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省,路在何方”专题二——我省农村基础教育更需关注

“教育强省,路在何方”专题二——我省农村基础教育更需关注

一、“教育强省 路在何方”专题之二——我省农村基础教育需要更多关注(论文文献综述)

熊名辉,刘秋泉,赖斯捷,徐鹏,陈敏华,李伦娥,余欣泽[1](2021)在《忠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湖南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是充满苦难辉煌的伟大历程。回望这一历程,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忠诚!忠诚,是大写的铁血丹心,是高高飘扬的旗帜;忠诚,是千锤百炼的试金石,是大浪淘沙后留下的串串珍珠!党的教育方针的发端、萌芽,形成、发展,贯彻、落实,同样伴随这一艰辛而伟大的历程。这是一条用忠诚铸就的初心之路,这是一份用忠诚书写的历史答卷!

赵勇[2](2021)在《政策工具视角下湖北省精准扶贫政策的文本量化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为把握湖北省精准扶贫政策工具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对所收集到的政策资料的文件类型、发布时间、颁布部门等进行描述性分析,以便达到从总体上了解政策文件内在特征的目的;此外,借鉴Rothwell和Zegveld的政策工具分类思想,将湖北省精准扶贫政策工具划分为供给性、环境性和需求性三个类别,试图通过对政策工具分布结构的研究来找出湖北省扶贫政策工具在现实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分析问题根源并探讨优化路径,以期能对巩固湖北省脱贫攻坚成果,传好乡村振兴接力棒有所裨益。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前期通过在湖北省图书馆借阅有关书籍、网络期刊上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政府官网和国内权威法律法规数据库收集政策文件等准备工作,为研究湖北省精准扶贫政策工具打下了理论基础。同时,在研读湖北省2013-2020年精准扶贫政策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政策样本的文本单元整理编码,并将编码结果归类到前期建立的“政策工具—扶贫价值”二维分析框架之中,最终借助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归纳汇总,从而实现对湖北省精准扶贫政策工具应用情况的描述和分析。结果:通过对编码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湖北省政策工具应用总体上兼顾了环境性、供给性和需求性三个方面,这与湖北省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相契合。但从政策工具应用结构上来看,湖北省在运用扶贫政策工具上表现出不均衡性:首先,在政策工具维度上,湖北省偏向于使用环境性政策工具,使用比重超过政策工具总量的一半以上;需求性政策工具使用严重不足,是未来湖北省扶贫政策工具应用调整提升的着力点。其次,在扶贫价值维度上,湖北省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出台的扶贫政策文本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能力开发两方面,但社会参与表现不足。结论:通过对湖北省精准扶贫政策工具应用情况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参考建议:均衡应用三方面政策,优化扶贫政策工具结构;适度减少环境性政策工具应用,提高税收优惠力度;改善供给性政策工具供给方式,提升发展效益和质量;全面提升需求性政策工具应用深度和广度;增强扶贫政策工具可操作性,避免政策“悬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既要注重政策工具使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提高政策针对性和灵活性,通过科学合理地使用扶贫政策工具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惠民政策。

李晶晶[3](2020)在《湖南省高中化学竞赛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是一项让学有兴趣、学有余力、学有特长、素质全面的中学生一展所长、以竞赛为中心的课外教育活动,对激发学生兴趣、普及学科知识、渗透学科前沿、促进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具有重要意义。其存在之广、影响之大、争议之多都使之成为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而竞赛活动也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湖南省是竞赛的大省、强省,以湖南省化学竞赛为点,既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又能突出湖南特色、结合湖南智慧,还能以点带面,勾勒我国奥林匹克竞赛现状的面,揭示我国奥林匹克竞赛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探讨化学竞赛的成就、困境与出路。首先从现有的相关文献资料中选取有价值的信息形成研究的理论基础,描摹出化学竞赛发展现状的大体框架,再结合近三十年来获湖南省化学竞赛省二等奖以上选手的发展状况调查,通过访谈与部分竞赛选手、竞赛专家共同探讨化学竞赛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湖南方案。此外,将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借鉴湖南优秀经验的同时对学科竞赛中客观存在的具体问题深入分析,力求守正创新、拨乱反正,为学科竞赛的破旧立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本研究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直面问题——整体设计。从实际问题、真实现象出发,通过分析文献,明确研究的问题,形成明晰的思路,选取恰当的方法,规划研究的内容。第二部分(第2章):历史考量——精准定位。回顾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历史成就与重要举措,从历史层面定位化学竞赛的价值与功能。第三部分(3、4章):正向思维——守正创新。研究、调查成功的化学竞赛开展正例——湖南省化学竞赛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回顾湖南化学竞赛历史,调查湖南化学竞赛发展现状,总结湖南在化学竞赛中的举措与特点,为学科竞赛的发展提供参考。第四部分(第5章):逆向思维——拨乱反正。通过文献和调查总结化学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反推学科竞赛健康发展。第五部分(第6章):总结展望——助推发展。总结对策,反思不足,展望未来,助力学科竞赛良性发展。

