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氢钠溶液对牙本质小管阻断作用的实验研究

碳酸氢钠溶液对牙本质小管阻断作用的实验研究

一、碳酸氢钠溶液牙本质小管堵塞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1](2020)在《生物活性玻璃对渗透树脂治疗早期釉质龋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生物活性玻璃对渗透树脂治疗早期釉质龋的再矿化及抗脱矿作用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早期釉质龋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制备牛牙釉质模型125块,将其中105块(6mm×5mm×2mm)分为7组(n=15):正常釉质组、脱矿组、渗透树脂组、A1组(生物活性玻璃组)、B1组(去离子水组)、A2组(生物活性玻璃组二次脱矿后)、B2组(去离子水组二次脱矿后),用于扫描电镜-能谱仪实验、荧光实验、粗糙度实验;将其余20块(4mm×4mm×2mm)分为两组(n=10):C组(生物活性玻璃组)、D组(去离子水组)用于显微硬度及颜色实验。将各组进行人工脱矿后,进行渗透树脂治疗,再分别应用生物活性玻璃和去离子水进行再矿化处理,然后再对样本进行二次脱矿处理,各处理组分别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倒置荧光显微镜、粗糙度仪、显微硬度仪及分光光度比色仪分别对处理后即刻的样本进行检测。结果1扫描电镜结果显示,A1组较B1组的釉质表面光滑,微孔小,有颗粒物沉积;二次脱矿后A2组和B2组釉质表面均较A1组和B1组粗糙,微孔增大,A2组的釉质表面仍可见再矿化颗粒,微孔较B2组小,B2组的釉质表面未见再矿化颗粒。2能谱检测结果显示,A1组钙磷质量比和摩尔比最高,其次是A2组,B2组最低(P<0.001);B1组与A2组比较无差异(P>0.05)。3荧光、粗糙度结果显示,B2组荧光面积、荧光强度、平均荧光强度和粗糙度最大,其次是A2组,正常釉质组最小(P<0.001);A1组荧光面积、荧光强度、平均荧光强度小于B1组,但是A1组粗糙度大于B1组(P<0.001)。4显微硬度结果显示,C组和D组中正常釉质显微硬度最大,其次是再矿化后,脱矿后显微硬度最小(P<0.001);再矿化后,C组显微硬度较D组大(P<0.05)。5颜色结果显示,C组和D组中脱矿后色差值最大,其次是二次脱矿后(P<0.001);相比D组,C组再矿化后色差值更小(P<0.05)。结论生物活性玻璃对渗透树脂治疗的早期釉质龋具有再矿化作用;生物活性玻璃对渗透树脂修复的牙釉质龋有抑制脱矿的作用。图8幅;表5个;参153篇。

倪世磊[2](2019)在《基于牙本质小管和牙本质无机成分的牙髓干细胞分化与极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促进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分化与极化是组织工程牙再生的重要研究内容。在牙本质再生研究中,DPSCs的分化与极化决定了再生牙本质的组织结构,进而影响再生牙本质发挥机械性能和传导刺激信号等生理功能。目前尚缺乏有效促进DPSCs分化与极化的牙本质再生生物材料。在组织工程研究中,材料的微观形貌在调控种子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并影响再生组织的组织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管状微结构的材料因含有开放的通道并能诱导种子细胞生长和分化而被用于再生具有相似结构的组织。牙本质是一种含有密集排列的天然管状结构(牙本质小管)的硬组织,研究其管状结构在生理环境下的功能及其对DPSCs形态和功能的影响,将有望以牙本质为基础形成具有调控种子细胞形态和功能的生物材料,进而对组织工程牙本质再生产生重要意义。鉴于以上,在第二章中我们首先研究了生理环境下的牙本质管状结构在促进修复性牙本质形成中对药物的传导作用。实验将负载携带人BMP2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CMV-hBMP2)明胶海绵置于大鼠磨牙近髓窝洞内,观察牙本质小管传导AdCMV-hBMP2转染牙髓细胞的能力以及促进修复性牙本质形成的作用。结果发现,在转染1天时,AdCMV-EGFP已经成功转染牙髓并表达绿荧光蛋白。而转染3天后,几乎所有牙髓细胞均能表达绿荧光蛋白。组织学观察发现,AdCMV-hBMP2转染牙髓细胞后在原有牙本质基础上形成的修复性牙本质明显多于对照组。而对于露髓的标本,在观察时间范围内,牙髓表面并未形成明显的修复性牙本质。实验结果说明,生理状态下的牙本质小管可以作为一种天然的药物通道,在促进修复性牙本质形成中发挥药物传输作用。牙本质的管状结构和成分可能在修复性牙本质形成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研究牙本质的三维管状结构和无机成分对DPSCs形态和成牙向分化的影响,在第三章中我们将天然牙本质进行煅烧去除其有机成分,形成了保留牙本质小管结构和无机成分的磷灰石材料(calcined dentin with tubules,CDT),并研究其对DPSCs形态和分化的作用。实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线衍射分析、X射线能量色散谱分析等方法对CDT进行表征。结果发现,CDT良好保留了天然牙本质小管的结构,小管直径为2.8±0.3μm,其成分主要为羟基磷灰石,是一种亲水性强的管状结构无机材料。MTT结果显示,PBS改性后的CDT生物相容性良好。将DPSCs与含有不同数量牙本质小管的CDT共培养后发现,随牙本质小管数量增加,材料表面的DPSCs倾向由立方状变为梭形。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定量分析结果表明,CDT能促进DPSCs形成钙结节和表达ALP。而Real-time PCR结果则显示CDT能促进DPSCs表达牙本质涎磷蛋白(dentin sialophosphoprotein,DSPP)、牙本质基质蛋白1(dentin matrix protein-1,DMP1)、ALP和COL1基因。实验结果说明,牙本质的管状结构和无机成分在促进DPSCs形态和功能向成牙本质细胞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使CDT成为能促进DPSCs极化的支架材料,第四章中我们探索了扩大CDT管状结构的方法。通过选择性酸蚀结合超声将CDT的管状结构直径可控扩大,制备了具有不同直径管状结构的牙本质来源无机支架材料(calcined dentin with expanded tubules,CDET)。将CDET与DPSCs共培养后发现,随着CDET管状结构直径的扩大,CDET表面的DPSCs倾向于形成细长的细胞突起,类似成牙本质细胞的形态。扫描电镜和组织学切片观察发现,扩大的管状结构促进了DPSCs突起长入管状结构内。进一步的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当突起长入微管内后,DPSCs的高尔基体也随之进入管状结构,但细胞核仍停留在材料表面,从而表现出细胞结构的不对称性,即极化状态。Real-time PCR结果发现,当管状结构直径扩大后,CDET表面的DPSCs表达极化相关标记物ECADHERIN和CDC42明显增加。实验结果说明,利用天然牙本质的管状结构和无机成分制备的CDET能在体外促进DPSCs极化。CDET有望成为理想的促进DPSCs极化与分化的生物材料。

