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穆斯堡尔效应研究铁硅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利用穆斯堡尔效应研究铁硅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一、用穆斯堡尔效应研究铁硅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王廷[1](2021)在《合成气费托路线制芳烃的反应机理研究及选择性调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成气的高效利用为生产清洁燃料和化工产品开辟了新途径。它既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又能废物利用创造更高经济效益,芳烃作为重要的基础有机化学品,从煤、天然气和生物质等其他非石油碳资源出发经合成气制芳烃具有广阔前景。而费-托合成技术是替代石油路线将煤、天然气、生物质等含碳资源经合成气转化为清洁液体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学品的最佳途径和发展方向之一,因此,合成气(CO/H2)经费托合成路径直接转化为芳烃受到很大的关注。相比于甲醇路线,复杂的费托产物组成导致更难的阐明芳烃形成和产物调控过程,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去探究反应机理及影响芳烃选择性的相关因素。如利用硅层包覆HZSM-5外表面酸性位,Fe Mn费托催化剂与分子筛单段和两段反应,模拟费托条件下,利用乙烯和丙烯作为模型分子探究其在分子筛上的芳构化行为等。另外,开发了一种性能优异的Na调节的Fe Ni双金属费托催化剂,探究了其电子性质、碳化行为、界面效应等对于产物的影响,并创造性的构建了Na调节的Fe Ni双金属费托催化剂与HZSM-5分子筛耦合用于合成气一步制轻芳烃,同时解决了两类催化剂(费托催化剂和分子筛)的稳定性和选择性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惰性硅层包覆HZSM-5可以显着提高对二甲苯(PX)的选择性,主要是由于有效阻止了对二甲苯(PX)在HZSM-5外表面酸性位上异构为间二甲苯和邻二甲苯(MX和OX)。随着惰性硅层对HZSM-5分子筛包覆程度的增加,PX选择性虽大幅度提高,但是却影响了液相中芳烃产品的总选择性,主要是由于过分的硅层包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FTS产品进入沸石通道和/或外表面发生芳构化反应。(2)Fe Mn费托催化剂与HZSM-5分子筛单段和两段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与甲醇路线不同,在合成气经费托路线制芳烃中,主要是C5+费托中间体转化生成芳烃而非低碳烯烃,低碳烯烃主要加氢和异构为烷烃。在单段反应器中,对比复合催化剂的颗粒混合方式,通过费托催化剂与分子筛分层填装实验的探究发现,它们距离越远,可以有效降低分子筛周围的乙烯浓度,进一步抑制了苯和甲苯与乙烯的烷基化反应,从而使总芳烃中BTX(苯、甲苯和二甲苯)的选择性从48.3%显着提高到68.9%。(3)在模拟局部费托合成反应环境下,乙烯和丙烯以及庚烷模型反应结果表明:费托合成反应中原位生成的H2O和CO2在促进芳烃形成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主要由于H2O提高了分子筛酸强度以及CO2有利于驱动H转移过程,促进环化脱氢反应生成芳烃。(4)通过DFT计算进一步证明了质子(H+)对CO解离的消极作用,与纯Fe5C2(510)表面相比,H+-Fe5C2(510)表面的d带中心向低能移动而远离费米能级。该结果表明,H+-Fe5C2(510)表面对于CO解离活性比较低,说明了质子(H+)的引入后不利于CO的解离。另外,对比Fe5C2(510)的表面上吸附CO的C-O键距(1.196?),H+-Fe5C2(510)C-O键距变小(1.174?),说明CO在H+-Fe5C2(510)表面解离变难,该结果与d带中心结果一致。因此,可以推论,更多酸性HZSM-5分子筛上的质子靠近Fe或Fe5C2相,CO解离可以完全被抑制。(5)相比于α-Fe2O3-0.75Na,Fe Ni Ox(5:1)-0.41Na具有稳定的催化活性和高α-烯烃(C2=-C4=)的选择性,适当添加Ni,有效地抑制的Fe基费托催化剂碳沉积,从而显着提高了费托催化剂的稳定性,由于Ni对于CO弱的吸附以及Fe向Ni的电子转移,降低了Fe上CO的吸附和解离,从而改变了Fe的碳化行为,反应过程中形成了更多的Fe3C活性中心,有利于降低甲烷,提高低碳烯烃的选择性,与实验和DFT计算结果一致。另外,由于Fe和Ni之间的电子转移,改变了Ni本征的催化特性,减弱了甲烷化反应。(6)有趣的是,一般在费托反应中中,碱性助剂是抑制加氢的,但这里,过多的Na将显着增加C1o-C4o的选择性,结合表征和DFT计算证实,过多Na的添加,会减弱Fe-Ni相互作用,减少Fe向Ni的电子转移,使Ni显示出其本征的催化特性,由于它的强加氢能力大幅增加不期望的低碳烷烃的选择性,(7)利用DFT计算,通过对Fe-Ni界面C-C偶联行为的研究发现,Fe-Ni界面吸附的CH2物种倾向于通过C-C偶联形成C2H4,且C2H4可以自发从表面脱附,表明低碳烯烃的形成是有利的,进一步的链增长受到抑制。这由于Fe-Ni界面上的电子积聚而引起的电子排斥效应,削弱了CH2和C2H4物种的结合强度。(8)费托产物分布显着影响HZSM-5分子筛的稳定性和芳烃产物选择性。对于Fe Ni Ox(5:1)-0.41Na,C5+产物主要集中在低碳数,这些产物在HZSM-5上催化转化主要生成高附加值的芳烃(液相中总芳烃选择性达到98.6%,其中甲苯、乙苯和二甲苯轻质芳烃选择性为65.7%),且HZSM-5分子筛具有较好的催化稳定性,相反,Fe Mn Ox(5:1)-0.40Na,由于Mn Ox中氧空位提升CO解离,C5+中高碳数产物选择性增加,这些费托产物在HZSM-5上催化转化为多环支链芳烃,且HZSM-5分子筛稳定性明显下降。同时,研究发现,费托催化剂和HZSM-5分子筛耦合反应中,费托催化剂上的Na能迁移到HZSM-5分子筛的外表面毒化酸性位,从而抑制了H转移反应,避免了低碳烯烃加氢生成低碳烷烃,大幅提高了气相中高附加值的低碳烯烃的选择性。

喻卓[2](2021)在《BiFeO3基多元铁电陶瓷制备、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酸铋(Bi Fe O3,BFO)具有居里温度高(~825℃)、极化强度大(~100μC/cm2)等优点,且可以与钙钛矿结构铁电体Ba Ti O3(BT)、Pb Ti O3(PT)形成二元固溶体,存在类似传统压电材料PZT的准同型相界(MPB)。因此,BFO基铁电陶瓷极具研究和应用前景,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其中,具有高居里温度的Bi Fe O3-Pb Ti O3(BF-PT)基压电陶瓷被认为是一类极具应用前景的高温压电体系。然而,该体系陶瓷大的四方畸变(c/a)以及高的矫顽场,会阻碍畴的转动,影响材料的铁电性能;同时,室温下大的漏电流和介电损耗,也不利于压电材料的极化过程。这些因素限制了它在高温压电领域的应用。近年来,众多研究人员通过掺杂改性和工艺调整,使该体系实现了性能的提高,主要归结于致密烧结、相结构调整以及漏电流降低等。针对BF-PT基高温压电陶瓷,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阐明体系组分(离子半径、电负性)、结构(相界、晶格畸变)、缺陷(氧空位、Fe3+变价)及电学性能(铁电、压电、漏导)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考虑到BFO铁电体高的极化强度以及可调节的弛豫相结构,Bi Fe O3-Ba Ti O3(BF-BT)基铁电陶瓷在介质储能领域极具应用前景。BFO基无铅铁电陶瓷的储能应用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课题。基于上述背景,本课题紧密围绕Bi Fe O3基铁电陶瓷,首先研究了高居里温度的BF-PT基陶瓷的性能改进,通过多组元固溶获得了高的压电性能,也研究了该体系的缺陷钉扎及漏导机制。另外,探索了BF-BT基无铅体系的储能特性。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研究发现铅原料的不同会对BF-PT基压电陶瓷的电学性能产生显着的影响。原料为Pb3O4的陶瓷样品晶界处会析出少量的富Bi第二相,样品内部存在高含量的Fe2+及氧空位,导致其漏导远远高于原料为Pb O的陶瓷。该研究不仅验证了BFO体系陶瓷高漏导的原因是由于铁变价和氧空位的产生,同时也为制备低漏导的BF-PT基压电陶瓷的合成工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新型的(0.76-x)Bi Fe O3-0.24Pb Ti O3-x Ba(Sn0.2Ti0.8)O3三元体系压电陶瓷,研究发现通过向A位掺杂大离子半径的Ba2+以及B位掺杂弱铁电活性离子Sn4+,可以有效地降低材料的四方畸变,促进铁电畴的转动。同时,在BST范围为0.13-0.28之间,获得了宽的相界,存在纳米畴结构。0.6BF-24PT-0.16BST组分具有高的压电系数(d33~200 p C/N)和高的居里温度(Tc~500℃),同时在高达450°C的温度下实现了压电系数的优良稳定性,其综合性能优于目前广泛报道的BF-PT基压电陶瓷。(3)研究了未极化与极化的BF-PT-BST陶瓷的介电和铁电性能的变化。极化前的陶瓷样品中畴壁被钉扎,电滞回线不易打开,这与BFO基陶瓷中Fe2+/Fe4+、氧空位等缺陷有关。当陶瓷样品在高温高电场下极化时,材料内部的带电缺陷会沿电场方向移动,形成缺陷偶极子,由于缺陷偶极子不易转向,导致极化后陶瓷内部产生内偏场,P-E和S-E回线出现不对称和偏移。通过升高温度或降低电场频率,可以使氧空位沿电场方向移动,内偏场减小。进一步地研究发现,随着BST掺杂含量的增加,BF-PT-BST基压电陶瓷极化前后的铁电性能差异逐渐消失,内偏场逐渐降低,这可能与材料内部带电缺陷浓度减小有关。(4)系统地研究了Mn掺杂对0.7Bi Fe O3-0.3Pb Ti O3陶瓷的介电、铁电和漏导性能的影响。发现纯的BF-PT陶瓷的漏电流大、矫顽场大,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另外,该体系在温度范围为30℃-250℃、频率范围为100 Hz-1 MHz处存在异常介电弛豫现象,通过计算所得激活能说明该弛豫峰与二次电离的氧空位有关。进一步地,微量的Mn掺杂,可以显着降低BF-PT陶瓷的漏电流,这与陶瓷内部氧空位的浓度降低有关。而过量Mn掺杂时,会影响B位Fe3+的价态,导致Mn以及Fe的变价,产生更多的载流子电荷,从而使漏电流增大。(5)通过高能球磨工艺制备了晶粒尺寸在微米级以下的Bi Fe O3-Ba Ti O3-Bi(Mg2/3Nb1/3)O3基无铅铁电陶瓷,系统研究了不同晶粒尺寸对陶瓷样品的介电、铁电及储能性能的影响。发现小晶粒的陶瓷样品介温峰更加宽化、弥散,电滞回线呈瘦细状,表现出小的剩余极化强和大的击穿场强,导致其储能性能大幅提高。相比于大晶粒的陶瓷,小晶粒的陶瓷的可逆储能密度提高了8倍,由0.16 J/cm3提高到1.27 J/cm3。该研究表明,晶粒尺寸减小是提高BFO基铁电陶瓷储能性能的有效方法。

