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对土壤水分条件的适应性响应研究进展

植物对土壤水分条件的适应性响应研究进展

一、植物对土壤水分条件的适应性反应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丽[1](2021)在《麦类作物对水氮胁迫及高CO2浓度响应的生理生化机制》文中认为土壤干旱往往伴随着土壤氮素的低利用率,而合理的水氮调控对于提高作物水氮利用效率至关重要。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主要通过气孔进行,气孔是调控植物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两大生理功能的重要结构,探究气孔运动调节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植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及植物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近年来,大气CO2浓度不断升高,而如何进行合理的水肥调控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将是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本研究以燕麦和大麦(WT与其对应的ABA缺失突变体Az34)为材料,运用15N、13C、18O同位素技术,分析了水氮胁迫下燕麦表型及生理生化变化;采用非损伤微测技术,测定大麦活体叶肉/保卫细胞离子流变化,定量化记录离子的跨膜运动,并结合叶片蛋白组学分析,从亚细胞和分子水平探究其表型变化原因;将水氮耦合与未来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情景相结合,研究了大麦的生理响应变化及其内在生理机制,并分析了大麦籽粒的品质属性,为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及水资源紧缺下实现节水节肥优质高产农业提供理论依据。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中度水分胁迫(50%土壤最大持水量)或高氮处理(298 mg/kg N)显着降低了燕麦气孔导度,降低了植株耗水量,提高了气孔和植株水平上的水分利用效率。在水分胁迫或高氮处理下,气孔部分关闭对光合速率无显着影响。轻度(70%土壤最大持水量)和中度干旱胁迫下,尽管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分别下降了6.7%和21.3%,但在这两种水分亏缺处理下,燕麦的植株水分利用效率(WUEb)分别比水分充足(90%土壤最大持水量)的植株增加了10.8%和7.4%。中度水分胁迫或高氮处理提高了植株中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此外,δ13C和氧同位素组成(δ18O)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在土壤水分亏缺或高氮处理下,气孔和植株水平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主要归因于气孔导度的降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中度干旱胁迫和高氮处理在提高燕麦水分利用效率和减少耗水量方面效果最好。(2)10%聚乙二醇(PEG)6000处理2小时后,两种基因型大麦叶片ABA浓度均显着增加,且WT叶片ABA浓度高于Az34。PEG处理9天后,WT叶片ABA浓度显着高于其对照植株,而Az34叶片ABA浓度与其对照植株相比并无显着变化。PEG处理24小时后,WT叶片保卫细胞的K+外排量明显高于Az34。与对照相比,两种基因型大麦保卫细胞的Ca2+内流量在PEG处理2小时后均显着增加,4小时后达到最大值。WT叶片ABA浓度增加与K+外流和Ca2+内流增加以及气孔导度降低的趋势相一致,尽管其叶片IAA浓度、GA3浓度和ZR浓度在PEG处理4小时后均增加。此外,PEG处理引起叶片叶肉细胞大量的H+内流,这可导致质外体碱化,有利于木质部ABA向保卫细胞的转运。这些结果阐明了ABA在干旱胁迫下介导保卫细胞离子转运从而调控大麦气孔运动的机制。(3)无PEG胁迫下,无氮的Hoagland营养液(N0)处理72 h的大麦植株叶片ABA浓度要高于Hoagland完全营养液(N1)处理72 h的植株,而N0处理72 h的大麦植株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也要略微低于N1处理植株但并未出现显着差异。无PEG胁迫下,和N1处理相比,N0处理72 h后,两种基因型大麦的光合速率显着降低;而15%PEG胁迫下,N0与N1处理植株光合速率无显着差异。无论N处理如何,15%PEG处理植株光合速率均低于无PEG处理植株。N0处理72 h后的光合速率显着低于N0处理12 h的光合速率。干旱胁迫(12 h或72 h)显着降低了大麦根水势。无PEG胁迫下,N0处理72 h后,两种基因型大麦的根水势高于N1处理的植株。N胁迫、水分胁迫或是水氮胁迫(12 h或者72 h)引起了两种基因型大麦叶肉细胞H+内流;PEG诱导的干旱胁迫(12 h或72 h)引起了保卫细胞K+外排,与气孔导度降低和ABA升高趋势一致,此时WT叶片的钾转运蛋白在干旱胁迫下表现为下调。在干旱胁迫、N胁迫及水氮胁迫下,WT可通过加强糖酵解途径及渗透势调节,来增强植株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性。(4)两种基因型大麦对水氮耦合方式的响应不同,尤其是在高CO2浓度(e[CO2],800ppm)下。虽然e[CO2]对WT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大,特别是在亏缺灌溉(DIN,灌溉量为充分灌溉的70%+水氮耦合)和根系分区交替灌溉(PRDN,一半根系灌溉量为充分灌溉的70%+水氮耦合,另一半根系进行干旱处理,直到土壤含水量降到7%-10%以下,然后进行轮换)条件下,但增加了光合速率,从而增加了气孔、叶片和全株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e[CO2]显着提高了Az34的光合速率,降低了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从而提高了Az34的WUE。e[CO2]增加了两种基因型大麦的百粒重和地上部干物质,但对其产量和籽粒的水分利用效率(WUEg)无显着影响。与充分灌溉(FIN,90%的土壤最大持水量+水氮耦合)相比,PRDN提高了两种基因型大麦的产量、收获指数和WUEg。与FIN相比,DIN和PRDN增加了两种基因型大麦在e[CO2]下的植株氮吸收量。与大气CO2浓度(a[CO2],400ppm)相比,e[CO2]提高了两种基因型的15N吸收和15N回收率。此外,与FIN处理相比,DIN和PRDN处理可促进更多氮素分配到大麦籽粒中。总体来说,DIN和PRDN促进了氮素向籽粒的分配,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特别是在e[CO2]条件下。减量灌溉下的水氮耦合方式,特别是PRDN,可在未来缺水和CO2富集的环境中优化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N营养。(5)高CO2减轻了减量灌溉处理(DIN和PRDN)对大麦籽粒N、P和S含量、C/N比、C/P比带来的负面影响。DIN和PRDN处理不影响大麦籽粒中K、Ca、Mg、Fe、Mn和Cu的含量,且由于大麦籽粒产量在DIN和PRDN处理下的提高,K、Ca、Mg、Fe、Mn和Cu积累量也相应的提高。高CO2增加了籽粒Fe和Cu含量,并在FIN和PRDN处理下增加了WT籽粒的B浓度,籽粒P、K、Ca、Mg、S、Mn和Zn含量不受高CO2的影响。因此,在未来CO2浓度升高的背景下,DIN和PRDN可以成为一种节水优质的灌溉施肥方式。

贺文君[2](2021)在《微咸水灌溉对滨海盐碱土水盐分布和金银花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滨海盐碱地作为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具有较大的利用潜力和经济价值。滨海盐碱地存在地下水位浅且矿化度高、土壤盐含量高、土质粘重肥力低和淡水资源匮乏等问题。淡水资源短缺和土壤盐渍化是限制滨海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微咸水灌溉对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盐碱地改良及利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以金银花为研究作物,通过设置0 mm(T1)、40 mm(T2)、80 mm(T3)和120 mm(T4)共4个处理的微咸水灌溉野外控制试验及中度和重度等渗盐(150和300 m M)胁迫和干旱(19.3%和28%PEG-6000)胁迫室内水培试验,探讨了微咸水灌溉对滨海盐碱土水盐分布和土壤养分的影响,阐明了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明确了影响盐碱地金银花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揭示了微咸水灌溉下金银花品质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等渗干旱和盐胁迫下金银花的光合作用、光抑制和氧化损伤的差异,深入剖析其盐适应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微咸水灌溉下滨海盐碱地金银花种植评价体系,并综合提出了滨海盐碱地金银花种植的最佳微咸水灌溉量。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随微咸水灌水量的增大,表层0~20 cm土壤含水量呈增加趋势,土壤含盐量和钠吸附比均呈逐渐减小趋势。随着灌水量增大土壤p H呈上升趋势,土壤表现出一定的碱化现象,土壤表层0~20 cm土壤电导率和p H呈显着的负相关。土壤水盐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灌溉降低了土壤盐分含量,夏季强降雨对土壤盐分具有较好的淋洗作用。微咸水灌水量对表层0~20 cm土壤环境影响较大,对深层土壤影响较小。随微咸水灌水量的增加,土壤总碳和铵态氮均呈显着升高趋势,而硝态氮显着降低趋势。过高的灌水量造成了土壤速效钾的流失。(2)与T1处理相比,微咸水灌溉显着提高了金银花的株高、基径、单株叶面积指数等生长性状和叶片叶绿素荧光及单株光合等光合特性。微咸水灌溉2年后,与T1处理相比,T2、T3和T4处理的干物质量分别增加了97.33%、408.87%、和782.09%。微咸水灌溉量与金银花单株光合速率呈二次曲线关系。微咸水灌溉改变了金银花生物量的分配格局,T1处理具有更大的根冠比和根质比。与T1相比,微咸水灌溉的金银花植株叶片光合性能更高,单株光合速率更大,这有助于金银花植株的生长和根系的发育,有利于其干物质量的积累,从而为金银花取得高产提供物质保障。(3)与T1处理相比,微咸水灌溉显着增加了金银花产量和Na+累积量。p H是影响金银花单株产量的主要控制因子,可分别解释2个生长季内金银花单株产量74%和64%的变化。微咸水灌溉营造的高水、低盐、高p H及高水势的土壤环境一定程度上有利金银花产量的增加。本研究中,T3和T1处理下金银花绿原酸等酚类化合物含量更高,而T2处理下金银花绿原酸等酚类化合物含量最低。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叶片Na+累积量及叶片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建立了滨海盐碱地金银花种植评价体系,并提出滨海盐碱地金银花种植的最佳微咸水灌溉量每次为80 mm。(4)干旱诱导的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大,表明金银花光合作用对干旱胁迫的敏感性高于等渗盐胁迫。与盐诱发的轻度光系统I(PSI)和光系统II(PSII)光抑制相反,在等渗干旱胁迫下PSI和PSII发生了严重的光抑制,表现为PSI和PSII的最大光化学效率显着降低,反应中心蛋白丰度显着减少。盐胁迫下PSI和PSII的相互作用对光合机构影响较小,这是由于盐胁迫下PSI和PSII之间的电子传递受的影响较小。与光系统光抑制一致,干旱胁迫导致的叶片脂质过氧化(MDA)、H2O2生成和电解质渗漏率的含量显着高于等渗盐胁迫,表明干旱导致的金银花严重的氧化胁迫。此外,主成分分析表明,与等渗干旱胁迫相比,金银花具有更高的盐适应性。盐胁迫下,金银花虽然积累了较多Na+,但避免了等渗干旱胁迫下叶片大量失水,从而有效保护了光合机构。

