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小西贡金矿成矿物质源同位素示踪及含矿流体运移轨迹

甘肃小西贡金矿成矿物质源同位素示踪及含矿流体运移轨迹

一、甘肃小西弓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和含矿流体运移轨迹同位素示踪(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1](2020)在《北山造山带南部小西弓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小西弓金矿床位于北山造山带南侧,区域构造—岩浆活动强烈,成矿地质背景条件良好,找矿潜力巨大。研究表明:小西弓金矿床明显受控于区域性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的断裂破碎带,伴随韧性变形特征;矿体在空间上呈平行状展布,以脉状矿体为主,单个矿体规模不大,矿石品位变化较大,矿化蚀变较发育,硅化和黄铁矿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矿床属于造山带型金矿床,控矿因素以构造为主,与岩浆作用无明显的成因联系。

袁伟恒,顾雪祥,章永梅,杜泽忠,于晓飞,孙海瑞,吕鑫[2](2020)在《甘肃北山地区小西弓金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及矿床成因》文中认为小西弓金矿床位于甘肃北山造山带南部,矿体受NWW向次级断裂控制,赋矿围岩主要为中元古界西尖山群变质岩。成矿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早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主成矿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晚阶段)。对主成矿阶段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和氢、氧同位素开展研究,以期查明成矿流体性质,探讨矿床成因。主成矿阶段石英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CO2-H2O三相包裹体和纯液相CO2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94~397℃,盐度为2.2%~8.9%NaCleqv,密度为0.63~0.98 g/cm3。利用CO2-H2O三相包裹体计算出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捕获压力为257~395 MPa,成矿深度为9.5~14.6 km。流体包裹体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分析与石英微量元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为中高温、低盐度、中低密度的CO2-H2O-NaCl±CH4体系,且具有相对还原性的特点。主成矿阶段石英的δDV-SMOW值为-100.2‰~-75.6‰,δ18OH2O值为+4.15‰~+8.31‰,主成矿阶段流体以变质水为主,流体不混溶作用是金富集成矿的重要机制。综合分析认为,小西弓金矿床为中深成造山型金矿床。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3](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袁伟恒[4](2019)在《甘肃北山地区小西弓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认为小西弓金矿床位于甘肃北山地区南部,地处塔里木板块敦煌地块北缘。该矿床从发现至今,陆续开展了一些勘查工作和地质研究,但由于研究不够系统,加上地质背景复杂,在成矿流体性质、成矿物质来源以及矿床成因等方面均存在较大争议,关于矿区岩浆岩与成矿关系的研究也较为薄弱,从而制约了找矿进程。本文在系统野外工作基础上,通过岩石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等研究,初步查明了矿区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探讨了成矿流体性质及成矿物质来源,进而深化了对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的认识。小西弓金矿体受NWW向次级断裂控制,赋矿围岩主要为中元古界西尖山群变质岩及新元古代正长花岗岩。成矿过程可分为石英-黄铁矿(早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主成矿阶段)和石英-碳酸盐(晚阶段)3个阶段。矿石类型包括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两种,金属矿物含量较低,以黄铁矿和毒砂为主,次为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及自然金。矿区中部的石英正长斑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成岩年龄为246.7±0.86Ma,属于三叠纪侵入岩,形成于造山后以伸展为主的构造背景下,可能由软流圈地幔岩浆发生底侵作用导致上覆地壳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岩体并未发生变形,为成矿期后岩体,与成矿并无直接关系。流体包裹体、石英微量元素及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为中高温(194397℃)、低盐度(2.28.9%NaCleq)、中低密度(0.630.98 g/cm3)的CO2-H2O-NaCl±CH4体系,且具有相对还原性的特点,形成于中深成环境中。成矿流体以变质水为主,流体不混溶作用是小西弓金矿床富集成矿的重要机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上地壳,成矿与造山作用密切相关。综合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石英成分标型及稳定同位素研究,并与典型造山型金矿床对比,认为小西弓金矿床属于造山型金矿。

黄式庭[5](2019)在《甘肃北山老金厂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老金厂金矿床是北山成矿南带最具代表性的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之一,其规模为中型。依据脉体穿插、矿物共生组合和矿石结构构造等特征,将矿床矿化作用过程划分为石英-黄铁矿阶段(Ⅰ)、石英-含砷黄铁矿-毒砂阶段(Ⅱ)、石英-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和石英-方解石阶段(Ⅳ)。利用电子探针分析研究了不同成矿阶段载金矿物的元素组成及其分布规律。不同成矿阶段的黄铁矿和毒砂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成分等特点:Ⅰ阶段,黄铁矿以粗粒自形立方体为主,粒径0.50-1.50mm,贫As、Au。毒砂含量极少,呈细粒他形;Ⅱ、Ⅲ阶段是成矿主阶段,黄铁矿粒度较细。Ⅱ阶段,以含砷黄铁矿周围伴生大量毒砂为主要特征。黄铁矿多为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粒径0.30-1.00mm,富As、Au。该阶段矿化最为强烈,毒砂主要形成于此时期,多呈棱柱状、柱状、放射状集合体,显示富硫亏砷特征。Ⅲ阶段,多以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共生组合脉的形式产出,黄铁矿多呈长条状,以富S、Cu、Zn、Au和贫Fe、As为特征。Ⅳ阶段,矿化作用极弱,毒砂、黄铁矿含量极少,为细粒他形。H-O同位素特征反映了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晚期混合了较多大气降水。S-Pb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物质具有多来源特征。原位硫同位素组成显示,Ⅰ阶段黄铁矿δ34S值为-3.8‰-2.9‰,均值为-3.3‰;Ⅱ阶段,黄铁矿和毒砂δ34S值为-4.7‰2.6‰,均值为-3.3‰;Ⅲ阶段,黄铁矿和闪锌矿的δ34S值主要分布于-1.9‰1.0‰,均值为0.1‰。反映了硫主要来源于幔源岩浆,晚期混入了部分地层硫。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成矿早期至晚期,成矿流体总体上由富S贫As向富As贫S演化。Ⅰ阶段,体系处于中性稳定的环境,硫源充足;Ⅱ阶段,为贫硫富砷的高氧逸度环境,由于大气降水对地层的淋虑渗透,混入富As流体,Au可能与As结合形成Au-As络合物,在成矿有利部位富集沉淀;Ⅲ阶段,成矿元素种类丰富,体系为富硫贫砷的弱还原环境,Au很可能与HS-、S-形成络合物进入黄铁矿晶格。