刘新国[4](2020)在《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推进国际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回顾我国的外语教育规划过程,尽管以自上而下的规划路径为主导,但社会调查和征求民意也是其中重要的规划活动;同时,外语教育规划也激发国人对外语教育的复杂的情感。然而,当前的研究很少探讨外语教育政策应如何回应公众意见和感受,提高公众的满意度。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公民的话语空间发生改变,公众意见表达异常活跃,社会舆情成为公共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以舆情为研究视角,探索外语教育政策的回应性。高考英语是我国重大的外语教育政策,外语教育规划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息息相关。本研究以高考英语的政策变迁为主线,并选取其中四个关键节点为经验案例,探究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关系。本研究分析认为,政策回应性受制于制度语境、外部环境和由公众意见与媒介话语构成的社会舆情。为探究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一般关系,本研究提出三个具体研究问题:(1)高考英语舆情特征如何?(2)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关系如何?(3)舆情与政策回应性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本研究在理论视角上,借鉴政治学、公共政策学、新闻传播学相关的舆情-政策关系分析理论,以话语制度主义作为一种综合的理论视角审视高考外语政策变迁过程,构建出政策回应性的分析框架。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为主,融合量化分析方法对三种来源数据进行分析:(1)政策文本、历史研究文献和智库研究报告;(2)慧科新闻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3)新浪微博,其中数据采用第三方爬虫软件采集获得。在研究路径上从总体和特定节点两个方面探究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论文共分七章。前三章阐述了研究现状和基础概念与理论,论文第四章从总体上考察了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制度文化语境。高考英语政策主要体现在科目地位、命题方式、考试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高考英语政策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稳定上升期、调整变化期和巩固发展期,政策的变化可视为对外部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和社会舆情的积极回应。论文第五章分析了高考英语舆情的总体特征。本章从报纸媒体、社交媒体和学术期刊三种媒体描述高考英语舆情的时空分布特征、舆情主题和热点事件。舆情分析表明,在高考英语政策调整变化时期,公众舆论对待英语的态度比较复杂,一方面认可英语作为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工具性特征,另一方面要求弱化高考英语的科目地位、减少高考英语考试的社会功能比较强烈。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以来,社会舆论聚焦在一年两考和中外文化冲突方面,容易引发成社会热点事件。高考英语听力是最为频繁的高考突发性事件,地方政策回应方式不一,但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回应的重点是加强考试管理,稳妥推进高考英语听说考试。接下来的论文第六章通过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关键节点的探究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关系。研究表明,尽管1999年以来国家高考制度改革政策突出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但是公众舆论的焦点在科目分值、计分方式和考试方式上。1984年第一次高考改革后高考英语确立了和语文、数学同等的统考科目地位和分值权重,并在实际中得到强化。新世纪以来公众对英语热开始反思,弱化英语的呼声比较强烈,2006年江苏省通过对民意的积极回应和协商,首次降低了高考英语分值。2013年北京高考改革迎合社会舆论,提出降低高考英语分值的方案,但是公众意见中专业话语发挥了重要影响,维持了高考英语地位。2017年以来为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高考英语“一年两考”,虽然降低了高考英语听力事故的风险,但是测试技术的要求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成为“一年两考”的制约因素。论文第七章为启示和结论部分,将舆情的政策回应总结为四种模式,即主动咨询型、积极协商型、消极协商型和压力回应型,从三个方面提出回应性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的可能路径,即正确认识观念性冲突、合理运用舆情调查、做好舆论环境建设。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应用三个方面:首先在理论基础上,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建构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的理论内涵,为外语教育规划探索符合现代治理理念的科学路径;其次是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将质性探究与媒介框架分析和政策叙事相结合,拓展了质性研究的内涵;最后是本研究的应用创新,政策回应性为当前的高考改革和外语教育规划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王力[5](2020)在《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运用 ——以太原地区为例》文中认为自古以来就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地上文物看山西”的说法。山西类型多样,丰富多彩的乡土资源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最好的烙印。作为省会城市的太原也有着极为丰富的乡土资源。乡土资源内涵丰富,是指某地域现有的和历史遗留下来的人文地理资源和社会历史资源。有代表性的是历史发展沿革、社会历史人物故事,文物古迹,文化习惯,思想风俗,饮食习惯,语言风格等。将丰富的乡土资源完美融合于历史教学课堂,不仅对于太原地区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意义重大,而且对于中学历史教学素材的完备,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教师队伍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本论文在教学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有机结合教育学相关理论,并依据最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展开叙写。文章分五部分展开介绍。第一部分是绪论内容的介绍。阐明了本课题研究的由来和意义、文章的创新点、研究方法和遇到的难题及解决措施,并对乡土资源相关概念做了简单的辨析。重点对与该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细致的阐述,期待能够对论文的撰写有所借鉴和引导。第一章对乡土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运用中的意义、必要性和原则展开介绍。第二章是文章的重点内容。笔者概括性地描述了太原地区历史乡土资源的总体特点,并对太原地区有代表性的文物遗址、名人轶事、文化习俗和优质特产进行重点阐述。第三章根据太原地区的三所高中学校实际教学情况,运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在师生群体中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得出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第四章探讨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情况。结合高中历史教材的部分内容,选取课内外两个角度,以具体教学案例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呈现,以期对中学历史教学有所裨益。

