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神经损伤诊治体会

腓神经损伤诊治体会

一、腓神经损伤诊治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肖晶旻[1](2020)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定性研究方法探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中医药治疗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未来的循证医疗决策及临床实践指南的修订提供意见及建议。方法: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评价近两年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基于文献回顾结果,结合中医药循证医学领域患者价值观及偏好的研究进展,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选取广州市两家医院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有关患者治疗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半结构式定性访谈。通过访谈录音及文字笔记收集访谈资料,访谈后将访谈录音逐字转录为文字资料,遵循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及撰写备忘录等原则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文献回顾共纳入相关文献862篇,中药汤剂和针灸是近两年研究数量较多的两种干预措施;中成药的临床研究数量较少;中医外治疗法方面,近两年外治法应用广泛,涉及外治疗法种类众多,研究的热点仍然集中在普通针刺上。检索过程中未见有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价值取向相关的研究。半结构式访谈共纳入14名患者,通过资料分析获得一级编码中的意义单元318个,一级编码20个,二级编码5个。最终确定本研究的核心范畴为“稳定病情”,具体包括“疾病认知”、“对中医的态度”、“人际关系”、“医疗环境”、“治疗期望”五个范畴。“疾病认知”是患者对于患病带来的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情况及由此产生的对于治疗的各种利弊权衡;“对中医的态度”指的是患者对于中医治疗DPN的看法及其就医取向;“人际关系”指的是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对于人际交流的关系衡量;“医疗环境”是在就医过程中患者对于就医选择的考虑;“治疗期望”是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对治疗效果和治疗体验的期待。结论: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多年的患者希望病情经过治疗得以稳定,在期望能够得到有效、持续的治疗效果基础上,更加青睐副作用小及便利舒适的治疗方式。影响患者治疗意愿的因素中,患者对具有调理作用的中药汤剂存在明显偏好,对于其他中医药疗法的偏好因个体对疾病及治疗方案认知的差异而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治疗效果,患者家属在治疗中会与患者的心理状态互相影响,而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促进临床决策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临床研究中的用药及患者依从性情况与真实临床诊疗仍有一定差距,未来在临床诊疗中应当结合患者对治疗措施的偏好和经验,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建立具有中医特色DPN慢病管理系统以改善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和医患关系。开展更多患者对具体中医治疗方式的意愿方面的循证研究。DPN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意见的形成过程中也应适当结合患者对于干预措施及其安全性的意愿及看法。

朴圣爱[2](2019)在《朝医四象体质间的CCT特点和末梢神经潜在性损伤之间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本文以朝医四象医学作为指导思想,测量电刺激正中神经时的中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和腓总神经活动电位(Peroneal Nerve Action Potential,PNAP),通过在辨象之中得出的结果,分象整理其中枢传导时间(Central Conduction Time,CCT)以及M波、F波参数,将其进行对比分析:①四象人体质的CCT特征差异;②四象人的末梢神经左右侧传导特点以及易损伤性;③四象人CCT与末梢神经潜在性损伤之间的关联。旨在掌握四象人的体质差异与上肢正中神经电刺激下的CCT特点、下肢腓总神经传导中易出现的潜在性损伤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临床辨象和治疗。方法:首先确保实验室处于26摄氏度的恒温状态,并且空气湿度合适,去除除实验仪器外的电子干扰设备,保证室内环境安静。①本次实验调查对象共1449名,均为延边大学在校生。将其分成两组,分别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 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以下简称(SEP)检测以及末梢神经动作电位(Peripheral Nerve Action Potential,以下简称 PNAP)检测实验。其中甲组进行SEP检测,共451人,男生191人,女生260人;乙组进行PNAP检测,共998人,男生425人,女生573人。②在进行实验之前,所有的调查对象都会先填写辨象设问表,如实告知个人情况。在进行信息收集之后,对调查对象开展图像收集,仔细拍摄正、侧、背以及面部图像。通过整理设问表,以及对志愿者的形态分析,由多位朝医专家进行四象人体质辨象。③实验测试时,志愿者采取卧位和侧卧位,全身处于放松的状态,保证心神宁静,接受电刺激左右正中神经的操作,然后纪录志愿者的SEP和PNAP。④记录正中神经SEP数据,详细了解整个检测过程,包括开始刺激、传导波形等。⑤对于M波和F波进行检测,根据其实验结果进行记录,主要针对潜伏期、波幅、神经传导速度以及F波的最短潜伏期等因素进行。⑥对于各象组间及组内的上肢正中神经电刺激下的CCT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其差异性。