吴松洋[6](2019)在《黔西南卡林型金矿构造—岩浆—热液成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黔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卡林型金矿矿集区,成矿潜力巨大。但研究工作分布不平衡,区域性研究相对较少且存在分歧,严重限制了区域成矿理论的建立以及远景找矿工作的开展。本文在详实的野外调研基础上,选取了三个典型矿床(水银洞金矿、泥堡金矿和丫他金矿),深入研究了矿床地质、矿床地球化学、流体来源和性质、成矿物质来源,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型。根据细致的野外观察,揭示了控制区内矿体就位及展布的三类构造样式:层间型构造、复合型构造以及断控型构造,且三类构造所控制矿体的成矿阶段和蚀变矿物组合相似。基于细致的流体包裹体工作,认识到三类构造中流体表现出中-低温、低盐度、含一定气相成分的特征,均属于H2O–CO2–NaCl±CH4、N2系统。不同阶段H-O、C-O、He-Ar同位素结果显示,三类构造中成矿流体初始来源相似,为岩浆水、地层水、变质水的混合来源,在成矿过程中分别经历了岩浆水、有机水以及大气降水+变质水的混入。水岩反应、流体混合以及沸腾作用是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且成矿过程中存在Au、As、W、Hg的大量迁入。泥堡金矿首次发现的辉绿岩锆石U-Pb为213.6Ma,侵位于晚三叠世。高场强元素Nb、Ta、Th亏损及低Tb/Yb比值(1.92.1),指示岩浆来源于软流圈富集地幔75%石榴子石橄榄岩和25%尖晶石橄榄岩物质经历的约为510%的部分熔融。不活动元素与主量元素的相关关系指示岩浆上侵过程中经历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结晶分异,Sr-Nd同位素以及Lu-Hf同位素指示了中等程度的地壳混染。根据识别出的四类黄铁矿微区元素分析结果可知,Au主要以Au(HS)0或是Au(HS)2-络合物形式在偏酸性的流体中运移,伴随流体中的As取代围岩或成岩期黄铁矿中S的过程中进入成矿期黄铁矿晶格中,且在成矿期黄铁矿中主要以固溶体(Au+)的形式存在。成矿期黄铁矿中常见的Au-As-Cu环带主要是由于流体运移过程中快速减压以及相分离所造成。右江盆地在早泥盆世-晚三叠世经历了较为完整的威尔逊旋回,本次研究认为在晚三叠世由于俯冲板片断离引起深部富集地幔部分熔融,软流圈上涌以及壳幔强烈相互作用,引发研究区的构造-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最后结合全文研究认识,提出了黔西南卡林型金矿构造-岩浆-热液成矿模式。

代俊峰[7](2019)在《新疆天山晚古生代岛弧环境矽卡岩型铅锌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全球铅锌资源主要来自沉积岩容矿的SEDEX型、MVT型和砂岩型铅锌矿床;但天山地区却发现有许多大型-超大型的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显示出巨大的矽卡岩型铅锌成矿潜力,这是天山铅锌成矿的重要特色。这些矽卡岩型铅锌矿床形成于何种地质环境?矿化样式和成矿方式如何?都是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本文以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显微岩相学研究为基础,选取新疆西天山阿尔恰勒和东天山阿奇山矿床为研究对象,开展天山晚古生代矽卡岩型铅锌成矿环境和成矿过程的研究,并建立新疆天山远矽卡岩型和近矽卡岩型两种不同的铅锌矿化模式。同最后,从时空分布、构造活动、容矿地层、岩浆活动和热液成矿等几个方面着手,揭示天山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的成矿规律、成矿系统物质组成和成矿演化,旨在为天山矽卡岩型铅锌找矿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的成果和进展:(1)阿尔恰勒矿床成矿时代为340 Ma;稳定和放射性同位素组成指示成矿物质和流体主要为岩浆来源,部分来自围岩大哈拉军山组。成矿和区域岩浆活动的时空关系表明矿床形成于晚古生代岛弧环境,与南天山洋俯冲过程中在伊犁板块南缘引起的大规模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阿尔恰勒矿床属于远矽卡岩矿床,是深部来源的岩浆热液沿地层层间薄弱带进行渗滤交代的结果。(2)阿奇山矿床的成矿时代为306 Ma;稳定和放射性同位素组成指示成矿物质和流体主要为岩浆来源,部分来自围岩雅满苏组。成矿与区域岩浆活动时空关系表明矿床形成于晚古生代南天山洋俯冲的岛弧环境。阿奇山矿床属于渗滤交代矽卡岩矿床,是岩浆流体与雅满苏组中的钙质砂岩、灰岩透镜体进行水岩反应的产物。(3)天山地区的矽卡岩型铅锌矿化主要发在在晚古生代,受大洋俯冲岛弧环境、钙碱性岩浆活动、古生代海相火山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有利含矿热液供给通道以及成矿后良好的保存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制约。(4)通过系统归纳成矿时代、构造环境、容矿地层、岩浆活动以及矿化蚀变等多个控矿要素,认为天山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的找矿潜力巨大。北天山岛弧带、哈萨克斯坦-伊犁板块北缘和南缘、乌兹别克斯坦中天山南缘以及新疆东天山之中天山地块是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有利的成矿远景区。