金琼娜[6](2019)在《永嘉县岩坦镇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农村,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离不开农村。发展农村就是发展人才,发展人才就是发展教育。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和教育事业都得到高速发展,但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学教育却面临诸多问题,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形势严峻,不容乐观。永嘉县岩坦镇是一个古村落,地处偏远,经济发展属于永嘉县中下水平,小学教育发展缓慢,城乡发展不平衡,地方政府重视不足,缺乏师资力量。岩坦镇的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教师整体素质较差表现在教师专业发展缓慢、教师个人素质不高;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教师表现在教师职称结构失衡、岗位结构失衡;教师流动性大。这些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深入调查,分析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政府政策财政投入不足;教师培训机制流于形式;教师岗位缺编现象突出;社会认同感低;家长参与度低;教师职业道德观念薄弱;教师个人发展大于职业。并着重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落实扶持政策,实现规模化办学;加大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切实提高乡村教师收入水平;健全农村教师聘用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并改善农村教师师资结构;因地制宜对农村小学实行政策倾斜,完善山区教师的职称评定政策;实行灵活的教师流动制度,改善农村教师年龄断层问题;完善激励机制切实提升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加强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实现农村教师科学培养与良性发展;打造城乡合作模式,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水平等。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实践,试图探索加强永嘉县岩坦镇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实现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

张艳超[7](2019)在《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引领全球教育的前进方向,“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如何创新办学模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院校以及劳动力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本论文以生态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框架,探索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情景预测法和访谈法,研究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演变过程及综合发展水平;探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关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演变是外部环境与办学群落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后经历“一枝独秀”“双雄并举”“三足鼎立”等三个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继续教育资源的差距较大,导致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滞缓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将来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将逐步进入“融合统一”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化形成三个发展方阵,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而发生演变。结合生态学规律可知,解决供需矛盾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政策主导下的异发演替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变的主要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办学目标,新时期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改革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综合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各省(区、市)办学自主权,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二是明确系统整体办学生态位,生源输入环节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资源输出环节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不断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段雪蓉[8](2019)在《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文中提出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其工作初期的职业认同度低不仅会导致部分辅导员缺乏工作热情,还会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甚至造成人才资源的流失。因此关注高校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的现状、了解影响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关键因素、提高其职业认同度不仅对初任辅导员的职业专业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稳定辅导员队伍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对国内外关于职业认同的研究现状、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内涵、影响因素、结构维度、初任辅导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将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界定为工作年限低于四年的辅导员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可与赞许。本研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展开研究,并且结合党和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源发性、主导性与专门性的政策解读,为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构建了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将职业认同划分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职业行为这四个维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与人口学变量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异。研究发现,云南省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整体程度偏高,但却存在职业认知不正确、职业意志不够坚定、职业知识能力欠缺、自我提升和发展的渠道有限等问题。云南省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度受到社会、学校与个人的影响。国家的方针政策、行政人员、专业教师与学生对其工作的支持度、学校的激励机制中的精神激励、家庭成员对其工作的支持度与初任辅导员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情感和职业态度等对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的产生着正向的影响。针对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从个体、学校与社会这三个维度出发以提高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就个体维度而言,在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的基础之上,初任辅导员应该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并且构建出与辅导员职业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就学校维度而言,在严格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保障辅导员职业身份的基础之上,高校应该完善辅导员职业的培训机制以保障初任辅导员职业能力,在给予初任辅导员工作上的系统支持的同时为其提供良好的晋升发展空间。就社会维度而言,在给予初任辅导员积极的亲情支持的同时应该给予初任辅导员职业环境上的支持,以提升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