孙朝[3](2019)在《铁酸钙载氧体化学链制氢及CO2还原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会排放大量CO2气体,这是引起全球气温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发电、冶金、石油化工、纺织印染等人为活动同样造成酸雨、PM2.5等诸多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自然界环境质量与人类身体健康。化学链燃烧作为一种新型燃烧技术,通过载氧体体相晶格氧传输并参与表面反应实现燃料的高效转化,同时化学链燃烧技术具备CO2内分离、产物低NOx排放、低二恶英排放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化学链制氢及化学链CO2循环利用是基于化学链燃烧发展而来的能源转化技术,对于实现CO2负排放及能源的高效转化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新型铁酸钙载氧体进行了化学链制氢及CO2还原实验研究与机理探索,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采用热力学软件HSC Chemistry及ASPEN Plus研究了载氧体氧化还原特性以及不同载氧体、不同还原剂对产物分布的影响;铁酸钙载氧体制备方法、性能表征及性能调控;基于铁酸钙载氧体两步法化学链制氢实验研究;基于铁酸钙载氧体化学链生物质气化制富氢合成气实验研究及焦油转化机理分析;基于铁酸钙载氧体化学链CO2还原制CO实验研究及协同促进机理分析;铁酸钙载氧体作用下的生物炭气化反应性及动力学研究。对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概括如下:基于HSC Chemistry和ASPEN Plus软件的热力学计算。根据不同温度下的吉布斯自由能分布,分析不同铁基载氧体深度还原的难易程度。计算结果表明,与Fe2O3相比,钙的引入使铁酸钙载氧体更难被还原;探究不同还原气氛对铁酸钙载氧体还原过程的影响,以Ca2Fe2O5型载氧体为例,发现H2与CO的还原在热力学上不可自发进行,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甲烷的完全氧化及部分氧化吉布斯自由能小于零,可以自发反应,且Ca2Fe2O5载氧体更倾向于发生甲烷的部分氧化反应。结合ASPEN Plus计算结果可以发现,Ca2Fe2O5对H2及CO的氧化能力较弱,而Ca2Fe2O5载氧体对CH4、含CH4合成气具有较好的转化性能。铁酸钙载氧体制备及两步法化学链制氢相关研究。采用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a2Fe2O5、CaFe2O4载氧体,并对制备参数如钙铁摩尔比、柠檬酸添加量、煅烧温度进行优化,实现其性能调控。采用SEM、TEM、M?ssbauer、TGA、XPS、CO2-TPD、H2-TPR等表征对载氧体的微观形貌、钙与铁的元素分布、晶胞排布方式、表面氧物种类型、热稳定性、载氧体对CO2吸附性能、H2随温度还原特性等进行了详细的探究。分别考察了载氧体类型、还原气氛、温度等因素对晶格氧迁移速率的影响,深入探究了氧化还原阶段载氧体物相演变规律、化学链循环过程载氧体的稳定性以及循环前后载氧体微观形貌、比表面积、孔容积变化规律等。XRD结果表明,深度还原后的Ca2Fe2O5载氧体(Fe0)可一步被水蒸气氧化为Ca2Fe2O5(Fe3+),与相同摩尔量且深度还原的Fe2O3相比,理论提高氢气产量12.5%。根据上述研究,提出了基于铁酸钙载氧体的两步化学链制氢方法。铁酸钙载氧体化学链生物质转化制富氢合成气相关研究。初步探究了Fe2O3、CaO-Ca2Fe2O5、Ca2Fe2O5、CaFe2O4、FeCO3五种铁基材料在生物质热解及气化过程的催化性能,发现CaO-Ca2Fe2O5与Ca2Fe2O5具有较好的生物质转化性能,且经过还原及水蒸气氧化后,物相保持稳定不变。以Ca2Fe2O5为载氧体的化学链生物质气化过程,分析了不同温度、水蒸气流率、催化剂负载量、气化时间等因素对产物分布、累计产量、碳转化率、H2/CO、CO/CO2摩尔比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Ca2Fe2O5载氧体的加入可促进生物焦油的裂解与转化,提高富氢合成气的产量。生物质气化的10 min内,加入Ca2Fe2O5载氧体得到的H2产率为7.12 mol·H2/kg·生物质,与相同条件未加入载氧体的生物质气化结果相比,H2产率提高了78.98%。此外,Ca2Fe2O5的添加分别提高了碳转化率和总气体产率17.3%和11.7%。铁酸钙气凝胶材料合成及化学链CO2还原协同生物质逐级转化研究。采用环氧丙烷和聚丙烯酸作为金属离子辅助生长助剂,深入探究了钙铁复合前驱体形成凝胶的必要条件,并优化合成参数,得到钙铁复合凝胶前驱体。采用冷冻干燥法处理得到的凝胶前驱体,最终得到Ca2Fe2O5与CaFe2O4气凝胶材料。对气凝胶材料的微观形貌、表面化学状态、Fe物种组成、晶格氧迁移速率等进行了深入表征与探究。化学链CO2还原协同生物质逐级转化实验,探究了不同阶段气态产物分布及产率、生物油组成及多次载氧体循环实验。结果表明,与单纯生物质热解相比,Ca2Fe2O5的加入使得液体产量提高了10.7%,且检测的生物油含量中,芳香烃的百分含量占55.5%、酚类化合物占45.6%;CO2还原阶段,探究了载氧体类型、负载量对CO浓度和产量的影响,深度还原的Ca2Fe2O5载氧体与CO2的反应性最高,产生的CO浓度也最高。负载量为10 wt.%、温度800oC条件下,与无载氧体条件相比,Fe2O3、Ca2Fe2O5及CaFe2O4的添加使得CO累计产量分别提高了20.3%、28.3%和11.1%。随后提出了生物质逐级转化及化学链CO2还原的协同促进机理:生物质初始热解促进了载氧体还原;载氧体还原产物CaO、H2O及CO2进一步促进热解产物的裂解与重整;裂解与重整的还原性产物可进一步促进载氧体的深度还原。载氧体条件下CO2生物炭气化反应性及反应动力学分析。对制备的生物炭进行TEM与Raman表征,研究800oC、N2氛围制备的生物炭类型及对应的微观形貌。研究发现,热解得到的生物炭石墨化程度较高,高分辨透射电镜下呈蠕虫状形貌。动力学研究中,首先建立随机孔模型,根据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最佳匹配结构参数Ψ,再通过曲线拟合求得添加不同载氧体条件下气化反应速率常数,最终得到无载氧体、加入10 wt.%Fe2O3、10 wt.%Ca2Fe2O5、10 wt.%CaFe2O4四种情况的反应活化能,分别为171.1 kJ/mol、179.2kJ/mol、178.2 kJ/mol、180.5 kJ/mol,即载氧体的添加使得表观活化能略有提高,推测原因为低价态载氧体与生物炭存在竞争反应,降低了参与生物炭气化反应的CO2分压。生物炭转化率低于0.8时,气化时间随转化率的拟合效果较好;生物炭转化率高于0.8时,拟合程度相对较差,主要受该阶段载氧体氧化的影响。

张敏[4](2018)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硫酸亚铁钠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质研究》文中认为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可循环使用的高效洁净新能源,是综合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技术途径,目前已广泛用作各种电子产品的工作电源和移动式装置的动力电池。然而,锂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仅为0.0006%,资源和价格问题成为锂离子电池大规模应用的最大障碍。为此,寻找和研发下一代综合效能优异的储能电池新体系迫在眉睫。钠元素作为与锂同一主族的元素,电化学性质非常相近,并且储量丰富,地壳丰度约为2.64%,成本也更为低廉,因此用钠替代锂开发钠离子电池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寻找和开发合适的电极材料成为钠离子电池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近年来,随着聚阴离子材料磷酸铁锂(LiFePO4)作为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成功实现商业应用,人们对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也集中在聚阴离子型材料。在众多聚阴离子型化合物中,SO42-具有更高的电负性和更强的诱导效应,因此硫酸盐材料的工作电压更高,从而受到更加广泛地关注。Na2Fe2(SO4)3作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相比于LiFePO4材料,充放电平台更高(3.8 V),并且其自身结构所具有的三维钠离子通道使其拥有更高的离子导电率。然而,Na2Fe2(SO4)3材料低的电子导电率和钠离子扩散系数等缺点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在本论文中,围绕Na2Fe2(SO4)3以上缺点,我们有针对性的进行了研究,分别制备得到还原氧化石墨烯包覆硫酸亚铁钠(Na2Fe2(SO4)3/rGO)和稻壳炭负载硫酸亚铁钠(Na2Fe2(SO4)3@RHC)复合材料。氧化石墨烯作为一种二维碳材料,通过与Na2Fe2(SO4)3复合,能够完整地包覆在材料表面,提高材料的电导率,有利于电子传输。同时,还原氧化石墨烯包覆后隔绝了Na2Fe2(SO4)3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的接触,抑制了二者之间的副反应。通过直流电导率测试表明,复合材料的电导率由2.0×10-15 S cm-1提高到1.65×10-66 S cm-1,在0.1 C(1 C=120 mAh g-1)倍率下经过100次循环后,Na2Fe2(SO4)3/rGO材料的比容量保持率达到89%,而原始的Na2Fe2(SO4)3材料仅为67%。Na2Fe2(SO4)3/rGO材料在5 C倍率下依然能够获得66 mAh g-1的容量,而原始的Na2Fe2(SO4)3材料容量仅为16 mAh g-1。EIS测试表明材料的动力学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电荷转移电阻由1551Ω减小到了701.2Ω。GITT测试表明钠离子扩散系数提高了10多倍。通过还原氧化石墨烯包覆提高了材料的电导率和动力学性能,并且抑制了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因此获得了更加优异的电化学性能。通过原位合成,我们制备得到Na2Fe2(SO4)3@RHC复合材料。经过RHC复合后,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了提升,首次充电容量达到123.9 mAh g-1,循环伏安(CV)测试发现材料的氧化还原峰之间的极化得到减小,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发现不仅材料表面膜电阻减小,而且电荷转移电阻也明显减小,表明RHC复合提高了材料的动力学性能,因而提高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同时RHC作为一种生物质炭,将其应用在钠离子电池中,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实现大规模储能。