熊潇[8](2017)在《秦岭造山带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其对关键造山事件的指示 ——以铜峪铜矿床、温泉钼矿床和小河口铜矿床为例》文中提出造山带作为岩石圈板块俯冲增生、碰撞作用最为复杂的构造带,不仅形成了多种岩石构造组合,也促使成矿物质富集形成了众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和矿集区,故大陆造山带及其相关环境的构造-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研究成为当前国际地学研究的前沿课题。秦岭造山带横亘于华北、扬子两大板块之间,是在晚太古-中元古代洋陆间杂构造基础上,于晚元古代-中三叠世经历现代板块构造体制的主造山期华北、秦岭、扬子三板块依次沿商丹、勉略缝合带由南向北俯冲碰撞造山,并由于后造山期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的叠加改造最终形成的复合型造山带,其完整地记录了大陆裂解-洋盆产生、大洋消减-大陆增生、大陆碰撞和陆内造山演化等过程,也造就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充分发挥秦岭造山带独特的地域优势和演化过程复杂性的优势,从成矿系统与造山作用相耦合的角度出发,本论文围绕着加里东期俯冲造山、印支期碰撞造山和燕山期陆内造山这三期关键的秦岭造山事件,分别选择北秦岭铜峪VHMS型铜矿床、西秦岭温泉斑岩型钼矿床和南秦岭小河口矽卡岩型铜矿床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探讨了秦岭造山带形成演化过程中不同造山事件对壳幔物质交换,矿源供给、流体输运、矿石堆积和矿床定位的制约,阐明了不同造山事件引发的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建立了基于秦岭造山带形成演化的成岩成矿模式。本论文以板块构造与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运用大陆动力学研究思路、比较矿床学的思维和方法,将形成于秦岭造山带不同构造环境、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的典型矿床的成矿规律纳入到秦岭复合造山带形成演化过程中,详细解剖研究了铜峪VHMS型铜矿床、温泉斑岩型钼矿床和小河口矽卡岩型铜矿床的矿化地质特征,通过岩(矿)相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和大地构造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和分析测试手段,旨在对构造-岩浆-流体-成矿耦合作用进行系统的研究,理清典型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物质来源、矿床成因机制、成矿规律和成矿动力学背景,阐明秦岭造山带洋-陆俯冲造山、陆-陆碰撞造山和陆内造山作用过程对流体运输、矿源供给和矿床定位的制约。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和成果如下:1.晚奥陶世厚志留世,古秦岭洋板片由南向北俯冲造山,板片脱水,少量上覆沉积物发生熔融,产生大量高氧逸度(fO2)热液流体进入地幔楔,活化、萃取地幔楔的铜等成矿元素,并促使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生成含矿气水热液,岩浆与富含成矿物质的流体上升在地表喷发形成铜峪VHMS型铜矿床。与此同时,伴随着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熔体进入地幔楔,与地幔楔发生物质交换产生的埃达克质熔体侵入上地壳形成了煤沟花岗闪长岩体。铜峪铜矿床赋存于斜峪关群变中-基性火山岩中,矿体呈大小不等的透镜状、似层状顺层产出,连续性较好,彼此呈雁行状排列。岩石蚀变作用普遍,并与矿化在空间展布上具有一致性,矿区中心以透辉石化和阳起石化为主,伴有石榴子石化、绿帘石化和绿泥石化,向外以硅化和绢云母化为主,蚀变逐渐减弱。矿石硫化物主要有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和闪锌矿,其次为磁铁矿和辉锑矿等。矿区内出露煤沟花岗闪长岩侵入于矿区背斜南翼,岩体内仅有零星矿化,未构成工业矿体。赋矿火山岩和煤沟岩体分别结晶于445±2.0 Ma~437±4.2 Ma和442±2.2 Ma~441±2.0 Ma,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获得两组Re-Os等时线年龄分别为448±33 Ma和390±19 Ma,前者等时线年龄与赋矿火山岩和煤沟岩体锆石U-Pb年龄吻合,表明铜峪铜矿区成矿火山喷发事件、岩浆侵入活动和主沉积成矿作用同时发生,时代为O3~S1,后者等时线年龄可能代表了晚期商丹洋盆闭合构造事件对铜峪铜矿床叠加改造引起的又一期热液成矿作用。赋矿火山岩具有从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的分异演化特征,构成了 一套较完整的岛弧拉斑火山岩系列,微量元素特征与典型的岛弧玄武岩相似。煤沟花岗闪长岩表现为高Mg#值,富Ni、Cr,轻重稀土强烈分馏,δEu不明显,高Sr和低Y、Yb特点,与洋壳俯冲熔融形成的岛弧埃达克岩特征一致。岩石微量元素及Sr-Nd-Pb-Hf同位素综合研究揭示,赋矿火山岩和煤沟岩体均形成于与大洋板块俯冲作用有关的岛弧环境,但二者起源于不同的岩浆源区,前者为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产生的正常岛弧火山岩浆,并与下地壳物质发生了混染,而后者为俯冲的玄武质大洋板片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与地幔楔发生交代作用形成的具有埃达克岩性质的岛弧花岗岩。矿床S-Pb同位素特征一致显示铜峪铜矿床成矿物质与赋矿火山岩同源,二者具有地幔-地壳混合特征,而煤沟岩体对成矿可能没有直接的控制作用;矿石硫化物及火山岩对球粒陨石配分曲线显示了较好的谐和性,矿石稀土元素特征值,如(La/Yb)N、LREE/HREE、δEu、δCe和Y/Ho值与赋矿火山岩相似,而与煤沟花岗闪长岩差异较大,进一步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赋矿火山岩,并非直接来自煤沟岩体。2.晚三叠世,华北和扬子板块沿勉略缝合带发生全面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当秦岭造山带处于由同碰撞挤压向后碰撞伸展转变的过渡构造体制下,俯冲的扬子板块断离造成软流圈地幔物质局部上涌,导致新元古代大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少量基性岩浆,中新元古代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基性岩浆上升、侵入下地壳与壳源花岗质岩浆发生混合,两端元岩浆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了中-高fO2、富水、富含Mo等元素的温泉成矿花岗斑岩及伴生的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MMEs)。岩浆侵位后,在冷凝结晶过程中释放出大量富含Mo的成矿流体,成矿流体沿岩体内部的断裂、节理及裂隙渗流、运移,最后充填交代形成温泉斑岩型钼矿床。温泉钼矿产于温泉杂岩体中,矿体的形态、产状受断裂和节理构造控制,围岩蚀变强烈,由内向外依次为钾化带、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流体成矿作用可划分为:Ⅰ石英-黑云母-钾长石阶段、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Ⅲ碳酸盐-硫化物阶段。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表明,温泉岩体内大量发育的MMEs主要为岩浆混合成因。温泉寄主花岗岩与其MMEs的结晶年龄一致,分别为219±2.4Ma~221±1.3 Ma和217±2.0Ma~218±2.5 Ma,辉钼矿Re-Os同位素显示成矿年龄为219±5.2 Ma,反映壳-幔岩浆混合、温泉岩体侵位与Mo矿化作用均发生于晚三叠世。温泉寄主花岗岩岩浆起源于中-新元古代晚期下地壳部分熔融作用,而MMEs起源于新元古代裂解形成的富集岩石圈地幔在三叠纪重熔作用。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镁铁质岩浆上侵,底侵至造山带底部产生的热异常致使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花岗质岩浆与镁铁质岩浆在岩浆房内发生混合作用形成了温泉岩体。矿床S-Pb同位素、脉石矿物稀土元素等特征显示成矿物质为下地壳-地幔混合源,主要来自于花岗质岩浆,成矿与温泉花岗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产生的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温泉含矿岩体的氧逸度(fO2)分布不均匀,整体偏低(介于AFMQ-10.9~+6.5之间,平均为AFMQ-4.1),符合板内或碰撞造山带的岩浆岩fO2 一般较低(<△FMQ-1)的特点,但其相对于同一构造单元、同时代和同成因的“五朵金花”岩体仍显示出相对较高的fO2特征,这一结论与国内外许多矿区含矿岩体氧逸度高于不含矿岩体的事实相符,进一步印证了 Mo矿化与氧逸度高的岩浆相关。温泉钼矿床初始成矿流体属于H20-NaCl-C02体系,早阶段成矿流体以高温、高盐度、高fO2、富C02和贫NaCl子晶为特征,与大陆碰撞体制下形成的斑岩型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一致;随着压力、温度逐渐下降,富挥发分的成矿流体发生不混溶作用和相分离使得C02大量逃逸,且大气降水热液逐渐混入,形成中阶段中温、中盐度、低fO2、高fS2的成矿流体,促使辉钼矿等硫化物沉淀;晚阶段伴随着大气降水的混入程度增加形成中-低温、低盐度、贫C02的热液流体。温泉钼矿床初始矿化深度为~8.6 Km,中阶段成矿深度为5.4 Km~6.1 Km,明显高于岩浆弧背景的斑岩矿床成矿深度,与中-晚三叠世华北-华南全面陆-陆碰撞造山地壳增厚的事实相符。3.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秦岭造山带从印支期以近EW向构造体制为主进入燕山期以近NS向构造体制为主的构造动力体制转换期,陆内俯冲的南北向挤压作用消失,开始受伸展构造应力场的制约且伴随岩石圈厚度减薄,软流圈急剧抬升,幔源物质和热流流体上涌,提供足够的热促使加厚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受热发生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并诱发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形成富含成矿元素的花岗质岩浆,当岩浆沿构造薄弱带上升侵位于桐峪寺组等沉积地层中,伴随着岩浆结晶分异,成矿流体从岩浆中出溶,最终形成了燕山期小河口矽卡岩型铜矿床。小河口铜矿体呈层状、透镜状或脉状赋存于花岗闪长玢岩与桐峪寺组碳酸盐岩接触带的矽卡岩内。成矿作用划分为4个阶段:Ⅰ干矽卡岩阶段、Ⅱ湿矽卡岩-氧化物阶段、Ⅲ石英-硫化物阶段和ⅣV碳酸盐-石英阶段。小河口含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41±1.3 Ma~138±2.0Ma,与矿集区内其他岩体和成矿作用的年龄范围一致,表明热液交代作用形成小河口矽卡岩和铜矿化发生于141 Ma~138 Ma。小河口岩体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具有弱的正Eu异常,富集LILE(如U、K、Ba和Pb),亏损HFSE(如Nb、Ta、P和Ti),Sr/Y>20,表明岩浆来自于加厚陆壳下部或造山带根部,岩石及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小河口岩体具有碰撞后花岗岩特征,形成于后碰撞或造山期后的板内动力环境。Pb-Hf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成岩物质来自于深部,岩浆起源于受大量地幔物质加入的下地壳岩石。黄铁矿的Co、Ni、As以及磁铁矿的Ti02、Al203、MgO和MnO含量变化范围显示小河口铜矿床为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交代(矽卡岩)成因。电子探针分析表明,矽卡岩矿物组合为钙铁榴石-钙铝榴石和透辉石-钙铁辉石矿物系列,与世界Cu-Fe-Mo矽卡岩矿床中的石榴子石和辉石系列一致,表明小河口铜矿床为典型的钙质矽卡岩型矿床。矿床S-Pb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为岩浆热液来源,主要来自于与矽卡岩矿化密切相关的小河口花岗岩体。矽卡岩矿化阶段从早期到晚期依次形成钙铝榴石、钙铝榴石组分-钙铁榴石组分交替系列和透辉石-纯钙铁榴石。其中,无环带的钙铝榴石(Grta)反映早期矽卡岩成岩环境为低fO2、酸性还原环境,该阶段不利于矽卡岩铜矿化;随着形成过程中fO2的逐渐增加,成矿热液由酸性逐渐向弱碱性演化,FeOT含量逐渐增加,在振荡的物理化学(多次沸腾)环境中形成了钙铝榴石-钙铁榴石组分交替生长的石榴子石(Grtc);晚期形成稳定的透辉石-钙铁榴石(Grtb、Grtd)组合,此时成矿体系处于相对稳定的高f02、碱性环境,为矽卡岩型铜矿化提供有利条件。小河口铜矿床成矿流体为单一的NaCl-H20体系,阶段Ⅰ透辉石和阶段Ⅱ阳起石中均发育含NaCl子晶三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和高fO2的特点,且发生多次流体沸腾作用,该阶段为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具有较强的萃取和携带金属的能力,是之后成矿系统中热液和金属的主要贡献者。随着透辉石、钙铁榴石和磁铁矿沉淀,体系温度、fO2开始降低,加速了阶段Ⅲ成矿物质以硫化物的形式卸载。阶段Ⅲ的流体具有中-高温度、中-低盐度的特征,盐度变化范围较大,且均一温度分布也出现了双峰,表明在Ⅲ主成矿阶段晚期有大气降水的混入,导致流体的降温稀释,lg(fO2)(SO42-)明显降低,黄铁矿、黄铜矿和辉钼矿开始大量沉淀,以石英-硫化物脉的形式充填裂隙或交代充填矽卡岩矿物。因此,流体的沸腾作用及其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共同为小河口铜矿床金属矿物沉淀的主要原因。随着与大气降水参与程度的增加,ⅣⅣ阶段流体反映了低温、低盐度体系特征,成矿趋于结束。从Ⅰ阶段至Ⅲ阶段,流体体系的压力从350 bar~580 bar至6 bar~190 bar、成矿深度从~2.3 Km至0.06 Km~0.76 Km发生了明显的降低,表明矿床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快速抬升和上覆地层的剥蚀崩塌作用,代表了J3~K1早期陆内俯冲背景地壳加厚向伸展作用地壳减薄的构造环境变化,且该环境为流体的减压沸腾、硫化物卸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小河口成矿岩体的氧逸度集中于AFMQ-2~+6之间(平均为△FMQ+1.6),Ce4+/Ce3+比值集中于150~600之间(平均为445),与国内外典型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钼矿床的氧逸度特征值接近,表明小河口成矿岩体的岩浆fO2较高,具备形成大-中型矽卡岩型铜矿床的潜力。