严令斌[3](2020)在《土壤微生物群落与植物功能性状对喀斯特小生境水热的响应机制》文中提出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石漠化现象严重制约区域发展水平,威胁长江、珠江流域生态安全。喀斯特区生境异质性高,生态因子组合小生境类型多样,生境限制是石漠化治理的基础,同时决定着石漠化治理难度大。喀斯特小生境的水、热生态因子特征不同,但已有的研究不连续不深入;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角色,且与植物的健康有密切关系,但其受喀斯特生境作用机制不清;喀斯特小生境作用于植物形态建成研究也不深入。为了系统地认识喀斯特小生境差异及其对微生物、植物的影响作用,支撑石漠化生态治理工程应用。本研究在喀斯特高原区对小生境(石槽、石洞、石面、石缝、石沟和土面)以及模拟喀斯特小生境系统(1050cm土壤厚度模拟生境以及土面生境)共计2 a连续观测40个层位土壤水分与温度每10 min记录一组数据,研究小生境水热的空间垂直分异以及时间分异特征;基于DNA高通量测序对小生境不同层位取样共计342个样品进行土壤微生物(以真菌和细菌为代表)群落生态学研究,分析土壤微生物在小生境中的垂直分异以及植被演替过程中的演变规律,研究土壤微生物对喀斯特小生境生态因子的响应;基于LC-MS对模拟小生境生态因子组合处理184个样品的植物根系代谢与功能性状进行测定,研究小生境对植物功能性状及根系代谢的影响,小生境影响的根系代谢物与功能性状的关联表现,小生境影响的根系代谢物与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等内容,得到的以下主要结果:(1)基岩裸露导致喀斯特小生境土壤温度特征在春夏秋冬四季显着不同,夏季基岩裸露的生境土壤温度显着高于土面生境12℃,而冬季则显着低于之,生境土壤厚度的加深会缓解基岩裸露带来的温度差异但在同层位上仍然具有比较大的差异。此外,基岩裸露的小生境底层受外界热量干扰更快更大。除季节因素外,生境土壤厚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境土壤温度特征,土壤类型的差异也有一定影响,基岩裸露的生境土壤厚度越浅薄其受到外界影响越快。在野外观测研究中,小生境类型是喀斯特小生境土壤水分差异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土壤层位,基岩裸露的小生境土壤水分显着低于土面生境5%(体积分数),土壤层位、厚度与类型的交互决定着土壤水分的变异特征,基岩裸露小生境的表层和底层受降水影响大表现出变异较大,而土面生境仅表层受影响大。控制实验表明小生境土壤厚度是土壤水分特征的最重要因素,但影响土壤水分的条件复杂仍需要进一步验证,40 cm土壤厚度可能是基岩裸露的小生境土壤水分变异的临界点。(2)影响微生物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是植被演替阶段、坡位等综合因素,小生境类型在草丛阶段中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构建影响显着,但在灌木与乔木阶段的小生境中则无显着影响,表明随着植被演替小生境被植物冠层遮蔽后,小生境类型的差异消减,且结果支持群落的生物因素对土壤微生物有决定向的影响,研究中认识到了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伴随演替现象。在控制实验条件下研究得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受土壤厚度、降水方式与频率以及土壤层位的影响,基岩裸露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小生境气象条件可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异,作用于土壤微生物优势种、功能群的环境因子作用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小生境尺度上受生物环境因子作用不明显。(3)小生境的土壤类型、土壤厚度、水分供给方式及降水频率等因素以及交互作用均对植物具有显着影响,多因子交互作用中有消减单因子作用大小的现象;小生境土壤化学元素组成对植物代谢影响作用较大,以碳氮比作用最为显着;分析得到与葛根药用活性成分代谢物显着关联的土壤细菌类群,葛根代谢物与表型性状的关联关系,并建立小生境生态因子调控葛根代谢物组分的路径模型。得到一些结论:基岩裸露改变了喀斯特小生境的土壤水分、热量/温度特征;喀斯特小生境水热特征在植被演替阶段早期、植被覆盖度低、群落层次简单时差异较大,显着地影响生境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但这种小生境的差异随着植被演替、植被覆盖度高、群落层次复杂时变小——即非生物环境因素均匀性增加,接近于顶极群落植被时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差异主要受到生物因素及其衍生因素的影响;小生境类型对微生物群落组成的改变主要由小生境土壤类型、土壤厚度、水分特征等因素及其衍生的因素作用,这些因素也同样影响着植物功能性状表现以及土壤微生物与植物功能性状间的关系。

何秋月[4](2020)在《黄土高原半湿润区刺槐人工林蒸腾耗水特征对降雨减少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植被保护和重建的重要区域,降雨是限制该地区林分生长的主要因子。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降雨格局的改变将对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刺槐是该地区大面积种植的人工林树种之一,然而在林分水平上的水文调控能力和对干旱的适应性尚未得到深入研究。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半湿润区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热扩散式树干液流探针对蒸腾耗水进行定位监测,同时监测气象要素和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分析了蒸腾耗水动态特征和对环境因子的响应;通过设置人工截留降雨处理减少降雨输入,探究了蒸腾特征对土壤水分输入减少的响应;结合对蒸腾耗水相关的生理学和形态学指标的测定,分析了刺槐适应短期和长期干旱的生理生态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试验期间(2011?2017年),研究区年降雨量516?751 mm,林分对降雨分配约为穿透雨占比78.1%,冠层截留17.2%,树干径流4.2%。人工截留降雨设施减少了处理样地60.8%的穿透雨输入,约为总降雨量的47.5%。减雨处理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显着,处理样地月平均土壤含水量为对照样地的76.5%?100%,年平均土壤含水量为对照样地的81.4%?98.5%,两样地间的差异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大。降雨减少降低了林分生长速率。减雨处理期间,处理样地刺槐的胸径年平均增长量(0.16 cm year-1)显着低于(p<0.05)对照样地(0.41 cm year-1)。(2)刺槐树干液流日变化与太阳辐射和空气水气压亏缺日变化趋势相似,在晴天呈单峰型曲线。在空气较为干燥的天气里,液流到达峰值时间比湿润天气下的峰值时间稍早。在短期时间尺度上,影响刺槐蒸腾耗水的主导环境因子是气象因子,在多日尺度上(数周)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也会十分显着。刺槐每半小时的平均液流通量密度值与同期太阳辐射、空气水气压亏缺以及二者的综合指标(VT)适用指数饱和曲线拟合。土壤含水量影响液流通量密度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土壤含水量较低时段刺槐液流通量密度与VT拟合曲线的参数值(预测最大液流通量密度a和初始斜率b)低于土壤含水量较高时段。日均液流通量密度值与同期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水气压亏缺显着正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显着负相关。在月和季节尺度上,样地平均液流通量密度与生长季物候变化规律一致,生长季前期较低(5月平均值为5.4 m L m-2 s-1),中期逐渐达到最高值(6?8月依次为18.95,23.62和21.62 m L m-2 s-1),末期逐渐下降(9月、10月分别为10.17和6.06 m L m-2 s-1)。受年度气候条件的影响,不同年份之间,液流通量密度最高值出现的时期有差异,但都在生长季中期。多元分析显示,月平均液流通量密度与同期叶面积指数、太阳辐射、空气水气压亏缺、空气温度和潜在蒸发散显着正相关(p<0.05),与当月降雨量负相关但不显着。年际尺度上,样地年平均液流通量密度为14.96?21.01 m L m-2 s-1,与样地年平均潜在蒸发散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与年降雨量和年平均土壤含水量及气象因子之间均无显着相关关系。(3)降雨减少后,刺槐液流通量密度受到较大影响。日最大液流通量密度减小,处理样地日均液流通量密度比对照样地分别低3.22 m L m-2 s-1(2015年),9.76 m L m-2s-1(2016年)和13.00m L m-2 s-1(2017年),样地间差异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加。处理样地中液流到达峰值的时间比对照样地提前1?1.5 h。处理样地液流通量密度与VT拟合曲线的参数值低于对照样地水平,持续减雨处理会使影响加强,在处理第三年,处理样地的拟合参数值始终低于对照样地水平。处理样地月均液流通量密度比对照样地低0.24?19.52 m L m-2 s-1,在空气较为干燥的7、8月份差值最大。处理样地月平均液流通量密度表现出与土壤水分显着的相关关系(p<0.05),同时,与潜在蒸发散的相关关系斜率显着低于对照样地水平(p<0.05)。处理样地年平均液流通量密度低于对照样地9.1%?45.3%。随着处理年份的增加,样地间平均液流通量密度差异由处理第一年的不显着(p>0.05)变化为第二年的显着(p<0.05)和第三年的极显着(p<0.001)。实施减雨处理后,处理样地年平均液流通量密度与年平均潜在蒸发散的关系变为显着负相关(p<0.05),并与年平均土壤含水量显着正相关(p<0.05)。(4)降雨减少后,刺槐的部分形态学生理学指标发生了改变,应该与调节水分利用有关。刺槐叶片气孔密度随生长季不同月份发生变化,但处理样地叶气孔密度(173.5?215.1 No.mm-2)在各月份都比对照样地(203.6?240.0 No.mm-2)降低了7.3%?14.8%(p<0.05)。刺槐比叶面积在不同月份之间无显着差异,但处理样地(255.4?293.2 cm2 g-1)比对照样地(305.3?370.3 cm2 g-1)降低了12.5%?31.0%(p<0.05)。刺槐叶水势在不同月份之间呈现极显着差异,在土壤较为干旱的7、8月份较低,而在土壤水分较好的6、9月份较高。处理样地刺槐的黎明前叶水势比对照样地低0.03?0.16MPa(p<0.05);两样地午间叶水势无显着差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等水型水分调节策略。刺槐蒸腾拉力和整树水力导度在不同月份之间的差异均显着,最高值出现在土壤含水量最高的6月。两样地之间差异在多数月份均不显着,但在土壤含水量最低的8月,处理样地整树水力导度显着低于对照样地水平,可能与土壤水分亏缺严重时刺槐转换为非等水调节策略有关。刺槐叶片稳定性碳同位素丰度在不同月份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但降雨减少处理对碳同位素丰度的影响不显着。研究结果表明,刺槐对土壤水分变化较为敏感,其忍耐土壤干旱的能力受干旱时间长度和干旱严重程度的影响。在短期干旱胁迫下,刺槐可以通过限制蒸腾作用的水分利用策略,维持较低的水分代谢活动,待土壤水分条件改善后再恢复到正常的蒸腾水平;当干旱强度加剧或持续时间延长,将难以恢复到原来的蒸腾水平。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半湿润半干旱区的刺槐人工林将面临较大的干旱胁迫的风险,应适时开展旨在改善水分供求矛盾的结构调整等经营管理措施。

李于坤[5](2020)在《宁夏中部干旱带降雨量和种植密度对猪毛菜适应性生长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脆弱,降雨少、蒸发强,严重抑制了当地季节性植被的正常生长发育,不能很好起到为当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本文以季节性植被猪毛菜为研究对象,通过种子萌发试验,观察在不同降雨量及表面覆盖条件下猪毛菜种子萌发状况及种子萌发后幼苗存活状况;并通过大田模拟降雨桶栽试验,观测不同降雨年型以及不同种植密度下猪毛菜的蒸散量、株高及根长、土壤电导率及盐分的变化,利用扫描电镜技术从微观角度观察猪毛菜叶片及花粉的结构,分析比较了猪毛菜针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不同土壤表面覆盖物会对土壤的蒸发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裸土的蒸发量最大,其他两种条件下土壤的蒸发量基本持平;10mm降雨量不会对猪毛菜种子的萌发起到促进作用;覆盖2mm粒径的砂,且满足15mm或20mm降雨量条件较适宜猪毛菜种子萌发和幼苗存活。(2)考虑需要减少当地蒸散量这一因素,当种植密度为3株/桶时,即20790株/亩时,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当地,是较为适合在当地生存的种植密度;种植密度与日蒸散量两者相关,但是线性相关度不够高;株高和根长在整体上呈现相同的规律,随着种植密度的加大逐渐减小;在本试验条件下,当种植密度>2株/桶,最后一次取土时土壤0~5cm 土层的含电导率、盐量明显低于试验开始时的数值,种植密度的增大减少了表层土壤的含盐量。(3)大降雨量对应更大的蒸散量;猪毛菜的株高和根长在整体上呈现随着降雨量的减少而减少的趋势。(4)在本试验处理中,E2处理下叶片表皮蜡质最多,该处理下气孔长排第17位(由长及短),气孔宽排第21位(由长及短),气孔大小处于略后位置,气孔密度居于第五位(由大及小),略靠前,所以,该处理下猪毛菜的抗干旱性能较好,且该处理下更容易在遭遇干旱胁迫等环境变化时做出更为积极的响应;猪毛菜花粉形态有差异,但花粉在大小、形状、表面纹饰等方面也表现出了许多共同点。(5)E2处理下叶片表皮蜡质最多,且在特枯水年条件下,种植2株/桶,即13860株/亩时,该处理下蒸散量较少。在本试验条件下,E2处理下能够减少猪毛菜蒸散量,且在遭遇干旱胁迫等环境变化也更容易做出较为积极的响应。