孙琳[5](2018)在《基于XRF技术对常用矿物药的鉴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物药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自然界的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以及岩石矿物的合成品和粘土等。我国应用矿物药的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记载朱砂、砒霜等4种矿物药,阜阳汉简《万物》记载有矿物药6种,《五十二病方》记载有矿物药21种;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收载矿物药46种,明代《本草纲目》收载161种,《本草纲目拾遗》又新增38种;现代中药着作《中药大辞典》(1985年版)收载矿物药82种。目前国内各级药品标准收载的矿物药有122种,其中《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24种;约7%的中成药处方中含有矿物药;现代临床使用的矿物药5060种;但矿物药在历代本草古籍中记述简单,导致普遍存在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现象。一方面,矿物药中常常附生有有害元素;另一方面,不同产地的矿物药受地质作用影响,其组分复杂,不尽相同。因此,矿物药的质量控制问题受到普遍关注。本研究以常用的16种矿物药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技术分析矿物药中从氧到铀元素范围内的元素。探索建立一种矿物药真伪鉴别和质量控制的快速检测方法。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1)明确了16种矿物药的市售商品情况。从各大药市收集的矿物药153份样品中,具备性状鉴定特征的样品69份(占45.1%),粉末或颗粒状84份(占54.9%);性状鉴定结果表明,石膏、自然铜、石燕、滑石等的伪品较少,紫石英、花蕊石、龙骨、龙齿的伪品较多,其次是钟乳石、青礞石。同时,粉末或颗粒状商品规格所占比重较大,这也给矿物药材的鉴别和质量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2)优化了矿物药XRF分析方法,明确了其适用范围。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条件的优化,实现一次探测样片中69个元素。经粉末压片方法比较,将矿物药的样片制备方法分为三类:(1)粘合性好的样品,使用塑料环压片法直接压片;(2)粘合性较差的样品,取硼酸镶边、垫底,压片;(3)粘合性极差的样品,加入适量黏合剂(如微晶纤维素)充分混匀后,再进行硼酸镶边、垫底,压片。选用石膏(GBW03111a)与萤石(GBW07252)标样按照本研究所拟定的方法进行测试,可检出元素与标样证书认定值相对误差在0.0113.15%。同时表明,XRF分析方法对含量低于5 ppm的元素测定误差较大,也不能用于富含结晶水的矿物药,如芒硝、明矾等。(3)建立了矿物药(不含结晶水)XRF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以及16种常用矿物药XRF指纹图谱。以矿物药X射线荧光光谱K、L、M谱线强度的平方根为纵坐标,2θ角为横坐标,将匹配后的元素谱线标在图谱上,表征矿物药元素谱的指纹信息,建立矿物药XRF指纹图谱。该方法能进行钙类矿物药、铁类矿物药、硅类矿物药、铝类矿物药、钠类矿物药的区别,如能有效区别硬滑石和软滑石粉末样品,但对正品、伪品和掺伪品的区别存在局限性,仍需优化方法。(4)建立了满足矿物药元素分析的22条定量工作曲线。采用70个与常用矿物药组成相似的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标样,包括岩石标样、水系沉积物标样以及土壤标样,建立满足矿物药元素分析的22条定量工作曲线。通过精密度、准确度的方法学考察,能满足分析要求。为进一步建立适用于大量矿物药快速鉴别和质量控制方法,提供实验依据。综上所述,市售矿物药的粉末或颗粒状商品规格所占比重较大,这给矿物药材的鉴别和质量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通过优化XRF分析条件,在完成16种矿物药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矿物药(不含结晶水)XRF指纹图谱分析方法,22条定量工作曲线。丰富了矿物药的鉴别手段,对矿物药的快速鉴和质量控制新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对矿物药粉末的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刘意[6](2015)在《调控费托合成产物分布高效合成低碳烯烃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低碳烯烃(C2-C4)是现代化学工业中最重要的基础原料之一,长久以来在工业中主要通过石脑油裂解过程得到。由合成气经费托合成(FTS)反应直接生产低碳烯烃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技术路线,这可以满足世界范围内对化工原料日益增长的需求。一直以来,费托合成都被作为由非石油资源生产清洁燃料的关键技术。通常,费托合成的产物主要是直链脂肪烃,产物分布宽且选择性差。因此,研究费托合成最大的挑战在于选择性的生成特定产物,特别是低碳烯烃。因此,本文中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研究具有高低碳烯烃选择性的Fe基催化剂以及费托合成产物传质速率对低碳烯烃选择性的影响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表征手段深入研究催化剂制备方法、催化剂结构、活性金属粒径、助剂效应、表面碳化铁物种等对反应性能的影响规律。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乙二醇改性的共沉淀法制备了具有高活性和高低碳烯烃选择性的费托合成催化剂。乙二醇改性后制备的催化剂颗粒更小,并且粒径更均一(15-25nm),这比传统共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颗粒粒径小1倍。Fe/Mn-EG催化剂比普通催化剂的活性更高,同时低碳烯烃选择性和烯烷比都大大增加。此外,添加Mg助剂以后抑制了链增长反应,并进一步促进了低碳烯烃的生成,低碳烯烃选择性高达50.1%。采用N2物理吸附、XRD、SEM、XPS、TPR和DRIFTS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催化剂的结构、活性相以及还原和碳化行为。2、研究了铁粒径和催化剂孔径的单一作用对费托合成生产低碳烯烃的影响。采用载体表面修饰的方法制备得到了具有不同孔径(5、50和80nm)和相同粒径(-8m)的铁基催化剂。同时,作为对比,采用传统浸渍法在不同孔径(5、50和80 nm)的载体上制备了粒径也不同(8.1、13.7和17.5 nm)的催化剂。不同催化剂中由于粒径相似显示出了相似的表面性质,这更有利于研究孔径或粒径的单一作用对低碳烯烃生成的影响。结果证明:小的铁粒径更利于生成低碳烯烃,而大的孔径也会抑制烯烃的二次反应,利于低碳烯烃的生成。采用N2物理吸附、压汞仪、XRD、TEM、 XPS、TP R和穆斯堡尔谱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3、本章的研究发现在Fe3O4微球表面均匀分散Mn粒子得到的催化剂具有极高的低碳烯烃选择性(>60%)。Mn助剂影响了表面碳物种的电子状态,导致了特殊形式的碳化铁(θ-Fe3C)的生成。通过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CAFS)和穆斯堡尔谱(MES)发现,低碳烯烃的生成取决于θ-Fe3C的含量。此外,在催化剂表面形成的特殊Fe3C-MnOx催化界面也促进了低碳烯烃的生成。以上结果表明了碳化铁的物相种类和助剂的位置在设计高活性和高选择性FTS催化剂时起着关键的作用。4、在产物扩散速率对低碳烯烃选择性影响的研究方面,我们将旋转填充床(RPB)反应器和所开发的沉淀铁基催化剂结合应用到费托合成反应中。通过研究发现:由于反应物和产物的传质速率增强并可控,显着调控了费托合成的产物分布,产物分布向低碳组分的方向移动,同时促进了低碳烯烃的生成。在立式RPB反应器中应用沉淀Fe/Mn-EG催化剂可以获得60%以上的低碳烯烃选择性。总之,这项工作进一步说明由合成气直接生产低碳烯烃路线在工业上的可能。

沈舞婷[7](2014)在《核应急废水处理用普鲁士蓝/碳纳米管海绵吸附材料及性能》文中认为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带来了核能及核技术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核能行业产生的环境问题逐渐暴露在我们面前,其中核废水的排放和泄露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安全和生活环境。因此,大力发展核应急废水处理技术备受重视。常用的放射性废水处理技术是离子交换法,而技术关键在于交换材料的制备。本文利用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聚氨酯海绵为模板、以酚醛树脂为炭源,制备了三维开架多孔的碳纳米管海绵。并从中选择最适合炭化温度的海绵作为基底,通过原位生长法将Fe-Fe(II)、Ni-Fe(II)和Ni-Fe(Ⅲ)普鲁士蓝连接到碳纳米管海绵上。通过SEM、XRD、残炭率和体积收缩率等表征证明,模板法得到的样品复制了海绵的三维立体孔洞结构,其孔的表面和孔壁分布着大量的碳纳米管。而不同炭化温度的基底对普鲁士蓝的生长有很大影响,400°C为比较理想的炭化温度。通过SEM、IR对三种普鲁士蓝/碳纳米管海绵表征结果表明,普鲁士蓝沿着海绵孔隙表面的碳纳米管生长。利用ICP测试得出Ni-Fe(II)普鲁士蓝含量占Ni-Fe(II)普鲁士蓝/碳纳米管海绵样品的4.63wt%。本文具体研究了碳纳米管海绵和Ni-Fe(II)普鲁士蓝/碳纳米管海绵对Cu2+的去除率随时间、吸附剂剂量和溶液pH值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纯碳纳米管海绵,Ni-Fe(II)普鲁士蓝/碳纳米管海绵同时兼备了吸附和离子交换性能,但主要表现为离子交换作用。Ni-Fe(II)普鲁士蓝/碳纳米管海绵对Cu2+的去除率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强,在4h左右达到平衡。在中性和弱酸性条件下,Ni-Fe(II)普鲁士蓝/碳纳米管海绵去除效果最佳。在室温25°C,pH=6,超声4h,用量为1g时,样品对Cu2+最大的吸附容量为9.783mg/g。Ni-Fe(II)普鲁士蓝/碳纳米管海绵的平衡吸附容量与Cu2+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弗罗因德利希模型。论文研究了Ni-Fe(II)普鲁士蓝/碳纳米管海绵对不同价态离子的选择性。在Ni-Fe(II)普鲁士蓝/碳纳米管海绵在与一价Cs+溶液反应中,Ni-Fe(II)普鲁士蓝中的K+对Cs+进行离子交换;而在与二价和三价的离子溶液反应中,离子交换主要是通过目标离子(Cr3+、Sr2+、Cu2+)与K+和Ni2+发生交换。结合ICP和穆斯堡尔测试得出Ni-Fe(II)普鲁士蓝/碳纳米管海绵对Cs+具有最高的离子选择性,吸附容量达13.46mg/g。Ni-Fe(II)普鲁士蓝对四种离子选择性顺序为Cs+>Sr2+>Cr3+>Cu2+。