索晓晶[9](2017)在《山东平邑归来庄金矿矿物学填图与成矿模型》文中研究说明山东省平邑县铜石地区是鲁西找矿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地域。归来庄金矿是铜石地区最大的金矿床。本文运用矿物学、岩石学和矿床学的理论和方法,借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物标型实验室的光学显微镜、近红外光谱分析仪、便携式元素分析仪、磁化率仪等仪器,对该矿床的金属矿物组合、1079件蚀变岩样品的短波红外光谱与磁化率及成矿元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试,通过矿物学填图、化学元素填图、磁化率填图划分了蚀变矿物分带、金属矿物分带、元素垂向分带,查明了磁化率与金矿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成矿流体的运移轨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铜石地区和归来庄金矿的成矿模型。(1)受F1控制的断裂-隐爆角砾岩矿体,矿化不均匀,角砾岩粒度较小的含矿性较好,随着粒度的增大,含矿性不断下降,矿体、蚀变带、矿体产状、角砾岩大小等均有沿NE-SW向的变化趋势,暗示成矿流体沿SW向顺着断裂构造向上运移。(2)在标高0m附近,低温元素As、Hg、Au、Ag、Sb等含量均达到最大值,向下其含量总体下降,说明矿体经受了一定程度的剥蚀。(3)金属矿物分为磁铁矿带、黄铁矿带、金-碲化物-硒化物带,金品位高值区和金-碲化物-硒化物带对应较好,可能代表流体的总体运动方向;蚀变矿物组合整体呈从NE上方向SW下方带状分布,其中:绢英岩化带(石英+绢云母)组合居中,可能为流体运移的主通道,向外分别为泥化带(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组合和青磐岩化带(绿泥石+绿帘石)组合。归来庄金矿成矿流体来源于矿区的SW向,并且沿着40号勘探线-700m和32号勘探线-900m两个通道沿着断裂发生了多次运移,上涌到近地表,受到上覆围岩及早期结晶的坚硬外壳阻挡,随着流体的不断聚集,内部膨胀力逐渐增大,当内部膨胀力超过上覆围岩的静岩压力与岩层的抗张力之和后,流体冲破坚硬外壳,在岩体边部、顶部形成一定的角砾岩;部分流体沿着围岩裂隙渗入到碳酸盐岩地层中,形成灰岩型矿体。