叶德元[9](2019)在《初中历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学策略探析》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重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2016年国家还颁布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这些都是党和国家从理论高度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呼应国家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达成教育改革的目标,让“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地,是历史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本文着重就“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地做了系统探究,并结合大量的教学实践案例进行分析,给历史教师提供更多新的教学思路。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着重叙述本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同时就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目标。第二章,着重论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必要性。分别从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根据笔者在全国10个省份对学生和教师的访谈,对目前初中历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现状进行分析。第四章,着重就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分别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社会实践(研学)等四个方面,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加以阐述。第五章,着重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总体来说,“立德树人”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教”与“学”的传统观念,不仅仅重视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对“人”全面的培养。本文中提到的一些具体实践案例,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更加生动的感受历史的人文气息,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目标,做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让“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真正落地。

刘亮[10](2018)在《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我国高考命题变革为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不仅对古今中外的“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历史进行了重点考察,还对命题方式变革下的命题内容变迁进行了阐述,也对高考命题的部分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若将绪论和结论包括在内,本研究共分为8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章考察了从隋唐至明清的一千余年间的科举考试命题制度的变革历程,重点分析了犹如现代高考的科举考试在命题方式、考试科目、试题难度上的发展脉络。第二章梳理了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和命题内容的变革,以国、公立大学招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为主线,审视了不同命题方式下的考试科目及试卷设置形式的演变,以及命题技术、题型、命题立意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沿革情形,主要内容包括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本世纪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第四章探究了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境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的变革情况,并重点考察了美国的SAT和ACT、日本的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台湾的大学联考等统一命题考试的科目和内容的变革。第五章展示了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现状,不仅包括分省命题和全国统一命题两种方式的实施情况,还包括与命题内容相关的科目、考纲、试卷、试题等的设置情况。第六章阐发了高考命题涉及的部分理论问题,运用有关的学科理论视角重点探讨了高考命题的高效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等基本原则。通过以上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得到几项关于我国高考命题变革的主要结论:一、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受到考试文化传统、国家结构形式、考试发展规律、高校办学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二、高考命题从不分类的统一命题方式发展到分类命题方式符合世界范围内高校招考命题变革的一般趋势;三、统一高考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机制符合当代世界范围内通行的“统一命题考试+高校自主命题考核”的招生模式;四、不同的高校招考命题方式所对应的考试内容各有侧重点;五、实行不同命题方式的高校招生考试都能引发中学的应试教育现象。

二、“教育强省 路在何方”专题之二——我省农村基础教育需要更多关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强省 路在何方”专题之二——我省农村基础教育需要更多关注(论文提纲范文)

(1)忠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湖南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序篇
1949年至1976年在奠基和探索中奋力前行
    1.接管和改造旧学校,完成教师的思想改造,调整学校管理体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2.建立、发展工农成人教育,加速培养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同时,在城市办夜校、农村办冬学,大规模扫除文盲
    3.一大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以实际行动,唱响《园丁之歌》
    4.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湖南教育奏响了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交响曲
1977年至2011年在改革开放中嘹亮放歌
    一、义务教育的“中国速度”
        1.在困难中突围
        2.“两基”攻坚的壮丽诗篇
        3.义务教育从“人民办”到“政府办”
    二、让紫罗兰和玫瑰散发自己的芬芳
        1.素质教育呼之欲出
        2.“素质教育看汨罗”
        3.素质教育的“湖南旋风”
    三、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高等教育直挂云帆
        1.四次跳跃成就高考录取率增44倍
        2.造“大船”以出远海
        3.向着“国内一流”破浪前行
2012年至今在新时代不断走向深远
    一、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合格的人才来担当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3.上好网络时代的思政课
        4.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二、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1.脱贫攻坚,教育要先行
        2.班额降下来,人人上好学
    三、开创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1.振兴乡村的教育探索
        2.“制造”向“智造”升级的职教力量
        3.走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路