刘丹枫[3](2019)在《AgCa-PLGA亚微粒抑制粪肠球菌及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合成和表征载Ag+和Ca2+的PLGA亚微粒,并研究该材料通过超声作用渗透到牙本质小管的效果,对浮游的粪肠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及其生物膜的抗菌作用和材料在体外的矿化特性。材料和方法:通过水/油/水(W/O/W)乳化挥发蒸发法合成AgCa-PLGA亚微粒。通过动态光散射(DLS)测量材料的尺寸分布范围,水合粒径,多分散指数(PDI)以及Zeta电位。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能量衍射光谱仪(EDS)观察材料的形貌及检测元素组成。AgCa-PLGA和Ca-PLGA亚微粒的包封率(EE)以及离子释放特性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学发射光谱法(ICP-OES)测量。每隔三天,测量材料的pH值。采用CFUs计数法研究释放24小时及7天的材料对浮游形式的粪肠球菌以及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抗菌作用。采用CCK-8法评估材料对MC3T3-E1的细胞毒性。通过FE-SEM观察材料在牙本质片上的渗透性和材料对附着在牙本质片上的粪肠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抗菌效果。同时,使用紫外分光光度仪监测不同的牙本质片直接浸入新鲜液体培养基后的OD值,粪肠球菌监测8个小时,牙龈卟啉单胞菌监测48个小时。评估AgCa-PLGA亚微粒的矿化能力,将30mg材料压制成片状,并在37℃的模拟体液(SBF)中浸泡3周。ICP用于量化Ca含量。采用FE-SEM和EDS监测每组材料片表面矿化晶体的形成情况。结果:FE-SEM图像显示AgCa-PLGA亚微粒呈均一的球形。AgCa-PLGA的水合粒径和PDI分别为239.30±13.79nm和0.347±0.03。所有材料的Zeta电位呈负性。EDS结果显示AgCa-PLGA中存在C,O,Ag和Ca元素。AgCa-PIGA可在30天内持续释放Ag+和Ca2+,pH值在前18天迅速下降并最终保持在4.7左右。在浮游形式的粪肠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抗菌试验中,PLGA和Ca-PLGA无抗菌活性(P>0.05),5mg/mL和10mg/mL的AgCa-PLGA均显示出较强的抗菌作用(p<0.05)。在材料释放24小时和7天的抗菌试验,材料对粪肠球菌的抗菌效率最高达到43.73%和57.51%,材料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抗菌效率最高达到99.89%和99.58%。牙本质片置于AgCa-PLGA悬浊液中经超声处理后,在牙本质小管开口处和纵剖面观察到许多AgCa-PLGA亚微粒。通过监测粪肠球菌OD值发现,经AgCa-PLGA处理过的牙本质片在4至7小时内,细菌量显着减少(P<0.05),尤其是在第6个小时降低幅度最大(P<0.001)。通过监测牙龈卟啉单胞菌OD值实验结果表明,AgCa-PLGA组的OD值在48小时内没有增加(P<0.01)。FE-SEM图像也证实AgCa-PLGA的抗菌作用优于其他组,并证实AgCa-PLGA能在体外诱导羟基磷灰石样晶体形成。CCK-8实验结果表明该材料对MC3T3-E1没有细胞毒性作用。结论:从抗菌剂的发展前景考虑,我们成功合成了AgCa-PLGA亚微粒。AgCa-PLGA亚微粒可在30天内持续释放Ag+和Ca2+,并且对粪肠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AgCa-PLGA亚微粒可以通过超声激活渗透到牙本质小管内部并抑制粪肠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对牙本质的黏附和定植,对前成骨细胞没有细胞毒性作用,并可在材料表面诱导羟基磷灰石样晶体形成。因此,AgCa-PLGA亚微粒可以发展成为潜在有效的生物材料,应用在牙科和其他相关医学领域的感染控制和硬组织再生。

李倩倩[4](2019)在《呼和浩特市大学生饮用碳酸饮料对牙齿酸蚀情况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呼和浩特市5所大学大学生饮用碳酸饮料所致的牙酸蚀症患病情况,从碳酸饮料对牙酸蚀症的影响情况开始入手,即饮用碳酸饮料的频率、对碳酸饮料损害牙齿的了解程度及是否知道碳酸饮料的不合理饮用会损害牙齿几个方面,探讨牙酸蚀症的患病率与其相关性,为大学生人群的酸蚀症预防提供流行病学依据和数据。方法通过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由样本来进行对总体的估计。随机抽取呼和浩特市4个区5所大学的1000名大学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并要求填写问卷调查表。通过双录入的方法进行资料录入,统计软件选用SPSS17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患病率选用百分率来表示,患病率及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将调查结果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求得计数资料的患病率,同时对呼和浩特市大学生群体牙酸蚀症的患病率现状进行描述。结果1、酸蚀症的患病率状况:(1)患病率状况:调查的呼和浩特市1000名大学生中牙酸蚀症患病率为15%,其中男生为19.2%,女生为9.8%。牙酸蚀症的患病率在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之间存在差异(P=0.00)。(2)不同牙位的患病率情况:抽取的1000名大学生所有牙酸蚀症的患牙中,患病率从高到低的牙齿依次为中切牙(上颌>下颌)、侧切牙(上颌>下颌)、下颌第一恒磨牙。2、单因素分析:(1)碳酸饮料饮用频率及饮用量因素分析:碳酸饮料的饮用频率、饮用量与大学生牙酸蚀症患病率有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碳酸饮料损害牙齿的认知因素分析:对牙酸蚀症的认知了解程度、是否知道碳酸饮料的不合理饮用会损害牙齿与大学生牙酸蚀症患病率有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饮用碳酸饮料的方式因素分析:碳酸饮料在口腔内的停留情况、饮用碳酸饮料时是否使用吸管、饮用碳酸饮料后清洁牙齿的情况与大学生牙酸蚀症的患病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分析牙酸蚀症患病率情况:呼和浩特市1000名大学生中,牙酸蚀症的患病率为15%,其中女性的为9.8%,男性的为19.2%。牙酸蚀症的患病率在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之间存在差异。2、单因素分析:呼和浩特市大学生牙酸蚀症的患病率和碳酸饮料的饮用频率、碳酸饮料的饮用量、对牙齿酸蚀症的认知了解程度、是否知道碳酸饮料的不合理饮用会损害牙齿、口腔内碳酸饮料的停留情况、是否使用吸管饮用碳酸饮料、饮用碳酸饮料后牙齿的清洁情况与大学生牙酸蚀症的患病率有关。