⑦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研究,研究四象人的体质差异与上肢正中神经电刺激下的CCT特点、下肢腓总神经传导中易出现的潜在性损伤之间的内在关联。结果:甲组:①四象组间体重差异显着,太阴人体重显着高于少阳人、少阴人(P<0.05)。四象组间右体体感诱发电位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左体N13波Peak潜伏期(以下简称N13b),组间差异显着(P<0.05),少阴人N13b处于最低水平,少阳人和太阴人N13b参数显着高于少阴人(P<0.05)。②少阳人左右体N13波结束期(以下简称N13c)差异显着(P<0.05),右体较左体显着延长。少阴人左右体N20波Onset潜伏期(以下简称N20a)差异显着(P<0.05),右体较左体显着延长;N20波Peak潜伏期(以下简称N20b)差异显着(P<0.05),右体较左体显着延长。太阴人左右体N13b 比较差异显着(P<0.05),右体显着延长于左体;N20a差异显着(P<0.05),右体显着高于左体;N20b差异显着(P<0.05),右体显着高于左体;N20波结束期(以下简称N20c)差异显着(P<0.05),右体显着高于左体。乙组:①四象人各组间身高、体重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1),太阴人的身高体重均高于于少阳少阴人。在年龄及性别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刺激膝部腓总神经时,太阴人潜伏期-踝部(Latency Ankle,Lat-A)延长于少阳人和少阴人,持续时间-踝部(Duration Ankle,Dur-A)少阳人长于太阴人,膝踝间距离(Dist A-K)太阴人长于少阳人和少阴人,太阴人较少阴人和少阳人的FW-A(F波最短潜伏期-踝部)延长(P<0.05)。③四象人的左右比较中,Lat-A太阴人右侧延长于左侧,少阴人右侧延长于左侧。波幅(Amplitude Knee,Amp-K)少阴人右侧低于左侧,面积-膝部(Area-K)少阴人左侧大于右侧,Dist-K太阴人左侧长于右侧,CV A-K是太阴人和少阴人均为右侧快于左侧。结论:①左体N13b少阴人<少阳人、太阴人;少阳人N13c右体>左体。少阴人N20a、N20b,右体>左体;太阴人N13b、N20a、N20b、N20c,右体>左体;差异显着(P<0.05)。②Lat-A、FW-A太阴人>少阳人、少阴人;Lat-A太阴人、少阴人,右侧>左侧。Amp-K少阴人右侧<左侧,CV A-K是太阴人、少阴人均为右侧>左侧。③中枢传导时间是少阴人优于少阳人和太阴人,三象体质左侧优于右侧。末梢神经传导潜伏期少阴人与少阳人优于太阴人,太阴人、少阴人左右侧间存在差异,少阳人却无。④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所以中枢传导方面少阴人最优可能与这点有关;太阴人末梢神经电位处于最低水平且左右存在差异可能与其较其他象人血浊气涩有关;少阳人是过阳过热体质,故气血滑利,所以左右侧无明显差异可能与这点有关。

朱明瑛[3](2019)在《血清Hcy、Cys-C、NSE、NGF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严重程度及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研究血清Hcy、Cys-C、NSE、NGF与DPN严重程度的相关性2.探索DPN严重程度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联系3.分析血清Hcy、Cys-C、NSE、NGF与DPN不同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收集符合DPN诊断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身高、体重、BMI、腰臀比等)、吸烟史、嗜酒史、常见合并症、TCSS评分、中医四诊信息、中医证候积分等,并行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检查。观察患者血清 Hcy、Cys-C、NSE、NGF 四个血清指标与TCSS评分、临床常见血生化指标、糖代谢指标、NCV的关系;同时,根据患者TCSS评分结果分为A、B、C、D四个组,分析Hcy、Cys-C、NSE、NGF与DPN的严重程度和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1.120例患者平均年龄64.78±7.8岁,其中男性73例(60.83%),女性47例(39.17%),糖尿病病程平均为14.81±8.36年。2.TCSS与病程、SCr、BUN、HbA1C、GA、Hcy、Cys-C、NSE 呈正相关(P<0.05),与NGF、eGFR呈负相关(P<0.05);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出对TCSS影响较大的变量分别为 NSE、病程、HbA1C、Cys-C、Hcy,YTCSS=-1.507+0.109 NSE+0.098病程+0.247 HbA1C+2.444 Cys-C+0.148 Hcy,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 0.203、0.259、0.157、0.255、0.250;血清 Hcy 和 Cys-C 均与 SCr、UA、BUN 呈正相关,与 eGFR呈负相关;血清NSE与糖尿病病程、SCr、HbA1C、GA呈正相关;Hcy、Cys-C、NSE三者间呈正相关;而NGF与临床指标间未呈现明显相关性。3.TCSS与各神经NCV呈负相关(P<0.01);Hcy水平与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MCV以及尺神经、腓浅神经SCV呈负相关;Cys-C水平与各神经NCV呈负相关;NSE水平与正中神经、尺神经MCV及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浅神经SCV呈现负相关;NGF水平与尺神经、腓总神经MCV及腓浅神经SCV呈现正相关。4.根据患者TCSS得分结果将120例患者分为A组(0-5分)27例、B组(6-8分)36例、C组(9-11分)33例、D组(12分及以上)24例,结果显示:B、C、D组患者的病程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的病程明显高于前三组;C、D组患者的SCr水平较之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和D组患者的BUN水平高于A组和B组;四组患者的UA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其中C、D两组与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四组患者的HbA1C水平逐渐增高,D组与A组和B组间显示出了统计学差异;各组间GA水平也基本呈上升趋势,D组与其他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各组间患者的FPG、INS、C-P水平未见明显差异。