靳晓野[10](2017)在《黔西南泥堡、水银洞和丫他金矿床的成矿作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黔西南地区是我国“滇-黔-桂”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育了大量赋存于浅变质/未变质沉积岩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该区从上世纪70年代第一个金矿床(板其金矿)发现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大量科研院所及矿业公司的高度关注。迄今虽已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开采和研究,但对这些金矿床成矿作用特征和成矿机理的认识仍然不甚清楚,关于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时代及成矿构造背景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和系统,从而制约了对矿床成因和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根据研究区金矿床的赋矿围岩、控矿构造以及矿化形式的差异,黔西南地区的金矿床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凝灰质火山岩容矿层控型、不纯碳酸盐岩容矿层控型和陆缘碎屑浊积岩容矿断控型。本文选取上述三种矿床类型的典型代表泥堡、水银洞和丫他金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已有资料的总结分析、详细的矿区地质调查和矿相学研究、系统的测试分析及数据综合解释,力求系统查明各典型金矿床的蚀变矿化特征、成矿元素组合、金的赋存形式与富集机制、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时代,结合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等资料,揭示和探讨卡林型金矿床成因模式。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泥堡和水银洞金矿床主要赋存在二叠系台地相茅口组礁灰岩与龙潭组地层之间的构造蚀变体(SBT)中,赋矿地层岩性主要包括火山碎屑沉积岩、生屑灰岩、砂屑灰岩和钙质碎屑岩等,控矿构造主要包括沿不整合面发育的层间构造破碎带、背斜内部层间滑脱面和穿层断裂构造。丫他金矿床主要赋存在三叠系陆缘碎屑浊积岩中,控矿构造主要为背斜及其轴部附近高角度陡倾断裂构造。虽然三个矿床的控矿构造和赋矿围岩不同,但均显示出相似的蚀变矿化特征。典型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脱碳酸盐化与碳酸盐化、硫化、粘土化±萤石化。典型矿物组合主要包括隐晶质玉髓、梳妆石英、方解石、白云石、砷黄铁矿、毒砂、辉锑矿、雄黄、伊利石(±迪开石±绢云母±高岭石)和萤石。尽管不同矿床赋矿围岩的岩性存在较大差异,但是矿石中主量元素组成均显示高Si、变化的Ca和Mg、高Fe和S、高Al和K,分别反映了硅化、脱碳酸盐化和碳酸盐化、硫化和粘土化蚀变过程中元素的迁移变化。三个矿床的矿石微量元素含量变化规律较为一致。其中与成矿有关的Au、As、Hg、Sb和Tl均显示出较大的变化,变化区间多在47个数量级,而其他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多在3个数量级以内。矿石与围岩的微量元素相关性分析表明,矿石中明显出现Au、As、Hg、Sb和Tl的富集,其他元素没有明显的迁出或带出变化。三个矿床不同世代黄铁矿的微量元素分析及典型环带状黄铁矿面扫描分析结果显示,成矿期砷黄铁矿同样具有Au、As、Hg、Sb、Tl(-Cu-Pb)富集,进一步确定研究区卡林型金矿床成矿元素组合为Au、As、Hg、Sb、Tl(-Cu-Pb)。泥堡、水银洞和丫他金矿床高品位矿石的矿相学观察,尤其是在高空间分辨率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均没有观察到自然金,说明金的赋存形式主要呈“不可见金”。载金黄铁矿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几乎都落在卡林型金矿床中黄铁矿Au-As关系图的楔形区域,进一步说明该区金矿床符合典型卡林型金矿床的矿化特征。载金黄铁矿Au-As含量变化显示所有分析值均落在金饱和度曲线(CAu=0.02×CAs+4×10-5)以下,表明这些矿床中Au主要是以固溶体金或均匀分布的纳米级包裹体金形式存在。成矿期黄铁矿Au-As相关性图解显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金在砷黄铁矿中的富集与As在黄铁矿中的含量有关,可能的机制是As进入黄铁矿引起寄主黄铁矿的矿物晶胞参数增大或产生晶格位错为Au的富集提供了空间。研究区各金矿床的矿石中均不同程度地发育浸染状沥青,不同矿床中沥青的激光拉曼光谱特征基本一致,说明该区金矿床中的沥青具有相同成因。根据沥青的激光拉曼光谱特征参数反演计算,得到成矿早期流体温度为317336℃。该温度明显高于盆地古地温范围(160250℃)和区域上二叠统古油藏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73175℃),说明该区卡林型金矿成矿热源可能与区域古地温无关。典型金矿床成矿期流体均一温度为220℃(平均盐度4.2 wt.%),成矿晚期流体的温度为150℃(平均盐度为2.2 wt.%),总体上在金成矿过程中成矿流体存在明显的降温过程,盐度也存在显着降低趋势。本文通过多种矿床地球化学示踪手段对初始成矿物质的来源和演化进行了示踪研究。不同热液蚀变矿物流体包裹体气相组成显示初始成矿流体可能为岩浆流体,在N2/Ar vs.CO2/CH4流体来源判别图解中,各蚀变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气相组成主要落在循环的大气降水区域,经大气水区域向岩浆流体区域延伸,整体上构成一条非常好的线性分布,暗示成矿流体可能起源于深部岩浆但在演化过程中有大量循环大气水加入。其中一件偏离趋势线向有机流体方向偏移的石英样品,可能反映了流体迁移过程中局部存在有机流体加入。成矿流体C-H-O同位素组成也显示初始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来源,流体演化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多源混合特征。在δDH2O-δ18OH2O同位素组成图解中,成矿流体表现出明显的三端元混合模式:深源岩浆/变质流体(14‰,-15‰)、围岩或深部地层中的有机水(14‰,-135‰)和当地的大气降水/热泉水(-10‰,-72‰)。一些含羟基的热液蚀变矿物(如迪开石、白云母和高岭石等)的氢氧同位素组成非常接近深源岩浆/变质流体,暗示初始成矿流体的深源岩浆/变质起源。在δ13CPDB-δ18OV-SMOW同位素图解中,自典型的海相碳酸盐岩区域δ13CPDB值和δ18OV-SMOW值均出现显着降低,指示深部岩浆/幔源或赋矿地层中有机物质(脱羧基作用)之间的混合过程。对成矿流体中有机气相组成的研究表明,不同阶段矿物流体包裹体中有机质的种类和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成矿作用过程中可能没有明显的有机质脱羧基作用,δ13CPDB值的明显降低可能与深部岩浆/幔源碳的注入有关。不同热液蚀变矿物流体包裹体惰性气体同位素和液相离子组成显示成矿流体具有明显的幔源/岩浆流体信号,后期演化过程中存在地壳浅部盆地流体的加入。主要热液蚀变矿物流体包裹体中惰性气体组成中He/Ne和He/Ar比值变化达到3个数量级以上,24件样品中有8件He/Ne比值变化小于大气的He/Ne比值(0.3),暗示存在大气He混入,16件样品大于0.3,表明存在地壳及深部地幔He加入。典型地壳来源流体中He同位素组成R/Ra值为0.02,地幔来源流体中He同位素组成R/Ra值为8,本次研究获取的大部分数据分布在典型地壳来源流体和典型地幔流体之间,其中来自泥堡金矿床的石英样品具有最大的R/Ra比值1.44,指示成矿系统中可能有高达24%的幔源He注入。主要热液蚀变矿物流体包裹体中离子组成中很多样品显示较高的Na/Cl和较低的Cl/Br比值,其中两个萤石和一个石英样品清楚显示较低的Na/Cl比值和较高的Cl/Br比值,数据范围与斑岩型矿床成矿流体中的Na/Cl和Cl/Br比值非常接近,进一步证实岩浆流体可能是成矿流体的重要来源之一。在Na/Ca vs.Na/K图解中,典型金矿床的数据分布显示出岩浆流体与盆地流体的混合趋势,尤其是来自水银洞金矿床三个雄黄样品的数据结果非常靠近前人发表的花岗质岩浆流体(400℃)端元,暗示成矿流体中的离子组成具有明显的岩浆来源,但成矿演化过程中存在地壳浅部盆地流体的注入。LA-MC-ICP-MS微区硫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三个矿床中的黄铁矿δ34S变化为-49.5916.85‰,成矿前黄铁矿的δ34S可分为两组,即-49.59-4.12‰和14.3016.85‰,硫分别来自开放和封闭系统中海相硫酸盐的细菌还原作用(BSR)。成矿期黄铁矿的δ34S值为-1.489.95‰(均值3‰),可能是深部岩浆硫或高温变质成因硫。单颗粒环带状黄铁矿的微区线扫描分析结果显示成矿期黄铁矿的δ34S值相对于成矿前黄铁矿出现明显的δ34S值降低,暗示成矿流体中明显富集32S,并向“0”靠近。相似的情况在美国内华达地区也有报道,这种现象被认为是岩浆硫的注入。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黔西南地区卡林型金矿床的成物质具有岩浆来源,并在地壳浅部与循环大气降水、盆地(有机)流体及大气成分发生混合。成矿年代学研究为黔西南金矿床的形成时间和时空分布规律提供了新的重要信息。泥堡金矿床SBT矿化带中萤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126122 Ma,水银洞金矿床与雄黄共生的方解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146.5±3.3 Ma,丫他金矿床与雄黄共生的石英Rb-Sr等时线年龄为148.5±4.1 Ma,丫他金矿床成矿期热液伊利石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204.6±5.2 Ma。结合区域地质事实及已有可靠成矿年代学数据的分析,本文认为黔西南地区卡林型金矿床成矿作用具有两期成矿的特点,成矿时代包括晚三叠世(200 Ma)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48122 Ma)。根据对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研究成果的分析,研究区金成矿的构造背景和成矿过程可概括为:在晚三叠世(200 Ma),随着古特提斯洋的闭合,Indochina板块向北与华南板块拼合,碰撞后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转换导致强烈的区域岩浆活动,但由于黔西南所处的右江盆地沉积盖层巨厚、能干性较弱、断离构造连通性较差,因此极少有岩浆侵位到沉积盖层浅部;深部隐伏岩浆房冷却过程中出溶形成的初始成矿流体(+物质)沿区域台—盆边界断裂或其他台、盆内部断裂构造向上迁移,流体迁移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深循环大气降水、盆地(有机)流体、近地表大气降水混合。这种混合流体迁移至浅部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背斜内部层间滑脱构造、层内断裂构造等处与发生广泛和强烈的水—岩反应引起Au及其他成矿物质的卸载和富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48122 Ma)的金矿成矿作用可能与华南板块岩石圈的大规模伸展减薄有关,这种伸展可能与古太平洋板片俯冲过程中俯冲板片撕裂作用或板片俯冲方向调整有关,研究区深部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出溶的成矿流体(+物质)沿先存构造通道向上迁移至相似的赋矿空间通过相似的水—岩反应过程和相似的矿化富集机制卸载成矿。