颜文城[5](2019)在《液态浓缩生长因子对人牙周膜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根面处理剂/生物改性剂常被用来去除根面玷污层并让根面达到生物相容性,对牙周再生有重要意义。液态浓缩生长因子(Liquid Phase 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LPCGF)是一种继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之后创新一代的血小板制品,具有促进组织再生的潜力。但是基于现有数据,LPCGF能否作为根面生物改性剂对病变牙根面上牙周膜干细胞产生影响尚未被阐明。目的:本课题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液态浓缩生长因子LPCGF的生物学特性及对牙周病变牙片上细胞粘附、增殖、迁移及分化的影响。方法:1.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hPDLSCs,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克隆形成率和CCK-8检测法评价增殖能力;通过流式细胞法和细胞免疫组化鉴定细胞来源;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检测hPDLSCs多向分化的能力。2.采集人静脉血制备凝胶CGF和LPCGF,观察对比性状;吉姆萨染色、电镜观察LPCGF结构;在培养皿中LPCGF与hPDLSCs共培养,分析不同浓度LPCGF刺激下的hPDLSCs细胞骨架和细胞粘附,细胞增殖,细胞水平与垂直迁移,细胞分化的影响。3.收集因牙周病拔除的离体牙,用gracey刮治器行根面刮治及平整后,制备牙块,分组处理:I:对照组(PBS冲洗组);II:19%EDTA组;III:19%EDTA+20%LPCGF联合应用组;IV:20%LPCGF组;测量不同处理组牙块表面粗糙度和亲水性;hPDLSCs接种培养在上述牙块上,CCK-8试剂盒分析不同处理组的hPDLSCs细胞粘附、细胞增殖水平;Transwell模型分析细胞向预先处理的牙块的垂直迁移力;RT-PCR检测牙块上细胞的成骨相关基因(COL-1、ALP、BMP-2);最后用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不同处理组的牙块(有接种细胞和没有接种细胞)。4.将以上4组体外共培养后的细胞-牙块复合体,异位移植于裸鼠皮下,术后8周取材,进行常规的固定、脱钙、包埋、切片操作。HE、Masson染色观察牙块周围牙周支持组织形成的情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牙I型胶原(COL-1)及骨形成蛋白(BMP-2)表达的情况。结果:1.hPDLSCs原代培养均呈克隆样生长,形态多为短梭形,体积稍小,胞体丰满;克隆形成能力实验显示:hPDLSCs的克隆形成率8.5%;hPDLSCs的增殖曲线,符合细胞对数生长曲线,呈现明显的“S”形;细胞免疫组化显示,细胞均表达波形丝蛋白,不表达角蛋白;同时,流式细胞检测CD146、CD105、CD90阳性表达,而CD35和CD45阴性表达;hPDLSCs均有多向分化的潜力。2.观察LPCGF其呈现黄色,透亮或略浑浊样。它初始状态是流动性,在室温或更高温度时,LPCGF逐渐凝固膜状,絮状;吉姆萨染色和扫描电镜可以观察到镜下LPCGF由厚或薄的纤维网状组成,血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被包绕其中;粘附实验表明0%LPCGF的对照组的细胞粘附水平明显低于另外5个实验组(P<0.01),而5个实验组(20%、40%、60%、80%、100%浓度)之间区别无统计学意义;增殖实验结果:在第3,5,7天,0%LPCGF的对照组细胞增殖水平均低于其他实验组(p<0.05)。到了第7天,20%浓度组相比其他4个实验组(40%、60%、80%、100%浓度)细胞增殖水平最显着(p<0.01),并呈现“更高浓度,增殖能力更低”的趋势;以20%为最佳LPCGF浓度进行接下来的实验,鬼笔环肽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无明显差别;细胞划痕实验:所有时间点(12、24和36 h)观测到20%LPCGF组细胞水平迁移速度快于0%LPCGF组(P<0.05);Transwell垂直迁移实验:24 h和48 h两个观测点,实验组(20%LPCGF)细胞均比对照组(0%LPCGF)细胞迁移数目更多(p<0.05);免疫荧光观察,实验组(20%LPCGF)的成骨相关蛋白(COL-1,BMP-2,OPN)表达多于对照组(0%LPCGF)(P<0.05);茜素红染色定量分析,20%LPCGF的实验组矿化沉积优于对照组(p<0.05),和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相似。3.四种不同处理的牙块的表面性状,(EDTA+LPCGF联合)组和(LPCGF单独)组的粗糙度高于对照组和(EDTA单独)组(p<0.05);而亲水性实验,(EDTA单独)组的亲水性则高于其余三组(p<0.05);电镜观察牙块的表面,相比于对照组,(EDTA单独)组表面玷污层被去除,牙本质小孔暴露,而(EDTA+LPCGF)应用组和(LPCGF单独)组的牙块表面被网状纤维蛋白覆盖,其中(EDTA+LPCGF联合)组网状纤维蛋白结够较均匀完整;细胞在不同组牙块上粘附实验:各实验组牙块粘附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实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殖实验:各时间点的实验组牙块的细胞增殖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实验组中,(EDTA+LPCGF联合)组在第5,7天细胞增殖水平最高(p<0.05),与电镜观察基本一致;Transwell模型迁移实验:观察到各时间点的实验组牙块的细胞迁移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48 h,(EDTA+LPCGF联合)组迁移细胞量大于(EDTA单独)组和(LPCGF单独)组(p<0.05);此外,RT-PCR实验结果表明(EDTA+LPCGF联合)组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显着高于对照组和(EDTA单独)组(p<0.05)。4.通过裸鼠异位移植8周,组织学观察到所有组均能够形成类似牙周韧带样结构。特别是(EDTA+LPCGF)联合应用组的牙块表面周围生成更多的牙周膜纤维样组织,并且牙周膜样纤维排列整齐与牙面贴合紧密。免疫组化染色证明以上观察到的组织非小鼠来源。结论:在本课题有限的研究结果中,本课题发现LPCGF是一种可塑性较好、对细胞有促进作用的天然生物活性材料,并且(EDTA和LPCGF)联合应用于牙根上可以形成一个对牙周膜细胞粘附、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有利的表面。因此,作为新型根面处理剂/根面生物改性的LPCGF可能具有促进牙周再生的潜质,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支持这些结果。