(2)政策工具视角下湖北省精准扶贫政策的文本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贫困
        2.1.2 精准扶贫
        2.1.3 政策工具
    2.2 理论基础
        2.2.1 政府干预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内外政策工具内涵的研究
        2.3.2 国内外政策工具分类的研究
        2.3.3 国内外扶贫政策的研究
        2.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政策文本来源
    3.2 政策工具选择
    3.3 扶贫政策分析框架构建
        3.3.1 X维度:政策工具类型维度
        3.3.2 Y维度:扶贫价值维度
    3.4 文本内容单元编码
    3.5 信度效度评估
4 湖北省精准扶贫政策数据分析
    4.1 湖北省精准扶贫政策文本描述性分析
        4.1.1 政策文本类型分析
        4.1.2 政策文本历时分析
        4.1.3 政策文本颁布部门
    4.2 扶贫政策XY维度分析
        4.2.1 X维度频数统计与分析
        4.2.2 Y维度频数统计与分析
5 政策工具视角下湖北省精准扶贫政策文本结论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政策工具维度
        5.1.2 扶贫价值维度
    5.2 主要建议
        5.2.1 均衡应用三方面政策,优化政策工具结构
        5.2.2 增强扶贫政策工具可操作性,避免政策“悬空”
        5.2.3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大扶贫”格局
        5.2.4 向巩固脱贫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倾斜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湖北省政策文本分析单元编码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湖南省高中化学竞赛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文献研究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小结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创新
2 化学竞赛概述
    2.1 国际化学竞赛
        2.1.1 国际化学竞赛的由来
        2.1.2 国际化学竞赛的发展
        2.1.3 国际化学竞赛的运作
    2.2 中国化学竞赛
        2.2.1 中国化学竞赛伊始
        2.2.2 中国化学竞赛的发展
        2.2.3 全国化学竞赛的运作
        2.2.4 中国化学竞赛的成绩
        2.2.5 我国化学竞赛发展的基本特征
    2.3 化学竞赛教育的性质与功能
        2.3.1 化学竞赛的教育性质
        2.3.2 化学竞赛的教育功能
3 化学竞赛在湖南的发展
    3.1 湖南化学竞赛的有序开展
    3.2 湖南化学竞赛成就概览
        3.2.1 名校资源丰富
        3.2.2 发展势头劲猛
        3.2.3 化学实力扎实
        3.2.4 办赛经验丰富
    3.3 成绩说明了什么?
    3.4 湖南省高中化学竞赛选手发展状况的调查统计
        3.4.1 调查对象
        3.4.2 调查内容
        3.4.3 结果分析
    3.5 与湖南省化学竞赛选手、教练的访谈讨论
        3.5.1 对湖南省化学竞赛选手的访谈
        3.5.2 对湖南省化学竞赛专家的访谈
        3.5.3 湖南选手、专家剖析湖南竞赛成绩突出之因
        3.5.4 湖南选手、专家眼中化学竞赛的问题与困境
        3.5.5 湖南选手、专家对如何抓好化学竞赛的建议
4 湖南省在化学竞赛中的举措与特点
    4.1 湖南省在化学竞赛中的举措
        4.1.1 入门引导
        4.1.2 学生选拔
        4.1.3 书籍推荐
        4.1.4 组织安排
        4.1.5 培训步骤
        4.1.6 学校管理
        4.1.7 竞赛历程
        4.1.8 注意事项
    4.2 湖南省化学竞赛的特点
        4.2.1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4.2.2 重视选手选拔,关注选手心理
        4.2.3 坚持“四定”,分步培训
        4.2.4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4.2.5 巩固基础与发展能力相结合
        4.2.6 学好理论与搞好实践相结合
        4.2.7 化学竞赛与常规教学相结合
        4.2.8 体系完备,开放合作
5 竞赛八问
    5.1 “诺奖”之问——竞赛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5.2 “公平”之问——竞赛真的公平吗?
    5.3 “功利”之问——功利驱动下的竞赛健康吗?
    5.4 “拔苗”之问——竞赛是否有拔苗之嫌?
    5.5 “偏科”之问——竞赛是否有碍学生全面发展?
    5.6 “增负”之问——竞赛是否有增负之嫌?
    5.7 “应对”之问——新时代、新高考、新政策、新状况下的竞赛何去何从?
    5.8 “发展”之问——未来竞赛该走向何方?
6 结论与展望
    6.1 应对策略
        6.1.1 以顺应时代为发展前提
        6.1.2 以科学理论为发展指导
        6.1.3 以历史经验为实践基础
        6.1.4 以国外竞赛为重要参考
        6.1.5 以增加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
        6.1.6 以提升教师素质为重要手段
        6.1.7 以“互联网+竞赛”为未来学科竞赛发展的重要方向
        6.1.8 以研究、反思为学科竞赛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6.2 研究结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 :问卷调查
附录三 :对湖南省化学竞赛专家的访谈提纲
附录四 :对湖南省化学竞赛选手的访谈提纲
附录五 :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章程
附录六 :湖南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组织管理实施细则
致谢