四组患者NCV基本呈现递减趋势,D两组患者的NCV明显低于A、B组,C组也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正中神经MCV、腓浅神经SCV低于B组;D组患者正中神经MCV、腓浅神经SCV明显低于C组(P<0.05)。C、D两组患者的血清Hcy、Cys-C水平明显高于A、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SE水平在四组间呈现递增趋势,且B、C、D三组与A组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四组间NGF呈现降低趋势,D组患者的NGF水平与其它三组显示出了统计学差异,A、B、C三组间未见明显差异。5.符合中医入选标准的DPN患者共113名,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和痰瘀阻络症患者比例相当,分别为30%、30.83%、28.33%,符合肝肾亏虚证患者仅6例(5%)。A、B组中气虚血瘀患者居多,所占比例分别为40%和51.4%,C、D组中辨证属于痰瘀阻络证患者的比例明显升高,分别为34.5%和50%,而阴虚血瘀患者的所占比例差异不大。痰瘀阻络组患者的SCr、BUN、Hcy和Cys-C均明显高于气虚血瘀组和阴虚血瘀组;NSE和NGF两个指标在中医个证型间并未见明显差异。痰瘀阻络组正中神经MCV、尺神经SCV、腓浅神经SCV较气虚血瘀组明显降低,腓浅神经SCV较之阴虚血瘀组明显减慢。结论:1.Hcy、Cys-C、NSE、NGF与TCSS及NCV存在一定相关性,可以为DPN严重程度的评估提供参考;2.DPN中医辨证分型和TCSS评分存在一定相关性,早期以气虚血瘀和阴虚血瘀为主,但是病情发展到中重度时痰瘀阻络证的发病率明显增加,痰瘀阻络证可能是DPN进展到中重度的重要表征;3.血清Hcy、Cys-C水平的升高可能是痰瘀阻络证的重要参考指标。

王英娜[4](2018)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检查方法评价及综合干预治疗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检查方法评价目的:评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筛查流程的各项检查(压力觉、振动觉、温度觉、痛觉及踝反射)及其组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寻找实用、简便的诊断DPN的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2型糖尿病患者874例,分别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压力觉、振动觉、温度觉、痛觉及踝反射检查,并参照201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制订DPN确诊标准,以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K值以及ROC曲线下面积作为评价指标,评价5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5种不同检查方法中踝反射与诊断标准的一致性最好,其敏感度、特异度及k值分别为58.25%、91.51%和0.301;而压力觉的敏感度及一致性最差;2项不同检查方法组合时,温度觉+踝反射组合与诊断标准的一致性最优,其敏感性、特异度及k值分别为76.02%、72.73%和0.378;5种方法3项组合时温度觉+振动觉+踝反射组合与诊断标准的一致性最好,其敏感性、特异度及k值分别为80.81%、67.27%和0.404。结论:温度觉+振动觉+踝反射组合与诊断标准相比,一致性最佳,是一种实用、简便的DPN筛查方法。第二部分:低频脉冲电治疗仪联合木丹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低频脉冲电治疗仪联合木丹颗粒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收集于我院住院且具备完备资料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基础治疗,对照组予甲钴胺片0.5mg日3次口服;试验组予木丹颗粒7g日3次冲服+低频脉冲电治疗仪进行穴位刺激,每穴位30分钟,每日1次,疗程均为28天。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进行FBG、P2h BG、Hb Alc测定;并行肌电图测试,记录正中神经、腓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参照TCSS评分判定治疗疗效。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FBG、P2h BG及Hb A1C均下降,且两组间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腓总神经及正中神经MCV、SCV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提升,相比对照组,试验组上升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其TCSS评分均有所下降,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治疗仪联合木丹颗粒可显着改善DPN患者正中神经和腓神经的MCV及SCV、改善临床症状、降低TCSS评分,对于降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致残率及致死率有重要作用。