杨梅[6](2020)在《控水和施磷钾肥下陇东苜蓿叶性状响应及磷酸酶调控叶片P重吸收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磷(P)是农业系统生产力的重要调节元素之一,一直存在植物利用效率低下和全球资源匮乏等问题。随着全球降水格局的极大改变和氮沉降的加剧,生态系统土壤P供应和利用也随之改变,各类生态系统中P限制已相继出现或加剧。钾(K)在维持植物功能和适应逆境中不可缺少,相比于P,土壤K资源虽相对丰沛,但系统中其他养分有效性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K供应。叶性状是植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生存策略和资源利用能力的体现,叶性状受遗传特性、空间尺度、时间因素等的影响,需在更多生境下展开研究以进一步揭示其在植物适应中的作用。叶片养分重吸收作为植物高效养分利用的特性之一,因基因型、生活型等遗传特性而异,也受土壤和叶片养分状态、光照、温度等的影响,但在土壤养分限制时,养分重吸收变化尚不明确。已有研究表明,磷酸酶与P的再转移密切相关,但其调控P重吸收的机理仍不清楚。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黄土高原降水和土壤磷钾养分供应格局也会发生变化,这必将影响主要牧草的适应性和栽培草地的生产性能。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对象,研究了控水和施磷钾肥下草地土壤养分含量及相对养分限制性、苜蓿叶性状、养分重吸收以及土壤和苜蓿磷酸酶活性的变化,分析了土壤养分含量与叶性状、养分限制性与叶片养分重吸收、磷酸酶活性与叶片P重吸收效率(PRE)间的关系。得到主要结果如下:1)控水显着影响施肥对苜蓿草地土壤养分状况的调节作用。低供水下,施钾加剧草地P限制,而施磷和磷钾同施缓解P限制。高供水下,磷钾同施提高土壤矿质氮、全钾(TK)和速效钾(AK)含量,降低2和3龄苜蓿草地土壤全氮(TN)和速效磷(AP)含量;施磷提高2和3龄苜蓿草地土壤全磷(TP)含量,降低III茬苜蓿草地土壤TP含量;施钾和施磷缓解草地P限制。此外,土壤养分随苜蓿年龄和茬次有显着变化。随年龄增加,土壤TN、铵态氮(AN)、TP、TK和AK含量呈降低趋势;1龄苜蓿草地发生N限制,2和3龄出现P限制。随茬次增加,土壤TN、TP和TK含量升高,而硝态氮(NN)、AK和AP含量逐渐降低;与?茬相比,II和III茬苜蓿草地P限制加剧。2)施肥对苜蓿叶性状的影响效果受供水条件调控。低供水下,施肥(施磷、钾和磷钾同施)降低苜蓿叶片PRE;施磷和施钾提高比叶宽、1和2龄苜蓿枯叶N和P含量,降低净光合速率、羧化效率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高供水下,施肥提高叶片PRE,尤其磷钾同施最为显着;施磷提高净光合速率、羧化效率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比叶宽。随供水增加,施钾提高叶面积,降低叶干物质含量和比叶重;磷钾同施时绿叶N:K先升后降,PRE升高。此外,不同年龄和茬次苜蓿的叶性状差异显着。随年龄增加,苜蓿叶厚度、比叶重、净光合速率、羧化效率、绿叶N:P和N:K、绿叶K:P、PRE和叶片K重吸收效率(KRE)升高,叶片N重吸收效率(NRE)先升后降,而比叶宽、叶面积、绿/枯叶N、P和K含量降低。随茬次增加,苜蓿叶厚、比叶重、净光合速率、羧化效率、绿叶N:P和K:P、枯叶N和K含量升高,而比叶宽、叶面积、绿叶N:K、NRE和KRE降低。3)苜蓿叶性状间关系密切,苜蓿比叶重与绿叶N和P含量、NRE、PRE显着正相关,而比叶重与净光合速率、叶厚,叶厚与绿叶N和P含量、瞬时水分利用效率、NRE显着负相关。叶片功能性状与绿叶N:P和N:K、NRE、PRE、KRE显着正相关,与绿/枯叶P和K含量负相关。叶内各养分间、绿叶与枯叶养分间及计量比之间多呈现显着正相关。苜蓿叶性状间相关性受施肥和控水调节,并随苜蓿生长发生变化。控水、施肥、苜蓿年龄和茬次差异主要影响叶性状间相关性的显着程度,对相关性的属性(正/负)影响不大。相比于年龄和茬次,控水和施肥对叶性状间相关性的影响更强。4)苜蓿叶性状与草地土壤养分状况相关,叶片养分重吸收受土壤养分限制性的调节。苜蓿叶厚与土壤TP和TK,苜蓿绿叶N含量与土壤TN、AN、AP,苜蓿枯叶N含量、绿/枯叶P和K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间均显着正相关。苜蓿绿叶N:P、羧化效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气孔限制值、NRE、PRE与土壤TN、AN、TP、AP、TK,苜蓿比叶宽,绿叶N:K与土壤TN、TP、AP、TK、AK,苜蓿比叶重与土壤TN、TP、TK、AK,苜蓿绿叶K:P与土壤AN,苜蓿净光合速率与土壤AP,苜蓿叶片KRE与土壤NN和AP间均显着负相关。草地N限制、P或P+N共同限制时,苜蓿叶片NRE随绿叶N:P增加而升高。草地N限制、K或K+N共同限制时,苜蓿叶片NRE和PRE随绿叶N:K的增加而先升后降,而且NRE大于PRE。草地P或P+N限制时,苜蓿叶片NRE和PRE随绿叶K:P增加,先降低后升高,而且在绿叶K:P<4.87或绿叶K:P>13.77时,苜蓿叶片PRE>NRE;在4.87<绿叶K:P<13.77时,苜蓿叶片NRE>PRE。5)控水影响施肥对土壤和植物磷酸酶活性的调节作用。随供水增加,土壤酸/碱性磷酸酶、绿叶/枯叶酸性磷酸酶活性呈降低趋势。低/正常供水下,施肥降低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高供水下,施钾提高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施磷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此外,3龄苜蓿草地土壤酸性磷酸酶、绿/枯叶酸性磷酸酶活性大于2龄。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AP和TP显着正相关,与苜蓿绿/枯叶P含量、绿/枯叶N:P和K:P、PRE无显着相关性。苜蓿酸性磷酸酶活性在绿叶与枯叶间差异显着,均与土壤TP、苜蓿绿叶K:P显着正相关,与苜蓿绿叶P含量、枯叶K:P、PRE显着负相关。相比于苜蓿绿叶酸性磷酸酶活性,苜蓿枯叶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各指标的相关性更强。6)控水和施肥对苜蓿生物量和茎叶比有显着交互作用。低供水下,施磷和施钾提高2和3龄苜蓿生物量、1和2龄苜蓿茎叶比。高供水下,施肥提高1和3龄苜蓿生物量,降低苜蓿茎叶比。苜蓿叶生物量与绿/枯叶K含量、绿叶K:P、枯叶N和P含量显着正相关,与比叶宽、比叶重、绿叶N:K、NRE、PRE显着负相关;苜蓿整株生物量与茎叶比、叶厚、净光合速率、羧化效率、绿叶K:P、KRE、绿/枯叶酸性磷酸酶活性显着正相关,与比叶宽、叶面积、绿/枯叶N和P含量、绿叶N:K显着负相关。研究表明,控水和施磷钾肥显着影响苜蓿草地土壤养分含量、叶片结构和功能性状及叶片N、P、K重吸收特性,并表现出生育时期变异性。供水影响施肥对P重吸收效率的调节,高供水时施肥提高P重吸收效率,低供水时则相反。在养分供应受限环境中,苜蓿可能主要通过增加养分重吸收,而非尽量减小叶片养分损失,来实现叶片构建和养分平衡。而土壤相对养分限制对苜蓿叶片养分重吸收有明显调控,相比于土壤N限制,P或P+N共同限制时,苜蓿叶片N重吸收效率更高;而N限制和K或K+N共同限制时,苜蓿叶片N重吸收效率大于P重吸收效率。此外,土壤酸性、碱性磷酸酶对苜蓿叶片P重吸收效率无显着影响,而叶片酸性磷酸酶会降低苜蓿叶片P重吸收效率,而且枯叶酸性磷酸酶作用更显着。在苜蓿草地管理中,低供水+施磷(含磷钾同施)、高供水+施钾均会有效缓解土壤P限制。陇东黄土高原苜蓿生产中,随苜蓿年龄和茬次的增加,适量磷钾肥同施能有效提高陇东苜蓿叶片比例,改善饲草品质,并可结合降水进行施肥来提高产量。

韩志伟[7](2020)在《西宁地区旱地造林节水措施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以西宁地区常见旱地造林树种油松、文冠果、小叶杨、青杨雄株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和旱地造林相结合方式,开展了不同节水措施下的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生长变化研究,通过单因素对比试验和隶属函数法分析总结出不同节水措施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生长变化的影响,筛选出不同苗木最佳旱作造林配套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盆栽试验中土壤含水量与干旱天数成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在0.9以上,保水剂10g处理对土壤含水量影响最好。保水剂对土壤含水量的调节作用有一定局限性,干旱胁迫前期发挥保水性较好,促进苗木生长;后期超过其保水性能效果不够理想,保水剂与其他节水措施配套使用效果更好。2.不同节水措施对土壤及苗木的影响为整地方式>覆盖方式>保水剂处理。其中整地、覆盖和保水剂处理分别从增加集雨面积,减少土壤地表水分蒸发,干旱胁迫下发挥一定程度保水性能,提高苗木抗性等方面对土壤和苗木产生影响。开展节水措施处理与对照相比能够提高苗木成活率,促进生物量积累,使得叶水势维持在较高水平,促进株高、地径等的生长,对侧枝及侧根的影响则较为复杂,不同苗木由于生物学特性不同表现有所差异。3.4种苗木最佳综合配套节水措施:油松、文冠果、小叶杨开展汇集径流整地、采用集水托盘覆盖和40g保水剂处理效果最好;青杨雄株开展汇集径流整地、采用地膜覆盖和40g保水剂处理效果最好。

张翠梅[8](2019)在《不同抗旱性紫花苜蓿响应干旱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干旱是制约生态环境建设、植物分布和生产力的世界性问题。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陆地面积的35%,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干旱胁迫所导致的作物减产,超过其他环境因子胁迫所造成减产的总和。研究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形态、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发掘参与植物干旱胁迫响应的调控/功能基因并明确其作用机理,将为提高植物抗旱性、选育抗旱优良品种、发展抗旱高产农业提供理论指导。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世界上广泛分布且享有盛誉的优良豆科牧草,在改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然而,日益加剧的干旱对紫花苜蓿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构成了严重威胁,干旱地区的旱作苜蓿产量只有通过抗旱苜蓿品种的培育和应用才能达到增产和稳产。通过比较抗旱性差异显着的紫花苜蓿品种对干旱胁迫的形态、生理及分子响应差异,将有助于揭示紫花苜蓿适应干旱的关键机制,从而为深入研究紫花苜蓿的抗旱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此,本研究以强抗旱陇中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Longzhong)为供试材料,以中抗旱陇东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Longdong)和弱抗旱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Gannong No.3)为对照材料,采用PEG模拟干旱胁迫,首先比较了不同胁迫水势和胁迫时间处理下,不同抗旱性苜蓿品种幼苗叶片和根系对干旱胁迫的形态及生理响应差异;随后从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水平上对比分析了强抗旱陇中苜蓿和弱抗旱甘农3号紫花苜蓿幼苗根系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鉴定出参与响应干旱胁迫的关键候选基因、蛋白及代谢物;最后从形态、生理生化及分子水平上对比分析了强抗旱陇中苜蓿的关键抗旱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1.2 MPa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9 d是区分干旱胁迫下供试苜蓿幼苗生长及生理响应差异的敏感处理条件。根系是紫花苜蓿幼苗抗旱的关键部位。紫花苜蓿的抗旱能力与较强的抗氧化防御能力和较低的脂质过氧化程度密切相关,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是提高紫花苜蓿抗旱能力的重要机制。长期干旱胁迫下,陇中苜蓿表现出最高的叶片保水能力、光合能力和渗透调节能力,最低的脂质过氧化和最高的抗氧化酶(GPX、MDAR、DHAR和GR)活性及最高的抗氧化酶基因(MsGPX、MsMDAR、MsDHAR和MsGR)的表达水平,这些酶及其基因主要参与AsA-GSH循环,以维持细胞内ROS产生和清除之间的平衡。甘农3号紫花苜蓿表现出最高的脂质过氧化和最低的抗氧化酶活性及基因表达。陇东苜蓿具有中等的维持光合作用的性能及非酶促和酶促ROS清除系统协调能力。(2)-1.2 MPa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9 d后,通过不同抗旱性紫花苜蓿品种根系的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在陇中苜蓿和甘农3号紫花苜蓿根系分别鉴定出12,585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6,605个上调,5,980个下调)和14,724个DEGs(8,049个上调,6,675个下调),两者共同具有8,336个DEGs(4,013个上调,4,323个下调)。