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也是杀敌的好战场——聂荣臻关于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思想分析

平原也是杀敌的好战场——聂荣臻关于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思想分析

一、平原也是杀敌的好战场──聂荣臻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建思想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文学[1](2017)在《土地改革的政治现代化意义 ——基于冀鲁豫边区土地改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是把土地从封建剥削者手里转移到农民手里,将农民从封建的土地关系中解放出来,从而造成将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可能性。“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所以,土地改革不单是一场经济变革,它还涉及一场根本性的权力和地位的再分配,以及原先存在于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基本社会关系的重新安排。根本权力的“再分配”和社会关系的“重新安排”意味着土地改革是一个政治上“破旧立新”的过程,土地改革主要的成就是政治上的,概言之,土地改革促进了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冀鲁豫边区是解放战争时期全国最早开展土地改革的地区之一,在《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前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在战争环境下逐步开展的冀鲁豫边区土地改革对建国后新区的土地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其土地改革所显示出来的政治现代化意义也较为明显,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从“精英”到“大众”:土地改革使政治参与扩大化。传统政治体制下农村中的政治参与为“有恒产者有恒心”的土地精英占据,囿于对参与政治变革风险的恐惧,农民对政治参与是消极和冷漠的。在土地改革的过程中,冀鲁豫边区的党组织通过以诉苦为内容的政治动员打开农村局面,发动和组织农民参与土改。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参加选举、民主监督、加入各种政治组织等方式,将疏离于政治的农村和农民空前的纳入到政治参与之中,实现政治参与主体由“精英”向“大众”的转变。土地改革造成的政治参与扩大化,激发了农民的政治意识,强化了他们对新政权的政治认同,有力的支援了解放战争;农民的政治支持与参与,为新的政治体制的运行提供基层的动力,奠定农村政治现代化的基础。其二,从“天命”到“革命”:土地改革使政治文化世俗化。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以“君权神授”、“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为特征的“天命”思想是传统政治文化中桎梏农民的思想枷锁。在“天命”之下,农民认为一切苦难的根源在于“命苦”,而不是压迫人的旧制度。在土地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造旧文艺和旧艺人,拔除封建文化的堡垒,建立一支“文化的军队”;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和冬学,加强农民的思想文化教育,促进农民政治意识由“天命”向“革命”的转变。对传统政治文化的改造,造就了一个“革命化”的乡村,实现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有效社会化,重塑了农村的日常生活,改变乡村中的行为逻辑,也改变了农民的政治性格。其三,从“传统”到“现代”:土地改革使政治权威合理化。政治权威的合理化要求单一的、集权的、以现代政党为主体的政治权威,取代分散的、宗族的、宗教的政治权威。宗族和宗教权威是中国农村中权威的最主要的形式。土地改革没收分配地主、寺庙、祠堂的土地,以阶级取代血缘构筑共同体,瓦解传统宗族意识,取缔会门消灭农村中的宗教权力中心,消灭农村中以土地为基础的财富权威、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宗族权威和巫祝迷信为基础的神学权威。中国共产党通过在农村中宣传和发展党、整党和公开农村支部,逐步在农村建立一元化的领导,确立了领导现代化所需要的单一的、集权的政治权威,实现政治权威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的建立,为中国现代化确立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其四,从“无”到“有”:土地改革使基层政权科层化。基层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延伸和基石。“皇权不下县”是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下基层治理的主要特征,在农村只有保甲等自治组织而无基层政权,权力下沉乡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步骤。冀鲁豫边区的土地改革废除保甲制度,改造旧保甲人员,建立乡村人民代表大会这一人民当家做主的基层政权,实现选举权这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建立较完善的司法工作,保障社会秩序和权力的运行,实现基层政权的从“无”到“有”,实现基层政治权力的运行由士绅化向科层化的转变。基层政权的科层化,标志着国家权力正式下沉到乡村,乡村真正的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动力之源。其五,从“压迫”到“解放”:土地改革造成了人的现代化最基本的条件。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是现代化制度和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强调等级和差序的传统政治体制下,农民不是具有独立意识的公民,而是受到旧制度压迫、旧思想束缚的臣民。土地改革废除剥削人的封建土地制度,将农民从旧制度的阶级压迫下解放出来;将农民从束缚人自由发展的封建旧道德和旧观念中解救出来;将农民从传统的社会分工摆脱出来,尤其是广大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生产、参加革命,实现农民由“压迫”向“解放”的转变。人的解放赋予了现代制度以生命力的现代心理基础,农民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动力群体。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结束了近一百年的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正式地走上稳定的、持续的、有坚强领导核心的现代化之路,也开启了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之路。