贾青杰[6](2018)在《载银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和抗菌性能及生物安全性研究》文中认为牙本质敏感多被认为是由于牙本质小管内液体流动引起的,通过封闭牙本质小管可以缓解牙本质敏感。同时,银离子还对口腔内的致病细菌有一定的抗菌性能。介孔二氧化硅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性好等特点,纳米银负载的介孔二氧化硅是潜在的治疗牙本质敏感和作为口腔抗菌剂的材料。然而,由于材料制作方法的不同,材料的特性也表现出差异,临床使用前需要对其特性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1.载银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先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模板,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用软模板法合成具有3 D树枝状结构的介孔二氧化硅(MSNs),然后对MSNs进行氨基修饰,得到氨基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NH2-MSNs),并用化学还原法负载银纳米颗粒,得到载银介孔二氧化硅(Ag-MSNs),再将Ag-MSNs包被不同量二氧化硅(SiO2)被膜,得到包被二氧化硅被膜的载银介孔二氧化硅(Ag-MSNs@60SiO2和 Ag-MSNs@100SiO2),最后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所合成的材料进行表征,三种载银介孔二氧化硅分散性良好。2.载银介孔二氧化硅的抗菌性能研究:测试了 Ag-MSNs、Ag-MSNs@60SiO2和Ag-MSNs@100SiO2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Ag-MSNs@60SiO2和Ag-MSNs@100SiO2对大肠杆菌的MIC均为160 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均为320 μg/mL,Ag-MSNs对大肠杆菌的MIC为320 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640 μg/mL;Ag-MSNs和Ag-MSNs@60SiO2对大肠杆菌的MBC 均为 640 μg/mL,Ag-MSNs@60SiO2和 Ag-MSNs@100SiO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BC均为320μg/mL,Ag-MSNs@100SiO2对大肠杆菌的MBC为160 μg/mL,Ag-MSN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BC为1280 μg/mL,这三种材料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3.载银介孔二氧化硅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分别用这三种材料对NIH 3T3细胞和HGF-1细胞进行了细胞毒性测试,结果显示,这三种材料对NIH 3T3细胞均不具有细胞毒性,对HGF-1细胞在材料浓度增加到320 μg/mL时具有轻度或中度的细胞毒性;测试了纳米银缓释1d、2d、3d后三种材料对HGF-1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随着纳米银缓释时间的增长三种材料的细胞毒性有轻微波动但在材料浓度小于320 μ g/mL时均对细胞几乎无毒性;研究了三种材料对HGF-1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显示其对HGF-1细胞周期几乎无影响。结论:三种载银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和生物安全性,特别是Ag-MSNs@60SiO2和Ag-MSNs@100SiO2,它们具有更好的抗菌性能和生物安全性,具有作为脱敏剂和口腔抗菌材料的潜力。

戚月明[7](2017)在《不同粘固剂及不同溶液浸泡对氧化锆陶瓷粘接强度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碳酸饮料中的主要组成成分蔗糖、柠檬酸和碳酸氢钠溶液及三种不同粘固剂对二氧化锆陶瓷粘接强度的影响,为二氧化锆类修复体的临床粘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氧化锆陶瓷制备成3.00mm×3.00mm×3.00mm大小的锆块,共计60块,表面依次打磨抛光;选取60颗一个月内拔除的离体牙,其颊侧预备成不小于3.00mm×3.00mm大小的平面并抛光。将氧化锆块与颊侧制备后的离体牙应用不同粘固剂进行粘接,并用不同溶液浸泡,以观察其对粘固剂粘接强度的影响。根据粘固剂的不同将试件随机分为三组:A组,用PULPDENT Embrace粘固剂粘接;B组,用3M ESPE RelyxTM Veneer粘固剂粘接;C组,用RelyxTM Luting粘固剂粘接,每组根据浸泡的溶液不同再分为四小组(n=5):人工唾液组,用人工唾液浸泡;蔗糖组,用10.00%蔗糖溶液浸泡;柠檬酸组,用0.20%柠檬酸溶液浸泡;碳酸氢钠组,用0.03%碳酸氢钠溶液浸泡。对每组的氧化锆表面及制备后的离体牙表面用粗糙度仪检测表面粗糙度;各组粗糙度在统计学上达一致后,每组的离体牙用37%磷酸酸蚀30s,冲洗吹干后,在相同条件下将试件分别用双固化树脂粘固剂PULPDENT Embrace、光固化树脂粘固剂3M ESPE RelyxTM Veneer和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固剂RelyxTM Luting进行粘接;而后将蔗糖组、柠檬酸组、碳酸氢钠组试件分别浸泡在10.00%蔗糖、0.20%柠檬酸和0.03%碳酸氢钠溶液中,2次/日,5min/次,其余时间同人工唾液组一样浸泡在人工唾液中;三个月后测定试件剪切粘接强度,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断裂模式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断裂面,将定量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粘固剂对粘接强度的影响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对三组粘固剂进行两两比较,A组和B组的粘接强度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溶液对粘接强度的影响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对四组溶液进行两两比较,得出蔗糖组、柠檬酸组和碳酸氢钠组均低于人工唾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A组、B组和C组经人工唾液、蔗糖、柠檬酸和碳酸氢钠溶液浸泡后的断裂模式均为界面破坏;4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蔗糖、柠檬酸和碳酸氢钠溶液浸泡可使A组和B组中粘固剂的断裂面出现窄而浅的裂纹;而C组中粘固剂的断裂面出现的龟裂纹宽而深,形状不规则。结论1粘固剂的种类和蔗糖、柠檬酸、碳酸氢钠浸泡液均会对氧化锆陶瓷的粘接强度产生影响;2双固化树脂粘固剂PULPDENT Embrace和光固化树脂粘固剂3M ESPE RelyxTM Veneer的粘接强度均高于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固剂RelyxTM Luting;3蔗糖、柠檬酸及碳酸氢钠溶液可降低氧化锆陶瓷的粘接强度。

王首力[8](2015)在《三种药物预防和治疗早期牙酸蚀症效果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主要通过离体牙的体外实验,观察奥威尔牙齿脱敏剂、多乐氟、碳酸氢钠矿化液对早期釉质酸蚀症再矿化及抗酸能力的影响,从而探索出一种再矿化及抗酸效果均较好的制剂,为临床上预防和治疗早期牙釉质脱矿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方法选择华北理工大学博创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拔除的无龋后牙60颗,制备成4mm×4mm的釉质样本120个,随机分为8组,每组15个。①再矿化实验:釉质标本经可口可乐浸泡脱矿后再用奥威尔牙齿脱敏剂(A组)、多乐氟(B组)、碳酸氢钠矿化液(C组)、去离子水对照组(D组)局部处理7天;②抗酸实验:经奥威尔牙齿脱敏剂(E组)、多乐氟(F组)、碳酸氢钠矿化液(G组)、去离子水对照组(H组)局部处理7天后,再经可口可乐浸泡脱矿。两组实验均应用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显微硬度计进行检测,从釉质表面形态、显微结构、粗糙度、无机物含量和显微硬度等方面进行结果分析,评估三种药物对釉质的再矿化和抗酸能力。③采用SPSS17.0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组数据进行两两比较。结果1.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再矿化实验后,A、B、C各组均有矿物质沉积于釉质表面凹陷内,D组无明显变化;抗酸实验后,E、F、G、H各组釉质表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H组脱矿凹陷明显。2.原子力显微镜观测结果:再矿化实验后,A、B、C组釉质表面呈现不同形态矿物质沉积,A组沉积物较另两组更规则明显,但D组仍呈典型釉质脱矿表现,A组凹陷深度显着小于B、C、D组(P<0.05),A、B组粗糙度显着小于C、D组(P<0.05),但A、B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抗酸实验后,E、F、G、H各组釉质表面出现不同程度的脱矿凹陷,E组凹陷明显浅于其他三组(P<0.05),E、F组粗糙度明显小于G、H组(P<0.05),但E、F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3.能谱分析结果:再矿化实验后,A组的Ca2+、P3+含量都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但各组间Ca/P无明显差异(P>0.05);抗酸实验后,E组的Ca2+、P3+含量高于其它实验组(P<0.05),F组Ca/P明显低于E组(P<0.05),而其他三组见未见明显差异(P>0.05)。4.釉质表面显微硬度变化:再矿化实验和抗酸实验后,奥威尔牙齿脱敏剂组(A、E组)的显微硬度均优于实验中其他各组(P<0.05)。结论1奥威尔牙齿脱敏剂、多乐氟和碳酸氢钠矿化液三种药物均可促进釉质再矿化、提高釉质抗酸能力。2经奥威尔牙齿脱敏剂、多乐氟处理后的釉质表面粗糙度相似。3奥威尔牙齿脱敏剂在促进釉质再矿化和提高釉质抗酸能力的方面均优于多乐氟和碳酸氢钠再矿化液。