这些基因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次级代谢、信号转导、细胞防御和胞内运输、转录和翻译调控及其他未知途径。与甘农3号紫花苜蓿相比,干旱胁迫促进了陇中苜蓿根系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角质,小檗碱和蜡生物合成及油脂合成途径)、氨基酸代谢、次级代谢、信号转导(Ca2+信号传导、乙烯和茉莉酸生物合成)、细胞防御(微管蛋白和过氧化物酶体)及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相比之下,甘农3号紫花苜蓿根系参与转录和翻译调控的基因表达及转录因子的表达均易受干旱胁迫的影响。(3)-1.2 MPa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9 d后,通过不同抗旱性紫花苜蓿品种根系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在陇中苜蓿和甘农3号紫花苜蓿根系分别鉴定出71种差异积累蛋白(DAPs)(47种上调,24种下调)和90种DAPs(41种上调,49种下调),两者共同具有19种DAPs(13种上调,6种下调)。这些蛋白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及能量代谢、胁迫及防御、蛋白代谢、细胞膜及运输、信号转导、转录、细胞壁及细胞骨架代谢及其他未知功能。干旱胁迫显着诱导了陇中苜蓿根系参与活性氧(ROS)解毒、次级代谢、蛋白质加工、跨膜转运及细胞壁和细胞骨架代谢的蛋白上调表达;而显着改变了甘农3号根系信号转导相关蛋白的表达。(4)-1.2 MPa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9 d后,通过不同抗旱性紫花苜蓿品种根系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在陇中苜蓿和甘农3号紫花苜蓿根系分别鉴定出59种差异表达代谢物(DEMs)(38种上调,21种下调)和66种DEMs(39种上调,27种下调),两者共同具有46种DEMs(30种上调,16种下调)。供试苜蓿通过改变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甘油酯和甘油磷脂)、次级代谢物(有机酸、异黄酮和黄酮)、核苷酸及其衍生物及其他代谢物含量来适应干旱胁迫。干旱胁迫显着降低了甘农3号紫花苜蓿根系的代谢物含量,而陇中苜蓿根系内大部分与氨基酸代谢、苯丙烷类合成以及嘌呤和嘧啶代谢相关的代谢物含量显着增加。(5)就形态及生理水平而言,陇中苜蓿幼苗的强抗旱能力与其体内有效的生物量调配机制、较强的叶片保水能力、较强的渗透调节能力、较低的膜脂过氧化和ROS积累水平、较强的酶促及非酶促抗氧化系统的防御能力有关;就分子水平而言,干旱胁迫下,陇中苜蓿能够显着诱导根系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苯丙烷类生物合成、信号转导、细胞防御以及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激活与胁迫防御和解毒以及跨膜运输相关蛋白的表达,有效维持蛋白加工和降解的平衡,同时增强细胞壁调节能力;有效地促进关键代谢物的合成代谢途径,提高渗透调节能力、ROS解毒能力和细胞膜稳定性,最终增强其抗旱能力。此外,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是陇中苜蓿适应干旱胁迫的关键代谢途径。本研究初步探明了强抗旱能力苜蓿品种抗旱的形态、生理及分子适应机制,鉴定了强抗旱能力苜蓿品种响应干旱胁迫的关键代谢通路及关键胁迫响应基因、蛋白和代谢物,有关以上候选基因、蛋白和代谢物在提高苜蓿抗旱性的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韦德群[9](2019)在《水分胁迫下太子参的响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控制土壤水分含量,探讨水分胁迫影响太子参药材形成的客观规律,以期利用水分胁迫,实现药材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指导种植技术的优化,为太子参的生态种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处理及不同生长时期处理的方法,研究水分胁迫对太子参生长发育及块根物质积累的影响,结合内源激素(ABA、GA3及BR)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化指标的测定,探讨太子参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通过创建太子参块根的转录组数据库,分析太子参块根在水分胁迫下的差异基因,揭示太子参对土壤水分胁迫的响应分子机制。运用HPLC、UV及RT-qPCR技术研究水分胁迫对太子参块根中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影响。结果:1.土壤含水量与太子参块根长度、根径及根重等指标呈现正相关关系。随着土壤水分含量增加,ABA含量呈现先升高降低的趋势,GA3含量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块根发育相关基因Expansin-A1、Expansin-A16及Expansin-B3的表达量与GA3的含量呈正相关,说明GA3可能通过调节Expansin基因的表达量影响太子参块根的形态建成。干旱胁迫下,过氧化氢酶CAT显着上调,太子参块根中H2O2被有效清除;滞水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着上调,与块根中H2O2及MDA的积累成正相关性。2.干旱胁迫下,MAPK、单萜类生物合成、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肌醇磷酸代谢、氧化磷酸化、精氨酸生物合成、精氨酸与脯氨酸代谢、苯丙素类生物合成等通路激活。随着土壤水分增加,硒类化合物代谢、蛋氨酸及半胱氨酸代谢、苯丙素类生物合成、戊糖及葡萄糖醛酸转换、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吲哚生物碱、倍半萜及三萜皂苷生物合成等通路激活,揭示了植物体内的新陈代谢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而变化。其中DREB1D、果胶甲基酯酶抑制剂(PMEI)、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s,STK)、甲基转移酶(MET1)基因在水分响应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3.太子参块根总皂苷在干旱及滞水胁迫下的含量均呈现升高的趋势。干旱胁迫下,MAPK通路激活,调控WRKY类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进而促进三萜等皂苷类合成关键酶基因PMK及MDD的表达上调;滞水胁迫下α-法尼烯合酶AFS基因显着上调表达,进而调控三萜等皂苷类合成关键酶基因SS、SE等基因的表达水平。太子参环肽HB的含量随着水分的增加而增加,可能受到赤霉素的调控。4.各时期的水分胁迫对太子参单根的根长、根重、直径等指标的影响并不呈现一定的规律;但对块根数均有显着提高的作用,且滞水胁迫下的块根数高于干旱胁迫下的块根数;16~30 d的干旱及滞水胁迫均能显着提高太子参地下生物量。各时期的干旱胁迫均能显着提高太子参块根中皂苷含量,滞水胁迫下皂苷含量减少;干旱胁迫下太子参水分胁迫β-A280基因表达量显着上调,推测干旱可能通过调控β-A280基因的表达水平来影响总皂苷的含量。结论:1.土壤水分胁迫对太子参块根形态的影响。水分可能通过引起GA3的变化来激活Expansin基因的表达,调节太子参块根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2.太子参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机制。土壤水分胁迫下太子参的CAT、SOD、POD的活性显着变化,能够帮助清除细胞内的H2O2及MDA。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升高,太子参中干旱相关物质如硒类、单萜类化合物等向其它次生代谢产物如三萜类、黄酮类化合物进行转化。DREB1D、PMEI、STK及MET1蛋白在太子参水分胁迫响应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LEA1、LEA4及LEA5蛋白在干旱条件下特异激活,其可能参与了太子参对干旱环境的自我保护机制。3.水分胁迫对太子参块根中皂苷及环肽HB合成的影响。干旱胁迫可能通过激活MAPK通路,结合WRKY转录因子,调控皂苷合成关键酶基因PMK及MDD的表达,使皂苷含量升高;滞水胁迫下α-法尼烯合酶AFS基因显着上调表达,推测其可能调控SS、SE等基因的表达,使皂苷含量升高。水分胁迫可能调控调节GAs的含量,进而影响环肽HB的积累,其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4.16~30d的干旱胁迫不仅能显着提高太子参块根的产量,而且可以提高块根中总皂苷的含量,为胁迫处理的最佳时期。

宋启龙[10](2019)在《覆膜和施氮量对旱作春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系是作物对环境资源截获利用的最重要器官,其形态及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显着影响水分和养分吸收,在养分、水分吸收利用中起关键作用。根系空间分布、根长、根系表面积及根重等性状,可以较好反映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与利用。为了研究黄土高原旱作农业中覆膜和施氮量对春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通过2017、2018年两年田间试验,采用3D Monolith(三维空间立体分析)取样法获得根系,用WinRHIZO Pro软件获取根系的根长、根表面积、根干重以及在不同直径范围下根长分布情况等各项指标数据,并测量根系生物量,以期在大田尺度下评价覆膜(FM)和不覆膜(PF)等对根系生长的影响,以及在覆膜种植体系下不施氮(N0)、适宜施氮(N250)和过量施氮(N380)等3个氮梯度对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覆膜能够显着提高0-100cm土层土壤总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从2年平均结果看,相较于不覆膜处理,覆膜后总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增加37.72%、47.41%、52.08%和53.25%;覆膜能够使作物根系更多地向浅层土壤聚集,增加根系在浅层中的分布,有利于耕层土壤养分吸收利用;覆膜同时有利于侧根生长,使细根数量显着增加44.19%,有效增强根系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捕获能力。2、覆膜条件下,适宜氮肥投入(每公顷施氮250kg)能够促进根系生长,显着增加了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从2年结果平均看,相较于不施氮处理,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增加86.12%、35.22%、62.16%和113.09%;而过量氮肥投入(每公顷施氮380kg)会显着抑制根系生长,与相较适宜施氮相比,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分别减少18.37%、20.57%、18.63%和19.59%。3、氮肥施用显着影响根系空间分布和根系组成。施氮对根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表层0-30cm土壤根系的生长的影响;从组成上看适宜施氮处理细根更加发达,和N0处理相比,N250处理直径≤0.5mm的根长增加26.27%,和N250处理相比,N380处理直径≤0.5mm的根长减少22.56%,更多的细根更加有利于水分养分的吸收,过量施肥主要抑制了细根生长,对轴根生长影响不大。4、从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以及根系空间分布和细根分布比例等指标综合评价,在本试验条件下,每公顷施氮250kg是本地区覆膜栽培春玉米适宜根系生长的氮肥施用量,进一步验证和支持了与覆膜高产高效玉米需氮规律相匹配的田间施氮量。而过高氮肥投入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会显着的抑制根系生长。

二、植物对土壤水分条件的适应性反应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对土壤水分条件的适应性反应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麦类作物对水氮胁迫及高CO2浓度响应的生理生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氮胁迫对作物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1.2.2 水氮互作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1.2.3 水分、氮素及CO_2浓度对作物气孔运动影响的研究进展
