品色彩关系式的预测与建立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色纤维混合样品的制备
        4.2.2 样品的颜色测量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两种图片测色方法的比较
        4.3.2 涤纶纤维混合比例的测定
        4.3.3 色纤维混合颜色预测方程的建立
        4.3.4 色纤维混合颜色预测方程的验证
        4.3.5 考虑纤维叠合顺序的预测方程
        4.3.6 一阶线性回归修正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颜色预测方程的对比分析及验证
    5.1 模型的对比分析
    5.2 根据标准样的仿样验证
    5.3 根据来样的仿样验证
        5.3.1 确定来样
        5.3.2 根据来样制作仿样
    5.4 验证结果汇总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棉织物结构特征对涂料数码印花显色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数码印花技术概述
        1.2.1 数码印花技术的发展
        1.2.2 数码印花技术的优点
        1.2.3 纺织面料数码印花技术的特点
    1.3 涂料数码印花技术
        1.3.1 涂料数码印花技术特点
        1.3.2 涂料数码印花上染原理与工艺流程
    1.4 纺织品数码印花显色性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课题研究意义
2 微量涂料墨滴显色规律的研究
    2.1 微量墨滴的扩散与铺展
        2.1.1 织物结构对墨滴扩散形态的影响
        2.1.2 微量墨滴体积对扩散面积的影响
    2.2 微量墨滴在棉织物上的“咖啡环效应”
    2.3 预处理对墨滴在棉织物“咖啡环效应”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棉织物涂料数码印花实验及测试方法
    3.1 试验原料和仪器设备
    3.2 棉织物印花适性评价指标选取与测试方法
    3.3 单色与复色印花工艺
        3.3.1 数码印花工艺条件
        3.3.2 数码印花打印步骤
        3.3.3 ICC标准色彩特性化文件建立
    3.4 棉织物显色效果的测定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棉织物印花适性综合评价指标建立及与显色性能关系的分析
    4.1 棉织物印花适性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4.1.1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
        4.1.2 主成分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4.2 棉织物印花适性综合评价指标的建立
    4.3 棉织物印花适性综合评价指标与显色性能相关性的分析
        4.3.1 棉织物印花适性综合评价指标与单色显色性能相关性的分析
        4.3.2 棉织物印花适性综合评价指标与复色显色性能相关性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重置和并置在色彩设计性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阐释
        1.2.1 维度
        1.2.2 色彩的重置概念
        1.2.3 色彩的并置概念
        1.2.4 色彩的设计性
        1.2.5 加色混合、减色混合和中性混合
        1.2.6 应用对象
    1.3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重置和并置
        1.4.2 生理学
        1.4.3 绘画性
        1.4.4 设计性
        1.4.5 彩色印刷
    1.5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重置和并置在色彩设计性的研究
    2.1 色彩的基础理论
        2.1.1 色彩的属性
        2.1.2 冷暖色、互补色、类似色和同类色
    2.2 纵向的色彩重置
    2.3 横向的色彩并置
        2.3.1 面积对比
        2.3.2 配比对比
        2.3.3 数量对比
        2.3.4 位置关系对比
第3章 重置和并置在色彩设计性中应用的调查研究
    3.1 问卷调查设计
        3.1.1 可行性分析
        3.1.2 问卷的设计
        3.1.3 问卷内容分析
    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2.1 设计类专业学生
        3.2.2 已毕业的设计师
        3.2.3 非设计相关工作从事者/学生
        3.2.4 三类对象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3.3 总结
第4章 重置和并置在色彩设计性的应用效果研究
    4.1 重置和并置在装饰用织物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4.1.1 并置在地毯中的应用研究