(4)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语言政策和规划学科的兴起
        1.1.2 外语教育规划中的认同与冲突
        1.1.3 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与高考英语
        1.1.4 政务舆情回应的建设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舆情研究概况
        2.2.1 舆情的概念内涵
        2.2.2 基于引文空间分析的教育舆情研究概况
        2.2.3 高考舆情研究
        2.2.4 语言舆情研究
        2.2.5 英文文献中关于公众意见的研究
    2.3 舆情和政策的关系研究
        2.3.1 舆情与政策结果的关系
        2.3.2 舆情与政策过程的关系
    2.4 政策回应性研究
        2.4.1 政策回应性的理论研究
        2.4.2 教育政策回应性的相关研究
    2.5 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研究
        2.5.1 新制度主义理论
        2.5.2 话语制度主义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引言
    3.2 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
        3.2.1 关键概念定义
        3.2.2 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
    3.3 研究方法阐述
        3.3.1 质性研究路径
        3.3.2 研究方法
    3.4 数据采集和处理
        3.4.1 数据资源库
        3.4.2 媒体数据采集
        3.4.3 数据下载
        3.4.4 数据处理
    3.5 类目建构
    3.6 研究伦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考英语政策变迁及制度语境
    4.1 引言
    4.2 英语科目地位变化
        4.2.1 稳定上升时期(1978-2001 年)
        4.2.2 调整变化期(2002-2013)
        4.2.3 巩固发展期(2014-)
    4.3 高考英语命题内容和方式的变化
        4.3.1 命题依据的变化
        4.3.2 高考英语统一和分省命题变化
        4.3.3 高考英语听说测试政策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考英语舆情的总体特征
    5.1 引言
    5.2 舆情的报纸媒体特征
        5.2.1 时空特征
        5.2.2 媒体分布特征
        5.2.3 新闻主题框架分析
        5.2.4 报纸媒体舆情热点事件
    5.3 舆情的社交媒体特征
        5.3.1 北京高考改革热门微博
        5.3.2 浙江加权赋分事件热门微博
    5.4 舆情的学术期刊话语
        5.4.1 《人民教育》关于第一次高考改革大讨论
        5.4.2 《外国语》高考外语改革论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考英语舆情的政策回应
    6.1 引言
    6.2 第一次高考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6.2.1 改革前舆情
        6.2.2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6.2.3 政策回应性分析
        6.2.4 回应结果分析
    6.3 江苏新课程高考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6.3.1 改革背景
        6.3.2 舆情特征分析
        6.3.3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6.3.4 回应过程舆情话语特征
        6.3.5 政策回应性结果分析
    6.4 北京高考综合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6.4.1 改革背景
        6.4.2 舆情特征分析
        6.4.3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6.4.4 回应过程舆情话语特征
        6.4.5 政策回应性结果分析
    6.5 高考突发事件性舆情和政策回应
        6.5.1 高考外语听力的政策回应性
        6.5.2 浙江高考英语加权赋分事件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启示与结论
    7.1 引言
    7.2 高考英语舆情的政策回应模式
    7.3 回应性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路径
        7.3.1 正确认识观念性冲突
        7.3.2 合理运用舆情调查
        7.3.3 发挥舆论环境建设的作用
    7.4 研究总结
    7.5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北京高考改革方案(2013)的热门微博
附录2 关于北京高考英语改革方案(2013 年)的话语提炼