        1.2.4 ABA诱导气孔关闭机制的研究进展
        1.2.5 高CO_2浓度对作物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1.2.6 高CO_2浓度对作物养分吸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氮胁迫对燕麦生理生化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2.1 研究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水氮胁迫下土壤水分、根水势和叶水势的变化
    2.3 水氮胁迫对燕麦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4 水氮胁迫对燕麦植株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
    2.5 水氮胁迫对燕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6 水氮胁迫对燕麦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2.7 讨论与小结
        2.7.1 讨论
        2.7.2 小结
第三章 干旱胁迫对大麦苗期叶片气孔运动的调控机制
    3.1 试验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
    3.3 叶水势和根水势
    3.4 叶片组织中植物激素的浓度
    3.5 短期PEG胁迫下保卫细胞和叶肉细胞的Ca~(2+)、H~+和K~+净流量
    3.6 长期PEG胁迫下保卫细胞和叶肉细胞的Ca~(2+)、H~+和K~+净流量
    3.7 讨论与小结
        3.7.1 讨论
        3.7.2 小结
第四章 水氮胁迫对大麦生理特性及叶片蛋白组学变化的影响
    4.1 试验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
    4.3 叶水势和根水势
    4.4 叶片组织激素浓度
    4.5 水氮胁迫下保卫细胞和叶肉细胞的Ca~(2+)、H~+和K~+净流量
        4.5.1 水氮胁迫12h后,保卫细胞和叶肉细胞的Ca~(2+)、H~+和K~+净流量
        4.5.2 水氮胁迫72h后,保卫细胞和叶肉细胞的Ca~(2+)、H~+和 K~+净流量
    4.6 大麦叶片蛋白组学变化
        4.6.1 两种基因型大麦中鉴定的蛋白概述
        4.6.2 两种基因型大麦不同水氮处理下的差异蛋白鉴定
        4.6.3 两种基因型大麦叶片差异蛋白功能分类
    4.7 讨论与小结
        4.7.1 讨论
        4.7.2 小结
第五章 水氮耦合与高CO_2对大麦水分利用效率与氮素吸收的影响
    5.1 试验方法
        5.1.1 试验设计
        5.1.2 灌溉处理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土壤水分变化
    5.3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
    5.4 叶水势和叶片脱落酸浓度
    5.5 地上部干生物量、根系干生物量、根冠比、植物耗水量和植株水平水分利用效率
    5.6 大麦分蘖数、穗数、小穗数和籽粒数
    5.7 大麦百粒重、产量、收获指数和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
    5.8 N/~(15)N吸收、~(15)N分配和~(15)N回收率
    5.9 讨论与小结
        5.9.1 讨论
        5.9.2 小结
第六章 水氮耦合与高CO_2对大麦碳氮比及籽粒矿质营养的影响
    6.1 试验方法
        6.1.1 试验设计
        6.1.2 灌溉处理
        6.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6.1.4 数据处理
    6.2 大麦植株根茎叶籽粒C和N含量及积累量
        6.2.1 大麦植株根茎叶籽粒C含量及积累量
        6.2.2 大麦植株根茎叶籽粒N含量及积累量
        6.2.3 大麦植株根茎叶籽粒~(15)N含量及积累量
    6.3 大麦植株根茎叶籽粒C/N比
    6.4 大麦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及积累量
        6.4.1 大麦籽粒大量元素含量
        6.4.2 大麦籽粒微量元素含量
        6.4.3 大麦籽粒大量元素积累量
        6.4.4 大麦籽粒微量元素积累量
    6.5 讨论与小结
        6.5.1 讨论
        6.5.2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微咸水灌溉对滨海盐碱土水盐分布和金银花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2.1 微咸水利用技术及原理
        1.2.2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分布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1.2.3 微咸水灌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4 干旱和盐胁迫下植物的生理响应
        1.2.5 微咸水灌溉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概况
        2.1.4 水文条件
        2.1.5 植被状况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案
        2.3.1 生境岛盐碱地种植区构建方案
        2.3.2 金银花生长习性介绍
        2.3.3 微咸水灌溉野外控制平台
        2.3.4 室内水培试验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1 微咸水灌溉相关指标计算
        2.4.2 微咸水灌溉数据分析
        2.4.3 室内水培试验数据分析
第3章 微咸水灌溉对滨海盐碱土水盐分布特征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3.1 引言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降雨量
        3.2.2 微咸水灌溉下土壤水分分布特征
        3.2.3 微咸水灌溉下土壤盐分变化特征
        3.2.4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3 讨论
        3.3.1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
        3.3.2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生长性状、光合特性及其生物量的影响
    4.1 引言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生长性状的影响
        4.2.2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光合特性的影响
        4.2.3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生长性状的影响
        4.3.2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光合特性的影响
        4.3.3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植株Na~+吸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植株Na~+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
        5.2.2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产量的影响
        5.2.3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品质的影响
        5.2.4 微咸水灌溉处理下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5.3 讨论
        5.3.1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Na~+积累量的影响
        5.3.2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产量的影响
        5.3.3 微咸水灌溉对金银花品质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等渗干旱和盐胁迫对金银花光合作用、光抑制和氧化损伤的影响
    6.1 引言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等渗干旱和盐胁迫对叶片气体交换参数、PSII量子产量和激发压的影响
        6.2.2 等渗干旱和盐胁迫对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反应中心蛋白丰度的影响
        6.2.3 等渗干旱和盐胁迫下光合电子传递特性
        6.2.4 等渗干旱和盐胁迫对叶绿素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和820nm光反射曲线的影响
        6.2.5 等渗干旱和盐胁迫对脂质过氧化(MDA)、H_2O_2含量和膜透性的影响
        6.2.6 等渗干旱和盐胁迫对Na~+含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6.2.7 等渗干旱和盐胁迫下叶片光合作用、光抑制和氧化损伤的主成分分析
    6.3 讨论
        6.3.1 等渗干旱和盐胁迫对金银花光合系统的影响
        6.3.2 等渗干旱和盐胁迫对金银花叶片氧化损伤的影响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土壤微生物群落与植物功能性状对喀斯特小生境水热的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 喀斯特小生境
    2 喀斯特生境生态因子特征与研究现状
        2.1 水分胁迫与限制
        2.2 土壤养分限制
        2.3 其它生态因子限制
        2.4 土壤微生物作用
        2.5 多因子复合作用
    3 喀斯特生境生态因子对植物-微生物的影响
        3.1 植物功能性状的响应
        3.2 植物分子层面的响应
        3.3 微生物响应
    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5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及内容
第2章 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 喀斯特小生境原位连续观测
        2.1 研究样点概况
        2.2 土壤温度与水分连续观测
        2.3 植物群落观测
        2.4 土壤取样与理化性质测定
        2.5 土壤微生物取样与测定
    3 实验研究
        3.1 实验设计
        3.2 土壤样品处理与测定
        3.3 植物样品采集
        3.4 葛根代谢物提取与检测
    4 数据分析
        4.1 滞后距
        4.2 微生物多样性
        4.3 葛根代谢物
第3章 典型喀斯特小生境土壤温度与水分特征
    1 引言
    2 不同小生境温度特征
        2.1 喀斯特小生境土壤温度不同季节时段的垂直变化特征
        2.2 小生境土壤温度对地表气象变化的响应滞后
        2.3 气温对喀斯特土壤温度的影响
    3 喀斯特小生境土壤水分特征
        3.1 喀斯特小生境土壤水分不同旱季、雨季时段的垂直变化特征
        3.2 喀斯特小生境土壤水分对降水变化的滞后响应
        3.3 降水对喀斯特小生境土壤水分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4章 小生境基岩裸露及土壤厚度对土壤温度与水分差异影响
    1 引言
    2 土壤温度特征
        2.1 不同季节中模拟喀斯特小生境土壤温度垂直变化特征
        2.2 模拟喀斯特小生境土壤温度对地表气象变化的响应
        2.3 气温对喀斯特土壤温度的影响
    3 土壤水分特征
        3.1 模拟喀斯特小生境土壤水分在旱季和雨季垂直变化特征
        3.2 模拟喀斯特小生境土壤水分对降水变化的滞后响应