陈秀雅[5](2018)在《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汤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不及时治疗可增加糖尿病足发生的几率,使患者截肢的风险增加,如果感染加重,形成脓毒血症,或者败血症还可导致死亡,对患者生活和生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有效治疗,阻止或延缓病情的进展在临床上极其重要,目前对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西药主要以抗氧化应激及营养神经为主,但临床疗效不尽人意。为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我们设计并完成了本研究。目的探讨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汤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的疗效及对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生存质量改善及安全方面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确诊并符合笔者本次观察标准的2型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患者,随机分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健康教育和降糖治疗。对照组加用甲钴胺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汤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中医症候积分,血脂代谢,FBG(空腹的血糖),Hb Al C(糖化血红蛋白),2h PG(餐后2小时的血糖),神经传导速度,生存质量及总有效率等指标。结果两组的FBG、2h PG、Hb Al C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两组的FBG、2h PG、Hb Al C治疗后比较,也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对照组的HDL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的TG、CHO和LDL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的TG、CHO、HDL和LDL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的TG、CHO、HDL和LDL治疗后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改善(P<0.05)。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正中神经及腓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改善(P<0.05)。两组的正中神经和腓神经传导速度在治疗后相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综合疗效治疗后相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生存质量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着改善(P<0.05)。两组的生存质量在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汤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改善血脂水平,减轻症状,改善中医症候积分,还可提高腓神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提高生存质量,并且没有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鲁冰[6](2017)在《基于朝医四象医学理论的体感诱发电位(SEP)各参数男女间的比较》文中认为目的:以朝医四象理论为基础,应用现代科技仪器,电刺激上肢正中神经来检测其体感诱发电位(SEP),联合朝医体质辨象,观察和分析朝医四象人各体质类型在神经传导功能上的特点,探讨在朝医四象理论的基础上体感诱发电位各参数男女间的关系,希望能将其应用到朝医学的临床诊疗工作中,相信对朝医学的辨象诊断和临床治疗会提供一定的帮助,对朝医学的学术发展也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方法:实验室室温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且湿度适中,除去检查设备,一些可发出电磁干扰的设备,仪器,如手机等,需关机或禁止带入,被试者需保持安静平稳的状态。①实验对象为延边大学160名健康在校生,其中男性61名,女性99名,年龄为18至24岁之间(平均年龄20.64±1.42岁),检测其体感诱发电位(SEP)。②所有志愿者根据本人实际情况自行填写辨象调查表。在自行填写调查表后,还要对志愿者进行图像信息的采集,分别采集全身正面、侧面及背面图像,还有面部正面特写图像。通过整理调查表,再对志愿者整体形态及头面部进行观察对比,进而由多名在临床工作中拥有丰富辨象经验的专家组,结合上述各种方式所采集到的信息,对志愿者们进行四象人体质类型的分辨工作。③应用体感诱发电位的检测应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海鲨-NDI-092(上海海神医疗电子仪器有限公司)来检测志愿者的体感诱发电位。实验进行时,志愿者呈闭目养神的状态,全身放松,在实验床上侧卧,心态放平静。应用电刺激左右正中神经分别检测160名志愿者的SEP。④检测正中神经SEP,需记录刺激开始至各诱发成分间的传导时间、波形及波幅等。⑤比较分析四象组间及四象组间男女、四象组内男女间体感诱发电位各波的参数。⑥对上述所得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探讨四象人体质各类型不同脏局所致的内环境与神经传导功能上的关联性。结果:①在160名志愿者中,太阴人94名,约占58.8%;少阳人39名,约占24.4%;少阴人25名,约占15.6%;太阳人2名,约占1.3%。在四象组间,太阴人在体重方面明显重于少阳人(P<0.05),在年龄、身高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左右体N13波潜伏期(N130nset,以下简称N13a)、N13波峰(N13Peak,以下简称N13b)、N13波结束时间(N13End,以下简称N13c)太阴人、少阳人以及少阴人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③太阴人右体N20波潜伏期(N200nset,以下简称 N20a)、N20 波峰(N20Peak,以下简称 N20b)、N20 波结束时间(N20End,以下简称N20c)均较少阳人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太阴人右体N13波N20波潜伏期间期(N13 Onset-N20 Onset,以下简称N13a-N20a)和波峰间期(N13Peak-N20Peak,以下简称N13b-N20b)较少阳人、少阴人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在少阳人组内,女性左体N13波峰(N13Peak,以下简称N13b)及N13b-N20b较男性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四象人一般情况:太阴人在体重方面明显重于少阳人(P<0.05)。2.N20波:太阴人N20a、N20b、N20c较少阳人延长(P<0.05);太阴人N20b、N20c较少阴人延长(P<0.05)。左体:太阴人N20c较少阴人延长(P<0.01)。3.N13-N20波:右体:太阴人N13a-N20a及N13b-N20b较少阳人及少阴人延长(P<0.05);左体:太阴人N13b-N20b较少阴人延长(P<0.05)。4.在少阳人组内,女性左体N13b、N13b-N20b较男性延长,(P<0.05)。5.太阴人体质血浊气涩,而且平时对于油腻、甘甜、味道重的食物比较喜爱,性格上喜欢安静不爱运动,导致体内气血运行的状态没有其他象人那么通畅,因此在神经传导方面,体感诱发电位各波的参数与其它象体质相比有明显的延长。6.少阳人体质多阳少阴,喜动不喜静,在此基础上女性相对男性体质偏阴,且喜静,运动量比男性明显偏少,体内气血运行状态相对较慢,在神经传导方面体感诱发电位各波的参数对比男性有所延长,这种情况少阳人要比其它象体质更明显。