丁泳锋[9](2014)在《蒙脱石负载的氢氧化钙抗酸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在现代生活中常见并且多发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人群中约有10%的人在一生中会罹患此病。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主要包括抗酸剂、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和粘膜保护剂等,但服用传统抗酸剂、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所引发的不良反应多有报道。基于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上述现状,本文研究了新型抗酸剂蒙脱石负载的氢氧化钙抗酸剂的制备工艺及性能评价,该抗酸剂不仅很大程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且还具有粘膜保护作用。综合考虑体外抗酸性能和抗酸活性成分Ca(OH)2的溶解度大小,得到制备氢氧化钙抗酸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Ca(OH)2含量为37%,在反应温度75℃、加料时间4h的条件下,往酸活化蒙脱石混悬液中均匀滴加石灰乳;Span 60作为表面修饰剂时,最佳用量为2 wt.%,体外抗酸过程中模拟胃酸的pH上升到3的时间短至3 min,pH 3-5间的缓冲时间可达49 min。工艺简化及改进中将硬脂酸作为新的表面修饰剂,不但降低了表面修饰剂的用量,也使氢氧化钙抗酸剂表现出更为优异的抗酸性能,在硬脂酸最佳用量为0.5 wt.%的条件下,体外抗酸过程中模拟胃酸的pH上升到3的时间在3 min内,pH 3-5间的缓冲时间长达57 min。氢氧化钙抗酸剂作为受试药物,用小鼠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研究氢氧化钙抗酸剂是否存在毒副作用,为临床上的安全用药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急性毒性试验中,实验小鼠并未出现死亡及毒性反应,内脏器官也未发生病变及损伤,受试药物氢氧化钙抗酸剂的剂量高达8000 mg.kg-1,按照全球统一毒性分级系统,8000mg·kg-1>5000mg·kg-1,氢氧化钙抗酸剂属于毒性未分类,按照欧盟毒性分级标准,8000 mg·kg-1>2000 mg·kg-1,氢氧化钙抗酸剂也属于毒性未分类;长期毒性试验中,受试药物氢氧化钙抗酸剂的日给药剂量达到500 mg·kg-1,连续给药15天,实验小鼠并未出现死亡及毒性反应,生活状态良好,与实验前比较并无异常,其内脏器官健康正常,无病变及损伤;两类毒性试验表明,氢氧化钙抗酸剂是一种安全的药物。氢氧化钙抗酸剂还具有胃粘膜保护性能。胃粘膜保护实验中,考察表面修饰剂用量不同时,氢氧化钙抗酸剂对胃粘膜保护的影响,结果表明,未修饰的及修饰后的氢氧化钙抗酸剂均具有胃粘膜保护作用,而当硬脂酸修饰剂用量为0.5 wt.%时,溃疡抑制率为71.7%,氢氧化钙抗酸剂具有最佳的胃粘膜保护作用;考察市售铝碳酸镁抗酸剂和氢氧化钙抗酸剂的不同剂量对胃粘膜保护的影响,结果表明,市售铝碳酸镁抗酸剂(溃疡抑制率71.2%)和氢氧化钙抗酸剂(溃疡抑制率,低:55.4%,中:71.7%,高:72.2%)均具有胃粘膜保护作用,前者比低剂量的氢氧化钙抗酸剂的胃粘膜保护作用更胜一筹,而与中高剂量的氢氧化钙抗酸剂的胃粘膜保护作用相当。氢氧化钙通过负载于蒙脱石上,首次被改性为内服药物,蒙脱石载体提高了活性成分Ca(OH)2的分散性,从而大大降低Ca(OH)2的溶解度,并形成保护屏障,表现出优良的抗消化性溃疡效果。此外,氢氧化钙抗酸剂在人体补钙以及改善人体酸性体质方面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吴大明[10](2014)在《纳米银对牙本质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抗菌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评价纳米银(silver nanoparticles, AgNPs)溶液冲洗对牙本质粪肠球菌(Enter ococcusfaecalis, E. faecalis)生物膜的抗菌效果;(2)评价AgNPs凝胶封药对牙本质E. faecalis生物膜的抗菌效果;(3)评价AgNPs凝胶处理的牙本质抵抗E. faecalis的附着和生物膜形成的能力;(4)制备并表征介孔生物活性玻璃(mesoporous bioactive glasses, MBGs)和载银介孔生物活性玻璃(Ag-loaded mesoporous bioactive glasses, Ag-MBGs),初步评价Ag-MBGs对根管E. faecalis生物膜的抗菌效果。方法:实验一:在牙本质片上构建4周E. faecalis生物膜,然后将96个牙本质片随机均分为4组(n=24),分别以0.1%AgNPs溶液、2%次氯酸钠(sodium hypochlorite, NaOC1)溶液和生理盐水为冲洗液,使用注射器针头冲洗牙本质E.faecalis生物膜2分钟,未处理标本作为对照组。利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观察每组12个标本E.faecalis生物膜的结构,每组另外12个标本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CLSM)结合LIVE/DEAD荧光染色法分析E.faecalis生物膜内活菌比,评价0.1%AgNPs溶液冲洗对牙本质E.faecalis生物膜的抗菌效果。实验二:在牙本质片上和牙根锥块内构建4周E.faecalis生物膜,然后将80个牙本质片和40个牙根锥块随机均分为4组(每组20个牙本质片和10个牙根锥块),分别用0.02%AgNPs凝胶、0.01%AgNPs凝胶、氢氧化钙(calcium hydroxide, Ca(OH)2)糊剂和生理盐水封药7天。SEM观察每组10个牙本质片上E. faecalis生物膜的结构,CLSM结合LIVE/DEAD荧光染色法分析每组另外10牙本质片上残留E. faecalis生物膜内活菌比。获取牙根锥块内0~100μm和100~200μm深度的牙本质碎屑,分散、梯度稀释后涂布BHI琼脂培养板,培养24小时后计数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 CPUs),评价药物对牙本质小管内E. faecalis的抗菌效果。实验三:将200个牙本质片平均分为5组:生理盐水组、Ca(OH)2糊剂组、2%洗必泰(Chlorhexidine, CHX)凝胶组、0.01%和0.02%AgNPs凝胶组。标本经上述药物处理7天后接种E. faecalis悬液,37℃厌氧培养1天或7天。SEM定性评价E. faecalis对牙本质的附着和生物膜形成情况,CLSM结合LIVE/DEAD荧光染色法定量分析牙本质表面附着的E. faecalis总量和活菌比。制备牙本质片20个,分别用0.01%和0.02%AgNPs凝胶封药7天。将牙本质片放入无菌24孔板中,每孔加入1mL ddH2O。1天和7天时,分别吸取每组5个孔内的液体,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仪测量液体中Ag+浓度。实验四:采用溶剂挥发诱导自组装结合凝胶-溶胶技术合成MBGs,采用离子吸附法制备Ag-MBGs,表征MBGs和Ag-MBGs的理化性能,评价MBGs和Ag-MBGs在Tris-HCl缓冲液中的离子释放特征,以及浸入模拟体液(simulated body fluids, SBF)后的pH值变化情况。在12个根管预备后的单根下颌前磨牙根管内构建4周E. faecalis生物膜,分别用Ca(OH)2糊剂、MBGs和Ag-MBGs封药7天。利用SEM、CLSM结合LIVE/DEAD荧光染色法观察药物处理后根管内的E. faecalis生物膜结构,初步评价Ag-MBGs对根管E. faecalis生物膜的抗菌效果。结果:实验一:经2%NaOC1溶液冲洗的牙本质E. faecalis生物膜结构明显破坏,仅少量的生物膜残留在牙本质表面;0.1%AgNPs溶液冲洗并不能破坏牙本质E.faecalis生物膜结构完整性,生物膜内活菌比低于未处理组(P<0.05),但与生理盐水冲洗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二:AgNPs凝胶显着破坏牙本质E. faecalis生物膜的结构并杀灭生物膜内细菌。其中0.02%AgNPs凝胶组牙本质E. faecalis生物膜内活菌比、牙本质小管内0~100μm和100~200μm深度的CFUs少于0.01%AgNPs组和Ca(OH)2组(P<0.05),后两组又显着少于生理盐水组(P<0.05)。实验三:生理盐水和Ca(OH)2处理的牙本质表面聚集大量E. faecalis,随着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形成稠密的E. faecalis生物膜;AgNPs凝胶处理的牙本质表面附着的细菌较少,形成的E. faecalis生物膜稀疏;而2%CHX处理的牙本质表面附着的细菌最少。2%CHX组平均细菌总量和活菌比显着低于AgNPs凝胶组(P<0.05),后者又显着低于生理盐水组和Ca(OH)2组(P<0.05);培养1或7天,0.01%和0.02%AgNPs凝胶组的平均细菌总量和活菌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 AgNPs凝胶处理后的牙本质浸泡在ddH2O中1天或7天,0.02%AgNPs凝胶组牙本质释放的Ag+量均高于0.01%AgNPs凝胶组(P<0.05)。0.02%或0.01%AgNPs凝胶组牙本质浸泡在ddH2O中7天释放的Ag+量高于1天,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四:合成的MBGs为典型的介孔材料:表面光滑均匀平整,内部有规则的介孔通道,Ⅵ型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和H1型滞后环,平均孔径为4.7nm,对应的XRD小衍射角出现三个衍射峰。Ag-MBGs内部保持介孔结构,但介孔通道边缘变得不规整,表面和内部有大量纳米颗粒,EDS能谱证实为Ag元素。MBGs和Ag-MBGs浸泡在SBF中,SBF的pH值轻度上升,并保持稳定;在Tris-HCl中各元素呈缓释状态,释放速率随时间延长而降低。经Ag-MBGs处理的根管E. faecalis生物膜结构破坏明显,仅残留少量细菌在牙本质小管口内;而经MBGs处理的E. faecalis生物膜结构完整,残留大量活菌。有少量Ag-MBGs和MBGs颗粒残留在根管壁上。结论:1.AgNPs对牙本质E. faecalis生物膜的抗菌效果与其应用方式有关。AgNPs溶液冲洗不能破坏牙本质表面E. faecalis生物膜结构,但AgNPs凝胶封药能破坏牙本质表面的E. faecalis生物膜结构,并有效杀灭牙本质表面和牙本质小管内的E. faecalis.2.2%CHX处理的牙本质能产生明显的持续抗菌效果。AgNPs凝胶处理的牙本质浸泡在液体中迅速释放Ag+,不能形成缓释;AgNPs凝胶处理的牙本质与E. faecalis接触早期可导致E. faecalis死亡,但7天后出现E. faecalis对牙本质的附着和生物膜的形成。Ca(OH)2处理的牙本质无持续抗菌效果。3.Ag-MBGs形成Ag+缓释系统,对根管内E. faecalis生物膜具有较强的抗菌效果,抗菌效果与其释放的Ag+有关。