二、甘肃小西弓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和含矿流体运移轨迹同位素示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小西弓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和含矿流体运移轨迹同位素示踪(论文提纲范文)

(1)北山造山带南部小西弓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区地质特征
    1.1 地层
    1.2 构造
    1.3 岩浆岩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地质特征
    2.2 围岩蚀变特征
3 控矿因素分析
4 结语

(2)甘肃北山地区小西弓金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及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地质概况
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3 测试结果
    3.1 流体包裹体
        3.1.1 流体包裹体类型
        3.1.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3.1.3 成矿压力和深度
        3.1.4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3.2 石英的微量元素
    3.3 氢、氧同位素特征
4 讨 论
    4.1 成矿流体特征及来源
    4.2 流体不混溶作用与金成矿
    4.3 矿床成因类型
5 结 论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2.3 21世纪初至今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3.1 岩浆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3 矽卡岩型矿床
    3.4 玢岩型铁矿床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3.8 造山型金矿床
    3.9 卡林型金矿床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3.1 1 沉积矿床
    3.1 2 铀矿床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3.16超大型矿床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4.2 若干成矿理论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5.1 元素地球化学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5.4 成矿年代学
    5.5 矿田构造
    5.6 成矿实验
6 找矿重大发现
7 结束语

(4)甘肃北山地区小西弓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1.2.2 小西弓金矿床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断裂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2.1 褶皱构造
        3.2.2 断裂构造
        3.2.3 韧性剪切带
    3.3 岩浆岩
    3.4 矿体产出特征
    3.5 矿石类型
    3.6 矿石物质成分
    3.7 矿石组构
    3.8 围岩蚀变
    3.9 成矿阶段划分
第4章 岩浆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
    4.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4.2 岩相学特征
    4.3 锆石U-Pb年代学
    4.4 岩石地球化学
    4.5 岩石成因类型
    4.6 成岩物质来源
    4.7 构造环境分析
第5章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5.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5.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3 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
    5.4 成矿压力与深度
    5.5 流体包裹体成分
    5.6 石英成分标型
    5.7 流体不混溶与成矿
第6章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6.1 测试方法
    6.2 H-O同位素
    6.3 S同位素
    6.4 Pb同位素
第7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7.1 矿床地质特征
    7.2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7.3 成矿物质来源
    7.4 成岩成矿时代
    7.5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
第8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甘肃北山老金厂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北山地区
        1.2.2 老金厂金矿床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的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
    2.3 构造
    2.4 岩浆岩
    2.5 变质作用
    2.6 区域成矿作用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变质作用
    3.2 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类型
        3.3.2 矿石矿物成分
        3.3.3 矿石结构与构造
    3.4 围岩蚀变
    3.5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3.6 各阶段矿物特征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4.2 电子探针分析
    4.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3.1 H-O同位素
        4.3.2 单矿物S同位素
        4.3.3 原位微区S同位素
        4.3.4 Pb同位素
第5章 矿床成因探讨
    5.1 黄铁矿形态结构和元素组成
    5.2 成矿物质来源及流体演化
    5.3 金的迁移形式
    5.4 矿床成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黔西南卡林型金矿构造—岩浆—热液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卡林型金矿研究现状
        1.2.2 黔西南卡林型金矿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4 研究时间与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2.1 浅水碳酸盐岩序列(台地相区)
        2.2.2 深水碳酸盐岩-陆源碎屑岩序列(盆地相区)
        2.2.3 地层含金性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4.1 海西期岩浆活动
        2.4.2 印支期岩浆活动
        2.4.3 燕山期岩浆活动
        2.4.4 岩浆岩的含金性
    2.5 区域矿产分布
3 典型金矿床地质
    3.1 水银洞金矿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矿体特征
        3.1.5 矿石类型与结构构造
        3.1.6 围岩蚀变
    3.2 泥堡金矿
        3.2.1 地层
        3.2.2 构造
        3.2.3 岩浆岩
        3.2.4 矿体特征
        3.2.5 矿石类型与结构构造
        3.2.6 围岩蚀变
    3.3 丫他金矿
        3.3.1 地层
        3.3.2 构造
        3.3.3 岩浆岩
        3.3.4 矿体特征
        3.3.5 矿石类型与结构构造
        3.3.6 围岩蚀变
    3.4 蚀变矿物组合及成矿期次划分
4 实验测试分析方法
    4.1 典型矿石全岩化学组分分析
        4.1.1 全岩样品碎样
        4.1.2 全岩主量元素X荧光光谱仪
        4.1.3 全岩微量元素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
    4.2 典型脉石矿物化学组分分析
        4.2.1 流体包裹体
        4.2.2 稳定同位素
    4.3 典型硫化物化学组分分析
        4.3.1 电子探针
        4.3.2 黄铁矿氦-氩同位素
    4.4 典型岩浆岩化学组分分析
        4.4.1 锆石LA-ICP-MS U-Pb年龄
        4.4.2 锆石Lu-Hf同位素
        4.4.3 岩体全岩Sr-Nd同位素
5 矿床地球化学
    5.1 矿石及围岩地球化学
        5.1.1 数据处理方法
        5.1.2 主量元素
        5.1.3 微量元素
    5.2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5.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5.2.2 包裹体激光拉曼
        5.2.3 显微测温及盐度
        5.2.4 成矿流体密度、成矿压力及成矿深度
        5.2.5 成矿流体性质
    5.3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1 氢氧同位素
        5.3.2 碳氧同位素
        5.3.3 氦氩同位素
        5.3.4 成矿流体来源
    5.4 黄铁矿显微结构与地球化学
        5.4.1 黄铁矿显微结构
        5.4.2 黄铁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5.5 岩浆岩地球化学
        5.5.1 岩浆岩分布及岩相学
        5.5.2 岩石地球化学
        5.5.3 岩石成因
        5.5.4 构造指示
6 成矿过程及矿床成因探讨
    6.1 控矿地质体
        6.1.1 构造
        6.1.2 地层
        6.1.3 岩浆活动
    6.2 成矿流体演化过程
        6.2.1 同位素组成约束
        6.2.2 流体包裹体约束
        6.2.3 黄铁矿微区成分约束
    6.3 成矿物质来源以及运移沉淀机制
        6.3.1 成矿物质来源
        6.3.2 金的运移沉淀机制
    6.4 成矿动力学背景
        6.4.1 被动大陆边缘(D_1)
        6.4.2 裂谷盆地(D_2-P_1)
        6.4.3 前陆盆地及陆-陆碰撞(P_1-T_3)
        6.4.4 前陆盆地消亡及碰撞后伸展(T_3)
    6.5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6.6 黔西南金矿与美国内华达典型卡林型金矿的异同点
7 结论
    7.1 主要认识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7)新疆天山晚古生代岛弧环境矽卡岩型铅锌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铅锌资源形势及发展战略
        1.1.2 天山地区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矽卡岩矿床研究现状
        1.2.2 西天山阿尔恰勒矿床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3 东天山阿奇山矿床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主要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点及特色