刘超[2](2017)在《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军事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聂荣臻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作为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聂荣臻都致力于军队工作。聂荣臻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与具体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聂荣臻军事思想。新中国建立前,聂荣臻披荆斩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聂荣臻在起点低、基础弱的条件下,排除万难,为我国国防科技和军队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在指导国防科技工作中创新工作方法,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对策。笔者选取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间段,来研究聂荣臻军事思想。抗日战争时期不仅是中国革命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聂荣臻军事思想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聂荣臻一直担任军队职务,参加了红军长征、西征、东征,又受命前往晋察冀地区开创了我党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军事战斗和军队建设中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对策。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军事建设和实际战斗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作战方针策略。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军事思想丰富了马克思军事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尽管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较之于抗日战争时期已经不同,但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军事思想中的基本观点、方法、原则依然对当前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主要内容、创新点和不足点、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分析了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军事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二章是论文重点,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军事统一战线思想、政治建军思想、文化强军思想、根据地武装斗争思想、人民战争思想。第三章阐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军事思想的主要作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实践上成功开辟发展了中共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第四章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军事思想的当代价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更加注重文化对加强军队建设的作用、密切军民联系、加强政治建军。

刘金保[3](2005)在《大突围——1941年沂蒙山区大青山突围战役纪实》文中认为诚然,我们的生活中早已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耳边回荡的是和平的呼声,但是,我们永远不该忘却的是六十年前那场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苦难,是留在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心中永远的伤痛。可喜的是我们有很多作家放弃丰厚的诱惑,孤身告别繁华返回寂寞的历史,在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寻找日军的罪证,挖掘那些“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的抗日勇士的事迹。为广大身处和平春风里的读者重现那血与火、生与死的场景。作家刘金保就是其中的一位。值此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我刊推出刘金保的长篇新着《大突围》。作为山东省文学主力期刊,不惜篇幅纪念“抗战”,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大突围》是一部气势恢弘的力作,作家以详实的资料,流畅的语言,恢弘的气势,全景式为我们再现了1941年发生在沂蒙山区大青山的那场悲壮的血战

王安平[4](2004)在《朱德军事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群体中,朱德是称得上军事家的伟人之一。他曾任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位居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在创建人民军队、指挥革命战争和领导新中国建设的漫长岁月中,把马列主义军事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上创立了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军事思想。但因其一生功高不自居,德高不自显,位高不自私,以及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在党内、军内受到错误批判,使他一生中最宝贵的军事思想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学术界对其研究十分薄弱。这与朱德对人民军队、中国革命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贡献极不相称,因此,加强朱德军事思想的系统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笔者在认真研读《朱德选集》、《朱德年谱》、《朱德军事活动纪事》、《朱德军事文选》、《朱德传》、《解放日报》、《群众》、《解放》、《八路军军政杂志》、《八一杂志》、《人民日报》和《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以及有关文献、资料和论着的基础上,对朱德军事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朱德军事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20世纪前中期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各种矛盾斗争异常激烈,中国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需要,是朱德军事思想产生、形成的时代背景;马列主义军事理论,日本、德国、苏联等国军事理论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朱德军事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从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到50年代的长期的军事实践,是朱德军事思想产生、形成的实践基础;从戎救国的远大志向和良好的个人素质,是朱德军事思想产生、形成的主观条件。 马克思指出,要消灭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实现人民大众的自身解放和社会的根本变革,其主要途径是以暴力革命砸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而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创建和建设无产阶级的军队。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的传统和现实情况,把武装夺取政权确定为革命的中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心任务和最高形式。为创立和建设一支符合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的人民军队,朱德将马列军事理论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战争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领导和指挥中国革命战争的漫长岁月中,经过长期武装斗争的不断探索和对丰富治军经验的总结,不仅创立了一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而且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制定和提出了从人民出发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原则;中国共产党是军队的绝对领导者;明确提出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和执行铁的纪律;练兵要练智力、体力和技术等思想。成功地解决了在长期处于分散的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里,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为广泛地动员和有效地依靠民众进行人民战争,朱德系统论述了人民战争的实践主体、力量源泉和正确实行人民战争的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他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战争的力量源泉来自于人民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关键就是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定地把人民群众作为革命战争的铜墙铁壁。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有动员、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同群众密切结合在一起,才能对外有效地保卫祖国,对内有效地保卫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同时,不同的政治基础又决定着战争政治指导的不同。中国革命战争是在二十世纪上半期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人民战争,它是为了粉碎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反对半封建社会的反动统治者,争取人民的解放的正义战争。战争的正义性和进步性,又决定了在参加人民革命战争的群体中,包括有不同的阶级、阶层、集团和派别,为广泛动员和组织民众积极参加和全力支援革命战争,就必须围绕武装斗争,在不同的战争阶段进行不同的政治经济改革,给民众以充分的民主权利,改善民众生活,使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从而保证战争的胜利。这是实行人民战争的主要根据和政治基础。为动员、组织和武装民众,发挥人民战争整体战略威力,朱德强调指出,必须建立主力兵团与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唯其如此才能夺取人民战争的胜利。 中国革命战争的重要特征是敌强我弱,敌大我小,这种特殊的历史环 lI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境决定了弱小的人民军队,要以小克大,以弱胜强,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灵活的战术。朱德在二十多年的革命战争中,从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审时度势,运筹帷握,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合乎中国革命战争特殊规律的以弱胜强的辩证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如根据战况变化制订战略方针;依据敌情变动确定战术原则;参照战争要素实施游击战术;依照辩证法则灵活机动用兵;有什么枪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的唯物主义用兵方法。与此同时,朱德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5](2002)在《2001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青[6](2000)在《平原也是杀敌的好战场──聂荣臻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建思想析》文中研究表明