        4.1.2 并置在地毯中色彩应用的美学原则
        4.1.3 与室内空间的关系
        4.1.4 重置和并置在其他装饰用织物的应用效果研究
    4.2 重置和并置在空间的应用效果研究
        4.2.1 对比色的运用
        4.2.2 类似色的运用
        4.2.3 面积大小的运用
        4.2.4 主题色的运用
    4.3 总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创新点
    5.2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获奖情况
附录一: 关于重冒和并置在色彩设计性中应用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关于重置和并置在色彩设计性中应用的问卷结果
附录三: 第3章图表
致谢

(4)热敏变色窗纱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热敏变色材料的分类及其变色机理
        1.2.1 不可逆热敏变色材料
        1.2.2 可逆热敏变色材料
    1.3 微胶囊
        1.3.1 微胶囊概述
        1.3.2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1.4 热敏变色材料及其在纺织领域应用的研究现状
        1.4.1 热敏变色材料的研究
        1.4.2 热敏变色材料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1.5 课题的意义、目的及研究内容
第2章 热敏变色窗纱制备材料、风格及印花丝网的选择
    2.1 实验材料、仪器及测试表征方法
        2.1.1 实验材料及实验仪器设备
        2.1.2 测试与表征
    2.2 工艺流程
    2.3 热敏变色窗纱制备材料的选择
        2.3.1 热敏变色材料
        2.3.2 粘合剂
        2.3.3 窗纱底色
    2.4 热敏变色窗纱印花风格的选择及印花丝网版规格的确定
        2.4.1 印花风格的选择
        2.4.2 印丝网版规格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敏变色窗纱制备工艺研究、性能测试及图案设计
    3.1 热敏变色窗纱制备工艺研究
        3.1.1 粘合剂用量对热敏变色窗纱印花质量的影响
        3.1.2 增稠剂用量对热敏变色窗纱印花质量的影响
        3.1.3 烘燥温度对热敏变色窗纱印花质量的影响
        3.1.4 烘燥时间对热敏变色窗纱印花质量的影响
        3.1.5 热敏变色微胶囊用量对热敏变色窗纱印花质量的影响
    3.2 最佳制备工艺下热敏变色窗纱印花质量及热敏变色性能评价
        3.2.1 热敏变色窗纱的印花质量评价
        3.2.2 热敏变色窗纱的热敏变色性能
        3.2.3 热敏变色窗纱的热敏变色可逆性
        3.2.4 热敏变色窗纱的热敏变色响应性能
    3.3 热敏变色窗纱的图案设计
        3.3.1 消色型图案
        3.3.2 变色型图案
        3.3.3 先变色后消色型图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敏变色窗纱耐日晒性能研究
    4.1 紫外线吸收剂对耐日晒性能和印花质量的影响
        4.1.1 紫外线吸收剂对耐日晒性能的影响
        4.1.2 紫外线吸收剂对印花质量的影响
    4.2 光稳定剂对耐日晒性能和印花质量的影响
        4.2.1 光稳定剂对耐日晒性能的影响
        4.2.2 光稳定剂对印花质量的影响
    4.3 紫外线吸收剂与光稳定剂协同对耐日晒性能和印花质量的影响
        4.3.1 紫外线吸收剂与光稳定剂协同对耐日晒性能的影响
        4.3.2 紫外线吸收剂与光稳定剂协同对印花质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涤纶喷墨印花的预处理与分散染料墨水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酯织物印花新技术进展
        1.1.1 聚酯织物印花方法比较
        1.1.2 涂料印花技术研究进展
        1.1.2.1 新型涂料的研发
        1.1.2.2 涂料印花用粘合剂
        1.1.2.3 涂料印花用交联剂
        1.1.3 转移印花技术研究进展
        1.1.4 微量聚合印花技术研究进展
    1.2 喷墨印花设备及原理
        1.2.1 喷墨印花设备的发展历程
        1.2.2 喷头的种类及工作原理
        1.2.2.1 连续喷墨喷头
        1.2.2.2 按需喷墨喷头
    1.3 分散染料墨水的研究进展
        1.3.1 分散染料的性能
        1.3.1.1 分散染料的基本性能
        1.3.1.2 液状分散染料
        1.3.2 分散染料喷墨墨水的组成
        1.3.2.1 分散染料墨水的性能要求
        1.3.2.2 分散剂
        1.3.2.3 有机溶剂
        1.3.3 功能性喷墨墨水
    1.4 纺织品喷墨印花预处理
    1.5 喷墨印花清晰度评价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聚醚抗静电剂制备及对涤纶喷墨印花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3.1 抗静电剂P[St-BA-F6]的合成