        3.3 降水对模拟喀斯特小生境土壤水分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5章 喀斯特高原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生境演变的响应
    1 引言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群落演替的物种替代特征
        2.2 不同植物演替阶段群落特征
        2.3 不同植物演替阶段及小生境土壤理化性质
        2.4 不同植物演替阶段及小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2.5 生境生态因子作用与土壤微生物群落构成响应
        2.6 土壤微生物功能群划分及其功能类群
    3 讨论
    4 小结
第6章 土壤细菌群落对喀斯特基岩裸露生境生态因素组合的生态响应
    1 引言
    2 结果与分析
        2.1 模拟的喀斯特小生境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2.2 模拟的喀斯特小生境土壤细菌群落优势种
        2.3 模拟的喀斯特小生境土壤细菌群落指示种
        2.4 模拟的喀斯特小生境土壤细菌群落种间关系及其核心种组
        2.5 模拟的喀斯特小生境土壤细菌群落建成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7章 喀斯特小生境对植物性状作用与调控机制
    1 引言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境类型特征对葛功能性状特征影响
        2.2 生境类型特征对葛软功能性状的影响
        2.3 葛根代谢物的环境调控作用
        2.4 喀斯特小生境土壤细菌与葛根部代谢物相互作用关系
        2.5 葛根代谢与性状关联分析
        2.6 喀斯特小生境环境生态因子对葛根代谢产物的作用途径
    3 讨论
    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研究创新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黄土高原半湿润区刺槐人工林蒸腾耗水特征对降雨减少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林木蒸腾耗水研究
        1.4.2 林木蒸腾耗水对降雨量变化的响应研究
        1.4.3 植物水分调节机制研究
第二章 研究内容、方法与方案
    2.1 研究内容
        2.1.1 林地基本环境要素、水文特征及林分生长
        2.1.2 刺槐蒸腾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2.1.3 降雨减少对刺槐蒸腾耗水响应环境因子的影响
        2.1.4 刺槐响应干旱的形态学生理学调节机制
    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案
        2.3.1 试验区概况
        2.3.2 试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2.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林地基本环境要素、水文特征及林分生长
    3.1 试验期间气象因子变化
        3.1.1 试验期间降雨动态
        3.1.2 试验期间气象因子动态
    3.2 试验期间林地水文特征
        3.2.1 林地降雨分配
        3.2.2 试验期间林地潜在蒸发散变化
        3.2.3 试验期间林地水分盈亏变化
        3.2.4 试验期间林地土壤水分变化
    3.3 试验期间林分生长变化
        3.3.1 降雨减少对刺槐胸径生长的影响
        3.3.2 降雨减少对刺槐边材厚度及边材面积的影响
        3.3.3 降雨减少对刺槐林分蓄积量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刺槐蒸腾耗水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4.1 刺槐蒸腾耗水特征
        4.1.1 刺槐树干液流日变化特征
        4.1.2 刺槐树干液流季节变化特征
        4.1.3 刺槐树干液流年际变化特征
    4.2 刺槐蒸腾耗水特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4.2.1 日尺度上树干液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4.2.2 月尺度上树干液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4.2.3 年尺度上树干液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降雨减少对刺槐蒸腾耗水特征的影响
    5.1 降雨减少对刺槐树干液流的影响
        5.1.1 降雨减少对液流日变化的影响
        5.1.2 降雨减少对液流季节变化的影响
        5.1.3 降雨减少对液流年变化的影响
    5.2 降雨减少对刺槐树干液流响应环境因子的影响
    5.3 降雨减少对刺槐树干液流对环境因子响应敏感性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刺槐响应干旱的形态学生理学调节机制
    6.1 刺槐叶部特征对干旱的响应
        6.1.1 刺槐气孔密度对降雨减少的响应
        6.1.2 刺槐比叶面积对降雨减少的响应
    6.2 刺槐生理学特性对干旱的响应
        6.2.1 刺槐叶水势对降雨减少的响应
        6.2.2 刺槐整树水力导度对降雨减少的响应
        6.2.3 刺槐叶稳定碳同位素丰度对降雨减少的响应
    6.3 刺槐应对土壤干旱策略分析
        6.3.1 短期干旱下刺槐的等水利用策略
        6.3.2 长期干旱下刺槐的非等水利用策略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宁夏中部干旱带降雨量和种植密度对猪毛菜适应性生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猪毛菜属植物简介
        1.2.2 猪毛菜种子萌发行为研究进展
        1.2.3 水分对猪毛菜生理性状影响的研究
        1.2.4 不同种植密度下猪毛菜生理性状影响的研究
        1.2.5 植物叶片表皮蜡质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点概况
    2.2 材料与装置
    2.3 试验条件的确定
        2.3.1 种子萌发试验的实验条件确定
        2.3.2 大田模拟降雨桶栽试验的实验条件确定
    2.4 试验过程的实施
    2.5 观测内容及方法
    2.6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猪毛菜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3.1 不同表面覆盖对土壤蒸散量的影响
    3.2 不同表面覆盖对种子萌发以及幼苗存活率的影响
    3.3 不同降雨水平对种子萌发以及幼苗存活率的影响
    3.4 不同降雨水平及表面覆盖共同作用下对种子发芽势及幼苗存活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种植密度对猪毛菜生长的研究
    4.1 种植密度对猪毛菜蒸散量的影响
    4.2 种植密度对猪毛菜株高及根长的影响
    4.3 种植密度对土壤电导率、盐分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降雨年型对猪毛菜生长的研究
    5.1 降雨年型对猪毛菜蒸散量的影响
    5.2 降雨年型对猪毛菜株高及根长的影响
    5.3 降雨年型对土壤电导率、盐分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猪毛菜叶片的扫描电镜观察
    6.1 对叶片气孔大小的影响
    6.2 对叶片表皮细胞数量的影响
    6.3 对叶片表面角质层蜡质的影响
    6.4 猪毛菜花粉显微结构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控水和施磷钾肥下陇东苜蓿叶性状响应及磷酸酶调控叶片P重吸收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磷资源匮乏和磷的低效利用
        1.1.2 全球降水格局的改变
        1.1.3 植物叶片的环境适应性表现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生态和经济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土壤P利用
        2.1.1 土壤P供应和相对养分限制
        2.1.2 土壤P的利用机制
        2.1.3 磷酸酶促进P活化机制
        2.1.4 提高土壤P利用的途径及机制
        2.1.4.1 施肥管理
        2.1.4.2 供水条件
        2.1.4.3 种植模式
    2.2 土壤K供应及利用
    2.3 植物适应环境的叶性状机制
        2.3.1 植物叶性状
        2.3.2 环境因素对植物叶性状的影响
        2.3.2.1 养分环境
        2.3.2.2 水分环境
        2.3.2.3 其他环境因素
        2.3.3 叶性状间的相关性
        2.3.3.1 叶片结构和功能性状间的关系
        2.3.3.2 叶寿命为主线的叶性状关系
        2.3.3.3 叶性状间的相关性因生境不同而改变
    2.4 植物叶片养分重吸收
        2.4.1 概念
        2.4.2 表征指标及校准
        2.4.3 调控因素
        2.4.3.1 土壤养分含量
        2.4.3.2 土壤养分限制
        2.4.3.3 叶片养分含量
        2.4.3.4 叶寿命
        2.4.3.5 其他因素
    2.5 .叶片P的重吸收及其调控机制
        2.5.1 P重吸收的特异性
        2.5.2 P重吸收的调控
        2.5.2.1 源-库关系
        2.5.2.2 酸性磷酸酶水解
    2.6 苜蓿水肥适应性研究概述
    2.7 科学问题的提出
    2.8 研究内容
    2.9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地概况
    3.3 试验设计
        3.3.1 施肥设计
        3.3.2 控水设计
    3.4 田间/室内观测和样品采集
        3.4.1 土壤样品采集
        3.4.2 田间/室内观测
        3.4.3 植物样品采集
    3.5 主要指标测定
        3.5.1 土壤和植物养分含量测定
        3.5.2 土壤和植物酸性/碱性磷酸酶测定
    3.6 相关指标的计算
        3.6.1 叶片重吸收效率
        3.6.2 土壤养分含量
        3.6.3 N、P和K养分限制的判定
    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四章 控水和施磷钾肥对草地土壤N、P、K含量及养分限制性的影响
    4.1 不同年龄陇东苜蓿草地土壤N、P、K含量
        4.1.1 土壤N含量的变化
        4.1.2 土壤P含量的变化
        4.1.3 土壤K含量的变化
    4.2 不同茬次陇东苜蓿草地土壤N、P、K含量
        4.2.1 土壤N含量的变化
        4.2.2 土壤P含量的变化
        4.2.3 土壤K含量的变化
    4.3 .不同年龄和茬次陇东苜蓿草地土壤养分限制性
        4.3.1 陇东苜蓿草地土壤养分限制性的变化
        4.3.2 不同控水条件下施磷钾肥对苜蓿草地土壤养分限制性的影响
        4.3.3 不同年龄和茬次陇东苜蓿草地土壤养分限制性的变化
    4.4 讨论
        4.4.1 陇东苜蓿草地土壤N、P和K含量对控水和施磷钾肥的响应
        4.4.2 陇东苜蓿草地土壤养分限制性对控水和施磷钾肥的响应
    4.5 小结
第五章 控水和施磷钾肥对陇东苜蓿叶片结构和功能性状的影响
    5.1 陇东苜蓿叶片结构性状
        5.1.1 不同年龄苜蓿LT、L/W、LA、LDMC、LMA的变化
        5.1.2 不同茬次苜蓿LT、L/W、LA、LDMC、LMA的变化
        5.1.3 不同年龄苜蓿绿叶N、P、K含量及计量比变化
        5.1.4 不同茬次苜蓿绿叶N、P、K含量及计量比变化
    5.2 陇东苜蓿叶片功能性状
        5.2.1 不同年龄苜蓿叶片Pn、WUEi、Ls、CUEi的变化
        5.2.2 不同茬次苜蓿叶片Pn、WUEi、Ls、CUEi的变化
    5.3 叶片结构和功能性状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偶联关系
    5.4 讨论
        5.4.1 陇东苜蓿叶片结构和功能性状对控水和施磷钾肥的响应
        5.4.2 叶片结构和功能性状变化对苜蓿生长时间的响应