第二章 天山区域构造与铅锌矿产
    2.1 基本构造单元
    2.2 区域构造演化
        2.2.1 前寒武纪古陆形成
        2.2.2 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
        2.2.3 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
        2.2.4 中-新生代陆内成盆
    2.3 重要成矿环境与铅锌矿床类型
第三章 西天山阿尔恰勒矿床
    3.1 乌孙山成矿带构造背景
    3.2 阿尔恰勒矿床地质特征
        3.2.1 地层
        3.2.2 岩浆岩
        3.2.3 构造
        3.2.4 矿体特征
        3.2.5 热液蚀变和矿化特征
        3.2.6 矿物共生关系
    3.3 成岩成矿年代学和矿床地球化学
        3.3.1 闪锌矿Rb-Sr测年
        3.3.2 阳起石Sm-Nd测年
        3.3.3 辉长-闪长岩锆石U-Pb测年
        3.3.4 辉长-闪长岩主微量元素组成
    3.4 同位素研究
        3.4.1 C-O同位素
        3.4.2 H-O同位素
        3.4.3 S同位素
        3.4.4 Pb同位素
    3.5 阿尔恰勒矿床成矿作用过程
        3.5.1 远矽卡岩矿床
        3.5.2 成矿时代
        3.5.3 成矿物质来源
        3.5.4 矿床成因
        3.5.5 对区域找矿勘查的启示
第四章 东天山阿奇山矿床
    4.1 区域地质背景
    4.2 矿床地质特征
        4.2.1 地层
        4.2.2 岩浆岩
        4.2.3 构造
        4.2.4 矿体特征
        4.2.5 热液蚀变和矿化特征
        4.2.6 矿物共生关系
    4.3 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及矿床地球化学
        4.3.1 黄铁矿Re-Os测年
        4.3.2 花岗斑岩锆石U-Pb测年及Lu-Hf同位素组成
        4.3.3 花岗闪长岩主微量元素组成
    4.4 成矿物质来源
        4.4.1 硫同位素
        4.4.2 碳、氧同位素
        4.4.3 铅同位素
    4.5 阿奇山矿床成矿作用过程
        4.5.1 接触交代矽卡岩矿床
        4.5.2 成岩成矿时代
        4.5.3 成矿物质来源
        4.5.4 矿床成因
        4.5.5 对区域找矿勘查的启示
第五章 天山晚古生代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成矿规律
    5.1 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5.2 天山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的关键控矿要素
        5.2.1 晚古生代岛弧环境
        5.2.2 地层
        5.2.3 岩浆岩
        5.2.4 构造
        5.2.5 热液蚀变
        5.2.6 金属矿物组合
        5.2.7 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
    5.3 天山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找矿潜力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实验方法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8)秦岭造山带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其对关键造山事件的指示 ——以铜峪铜矿床、温泉钼矿床和小河口铜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VHMS型矿床研究现状
    1.3 北秦岭铜峪VHMS型铜矿床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斑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1.5 西秦岭温泉斑岩型钼矿床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研究意义
    1.6 国内外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1.7 南秦岭小河口矽卡岩型铜矿床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研究意义
    1.8 研究思路、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1.8.1 研究思路和方法
        1.8.2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9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北秦岭
        2.1.1 主要地层单元和岩石
        2.1.2 构造岩浆活动与金属矿床
    2.2 西秦岭
        2.2.1 主要地层单元和岩石
        2.2.2 构造岩浆活动与金属矿床
    2.3 南秦岭
        2.3.1 主要地层单元和岩石
        2.3.2 构造岩浆活动与金属矿床
第三章 北秦岭铜峪VHMS型铜矿床与加里东期俯冲造山作用
    3.1 矿床地质特征
        3.1.1 矿区地层与侵入岩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体特征和热液蚀变类型
        3.1.4 赋矿火山岩与矿区花岗岩岩相学特征
        3.1.5 矿石类型及组构
    3.2 矿床元素地球化学
        3.2.1 赋矿火山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2.2 矿区花岗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2.3 矿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3 成岩成矿年代学
        3.3.1 赋矿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
        3.3.2 煤沟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
        3.3.3 矿石硫化物Re-Os同位素定年
    3.4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
        3.4.1 Lu-Hf同位素组成与成岩物质来源
        3.4.2 Sr-Nd同位素组成与成岩物质来源
        3.4.3 铅同位素组成
        3.4.4 硫同位素组成
    3.5 加里东期俯冲造山事件与铜峪铜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
        3.5.1 赋矿火山岩与煤沟岩体成因及其对大地构造环境的指示
        3.5.2 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
        3.5.3 成矿时代与成岩成矿地质背景
第四章 西秦岭温泉斑岩型钼矿床与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
    4.1 矿床地质特征
        4.1.1 矿区构造
        4.1.2 矿石矿物组成与组构特征
        4.1.3 热液蚀变类型和矿化分带
        4.1.4 成矿阶段及矿物组合特征
        4.1.5 成矿岩体岩石学特征
    4.2 矿床元素地球化学
        4.2.1 成矿岩体元素地球化学
        4.2.2 脉石矿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成岩成矿年代学
        4.3.1 成矿岩体锆石LA-ICP-MS锆石U-Pb定年
        4.3.2 矿石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
    4.4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
        4.4.1 成矿岩体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与成岩物质来源
        4.4.2 铅同位素组成
        4.4.3 硫同位素组成
    4.5 成矿岩体的成因与含矿岩浆物理化学性质
        4.5.1 成矿岩体成因
        4.5.2 含矿斑岩氧逸度
    4.6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4.6.1 包裹体岩相学和分类
        4.6.2 显微测温结果
        4.6.3 单个包裹体激光拉曼成分分析
        4.6.4 包裹体捕获压力及深度估算
    4.7 西秦岭印支期碰撞造山事件与温泉钼矿床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4.7.1 成矿时代与成矿物质来源
        4.7.2 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
        4.7.3 矿床成因及成矿动力学背景
第五章 南秦岭小河口矽卡岩型铜矿床与燕山期陆内造山作用
    5.1 矿床地质特征
        5.1.1 矿区构造与地层岩石
        5.1.2 矿区岩浆岩与围岩蚀变
        5.1.3 矿体形态、产状和规模
        5.1.4 矽卡岩类型与金属矿化
        5.1.5 矿石类型及组构
        5.1.6 成矿阶段及其主要矿物组合
        5.1.7 成矿岩体岩相学特征
    5.2 矿床元素地球化学
        5.2.1 成矿岩体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2 矽卡岩矿物和矿石矿物化学组成及其指示意义
        5.2.2.1 石榴子石
        5.2.2.2 辉石
        5.2.2.3 矿石金属矿物
    5.3 成岩成矿年代学
    5.4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
        5.4.1 成矿岩体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与成岩物质来源
        5.4.2 铅同位素组成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5.4.3 硫同位素组成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5.5 含矿岩浆氧化还原状态与成矿潜力
        5.5.1 Ce~(4+)/Ce~(3+)相对氧逸度
        5.5.2 绝对氧逸度
    5.6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5.6.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和分类
        5.6.2 显微测温结果
        5.6.3 成矿流体捕获压力及深度
        5.6.4 激光拉曼成分分析
    5.7 南秦岭燕山期陆内造山事件与小河口铜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
        5.7.1 成矿岩体成因及其对成矿大地构造环境的指示
        5.7.2 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流体演化与矿床成因归属
        5.7.3 小河口铜矿床形成过程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第六章 秦岭关键造山事件与典型矿床成矿模式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 发表学术论文
    2. 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
作者简介