二、碳酸氢钠溶液牙本质小管堵塞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碳酸氢钠溶液牙本质小管堵塞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活性玻璃对渗透树脂治疗早期釉质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生物活性玻璃对渗透树脂治疗早期釉质龋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试剂
        1.1.2 实验试剂配制
        1.1.3 实验器材
    1.2 实验方法
        1.2.1 离体牙收集及样本制备
        1.2.2 分组
        1.2.3 早期釉质龋模型制备
        1.2.4 渗透树脂处理样本
        1.2.5 再矿化处理
        1.2.6 二次脱矿处理
        1.2.7 检测方法
        1.2.8 统计学方法
    1.3 结果
        1.3.1 扫描电镜检测结果分析
        1.3.2 X-射线能谱仪检测结果分析
        1.3.3 荧光显微镜检测结果分析
        1.3.4 粗糙度仪检测结果分析
        1.3.5 显微硬度仪检测结果分析
        1.3.6 分光光度比色仪检测结果分析
    1.4 讨论
        1.4.1 样本选择、早期釉质龋及模型制备
        1.4.2 渗透树脂治疗早期釉质龋的优势及不足
        1.4.3 釉质表面钙和磷元素分析
        1.4.4 荧光检测方法的探讨
        1.4.5 表面粗糙度检测方法的探讨
        1.4.6 显微硬度检测方法的探讨
        1.4.7 渗透树脂对早期釉质龋的颜色影响
    1.5 创新点
    1.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渗透树脂的研究进展
    2.1 渗透树脂治疗早期釉质龋的研究
        2.1.1 釉质白垩斑的形成
        2.1.2 渗透树脂治疗釉质白垩斑的效果评估
        2.1.3 渗透树脂治疗早期釉质龋的联合应用
    2.2 渗透树脂治疗氟斑牙的研究
    2.3 渗透树脂治疗牙酸蚀症的研究
    2.4 渗透树脂治疗牙本质敏感症的研究
    2.5 其他应用研究
    2.6 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图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基于牙本质小管和牙本质无机成分的牙髓干细胞分化与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材料形貌特征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1.1.1 管状结构材料
        1.1.2 孔状结构材料
        1.1.3 微图案结构材料
    1.2 材料微观形貌的尺寸对组织再生的影响
        1.2.1 管状结构尺寸对组织再生的影响
        1.2.2 孔状结构尺寸对组织再生的影响
    1.3 HA在口腔硬组织再生中的应用
        1.3.1 HA材料在促进修复性牙本质形成中的应用
        1.3.2 HA在牙根再生中的应用
        1.3.3 HA在促进拔牙创愈合中的应用
        1.3.4 天然HA复合物在牙再生中的应用
        1.3.5 具有特殊结构的HA材料及其应用
第2章 牙本质小管传导ADCMV-h BMP2促进修复性牙本质形成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AdCMV-EGFP转染大鼠牙髓
        2.3.2 AdCMV-hBMP2促进修复性牙本质形成
    2.4 实验结果
        2.4.1 AdCMV-EGFP通过牙本质小管转染大鼠牙髓细胞
        2.4.2 AdCMV-hBMP2转染牙髓细胞促进修复性牙本质形成
    2.5 讨论
第3章 牙本质管状结构与无机成分对牙髓干细胞形态和分化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DPSCs分离培养
        3.2.2 DPSCs鉴定
        3.2.3 含有牙本质小管的牙本质无机成分的制备
        3.2.4 天然牙本质与CDT的表征
        3.2.5 MTT法检测CDT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2.6 CDT的改性
        3.2.7 SEM观察CDT表面细胞形态
        3.2.8 茜素红和ALP染色
        3.2.9 Real-time PCR检测DPSCs成牙向分化
        3.2.10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DPSCs培养与鉴定
        3.3.2 牛牙本质的热重分析
        3.3.3 CDT的形貌观察
        3.3.4 天然牙本质与CDT的晶体结构与元素构成
        3.3.5 CDT的亲疏水性
        3.3.6 CDT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3.7 CDT改性与细胞培养
        3.3.8 CDT对DPSCs分化的影响
    3.4 讨论
第4章 牙本质不同管状结构与无机成分对牙髓干细胞极化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选择性扩大CDT管状结构的方法
        4.2.2 CDET的表征
        4.2.3 细胞突起形成与细胞器分布观察
        4.2.4 Real-time PCR检测极化相关标记物
        4.2.5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煅烧后酸蚀扩大CDT管状结构的作用
        4.3.2 煅烧前酸蚀扩大CDT管状结构的作用
        4.3.3 酸蚀结合超声扩大CDT管状结构的作用
        4.3.4 煅烧前后分别酸蚀结合超声扩大CDT管状结构的作用
        4.3.5 具有不同尺寸管状结构的CDET制备
        4.3.6 酸蚀对牙本质无机成分的影响
        4.3.7 具有不同尺寸管状结构的CDET对DPSCs形态与极化的影响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AgCa-PLGA亚微粒抑制粪肠球菌及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文献综述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4)呼和浩特市大学生饮用碳酸饮料对牙齿酸蚀情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附件