(5)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运用 ——以太原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一)主要内容
        (二)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五、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六、相关概念界定
        (一)乡土资源
        (二)乡土史
        (三)历史课程资源
第一章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的意义、必要性和原则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的意义
        (一)丰富历史学科教学内容
        (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三)培育学生爱国爱乡情感
        (四)有利于教师能力的提升
        (五)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的必要性
        (一)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教育教学理论的要求
        (三)切合我国文化发展诉求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的原则
        (一)丰富性原则
        (二)进步性原则
        (三)可行性原则
        (四)典型性原则
第二章 太原地区乡土资源的概述及分类介绍
    一、太原地区乡土资源总体特点
        (一)类型多样,资源丰富
        (二)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三)保存完整,意义重大
    二、太原地区乡土资源分类介绍
        (一)历史遗址资源的介绍
        (二)历史名人资源的展开
        (三)名优特产资源的叙述
        (四)文化习俗资源的说明
第三章 太原地区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太原地区乡土资源应用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
        (二)对历史教师的调查问卷分析
    二、太原地区乡土资源运用情况不佳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师生的认识有限
        (二)学校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三)社会各方支持力度欠缺
第四章 太原地区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探究
    一、太原地区乡土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课堂导入时的应用
        (二)课程讲授时的应用
    二、太原地区乡土资源在课外活动中的运用
        (一)历史人物研讨会
        (二)遗址遗迹实地参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6)永嘉县岩坦镇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农村小学教师
        2.1.2 师资队伍
    2.2 相关理论
        2.2.1 教育公平
        2.2.2 教师职业发展
3 永嘉县岩坦镇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3.1 永嘉县岩坦镇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
    3.2 永嘉县岩坦镇农村小学教师学历情况
    3.3 永嘉县岩坦镇农村小学教学条件及教师队伍结构情况
    3.4 永嘉县岩坦镇农村小学教师流动情况
    3.5 永嘉县岩坦镇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情况
    3.6 永嘉县岩坦镇农村小学教师培训情况
4 永嘉县岩坦镇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4.1.1 教师专业发展缓慢
        4.1.2 教师个人素质不高
    4.2 师资队伍结构失衡
        4.2.1 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
        4.2.2 教师岗位结构失衡
    4.3 教师流动性大
        4.3.1 工资待遇低
        4.3.2 福利待遇差
5 永嘉县岩坦镇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政府层面
        5.1.1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5.1.2 教师培训机制流于形式
        5.1.3 教师岗位缺编现象突出
    5.2 社会层面
        5.2.1 社会认同感低
        5.2.2 家长参与度低
    5.3 教师层面
        5.3.1 教师职业道德观念薄弱
        5.3.2 教师个人发展大于职业
6 提高永嘉县岩坦镇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发展的对策
    6.1 落实农村小学扶持政策
    6.2 加大义务教育财政投入
    6.3 优化农村小学教师师资结构
    6.4 改革农村小学教师评价体系
    6.5 制定科学的农村小学教师流动制度
    6.6 健全农村小学教师激励机制
    6.7 增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6.8 建立城乡教育交流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第1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2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问题
        二、概念界定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二、国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述评
    第4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特色
    第5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第1节 生态系统理论
        一、生态系统概述及其特征
        二、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特点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2节 资源依赖理论
        一、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二、生态系统的资源依赖关系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及溯源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第4节 系统构成及生态分析框架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构成
        二、系统构成要素的“生物学”隐喻
        三、生态分析框架
第3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演变的生态分析
    第1节 办学群落构成及子系统发展历程
        一、成人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二、自考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三、网络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第2节 成人本专科教育:“一枝独秀”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3节 成人、自考本专科教育:“双雄并举”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4节 成人、自考、网络本专科教育:“三足鼎立”演变分析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第4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的现实发展困境
    第1节 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
        一、院校之间互斥竞争为主,缺少互利共生
        二、质量优先的K对策发展模式难以形成
        三、办学生态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第2节 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一、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存量差距较大
        二、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差距较大
        三、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差距较大
第5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
    第1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分析
        一、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水平测量
        二、31个省(区、市)的三个发展方阵划分
    第2节 国内外环境生态因子发展变化分析
        一、国际环境生态因子
        二、国内环境生态因子
    第3节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测分析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作用及贡献率分析
        二、基于毛入学率指标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预测
    第4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透视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所受影响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生态演变规律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第6章 促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
    第1节 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
        一、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二、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
        三、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
    第2节 明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办学生态位
        一、生源输入: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
        二、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
        三、资源输出: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
    第3节 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二、办学群落: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
        三、办学行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针对成人学习者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针对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的访谈提纲
附录三:针对院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附录四:针对院校继续教育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五:针对函授站点(学习中心)的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8)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二)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的关切