        2.2.3.2 涤纶织物预处理液配制
        2.2.3.3 PET织物的预处理及喷墨印花
        2.2.4 测试方法
        2.2.4.1 P[St-BA-F6]乳液性能测试
        2.2.4.2 印花颜色特征测试
        2.2.4.3 抗静电性能测试
        2.2.4.4 织物风格测试
        2.2.4.5 扫描电镜测试(SEM)
        2.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2.4.7 热分析(TG-DSC)
        2.2.4.8 X-单晶衍射(XRD)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St-BA-F6]乳液的性能特征
        2.3.1.1 乳液稳定性
        2.3.1.2 乳液粒子的结构特性
        2.3.2 P[St-BA-F6]乳液预处理对喷墨印花颜色和静电性能的影响
        2.3.2.1 焙烘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2.3.2.2 P[St-BA-F6]浓度的影响
        2.3.2.3 P[St-BA-F6]预处理织物的CMYK墨水的应用性能
        2.3.3 P[St-BA-F6]预处理涤纶织物抗静电耐久性机理
        2.3.4 P[St-BA-F6]预处理涤纶织物的热性能和结晶性
        2.3.5 P[St-BA-F6]预处理涤纶织物的力学性能和织物风格
        2.3.6 交联剂在聚醚抗静电剂预处理中的作用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喷墨印花清晰度评价方法及黄原胶预处理的印花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3.1 含盐黄原胶的制备
        3.2.3.2 对比用高分子预处理剂的制备
        3.2.3.3 涤纶织物的喷墨印花
        3.2.4 测试方法
        3.2.4.1 表观色深K/S值
        3.2.4.2 喷墨印花织物的色牢度
        3.2.4.3 织物透气性
        3.2.4.4 红外光谱测试(FTIR)
        3.2.4.5 扫描电镜测试(SEM)
        3.2.4.6 墨滴扩散和渗化性能
        3.2.4.7 喷墨打印线宽
        3.2.4.8 流变性
        3.2.4.9 废水特性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喷墨印花清晰度快速评价方法建立
        3.3.1.1 分散染料墨水在滤纸和织物上的扩散性能差异
        3.3.1.2 印花清晰度快速评价方法的建立
        3.3.2 喷墨印花清晰度评价的依据
        3.3.3 含盐黄原胶对喷墨印花打印线宽和起始流动指数的影响
        3.3.3.1 含盐黄原胶的喷墨印花打印线宽
        3.3.3.2 含盐黄原胶的起始流动指数
        3.3.4 含盐黄原胶预处理对喷墨印花K/S值和色牢度的影响
        3.3.4.1 含盐黄原胶预处理对喷墨印花K/S值的影响
        3.3.4.2 含盐黄原胶预处理对喷墨印花色牢度的影响
        3.3.5 含盐黄原胶预处理的特点及优势
        3.3.5.1 含盐黄原胶预处理织物的透气性和易水洗性
        3.3.5.2 含盐黄原胶和其他高分子物预处理剂的比较
        3.3.5.3 含盐黄原胶和其他高分子物印花织物废水特征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分散染料墨水的制备及墨水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3.1 染料研磨
        4.2.3.2 涤纶织物预处理及喷墨印花工艺
        4.2.4 测试方法
        4.2.4.1 分散染料及墨水性能测试
        4.2.4.2 墨滴扩散和渗化性能
        4.2.4.3 环保性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液体分散染料的研磨效率及理论预测
        4.3.1.1 液体分散染料的研磨效率
        4.3.1.2 分散染料研磨难易的理论预测
        4.3.2 分散染料墨水的制备及基本性能
        4.3.3 辅助添加剂对液体分散染料流变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4.3.3.1 聚丙烯酸增黏剂对液体染料流变性的影响
        4.3.3.2 多元醇对墨水流变性的影响
        4.3.4 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性能
        4.3.4.1 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稀释稳定性
        4.3.4.2 自制分散染料墨水的环保性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分散染料墨水喷墨墨滴形态及印花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2.4 测试方法
        5.2.4.1 流变性