(5)液态浓缩生长因子对人牙周膜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hPDLSCs分离、培养及鉴定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LPCGF的制备观察和对hPDLSCs的粘附、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不同根面处理方式对牙根片表面hPDLSCs的粘附,增殖,迁移和成骨分化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裸鼠皮下的不同处理的牙块-牙周膜干细胞复合体异位构建牙周支持组织的体内研究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载银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和抗菌性能及生物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口腔疾病
        1.1.1 口腔健康现状
        1.1.2 常见口腔疾病
        1.1.3 牙本质敏感
    1.2 口腔材料
        1.2.1 口腔脱敏材料
        1.2.2 口腔纳米材料
    1.3 载银介孔二氧化硅
        1.3.1 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
        1.3.2 介孔二氧化硅的生物相容性
        1.3.3 介孔二氧化硅的应用
        1.3.4 载银介孔二氧化硅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1.1 菌株
        2.1.2 细胞株
        2.1.3 试剂
        2.1.4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载银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
        2.2.2 抗菌性能测试
        2.2.3 细胞毒性实验
        2.2.4 细胞周期实验
第三章 结果
    3.1 载银介孔二氧化硅的表征
    3.2 抗菌实验结果
        3.2.1 Ag-MSNs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
        3.2.2 Ag-MSNs@60SiO_2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
        3.2.3 Ag-MSNs@100SiO_2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
        3.2.4 Ag-MSN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影响
        3.2.5 Ag-MSNs@60SiO_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影响
        3.2.6 Ag-MSNs@100SiO_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影响
        3.2.7 Ag-MSNs、Ag-MSNs@60SiO_2和Ag-MSNs@100SiO_2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3.2.8 Ag-MSNs、Ag-MSNs@60SiO_2和Ag-MSNs@100SiO_2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杀菌浓度
    3.3 细胞毒性实验结果
        3.3.1 MSNs、 Ag-MSNs、Ag-MSNs@60SiO_2和Ag-MSNs@100SO_2对NIH3 T3细胞生长的影响
        3.3.2 MSNs、Ag-MSNs、Ag-MSNs@60SiO_2和Ag-MSNs@100SiO_2对HGF-1细胞生长的影响
    3.4 细胞周期实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不同粘固剂及不同溶液浸泡对氧化锆陶瓷粘接强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与设备
        1.1.2 实验分组
        1.1.3 实验方法
        1.1.4 统计分析
    1.2 实验结果
        1.2.1 离体牙和氧化锆块表面的粗糙度测量结果
        1.2.2 剪切粘接强度
        1.2.3 各组粘接面断裂模式结果
        1.2.4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1.3 讨论
        1.3.1 氧化锆修复体的优势
        1.3.2 粘接强度的测试方法
        1.3.3 离体牙的选择
        1.3.4 关于碳酸饮料
        1.3.5 粘接强度的影响因素
        1.3.6 关于三种口腔粘固剂
        1.3.7 溶液对口腔粘固剂粘接强度的影响
        1.3.8 不足与展望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2.1 氧化锆修复体内表面处理技术
        2.1.1 酸蚀
        2.1.2 喷砂
        2.1.3 硅烷偶联剂
        2.1.4 硅涂层
        2.1.5 激光蚀刻
    2.2 氧化锆全瓷修复体粘接材料
        2.2.1 树脂水门汀
        2.2.2 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固剂
        2.2.3 其他
    2.3 牙本质表面的处理方法
        2.3.1 酸蚀
        2.3.2 Nd:YAG激光
        2.3.3 空气喷砂
    2.4 牙体质粘接剂
    2.5 临床操作因素
        2.5.1 酸蚀时间
        2.5.2 粘接材料的调拌
        2.5.3 粘接层厚度
        2.5.4 边缘微渗漏
        2.5.5 光照强度
        2.5.6 粘接面的处理
        2.5.7 操作过程中的污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三种药物预防和治疗早期牙酸蚀症效果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再矿化实验
    1.1 样本制备与仪器设备
        1.1.1 样本的选择和制备
        1.1.2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1.1.3 碳酸氢钠矿化液的制备
    1.2 再矿化实验过程
        1.2.1 建立人工釉质脱矿模型
        1.2.2 再矿化实验
        1.2.3 扫描电镜观察
        1.2.4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1.2.5 能谱分析
        1.2.6 显微硬度测试
    1.3 统计学处理
    1.4 结果
        1.4.1 扫描电镜观测结果
        1.4.2 原子力显微镜观测结果
        1.4.3 能谱分析结果
        1.4.4 显微硬度测量结果
    1.5 讨论
        1.5.1 酸性饮料对釉质的作用
        1.5.2 釉质的再矿化
        1.5.3 奥威尔与釉质的再矿化
        1.5.4 氟化物与釉质的再矿化
        1.5.5 碳酸氢钠矿化液与再矿化
        1.5.6 原子力显微镜成像的特点及优势
        1.5.7 釉质表面矿物质含量的测量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抗酸实验
    2.1 样本的制备与仪器设备
        2.1.1 样本的制备和选择
        2.1.2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2.1.3 碳酸氢钠矿化液的制备
    2.2 抗酸实验过程
        2.2.1 抗酸实验样本处理
        2.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2.4 结果
        2.4.1 扫描电镜观测结果
        2.4.2 原子力显微镜观测结果
        2.4.3 能谱分析结果
        2.4.4 显微硬度测量结果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综述
    3.1 氟化物
    3.2 生物蛋白类
        3.2.1 无定形磷酸钙酪蛋白磷酸肽
        3.2.2 唾液蛋白
    3.3 生物活性玻璃材料
    3.4 无机盐类
        3.4.1 羟基磷灰石
        3.4.2 碳酸氢钠
        3.4.3 硅
    3.5 五倍子与没食子
    3.6 糖代替品
    3.7 激光和臭氧
    3.8 其他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蒙脱石负载的氢氧化钙抗酸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蒙脱石概述
        2.1.1 蒙脱石的结构特征
        2.1.2 蒙脱石的药用状况
    2.2 氢氧化钙概述
        2.2.1 医药级氢氧化钙
        2.2.2 食品级氢氧化钙
    2.3 消化性溃疡概述
        2.3.1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
        2.3.2 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现状
        2.3.3 实验性胃溃疡模型的制作方法
    2.4 人体钙吸收概述
    2.5 体液酸碱平衡概述
第三章 氢氧化钙抗酸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蒙脱石的酸活化处理
        3.2.2 氢氧化钙抗酸剂的制备
        3.2.3 氢氧化钙抗酸剂的表面修饰
    3.3 分析方法
        3.3.1 堆密度的测定
        3.3.2 活性成分Ca(OH)_2含量的测定
        3.3.3 活性成分Ca(OH)_2溶解度的测定
        3.3.4 活化指数的测定
        3.3.5 粒度测定
        3.3.6 体外抗酸性能测定
    3.4 结构性能表征
        3.4.1 XRD分析
        3.4.2 比表面和孔结构分析
        3.4.3 SEM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堆密度的测定结果
        3.5.2 Ca(OH)_2含量对体外抗酸性能的影响
        3.5.3 加料时间对体外抗酸性能的影响
        3.5.4 反应温度对体外抗酸性能的影响
        3.5.5 Span 60用量对氢氧化钙抗酸剂的表面修饰作用
    3.6 表征结果分析
        3.6.1 XRD结果分析
        3.6.2 比表面和孔结构结果分析
        3.6.3 SEM结果分析
    3.7 工艺简化及改进
        3.7.1 新工艺方法
        3.7.2 不同工艺对制备过程颗粒大小的影响
        3.7.3 修饰剂种类及用量对活化指数的影响
        3.7.4 体外抗酸性能评价
        3.7.5 XRD及SEM表征分析
    3.8 补钙和改善酸性体质的探讨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氢氧化钙抗酸剂的毒性试验及粘膜保护评价
    4.1 急性毒性试验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动物
        4.1.4 受试药物
        4.1.5 实验动物饲养标准
        4.1.6 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4.1.7 毒性观察指标
        4.1.8 药物毒性分级标准
        4.1.9 结果与讨论
    4.2 长期毒性试验
        4.2.1 长期毒性试验方法
        4.2.2 结果与讨论
    4.3 胃粘膜保护性能评价
        4.3.1 实验试剂
        4.3.2 实验仪器
        4.3.3 实验动物
        4.3.4 实验药品
        4.3.5 动物分组及给药剂量
        4.3.6 无水乙醇致小鼠胃溃疡模型的建立
        4.3.7 胃溃疡指数和抑制率的计算
        4.3.8 统计学处理方法
        4.3.9 结果与讨论
    4.4 氢氧化钙抗酸剂的风险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纳米银对牙本质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抗菌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实验一 纳米银溶液冲洗对牙本质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抗菌效果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实验二 纳米银凝胶封药对牙本质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抗菌效果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实验三 纳米银凝胶处理的牙本质抵抗粪肠球菌生物膜的形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实验四 载银介孔生物活性玻璃对根管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抗菌效果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
致谢