        5.4.3 叶片结构和功能性状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偶联关系
    5.5 小结
第六章 控水和施磷钾肥对叶片养分重吸收特性及叶性状间相关性的影响
    6.1 不同年龄陇东苜蓿叶片N、P、K重吸收特性的变化
    6.2 不同茬次陇东苜蓿叶片N、P、K重吸收特性的变化
    6.3 控水、施肥和生育时期差异对叶性状间相关性的影响
        6.3.1 控水差异对陇东苜蓿叶性状间相关性的影响
        6.3.1.1 叶片结构性状间的相关性
        6.3.1.2 叶片结构性状与功能性状间的相关性
        6.3.1.3 叶片结构性状和N、P和K重吸收特性间的相关性
        6.3.1.4 叶片功能性状和N、P和K重吸收特性间的相关性
        6.3.2 施肥差异对陇东苜蓿叶性状间相关性的影响
        6.3.2.1 叶片结构性状间的相关性
        6.3.2.2 叶片结构性状和功能性状间的相关性
        6.3.2.3 叶片结构性状和N、P、K重吸收特性间的相关性
        6.3.2.4 叶片功能性状和N、P、K重吸收特性间的相关性
        6.3.3 生育时期差异对陇东苜蓿叶性状间相关性的影响
        6.3.3.1 年龄差异对叶性状间相关性的影响
        6.3.3.2 茬次差异对叶性状间相关性的影响
    6.4 叶片养分重吸收特性与土壤养分含量、相对养分限制性的关系
        6.4.1 叶片重吸收特性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偶联关系
        6.4.2 土壤相对养分限制对苜蓿叶片N、P和K重吸收的调控
    6.5 讨论
        6.5.1 陇东苜蓿叶片养分重吸收特性对控水和施磷钾肥的响应
        6.5.2 陇东苜蓿叶性状间相关性
        6.5.2.1 叶性状间的普遍相关性
        6.5.2.2 叶性状间相关性对控水、施肥和生育时期差异的响应
        6.5.3 叶片重吸收特性与土壤养分含量、相对养分限制性的关系
    6.6 小结
第七章 苜蓿草地土壤/叶片磷酸酶活性对控水和施磷钾肥的响应及其对P重吸收的调控
    7.1 土壤酸性/碱性磷酸酶活性
        7.1.1 不同年龄陇东苜蓿草地土壤酸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
        7.1.2 不同茬次陇东苜蓿草地土壤酸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
    7.2 叶片酸性磷酸酶活性
        7.2.1 不同年龄陇东苜蓿叶片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
        7.2.2 不同茬次陇东苜蓿叶片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
    7.3 土壤/叶片P状态、磷酸酶活性和PRE间的关系
    7.4 讨论
        7.4.1 土壤磷酸酶活性对控水和施磷钾肥的响应
        7.4.2 叶片酸性磷酸酶活性对控水和施磷钾肥的响应
        7.4.3 土壤/叶片磷酸酶活性与PRE之间的关系
    7.5 小结
第八章 控水和施磷钾肥对陇东苜蓿生物量及茎叶比的影响
    8.1 陇东苜蓿生物量和茎叶比
        8.1.1 不同年龄陇东苜蓿生物量和茎叶比的变化
        8.1.2 不同茬次陇东苜蓿生物量和茎叶比的变化
    8.2 叶性状、养分重吸收特性、叶片酸性磷酸酶与苜蓿生物量的关系..
    8.3 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西宁地区旱地造林节水措施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3.1 旱作造林节水措施的研究
        1.3.2 干旱胁迫下苗木抗旱特性的研究
        1.3.3 西宁地区旱地造林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2.1 苗木材料
        2.2.2 节水措施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置及指标方法
        2.3.1 盆栽控水试验
        2.3.2 旱地造林试验
    2.4 数据分析及处理
        2.4.1 数据分析
        2.4.2 隶属函数法
第3章 盆栽干旱处理下不同用量保水剂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生长的影响
    3.1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2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土壤水势的影响
    3.3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苗木叶水势的影响
    3.4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苗木蒸腾速率的影响
    3.5 不同含量保水剂对苗木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6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苗木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7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8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苗木生长量的影响
        3.8.1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株高的影响
        3.8.2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苗木地径的影响
        3.8.3 不同含量保水剂对侧枝的影响
        3.8.4 不同含量保水剂对侧根的影响
        3.8.5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生物量及根冠比的影响
    3.9 小结
        3.9.1 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
        3.9.2 土壤水势、叶水势的变化规律
        3.9.3 蒸腾、净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
        3.9.4 脯氨酸含量的变化规律
        3.9.5 苗木生长情况的变化规律
第4章 旱作造林节水措施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生长的影响
    4.1 不同整地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生长的影响
        4.1.1 不同整地方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4.1.2 不同整地方式对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4.1.3 不同整地方式对苗木水势的影响
        4.1.4 不同整地方式对苗木株高及地径的影响
        4.1.5 不同整地方式对苗木侧根生长的影响
        4.1.6 不同整地方式对苗木侧枝生长的影响
        4.1.7 不同整地方式对苗木生物量的影响
        4.1.8 小结
    4.2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生长的影响
        4.2.1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4.2.2 不同覆盖方式对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4.2.3 不同覆盖方式对苗木叶水势的影响
        4.2.4 不同覆盖方式对苗木株高及地径的影响
        4.2.5 不同覆盖方式对苗木侧根生长的影响
        4.2.6 不同覆盖方式对苗木侧枝生长的影响
        4.2.7 不同覆盖方式对苗木生物量的影响
        4.2.8 小结
    4.3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生长的影响
        4.3.1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4.3.2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4.3.3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苗木叶水势的影响
        4.3.4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苗木株高及地径的影响
        4.3.5 不同含量保水剂对苗木侧根生长的影响
        4.3.6 不同含量保水剂对苗木侧枝生长的影响
        4.3.7 不同含量保水剂对苗木生物量的影响
        4.3.8 小结
    4.4 小结
        4.4.1 整地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生长的影响
        4.4.2 覆盖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生长的影响
        4.4.3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生长的影响
第5章 不同旱地造林节水措施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生长影响的综合评价
    5.1 不同旱地造林节水措施对土壤含水量及油松生长影响的综合评价
    5.2 不同旱作造林节水措施对土壤含水量及文冠果生长影响的综合评价
    5.3 不同旱作造林节水措施对土壤含水量及小叶杨生长影响的综合评价
    5.4 不同旱作造林节水措施对土壤含水量及青杨雄株生长影响的综合评价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盆栽控水下不同用量保水剂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的影响
        6.1.2 旱作造林不同节水措施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的影响
        6.1.3 不同苗木最佳的旱作造林节水措施
    6.2 讨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不同抗旱性紫花苜蓿响应干旱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项目来源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抗旱性及其鉴定评价
        1.1 植物抗旱性
        1.2 植物抗旱性鉴定及评价指标
    2 植物抗旱机制研究
        2.1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形态响应机制
        2.2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
        2.3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分子响应机制
    3 基因组学在植物抗旱研究中的应用
        3.1 转录组学
        3.2 蛋白质组学
        3.3 代谢组学
        3.4 多组学联合分析
    4 紫花苜蓿的抗旱性研究
        4.1 紫花苜蓿抗旱性鉴定指标筛选及评价
        4.2 紫花苜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研究
    5 紫花苜蓿抗旱机制研究述评
    6 科学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抗旱性紫花苜蓿对干旱胁迫水势的形态及生理响应差异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4 数据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干旱胁迫水势对紫花苜蓿幼苗生长的影响
        2.2.2 干旱胁迫水势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3 干旱胁迫水势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2.2.4 干旱胁迫水势对紫花苜蓿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2.2.5 干旱胁迫水势对紫花苜蓿幼苗丙二醛和质膜相对透性的影响
        2.2.6 干旱胁迫水势对紫花苜蓿幼苗活性氧(H_2O_2、OH~·和O_(2·)~-)含量的影响.