王丽[8](2013)在《铁氧体/SiO2纳米复合材料的磁性和穆斯堡尔谱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穆斯堡尔效应被广泛的应用到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和生物等领域。其中,对材料磁性的研究已成为穆斯堡尔谱学最经常应用的领域之一。本论文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oAlxFe2-xO4/SiO2和NiAlxFe2-xO4/SiO2纳米复合材料。运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T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穆斯堡尔谱学(MS)研究了它们的结构和磁性。论文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穆斯堡尔效应原理、纳米复合材料的定义、性质、制备方法和尖晶石铁氧体的结构,以及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复合材料所需的实验试剂、实验仪器、以及实验测试和分析方法。第三章主要研究了CoAlxFe2-xO4/SiO2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磁性和阳离子分布,以及热处理温度对CoAl0.2Fe1.8O4/SiO2纳米复合材料磁性的影响。第四章主要讨论了NiAlxFe2-xO4/SiO2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磁性,以及热处理温度对NiFe2O4/SiO2和NiAl0.2Fe1.8O4/SiO2纳米复合材料磁性的影响。第五章研究了CoAlxFe2-xO4/SiO2纳米复合薄膜的结构和磁性,以及热处理温度对CoAl0.2Fe1.8O4/SiO2纳米复合薄膜磁性的影响。第六章是结论和展望。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未来工作的展望。

任雯[9](2010)在《硫酸亚铁SCR催化剂脱硝机理及制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V2O5-WO3/TiO2脱硝催化剂存在成本较高、钒毒性大、后处理易二次污染等问题。本工作旨在研究铁基脱硝催化剂,以达到在保证高脱硝率的同时降低成本的目的。在综合分析各种脱硝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采用FeSO4制备脱硝催化剂脱除氮氧化物的思路。本文通过固定床实验系统,测试了模拟烟气工况下FeSO4催化剂的活性和耐久性。实验表明,使用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中FeSO4-NaY和FeSO4-ZSM-5的脱硝效果最好,脱硝率相比纯FeSO4可提高2035%。使用最优制备方法所制备的催化剂最佳脱硝温度由440°C降至340°C,有效温度窗口更宽,模拟烟气中的SO2和H2O对催化剂性能无明显影响。本文采用穆斯堡尔谱、XPS、XRD和原位红外等方法研究了FeSO4催化剂脱硝机理,发现所制备催化剂中主要存在形式为FeSO4、Fe(OH)SO4与Fe2O(SO4)的混合物,其具体比例与担载体和制备条件有关,参加脱硝反应后使得硫酸亚铁和分子筛之间的结合更紧密,但仍然以这三种存在形式为主,同时,Fe离子和载体上的Al产生了键合并存在少量的Fe2O3,Fe(OH)SO4的催化效果优于Fe2O(SO4)。硫酸亚铁及FeSO4-NaY催化剂仅吸附氨产生了NH4+和NH3的谱峰,推测应该遵循Eley-Rideal机理。FeSO4-ZSM-5催化剂对氨和NO都产生了较强的吸附作用,且其载体本身也具有催化效果,反应机理可能发生了较大变化。反应气体在硫酸亚铁提供的SO42-及分子筛提供的羟基处吸附产生了相应负峰,铁离子为氨和氮氧化物的氧化还原反应提供了活性位。本文使用浸渍法制备了硫酸亚铁堇青石蜂窝体催化剂模块,并研究了该方法的最佳制备工艺。分子筛具有良好的比表面,提高了FeSO4本身的脱硝催化性能,扩大了其有效温度窗口。分子筛担载物涂覆在堇青石陶瓷蜂窝体上增加了FeSO4催化剂的物理硬度,使得其工业化应用成为可能。通过小型燃煤锅炉系统,对不同工况下优化工艺制得的催化剂模块的活性及耐久性进行了测试,表明在NH3/NOx=1和SV=10000/h的条件下,催化剂模块在280380°C温度区间内的脱硝效率均在80%以上,在320°C时达到95%左右的最高值,并能适应一定程度的工况波动,200h长期运行后催化效果没有明显下降,为工业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性分析表明,与现有商用催化剂相比,硫酸亚铁原料的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且无毒性,在初次安装、设备改造维护、催化剂更换以及乏催化剂后处理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最后还对做制备催化剂模块的工业化应用做了尝试性实验。

卫丽娜[10](2008)在《氰根桥联多金属配合物分子磁体的磁性研究》文中提出分子基磁体是以分子或离子为构件的一种磁体材料,其制备采用常规的有机或无机化学合成方法。目前,基于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设计和制备主要是针对以有机元素为主的分子磁体材料。与以往的离子型和合金类磁体相比,由于其合成制备条件温和,因此可通过溶液的方法得到。采用含有带磁性的过渡金属或稀土金属离子,和含有有机自由基的基团,并且将两种自旋载体组装而得到的配合物在目前备受关注。同时由于分子合成的无限性和选择的多样性,从而有可能对磁性材料的研究带来大的突破。本文采用穆斯堡尔谱学方法,并结合磁性测量和结构测试等相结合研究了氰根桥联多金属配合物分子磁体的磁性质﹑微观结构和磁耦合相互作用机理等,首次在Ni1.125Co0.375[Fe(CN)6]·6.8H2O中发现自旋玻璃态,并从定性定量角度上对其进行了合理的证实。本论文得到了如下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采用溶液共沉淀法合成了多金属普鲁士蓝类化合物Ni1.125Co0.375[Fe(CN)6]·6.8H2O,获得了从顺磁向铁磁的转变温度大约在16K,拟合得顺磁居里点16.508±0.04K和居里常数3.024±0.03emu.K/mol/Oe。室温下的穆斯堡尔谱测量和红外光谱研究表明金属离子通过氰根成键,即FeⅢ(s=1/2)-CN-(CoⅡ/NiⅡ)(96%)和FeⅢ(s=5/2)-NC-(CoⅡ/NiⅡ)(4%)。2、直流和交流磁化率的测试中发现Ni1.125Co0.375[Fe(CN)6]·6.8H2O,存在自旋玻璃态,峰位(Tf)移动与频率变化的数量关系,拟合的常数C=0.0081,外推得到零频率下体系的冻结温度为:Tg=13.289K。同时拟合得出特征时间常量τ0=5.62×10-11s,判断因子zv=5.4439。3、合成一个4f-3d氰根桥联配合物[FeGd(bipy)(H2O)4(CN)6]·5.69H2O,并对样品进行了直流和交流磁性测量,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在300K-90K之间是分子内的铁磁性互作用,90K-50K之间可能存在晶体场效应或者自旋交叉行为,50K以下主要以分子间的反铁磁相互作用为主。同时,交流磁化率测量表明配合物不存在磁有序。最后,我们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对氰根桥联多金属配合物分子磁体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作了简要的展望。

二、用穆斯堡尔效应研究铁硅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穆斯堡尔效应研究铁硅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合成气费托路线制芳烃的反应机理研究及选择性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费托合成概述
        1.2.1 费托合成反应机理
        1.2.2 ASF分布
        1.2.3 Fe基费托催化剂中助剂和物相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1.3 合成芳烃的非石油路线
        1.3.1 甲烷无氧芳构化(MDA)
        1.3.2 甲醇芳构化
        1.3.3 轻烃芳构化
        1.3.4 生物质原料芳构化
    1.4 合成气制芳烃路径概述
        1.4.1 合成气经含氧中间体制芳烃
        1.4.2 合成气经费托合成路线制芳烃
    1.5 对二甲苯的研究进展
    1.6 本文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催化剂的制备
        2.2.1 沉淀法
        2.2.2 等体积浸渍法
        2.2.3 水热合成法制ZSM-5@Si
    2.3 催化剂评价装置
    2.4 催化测试
    2.5 产物分析及计算方法
        2.5.1 产物分析方法
        2.5.2 性能评价计算方法
    2.6 催化剂的表征
        2.6.1 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微孔物理吸附仪(BET)
        2.6.2 X射线衍射(XRD)
        2.6.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2.6.4 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TEM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
        2.6.5 扫描电镜(SEM/SEM-EDS)
        2.6.6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6.7 一氧化碳程序升温脱附(CO-TPD)
        2.6.8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2.6.9 热重分析(TGA)
        2.6.10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6.11 穆斯堡尔谱(M?ssbauer spectrum)
        2.6.12 吡啶(Pyridine-FTIR)和2,6-二叔丁基吡啶红外(2,6-DTBPy-FTIR)
        2.6.13 DFT理论计算
第三章 一氧化碳加氢直接制对二甲苯的催化剂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催化剂的制备
        3.2.1 FeMn催化剂的制备
        3.2.2 5Zn/ZSM-5催化剂的制备
        3.2.3 ZSM-5@Si和 Zn/ZSM-5@Si催化剂的制备
    3.3 催化剂的表征
        3.3.1 XRD
        3.3.2 TEM和SEM-EDS
        3.3.3 DTBPy-和pyridine-FTIR
        3.3.4 H_2-TPR
    3.4 反应条件对合成气直接转化制对二甲苯的影响
        3.4.1 Zn改性和硅壳层包覆的HZSM-5分子筛对于PX选择性的影响
        3.4.2 反应空速对于PX选择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费托路线下芳烃形成机理及产物调控研究
    4.1 引言
    4.2 催化剂填装方式对于芳烃形成以及产物调控的影响
        4.2.1 催化剂分层/分段填装对芳烃形成影响探究
        4.2.2 FeMn催化剂和HZSM-5分子筛的分层填装对芳烃分布影响探究
    4.3 模型分子阐明费托反应条件下芳烃形成机理
        4.3.1 乙烯和丙烯模型分子在费托反应条件下芳烃形成机理研究