二、腓神经损伤诊治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腓神经损伤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西医研究现状
        1.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定义、诊断及流行病学
        1.1.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西医发病机制
        1.1.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西医治疗
    1.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现状
        1.2.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病名
        1.2.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病机
        1.2.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
    1.3 患者价值观及偏好
        1.3.1 患者价值观及偏好的定义
        1.3.2 患者价值观及偏好的研究方法
        1.3.3 患者价值观及偏好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1.4 定性研究
        1.4.1 定性研究的定义、特点
        1.4.2 定性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
        1.4.3 定性研究与循证医学
        1.4.4 定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第二章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的文献回顾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2.1 资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访谈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案
        3.2.1 理论框架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对象
        3.2.4 研究工具
        3.2.5 预访谈
        3.2.6 访谈资料收集
        3.2.7 资料管理与资料分析
        3.2.8 质量控制
        3.2.9 技术路线图
        3.2.10 伦理审查
        3.2.11 结果报告
    3.3 预访谈结果
    3.4 正式访谈结果
        3.4.1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
        3.4.2 核心范畴及各范畴定义
        3.4.3 疾病认知
        3.4.4 对中医的态度
        3.4.5 医疗环境
        3.4.6 人际关系
        3.4.7 治疗期望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结果总结
        4.2.1 患者对于疾病的认识不一
        4.2.2 患者凭借自己的经验看待中医
        4.2.3 患者的心理状态影响治疗
        4.2.4 医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4.3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朝医四象体质间的CCT特点和末梢神经潜在性损伤之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试剂与器械
    2.4 实验方法
        2.4.1 朝医学辨象
        2.4.2 体感诱发电位检测方法
        2.4.3 腓总神经动作电位检测方法
    2.5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甲组的基本资料
    3.2 甲组体感诱发电位参数
        3.2.1 四象之间左右体的参数比较
        3.2.2 四象体质组内的相互比较
    3.3 乙组的基本资料
    3.4 乙组腓神经传导参数
        3.4.1 四象组间比较
        3.4.2 四象组内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四象人个人情况分布
        4.1.1 各个体质人数分布
        4.1.2 各个体质信息分布
    4.2 SEP传导参数特点
    4.3 腓总神经动作电位
    4.4 朝医四象人体质形成及辨象依据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朝医四象辨象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血清Hcy、Cys-C、NSE、NGF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严重程度及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注释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2.2 DPN的诊断标准
        1.2.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