        5.2.4.2 颜色特征
        5.2.4.3 抗静电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压电式喷墨墨滴正常和非正常运行特点
        5.3.1.1 压电式喷墨墨滴正常运行特点
        5.3.1.2 压电式喷墨墨滴非正常运行特点
        5.3.2 压电式喷墨墨滴偏移运行的成因及多元醇的作用
        5.3.2.1 压电式喷墨墨滴偏移运行的成因
        5.3.2.2 墨水体系C~*值对压电式喷墨墨滴运行的影响
        5.3.3 自制分散染料墨水在不同织物上的印花性能
        5.3.4 抗静电剂预处理对分散染料墨水印花性能的影响
        5.3.4.1 预处理剂浓度对印花织物静电性能的影响
        5.3.4.2 预处理剂浓度对颜色特征值的影响
        5.3.5 预处理剂浓度对色牢度和水洗残液色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的论文和专利
致谢

(6)基于色彩管理的迷彩印花颜色传递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色度学理论
        1.2.1 颜色的形成
        1.2.2 颜色的混合
        1.2.3 纸张印刷与传统织物印花呈色
    1.3 常见配色方法
        1.3.1 人工配色
        1.3.2 计算机配色
    1.4 色彩管理的研究现状
        1.4.1 色彩管理在印刷中的研究现状
        1.4.2 色彩管理在纺织印花中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基于i1 Profiler的色彩管理参数对印品色彩的影响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2 颜色样品制备
        2.1.3 色彩管理流程
        2.1.4 色差评价
    2.2 结果与讨论
        2.2.1 i1 Profiler中测量条件对打印机ICC特性文件的影响
        2.2.2 i1 Profiler中“感知”参数选项对打印机ICC特性文件的影响
        2.2.3 Photoshop中的渲染方法对最终印品颜色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纸张特性与印品色彩再现的关系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2 颜色样品制备
        3.1.3 实验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纸张的光泽度与印品色彩的关系
        3.2.2 纸张的粗糙度与印品色彩的关系
        3.2.3 纸张的白度与印品色彩的关系
        3.2.4 纸张的油墨吸收性与印品色彩的关系
        3.2.5 纸张性能与纸张打印效果关系的建模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织物性能对印染效果的影响关系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2 实验方案设计
        4.1.3 测试方法
        4.1.4 主成分分析原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织物印花和染色的显色情况探讨
        4.2.2 织物结构性能对上染颜色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配色方法的验证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2 配色方案设计
        5.1.3 颜色测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显示器校正结果
        5.2.2 打印机色彩管理结果
        5.2.3 配色方法对比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7)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及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玻璃喷墨打印技术
        1.2.1 彩釉玻璃
        1.2.2 喷墨打印技术
        1.2.3 玻璃印刷技术
        1.2.4 玻璃喷墨打印的国内外现状
    1.3 玻璃喷墨打印控制系统
        1.3.1 总体框架
        1.3.2 硬件系统
        1.3.3 软件系统
    1.4 玻璃喷墨打印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
        1.4.1 图像编辑处理
        1.4.2 色彩管理技术
        1.4.3 彩色图像分色技术
    1.5 研究内容
        1.5.1 本文的组织结构
        1.5.2 具体内容
第2章 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编辑处理
    2.1 引言
    2.2 位图和矢量图
        2.2.1 位图简介
        2.2.2 矢量图简介
        2.2.3 图像格式
        2.2.4 编辑处理软件
    2.3 位矢编辑
        2.3.1 位图矢量化