二、平原也是杀敌的好战场──聂荣臻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建思想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原也是杀敌的好战场──聂荣臻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建思想析(论文提纲范文)

(1)土地改革的政治现代化意义 ——基于冀鲁豫边区土地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0.1.1 选题的缘起
        0.1.2 选题的意义
    0.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0.2.1 国外关于土地改革的研究
        0.2.2 国内关于土地改革的研究
    0.3 表述逻辑与概念界定
        0.3.1 表述逻辑
        0.3.2 概念界定
    0.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0.4.1 研究方法
        0.4.2 创新之处
第1章 冀鲁豫边区土地改革的背景及概况
    1.1 冀鲁豫边区的发展沿革
        1.1.1 抗战爆发前的冀鲁豫边区
        1.1.2 平原烽火:冀鲁豫边区的抗日斗争
        1.1.3 解放战争前沿的冀鲁豫边区
    1.2 冀鲁豫边区的经济与政治概况
        1.2.1 土地改革前的农村租佃关系
        1.2.2 灾荒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1.2.3 土地改革前农村的政治概况
    1.3 冀鲁豫边区的土地改革
        1.3.1 通过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部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1.3.2 全面开展土地改革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1.3.3 土改复查与结束土改
第2章 从“精英”到“大众”:土地改革与政治参与的扩大化
    2.1 传统政治体制下政治参与的局限与突破
        2.1.1 以精英为主体的传统政治参与
        2.1.2 革命政治参与的去“精英化”
    2.2 土地改革与农村政治参与的扩大
        2.2.1 以诉苦打开局面的政治动员
        2.2.2 土地改革打破了农民政治参与的障碍
        2.2.3 土地改革创造了农民政治参与的途经
    2.3 土地改革中农民政治参与扩大的影响
        2.3.1 农民的政治参与有力的支援了解放战争
        2.3.2 土地改革实现农村社会的分化与高度整合
        2.3.3 农民政治参与奠定农村政治现代化的基础
第3章 从“天命”到“革命”:土地改革与政治文化的世俗化
    3.1 传统政治文化的“天命”色彩
    3.2 土地改革对传统政治文化的改造
        3.2.1 改造农村旧文艺建立“文化的军队”
        3.2.2 加强大众宣传掌握政治文化的领导权
        3.2.3 开展以冬学为主的思想文化教育
    3.3 土地改革对传统政治文化改造的影响
        3.3.1 “革命”重塑了农村的日常生活
        3.3.2 “革命”改变了农村中的行为逻辑
        3.3.3 “革命”重塑了农民的政治性格
第4章 从“传统”到“现代”:土地改革与政治权威的合理化
    4.1 现代化变迁中的传统政治权威
    4.2 土地改革对传统政治权威的“破”
        4.2.1 没收地主土地消灭农村中的财富权威
        4.2.2 取缔会门组织消灭农村中的宗教权威
        4.2.3 打击宗族势力消灭农村中的宗族权威
    4.3 土地改革与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的“立”
        4.3.1 在土地改革中宣传与发展党员
        4.3.2 整党: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中的自我净化
        4.3.3 公开农村支部:中共从“幕后”走到“台前”
第5章 从“无”到“有”:土改与基层政权的科层化
    5.1 传统政治体制下基层治理的“制”与“治”
        5.2.1 废除保甲制与旧保甲人员的改造
        5.2.2 区乡人民代表大会的建立
        5.2.3 土地改革中的司法工作
    5.2 土地改革对基层政权科层化的影响
第6章 从“压迫”到“解放”:土地改革与人的现代化
    6.1 土地改革将农民从剥削压迫下解救出来
    6.2 土地改革将农民从旧观念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6.3 土地改革将农民从旧的社会分工中摆脱出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2)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军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主要内容、创新点与不足点
        (一)主要内容
        (二)创新点
        (三)不足点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归纳总结法
第一章 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军事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客观条件
    二、理论来源
    三、实践基础
第二章 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军事思想具体内容
    一、军事统一战线思想
        (一)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二)整合改造杂色武装