        (三)云南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空间较大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二)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现状
        (三)初任辅导员研究现状
        (四)研究评述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五、研究创新点与重难点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重难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校辅导员
        二、初任辅导员
        三、职业认同
        四、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依据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源发性政策解读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导性政策解读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专门性政策解读
第二章 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二、问卷编制
        三、统计工具
        四、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第二节 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统计情况分析
        二、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分析
        三、初任辅导员与非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差异分析
        四、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第三节 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现状
        二、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社会因素
        一、职业声望
        二、国家方针政策
        三、家庭因素
    第二节 学校因素
        一、激励机制
        二、行政人员、专业教师与学生对初任辅导员工作的支持度
        三、组织文化
    第三节 个人因素
        一、职业情感
        二、职业兴趣
        三、职业态度
    第四节 其他因素
        一、教师期望
        二、兼职辅导员工作经历
        三、价值观
    第五节 研究结论
        一、精神激励对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产生正向影响
        二、行政人员、专业教师、学生与家庭成员对初任辅导员工作的支持度正向影响初任辅导员的职业认同
        三、职业情感对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产生正向影响
        四、职业兴趣对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产生正向影响
        五、职业态度对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产生正向影响
        六、控制变量与研究变量之间的比较
第四章 提升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策略
    一、个体维度的自我提升是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前提
    二、学校维度的有效保障是提升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核心
    三、社会维度的支持体系是培养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基础
参考文献
附录 A: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访谈提纲
附录 C: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访谈记录
附录 D:观察对象基本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初中历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学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核心概念界定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核心概念界定
    1.3 研究方法及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目标
        1.3.1 研究方法
        1.3.2 本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目标
2 初中历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性
    2.1 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
        2.1.1 国家层面的需求
        2.1.2 社会层面的需求
    2.2 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
        2.2.1 中学德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2.2.2 历史学科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2.3 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2.3.1 教师师德提升
        2.3.2 教师专业提升
    2.4 学生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2.4.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4.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 初中历史教学关于“立德树人”实施现状分析
    3.1 学校整体德育落实情况
        3.1.1 教育目标“狭窄化”倾向
        3.1.2 德育活动“形式化”倾向
    3.2 初中历史课堂关于“立德树人”落地情况分析
        3.2.1 教师教学层面的问题
        3.2.2 学生学习层面的问题
4 围绕“立德树人”目标任务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
    4.1 课堂教学——国家课程中的落实
        4.1.1 教学立意与目标
        4.1.2 教学内容与逻辑
        4.1.3 教学方法与策略
        4.1.4 教学评价与反馈
        4.1.5 教学实例(片段)
        4.1.6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课例分析
    4.2 课堂教学——地方课程中的落实
        4.2.1 地方课程设置的意义
        4.2.2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浓郁的民俗文化》课例分析
    4.3 课堂教学——校本课程中的落实
        4.3.1 校本课程的开发
        4.3.2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风云儿女》课例分析
    4.4 活动体验——研学活动(活动课)中的落实
        4.4.1 历史教学的间接性特点与活动课设置的意义
        4.4.2 活动课开展的方式与案例
        4.4.3 活动课案例——家族问卷调查
5 初中历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5.1 初中历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几个原则
        5.1.1 科学性与思想性原则
        5.1.2 阶段性与差异性原则
        5.1.3 连续性与综合性原则
    5.2 初中历史学科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
        5.2.1 对学校的要求
        5.2.2 对教师的要求
        5.2.3 对学生的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第一章 科举考试命题的演进
    第一节 隋唐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第二节 宋代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第三节 明清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演变
    第一节 大学自主招考命题阶段
    第二节 国家统一招考命题阶段
    第三节 多种招考命题方式并存阶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沿革
    第一节 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
    第二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
    第三节 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境外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一节 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二节 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三节 台湾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考命题改革的现实考察
    第一节 高考分省命题方式的实施情况
    第二节 高考全国统一命题方式的实施现状
    第三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设置情况——以科目、考纲、试卷、试题为视角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考命题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高考命题效率问题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高考命题公平性的理论探讨
    第三节 高考命题科学性的理论探讨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教育强省 路在何方”专题之二——我省农村基础教育需要更多关注(论文参考文献)

  • [1]忠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湖南实践[J]. 熊名辉,刘秋泉,赖斯捷,徐鹏,陈敏华,李伦娥,余欣泽. 湖南教育(A版), 2021(07)
  • [2]政策工具视角下湖北省精准扶贫政策的文本量化研究[D]. 赵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2)
  • [3]湖南省高中化学竞赛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D]. 李晶晶.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D]. 刘新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5]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运用 ——以太原地区为例[D]. 王力.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6]永嘉县岩坦镇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 金琼娜.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7]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艳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8]云南省高校初任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D]. 段雪蓉.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初中历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学策略探析[D]. 叶德元.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10]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D]. 刘亮. 厦门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教育强省,路在何方”专题二——我省农村基础教育更需关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