        2.3.2 矢量编辑
        2.3.3 矢量图渲染
    2.4 图层管理技术
        2.4.1 图层技术
        2.4.2 图层的分类
        2.4.3 图层管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玻璃喷墨打印的色彩一致性管理
    3.1 引言
    3.2 常见的色彩模型和颜色空间
        3.2.1 RGB和 CMYK色彩模型
        3.2.2 HSV颜色空间
        3.2.3 XYZ颜色空间
        3.2.4 Lab颜色空间
    3.3 色彩管理技术
        3.3.1 色彩管理简介
        3.3.2 ICC Profile
        3.3.3 渲染意图
    3.4 玻璃喷墨打印的色彩管理
        3.4.1 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转换
        3.4.2 显示器校准
        3.4.3 打印机ICC Profile制备
        3.4.4 正向和反向ICC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玻璃喷墨打印的多级灰度分色算法
    4.1 引言
    4.2 星光1024/M-C喷头及其驱动控制
        4.2.1 喷头简介
        4.2.2 喷头电子接口面板
        4.2.3 喷头的驱动控制
    4.3 数字加网技术
        4.3.1 加网技术
        4.3.2 调幅加网
        4.3.3 调频加网
    4.4 多级灰度分色算法设计
        4.4.1 准备基础色
        4.4.2 确定打印灰度等级
        4.4.3 像素点映射
        4.4.4 误差传递
        4.4.5 多级灰度分色算法流程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软件的设计和应用
    5.1 引言
    5.2 玻璃喷墨打印图像处理软件简介
    5.3 图像处理软件主页
    5.4 分色处理模块
    5.5 色彩管理模块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天门蓝印花布的技艺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天门蓝印花布的概念及地域分布
        1.1.1 天门蓝印花布概念的界定
        1.1.2 天门蓝印花布的地域分布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前人的研究与不足
        1.3.1 中国蓝印花布的研究
        1.3.2 现有的天门蓝印花布研究
        1.3.3 现有天门蓝印花布研究的不足与空白
    1.4 本文的切入点与框架
        1.4.1 本文的切入点
        1.4.2 本文的框架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方法与创新
        1.5.1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1.5.2 本文的创新
        1.5.3 未来的展望
    1.6 本章小结
    1.7 本章参考文献
2 天门蓝印花布的历史渊源与行业变迁
    2.1 天门蓝印花布的历史渊源
        2.1.1 蓝染技艺的考古线索与变化发展
        2.1.2 防染印花技法的历史沿革
        2.1.3 印花型版的发展变革
    2.2 天门蓝印花布的行业变迁
        2.2.1 天门蓝印花布行业的兴盛
        2.2.2 天门蓝印花布行业的衰落
    2.3 本章小结
    2.4 本章参考文献
3 天门蓝印花布的技术工艺
    3.1 天门蓝印花布的制造工具
    3.2 天门蓝印花布的技术工艺
        3.2.1 染料的制作
        3.2.2 天门蓝印花布的制作程序
    3.3 天门蓝印花布的现代创新技术工艺
    3.4 本章小结
    3.5 本章参考文献
4 天门蓝印花布的艺术内涵与文化特征
    4.1 天门蓝印花布的色彩艺术
    4.2 天门蓝印花布的图案艺术
        4.2.1 地域文化与天门蓝印花布图案艺术
        4.2.2 天门蓝印花布图案艺术的表现手法
        4.2.3 天门蓝印花布图案艺术的象征意义
        4.2.4 天门蓝印花布图案艺术的应用功能
    4.3 天门蓝印花布艺术与其他地域民间工艺的比较分析
        4.3.1 天门蓝印花布与南通蓝印花布的比较分析
        4.3.2 天门蓝印花布与山东蓝印花布的比较分析
        4.3.3 天门蓝印花布与湖南蓝印花布的比较分析
        4.3.4 天门蓝印花布与日本型版印花的比较分析
    4.4 天门蓝印花布艺术与荆楚地区其他民间工艺的比较分析
        4.4.1 天门蓝印花布与孝感雕花剪纸的比较分析
        4.4.2 天门蓝印花布与老河口木版年画的比较分析
    4.5 天门蓝印花布的文化特征与故事传说
        4.5.1 天门蓝印花布的文化特征
        4.5.2 天门蓝印花布的故事传说
    4.6 本章小结
    4.7 本章参考文献
5 天门蓝印花布遗存的分析及保护技术
    5.1 天门蓝印花布遗存概述
    5.2 天门蓝印花布遗存的保护技术
        5.2.1 天门蓝印花布遗存织物的蓝色染料分析
        5.2.2 天门蓝印花布织物的保护方法