    二、政治建军思想
        (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二)重视作战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重视文化建设
        (一)重视科学文化对军队战斗力的提高作用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战时文体活动
    四、根据地武装斗争思想
        (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作战计划
        (二)平原也可以开展游击战
    五、人民战争思想
        (一)充分发动广大群众
        (二)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军事思想的作用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
    二、领导开辟了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军事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二、注重文化对加强军队建设的作用
    三、密切军民关系
    四、政治建军不放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朱德军事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1.2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与结构
2 绪论:朱德军事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1 朱德军事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2 朱德军事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2.3 朱德军事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4 朱德军事思想形成的主客观条件
3 人民军队建设思想
    3.1 从人民出发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原则
    3.2 中国共产党是军队的绝对领导者
    3.3 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
    3.4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和执行铁的纪律
    3.5 练兵要练智力、体力和技术
4 人民战争思想
    4.1 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战争
    4.2 实行民主政治改善人们生活
    4.3 建立“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5 战略战术思想
    5.1 根据战况变化制订战略方针
    5.2 依据敌情变动确定战术原则
    5.3 参照战争要素实施游击战术
    5.4 依照辩证法则灵活机动用兵
    5.5 正确揭示与解决战略战术关系
6 军事经济思想
    6.1 经济是基础军事是保障
    6.2 加强军事经济建设支援革命战争
    6.3 军工生产与国防建设要为经济建设服务
7 军事统战思想
    7.1 运用历史关系争取旧军队革命
    7.2 借番号保存革命火种
    7.3 联合地方实力派实现红军战略转移
    7.4 团结友军共同抗日救亡
    7.5 利用矛盾争取国军官兵起义
8 国防军建设思想
    8.1 建设强大的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
    8.2 实行科学编制和正规训练
    8.3 发展军工生产改善武器装备
    8.4 组建新军兵种提高部队合成作战能力
    8.5 建设正规军校提高军事指挥员素质
    8.6 加强建军新阶段的政治建设
9 结语:朱德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申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声明
致谢

四、平原也是杀敌的好战场──聂荣臻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建思想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地改革的政治现代化意义 ——基于冀鲁豫边区土地改革的研究[D]. 高文学. 湘潭大学, 2017(01)
  • [2]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军事思想研究[D]. 刘超.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7(09)
  • [3]大突围——1941年沂蒙山区大青山突围战役纪实[J]. 刘金保. 山东文学, 2005(05)
  • [4]朱德军事思想研究[D]. 王安平. 四川大学, 2004(02)
  • [5]2001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J]. 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 近代史研究, 2002(05)
  • [6]平原也是杀敌的好战场──聂荣臻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建思想析[J]. 杨青. 党史纵横, 2000(01)

标签:;  ;  ;  ;  ;  

平原也是杀敌的好战场——聂荣臻关于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思想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