        4.3.2 H_2O和CO_2对于芳构化反应的促进机理
        4.3.3 庚烷作为模型分子研究反应气氛对于芳构化的影响
    4.4 HZSM-5分子筛酸性对于费托催化剂活性影响机制探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a调节的FeNi双金属费托催化剂设计与催化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催化剂的制备
    5.3 催化剂的表征
        5.3.1 XRD
        5.3.2 HRTEM
        5.3.3 TEM和HAADF-STEM
        5.3.4 H_2-TPR、CO-TPD和XPS
        5.3.5 穆斯堡尔谱(M?ssbauer spectrum)
        5.3.6 热重分析(TG)
    5.4 Na对FeNi合金形成和Fe_3C含量的影响
    5.5 Ni含量对FeNi催化剂结构演变的影响
    5.6 Na调节的FeNi和FeMn催化剂上产物选择性和碳数分布的比较
    5.7 Ni和 Na对 Fe基催化剂电子性质的影响及产品选择性调控机理探究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合成气经Na调节FeNi和FeMn催化剂制芳烃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催化剂表征
        6.2.1 SEM和SEM-EDS
        6.2.2 NH_3-TPD
        6.2.3 2,6-二叔丁基吡啶红外(2,6-DTBPy-IR)
    6.3 FeNi和FeMn催化剂与HZSM-5分子筛耦合制芳烃的催化性能
        6.3.1 不同费托合成催化剂与HZSM-5分子筛耦合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6.3.2 不同费托催化剂与HZSM-5分子筛耦合对芳烃选择性以及分布的影响
    6.4 FeNi和FeMn催化剂与HZSM-5分子筛耦合制芳烃稳定性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BiFeO3基多元铁电陶瓷制备、结构与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铁电压电材料概述
        1.2.1 铁电体基本特征
        1.2.2 钙钛矿结构及容忍因子
        1.2.3 准同型相界MPB研究状况
    1.3 高温压电陶瓷概述
        1.3.1 高居里温度压电陶瓷体系
        1.3.2 Bi(Me)O_3-PbTiO_3基高温压电陶瓷研究进展
    1.4 BiFeO_3基铁电陶瓷研究进展
        1.4.1 BiFeO_3铁电陶瓷概述
        1.4.2 BiFeO_3-PbTiO_3基铁电陶瓷研究进展
        1.4.3 BiFeO_3-BaTiO_3基铁电陶瓷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陶瓷样品制备与性能表征
    2.1 实验原料
    2.2 陶瓷样品的制备
    2.3 陶瓷样品的结构表征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4 压电力显微镜(PFM)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6 穆斯堡尔谱(M?ssbauer)
    2.4 陶瓷样品的性能测试
        2.4.1 介电性能
        2.4.2 铁电性能
        2.4.3 压电性能
第三章 BiFeO_3-PbTiO_3基高温压电陶瓷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不同铅原料对BF-PT基压电陶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3.1 陶瓷相结构及微观形貌分析
        3.3.2 陶瓷的介电与铁电性能研究
        3.3.3 陶瓷的晶界与晶粒元素组成分析
        3.3.4 陶瓷的元素价态分析
        3.3.5 本节小结
    3.4 (0.76-x)BF-0.24PT-xBST三元体系压电陶瓷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3.4.1 陶瓷的相结构与微观形貌研究
        3.4.2 陶瓷的介电性能研究
        3.4.3 陶瓷的铁电与压电性能研究
        3.4.4 陶瓷压电系数随退火温度的稳定性研究
        3.4.5 陶瓷的TEM畴结构分析
        3.4.6 不同体系居里温度与压电系数的对比
        3.4.7 本节小结
第四章 BiFeO_3基压电陶瓷的缺陷钉扎效应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制备与样品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极化前后陶瓷铁电性能对比
        4.3.2 极化后陶瓷内偏场的形成
        4.3.3 陶瓷内偏场的弛豫过程研究
        4.3.4 不同组分陶瓷的内偏场对比
        4.3.5 不同组分陶瓷铁电性能随温度的变化
        4.3.6 模型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n改性0.7BiFeO_3-0.3PbTiO_3陶瓷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制备与样品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陶瓷的相结构及微观形貌研究
        5.3.2 陶瓷的介电性能研究
        5.3.3 陶瓷的铁电性能研究
        5.3.4 陶瓷的漏电流特性研究
        5.3.5 ~(57)Fe M(?)ssbauer谱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BiFeO_3-BaTiO_3基无铅铁电陶瓷的储能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制备与样品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高能球磨工艺前后相结构与微观形貌研究
        6.3.2 不同晶粒尺寸陶瓷介电性能研究
        6.3.3 不同晶粒尺寸陶瓷铁电性能研究
        6.3.4 不同晶粒尺寸陶瓷畴结构的表征
        6.3.5 不同晶粒尺寸陶瓷储能性能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铁酸钙载氧体化学链制氢及CO2还原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化石能源
        1.1.2 二氧化碳减排
        1.1.3 生物质资源
        1.1.4 氢能现状
    1.2 化学链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化学链燃烧技术
        1.2.2 化学链制氢技术
        1.2.3 化学链甲烷重整/部分氧化反应
        1.2.4 其他化学链技术
        1.2.5 载氧体研究进展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铁酸钙载氧体化学链制氢及CO_2还原热力学计算
    2.1 引言
        2.1.1 HSC Chemistry简介
        2.1.2 ASPEN Plus简介
        2.1.3 ASPEN Plus模型建立
    2.2 热力学分析与讨论
        2.2.1 吉布斯自由能
        2.2.2 不同还原气氛的影响
        2.2.3 不同温度的影响
        2.2.4 不同CH_4/Ca_2Fe_2O_5 摩尔比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铁酸钙载氧体溶胶凝胶法制备及性能调控
    3.1 引言
    3.2 化学试剂和表征仪器
    3.3 载氧体的溶胶-凝胶法制备
    3.4 铁酸钙载氧体表征与性能调控
        3.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3.4.3 穆斯堡尔谱(M?ssbauer)
        3.4.4 热稳定性分析
        3.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3.4.6 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
        3.4.7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酸钙载氧体化学链制氢特性
    4.1 引言
    4.2 基于铁酸钙载氧体化学链制氢特性研究
        4.2.1 不同载氧体晶格氧迁移速率
        4.2.2 不同还原温度晶格氧迁移速率
        4.2.3 铁酸钙物相分析
        4.2.4 载氧体循环稳定性实验
        4.2.5 循环载氧体性能表征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铁酸钙载氧体生物质气化制富氢合成气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系统
    5.3 数据分析方法
    5.4 基于铁酸钙载氧体生物质化学链气化制富氢合成气特性研究
        5.4.1 不同铁基催化剂的影响
        5.4.2 气化温度及水蒸气流率的协同影响
        5.4.3 不同载氧体负载量的影响
        5.4.4 化学链生物质气化循环实验研究
        5.4.5 化学链生物质气化循环过程机理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铁酸钙气凝胶材料制备及性能表征
    6.1 引言
    6.2 铁酸钙气凝胶载氧体制备
        6.2.1 钙铁复合前驱物凝胶机理分析
        6.2.2 钙铁复合前驱体性能调控
    6.3 气凝胶载氧体表征
        6.3.1 X射线衍射(XRD)
        6.3.2 氮吸脱附(BET)
        6.3.3 扫描电镜(SEM)
        6.3.4 透射电镜(TEM)
        6.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6.3.6 穆斯堡尔谱(M?ssbauer)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协同促进化学链CO_2还原及生物质转化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系统
    7.3 基于铁酸钙载氧体化学链CO_2 还原油气联产特性研究
        7.3.1 气凝胶载氧体反应性能分析
        7.3.2 固定床实验研究及产物分析
        7.3.3 铁酸钙载氧体循环稳定性实验研究
    7.4 化学链循环关键阶段载氧体表征