    5.3 本章小结
    5.4 本章参考文献
6 天门蓝印花布的创新及应用展望
    6.1 天门蓝印花布的创新应用
        6.1.1 天门蓝印花布在服饰中的创新应用
        6.1.2 天门蓝印花布在家用纺织品中的创新应用
        6.1.3 天门蓝印花布在其他载体中的创新应用
    6.2 天门蓝印花布的展望
        6.2.1 天门蓝印花布的保护传承与开发现状
        6.2.2 文化回归与天门蓝印花布产业的复兴
        6.2.3 工艺创新与天门蓝印花布产业的复兴
    6.3 本章小结
    6.4 本章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基于数码印花的光谱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 论文结构
2 数码印花理论与技术基础
    2.1 数码印花原理
        2.1.1 活性染料呈色原理
        2.1.2 半色调呈色原理
        2.1.3 颜色测量原理及颜色再现评价方法
        2.1.4 光谱预测原理
    2.2 数码印花技术
        2.2.1 印染技术
        2.2.2 色彩管理技术
        2.2.3 光谱预测技术
    2.3 数码印花工艺流程
    2.4 本章小结
3 数码喷墨印花颜色特性分析
    3.1 数码喷墨印花材料光学特性分析
        3.1.1 纤维的光学特性分析
        3.1.2 承印物纹理结构对光学特性的影响分析
    3.2 数码喷墨印花呈色特性分析
        3.2.1 数码喷墨印花活性染料发色条件分析
        3.2.2 数码喷墨印花色域分析
        3.2.3 数码喷墨印花基色光谱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数码喷墨印花光谱预测模型实验方案设计
    4.1 实验承印材料选择
    4.2 实验设备参数确定
        4.2.1 数码喷墨印花设备稳定性分析
        4.2.2 数码喷墨印花设备参数确定
    4.3 实验颜色测量方案确定
        4.3.1 颜色测量方法确定
        4.3.2 颜色测量误差分析与修正
    4.4 实验样本设计与数据采集
        4.4.1 实验样本设计
        4.4.2 实验样本色靶的喷印与数据采集
    4.5 本章小结
5 数码喷墨印花光谱预测模型构建
    5.1 光谱预测模型的实验步骤
    5.2 基于减色法的正向光谱预测模型构建
        5.2.1 数码喷墨印花基色光谱预测
        5.2.2 叠印次数对正向光谱预测模型的影响
        5.2.3 正向光谱预测模型建立
        5.2.4 正向光谱预测模型优化
        5.2.5 与经典光谱预测模型的对比与评价
    5.3 基于特征光谱的反向光谱预测模型构建
        5.3.1 基于特征光谱的颜色分解
        5.3.2 基于特征光谱的网点预测
        5.3.3 预测结果与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成果与创新点
    6.2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

(10)九分色仿数码还原雕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九分色仿数码还原雕印印花工艺原理
2 九分色还原雕印印花工艺
    2.1 工艺流程
    2.2 印花前处理
    2.3 描稿制网
    2.4 印花工艺
        2.4.1 糊料的选择
        2.4.1. 1 原糊抱水性
        2.4.1. 2 原糊流动性
        2.4.1. 3 原糊含固量
        2.4.1. 4 雕印工艺技术的确定
        2.4.2 调浆工艺技术
        2.4.3 印花与烘干技术
    2.5 蒸化工艺
    2.6 水洗工艺
3 结束语

四、印花四分色工艺原理的探讨与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全局与局部特征的涤纶色纤维混合呈色研究[D]. 易清珠. 东华大学, 2021(09)
  • [2]棉织物结构特征对涂料数码印花显色性能影响的研究[D]. 邬振东. 东华大学, 2021(09)
  • [3]重置和并置在色彩设计性的应用与研究[D]. 金诗曼. 苏州大学, 2020(03)
  • [4]热敏变色窗纱的制备与研究[D]. 邱致者. 东华大学, 2020(01)
  • [5]涤纶喷墨印花的预处理与分散染料墨水的制备及应用[D]. 曹红梅. 苏州大学, 2020(06)
  • [6]基于色彩管理的迷彩印花颜色传递方法[D]. 王玉文. 东华大学, 2020(01)
  • [7]玻璃喷墨打印的图像处理及软件设计[D]. 潘俊杰. 浙江大学, 2020(05)
  • [8]天门蓝印花布的技艺与文化研究[D]. 张雷. 东华大学, 2018(10)
  • [9]基于数码印花的光谱预测模型研究[D]. 马倩云.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10]九分色仿数码还原雕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J]. 王益峰,阮伟锋,何东梁,郝志,赵奕. 染整技术, 2016(07)

标签:;  ;  ;  ;  ;  

四色印刷工艺原理的探讨与实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