四、碳酸氢钠溶液牙本质小管堵塞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活性玻璃对渗透树脂治疗早期釉质龋的影响[D]. 李慧.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2]基于牙本质小管和牙本质无机成分的牙髓干细胞分化与极化研究[D]. 倪世磊. 吉林大学, 2019(10)
  • [3]AgCa-PLGA亚微粒抑制粪肠球菌及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实验研究[D]. 刘丹枫. 武汉大学, 2019(06)
  • [4]呼和浩特市大学生饮用碳酸饮料对牙齿酸蚀情况的调查研究[D]. 李倩倩.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5]液态浓缩生长因子对人牙周膜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 颜文城.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6]载银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和抗菌性能及生物安全性研究[D]. 贾青杰. 厦门大学, 2018(01)
  • [7]不同粘固剂及不同溶液浸泡对氧化锆陶瓷粘接强度影响的研究[D]. 戚月明. 华北理工大学, 2017(03)
  • [8]三种药物预防和治疗早期牙酸蚀症效果的比较研究[D]. 王首力. 华北理工大学, 2015(03)
  • [9]蒙脱石负载的氢氧化钙抗酸剂研究[D]. 丁泳锋. 广西大学, 2014(05)
  • [10]纳米银对牙本质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抗菌效果研究[D]. 吴大明. 武汉大学, 2014(06)

标签:;  ;  ;  ;  ;  

碳酸氢钠溶液对牙本质小管阻断作用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