        7.4.1 X射线衍射(XRD)
        7.4.2 程序升温氧化(CO_2-TPO)
        7.4.3 穆斯堡尔谱(M?ssbauer)
        7.4.4 氮吸脱附(BET)
        7.4.5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7.4.6 扫描电镜及元素面扫(SEM-EDS mapping)
    7.5 化学链循环过程及协同促进机理研究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铁酸钙载氧体的生物炭气化反应性及动力学研究
    8.1 引言
    8.2 生物炭制备及探究方法
        8.2.1 样品制备
        8.2.2 生物炭气化参数
    8.3 生物炭表征
        8.3.1 拉曼光谱(Raman)
        8.3.2 透射电镜(TEM)
    8.4 生物炭气化反应性研究
    8.5 铁酸钙催化生物炭CO_2 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8.5.1 化学反应模型
        8.5.2 最小二乘法求解结构参数
        8.5.3 气化反应速率常数拟合
        8.5.4 气化反应活化能
        8.5.5 随机孔模型验证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本文结论
    9.2 论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9.3 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

(4)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硫酸亚铁钠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钠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1.3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1.3.1 金属氧化物材料
        1.3.2 聚阴离子型化合物材料
    1.4 硫酸盐型硫酸亚铁钠的研究进展
        1.4.1 硫酸亚铁钠的结构及储钠机理
        1.4.2 硫酸亚铁钠的制备及改性研究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还原氧化石墨烯包覆Na_2Fe_2(SO_4)_3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2.2.2 材料的合成
        2.2.3 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2.2.4 材料的电化学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的结构和形貌分析
        2.3.2 X射线衍射分析
        2.3.3 拉曼光谱分析
        2.3.4 普斯堡尔谱分析
        2.3.5 X射线光电能谱(XPS)分析
        2.3.6 形貌表征
        2.3.7 循环伏安测试和电化学性能测试
        2.3.8 电化学阻抗谱(EIS)分析
        2.3.9 恒电流间歇滴定法(GITT)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稻壳炭负载Na_2Fe_2(SO_4)_3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表征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的合成
        3.2.2 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3.2.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X射线衍射分析
        3.3.2 拉曼光谱分析
        3.3.3 形貌表征
        3.3.4 比表面积测试
        3.3.5 循环伏安测试
        3.3.6 电化学性能测试
        3.3.7 电化学阻抗谱(EIS)分析
        3.3.8 恒电流间歇滴定法(GITT)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作者简介
致谢

(5)基于XRF技术对常用矿物药的鉴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与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样品前处理
        2.3.2 供试样片的制备
        2.3.3 样片测定方法
        2.3.3.1 XRF无标样分析
        2.3.3.2 XRF定量分析
    2.4 方法学考察
        2.4.1 精密度考察
        2.4.2 准确度考察
    2.5 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钙化合物类矿物药
    3.1 石膏
        3.1.1 样品来源
        3.1.2 分析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2 龙骨
        3.2.1 样品来源
        3.2.2 分析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3 龙齿
        3.3.1 样品来源
        3.3.2 分析方法
        3.3.3 结果与分析
    3.4 花蕊石
        3.4.1 样品来源
        3.4.2 分析方法
        3.4.3 结果与分析
    3.5 石燕
        3.5.1 样品来源
        3.5.2 分析方法
        3.5.3 结果与分析
    3.6 紫石英
        3.6.1 样品来源
        3.6.2 分析方法
        3.6.3 结果与分析
    3.7 钟乳石
        3.7.1 样品来源
        3.7.2 分析方法
        3.7.3 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铁化合物类矿物药
    4.1 磁石
        4.1.1 样品来源与鉴定
        4.1.2 分析方法
        4.1.3 结果与分析
    4.2 自然铜
        4.2.1 样品来源
        4.2.2 分析方法
        4.2.3 结果与分析
    4.3 赭石
        4.3.1 样品来源
        4.3.2 分析方法
        4.3.3 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硅化合物类矿物药
    5.1 滑石
        5.1.1 样品来源与鉴定
        5.1.2 分析方法
        5.1.3 结果与分析
    5.2 青礞石
        5.2.1 样品来源与鉴定
        5.2.2 分析方法
        5.2.3 结果与分析
    5.3 金礞石
        5.3.1 样品来源与鉴定
        5.3.2 分析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4 白石英
        5.4.1 样品来源
        5.4.2 分析方法
        5.4.3 制样试验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铝、钠化合物类矿物药
    6.1 赤石脂
        6.1.1 样品来源与鉴定
        6.1.2 分析方法
        6.1.3 结果与分析
    6.2 玄明粉
        6.2.1 样品来源与鉴定
        6.2.2 分析方法
        6.2.3 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各类矿物药图谱对比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与讨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矿物药的历史研究
        1.1 矿物药的分类研究
        1.2 矿物药品种考证研究
        1.3 .矿物药鉴定研究
    2.矿物药现代检测技术研究
        2.1 矿物药组成研究
        2.2 现代检测技术在矿物药中的应用
    3.矿物药安全性评价研究
        3.1 本草古籍中的毒性矿物药
        3.2 常用毒性矿物药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图Ⅰ 11 批石膏样品照片
    图Ⅱ 14 批龙骨样品照片
    图Ⅲ 10 批龙齿样品照片
    图Ⅳ 12 批花蕊石样品照片
    图Ⅴ 10 批石燕样品照片
    图Ⅵ 13 批紫石英样品照片
    图Ⅶ 14 批钟乳石样品照片
    图Ⅸ 10 批磁石样品照片
    图Ⅹ 10 批自然铜样品照片
    图Ⅺ 11 批赭石样品照片
    图XIII 13 批滑石样品照片
    图XIV 11 批滑石粉样品照片
    图XV 15 批青礞石样品照片
    图XVI 12 批金礞石样品照片
    图XVII 12 批赤石脂样品照片
    图XVIII 8 批玄明粉样品照片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调控费托合成产物分布高效合成低碳烯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费托合成简介
    1.3 费托合成催化剂
        1.3.1 Fe基催化剂
        1.3.2 Co基催化剂
    1.4 费托合成的产物分布与反应机理
        1.4.1 费托合成的产物分布模型
        1.4.2 费托合成的反应机理
    1.5 费托合成直接制低碳烯烃(STO)
        1.5.1 块状或无载体型Fe基催化剂
        1.5.2 负载型Fe基催化剂
    1.6 费托合成技术种类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1.7.1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7.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主要测试表征手段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 催化剂表征
        2.2.1 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的测定
        2.2.2 晶体结构X射线衍射(XRD)
        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2.4 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n-situ DRIFT)