        1.5.1 一般资料采集
        1.5.2 病例分组
        1.5.3 中医证候信息采集
        1.5.4 实验室指标采集
        1.5.5 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查
    1.6 统计方法
2.研究结果
    2.1 DPN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2.2 120例DPN患者糖尿病病程、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史以及常见合并症的分布情况
    2.3 TCSS评分与各临床指标、四个血清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4 血清Hcy、Cys-C、NSE、NGF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2.5 患者TCSS、Hcy、Cys-C、NSE、NGF与 NCV的关系
    2.6 各组间的一般资料比较
    2.7 TCSS评分与实验室常见指标的分布情况
    2.8 TCSS分组与神经传导速度之间的关系
    2.9 TCSS分组与四个血清指标之间的关系
    2.10 120例患者各证型分布情况
    2.11 DPN不同证型与TCSS分组之间的关系
    2.12 不同证型间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比较
    2.13 不同中医证型间血清Hcy、Cys-C、NSE、NGF水平比较
    2.14 不同中医证型间各神经NCV比较
3.讨论与分析
    3.1 TCSS与 NCV的关系
    3.2 TCSS评分与临床相关指标的关系
    3.3 血清Hcy、Cys-C、NSE、NGF在DPN病情评估中的价值
    3.4 中医对DPN病因病机的认识
    3.5 中医证型分布
    3.6 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3.7 不足和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DPN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DPN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3
    附录4

(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检查方法评价及综合干预治疗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检查方法评价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论文二 低频脉冲电治疗仪联合木丹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1.资料及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治疗述略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汤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朝医四象医学理论的体感诱发电位(SEP)各参数男女间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试剂与器材
    2.4 实验方法
        2.4.1 朝医学辨象
        2.4.2 体感诱发电位的检测方法
    2.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实验志愿者的一般情况
    3.2 体感诱发电位各参数对比
        3.2.1 四象组间右体潜伏期、潜伏间期的对比
        3.2.2 四象组间左体潜伏期、潜伏间期的对比
    3.3 四象组间男女一般情况
    3.4 四象组间男女体感诱发电位各参数对比
        3.4.1 四象组间男性右体潜伏期、潜伏间期的对比
        3.4.2 四象组间男性左体潜伏期、潜伏间期的对比
        3.4.3 四象组间女性右体潜伏期、潜伏间期的对比
        3.4.4 四象组间女性左体潜伏期、潜伏间期的对比
    3.5 四象组内男女一般情况
    3.6 四象组内男女体感诱发电位各参数对比
        3.6.1 太阴人组内男女体感诱发电位各参数对比
        3.6.2 少阳人组内男女体感诱发电位各参数对比
        3.6.3 少阴人组内男女体感诱发电位各参数对比
第四章 讨论
    4.1 四象人一般分布情况分析
        4.1.1 各四象体质人数分布
        4.1.2 各四象体质间身高及体重分布
        4.1.3 各四象体质间性别分布
    4.2 体感诱发电位的传导特点
        4.2.1 四象组间差异
        4.2.2 四象组间男女差异
        4.2.3 四象组内男女间差异
    4.3 神经传导功能左右肢体的差异
    4.4 应用SEP检测的朝医理论支持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腓神经损伤诊治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D]. 肖晶旻.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2]朝医四象体质间的CCT特点和末梢神经潜在性损伤之间的关系[D]. 朴圣爱. 延边大学, 2019(01)
  • [3]血清Hcy、Cys-C、NSE、NGF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严重程度及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 朱明瑛.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检查方法评价及综合干预治疗临床观察[D]. 王英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7)
  • [5]益气养阴、化瘀通络汤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D]. 陈秀雅. 新乡医学院, 2018(11)
  • [6]基于朝医四象医学理论的体感诱发电位(SEP)各参数男女间的比较[D]. 鲁冰. 延边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腓神经损伤诊治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