        2.2.7 干旱胁迫水势对紫花苜蓿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2.8 不同胁迫水势下紫花苜蓿幼苗生长及生理参数的典型判别分析
        2.2.9 不同抗旱性紫花苜蓿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与胁迫程度的逐步回归分析
    2.3 讨论
        2.3.1 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生长参数的变化
        2.3.2 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生理参数的变化
        2.3.3 干旱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的分阶段响应策略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抗旱性紫花苜蓿对干旱胁迫时间的形态及生理响应差异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4 数据统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干旱胁迫时间对紫花苜蓿幼苗生长的影响
        3.2.2 干旱胁迫时间对紫花苜蓿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3 干旱胁迫时间对紫花苜蓿幼苗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2.4 干旱胁迫时间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2.5 干旱胁迫时间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3.2.6 干旱胁迫时间对紫花苜蓿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2.7 干旱胁迫时间对紫花苜蓿幼苗丙二醛和质膜相对透性的影响
        3.2.8 干旱胁迫时间对紫花苜蓿幼苗活性氧(H_2O_2、OH·和O_(2·)~-)含量的影响.
        3.2.9 干旱胁迫时间对紫花苜蓿幼苗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
        3.2.10 干旱胁迫时间对紫花苜蓿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11 干旱胁迫时间对紫花苜蓿幼苗抗氧化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2.12 不同胁迫时间下紫花苜蓿幼苗生长及生理参数的典型判别分析
        3.2.13 紫花苜蓿响应干旱胁迫的细胞代谢模型构建
    3.3 讨论
        3.3.1 不同抗旱性紫花苜蓿生长参数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差异
        3.3.2 不同抗旱性紫花苜蓿光合参数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差异
        3.3.3 不同抗旱性紫花苜蓿渗透调节物质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差异
        3.3.4 不同抗旱性紫花苜蓿ROS产生与清除系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差异
        3.3.5 不同抗旱性紫花苜蓿抗氧化酶基因转录水平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差异
        3.3.6 区分紫花苜蓿的抗旱能力的关键指标和细胞代谢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抗旱性紫花苜蓿响应干旱胁迫的转录组学差异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转录组学分析
        4.1.4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验证
        4.1.5 数据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测序总RNA质量检测
        4.2.2 转录组测序de novo组装和Illumina测序质量评估
        4.2.3 Unigene功能注释及高级注释分析
        4.2.4 干旱胁迫下不同抗旱性紫花苜蓿差异表达基因(DEGs)鉴定
        4.2.5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4.2.6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功能分类
        4.2.7 qRT-PCR验证
        4.2.8 基于转录组学分析构建紫花苜蓿响应干旱胁迫的代谢通路
    4.3 讨论
        4.3.1 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
        4.3.2 脂质代谢相关基因
        4.3.3 氨基酸代谢和次级代谢相关基因
        4.3.4 信号转导相关基因
        4.3.5 细胞防御与运输
        4.3.6 转录和翻译调控相关基因
        4.3.7 未知功能胁迫响应基因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抗旱性紫花苜蓿响应干旱胁迫的蛋白质组学差异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蛋白质组学分析
        5.1.4 数据统计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干旱胁迫下不同抗旱性紫花苜蓿蛋白质组学特征分析
        5.2.2 蛋白功能注释分析
        5.2.3 差异积累蛋白(DAPs)的鉴定
        5.2.4 差异积累蛋白(DAPs)的GO富集分析
        5.2.5 差异积累蛋白(DAPs)的KEGG富集分析
        5.2.6 基于蛋白质组学分析构建紫花苜蓿响应干旱胁迫的代谢通路
    5.3 讨论
        5.3.1 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代谢相关蛋白
        5.3.2 胁迫和防御相关蛋白
        5.3.3 蛋白代谢相关蛋白
        5.3.4 膜和运输相关蛋白
        5.3.5 信号转导和转录相关蛋白
        5.3.6 细胞壁和细胞骨架代谢相关蛋白
        5.3.7 未知胁迫诱导蛋白
    5.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抗旱性紫花苜蓿响应干旱胁迫的代谢组学差异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代谢组学分析
        6.1.4 数据统计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代谢物定性
        6.2.2 代谢物定量分析及样本质控分析
        6.2.3 代谢物KEGG注释
        6.2.4 多元统计分析
        6.2.5 差异表达代谢物(DEMs)鉴定
        6.2.6 差异表达代谢物(DEMs)聚类热图
        6.2.7 差异表达代谢物(DEMs)的KEGG富集分析
        6.2.8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构建紫花苜蓿响应干旱胁迫的代谢通路
    6.3 讨论
        6.3.1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6.3.2 脂类代谢物
        6.3.3 次生代谢物
        6.3.4 核苷酸及其衍生物
        6.3.5 其他代谢物
    6.4 小结
第七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7.1 全文讨论
        7.1.1 基于生理及多组学数据构建紫花苜蓿对干旱胁迫的关键适应机制
        7.1.2 不同抗旱性紫花苜蓿对干旱胁迫的形态及生理响应差异
        7.1.3 不同抗旱性紫花苜蓿对干旱胁迫的分子响应差异
    7.2 全文结论
    7.3 创新点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9)水分胁迫下太子参的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土壤水分胁迫对太子参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第一节 土壤水分胁迫对太子参块根形态的影响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土壤水分胁迫对太子参块根内源激素合成的影响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土壤水分胁迫对太子参块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应用转录组学研究太子参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第一节 土壤水分胁迫下太子参块根转录组构建及差异基因分析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土壤水分胁迫对太子参次生代谢途径的影响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对太子参皂苷成分和性状的影响
    第一节 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后太子参外观性状变化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不同时期水分胁迫后太子参皂苷成分变化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本章小结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缩略语表
附录二 综述 土壤水分对药用植物的质量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三 原始图片
致谢
作者简介

(10)覆膜和施氮量对旱作春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根系功能和根系可塑性
        1.2.2 覆膜对土壤水、温的影响及增产作用
        1.2.3 根系和土壤水分吸收相关关系
        1.2.4 根系和氮素吸收相关关系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覆膜栽培对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
        3.1.1 覆膜对不同土层玉米根干重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
        3.1.2 覆膜对不同土层玉米根长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
        3.1.3 覆膜对土壤0-100cm土层根系构型的影响
        3.1.4 覆膜对不同土层玉米根表面积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
        3.1.5 覆膜对不同土层玉米根体积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
    3.2 覆膜栽培下施氮量对玉米根系形态和分布特征的影响
        3.2.1 施氮量对不同土层玉米根干重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
        3.2.2 施氮量对不同土层玉米根长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
        3.2.3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剖面0-100cm土层根系构型的影响
        3.2.4 施氮量对不同土层玉米根表面积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
        3.2.5 施氮量对不同土层玉米根体积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覆膜栽培对玉米根系生长和时空分布的影响
    4.2 施氮量对于玉米根系生长和时空分布的影响
    4.3 旱地春玉米适宜施氮量
第五章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植物对土壤水分条件的适应性反应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麦类作物对水氮胁迫及高CO2浓度响应的生理生化机制[D]. 李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微咸水灌溉对滨海盐碱土水盐分布和金银花生长的影响[D]. 贺文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1(01)
  • [3]土壤微生物群落与植物功能性状对喀斯特小生境水热的响应机制[D]. 严令斌. 贵州大学, 2020
  • [4]黄土高原半湿润区刺槐人工林蒸腾耗水特征对降雨减少的响应[D]. 何秋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5]宁夏中部干旱带降雨量和种植密度对猪毛菜适应性生长的研究[D]. 李于坤. 宁夏大学, 2020
  • [6]控水和施磷钾肥下陇东苜蓿叶性状响应及磷酸酶调控叶片P重吸收的机制研究[D]. 杨梅. 兰州大学, 2020(09)
  • [7]西宁地区旱地造林节水措施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生长的影响[D]. 韩志伟. 青海大学, 2020(02)
  • [8]不同抗旱性紫花苜蓿响应干旱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D]. 张翠梅.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9]水分胁迫下太子参的响应机制研究[D]. 韦德群. 贵州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覆膜和施氮量对旱作春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D]. 宋启龙.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植物对土壤水分条件的适应性响应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