        2.2.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元素分析(STEM-EDX Mapping)
        2.2.6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2.2.7 等离子发射光谱(ICP)
        2.2.8 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和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
        2.2.9 穆斯堡尔谱(MES)
        2.2.10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和CO-TPR)
    2.3 费托合成反应评价
第三章 沉淀铁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助剂效应研究
    3.1 引言
    3.2 沉淀铁基催化剂的制备
    3.3 费托合成反应性能评价结果
        3.3.1 预处理和Mg助剂对铁基催化剂FTS反应活性的影响
        3.3.2 预处理和Mg助剂对铁基催化剂FTS产物选择性的影响
    3.4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3.4.1 N_2物理吸附表征结果
        3.4.2 XRD表征结果
        3.4.3 SEM及TEM表征结果
        3.4.4 XPS表征结果
        3.4.5 TPR表征结果
        3.4.6 DRIFT表征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孔径和粒径的单一及协同作用对低碳烯烃选择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负载型Fe基催化剂的制备
        4.2.1 Fe/SiO_2催化剂的制备
        4.2.2 Fe/Mn/SiO_2催化剂的制备
    4.3 孔径和粒径的协同作用对无助剂Fe/SiO_2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
    4.4 孔径和粒径的单一及协同作用对Fe/Mn/SiO_2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
        4.4.1 Fe/Mn/SiO_2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4.4.2 FeMn/SiO_2催化剂的化学组成及还原性能表征
        4.4.3 FeMn/SiO_2催化剂的费托合成反应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效合成低碳烯烃Mn/Fe_3O_4催化剂的设计及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Fe_3O_4微球的制备
        5.2.2 Mn/Fe_3O_4催化剂的制备
        5.2.3 催化剂还原及费托合成反应条件
    5.3 Mn/Fe_3O_4催化剂的结构研究与费托合成反应性能
        5.3.1 Mn/Fe_3O_4催化剂的结构研究
        5.3.2 Mn/Fe_3O_4催化剂的费托合成反应性能
    5.4 表面碳化铁活性位种类对低碳烯烃选择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物扩散效率对低碳烯烃选择性影响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3 旋转填充床反应器对低碳烯烃选择性的调控研究
        6.3.1 RPB对Co/SiO_2催化剂费托合成产物分布的影响规律研究
        6.3.2 RPB反应器结构对低碳烯烃选择性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与导师简介
附件

(7)核应急废水处理用普鲁士蓝/碳纳米管海绵吸附材料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放射性废水的分类与来源
        1.2.1 放射性废水的分类
        1.2.2 放射性废水的来源
        1.2.2.1 核电站
        1.2.2.2 医院放射科
        1.2.2.3 核相关部门
    1.3 无机离子交换材料对放射性废水处理进展
        1.3.1 有机离子交换树脂
        1.3.2 多价金属磷酸盐
        1.3.3 普鲁士蓝类化合物
        1.3.4 多价金属(过渡金属)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1.3.5 铝硅化合物
        1.3.6 新型多孔材料
    1.4 穆斯堡尔谱学及其在普鲁士蓝中的应用
        1.4.1 穆斯堡尔谱学概述
        1.4.2 穆斯堡尔谱学原理及基本参数
        1.4.2.1 穆斯堡尔效应原理
        1.4.2.2 穆斯堡尔谱学基本参数
        1.4.3 穆斯堡尔谱学在普鲁士蓝中的应用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课题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碳纳米管海绵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内容
        2.2.1 模板的选取
        2.2.2 材料的制备
        2.2.3 材料的表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碳纳米管海绵制备及性能表征
        2.3.2 碳纳米管海绵 XRD 表征
        2.3.3 不同炭化温度的碳纳米管海绵残炭率和体积收缩率表征
    2.4 小结
第三章 普鲁士蓝/碳纳米管海绵的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内容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2 实验表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普鲁士蓝/碳纳米管海绵的扫描电镜表征
        3.3.2 普鲁士蓝/碳纳米管海绵的 IR 表征
        3.3.3 普鲁士蓝类似物/碳纳米管海绵的穆斯堡尔表征
        3.3.4 Ni-Fe(Ⅱ)普鲁士蓝/碳纳米管海绵的 ICP 表征
    3.4 小结
第四章 Ni-Fe(Ⅱ)普鲁士蓝/碳纳米管海绵对放射性铜离子的去除
    4.1 引言
    4.2 实验内容
        4.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4.2.2 Cu~(2+)溶液的浓度测定
        4.2.3 静态交换吸附实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
        4.3.2 pH 值对去除率的影响
        4.3.3 吸附剂剂量对去除率的影响
        4.3.4 吸附等温线
        4.3.5 最大吸附容量
    4.4 小结
第五章 Ni-Fe(Ⅱ)普鲁士蓝/碳纳米管海绵的离子选择性及穆斯堡尔谱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内容
        5.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5.2.2 离子选择性实验及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Ni-Fe(Ⅱ)普鲁士蓝/碳纳米管海绵吸附不同离子前后的 ICP 研究
        5.3.2 Ni-Fe(Ⅱ)普鲁士蓝/碳纳米管海绵吸附不同离子前后的穆斯堡尔谱研究
    5.4 结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论文情况

(8)铁氧体/SiO2纳米复合材料的磁性和穆斯堡尔谱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穆斯堡尔谱学
        1.1.1 同质异能移
        1.1.2 电四极分裂
        1.1.3 磁偶极超精细分裂
        1.1.4 实验方法
        1.1.5 穆斯堡尔实验的进展情况
    1.2 纳米复合材料简介
        1.2.1 纳米复合材料的定义
        1.2.2 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质
        1.2.3 纳米复合材料的功能设计
        1.2.4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1.3 尖晶石型铁氧体简介
        1.3.1 晶体结构
        1.3.2 晶体化学
        1.3.3 阳离子的分布
        1.3.4 磁结构和磁性来源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铁氧体/Si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
    2.3 样品制备所用仪器
    2.4 实验测试和分析方法
        2.4.1 X 射线衍射(XRD)
        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4 原子力显微镜(AFM)
        2.4.5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2.4.6 穆斯堡尔谱(MS)
第三章 CoAl_xFe_(2-x)O_4/SiO_2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磁性研究
    3.1 引言
    3.2 CoAl_xFe_(2-x)O_4/SiO_2结构、磁性和阳离子分布研究
        3.2.1 实验过程
        3.2.2 结构和形貌分析
        3.2.3 阳离子分布
        3.2.4 磁性分析
    3.3 热处理温度对 CoAl_(0.2)Fe_(1.8)O_4/SiO_2结构和磁性的影响
        3.3.1 实验过程
        3.3.2 结构和形貌分析
        3.3.3 磁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iAl_xFe_(2-x)O_4/SiO_2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磁性研究
    4.1 引言
    4.2 NiAl_xFe_(2-x)O_4/SiO_2结构和磁性研究
        4.2.1 实验过程
        4.2.2 结构分析
        4.2.3 磁性分析
    4.3 热处理温度对 NiFe_2O_4/SiO_2结构和磁性的影响