(9)山东平邑归来庄金矿矿物学填图与成矿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实物工作量
        1.3.1 研究内容
        1.3.2 实物工作量
    1.4 研究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交通位置
    2.2 区域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3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区地质与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3 矿区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
    3.5 矿石特征
        3.5.1 矿石类型
        3.5.2 矿石结构构造
        3.5.3 矿石矿物组成
        3.5.4 金矿物特征及赋存状态
        3.5.5 热液蚀变
        3.5.6 成矿阶段
第4章 构造控矿规律
    4.1 F1断裂水平方向控矿样式
    4.2 F1断裂垂向控矿样式
    4.3 F1断面产状控矿样式
    4.4 角砾大小与形态控矿
    4.5 小结
第5章 矿床金属矿物组合研究
    5.1 样品采集及研究方法
        5.1.1 样品采集
        5.1.2 研究方法
    5.2 金属矿物及其组合特征
        5.2.1 金属矿物
        5.2.2 碲与金的成生关系
        5.2.3 金的运移形式及载金矿物
    5.3 金属矿物组合的分带性
        5.3.1 分带图绘制方法
        5.3.2 金属矿物分带规律
    5.4 小结
第6章 蚀变岩短波红外光谱研究
    6.1 便携式短波红外测量仪简介
    6.2 样品采集及测试结果
    6.3 数据处理与解译
        6.3.1 蚀变矿物的短波红外特征
        6.3.2 蚀变矿物种填图
    6.4 蚀变矿物与金的相关性
    6.5 小结
第7章 蚀变岩磁化率研究
    7.1 磁化率及磁化率测量仪简介
    7.2 测试与解译
        7.2.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7.2.2 钻孔磁化率研究
        7.2.3 磁化率填图
    7.3 蚀变岩磁化率与金相关性
    7.4 小结
第8章 成矿元素研究
    8.1 元素分析测量仪简介
    8.2 测试与解译
        8.2.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8.2.2 元素填图
        8.2.3 元素聚类分析与金的相关性
        8.2.4 元素组合与Au相关性
    8.3 小结
第9章 流体活动轨迹
    9.1 稳定同位素
    9.2 金属矿物组合
    9.3 蚀变矿物组合
    9.4 角砾岩粒度变化趋势
    9.5 断面产状
    9.6 金指示元素比值
        9.6.1 Ag/Au等值线
        9.6.2 As/Sb等值线
        9.6.3 Zn/Pb等值线
    9.7 小结
第10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型
    10.1 矿床成因
        10.1.1 成矿时代
        10.1.2 成矿地质条件
        10.1.3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10.2 成矿模型
        10.2.1 区域成矿模型
        10.2.2 归来庄金矿成矿模型
    10.3 深部及两翼成矿远景区与找矿方向
        10.3.1 矿体深部成矿远景区
        10.3.2 矿体两翼成矿远景区
第11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黔西南泥堡、水银洞和丫他金矿床的成矿作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及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卡林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1.2.1.1 卡林型金矿床定义及主要矿化特征
        1.2.1.2 成矿时代
        1.2.1.3 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关系
        1.2.1.4 矿床成因模式
        1.2.1.5 与卡林型金矿床有关的矿床组合及成矿系列
        1.2.1.6 研究趋势
        1.2.2 黔西南金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3.2.1 资料调研
        1.3.2.2 野外地质调查
        1.3.2.3 室内综合研究
        1.3.2.4 归纳总结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典型矿床的地质和矿化特征
    §3.1 泥堡金矿床
        3.1.1 矿区地质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和蚀变特征
    §3.2 水银洞金矿床
        3.2.1 矿区地质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和蚀变特征
    §3.3 丫他金矿床
        3.3.1 矿区地质
        3.3.2 矿体特征
        3.3.3 矿石和蚀变特征
    §3.4 矿物生成顺序与成矿阶段
第四章 实验分析方法
    §4.1 矿石化学组成分析
        4.1.1 X荧光光谱分析
        4.1.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发射光谱分析
    §4.2 黄铁矿显微结构观测与地球化学分析
        4.2.1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
        4.2.2 LA-ICP-MS微区化学组成分析
        4.2.3 LA-MC-ICP-MS微区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4.3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组成分析
        4.3.1 流体包裹体气相组成全分析
        4.3.2 矿石中的沥青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4.3.3 碳-氢-氧同位素组成分析
        4.3.4 惰性气体同位素组成分析
        4.3.5 流体包裹体离子组成分析
    §4.4 成矿年代测定
        4.4.1 萤石和方解石Sm-Nd等时线定年
        4.4.2 石英中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定年
        4.4.3 蚀变粘土矿物伊利石Rb-Sr等时线定年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矿石地球化学组成
        5.1.1 主量元素
        5.1.2 微量元素
    §5.2 黄铁矿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2.1 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1.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5.2.1.2 黄铁矿微量元素的相关性
        5.2.1.3 颗粒尺度黄铁矿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5.2.2 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5.2.2.1 硫同位素组成的微区原位分析结果
        5.2.2.2 环带状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
    §5.3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5.3.1 流体包裹体气相组成
        5.3.2 沥青的激光拉曼光谱特征
        5.3.3 碳-氢-氧同位素组成
        5.3.3.1 碳-氧同位素组成
        5.3.3.2 氢-氧同位素组成
        5.3.4 惰性气体同位素组成
        5.3.5 流体包裹体液相离子组成
    §5.4 成矿年代学
        5.4.1 泥堡金矿床萤石Sm-Nd等时线年龄
        5.4.2 水银洞金矿床方解石Sm-Nd等时线年龄
        5.4.3 丫他金矿床石英Rb-Sr等时线年龄
        5.4.4 丫他金矿床伊利石Rb-Sr等时线年龄
第六章 成矿作用过程与矿床成因
    §6.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6.1.1 主、微量元素的成矿作用指示
        6.1.2 金的赋存状态及富集机制
    §6.2 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
        6.2.1 成矿流体的组成与性质
        6.2.1.1 成矿流体的组成
        6.2.1.2 成矿流体的性质
        6.2.2 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
        6.2.2.1 流体包裹体气相组成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2.2.2 碳-氧同位素组成与成矿流体来源
        6.2.2.3 氢-氧同位素组成与成矿流体来源
        6.2.2.4 惰性气体同位素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2.2.5 流体包裹体液相离子组成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2.2.6 微区硫同位素组成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6.3 成矿时代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6.3.1 成矿时代
        6.3.2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6.3.2.1 印支晚期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6.3.2.2 燕山晚期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6.4 与内华达卡林型金矿床矿化特征的对比
    §6.5 矿床成因模式及其找矿意义
        6.5.1 矿床成因模式
        6.5.2 找矿意义
第七章 结束语
    §7.1 主要认识及结论
    §7.2 存在问题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甘肃小西弓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和含矿流体运移轨迹同位素示踪(论文参考文献)

  • [1]北山造山带南部小西弓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J]. 张慧. 世界有色金属, 2020(20)
  • [2]甘肃北山地区小西弓金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及矿床成因[J]. 袁伟恒,顾雪祥,章永梅,杜泽忠,于晓飞,孙海瑞,吕鑫. 现代地质, 2020(03)
  •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4]甘肃北山地区小西弓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D]. 袁伟恒.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甘肃北山老金厂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D]. 黄式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黔西南卡林型金矿构造—岩浆—热液成矿模式研究[D]. 吴松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7]新疆天山晚古生代岛弧环境矽卡岩型铅锌成矿作用[D]. 代俊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8]秦岭造山带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其对关键造山事件的指示 ——以铜峪铜矿床、温泉钼矿床和小河口铜矿床为例[D]. 熊潇. 西北大学, 2017(06)
  • [9]山东平邑归来庄金矿矿物学填图与成矿模型[D]. 索晓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6)
  • [10]黔西南泥堡、水银洞和丫他金矿床的成矿作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D]. 靳晓野.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甘肃小西贡金矿成矿物质源同位素示踪及含矿流体运移轨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