        4.3.1 实验过程
        4.3.2 结构和形貌分析
        4.3.3 磁性分析
    4.4 热处理温度对 NiAl_(0.2)Fe_(1.8)O_4/SiO_2结构和磁性的影响
        4.4.1 实验过程
        4.4.2 结构和形貌分析
        4.4.3 磁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oAl_xFe_(2-x)O_4/SiO_2纳米复合薄膜的结构和磁性研究
    5.1 引言
    5.2 CoAl_xFe_(2-x)O_4/SiO_2纳米复合薄膜的结构和磁性
        5.2.1 实验过程
        5.2.2 结构和形貌分析
        5.2.3 磁性分析
    5.3 热处理温度对 CoAl_(0.2)Fe_(1.8)O_4/SiO_2纳米复合薄膜的影响
        5.3.1 实验过程
        5.3.2 结构分析
        5.3.3 磁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9)硫酸亚铁SCR催化剂脱硝机理及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1.1 NO_x 的危害及排放现状
        1.1.2 NO_x 排放的环境保护要求
    1.2 NO_x 的脱除
        1.2.1 煤燃烧过程中NO_x 的生成
        1.2.2 脱硝技术
    1.3 SCR 烟气脱硝技术
        1.3.1 SCR 现状
        1.3.2 SCR 系统布置及组成
        1.3.3 SCR 还原剂的选择
        1.3.4 SCR 脱硝催化剂及其市场需求状况
        1.3.5 SCR 催化剂制备方法
        1.3.6 催化反应机理
        1.3.7 燃煤电厂SCR 催化剂
    1.4 铁基SCR 脱硝催化剂研究
        1.4.1 氧化铁
        1.4.2 含Fe 分子筛催化剂
        1.4.3 硫酸亚铁催化剂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系统与实验方法
    2.1 固定床实验系统的搭建
        2.1.1 实验系统
        2.1.2 反应器内温度分布
        2.1.3 配气系统
        2.1.4 流量计标定
        2.1.5 水蒸气携带与管路保温
    2.2 气体分析系统
        2.2.1 分析方法选择
        2.2.2 FTIR 测量原理
        2.2.3 气体体积分数计算方法
        2.2.4 各种气体的测量检出限
    2.3 固体物性的测量仪器和方法
        2.3.1 激光粒度仪
        2.3.2 氮吸附仪
        2.3.3 扫描电镜
        2.3.4 能谱分析仪
        2.3.5 X 射线衍射仪
        2.3.6 穆斯堡尔谱
        2.3.7 热重分析仪
        2.3.8 原位红外
        2.3.9 X 射线光电子能谱
    2.4 实验方法
        2.4.1 实验床料
        2.4.2 实验步骤
    2.5 实验误差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FeS0_4 及其担载催化剂脱硝性能研究
    3.1 石英砂(Si0_2)空白实验
    3.2 硫酸亚铁基本性质
        3.2.1 硫酸亚铁的物理特性
        3.2.2 硫酸亚铁晶体TGA 热失重曲线
        3.2.3 硫酸亚铁脱硝效果
    3.3 FeS0_4 担载研究
        3.3.1 担载方法及担载体的选择
        3.3.2 载体的基本性质
    3.4 催化剂制备对脱硝效果的影响
        3.4.1 FeS0_4.7H_20 和载体的比例
        3.4.2 浸泡溶剂
        3.4.3 天然沸石粒径
        3.4.4 催化剂铁源
        3.4.5 催化剂烘干温度
    3.5 担载后载体研究
    3.6 影响硫酸亚铁催化效果的关键因素
        3.6.1 反应温度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3.6.2 空速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3.6.3 氨氮比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3.6.4 0_2 浓度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3.6.5 C0_2 浓度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3.6.6 S0_2 浓度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3.6.7 水蒸气浓度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3.7 FeS0_4 催化耐久性的考察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硫酸亚铁催化剂脱硝机理研究
    4.1 硫酸亚铁有效担载产物的研究
        4.1.1 纯硫酸亚铁热解产物穆斯堡尔谱研究
        4.1.2 分子筛担载催化剂的穆斯堡尔谱研究
        4.1.3 乏催化剂的穆斯堡尔谱及XPS 研究
    4.2 原位红外对催化剂表面吸附的研究
        4.2.1 原位红外实验方法
        4.2.2 纯硫酸亚铁原位红外实验结果及分析
        4.2.3 分子筛担载催化剂的原位红外分析
    4.3 硫酸亚铁及其担载后催化剂的催化机理
        4.3.1 Fe 对脱硝性能的影响
        4.3.2 S0_4~(2-)对脱硝性能的影响
        4.3.3 分子筛对脱硝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催化剂模块制备及真实烟气中的脱硝性能研究
    5.1 FeS0_4 催化剂模块制备方法
    5.2 燃煤锅炉实验系统介绍
        5.2.1 实验系统的组成
        5.2.2 烟气成分及工况参数
        5.2.3 实验系统的稳定性
    5.3 催化剂模块制备条件对脱硝性能的影响
        5.3.1 浸渍方式和氮气保护
        5.3.2 开孔尺寸
        5.3.3 FeS0_4-NaY 分子筛担载量
    5.4 真实烟气条件下影响催化剂模块性能的关键因素
        5.4.1 催化剂工作温度
        5.4.2 空速的影响
        5.4.3 NH_3/NO_x 影响
    5.5 催化剂模块的耐久性
    5.6 FeS0_4 脱硝催化剂的技术经济分析
        5.6.1 现有商用脱硝催化剂成本分析
        5.6.2 FeS0_4 脱硝催化剂的生产成本核算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业应用尝试
    6.1 催化剂模块制备方法改进
        6.1.1 浸渍法
        6.1.2 混烧法
    6.2 在流化床反应器中同时脱硫脱硝
第7章 结论和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氰根桥联多金属配合物分子磁体的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分子基磁体概述
    1.2 分子基磁体的发展现状
    1.3 分子基磁体的磁耦合机制
    1.4 分子基磁体的分类
    1.5 分子基磁体的合成方法
    1.6 桥联配合物中磁交换作用理论研究及模型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样品的常用磁性测量仪及表征方法
    2.1 引言
    2.2 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构造原理
    2.3 SQUID 磁强计
    2.4 样品磁测量表征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穆斯堡尔效应及原子核与核外环境的超精细相互作用
    3.1 穆斯堡尔效应原理
        3.1.1 γ射线的共振吸收
        3.1.2 无反冲分数
    3.2 穆斯堡尔效应给出的基本参数
        3.2.1 同质异能移
        3.2.2 电四极分裂
        3.2.3 磁超精细分裂
    参考文献
第四章 Ni_(1.125)Co_(0.375)[Fe(CN)_6]·6.8H_2O 的磁性和自旋玻璃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FeGd(bipy)(H_2O)_4(CN)_6]·5.69H_2O的磁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3 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磁测量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用穆斯堡尔效应研究铁硅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合成气费托路线制芳烃的反应机理研究及选择性调控[D]. 王廷. 江南大学, 2021(01)
  • [2]BiFeO3基多元铁电陶瓷制备、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 喻卓.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2021
  • [3]铁酸钙载氧体化学链制氢及CO2还原基础研究[D]. 孙朝. 东南大学, 2019(05)
  • [4]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硫酸亚铁钠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质研究[D]. 张敏. 吉林大学, 2018(01)
  • [5]基于XRF技术对常用矿物药的鉴别研究[D]. 孙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12)
  • [6]调控费托合成产物分布高效合成低碳烯烃的研究[D]. 刘意. 北京化工大学, 2015(02)
  • [7]核应急废水处理用普鲁士蓝/碳纳米管海绵吸附材料及性能[D]. 沈舞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4(02)
  • [8]铁氧体/SiO2纳米复合材料的磁性和穆斯堡尔谱学研究[D]. 王丽. 吉林大学, 2013(08)
  • [9]硫酸亚铁SCR催化剂脱硝机理及制备研究[D]. 任雯. 清华大学, 2010(05)
  • [10]氰根桥联多金属配合物分子磁体的磁性研究[D]. 卫丽娜. 广西师范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利用穆斯堡尔效应研究铁硅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